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課程如何整合

小學語文課程如何整合

發布時間:2023-03-23 21:11:35

1.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教育不僅給教育帶來了變革,而且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教育模式也在進行一次歷史性的變革。僅小學語文課程而言,它包含的內容廣泛,知識量大,而信息技術圖、文、聲並茂、信息量大、內容豐富、以及活動影像等特點,正好為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和改革開辟了廣闊的空間。因此,信息技術與語文課堂教學有效地整合以成為必然。但我們要知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的只是輔助教學的作用,它並不是萬能的。教師應該從自己所教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更有效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術進入小學語文課堂的意義
教育部部長陳至立曾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會議上指出:「在開好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鼓勵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並把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中……」本世紀,計算機和網路通訊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在社會各個領域中廣泛應用,信息的獲取、分析、處理、發布和應用能力已成為衡量現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標志。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提高學生處理和運用信息的能力,成為新世紀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很顯然,信息技術在課程中的目的在於能使學生具備獲取信息、傳輸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將小學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整合,對於深化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一)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布魯諾曾經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只有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主動、愉快地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主動探究精神。因此,在日常課堂教學中,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之一。利用多媒體直觀、生動、形象和變化的特點,能極大限度地營造教學情境、激活課堂氣氛。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像《草原》這樣描寫景色的課文,而小學生閱歷比較淺,沒有親眼目睹過草原美麗的景色,如果只憑借語言文字,學生很難感受課文的實質內涵,這時,我們可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播放課件,將一個風景如畫的「人間仙境」展現在學生們的面前,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的理解。這樣,通過有動感的畫面,激活他們的感官,使文章內容具體化、形象化,豐富學生的想像力,推動其思維的升華。學生閱讀著課文,想像著美景,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就會油然而生。
(二)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可增強學習效果,豐富了課堂內容。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生動、直觀的內容感興趣,抽象思維只有在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才能逐步培養起來。如在教學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五單元《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一文時,教師課前可以先讓學生搜集有趣的諧音、字謎、漢字的來歷等資料;課堂中讓學生圍繞「有趣的漢字」這一主題,利用搜集的資料,穿插演示教師製作的多媒體課件——漢字的演變,使學生能對中國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喜愛中國漢字之心。在上《豐碑》一課時,首先由學生欣賞教師搜集的一段文字和圖片,讓學生從中了解相關信息,這樣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深入學習課文時,中間插播電影片段,使學生感受到軍需處長高尚的品質;最後的拓展延伸,讓學生從網上搜集有關資料,對資料進行處理、歸納,這樣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既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收集、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課堂上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書本知識,體會它所包含的思想內涵,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本領。將網路上的語文資源充實到語文教材中,不但拓展了語文學習的內容,而且是語文教材更加完善,更富於多元化,時代性,實效性。
(三)信息技術,突破教材重點難點
課堂教學中只有解決好「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這兩個基本問題,就算完成了本課的認知目標。信息技術的強大功能,在突出重點知識、突破難點知識上有著它獨特的優勢。在拼音教學中,我們可以藉助多媒體的動畫效果,化抽象為具體, 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對理解課文起重要作用的內容,用多媒體展現出來,調動學生的視覺功能,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感官刺激,讓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潛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全方位感知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學效率,激活學習內因,突出教學的重點。如,《初冬》一課,作者以准確優美的文筆描寫霧氣逐漸消失,景物由模糊變得清晰的動態過程是文章的重點。但學生卻難以理解,這時我們可通過極短的時間,把這一自然現象過程進行情景的再現,把語言無法完成的內容,通過畫面直觀化,真正做到課堂的有效性。因此多媒體教學手段應該成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教材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有效手段。
(四)信息技術,豐富課外知識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意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體現了很強的網路優勢,能收集更多語文學習的信息資源;能將教師、學生、圖書館及自建資料庫的信息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大教學的信息量,充分開發語文教學資源。同時信息和知識緊密聯系在一起,可以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更多的知識。如教學《為人民服務》之後,為了讓學生的知識面不只停留在書本上,教師課後可以讓學生繼續搜集有關這方面的故事,開展讀書交流。同學們馬上會通過各種途徑將收集到的各種資料進行匯總,做到資源共享。可見信息技術帶給學生的生動、豐富、快捷的資源,既是鞏固了課本上的知識,又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了延伸,同時也是學生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五)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能力
(1)、信息技術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獲取信息能力。信息的獲取能力是指確定信息源,並根據信息需求選擇最佳信息源,查找信息資料,完成一定信息任務的能力。依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和年齡特徵,激活學生對信息資源的學習動機,引發對信息的興趣,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前提。比如《桂林山水》一課,可通過師生群議確定信息任務:桂林的山究竟有哪些奇、秀、險的姿態?除了文中介紹的幾中外,還有哪些呢?接著,可以引導學生明確:桂林山的奇特姿態可以查找相關圖片以及古今贊美桂林奇山的詩詞文章等;信息來源有了,這時,我們可通過電視、廣播、報刊雜志、圖片、圖書查找,也可以利用網路搜索有關桂林山的知識。
(2)、憑借信息技術的特點,不但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而且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英國詩人雪萊說:「想像是創造力」。信息技術從多方面為想像力的發揮創造了條件。首先,通過互動式學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其次,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畫、聲音等各種教學信息交融在一起,將影視中時空跳躍、時間倒置等手法運用於電子文本的合成中,有利於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想像,使學生思維高度活躍,從而引發學生創新的火花。例如《蟋蟀的住宅》一文,這是一篇說明文,課堂上如何融入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為一體進行教學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在課件製作中要搜集了大量的昆蟲圖片,文字材料及錄像,讓學生在自主學習課文的基礎上,觀看錄像,感知多種的昆蟲,了解它們各種各樣的生活習性。教學結尾時,告訴學生這些知識來自《十萬個為什麼》、《網路全書》,並在屏幕上出示這些書名,鼓勵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3)、信息技術有效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綜合能力。語文教師應該多設計一些開放的,需要學生主動去探究、收集、整理、獲取信息,並綜合運用這些信息進行創新的「研究性學習」的作業。例如:要學生製作電腦小報,在出版的過程中,學生要尋找大量資料,要進行篩選、排版、打字等,整個過程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審美、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等能力。學習《圓明園的毀滅》課文後,可以讓學生寫一篇有關圓明園的文章,讓學生在網上收集有關的資料,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和綜合能力。
(4)、信息技術的優越功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展思維能力。小學生概括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雖然有一定的說寫基礎,但把握不好尺度。而現代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既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又便於教師指導學生說話,,在練習說話時,教師藉助課件,創設情境,在觀察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復述課文,編故事、想像說話等多種訓練表達方式,啟發學生動腦,想像,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強化語言與思維的訓練。
(5)、在綜合活動中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如指導學生設計製作賀卡的時候,教師通過電腦網路展示背景畫所寫的寄語,引導學生欣賞、討論,從中悟出寫寄語的要點。學生在電腦上獨立選擇畫面,撰寫寄語,將作品在電腦中進行展示,實現語文課和電腦課的「整合」。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運用
信息技術課程為語文教學提供了強有力的學習工具和方法,給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實踐證明,恰當而巧妙地將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進行整合,能使教學內容化難為易,變抽象為具體,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易於接受。但同時我們也知道,信息技術在教學中起的是輔助教學的作用,它並不是萬能的。教師應該從自己所教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運用現代信息技術。
首先,教師不能將平時應該板書的內容全部搬上多媒體,整堂課沒有板書,這樣既失去了教師書寫的示範作用,又是教師的個性難以發揮。其次,教師不能將所有對話和指令都輸送到多媒體,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畫面進行思考、學習,然後又通過多媒體畫面來提供答案。這樣既發揮不了語文課程的人文特點,又忽略了教師生動的演示作用和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的能力培養。第三,雜而不精、過於花哨的課件往往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放在對畫面的欣賞上,而忽視了知識、能力的接受和培養。最後,多媒體課件中教師事前已經輸入了「最佳」答案,因此教師在授課時會想方設法把學生往既定的思路引導,盡可能讓學生的答案與自己的答案一致,因此使本來豐富多彩、學生主體的課堂變成了」唯我獨尊」的一言堂。
總之,信息技術作為優化學科教學的一種工具,它的優越性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它畢竟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的手段,絕不能代替對文本的研讀。我們應把握好信息技術使用的量和度,要錦上添花,不能喧賓奪主。只有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深入研究它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方法與策略,才能發揮這種教學工具的巨大作用。

2. 如何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

如何構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呢?下面就我執教的小學六年級《詹天佑》一課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對一個老師來說,不但要有又專又博的知識,還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語言素養。教學語言不同於普通語言、它是在邏輯語言、科學語言的基礎上提煉升華而形成的,是構建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的基礎,是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之一。
我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為了弄清詹天佑是在什麼情況下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我鼓勵學生在查找資料的基礎上,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2、3自然段:可以默讀,可以大聲讀,可以和小組同學一起讀,讀到讓自己感動的地方還可以站起來讀……學生讀書的興趣一下子提高了,學生在讀書的基礎上很快弄清了清詹天佑是在什麼情況下主持修築京張鐵路的,並且領悟到了詹天佑的愛國情懷。在交流匯報時,我又提問:誰想來說說?教師里舉起了幾十隻小手,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課堂如此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學生又怎能不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呢?
二、重情境教學,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
作為一名教師,你對於學生的關注,必然會有積極的回報。就我剛剛接手的這個班孩子而言,學生素質一般,每次考試成績都在全鄉末位。通過多方調查了解和我上課的留心觀察,發現學生的語文基礎極差,學習習慣也不好,大部分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決定走進學生集體。課下,我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晚上注意經常詢問寄宿學生冷暖,經常用贊美和鼓勵的語言激發學生熱情,避免說傷害孩子們的語言。課堂上,自己又總是首先進入角色,將無聲的文字,通過豐富、激情,繪聲繪色的語言和朗讀,在學生面前展示出一幅幅絢麗多姿的畫面,再現那動人的故事和場境,以此吸引學生,啟發學生的想像,擴大學生的思維空間,引起他們感情上的共鳴,使他們獲得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睹其事的感受。
例如我在上《詹天佑》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從兩端向中間鑿進法」和「中部鑿進法」,我引導學生採用繪圖的方法,並用大屏幕呈現兩種開鑿方法,讓學生不僅了解到隧道的開鑿的方法,更加領悟到詹天佑超人的智慧;在讓學生領悟「人」字形線路的設計方面,我採用大屏幕呈現火車走人字形路線的動畫情境,既節約了時間,又讓學生感受到了詹天佑嚴謹的科學態度、堅忍不拔的毅力、超人的智慧和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生,學生學習興趣濃厚,積極有效的投入,這正是高效課堂追求的體現。
三、精心設計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提問的時機、提問的方式選擇得當,能啟發思維、發展智力、活躍課堂氣氛;選擇不當則可能弄巧成拙,破壞課堂氣氛。如何設計提問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選准時機,巧設疑難。在教學《詹天佑》一課後,當我在問學生:如今,當你乘火車經過青龍橋附近,看到詹天佑的塑像是,你最想說點什麼?有的說:詹天佑,你是京張鐵路的主持者,在當時帝國主義者的百般阻撓下,能提前量兩年竣工,你真了不起!有的說:詹天佑,你是中國人的驕傲,你是民族的驕傲,我敬佩你!還有的說:詹天佑,你那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感染了我,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長大後為祖國做貢獻!……言語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思維與思維產生了真實的碰撞,從而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的。
四、注重朗讀訓練,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朗讀是閱讀最基本的方式之一。學生通過這種閱讀方式可以獲得更豐富的感性經驗,使學生的思維有一個准確,得心應手的工具。他們可以用這些工具將自己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出來,可以與人交流,並通過不斷的交流逐漸提高自己的水平。朗讀可以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和增進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訓練,特別是詹天佑接受任務的背景這一部分,我在講讀課文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了解到了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了解到了帝國主義者的張狂,更加體會到了詹天佑「不怕困難,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任務的勇氣和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讓學生對文章的主旨理解更為深刻,達到了知識教育與情感教育同步的目的。
以上幾點是本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體會,也是努力構建語文高效課堂的一點嘗試。總之,高效課堂是語文課堂發展的必然,它體現了以人為本,尊重了學生的自主,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還需要我們語文教師持之以恆地去探索,去實踐,才能真正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3. 怎樣結合課程標准對小學語文課堂

文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有大量的實踐機會、不同學生的需求,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提高學習效率;「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派升檔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口語交際的能力。」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這里體現了工具生和人文性相統一的思想、學習方法習慣的融合,它以語文能力(識字,一句話、更新發展,對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因此,語文教育特別需要提倡師生之生平等對話、體驗和有獨特創新的理解。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 1、面向未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的目標、語文教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具有對本國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的有利條件; 鼓勵學生的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需求自主學習,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的重要地位,面向世界,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長期以來;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將語文課程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進行比較;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省略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植根於現實、「表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來設計展開。「工具生」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語文綜合素養是適應生活需要的,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這種方式是指學生、合作、好奇心、口語交際)為核心,鼓勵想像、不同學校,也相互適應、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語文素養的內涵是豐富的,在合作中學習、質疑和創新、求知慾和進取精神、審美情趣,因為有早已具備的語言心理機制為基礎、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中具有大量具體形象的,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習作。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課程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可以看到,是形音義的綜合體。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充分發揮小組學習。這種素養不僅表現為較強的閱讀,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包含了扎實的基本功的培養和潛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開發,而後加強工具性、探究的學習方式 「自主,後補充人文性內容、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也是完全可以實現的目標;或者先突出人文性。因此,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思想品質: 研究學生身心發展和學習語文的特點,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團結協作;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合作、豐富語言的積累、寫字,以學生為主體,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漢語和漢字對中華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作用、語文學習重在感性把握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 (三)積極倡導自主、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思想道德、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語文教育具有重要的影響 漢字是平面型方塊文字、勇於創新精神,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妥當的。 要幫助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方式,應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習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向的影響、語言積累。 4,學生學習母語,課程目標根據「知識與能力」,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塵亂身發展的基礎。 語文素養重在「綜合」、閱讀。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語文課程要充分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漢字的形音義之間本來都存在一定的理據。 2。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關於語文教育的特點、寫作,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有豐富的學習資源。 二、「過程與方法」、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因此、閱讀、整合的、帶有個人情感和主觀色彩的內容。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而且也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笑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探究」是適應時代要求和語文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培養學生主動探究,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漢語和漢字對中華相互影響,也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漢字豐蘊涵著豐富的文化信息。 3,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4. 如何實施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

如何實施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索慾望。
小學生自主、合作、探索性學習方式是在問題情境之中的學習,因此如何創設問題情境,就成為這一學習方式能否有效的前提條件。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並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慾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慾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麼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教學最重要的策略。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整合各種教學手段,「因材選媒」,突出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淡化其「裝飾」效應,讓學生在形象生動的情景中經歷探究過程,獲得理智和情感體驗,切不可喧賓奪主,切不可忽略了學生的自我體驗和品位。
但放眼時下的語文課堂,似乎不採用現代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上課前教師總是不惜花費時間、人力腔喊、物力、財力、精心製作多媒體課件,可結果卻並不理想。曾看到一則《趙州橋》的課件,該課件以大量的圖片資料展示了趙州橋的地理環境,全貌。卻沒有用於解決課文重點「抓住重點詞句正確理解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意思」以及難點「理解這種設計在建橋史上是一個創舉」的內容。運用這種課件教學,由於忽視了教學目標,學生不能深入地把據文章的主旨,頭腦中只棗凱是一些趙州橋的外觀及周圍環境的零碎畫面。
在語文教學中引入多媒體輔助教學,對課堂效率的提高無疑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教師在設計課件時,首先應明確目的,如何才能把問題用多媒體特有的優勢表達清楚;其次教師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語文教育重在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任何語言文字之外的手段都不能成為語文教育的主導性手段。
(三)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鼓勵學生質疑和創新。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教師在提供了一些豐富的素材後,學生就要進行大量的自主探索。此過程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安排學習內容的先後順序,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如可以自己獨立學習,也可以與人合作,與老師交流…….讓學生了解有關知識,完成學習任務,真正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進一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研究證明人的潛能在一生中大約只開發了5%,那麼,還有95%的潛能處於待開發狀態。這說明,為學生的學習創設獨立思考、獨立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大部分學生是完全可伍岩野以自己獲取知識、自己質疑並解疑的。這時的教師成了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協調,對學生遇到的個別問題進行個別解決,促進學生的學習進程。學生可根據自己完成學習任務的情況,選出認為最優秀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向全體同學進行展示,教師利用多媒體的功能,使全班同學都能詳細地看到展示同學情況,進行評價並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在此教師可適時進行調控並提出相關問題,以引起全班同學更深層次的思考。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學生的主動參與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考,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啟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現在有些學生不但手懶,腦子也懶,有一點難題就想問,總想依賴別人,一看題目較難尚未好好琢磨就去問老師。這時候如果老師鼓鼓勁,學生仔細一分析,可能就想出來了。如果鼓勁還不行,老師可以給學生指明思路,要根據學生所提的問題教給學生思維方法。只有在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為別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學生個體的潛能得到發揮時,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

5. 信息技術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研究計劃

在當今社會,我們已經步入信息時代了,我們應該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教學中去呢?以下是由我收集整理的信息技術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研究計劃,歡迎閱讀!
信息技術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研究計劃(一)
一、指導思想

在語文教學上,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運用多種信息技術的手段和 方法 ,做到動靜結合、視音結合,突出單元主題,體現特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特殊記憶”的效果。

二、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聲音、動畫、視頻、圖像等媒體進一步體會文字信息的優美,學習了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隨時發現身邊的語文美、文字美,為欣賞文學、表達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而不斷地提高了學生文學素養及信息素養。

三、資源整合教學總體安排

從 教育 的大環境以及學校的實際,制定具有針對性與可操作性的教學課程安排,積極籌備,精心設計信息技術教學課堂,努力結合實際情況,對信息技術教學作一些大膽的探索、延伸和發展,使我們的教學更有特色,取得突破性進展。

1、認真系統地學習有關的理論。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資源整合是一個新的課題,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接觸的不是太多,現在必須認真地學習一些相關的專著和他人的 經驗 性 文章 ,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在學習中轉變陳舊的觀念。

2、努力提高自身信息技術素養。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師生擁有了自己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要通過多媒體 網路技術 與語文教學有機整合,使網路真正成為學生“自學、自悟、自伏做立”的工具,有力地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學習內容、 學習態度 實質性的變革。因此,必須下大力氣,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學習並經常性運用,切實提高自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提升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

3、積極開展研究工作。教學過程要結合學校教研活動,每學期上好一堂專題課。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積極運用好現代信息技術,把平時的教與學盡量與課題研究的內容掛鉤,作多方面多層次的接觸,努力探索和解決課程整合中的經驗和教訓。

4、制定信息技術教學的內容。通過分析教材,研究各單元的文章,提出第組單元的一篇文章通過信息技術教學實現教學目標,並與傳統教學的課目進行分析比較教學效果。

第一組,通過動畫設計,實現《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第二組,通過藉助互聯網,將《古詩詞三首》用視頻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從畫面中感受詩意;

第三組,通過《動物世界》欄目,將《鯨》的形象的特點展示給學生;

第四組,通過多媒體講《水滴石穿》的 成語 故事 ,拓展本組課文的教學目標;

第五組,通過網路收集漢字發展演變的過程,將甲骨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等字體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讓學生了解漢字 文化 的博大精深;

第六組,結合《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通過藉助今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的一些感人視頻畫面,讓學生感悟人生,珍惜生命;

第七組,通過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片段,讓學生體會如此輝煌壯麗的萬園之園成為灰燼的悲痛和恥辱。

四、加強信息技術的利用和網路資源的開發

通過實驗, 總結 經驗,探索更加成熟和 教學方法 ,在教中學,在學中教,科學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和網路資源,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的實效,同時也讓我們的教師在邊實踐邊學習的過程中提高對現代信息技術的認識,激勵我們不斷地以科學的態度去衡量自己的教學設計,提高我們的教學水平。

信息技術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研究計劃(二)
一、課題概況:

二、課題研究的過程

第一階段:網路環境下小學語文各課型建模研究

具體模式如下:

識字模式:創設情景(課件)——機上自學(軟體)——交流情況——檢測效果(軟體)。(開發出自學生字的智能型小軟體,學生可以通過使用這個軟體自學完成識高讓字任務。)

閱讀模式:創設情景(互聯網)——讀書質疑(校園網咨缺念衡詢)——查閱資料(互聯網)——討論交流(校園網上發帖子或口述)——鞏固練習(校園網)——指導朗讀——擴展閱讀(互聯網)。

作文 模式:創設情景(互聯網)——交流體會——自由撰稿(校園網)——欣賞作文(校園網)——修改作文(校園網)——發表文章(互聯網發帖子)。

整個探究性教學模式體系的建構都是以建構主義理論、新基礎理論、行動研究理論為依據,以語文課堂教學活動為研究主陣地進行實驗的。幾年來課題共同體一直堅持實驗,完成三——六年級的第一輪實驗。

第二階段:網路環境下小學語文多樣化再建模的研究

在第一輪實驗過程中,教師們發現第一輪基本建模工作是有效的,也實用,但還體現不出各個語文課型的特色,所以還需進一步研究。

年,由於語文課型多,除了閱讀、作文、識字等課型外,還有綜合實踐、口語交際等。所以各學校根據本校網路教學環境不同,教師資源、教師特長不同,研究的側重點也不同了。因此,每個學校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又開始了第二輪的建模實驗。

經過研究,登峰小學、體育東路小學、雲山小學比較注重課內“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模式研究”;華成小學注重“利用互聯網的資源優化課內、外 語文學習 的整合性”研究。昌樂小學注重“利用互聯網,開展校內、外包括社區整合”的研究;珠村小學“利用互聯網進行作文教學整合的研究”等,各自形成各自特色,模式出現多樣化。

比如雲山小學不但在閱讀教學中摸索出一定模式,還在其他課型上進行有效探索。其模式如下:

網路環境下語文的“探究——實踐”綜合實踐活動課教學模式:

教師的引導活動:商議主題——激趣導入——主題引導——拓展指導——多元評價、激勵創新——指導運用。

學生探究、實踐活動:課前探究、實踐——展示交流——網路探究——協同創作——評議、提升——課外綜合實踐、運用(課外實踐、探究)——(課內探究、創新)——(課外實踐、運用)

口語交際教學模式:課前上網,自主探究——創設情境,激發交際興趣——網上交流,協作探究交際——上網查閱,拓展交際空間——網上評價,交流點評交際

作文教學整合模式:情景體驗——交流體會——網上創作——反饋評價——再次創作

第三階段:網路環境下小學語文評價體系建模研究

驗進入到評價的研究范疇。通過幾年的實驗研究,我們發現,實驗班的學生經過多年的網路與學科整合的教育後,思維品質、心理品質、信息素養、 語文知識 結構都已經建構起來。可是學生的學習成績究竟如何?學習上有什麼不足?於是我們決定對學生進行深入的評價式研究。

網路環境下的語文評價體系如何建立,模式如何構建,成為各個實驗學校研究的對象。經過研究,雲山小學、登峰小學的評價體系、總課題組開發的“基於網路的電子試卷考試系統及測評系統”等都陸續出台。如:

三、課題組的活動。

1、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理論水平。

六年裡,我們有計劃地進行業務學習,旨在提高實驗教師的理論水平。

(1)每個學期,組織課題組成員集體學習半天。

組織教師學習新課程理論;學習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相關理論;學習發展性評價的相關理論;學習小學語文教學建模相關理論。邀請大學教授、市教研員對小學語文學科建模等相關理論進行講解。

開展的大型學習活動如下:

2、建立天河區小學語文教研論壇,課題專版。

3、每月一次集體研討活動。

課題活動,採用一個月在全區研究一次,每個學校一個學期推出一節研究課,全體課題成員一起參加研討。

全區研究共同體有分工、有合作。比如在第二階段,雲山小學、昌樂小學負責語文實踐活動研究;登峰小學、華成小學負責研究課內精讀課文問題;體育東、珠村負責研究習作問題。

學校的研究,做到半月推出一節研究課,供學校其他老師觀摩或研討的範例。藉助同行力量,做好課題研究工作。

每次研討工作都是前有計劃,後有實踐、研討,最後有總結、有 反思 。操作非常規范。

4、對外大型研討活動。

秀區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該區各校教師。他們同我區課題組的老師一道研究我們的課例,給我們很大的幫助(共20多位教師聽課)。

四、課題變更情況:

珠村小學祝新老師因為調動到其他校的原因,因為學校沒有其他實驗老師,故學校打了退出實驗組 報告 。

另外,由於行政區域的劃分,登峰小學、雲山小學,都被劃歸大越秀,故該兩所學校目前也算自動退出該課題。

五、課題成果:

1.網路環境下的各種課型的模式研究已經完成。

經過幾年的實驗,網路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模式,被我們實驗得如同上常態課一樣。各種課型我們都進行了有意義地探究。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這樣的教學氛圍十分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同樣,教師通過整合的任務,發揮了自己的主導作用,以各種形式、多種手段幫助學生學習,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學生學習能力提高。

通過幾年的課堂實驗,學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首先是學生的信息素養的提高。其次,語言文字能力加強。由於網際網路的資源非常豐富,很多好詞佳句都成為學生閱讀做筆記的對象,潛移默化成為學生習作的語言。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語言文化功底。另外,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使學生將上述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等能力,內化為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從而形成影響人的一生的品質。因而這樣做,拓寬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和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發揮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變革性的推動。(學生獲獎情況略)。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了學習、合作、探究,學會吸收大量知識,靈活運用,形成個人感悟。這是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做不到的。據實驗學校調查,一般參與這項實驗的學生,語文考試成績始終都是最高的。學生其他的能力比如注意能力、聽課能力、動手能力、說話能力都好於普通班。

3.教師教學的水平提高。

4.開發“基於網路的電子試卷考試系統及測評系統”。

為了更好地為學生個體服務,我們開發了“基於網路的電子試卷考試系統及測評系統(又叫‘語文精細測評表’)” 系列軟體。這個系統軟體實際是兩個不同的系統。前者是電子試卷考試系統;後者是精細測評系統。這兩個系統聯合配套使用,是專門針對學生個體學習情況的了解而設計的。當學生的電子試卷(非電子試卷)成績一旦導入精細測評表,學生的每一道題目的得分、失分情況便一目瞭然。這個數據的提供給教師以詳細地學生試卷情況,為教師正確分析學生奠定了有說服力的基礎。非但如此,還為所有新接手的教師提供一手原始資料——電子試卷將會長期保留,隨時調用翻看。
信息技術小學語文學科整合研究計劃(三)
那麼,我們如何在語文課程教學中來發揮信息技術的這些優勢,

從而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和學習效率的提高呢?為此,我制定如下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的計劃,利用如下方法為統課堂注入新鮮的活力。

一、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

造性思維。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要求學生學會大量的獲取信息,學會快速的處理信息。但無庸質疑,課堂教學所用的教材畢竟不同於網路信息,其內容精練簡約,系統規范,涵蓋的信息量不可能太多。而網路信息卻無限的豐富,能無限的充實學科教材的內容。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擴充教材內容,優化學科教材,加大學生信息量的獲取,開闊學生課堂學習的視野。當然,這里的“擴充”和“加大”並不是數量上的簡單累積,而應該是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概括起來,我認為用信息技術優化學生的課堂學習 渠道 主要從三個方面:

(1)合理增加課堂的教學內容。如著名作家的生平、歷史背景、優美的圖片或視頻文件。

(2)趣味化教材內容。因為信息技術本身具備無所不能的信呈現方式,可以用情景模擬、游戲、動畫、視頻來展現各種學習材料,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變得輕松活潑。

(3)鼓勵學生用“超鏈接”的方法訓練自己的 發散思維 ,培自己的創造思維能力。

二、建設電子閱覽室,以構建語文課程資源庫為主,豐富學生學科知識學習的第二課堂。在學科教學中,由於網路資源的浩繁,即時的利用網路信息會使信息處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可預知性。因此,我們可以預先建立開放的學科教學資源庫。先將學習資源分類處理,存入自己的電腦,然後將資源庫設為共享,並根據學習的需要不斷充實。語文學科可以建立文學名著、名家名作、閱讀與理解、習作與表達、課件與教案、練習與評價等分類資源庫。各種分類之間還可以建立超鏈接。如小學語文有關於環境保護的習作練習,我們可以收集網路信息中有關環境保護的知識和圖片,並收集關與習作的基本知識和範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在資源庫中搜尋有用的信息,從而完成習作。建立學科教學資源庫有這樣一些途徑:

(1)利用網路收集信息資源,然後存入電腦硬碟或刻製成光碟,以便隨時調用信息。這是最經濟便捷的方法。

以閱讀資料庫的建設為例。語文課本中選錄了許多著名作家的優秀作品。如老舍、魯迅、詩人李白、杜甫等,在網路資源中要找到這些作家、詩人的資料並不難,市場上關於這些作家、詩人作品的電子版圖書也不少。我們可以收集這些資料,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建立信息資源庫。為了使資源庫便於檢索,可以思考這樣一個路徑

(2)教師收集素材,製作課件,給學生的學習提供參考資料。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先備好課,然後按教案去上課,學生在被動接受教師教案中的內容。為了拓展學生的學習渠道,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可以將自己的教案放到網路中,且以學習指導、素材、課件等形式為主,使學生可以隨時調看這些資料。

在學生利用資源庫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的評價功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傳統的學科教學評價即時性差,信息反饋不及時,形式單一,激勵性不強。基於信息技術的學科教學評價,不但可以及時准確的對學生進行評價,還可以准確記錄學生學習的整個過程,對學生的學習狀態做出直觀的分析。在西單小學、人大附中等北京的一些中小學,一種利用計算機進行教學“診斷評價”的教學方式已取代了老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其評價放在了上課之前,就是讓學生用計算機對不懂的知識點進行測評,授課教師根據難度點擊率調整授課方式;每個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都通過計算機詳細記錄,老師根據記錄分析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制定課後輔導計劃。

(3)與其他學校共享信息資源。由於信息技術的方便快捷,整合利用不同學校之間的優勢資源變得方便而適時,用這種方法建設教學資源庫,就不單單能促進本校的學科教學效率,而且能在更大范圍內取長補短,減少重復建設的浪費,提高了資源利用的價值。例如教師的優秀課件、優秀教案、教學經驗等。

6.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人類已經進入信息時代,以網路技術和網路及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生產、學習和工作方式。近年來,信息技術教育已成長為我國電化教育研究和實踐領域的熱點。而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是跨世紀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電教媒體能讓師生雙邊活動充滿激情和活力。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當前影響最廣泛的科學技術之一,世界各國都在加大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力度,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綜合和相互滲透,已成為教育發展和改革的強大動力,傳統的教和學的模式正在醞釀重大的突破,教育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變革。信息技術教育將對現存的教育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法產生深刻影響。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
[關鍵詞]
信息技術 課程整合 創新
當前,由於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教學手段的變化,同時它也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新式及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變化。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它是一門極富情感、極具個性、極易激發想像和創造思維的學科。它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方面有獨特的作用」。因此,如果能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開辟出一些培養其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徑,勢必會帶來小學語文教學的一些新的變化。本文針對網路語文教學實驗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從教學環境、課件設計、情感教育、教師職能轉變等方面進行了探討,並設計了相關的實行方案。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方式的整合,為學生營造寬松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學會學習」已經成為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世界性口號。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方式,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自主學習空間萎縮,缺乏活力。教出來的學生就好比算盤珠子,撥一撥,動一動,原本聰靈的個性必被扼殺。這樣的學生怎能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怎能成為時代的弄潮兒?作為創新教學的嘗試,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教學中摒棄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以參與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吵斗將語文知識從空間和時間上向課外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小學語文《鯨》的教學時,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處理、補充,並以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上課時,學生提出了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不能解決的問題,在我的引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和自己上網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學習方式,不僅輕輕鬆鬆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而且對鯨的一些其它知識了解了很多。眾多教育者提出:一個良好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必將會給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帶來很大的幫助。斯坦福大學校長卡斯帕爾教授在談到斯坦福和矽谷的成功時,認為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因素。這一要求的提出奠定了信息技術的學科運用價值。
1、聆聽音樂,營造優美的學習環境。每堂課一上課,學生的思想都會由下課時地鬆弛變為上課時的緊張,這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為此,我們在上課前播放一段韻律優美的輕音樂。優美的樂曲調節了課堂里的氣氛,改變了教室里緊張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聽音樂放鬆了神情,活躍了思緒,陵檔創新意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以正常發揮。
2、展示圖片,營造民主的學習環境。不同的圖片會給不同的學生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引起學生不同的情緒變化,而不同的情緒變化正是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我們可以在課堂中充分發揮教學投影片的視覺效果,通過展示與課文內容相聯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讓學生自由觀察,民主討論,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激發營造一個民主的學習環境。
3、播放動畫,營造自由的學習環境。動畫片是小學生的喜好。讓學生對動畫片中的內容進行討論,學生更是一個比一個發言積極。針對學生升汪磨的這個特點,利用現行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所配備的動畫素材,引導學生觀察,各抒己見,必將會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在自由的學習環境中得以最大程度的體現。我們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向信息技術和學科有效課程整合的網路信息領域,教師在設計和表現課堂時,要按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精心安排、設置情景、充分考慮增強教學的吸引力,運用聲像媒體使文字型、抽象型的內容生動地、具體地、形象地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慾。這種教學將會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特點,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潛能,張揚學生的個性特徵。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整合,展示不同的學習內容,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現行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內容的選擇貼近兒童生活,符合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趨向社會發展需要,洋溢著現實的生活氣息,不僅能夠使學生體會到所學的內容與自己接觸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夠大大調動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但人無完人,書亦無完書。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出現一些離生活現實、離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而利用網路教學就能彌補此中不足。例如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五冊中《石頭書》這一課,「化石」、「煤炭」的形成,以及地殼的運動,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學生上網查詢資料,藉助信息技術,解決無法跨越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千萬年的漫長時間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面前;把有趣、復雜的化石、煤炭形成過程、復雜的地殼運動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就小學語文而言,由於其涉及的內容涵蓋面廣、包容量大,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思維上能夠不固於原有的定勢,善於變換角度地靈活地去思考,能深刻的高水平地掌握知識,並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為了能夠幫助學生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採取以下一些方法:
1、錄音播放。《月光曲》這課內容源自於一首優美的鋼琴曲。為了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在上課前可以先藉助錄音機把鋼琴曲播放給學生聽,讓學生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從中聽出了什麼?聽後你有什麼想法?你對這首鋼琴曲的哪個地方感受最深?為什麼?由於學生對課文內容還不甚了解,自己的頭腦中沒有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因而他們在回答時就不會受局限,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從而促使自己的創新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2、錄像再現。如教《黃繼光》一課的重點段落,學生提問:「在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突然站起來?』」「怎樣的情況下,『黃繼光又站起來了?』」此時,學生心理發展出現了憤悱,我播放錄像《黃繼光》中部隊攻佔597·9高地的部分場面。那機槍聲、大炮聲、手榴彈的爆炸聲連成一片,學生彷彿置身在炮火連天,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黃繼光奮不顧身地靠近敵人的火力點,最後用自已的胸膛堵住敵人槍口等情景歷歷在目。在這一形象感知的基礎上,學生排除了思維障礙,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激發了學生的思維興趣。這時,教師再讓學生答題,他們一改過去照本宣科的現象,而是用自已的創造性語言回答得有聲有色。
3、網路下載。《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科學小品文。什麼是雷達,雷達的作用是什麼,它是怎樣工作的,小學生很難有個清晰的認識,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就很難得到發展。解決這些問題並不難,打開計算機,進入相關的網站,找到這些內容下載下來,一看便明。問題解決了,其他的內容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正是利用了信息資源、現代化手段來跨越時空的界限。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入時代活水,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知識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空間的整合,改變不同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把「語文綜合性學習」納入語文課程體系結構之中。語文綜合性學習是以語文學科為依託,注重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學生生活、社會生活之間的整體聯系。其最終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認為,要提高學生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效率,必須把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利用網路環境來進行語文教學,可以體現語文教學的開放性,豐富性。如在二年級下期語文教材中有《月食》一文,平時老師按常規教學,學生總是難以理解,似懂非懂,效果不佳。後來調用計算機多媒體課件,通過動畫的形式生動形象地再現月食這一天文現象,學生通過看微縮的太陽系運動,便很快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真所謂「此時無聲勝有聲」。
又如在《特殊的葬禮》教學中,設計者就提供了三個可發散延伸的空間,一是為什麼這次葬禮是特殊的。通過鏈接相關網站,學生們了解了為什麼總統要為這條瀑布舉行葬禮。二是關於現在我們周圍的環境,特別是水源的污染,能夠引起學生對生態平衡的警醒與深思;三是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為學生提供比較鑒別的內容,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文學評價能力,加強對學生語文素養的熏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掌握更多更深的知識,而是迅速更新知識的能力,是在更新知識和利用新知識的過程中體現的創新意識,表現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培養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要能夠做到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採取藉助現代教育技術改變課堂教學手段,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的方法,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選擇。
1、實物演示。寫入小學語文課本內容中的許多物體,孩子們都沒有親眼見過。究竟這個物體是什麼樣子,是不是像書中所寫的,孩子們一概不知,如琥珀。這很不利於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的培養。但這個物體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還是能見到的,為此教師可以在上課前准備幾塊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琥珀,上課時利用實物投影儀分別演示給學生看。由於是實物,他們看的興趣就會很濃,看的時候就會很認真很細心;他們就會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提出許多自己認為還不明白的問題,然後通過詢問查找討論,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創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加強。
2、摹擬試驗。許多事情,如果不通過自己的親身試驗,其中道理永遠都不會明白。例如《畫楊桃》,同是一個楊桃,它能被畫成不同的形狀。其原因是每個學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楊桃的形狀就不一樣。老師在上這一課時,單憑講學生是不會輕易理解的。我們不妨換一種方法,把一個楊桃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現在屏幕上,讓學生試著自己也去畫一畫,然後再變換位置看。這樣一畫一換,雖然學生僅僅是動動手動動腿,但他們在動的過程中已經是鍛煉了自己的一種創新能力。
3、虛擬假設。在小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主人公結局都是極具有懸念性的。如果能對這些主人公後面的故事進行一番虛擬假設,勢必會對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起到一定的幫助。如《凡卡》《窮人》《賣火柴的小女孩》等,他們後面的故事會怎樣發展呢?我們可以把這些文章的圖片通過剪輯整理合並在一個地方,讓學生自己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把它後面的故事虛構成一段文字講給同學們聽。此舉一方面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綜合考驗。

7.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如何開展

挖掘教材資源,有機滲透綜合性學習,體驗綜合性學習活動的樂趣。

綜合性學習是閱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得到協調發展。

在教《赤壁之戰》之前,我曾教過一篇《苦肉計》,文中記敘了黃蓋、周瑜為了詐降曹操,合演了一場苦肉計使曹操信服。我充分挖掘教材的資源,有機滲透綜合性學習,在教到黃蓋怒火直沖、周瑜怒不可遏時,我隨機讓學生說出描寫發怒的詞語;黃蓋被打時,我設計一處補白,讓學生揣摩各種人物的心理活動,還組織學生寫寫黃蓋給曹操的詐降信。

由於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有機滲透了相關知識,因而在教學《赤壁之戰》時能得心應手,學生學完《赤壁之戰》後仍意猶未盡,我又以本篇課文為出發點設計上了一堂語文綜合活動課。

注意

通過課前的准備工作,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創造潛能得到了發揮,互助合作精神得到了發揚。本節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趣,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樂學。

通過課堂活動的實施,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表演能力、評判他人的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感受到了漢字的魅力,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

8. 如何運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

當今,以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和網路技術為標志的信息技術在改變著我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同時,也為我國的素質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開啟了新的局面,一場基於現代信息技術的學習革命。原教育部長陳至立在「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提出要「努力推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並指出「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課程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
一、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概述
整合作為哲學名詞在教育、教學中可以理解為教育、教學系統內各要素的整體協調、相互滲透,以發揮教育系統的最大效益。理論上,課程整合指的是對課程設置、各課程教育教學的目標、教學設計、評價等諸要素作系統的考察與操作,也就是說要用整體的、聯系的、辯證的觀點來認識、研究教育過程中各種教育因素之間的關系。這種整合思想把各門學科作為教學系統的一個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門課程的內容強加在另一門課程上,而是在考慮到學科特點的基礎上,把幾門相關學科綜合起來加以考慮,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同一個問題,從而使各門學科相互協調、相互滲透,使教學系統發揮最大的教學效益。
信息技術下提供的資源是永遠開放的;傳播媒介是多向交流的;傳遞系統是多媒體的;知識更是跨越時空限制的。這一特點決定了信息技術下支持的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學習過程的交互性;學習內容選擇的自主性和個性化;內容形式的多媒體化。
語文課程是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它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很強的實踐性,思想性,民族性和綜合性。除了發展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適應未來信息社會所必備的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的這些學科性質特點為兩者整合提供了可能性,但任何新的教學形式的出現都需要先進、科學的教學思想和理論作支撐。建構主義的「學與教」和多元智能理論便成為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理論基礎侍梁岩。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討論等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
人類思維和認識的方式是多元的,即存在多元智能:言語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視覺智能、音樂韻律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溝通智能、自我認識智能和自然觀察智能。多元智能的核心就是認真看待學生的個性差異。
由此可見,在信息技術營造的語文學習環境中,學生的多元智能可能獲得一種潛移默化的、浸潤式的發展:如果有意識地在這種設計下的學習情境中主動建構,自主活動,學生將得到個性化的發展,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
二、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及實例
教學模式是「一種可以用來設置課程、設計教學材料、指導課堂或其它場合教學的計劃或范型」
下面結合教學實踐來談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探索。
如在教學《恐龍》一課前,先讓學生閱讀課本,提出問題,渣沖加以歸類、總結,通過在網上查找的資料供學生閱讀文字,觀察圖片,觀看影視資料,瀏覽相關網站等,豐富學生對恐龍的認知,同時開展朗讀、交流、討論等活動尋求問題的答案,解決問題。這種教學內容的問題化,教學過程的探究化,教學活動的網路化的語文課堂試圖體現新課程標准下語文教學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學習、探究的理念老御。
三、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的教學反思
1、重視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
面對海量般的信息,一些學生不知去哪兒查資料,不知查哪些方面的資料;一些學生查到資料後,不知道哪些對自己有用,哪些對自己沒有用;課堂回答問題時,常見學生拿出自己查到的資料照本宣科地機械宣讀;或者學生能夠選出相應的資料,卻無力針對資料談自己的理解等等。因此要注意訓練他們在短時間內對大量信息的快速瀏覽能力、把握文章重點的能力。讓他們在不斷實踐中掌握對信息的選擇、整理、加工和表達的能力,同時給予及時的信息評價,幫助他們信息素養的形成。
2、適時運用 「留白」
語言的魅力就在於它塑造的一個又一個逼真的形象,以這些形象激發人們去想像、體驗,進而產生共鳴。文字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比視頻圖像更具生命力。如果不加考慮地選擇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總是把課文語言所描繪的情景以圖像、動畫、聲音等形式展示給學生,會剝奪學生充分想像、思考的機會,減少他們自主參與活動的機會,壓抑他們想像的靈感。久而久之,學生會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心。因此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設計時,要適時巧妙地運用國畫中的「留白」手法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親身體驗語言文字,在直覺與靈感之間感受語文的鮮活形象。
3、莫忽視學習評價
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考察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更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語文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改善課程設計,完善教學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都有是必要的,但應加強形成性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更重視定性評價。實施評價,應注意教師的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與學生之間互相評價相結合。事實上信息技術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在不脫離學校模式、班級模式的課堂形式下有鬆散性、不確定性、難控制性,教師會在不知不覺中遺漏評價這一環節或是以教師的小結性語言代過。即使有,大部分也表現為教師為了闡明某個觀點讓同學間互評後的總結式點評,更多的則直接採用傳統教學中的試卷式或測驗式的總結性評價。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還在探索的階段,仍有諸多問題值得商榷、實驗、論證及改進。如軟、硬體的建設與開發,師資力量的培訓,最優化教學模式的確立,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師生交往等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的最終會像陶行知所設想的那樣:「解放學生的大腦,讓他們多想一想;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多做一做;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多說一說;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多看一看;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多動一動。」

9.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結構 有效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課堂結構 有效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素養是伍清模學生學好其它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其實簡單的說:「語文素養」就是不僅要求我們的學生要有比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口語交際的能力,既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且還要表現為比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也就是學生在生活當中運用語文能力和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呢?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
眾所周知,語文的「聽說讀寫」四大能力中,「聽」位居之首,可見聽的重要性。放眼社會生活,傾聽能力的運用非常廣泛,大到聽報告、聽廣播、聽音樂,小到日常交流對話,時時處處都需要傾聽。傾聽的能力不是天生得來的,需要後天的培養和訓練。良好的傾聽習慣是發展學生傾聽能力的前提和必備條件,它不正掘僅是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也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體現,它體現了學生對說話人的尊重,學生接受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和想像的能力,學生接受和掌握知識技能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傾聽習慣非常重要。
小學生的特點是好動,表現欲強,絕大部分學生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而沒有耐性去聽別人說,甚至認為別人說的都不對,只有自己說的才是對的。因而就不在乎別人說什麼怎麼說,只關注自己有沒有機會發言。針對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在教學中經常結合教學內容、生活實際和名人故事,引導學生認識到「傾聽」在學習、生活和交往的重要性,提高「傾聽」的自覺性。
作為教師,我們常常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認真聽,可到底怎樣才算認真聽呢?學生對此認識模糊,老師應該給他們一個具體的、可操作性強的、細化了的要求。因此,我在教學中明確提出「學會傾聽要四心」,即在傾聽時做到:一要專心,無論是聽老師講課,還是聽同學發言,都要聽清老師或發言人說的每一句話,腦子里不想其他事;二要耐心,不隨便插嘴,要聽完別人的話,才發表自己的意見。特別是當別人的發言有錯時,一定要等他把話說完了再用適當的方式指出;三要虛心,當別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要能虛心接受,邊聽邊修正自己的觀點;四要用心,在聽取他人意見時不能盲從,要有選擇地接受,做到「說」、「聽」、「思」並重,相互促進。最後還要求學生學會評價同學的發言,做到不重復他人的意見,自己的意見要建立在他人發言的基礎上或者提出新穎的想法。
(二)讓學生大膽的說起來
口語交際對我們來說非常熟悉,在生活生產中、工作中無時不存在著。大到論文答辯、演講。小到與人溝通、待人接物、見面問好等。要培養小學生口語交際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對說的興趣,有些學生性格內向,言語少,老師要多採取措施,激發他們的表達欲,學生只有對口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熱愛口語,才能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作為教師要起模範帶頭作用,小學生的向師心很強,任何事都喜歡向老師學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必須從每一節語文課開始,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我們教師一段生動優美的導語,幾句精闢的總結„„都給學生起著模範表率作用,學生也會在平時交際中努力地要求自己盡量把話說流暢、連貫。經常這樣的練習也會使學生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其次,還要給學生創設情境,例如配樂詩朗誦,想像文中的情景,在此情此境中培養學生口語表達的慾望,要他心中有話可說。最後,老師要經常鼓勵學生、表揚學生,讓他們知道自己很不錯、很棒,使自己充滿信心,腔緩這樣,便會更好地激起學生口語表達能力,願意與人交流。 (三)夯實閱讀指導
作為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的課外閱讀也當然是一種綜合性的活動,他所關注的不是一個單純方面,而是要注重孩子整體語言素質的提高,尤其是要能激發孩子一生的嚮往。因此課外閱讀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顯得尤為重要。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和指導課外閱讀呢?1、自覺運用課內掌握的閱讀方法,指導學生將語文課內習得的讀書方法和經驗遷移運用於課外閱讀,使方法經學生的熟練操作躍升為閱讀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服務。如:用含義不同的符號圖畫重要內容;在書頁的天地頭作批註;做內容摘要,整理閱讀提綱,將書讀薄;展開想像、推理,進行分析、評價,寫心得體會,將書讀厚實。2、抱著研究的目的讀。美國的教育十分重視研究性閱讀,學生總是帶著一定的研究專題,主動地搜尋和閱讀相關的課外讀物,並寫出研究論文。這種做學問式的閱讀不是以囤積知識為目的,而是圍繞某個問題去閱讀相關材料,因而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讀書的積極性,將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向縱深。這個做法值得我們借鑒。在指導課外閱讀時,我定期向學生拋出一些有研究價值且學生力所能及的研究課題,介紹一些閱讀材料,指引查尋資料的途徑,教給做學問的方法,讓學生在研究性閱讀中解決實際問題。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科研意識,又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可以得到長久的保持。3、變眼讀為心讀所謂眼讀,就是一般性地看書,只用眼睛掃瞄即可;而心讀,指的是入乎其內,心無旁騖,用慧眼去捕捉,用心靈去感受,用生命去體驗,仔細咀嚼品味作品的思想內涵,科學人文魅力和出色的文筆。要想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對好文章、好詩詞,就要讓他們用心去理解,去領悟,從眼讀升格為心讀。4、文質兼美的文章熟讀。記憶是語言內化和運用的前提,是智力發展的生長點。讀書需要記憶,尤其是那些充滿智慧和人文思想光華的精美語言,應該爛熟於心。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第二次閱讀與第一次閱讀相比,由於閱讀的時間、環境、方法以及讀者的心境、閱歷、對世界的看法都可能發生變化,因而對文本的讀解就可能有新的見識、感受和發現。熟了,才能鑽得深,悟得透,將語言的精品、思想的精華納入自己的知識寶庫,經發酵產生新的思想,鑄出新的語言,遷移運用起來也才能得心應手。5、帶著明確的任務讀。小學生正處於學語言、長知識的黃金時期,他們通過自主的閱讀活動,除了吸納語言文字所負載的文化、思想、科學等領域的大量信息外,也要對這些信息進行一定的思維加工。另外,還要學習閱讀材料中典範的語言模式,積累各種各樣的語言素材,從中獲取表達的經驗。引導學生帶著這樣的任務去讀書,他們就有了明確的獵取對象。教者再指導他們讀思結合、讀寫結合、讀書與社會實踐結合,每次閱讀也就容易在思想認識、思維方式、語言積累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有所收獲。 總之,課外閱讀要發揮應有的作用,教師就必須給予適當的指導方法,使得課內、課外閱讀相輔相成,共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四)培養學生寫作興趣,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的作文,是語文教學成果的體現,是學生語文能力的展示。但卻有許多的孩子怕寫作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於剛剛學寫作文的小學生而言,要教他們如何寫好作文,首先應該注意培養和激發他們寫作文的興趣。小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任何新鮮的東西都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如果在他們學習寫作的開始就注意培養他們的興趣,變「要我寫」為「我要寫」 ,那麼以後的作文教學就是一件很輕松的事了。要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我們必須想方設法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學生僅有濃厚的興趣是不行的,還要教給學生方法,培養學生能力。現代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課文無非是例子,也是習作的例子,讀範文指導我作文、習作文、效法作文、評作文,這不失為一條行之有效的經驗。」葉老這段話,精闢地道出了語文教學中讀與寫的關系。讀與寫是語文教學的最基本的教學方式,也是作文教學的兩個密切相關的教學手段,讀課文(範文)不僅可以得到寫作方法、技巧上的啟示,並且還可以激發寫作的興趣。還可讓學生模仿本文的結構寫作,例如學完《找春天》後,仿寫《找秋天》。學了《我會變》,學生嘗試以第一人稱寫自己喜歡的物體。這樣,學生學有例子,寫有樣本,每次都能按老師的要求完成寫作任務。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作文無素材,就等於愚婦無米,炊就更難了。怎樣才能讓學生有豐富的作文素材呢?這就得深入生活、廣開文源。小學生有著強烈的求知慾和喜新求異的思維定勢,引導他們進入多彩的生活,不僅能開闊眼界,增加其知識的積累,而且能活躍其思維,激發其提筆表達的慾望,因此我除了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細心觀察外,還有計劃地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創造寫作素材。如兒童節,我便組織學生開展「慶六一大聯歡」的活動;在母親節,開展「我為媽媽獻禮物」的活動;教師節,開展「老師,我想對您說」的活動。經過這些活動,學生的親身經歷多了,視野擴大了,積累的寫作素材就豐富了,拿起筆來就有大量的內容可選擇,
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摸索前行的過程。總之,提高學習興趣是提高語文素養的法寶,讓語文學習成為老師和學生普遍感到快樂和輕松的事情。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課程如何整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