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朗讀設計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朗讀設計

發布時間:2023-03-24 02:28:25

㈠ 小學二年級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義務 教育 新課標中也提出了語文教學要以讀代講,通過朗讀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通過朗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 二年級語文 朗讀指導 方法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二年級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一、通過朗讀體會感情,准確把握朗讀基調

要深入理解 文章 內容,准確把握文章表達的情感,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通過反復朗讀,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以聲傳情,准確地表情達意,唯有這樣才能讀出文章蘊含的豐富情感,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在朗讀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字詞句入手,以文章的情感變化為線索,准確把握朗讀基調和語氣,這對於理解文章的主題有著積極作用。

例如在開展閱讀訓練《白楊》這篇課文時,首先讓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訓練,讀出文章中人物對話的豐富情感,充分感悟人物內在的精神,促進學生對主題理解。在具體朗讀訓練時,教師不妨採取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揣摩每段閱讀內容爸爸神情與心理的變化,充分體會到嚴肅親切中的循循善誘,讓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鮮活起來。

二、通過品味語言,滲透朗讀技巧

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的主要來源,也是品味文章語言,豐富學生情感,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方法。在朗讀訓練過程中,品味語言,滲透朗讀技巧,認真品析詞句段,這是閱讀教學中必須抓實的環節。

(一)選擇感情強烈的句段加強朗讀訓練。每篇文章中,都有某些句段比較集中地體現作者某方面強烈的思想感情,教師不妨引導學生抓住這些感情強烈的語句,引導學生認真反復朗讀,這有助於學生准確把握文章情感,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文章主題有積極作用。

比如:在閱讀訓練《再見了親人》這篇文章時,教師可以抓住文中「再見了親人!再見了,親愛的土地!」、「再見了,親人!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等這些蘊育情感的語句,讓學生反復朗讀,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和朝鮮人民難舍難分的深情厚誼,這有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主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本質。

(二)選擇含義深刻的句段。閱讀訓練材料中,引導學生抓住深刻的句段,往往是重要的知識點,蘊含某方面的哲理性的話語,通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在閱讀中思考,討論中領悟,促進學生深層次理解主題。

(三)選擇描寫精彩的句段。對於 記敘文 體, 說明文 體等,往往蘊含大量比喻、排比、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對於這些精彩句段,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讀出氣勢,讀出內涵,也是學習語言表達方法的好方法。選擇好這些精彩的語段,對於強化學生的語感,增強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有著重要作用。

三、以聽促讀,充分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朗讀是讓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容,加強語言文字、句段訓練的有效方法,同時以聽促讀,通過聽、說、讀、寫基本技能的訓練,也是提高閱讀水平,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有效手段。以聽促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好示範朗讀的內容,通過富有情感的示範朗讀,讓學生邊聽邊小聲跟著模仿,包涵深情的朗讀訓練,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感。因此,通過示範朗讀,體會這些優美句式,生動的片段,多樣化的語言特點,是提升學生語言實踐能力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朗讀訓練《草原》這篇課文時,此課語言優美,富有形象感和畫面感,通過教師的示範朗讀,引導學生產生豐富的聯想,通過朗讀將學生帶進草原,體會草原風光的美麗及對草原人民的贊美與留戀之情。

四、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朗讀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根據朗讀訓練素材,教師可以靈活採用角色扮演,個別讀、分組讀、自由讀、分角色朗讀等各種朗讀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准確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富有情趣化的表達形式,更好的理解文章內容。比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學生對文章中的每個角色性格特點有清楚的了解時,教師不妨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首先通過學生一一列舉:皇帝、騙子、老大臣、年輕官員、小孩兒這些角色,朗讀時將人物的性格特點和身份通過語言特點讀出了,讓其他同學從語氣語調中充分感知人物特點,幫助學生理解語言表達中蘊含的人物性格、文章的中心、作者意圖等。

在各種不同的朗讀訓練形式中,讓學生更好地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不同的語言方式,准確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情感,使語言表達得到良好的發展,這便是朗讀訓練達到的預期目標。總之,小學語文學科教學中,閱讀是其重要的教學內容,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突出朗讀這一核心環節,這也是提高閱讀訓練質量的有效途徑。在朗讀訓練過程中以聲傳情,把握基調,抓住重點語段和關鍵詞,加強朗讀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也是培養學生語感,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有效舉措。

2小學二年級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1、明確朗讀目的。

針對每篇課文的知識點,教師對文章重點和難點的把握不同,老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制定相應的明確具體的朗讀目標,並要告訴學生一篇課文的朗讀目的是什麼,第一次朗讀和第二次朗讀的目的有什麼不同,有方向有針對性地思考,全面理解一篇文章。2、合理安排課堂時間分配,增加朗讀時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文章讀得多了,對學生來說自然大有益處。老師在課堂上要合理安排時間,在朗讀中學習字詞,學習文章的整體思路,注重朗讀的效果,提高朗讀的教學效率。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是朗讀的主體,老師要在課堂上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例如《安塞腰鼓》一課,老師可以在學生朗讀時配上腰鼓的旋律,讓學生隨著音樂,感受到整篇文章的情感和美感。對於角色對話較多的文章,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調動課堂氣氛,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從中體會到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從而把握作者的思想主旨。結合學生的特點使用多樣化的朗讀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4、提高朗讀技巧。

初次朗讀的時候,主要指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內容,對文章有初步認識,同時把握文章的思路。老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簡單的朗讀任務,讓學生在朗讀中思考。一般一篇短文章需要讀五六遍,因為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讓學生自主朗讀時,老師要給予適當指導,如果學生朗讀出現錯誤,要及時糾正。朗讀中可以讓學生畫出不懂的地方,最後匯總,共同解決相關的問題。再讀過程中,學生要重點理清文章結構,分析文章各部分的作用和內在聯系,逐步深入。

初讀文章之後,對於學生的疑問,老師不必將全部答案告知,應該引導學生在再讀的時候,自己探索答案,鼓勵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鼓勵學生發揮 想像力 ,培養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課堂朗讀的效率。品讀文章時要細讀,要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師需要引導學生注重領悟文章蘊含的情感,嘗試用自己的語言抒發情感,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單一的學生朗讀不能充分地發揮課堂朗讀的有效性,老師可以選擇齊讀的方式。齊讀有利於老師發現整個班級的朗讀字詞或者語音問題,並集中糾正。同時解決了平時朗讀能力低的同學的膽怯心理,使他們在輕松的環境下積極朗讀,這有助於樹立學生朗讀的信心,增強他們對語言文字的感知能力,提高朗讀能力。

5、結合生活實際朗讀。

好文章都是出自於生活,有時學生在朗讀課文後,不能准確地理解文章,體會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朗讀文章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如此一來就不難理解文章了。比如《少年閏土》這一課,學生可以結合自己故鄉的小夥伴來學習課文,回憶與作者不同的童年 故事 ,相似的童年樂趣。總之,老師應該重視課堂朗讀教學,不斷創新朗讀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發揮學生的個性自由,提高朗讀水平和技巧,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

3小學二年級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一)豐富朗讀教學內容

要想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並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合理制訂朗讀教學方案,明確教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朗讀學習的空間。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要在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延伸。但是,語文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朗讀教學內容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要體現出朗讀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朗讀的熱情和積極性。新課標下,語文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朗讀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體系。

(二)引導學生感知朗讀內容

在學生朗讀一篇文章時,只有多次閱讀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才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學生的第一次閱讀是至關重要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感知朗讀內容。學生在朗讀文章時發音必須准確無誤,並能夠理解文章中詞語的含義,理清朗讀文章的脈絡。在開展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之前,教師必須做好教學准備,反復閱讀朗讀文章。

在學生開始朗讀文章之前,語文教師需要結合朗讀內容為學生設置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朗讀文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語文教師必須合理控制文章朗讀的次數,朗讀的次數並不是越多越好,對於比較簡短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三遍,對於內容比較多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五遍。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比較弱,在朗讀文章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語文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朗讀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語文課堂朗讀的有效性。教師可以讓學生把文章中不理解的問題標記出來,先採用分組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都參與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談論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的難點,解決問題。

(三)指導學生欣賞朗讀文章

學生在第一次朗讀文章時必定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教師在學生第一次朗讀結束後就為學生解答朗讀中遇到的問題,那麼學生的依賴性就會增強,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因此,在學生第一次閱讀結束後,教師可以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給出提示,讓學生再次朗讀文章,並根據教師的提示思考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反復朗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捋順文章脈絡,找出文章各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學生朗讀學習中,語文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減少批評性的語言,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教學評價是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性。語文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讀過程和學習結果展開合理的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發現自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可以讓教師發現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避免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採取調整對策,提高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效率,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

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朗讀內容,這樣才能真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師要在朗讀教學中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並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既然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必須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多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

朗讀不僅僅是依靠課內時間,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朗讀,豐富知識儲備。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為小學生推薦一些有意義的朗讀內容,開闊學生的眼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對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定期參加專業化培訓,積累朗讀教學 經驗 ,進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並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能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4小學二年級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1、增加朗讀教學時間

教師示範性朗讀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教師講解得過多就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厭煩心理。因為教師講解的內容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這樣不利於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終使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教師講授的知識學生都是被動去接受的,很難形成較高的學習熱情,學生的注意力也會不集中。

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該給予學生自主朗讀的機會,過程中只是對學生的朗讀技巧及方法進行適當的指導,這樣就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了,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在朗讀教學中,教師還應該進行示範朗讀,教師的示範可以為學生的朗讀學習形成一定的指導與幫助。

教師在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之前,需要先對文章蘊含的思想情感及內容進行整體的理解與感知,在准確的把握其主要情感的基礎上,再在課堂上進行泛讀,對學生有效地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進行啟發,提升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其積極性。

2、創設朗讀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最佳推動力,要想使得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獲得較好的效果就需要首先注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3]。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程情境的創設去達到課堂教學氛圍的活躍,進而使得學生更加有興趣參與其中。

合理的朗讀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其朗讀水平得到提高。比如在《絲綢之路》的教學中,學生通常對文章中描寫的絲綢之路不了解,不利於其對文章描寫事件及景物的想像與理解,教師就可以藉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絲綢之路當時繁榮的景象。學生通過觀看形成基本的影像,在文章的朗讀中就會浮現以前商貿、 文化 的繁榮狀態,做到有感情的朗讀,也可以深入的感受文章的魅力。

3、提高朗讀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

很多教師在上課時完全是因為語文課要讀,多半是講課文之前讀一遍,講的時候,講到哪裡就讓學生讀到哪裡,講完課文後有時間多了沒事做,就讓學生讀課文耗時間。至於學生應該怎樣讀,那是不說的,讀得怎麼樣,那是不管的。這種安排,學生越讀越厭讀,甚至厭上語文課。

課堂教學中不能講朗讀當做是點綴或者任務任務,而是應該認識到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提高提高朗讀在課堂教學中的位置。結束語:在今後的課堂朗讀教學發展中,教師應該認識到朗讀教學的作用,在課堂中進行示範朗讀,對朗讀內容中的重點語句進行賞析,引導學生學習其中蘊含的朗讀技巧,也可以創建課堂朗讀教學情境,提升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㈡ 小學生指導朗讀有哪些方法

朗讀是學習語文的重要途徑之一。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曾經說過:「語文教學的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師生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對學生的朗讀有時感到力不從心,所以在觀摩這次「山東省小學語文第十七次年會」的展示課上,我特別注意18位老師的朗讀指導。我發現這些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很用心,也都有自己的策略和方法。現總結如下:
一、范讀指導法
這18位老師基本都採用了這種方法。他們的朗讀水平或雄渾有力,或婉轉動聽,極富感染力。如東營小學的朱艷鳳老師在執教《平平搭積木》一文時就採用了這種方法。這是一篇一年級的課文,學生對問句的朗讀還是難點,所以當出現問句:「平平,平平,這些房子都給誰住呢?」老師先讓學生讀,然後又通過范讀指導全班學生讀出問的語氣來。臨沂小學的徐娟老師在執教《「鳳辣子」初見林黛玉時》也採用了這種方法。王熙鳳出場時對她衣著的描寫特別復雜,讀起來特別拗口,我們成年人讀起來難度都很大,況且是學生呢?徐老師范讀這一段時簡直像說評書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一般。相信通過徐老師的朗讀,學生會對這一段讓人看著眼暈的文字產生好感。好的朗讀,能增強文字的魅力。
老師們精彩的范讀展示,讓我感到自己朗讀水平真是有待提高。由於小學生的向師性強,又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的范讀是常用的、不可缺少的方法。一般在教師范讀的過程中應該結合進行必要的、恰當的朗讀指導,可以是朗讀技巧方面的,可以是內容理解方面的,可以是感情體會方面的等等。范讀指導法多用於低年級,也可用於中高年級中那些有一定難度的、僅憑學生自己練讀無法讀好的內容。一般來說范讀的文字宜少而精,要真正起到激發學生朗讀興趣、產生朗讀的慾望、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的作用。
二、理解感悟法
18位老師在指導學生朗讀上都採用了這種理解感悟法。如,萊蕪小學的劉芳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的中心段:「這梅花,是我們中國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他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地愈精神,愈秀氣。他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幾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出了許多有氣節的人物,他們不管歷經多少磨難,受到怎樣的欺凌,從來都是頂天立地,不肯低頭折節。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一個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里,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對於梅花的描寫,劉老師先讓學生理解「秉性」和四個「愈」的意思,並進行了朗讀指導。對於中華民族裡有氣節的人物的描寫,她是這樣處理的:「幾千年來,我們中國出了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劉老師出示了這些人物寫的詩句,如蘇軾、趙一曼、文天祥、江姐等。詩句的引入,不僅讓學生積累了語言,還幫助學生理解了文字表達的意思。在這樣的基礎上,劉老師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隨後,李老師又問:「當今社會中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學生想到了醫生、消防員等時代的英雄,教師相機出示圖片。在這樣的感受之上,老師又引導學生讀了這段文字,並告訴學生,上面寫的是梅花精神,下面寫具有梅花精神的人,這種寫法叫借物喻人。隨後,李老師把這段文字變成詩歌的形式,通過范讀,變換形式讀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反復朗讀。
在教學中,學生有時朗誦得不好,是因為我們在指導學生理解感悟上不到位。有感情地朗讀的前提是學生對文字內容的深刻理解,對語言文字內在含義的有效感悟,對文字所描寫的人物、事件的真切體會。葉聖陶先生說:就讀的方面說,若不參考、分析、比較、演繹、歸納、涵泳、體味,哪裡會真知讀?哪裡會真會讀?有感情地朗讀作為外在的表達,一定是源於內在的感悟。語言感悟到位,朗讀的情感才能到位。教師應通過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及其所描寫內容的感悟。
三、想像體驗法
「想像體驗法」指學生按照課文的文字描寫在頭腦中形成相應的形象,即內心視像;體驗是指學生進入課文所描寫的特定情景、角色之中,身臨其境,感同身受,產生特定的情感體驗。想像體驗的主要方法有:用畫面、音樂或語言創設一定的情景;讓學生扮演課文中人物的角色等。如,《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課文不好講,但濰坊小學的王娜老師在教學設計上很有新意。在指導學生朗讀「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在我們這個民族的記憶和體驗中,都是聖潔的。」的一段時,王老師是這樣設計的:她出示這段文字後,先讓學生談感受,帶著感受朗讀,讓學生對文字有個初步的了解。隨後,她把「沙灘」「耕地」「山脈」「河流」等字變紅,配樂深情渲染:「這里曾經留下他們多少美妙的回憶呀!在每一片沙灘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在每一片耕地上,他們曾經……(學生想像回答)」剩下的詞語通過出示圖片讀句子來感受,接著王老師又說:「可是,這美好的一切西雅圖的族人們要遠離了。此時,他們心情怎樣?」學生通過交流,知道,這短短的文字里,包含著西雅圖族人們對土地的依戀、不舍。最後,王老師讓他們帶著這種種體會反復朗讀這一段。學生們朗讀的很到位。
四、評價指導法
評價在朗讀指導的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也包括學生對學生的評價。在學生朗讀之後,教師給予及時、具體、恰如其分的評價,作為一種反饋,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朗讀積極性,並使其明確怎樣才能讀得更好。同時,對班級的其他同學而言,教師評價的過程也是指導朗讀的過程。評價中有指導,指導中有評價。這18位老師都運用了這種方法指導學生朗讀。他們有時是在學生接讀課文時進行評價,一般是對學生生詞及多音字的發音進行評價;有時是用在重點段的朗讀上。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時出示了重點段: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一位女生讀「孟夫子」三個字時聲音很大,拖著長腔,像在大聲喊叫。楊老師問她叫什麼名字,並學著她的聲調喊她,問她聽起來感覺舒服吧?這位女生由此知道,讀書應該自然,不應裝腔作勢。
對於學生之間的評價,老師們也都使用了,形式方法很靈活。當某位學生讀得好時,老師會及時引導全班學生:「掌聲在哪裡?」雖然學生沒有說一個字,但這熱烈的掌聲不就是一種無言的評價嗎?對誦讀學生的激勵可想而知。
五、對比體會法
1.刪減詞語比較:教師引導學生比較原文和改寫後的文字,讓學生體會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准確、生動,並加深對其中蘊含的情感的體會。有好幾位老師運用了這一種方法,如濟寧小學的翟傑老師在講《梅花魂》一文時,為了更好地理解中心段的意思,把原句:「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改為「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學生通過交流體會到了三個「最」字的好處,在隨後的朗讀中便擲地有聲。
2.不同感情比較:教師引導學生發現人物感情的不同,通過朗讀讀出區別來。如,日照小學的劉永翠老師在講《給予樹》一文時,讓學生畫出金吉婭在回家路上的表現?從她的沉默不語中猜測她的內心想法,體會她的擔心。然後劉教師又讓學生說說哥哥姐姐們的心情,最後,劉老師讓學生把哥哥姐姐的興高采烈和金吉婭的心情對比著讀一讀。通過對比,學生比較容易的把握住了人物心情的不同,自然能讀出他們的區別來。
六、角色轉化法
教師都知道評析學生朗讀的好壞,不僅要聽學生讀,還要看學生朗讀時所表露出來的神態,「聽其聲,視其形」。很多老師都運用了這種分角色讀的方法,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威海的姜紅老師在講《晏子使楚》一文時對學生的朗讀指導。她請一位學生來讀楚王的話,但那位學生表現的沒有大王的范兒,她便讓學生做出楚王不可一世的霸道的表情,結合這種表情再次朗讀。讀晏子的話則讓學生做出一個嚴肅的表情,要有外交家的范兒。在此基礎上,姜老師再讓他們分角色讀一讀,效果就比第一次好多了。
七、補充提示語法
我們深入理解、具體感受作品時,不應僅僅停留在詞句上,而要努力挖掘語言後面更深一層的意思,抓住語言後面的「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那語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沒有完全顯露出來的語句關系、語句本質,就是內在語。在指導含有人物對話、心理活動描寫的內容時,通過增加人物內在語(即通常所謂的提示語)的方式,讓學生懂得為什麼要這樣讀」才能使學生更加准確、深入地把握不同人物的性格、心理、情感,把朗讀與理解課文、體會情感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達到有感情朗讀。如聊城小學的楊雪老師在講《黃鶴樓送別》這篇課文的詩句誦讀時,對詩的內容進行了補充提示:這詩中有著怎樣的依依不捨呀?(學生讀)這酒杯里有著李白的多少敬仰呀?(學生讀)李白的內心有著怎樣的孤獨和牽掛呀!(學生讀)
八、綜合指導法
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朗讀訓練往往與理解、講解、背誦等其他語文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朗讀指導方面,也往往是綜合運用幾種朗讀指導的方法,以達到有感情朗讀的教學目的。這18位老師基本上都採用了這種方法。
總之,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而且還能加深學生學習的記憶力,提高學習情趣。學好語文,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朗讀水平的提高,語文學起來自然會順利許多。所以說我們在語文教學中,都必須把讀放到重要的位置上來。小學語文教學只有從教師滔滔講說、條分縷析的樊籬中解放出來,返璞歸真,把一部分費時費力、勞而無功的分析時間用於指導和訓練學生朗讀。培養學生的語感,這才是語文閱讀的真諦和終極目標。

㈢ 小學語文朗讀指導策略有哪些

(一)、明確要求,讓朗讀更規范。
在一年級學生開始學習讀課文時,我就讓他們明確朗讀的要求,即:聲音響亮、正確、流利、有感情。
1、大聲讀、讀出自信。
我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大聲勇敢地讀。我常說:「要讓班級里離你最遠的同學也能聽清楚。」當學生朗讀聲音小時,我就反復提醒他,直到聲音響亮為止。就這樣,經過一年多反復地訓練,學生已經能夠在大聲朗讀中學會欣賞自己,變得越來越自信。
2、反復讀,讀得正確。
正確朗讀就是:讀書時不添字、不丟字、不錯讀、不顛倒、讀准每個字的音。初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邊讀邊把生字連同詞語圈出來,並且多讀幾遍,直到讀准每個字的字音;再讀時對於學生出現的漏字、加字等現象,我有針對性地加以指導。如:有的學生讀錯字音,我引導他利用漢語拼音進行正音;有的學生讀破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我訓練他們按詞連讀,連詞成句。我就是這樣通過有層次、有針對性地反復訓練,讓學生逐步掃除朗讀障礙。
3、節奏讀,讀得流利。
「流利地朗讀課文」就是讀得連貫、不重復、速度適中、讀准停頓、讀對節奏。例如,在教學《雨點兒》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讀准詞語,把詞語讀出節奏以後,我再訓練學生讀句子,當學生讀不準句子節奏時,我適時地范讀和指導。如「雨點落進池塘里,在池塘里睡覺」,我邊示範邊說「里」是輕聲,讀得短一些,看到逗號停頓一下,後面的「在池塘里」和「睡覺」之間雖然沒有標點符號,但也要稍微停頓一下,「睡覺」讀得輕一些。隨後學生仿讀句子。就這樣從詞語、短語到句子,再到整篇文章,我逐步訓練學生有節奏地朗讀,直至學生能夠自覺地讀准標點,讀出節奏,把句子讀得流利。
4、理解讀,讀出感情。
我認為,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讀出感情」就是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把自己對課文的感受用適當的語調、語氣和動作表現出來。
(二)、教師范讀,讓朗讀更有味。
我通常在這四種情況下進行范讀:當需要正音時,當需要迅速把學生帶入課文情景時,當遇到重點句式,特殊句式時。當學習重點段落,需要理解課文時。
如:在教學《筍芽兒》中春雨姑娘喚醒筍芽兒一句時,學生多次讀後,仍然不能讀出春雨姑娘和雷公公不同的語氣。這時,我便示範這句:「筍芽兒,醒醒啊,春天來啦!」聽後學生明白春雨的聲音是輕輕的、溫柔的,接著學生根據我的方法悟出了雷公公應該用粗重的聲音朗讀,竹子媽媽要讀出嘮叨的語氣。
(三)、多種形式,讓朗讀更投入。
我根據課文特點選擇朗讀形式。當需要藉助讀來分清段中內容、層次時我採用引讀;當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我採用分角色朗讀;當需要渲染氣氛、推波助瀾時我採用齊讀。此外,課堂上根據不同的教學需要還可以採取領讀、賽讀、分組朗讀,配樂讀等方式。實踐證明,多種形式的朗讀活動能讓學生讀得更投入。
(四)、巧妙評價,讓朗讀更精彩。
在教學中,我常使用有針對性的、富有童趣的、激勵性的評價語言來幫助學生讀好課文。如:當學生唱讀時,我會說:「哎呀,像唱歌一樣,好聽是好聽,誰能像讀書一樣地讀?」當學生的讀音不準確時,我會說:「節奏感多強呀,來,掌聲送給他。不過有幾個音要正正。」??
漸漸地,學生也學會了從字音,節奏,語氣,語調等不同角度來評價他人的朗讀。在這種賞識評價、多元評價、形象評價中體驗進步、享受成功。

㈣ 綜述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朗讀訓練

一、朗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

語文教學,不單單是憑借教材中的幾篇課文、幾首詩去開展教學工作,而是要在語文教學中不斷融入生活的元素和新鮮的、大量的理解性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中有感同身受的共鳴。語言,作為通向任何一個學科的必要途徑,它的重要性眾所周知,通過朗讀來培養學生們的語感是語文學習必不可少的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以《草原》為例,文章中,老舍先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向讀者傳達出了他所看到的藍天、綠草和草原上生活的人們。老師先帶領學生理解全文,從每一個字眼來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和所要表達的思想,也可以給學生們播放一個關於草原故事的小短片,從視覺聽覺來引導學生真正"走入"這樣的草原,感受那裡的每一寸綠色。然後,開始朗讀,試想自己就站在這樣的草原,看著成群的牛羊悠閑的吃著草,藍天上飄過朵朵白雲,多麼美好的風景。這樣的多方感受對學生的語感有很大的幫助,使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與作者產生共鳴,而且這樣的積累對他們日後對語言的表達、欣賞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朗讀有助於學生的審美教育

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與景觀的文章,這些學生不一定都去到過、見到過,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通過這些優美的文字感受這些秀麗的自然風光及神奇的自然景觀。如《桂林山水》這一課,課文中描寫到"灕江的水真綠啊,綠的彷彿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船槳激起的微薄擴散出一道道水紋,才讓你感覺到穿在前進……",學生在朗讀中彷彿親眼看見那如翡翠般的湖面,感覺那悠然自得泛舟湖面的心境,通過這些感受到祖國的錦綉山河。老師通過理解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仿若置身其中,並領略到大自然的無限魅力。

三、朗讀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朱熹有言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朗讀時口到,眼到是基本的,最關鍵的如何心到,如何使學生發散思維和想像力。教師引導學生朗讀就是學生認識和體會語言的過程,很多課文中的人物情感的體會和環境的感受需要通過朗讀去慢慢體會。

總之,由於學生認識水平和心理特點的差異,各年級的訓練要求不大相同,其側重點也不同。但從訓練手段上來說,小學階段不管哪個年級,都應當突出讀的訓練。其中朗讀的指導與訓練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讀指導,使學生從中受感染,能調動學習的積極性,並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對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也能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㈤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朗讀能力

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朗讀訓練是否有效,是閱讀教學是否成功的主要標志。目前,朗讀教學已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並不如人意。多數學生能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但能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的學生卻是極少數。那麼,如何強化朗讀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哲學家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模仿能力極強。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對朗讀的技巧掌握還不夠,教師在課堂上聲情並茂的范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使學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斷句,如何停頓,以及語氣的變化。高年級的學生盡管掌握了一些朗讀技巧,但教師的范讀仍很必要。好的范讀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直接領略文本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體會文本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教師該范讀時要范讀,且不可簡單使用錄音代替,失去范讀的直觀作用。實踐證明: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證課堂上讀書的時間。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無不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以課文為依託。只有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本打交道,從中獲取信息,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然而,很多教師的語文課變成了一問一答的問答課。有的語文課上,教師一會兒讓學生聽錄音,一會兒又讓學生看影視,一會兒讓學生去表演,學生朗讀的時間少得可憐。還有的教師生怕學生對文本不理解,文章講不透,不厭其煩地講解,把學生朗讀的時間變成了教師的演講。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則自曉其義也。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文質兼美,可讀性強,人文性強?。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文章體裁、內容的不同,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不同?。說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適用於介紹性的語氣讀,不宜進行朗讀訓練。而敘事寫人的作品,言辭優美,故事情節曲折,感情變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語言華麗,感情色彩濃厚;古詩文和現代詩歌節奏感強,含義深遠。這些題材的文章都適合進行朗讀訓練。一般說來,體現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語句,最能表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教師把這些內容作為朗讀訓練的重點,更能准確地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內容進行朗讀訓練的目標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月光曲》最後三個自然段時,是為了啟發想像,體會意境;指導朗讀《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時,是為了領會寫作技巧及表達方法。
四、 積極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要使學生越讀越好,越讀越美,教師就必須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有效地范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我在引導學生讀《荷花》一課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聲情並茂地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學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像自己也變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後,我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想像配樂表情朗讀課文,學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麗,對大自然的熱愛之中。引導學生讀《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我採用煽情的「挑撥」提示語:「一兒不服曰」、「一兒扯著嗓門曰」、「一兒腳跺地曰」,讓兩組小兒的辯斗愈讀愈激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也是在反復地讀,但讀的效果與我們平時機械的讀截然不同。
五、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有齊讀、領讀、輪讀、輕聲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等。一般說來,低年級常運用輕聲讀、齊讀,分角色讀,以增強學生的讀書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年級宜採用個別讀,默讀,有利於靜思默想,潛心思考。一節課中,教師可採用幾種朗讀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種方式為主。如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適合個人朗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或片段,則適合分角色朗讀,如《陶罐和鐵罐》;節奏感強,感情飽滿的課文,尤其是詩歌,則可進行集體朗讀;而詞句艱深,含義深刻的課文,則需要教師適時范讀或創設情境導讀,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
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加強對朗讀技巧的指導。訓練時引導學生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來設計重音、停頓、語氣和語速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對於描寫突然發生變化、著急、遇到危險,心情激動的句子,讀的時候語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現高興、喜悅、贊美的句子,讀時音調略高,聲音響亮;對於描寫優美景色的句子要讀得語氣舒緩、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喪,傷心的語句可讀得低沉、緩慢一些;把最能體現句子意思的詞語讀得重一些。具體每段話,每一句怎麼讀,應結合文章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讀《翠鳥》的第一自然段,應讀得稍慢、輕柔些,讀出翠鳥外形的美麗,可愛。但朗讀翠鳥活動的特點時,應讀得適當快一些,而且把描寫翠鳥動作的詞語讀得重一些,讀出翠鳥動作的敏捷。
總之,朗讀有助於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朗讀能力的形成,朗讀技巧的掌握和運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不斷地反復訓練才能提升。所以,語文教師要有耐心、恆心,採取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和途徑,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㈥ 小學語文如何指導朗讀的方法

朗讀是一門藝術,是提高小學生閱讀能力的關鍵,也是加強小學生 人際交往 能力的基礎。那麼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小學語文如何指導朗讀的 方法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語文如何指導朗讀的方法

一、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

朗讀是一門有聲語言的藝術,是朗讀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說明道理,再現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創造過程。這一過程就是讓 文章 "復生"過來,賦予文章生命力。讓文章"復生",所以朗讀時需要有一定的基本技巧。

古人雲:"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 。葉聖陶老先生也曾經說過:"教是為了不教。 所以我們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實際和學生朗讀水平的實際,加強對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強化朗讀技巧的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一是從朗讀方式上講,要讓學生能通過輕聲朗讀、放聲朗讀、誦讀等方式訓練學生對朗讀技巧的感悟。二是從朗讀方法上講,要讓學生在朗讀中能夠注意停頓,聲音的輕重、速度和節奏、語調等技巧來領略朗讀的妙處,提高朗讀的水平。

在朗讀教學中,教給學生一些技巧是必要的。對學生的朗讀加以有效指導體現了一個出色教師應有的素質。然而有的教師為了快速、簡捷、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便直接傳授學生朗讀秘訣:什麼地方重讀,什麼地方輕讀,什麼地方停頓長些,什麼地方停頓短些,什麼地方帶著微笑讀,什麼地方讀出傷心來……這是純技術性的朗讀技巧的灌輸,至於為什麼要這樣讀,教師不加解釋,學生的朗讀便成了"邯鄲學步"。一旦脫離了老師的技術指導,他們就無所適從了。

所以,我們在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時,千萬不能滑向形式主義泥潭,既要重視技巧,又要不"唯技巧"。"唯技巧"即聲音上形似,而沒有內心的情感依據。學生也有自己的思想,看法和生活 經驗 ,對 句子 的理解體會也各不相同,所以讀出來的感情也就不相同。如果我們不告訴學生應該在什麼地方注意什麼,而是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多體驗,獲得真切的感受,擁有情感的體驗,那麼,學生朗讀動情時聲音自然有高低之分,輕重緩急,有了變化就成了藝術。朗讀技巧是為表達作品思想情感服務的,缺乏思想內容的技巧是無水之花,不符合作品感情的語調也只能是無本之木。

二、引導學生在朗讀時進行比較揣摩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往往發現課文中有些詞雖然並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並不難理解,但卻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對於這樣的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反復揣摩品味,挖掘其隱含意義,體會作者遣詞 造句 的獨特魅力,錘煉學生的語感,使其有所感悟。如《月光曲》一課,皮鞋匠兄妹稱贊貝多芬所彈的曲子時說:"彈得多純熟啊!"教師如果把"純熟"換成意思相近的"熟練",讓學生和原句比較,推敲賞析,學生就會品出"純熟"不但表現了曲子彈得熟練,還反映了熟練的程度。另外,教師可以通過對語言文字進行增補、刪除、替換、變序等方式,使學生感受到課文中語言的精煉、形象、細膩等特色,學會准確地運用語言來表情達意。

例如,《秋天的圖畫》有一句:"梨樹掛起金黃的燈籠,蘋果露出紅紅的臉頰,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舉起燃燒的火把。"為了讓學生體會"掛,露,翻,舉"所描繪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機,體會"秋天的圖畫"色彩的美麗,教師可採用對比的方法,出示"金黃的梨樹"、"紅紅的蘋果"、"金色的稻海"、"火紅的高粱"。讓學生談談哪句好?好在哪裡?學生紛紛舉手,有的說:"課文的好是因為它寫出了動作,如掛起、露出、翻起、舉起。"然後讓學生做動作表示,並說這里不僅寫出了顏色、樣子,還寫出了植物的生命,就是秋天的勃勃生機,請大家讀出美,讀出勃勃生機,學生馬上就能入情入味地朗讀起來。

三、珍視學生獨特感受,倡導朗讀個性化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同時指出: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倡導朗讀個性化,就是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堅持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同一件事的態度是不盡相同的,這取決於他們各自的性格、生活經歷、心境、所處的時空、觀察的角度等。因此,對同一篇作品,對同一個句子、同一個詞語,人們的理解都是不會雷同的。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們的朗讀感受也決不會雷同。

如在教學《趵突泉》一文時,對以下描寫大泉眼的句子,學生的理解由很大不同:"永遠那麼純潔,永遠那麼活潑,永遠那麼鮮明,冒,冒,冒,好像永遠不感受到疲乏,只有自然有這樣的力量!"特別是學生在朗讀"冒,冒,冒"三個字時,語速、輕重、情感截然不同。有學生讀時由輕到重,由快到慢,字字句句飽含深情。而有的學生朗讀時卻是三字連貫,一氣呵成!他說∶趵突泉充滿青春活力,我覺得只有這樣讀,才能表現出它的巨大力量!"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小學語文如何指導朗讀技巧

1、把握教材,指導朗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各年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小學 語文教材 精選的讀篇大都是名家名著,是教材的主體,是進行語文基本功訓練的主要憑借。朗讀好課文,更有助於學生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於因聲解義,領略作品的精妙之處,有助於學生增強語感,以聲傳情。

名師竇桂梅說:"一個好的語文老師,應該力求豐富自己的感情,錘煉自己的語言,積淀自己的文學素養,站在傳承文明的高度,以心向真善美的人文情懷,引導學生大聲朗讀。"由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讀熟是關鍵。在朗讀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自由朗讀,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可以大聲讀,可以小聲讀,可以幾人合作讀……讀的過程中,可以快讀,可以慢讀,還可以停下來做做記號。總之,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課文內容,每讀一遍要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如《長城》一文中的一段話:"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筆者讓學生們自己讀,然後說出對這段話的理解。一個學生說:"這段話里有一個"單"字,說明了長城的高大堅固"。又有一位同學說:我看到了"數不清",說明修建長城用的條石多,還有"一塊""兩三千斤"突出了條石的重量。就這樣,學生們踴躍發言,講出他們通過朗讀後對文章的理解。通過朗讀,該注意的地方學生自己都注意了,問題也解決了,對課文的理解也更透徹了。朗讀就是這樣,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

2、方法多樣,樂趣無窮

無論是解決數理化的問題,還是朗讀課文,都要講究方法。好的方法能夠事半功倍。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夠創造出多種多樣的朗讀形式,就會讓學生的朗讀熱情高漲,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比較著朗讀。不是單純地只是教師在示範,學生在那兒聽,也不是學生一直在讀,教師只是在指出問題。要讓師生能在課堂上互動,學生和學生也能在課堂上相互交流,這樣才能讓學生把自己的朗讀與老師、同學的朗讀進行比較,發現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產生新的情感體驗。

再有,可以利用學生的好勝心和極強的自我表現的心理,在教學中,讓學生之間比賽著朗讀。在課堂上,讓學生朗讀同一篇文章,舉行一次小規模的朗讀比賽,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對方的優點,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進取性,還能讓學生在這種相互競爭、相互激勵的學習氛圍中,更加有學習積極性,朗讀時也更加用心,用感情。

我們還可利用角色扮演來朗讀文章。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和 記憶力 都很強,在語文朗讀教學中,可以先由教師進行范讀,讓學生們直接地感受語言,再讓學生分別扮演課文中不同的角色,讓他們在模仿中體驗人物的語氣、動作和情感,然後把自己的理解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讓學生的語言得到良好的發展,同時還能培養他們的 想像力 和創造力。

另外,還可以配以音樂相輔相成等等。朗讀的方法還有很多,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和探索。

3、讓學生在誦讀中溝通

"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溝通與對話,是由一個生命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融合重建過程。在教師講解、分析基礎上獲得的感悟往往缺少深切的體驗和情感的共鳴。一篇文章內含的思想情感真正由作者"移情"至讀者,非得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因此教師要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多給學生提供朗讀的機會,通過抑揚頓挫、長短徐疾的朗讀,化無聲文字為有聲語言,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才能讀出其中的味道,讀出其中的深層含義,感悟文章的真諦,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4、評讀促進發展

在多種讀的形式中,評讀是不可缺少的。課堂中,教師們常用"賽"的方式組織朗讀教學,如小組比,男女生比等。既然有賽,就有評。評議時,教師應特別注意評價的理念和方法,充分地尊重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評價過程中領略成功的喜悅。學生的主體意志是在具有真正主體地位之後而漸漸形成的,有了主體意志,才有了自我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發展,也才有了自己的思想。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經驗世界,加上閱讀材料本身內涵的開放性,不同的學生對文本會作出不同的"解讀"。所以,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逐步養成欣賞學生看問題的不同立場、方式、方法的習慣。

小學語文指導朗讀方法

一、 讓學生明白朗讀的好處,從而激發學生良好的朗讀慾望

1、首先要樹立學生講好普通話的信心,為朗讀作初步的准備。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普通話讀音準確、規范就會為朗讀打下十分良好的基礎,所以一定要抓好讀音這一關。

2、教師自己范讀課文,經過自己精心的准備,深入地體會作品的豐富的內涵後,教師為學生范讀,給學生樹立一個愛讀書、愛朗讀的好榜樣,學生會十分喜歡模仿教師的朗讀語氣、語調、表情、手勢等。

3、播放錄音,讓學生欣賞別人的「朗讀作品」,從而加深對課文的印象,有了朗讀的沖動。

二、發揮教師的示範朗讀作用

低年級學生剛接觸字詞,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拿起書憑眼睛掃視來感知成段成篇的語言文字,是有困難的。因此,教師示範朗讀的引導作用尤為重要。示範朗讀即通常說的范讀。教學中,如果教師只是講應該怎樣讀、不應該怎樣讀,學生是很難學好朗讀的。他們的認識還是很模糊的,並不知道怎樣讀才算表達情感了。但孩子們的模仿能力很強,如果他們親耳聽聽老師是怎樣讀的,學起來就容易得多,讀起來就有情有意的多。

三、創設情境,擴大朗讀的訓練面

讓學生發自內心地願意讀,喜歡讀,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是朗讀教學的第一要務。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好勝、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各種情境,從而提高朗讀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在朗讀訓練中,教師要為學生的自讀感悟創設主動選擇的條件和機會,促成他們個性化發展。但如果沒有老師的引導,學生的選擇往往會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影響教學效果,所以教師必須在朗讀訓練中有意而巧妙地引導學生選擇。要通過引導學生、點悟學生,使學生的思維、想像、情感等心智活動自主參與到朗讀實踐中,完成對文字元號所承載的思想內容,文字材料組織方式以及所滲透的情感、韻味的感知和領悟。

四、在比賽中激起學生的朗讀慾望,讓他們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感

1、利用閱讀課進行背誦古詩、背誦優美片段等朗讀比賽活動,並設立相應的獎勵制度,以此激起學生有感情朗讀的興趣,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2、要特別重視每天的早讀課時間,除了要求學生都有要放聲朗讀之外,教師也和同學們一起朗讀,既可以起示範作用,又能提高他們朗讀的積極性,何樂而不為呢?教師和學生進行朗讀比賽,可謂有創意。

3、進行積累大賽,讀完一課後,讓學生 說說 積累了哪些優美的詞句或片段,看誰積累得又多又好,並能用自己的朗讀形式背出來,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的積累能力,又增強了朗讀水平,真是一舉多得。


小學語文如何指導朗讀的方法相關文章:

★ 小學語文課上5種朗讀的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朗讀指導的方法

★ 小學語文朗讀技巧方法

★ 小學生語文朗讀教學方法

★ 小學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 小學生語文朗讀方法歸納

★ 小學二年級語文朗讀指導方法

★ 小學生語文朗讀方法有哪些

★ 小學生語文朗讀教學方法策略有哪些

㈦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朗讀指導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其蘊含的思想感情,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這就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
閱讀教學中,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充分發揮朗讀對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操的作用,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這樣,在閱讀教學時,恰當地充分運用朗讀手段,適時進行朗讀指導,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弄清生字詞,讀通讀懂課文,而且可以發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自學能力。讓學生與文本通話,不但可以了解作者思想,而且能領悟更深層的東西,受到良好的熏陶。畢竟,小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窄,想懂得有些社會化知識和從成人的眼中看世界,這是很難的。因此,只有通過讀來慢慢體會,設置情境朗讀,結合實際教學,指導他們用恰當的朗讀方法,使學生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另外,讀可以增強記憶,發展思維,讓小學生多讀多練,自然而然,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了,學會的東西也就有所增多。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教師需要更新朗讀的理念,對學生的朗讀指導給予高度的重視。下面結合自己的朗讀教學實踐,談點做法和體會。
一、朗讀在閱讀教學中所處的重要位置
朗讀是我國傳統的學習語文的方法,古代許多文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荀子就要求他的學生多讀誦,多思考;宋代教育家朱熹要求他的學生「凡讀書需要讀的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強牽暗記,只是要多誦讀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可見,朗讀這種傳統的讀書方法一直傳至今天。
朗讀有助於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過程中朗讀先要掃清字詞障礙,借用工具書,幫助解決。精湛的語言文字,對於小學生有時難理解和掌握,試著讓學生通過不同形式的讀,多讀,來幫助消化理解,比如教學北宋詩人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中「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的理解,如何讓學生理解呢?其實詩無須過多講解,用「讀」來讓學生自己去理解,去感受春天的美景。
朗讀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思想,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視朗讀,體現了小學兒童發展的特點。小學階段的兒童由於內部語言還未得到充分發展,其思想形式帶有很大的情景性。國外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最初「是在高聲的思維」,以後才「有外觀的語言過渡至耳語,再過渡到內部語言」。小學兒童可以通過朗讀,用「聽」來進行思維,從而促進智力的不斷發展;用讀來調動學生學習,從讀中理解。正如一位外國詩人說的那樣:「從讀的情況可以看出讀的人是否真正理解所閱讀的作品。」
二、重視教師范讀,激發學生共鳴
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十分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有些地方不讀好就不能理解好課文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朗讀好課文,讓師生情不自禁地共同進入角色。當老師的感情引起學生共鳴時,就會激發他們朗讀的激情,增強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當然,教師范讀時要讓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速度,讓學生進入意境。教師通過形象的范讀,把對作品的理解融入范讀中,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喚起美的共鳴。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想像,教師在范讀時,就必須達到聲情並茂。只有這樣,才能感染學生,從而為了解課文奠定基礎。
三、保證朗讀時間,教給朗讀方法
在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出現重寫輕讀的現象,造成很多學生的朗讀能力差。鑒於此,教師必須依據不同年級、教材特點設計每節課的朗讀時間,使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朗讀。在初步理解課文之後,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准、讀流利,讀出感情,讀出韻味。課堂上不能一味地「講—問—答」,必須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有針對性地朗讀,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讀讀—想想—品品,這樣,通過足量的時間,多樣的方式,加強了朗讀的訓練,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充分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果。
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的課文進行朗讀指導。而朗讀指導也要講究方法,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叫做「美讀」,「設身處地的、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然而真正能讀出感情來並不容易,需在朗讀技巧上作必要的適當的指導,如停頓、輕重、緩急,語氣等等。
四、創設朗讀情境,提高朗讀水平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和發展的,兒童自然也不會例外。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應順應這一規律,充分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好動、好勝等心理特點,巧妙地創設情境,通過多種手段把學生引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導學生「入境」。引導學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音像法、看圖法等等。在新視聽時代成長起來的一代,對圖像、音樂有一種格外的親切感。我們可以在朗讀教學時恰當地應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快速喚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願讀、樂讀、爭著讀,如在學生朗讀時放些相應的背景音樂,有時請學生配配畫外音,也可把學生的朗讀現場錄音進行比賽等等。入情入境地讀,就能喚起美的共鳴。通過創設情境的朗讀訓練,准確地表達了課文的思想感情,這樣朗讀水平自能較快得到提高
五、朗讀與評價並存與學習中
把朗讀指導與教學評價有機地結合起來,邊讀邊評,以評促讀,在讀與評中培養語提高能力,發展學生,加深對課文的情感體驗與領悟。朗讀指導與評價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教師讀,學生評,旨在激發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聽讀的習慣;二是學生讀,教師評,旨在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加強朗讀指導;三是學生互讀互評,旨在引導學生互相學習,互受啟發。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評價過程就是有效的學習過程。評價也就成了學生發展的資源。抓住朗讀環節中,「評價」這激勵機制,讓學生想讀書,愛讀書。在評價中,要做到不露痕跡的點撥,讓學生自己感悟,自己體會,做到教學無痕。一節生動、有意義的語文課,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只有教者和學生感到其樂融融,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下,理解領悟知識,學生無形中獲得發展。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指導在閱讀教學中非常重要,要抓好學生的朗讀,以讀入文,使學生從朗讀中加深對課文的記憶和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讓朗讀課真正成為學生展現自我,抒發感情的舞台,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提高美的欣賞力、創造力,還語文閱讀課以美麗、動人的容顏。

㈧ 如何優化語文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增加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於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其年齡比較小,不容易用自己的意志力去克制自己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小學生的興趣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執著不如樂知者,孔子的這句名言也告訴我們,興趣的重要性。在語文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積極的探求提高小學生們興趣的策略。在閱讀教學中就可以採取一種創設情境法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閱讀的效率。比如說,在上課之前,就可以根據即將要學習的內容做好情境的創設,這種情境可以是通過多媒體來展現,可以放一段與課文相關的視頻,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興趣,而且同時也讓學生初步的了解了學習內容,在閱讀的過程中,就能夠提高閱讀的效率。也可以在上課之前,由教師講述一個故事,由故事引進課文,學生在一種好奇心與期待中聯想著故事中的任務來學習課文,這就增加了閱讀的效率,更好的理解閱讀的內容。(二)加強閱讀指導,傳授正確的閱讀方法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採取一種導讀法。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的自讀作為前提與中心,教師的主導作為一種條件,然後師生之間形成互動,這樣就可以使得學生由之前的學習客體變為主體,發揮出他們的自覺性、主動性、以及積極性。教師要引導著學生自己去學習未知的知識,實現一種學習的遷移,教會學生怎麼樣去閱讀,進而提高他們的能力。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將這個「導」的作用發揮出來,小學生可能會因為年齡的原因對於一些閱讀中的重難點還不能夠很清楚的把握好,這就需要教師要幫助他們把握好這個方向,要突出關鍵與重點,要不但的啟發學生的思維以及誘發他們的想像力,對於他們的閱讀思路要及時的進行疏導,進一步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閱讀,提高閱讀的效率。「導」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說,介紹一些資料、設置一些問題與疑問等等,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閱讀,提高閱讀效率。(三)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對於閱讀來說,如果小學生能夠有一個正確的、良好的閱讀的習慣,那麼在閱讀中就會提高效率。而這種習慣不是在短時間內形成的,它需要長時間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應該要在平常的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這種習慣,具體有以下幾點;第一,教會學生默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出一些材料,規定好一定的時間,在這些時間內進行默讀,把握主旨。讓學生養成默讀的習慣,提高默讀的質量。第二,對比並分析的習慣。在閱讀新的材料時,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聯想,以前有沒有讀過與這篇相類似的文章呢,有什麼樣的相同點以及不同點,帶著這樣的問題再進行閱讀,相信閱讀的質量與效率肯定也會提高。第三,求異論辯的閱讀習慣。在閱讀文章時,要讓學生明白作者的寫作中心是什麼,意圖又是什麼,根據自己的理解與經驗,看有沒有新的立意,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以及見解。第四,設疑自答的閱讀習慣。這種習慣實質就是對於課文中的一些情節以及對一些物的描寫的一種思索,要讓學生提出在文中的一些疑問,帶著這些疑問再去深入的閱讀課文,邊讀邊問,在問的過程中又通過深入閱讀,自己解答,這樣不斷的循環,在不知不覺中就領悟了文章的主旨,也提高了閱讀的效率。(四)切忌忽視語文知識新課標就要求不能僅僅是重視語文知識,要更加的促進學生的能力的培養,這就造成了在語文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就過於注重能力的現象,而對於語文知識認為是講也可不講也可,嚴重忽視,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妨礙了閱讀教學,因為語文知識的欠缺就會造成學生在閱讀相關的文章時,有可能對於一些知識的不了解而讀不懂。最平常的比如說,解字、釋詞等,這些都需要教師要對學生講解造字法的相關知識以及詞法的構成情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將一些有用的知識進行提取,然後達到更好的閱讀效果。總之,閱讀教學是語文中的重要環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不斷的積極的探求相關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掌握一定的技巧,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㈨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朗讀教學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曾明確要求:「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輪神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語文課程標准》也明確要求「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同時,朗讀也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它在使無聲的書面語言變成 有聲有色的口頭語言的過程中,眼、口、耳、腦等多種感官並用。既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可以幫助學生積累大量的詞彙和句子。
當然這里的朗讀並非指一般意義上的讀書,而是指有感情地朗讀、品位意蘊的輕聲地美讀、發揮想像的「戲劇化」的朗讀,所以不論從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還是人文性的角度來塵坦講,有感情地朗讀都是必不可少的目標之一。從這一層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在小學,尤其是中低年級,當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如果還不能做到很好地朗讀(正確、流利、有感情),那麼「學」和「臘兄虧教」的基本任務就沒有完成好。

㈩ 如何優化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探究

一、活動設計的背景
本學期,通過調研發現,當前我校語文閱讀教學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高耗低效的現象,突出表現為以下幾個問題:
1、支解文本:表現在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是以逐段分析講解為主,支解教學內容,阻礙了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悟。
2、以講帶讀: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問題瑣碎,迂迴反復,閱讀質量低下,講解的時間擠佔了學生讀書與動筆的時間。
3、缺乏實效:討論主題隨意設定,缺乏討論價值,討論過多過濫;討論的組織追求形式上的熱鬧,缺乏討論實效;討論的評價以教師為中心,與教師一致則正確,反之則錯誤。
基於這種現狀,在教學研究部門提出「有效閱讀」專題研究的引領下,我校高年級語文教研組提出了「提高散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這樣一個小專題,在高年級段開展本小專題的研究。在實踐中來找尋語文閱讀教學中亟待解決的一些問題。
二、研究的內容
1、課堂教學設計的有效性研究
2. 教學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3. 教師調控課堂有效性研究
4、教學反思的有效性研究
三、研究的困陵課例
語文S版教材第九冊語文第四單元《十年後的禮物》
語文S版教材第十一冊課文《我的第一首詩》
四、研究的過程與方法途徑:
(一)成立研究小組,開展理論學習
為保證本次教研活動的目標能落到實處,特成立研究活動小組:
組長:梁學軍
成員:陳惠芹(市級骨幹) 路風菊 馬俊虎 馮小琴 余秀芹(市級骨幹)岳寶勝 丁海峰
執教教師:余秀芹 馬俊虎
梁學軍負責活動方案的制定和整個活動的組織以及最終的總結,其他教師參與研討,撰寫反思,提煉研究經驗。理論學習採用集中於自學相結合的原則,主要學習語文課程標准(關於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標准、閱讀教學的建議)、觀看名師的錄像課和教師合作方面的理論。
(二)以校各種研訓活動為載體,落實專題研究。包括圍繞專題進行教學設計,進行教學診斷及教學反思及開展敘事研究。
(三)圍繞教沖尺高學設計----行動研究-------問題反思的方式開展活動
1、參研教師獨立進行教學設計(9月10—9月12日)
參研教師首先做出《我的第一首詩》這一課的教學設計,在設計過程中,各環節是如何實現有效性的要做出明確的注釋,並註明設計意圖。
效果預設:《我的第一首詩》這篇課文故事簡單,但含義深刻。文中的對話簡潔明快,有鮮明的個性色彩,心理活動描寫也很生動。學習這篇課文,要指導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體會作者怎樣逐漸認識到「如何對待形形色色的肯定和否定」,認識到這兩種評價「就像兩股方向相反的風」,「我要竭盡全力在這兩股勁風中駕穩我的風帆」。從而進一步感悟父母兩種不同評價中飽含的深深的愛。
各位教師的教學設計尤其在朗讀的指導、內容方面會因對教材的理解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設計方案,這是本次活動的意義所在。
2、教學設計交流(9月16日)
要求全體老師暢所欲言,把自己所設計的案例的構思、想法在會議上進行交流、討論,重點要突出在:一是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指導學生朗讀;二是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在課堂中如何操作。兩位授課教師根據大家的設計理念和意圖,選擇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設計方案進行整合,然後對自己的設計進行修改並定稿。
效果預設:這個過程相當於集體備課的過程,目的是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來,實現教學設計的最優化。但是由於參與教師的理解角度不同,要把六個人的意見完全同意起來有點不符合現實,所以最後推薦馬俊虎老師本著求大同、存小異的原則,既要在解決關鍵問題上體現大家的智慧,又要在授課中發揚出自己的特色,再次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准備上研討課。
3.課堂觀察。(9月23日)
由馬俊虎老師在六三班上《我的第一首詩》,要求聽課老師做好課堂觀察記錄,觀察教師在課堂上對教材的把握和處理,如何體現提高學生朗讀活動的有效性,並寫好評課記錄。聽課中關注的焦點:一是教師是如何理解和處理的;二是關注教師在課堂上是如何有效組織和指導學生進行閱讀教學的。三是教師對學生的閱讀是如何評價的。
效果預設:授課教師基本能體現教學設計中的意圖,但不可能像設計中體現得那麼理想,同時也可能會產生一些新問題:承擔記錄的教師能否將各自的記錄按要求記錄全面,為後面研討提供真實的的依據;授課教師在執行設計方案的過程中會因為長期的教學習慣而不能很好的貫徹設計意圖,從而會出現預設和執行相矛盾的新問題等等。
4.課例研討
聽課後,組織教師們討論案例,是必不可少的環節。討論案例是一種互動的研究,是一個共同參與、共同構建的過程。鼓勵參與者主動通過自己的思考、感悟、理解,不斷提出新的設想、新的思路。在研討中可以就大家共同關注的環節找出問題產生的原因所在。這一環節大家重點研討授課教師在解決朗讀教學中主要存在的問題方面取得了那些突破,還存在哪些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因該如何進一步改進。
效果預設:這是第一輪研究的最後一個環節,大家討論的越是激烈,越有利於下一步的研究。通過這一輪研究預計要在解決前面發現的問題上有一些突破:如教師如何通過精講來節省教師在課堂上佔用的時間,把更多的時間教給學生去朗讀;怎樣豐富評價的語言和方式,可以通過眼神、動作等手段來評價,提倡讓學生相互評價。
5.再設計再觀察再研討
經過以上議論研究,將大家的智慧集合起來,由馬俊虎老師對所授的《我的第一首詩》一課進行反思,之後與大家共同設計《十年後的禮物》一課,這次備課余秀琴老師主備,其他教師參與到兩位教師的設計中,設計好後按原來的程序進行第二輪觀摩研討。這一輪力爭在上一輪的基礎上取得更全面的突破。
(三)總結提升階段(10月21日——11月5日)
所有參與研究的教師對整個教研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將自己在本次教研活動中的收獲、看到的不足以及對本次教研活動的意見和建議以文本的形式寫下來,然後再教研會上進行交流。尤其是在活動中大家在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方面的認識,要進行全面細致的總結,最後通過研討得到初步的結論(在研討過程中如果出現分歧,可以通過回放錄像課的形式,進行再探討。在大方向與課程標准一致的情況下,允許求同存異)。
(四)嘗試推廣驗證階段(11月5日以後)
將大家總結出的結論在各自的課堂上嘗試應用,驗證結論的科學性、有效性,對不正確的結論及時進行修改。並在實施中將一些新產生的有效的方法及時補充在原來的總結中。

閱讀全文

與如何優化小學語文朗讀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5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6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8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2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1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2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4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7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3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