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中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分別指的是什麼
第一人稱:我、我們。第二人稱:你、你們。第三人稱:除「我,我們,你,你們」的其他主語。
第一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專稱「朕」、「孤」「寡人」等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的」「我們」「我們的」。
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常用「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她」「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1)語文中的第一人稱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漢語人稱代詞
1、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予(余)等,如: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啟予足,啟予手。《論語·泰伯》
①我、予(余)都可作主、賓、定語。
②「吾」可以作主語、定語,但一般不作賓語。如:今者吾哀我。《莊子·齊物論》
③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如: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④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
⑤「朕」先秦時意同「我」,秦朝後,是皇帝自稱。
2、第二人稱代詞:女(汝)、爾、若、而、乃,如: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左傳·齊桓公伐楚》;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吾語若。《莊子·人間世》;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論語·微子》;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藉傳》
①它們可作主、定、賓語。
② 「而、乃」只作定語,一般也不用作主語,且絕不用作賓語。
3、第三人稱代詞:其、之,「其」字一般用作定語,「之」字一般用作賓語,第三人稱不用做主語,如: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逍遙游》;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㈡ 什麼是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各自的特點:
1、第一人稱,是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不論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敘述的都像是作者親身的經歷或者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第一人稱的優點是能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
2、第二人稱,屬語法范疇。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與說話人相對的聽話人。如」你「,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二人稱是較少見的敘述方式。作用:更直接、更自然、更親切;
3、在言語活動中,指記敘、抒情一類文章中,敘述人不出現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是第三人稱。指稱說話人與聽話人以外第三方的,為第三人稱。如」他「、」她「、」它「、」他們「等,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三人稱是最常見的敘述方式。
(2)語文中的第一人稱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英語中的人稱有:
1、第一人稱:we(us)、I(me)(人稱代詞)my(物主代詞);
2、第二人稱:you(人稱代詞)your(物主代詞);
3、第三人稱:it、he、she、人名(如chen)his+名詞、her+名詞、人名+'s(如chen's) +名詞。
漢語的人愁各有優點:
1、第一人稱的優點是,增加對事情對人物敘述的真實性,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2、第二人稱敘述的好處是,增加親切感,這種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對我們娓娓而談一樣,無形之中拉近了讀者的距離。有呼告效果,可加強感染力,用於物,有擬人化效果;
3、第三人稱敘述則顯得比較客觀公正,這是以一個冷靜的旁觀者的身份來進行敘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現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反映現實更自由。
㈢ 語文第一人稱有哪些呢
1、「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2、帝王人臣專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將、本將、本督、本帥等。3、通俗一點則用:鄙人、後學、末學、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輩、灑家(早期白話)、老朽、貧僧(和尚)、老衲(和尚)。4、「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語、賓語和定語,表示單數.如蘇軾《石鍾山記》「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孟子·萬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經做熟了而且吃掉了)。5、「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語、賓語、定語,根據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復數.如《史記·項羽本紀》「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別人是刀和砧板,我們是被宰割的魚和肉,為什麼還要告辭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說的這些話,對我觸動很大,有豁然開朗的感覺)。6、「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稱,如屈原《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我父親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後就成為只能用於皇帝的專用代詞了,如《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我是始皇帝)。7、「昂」多用在《詩經》中,如《詩經·邶風·匏有苦葉》「人涉昂否,昂須我友」(別人涉水過河,而我卻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8、「儂」屬於吳地方言,魏晉南北朝時開始被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
㈣ 語文中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分別指的是什麼
語文中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分別指,你,我,他
指自己的是第一人稱(你),第二人稱是(我)第三人稱是(他)
㈤ 語文的人稱是什麼
語文第一二三人稱作用:
第一人稱:敘述較為親切自然,便於直接、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感;
第二人稱:是呼告修辭,便於直接對話,利於交流沖世思想情感,增強親切感,同時使抒情更加強烈感人;
第三人稱:能夠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豐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點,反映現實較為靈活自如。
敘述的方式
敘述的方式主要有順敘、倒敘、插敘等。
順敘:按照事情發生、衡襲發展的順序來進行敘述。這種寫咐判兄法可以使事情的來龍去脈清晰地表現出來。
倒敘: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進行敘述。倒敘一般有必要的文字過渡。採用倒敘手法,或者是順乎思路的自然,或者是為了達到某種表達效果,諸如為使內容集中、對比鮮明,或者使結構有變化、敘述有波瀾,以造成懸念,引人入勝。
㈥ 什麼叫做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第一人稱:是一種式,不論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敘述的都像是作者親身的經歷或者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中文中常用的表述為:我、俺、在下、吾等。
第二人稱: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與說話人相對的聽話人。中文中常用的表述為:你、爾、汝等。
第三人稱:指稱說話人與聽話人以外第三方的,為第三人稱。中文中常用的表述為:他﹑她﹑它﹑他們等。
(6)語文中的第一人稱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例句】:
一、第一人稱:
1、聽了昨天的課,我學到了很多知識。
2、推開門,我呼吸著窗外新鮮的空氣,覺得心情平復了不少。
二、第二人稱:
1、你看了看手錶,已經12點過了五分,不知不覺你竟已等他超過半個小時。
2、你們雖然畢業後各自打拚,鮮少見面,這一次見面卻一點也沒覺得陌生。
三、第三人稱:
1、得了主人新買的球,小貓像是發現什麼新奇的物件,一直追著不肯放手。
2、他抬頭望著天空,生怕一不小心眼淚掉下來。
參考資料:人稱-網路
推薦於 2019-10-07
查看全部14個回答
想考編導藝考培訓一般多少錢?請看這里:2019年圓夢共獲得58張合格證!
2019年圓夢獲得編導藝考培訓一般多少錢主持合格證38張,最終錄取18人,佔全國約1/5,開創藝考歷史記錄!上戲播音主持獲20張合格證,佔全國1/3,最終錄取6人,浙傳播音合格證119張;藝考界的神話!
北京圓夢中傳教育科..廣告
官方正版 _游戲宮廷令你愛不釋手的古風爆款游戲
游戲宮廷,讓你重回大清,邊玩邊看,精彩游戲劇情,一路鬥智斗勇!究竟誰能笑到最後
廣州大藍網路科技有..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廣告游戲劍與遠征下載-官方入口
下載游戲劍與遠征下載,放置策略手游!7大陣營,數十個英雄隨意搭配,掛機就自動升級!
572020-06-17
第一人稱是什麼第二人稱是什麼第三人稱是什麼
第一人稱(我;我們)、第二人稱(你;你們)、第三人稱(他、她、它;他們、她們、它們)。 人稱代詞是指直接指代人或者事物的代詞。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有三種人稱代詞。 擴展內容: 1、中文裡面的人稱 古代漢語中有不少的人稱代詞,其功用也和現代漢語一樣,是用來代替人或事物的名稱。 分類 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之分,還有己稱、旁稱和尊稱等。 第一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專稱「朕」、「孤」「寡人」等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的」「我們」「我們的」。 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若」「乃」「而」等。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常用「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她」「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人」字,可譯為「別人」「人家」。 參考資料:網路人稱代詞
173 瀏覽185152019-09-05
第一人稱,和第二人稱,第三人稱,是什麼意思?
第一人稱:指「我、我們」。 第二人稱:指「你、你們」。 第三人稱:指「他、她、它、他們」。 第一人稱造句: 1、在下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然熱海之力為我所用,熱海境內,無人可傷我。 2、茅盾以開闊的視野,以「為我所用」的精神借鑒尼采哲學,充分體現了他對於外國文化「窮本溯源」、「取精用宏」的正確態度。 3、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開展多種形式的對外文化交流,博採眾長,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建設的成就。 4、學校充分利用一切優質教育資源為我所用,「上掛下聯」合作辦學。 5、既然他們不能為我所用,那就寧可玉碎不能瓦全。 第二人稱造句: 1、孤單不是與生俱來,而是由你愛上一個人的那一刻開始。 2、你認識我時,我不認識你;你喜歡我時,我認識你;你愛上我時,我喜歡你;你離開我時,我愛上你。 3、當初的我你愛答不理,現在的我你高攀不起。 4、永遠不要無休止的圍著你愛好的那個男人轉,盡管你喜歡得他快要掏心掏肺的逝世掉了,也還是要學著給他空間,否則,你要警惕纏得太緊會勒逝世他的。 5、知道自己要什麼,包括你愛的女人。 第三人稱造句: 1、他們正在為那件事的對錯進行辯駁。 2、他們夫婦倆是名副其實的才子佳人。 3、他們因雞毛蒜皮的事在鬧別扭。 4、他們兩個人打得火熱,一天到晚形影不離。 5、好好招待你的同學,不要冷淡了他們。
35 瀏覽9432019-08-11
語文中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分別指的是什麼
第一人稱:我、我們。第二人稱:你、你們。第三人稱:除「我,我們,你,你們」的其他主語。 第一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專稱「朕」、「孤」「寡人」等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的」「我們」「我們的」。 第二人稱,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常用「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她」「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6)語文中的第一人稱指的是什麼擴展閱讀: 古漢語人稱代詞 1、第一人稱代詞:吾、我、予(余)等,如: 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論語·述而》;啟予足,啟予手。《論語·泰伯》 ①我、予(余)都可作主、賓、定語。 ②「吾」可以作主語、定語,但一般不作賓語。如:今者吾哀我。《莊子·齊物論》 ③ 「吾」一般只在否定句里作前置賓語,如:居則曰:「不吾知也」《論語·先進》 ④肯定句里一般用「我」作賓語。 ⑤「朕」先秦時意同「我」,秦朝後,是皇帝自稱。 2、第二人稱代詞:女(汝)、爾、若、而、乃,如: 五侯九伯,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左傳·齊桓公伐楚》;如或知爾,則何以哉?《論語·先進》;吾語若。《莊子·人間世》;且而與其從辟人之士也,豈若從避世之士哉?《論語·微子》;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杯羹。《漢書·項藉傳》 ①它們可作主、定、賓語。 ② 「而、乃」只作定語,一般也不用作主語,且絕不用作賓語。 3、第三人稱代詞:其、之,「其」字一般用作第三人稱不用做主語,如:北冥有魚,其名為鯤。《莊子·逍遙游》;愛共叔段,欲立之。《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參考資料:網路-人稱
165 瀏覽39552019-10-14
什麼是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簡單說稱呼自己的就是第一人稱,「我」(古文「吾」「余」「在下」這些都算) 和「我」相對的「你」就是第二人稱 其他就是第三人稱:「他」、「她」、或者直接寫名字、職業、稱呼等:「小明」、「有獎勵
什麼是第一人稱, 什麼是第二, 三人稱
我來答有獎勵
阿..
聊聊關注成為第120位粉絲
第一人稱:是一種直接表達的方式,不論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敘述的都像是作者親身的經歷或者是親眼看到、親耳聽到的事情。中文中常用的表述為:我、俺、在下、吾等。
第二人稱: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與說話人相對的聽話人。中文中常用的表述為:你、爾、汝等。
第三人稱:指稱說話人與聽話人以外第三方的,為第三人稱。中文中常用的表述為:他﹑她﹑它﹑他們等
㈦ 語文第一人稱有哪些呢
第一人稱:我、我們。古文的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專稱「朕」、「孤」「寡人」等字。
第二人稱:你、你們。
第三人稱:除「我,我們,你,你們」的其他主語。
㈧ 什麼是第一人稱
第一人稱(拼音dì yī rén chēng),是敘述人稱之一。在語法上是指表達者一方,在文學作品中是指敘事視角之一,在言語(書面或口頭)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自己的為第一人稱。如「我」、「我們」等。
以「我」的身份來敘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於敘述講故事者的親歷親為,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1]
第一人稱的優點是能使讀者產生一種真實、親切的感覺。第一人稱 / first person]拼音:dì yī rén chēng
敘述人稱的表示方式之一。
在記敘、抒情一類文章中,敘述人以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出現,以「我」自稱的即「第一人稱」。
文中的「我」可以是作者本人,或作品中的虛構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我"必須和作品中其他人物發生種種關系,並對人物\事件等起說明和見證作用。這種敘述方式常給人以親切真實之感,但筆觸所至,只能限制在"我"所經歷或耳聞目見的范圍之內。
從作者方面來說,它更便於直接表達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我的老師》記的是真人真事,通過第一人稱的手法,很自然地流露出作者對蔡芸芝先生「慈愛」「公平」之心的敬仰。《故鄉》是小說,文中的迅哥(「我」)有作者的影子,文章通過第一人稱手法,通過「我」的所見所聞,深刻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的衰敗和蕭條,表達了自己對新生活的渴望。由於採用第一人稱,給人的感覺是真實、親切的,因而也為作者直接表達(或宣洩或流露)感情提供了方便。但它也有局限性,即所寫的內容不能超過「我」耳聞目睹的范圍,所以不便於廣闊地反映現實生活。
㈨ 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分別是什麼
第一人稱,是敘述人稱之一。
在語法上是指表達者一方,在文學作品中是指敘事視角之一,在言語(書面或口頭)活動中,指稱說話人自己的為第一人稱。如「我」、「我們」等。以「我」的身份來敘述,「我」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作品中的人物。常用於敘述講故事者的親歷親為,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抒情性。
第二人稱,屬於一種語法中的范疇。
在言語活動中﹐指稱與說話人相對的聽話人。如"你"﹐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二人稱是比較少見的敘述方式。古文中「爾」也為第二人稱,意為"你"。或者「汝」也可做「你」看。
第三人稱是指說話人與聽話人以外第三方。
在言語活動中﹐記敘、抒情一類文章中,敘述人不出現在作品中,而是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如他、她、它、他們等在敘事性文學作品中運用第三人稱是最常見的敘述方式。
人稱舉例:
第一人稱,又叫自稱。
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專稱「朕」、「孤」「寡人」等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的」「我們」「我們的」。
第二人稱,又叫對稱。
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你」「你的」「你們」「你們的」。
第三人稱,又叫他稱。
常用「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她」「他的」「他們」「他們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