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語文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情感教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特別在語文教學中表現的更加明顯。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每一篇文章均為文質兼美的佳作,無論就文字的錘煉,內容的表達,情感的抒發,都表現出一種至高的神美。特別是在文章字里行間流露的情感,是作者對社會和生活真實的體驗,閃爍著聖潔的人性美。教學中必須抓住這條紅線,才能挖掘出作品的真正內涵,從而對學生實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注重對文章詞句、結構的辨析,以及內容的深層挖掘,而對文章所流露的情感卻如蜻蜓點水,一掠而過,學生很難真正把握文章的脈搏,不能體悟作品的真諦,不能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正如探幽谷已近勝景卻返,登高山將至絕頂而歸,實為缺憾。
在語文教學中,如充分關注作者的情感,引導學生用心體悟,與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聆聽作者的心聲,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這樣才能輕松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愉快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進而激發他們那種「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豪情,堅定「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信念,從作品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諦。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充分運用情感教育,引導學生用心審視文章的內在情感,才能讓學生情動於衷,發之於外,導之以行,使學生在「情感」的熏陶下,完美自己的人生。那麼如何對作品的情感內涵進行「挖掘」呢?
一、察情
教師要精研教材,深刻地了解作者的思想和作品所流露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深入鑽研作品,多方面收集相關資料,挖掘出作品所蘊涵的真實情感,探求作者的創作動機和情感傾向,這樣才能把作者的博大情懷,細膩情感,憂憤之思,貼切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比如,教師如不了解郭沫若的坎坷經歷,愛國熱情,以及在黑暗中不倦地探索追求的精神,就很難把握《天上的街市》這一課的深刻情感內涵,無法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對光明,自由,幸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無法在教學中感染學生,打動學生,更不能啟迪他們對自己人生的展望與追求。如果教師只教其「文」未傳其「情」,那就無法做到以情動人,情感的彩雲也隨著單調的講讀飄然而逝,只留下「不識廬山真面目」的遺憾。
因此,教師只有準確地掌握作品的內涵,形象生動地展現作者所抒發的情感,才能使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領悟到作品的藝術魅力,陶冶於作品豐富的情感海洋之中,感知作品人物的心靈體驗。
二、知情
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章,從朗讀中領悟作品的內在情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學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獲得作品情感的基本途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的朗讀信心,培養學生的朗讀興趣。通過朗讀把作品中所蘊涵的無形情感轉化為學生內心的真實體驗,使抽象,空洞的文理,生動形象地躍然紙上,讓作者的情感與學生的心靈感受相聯接,更進一步感受作者的心聲。通過有感情地范讀,齊讀,分角色讀等方式,讓學生心隨作品中的情感變化而怦然心動,體會作品中的苦與樂,憂與喜,思與怨。例如,有感情地朗讀高爾基的《海燕》,這是一篇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抒情散文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節律和流動感的畫面,作者以海燕象徵英勇無畏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把它當作一把利劍,劃破黑暗,汲取光明。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使學生感受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這是文章所表現的主題思想也通過朗讀初見端倪,學生也很自然進入了作者的思維空間,為進一步體悟作品所蘊涵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礎。因此說,朗讀能使學生觀其文,曉其理,知其情。
三、入情
在有感情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悟作品所表現的豐富情感,把握作品的情感脈搏,與作者心靈相通,充分釋放自己的感情。這就要求教師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深層的分析,抓住作品的情感線索,通過多媒體等教學工具為切入點,激活學生沉寂的思維,鼓勵他們大膽發言,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把作者的真實情感與學生的切實感受連接在一起,使學生在作品的情感世界裡自由翱翔,激發奇特的想像,沿著作者的情感軌跡,迸發出內心的情感洪流,達到忘我的至高情感境界,最終使教師、學生和作者三位一體,產生共鳴。
通過學生情感的融入,使學生深刻感悟到作品所滲透出來的情感美,從內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堅定了勇往直前的信念。
四、移情
是一種情感對另一種情感的影響,即在感悟作品情感的基礎上,使學生所流露的「情」轉移到其他相同或相似的事件上。這就是平時我們所講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感情教育方法。
那麼,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做到移情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首先,萬事基於「根本」。抓住學生學習的動機和興趣。激活他們沉寂的心靈,讓他們從被動變為主動,從使學者變為樂學者。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採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來進行。如採用多媒體、圖片等,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快樂地投入帶學習當中。其次,具有
⑵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情感體驗
一、認識形象,引發情感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屬於文學或准文學性質的課文約佔70%左右,從這些古今中外的優秀篇章中接受到健康、崇高的情感熏陶,是 有認知成分的。學生的情感是易於激發的,一旦他們的認識活動伴隨著情感,教學就會成為學生主動的發展過程,從而使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更豐富、更深刻。學生之所以對課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從心底里升騰起崇敬之情,對課文所描寫的祖國山河的秀美為之贊賞、驚喜,對課文所表現的社會底層的人們的不幸傾注同情和關切„„都是為情所驅動而產生的體驗。如果缺少情感的紐帶,教學想要促進兒童主動地發展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注意運用符合閱讀心理的規律和方法去教會學生學習,讓學生從有血有肉的形象中得到感染,達到教育感化的目的。 如《草船借箭》一課的教學,在學生自主讀書,讀熟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的基礎上,從「長嘆一聲」這句著手感知形象,初步認識周瑜心胸狹窄與諸葛亮「挺有才幹」;接著深入感受,通過人物之間的對話,體會周瑜的用心險惡,設計陷害和諸葛亮的將計就計,成竹在胸,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直至重點部分「霧中借箭」的學習,上升到形象認識的更高層次即形象賞析,引導學生從語言文字所描述的表象,從深層去體察諸葛亮善於根據預先估計分析到的情況,去制訂正確策略的不凡才能,從而引發學生對諸葛亮顧全大局、知己知彼、巧妙籌劃的豪邁氣度的崇敬,與課文內容產生一種情感的共鳴。 二、領略意境,感受情調 在小學語文教材里,作者揮生花之筆,描繪了許多生動、鮮明的形象(人物、景物等),飽和著豐富的情感。學生閱讀這樣的文章會情不自禁,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熏陶感染。對學生情感的觸動,心靈的 震憾會深深地刻印在學生腦子里。小學時期的教育往往會影響他們的一生。反之,那種脫離了語文學習的說教,脫離了學生實際的灌輸,不僅無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還會使學生養成說大話、空話的習慣,甚至會給兒童的心靈投下雙重人格的陰影。 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課文比比皆是,或豪邁、或悲壯、或明朗、或朦朧,像《再見了,親人》、《十里長街送總理》等,都以其回腸盪氣的意境打動著我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善於用生動的教學語言或嚴密的教學環節,把學生帶入課文所創設的特有的意境中去。如《草船借箭》這樣的歷史故事,就可以緊緊抓住「大霧漫天「、」船一字兒擺開「、」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一齊朝江中放箭」等描述,來領略一種雄壯的意境,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體驗諸葛亮當時虛張聲勢,誘敵放箭而又成竹在胸,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顯得充分而深入。 三、體會詞句,悟出情味 課文中的重點詞句,總有它特定的語言環境,而且上下文往往有某種冗餘的信息揭示理解,更加擴充了它的情感因素。 如「神機妙算」這一詞語,在《草船借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時,不但可以緊扣「神機妙算」組織成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條主線,而且可以將它作為讀懂課文學會學習的一個重點,這樣點線結合對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詞句,領悟其中的情味是十分有利的。在開始時,要求學生用組合適詞的方法從字面上理解它的意思,然後從重點部分中聯系具體的語句去讀懂諸葛亮是怎樣「神機妙算」,結合課文內容進一步領悟這重點詞的意思,再擴展全文加以深究,讀懂為什麼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1下載券 16人已下載 下載 還剩1頁未讀,繼續閱讀
⑶ 淺析如何調動小學生情感激發語文學習興趣
河北省萬全縣北沙城小學(076271) 梁榮興趣是鼓舞和推動學生學習的自覺動機,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激發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能激活學習的主體,使他們的感官處於最活躍狀態,以最佳的姿態接收教學信息,這樣,教和學都能得到和諧的發展,教學效率和學習效率就會隨之大幅度提高。一、激活教材是前提 (一)引導學生走進璀璨的語文世界,吸引學生「品語文」教師要立足於教材中的佳作美文,生動再現作者的思想感情,善於抓住課文中的每一個真善美的要素和亮點,激發學生去咀嚼、品味、感悟。要根據作品中的具體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感轉化為自己的真情實感。使學生在心中引起共鳴,使學生的性情得到陶冶和感染,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與提升,使學生的興趣得到誘導和培養。比如,筆者在講柳宗元的《小石潭記》時,藉助作品的寫作背景及作者處境,讓學生整體感知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寂之情。然後帶領學生進入小石潭的景,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通過教師點撥.學生不僅總結出了本文融情人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探究作品的興趣被激發了。 (二)充分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教學集「形、聲、色」於一體的獨特功用,被廣泛應用於語文課堂教學中.顯示出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越性。化靜為動,化文字為圖形,做到動靜結合,圖文並茂,聲情兼備,以此創設最佳的教學情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調動學生的學習思維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體驗作品中所創造的意境,迅速而准確地把握文章的內涵,從而給他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而運作現代多媒體技術,關鍵在於課件。教師設計課件時應從多方面考慮:一般來說,文字內容不宜過多,字體要醒目,文字和背景著色要搭配合理,文字的出現可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渴望去了解文字的.內容,這樣才能印象深刻;聲音可以渲染氣氛,刺激注意力,但在應用時應注意聲音的強度,一般宜採用舒緩的輕音樂,聲音應與動畫同步播放;動畫要講究新穎、適用;整體內容要盡量追求新穎,貼近鮮活的生活實際。 (三)以教材為範例,舉一反三語文教學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達到對教材的靈活應用,教師就要從以下幾個問題人手:一要對教材進行選擇,使之具有典型性。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靈活處理。教材中具有典型性的內容要精講,不具有典型性的內容要少講,教師還陸凱凱可以從課外精選具有典型性的文章作為例文來講。二要充分發揮教材的範例作用。教師要從教材中挖掘方法,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回答問題的規范。教師還要通過課堂教學教給學生吟誦方法、閱讀方法、鑒賞方法、寫作方法與評價方法等。三要在教材的基礎上適當拓展,做好「舉一反三」工作。拓展時仍需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然後指出所提問題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理由何在。拓展時教師要檢驗學生的作答是否合乎規范,不規范的要加以糾正,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引起聯想,想到與早喚教材相關的材料並進行評價。評價時可以求同,也可以求異,還可以進一步拓展延伸,深入理解。二、激活學生是核心(一)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學生應該處於一個積極、創造的狀態,而教師的任務就是為學生的發展、創造提供自由廣闊的天地,促進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獲得知識、技能的途徑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自主學習,並不是放任自流,在學生自學前,教師應教給學生自學的程序與方法,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在指導的過程中,教師要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後根據一系列孫畢緊扣教學目標的問題,指導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強化指導學生學習自主求知的方法。除常規方法指導外,還要著重教給學生學習策略,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能夠選擇最有效的學習策略和方法,學會自我意識、自我激勵、自我評價、自我反思、自我調控學習全過程,提高自學能力,使學生在經歷了自我發現、自我探究、互相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完成學習任務,並且體驗到成功的快樂,為學習語文增加動力。 (二)用激勵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及時表揚,使學生產生情感上的促進作用,激發學生形成興奮中心,產生自信,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生在學習中有了自信,才會有學習的恆動力。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在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活動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知識所作出的反應,教師都應給予積極的評價,不要只重結果,不看過程,應以鼓勵為主,抓住學生的可取之處及時表揚,哪怕是一丁點的閃光點,教師都應給予表揚、鼓勵,讓學生相信「我能行」,使學生在體驗成功的樂趣中不斷學習,不斷進步!. (三)以新穎的教法刺激學生旺盛的求知慾語文課教學不能局限於某一種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教師可根據不同的課型、不同的教材內容,採取形式多樣化的教學,使課堂情境不斷推陳出新,使學生在富有創造性的教學過程中感受創新帶來的學習樂趣。有些課文可採用「讀讀、講講」的形式,有的課文可採用「議議、練練」的形式,詩歌還可以通過「繪畫、改寫」的形式進行學習,而戲劇則可以採用「扮演角色、表演」的形式,等等。這些不同的形式,可以同時用於一節課中,也可以在一節課中只運用某一種或幾種活動形式,還可以進行一些學習性的游戲,如競賽、智力測驗等教師應力求使教學內容和方法有多種新穎的結合,以刺激學生旺盛的求知慾。當然,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使用都必須因時間、內容和學生、教師的實際而異,不能生搬硬套。三、激活教師是關鍵(一)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作為最重要的文化載體,語文豐富的人文性和社會性對語文教師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力求克服自己性格中與本學科不適宜的地方,盡量使自己的性格開朗、外向、有個性。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要有積極的情感、堅強的意志、濃厚的興趣、剛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格,在教學活動中,要有獨特性、創造性的見解和行為發揮,這樣才能更好地再現教材內容,更好地表情達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活躍課堂的氣氛。自身才能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語文教師應該博覽群書,掌握廣博的知識,只有具備了過硬的知識積累,教師才能在課堂上縱貫古今、橫貫中外,才會左右逢源、游刃有餘、活力四溢!學生才會因崇敬教師而對語文課產生極大的興趣。同時,課堂教學的開放性、質疑問難的隨機性,使教學過程可能出現不可預知性,這就要求教師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駕馭能力,還要有很強的組織協調能力、機智敏捷的反應能力以及開放、民主、寬容、合作、平等的教學心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情澎湃教師若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始終保持一種極佳的興趣,自身必須對每一堂課傾注最大的熱情,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精心設計每一堂語文課,從課題導人到整堂課的語言組織,問題設計,情景布置,板書設計,等等。課堂上,教師要用面部表情、聲調、手勢甚至是目光接觸等手段,調動學生在情感方面的呼應配合,這樣,師生便會在教學中愉快地協調合作,共同創造最佳教學效果。教師還要注重用情渲染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學生置身其中,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主動學語文的勁頭就會自然增加。 (三)教師應運用語言的魅力為課堂導航教師要善於運用具有美感的教學語言。富有美感的教學語言,要麼讓學生感受到美,要麼讓學生聯想到美,要麼引導學生去追求美,要麼啟發學生領悟到美,從而展示語文的魅力。其中幽默的語言風格尤為重要。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因為幽默的語言,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刺激學生大腦保持興奮的狀態,調動其積極思考、能動求知的自覺行為,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用生動幽默的語言進行教學,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增長才幹。同時教師還要講究語言節奏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豐富變化,並配合適當的體態語言,更好地將教師的情感傳染給學生,撥動學生的心弦,引起學生的感情共鳴,使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相溝通。
希望你能好好的湊
最後祝樓主全家快樂~
⑷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課改理念中提到: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形象思維是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一個特別突出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學生對情感的體驗更加敏感。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提供了優先的條件,在閱讀教學中能點燃學生情感體驗的火花,無疑是提高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的良好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 情感 體驗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所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閱讀在落實三維目標中的積極作用,一堂課下來,學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對課標中的感情主線把握不準,在課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閱讀訓練和得法的指導,缺乏理解、內化、運用祖國語言的教學過程,沒有敏銳、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動、品質,沒能及時點燃學生良好情感體驗的火花,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效果。 一、把握課文的情感主線,找准體驗的切入點 恰當的情境設計能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意境中去,使學生未聞其事,先感其情;未讀其文,先感其意。可往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創設,找不準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切入點,讓本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於平淡。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就是進入課文的角度.這個點選擇是否准確,直接影響閱讀效果。更無從談起情感的熏陶和培養,比如在上《尊嚴》這一課時,有的老師是這樣找課文的切入點的:同學們,請閱讀全文,然後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尊嚴?同學們閱讀完後,討論非常熱烈,有的同學說尊嚴是不吃飯尊嚴是愛勞動尊嚴是先勞動後吃飯等等,顯然這位老師的切入點找得不準確,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個破碎的版塊,脫離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主線,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一對話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觸摸語言文字的心跳,體驗語言文字的味道,品評語言文字的內涵,從而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浸潤學生精神人格。有一位老師在上《長相思》這首詞的時候,情感的主線和切入點非常的到位,其中有一個片斷是這樣的: 生:他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 可以看出一個精妙的切入點卻讓所有的感情主線凸顯得如此的強烈,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處。 二、加強朗讀訓練,突破朗讀障礙 語文課標中強調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這不僅使其具有程序簡潔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體觀在這樣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確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於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轉變過來,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穿於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朗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訓練,忽視了朗讀的訓練。要知道,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老師在課堂中要指導學生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又如我在上《鳥的天堂》這一課時,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一句時,我讓學生用感情反復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我一邊糾正學生一邊范讀,直到學生讀出對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的贊美之情,當學生用飽含深情的聲音讀出這句話時,我體會到了這棵美麗的樹不僅僅是長在南國,而且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所以說我們要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語言,更是品味語言的過程。 三、優化課堂閱讀環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讓學生在富有激情的閱讀環境中,迸發出閱讀興趣的光芒,那是一位成功的教師盡力追求的理想的閱讀教學的有效課堂,因為閱讀是語文的重要環節,落實好這一環節,就相當於有效課堂落實了一半,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採用釋題引申、背景介紹、法故事引入、創設情景等方法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感情讓其進入情境,我們洋浦的梁勝娟老師在上《生命 生命》這一課時,採用音樂鋪墊閱讀背景等形式,把閱讀課堂的背景渲染得淋漓盡致,她課堂上播放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26歲雙耳失聰的情況下譜寫的曲子,通過獨特的方式闡釋生命的奇跡,當學生在《命運交響曲》 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時,文本的情、作者的情、讀者的情,在背景音樂的烘托和渲染下全部融為一體,使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熱愛都化為一字字一句句聲情並茂的誦讀,都化作一聲聲一次次真切深情的呼喚。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為了使學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長,就必須使他們有渴求掌握知識的願望。教學中,我改變了單憑教材上課的形式,增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葉聖陶先生也曾說:教都是為了不 教閱讀教學關鍵在於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掌握知識規律,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學生有興趣地讀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更深層次的體會;在閱讀教學中有機地運用興趣教學,會使教學收到更好地效果。 四、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讓美好的情愫在生長中升華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交際,語文的工具也就消亡了,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外顯的情感內蘊中,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這種共鳴,實質上種情感的感應,學生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此情此境,也就是說學生心靈深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感積淀。這種積淀往往處欲發而不能,罷之而不甘的心理傾向之中。這時,教師要有充分的資源意識,把學生的情感積淀作為一種再生資源,加以導引,讓學生抒發心中的情感積淀,進一步升華情感。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描述首都人民帶著纏綿欲絕的悲痛情緒在盼靈車迎靈車送靈車的場面。教學中,教室掛上帶黑紗的總理遺像,播放陣陣嗚咽哭泣的哀樂等手段,是學生沉浸在悲涼、凄婉的課堂氣氛中。然後在這總體的情感氣氛中,運用聯想激起學生深層的情感體驗。如迎靈車這部分,人們不約而同站直了身子,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這里啟發學生體會連淚水也顧不得擦,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子這說明人們無限悲痛和極大思念之情。接著進一步展開聯想,升華學生情感體驗。此時此刻人們會想起總理的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總理檢閱群眾,迎送國際友人的幸福情景)。而眼前我們敬愛的總理怎麼樣呢?人們的心情更會怎樣呢?結合分析畫面人物的表情,一股更加沉痛的感情在學生心底迸發,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淚,激起了盪滌肺腑的悲哀之情,進一步深化了對文章中情感的體驗。由於學生體驗得深刻,容易落實課文中有關語文訓練,更易激起對周總理的愛戴之情。 回到課堂的具體問題當中,教師作為一名讀者,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是平等的,但是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先設定一個閱讀的基調,或經過簡單的提問,或經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鑽進老師預設的圈套,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美好的情愫在閱讀中生長,在生長中升華。激發出學生的情感,讓其產生強大的動力,獲取閱讀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參考文獻:1. 《實踐解讀》關心鳳 周積昀主編2.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肖川著3. 《好課是這樣練成的》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4.《小學語文優秀論文集》 廣東省佛山教育委員會出版
⑸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點燃學生情感體驗的火花
【 內容摘要】 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新課改理念中提到: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形象思維是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一個特別突出的心理特點,決定了學生對情感的體驗更加敏感。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提供了優先的條件,在閱讀教學中能點燃學生情感體驗的火花,無疑是提高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的良好策略。
【關鍵詞】語文教學 閱讀 情感 體驗
小學語文大綱指出:朗讀和默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各所級都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而我們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了閱讀在落實三維目標中的積極作用,一堂課下來,學生只是泛泛地了解課文的大致內容,對課標中的感情主線把握不準,在課堂上也得不到有效的閱讀訓練和得法的指導,缺乏理解、內化、運用祖國語言的教學過程,沒有敏銳、形象地感知文中的活動、品質,沒能及時點燃學生良好情感體驗的火花,達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效果。
一、把握課文的情感主線,找准體驗的切入點
恰當的情山扒境設計能引導學生進入到課文所創設的意境中去,使學生未聞其事,先感其情;未讀其文,先感其意。可往往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很容易就忽略了情景的創設,找不準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的切入點,讓本來是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流於平淡。閱讀教學的切入點就是進入課文的角度.這個點選擇是否准確,直接影響閱讀效果。更無從談起情感的熏陶和培養,比如在上《尊嚴》這一課時,有的老師是這樣找課文的切入點的:同學們,請閱讀全文,然後思考一個問題,什麼是尊嚴?同學們閱讀完後,討論非常熱烈,有的同學說尊嚴是不吃飯尊嚴是愛勞動尊嚴是先勞動後吃飯等等,顯然這位老師的切入點找得不準確,一篇精彩的文章被割裂成多個破碎的版塊,脫離了課文所要表達的情感主線,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這一對話過程中,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世界,觸摸語言文字的心跳,體驗語言文字的味道,品評語言文字的內涵,從而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浸潤學生精神人格。有一位老師在上《長相思》這首詞的時候,情感的主線和切入點非常的到位,其中有一個片斷是這樣的:
生:他身在征途,心卻在故園。
可以看出一個精妙的切入點卻讓所有的感情主線凸顯得如此的強烈,這就是作者的成功之處。
二、加強朗讀訓練,突破朗讀障礙
語文課標中強調指出: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這不僅使其具有程序簡潔的特點,更重要的是學生的主體觀在這樣的流程中得以真正確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內在潛能。如《觀潮》,潮來了那浪潮越來越近猶如於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盪盪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千萬輛坦克同時開動,發出山崩地裂的響聲,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抖起來。教師用繪形繪色的朗讀,讓學生感到這的確是天下奇觀啊!文中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教師把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讀中,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喚起美的共鳴,使學生領略到自然美,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必須轉變觀念,從應試教學轉變過來,把教學立足點轉移到以讀為主的教學實踐上來。將朗讀訓練貫逗尺昌穿於閱讀教學始終,落實到每個環節,做到學前讀,學中讀,學後讀。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的能力,在朗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但是在我們的教學中,還存在著偏重寫的困銷訓練,忽視了朗讀的訓練。要知道,語文課的第一任務是讓學生學習語言。而朗讀是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熟讀、背誦,使書面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理解、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教學必須重視朗讀的訓練,加強對朗讀的指導與訓練。老師在課堂中要指導學生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教師在此基礎上加強指導,可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又如我在上《鳥的天堂》這一課時,就這美麗的南國的樹這一句時,我讓學生用感情反復誦讀,在讀的過程中,我一邊糾正學生一邊范讀,直到學生讀出對這美麗的南國的樹的贊美之情,當學生用飽含深情的聲音讀出這句話時,我體會到了這棵美麗的樹不僅僅是長在南國,而且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所以說我們要強調口誦心惟。誦決不僅僅是口的發音活動,同時包含了豐富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不僅僅是讓學生認識語言,更是品味語言的過程。
三、優化課堂閱讀環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成功的一半,如何讓學生在富有激情的閱讀環境中,迸發出閱讀興趣的光芒,那是一位成功的教師盡力追求的理想的閱讀教學的有效課堂,因為閱讀是語文的重要環節,落實好這一環節,就相當於有效課堂落實了一半,我們在閱讀教學中,可以採用釋題引申、背景介紹、法故事引入、創設情景等方法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感情讓其進入情境,我們洋浦的梁勝娟老師在上《生命 生命》這一課時,採用音樂鋪墊閱讀背景等形式,把閱讀課堂的背景渲染得淋漓盡致,她課堂上播放世界著名音樂家貝多芬在26歲雙耳失聰的情況下譜寫的曲子,通過獨特的方式闡釋生命的奇跡,當學生在《命運交響曲》 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時,文本的情、作者的情、讀者的情,在背景音樂的烘托和渲染下全部融為一體,使學生對生命的感悟、對生命的思考、對生命的敬畏、對生命的熱愛都化為一字字一句句聲情並茂的誦讀,都化作一聲聲一次次真切深情的呼喚。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為了使學生在智力和精神上得到成長,就必須使他們有渴求掌握知識的願望。教學中,我改變了單憑教材上課的形式,增設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多種情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葉聖陶先生也曾說:教都是為了不 教閱讀教學關鍵在於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掌握知識規律,培養學生的興趣。通過學生有興趣地讀讓學生對整篇文章有更深層次的體會;在閱讀教學中有機地運用興趣教學,會使教學收到更好地效果。
四、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讓美好的情愫在生長中升華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離開了人、離開了人的交際,語文的工具也就消亡了,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從外顯的情感內蘊中,與作者產生了情感共鳴。這種共鳴,實質上種情感的感應,學生體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此情此境,也就是說學生心靈深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感積淀。這種積淀往往處欲發而不能,罷之而不甘的心理傾向之中。這時,教師要有充分的資源意識,把學生的情感積淀作為一種再生資源,加以導引,讓學生抒發心中的情感積淀,進一步升華情感。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描述首都人民帶著纏綿欲絕的悲痛情緒在盼靈車迎靈車送靈車的場面。教學中,教室掛上帶黑紗的總理遺像,播放陣陣嗚咽哭泣的哀樂等手段,是學生沉浸在悲涼、凄婉的課堂氣氛中。然後在這總體的情感氣氛中,運用聯想激起學生深層的情感體驗。如迎靈車這部分,人們不約而同站直了身子,哭泣著顧不得擦去腮邊的淚水。這里啟發學生體會連淚水也顧不得擦,不約而同地站直了身子這說明人們無限悲痛和極大思念之情。接著進一步展開聯想,升華學生情感體驗。此時此刻人們會想起總理的什麼?(學生自然會想到總理檢閱群眾,迎送國際友人的幸福情景)。而眼前我們敬愛的總理怎麼樣呢?人們的心情更會怎樣呢?結合分析畫面人物的表情,一股更加沉痛的感情在學生心底迸發,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悲淚,激起了盪滌肺腑的悲哀之情,進一步深化了對文章中情感的體驗。由於學生體驗得深刻,容易落實課文中有關語文訓練,更易激起對周總理的愛戴之情。
回到課堂的具體問題當中,教師作為一名讀者,與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是平等的,但是教師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為了達到有效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先設定一個閱讀的基調,或經過簡單的提問,或經過情景的創設,讓學生鑽進老師預設的圈套,牽引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美好的情愫在閱讀中生長,在生長中升華。激發出學生的情感,讓其產生強大的動力,獲取閱讀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參考文獻:1.
《實踐解讀》關心鳳 周積昀主編2.
《教育的智慧與真情》 肖川著3.
《好課是這樣練成的》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4.《小學語文優秀論文集》 廣東省佛山教育委員會出版
⑹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對於陶冶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學生語文水平,提高文化素養,也是至關重要的。因而培養閱讀興趣是十分重要的一點。人有學步時,讀有起步時。 蘇霍姆林斯基說:「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的世界,培養起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本人的精神生活中佔有何種地位。」教師既要重教書,也要重讀書。要讓學生熱愛讀書,教師首先要愛讀書。語文教師不僅要讀經典作品,還要多接觸少兒報刊、圖書等,根據學生的胃口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報章雜志,把適合學生閱讀的書籍帶進教室,供學生傳閱。學生能讀到自己喜愛的書,興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給學生讀書的自由,再相機引導,逐漸轉化他們的興趣點 大家知道,學生並不是對一切書籍都不感興趣,常聽到一些家長嘮叨:「為什麼我的孩子不看《安徒生童話》?偏偏喜歡『奧特曼、武器!』」事實上這樣的孩子,他們也有著強烈的閱讀的慾望,只是興趣偏離了正確的方向而已。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批評,相信學生,先給他們以閱讀的自由,再抓住時機,巧妙引導,進行遷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這實際上是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自主性與求知慾。 三、讓每個學生都與書交朋友,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 首先,語文教師要解放思想,摒棄那些阻礙學生發展的陳舊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從封閉沉悶的繁瑣分析中走出來,徹底解放學生的頭腦、手腳,開放課堂、教材,教學向課外延伸,向社會延伸,向各種傳媒、電子網路延伸,使之與社會發展、知識巨增相適應。 其次,兒童在進學校讀書之前幾乎「讀得懂」所有「說」出來的書,對書的「聽」的興趣往往會遷移到「讀」的興趣上來。因此,語文教師一方面在課堂上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錄音機、電視等視聽媒體多讓學生「聽」書。,從而誘導學生早讀書、多讀書。 第三,語文教師要盡量多的向學生推薦一些中外優美的文學名著,讓學生在自我閱讀中,感受到文章所創設的情境的美及語言的魅力,讓學生覺得閱讀是一種美的享受。講《荷葉圓圓》時,我打開幻燈,出示荷花的圖面,簡介各種顏色,各種形狀的荷花,在美麗的荷花塘的風景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優美的形象刺激著學生的情緒,影響學生的情感活動,而相應的情緒,情感。 四、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激發學生閱讀的內部動力 要真正讓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並且能夠自覺地、發自內心地閱讀,還要解決學生的內部動力,那就是靠語文本身的魅力去打動和吸引學生,在有目的和對象的閱讀中逐漸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逐步品味到語文的形象美、意境美、思想美,感悟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此,我們應該教給學生閱讀方法:抓人物的外貌、神態、語言、動作和心理活動用心去讀;抓精彩重點語段用情去琅琅地讀;抓意境描寫,發揮想像去讀。經過教師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之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樣就使學生的文化底蘊不斷厚實,從而產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從而使學生閱讀的興趣進一步增強。 五、創設良好的讀書環境,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沒有收到實效的。因此,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秀的讀書筆記」、「積累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閱資料」、「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通過講故事的情境吸引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一聽老師要講故事,都會挺直身子,豎起耳朵,兩眼閃爍著興奮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聽得津津有味。所以,這時候,當老師講完故事,向學生推薦課外書時,這效果肯定比任何說教都有效。但是,僅僅靠老師講故事,學生聽還遠遠不夠。講故事的形式可以多變,不僅老師講,還可以讓學生講,還可以師生、生生之間比賽講。這樣,學生有了自主的發言權,就會千方百計地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課外書,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或有趣、或驚險、或奇特、或感人…… 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劑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催化劑。讓講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愛課外閱讀;讓聽者在講述者繪聲繪色的講述中感受課外閱讀的誘惑。 六、介紹好書給學生閱讀,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願望,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和認知水平。 首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低年級學生從開學就為他們設立圖書角,介紹好的圖書給他們看。可以讓他們看一些圖文並茂的兒歌、童話故事。學完拼音後,給他們介紹帶有拼音的圖書,要求邊看圖邊讀拼音和漢字。以後學生學完課文後,還可以向學生介紹與課文有相關內容的課外書,讓學生去閱讀,並指導怎樣讀。 其次,使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由課內向課外延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⑺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著重提出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逐漸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在漢字教學中培養
漢字不僅是一種言語符號,還傳承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教學中,我們應充分利用它的優勢,使學生學習漢字的過程成為認識世界、豐富情感、辨明事理的過程。
2、在閱讀教學中培養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滲透的主陣地。因而,在實際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⑻ 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這說明情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語文的教學中更是舉足輕重。每個學生都擁有一個色彩斑斕、撲朔迷離的情感世界。小學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本身蘊含的理念和情感,對學生情感、態度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該善於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抓住情感教育這一要素,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激活學生的情感細胞,引導學生游歷知識的樂園,採集豐碩的果實。情感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才能准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寫法,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只有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根據教材內容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不斷地給學生提供活動的愉悅空間。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更好地激發學生情感呢?
一、 教師先「動情」,用自己的激情來感染學生
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盧梭也指出:「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教師豐富、純潔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學生的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學中的情感轉移的原理,教師先入情--動情--析情--移情。根據這一感情發展過程組織教學就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語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過學習語文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主觀感受,是內心情感,是個人見解和人生觀。教師如果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在情感上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就會大大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贊美,才可能將潛藏在課文中的情傳給學生。學習《平分生命》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能被兄妹倆的真情所感動,學生才能體會的親情的偉大。
眼睛是心靈之窗,臉面是心靈之鏡。師生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是一種動態的無聲語匯,它蘊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師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顯點」。課堂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材提供的情感線索,恰如其分地讓學生運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直觀、形象、真切地進行情感體驗,產生共鳴。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小學語文中有的課文情感因素與教學效果關系異常密切,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必須創設情境,力求做到動情而講,使學生情動、境達。在教學中教師如能恰當運用錄音、圖片、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動作演示、實驗等方式,創設與渲染情境氣氛,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耳聽目視,口誦心動,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中,從而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古色古香的圖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課後,我先板書課題,在學生對這幅圖有初步的了解後,我引導學生看圖,特別是圖的長、高和圖上人物數量及牲畜數量,以畫面展示來展現課文內容,從而創設出「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使孩子們不僅對圖有了一種佩服的感覺,還進一步感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可見,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情感,提高朗讀興趣,使其樂於朗讀,勤於朗讀,進而善於朗讀的好方法。
三、反復誦讀,喚起情感
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讓學生去意會文章不可言傳的入微之處,喚起激情,進入意境,就是憑借朗讀來加強情感體驗的。其中,教師的范讀至關重要。教師的范讀要融之以情,讀出感情,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優美、語言生動的美文佳作,教學這樣的文章,不宜把知識過於割裂,而可通過有感情朗讀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可讓學生從正確的語音、語調、節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內容,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美讀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在師生雙方共同努力下,達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雲,草地上白白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麼…那麼…」、「既…又…」的句式。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傳為人之道,授處世之業,解人生之惑,於有意無形中點盞前行的明燈」。心動、情動,才能行動,才能讓學生從心裡真正喜歡上我們的小學語文。
⑼ 閱讀教學的方法
閱讀教學的方法
閱讀教學的方法,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喜歡讀書,閱讀教學作為我們特別重要的一部分你,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那麼,閱讀教學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讀書方法,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情感是舉足輕重的。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教學一旦觸及學生的情感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揮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教學中教師的愛憎分明,抑揚頓挫的聲調,真摯的語言閱讀,面部表情和肢體表情以及身體動作,都能叩擊學生的心扉,激起他們的感情波瀾,從而把深刻的道理滲透到學生的心田。另外,小學語文課文中的畫面內容非常廣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魚蟲,林海雪原,古今建築,風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話故事等等,它們無一不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珍品。這樣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賞心悅目的藝術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話世界和絢麗多彩的現實生活,都能引導學生暢游其中,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共鳴。
二、創設真實的語言環境。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只有使學生置身在一定的語境中,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才能更好地感受文中的內容,進入文中的情境。語文教學有關理論認為:教學過程中的語境是由教師、學生、教科書及其他相關語文資源組成的。當我們的教學內容超出了學生理解的范圍,當我們在教學中只依靠靜態的文本材料已無法被學生所接受時,就應該藉助於豐富的課程資源的支持來創設豐富而生動的語言環境,從而實現學生、文本、作者之間的溝通,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教材的價值追求與學生的情感也達到了共鳴,這樣更有利於學生加深對所讀內容的理解。
三、精講多讀,讀出情感。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閱讀教學更是如此,要想使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必須要通過多種方式的練習來實現,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的閱讀水平才能得到不斷的提高。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最反對的是教師無休止的講授、講授再講授,就像一個媽媽,反復嘮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達不到預期效果。因此,我在講課文時,盡量做到精講多讀,只引導孩子們理解難懂的重點句、重點段。
通俗易懂的句段,則充分讓孩子們反復讀,反復念,讓其讀出情感,悟出道理。在整堂教學活動中,我只當配角,不當主角,只當導演,不當演員,只傳授孩子理解課文的方法,不包辦代替孩子的主觀意識。閱讀課文我則全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疑,自己解決問題,遇到較難的先讓他們互議,我再做適當點撥。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提高,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升華,教學任務完成得輕松愉快。
四、小組合作激勵閱讀。
閱讀並非全是個人的事,特別是對小學生來說合作學習是重要的認知策略。明代學者顧炎武說:「獨學無友,則孤陋難成;久處一方,則習染而不自覺。」這點明了合作學習的意義,學生在自讀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將問題交給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共同解疑。教師要深入各組,參與討論,並作必要的啟示和點撥,引導學生再讀書,在讀中解決重難點,把讀和議有機地結合起來。如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自己讀書思考,劃找歸納,在學生獨立感悟詹天佑的愛國精神和傑出才能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行選擇詹天佑某一個方面的內容,自主學習,加深理解。這樣,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真正地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通過自己及小組成員的理解,對課文加深了印象。
五、在閱讀中評價。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贊賞、激勵的評價語言不但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課文產生濃厚興趣,而且能交流師生情感,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堅定學習的自信心。對學生朗讀的評價,不採用「讀得不錯,很好」這類籠統的評價語,而是要根據學生朗讀的實際水平來評價,如:「讀得有感情,把詩人心情都表達出來了」,「語言很准確,並且沒有漏字」。
一、學生的自主性是閱讀教學的關鍵
閱讀教學,重要的是學生能夠有充分的時間和機會親自朗讀,教師一味地把所有的知識講給學生,則違背了閱讀教學的初衷。教師按照參考資料把課文的背景、作者的介紹以及文章本身的思想內容、層次劃分與層次大意都一一講解給學生,學生就失去了學習的自主性,水過地皮干,很難深入到學生的心裡,閱讀教學的效果也不理想。新《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閱讀自主性,讓學生親自去朗讀課文。多讀課文不但可以讓學生認識更多的生字、明白詞語意思,也可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訓練思維能力,體會並學習作者的寫作技巧。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要鼓勵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大膽地閱讀,通過學生的閱讀讓其他同學進行評價,他們在互相幫助與學習當中也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出自身的水平以及潛能,以飽滿的熱情快樂地投入到閱讀學習當中去。遇到讀得不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讓大家一起幫助他,並鼓勵他勇敢嘗試,取得進步教師也應該及時給予表揚。
二、注重范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小學生處在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時期,對事物的認知與理解大多來自身邊的教師與家長,對身邊成人也有著強烈的模仿慾望,並且自身也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這就決定了教師范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哲學家黑格爾曾經說過:「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他們對老師的行為具有極強的模仿欲,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老師能夠對課文進行范讀,他們常常會認真聆聽並注意著老師的語氣、聲調還有表情,在自己的閱讀中也會加以模仿。
教師的范讀需要教師能夠掌握正確的發音與斷句方式,這樣學生在進行模仿的時候才能給他們正確的引導。朗讀不同於書面語,發音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音變的現象,如《桂林山水》描寫桂林山的特點是就一連有好幾個音變,「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險啊!……」這些「啊」的讀音要分別變為yɑ(呀)、wɑ(哇)、nɑ(哪),讀起來才流暢自然。音變的理論原理對小學生來說過於復雜只需簡單交待,主要是讓他們注重音變的讀法。另外斷句也是需要教師在范讀中體現出來並加以講解的,合理的停頓不但可以使優美的文字聽起來更加悅耳,也能起到區分語義和感情的作用。
小學語文課本的文章很多是文質兼美的散文,教師在閱讀的過程中充分加入自己的.情感體驗,情感充沛的朗讀能起到感染學生的效果,讓學生陶醉在濃烈的感情之中,跟著老師的朗讀去思想去感悟,不但語感得到培養,也能得到感情的熏陶。如《她是我的老師》,那種對老師的敬愛之情,在閱讀與感受中自然能讓學生深深體會。還有《十里長街送總理》,強烈的情感可以讓學生為總理的辭世流下眼淚,愛國之情也在學生純潔的心中得到升華。
三、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教師進行閱讀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完成課本要求的閱讀教學任務,而是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意識,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習慣的好壞是閱讀效果的關鍵,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專心致志、勤於思考,並且筆不離手,隨時畫出或者摘抄優美的句子或者在自己有疑問、有感觸的地方作批註等,這些都是一些好的閱讀習慣,可以引導鼓勵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培養與訓練。這樣的習慣對他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動手寫作能力的提高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良好習慣的養成不僅是為了更好地完成語文教學當中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也是對學生自身素質的不斷完善。具備良好閱讀習慣的學生可以在課外閱讀更多的書籍,對開闊自身眼界、增長見識、完善自身知識體系都是有益的。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內,但利在學生的長遠發展,是教師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的體現。
四、倡導探究式閱讀,培養學生閱讀感受能力
新課標特別強調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探究式閱讀」。以往的「填鴨式」教學不再適應新的時代發展要求,教師全方位地培養學生必須注重學生自身的能力鍛煉。探究式閱讀就是把閱讀教學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閱讀課文,發現問題,與同學一起探討問題,通過自己查閱資料主動對問題進行分析處理,從而達到知識的學習與深化。新的《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探究式閱讀的提倡與實施也正是這一要求的體現。
⑽ 小學語文四年級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閱讀興趣是孩子一切閱讀行為的基礎,只有喜歡閱讀,孩子才會在閱讀的時候有積極快樂的情緒。那麼,怎麼讓學生喜歡閱讀呢?
1.穿插表演和互動:老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表演此神圖書的故事情節,通過語氣、表情和動作,讓學生能夠更深一層地體驗書中的情緒和情感,愛上閱讀。
2.發現學生感興趣的書:孩子只有對書感興趣,才會集中注意力,主動積極地閱讀。老師可以用不同主題的圖書進行嘗試 、再嘗試、反復嘗試,譽彎不斷觀察孩子閱讀時的反應,最後總結出孩子對哪些種類、哪些主題的圖書感興趣,那麼以後就可以適當多選擇孩子感興趣的圖書,再從這幾類圖書拓展到其他慶扒悶相關的類別。
3.選擇合適的環境和時間:閱讀需要儀式感,這樣能讓孩子感受到閱讀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並認真對待。比如,老師可以在教室一角布置圖書角,安排固定的時間集體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