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如何問課

語文教學如何問課

發布時間:2023-03-27 23:03:36

A. 初中語文教師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一個好的問題勝過十個隨意的提問,如果想要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課文的認識,同時提高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就必須妥善設計編排課堂提問,其基本原則包括:問題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淺、宜少不宜濫等。只有妥善地設置提問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索,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

初中語文教師課堂如何提問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下的素質教育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採取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方式。這種方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回答問題,沒有思考這樣的問題是如何提出的,問題的提問是否正確都沒有思考過,沒有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性。為此,我們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思索問題的提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提問的時間,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

例如,我們在學習《白楊禮贊》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當時寫作的背景,讓學生自己去整體感悟課文,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這些疑問處,可以讓其他學生解答。這樣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於學生自主思索問題。

二、讓學生明確問題本身

學生不會提問的重要原因還在於學生對問題本身的不了解,不知道提問的角度、提問的范圍,也就是提問必須以教學課題為中心。

1.了解問題的結構

我們平常所提的問題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即問題的疑項、指向項和應答項。疑項主要指整個問句所包含的疑問對象、疑問詞和語氣語調。這個相當於構成句子的骨架,也就是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設問,用什麼樣的句子。指向項就是這個設問所要讓我們應答的結果。如,文中作者這樣設計的作用是什麼?這個“作用”就是指向項。應答項其實在有的研究中是不包含在問題的結構中的,尤其是狹義上的結構,應答項也就是問題所要回答的一定范圍。

2.了解問題的層次

這里的層次是相對於學生的 認識水平而言,是指主體對認識對象作出的一種主觀反映,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對文本材料進行思維關照的過程。根據這一認知現象,我們把問題分為:設問、未疑問、疑問三個層次,作這樣的層次劃分,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觸覺,從自己的實際去發現、捕捉問題,對自己已經明白的東西,提出設問,可以激發其他同學思考,形成編制目標的因子,同時,也可以激勵自己深入思考,激發學生自己去提問。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一課時,我們引導學生從孔乙己的形象出發提問,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提出:描述孔乙己肖像的句子有哪些?描述語言神態的句子有哪些?描述動作的句子有哪些?這樣學生再讀課文時就可以很快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學生自己提問,還會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上述僅從問題的結構和層次來分析,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提問的價值所在,了解從哪裡可以提問,知道問題本身所具有的的價值。

三、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

教師只有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學生才能愛上提問,不畏懼提問。

1.圍繞課題提問

我們在學習一篇課文時,首先要明確的就是課題,課題同樣也是提問的著眼點。教會學生從課題自主質疑,提出問題。

例如,在學習《廢墟的召喚》一文時,學生提出廢墟到底召喚著什麼?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經過這兩個問題基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整體,就能將文章結構梳理出來了。

2.緊扣常規問題提問

剛開始學生不知道如何提問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教學生一些常規的提問的方法。可以說幾乎每篇文章可以這樣設問:本文寫了什麼內容?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3.在關鍵處提問

學生在熟悉了常規提問後,進而需要精讀課文,把握課文的關鍵點,把握關鍵內容。一篇文章的關鍵處可以說是全文的中心,也可以是課文的疑難處,也可以是課文的難點等。學生如果能在這些關鍵點上提出問題,提出自己質疑,說明學生真正深入了課文,同時這也利於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宗旨。如,《孔乙己》一文可以引導學生在描述“七個銅板”上設問:作者為何要這樣細致的.描述?目的是什麼?從而總結出動作描述的意義。

4.在矛盾處提問

課文本身故事情節的安排、發展都會有矛盾沖突的地方,而這些矛盾之處恰好也是作者設下伏筆之處,或者課文的銜接點、關鍵點。如果教師能教會學生在文中的矛盾處提問,學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了解文章的內涵。

四、訓練學生提問的步驟

學習提問需要教師精心的訓練,而訓練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我們教師剛開始有意無意地讓學生自己提問,到訓練學生提問的方法,最後形成學生主動思索的習慣。

1.訓練學生敢於提問的意識

要讓學生提問,首先要讓學生不懼怕提問,敢於提問。教師要特別注重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提問有“安全感”,經常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獨立思考,積極提問。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哪怕是錯誤的、不著邊際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多次訓練中才能打開思路,肯動腦筋,善於提問。

2.訓練學生會提問

學生敢提問了,但也不能一直是提錯誤的問題,這樣不是我們訓練提問的目的,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提問,教會學生提問(這個問題在上面我們已經描述過)。在學生提問後,我們並非像剛開始一樣一味地鼓勵,而是要對好的加以肯定,對學生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議,讓其修改完善。

3.訓練學生善於提問

善於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也就是不只看學生提得對不對,而且要看學生提得好不好。我們在學生學會提問一些常規問題後,要讓學生就課文的寫法、結構、情節,及評價等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有質量的問題。這樣的長期訓練,才能讓學生既學習了課文本身,提升了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又充實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故鄉》一文時,學生一開始主要在情節上提問,本課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有哪些情節?這些問題沒有錯,但是沒有深入一層,經教師引導學生開始思索小說這一文學體裁的寫作藝術,這樣就提高了對課文的鑒賞性,質疑水平更高了,學生更能從提問中提高自己。

總之,讓學生學會提問僅僅是培養其學習主動性的開始,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實施主體教育。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學會質疑,教會學生提問。教師應該通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了解問題本身的結構,傳授學生提問的具體方法等途徑來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

B. 語文課堂上有效提問的方法

提問是廣大中小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想知道語文課堂上有效提問的 方法 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語文課堂上有效提問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語文課堂上有效提問的方法

教師要教會從哪些地方發問。要告訴學生,就文本閱讀來說,可 抓住 文章 的思想內涵之線索提問,可抓文章的主要人物、事物、事件、意象之線索提問。可抓住文章的標題、文眼提問。可圍繞文章的寫作手法、語言特色提問。

教師要教學生提問的一些常用方法。在這方面可向李鎮西老師學習。他在《從批判走向建設》中 總結 道:

語文教學中的所謂「高質量」的問題,其實就是盡可能地緊扣教材訓練內容的問題。這些問題當然也包括生字生詞,但更是指單元重點和語文教學的重點難點。

我的做法是,除了讓學生找出有關字詞句障礙,還讓學生根據不同文體的特點進行思考,進而發現問題。具體要求――一般 記敘文 :①記敘的要素是什麼?②記敘的結構是怎樣的?③記敘的詳略是怎樣的?④語言表達方式有哪些?⑤所要表現的中心是什麼?

小說:①人物形象有哪些(外貌、思想、性格、語言等等)?② 故事 情節是怎樣的(結構、順序、線索、細節等等)?③社會環境如何(背景、場所、景物、人際等等)?

散文 :①文章的「形」是怎樣「散」的(選材、時空、語言表達等等)?②文章的「神」是如何「聚」的(中心、感情、點睛之筆等等)?③文章的構思如何(線索、結構、過渡、詳略等等)?

議論文 :①中心論點是什麼?②論證結構怎樣?③運用了哪些論據?④採用了那些論證方法?⑤有什麼語言特色?

說明文 :①說明對象?②說明特徵?③說明條理?④說明方法?⑤說明語言?

學生圍繞這些重點來閱讀課文,一般來說他們所提的問題也就會和教師的教學重點相吻合了。

另外,為了使學生鑽入課文更加深入,我還提倡學生對所學課文養成「四問」的習慣。這「四問」是:①寫了什麼?②怎樣寫的?③為什麼這樣寫?④還能不能寫得更好些?

對高中生,教師還可讓學生們掌握如上一些常規提問法基礎上,再講究一些提問的方式與方法。如趣問法(即把問題趣味化)、比較提問、發散提問、追問法、反問法、模擬提問法、聯系實際提問法等。提問的語言要用辭貼切,語法正確,明了顯豁。

2增強小學低年級語文課堂問題有效性的方法

1.教師完善備課工作

每位老師在上課前都會認真備課,並能在重難點地方進行批註,所以對重點位置展開提問,將加強學生對該知識點的理解。如果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沒有記錄重難點,那麼在上課的時候就非常有可能忘記這些難點。而老師為提高學生在語文課上的注意力,提出大量不是重點的問題,這會使學生進入誤區,認為提問的內容才是重難點。如,當講授小學二年級上冊中《我要的是葫蘆》這篇課文時,是必須讓學生明白這篇文章講述植物生長規律的道理。老師將向學生解釋葫蘆在生長過程中葉子的作用,因此便可以設計「葫蘆上的葉子不見以後,葫蘆為什麼就死了?」如此便能使學生快速了解整篇文章想要表達的含義。

2.積極與學生提問互動

低年級的小學生大部分都有小孩子好表現的個性特徵,喜歡別人的贊揚和關注,這使他們對自己喜歡事物的興趣大於其他事物。良好的課堂氣氛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課堂進行趣味提問並與學生互動能夠有效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與學生之間積極互動也是新課標要求之一,不僅如此,新課標要求學習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起引導作用。通過教師在課堂上的有效提問,來引導學生學習。又如,在教學小學二年級上冊《秋天》這篇課文的時候,可以將其與學生當前喜歡看的《喜羊羊與灰太狼》動畫聯系在一起,提出下列問題:我們一起去找茬!喜羊羊所居住的羊村在秋天的時候有什麼變化?秋天羊村的小草將會變成什麼樣子?在秋天喜羊羊能否吃上新鮮的小草?採用引導式的提問方式,就能激發小學生的興趣來調動其積極性,並且能更加有效地了解到秋天的特徵,進一步達到教學目的。

3.營造和諧學習氛圍

在傳統教學中,師生間存在著類似貓與鼠之間的關系。特別是一部分小學生對老師的害怕已經超過父母。但這種現象對我們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帶來阻礙,由於學生的怕,常常在課堂中不能隨心所欲地發言,擔心自己回答出錯。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當時的心理,時刻保持微笑,讓學生感受到更多的親和力,同時也減少了學生的戒備心,才能在愉悅中學習。

3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教學

注意找准問題的切入點

穿衣服總要先找到衣領,找准了文章的切入點好比找到了衣領,牽一發而動全身。一般情況,課文中的總起句、中心句、過渡句、設問句、反文句等具有提示課文中心或閱讀要求的作用。有 經驗 的老師常常會從這些 句子 入手設計問題。《偉大的友誼》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熱忱地幫助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他們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這是課文中的一個過渡段,前一部分概括了課文前三個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熱忱地幫助馬克思」,後一部分是對下文的提示「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他們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教學本課可以從這段話入手提問:在生活上恩格斯是怎樣熱忱地幫助馬克思的?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他們是怎樣互相關懷,互相幫助,親密地合作的?學生如果弄清楚了這兩個問題,教學目標就基本上達到了。教學中找准了問題的切入點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意循序漸進

孔子曰:「循循然,善誘人。」課堂提問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棰,而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圍繞本堂課的知識點精心設計問題,通盤考慮問題的主次和先後,做到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如我在教《再見了,親人》一課時精心設計了四個台階式問題:本課里的親人指的是誰?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位朝鮮親人?他們分別為志願軍作了哪些事?志願軍為什麼稱朝鮮人民為親人?這四個問題層層遞進,步步緊逼,不但促使學生快速思維,而且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變換角度設置疑問,拓展學生理解課文的空間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 發散思維 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不只是一種劃分方法,那麼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 其它 標准,又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C. 初中語文教師上課怎樣提問好

導語:古人劉開說“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今人陶行知也說“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是的,問題是打開思路的最佳方式。對於語文教學而言,課堂提問更是貫穿整個教學的始終,對於一堂課的成敗,起著關鍵的作用。那麼具體該怎麼做呢?

初中語文教師上課怎樣提問好

1.提問環節在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中的功能

1.1引起學生注意。

課堂中的提問環節是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的外部刺激,能夠有效預防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警示學生保持有意注意,並根據問題的內容進行及時的反應和分析,歸納整理,給出答案。

1.2掌握重點難點。

深層次的提問往往根據教學的重難點進行設計,教師緊緊圍繞教材重點知識,提出難點設問,並引導學生思考、判斷、解答,教學的重難點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1.3教學雙向互動。

問題的提與問是相互進行的,在提問和解答過程中,教師能夠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及時掌握學生知識運用與解答的能力,直接形成課程教學效果的反饋信息[1]。根據直接的真實信息,有利於教師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教學策略。

2.當前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

2.1重復問題與回答。

在提問過程中,教師過多地重復提問,頻繁使用回答性語言,這種不良習慣的連續出現會導致學生難分重點,不重視或直接忽略提問,也不利於教師有效管理課堂。究其原因,實際在於有的教師低估了學生的視聽力,過於擔心學生注意力不放在課堂上。提問前,教師需要嚴厲地強調問題只提一次不再重復並隨機抽查,時間一長,學生很容易養成提問前全神貫注的習慣,這種手段是心理學上的心理定勢。

2.2提問數量雜而多。

我國傳統的教學提問往往是教而不問,現代課堂上,教師更多地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但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那便是一問到底,數量多且雜亂。單節語文課時間不過四五十分鍾,如果學生被題海羈絆,那麼真正思考的餘地就會少之又少,整個課堂將會成為學生應付提問的過程。教師應該注意的.是問題的難度與深度,交替並結合提問,給予學生更多深度思考和調整的時間。

2.3忽略學生給出的答案。

盡管課堂提問環節中,教師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教師需要正視自身傾聽者的身份。學生在回答問題時,一旦教師沒有給予足夠的機會和該有的重視,就可能影響學生的積極性。目前課堂上提問環節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在於教師不注意自身的行為,注重結果而忽略過程,搶奪了學生的話語權,還給學生造成了不信任的錯覺。

3.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提問策略研究

3.1把握輕重,科學提問。

如何根據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學習能力設置難易程度適中的問題,是課堂有效提問的關鍵。輕重把握適度,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強化教學效果;一旦把握不好,那麼提問最終會成為教師的自問自答。在此基礎上,教師需要深度研究語文教材,並准確掌握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例如在學習《最後一課》時,學生已對小說的主人公有了一定的認識,為了對課文精彩的結尾進行討論與點評,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同學們看,老師的粉筆板書其實很輕松,那麼為什麼“韓麥爾先生卻要使出全身的力量”呢?並且他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這個結尾說明了什麼?這樣描述好在哪裡?問題除了具備一定的深度外,還用了教師自身的粉筆板書作為參照,既能幫助學生很好地消化故事內容,又能引發思考,進行相應的思維訓練。

3.2化易為難,引人入勝。

長期的教學實踐發現,如果教師提問一味直來直往,就會削弱問題的啟發性,時間一長,學生就會產生思想上的倦怠,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偶爾應將問題化易為難,化直為曲,採用“活問”的方式提問,更利於學生腦洞大開。比如在學習《小桔燈》時,通俗地問:“小姑娘家裡還有什麼人?”得到的答案是“我爸爸到外面去了”。這樣勢必打消了繼續提問的念頭,將其改為“在知道爸爸外出的情況下,小姑娘為何不直接說出來呢?”這樣一個開放性的提問,學生就能直接找出關鍵問題“文章這樣描述小姑娘是為了說明她的什麼性格特點?”很多時候,問題的提出需要引申的過程,有的需要拐彎式提問才能得到開闊的思考空間,激發學生思維興趣[2]。

3.3拓展引用,鼓勵為主。

初中生正處於青春萌芽階段,好動與思想不夠集中是這個階段的特點,面對這個問題,教師需要找到成功集中學生注意力的最佳提問方法。為了保證提問的有效性,教師要盡可能地在提問過程中鼓勵學生,在回答中斷時及時給予提示。比如,學習《故鄉》時,由於學生生活閱歷較淺,對鄉愁之感體會不多,導致文章中魯迅的情感無從感悟。這時教師的設問要有目的地進行引導和輔助,初步效果在於讓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表達有深刻印象,如引用一句“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為了路”的哲理性語句,讓學生結合文章談談內涵與自身的理解,鼓勵學生巧用引申,再將其發展到文章中進行解讀,大膽說出內心感受,進而理解文章字里行間的內涵,保證提問有效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4.結語

語文教學中提問應用得當,才能夠集中學生注意力,拓展學生思維,強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摸索課堂提問策略,就要保證問題與教材知識的緊密結合,抓住問題的吸引力與新鮮感,循序漸進地將學生引入到設定的問題情境中。綜上所述,教師課堂上提問水平的提高,除了要對知識點的完全掌握以外,還要在課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匠心獨運,精心安排,用於課堂,才能實現學生學習效率與學習能力的雙重提高。

D. 初中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

導語:提問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教學方式,是通過師生相互作用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式。但繁雜細碎的提問,會造成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問題設計的不周,實質上是課堂教學改革缺乏力度的表現。所以,提問設計的改革與創新,是變革語文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能力和教師自身素質的當務之急。

初中語文課堂的提問技巧

一、依次設置,化大為小

這種提問根據教材的邏輯順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語文一般是按事件的發生,人物出現的順序,論點論據提出的先後來提問。對一些繁難復雜的問題,教師可以將它轉化為一系列小問題,特別是在中學低年級,學生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不高,如果問題提得過於寬泛,學生會感到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對問題產生畏懼心理,不利於問題的解決。在課堂中,教師能圍繞教學重點或難點,尤其針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應當注意化大為小,循循善誘,由近及遠,由難及易,化大為小,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逐步深入到中心問題,這樣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因為文章內容龐雜,有些還不易理解,直接讓學生分析“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給“我”有什麼不同的感受,恐怕難以做到,我們可以就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分別提出一些小的問題讓學生思考,第一:百草園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第二:你聽了美女蛇的故事後的什麼感受?第三: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冬天雪後捕鳥情境的?第四: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讀後對他有什麼印象?第五:我問“怪哉”,先生為什麼生氣?第六:寫三味書屋後面的小園有什麼作用?第七:先生與“我們”讀書的內容苦澀難懂,引出來有什麼作用呢?第八:寫我畫畫的目的是什麼?這樣的提問把統領全文的大問題給予分解,便於學生逐步認識學習,自然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當然,問題設置也不能事無具細,問題提問小,太簡單,不能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在課堂提問時,還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不同層次提問,要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讓全體學生享有煅練的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

二、抓住重點,綜合設問,抓住重點詞句設問

重點詞句是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教師若能准確抓住重點詞句,並進行適當的歸納綜合,設計的問題,必能引導學生透徹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章表達和思想感情,使“文”與“道”的教學融為一體。例如:在教學莫泊桑的作品《我的叔叔於勒》時,不按循序提問:為什麼於勒本來是全家的“恐怖”,後來卻成為全家唯一的'希望?他到美洲先寫了怎樣的一封信?第二封信又說些什麼?等等,而是採用綜合法提問:於勒耗盡了家產,是個花花公子,為什麼若瑟夫會對他流露出深切的同情?學生要得到正確的結論,就必須在掌握全文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對於勒前後的不同,分析他給菲力浦兩封信所表達的思想,透過於勒在船上當水手時的服裝、神情、動作以及他的那隻手,看到他思想發生的變化,從而認識莫泊桑譴責的那個資本主義社會。在討論這個問題的過程中,需要判斷、推理、分析、綜合,需要速讀和“因文解道,因道悟文”的閱讀本領。

三、啟發思維,激趣提問

中學生思維活躍,活潑聰穎,勇於探索事物的根源,對新鮮事物特別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心理因素、知識結構等特點,有多考慮趣味性的必要;而且課堂的生動與活潑,很多時候是由問題的趣味性激發的,這也就是所謂的“四兩撥千斤”。本似一池水的學生就會在提問這塊小石的擲盪下,激起一層一層的漣漪,一些靈感火花往往就在這樣的提問中閃現。通過提問,學生討論,激發興趣,寓教於樂,把有些學生“要我學”的情緒迅速扭轉過來,變成“我要學”的認知內驅力,從而消除了學生對學習的內心疲勞,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能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語文課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內容,尤其是文言文。若教師只是照本宣科,對著注釋一味串講課文,學生聽來索然寡味。若教師有意識地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創造愉悅的情境,則能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積極思考。

例如教授《五柳先生傳》一文,如果對照教材一講到底,學生都會懨懨欲睡,根本無法進入課堂情境 。這時教師有必要改變教學方法,即改變原有的教師一味翻譯、學生一味接受的教學方式,而改由學生來說。教師提問:同學們知道五柳先生嗎?學生會說到關於陶淵明的一些基本知識。教師抓住這一點,繼續提問:同學們對於陶淵明的認識好像僅僅止於此,結合這篇課文,誰能具體說說陶淵明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看哪一組回答更積極。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比較感興趣,並且結合課文就降低了回答的難度。這樣就會有學生結合《五柳先生傳》中的句子來回答,教師還可以抓住機會讓學生來翻譯這個句子。這樣的問題都符合學生的認知接受過程,可以在一問一答的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讓學生掌握這篇課文的基本內容。這種形式的提問,能把枯燥無味的內容變得豐富有趣,學生不再討厭上這節文言文課了。

四、發散思維,創造性提問

發散思維是一種創造性思維,教師若能在授課中提出激發學生發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縱橫聯想所學知識,以溝通不同部分的教學知識和方法,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大有好處。如教《范進中舉》一文,問:“胡屠戶及眾鄉鄰對范進的前後態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你知道這中間到底是什麼在起作用嗎?這個變化可看出胡屠戶及眾鄉鄰是怎樣的人呢?這又反映了當時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現實?”這樣抓住影響其他問題解決的主要問題進行提問,目的是啟發學生讀書時抓住關鍵問題、關鍵詞句,去抓內容的重點進行思考。這類提問有益於學生集中思路、觸類旁通,能使課堂思維圍繞中心開展活動,又由於思維的指向性和集中性強而使學生大腦處於興奮性最優越的狀態,從而提高了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五、巧妙設計,靈活發問

“活”就是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設計出靈活多樣的問題。同樣一個問題,因為學生的素質差異,提問方式也應有所不同。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應考慮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點。要靈活運用多種提問方式,做到直問與曲問相結合,正問與反問相結合,明問與暗問相結合。

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十分講究這種“曲問”藝術,他在執教《愚公移山》時,有兩個典型的範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錢先生沒有直問其意,而是問:“愚公九十幾歲?”學生稍感疑惑之餘,頓悟“且”為“將近”意,愚公還沒到九十歲,只是將近九十。二是“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的“孀”字與“遺”字,錢先生也沒有直解其意,而是問:“鄰居小孩去幫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嗎?”學生看了課文都高興得笑了起來,說:“他沒有爸爸呀!”“你是怎麼知道的?”“因為他媽媽是孀妻,他是遺男呀!”這樣就使“孀”“遺”二字之義迎刃而解。如果說學生掌握知識的最佳動力是興趣,那麼曲問便是巧妙撩撥學生興趣的藝術魔棒,通過它,產生了“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六、化難為易,深題淺問

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思維“卡殼”,課堂冷場,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做降低難度的處理。如講授課文《沁園春·雪》時,如果教師直接問:詞的上闋寫景與下闋評古論今有什麼聯系?學生恐怕難以跨越問題的鴻溝。那麼,教師就應該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幾個較容易的問題,以降低問題的難度:1.詞中的承上啟下關系說明下闋由景到人,作者用哪個字概括對哪些歷史英雄的評價?2.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麼?3.歌頌今天的哪種人?4.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這樣一問,使學生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對原來較難的問題的理解:上闋寫景是下闋評古論今的基礎。這樣才能豐富課堂,使學生更容易進入狀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語文的積極性得到提高。

七、緊抓要點,准確提問

“准”:一是緊扣教學目的,抓住主要問題啟發學生思考;二是合乎學生的認知水平。初中生的生活閱歷尚不豐富,認知水平尚處在“初級階段”,因而課堂提問必須考慮中學生的認知水平。若問題的難度過大,學生一時無從回答,勢必導致思維“卡殼”和課堂“冷場”,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智能的發揮。所以對一些難度大的問題,我們不妨作比較淺易的處理。

例如教《故鄉》最後一段:“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話具有深刻的哲理,學生較難理解,我們可以從淺處進行提問:魯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簡單的地上路嗎?(當然不是。這路還包含人生之路、社會之路。)那麼“路”和“希望”之間有何聯系呢?(路是靠人走出來的,希望也是靠人奮斗得來的。)那麼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是什麼呢?(希望本是沒有的,只要我們為之奮斗,便有了希望。)這樣,一個深奧的問題解決了。

八、環環相扣,逐層提問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水平,把難問題、大問題分割成一個個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順著學生的思維由淺至深,最終水到渠成。比如後來我在教《斑羚飛渡》時,文章是要求學生從動物身上體會到一種舍己為人的奉獻精神。我採用分層深入兼小組討論的教學方式,在學生讀完課文後,我首先問:“請用一種顏色來形容這篇文章。”這個問題是讓學生利用顏色來復述課文內容,比較容易。接著我讓學生角色投入,分別扮演鐮刀頭羊、年輕斑羚、老年斑羚、中年斑羚,揣摩斑羚飛渡前後各自的心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進而再問:“我們從斑羚身上學到了什麼?” “舍己為人”的答案自然而出。再擴展性地問:“人和動物應該怎樣相處?”——“和諧共處”這個答案也自然得出了。跟著這一系列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問題,學生通過討論和置疑,逐步把握了文章的內涵,整個課堂在直率、坦誠、快樂的氛圍之中,順暢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總之,在語文課堂上運用新穎、多變的有效提問形式,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課堂氣氛才會活躍,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從而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使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E. 小學語文課堂怎樣進行有效提問

導語:課堂提問是一種有效的教學形式,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思維,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在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一系列類型豐富、質量優良的有效教學問題來貫穿教學過程,以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大有裨益。

小學語文課堂怎樣進行有效提問

一、提問的內容

課前教師要進行充分細致的准備,抓住每一課的重點、難點,分析有哪些訓練要求等,再結合學生的思維能力、認識水平的實際,提出相應的有一定難度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力和想像力,從而使不同程度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處於積極思維狀態,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存在兩個誤區:一是無疑而問,為問而問;二是大而無當,太廣太深。所以,在課堂提問內容的設計上應做到以下幾點:

1.問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語文教學中潛藏著大量學生感興趣的“觸點”,教者若抓住這些“觸點”進行提問,可以大大增強學生積極思維和回答問題的興趣,往往能加深學生對整個篇章的理解。

2.問具有適當難度的問題。課堂提問的問題如果過於簡單,提問就會流於形式,不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達不到刺激學生思維的`效果;如果問題太難,又會使課堂陷入停頓狀態,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因此,教者設計的問題必須難易適中,不能超出學生的知識和能力范圍,要符合學生的知識發展水平,並與教學目標緊密結合。

3.問具有創造性的問題。在課堂上設計一些具有發散性思維的問題,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思維特點去分析問題,常能得到一些創造性的見解,從而達到激活課堂、擴張思維的效果。

二、提問的對象

課堂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內容要有梯度和層次,提問的對象要有所選擇,避免讓少數優秀學生或願意表現的學生獨占課堂回答問題的時間。教師提問的方式可以是個別回答,或小組代表回答,或學生搶答。教師也可以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選擇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如對“尖子生”可以合理提高問題的難度、深度和廣度;對於“中等生”的提問可以逐步升級,層層推進;對於學困生則要適當降低問題的難度。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機會,都能體驗成功的快樂,使課堂變成學生主動進取、施展才華、相互促進的舞台,從而使課堂提問發揮其應有的最大效用。

三、提問的時機

由於初中學生年齡較小,注意力缺乏持久性,課堂上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所以,教師要適時地提問,把問題設計到學習內容的關鍵處或學生學習的疑難處。可以做到以下幾點:

1.導入新課時提問。一堂課,如果頭開得好,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讓他們帶著問題,通過自身的主動探索去洞悉知識的形成過程。所以,導入新課時的提問,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加入到探知過程中。

2.在學生疑問處提問。設疑、釋疑是人生追求真理、獲取知識、增長才乾的重要途徑。所以教師在學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時及時提問,然後再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勢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在創新思維處提問。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若能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創新。教師應善於設計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如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完成任務,還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中,思維正處於十分活躍狀態時,教師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組織討論,並與學生共同歸納結論。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創新能力有很大幫助。

四、提問的方式

提問要講究策略,注意對學生啟發誘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運用自己的大腦進行思維。教師要切忌總是單刀直入或是自問自答,可以採用啟發性提問,這樣能點撥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方向,使學生找到問題的本質或找到新舊知識的聯系,從而理解、解決問題。同時,還可採用先提問後叫人的方式,留一些時間給學生思考,有時叫舉手的學生,有時叫未舉手的學生,鼓勵與督促相結合。

五、提問的態度

幾乎每一位教師都要在教學中創造一種和諧愉快的授課氛圍。提問時,教師的表情應當親切、和藹,讓學生感到平易近人,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授課時,注意運用身體語言,用眼神、手勢、微笑,親切自然地鼓勵學生進行嘗試。對待回答問題的學生,不論他回答得正確與否,都不予懲罰。如果學生答對了,我便用“好、非常好”等進行表揚;如果答錯了,我便提示他再仔細想想,或者讓他坐下在思考一下,盡力改變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拘謹態度,排除其畏懼心理,讓學生認識到積極舉手是鍛煉自己的大好機會,使他們在課堂上發言時自在、踴躍,形成良好的語文課堂氛圍。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種教學藝術,在課堂教學中起著重要作用。教師要注意提問的多向性、藝術性,把握問題的時機和火候,給學生留有積極的思維空間和時間。這樣,形成教師問學生、學生問教師、學生問學生的多面提問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F. 小學語文課堂怎麼提問

導語:提問就是通過巧妙的激疑設問,使學生心中產生疑問,引起積極的思考。西方學者德加默曾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只有得當的課堂提問才能增進師生交流,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自覺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中去。

小學語文課堂怎麼提問

一、課堂提問要有趣味性

教師富有趣味性的提問,能及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愉悅的心情去積極思維,直至問題得到圓滿的解答。愛因斯坦說過,“只有把學生的熱情激發起來,那麼學校規定的功課就會被當做一種禮物來接受。”濃厚的興趣如磁鐵般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像力,驅使他們積極主動思考、主動探究。例如,在教學《雨點》一課時,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小朋友,請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剛才我們和小雨點去了哪些地方?《雨點》這篇課文中寫到了雨點在池塘里睡覺,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裡奔跑,在海洋里跳躍。教學時,讓學生邊看圖邊讀課文,同桌之間說說:“你最喜歡去哪個地方?為什麼喜歡去這個地方?”由此讓學生體會到水池的平靜、溪流的緩慢、江水的奔騰不息、大海的波濤洶涌,在此基礎上感悟“睡覺、散步、奔跑、跳躍”這四個飽含意蘊的詞,並適時引導學生把這種獨特的旅行感受通過自己的朗讀表現出來,學生學習新課程的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

二、課堂提問要有整體性

學生思維也是一個整體,是由觀察感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想像聯想、比較辨別、推理等思維形式和過程組織起來的。提問應當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使之從整體上把握文章,避免多而雜的問題分散學生的整體思維。有些教師誤以為問答式就是啟發式,問得越多啟發性就越大。縱觀目前的課堂教學,還存在著“滿堂問”的傾向,看似熱熱鬧鬧,思維活躍,實際效率低下。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必須從優化課堂提問入手,提問要變散為聚,增強問題的整體性。整體性提問的設計,要求教師緊扣教材內容,圍繞學習目標,將備課中初擬的零散問題聚焦到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點上,以利於突出重點、攻克難點;同時,還應組織一連串問題,構成一個指向明確、思路清晰、具有內在邏輯聯系的“問題鏈”。這種“問題鏈”具有較大的容量,大到舉綱提要,統率全篇,小至能解決某個具體問題。這種“問題鏈”既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思路,又能打通學生的學習思路。如教學《魚游到了紙上》一課時,教師設計了三個問題:①課文幾次寫到“魚游到了紙上”?②作者每次寫魚游到紙上的情況和感受有什麼不同?③“游到紙上”與“游到心裡”有什麼聯系?這幾個問題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學生在這三個問題的引導下,自然而然地領悟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又如,在教學《晏子使楚》一課時,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晏子到楚國去見誰?楚王幾次侮辱晏子,是怎樣侮辱的?晏子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和國家的尊嚴,是怎樣反駁的?結果怎樣?只要把這些問題解決了,學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學懂了課文。

三、課堂提問要有開放性

開放性的提問,是啟發學生發散思維、逆向思維、批判性思維,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獨創性的有效途徑。開發性的問題在思維的向度上是多元的,答案也是多元不唯一的,能讓學生去大膽探索,自由爭論。這樣,既活躍了課堂,又能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明辨是非,得到收獲。比如,《放棄射門》一課,主要講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將球踢進對方球門的一剎那,卻放棄了射門。教師設計的討論問題是:福勒放棄射門,你認為他這樣做對還是不對?在激烈的討論和相互的交流中,有的說對,有的說不對。

教師最後根據他們說的理由,作正確的總結性評價。這樣一來,不僅讓孩子與孩子之間進行了語言的交流,而且也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調動學生思考和發言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又如,在教學《向命運挑戰》一課時,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霍金跟你在網上聊天,你准備向他提哪些問題?這種問題的設計,得出的答案不是標准、唯一的,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

四、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

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啟發性問題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誘發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如在教學《桂林山水》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欣賞課文的語言,並體會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教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啟發學生非說不可的問題:“如果讓老師來描寫灕江的水,我會這樣寫:灕江的水真靜,真清,真綠。你們說是老師寫得好,還是書上寫得好?為什麼?學生一聽立即會感到老師說的不如書上好。隨後他們會急著去看書,研究書上這樣寫的好處,有的說老師說得太簡略、太空洞;有的說書上用了形容詞,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灕江水的特點寫得生動具體。這樣,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再如,《草船借箭》課文中最後寫到: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一位教師設計了問題讓學生討論: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贏得了一個什麼結果?他的神機妙算表現在課文的哪些地方?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通過這樣的逆向啟發式提問,對學生的思維上的要求更高,可促進其思維的發展。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是無窮無盡的。好的提問,猶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層浪花,打破學生腦海中的平靜,使之漣漪陣陣、波瀾迭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總結、積累經驗,不斷創設情景,讓學生思考問題,要讓學生在思考中領悟到語言文學的深韻,從而獲得精神的愉悅,讓課堂提問真正成為一門藝術!

小學語文課堂怎麼提問

一、因需發問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重點疑點進行討論,有助於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即時評價和反饋,因此課堂提問對課堂教學的成敗往往起到關鍵的作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課堂教學中提問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具體需要來發問。一方面,在需要發問的地方,在使用提問能更有效的促進教學的時候,教師就要精心設計好問題,充分發揮課堂提問的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在無需發問之處,就要堅決不發問,多而濫的提問會令學生失去冷靜思考的時間與空間,甚至會導致學生的畏難情緒或厭煩心理,這樣課堂提問就失去了它的實際意義。

縱觀整個課堂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從教學的各個環節的具體需要出發,採取相應的策略來精心准備課堂發問。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用指向明確、突出主題的問題導入課堂內容,也可以巧設來源於生活的問題,創設實際生活的問題情境來導入課堂內容。在引領學生進行課堂內容探究環節,可以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比如思考角度上具有開放性的問題,或最終答案具有開放性的問題。在鞏固深化課堂知識環節,可以抓住課堂所學知識的重難點、興趣點、聚合點或發散點設計課堂提問。在課堂知識的總結延伸環節,應注意結合知識目標來設計問題,以梳理全課知識;另外還要針對語文思想方法設計問題,以激發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

二、因材施問

我們在教育教學中一再強調要因材施教,在課堂提問上當然也要因材施教,具體而言就是因材施問,就是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來設計實施課堂提問。課堂提問不但要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又要符合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要盡量做到恰如其分。恰如其分的課堂提問應當是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再加上認真思考後就能回答,這樣的課堂提問不僅能推進教學過程的發展,而且可以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他們的思維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反之,如果課堂提問與小學生的實際水平不符,過於深奧則會使小學生無從下手不知如何回答;過於淺顯則不利於小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學習能力的提高,進而導致小學生失去對於語文學習的興趣,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實施因材施問。

要在實際教學中實施因材施問,教師就要針對不同知識能力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梯度的問題。對於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設計一些考察對於信息的查找或記憶類型的問題;對於中等水平的學生,可設計一些理解型的問題,並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把分散、蘊含在課文中的知識加以概括綜合;對於學習好的學生,可設計具有創造性的思維性質的問題,要求學生開動腦筋,進行綜合分析,探究原因,判斷真假,並創造性地回答問題。

比如,在教學《生死攸關的燭光》一文時,可以對基礎薄弱的學生設計問題:“課文中的人物有哪些?”以增強他們的自信。針對中等水平的學生,可以設計這個問題:“課文中哪個地方讓你感受到生死攸關?”引導學生去認真閱讀和思考,鍛煉學生的閱讀和思考能力。對於學習好的學生,可以把問題設計為:“文中伯瑙德夫人及孩子們為了掩護藏在蠟燭中的絕密文件,如何巧妙地與敵人周旋?”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後進行綜合分析和思考,最後得到答案。

三、因疑引問

課堂提問的目的,一方面在於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於引導教育學生學會質疑提問。而後者往往為大家所忽略,卻又更為重要,因為學問本身不但包含了學習,還包括了質疑提問。愛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它很好地闡述了培養學生的質疑提問能力的重要性。因此,要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就需要緊扣培養學生的質疑提問這個目的,注重進行引導性的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質疑、發問,即因的引問,或者說帶著特定的目的進行引導性的課堂提問。

要做到因疑引問,教師就要精心設計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疑問,引導他們大膽質疑提問,在不斷的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學習了掌握課堂知識,並鍛煉提高學習質疑能力。如在教學《只揀兒童多處行》這篇課文時,我首先請三名學生讀一讀課題,他們讀課題的語氣不一樣,因此表達的情感也不一樣。於是,我說:“同學們,剛才這三位同學讀課題的讀法是不同的,說明他們對這篇課文有不同的疑問。那麼,你讀了這個課題以後有什麼疑問呢?”

生1:課題中有一個“揀”字,這個“揀”字是什麼意思?

師:是呀,“只揀兒童多處行”中的“揀”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生2: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說買水果時要揀,揀就是挑選的意思。

生3:為什麼要“只揀兒童多處行”?

師:同學們,你們剛才提出的問題很有價值,值得我們去研究。這些問題的答案在課文中都有,現在請你們仔細地讀一讀課文內容,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在此教學案例中,教師的提問有效地引領了學生對課題進行質疑,當學生產生疑問後,又組織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解讀。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的閱讀是富有探究性的,也是高效的。

G. 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提問

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
一、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意義。
語文課堂充滿了魅力,老師與學生的思想在這里交流,學生的知識在這里升華。就語文本身而言,語文課堂最能體現師生情感與思想的交流。而語文老師的提問是關繫到語文課堂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很值得研究。 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讓學生學會提問和質疑。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課堂提問,而是要追求一種有效的教師提問。有效使用問題連接了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反映,它將焦點由教師轉向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弱化了教師的「上帝」角色和「萬能」形象。
能否有效使用課堂問題的價值重大:首先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其次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盡管有效使用問題有如此誘人的優點,許多教師似乎不能如我們所願的有效使用問題。大部分教師在提問時通常出現這些問題:給出一些與教學無關或模稜兩可的問題;一次提出多個問題;不知道如何回應學生的答案。
二、課堂有效提問的條件
1、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在提出問題時,教師必須對於提問所要達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預見性。必須根據想要獲得答案的性質及對學生思考水平的要求來考慮「問題的類型」。所提的問題,要能聯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你想要為下一個問題「鋪橋」,還是要啟發學生理解某一個概念,或者是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等等,都要有價值,有明確的目的。否則,根本起不到提問的作用。如有位老師講《劉胡蘭》一課時,在討論到劉胡蘭面對敵人金錢引誘的表現時,先問「金錢好不好」,再問「錢有什麼用」,然後展開長時間的討論,隨心所欲,游離了教學主題,這一個提問就沒有什麼價值。
2、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提問在明確目的之後,還要針對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目的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逐步引導中如剝繭一樣明白問題的實質,進而總結規律。如一位老師在講解《背影》時,先後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背影》,那麼同學們說一下文中寫了幾次背影?」「哪次最好?」「你認為哪次「背影」寫的最生動?」「為什麼作者極力描寫背影呢?」「文中還寫了其他「背影」請你找出這些體現父子深情的句子?」這一系列問題很具有層次性,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因此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坡度,就是提問設計時,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階。設計問題,?必須在問題的難易度上下功夫,讓人人有思考的機會,個個有答問的條件,每個學生的答問都能顯示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正如特級教師錢夢龍所講:「先問一些比較易懂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後逐步加大難度。這樣,同學們就好似登山一樣,過了一個高峰,又有另一個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於是他們登高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課堂氣氛也就越來越活潑了。」因此,課堂提問的層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3、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想使問題變得有效,問題必須具有啟發功能,要求學生「探求」或思考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並「組織」答案。這意味著教師要避免問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飾性的問題。那些可以用對錯、是非等簡單回答的一類問題,會讓學生不必探求課堂內容就隨便猜一個答案來搪塞。即使學生在回答簡單問題時會主動地去探尋他們所學的知識,他們仍然只是在「選擇」一個答案而不是在「組織」一個答案。為了讓學生創造出更加深邃、精確的反應,教師可以重組一下這些問題,以期使其具有啟發價值。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動腦,現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識,而是讓學生去「索取」知識。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要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師的責任就是將教材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揭示出來,開啟學生的心扉,使他們獨立思維,深入學習,以嘗試成功的喜悅。同樣老師在講解《背影》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在重讀「穿過」,「跳下」,「爬上」,這些詞時,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重讀呢?」學生答到:表現父親買橘子顯得費事。進而教師接著問:文中的「三布」寫出了父親家境慘淡,那麼家境如此慘淡父親還想著為兒子買橘子,體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很有啟發性。學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4、課堂提問要具有廣泛性。如何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教學活動是獲取學生答案階段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因為這是學生課堂參與的絕佳時機。德士馬等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生課堂參與機會的次數和回答問題的次數相關。提問的一個目標就是幫助教師監控學生的理解和參與情況,衡量教學成功與否,所以教師必須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對問題做出反應,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機會。有效的提問應該是問一個問題,暫停,以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思考並產生答案,然後選一個同學來回答,特別是沒有自願舉手的學生。但是,多數教師還是讓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這就導致了問題的不公平作用和回答的不平等機會。為了保證問題發揮平等的作用,讓每個人都有課堂參與的機會,教師可以用些叫答技巧。比如教師可以在每張小卡片上寫下每個學生的名字,然後隨機抽一張卡片來讓學生參與,這樣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和教師交流並取得成功的機會,並且也為教師提供了掌握學生是否理解所學知識的機會。同時為了維持他們對課堂的參與,要讓所有學生都保持警覺,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被叫到,變一下叫答模式以隨機叫學生來回答下面的問題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5、教師的態度要平等。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總是高高在上,而要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居高臨下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甚至畏懼自己的回答會不會令老師滿意,會不會遭來同學們的譏笑,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應注意自己語言措詞及語氣語態,要有一種親和力,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才能同學生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學生也才會放開一切思想的顧慮,走近老師的思維中。放飛自己的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但提問中無論學生的回答滿不滿意,都應盡量避免言語的刺傷、態度的輕慢,應充滿激情,充滿賞識、充滿期待。耐心傾聽和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巧妙的因勢誘導,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
三、語文課堂進行有效提問的措施。
如何有效的提問,才能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呢?這需要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目標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需要老師深刻理解教學大綱,理解語文教學的任務。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進行有效提問呢?筆者有幾點認識供參考。
(一)設計問題在內容上要深刻,緊扣教學任務。
1、設計問題緊扣主旨,緊扣中心——便於理解課文。例如我在講授《變色龍》時,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課文為什麼要以「變色龍」為題?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變的呢?除了「變」這個特點外,奧楚蔑洛夫有沒有始終不變的思想或行為?這三個問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學生明白了這些問題,也就明白了主旨。有個學生這樣說:「「變」字,表現了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點是「看風使舵」, 警官奧楚蔑洛夫始終不變的是欺負權勢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課文開頭寫奧楚蔑洛夫穿過廣場,「他身後跟著一個火紅色頭發的巡警,端著一個篩子,盛滿了沒收來的醋栗。」由此可見,奧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權勢,從中剝削勞動人民。再有,當他得知狗是將軍家的時候,他一反剛才的嘴臉,說道:「說不定這是條名貴的狗,可要是每個豬崽子都拿煙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毀了。狗是嬌貴的動物……你這混蛋,把手放下來!不用把你那蠢手指頭伸出來!怪你自己不好!……」言談話語之中,流露出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蠻橫。可以說這位學生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奧楚蔑洛夫警官對待窮人欺壓,對待富人奉承、獻媚。他這樣變來變去始終為的是自己,對自己怎麼有利就怎麼變。效果非常好。
2、設計問題要從小處入手,從詞語入手——便於學習語言。語文課堂離不開語言,文章的美麗是通過一個個詞語實現的,分析好詞語,就可以抓住要害。換句話說,詞語分析可以作為分析文章的一個突破口。魯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處出現「笑」字,這個「笑」字實際上是作者精心構思的「文眼」。抓住這個「笑」字設疑提問,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分析詞語,還會使學生加強語言學習的能力。在講授《紙船-寄母親》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作者在詩歌里用「舟」而不用「輪船」? 有一個學生回答:「在古代,舟就是輪船。我認為沒有什麼問題。」然而另一個學生卻說:我不同意。輪船很大,表達不出詩的意境。我就問:為什麼舟能表達出來呢?這位學生回答:因為「舟」能給人一種很渺小的感覺,讓人感到海上的飄搖不定,讓人感到作者的孤獨惆悵。輪船表達不出這種美感。而且「輪船」在語音上也沒有「舟」的美感。如此深刻的感悟體現了學生對語言的賞析能力。
3、設計問題要緊扣社會現實問題——便於關注現實。在講解《觸龍說趙太後》一文時,我引導學生鑒賞了觸龍高超的諷諫藝術之後,提了這么一個問題「在觸龍勸說趙太後的話中,哪一句最能指導我們今天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應當說是父母教子的一個特例,卻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做父母的總想為子女把一切都安頓好,到頭來卻害了他們。藉此,我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談談他們的所見所聞,學生們談了不少父母教子的例子,有的甚至還聯繫到了自己的父母。最後他們一致認為:父母之愛子,的確得「為之計深遠」,作為學生更不能依賴父母,要培養自己自立自強的品格,這樣才能接受未來社會的挑戰。
4、設計問題可緊扣發揮學生想像力——便於拓展思維。設計一些要求學生發揮想像力得出獨特答案的問題,例如:「小姑娘後來怎麼樣了?」「路瓦裁夫人還會去參加舞會嗎?」「如果你是蔣干,怎樣回答周瑜的問題?」「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燈的故事?」回答這類問題必須運用想像力和聯想力,通過創造性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這類問題的答案是開放性的,其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創造性地思考課文。這類問題也是全班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能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二)、設計問題要講究策略。
1、巧妙利用矛盾。對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們碰到這種情況時,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魏巍《我的老師》一文中,寫蔡老師從來不打罵我們,為什麼又寫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這么兩句話:「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的臘八粥,佔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賞心悅目,捨不得吃。可是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不願放下筷子。」教師可以提出:既然「捨不得吃」,卻又「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兩者是否矛盾?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思索會明白:「捨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太珍貴、太可愛、太好吃,出於珍惜、儉約、好日子要細水長流的心理,從而捨不得吃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也是因為「太好吃」——吃起來就忘了其它,怎麼吃也不過癮,吃了還想吃。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它們是統一的。這種寫法使人感到真實可愛,富於情趣。學生弄懂了這兩個句子,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抓學生的「興趣點」。設計問題要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講三味書屋的教學方法時,就可這樣問: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在學習環境、教課先生、學習的內容上各有什麼不同?作者嚮往的是哪種兒童教育?你對這種教學方式認同嗎?這樣提問,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積極尋找答案。
4、善於利用比照。精心設計以組織「比照」為目的的提問,以整合教學內容。? ①閱讀餘光中的《鄉愁》和席慕容的《鄉愁》,說說你更喜歡哪一首。? ②蘇軾的《浣溪沙》和晏殊的《浣溪沙》這兩首詞都是抒發的感情又有什麼不同。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說說他們不同的地方。? ③《南園》和《十一月四日風月大作》都包含愛國憂思,但在格調上有所不同,試做比較。故意出錯法
5、經常利用「出錯」。在學生回答問題都不積極主動的情況下,老師有意說錯一個答案,故意寫錯一個字,有意引起學生注意,挑起戰火,引導學生搶答。如教學《扁鵲見蔡桓公》中「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這個句子劃分節奏時,我劃分成「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我剛在黑板上寫好,學生差不多是群起而哄之,很多學生都來糾正我的「錯誤」,一個學生剛說完,另外的學生馬上站起來講他的理由。教室里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尤其是在講字詞時,用故意出錯法會讓學生牢牢記住這些字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在寫的時候要注意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採用問題教學法,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目標所要求的。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採用問題教學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從而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順利地向前推進。而且,問題教學法對於改革和優化課堂教學,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只要積極實踐,努力去做,無論何種基礎的學校和師生,其課堂教學都會收到實效的。教育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歷年,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合作性、民主性、過程性,不管進行摸索,就一定會有所成就,語文課堂也一定能煥發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H.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提問既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思考習慣的一種有效策略。通過提問可以考察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所以,提問這一教學環節直接關系著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那麼,該如何提問呢?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一、課堂提問重精

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二、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像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課堂提問重情

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餘,能出能進。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

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一、以學生為本,精心設計

提問最怕隨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問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這樣才知道該什麼時候問、在哪個地位問、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真正發揮提問的作用,讓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1.提問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課堂的每個提問都必須具有強烈的目的性,這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精心設計,每一次的提問都是為了把學生引入更深層學習所做的鋪墊,提問不是為了問而問,而是要通過提問來提高學生的認識和思辨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設計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這就需要教師能從教學的整體目標出發,既要考慮教學的整體效益,又要關注學生的全方位收益,問題要明白、有針對性,讓學生能夠根據提問加快文本的理解速度,更快地接受文本,並能帶著問題主動去分析、解讀文本,充分體現提問的教學意義。

2.提問要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具有意義,在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有助於使學生更快地理解知識,並且獲得智力的發展。可見,教學中啟發性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啟發性提問的設計中教師要能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准提問的切入點,使問題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能使學生思維活起來,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3.提問要關注學生的發展程度

新課程倡導關注學生的需要是實現以生為主體的首要條件。在課堂提問環節中尤其要從學生的需要角度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經過努力而獲得正確的解答,這才是真正地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提問要關注學生的程度,主要從兩個方面出發:首先,關注學生的准備程度;其次,針對學生的發展需要。

二、因材施教,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

1.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由於每個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的不同,加上生長的環境,每個學生的已有水平都是不同的,思維上也各有千秋,更需要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針對優等生的專提。提問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啟發,促進思維的發展。

2.提問要注意時機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課堂提問中要能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恰到好處地拋出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尤其是課堂教學又是千變萬化的,學生對問題的見解也各有千秋,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生成的火花,這就需要教師抓住時機,通過反問、追問等方法,抓住這些好的生成,讓學生體驗成功思維的喜悅,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十分重視提問的有效性,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學手段。教師要不斷地研究,發掘提問的藝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I.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語文課堂本是精彩的課堂,課堂提問的方式應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更不應該簡單呆板,一成不變。它或者問而不答,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步步緊逼、層層追問,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或於不經意處發出奇問,以激活學生思維:或在無疑處質疑問難,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在教中過程中,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提問方式,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一、讓學生掌握重難點,恰當提問

課堂提問的語言要簡潔,因材施教。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並設計好提問程序,確立好提問重點,切勿一節課里提許多問,生怕學生聽不懂,從而放棄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易混點。這就要求在備課時要想到學生的聽課、教師的講課質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從學生聽課的角度苦心捉摸每堂課的重點、難點,設計課堂提問。如《含羞草》一課教學中。在前一部分就可以抓住“得意”這個關鍵詞語來設計提問。含羞草為什麼這樣“得意”呢?誰能從文中找到原因呢?圍繞關鍵詞“得意”展開教學的過程,每一步緊扣“得意”,從得意的原因、得意的表現,到得意的朗讀,層層鋪開教學,教學重點突出,層次清楚。同樣的,後一部分,也可以圍繞“慚愧”這個詞語展開提問並進行教學。如:得意草和哪些花相比,覺得很慚愧呢?得意草慚愧的原因是什麼,你能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嗎?得意草慚愧地說了些什麼,誰能讀出慚愧的語氣來?就這樣,全文緊緊抓住“得意”和“慚愧”這一對反義詞,將教學貫穿始終,教學的重難。

二、增強提問的針對性,把握時機提問

課堂提問要把握住提問的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明了提問把握住時機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於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把握提問時機。如果提問早於恰當時機,學生會因為准備不充分,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如果提問晚於恰當時機,解決了問題,提問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要想把握住提問的時機,就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把握住提問的恰當時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比如講授《春江晚景》這首詩時,有學生根據文中注釋,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河豚要浮上水面,那不是成了死魚了嗎?這個問題如果教師沒有提前預想到,要隨機應變給出恰當的理由,有一定的難度。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藉此問題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問:這首詩是題畫詩,那它的內容是緊扣畫面的,大家想想畫面上究竟有沒有海豚呢?這個問題能啟發學生想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三、轉換角度提問,拓寬四維空間

教師設計的問題,有時並不要求學生直接回答,或者問題本身不能直接以行為的方式求解,這就需要轉換角度:或側面分析,或反向比較;或同中尋異,或異中找同。在進行轉換角度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方式和行為的恰當和適度。不當轉換會引起飄離中心,無度轉換會造成事倍功半。

例如,《風娃娃》一課,在解決“風能為人們做些什麼”時,教師可以轉換角度,先提出“沒有風時,人們會遇到哪些困難?”的問題,同時讓學生自主觀察自製小風車在無風狀態下的情景,想像自己在炎熱的夏天裡無風時的感受等等。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里,尋找人們對風的需要。再回答問題時,學生一定有話可說。轉換角度,不是迴避問題,而是讓學生更容易地在比較中,在相似或相反中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空間。

四、課堂提問要把握提問的“度”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領域主要有識記、領會、應用、創新等層次。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規律,把握問題的難易度。課堂提問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心理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因此,要控制課堂提問的“度”,一是難易的“度”,二是時間的“度”。例如控制提問難易的“度”。《給顏黎民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至於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也有屠場,我有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裡面,所以我是不去的。”這個句子表達的意思比較隱晦,為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義,可設計如下提問:①魯迅喜愛桃花嗎?②龍華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魯迅理應去看看,為什麼不去呢?③這幾句主要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感受?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上下文找出有關詞句,明確魯迅是喜歡桃花的。第二個問題是啟發學生理解的關鍵,引導學生理解不去龍華看桃花的原因。第三個問題深入追問,水到渠成,使學生理解這句話蘊含著魯迅對死難烈士的深切懷念,對反動派罪行的強烈憤慨,表達了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

我們要使課堂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渠道,就應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提問,會提問,提好問。在教學實踐中,學生不是不能提出問題,而是不敢提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點是學生怕自己的提問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或許學生自信心不足,沒有提問的勇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氣氛,以鼓勵學生提問,對學生的表揚越及時,效果越好,激勵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時機,對每一個提出問題的學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們充滿自信心,對問題提得好的學生,還要倡導全班同學向他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過程的核心之一是教師提問,而課堂提問是作為教師的一種必不可缺少的教學技能,恰當的運用提問,可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如何問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1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5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4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