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為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歸納、總結新課改以來課堂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構建了「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模式」。為全面實施「小學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特製訂本教學模式意見。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深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為宗旨,構建和實施新課程標准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扎實推進課堂教學改革。二、改革目標1、目標多維課堂教學目標不能只局限於學生認知方面的發展,還應包含學生意志、情感、性格特徵的形成,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等。因此,新型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包括:(1)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諸如情感、意志、興趣、需要、價值觀、品德、審美情趣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2)掌握學科思想方法與學習方法——過程方法目標;(3)掌握學科知識,培養學科能力——知識與能力目標。2、多元互動傳統的課堂教更多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唱主角,學生當聽眾,缺乏和諧的師生雙向交流,導致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喪失,壓抑了學生的好奇心與創造力。新型的課堂教學倡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學全過程,師生實現交流、互動,在共同探索新知識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目標。師生在教學中是合作的夥伴、交心的摯友。在新的課堂教學中,多元互動成為教學的亮點,只有多元互動才能產生教學的共鳴,才能讓學生全面發展,才能使課堂教學收到最大的教學益。3、以學定教學是教學活動的本源、基礎與條件,教必須建立在學的基礎上,教學的成功與失敗,完全取決於能否按照學的客觀規律而施教,因此,課堂教學必須「因學論教」。其一,課堂教學的內容、方法及結構模式,都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並以最終達到教學目的來籌劃。其二,課堂教學要滲透學科學習方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策略,培養學生「會學」的能力。只有以學為本,因學論教,才能產生積極的整體效應。4、方法優化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不同的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風格等就會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我們一方面倡導「合作」、「探究」等,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科學把握好和運用好傳統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演示法」等。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都應該遵循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實踐為主線能力為目標;育人為主旨。三、基本原則——主體性原則。充分尊重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發揮其才能,發展其個性;要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色彩,形成充滿激情的課堂教學氛圍;要發揚教學民主,還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的權力。——開放性原則。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開放的教學空間。這種開放性表現在學生心理安全方面,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心態是開放的、自由的、不受壓抑的;表現在教學內容上,既不拘泥於教材,又也不局限於教師的知識視野;表現在思維空間上,重視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思維訓練,不能輕率地否定學生的探索;表現在教學結果上,不滿足於課本、權威、教師的所謂標准答案,鼓勵學生標新立異。——過程性原則。要改變過去把現成的結論直接告訴學生的簡單做法,課堂教學的重心由教學生記憶現成結論為主轉到引導學生探求未知上來,重視知識形成過程的教學,加強思維訓練,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挑戰性原則。教師要倡導和鼓勵學生開展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敢於向教師挑戰,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學生發表與教師不同的意見和觀點;二是敢於向課本挑戰,鼓勵學生提出與課本不同的看法;三是敢於向權威挑戰,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究,質疑權威的結論等。——差異性原則。學生是具有差異性的個體,這種差異性表現在學生的智慧類型、學習速度、個性特徵等方面。通過實施差異性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小學各學科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新課程標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1、「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2、「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自讀—交流—積累(拓展)」。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基本模式解讀:(一)「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初讀課文,暢談收獲——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鞏固梳理,拓展應用」,這是小學精讀課文教學的一種常用流程。該流程可以用一課時完成也可以用二、三課時完成,具體講:篇幅短小語言精練優美的文章可用一課時完成(一課時即能體現出精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篇幅較長又難懂的課文可用二至三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但原則上以兩課時為主,在兩課時的教學中基本式的後兩個流程可以有機地分散到第一課時和第二課時中,為保持結構的完整性最後一個流程也有可能在第一課時中體現,這要視情況而定。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初讀交流,整體感知——細讀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升華,歸納總結。1、激趣導課,揭示課題。導課的方式有兩種:一是間接導課,二是直接導課。間接導課,即通過創設一定的教學情景,提出所要學習的課題,並板書課題。間接導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導入法、謎語導入法、預習導入法、歌曲導入法、畫面導入法、游戲導入法、疑問導入法等等。前六種導入法其導入要和教學內容有關,是對教學內容的一種鋪墊和襯托;游戲導入法可以和教學內容無關,目的是通過師生之間的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達到快樂學習的境界。直接導課,即開門見山直接明確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提出學習要求,學習新課。說明:教學中採用哪種導入方式,要結合教學內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2、初讀交流,整體感知。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初讀課文,暢談收獲」環節,初讀的目的是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讓課文的內容能夠在學生腦海中留下初步的印象,由初讀到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需要經歷以下幾個環節:(1)讀課文,找生字,指導學生識字、寫字。(2)讀課文,指導學生將課文讀正確、流利、通順。(3)談收獲,提問題,初步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說明:第一,(1)環節中要讓學生通過初讀課文,找出本課的生字、新詞,通過藉助拼音、查字典、問同學問老師等方式,正確認讀生字新詞,了解部分生字新詞的意思;還要根據課文篇幅的長短、生字新詞的多少適當設計組詞造句、記憶字型、指導寫字的環節;檢查學生識字情況的方式方法要靈活多樣。第二,(2)環節要體現出「過程性和指導性」地有機結合,教師在檢查學生讀書時不能停留在學生讀完全文後糾正「字音對錯和通順不通順」上,應讓學生按自然段去讀,在學生讀地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應注意傾聽讀者的讀書情況,發現問題隨時解決。遇到難讀的句子或長句子教師要通過范讀指導學生將句子讀通順流利。第三,(3)環節主要是驗證學生讀書的效果。這一環節重在鼓勵學生積極談收獲,敢於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學生的收獲,可以是對字詞句的理解,可以是對教學內容的感悟等:低年級學生談收獲可以讓學生說說認識的生字新詞,並且說說自己是用什麼方法了解的,對一些淺顯的童話、寓言、故事,學生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可以讓他們交流自己感受和想法;中年級可以交流對詞句的理解及方法,交流對課文內容的初步把握;高年級可交流對詞句的正確理解,掌握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課文的要點及主要內容。學生提出的問題,可以是不懂的詞句,可以是對內容的困惑等等。學生的收獲如果能觸及到課文的主旨教師要及時進行提煉板書;學生的問題如果非常簡單可當時解決,如果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則要板書出以待後續解決;如果學生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教師則可以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該環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收獲和問題,以便順學而導,為下一步的教學做好鋪墊。此外才該環節還要注意年級特點:低年級側重引導學生有提出問題的興趣、能夠發現問題和敢於提出問題;中、高年級重在引導學生善於提問,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第四,(1)、(2)、(3)三環節還可以進行整體教學,即,讀書——識字——感知內容一體化,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隨文識字隨文感知內容。第五,低年級暫不安排把握課文要點及主要內容;進入中高年級後,對(1)、(2)兩項要求主要通過課前預習及課堂反饋予以落實。3、細讀理解,品味感悟。該階段為閱讀教學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讀文本」環節,細讀理解的目的是在學生初讀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文章的重點章節,進一步品讀語言文字,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1)梳理初讀情況,根據實際情況,找准「切入點」。(2)師生合作探究,理解重點內容,解決疑難問題。(3)品讀語言文字,體驗思想情感,積累語言材料。說明:第一,(1)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找到導入細讀理解階段的切入點,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要順承第二階段中的第(3)環節,要在第(3)環節的基礎上梳理學生讀書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二是根據學生的收獲和不明白的問題梳理出導入學習重點章節的切入點。第二,(2)環節是解決重點克服難點的關鍵環節,該環節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進一步明確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二是要突出重點句段的學習;三是要設計語言文字的訓練項目,達到文意兼得;四是要採取多種方法理解重點句段,譬如,可採取讀議法、讀畫法、表演法、以問促讀法、理解感悟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重點句段,進一步掌握課文的要點、主要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三,五是要注重朗讀的指導,要指導學生讀出感情,在指導的過程中要看到學生由讀不好到讀好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過程,要看到學生由不會學到會學的過程;六是在該環節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時適度補充教學內容,擴充教學資源。第三,第(3)環節是對第(2)環節的效果驗證,看學生是否能通過朗讀,感悟品味到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篇幅較長的文章可以讀重點段落,反之可讀全文,感情比較濃厚的課文可以配以音樂進行烘托渲染,朗讀要達到以情激情的效果。第四,在(2)(3)環節的教學中,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要根據文本和年級特點,將默讀、小聲讀、有感情的朗讀、分角色讀、速讀、略讀、瀏覽等讀的不同方式分散到教學的各個環節,讓讀貫穿教學的始終;二是要根據讀書的主體及文本內容,將個人讀、小組讀、全班起讀、師生領讀、范讀等讀的不同形式,有機地整合在一起;三是(2)環節在低年級教學中不必突出重點段落的學習,也不要安排讓學生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要讓學生在讀好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並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4、拓展升華,歸納總結。說明:該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歸納總結,教學時注意以下兩點:第一,要根據實際情況在第三階段(3)環節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拓展,低年級可安排一些表演性的活動,中高年級可安排一些閱讀拓展活動。第二,要做好歸納總結。一是進一步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重在表揚激勵;二是進一步梳理學習內容,提升主題;三是布置作業,明確第二課時的教學內容。第二課時的教學流程:復習導入,明確內容——領悟表達,積累運用——歸納總結,課外延伸。1、復習導入,明確內容。第二課時的教學導入主要是起到一個承接上課時連接下課時的過渡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兩個環節:(1)復習鞏固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2)明確本課時的教學內容。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檢查學生對課文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二是檢查學生的讀書背誦情況;三是提問上節課學生存在的主要問題;四是檢查上節課所布置的作業。導入時要選取一至兩個方面作為導入的內容,不可面面俱到。第二,要根據第一課時學生學習掌握的情況及教材中的教學內容確定本課時的教學內容。2、領悟表達,積累運用。本階段是基本式「合作探究,解讀文本」階段的繼續和補充,是繼引導學生把握課文要點、主要內容及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的一次提升,其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組織運用的,並形成語言積累。該階段是教學的重點,包括以下3個環節:(1)學習表達,鞏固積累。(2)適度拓展閱讀,擴大學生視野。(3)進行綜合練習,開展實踐活動。說明:第一,在(1)環節的教學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四點:一是要在熟讀(背誦)課文形成積累的基礎上,梳理學習內容,進一步明確課文的主旨,提升學生的價值觀;二要進一步突出重點句段,讓學生體會作者是如何通過語言文字表達主題思想的。第二,(2)環節中閱讀的材料可以是學生搜集的也可以是教師搜集的,無論是誰收集的一定要和教學內容有關,通過以一篇帶多篇的閱讀形式,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第三,(3)環節中的綜合練習和實踐活動以遷移運用為主,該環節可根據教學內容安排寫字練習、讀寫結合的片段練習以及辯論、表演等活動。第四,在該階段要注意把握各年級段的特點:低年級以了解詞句的意思和感受課文內容為主;中年級以把握課文主要內容,體會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為主;高年級主要從文體、表達順序、關鍵詞句去體悟課文的思想感情,把握表達的方式和方法,體會表達效果。3、歸納總結,課外延伸。說明:該階段為第二課時教學流程的最後一個環節,其主要任務:一是就學生對正篇文章學習情況進行總結,明確優點,提出努力方向;二是布置實踐性活動,向課外延伸(即,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譬如,搜集閱讀和文本相關的學習資料、編演課本劇等)。(二)「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模式解讀:「略讀課文」的教學基本式(常式),即「自讀—交流—積累(擴展)」。在此基礎上,根據課文的不同特點及學生的實際,還可採用若干個便於操作的具體的教學模式(變式),如自主選擇式、質疑解疑式、重點閱讀式、自測互評式等。提倡用一課時的時間進行教學。基本式:自讀—交流—積累(擴展)即先由學生充分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然後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或交流自讀體會,或就課文的內容、寫法展開討論;最後視課文的特點安排積累、擴展、延伸方面的練習或實踐活動。通過這三個階段的學習,使略讀課文的教學達到以下基本教學要求:第一,概覽全文,了解大意;第二,捕捉、交流重要信息;第三,有針對性地積累語言,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自讀階段是學生獨立閱讀的實踐機會。我們對略讀課文理解的要求不宜過高,但對默讀速度的培養應予以重視。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略讀、瀏覽能力,培養學生在閱讀中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交流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的合作學習。這個階段,重在交流自讀的收獲,討論自學中遇到的某些問題,從中既可以展示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又可以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積累、擴展階段既可以側重對課文語言的積累,又可側重向課外擴展、延伸。側重什麼,應視文章內容和特點而定。由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時間有限,對積累或擴展延伸的內容應有所選擇,不宜貪多求全。變式一:自主選擇式即在自讀了解課文大意的基礎上,學生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方法,並根據自己的選擇閱讀思考,然後交流。其基本教學步驟是: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2.自主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內容和方法,閱讀思考。3.交流學習收獲。4.視課文特點安排積累練習或向外擴展延伸。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篇幅較長的課文,若干內容屬於並列關系的課文,可以多角度體會、理解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切實讓學生自主選擇。教師既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又要指導、幫助學生選擇。第三,該模式適用於閱讀能力較強的班級。變式二:質疑解惑式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大意的基礎上,提出不明白的問題,大家互相幫助解決。其基本的教學步驟是: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2.提出不懂的問題,交流解決。3.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而定)說明:第一,該模式一般適合於含有難理解的句段的課文,學生初讀後易產生疑問的課文。第二,學生要有一定的質疑解疑水平。教師在日常的閱讀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習慣,幫助學生提高質疑解疑的能力。第三,解決的疑難問題不宜過多,避免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過多的佔用教學時間。變式三:重點閱讀式即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然後圍繞重點內容合作學習,交流收獲。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1.自讀課文,了解大意。2.明確文章的重點內容。3.圍繞重點合作學習,匯報收獲。4.積累或向課外擴展延伸(視課文特點安排)。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重點內容比較明確的課文。第二,教師要對如何抓課文重點進行指導。第三,明確重點內容後,應就重點內容提出一兩項比較明確的學習任務。如:了解重點內容的意思,圍繞重點向課外延伸,體會寫法等。變式四:自測互評式即在學生自讀課文、了解內容的基礎上,圍繞教材安排的課後習題或教學是設計的習題自讀思考、做答(即進行自測)。可安排筆答,也可默讀思考、口頭回答。然後師生共同訂正答案,並解決閱讀教學中遇到的其他問題。其基本的教學步驟如下:1.出示自測題,明確任務、要求。2.學生自讀課文、完成自測題。3.在教師的帶領下訂正答案、討論交流。4.解決閱讀中的其他問題。說明:第一,該模式適合於內容比較淺顯、語言通俗易懂、全班絕大多數學生能夠自己讀懂的課文。第二,教師要精心設計測試題。要把握好測試題的難易度,題量也不易過多,一般多數學生在15分鍾內能夠獨立完成為宜。第三,在訂正自測題時,不能局限於答案是否正確,應針對學生答題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讀書思考。第四,此種模式不宜頻繁使用。此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課文特點及學生實際,進行合作表演式(即在自學後分組表演課文或課文的一部分)、欣賞評價式(即欣賞課文的精彩片段,或從某個角度評價課文寫得好不好)等變式的教學。在使用閱讀教學的基本式時,要把握好各個環節的過渡,要精心設計過渡語,要使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緊密相連,絲絲入扣,課堂教學才能給人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才能讓學生在課堂教學的藝術殿堂中,獲得知識,增長智慧。三、基本模式的變通方法課堂教學是多姿多彩的智力活動,俗話說「教無定法,萬變不離其宗」,為此我們要依據學生認識事物和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按照「整體——部分——整體」閱讀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靈活使用基本式。第一,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可隨學生年級段的升高,逐步加大自學自悟表達和質疑、討論的獨立性。對低年級學生,教師可適當增加自讀提示和表達指導,選擇或增加有關的字、詞、句以及看圖、觀察、朗讀、說話、表演等教學操作內容;中年級著重選擇和增加有關自然段、簡單的結構段,以及背誦、復述、深入理解、讀寫結合、質疑問難、小組討論、有序表達等項目;高年級則著力於較復雜的結構段和篇,以及理解語句內含和表現手法,把握結構,領悟中心,體會情感,認識事物,質疑爭辯,美讀鑒賞等教學操作內容。第二,基本式中各階段的具體操作內容和方式,還可根據具體課文的教學目的進行調節、變通。一般來說,側重體會情感的,要增加理解語句內涵、朗讀欣賞、背誦復述等練習;側重提高認識的,要增加理解思想內容、體會情感,質疑問難、把握中心等練習;側重結構聯系、表現手法和讀寫結合的,要增加認識段、篇層次關系、理解語句含義、學習寫作技巧、體會表達效果、讀後寫練等練習。 第三,特殊類型的課文,可以進行較大的改動或調整,甚至打破三個階段的布局。教師在使用教學的基本式時,首先要熟悉好教材,通讀課文、熟讀課文、背誦課文,披文以入情,才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模式,才能展現課堂教學的藝術魅力。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2. 怎樣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開展教學
一、差異形成的原因初探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面向全體學生,「要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但是在每天短短的幾十分鍾的課堂教學中做到這點並不是很容易,學生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從小決定了接受知識的范圍,受到父母職業、價值觀等因素的制約。顯然文化水平高,從事腦力勞動的家庭出生的孩子,在課堂上明顯優於其他類型家庭出生的孩子。學生的學習習慣也直接影響差異形成,課堂上容易集中注意力自我約束力強的學生,聽課效果優於其他類型的學生。每個人的先天稟賦、潛力、愛好以及特長的不同,也會形成數學學習中的差異。對於數學的興趣,先天的數學感覺,主動探究能力較強的課堂效果明顯優於對於該學科興趣不打的學生。 產生差異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個體隱性差異和性別差異,學生在發展中思維發展水平,智力原有的只是結構、認知結構間的差異。當然,每個個體在感知通道(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方面自然而然的又這差異。作為社會的「人 」,個體在社會中受到各種誘惑的影響,導致學困生出現的誘因隨時會出現,致使教育者在教學中隨時會看到個體的差異廣泛存在。 二、個體差異在課堂上的呈現形式及其對數學教學的影響 從個體在數學學習中能力的高低,學習接受的快慢,課堂上的具體表現看它們的呈現形式。學習能力較高的學生即我們平常叫的優等生、中等生,能力較差的學困生。接受能力直接影響到課堂效果,課堂教學要求必須在單位時間裡面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而接受 能力較低就比需將課堂向課外延續。這樣課堂上就必然表現出成功型、交往型、依存型、疏遠型、獨處型、反叛型,課堂上表現好,反應比較快,接受能力強的就扮演了成功的角色,也有能夠與老師很好互動的交往型,有過分依賴老師的依存型,對於教師的教學活畝明御動置若罔聞,喜歡獨立思考,不提任何疑問的獨處型;它的另外一個極端就是對於老師過分質疑,喜歡我行我素鑽牛角尖的反叛型。成功型、交往型、反叛型一般很容易形成活躍的課堂氣氛,,師生之間容易產生互動,教學的目的很容易達成,也是一部分人認為成功課堂的一種標志,教學的效果好壞也直接呈現在課堂上。被動的依存型、疏遠型、獨處型,對於課堂的影響是負面的,一方面教者很難從他迅岩們的表現看到課堂的實際效果,另外一方面被動接受知識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即使勉強為之,也缺乏創造性,使得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成為一句空話,教師在課前設定的三維目標就很難達成。 教師首先要更新觀念,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平等的與學生交往,能偶認真傾聽與交流,從內心深處感受和理解學生,承認他們的差異,承認個體的獨特性,因材施教。應該盡可能避免「以教師為中心,以完成教學任務為中心槐鍵」。克服教學 中的趨同和整齊劃一的弊病。認真研究差異形成的原因,發展學生在數學(或者其他一個方面的特長) ,為各種不同的學生提供成長的條件 ,教學中為各種不同的學生擬定教學目標,關注班級學生中的大多數學生,要他們學會、會學,關注有個體差異的學生,讓他們能夠在每一節課上又收獲,逐漸縮小差距,消除他們心裡的障礙。 數學教師應該結合所帶班級的具體情況,結合各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深入觀察准確鑒別。從他們的內心,而不是從分數這一個尺度去衡量個體差異。要從個體需要,個體健康發展界定差異。把個體差異的解決之道作為教學資源開發,把他開發出來,變劣勢為優勢,培養在數學的各個方向發展的人。樹立沒有差生就沒有差異的思想,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快樂。 在就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分層教學,在課堂情境設置中關注不同學生的生活環境,利用每個學生都有的鮮活的生活教材去設置,消除環境對差異形成的影響。知識的呈現中更應該關注學困生,低切入點教學,課堂練習的設置要兼顧不同的人,比如對於優秀、和中等的學生提供思維難度較大,具有一定挑戰性的題目,而學困生則提供最基本的以本節知識為主線,著眼於繼續學習必須掌握的知識的習題。小結拓展中,激發不同學生利用自己已經有的學習資源,更深層次的探究本課時內容,讓不同的學生在本節課中的學習充滿個性色彩,為個性發展開辟本學科的道路。 注重教學評價在消除個體差異中的作用,從發展的角度分層評價不同的學生。對於作業、考試等評價不單純從本身去看,而是把他們放在特定的類別裡面,加以表揚和賞識。給學習者提供有益的、積極的反饋,在具有差異的學生中形成有利於每個人發展的氛圍,尤其要幫助學困生分析自己的強項和弱項,給予充分的發展機會,最終使具有差異的學生形成自己的 學習方式,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2006年歲末三春園)
3. 談如何處理學生的差異性
1、孔子就是因材施教的榜樣
孔子有兩個弟子:冉求,子路。冉求性格謙遜,辦事猶豫不決,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孔子在面對子路和冉求的「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嗎?」同樣問題時回答卻是不一樣的。原因就是他們各自的性格不一樣。這種差異讓孔子選擇不一樣的方法對待他們的同一問題。
2、因材施教有利於公平公正。
班上有幾十個學生,如果我們在課堂上只是一味的注重重難點知識,必然會讓那些基礎不好的學生無法理解和接受,如果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難易適中或難易兼備,兼顧到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關注差異,則必然會讓所有學生都能關注課堂,熱愛課堂。所以,因材施教就可以兼顧每一位同學,讓課堂變得公平公正。
3、作業的布置上也應該因人而異。
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基礎,布置不同難度和強度的作業,才能對他們的學習提高有實際效果。比如,文言文教學時,文言基礎不好的同學,我要求他們熟讀甚至背誦全文。多讀多寫;而基礎較好,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則要求在此基礎上對文章的翻譯有較好的理解。對文章的思想做更多的探討與分析。這樣就都能循序漸進,不至於在相同的要求面前讓基礎差的同學產生畏懼,而讓成績好的同學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所以,因材施教在教學中的作業就很大了。
4、在教學評價時也應因人而異
對待內向且內心脆弱的同學要多委婉的提醒與鼓勵,對待外向的同學則可以直接說明甚至批評,對待自恃清高的同學則需要嚴厲的批評指正,對待「皮厚的同學」則要恩威並施,反復教育……
教育是一門藝術,在教育過程中需要不斷發揮我們的聰明才智,合理定位、正確對待師生關系,要用關愛的心對待學生。只要心中有愛,不管什麼樣的學生都是好學生,不管什麼樣的學生都會讓你想方設法的去教育他。要想公平公正,因材施教就十分重要了。
4. 如何因材施教進行小學語文教學
因材施教是一種基本的教學原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貫徹 因材施教的原則,就要在培養目標的預期標准下考察不同學生 的差異性,例如,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身體素質、性格特點、學 習基礎、家庭環境等各個方面,教師在以上眾多因素中要著重 注意學生的心理差異,根據受教育者的差異性制定相應的教學 方案。
1 小學語文因材施教的類型
由於每個學生的遺傳基因不同,從而導致不同言語資質的 學生在今後走向不同的言語人生道路。而兒童大腦在第一信號 系統、第二信號系統、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四個方面的優劣勢 差別決定了思維特點上的差異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根 據興趣差異和能力差異進行因材施教。
1.1根據興趣差異因材施教
形形色色的學生會有各種不同的興趣,比如有的學生喜歡 音樂課,熱愛鋼琴的美妙旋律,而有的學生熱衷於體育,喜歡各 類競技運動,有的學生沉迷於課外讀物,對枯燥的教材理論提 不起興趣。教師在面對這種情況時,不應採取「一刀切」的強行 壓制型措施,動輒下禁令向家長告狀,施以各種懲罰措施,而應 該鼓勵學生在學好階段性基礎知識上充分發展個人興趣,興趣 是最好的老師,使其發展成為一專多能的人才。
1.2根據能力差異因材施教
在一個班級之中會出現好、中、差各類不同學習思維能力 特點的學生,教師應該根據「量力性原則」對不同的學生施以不 同廣度和深度的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既要照 顧大多數也要兼顧兩頭[1]。
2 小學語文因材施教的策略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使興趣迥異的學生在各自的 「最近發展區」得到充分發展,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學習任務, 因此在指導學生學習時要特別注意因材施教,以下將具體敘述 如何運用因材施教策略。
2.3靈活地選擇指導方法
既然學生具有學習層次的差異性,教師就應根據「提優補 差」的根本原則,面對全體的學生,通過選擇相應的學習指導方 法,尋求達到教學目標的最終途徑。因此,在面對學習基礎較差 的學生時,應當使其以模仿性學習為主要方法,通過舉一反三的 基本原則,讓學生在案例中總結此類題目的解決方法,尋求規 律;而在面對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時,應當對學生施以創造性的 學習方法,使其盡量獨立思考,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散思維, 進一步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發展智力。
5.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
學生皮宴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研究並尊重他們的個性特長,揚長避短。那麼,語文教學中如何關注學生燃仿銀的個性差異呢? 1.建立民主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長 語文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最基本的人際關系,這種人際關系的方式如何體現,將直接制約著師生的思維和行為。教師必須充分發揚民主大基,尊重學生的個性,解放學生,努力建立一種新型的,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剩餘1511字)
6.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指導
語文這門學科是一門傳統而又內涵深厚的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都息息相關,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 教學 方法 指導,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指導
1.課前准備工作要充分
課前准備工作分三方面,首先,教師在上課前應利用多種 教育 信息 渠道 備好課,鑽研教材,領悟教學大綱的要旨,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了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備出的課詳略得當,考慮到不同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方法設計靈活多樣,在上課中才能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其次,課前准備也要有學生的參與。現在的教學內容越來越具有人文性、科學性,有的學習內容需要學生提前搜集相關的資料,有的內容深澀,需要學生提前預習等。如人教版語文第十冊的習作六,要求學生針對某一現象發表自己的看法,如果學生不提前搜集資料,僅靠現有知識進行寫作,寫出的 文章 平白乾澀,讓人難以信服。
如果學生在課前找好資料,預習認真,標出不理解的地方,在上課的過程中就會有主動參與的慾望,而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效果更佳。再次,課前准備工作還包括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教育。預備鈴一響,教師出現在教室門口,提醒學生應該准備的學慣用品,如上語文課,准備好語文書、筆、練習本、墊板等。
學慣用品准備完畢,學生們端端正正坐好等候上課,這樣,就可以避免看到上課鈴已響,教室里還亂糟糟的,老師一說寫字,"噼哩啪啦"的開關鉛筆盒聲不絕於耳的現象,教師省去維持紀律的時間,更致力於教學。
2.要"因文取法",更重要的是指導學法
選擇和運用正確、恰當的教學方法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保證。因此,對不同類型、不同體裁的課文應該使用不同的方法。如閱讀課文就應該以自學為主,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基礎,所以,教師應採用模仿類比,組織討論,練習測評等方法,有意識地教給學生 學習方法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實踐證明:教給學生正確的自學方法,是交給學生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學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受益無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時時提醒學生把讀和說結合起來,把讀和寫結合起來,即在閱讀時口、手、眼、腦並用,這樣有助於提高閱讀效率,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再如:看圖學文,可以採用以圖導讀、圖文對照等方法,讓學生口述圖中內容,然後熟讀課文相對應段落,看看作者是如何描述這幅圖的。久而久之,既培養了學生觀察圖畫的能力,閱讀課文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 作文 能力。
同樣,講讀一篇課文,教師可採用多種教學方法,但無論採取哪種方法,都應該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為主,讓學生學會自己開啟知識的大門。
3.發揮教師的主體作用,帶動學生積極性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又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從小語學科本身的特點來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崔巒同志說過:強調學生的"學"不是說教師的"教"可有可無。
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雖然要以學生學習為重,但是如果教師的指導不得力,學生的學就帶有很大的隨意性,肯能使學生走彎路。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功能是非常重要而又必須的。
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決定於課堂教學者的綜合素質和方法。課文只是個例子,充其量只是個典型的例子。語文是一門工具性、應用性和教育性特強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要以課文為例子,以小見大,是學生根據一篇小小的文章,學到大的知識。
例如在小學語文的實際教學中,作為一名教師,在起到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講究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既要立足於課本,又要放眼課外,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課外生活緊密結合。
比如在學習課文《離開南極,不帶滴水片石》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文中所敘內容的基礎上,結合課外閱讀中查找的有關資料和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分別談談目前我國乃至世界的珍稀動物的處境,以及如何保護珍稀動物?大家在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中,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語文的樂趣,增強學生對語文這個科目的興趣。
4.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現語文教育的真正目的
4.1 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就課堂教學而言,這個"人"無疑就是全體學生。因此,作為語文老師,在授課時應面向全體學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調動他們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人人得以展其才,盡其能。
面對全體學生,選擇靈活的教學形式,動員全體學生投入到活動中去,要讓全體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教師應按照聽說讀寫的要求,安排好學生活動的內容和次序,尤其要巧設疑點,激發學生靈感,促使人人思考,個個踴躍發言。
集體活動、個體發言交替進行,要切實避免老師和幾個尖子學生反復"表演"的現象。對能力差的學生先讓他們回答淺而易懂的問題,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出色生則讓他們回答難度大一點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真正體現他的主體地位。
4.2 讓學生自由發展自己。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針對不同個體。語文學科具有獨特的工具性、基礎性及人文特徵,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發展學生的個性,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要注意教育藝術的科學性,運用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及方式方法,使課堂教學講科學、高質量地良性運行,從而綜合發展學生的思維力、創造力、 想像力 等個性品質:要拓展學生的閱讀空間,挖掘個性發展的渠道:要強化寫作訓練,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要豐富課外生活,讓學生自由發展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4.3 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 語文學習 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班級授課制這個框架內,要有機地融會全班教學、小組教學和個別教學。在教學中,強調學生間的交往,教師與學生個體交往;在教學中,讓學生個體與學習小組交往,教師與學習小組交往,學習小組與學習小組交往。
這種以活動形式的教學,要特別注意,在分組活動時,探究問題的難易程度要大小適宜,難度較大,會讓學生無從下手而影響活動結果,又會打擊學生的活動積極性;過於簡單,容易滋長學生的驕傲情緒,久而久之,就會使得這樣的活動失去意義而流於形式。
問題一般都接近於學生的"最近思維發展區",讓他們經過一定的努力最終能夠達到目標。活動中教師也要時刻掌握學生合作探討的發展動態,看準時機給予適當啟發和點撥,堅持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樣,既能讓學生保持合作探究的成就感,又能增進對語文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也能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4.4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頭。"趣味性"是語文課程活的靈魂。良好的課堂氣氛是語文趣味教學的形成環境,教師要以對學生真誠的愛和正確的情感示範來牽動學生的積極的情感體驗, 包括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教師的獨特語言,師生的平等對話等等,有了這樣的前提,趣味性教育就水到渠成。
在語文課堂里,對於學生的學習,教師應充分挖掘趣味資源,走進教材,走進學生的生命領域,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讓學生的身心參與其中,讓課堂充滿趣味,課堂才能由此煥發生命活力,才能彰顯語文教學的藝術性,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
2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指導
一、選擇不同文本,增強閱讀的興趣
群文閱讀要尊重 兒童 的閱讀視角,選擇兒童有閱讀興趣的文章應該成為群文組合外,還需要教師大量的去閱讀,去尋找同一個主題的文章,對大量的文章篩選之後給學生去讀。選怎樣的文章組成「群」,決定於老師的教育理念、閱讀視野以及品味。
然而,我以為教師一定要盡量選用多種行文特色和敘事風格的不同題材文本,來豐富學生文學體驗的文學類文本,例如神話、 故事 、寓言、 散文 、童話、詩歌、小說、傳記等,同時還要有為獲取和使用信息的實用性文本,例新聞報道、 說明書 、 廣告 、通告等。
我們教材中的課文,主題往往是明確的、正向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當然,課文的篇幅是有限制的,語言也是經過規范的,詞語的選用是經過衡量的,這就是大家所說的「教材體」文章,而「群文閱讀」的文章自由度大大增加,我們應該努力保持選文的原貌,不隨意刪、換、改,保留原文的文字風格,保留敘述的復雜性。
例如以《尋找食物》為主題,以《濕圓蟲怎樣尋找食物》、《螞蟻的路徑》、《做個蚯蚓 飼養 箱》三篇非連續文本開展教學,通過閱讀,進行比較和歸納,增強閱讀的興趣,感受發現的快樂。
二、群文閱讀要以學生為中心
群文閱讀要以學生為中心,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學習是學生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應該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而不只是自己的「備課」,群文閱讀要發展「讓學」,讓學生自己讀,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學習閱讀,要突破傳統語文課堂「教師講—學生聽」的課堂模式,把閱讀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把課堂變成學生的舞台,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和陪伴者。
同時,老師要改變「從字、詞的學習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進行教學」的模式,不再將「朗讀」、「有感情朗讀」無限放大,不需要更深、更細、更透地去講析文章了。讓學生學會根據不同讀物的性質,略讀、瀏覽、跳讀等不同閱讀方式。
同時,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還要問自己:學生能理解嗎?學生會如何去思考並回答?有沒有另外的可能?
三、創造和諧氛圍,引導學生討論
在學校里往往只發現 記憶力 :讀課文,講述、背誦。而一個記憶不好的兒童往往可能是很有能力、很有才華的人。「群文閱讀」的方向,就是希望在我們的課堂里,讓學生經歷一個懷疑、討論、接受的過程後,最終有所發現。
因此,群文閱讀的課堂最怕的是學生的觀點一致,「異口同聲」,相反,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逆向思考。有的教師的課堂之所以無法進行討論教學,重要的原因是教師沒有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群文閱讀的課堂常使用的詞彙是「聊一聊」「說來聽聽」。
在輕松的詞語下面是教師對討論的引導。所以,在群文閱讀的課堂,要訓練教師學會使用這樣的一些課堂引導討論的語言,如,「他的意見如此,有沒有不同看法」「你有什麼事實證明你的觀點嗎」「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嗎」「你現在是否還堅持你的觀點」。
為了讓討論更加深入,教師要改善提問,提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
四、聯系群文,自主寫作
閱讀. 吸收多篇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論文 範文 專業教學參考資料,開闊教學思路,改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群文閱讀教學法,學生自然會在閱讀中對一類主題文章、一類寫作方法有較深的認識,產生不吐不快的感悟;也會在多篇文章的表達方法中,對某一類寫作方法,由於「見多」,運用起來有範例,也會更熟練、更准確。
此時,抓住時機進行練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英雄」群文教學接近尾聲之處,我順勢激發學生:了解了英雄的 事跡 ,學習了英雄的品質,你對英雄一定會有更深的認識吧? 快速閱讀 「頒獎詞三則」後,以「我心中的英雄」為主題,學著文章中表達的方法,寫寫自己的感受。
由於學生有先前閱讀的基礎,再加之對「英雄不同」的爭論,如今心中早已是積蓄良多,此時練寫,學生自然思如泉湧。學生自然會有意無意地學習文中表達的方法,是學生習作練習絕佳的機會。
3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指導
一、激發寫作興趣讓學生樂於創作
激發寫作興趣是提高寫作能力的關鍵,每位學生一旦對習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寫作充滿信心,那作文教學就達到目的了。我是這樣做的:經常在班級開展形式多樣的作文交流活動。
1.我在班上充滿激情地朗讀學生的出色作文或一些同類的出色範文;學生聽教師讀了自己的作文,逐步樹立起作文的自信心,人人都覺得自己行;2.請作文寫得比較好的學生上台來放聲朗讀,讓他們感受自己成功的喜悅,激發寫作興趣;3.小組合作,6人一組圍成一圈,每個人都選讀一至兩篇自己的得意之作,其他組員聽評其作文的,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外界的刺激也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生的作文受到教師的表揚或能夠貼在教室的牆壁上,甚至在作文競賽中獲獎……這些機會都能刺激學生的寫作興趣,作為教師應該為他們創造這樣的機會。我是這樣做的:活動課經常舉行作文交流活動;建立作文園地,張貼出色作文;把學生的出色作文列印成冊,讓學生感受收獲的喜悅。
鼓勵學生「寫心中事」,也能激發寫作信心。讓學生平常怎麼說,寫作時就怎麼寫,只要把生活中細微小事寫具體,通過文字把自己的所想所看所聞盡情地表達出來,這樣就能激發寫作自信,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
二、教學生學會積累
教師平時批改作文時,讀著學生的作文,內容空洞,語言生硬,言不達意,更有甚者通篇都是本地話。針對這一情況,我注重引導學生學會積累寫作素材,從而豐富作文的語言。
從游戲中積累素材。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他們在盡情的游戲中展現自己的才能和靈性。此時,教師如果留意學生的游戲活動,並加以適當引導,就不難發現很多便是作文中非常出色的題材。例如,前段時間很多學生迷戀上了丟沙包。
他們精心製作自己的沙包,基本上每個人都有一個精美的沙包,從選材到縫補都很用心,玩丟沙包過程更是樂在其中,非常投入。我偶爾也跟著他們玩,卻沒有他們靈活,總是第一個被淘汰。可見其中學問還真不少,值得寫。
於是我便布置學生寫題為《我們玩丟沙包》的作文。果然,學生有話可說,而且不少學生寫得很有趣味,把自己如何發現玩的技巧,其中隱含的道理等都娓娓道來。
從生活中積累素材。生活是一部淵博的「無字書」。教師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生活中學生有親身經歷的東西,往往能寫得有滋有味。如學生平時喜歡吃什麼,在家裡做哪些家務,喜歡玩什麼,愛上了哪部動畫片,身邊有哪些民俗活動等,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這些成為寫作的素材,讓學生有話可說。
如布置《我學會了洗碗》《難忘的渡公河節》等。
從活動中積累素材。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在學校,我根據各個時間段的節日、紀念日和學校特色等來設計活動。學生參與整個活動過程,既開闊了視野,又展示了自我。例如,在學雷鋒月活動到來之際,我組織學生到五保戶給老人洗衣服、做飯掃地,組織學生在校園種樹。然後布置《記一次有意義的活動》。又如世界環保日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撿垃圾,清理學校的死角,布置作文《我是環境小衛士》。
從書中積累材料。閱讀是作文的基礎,通過讀書可以了解前人積累起來的重要知識和寶貴的生活 經驗 以及精美的語言和純熟的表達技巧。將書籍中的 好詞好句 摘錄下來,每周兩次,日積月累,學生的寫作材料就很豐富,文章的語言自然也就生動有味了。
三、培養學生學會觀察
作文的材料來源於實際生活,來源於每天的所見所聞。我們只有教會學生認真細致的觀察,寫作文時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才能寫出好的文章。如何指導學生學會觀察,變接受材料為發現材料呢?作為語文教師要在平時就注意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良好習慣。
學生寫作之前,需要教師正確引導,教會學生在觀察事物時注意抓住事物的形狀、大小、顏色、味道,人物的衣著、神情以及景物的靜態和動態等方面的特點進行細致觀察。平時收聽廣播和收看電視節目,或者在生活中見到的有特色的情景,都要及時記下來。
學生學會了觀察,不僅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而且也提高了認識水平和表達能力。例如作文習作《一次有意義的小實驗》,要求選擇你平時最感興趣的小實驗,按一定順序把實驗寫清楚寫具體,注意寫出實驗時人物的心情。
善於指導學生結合實際,確定觀察的順序,並抓住重點、特點進行細致的觀察。例如在初學人物「 素描 」時,我找了一位同學站在講台前當模特兒,引導學生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抓住這位學生的外貌、衣著、神情的特點進行觀察。讓學生學會了從上到下,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法,寫作時就會井然有序。
我經常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教他們注意觀察周圍事物,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生活。比如我帶領學生觀察校園美景,看蜜蜂、蝴蝶等可愛的小動物甜蜜的生活,把這些小動物的可愛之處寫出來。
農忙節我帶領學生去感受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如割麥、插秧等,使他們感受勞動場面的博大以及勞動人民的勤勞,以此開闊學生的眼界。
四、重視作文評改
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於作文、樂於作文。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因此,教師對學生的習作,都要給以積極的鼓勵、激發,建立新的評改模式和評價標准。對評改作文,要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考慮。
(一)學生方面
學生是習作的主人,在學習中發揮著主體的作用。評改作文應採取兩種方式:①自主評改。學生寫完作文後的第一讀者應是自己,習作初稿一般存在一些較為明顯的不足,特別是初學寫作的小學生,他們在習作時尚未考慮到詞語的錘煉、修辭的應用,但通過推敲,自己還是可以修改的。
教師要教給學生評改的方法,使他們樂於、善於評改自己的習作。②交互評改。學生在小組中通過合作相互評改,同齡人之間,學生無拘?o束,樂於交流,敢於闡述自己的見解。哪怕是一個小問題,他們也會爭得面紅耳赤。交互評改能讓學生相互啟發,也能互相得以借鑒,吸取他人的閃光點。
(二)教師方面
以往教師對學生作文的評價隨意性大,不夠客觀公正,教師給學生的 作文評語 太老套無激勵性和新意,這樣會嚴重挫傷學生寫作的積極性。教師在批改作文時要堅持精批、面批的原則。
對每個學生的作文都進行認真的批改,尤其對作文能力偏差的學生更要精心地面批,主要批出字、詞、句段、篇及標點存在的問題,同時又要批改出學生習作中的好詞好句和優美片段,寫出眉批、段批和總批,使學生知道自己作文好在哪裡,不足在何處,應怎樣努力,這樣學生的寫作水平一定會有所提高。
我們在平時作文批改中一定要寫好作文的評價,對於不同情況的學生寫出不一樣的評語。如一位學生在寫春天的景色時,寫了這樣一句話,「春天是萬物蓬鬆的季節,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
在這句話中,「蓬鬆」一詞用得不恰當,我先在旁邊給他寫出了「蓬鬆」的意思是:形容草、葉子、頭發、絨毛等鬆散開,然後寫出了評語,「你推敲一下,『蓬鬆』在這里用得合適嗎?換一個什麼詞更恰當呢?」當這個學生看到評語時,拿著作文本找到我,告訴我他知道了「蓬鬆」這個詞用得不當,應改為「復甦」,我給予了肯定。
對於差生,我會及時地發現表揚其作文中的閃光處,如發現一字、一詞或一段寫得精彩,會畫上記號,進行評點。凡是學生作文有一點一滴進步,就大大贊賞。
4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指導
一、培養學生讀書習慣
為什麼學生有時可能有滿肚子話要說,但無從下筆,不知道怎麼寫?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小學生頭腦中的形象資料少,詞彙量積累不夠,書面表達不清楚,生活經驗缺乏。怎麼辦呢?最好的辦法就是多讀書,用書中的多元化資料來補充學生的各種不足。
閱讀可以豐富學生知識,提高認識,豐富學生詞彙,還可以學習寫作方法,不僅如此,閱讀材料還可以成為學生習作的範例。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其中道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閱讀是吸收,寫作是運用。
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文章源於豐富的語言積累,"下筆如有神"的境界是建立在"讀書破萬卷"的廣博基礎上的。由此可見,閱讀對寫作有多麼重要。
例如學生描寫雪景,從一開始的"滿眼都是白色,很美麗",到"冰天雪地,銀裝素裹",到"戶外那粘滿霜雪的柳樹上盡是樹掛,像是一根根銀條懸掛在樹上,格外壯觀",再到"雪終於在人們的翹首盼望中走來了,步履是那樣的輕盈、舒緩,悄悄然從遙遠的天際飄落,片片光潔如絮的雪花落在光禿禿的樹枝上,落在袒露著胸膛的大地上。
它為大地 編織 了厚厚的潔白的羽絨衣".這些習作上的進步都與閱讀分不開。書中的語言,書中的寫作順序,書中的寫作方法都是孩子模仿的藍本。
我們要啟發孩子探究作者的寫作順序,作者的情感路線,作者的語言特點,至於摘抄好詞好句,寫 讀書筆記 的功夫更要下足,時間長了,寫作的功夫就會水到渠成。所以,我們從小要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
二、開闊學生的觀察視野
為什麼學生寫作文覺得無話可說?俗話說:巧媳婦不能做無米之炊。學生生活環境相對閉塞,原本就沒有多少素材,而他們又對豐富的生活熟視無睹,不善於發現身邊的人或事,因為他們沒有興趣,感興趣的又不是老師讓寫的。
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就要給孩子創作寫作的舞台。教師要給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帶領學生走向社會。引導學生帶問題,有目的的去觀察環境,體驗生活,培養其敏銳觀察力,逐漸學會從生活中吸取養分。所以組建文學社,成立記者團,辦學生本身的校報,弄個本身的作文選刊很有鼓動性,學生也有興趣。
教師要引導學生觀察奇異的自然現象和參與生活,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創造"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語言環境,引導他們捕捉寫作時機,激發寫作靈感。老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部電影,一本好書,一篇好文章,看後和孩子談談體會和感受;與學生做游戲,搞比賽,可以和學生討論怎樣活動,結束後 反思 本身在游戲中的失誤與心得……先參與,再觀察,然後再作文,讓學生知道"噢,這樣寫就行呀!"
教師有意識的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具體地認識事物,認識社會。學生了解的東西越多,他觀察事物的興趣越濃,積累的素材越多。不要三分顏料開染店,一定要培養學生的記者眼,豐富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頭腦。學生頭腦里有了豐富的材料,才能夠談得到選擇材料,寫好作文。
三、提高學生的修改能力
"春風又綠江南岸"是宋朝大文學家王安石寫下的著名詩句,此句由於在遣詞煉字方面有獨到之處,成為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可見,一篇成功的文章是離不開修改的。我們以前都是教師改作文,成摞的作業,夜以繼日地從字詞句標點到篇章結構,不厭其煩的批改。
效果呢?學生看完分數就束之高閣。我們做過小學生,老師花了很大的力氣,把作文批改再細,學生也是不大仔細看的,因為那是老師想的,是老師的話,深奧得很,並不是學生本身想的。
學生本身想的東西,本身表達的內容,哪裡不周密,哪裡表達得不完整,學生本身知道。老師只要指點一下,應當先考慮讓學生本身去改,老師加以檢查就可以了。
引導學生修改,方法一定要講究,問題大的讓他本身讀一讀,問題小的相互評議一下,值得商榷的讓他換一個詞、 句子 、事件。千萬不要讓學生感覺本身的作文一文不值。教師應該讓孩子明白: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正如好玉出於璞石。所以要讓孩子做"玉工",對本身的作文璞石好好琢磨。
7. 如何對小學語文進行分層教學
在教學中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現象,並表現在教學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因此小學教育應該遵循教育教學規律,面向全體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與提高。小學教師是基礎教育的實施者,應該是一個辛勤的園丁,因材施教;認真為每一個學生的成才盡心盡力。 我是一個小學語文教師,在多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在每次接班都會發現學生的成績和智力的發展有很大關系。而新課程標准確定的基本要求,又是對全體學生的。怎樣才能使全班學生在不同基礎上都有所提高呢?我認為教師首先正確對待學生中客觀存在的差異,承認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有上進的機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採用「單復互補,分層施教,分類指導」的方法,把全班學生按學習能力分成A(優等生)、B(中等生)、C(差生),採用了不同的教學方法,並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教學內容分層安排 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准》中提出:要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理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人的個體差異之上的。可以讓有差異的學生,即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不同的學習內容,這是在實際教學完全可以實現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具體措施。 因此在教學內容中,我根據課程標准和教材,針對學生層次,結合本班學生實際,對教材內容按其重要性及其難易程度劃分為若干層次,即分為:所有學生都能達到的「基本層次」,多數學生經努力後可以達到的「中等層次」,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達到的「較高層次」。對差生適當降低教學起點,要求學會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識,掌握基本方法,會做基礎題,發展基本能力;對中等生要求在熟悉熟練上下功夫,發展綜合能力,逐步轉變為優等生。對優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啟迪思維,培養創造能力,發展個性特長。並注意對A層學生要設計一些靈活和難度性較大的問題;對於C層學生關鍵培養學生的興趣,樹立起學習的信心,因此設計的問題要簡單,坡度要小,讓他們嘗試到成功感;從畏懼厭煩學習轉到願意學習上來。 啟發釋疑是分層施教的主要方法和途徑。因此在課堂教學時,注意分層設問激疑,注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都有發問、回答問題的均等機會。 二、教學目標分層制訂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個體的差異,注意制訂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目標,上不封頂,下要保底,並做到在保底的前提下,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達到不同的水平。在具體實施上,我做到給學生以自由度。也就是由學生自行決定自己的目標,不強制學生按自己的預定目標進行學習,並讓學生可要求老師按不同目標要求給予檢測,給學生創造追求最高目標的權利,使學生始終保持旺盛的學習熱情。
三、教學方法分類指導 在課堂教學中,我根據具體情況,分層適時有效進行分類指導。對A層次的學生,以「放」為主,多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放」中有「扶」,「扶」在引導深化理解和深入探究上。對B層次的學生,實施半「扶」半「放」的策略,在適當點撥之後,放手讓學生主動學習,自主發展,或先讓學生獨立看書、思考、探究,在遇到困難時,我適時予以指導。並注意既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每個學生創新的空間,使每個學生的特長得到發揮,個性得到張揚;又注意做到允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的策略,上課時,盡量做到通過自己獨立思考掌握知識。對C層次的學生,以「扶」為主,「扶」在引導深化理解知識和指導歸納學習方法上。 四、練習作業分層設計 在課堂教學中,如果對學生的練習進行分層,進行彈性處理,提供更多的選擇空間,有助於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練習的彈性處理,即要在練習的設計上,精心設計必做題和選擇題。必做題面向全體學生,重在鞏固基本知識,培養初步的應用能力,達到學習的最基本要求;選做題面向A層次和B層次的部分學生,重在發展智力和拓展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因此,在教學中,我對各個層次的學生的作業,分別進行布置,對優生,我設計一些基本題讓他們完成,並讓他們探索思考拓展題。對差生,診斷他們學習本課中的疑難,採取有效方法補救,讓他們完成基礎題;對中等生,要求他們自我復習鞏固,完成基礎題和提高題。 五、考核評估分層激勵 在實施了分層教學以後,對學生的反饋評價,我也進行分層實施。在進行考核時,我將考核分為單元關檢測和階段性檢測。並依照各層次學生的教學目標命題。每份題都包括放緩題、基礎題、提高題、拓展題四大類:放緩題面向差生,僅供C層次的學生完成;基礎題面向全體學生,全體學生必做;提高題面向中等生,C層次學生選做,A層次和B層次必做;拓展題面向優生,B層次學生選做,A層次學生必做。考核後,對已達標學生提出「鞏固性」或「拓展性」的目標;對未達標學生,通過補課,個別輔導建立互幫互助小組進行「矯正幫助」。以確保各類學生都達到預定的階段目標。 六、學習輔導分層實施 分層輔導是分層教學的重要輔助環節,其目的是查缺補漏,同時更要做好對後進生學習困難的幫助工作。 因此,我從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後進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對後進生耐心輔導,讓他們完成力所能及的作業,體會到付出努力後獲得成功的喜悅,逐步恢復自信心,以「我也能行」逐步克服潛意識中「失敗者」的形象,激發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逐步克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逐步形成學習自覺性,讓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對中等生的輔導,我注意啟發他們的思維活動,能將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逐步提高自學能力;對優等生我注意培養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融會貫通應用知識的能力,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習慣,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豐富他們的思維、想像力和創造力。對各類學生我均注意採用正面激勵的方法,讓學生在自己的作業本上看到大大的「優」,或得到簡短的批註「書法家」、「小作家」等,品嘗到自己的學習成果,體會到成功的歡樂,喜悅的心情溢於言表。這樣激勵了每一個學生不斷認真學習,使他們對學習充滿了希望。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兒童不僅僅知道而且體會到教師和集體對他們的優點既注意到了,又很贊賞的話,那麼,他就會盡一切努力變得更好。」在實施分層教學的過程中,我注意做到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發展;每一個學生都學得「痛快」(先痛苦後快樂),從而增強了學習的信心和戰勝困難的勇氣。同時,分層的不固定,又增強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和強烈的競爭意識;促進了教學的互動,這有利於建立民主的、平等的、融洽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形成互幫互學、攜手共進的團體精神。同時,我還注意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的時候,做到既要看到進步的一面,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長善救失,揚長避短,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能進行正確的評價,能增強學好語文的自信,從而提高學習的效率。 通過近三年多的探索和實踐,我學習了他人的經驗,嘗試並實踐了實行面對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學,效果顯著。我將繼續探索與努力,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
8.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提高針對性
一、吃透教材,了解學生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人們常說醫生的功夫在臨床,教師的功夫在課堂。一節好的課堂教學能讓學生在課堂內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並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然而,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卻是搞好教學的基礎,教師只有深入鑽研教材,明確教學目標,掌握課文重點,把握教學難點,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教學目標明確,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學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教學的針對性。明確教學的重點是什麼,就可以避免眉毛鬍子一把抓,當詳則詳,當略則略,主次分明。抓住課文的難點,設計教學的形式,問題的處理方式才不會單一,課堂教學才會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這樣的課堂一定是精彩的,反之,如果我們自己對課文內容半生不熟,在課堂上恨不得手拿教參照本宣科,學生的思維也必定受到限制,這樣的課堂談何精彩,談何高效?所以我們在教學前一定要吃透教材。
除了要吃透教材,我們還要了解學生。因為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備好的課能否為學生所接受,是一個需要在實踐中檢驗的問題。學生的知識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異是我們必須接受的一個現實,處理好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這個問題,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所在。例如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時,他早教學生理解「飽經風霜」這個詞時,並沒有問學生「飽經風霜」這個詞在詞典典里是什麼意思,怎麼解釋的。他只是說:「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車的飽經風霜的臉是一張什麼樣的臉。大家想好後,用幾句話寫出來,我給大家開個頭:『那位拉車的才三十多歲』——」幾分鍾後,學生寫出來的話便有飽經風霜的意思了。短短一則案例,便可知教師對於教材的把握,對學生的了解,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學生確確實實學到了知識,既高效又簡潔,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喜歡才怪。
剛才我們說老師在上課前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那是不是說教師在課前做了精心的准備,就夠了呢?當然不是,因為老師要達成的有效教學的對象是學生,所以僅靠老師單方面的准備是不夠的,學生也要准備,學生的准備就是預習。課前預習十分重要,所以我們要抓好學生的課前預習,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前提。
9.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深度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對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專業的語文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提高他們的各種能力,使他們獲得全面的發展。由於生活環境和家庭教育的不同,學生的原有知識、理解能力以及個性等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要對他們進行深入和全面的了解,進而根據他們的特點進行教學,這樣才可以使他們獲得發展和提高。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以下的方法深入進行因材施教。
一、從生活到課堂
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其涉及各個方面的內容,其中有些內容是比較抽象的,對於部分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進行教學。為了使所有的學生都可以深入地了解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這樣可以將抽象教學內容進行轉化,進而可以降低課堂教學的難度,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教師創設的生活情境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特點,同時要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這樣可以將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相融合,進而可以使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例如,在講解《觸摸春天》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本文描寫了一個安靜的盲童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到了一隻蝴蝶,並將蝴蝶放飛的故事,表達了盲童對生命的熱愛。對於部分學生來說,本文是比較難理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他們的認知特點,運用多媒體展示一些與春天相關的視頻和圖片。為了更好地進行因材施教,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展示的生活情境進行交流和溝通,這樣可以使他們在小組的交流中獲得成長和提高。在課堂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進行教學不僅可以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而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差異化的教學目標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更何況是具有一定思維能力的學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進行教學。每個班級中都會有學困生,一般情況下教師很少會將精力和時間花費在他們身上,這就使得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進而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為了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長和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差異化的教學目標,這樣可以使他們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學習,進而可以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例如,在講解《夜鶯的歌聲》這一篇文章時,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差異化的教學目標。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認識生字、生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深入理解文章內容,體會蘇聯衛國戰爭中少年兒童的機智勇敢和愛國主義精神;理解文章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對於優等生,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他們對蘇聯衛國戰爭進行深入的了解,並對文章的主旨進行探究;對於學困生,在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讓他們對文章進行朗讀,並對其中的陌生字詞進行理解。通過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且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長和發展。
三、差異化的學習方法
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學習成功的關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他們的特點對他們進行引導和幫助,進而可以使他們形成一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課前預習為例進行講解。有的學生認為:通過預習他們不僅可以了解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找到自己不會的知識點,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有的學生認為:通過預習他們可以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因此課堂教學對於他們來說已經沒有了吸引力。雖然不同的學生對預習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預習還是很有必要的,因此教師可以讓他們採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預習。對於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根據導學案的內容預習;對於不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從其他的方面進行預習,如作者的生平經歷、寫作風格,文章的寫作背景、寫作手法、文章與生活實際的聯系等等。通過這樣的方法可以使每個學生都能對教學內容進行預習,進而可以使他們更好地進行學習。例如,在講解《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這一篇文章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預習。對於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將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教學目標等告訴他們,並讓他們進行預習;對於不認同預習的學生,教師可以讓他們對訪談的方法和技巧、作者的生平經歷和寫作背景等進行了解。
結合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知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教師要深入理解因材施教的內涵。
參考文獻:
[1]袁敏.獨辟蹊徑注重遷移:小學語文課堂在因材施教中取得高效[J].校園英語,2014(3):89.
[2]李曉霞.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因材施教[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8):200.
[3]楊月華.因材施教從這里開始:淺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學生分層、目標分層[J].新課程導學,2014(3):48.
10.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有哪些
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活動,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以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根本,教師要為此搭建平台,做好鋪墊,下面我為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 教學 方法 和 措施 ,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一
(一)採取一切可實施的措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1.以講誘導法。這種方法就是指通過教師給學生講述某一些 故事 ,來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有閱讀的慾望。教師可以選取一些 童話故事 、一些名著等等,用生動的語言給學生講出來,讓學生有閱讀書籍的興趣。
2.以身示範法。教師要和學生一道進行閱讀、寫 讀後感 等等。起到模範帶頭的作用,要用自己的閱讀情況實打實地感染學生,讓他們愛上閱讀。
3.賞識激趣法。教師要對那些喜愛閱讀的學生進行鼓勵,要多多誇獎他們,讓他們始終保持閱讀的熱度。平時也要多舉辦一些「讀書小明星」的評選活動,並給出色的學生一些獎勵,由此來提升他們的閱讀興趣。
(二)要給學生創造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
小學生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如果周圍是圖書的世界,那麼他們也就自然而然地拿起書進行閱讀。因此,我們教師要學生創造好的閱讀環境和氛圍。我們可以將教室裝扮成小型的圖書館,讓學生沉浸在書的世界;可以在教室掛上激勵學生多讀書的 名言 ,讓教室中充滿著 文化 的氣息;還可以每一周抽出幾節課的時間專門讓學生進行閱讀等等。
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學生就能夠深深地被環境和氛圍打動,能夠主動地進行閱讀。
(三)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讓他們學會正確的閱讀步驟
正確的閱讀習慣對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是非常有必要的,學生形成習慣之後,也就會下意識地按照自己的習慣走。學生的閱讀步驟應該分為以下三點。
1.首先讓學生大聲朗讀 文章 ,找出其中不認識的字和不懂的單詞。並在黑板上寫出這些詞,先教學生怎麼讀,怎麼解釋。然後在讓他們默讀文章,在每一段之前標上序號,對段落分段,畫出每一段中心句。在他們讀完之後,和他們一起分析每一段中心思想。
2.在分析文章之前,教師要為學生講一下當時的背景,這樣可以使學生大致了解到文章中的某些形象詞語的言外之意。之後創設相應的情景。讓他們進一步身臨其境,再讓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
3.根據學生提出來的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來討論,也可以和教師一起討論,讓學生的思維開闊一些,不能禁錮他們思想。對於課後的問題也是一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但是也要告訴他們答案不是的。
(四)傳授給學生正確地閱讀技巧,讓學生體會閱讀的快樂
我們應該遵循與課內外相互結合的原則,並讓學生學會閱讀的順序,即一般應用程序類,第一次閱讀初感覺文章的表明意義,第二次閱讀和深入分析文章,感受作者的隱含情感,第三次閱讀評論文章的寫作手法、寫作目的等等。通過這樣的閱讀途徑,學生也能自己進行閱讀。
閱讀不僅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促進學生能力的養成,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今後的學習和生活。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小學語文老師要根據自身教學的實際情況採取相應措施,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幫助學生正確地閱讀。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二
1.教學目標要明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以生為本,根據學生的 學習方法 、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理解能力等制定科學、系統、全面的教學目標,合理分配課堂的教學時間,准確把握課堂節奏,創設課堂教學情境,講解精要的課堂內容,根據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學習目標。
教師與學生之間首先要建立和諧、融洽的關系,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不以成績的好壞劃分學生等級,使學生保持健康的學習心態。針對某一個知識點,教師也要盡可能多地列舉例子,補充其他相關的知識,讓學生既學會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也學會用類比的方法解決問題。
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對學生有著終生的意義,他們的思考能力、表達能力、 總結 能力等對他們以後的學習和工作都相當重要。所以,教師要不斷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課堂效率。
2.渲染課堂氣氛的方法
2.1 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一個自由學習的機會。語文課最怕的就是教師一個人把課堂時間全部佔用,而學生只能認真聽講。長期這樣下去,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會越來越低。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課堂上成為主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更需要自由學習的時間。
以課文《飛向月球》為例,在進行本課的教學時,老師應該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月球上有太多神秘的東西,小學生對月球也充滿了好奇,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點給學生一個自由想像的機會,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在發言過程中,教師可以起帶頭作用,然後再讓全班學生都參與進來。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大膽地對月球上的事物進行猜測、想像,讓學生在課堂上大聲講出自己的想像。用這樣的方法,可以讓整個課堂顯得自由活潑,而且也可以培養學生的 想像力 和表達能力[2]。
2.2 角色體驗,點燃學生的激情。角色表演對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很有吸引力的。小學生的表演慾望比較強,而且通過角色表演可以培養學生對課文的情感,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把握住語言的節奏,使學生在表演中逐漸對課文產生感情。
《牛郎織女》是一個千古傳唱的神話 愛情故事 ,像這樣的故事光靠教師的講解是很難讓學生感受到它的美的。所以,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牛郎織女的故事,當然,學生也可以發揮想像,豐富故事內容。比如,當牛郎織女分別多年後,在鵲橋上相見後會說些什麼,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情境模擬相關的對話。
筆者相信用這樣的方法,肯定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課的樂趣,使他們在以後的語文課上更有激情。
3.趣味性教學
小學教師要激發 兒童 的學習熱情,必須根據兒童生理心理的特點,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注意趣味性。那種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不能培養能力,自然也無藝術性可言。教學是一種藝術,藝術最講究分寸。
還有,對課堂提問必須精心設計,不僅要在備課時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進行客觀的預測,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這需要有豐富的教學 經驗 和較高的教學藝術。
在作業設計方面,在於鞏固、消化、運用所學的知識,並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組織好學生的作業,對發展智力、培養創造才能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重要的意義。但是,目前在如何布置學生作業的問題上,比較普遍存在兩個弊端,一是數量多,學生負擔重;二是純知識的機械性的作業多,不利於能力的培養。
我們應該從知識與能力的結合上設計好學生的作業,一般說來,作業設計不僅要體現靈活性,還要體現統合性。語文教學是一種綜合性的基本功訓練,作業設計也要相應地體現綜合性。單一性的訓練,是不利於學生掌握語文教學這個工具藝術性的。
4.藝術性創新教學
當今的孩子們最缺乏的是什麼?是生動的實踐、豐富的體驗、大膽的疑問、無拘無束的展示,缺少解放和創新。 教育 ,首先是人學,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只有把學生放到學習的中心主體地位,才能喚醒他們的主體意識和創新潛能,學生才能發揮自己的才智去創新,去體現自己最大的價值和作用。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從總體上說,在觀念、模式、方法等方面,還存在著不少影響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發展的問題。也就是說,教師仍處於主體地位,學生仍然是被老師牽著走的地位。我們的語文教學藝術盡管也呈現出千姿百態,但是仍缺少學生本人的自學、自悟、自得。
因此,教師必須把主體地位讓給學生,要著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自己在教學藝術方面的創新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之所以被稱為藝術家,是因為教師的勞動本身就是創作,而且比藝術家的創作更富有創造性;所以,創新性不僅僅賦予教學藝術以生命,它也是一切藝術的源泉。
5.關愛和尊重學生
新課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體驗及理解,能動地認識和改造知識,賦予知識以個性化的意義,課堂也不再是傳授知識的聖殿,而是發展生命的樂園。作為課堂教學不可缺乏的一部分?D?D小學生語文課堂學習評價也應該體現這一理念。
因此,教師應該善於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敏銳地捕捉存在於他們身上的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亮點,並及時地給予賞識,把愛的陽光灑向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後進生的心田。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小男生:父母離異,寄住在外婆家裡。因為生活中缺少家庭的溫暖和雙親的呵護,他性格內向,鬱郁寡歡。他每天都蜷縮在座位的一角,那膽怯的眼神似乎怕見到春天的陽光,讓人瞧著好心痛!下課的時候,我只要一走進教室,總會擠點時間,溫和地趕走他的同桌,陪他一起做作業,和他一同讀課文。
時間久了,其他同學也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只要一有空大家就圍過來與他談天說地。看著他又害羞又激動的樣子,我總是喜歡走過去,輕輕地撫摸他的小腦袋。漸漸地,他敢於和同學們親近了。當他第一次在課上主動地站起來回答我提出的問題的時候,真的,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從容地、有條理地回答完問題後,我仍然激動地凝視著他,贊許地頻頻點頭,很久都沒有回過神來。
他似乎也很興奮,不時地用眼睛瞅著我,這時,我覺得自己和這個孩子的心貼得好近、好近。這次小小的成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轉變,他成了一個敢於發言而且愛笑的陽光男孩。
6.教師應樹立正確的語文教學觀
有什麼的環境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那麼有什麼樣的教師可能就會培養出什麼的學生。教師的素質與觀念、能力同樣會決定學生的素質、觀念。作為教師要與時俱進,終生學習,不斷地與外界學習交流、合作,以達到更完美,更適合,更有效的意識。
教學中注意改觀以往的語文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技能的訓練,為教而教,很少站在學生生活的高度來審視教學活動,致使語文教學成了學生生活的一種負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走語文教學生活化的道路,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於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我們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
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並真正受到啟迪;才能賦予課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潛在意義;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作為教師就應走出 應試的局限,從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觀念更新,以適應和滿足社會進步與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三
一、緊扣文本特色,立足文本整體,抓住重點詞句
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曾說,書不讀通不開講,書不讀熟不開講。在教學《第一朵杏花》這篇課文中,對話描寫是文本特色之一。
筆者根據這一文本特色,在學生通讀全文,把課文讀通、讀熟的基礎上,設計了一個綜合訓練:出示竺可楨爺爺與小男孩的對話,但標點沒有學生想要讀通讀順這段話,首先就需要為這些對話加上標點;加上標點後,引導學生想像人物當時的表情、動作、神態,體會人物說話時的心情,感受人物這樣說話的動機,讀著讀著,學生覺得加上一些 提示語 後,讀起來更過癮。
有了提示語作為坐標,學生投入其中,積極還原體驗人物當時的所思、所想、所感,在以感情朗讀為主要目標的訓練中,慢慢地觸及人物內在的品質,人物的精神變得看得見、聽得出、說得准、讀得好、寫得活,甚至諸如「課文為什麼要以第一朵杏花為題」這樣大而空的問題也由於對人物對話的深刻理解,而在教學結束時迎刃而解了。
學生讀懂的過程,就是感悟體驗的過程,就是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語言積累的過程,真可謂「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知於自知」。
二、依據文章體裁特點,喚起學生生活經驗,激發想像、聯想
讓書本知識呈現出鮮活的生命狀態,是新課程改革實施後課堂教學呈現的新特點。學生是 語文學習 的主人,教師要依據課文體裁特點,通過各種途徑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學生經驗世界和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系起來,從而激活書本知識,激發學生的想像、聯想,發展學生的思維。
喚起學生生活經驗,激發想像、聯想,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更主要的是能極大地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第二學期《江南春》這首古詩時,筆者讓孩子們先讀題目,看出題目分為兩個部分——「江南」和「春」;再讓每個孩子自己去讀一讀這首詩,一問: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是寫春天的?交流時不一定按照詩句的先後順序,但每找到一處,我們就來畫一畫這個景,說一說自己為什麼這樣畫,評一評誰的畫與詩句最吻合。
每一次畫、說、評,孩子實際上都在自覺地借用作者的「一雙慧眼」去欣賞了一次春天的美景,移情成為必然。二問:你又從哪裡看出是寫江南的景色?學生能找到相關的字、詞、 短語 、 句子 ,他就穿越時空在古人的眼中看到了江南的特點。而能讀好這些景物,學生就能領略江南原來是有這些特色景物的。
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能展開 說說 ,他也許就能回味自己身處的江南,原來是有這些特點的。由此,詩歌的學習不僅僅是字、詞、句、詩的機械解釋,而是學生主動地走進詩人的內心,用詩人的眼睛去看,用詩人的耳朵去聽,用詩人的心靈去感受。
學生彷彿一會兒在寫生,一會兒在春遊。《語文課程標准》中說:讓學生自己獨立地誦讀感悟,並將讀書意會到的東西用可以檢測的表情朗讀出來,是實惠便捷的解讀方式。
三、抓住「文眼」,採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朗讀、體驗、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因此,筆者認為語文學習中的體驗與感悟要真切,倡導個性化體驗,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能靠「潛心會文本」。即通過反復地讀,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
讀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後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的「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父親挖掘時間長,挖掘的艱辛,永不放棄的信念,以及對兒子深深的愛等情感。
筆者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領讀、引讀、組織學生有感情個別讀,把學生的感悟、體驗不斷推向文本,並且適時地設計了一個補充句子的練習: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在這36個小時里,他顧不上( ),顧不上( ),顧不上( ),甚至連( )都顧不上。
他心中只有一個念頭( )。他心裡反復念叨著的一句話是( )。這樣設計引導學生感悟,既是建立在對文本理解的基礎上的,又是對文本的再創造和深加工;既使書本上的語言內化為學生心靈深處的話語,又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性體驗。
這樣的言語實踐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語言、思維和精神的同步發展,達到了「訓練」和「感悟」比翼齊飛的境界。
四、定位年段要求,在對話互動中生成情感,生 成語 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是要在互動中生成思想,生成情感,生成語言。這種對話是基於充分朗讀、體驗、感悟的對話。
現實教學中,可能是由於考查教學效果方式的緣故,我們常常低估現在學生的水平,到小學中年級仍然將課文「咀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喂給學生」。筆者認為,到小學四年級下半學期,應該選擇一些足以統領全文的大問題,對學生更放手些。
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第二學期中《春日偶成》這首詩時,請學生把古詩讀准讀通以後,筆者就提出一個直奔作者寫詩動機的大問題:讀讀這首詩,你感受到當時詩人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一下子就能在短短的四句詩中找到「樂」字。
「樂」是這首詩的靈魂,於是在「樂」的籠罩下,學生開始「樂在詩中」地尋找能讓詩人「樂」的美景,開始「樂此不疲」地在詩中尋找能讓詩人偷著樂的理由,最終體會到原來作者是在美麗的春景中自得其樂。
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任何學習都是學習者自主建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離開學習主體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作用。有意義的接收學習是自主建構,有意義的發現學習也是自主建構。
五、切合兒童特性,適度拓展,堅持練筆
我們都知道,「語文,語文,語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學階段語文的奠基作用說到底就是在掌握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巒老師指出:語文課時有限,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刃上,用在識字、寫字、讀書、習作、口語交際上,把語文課上得既生動活潑,讓每個學生的各種感官特別是頭腦真正動起來,又扎實有效,向每個40分鍾要效率,要質量。
時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課堂內的訓練量太少,課堂內動筆時間太少。我們要克服課堂上「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頑症,每篇課文學完後,要騰出8~10分鍾時間讓學生進行書面語言練習。
教師要從檢測三維目標綜合達成情況和學生思想、情感、語言生成情況的視角,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情境性的語言書面練習題,讓學生寫一組句群或一個語段。這種練習要具有創造性、開放性和綜合性,能激發學生產生情境性和個性化的語言。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措施四
一、課堂中教學語言的准確運用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將科學文化知識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擴充學生的文學素養。教師要准確掌握語言運用的准確性,因為小學生正處於模仿學習階段,不能給他們帶來錯誤的認知,影響他們以後的學習。除此以外,教師還要能深刻、精準地運用語言的感情色彩,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教學《落花生》時,教師一定要注意為學生講解「落花生」是花生的別名,不要把「落」字理解成為動詞,不要未經查證與核實就望文生義地理解為「種花生」,造成錯誤性的理論。另外,還要注意語句的正確使用。
如「對於這個同學的看法,有的學生非常不同意,而我認為是對的」這句話的理解,就有兩種相反的思路——到底是對前邊同學的看法認為是對的,還是對後邊學生非常不同意的看法認為是對的呢?這就是一種歧義句,但是小學生還學不到語法這一塊知識,如果教師表達的模稜兩可,學生理解起來就會很困難。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務必要准確地運用語言,說出的語句是幫助學生理解事物的,而不是給學生造成困惑或是錯誤的學習。此外,教師教學過程中也要抓住重點,突顯精華,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獲得無限的知識,真正達到以簡駕繁、以少勝多的境界。
二、課堂中的多媒體運用
小學語文課本中包含的內容繁多,可以說是上有天文下有地理,從古今到中外無所不有。所以,課本中有很多內容對年紀尚小的學生來說還是陌生且難以理解的。這個時候就要運用多媒體技術帶領學生學習這些奇妙的知識。
多媒體教學打破了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形象生動地傳輸、再現知識的原理和物體原型,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的知識,從而加快學生學習和記憶的速度。同時,在課堂中恰當地運用多媒體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更精準地把握學習重點、難點。
這就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小學生年齡較小,在學習方面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對理解事物有一定的難度,運用多媒體就能克服這個限制,它能將抽象的課文語言轉化為直觀的動畫,將知識具體化,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
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時,有幾個動詞的排列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有這樣一段話:「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迎上去看,看見烏龜媽媽追上去,看見青蛙游過去」,這句話當中的「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既不知道這些詞的表現形式,也不知道該如果使用,這時候我就運用了多媒體幫助學生理解,把小蝌蚪尋找媽媽的整個過程製作成了flash動畫,重點強調了這三個動詞的表現形式,這樣一來學生就明白了迎上去就是相對的游過去,追上去就是從目標後方趕上,游過去就是從周圍游到目標物體身邊。
他們看完了這個動畫,這三個動詞的表現形式就會留在腦海里,從而為學生的語言表達的精準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提供參與機會,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要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好他們的主體作用。而要想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讓學生參與到互動教學中來,給他們提供獨立的活動場所,使每個學生在學到知識之後還能再傳播出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還以《小蝌蚪找媽媽》一課為例,教學中我把全班學生分成了若干個學習小組,讓組員分別扮演課文中的角色來進行表演。這樣,學生就能在自己理解的同時再分享給其他同學。這個環節既有競賽意味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
需要注意的是,新課程改革雖然倡導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但並不是說教師就不重要了。當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遇到經小組討論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就要適時地參與到探討中來,給出積極的建議。
四、課外的發現
學習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表達,學會熱愛生活,讓學生從現在起就懂得文字的力量。所以,不能把學生束縛在課堂中,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培養學習語文的習慣,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如我曾經給學生布置一項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在上學或放學的路上仔細觀察路上的路標、商店牌匾,記住一路上都有哪些商店,如果有不認識的字就問家長,如果你發現哪家的牌匾寫了錯別字,老師會有獎勵。留這個作業的目的主要有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