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簡述語文教學如何做到語思結合

簡述語文教學如何做到語思結合

發布時間:2023-03-29 13:32:24

㈠ 如何正確處理語文教育與思想教育

一、根據教材具體內容,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不同方面的思想教育
語文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思想教育的內容是十分廣泛的,而每一篇語文課都對培養學生的高尚品德發揮著積極作用。如,《地震中的父與子》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重點引導學生感受父愛的偉大與堅定。要想使學生動情,教師自己首先得動情,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作為「引語」能點燃學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滿主觀意識的課堂教學活動得到發揮。我巧妙地運用搭橋性的語言,在層層推進中強化感受,促使感知轉化為深刻的感悟。當學生被偉大的父愛感動得痛哭流涕時,我提醒學生你們每時每刻都感受著父母對自己的愛,可是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能經歷這種驚心動魄的事。父母的愛就是早起為我們熱好的牛奶,就是上學路上一聲聲的叮嚀,就是風雨中加在我們身上的棉衣……每一天我們都感受著父母那種無微不至、體貼入微的深深的愛,濃濃的情。此時立即激發學生愛父母的熱情,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對父母的感激之情,我還要求學生回家為父母做一件事。第二天交流時,發現一夜間學生長大了,幫媽媽洗腳、刷碗、掃地、做飯、給爸爸捶背……
二、運用口語交際課對學生實施品德教育
我們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時,除了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敢說心裡話外,還要注意培養口語交際的文明態度和語言修養。如,交談時要認真、耐心地傾聽別人的講話,說話、請教、商討時要注意態度自然大方,做到有禮貌,文明交流。如,在教學《學會道歉》的口語交際時,通過即興演示、播放生活小錄像、聯系生活等多種方式讓學生學會道歉,並告訴學生這樣的事不僅發生在校園,就是在校外,我們也會經常遇到。今後如果你無意間傷害了別人,那一定要記住,及時真誠地向別人道歉,說聲「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請原諒」等,這樣大家才能更好地相處,成為真正的好朋友。
三、發揮評價語的作用,巧妙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教師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有個性的人,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會有教師在備課時意想不到的變數出現。如果教師面對變數應變無術,甚至不理不睬,那麼,我們就可斷言,這肯定是一堂既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又缺乏教師文化個性的平淡無味的課。
四、通過作文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1.抓住作文命題的環節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要訓練學生觀察生活,貼近生活,思考生活。命題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思路,影響著中心的確立。因此教師的命題,可以結毀隱培合社會、人生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課文教學注入思想內容。如,以環保、互聯網、現代科技、反腐倡廉、西部開發、國家改革等命題來訓練學生。提高學生關注社會、理解社會、感悟社會的能力,並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抓住作文講評環節進行思想教育,講評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高尚的情操,使「作文」與「做人」有機地結合起來。講評時,我注意選擇那些能突出文章中心的段落、思想性較強的語句、突出人物品質的細節描寫,激勵學生學習他人文章中的好思想。作文講評要發展學生的正確認識,澄清模糊認識,糾正錯誤認識,培養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作文講評不能只講「文」不講對事物的認識,要針對學生作文中反映出的思想認識問題,不斷提高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
五、通過課外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語文教師應當充分利用語文教學以外的時攜碰間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比如課余時間讓學生聽新聞、講國內大事、搞「新聞發布」,培養學生關心國家、熱愛國家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搜集名人軼事、名人名言纖唯,課前搞「每日自勉」,從中受到啟迪、教育。出一些富有思想教育意義的演講題目,進行「課前三分鍾口頭講演」,組織辦手抄報等等,讓學生從中受到鍛煉。還可以充分利用班隊課的時間召開題為「我的理想」和「三十年後的聚會」等主題班會。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自覺的思想教育不僅是必需的、應當的,而且對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果是有益的,值得我們廣大從事語文教學的同仁進一步探討。

㈡ 在語文教學中該怎樣做

語文教學,教師以教材為依託,對學生進行文化文學修養的感染熏陶,感受語文的各種無窮魅力,陶冶情操,確立人生觀。通過語文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他們與文章產生情感共鳴,接受作者傳達的文化文學信息。
語文教師是語文教學的組織者,對學生情感有引領感染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無不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語文教材是文本作者傳播情感的載體,蘊含著濃郁的情感因素。教師不能拋開教材,簡單地向學生講授課文中的思想感情,更不能由著學生胡亂揣測文義。教師必須先認真研讀教材,仔細挖掘教材的內容,准確把握作品中所滲透的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外,激發自身的情感,方能點燃學生的情感,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並產生自己的情感,使學生與作者、作品休戚與共。這樣,語文教學就會達到「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育情境界。
教學情境的創設是情感教學的重要手段。新穎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熱情,進而引導他們走進文本,陶冶情操。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課前教師可採用情境導入、感情渲染、氣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學生的心弦。課堂上可以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講故事、談奇聞、說異事、讀美文、誦詩篇等方式活躍課堂,以此吸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歌曲、繪畫、書法、多媒體課件等都可以靈活地引入課堂,這些形式不但有利於激發、生成學生內心的情感,還有助於學生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情感。這種情感教學使教師能夠生動形象地闡釋出文本的情感和思想,使學生置身於優美的課文情境中,培育出美好的情感,把學習語文的興趣變為愛好,進一步發展成志趣。
教學語言是情感教學的橋梁,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語言最起碼要生動形象,具有激發力和感染力。從外在形式上看,教師的語言要有輕重緩急的節奏,抑揚頓挫的語調,富於變化的語氣。從內容上看,教師的語言要科學嚴密,通俗易懂,簡單精煉,不能有過多的廢話、套話。教師還可以配合適當的體態語言,把有聲語言和無聲語言結合為一體,促進學生與文本交流和作者對話。

㈢ 語文課怎麼做到思路清晰語文教學 怎麼做

備課前,弄明白利用這篇課文要交給孩子們什麼?也就是學生這節課的提升點是什麼?圍繞這個能力提升點和文章的內容等設計一個大的、能夠統領整節課的大問題.再把這個問題分解成幾個層次,在哪裡進行第一個層次,哪裡完成第二個層次.這樣設計的一節課不僅能目的明確,而且能夠提高實效性.
教師思路清晰,能把課上得一清如水。語文教學是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結合體。學生的思維是在教師邏輯思維的一步步推進中得到訓練、得到發展的,所以語文教師的思路要清晰,語言要生動,要有自己的特色。一味地照本宣科,是無法感染學生的。更何況現在的網路四通八達,教師如果沒有高招,就難以吸引學生,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我在聽課中發現,很多教師存在上課目標不清晰的問題。也許在他們的教案上目標制定得很明確,但到了課堂上,教學目標就消失了。因為教師只想著既定的教學環節,在實施教學環節的過程中忘記了自己制定的目標。教學過程好比是一條路,是專門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鋪設的,所有的教學行為、教學環節也是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的,因此教師上課的時候一定要目標明確,指導有方,採用啟發式、點撥式等方式,讓學生開竅。
做到這些,我們的課堂就會出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樣生機勃勃的場面。在教師的指導下,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綻放智慧的火花,這樣的課堂是最理想的。大家都沉浸在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理解、品味、鑒賞、運用的濃郁氛圍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就能切實得到提高。

㈣ 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語言與思維關系密切,語文教學最貼近思維這個智力核心,語文教學與思維訓練相結合具有全程性和全息性的特點,是語文教學的固有規律和首要原則(以下簡稱語思原則)。
一、語思原則的依據
(一)培養語文能力,首先要發展思維能力
語文和思維不是同一,卻也是統一的關系。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和工具;思維是語言的內核,是語言的形式和內容。兩者是相互依存、緊密相聯的。雖然不斷有人對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提出新的不同的見解,如形象思維有時可以離開語言,不用語言(如用形態)也可表達思維等等,但總體上都承認語言與思維是相互為用的關系,思維的結果要用語言來定型、交流,語文的發展有活化思維的功能,能促進思維的發展。葉聖陶說:「語言與思維密切相關,語文說得好在於思維的正確。因此,鍛煉思維極其重要。」又說:「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同時也訓練思想品德,這是當然之理,語文課是教育的一部分,怎麼能不顧到思想品德),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獐時期打下的基礎至關重要。」烏申斯基說得好:「誰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的思維能力。」心理語言學認為語言與思維:「從兩種發展的起源說,總是先有認知而後有語言。認知是個體的和種系的語言發展基礎,沒有通過感知動作對事物特性和事物關系的認識,不可能有表達這些匭和關系的語句。」另一方面,語言「它作為思維的中介而對包括思維在內的整個認知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總之,認知是獲得語言的基礎,語言又促進認知的發展。
(二)語文知識、能力和智力需要協調發展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智力與知識、能力的關系極為密切。提高語文教學的全面質量,需要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智力三位一體,協調發展。這里有必要了解知識、智力、能力等不同的概念。一般說,知識是客觀世界的現象和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系統反映;智力是觀察、記憶、想像和思維等心理特點的有機結合;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一定疃的方法及其所必須的心理特徵,語文能力指聽、說、讀、寫活動,知識與智力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
它們的區別是:
1、內涵不同
2、生理基礎不同
3、發展規律不同
它們的聯系是:
1、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因為知識是智力的主要因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字詞句篇等語文基礎知識就不可能很好理解課文,寫好作文。
2、智力是學習知識的條件。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掌握語文的速度、數量和質量。
語文能力包括知識、技能(經過反復訓練後在個體固定下來的行為方式)和智力等,知識、技能和智力與非智力都是的要求和基礎。如寫作能力,要具有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的知識,要有觀察、記憶、想像、思維等短暫疃參與其中,還要有熟練的寫作技能技巧。因此,語文教學要把學習語文知識與發展智力(以思維力為核心)和訓練能力結合起來,要從學習語文知識入手,注重智力開發,落實語文能力的培養。以英國教育家洛克為代表的形式教育派強調教學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形式,輕視基本知識的傳授,以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實質教育派,否認發展學生智力的可能性,強調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傳授在實際生活中有用的知識。他們把知識學和能力培養與智力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歷史證明這是錯誤的。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把知識、能力、智力有機結合統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全面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因此,語文教學應當與思維訓練相結合。
(三)語文教學要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
創新思維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核心。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思維是指運用新觀念、新方法進行獨立思考創造出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思維過程,教育心理學家把教與學概括為記憶、理解和思考三個不同水平,認為只有在積極的智力運動中去探求未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稱為創新教育,達到最高的教學境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語文學要加強素質教育,開發創造潛能,必須加強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力度。培養創新思維是造就創新型才的必要前提,是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教育工作者肩負的最具挑戰性的歷史重任。當前語文教育界普遍存在著缺少對學生創造力的開發問題,教材、教法和測試都強求統一,「一刀切」,「齊步走」,求異思維、批判精神受到重壓,與高學歷、高競爭、多層次、多變化的人才要求和時代脈搏不全拍。創造學認為:「人人皆有創造力,創造力的水平可經訓練提高。」美國學者哈里特朱克曼在他《科學界的精英》一書中,對10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分析的結論是:完善的智力和人格結構是這些人的共同的心理特徵,包括淵博的知識、超人的記憶力、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極強的綜合思維能力和精湛的實驗技巧等。語文教學對發展學生的這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極為有利,對聚斂思維、發散思維、辯證批判思維、隱喻聯想思維等創造性思維能力都可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得到經常的有效的訓練。語文教育工作者完全有條件有責任在培養和造就創新人才工程中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做一名光榮的奠基者。
二、語思結合原則的實施
語文教學與思維訓練相結合原則的實施要遵循思維規律和語言規律,根據學生心理特徵尋找最佳結合點
(一)利用思維特點和規律,優化語學教學過程
人的思維具有問題性,概梧性,間接性的特點。思維過程的基本規律是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分析是在頭腦中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或者把事物的個別屬性等分解出來;綜合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各部分或個別屬性聯合起來。把一篇課文分解為段落句子和詞,把詞、句子組成段落,把段落聯結成文章。抽象是提取事物的本質屬性(肯定抽象),舍棄非本質屬性(否定抽象)的過程;概括是把抽象出來的本質屬性聯結起來,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分析與綜合是抽象與概括的基礎,抽象和概括是分析與綜合的發展。例如教學曹禺的雷雨,先要分析第一部分是寫三十年後周朴園和侍萍相的見的,第一層寫侍萍以敘述別人中吻訴說自己的悲劇遇,第二層寫周朴園認出侍萍後的惡劣態度。第二部分是寫周朴園與魯大海母子相見的矛盾。然後綜合起來看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錯綜復雜的矛盾。接著要進行理性的抽象,從侍萍身上看到了周朴園的冷酷、偽善,從工人代表大海身上看出周朴園的殘忍、貪婪,同時從侍萍、大海等形象上也預示了人們在覺醒、在斗爭、在批判中具有無比強大的威力。最後進行概括,以周朴園為代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會即將崩潰,大雷雨已經來臨,中國社會將發生巨大的變革,一篇課文的教學過程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與綜合、抽象和概括,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思維訓練過程。
(二)遵循思維發展規律,培養思維品質,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1、遵循思維發展規律,包括: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形式思維、辯證思維。
2、培養思維的智力品質,包括: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獨創性。
(三)培育創造性思維品質,增進語文創新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主動獨創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的思維形式。托爾斯泰說:「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給創造性教學以必要性和可能性准備了優越的條件。

㈤ 在語文教學中怎樣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核心作用

「語言—思維」型教育區別於「文字—語言」型教育的基本特徵,就是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要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實行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
語文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學習和生活的工具,語文具有其工具性;人們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總是要反映一定的思想,故具有思想性。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語文學科所反映出的兩種最基本屬性。
但是,如果我們從更深層的本質來看就會發現,語文學科之所以能夠反映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因為語文包含著語言和思維這兩個更核心的因素,是這兩個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語文為什麼能充當交流思想的工具?就是因為它一靠語言,二靠思維。無論是說給別人聽,或是聽別人說,無論是寫文章給別人讀,或是讀別人寫的文章,既要靠語言,又要靠思維。語文是靠著語言和思維這兩個核心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才有「聽說讀寫」的思想交流過程的,才表現出它的工具性的。語文為什麼能表現出思想性?這是因為它一靠語言,二靠思維迅盯納。人們說出的話,寫出的文章,都是一種思想的表達。而這種思想是靠語言和思維的共同作用才產生出來的。當一個人在生活實踐中遇到了某個問題,他就會在頭腦中針對這個問題以語言為工具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思維加工,最後形成一種認識,這就是思想。可見,離開了語言和思維,也就不可能形成思想,語文也就不會具有思想性。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工具性和思想性是語文學科的兩種基本屬性,但它們又是通過語言和思維這兩個核心因素的相互作用才表現出來的;因此,語文學科更深層的本質或根本屬性,是語言和思維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
我們了解了語文學科的這一根本屬性,也就明確了語言和思維訓練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在語文教學中,需要對學生進行訓練是多方面的,人們過去把最基本的訓練歸納為「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聽說讀寫」既然是人們以語文為工具進行思想交流的四種基本過程,也是語言能力表現的四個基本方面。「聽說讀寫」能力提高了,整體的語文能力也就提高了。但是,我們還應該更深一層地思考,「聽說讀寫」這四種能力又是由什麼決定的?是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無論「聽說」,還是「讀寫」,它所表現出的還只是一種外在的能力,而決定這四種外在能力的內在的、核心的東西是學生實際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認識了這一點,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就不能單純地就「聽說讀寫」去訓練「聽說讀寫」的能力了,而應該重視對學生語言和思維能力的訓練;同時,也不能把「聽說讀寫」的訓練和語言思維的訓練看成是同一層面的東西,而應該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去帶動「聽說讀寫」的訓練。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來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核心作用呢?
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體現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核心作用,主要應該處理好以下幾種基本關系:
一、正確處理好語言和思維訓練同「聽說讀寫」二者之間的關系。
「聽說讀寫」是人們進行思想交流的四種基本過程。從現象上看,它是憑借語言的一種交流形式,實際上語言承載著思維信息,是語言和思維二者共同在起作用。而「聽說讀寫」又是語言和思維共同作用下的外在表現形式,離開了「聽說讀寫」,語言和思維便失去了得以外化並與他人進行思想交流的條件,它只能永遠保留在自己的頭腦中。
「聽說讀寫」和語言思維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所以在實際的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就應該將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同「聽說讀寫」密切地結合在一起。要做到二者的結合,我們必須注意以下兩點:
(一)注意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突出則擾語言和思維訓練。
在實際教學中畝沒,往往有兩種不正確的認識:一是認為只要讓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聽說讀寫能力自然便會提高。事實證明,如果忽視了聽說讀寫過程中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去一味強調學生多聽多說多讀多寫,往往事倍功半,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比如閱讀,即使每篇課文學生都可以背誦,但生吞活剝,不求甚解,既不懂得文章的語言好在什麼地方,又不懂得作者是如何思考問題的,學生仍然不會學到什麼東西,形不成什麼能力。二是認為既然語言和思維與「聽說讀寫」有著密切的關系,那麼抓好「聽說讀寫」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語言和思維的能力。語言和思維能力的提高要靠「聽說讀寫」,但只有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語言和思維能力才能提高。如學生寫作,如果不在語言和思維方面提出要求,學生當然也要思考,也要用語言來表達,但畢竟是不自覺的,盲目的,學生的進步也必定是緩慢的。故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克服以上兩種不正確的認識,在「聽說讀寫」過程中有意識地突出語言和思維的訓練。這就需要我們在每次的「聽說讀寫」活動中都必須在語言和思維兩個方面提出明確的訓練目的和要求,提出具體的訓練方法和措施,通過「聽說讀寫」活動來讓學生的語言和思維都得到很好的訓練。
(二)注意語言和思維訓練與聽說讀寫活動相結合
要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並不意味著去孤立地搞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必須將語言和思維的訓練緊密結合到聽說讀寫活動的過程中來。以往有些地方曾出現過把思維訓練與聽說讀寫割裂開來,孤立地去搞所謂思維訓練的傾向,這種做法現在客觀分析,的確是違背語文課思維訓練規律的。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要突出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就必須把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貫穿於「聽說讀寫」過程的始終,這才是我們正確的認識。
二、正確處理好語言和思維訓練與知識經驗的積累和非智力因素發展間的相互關系。
知識經驗對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有人誤認為強調開發智力、發展思維便可以忽視知識經驗的學習和積累,這是不對的。知識經驗是思維的材料,思維即是對知識經驗的認識加工。試想,如果學生寫作文,頭腦空空,既沒有感性的生活經驗,也沒有理性的知識材料,憑借什麼來思維?正因為知識經驗對思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既不能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思維的訓練,也不能脫離知識經驗而孤立地去搞思維訓練。我們只有高度重視學生知識經驗的學習與積累,才能從豐富思維材料上為思維發展創造必要的條件,這才是真正體現語言和思維的核心作用。
為此,我們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一是要讓學生養成平時勤於觀察、留意生活的習慣,注意積累感性的經驗。同時,還要讓學生在觀察中勤於動腦,學會分析,並能用准確的語言把所見所聞表達出來。只有這樣,學生的感性經驗豐富了,語言和思維才能得到訓練。二是要讓學生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注意積累知識性的材料。目前學生閱讀量不足的確是一個大問題,這是造成學生文章思路狹窄、空洞乏味的一個重要原因。要讓學生有東西可寫,有內容可思考,必須重視擴大閱讀量。同時也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勤於動腦,多加思考,向優秀的作品作者學語言、學思維。這樣,學生的知識材料才能豐富,語言和思維才能得以鍛煉。
非智力因素對語言和思維發展的同樣是十分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興趣、動機、意志等。以往,曾片面強調開發智力、發展思維,而忽視非智力因素培養的問題。我們語文教學負有培養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任,從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來說,非智力因素也是影響其發展的一個前提條件。以興趣為例,如果教師教法不得力,激發不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就會因為缺乏動力而處於被動狀態,語言和思維的訓練自然難以收到較好的效果。就情感方面而言,記敘文和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寫作都離不開情感性的語言和情感性的思維,如果學生的情感不能得到健康的發展,那麼他們的情感性的語言和思維的發展也必然會受到限制。所以為了學生語言和思維的發展,我們必須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三、正確處理好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
語言和思維訓練的核心,其作用除了要處理好以上幾個關系外,關鍵在於正確處理好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核心之間的關系。在總體要求上,我們既要防止脫離思維訓練去單搞語言訓練的傾向,也要防止脫離語言訓練去單搞思維訓練的傾向,做到兩種訓練的有機結合。語言訓練之所以要同思維訓練很好的結合,就是因為學生的思維對語言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如學生作文中出現的用詞不當或句子不通的問題,從形式上看是語言的問題,而從內容上看則是思維問題,是學生還不能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概念,還不能對事物作出合乎邏輯的判斷。事實證明,學生的語言總是隨著其思維的發展而向前發展的。如果不重視思維的訓練,學生不止思維的發展要受影響,語言的發展也會是不健全的。因此,我們應該在語言訓練的同時抓好思維的訓練,並將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詞語訓練中就應該很好地滲透概念方面的內容,在句子的訓練中就應該很好地滲透判斷方面的內容,在論證方法的訓練中就應該很好地滲透推理方面的內容。我們不論聽學生回答問題還是看學生的作文,不僅要注意到學生語言方面的問題,而且應該從學生的語言問題中看到思維方面的問題,這樣才能使學生的語言能力以及思維能力都得以全面的提高。
思維訓練同語言訓練相結合,這是因為學生的語言對思維的發展同樣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的思維是一種以語言為工具的思維。在大腦中,我們要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考。思維的結果即思想,也要以語言為工具表達出來。可以說,離開了語言,就不成其為語文的思維。
語文課的思維訓練應該成為語言性質的思維訓練,它是同語言訓練結合在一起的思維訓練。在語言訓練中,每當學生理解和掌握了一個新的詞語,一種新的句式,或者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學生就尋求到了一個能夠反映相應事物的詞語,增加了一種能夠反映自己思維內容的表達形式,學生的思維也就向前發展了一步。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必須緊密地結合著語言的訓練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既會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維,又會以語言為工具進行表達,才會真正形成語言意義上的思維能力。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抓好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並能將這兩種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同時能夠注意從知識經驗和非智力因素兩個方面為語言和思維的發展創造條件,也就真正體現了語言和思維訓練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核心作用。

㈥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

就目前教育來講,高中語文教學仍處於一種應試教育階段。現在的高中生由於高考的壓力,使他們的學習任務更加的繁重。因此,在學習中他們只注重自己對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對自己思維能力的培養,這種方式只是增加知識卻忽略了對課本的深入了解。高中語文教師通過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來提高自己的升學率,這些方式都忽略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降低。
1思維的內涵
人腦對外界客觀事物做出間接反映的過程,叫做思維。思維是人們通過對存儲在記憶深處的表象以及對將來可能發生的事情所做出的概括和總結,以此來發現那些原本未曾發現的新東西。語文思維能力則是人們通過對語文的學習,而進行的思考和探討。
人體思維能力是指人腦對想像力、記憶力和觀察力的深入總結,人體思維能力也代表著人體的智力水平。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要不斷的加強。在相同的理解中尋求不同點,在不同的理解中尋求相同點,從而不斷的優化人體的思維主體意識。
2語文思維的交流性
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對某些語文知識會進行交流和討論,師生間通過語言和文字不斷的進行著探討,由於閱歷的不同,學生和老師之間會產生不同的意見,但最終會通過思維的交流來解決這些問題。因此,思維的交流在師生間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1語文思維的廣泛性
人的想像力是豐富多彩的,所以,人的語文思維能力就更加的廣泛。學生在學習語文時,由於教師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以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思考,因而出現不同的思想。古今中外,無論是理想還是道德,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在語文教學中都會涉及,語文幾是乎無所不包無所不含,不同的學生由於不同的生活閱歷和對知識的掌握不同而造成不同的見解,作為教師就更應該結合教材的內容作出更深刻的分析,接受學生的新思維。
2.2語文思維的滲透性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的理解不同,因而產生不同的思想分歧。教師應當用真摯的感情來教導學生,使他們對問題具有較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思維就像芽兒一樣悄悄的種進學生的心靈,它將在細雨的灌溉中萌芽和生長。
3培養學生探索思維
作者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會融入他們自己的感情經歷以及其他的閱歷。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時我們更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能力。葉聖陶先生曾今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學生若是想要更好的學習和掌握文本,就更離不開文本所創作的意境。意境需要學生的想像。作為教師在提問時還要注意問題的開放性,問題的切入點要找好,變「教師問學生」為「學生向教師質疑」。如在《天凈沙 秋思》當中提到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等,這些事物無不反映著創作者的悲涼與落寞,學生在這種意境中可以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產生質疑。學生在積極探討中體會作者的落寞與悲涼,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這種探索性思維使學生對詩意理解更加的透徹。
3.1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
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學習的深入,高中生的理論思維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發展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教學活動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繼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邏輯抽象思維,使學生能夠用較全面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從而避免了學生的主觀性和隨意性。對學生辯證思維的培養,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從而進一步的提高學生的語文功底。在布置作業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和體驗生活。
如,在布置《師說》作業時,老師可以叫學生仔細的分析《師說》的意義,讓學生在《師說》的這篇古文的基礎上發表一下對老師的授業解惑的見解,以及對古代的老師的看法。除此之外,學生還可以成立課外學習小組,通過搜集資料進一步加深對古文的理解。同時還可以開展課堂辯論賽,同學們可以通過資料的搜集和課堂的辯論來提高其辯證思維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
3.2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培養不能只局限於課本,同時還應該注意學生的課外閱讀發展,這不僅開闊學生的視野,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激發他們自主學習的興趣。課外閱讀的作品可以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使學生博古通今,學貫東西,進而使學生的視野越來越大,語文功底的積累越來越多。如,在上《物種起源》緒論時,課前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學習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所布置的任務,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同時提高學生的知識層面,改變學生的價值觀。在閱讀霍金的作品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去看看霍金的人生經歷,在閱讀作品的同時了解作者的精神和品質。
4結束語
總之,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同時還要注意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的陪養,增強學生的語文功底,在新課程當中教師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宗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才能,是學生更加優秀,成為國家的棟梁,民族的未來希望。

㈦ 課堂教學中如何做到學思結合

1、堅持「以學為主」不動搖

目前課堂教學的現狀是——學思離散、知行脫節。其主要原因就是「以教師為主」,學生不是主動自覺的學習,而是在教師壓迫之下的「被學習」。「填鴨式」的教學根本就不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空間,只是流水線的「得到信息——默記於心——按題索答——准備應試」,怎麼能是實現「學思結合」?「互教互學,外化共享」學習課堂有思維價值的「問題引領」之下,個體學習——同伴互助——小組合作,相互交流和研討,質疑釋疑,體現了以學為主的教學思想,能夠促進「學思結合」的特點。問題是,教師如何智慧引領、組織積極思維下的學習活動,真正的讓學生動手、動腦、思考、發展。

2、突出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思維力是智慧的核心,只有活動沒有思維量的課堂不是好課堂。學生的思維鍛煉,並不是指一味的靜思、默想,更不是「靜聽」、「做題」,尋求好的學習策略、學會組織學習以及在活動中表達等等,都需要學生的思維。靜思、自省下的頓悟可以提升思維,活動中思考和活動後的反思也可以提升思維,學生的智慧發展,不僅需要理性智慧,更需要實踐智慧。需要指出的是,學生的任何活動基凱,必須是以「積銷肆極思維」為前提的,不論是聽老師講解,還是合作展示,學生是否「積極思維」是衡量課堂教學活動質量的唯一標准,因此,不論組織學生「互教互學」時,還是組織學生「外化知識」時,都要牢記這一點。

3、積極嘗試實踐性學習

孫中山先生提出的觀點是「知難行易」(資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認為,人類的知與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大體經歷了三個時期,即從「不知而行」到「行而後知」再到「知而後行」。行在先,知在後,「行先知後」,知是從行中來的,能實行便能知,能知便能進步。在知行關繫上,他提出了「知難行易」,是唯物主義的知行觀),我們在課堂中的感覺是「知易行難」,這是一種辯證關系,並不矛盾。「知難行易」是指在實踐中總結規律、體驗智慧、發現問題的本質,是從實踐到理論的「難易關系」,而我們課堂教學是以間接經驗的傳授為主,不經過實踐體驗和實踐檢驗,是從書本理論到實踐行動的「難易關系」。學生的學習實踐方式有多種,並不僅僅是社會實踐一種方式,要落實「知行統一」,可以將「學習實踐、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以培養「實踐性人才」為目標,完善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活動。關鍵是要是讓學生通過眼、耳、鼻等多種感覺器官或自己身體行為,直接感知客觀「現象,並在感知「現象」的過程中,開動思維機器,認識「現象」的本質過程。為此,教師應通過問題引領,創設情境,提供信息、資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互教互學,外化共享」學習課堂中的「外化」思想,就是為了把傳統學習變成學生的實踐性學習,通過學生的直接參與活動,表達、表現自己的思想,在實踐中提升智慧。

4、積極培養學生的質疑和探究的能力。首先要學會在閱讀和學習的過程中善於發現問題,敢於質疑,這樣才會有探究的源泉,才會讓問題一步步明晰起來。探究要注重過程的培養,那是實際明晰問題的過程,這同時也是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標尺。

5、教會學生學會合作學習。虧鋒轎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一些體會:

合作學習的形式必須是循序漸進的。實踐證明,低年級的合作學習,從同桌同學的合作開始比較有效,最初甚至可以允許小朋友兩兩自由組合;

對全班學生的分組要進行認真的研究設計,最好按照異質分組,就是說每個組中成員的組織能力、學習能力、學習成績、思維活躍程度、性別等都要均衡。要確定每個成員的分工,可以採取輪換制,如組長、記錄員、資料員、報告員等由每個成員輪流做;

在合作中和合作後,要不斷引導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好處。教師可以通過課堂觀察、作業批改、找學生談話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經驗和不足之處的教訓,進而針對每個小組的表現再做具體的指導,促使每個小組都進行反思,這樣慢慢會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良性循環。

小組合作學習中出現的有些問題是學生不善合作,不知道怎樣合作造成的,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更缺乏從事合作學習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逐漸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主要包括培養學生如何收集資料,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討論問題,如何以友好的方式對待爭議,最核心的,在小組中要有感恩和寬容的心態對待同伴。

㈧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一、講讀課文中,尋找最佳「結合點」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講讀課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最常見的,那如何在講讀課文中滲透伏灶此德育教育呢?我覺得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思想教育
在語文講讀課文中,思想教育與語言文字訓練應該是融為一體的,沒有離開語言文字的思想內容,也沒有缺乏思想內容的語言文字,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所以,小學語文教材選了大量文質兼美、思想性較強的文章。這些文章運用生動的語言塑造了各種具體形象,或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或反映高尚的道德情操。因而,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就要從課文的字、詞、句入手,啟發學生品味作者是如何巧妙地遣詞造句的,通過這一手段,讓學生感知課文內的具體情節,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感覺,讓活生生的形象深深地
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從而在思想感情上收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比如《十里長街送總理》的第一段中,描寫了人們在長安街兩旁焦急等待周總理靈車的悲壯場面。「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對青年夫婦„„他們擠下人行道,探著身子張望„„一群淚痕滿面的紅領巾,互相扶著肩,踮著腳望著,望著„„」在教學這一段時,教師可以抓住與中心思想密切相關的語句,加以必要點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拄著」、「背靠」、「擠下」、「探著」、「踮著腳望著,望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細加推敲,讓他們想想這些語句表現了人們什麼思想並深入領會作者的匠心所在,從人們的動作中體會人們焦急的心情,從而體會「人民總理人民愛」的思想內容。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發揮了課文的教育感染作用。
(二)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思想感情
古人雲「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彼討源,雖能心顯。」這就是說作者在生活中吸取了一定的思想內容,而後才動筆寫文章,所以在文章中就一定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愛、或恨、或悲、或喜。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正確、深入地理解課文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抑揚頓挫的語調有感情地反復朗讀,作者流露於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容易對學生產生共鳴,能深深地感染學生,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如《大海的歌》一文中,有這么三句話:
1、展現在我眼前的是藍天、白雲,碧綠的大海,正從東方升起的朝陽。
2、船頭飛濺起來的浪花唱著歡樂的歌。
3、咱們自己的石油鑽探船,我彷彿聽見大海正在唱著一曲新歌。 第一句話描寫缺迅了四樣景物,藍、白、綠、紅構成了一幅色彩鮮艷而又美麗的風景畫,可見作者的心情是多麼的愉快,所以在朗讀時要指導學生用優美的語調讀出作者的愉悅之情;第二句是寫浪花在唱歌。浪花怎麼會唱歌呢?其實是作者看到海港繁榮的景象後,自己心裡高興地唱著歌。這里可以指導學生用歡快的語調來讀,高興得就像自己在心裡唱歌一樣;第三句中的「咱們」指的是我們中國,說以前我國沒有石油鑽探船,現在我們國家可以自己製造了。這句話就是借大海的歌來表達作者的喜悅之情,來歌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成就。這里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用激昂的語調來讀,把自己的自豪之情表達出來。因此,通過讀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欣賞優美的語句,另一方面又自覺地接受思想教育。
(三)聯系學生實際,深化思想教育
在語文課上,教師要憑借教材,堅持正面啟發、誘導,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在領悟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傾吐自己內心的感受,相互啟辯敏發,從而進一步受到課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蘿卜頭」》一課,教師可以在課上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與「小蘿卜頭」進行比較。「小蘿卜頭吃的是殘羹冷飯,住的是陰暗潮濕的監獄,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寫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筆頭,那麼你呢?」讓學生想想自己和小蘿卜頭一樣大的時候生活是怎麼樣的,從而對「小蘿卜頭」小小年紀在監獄里的非人生活充滿同情,激
起學生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懷遠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學習的教育,並逐漸轉為自己的行動。
二、在作文教學中,把握最佳時機,與思想教育結合起來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另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塑造學生心靈的重要途徑。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作文教學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與教做人的統一」。作文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更全面地觀察社會、更深刻地認識社會,贊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現實中的假惡丑,培養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念。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把握每個有利時機,自覺地、有意識地站在育人的高度教書,這對於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是至關重要的。

㈨ 如何才能把課內語文教育和社會語文教育結合起來

淺談語文課堂內外教學的結合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必須將課堂內外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實踐與理論的有機結合。尤其是習作教學和閱讀教學。習作教學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讓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到生活中去發現真、善、美,激發他們寫作的熱情,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閱讀教學要合理安排在語文教學中,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內外、寫作教學、閱讀教學
創新在於突破傳統。傳統的教學往往把學生束縛在學校、課本、教師這三者,認為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課本是學生學習的依據,學校是學習的場所。而事實並非如此。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哪褲鎮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這一理論認為,教育起源於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語文大師呂叔湘曾經說過,他的成功,得益於課內知識佔30%,而課外知識佔70%。①由此可見,語文學習要重視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生學習的渠道,增加學生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使學生的語文學習與廣泛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讓語文學習充滿生機和活力。要使素質教育真正在語文教學中落實,一定要注意課內外的結合,因為語文是人類的交流工具,是人類的文化成果,它不僅肩負著教學母語的責任,還肩負著秉承傳播文化薪火的使命。在此就作文教學和語文閱讀兩方面談談課內外教學的結合。
一、作文教學
在我看來許多學生對於寫作文都有一種恐懼心理,學生寫作文不是全不費力、輕而易舉,而是冥思苦想,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學生怕作文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每當周末我布置寫作,總能聽到「哇」純轎「哎呀!又寫作文了。」即使有些學生不怕,但學生的作文也存在千人一面的情況,主要表現在:為了突出思想性,寫人——高、大、全;寫事——意義重大李粗;寫景——發出贊嘆,內容寫法驚人的相似。比如:我讓學生寫自己學雷鋒做了哪些好事,大部分同學都寫扶老奶奶過馬路。情況很不容樂觀。怎樣消除心理呢?關鍵就是作文教學也要注重課內和課外的有機結合。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指導學生課外經常練筆,把所見、所聞、所思、所感隨時寫下來,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寫作能力歷來都是語文學科的重頭戲。教師感到作文教學難,學生感到寫作文更難。生活是多樣化的,每一個人眼中、心中的生活,更是異彩紛呈的。作文,本來就是對認識到的生活的真實的反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終生學習的四個「學會」,核心就是「學會做人」。在這方面,作文教學顯得尤為重要。作文教學應當是課堂內外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擺脫作文教學的困境,提高學生寫作水平。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現作文教學課堂內外的結合。
(一)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②只有熱愛生活,才能妙筆生花,要讓學生走出課堂教學的「三味書屋」,撲向生活的「百草園」,讓他們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點使你心動的東西來。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做一些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如何觀察?要讓學生首先明確觀察目的、范圍,便於讓學生「集中注意,活用感官」(郭沫若語)。其次,觀察時要按一定順序,分類比較觀察,調動多種感官,「多看、多聽、多問、多記、多想」,這樣,才能使文章寫得形象,有聲有色。我在教學中,帶學生觀察梅花。要求同學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從遠到近,遠看像什麼?進看像什麼?然後重點觀察梅樹的枝、干、葉、花,它們各有什麼特徵,最後觀察花瓣的形狀、顏色、香味,讓學生一一表述,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有血有肉。正如魯迅所說:「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 ③由此可見,教師要注意引導,慢慢培養起學生的觀察興趣,逐步形成觀察的習慣。
(二)貼近學生生活命題
記得我校舉行作文公開課活動時,執教者是教學經驗豐富的陳晚林主任,他選取的作文題目是《我考了》。這節課效果相當好:有的孩子寫自己考好了受到父母嘉獎時高興的神情;有的孩子寫自己考砸了害怕的心理和父母失望的眼神;還有的孩子寫自己明明考得很好還故意騙家長,引來一陣訓斥,並最終公布了真相……課後,我請教陳主任,他說:「這個作文題目貼近學生生活,考試是每個學生都經歷過的,這當中有說不盡的酸、甜、苦、辣,關於這個話題我相信學生一定有話可寫,而作文教學就要引導學生寫真話、實話、心裡話,吐露真情實感。」確實,從題目入手貼近學生生活是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命題的方法。筆者認為可以命幾個題目讓學生選擇;也可以半命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把題目補充完整,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擬題。學生生活的內容千差萬別,每個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作文題目貼近學生生活,將習作內容與課外生活緊密聯系,這樣學生才會覺得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三)帶領學生走出課堂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一個作家沒有生活體驗,寫不出好的作品;一個演員沒有生活的體驗,演不出好戲;一個學生沒有生活的體驗也寫不出好的作文。曾經有人說過:「隱去了太陽的天空是灰的,失去了水分的植物是枯的,脫離了生活的作文是空的。」 作文的空間應該是開放的,要善於把握時機。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除了要在校內讓學生進行習作訓練外,尤其要重視讓學生走出校門,親身去觀察、感受、體驗生活,讓學生自由表達。到社會上搜集作文材料。寫作應不受空間的限制,課堂內外都可以成為寫作的源泉。擺脫「重課內輕課外」的觀念,將課內外結合起來,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學生走進生活,走進社會,走進大自然,尋找生活中的真善美,並引導學生通過文字將自己的真實情感表達出來。走進大自然,向大自然索取作文素材。比如:春天,帶領學生親近自然,發現春的訊息;夏天,帶領學生擁抱自然,感受夏天的豐富多彩;秋天,帶領學生走進田野,分享豐收的喜悅;冬天,帶領學生滑冰、玩雪,得到放鬆身心的愉悅。讓學生體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今年春天我組織學生去公園春遊。讓學生走出課堂,感受春天的氣息。後來有一位學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描述了初春的新綠:綠色悄悄地走進了我們這個世界,樹綠了、花紅了。第一個開花的總是迎春花,它總是那麼熱情地迎接春天,葉還沒綠呢,它的花已經全盛開了。小草早早地從土裡鑽出來,好像很好奇似的,想看看這個新世界。湖邊,柳樹也抽出了小芽兒。那些不知名的小花也爭奇斗艷,紅的、紫的、乳白的、橙黃的……這讓我想起了「萬紫千紅總是春」的詩句。可不是嗎?春天就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季節呀……
這位學生眼裡的春天是多麼生機盎然啊!可見,我們要邁出課堂教學的圈子,將學生引向課外,豐富他們的課餘生活,為寫作提供素材。當然也不要錯過父母的叮嚀、上學路上的風景、科學實驗,哪怕是一次談心、一張照片,組織學生開展種植、養殖活動,開展扶老助殘活動,參觀書畫展覽、賣報紙,讓學生做小記者,對有關人士進行采訪,鼓勵學生展示課余愛好,交流家務勞動的心得……只要學生留心生活,真實地去感受生活,寫作就不是一件難事,就會成為忠實的記錄者,成為最好的夥伴。總之,使學生感到生活是多麼豐富多彩,生活是多麼美好,從而人人爭做熱愛生活、美化生活、創造生活的小主人。
(四)引導學生學會傾吐
書讀多了,生活積累豐厚了,就會引起傾訴,表達的慾望。學生有許多美麗的幻想,包括荒誕無稽的,不要用成人的眼光來看待,應該鼓勵他們寫出來。語文課就是解放人的心靈和才智,讓學生的想像力、表現力都盡情地釋放出來。長期以來,在作文教學中,人為地限制學生作文的表達方式,過高地要求學生寫高、大、全的作文,筆者認為只有敢說真話,才能寫出好文章。孩子的童年是夢的季節,這時候往往會有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當孩子願意把這些心理話說出來時,不論孩子的想法多麼可笑,孩子的行為是多麼幼稚,只要是真實的,教師都應該加以表揚,不要去限制學生表達的內容。這些真實的感受成為了寫作的第一手材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內心體驗,還提高了學生的認識水平。所以教師一定要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比如:運動會上,教師讓孩子們為一場正在進行的比賽當解說員。比賽的孩子奮力拚搏,解說的孩子妙語連珠。事後,我們可讓親歷賽場的孩子寫比賽,讓「解說員」寫解說詞,讓沒有機會參與的孩子寫評論,各取所需。孩子都喜歡玩具,我們可結合這一生活實際,讓孩子們將自己的玩具當作失物,為其寫一則尋物啟事,這不就是一種很好的狀物作文訓練嗎?我想,每個孩子都會為了找回自己的所愛而搜腸刮肚地傾力描繪的。
二、語文閱讀教學
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中,讀應該為主線。一些老教師總是滔滔不絕地講背景資料,講文章結構,講句子特點,講人物性格……「老師講,學生聽;老師講,學生記」,可謂「講風興盛」,而學生卻「讀風不起」。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我國傳統教學的寶貴經驗。④新課標也提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語文閱讀就應該確立「讀為主線」的基本理念。讀為主線,就是要給學生足夠的讀的時間。在課堂中安排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讀書,不能走過場;要變換形式,把學生的齊讀、自由讀、選擇讀、合作讀、教師的范讀有機結合起來。可見讀的重要,但怎樣讀呢?實踐證明:結合課內閱讀教學指導學生課外閱讀,有助於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既提高了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又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生活;既豐富了學生的讀寫知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在此提出我的幾點想法:
(一)將課外閱讀安排於課堂教學之前。
為了便於閱讀教學,教師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課外搜集關於課文時代背景的課外閱讀材料,使之便於閱讀教學,從而使閱讀課的課前預習與課外閱讀掛起鉤來。例如,我在教《江村小景》一課時,我讓學生學會自己分析當時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研究,也可以上網或去圖書館,讓他們先對課本有一定的了解;教《行路難》一課時為了讓學生了解李白當時的寫作背景,所以,我要求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先了解李白的生平,對李白的一生坎坷潦倒的仕途生活形成一幅畫卷,那麼,到時候再告訴學生作者是在什麼時候寫作這首詩的,他們的印象就會非常深刻。在教學《虎門銷煙》時我先讓學生搜集有關鴉片的資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了解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及鴉片給中國帶來的危害,在學生的頭腦中確立一個觀點,鴉片必須要銷毀,刻不容緩,從而在理解課文銷毀鴉片的意義時就不需煩瑣的講解。所以在教學中如能做到將課外閱讀安排在課堂教學之前,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所得的知識不但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理解文中重點句子的含義,更有利於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二)有目的地滲透在閱讀教學之中。
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閱讀與所學課文內容有密切聯系的課外閱讀教學中的難點。疏通學生閱讀中遇到的疑難,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即把閱讀教學中的課中教學指導與課外閱讀指導結合起來。讓語文課堂教學在閱讀中得到升華,讓閱讀教學在課堂中發揮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得到培養。比如:我在教《棗核》一文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友人那種「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心靈體驗,在講課之前,我先從文章中找出幾處細節描寫進行重復有感情的閱讀,並配合多媒體教學,加上感情低沉的音樂,這樣更能讓學生感覺身臨其境。這時,學生對友人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時也被他背井離鄉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紛紛表決要向友人學習,做一個對社會,對他人有用的人,做一個永遠熱愛自己祖國的人。在講《藤野先生》這篇課文時,要讓學生能夠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等等,如果只通過平鋪直敘的講解,那麼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此時,我們如何引導學生以達到教學目的呢?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作者魯迅在其一生有許多名師為什麼只寫藤野先生?「一向以犀利、冷峻文筆著稱的魯迅先生」在回憶他的老師藤野先生時為什麼筆筆深情?這樣,先讓學生帶著疑問去讀去感覺,然後再挑選幾段能夠反映人物性格的描寫進行有感情的范讀,再放映二十世紀初中國遭受到強侵略的背景資料的幻燈片,讓學生體會這段異域他鄉深厚的感情,進而產生思想上的共鳴。課外閱讀資料的及時呈現,使學生的情感像一座火山一樣迸發,猶如狂風捲起的海面,情感連綿起伏,課堂教學達到了高潮,同時學生也會在不自覺中喜愛課外閱讀。
(三)有目的地延伸於閱讀教學之外。
通過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的方法,哪怕最細微的如:不動筆墨不讀書,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做好閱讀筆記,寫好閱讀後記等,再給學生推薦一些拓展性的閱讀書籍,以及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等等,這樣就能做到兩者有機結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校的特色建設「以讀促寫」古詩文誦讀活動,就是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沉古奧今,並採取詩文朗誦競賽、讀書心得交流、讀書知識競賽等活動形式,享受讀書的收獲的喜悅,激發學生課外讀書的慾望,提高學生寫作的水平。多年以來,實踐證明這種做法是切實有效的,在全市組織的課外閱讀競賽中,我校學生總是榜上有名。
二十一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我們教育的首要任務。當前語文教材越變越新,非常具有時代感,我們的教學方式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作文教學的課內外結合正是著力體現創新的一種教學方法。語文教學的課內與課外是相互促進的,課內促進課外,課外知識促進思想理解。課外與課內相互統一,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豐富知識,提高能力。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將課堂內外的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了解社會積極主動地去發現生活中的真、善、美,就能進一步搞好素質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①《呂叔湘文集》第123頁, 商務印書館出版,2004年11月
②轉引自王金慧《語文,真的那麼簡單嗎?》,《江蘇教育》2003年第四期
③轉引自陳慧《小課堂 大社會》,《江蘇教育》 2006年第五期
④陳晚林《從課堂研究上反思語文教學》,《語文教學研究》 2002年第三期

閱讀全文

與簡述語文教學如何做到語思結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7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8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4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7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0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3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2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