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吳忠豪:語文教學存在什麼問題
1、關鍵是培養學生學習語文銷並的興趣,學生有了興圓斗碰趣,何愁教不好?他們自己也會學了.
2、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
3、教師自己要有文本解讀能力,課堂上要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理解.
4、要重視寫作教學,培養學生用「我手寫我心」.文章不在於橘談技巧,關鍵在於富有真情實感.
5、掌握一些實用的語文教學法,多向名家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教學技能和方法,比如老一輩的語文教育家一些新課程改革後出現的特級教師的教學方法.
2. 《吳忠豪與小學語文名師磨課》讀書心得
《吳忠豪與小學語文名師磨課》讀書心得
解放小學米婭萍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磨課」成為近年來出現頻率極高的教研熱詞。磨課將教師個人的教研行為變為團隊成員的群體研討,將一次性的聽課、評課變為持續跟進的教學研究,其對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但要使磨課實效最大化,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先進教學理論的引領。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之所以長期存在,主要症結是理念陳舊。不改變陳舊理念,再怎麼磨課也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語文教改首先要轉變觀念。對照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不難發現,這些「好課」依然存在很多問題,提升的空間還很大。因此,對這些課進一步打磨,橡彎昌更具有示範引領意義。
一、語文課必須從教課文轉變為教語文
是教課文還是用課文來教學生學語文,是檢驗一節課是否是梁扒語文課的基本標志。「課文是例子」,大家都認同,但由於長期形成的教學習慣,教課文的現象還是屢見不鮮。比如一位名師的《將相和》,其第一次確定的教學目標,主要指向人物思想品質,理解藺相如「有膽有謀」「深明大義」,廉頗「知錯就改」。圍繞這樣的目標組織教學,很容易把語文上成思想品德課。通過磨課,執教教師重新解讀文本,將教學重點調整為體會課文中人物描寫的方法,並運用這些方法寫一段話。這樣,學生收獲的是寫作方法,提高的是表達技能,同時也感受了廉頗、藺相如的精神。
再如《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第一次設計從審題開始就聚焦「發憤」,然後圍繞「發憤」引導學生逐段品讀課文,深入理解司馬遷是怎樣發憤寫《史記》的,最後用司馬遷發憤著述的精神升華學生的情感。課文閱讀的落腳點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感染。經過磨課,第二次設計重新選擇教學內容,重點指導學習品詞品句的方法,運用有新鮮感的詞句續寫司馬遷發憤寫《史記》時的情景,感受司馬遷的「發憤」精神,同時與品詞析句結合起來,與寫話訓練結合起來。這樣,學生除了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收獲,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用課文來教學生學習語文,才能真正體現語文課程的性質,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正如夏能彬老師在磨課體會中說的那樣:「教了十幾年的書,原來一直走錯了方向,深陷於『教課文』的泥沼。方向不對,教得再多也是無用功;方向對了,教得再少也彌足珍貴。」
二、依據語文課程性質精選教學內容
當下語文課堂,從以往「教課文」的陷阱中跳出來後,又出現了另一種傾向,就是將教師文本解讀中發現的閱讀方法、寫作方法,一股腦兒地塞到教學設計中,眉毛鬍子一把抓。提高鬧搜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是精選教學內容。一篇課文可供選擇的內容很多,如果不加取捨,內容過多過散,學生受益並不一定大。《莫泊桑拜師》這個課例,第一次設計選擇的內容是:1.學習畫結構圖;2.學習作者多方面觀察和比較觀察事物的方法;3.感悟名著,懂得寫出人物特點要突出重點,錘煉語言。這些內容似乎都符合文本特點和學生學習需求,有學習價值,但缺乏內在聯系。比如第3條「懂得寫出人物特點要突出重點」和「錘煉語言」,就是兩個互不相乾的內容。一堂課要完成這么多內容,容量太大。磨課時我建議刪去第3條,理順第1、第2條之間的關系,將學習畫結構圖融到觀察方法學習中,為學習觀察方法服務。修改後的設計突出了多方面觀察、比較觀察的重點,先理解,後運用,更符合課堂教學實際和兒童語文學習的規律。
選擇教學內容要從「質」和「量」兩個方面考慮。高效課堂不應單純追求教學內容的「量」,還應追求學生學習的「質」。其實,每篇課文教學都要落實一些基本要求,比如讀熟課文、 理解掌握生字詞語等,這些,於永正老師稱之為「保底工程」。完成這些內容,對師生來說已不輕松,再添加其他內容,一定要控制好「量」,突出重點,千萬不能多。「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語文教學不能滿足於「教過」,而應真讓學生「學會」。
3. 讀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
初讀吳忠豪教授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我便愛不釋手,樂在其中了。
首先這本書的理念與我心中的想法不謀而合。對於已經工作十年的我,不得不說,教學還是非常失敗的,就像徐曉棠老師所說:「感覺現在的語文課堂多存在著目標不清、年段混淆、價值取向偏移的現象」。感覺我的課堂就是如此,目標不清晰,年段混淆,根本搞不清楚哪個年段上什麼,雖然在價值取向上還算正常,但總得來說,我的語文課堂是就課文教課文的,只注重語言的輸入而忽視了輸出。
第二點我個人特別喜歡吳忠豪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有了這樣的團隊,個人和學校,乃至整個教育都會飛速成長。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說得就是這個道理吧!有了這樣的研究團隊,就可以打造出更加完美的教學設計,設計出更加完美的語文課堂,有了別人的幫扶,自己才能走得更穩,自己走得更穩了,才能更好地去幫助別人。我想起,在過去的三年裡,我和同年級的志書、李忠,一起搞「同儕研修」,也有點像這種模枯源式,就是其中一個人備好課,去上三個班,另外兩個人負責聽課提意見,上課人聽了扮碼意見之後再次修改好自己的教案又去另一個班上,但是我們的這種「同儕研修」比起吳忠豪教授的團隊,還是差距甚遠的。我們的專業知識,我們的文化素養,我們的研修目的還有研修過程都太過簡單,缺乏深思熟慮。所以,當我讀到吳忠豪教授的這本書時,我異常的喜愛,這不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研修模式嗎?先由老師自己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設計出教案,其他人參與聽課,針對上課老師存在的問題進行團隊研討,然後執教者再根據研討設計好第二套教學方案,再次執教,其他團隊成員再次聽課—研討—修改教案—上課,如此反復三四次,直到不再以課文教課文,直到執教者從教課文轉變到教語文,這個過程算是結束。後期,執教者和團隊成員還要針對這個過程寫出自己的總結與反思。整個過程,其實就是我一直想在學校,想在同年級組實現的,只是,學校里雜七雜八的事太多,不管是作為班主任,還是作為行政人員,都有太多阻礙你前行的各種事情。如果可能的話,我還是會繼續尋找一起的夥伴,像吳忠豪教授那樣,帶領他們一起磨課,一起鑽研,一起探討。
第三,從每一次的教學設計,每一次的教學研討中學習到從教課文轉變為教語文的方法。比如第一節「理解」與「運用」並重的閱讀教學這一節,我學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不能太多,不能什麼都想抓,更不能把解讀課文時發現的有價值的語文元素都教給學生,造成教學目標雜亂,一節課下來,根本不知道什麼才是教學重點;對於詞語的教學,應該是這樣的過程,理解—積累—運用—提升情感;關於表達的練習設計,則應該先准備廳敗哪好一段話,作示範引導,這樣學生表達時可以模仿。指導具體些,學生表達的難度就會減低;語言訓練要充分利用好文本提供的語境,不要離開文本語境等等等等。
本書展示的每個課例的打磨過程,從打磨過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語文課堂的轉變,從打磨過程中我們可以學到轉變語文課堂的理念,習得轉變課堂的方法,碰撞出教學的智慧與火花,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思想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禮!
4. 讀《吳忠豪與小學語文名師磨課》有感
高爾基曾說過:「讀了一本書,就像對生活打開了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戶,我們能欣賞到不一樣的風景,感受到不一樣的煙火,於是自然而然的就引發了不一樣的思考。《吳忠豪與小學語文名師磨課》對我而言就是這樣的一扇窗,注入了一道亮光。
這本書收集了14位名師的磨課案例,案例執教教師一半以上都是特級教師,五分之四以上是名師工作室主持人。每個案例都詳細呈現兩次教學設計和譽掘教學實錄,以討論點評的形式展示吳忠豪教授與名師開展的問題研討,每次磨課都附有名師磨課體會以及吳教授的感受。文字記錄中名師們對於課堂精益求精的精神,讓我肅然起敬。這些名師一半以上都是特級教師,五分之四以上是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第一稿的設計都是在全國性或省級、地區級教學研討活動中展示過,可以說是含金量已經很高了,但是他們還願意不斷地去打磨,反觀我自己對待課堂的態度,認為只要得到了聽課老師稱贊,就可以給自己的課堂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依稀記得在教學《將相和》這一課時,我也設計了三次表達練習(用完整的語言來表達將相不和的原因;觀察圖上的插圖,補白藺相如見廉頗負荊請罪時的對話;對於廉頗和藺相如你最佩服的是誰?)暗自得意,覺得自己很有訓練意識,和名師想到一塊去了,致力於提高學生的語言品質。後面讀到吳教授給名師的修改建議中,才明確的認識到,這樣的三次表達練習沒有內在聯系,不能體現從易到難,由分到合,環環緊扣,螺旋提升的課堂教學邏輯順序。表達練習設計「東一榔頭,西一棒槌」表面看訓練意識強肆兆,實則是混亂的訓練,課堂效率非常裂虛租的低下。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什麼我在最後一個環節讓學生總結課堂收獲時,他們說的更多的是從人物身上學到的品質,因為我的語文表達實踐沒有落實到位,我是很有意識地「教過」了,但學生並沒有「學會」,我是花了40分鍾上了一堂自認為精彩絕倫「語文課」的品德課。
讀著讀著,自己都不好意思地笑出聲了,一直以為自己工作七年,用人教版教材也7年了,對於大部分文本心裡還是有數的,知道該怎麼通過自己的解讀轉換成學生的習得。盡管教材大換血已成定局了,對於新教材的編排如一張白紙的我,憑借七年的教學經驗,應付他應該是不成問題的。慶幸是在我這錯誤理念貫徹到教學之前,讀到了這樣的一本書,吳教授在書中闡述的一些觀點,於我而言就像是一個如沐春風的洗禮,帶著一種虔誠的態度接受新教材這個新事物的來臨。讀完這本書雖不能誇張的說會是一次華麗的轉身,但對我認識與踐行小學小學語文教學來說是一個轉折,會重新給自己定方向,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不再迷茫、徘徊。
5. 語文到底教什麼,語文到底怎麼教 吳忠豪
語文到底教什麼怎麼教
現代中小學語文課程的基本教學形態就是教師帶著學生一篇一篇講讀課文。語文課的主要活動是閱讀課文,嚴格意義上說是聽教師分析講讀課文。然而,講讀課文效率不高,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批評指責,因此我們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講讀課文的有效性。其實發達國家母語課程並不採用「講讀課文」的方式,許多國家的母語課程是以學語言為主。比如美國和法國等國家母語課程的主體是英語課、法語課,主要是學習語言知識的運用以及訓練表達能力。當然,他們也開設閱讀課、文學課,但是閱讀課也不是講課文,而是讓學生自己閱讀。據了解,美國、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的閱讀課就是讓學生到閱覽室里讀書。日本國語教材每學期只有3~4篇課文,國語課60%以上時間用於聽說、寫作和語言知識學習。觀照發達國家的語文課程,我們發現「講讀課文」其實不是語文教育唯一的形態,更不是最佳形態。因此,我國的語文教學改革應該跳出講讀課文的思維定式,按照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學習語文的規律,探索中小學語文教學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語文教學長期存在的「高投入、低產出」的被動局面。
語文課應該用課文學語文
現在,語文課程的一大問題是混淆了「課文內容」和「教學內容」兩個不同的概念。什麼是教學內容?教學內容就是為達到課程目標而選擇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價值觀等要素。語文教材中一篇篇課文給出的是「課文內容」,然而它們只是學習語文的例子。用這篇課文教學什麼語文知識,學習哪些方法,訓練何種語文技能,需要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自行選擇並確定。這就給語文老師帶來極大的困難,並且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學內容選擇的混亂。當下很多老師就是把課文內容誤當成語文教學內容,因此語文課上完,學生留下的印象多是課文內容的痕跡,而不是語文教學內容的痕跡。
其實,除了少量的古詩詞等流傳千古的經典篇目,語文課本中的絕大部分課文內容基本不屬教學內容。語文教學內容主要指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身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這些知識、方法和技能是相對穩定的、不可替代的。
為什麼課文內容不等於語文教學內容?因為課文內容是可替代的。我們可以用這一篇課文教這些語文知識、方法,也可以換一篇課文來教。在課堂教學中將大量時間花費在文本內容的梳理和思想情感的感悟上,這樣的語文往往就沒有語文味。上《月光曲》就討論月光曲是怎麼譜成的;上《鳥的天堂》就討論鳥的天堂有什麼特點,為什麼稱之為「鳥的天堂」;上《蝙蝠和雷達》就討論科學家是怎麼發現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系,等等。這就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思品課、科學課,這樣的課怎麼會有語文味呢?
造成「課文內容」與「語文教學內容」混淆的原因,從語文課程內部分析,一是由於這門學科綜合性特點所致。語文課程不僅承擔著培養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任務,還承擔著思想品德、情感審美和多元文化教育等諸多任務。因此,課文中所包含的思想道德等價值觀教育內容也是語文教學內容,教師須處理好這兩項任務的關系。二是語文教材沒有明確給定教學內容,需要教師憑經驗選擇。這使得部分教師直接將課文內容當成教學內容。從課程外部分析,是因為受到社會政治環境的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里,語文課程片面強調思想道德教育任務,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放到了極不恰當的位置。其直接後果是異化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干擾了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
6. 聽吳忠豪教授講課
這兩天,有幸聆聽了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的講座《統編教材語文要素解讀》。第一節課吳教授從四個方面對語文要素進行了解讀:什麼是語文要素;語文要素要抓重點,不平均使用力量;重在養成學習習慣;圍繞語文要素進行教學設計。吳教授的講座結合教學實踐,通俗易懂,為我們一線教師正確使用教材,落實語文要素指明了方向。
一、什麼是語文要素?
部編教材主編溫儒敏先生這樣來解釋語文要素:將語文素養的各種基本因素:基本的語文知識,必須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分成若干個知識或能力訓練點,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分布,並體現在各個單元的課文導引或習題設計之中。
這一個個知識或能力訓練的點就叫做語文要素,他是語文素養的各伏納種「基本因素」。
二、語文要素要抓重點,不平均使用力量。
對於語文知識,如:了解現代詩的特點,了解寫景的順序,認識說明的方法等這些內容認識了解就可以。而對於一些方法策略,要讓學會學生學會方法並靈活運用,如:積累有新鮮感的詞句,學會批註,體會表達方法,查找資料。
吳教授提出以下觀點:
1.單元學習主題,盡可能集中一些,盡量能做到一課一得更好。閱讀要素與寫作與要素力求結合。
2.聚焦閱讀能力,把握年段的特缺返沒點。在每一個年段究竟要學習怎樣的閱讀方法策略,培養什麼樣的閱讀能力,一定是依據課程標准,關於各個年段的目標。各年段不能搶飯吃。
3.各年段閱讀課教學忌零起點。
(1)要逐步提高自學要求,指導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方法反復操練,形成學習習慣。
(2)教學起點從檢查自學結果開始,就個別需要解決的疑問適當指導。
(3)進行重點集中在單元要素的指標。
(4)要加強基礎性語文目標的訓練。要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材料變成表達的材料,來訓練學生表達的能力。
三、重在養成學習習慣。
學習方法不是通過一次實踐一個單元就能掌握的,要成為一個習慣,需要21次,反復90天反復操練,貫世哪穿整個單元,整個學期整個年段整個小學階段,才能夠真正的掌握,並成為一種習慣。
因此對於每一個語文要素的落實要循序漸進,反復操練,培養學生的習慣。
四、圍繞要素進行教學設計。
現在每一課要交規定動作及語文要素,而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是:穿新鞋走老路;陽春面加澆頭。當然也有一些落實語文要素的課。
7.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讀後感
和這本書初次相遇,單看書名便已滿目歡喜,因為知道這不僅僅是本著作,更是吳中豪先生的幾十年來的寶貴經驗總結,不僅是理論的闡述,更是一個個精彩案例的鮮活演繹。因此在最初的相遇便已滿心期待,一飽眼福。
翻開這本並不厚重的書籍,便掉進了吳老師清簡的智慧旋渦,一發不可收拾。我們自古以來都知道大道至簡,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卻往往將一篇課文由薄讀到厚,讀到作者可能都沒想到的想法,並將這些讀到的東西一股腦的灌輸給學生,致使語文教學繁瑣枯燥。讀完這本書之後忽然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一、教學目標要簡明扼要
在我一邊贊嘆一邊翻和察閱這本書時,撲心而來的便是他在教學中清簡智慧的運用,尤其是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分清楚教學目標的主次,哪些是學生在課堂上非要達到的目標,哪些是對課堂學習意義不大可有可無的目標。例如:《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以下目標是學習這篇課文必須達到的:
①認識課文的生字,理解課文重點詞語,如「迫不及待」「五湖四海」等詞語的意思。
②了解信息高速路神奇之處,激發學生了解網路的興趣。
一篇課文的學習,要想達到種種理想的效果,其結果是全面撒網並為全面開花,也就不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教學內容要簡單精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內容設計上應以減法為主。梳理課文的主線,抓住課文的重點,簡單精緻地呈現教學內容,將之講深講透。這樣既能讓學生迅速理解課文,又能夠讓學生學得輕松。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做到省時高效。
例如我在教學《和時間賽跑》一課時,雖然這篇文章的篇幅很長,但我主要讓學生緊扣作者和時間賽跑的幾件事展開教學,從而化抽象為具象,從而體會時間的珍貴。這樣把原本內容較長的文章給簡單化,學生很容易領悟文章的內容及其主旨。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整體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文章的條理,這樣一來語文課堂的教學內容簡單精緻多了。
當然,讀完這本書有收獲也有不足,例如怎樣在在課堂中設置問題,通過問題設置怎樣讓語文教學更高效。
一本書,一架橋梁,引渡著一次相知,一次從迷茫無措到星光燦爛,北辰而現的喜不自勝的頓悟。言而總之,「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語文教學就應該像鄭板橋詩中描繪的,做一做刪繁就簡的藝術。
今年在暑假閑暇時我閱讀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站在三尺講台,我總會和孩子們說:讀一本好書,就如同交上了一位良師益友。從中學到知識,產生共鳴。這本書我似乎找到了許多共鳴之處。《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是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主編,採用專題行動研究,根據國培班小學語文骨幹教師的研修內容,圍繞著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這一當前語文教師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結合小學各年級具體課例匯集的12個研究課例。這12個研究課例,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為關心的一個個課堂的熱點問題,大致分成四類①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②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③如何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④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哪「教課文」和「教語文」到底存在哪些差異?在我看來,不管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其本身都不離不開文章本身,也都需要對文章進行一定的分析理解,只是兩者的程度不同。「教課文」時,教師的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文本內容,這也使得學生的收獲僅僅在理解課文內容這一層次;「教語文」時,教師的教學目標則會上升到掌握語文知識技能、提高語文素養的高度,也就是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語文教學,說到底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教語文」更符合新課程標准橋棚圓的要求,也更能讓學生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在《從「教敏塌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吳忠豪教授在第二章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的第三節「科學設置教育目標,發揮例子應用功能」以教學目標的科學選擇作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突破口。課文是人教版第六單元《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並把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這單元課文共四篇,主題是「他們讓我們感動」。本文作者滿懷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產黨員的光輝形象,面對狂奔而來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穩,果決指揮,高風亮節。這座橋是我們黨以老支書為代表的優秀共產黨員密切聯系群眾的「橋」,這正是課文以「橋」作題目的深刻內涵。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永恆追求。我們在教學的時候把握教學目標,並要落實到自己的教學中去,能更好的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節課我明白了語文課應該學語文而不是學課文,應變「閱讀中心」為「讀寫並重」。要把教學目標的確定作為重點來思考。其實整本書讓我明白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一「美麗的轉身」需要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多個方面進行改變。我覺得要實現這一轉變,教師必須時時刻刻裝著一種「轉變」的思想,把它落實到教學的每一步。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學目標的確認:在「語文課要用課文來教語文」這一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從進行教學設計、實施教學,仔細看完我有一些感觸。應該更注重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學會遷移,學以致用。從長遠來看,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有很大益處。當然一篇課文只是載體,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都可以從不同角度設計語言訓練點。一篇課文也可以有多元的角度去設計教學目標,只要一課一得即可,我現在已經在自己的課堂上比較注重這一點了。看了他們的研討,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後的課堂不能再花過多的時間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了,而應以課文為例,多讓學生去運用,會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語文真正扎扎實實,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我也越來越發現,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對教參的依賴性太大了,沒有了教參,我好像失去了教學的拐杖,無法獨立教學。看來,在今後的教學中,自己獨立備課,嘗試著從每篇課文中尋找適合對學生進行訓練的語用點,並依此設計相應的教學,會使我們的教學更加扎實有效。
崔巒老師說過:「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輕輕鬆鬆,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只有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才能更好達到這一境界,也才能讓學生在語文方面達到更全面、更深遠的發展。此時的我也不禁慨然長嘆: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再遠的道路也需要我們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這探索之路上,只有學習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燈,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中答案才能瞭然於心。 相信,只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在不斷的更新理念下,我的語文課堂終究會實現美麗的轉身。
語文課要究竟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我們的語文老師的認識在理論上都是一致的,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然而,雖然我們的老師們認可了這一理念,但真的走進實際的語文課堂,卻依然感覺新走的有時還是老路子,不少老師客觀上還是圍繞「教課文」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教學時間主要花費在課文解讀討論上。一堂語文課下來,學生的主要收獲是加深了對課文故事情節或人物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長進。
這樣的語文課基本就可以認定是在「教課文」。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和這樣的教學說再見,對於大部分的語文老師特別是剛入職的青年教師來說還是一件難事。
針對此問題,去年徐校長向我們推薦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我們邊讀邊思考,邊思考邊嘗試著在自己的課堂上轉變,一年下來,感覺受益頗多。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是上海師范大學吳忠豪教授主編,採用專題行動研究,圍繞語文課如何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這一當前語文教師普遍關心的熱點話題,結合小學各年級具體課例,告訴了我們怎樣來實現這種觀念的轉變。
這12個研究課例,瞄準的都是當下語文教師最為關心的課堂熱點問題,大致分成四類:
①閱讀課如何用課文來教語文。
②語文課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③如何圍繞目標設計教學過程。
④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
實際上,在這四類問題中,如何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或許是當下老師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特別是我們剛入職的青年教師,面對課文制定教學目標時,常常是拿捏不準,想想這也重要,那也重要,解讀文本時發現課文中字詞句短篇,還有人文教育等,一個都捨不得丟棄。於是教學設計時往往安排許多訓練點,一會兒人文教育,一會兒知識點堆積訓練,弄的課堂臃腫、繁冗,教學難有實效。常常還沒有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下課鈴就響了,總是感嘆:「為什麼時間總是不夠用?」反思自己,面對諸多問題,可謂是混沌一片!
關於這一方面,本書給我們提供了很多實際的內容參考。
吳忠豪教授認為,小學語文課程內容主要應包括以下幾方面:
(1)語文基礎知識:拼音、漢字、常用詞語、常用句子,標點符號,簡單的修辭,常用的文體等。
(2)語文學習方法:理解詞語句子,領會文章主要內容和文章中心,理清文章表達順序,各種文體的閱讀,除了讀的方法,還有寫的方法和聽說的方法等。
(3)學習習慣:預習,使用工具書,積累摘錄詞句,質疑提問,收集資料,細心觀察生活,收聽廣播電視,看書讀報等。當然語文課程內容還應該包括情感、態度、價值觀等人文教育內容,好在現在每篇課文對人文教育內容規定非常明確,不需要我們進行太多的思考。
在《從「教課文」到「教語文」》這本書中,吳忠豪教授選擇了一個個前後對比的生動的案例,告訴了我們如何才能選擇和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讓我們知道了,教學目標的確定不能僅僅從課文的特點出發,不能局限於教師對文本的主觀解讀,也不能只考慮年段的目標要求,而且還要以學生為本,要嚴格按照兒童認識規律來確定。
其實最難的還不是說課程規定的總目標和各年段目標,因為這些目標是白紙黑字寫在文件上的,這可以認真學習。然而這個課時目標太重要了,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得靠課時目標的達成積累。這得需要我們自己確定編寫,所以問題往往就出在這個環節了,有時一些教師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我用的教法和老教師基本一樣啊,怎麼效果卻大相徑庭?這就是注意點不同。新教師往往會把注意力放在怎麼教上,而資深教師會花精力研究課時目標的設定。就拿我們二年級上冊課文《曹沖稱象》來舉個例子,課後練習第二題課本是這樣設計的:
讀第四自然段,給下面的內容排序,再說說曹沖稱象的過程。那麼我們首先就要想:這個訓練點到底是想讓我們訓練什麼的?到底是培養孩子哪方面能力的?這里的「讀」是目標要求還是教學手段?細心的老師可能注意到了,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做手工」和語文園地中的寫話「我的玩具」,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按照順序說或寫,那曹沖稱象第四段就是要我們利用這個例子來訓練孩子有序表達,培養孩子有序表達的能力和培養孩子思維的周密性,所以我們本段的教學就要僅僅圍繞「有序表達」這個點去設計思路,用順序詞也好,用關聯詞也好,提供主要信息也好,都是在「有序表達」這個目標下的具體策略和方法。
另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對課程內容的開發,然後才能確定教學目標。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這點也想要,那點也要抓,一樣都不捨得丟掉,在教學設計中安排了過多的訓練點。原本想面面俱到,最終卻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如何根據課程內容來選擇教學目標,首先要理解什麼是「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不等於課文內容。課文內容會隨著不同的課文發生變化,但是課程內容,指向語文這門學科,指向課程標准,是相對穩定的。小學語文課程內容指的是學生學習語文必須掌握的可以終生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我們要讓學生通過語文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掌握可以終生受用的語文知識、語文方法和語文技能。
只有選擇了恰當的課程內容,我們才能制定出更加適宜的教學目標。同樣的,教學目標的選擇,切忌眉毛鬍子一把抓,要懂得有舍才有得!各年段的課程標准也是制定教學目標的風向標,只有符合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才是符合學生需要並能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從而實現從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
我們學校這點就做得很好,每次聽評課時,徐校長就經常提到:一堂課不能什麼都要抓,我們能一課有一得就很了不起了。這樣目標更明晰,老師就會少做些無用之功,孩子們也學得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學會了什麼,訓練了哪方面的能力。
光確定個教學目標就有這么多學問,語文教學真是項大工程啊!不過要想讓老師們能夠有效地選擇教學目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這直接與老師們的個人水平有關,與老師們的備課深度有關,與老師們的教學態度也有關。看來我們還得細細地去研讀這本書,認真地去研究我們的課堂,研讀我們的教材,提高我們整體把握教材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遠兮!但是再遠的道路也需要我們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這探索之路上,只有學習和實踐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燈,只有在不斷的學習、實踐,再學習、在實踐中答案才能瞭然於心。
這本書中的其他幾個章節也在觸動著我的靈魂,比如「理解與並重的閱讀教學」、「基於目標的教學過程設計和習作教學設計」等,我讀了一遍又一遍。所以,我們覺得我們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有必要再重讀這本書,希望我們每讀一遍都能從中悟出一些語文教學的真諦。
崔巒老師說過:「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輕輕鬆鬆,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只有實現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轉變,才能更好達到這一境界,也才能讓學生在語文方面達到更全面、更深遠的發展。相信,只要在不斷的學習中,在不斷的更新理念下,我們的語文課堂終究會實現美麗的轉身。
讀完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不禁讓我對自己之前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反思:說好的備好、上好每一節課是不是太過於敷衍、牽強了呢?檢查字詞,理清脈絡,分析句子,體會情感,揣摩寫法,概括中心……看似面面俱到,可看看孩子們平時的日記或習作,不得不質疑: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真正提高了嗎?可見,如何做到「理解」與「運用」並重,至關重要!
結合所讀內容,我最大的一個感受就是不管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其本身都離不開文章本身,關鍵是把握好「度」。例如:在第二個「基於團隊協作的教學設計及研討」中,於鳳致老師為了避免教學無重點現象,對教學目標做了大的刪改,重點突出詞語教學,訓練學生運用詞語說一段話,但在實際指導和操作中,卻脫離了文本語境,造成了學生「說一段話」的難度。由此可見,由分析課文走向「理解與表達」真的不容易!
總之,閱讀教學從「教課文」向「教語文」,的轉身,讓教師的教學目標上升到掌握知識技能,提高語文素養的高度,更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探究和實踐!
去年,在參加「省陪」計劃時,我見到了吳忠豪教授本人,他的講座使我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我明白了為什麼語文老師「出力不討好」,懂得了語文老師應該干語文該乾的事情,清楚了語文成績不佳的原因。於是,我開始咀嚼他講座里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觀點,每一個例子。於是,我開始購買他的書籍,仔細品讀。
《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是我近段時間一直在讀的.吳教授的書。這本書從「語文要用課文來教語文」「圍繞課程內容選擇教學目標」「基於目標的教學過程」「基於目標的習作教學設計」四個章節講解了從教課文到教語文的美麗轉身。
這本書是20xx年秋季「國培計劃」中的12個研討課例,這些課例是老師們最關心的課堂熱點問題。是由學員們提出,在吳教授的指導下由學員們自己解決。
從這本書中,我懂得了,課文只是教語文的材料,就像葉聖陶老人說的課文只是一個例子,語文課就是用課文這一「載體」或者「例子」來教學生學習語文。
從這本書中,我還讀懂了什麼是「集體的力量」。比如第一章的第一節「理解」與「運用」並重的閱讀教學,他們提出這個問題,開始主題研究,先定一位老師基於個人的教學經驗設計教學內容,再團隊研討,在研討的基礎上,做課的老師在設計教案,上課,然後再研討,在實踐與反思的基礎上再上課,再點評。
在每一次的研討、上課中,吳忠豪教授都親自精細指導。在這樣的團隊中,他們既分工細致又合作緊密,這樣的「集體力量」既緊張而又不忙亂,每一位學員都參與其中,收益較多。這就是使我想起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下的諺語:眾人拾柴火焰高。線多搓繩挑千斤。團結就是力量。
我就在想,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如果我們能這樣組成一個個由專家帶領的團隊,把每一課都這樣研討,實踐,反思,再實踐,那麼我們每一位老師成長該多快呀!我們的課堂該多麼得精彩呀!我們的學生該多麼的受益呀!但是,諸多的原因不能如願,不過,我們辦公室的老師在集體備課時能完成一些內容。
臨近開學,很多任務都集中在一起需要處理,但還是還是要擠出時間來讀書,這是給自己下達的命令。
最近一段時間一直在讀吳忠豪教授主編的《從教課文到教語文》。我個人很喜歡其中團隊磨課的篇章,選定一篇課文後,先由執教老師基於個人經驗進行第一稿教學設計。專家帶領磨課團隊對其進行點評和修改,然後完成基於團隊協作的第二稿教學設計,這第二次講課的過程中,專家團隊的每個成員都會帶著具體的任務去聽課,各司其職,量化測試指標,形成教學反思,指出存在的問題。這樣研磨的基礎上,執教教師經過修改,最終出台基於實踐反思的第三版教學設計。
這個過程不禁讓我想起了自己每次參加組內公開課的點點滴滴。在郭主任和大家的努力下,我們的每一節課都是這樣一次次研磨過來的。由此可見,好課真的是磨出來的。
在閱讀本書第一章第三節——追尋「言」「意」兼得的語文課堂的時候,對於夏老師執教的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愛如茉莉》一課,我有這樣的收獲。
首先,我明確了什麼是語文課堂中的「言意兼得」。經過再次閱讀和思考,我明確了言意兼得就是語言文字和課文思想內容都要讓學生有所收獲,這才是理想的語文課。
其次,這次磨課的過程不但讓夏老師受益匪淺,而且讓我們這些讀者也獲益良多。比如高年級的語文課,第一課時應該充分利用,讓它產生高效,跟第二課時要對稱起來,這一點是我在備課時經常疏忽的地方。在團隊研磨的第二稿中,我還對細節描寫這個概念有了全新的認識——細節描寫的對象是比較細小的,描寫手法是比較細膩的,但對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情感,點染環境氣氛,發展故事情節,可以起到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在圍繞本課應該教什麼進行討論的時候,專家給出的看法是一堂課上完如果師生只能總結出思想內容方面有哪些新的認識體會,那麼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課文」。
如果師生能非常清楚地總結這堂課自己在語文學習方面有什麼體會或者進步,那麼基本可以認定教師是在「教語文」。這就是說當一堂語文課專注於文本的內容,而不顧及內容的表達形式教學時,「言」「意」就不可兼得,語文課也就不成其為語文課了。
這里我最大的困惑是自己儲備的語言表達形式的種種相關知識很匱乏。譬如什麼叫文學作品的細節描寫,什麼叫煉詞煉句等等。
8. 2019-05-08 吳忠豪:小學語文課要致力於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
摘自:吳忠豪在第八屆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上的發言
小學語文課要致力於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
第八屆 小學語文教師素養大賽 16堂課(《將相和》、《肥皂泡》、《桃花心木》、《莫泊桑拜師》、《那片綠綠的爬山虎》、《夾竹桃》、《海底世界》、)
將 課文當做例子 ,是 用課文教 學生學語文。
用課文讓學生體會如何通過人物語言描寫表達人物的情感,引導學生列小標題,教語文課程的 本體教學內容 。把重點放在 引導學生進行口頭表達實踐 。
葉聖陶先生說:「課文只是例子」
語文課應該用課文教學生學閱讀,學寫作 。
崔巒老師提出「要和課文內容分析說再見。
「語文課要從教課文轉變為學語文」(吳忠豪)
語文課要實現從教課文向學語文轉身。 「教課文」的現象(把課文內容的理解,把課文思想情感的分析解讀當成主要教學內容) ,在語文課堂內還有比較頑強的表現。
語文課將課文思想內容解讀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會造成課程性質的異化 ,容易將語文課上成思品課、常識課,歷史課、社會課
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是白話文,學生都能讀懂。
學生5分鍾讀《將相和》三遍,當場用選擇題檢查,學生確實是讀懂了。
《桃花心木》哲理性很強的課文,學生也可以讀懂。
語文老師要正視學生的閱讀能力,不能選擇性迴避,不能假裝學生讀不懂。把課文思想內容理解當成語文課的主要教學內容,其實是以學生讀不懂課文為教學的邏輯起點 ,會嚴重壓抑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一般情況下,語文課 不能以學生讀懂課文為目標來設計教學 ,應該成為共識。
怎樣進行觀察,觀察要細致,要持之以恆;觀察時要有比較,發現別人觀察不到的內容。
語文課承擔著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任務 。 語文課的文化內涵應該是在語文實踐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領悟,應該是滲透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之中
語文課和思品課有區別
要從講課文的泥沼中跳出來
重視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的方法。
讀懂理解課文內容是教學基本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將重點放在學生學習過程上。比如教學《夾竹桃》這篇課文,教師出示介紹作家季羨林的卡片,要求學生自己閱讀並說出發現了什麼。
讓孩子從文章裡面提取信息,是學生應該掌握的重要的閱讀策略。
學生提取信息的策略並不正確,不關注信息提取的完全性。應該引導孩子去體驗怎麼完整地提取信息。訓練學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滲透溝通表達能力的培養。
先范讀,分組讀讀懂文章,最後交流。問題在討論時也是你一點我一點拼湊答案。學生沒有體驗到正確的閱讀方法,沒有得到提取信息的閱讀策略訓練,沒有讓學生自己去提取信息、綜合概括、有條理地表達。
要有意識培養信息提取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進一步轉化並有條理地表達出來。
一個班學生的作文,有15篇寫「水汪汪的大眼睛」,有9篇是寫「月牙似的眉毛」,還有18篇都是寫「櫻桃小嘴」。缺少詞彙積累,沒有主動運用新鮮感詞語的意識或習慣。沒有積極主動從腦海里去搜索的意願。
詞彙量是區分學生作文水平的最明顯標志。
小學生處於語言發展關鍵期
小學語文課教師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包括語言材料,比如詞語、短語、各種句型等;包括語言運用的經驗,如詞怎麼用,詞和詞怎麼搭配,詞和句怎麼組織,句子怎樣連貫等等;再加上語感,語感也是一種經驗。
小學生的語言正處於由粗到細、由俗到雅這樣一個發展關鍵期。從大白話式的語言逐步轉變成比較高雅的語言。豐富語言經驗積累,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質量、發展學生思維的有效方法
課程標准提出,要引導學生主動積累有新鮮感的詞語。 「有新鮮感詞語」,是指那些學生感到陌生的、口頭書面語言中從來不用的詞語。小學語文教學要想方設法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引導學生積累有新鮮感的詞語句子。 讓每個學生自己去劃出有新鮮感的詞語,然後把它積累下來。學生學會運用,這是詞語教學的最高境界。
「落下來」「爬下來」「掉下來」VS「垂下來」
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質量,將孩子大白話式的語言表達轉變成高水平的語言表達,是語文教師的重要職責。
語文老師一直在教人物的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活動描寫,學生會寫的當然會寫,不會寫的還是不會寫。什麼原因?因為這些概念性的寫作知識學生很難轉化為的寫作技能。
發現課文語言與自己語言的差異,用課文語言豐富學生的語言經驗,更加重要。
「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VS「在夏天,在秋天,在冬天」VS「從春天到秋天」
「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VS「從春天到夏天,從夏天到秋天」
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語言和課文語言的差異。語言質量提高的過程,也是一種審美教育過程。對小學生而言,最有效的教學內容其實是課文語言,是學生學習規范書面語言最好的材料,課文語言帶有示範性。
讓學生的語言由粗到細,由俗到雅,由簡單到有變化。
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強調語言文字訓練,關注的是語文課程實踐性的特點。
朗讀對學習語文的重要
語文課一定要把朗讀抓好。
。用什麼方法把這些新鮮、陌生的語匯輸入學生的語言倉庫里?最好的方法是朗讀、背誦,通過熟讀課文讓學生形成語感。
不大贊成過多的感情朗讀指導。小學生朗讀應該追求的是讀正確讀流利,讀熟了才能積累,讀熟了才能生巧,才能獲得語感。
陸儉明教授:三年級學生寫的文章,語病很多,詞和詞的搭配,句子和句子的組織。問題出在哪裡?就出在學生缺少語感。老師用大量時間對孩子進行講解、說教,孩子沒有能從小積累書面語言的語感。
課文三個方面的學習價值:文化常識、語文知識、語言經驗。在小學階段語言經驗積累最重要。
語文課應該把語言經驗積累放在首位。語文課就是讓孩子書聲朗朗,讓孩子把課文的語言牢牢地輸入到自己的語言倉庫里。
觀點:對小學這一特定年齡段的孩子而言,語文知識教學包括讀寫方法策略指導,對學生語言運用質量的提高,對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其價值是非常有限的。
觀點:積累語言經驗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前提和基礎。語言材料積累(詞語、句子積累)很重要。語言積累還包括語言建構的經驗,比如詞和詞怎麼搭配?詞和句怎麼組織?句和句怎麼連貫等等。
語文課裡面要有大量的表達訓練,通過大量的運用建構語言的實踐去豐富學生經驗,在閱讀和寫作中形成語感。
評薛法根《火燒雲》教學
吳忠豪談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