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文言文省略句的幾種形式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主語省略省略主語有承接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例如:①旦日,客從外來,(我)與(客)坐談。(((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
二、謂語省略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例如:①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轉·曹判論戰》)譯文: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衰竭了;
三、省略賓語。(1)做毀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 )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 )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2)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 )謀。(同上)
四、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鍾磬置( )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蘇軾《石鍾山記》)
激昂( )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之一。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主語省略省略主語有承接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例如:①旦日,客從外來,(我)與(客)坐談。(((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第二天,有位客人從外邊來,(鄒忌)跟(他)坐著聊天;
二、謂語省略謂語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是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例如:①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左轉·曹判論戰》)譯文: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士氣,第二次(擊鼓)士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士氣就衰竭了;
三、省略賓語。(1)有動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尉劍挺,廣起,奪( )而殺尉。(司馬遷《陳涉世家》)
每字為一印,火燒( )令( )堅。(沈括《活板》)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 )斗卮酒。(司馬遷《鴻門宴》)
(2)有介詞賓語的省略。例如:
豎子不足與( )謀。(同上)
四、省略介詞。文言中介詞「於」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鍾磬置( )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蘇軾《石鍾山記》)
激昂( )大義,蹈死不顧(張博《五人墓碑記》)
常見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族巧階段常見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種:判斷句、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1)七略四庫,天子之書《黃生借書說》 (2)汗牛塞屋,富貴家之書《黃生借書說》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純穗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活板》 (2)為鄉里所患《周處》 (3)二蟲盡為所吞《幼時記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僑獻琴》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3.定語後置 常用「者」作標志,翻譯時放在名詞前面. (1)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核舟記》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馬說》 (3)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賓短語後置 它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狀語,翻譯時應放在謂語前. (1)投以骨《狼》 (2)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3)祭以尉首《陳涉世家》 以上四種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階段文言文學習中經常會遇到.掌握這些特殊句的用法,對提高我們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大有幫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位於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也就是說,主語是位於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類型:一是在標志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志的被動句,又叫意念被動句. 有標志的被動句,大體有以下幾種形式: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金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資治通鑒》)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實或見怒也.」(《答司馬諫議書》)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豐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見諒」等那為此種用法.用「為」,「為.所.」表被動.如:「(巨)偏在遠郡, 行將為人所並.」(《資治通鑒》) 用「被」表被動.如:「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張溥《五人墓碑記》)無標志的被動句,這種情況是指沒有被動詞的被動句.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資治通鑒》)這里的「逼兵勢」是「被兵勢所逼」的意思. 被。
如何分辨使動用法還是意動用法 形容詞、名詞可以用作意動,也可以用作使動,它們在結構形式上基本相同,這就有必要區分這兩種用法.區別的主要方法是依靠上下文,從語義上進行分析.使動用法是使賓語怎麼樣;意動用法是認為賓語怎麼樣或者把賓語當作什麼.這可以分別用格式表示: 使動用法的格式:使+賓語+使動詞 意動用法的格式:認為+賓語+意動詞(形容詞) 把 +賓語+當作+意動詞(名詞) 步驟是先把各個詞在現代漢語中的意義對應著寫出來,找出難以理解的地方,然後用活用為動詞或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的格式來理解,用哪種活用來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順,就說明是屬於那種詞類活用.例如: (1)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史記·貨殖列傳序) (2)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於義.(國語·越語) 這兩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寫出現代漢語對應的的意思: 美其 服 漂亮他們的服裝 1.使動用法的格式:使+衣服+漂亮 2.意動用法的格式:認為+衣服+漂亮 「漂亮他們的服裝」是什麼意思?無法理解.「漂亮」按照形容詞活用為動詞也無法理解,就可以用我們上面介紹的使動用法或意動用法的格式來套:按照意動用法理解句1,按照使動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順,因此就可以確定句1中的「美」是意動用法;句2中的「美」是使動用法,.再如: (1)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2)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史記·管晏列傳) 按照使動用法理解句1,按照意動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順,因此就可以確定句1中的「小」是使動用法;句2中的「小」是意動用法. 詞類活用是閱讀古文最突出的障礙之一,學習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掌握詞類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對詞類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的認識,同時要多作練習——練習通過套用格式來分析詞類活用.。
漢語中省略句總結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有,不過,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見的有以下幾種情形:
1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文言文中的第三稱代詞「之」、「其」不能作主語,也是文言文中主語多省略的原因之一。如:「自吾氏三世居是鄉,積於今六十年矣,而鄉鄰之日蹙。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號呼而轉徒,飢渴而頓踣,觸風雨,犯寒暑,呼噓毒癘,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有時一個復句或一段話中多處省略主語,這些主語並不一貫,即所指不是同一對象,在閱讀和翻譯時要注意。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在翻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的主語要補充出來。
2省略謂語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承接上文、呼應下文或因對話而省略的。如:「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六則)後一分句省略了謂語「擇」。在譯成現代漢語時,被省略的為主要補充出來。
3省略賓語賓語的省略有兩種情況:省略動詞的賓語和省略介詞的賓語。如:「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句話就省略了動詞謂語「拜」的賓語「之」又如:「豎子不足與謀!」(《鴻門宴》)這句話中省略了介詞「與」的賓語「之」。在文言文中,介詞「以」、「為」、「與」的賓語"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譯成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動詞賓語或介詞賓語要補充出來。
4省略介詞在文言文中,介詞「於」和「以」常被省略。如:「後數日驛至,果地震隴西。」(《張衡傳》)句中省略了介詞「於」。又如:「賜之彘肩。」(《鴻門宴》)句中省略了介詞「以」。澤為現代漢語時,省略了的介詞也要補充出來。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
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字串3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1)主語的省略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
(《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 如:①廉頗為趙將,(廉頗)伐齊,大破之。 《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鴻門宴》 (二)省略謂語 如:①軍中無以為樂,請以舞劍(為樂)。 《鴻門宴》 ②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劌論戰》 (三)省略賓語 如:①項伯乃也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 《鴻門宴》 ②成視,龐然修偉,自增慚作,不敢與(之)較。
《聊齋志異》 (四)省略介詞 如:①荊州之民附操者,逼(於)兵勢爾。 《赤壁之戰》 ②試與它蟲斗,蟲盡靡,又試之(以)雞,果如其言。
《聊齋志異》 (一)主語省略 古漢語第三人稱代詞「之」不能作主語,當需要第三人稱作主語時,或重復前句名詞,或乾脆省略,所以古漢語中主語省略就比較多。 1、承前省。
如: 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
譯為:病發生在皮膚,是湯熨所能治好的;(病)發生在肌肉;用針砭就能治好;(病)發生在腸胃,可以用火劑湯葯來治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
(《捕蛇者說》)是承前賓省主。譯為:永州的野外出產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著白色的花紋。
2、蒙後省。如: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鴻門宴》)蒙後主省主。譯為:(您)估計我到了咱們軍營中,您再進去。
3、對話省。如: 藺相如固止之,():「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
(《廉頗藺相如列傳》)由於是對話環境,對話的主語都省略了,甚至連對話內容里的主語也省略了。譯為:藺相如堅決制止住他們,(藺相如)說:「你們比一下廉將軍和秦王,誰厲害?」(舍人們)說:「(廉將軍)不如秦王。」
(二)謂語省略 一般情況下,謂語省略較少,但古漢語時有所見。譯時一般要補出。
1、承前省。如: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
(《陳涉世家》)承前謂省謂。譯為:陳勝封自己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
2、蒙後省。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
(《鴻門宴》)蒙後謂省謂。譯為:殺人(唯恐)不能殺盡,處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
3、對話省。如: 齊威王欲將孫臏,孫臏謝曰:「刑餘之人不可()。」
(《孫臏》)對話環境中省略謂語「將」。譯為:齊威王想拜孫臏為主將,孫臏推辭說:「我是受過臏刑的人,不能(擔任主將)。」
(三)賓語省略 1、動詞的賓語的省略 動詞賓語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
(《葉公好龍》)承前賓省賓。譯為:葉公看見它,連忙躲開(它)逃走。
如果動詞後已有介賓短語作補語,它的賓語(代詞)也往往省略。如: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
(《赤壁之戰》)譯為:孫權起身上廁所,魯肅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詞作的賓語也常省略。
如: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指南錄〉後序》)譯為:在揚州城下,進退不由(自己)。
2、介詞的賓語的省略 介詞「以」「與」「為」等之後的代詞賓語常常被省略。(「於」後的不省。)
如: 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孫臏》)譯為:齊國的使者把(他)當作奇才,秘密的用車子載著,同(他)一起到齊國。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很不高興,給(趙王)敲了一下缶。
(四)兼語省略 在兼語句中,使令動詞「使」「令」等後的代詞兼語常常省略。如: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
(《陳涉世家》)譯為:扶蘇因為多次勸諫的緣故,皇上就派(他)到邊境去帶兵打仗。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桃花源記》)譯為:就邀請(漁人)到家裡,擺酒殺雞做飯來招待他。 (五)介詞省略 現代漢語的介詞一般不省略,但古漢語的「以」「於」在構成介賓短語作補語時,常被省略,如果同時有賓語,更易於被省略。
1、介詞「於」的省略。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過秦論》)「於咸陽」作「聚」的補語,同時有賓語「之」,因此,介詞「於」省略。譯為:收沒天下的武器,把這些武器集中(到)咸陽。
今臣至,大王。
一、判斷句 對客觀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構成判斷與被判斷關系的句子,叫判斷句.通常由以下幾種方式構成: 1.以虛詞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斷句,如借用「者」、「也」等詞構成. (l)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2)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 (3)環滁皆山也《醉翁亭記》 (4)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藉助於「乃」、「是」、「為」、「則」、「悉」、「本」等詞構成. (1)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銘》 (3)項燕為楚將《陳涉世家》 (4)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5)此悉貞良死節之臣《出師表》 (6)臣本布衣《出師表》 (7)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 3.「者」、「也」都省略,單以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作謂語來表示判斷,也是文言文中判斷句的一種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這種句子叫省略句.古漢語中省略句常見的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語省略 (1)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桃花源中人「見漁人,乃大驚《桃花源記》 2.謂語省略 (1)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2)陳涉自立為將軍,[立]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 3.賓語省略 (l)上使[扶蘇]外將兵《陳涉世家》 (2)便要[漁人]還家《桃花源記》 4.介詞省略 (l)置[於]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魚為業《桃花源記》 三、被動句 古漢語中,主語和謂語屬於被動式關系的敘述句叫被動句.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動. (1)二蟲盡為所吞《童趣》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守株待兔》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馬說》 四、倒裝句 現代漢語中的倒裝句是為了適應修辭表達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裝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譯時有時要作適當的調整.古漢語中的倒裝句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主謂倒裝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賓語前置 a.用助詞「之」使賓語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銘》 b.疑問代詞作賓語,放在動詞或介詞的前面 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貳』 省略句的用法歸納
1、並列復合句中某些相同成分的省略
2、在用when,while,if,as if,though(although),as until,whether等連詞引導的狀語從句中,如果謂語有be,而主語又跟主句的主語相同或是it時,則從句的主語和be常可省略
3、在than,as,no matter what(who等)分句後面常可省略某些成分
4、在know,think,consider,suppose,find,belive,say,decide等動詞後面所接的賓語從句中,連接詞that常可省略
5、在限制性定語從句中,作賓語用的關系代詞whom,which,that常省略;在以the same...as和such...as引出的某些定語從句中,也可以省略與主句相同的成分
『叄』 省略句的幾種形式
1、省主語;2、省謂語;3、省賓語;4、省介詞;5、省介詞賓語。在特定的語境中,或者承前或者蒙後省略的一些詞語,我們稱這種句式為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或者是主語,或者是謂語、賓語、介詞等等,在翻譯時要根據上下文意補全。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絕宏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鏈宏歲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棚睜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鍾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肆』 省略句的用法
省略句是漢語語法中常見的一種表達方式,在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省略句的用法。
省略是為了避免重復、突出新信息並使上下文緊密連接的一種語法 修辭手段。省略在語言中,尤其在對話中,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
古漢
古漢語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現代漢語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後省、對話省,但省略的成分卻要廣得多,如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兼語省略、介詞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主辯凱語省略
古漢語第三人稱代詞“之”不能作主語,當需要第三人稱作主語時,或重復前句名詞,或乾脆省略,所以古漢語中主語省略就比較多。
1、承前省:上文已經出現,或者前面有所交代,下文即可將有關詞語省去,這叫承前省。
如: 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疾)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疾)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譯為:病發生在皮膚,是湯熨所能治好的;(病)發生在肌肉;用針砭就能治好;(病)發生在腸胃,可以用火劑湯葯來治療。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是承前賓省主。譯為:永州的野外出產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著白色的花紋。
2、蒙後省:後文已經出現,前面就不再寫出,叫蒙後省,也作承後省差褲。
如:( 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蒙後主省主。譯為:(您)估計我到了咱們軍營中,您再進去。
3、對話省。如:
藺相如固止之,(藺相如):“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舍人們)曰:“(廉將軍)不若也。”(《廉頗藺相如列傳》)由於是對話環境,對話的主語都省略了,甚至連對話內容里的主語也省略了。譯為:藺相如堅決制止住他們,(藺相如)說:“你們比一攜慶喚下廉將軍和秦王,誰厲害?”(舍人們)說:“(廉將軍)不如秦王。”
謂語省略
一般情況下,謂語省略較少,但古漢語時有所見。譯時一般要補出。
1、承前省。如:
陳勝自立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承前謂省謂。譯為:陳勝封自己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
2、蒙後省。如:
殺人如(恐)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蒙後謂省謂。譯為:殺人(唯恐)不能殺盡,處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
3、對話省。如:
齊威王欲將孫臏,孫臏謝曰:“刑餘之人不可(將)。”(《孫臏》)對話環境中省略謂語“將”。譯為:齊威王想拜孫臏為主將,孫臏推辭說:“我是受過臏刑的人,不能(擔任主將)。”
賓語省略
1、動詞的賓語的省略
動詞賓語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葉公見之,棄(之)而還走。(《葉公好龍》)承前賓省賓。譯為:葉公看見它,連忙躲開(它)逃走。
如果動詞後已有介賓短語作補語,它的賓語(代詞)也往往省略。如:
權起更衣,肅追(之)於宇下。(《赤壁之戰》)譯為:孫權起身上廁所,魯肅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詞作的賓語也常省略。
如: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指南錄〉後序》)譯為:在揚州城下,進退不由(自己)。
2、介詞的賓語的省略
介詞“以”“與”“為”等之後的代詞賓語常常被省略。(“於”後的不省。)如:
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孫臏》)譯為:齊國的使者把(他)當作奇才,秘密的用車子載著,同(他)一起到齊國。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很不高興,給(趙王)敲了一下缶。
兼語省略
在兼語句中,使令動詞“使”“令”等後的代詞兼語常常省略。如: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譯為:扶蘇因為多次勸諫的緣故,皇上就派(他)到邊境去帶兵打仗。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譯為:就邀請(漁人)到家裡,擺酒殺雞做飯來招待他。
介詞省略
現代漢語的介詞一般不省略,但古漢語的“以”“於”在構成介賓短語作補語時,常被省略,如果同時有賓語,更易於被省略。
1、介詞“於”的省略。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於咸陽”作“聚”的補語,同時有賓語“之”,因此,介詞“於”省略。譯為:收沒天下的武器,把這些武器集中(到)咸陽。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現 在我到了,大王(在)偏殿接見我。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譯為:屈原來到江濱,披散著頭發(在)湖邊,一邊走著一邊吟詩。
2、介詞“以”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戰國策·燕策》)譯為:死馬尚且(用)五百金買它,何況是活馬呢?
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促織》)譯為:又(用)雞試驗鬥蟋蟀,果真像成名說的。
分句省略
古漢語中,有時也出現分句省略的情況,要通過上下文來分辨,翻譯時要補出來。如:
嘩然而駭者,( ),雖雞狗不得寧焉。(《捕蛇者說》)譯為:嚇得亂叫亂嚷的,(不僅是人),即使是豬狗也不得安寧呀。
項伯殺人,( ),臣活之。(《鴻門宴》)譯為:項伯殺了一個人,(按律當斬),我救活了他。
現代漢語
現代漢語在一定的語境里,為了語言的經濟原則,說話時往往會省去句中某個句法成分,即省去已知信息的成分。如果離開了這樣的語境,意思就不清楚,必須填補一定的詞語才行,這就是省略。[1]省略句在現代漢語中分為兩類:1,對話省如:小剛吃過早飯了嗎?----------_吃過了_(省略已知信息的主語和賓語)2,因上下文而省有的成分,上下文已經有了,或者下文馬上就要出現,也往往省略不說。復句里的分句往往會承前或蒙後省去某些成分,在復句中會提到。
『伍』 語文省略句的用法
省略是為了避免重復、突出新信息 並使上下文緊密連接的一種語法修辭手段。語文省略句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語文省略句的用法,歡迎閱讀
察滲手語文省略句類型分類的用法
1.承前省
被省略的詞語已在上文出現過,省略後不會產生語言理解上的困難。例2、3都是。
2.蒙後省
被省略的詞語可以在下文中找到。如:
(他)起床後,他就去圖書館了。
3.對話省
在對話中,一些指稱性的代詞經常敗嫌會省略。如例3。
4.自述省
說話人在書信、日記、發言時,常將我省去。如:
收到你的來信,很高興。
語喊纖文省略句特點分類的用法
1.語境性
判斷一個句子是不是省略句,關鍵是要結合上下文以及語境來進行,一個孤立的脫離語境的句子,就無所謂省不省略。
如:
①起床了。
②她睜開眼睛,(她)穿好衣服,(她)起床了。
起床了若是媽媽早上喊孩子的用語,就沒有省略。但在例2中,主語她已經在上文出現,所以承前省略。
2.還原性
省略的成分可以肯定地補出來,並且只能有一種補出方式。這個特點把省略句與非主謂句區分開來。
非主謂句結構上是獨立、完整的,不必補上什麼也無法確定地補上什麼句法成分。
如:
起床了用在早上喊孩子起床的用語,我們很難說出里邊省略了什麼成分,是(你)起床了、(你給我)起床了、(寶貝)起床了、(孩子)起床了、(我們)起床了……,還是其他。語義上可以體會,但句法中卻無法確切地補出來,這就是隱含,而不是省略。
但是在例2中,或者在如下的問答語境中,都可以確切地補出省略成分來。
如:
③他起床了嗎?(他)起床了。
可見,不僅主謂句,非主謂句也都既可以省略,也可以不省略。
3.成分
主語的省略是漢語里最常見的省略,見前例。謂語的省略比較少,一般是在答句或祈使句中。
如:
誰要去北京?小張(要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