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課堂要怎樣的拓展和延伸
組織交流,拓展語文教學渠道
以往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是主角,由他們一問到底或是一講到底,學生自主交流活動的時間被教師的提問或講解擠掉了。因此,必須徹底轉變觀念,教師必須由課堂教學的主角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協調者、促進者,這樣就可以從教師嘴裡省下時間,留給學生充分的活動時間,讓學生對同一問題進行合作研究,形成結論,並能及時交流表達,這樣能進一步激發他們去搜集整理學習資料的興趣。
三、開放評價,拓展語文教學動力
教學評價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語文教學的原動力。傳統課堂的評價是生生、師生之間的評價,但有時有些學生礙於情面,講好話的多,挑缺點的少,久而久之,學生的評價停留在「好」「太棒了」等贊揚的詞語上,而更多的忽略了評價的真正意義。合理開放的教學評價才能適應新形勢下課改的要求,以便更好地促進語文學習。合理開放的評價重在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的愉悅。教師的評價要有導向性和激勵性,讓學生敢動、敢說、敢問
㈡ 淺談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
㈢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和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現代教學方式已廣泛運用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教學逐漸活了起來。但是,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決的嚴重問題,針對這一問題談談怎樣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具體方法:一、創設學習環境激發學習興趣;二、精心設置問題主動探索; 三、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 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五、提升教師自身的質素等。
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語文教學的生命,而這生命能否得以延續,取決於教師是否能充分發掘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能否做到與文本有機結合,真情演繹文本內涵,提升孩子們對文本的感悟,讓我們的語文教學呈現實效。但是在實施新課程的今天,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缺失仍是急待解決的嚴重問題,有些課堂未能通過多邊活動的優化調控,使其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以教師教的效率代替學生學的效率,重眼前「有效性」,輕將來「有效性」;有些課堂學生參與的機會懸殊;有些課堂呈現出片面化、絕對化、形式化的傾向。本文就針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問題,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創設學習環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愉快的環境更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知識的生成和鞏固。所以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積極創建一切條件,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和設備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和諧學習氛圍,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在一種輕松、自由的心理狀態下投入到學習中去。例如,在教學《太陽》的第二課時,我考慮到學生通過預習對課文內容已經有所掌握,如果平鋪直敘地進行下去,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產生,因此,我就從激發興趣開始。上課了,我不急於讓學生分析太陽有什麼特點,而是先講了一段親身經歷的事,即我小時候,從老師那兒得知美國宇航員登上月球,於是,我就立志長大要登上太陽。話剛說到這,全班哄然大笑,我問:「你們為什麼笑?」學生紛紛舉手,結合課文中的詞句給我講了太陽離地球很遠、很大和很熱的特點,告訴我:「您的理想是實現不了的!」就這樣,在笑聲中,學生讀懂了課文,學習了運用數字和舉例子說明問題的方法。
二、精心設置問題主動探索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學習的實質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只有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夠想辦法解決問題從而有所創新。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分層次、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有學習的主動性和求知慾望,促進他們主動探索學習。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時候,教師引導「看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經過思考後可能會提出「西沙群島在哪裡?『富饒'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是『富饒的西沙群島'等」。學生所提出的問題其實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會發現以上問題的答案,此時學生就是主動探索者,課堂問題是為學習目標服務。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一定的檢測手段,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掌握學習進程幫助學生進步。在教學結束後,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情況,設計一些具有鞏固拓展練習的習題,幫助學生強化和學習知識,一些拓展題還能使學生對課外知識進行探究和積累。除此之外,在作業和練習中教師還要精心設置、巧妙編排讓學生在一種相對輕松的狀態下學習知識。有效的作業和練習是提高課堂效率的保障。
三、靈活運用課堂教學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的全面發展教學的理論核心內容是:學習是生動活潑的智力生活,學習是在游戲童話、美術、音樂和創造的世界裡進行的學習,要成為豐富的精神生活的部分,學生應是這個世界的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我們要通過我們的課堂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自信。讓他們以旅行者、發現者和創造者的角色進入課堂學習,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斯霞老師講得好:「講課講到快樂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情緒就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變得很低沉。」教師要充分利用面部、眼神、語言等傳遞自己所獲得的情感,要將自己融入課堂,全身心的投入,對文本的理解要表現出最純最濃的真情。只有你的情感真誠,學生才能真正被感染。
四、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在學生的心中比較抽象模糊難以理解和運用。在農村小學的課堂上大多數教師只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完成所有課文的教學。這樣單一的教學手段久而久之學生沒有了新鮮感,感覺枯燥無味,也就影響了教學效果。如果多運用教具如掛圖、錄音機、多媒體等。用聲音、圖片、視頻就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展開學生豐富的想像。例如在教學《日月潭》這課時,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日月潭美景,使學生充分直觀地感知日月潭的美。課文也就在看、說、讀中植入腦海。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注入了新鮮的活力,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五、提升教師自身的質素
教學有效性的提高關鍵還在於老師,首先教師要轉變思想,樹立素質教育理念,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目標,「把時間還給孩子」、「把健康還給孩子」、「把能力還給孩子」。其次教師要有廣博的知識。要想教好一門課,教師只具備該學科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去對待某一學科知識。教學中既給學生以必要的基礎知識,又開拓學生的視野,促使他們勤於思考,使各種知識相互聯系,提高教學效果。教師還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懂得教育、教學的規律和方法,及時掌握先進科學的教學手段,適時而教育,應勢而教育,因材施教,追求教學的最大效益。作為一名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探索,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才能使自己有能力提高課堂效果,才能擔當起培養高素質學生的重任。
總之,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是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是語文教師教學中需要面對的一個長久的、棘手的又必須要關注、要解決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隨著教學改革如火如荼的推進,隨著教學新理念的深入人心,在不斷的實踐總結中不斷地完善和創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活動過程,讓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滋有味、有聲有色,展開自由創新的翅膀, 在知識的殿堂中流連忘返,真正做到向四十分鍾要質量,真正構建起科學有效的語文課堂。
㈣ 如何延展拓寬小學高段語文教學的大視野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掌握語文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陶冶情操、拓展視野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文質兼美,教學中教師既要善於引導學生個性化閱讀,體會、感悟語言,還應該設計好語文課堂教學的拓展與延伸。
教師恰到好處地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拓展和延伸,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求得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讓情感得到升華,更會讓學生大有收獲。然而傳統的語文課堂往往存在著一些誤區,使拓展延伸成了不本之木,無源之水,失去了它的色彩。
一、避免光追求形式,忘其根本
有些拓展延伸是為了追求一種形式。比如學習寫人的文章,當體會出人物品質後,教者通常會讓學生回去找一些相似經歷的人,在班會上開個故事會之類的作為拓展。如《海倫·凱樂》,大家就會想到張海迪之類的人,講述其故事卻忘了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我上過一堂《音樂之都維也納》,對於這堂課的拓展,自己上完之後才發覺是不合適的。上這課是第一課時,為了突出「音樂之都」,我在課件中設置了多首古典曲子,還穿插了有關維也納的視頻。當學完第四自然段後,我讓學生欣賞了視頻片段。遺憾的是,這個視頻大多出示的是維也納的建築,所以學生在說感受的時候只是提到「維也納很美」、「維也納的建築氣勢宏偉」等,這與音樂毫不搭邊,也無法回到「音樂之都」這個主題上。另外,到最後我安排了一個小導游的環節,讓學生介紹一些有特色的城市,這里安排也是不合理的。因為還沒學完這課,維也納的特點還沒介紹完。所以這個環節的設置太早了些,應放在第二課時,讓學生開闊眼界,鍛煉說話能力。
二、避免脫離實際,硬塞硬給
《水》這篇文章以不同尋常的角度寫出了水的珍貴。一次,我去聽《水》這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教者教態自然,剛開始上課,教室的氣氛就非常活躍了。理清文章脈絡之後,教者先重點講述了「挑水」。
師:讀文章,要把自己當成課文中的人物去讀。
(生自由讀)
師:那我們一起來挑水。(全體起立,做挑水狀)
師:走啊走啊走,到了嗎?
生:沒有。
師: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
(往回趕)
師:路上好走嗎?
生:不好走。
師:走得如何?
生:額頭上冒汗了,衣服濕透了……
(再次齊讀體會中心句)
不能否認,該老師抓住了文章的重點詞句來讓學生體會中心,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可以說是非常熱鬧。到最後,作業出示「圍繞『挑水真難』寫自己的一次挑水經歷」。看到這個作業,我心裡一驚。現在城市裡的孩子,有誰會拿著扁擔、水桶去挑水呢?難道剛才上課時表演的挑水就算是真的挑過水了嗎?難道這樣就能寫出挑水的滋味了嗎?相反,另一堂也是《水》的課,教者沒有過分注重去活躍課堂的氣氛,而是把重點放在字詞句的揣摩上,講到大人小孩在雨中洗澡後,自然地出示了一些地區缺水、乾旱的圖片讓學生說感受。課後作業是「選擇其中一幅圖,圍繞『乾旱缺水』寫一段話」,這樣的作業就讓學生有話好說,也同時能夠想像作者所處的環境,理解「水成了村子裡最珍貴的東西」的含義。
那我們該如何尋求好的途徑呢?我認為可以:
一、 比較閱讀,多處入手
新課程強調讓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閱讀。毛澤東說,有比較才能有鑒別。語文是思維的文學表現形式.只有在比較鑒賞過程中,我們才能發現文本之問的矛盾.分辨出各自的特點,體會出文章的個性,促進對作品的深入分析。蘇教版五年級下冊23課《古詩兩首》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都是宋代詩人寫的有關夏季的詩。分別學完之後,可以讓學生思考: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那學生就知道同樣兩首詩,都是七言絕句,不同的是,一首是側重描寫夏日忽雨忽晴的特點,像一幅山水畫。而另一首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曲折地表達對友人的眷戀,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典範作品。學生重新審視古詩,得到了一個全新的認識。而教師課前的目標也會得到升華。
二、牽引作品,開闊視野
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課文都是由一些著名的小說、散文節選過來的。如《林沖棒打洪教頭》選自《水滸傳》,學到這篇文章時孩子們都會有濃厚的興趣,被水滸人物的英雄氣概所震撼,這時,教師自然地選摘水滸故事,讓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產生興趣,課外自身的文化知識素養。同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單元的相關課文,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五上的第3單元,選有《伊索寓言》。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就要告訴學生:「這樣有趣的寓言故事,在《伊索寓言集》里還有好多好多,大家可以找來讀讀。」從而把學生閱讀胃口調起來。還可安排一節讀前指導課,幫助學生訂一個讀書計劃。也可以以其中的一兩個故事為例,指導他們試讀。讀完後可以讓學生寫簡單的讀書筆記,如摘抄名言警句,寫讀後感等等。
三、聯系實際,感悟生活
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決定了它應是一門開放性的學科。實際上,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封閉起來,是學不好語文的。所以,語文學習,僅僅是在課堂上是不夠的,我試著把語文學習搬到校園、社會、大自然這個大課堂內進行。五下《學和做》,內容是「節約用水」,把它放在課文《水》的後面,可見編者的良苦用心。而當我教學那課時,正好碰到「太湖藍藻」事件。對於這一巧合,我心裡有說不上的驚喜。我立即把握好機會。課上預設了一些問題,如「你家是怎麼洗衣、洗菜的?」、「家庭有哪些浪費水的不良習慣?」這時學生討論會非常活躍。等學生交流完之後,我又丟出問題:「現在太湖有藍藻,水質變差了,水臭了,不能喝了。面對生活用水,你有哪些思考?」從這個問題的反思上,學生想到自己的生活,身有體會後,一定也更加明白節水的重要性了。真的,只有經歷才會有成長,只有親身體會才會珍惜。這節課,我預先想要的結果達到了。課後,孩子果然開始行動起來了。
好的拓展延伸就能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對於課堂效果就更不用說了。認真設計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會讓語文教學達到一種「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美妙境界。而我們,只需要一點靈活和勇氣。
㈤ 如何擴展和延伸小學語文課堂教學
如何有效拓展小學生語文課外閱讀[語文教學與研究] 高祥虎 約2825 字 摘要: 本文就如何有效地拓展小學生的語文閱讀,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教師要轉變觀念,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拓展閱讀興趣;教師要做好學生課外拓展閱讀的向導。 關鍵詞: 語文課外拓展閱讀 轉變觀念 激發 向導 當今語文課程改革有一個重要導向——十分重視課外閱讀。《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要「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1]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指出:「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2]小學語文課外拓展閱讀對小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起著積極作用,那麼,針對小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應如何有效地開展小學生的語文課外拓展閱讀 呢?下面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教師要切實轉變觀念,真心開展學生的課外拓展閱讀 在當前社會現實環境下,教學質量仍是教師的「生命線」,是社會評價教師工作的重要標准,於是,很多的教師便自覺不自覺地疏遠了對學生課外閱讀的指導工作,繼續死摳課本。但是,課外閱讀難道就一定是分數的累贅嗎?課外閱讀與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難道不能雙贏嗎?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精闢地指出:「如果學生什麼書都不閱讀,那他就連教科書也讀不好。」[3]因此,要真正開展學生的課外拓展閱讀,首先要求教師能真正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放開手腳讓學生投身到課外閱讀的海洋中。 二、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課外拓展閱讀興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4]孔子的這句話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怎樣才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秘密,那就是對學習的熱愛。因此,要取得好的課外拓展閱讀效果,教師就要善於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為了貫徹落實《語文新課程標准》中規定的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教師在課外拓展閱讀的內容安排、組織形式等方面要盡可能地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徵,使學生樂讀、愛讀,使閱讀成為學生生活中的一種樂趣。 不同的閱讀方式也是使學生對閱讀感興趣的關鍵之一。在組織課外閱讀活動時,不僅可採用指名讀、互讀、分角色讀等多種閱讀形式,還可採用游戲、表演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認識水平,從而增強閱讀的興趣。閱讀是一個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沒有閱讀量的積累,就難有閱讀的質的飛躍,因此古人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的精闢論斷。《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小學生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 萬字。從表面上看似乎有些龐大,但如果我們能夠巧妙地利用多媒體網路教學資源,充分發揮網路本身獨特的視聽效果,形象、豐富的信息承載,這樣的閱讀量以及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優勢,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讓他們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這個目標就不難實現。 三、教師要做好學生課外拓展閱讀的向導 1.推薦好的課外拓展閱讀書籍。 當小學生閱讀的興趣激發起來後,就要適時地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課外書,讓學生有好書可讀。要考慮推薦的課外書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與學生的心靈世界息息相通,讀物的語言水平要略高於學生。 2.結合語文課本開展拓展閱讀,指導課外閱讀方法。 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講述一個故事,而這個故事往往有著復雜的背景。如果沒有足夠的背景資料,要理解課文是有難度的。所以,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開展拓展閱讀,加大學生的閱讀量。 學生要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離不開科學的閱讀方法。因此,我們要利用課堂,把閱讀方法的指導寓於課堂教學之中,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讀書方法,如:精讀法、略讀法、瀏覽法、做讀書筆記等。這樣學生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把課內學到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加以實踐應用,促進知識和能力的遷移,達到「不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四、課外拓展閱讀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1.要注意課外拓展閱讀程度、層次。 目前,小學生語文課外拓展閱讀實踐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無序、無層次現象,為改變拓展閱讀的無序、無層次現象,教師應該加強計劃性,可以在每學期初制訂課外拓展閱讀的計劃,而後根據具體的操作情況及時做出調整。 2.要注意課外拓展閱讀的類型、遷移性。 要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相應的拓展閱讀的類型和形式。小學語文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對表達形式的學習模仿,並通過閱讀學會閱讀,因此更應重視遷移性和比較性的拓展。教師有必要推薦那些和課文形式相類似的內容,引導學生主動閱讀。如,學了兒歌《四季》,補充分別寫春夏秋冬景緻的小詩;學了《桂林山水》,可對比閱讀常識教材中《桂林山水》一課,把教材中的課文前後串聯起來,重新進行閱讀比較,也是一種有效的拓展閱讀,可以促進知識的類化,提高思維的概括水平。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思維的基礎。」[5]教師要善於選取相關的教學資料,把內容或形式上
㈥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一、備好課
備好課是上好每一節課的重要環節之一。教師必須要做好充分的、切合實際的准備工作。課前要認真研讀大綱,領悟教學大綱的要旨,研究教材。弄清所授課的重點、難點。研究學生,了解學生的現有學習水平,考慮清楚如何講,用什麼樣的語言講,用什麼教法教,學生才會容易明白,如何啟發引導,如何指導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什麼樣的練習加以鞏固提高,研究可能出現的課堂問題等。備課時,教師要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化身,站在學生角色地位上,用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法去洞察學生的學習心理,理解他們的情感、願望,設計最佳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去閱讀課文。教師還應廣泛閱讀書籍,積累相關資料,及時了解所教學課的發展新動向。對教材內容作必要的拓展延伸。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重視課前有效預習
預習是課堂教學的准備。做好課前預習,既是順利地進行課堂教學的准備,又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自學能力。讓學生明白「自學催生自信」的道理。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發現真正去思考的只是一小部分學生,很多學生是還沒來得及有自己的想法,就被別人的答案替代了。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一種惰性,上課只是坐著等結果,從不思考。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是他們課前沒有預習。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和抓好課前預習。使他們熟悉課堂內容,有思考的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是,認識到預習的重要性,未必就讓學生喜歡預習;積極參與預習,更不等於有效的預習,為了提高他們的預習效果,必須做到:一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二要有針對性的設計適合於不同層次學生的預習項目,三要重視預習的課堂檢查。不然學生就會覺得課堂教學與學生預習不預習無關,從而降低了學生預習的積極主動性。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就好比是點燃火葯的導火索。為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引入方式,一開始上課就把學生的興趣給調動起來。如:「設疑引趣」、「懸升哪念引趣」、「謎語引趣」、「故事引趣」、「創設情境引趣」、「小品引趣」等,便是很好的開端引趣方法。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引導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如:比一比誰認得快、記得牢,誰組的詞多,誰讀得有感情,誰發言最積極等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還可以採用分組討論、說笑話、分角色表演、做游戲等活動等來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四、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在教學中,要多注意後進生的表現,教師要用心去幫助和感動他們,要善於發現其優點,並及時給予表揚。上課回答問題時,不能只局限於好的學生,要使人人都有回答和練習的機會。後進生回答問題時,只要比原來人有所進步,都要及時給予鼓勵,讓他們隨時感受到老師的關懷和愛護,使他們重新樹立學習的信心。
五、合理利用多媒體
語文是以培養學生閱讀、寫作、聽話、說話能力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基礎課。有的內容比較抽象,難以理解,這僅憑老師的嘴來講和從字面上是難以讓學生理解和感受到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教學來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使學生展開豐富的想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一些寫景的文章,老師在那大講特講有多美多美,甚至讀了一遍又一遍,可學生還是難以感受,想像不到。這時如果採用視頻教學,學生就可以一目碰笑模瞭然,直觀的感知教學內容,幫助其理解課文內容,從而提高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間接提高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六、營造和諧課堂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只有這樣的氛圍中,師生的交往互動才能充分展開,各種智力和非智力創新因素才能笑緩充分發揮作用,學生自主創新的潛能才會得以開發,也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辦法還有很多,我們只有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去實踐,去總結,去反思,去創新,才能真正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多用心、用腦、用眼,去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教學辦法。
㈦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拓展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所需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加大思維容量的同時,擴大有效信息量的傳遞,課文閱讀與課外閱讀要緊密結合。要指導學生到更廣闊的閱讀天地中獲取信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在這種大的教改環境下,課堂教學的拓展是一種必然的教學行為。但有許多教師對拓展教學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和異化的情況,誤以為只有進行了拓展才能夠體現課程新理念。於是乎,打著「拓展」的旗號,以文本的某一內容為由頭,將語文課「切換」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課、時事分析課、影視音樂欣賞課等。所以,有必要對什麼是拓展教學做一個概念的界定。時下從網路找到這種定義:「閱讀課堂中對文本的拓展教學應該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以課文為中心點,進行作家、題材、文體、表現手法、結構特點、語言風格等多層面和多維度的拓展,以突破時空限制的適當的知識延伸,豐富學生感知的信息和思維的層次的教學方式。
㈧ 如何把握好語文教學的拓展延伸的
淺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
內容摘要: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拓展是根據教學實際、學生實際展開的.「潤物細無聲」的有效拓展是融入到語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妙趣天成的.看似不經意間的拓展延伸,卻能夠非常自然地突破教學重難點,深化文章主旨,發展學生的思維.因此,我們在實踐中努力追尋著.
關鍵詞:課堂教學 把握時機 行之有效 類型豐富 方式多元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大多數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都能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課堂上進行課外拓展,在教學中不再把教材作為「聖經」進行解讀.
什麼是「課堂教學拓展」? 一位教育專家是這樣說的:「根據教材要求、文本特點、教學目標、學生基礎、教師個性,在課堂教學中適時、適度、適量、適情地引入文本背景和相關內容,其中包括文字、音樂、圖片、影像等媒介,整合成讀寫思的教學策略,促進感悟,促成建構.」
小學語文教學要真正發揮葉老所說的「課文無非是個例子」的作用,必須將活的語文資源引進課堂,讓學生的語文學習真正得法於課內,增加拓展閱讀興趣並學會拓展閱讀,再從課外閱讀中有所收獲.
一、拓展延伸——把握時機
拓展性閱讀作為課內教材的補充、延伸,可以根據課文的內容、類型及教學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時段.為此,教師可從課前拓展性閱讀、課中拓展性閱讀、課後拓展性閱讀三個角度來談談其具體操作.
1.課前拓展性閱讀.課前拓展性閱讀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關資料或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為學生更好地學習課文儲備能量.如蘇教版四年級教材中的《特殊的葬禮》一課,上課伊始,老師可請學生談談課前通過查資料(包括上網)所了解的瀑布形態,如何形成的.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為下文學習埋下伏筆.
2.課中拓展性閱讀.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會遇到疑難,適時地利用拓展性閱讀材料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釋疑解惑.
蘇教版三年級教材中的《菩薩兵》一課,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主要讓學生了解藏族同胞聽說又有部隊開進自己居住區,便躲進深山不敢露面的原因.這里老師可簡介軍隊是如何對待老百姓的,也可以請學生們談談自己在電視上、電影中所看到的相關內容.學生對第四自然段中翻譯說的「一定是烏雲遮住了他們的眼睛」這句話就容易理解了.
3.課後拓展性閱讀.語文的外延是社會生活,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閱讀體驗,自覺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把語文的觸角延伸到課外.拓展的本質是學生的課外語文實踐.什麼是教學拓展?教學拓展就是指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把課堂上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證課堂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字詞句的練習,進行課外讀寫.恰倒好處的拓展延伸能讓語文課堂更開放!
蘇教版新教材課後思考練習中多了一些 「搜集資料」的要求.如四年級教材《人類的「老師」》一文,課後要求「你還知道哪些人類以生物為『老師』的事例?搜集有關的文字或圖片資料,在小組里跟同學們交流.」;《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課,課後要求「搜集宋慶齡的有關資料,說說人們為什麼總愛在她故居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又如《李時珍夜宿古寺》一課的課後要求「中葯是我國寶貴的遺產.你知道哪些中葯?說說這些中葯的葯效.」這些都表明,實行課程改革,要不斷增強課程的資源意識,加強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
葉聖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所以,一篇課文教好後,學生應當感到意猶未盡,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向他們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使學生的學習向課外、課後延伸,並及時地進行反饋、交流,這樣,有利於最大限度地去開發課程資源,促進課內外學習和運用的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運用語文的積極性,並不斷擴大語文學習的視野.
二、拓展延伸——行之有效
可以說語文課堂教學拓展已經被廣大教師所接受,但是由於我們缺乏對拓展尺度的把握和有效拓展的經驗,因此在教學中不免出現了一些低效的或者說是無效的拓展.
在教學《小壁虎借尾巴》一課的時候,一位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引入科學常識,說明壁虎的特點,觀察壁虎的捕食錄像,了解壁虎的生活習性;一位教師上《荷花》一課,講到「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大」一句時,說這個畫家就是大自然,然後開始拓展問「大自然還畫了哪些美麗的圖畫」;一個教師上《水上飛機》一課,只花近20分鍾的教學時間,讓學生讀課文並總結出水上飛機外形奇特、特殊用途,而後就補充了網上搜集來的大量的有關水上飛機的圖片、種類及用途介紹等等.對於文質兼美的課文是如何以童話的形式、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介紹出水上飛機的廣泛用途的,不再研讀、品味,課文的語言特色幾乎完全被忽略,這顯然是有悖於語文課的初衷……
語文課堂教學就如一道道菜餚,課堂教學中的拓展延伸就如燒菜用的鹽,沒了少了,這道菜則給人感覺淡而無味,多了亂了同樣讓人無法入口.因此,適量、適度的進行拓展才是真正的有效拓展.
1.自然拓展
有效的拓展應該是跟文本之間有一種「互文性」的關系.拓展的內容和教學需要達成的目標也應該有一種密切的聯系,因此在拓展時,也應該是自然的、不露痕跡的.
古人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課堂導入時,教師不露痕跡的運用拓展教學往往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整個課堂教學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可愛的小蜜蜂》教學中,一位教師這樣引出問題:
(1)出示蜜蜂采蜜畫面.最吸引你的是什麼?為什麼?
(2)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一篇描寫小蜜蜂的課文——可愛的小蜜蜂(齊讀)
(3)課題直接告訴我們什麼?
(4)這篇課文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楊朔寫的,它的原文叫《荔枝蜜》,其中原文的開頭是這樣的.(課件:出示原文的開頭,讓學生自由讀)
(5)同學們看了這段話,你認為作者對蜜蜂是懷著怎樣的感情?(不喜歡)
(6)是呀,為什麼從開頭的不喜歡到這里的覺得可愛呢?接下去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從上述案例中看出,教者引用了作者原文開頭的一段話,讓學生從這段話中了解作者對蜜蜂的感情是不甚喜歡的,甚至是帶有害怕情緒的.那麼為什麼作者能從「害怕」到課文中的覺得「可愛」呢?一次簡單的不露痕跡的拓展,讓學生很快產生疑惑,同時也讓學生產生學文的慾望.
2.適度拓展
拓展延伸應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突破「文本」的限制,對文本進行有效的拓展與超越,因為教材提供的文本是有限的,「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和語文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必須超越課堂、超越文本.拓展延伸應該圍繞課文的主題和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任何離開課文的拓展延伸都是空中樓閣,不著邊際的.為了拓展,將課上到野外去,新是新了,卻沒了原則和規矩;為了創新,囫圇吞棗學習課內知識,忙於拓展中的「表演」和「作秀」,新是新了,卻多了幾分浮艷.因此,只有文字才是教學之本,才是語文教學的主要憑借,也才是最好的課程資源.拓展延伸是為深入理解教學內容服務的,不能讓內容為拓展延伸服務.正如於漪所說:「離開文本去過度發揮,語文課就會打水漂.」所以在對課文拓展延伸時,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緊扣文本,尊重教材的價值取向.
同時,拓展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別和特徵等.做到切合學生實際,因材施教.因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適當變換內容或改變難度,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到很親切,都有話可說.每一節語文課,教師都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而且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也是衡量一節語文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因此,拓展延伸時教師應注意照顧學生個性差異,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多設置一些難度各異的學習內容,多設計一些不同層次的訓練項目,以供學生自由選擇,各取所需.立足課堂實際,考慮時間、場地、情景的限制.否則,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過是一種表演或作秀,比作一隻「綉花枕頭」恐怕並不為過.
特級教師秦詠中在教學《三顧茅廬》一課時,隨著學生學習的深入、情感的漸漸推進,一點一點地把劉備和諸葛亮的生平資料引入進來,把與文本相關聯的資料滲透到學習過程中.此時的拓展在教師一張一弛的把握中,彷彿落花般悄無聲息地飄落,使得原本在學生心目中陌生而遙遠的三顧茅廬的故事,一步步地走進了學生的心靈,領悟到了劉備「求賢若渴」的內涵.
再如一位老師在解讀千古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時候,沒有單純地在「綠」字上做文章,而是設計了想像說話環節:「 又 江南岸」,讓學生仿照詩句展開豐富的想像.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學生對春天太熟悉了,一至六年級也積累了大量的描寫春天的詞句,於是他們很快調動了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的記憶,用鮮活的語言,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他們心中江南岸的春天美景:「桃花又紅江南岸」「蝴蝶又舞江南岸」「小鳥又唱江南岸」……
就這樣,教師沒有多餘的講解,更沒有採用花俏的課件,而是採用一次簡單的說話訓練環節,讓學生在適度的拓展中明白:在春風的吹拂下,江南又顯現出一片綠色的、充滿生機的景象.
從學生的閱讀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閱讀基礎、閱讀心理,在學生的閱讀過程中乘勢引入相關資料,能保證學生面對重點難點疑惑點時,有充分的自主思考、自我發現、自我收獲的空間,促進學生視野融合.
3.巧妙拓展
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課內外的適度拓展延伸,可以讓語文更加充盈和豐富!教師在課堂上恰當地選擇拓展的內容,適當地選擇拓展的時間,則有助於喚醒學生沉睡的心靈,撥動學生內心的感情之弦.
例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周總理的不辭勞苦,有位教師在學了課文之後引入「總理最後一段日子的工作時間表」.在悲涼的音樂聲中,在教師動情的朗讀中,學生完全進入了情境.學生深深地被總理的頑強,被總理的不顧個人身體所感動,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聽課老師也無不為之感動.此時大家內心都充滿了對周總理的崇敬愛戴之情.可以說這樣的「拓展」讓人心動,令人拍手稱快.
教師的恰到好處的引領和延伸,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美妙,可以讓學生的練筆在情感的鋪墊和知識的積累中進一步得到訓練,使得此時的拓展體現出「畫龍點睛」的效果.一位教師在教學《我們愛你啊,中國》一課時是這樣拓展的:
在學習「山河壯麗」這一部分之後,讓學生說說自己還知道的祖國著名的風景,然後讓學生試著仿照第二自然段寫一寫;在教學「文化燦爛」這一部分的時候,這位教師沒有給孩子們講四大發明、、文房四寶、三皇五帝、唐詩宋詞……而是利用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教者更多地引導學生回憶奧運會開幕式中所出現的那些中國元素,學生的表現很是興奮.記載中華民族非凡智慧的「四大發明」、美輪美奐的中國畫卷軸、浩瀚星河中飛舞的天女、多種多樣的戲曲……盡管孩子們說的不是怎麼太完整、太精彩,但是從他們興奮的臉上可以看出他們更加關注祖國、關心祖國了!祖國燦爛的文化在一次次交流與碰撞中更加深深地印入學生的心中!
接下來教者引導學生聊如今祖國的各種巨大的變化,聊神州、聊高樓、聊文化、聊「嫦娥」(飛船)……在聊的過程中體會到改革開放所帶來的偉大成就!
適逢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課後,教者布置了一個作業——仿照課文,也創作一首詩歌,贊美祖國,表達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之情.
這樣的拓展方式,是對課文的延伸和拓展,是對課堂教學的總結和提升,進一步豐富了課文的內涵,使學生在拓展中了解了課文的寫作特點,使學生在情感體驗和人文感悟的同時,語言也進一步得到訓練,在教學中真正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類型豐富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的主題是由語文閱讀教材而來.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文體類型和不同的學習方法設計教學,開展活動.拓展閱讀的類型往往分為三種: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1.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
情境欣賞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課文主題相關的資料,讓學生進入到主題情境中去,了解並體驗某一名勝的地理環境與人文景觀、歷史故事及文化信息,從學生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
如蘇教版四年級語文教材中《九寨溝》主要介紹了九寨溝蔚為壯觀的自然景色.學習課文後,教師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虛擬網上游——《中國名勝任我游》,讓學生扮演導游或遊客,通過大量資料的收集閱讀,了解、體驗某一名勝的自然環境、人文景觀、歷史故事、文化氣息、風俗習慣等,從自己特定的視角形成獨特的感受與觀點,向大家描繪和闡述,在拓展閱讀的主題活動中進一步鞏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2.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
感悟哲理類拓展閱讀,就是通過收集閱讀大量與主題有關的「寓言」、「成語故事」等文體特徵的文章,感悟其中所蘊涵的哲理,並聯系生活實際加以體會.如《感受中國寓言》是學生學習了蘇教版五年級教材中的《成語故事》後的拓展閱讀,主要學習目標為:閱讀某一類寓言故事,了解寓言故事作涉及的背景和典故,理解體驗寓言的寓意,並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生活哲理.
3.文學欣賞類拓展閱讀
學生通過搜集並閱讀欣賞散文、詩歌、隨筆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並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如冰心的《只揀兒童多處行》學習後的《冰心散文鑒賞》就屬於欣賞式拓展閱讀.五年級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冰心的散文《只揀兒童多處行》,感受到冰心的文筆之獨特,筆下的意蘊之美.後續的拓展閱讀可以開展《冰心散文欣賞》的主題學習,主要了解冰心散文的特點和進一步感受冰心散文的內在美和外在美.
四、拓展延伸——方式多元
隨著信息技術逐步與學科教學相整合,各種新穎的閱讀方式也隨之出現,如音像閱讀,這種閱讀方式更多藉助於現代音像技術,如電影、電視、廣播、錄像等,比較直觀,它通過畫面、聲音來展示內容,能強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網路閱讀,這種閱讀方式主要藉助於網路技術,通過上網瀏覽或在線閱讀來達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是其它閱讀方式無法比擬的,也是現在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因此拓展閱讀開展過程中同樣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資料的拓展、圖片資料的拓展,通過「屏幕閱讀」來拓展學生的思維,從而提高其體驗感悟能力.
此外,與任何教學活動一樣,對於拓展閱讀同樣需要及時的檢查反饋,需要適當的評價.只是在評價中,更應該傾向於讓學生開展自我評價、生生互評,評價的內容要以閱讀的興趣和自主性為主,使我們的學生通過拓展愛上閱讀,使閱讀成為每個學生的愛好.
提倡教育創新的今天,學習語文再不能局限於課堂,新課程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奧妙無窮的大自然、紛繁復雜的大社會的源頭活水,讓學生在開放的、無比豐富的教學內容中自由徜徉、自由搏擊!課堂是語文教育的主陣地,有效的教學拓展會使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新的提升,使學生學語文的興趣有新的提高,所以它是語文課不能缺少的環節,而它首先應立足於課堂,再向課外拓展延伸.在課堂中要充分利用這些空間,盡可能地讓語文課堂更開放,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充實,將教學思路變得更寬廣,將教學方法變得更靈活.
㈨ 淺談如何將小學語文課堂向課外延伸
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把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以課堂為依託,向課外作放射式拓展。那麼,全面開展語文課外實踐活動,努力拓展渠道是關鍵。可通過收集信息、撰寫調查報告、辦手抄報、成立班級"圖書角"、讓學生體驗生活、多參加戶外活動、"勤動口,勤動手"、上網查詢信息等方面開展語文課外實踐活動,拓寬課外語文學習渠道,培養學生多方神森擾面的語文才能,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能,激發學生學游旦習語文的興趣,並讓他春握們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