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

發布時間:2023-04-07 12:25:21

Ⅰ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什麼文體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議論文文體。原話為「應有真正的格物致凳芹碼知精神」,收錄至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時修改首培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時也收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介紹
全文先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後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病,接著作者從科學發展歷史的角度分析實驗精神的重要性,然後指出中國學生偏重於理論而輕視實驗的事實棗哪,並以個人的經驗為證揭露了傳統教育的弊病,最後作者呼籲年輕學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Ⅱ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教材目錄

九年級上冊目錄:

第一單元1沁園春雪、2雨說、3星星變奏曲、4外國詩兩首、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雨的訴說 

第二單元5敬業與樂業、6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7傅雷家書兩則、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演講:微笑著面對生活 

第三單元8故鄉、9孤獨之旅、10 我的叔叔於勒、11 心聲、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青春隨想 

第四單元、12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13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14 短文兩篇、15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好讀書讀好書 

第五單元16智取生辰綱、17楊修之死、18范進中舉、19 香菱學詩、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金錢,共同面對的話題 

第六單元、20陳涉世家、21、唐雎不辱使命、22隆中對、23出師表、24詞五首、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話說千古風流人物、課外古詩詞背誦、名著導讀、附錄、後記 

(2)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擴展閱讀:

《語文九年級上冊》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圖書,也是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以現代詩文,古文名篇,宋詞為主,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更偏重於對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全書共六個單元,十首課外古詩詞。

Ⅲ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徵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兩個詞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恰當也沒有的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升清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理正雹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觀點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地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於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歷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的人關鍵性的發現。

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部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吵塵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科學,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教案

【教學目標】

1、目標能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闡述實驗精神的重要。

2、結合文本分析擺事實講道理以及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3、學會圈點批註關鍵詞句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准確的理解課文中大量的名言警句,了解其中的論證方法和修辭方法;學習製作卡片。

難點:理解文章的論證結構。

【教學方法】

這是一篇大科學家的小講演,卻反思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大弊端──即重哲理玄談輕科學實驗。作者古今中外打通,將學理分析和現身說法結合,學識宏博,思辨深刻,體驗剴切,話出肺腑,切中時弊。學習本文,宜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研讀說理文的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

【教學輔助】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

同學們,當我們津津樂道於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四大發明和奧數奪冠的時候,你是否知道當代十大科技發明中沒一項是咱中國人的?的李約瑟命題就是探討近代中國的科技為什麼落後了的。從五四時起很多有識之士就在思考這個問題,可直到現在中國學生高分低能,創造和實踐能力不足,仍是不爭的事實。原因何在啊?讓我們和丁肇中教授一起探尋這個極有價值問題。

二、整體探究

1、速讀全文找出中心論點,以備交流。

中心論點的特徵:表判斷的陳述句;凝練概括,統領全文的觀點。

明確:中國人缺乏格物致知精神/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或標題。

2、用勾畫評點的方法,跳讀文章,說說作者怎樣分析格物致知這個概念的?

明確:開頭點出格物致知就是科學實驗,然後由《大學》里格物致知傳統儒學的格物致知到真正的格物致知等,析本意舉反例再到探真義,正──反──正的螺旋上升或層層遞進,直達真理。

作者在文中探討了哪四個問題?

明確:①《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麼?②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麼?③傳統的中國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傳統的中國教育有什麼弊病?④在自己的學習生活中,怎樣培養格物致知精神?

文章從提出問題,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一氣呵成,逐層深入說理,思路十分清晰,有很強的說服力。

三、重點難點突破

1、三種論證方法:

⑴引用古語:如,開頭引用《大學》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學》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

⑵擺事實與講道理有機結合:列舉事例時,採用正面事例與反面事例相結合說理的方法。反面事例:①列舉明朝大理論家格竹子頭痛失敗的事例,闡述了傳統儒家對實驗的錯誤態度。②中國學生功課成績好,面臨實際工作卻束手無策③作者在念大學時,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④正面事例:通過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了解竹子的性質。

好處:典型事例論證,說理充分,令人信服。

⑶運用對比:如,中國傳統教育通過內心體悟和自我檢討維護社會制度,與科學進展的歷史說明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形成鮮明對比。好處:正反互陳,發人省思。

2、關聯詞與邏輯思辨:

本文的關聯詞的運用繁復嚴謹。它們起承轉合,閃轉騰挪,肯定否定,遞進因果,一方面將較為豐富零散的材料焊接的很嚴密,另一方面也表現了作者極強的邏輯思辨能力和語言駕馭能力,增強了本文的邏輯力量,也起著表情達意的效果。如第三段:但是這可能是因為並不是,而是。是使人,從而。因為這樣,便又如第九段中:他用不是而是決不是,它是要就要需要等自己的觀點、態度、語氣表達的極其鮮明。

四、課外拓展(選做一)

1、有人認為:丁肇中先生將中國學子的不願動手歸咎於王守仁,有失公允。為了強調自然科學而否定社會科學,有否定中華傳統文化之嫌。你怎麼看?請依據本文,獨立思考,做出回答。

2、推薦閱讀(上網搜索篇名可得)①《丁肇中致同學們的一封信》②丁肇中《太空站找反物質實驗》演講(實錄)。

3、自己親手做一小的科學實驗(如:將兩杯水放入冰箱,1小時後,看熱水先凍還是涼水先凍?)結果和你想得一樣嗎?有何啟發和收獲。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段):提出問題。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問題。

(3~5段):指出傳統教育的弊端。

(6~10段):分析科學上的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11~12段):分析國情及個人經驗進一步揭露傳統教育弊病,說明重視實驗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段)解決問題。

知識點

一、作者簡介

丁肇中,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導小組在實驗中發現新粒子,並導致了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新粒子的.發現,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丁肇中於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表的演講。在這篇演講詞中,丁肇中以一個科學家的身份,對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進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詞義

1.榮幸:光榮而幸運。

2.授予:給予(勛章、獎狀、學位、榮譽等)。

3.領悟:領會;理解。

4.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士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後世泛指一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5.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7.彷徨: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

8.激變:急劇變化。

四、問題歸納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麼?

交代演講的原因,提出論題。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學》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從中國傳統儒家經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點明題目,又說明這一觀點由來已久。用《大學》里的「格物」和「致知」來描述現代學術的基礎,強調探察物體即實驗在現代學術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要真正地了解現代學術發展,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樣使論述更有說服力。

3.結合第三段內容,談談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義。

在中國古代,由於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並不是為了「尋求新知識」,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平天下」。

4.舉王陽明「格」竹失敗的例子有何作用?

本題運用舉例論證作用分析法解答。舉王陽明「格」竹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例子,具體有力地論證了「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觀點,語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論證「實驗的過程」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的過程」,同時與王陽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對比,突出論證了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驗得到的道理。

6.「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題運用議論文修飾限制性詞語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圍,「往往」和「常常」則指出了頻率上的多。這些詞語突出了傳統的中國教育對學生的不良影響的普遍性,語言准確嚴密。

7.作者舉自己在美國求學這一事例來進行論證,有什麼作用?

本題運用舉例論證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在美國求學的例子證明中國傳統教育重理論輕實踐、重思維輕動手的弊端,再次說明實踐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說理更加真實可信、無可辯駁。

8.《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麼?作者所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是什麼?

《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做實驗得到知識。作者所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只是消極的袖手旁觀。

9.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鍵是什麼?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於實踐」「大膽創新」的精神。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Ⅳ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幾年級

原話為「應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收錄至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時修改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同時也收入部編版八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1991年10月18日,《_望》周刊為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丁肇中先生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察棗伏情系中華》徵文頒獎大會,丁先生便以《應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進行演講。理論來源: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源於《禮記_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岩脊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敗攜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05年發行的第五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Ⅳ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

原話為「應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收錄至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時修改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以下是我整理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心思想與段落大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心論點(中心思想):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這既是臘扒文章標題,也是本文的中心差局擾論點。「格物致知」就是通過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作者是一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深受傳統教育的影響,也因此在學習和科研中吃盡了苦頭,所以作者特地寫了這篇文章告誡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段落大意:

這篇文章是著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就格物致知的實驗精神,專門寫給中國學生的。

第一種劃分觀點:

本文的結構問題。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簡述寫作原由。指出什麼是格物致知精神;

第二部分(3~5),從反面論證中國古代對格物致知的態度;

第三部分(6~13),正面論證實驗精神在科學中不可缺少,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不可缺少。

第二種劃分觀點: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第2~12段):論述論題。這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可分為兩層:

第一層(第2~5段):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病。

第二層(第6~12段):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結論:「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整體感知

本文著重談論治學應該具有的精神,即格物致知的精神。課文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組織材料。開頭先剖題,由「格物致知」的出處,帶出對其含義的理解以及我國古代對「格物致知」並不真正重視的原因分析,澄清了人們的錯誤認識,再著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以及怎樣把這種精神應用到實際中去,最後誠摯地發出號召。既擺事實又講道理,有很強的說服力。

開給「高分低能」的一劑良葯

本文談論的是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全文科學的闡釋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就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實踐去探索客觀規律,從而獲得新知識的精神;這種精神需要動手實驗,而不是單純地靠教師和書本就能夠實現的。不僅僅自然科學是這樣,人文科學、個人成長都包含這個道理。由此,虛旦學者應該盡快更新理念,積極培養實驗精神、提高動手能力,以避免高分低能的尷尬。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語段賞析

1、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談談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

品味: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就提出了他的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全文就是圍繞著這個論題進行論述的。

2、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品味:這一段揭示出中國傳統教育的目的,這個目的與丁教授講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不一樣。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也就是通過實驗得到知識。

3、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學家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明依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經驗告訴我們,這種觀點是不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品味:這兩段文字舉明「格」竹子苦思頭痛而失敗的例子,證明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證明「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4、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重視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品味:這兩段文字是後面幾段的總說,說明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在於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才能得到。

5、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子,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品味:這一段說明實驗的過程應該是積極的探測。舉研究竹子的例子證明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動手栽種、研究生長過程、科學的觀察。

6、實驗不是毫無選擇地測量,它需要有細致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於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品味:這一段講的是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而是需要細致具體的計劃,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並講了對選定目標、完成目標的要求。

7、時至今天,明的思想還在繼續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品味:這一段是說,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中國學生的現狀是大都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功課成績很好而不會做研究。這里指出了中國學生的短處及產生的不良後果。

8、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學術中不可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品味:這一句是過渡句,承上啟下,「不但……而且……」揭示了兩部分之間的遞進關系。

9、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作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品味:這一段舉了自己由於受傳統教育不知吃了多少苦頭的事例證明光

「用功」埋頭讀書,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證明受傳統教育的中國學生有「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踐,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的弱點。

10、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品味:這是文章的最後一句話,得出結論,向青年人提出「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的要求。

Ⅵ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原文

原話為「應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收錄至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時修改為「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原文,希望大家喜歡。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華」徵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的蠢宴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緬懷我的父親,我寫了《懷念》這篇文章。多年來,我在學校里接觸到不少中國學生,因此,我想借這個機會向大家談談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在中國傳統教育里,最重要的書是「四書」。「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說,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用這個名詞描寫現代學術發展是再恰當沒有了。現代學術的基礎就是實地的探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實驗。

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並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論家王陽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傳統儒家對實驗的態度。有一天王陽明要依團弊照《大學》的指示,先從「格物」做起。他決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於是他搬了一條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對著竹子硬想了七天,結果因為頭痛而宣告失敗。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

王陽明的觀點,在當時的社會環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儒家傳統的看法認為天下有不變的真理,而真理是「聖人」從內心領悟的。聖人知道真理以後,就傳給一般人。所以經書上的道理是可「推之於四海,傳之於萬世」的。這種觀點,經驗告訴我們,是不能適用於現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學的人,所以先讓我談談實驗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科學進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有計劃的探測。比如,我們要知道竹子的性質,就要特別栽種竹樹,以研究它生長的過程,要把葉子切下來拿到顯微鏡下去觀察,絕不是袖手旁觀就可以得到知識的。

實驗的過程不是毫無選擇的測量,它需要有小心具體的計劃。特別重要的,是要有一個適當的目標,以作為整個探索過程的向導。至於這目標怎樣選定,就要靠實驗者的判斷力和靈感。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為什麼基本知識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們也可以了解,為什麼歷史上學術的進展只靠很少數的人關鍵性的發現。

在今天,王陽明的思想還在繼續地支配著一些中國讀書人的頭腦。因為這個文化背景,中國學生大部偏向於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於抽象的思維而不願動手。中國學生往往念功課成績很好,考試都得近100分,但是面臨著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時,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這方面,我有個人的經驗為證。我是受傳統教育長大的。到美國大學念物理的時候,起先以為只要很「用功」,什麼都遵照老師的指導,就可以一帆風順了,但是事實並不是這樣。一開始做研究便馬上發現不能光靠教師,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當時因為事先沒有準備,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當時的惟一辦法——以埋頭讀書應付一切,對於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學術中不可帶或銀缺少,而且在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們需要培養實驗的精神。就是說,不管研究科學,研究人文學,或者在個人行動上,我們都要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度,要靠實踐來發現事物的真相。現在世界和社會的環境變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來越密切。我們不能盲目地接受過去認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學術權威」的指示。我們要自己有判斷力。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到幾千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袖手旁觀,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計劃的探索。希望我們這一代對於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驗精神真正地變成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附註:本文一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上冊語文教科書,同時還被選入語文出版社八年級下冊語文教科書第13課(2011年版)等。在語文出版社中,本文開頭還有「我非常榮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華」徵文特別榮譽獎。我父親是受中國傳統教育長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傳統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這一段話,其他幾處也有改動。據語文出版社中所寫,本文是作者於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情系中華」大會上接受特別榮譽獎時發表的演講。

《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識點

一、重點字詞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肇zhào 嘹liào望 彷徨páng huáng

2、解釋下列詞語。

(1) 格物致知;窮究事物的原理和法則,而總結出理性的知識。

(2) 袖手旁觀: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協助別人。

(3)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4)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3、用恰當的詞語填空。

(1)「四書」之一的《大學》里這樣說:一個人教育的出發點是「格物」和「致知」。

(2) 一個成功的實驗需要的是眼光、勇氣和毅力。

(3) 我覺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學術不可缺少,而且對應付今天的世界環境也是不可少的。

二、重點句子背記知識清單

1、《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2、在環境激變的今天,我們應該重新體會幾於年前經書里說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這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惟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應該有想像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3、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以求到的。

三、文學常識背記知識清單

1、《應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作者是丁肇中,是美國的物理學家。

2、「四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部書。

拓展

1.這篇文章論述的問題有什麼現實意義?

我國基礎教育的優點是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缺點是忽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當前社會中,這個缺點甚至可以說是致命傷,它使我們的學生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進而影響到民族的振興和國家的前途。當然,這個缺點也不是突然形成的,它有久遠的文化背景,並與當前的考試體制有關。要克服這個缺點,任重而道遠。

這篇文章根據現代學術的發展和個人的經驗教訓,聯系傳統的文化背景和我國的現狀,精闢地闡明了中國學生應怎樣學習自然科學的問題。其見解可謂高屋建瓴,一針見血;勸說語重心長。它對我國學生是一劑良葯,每個人讀後都會終身受益。

2.作者說:「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檢討或哲理的清談就可求到的。」試舉出事例證明實驗精神即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學上的重要性。

例如,為了駁倒亞里士多德的下跌速度和物體的重量成正比的觀點,伽利略在義大利比薩斜塔同時拋下兩個物料相同、重量不同的物體,證明不同重量的物體在空氣中自由降落時,重量與下降速度無關,不同重量的物體以同樣速度落地。

閱讀全文

與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是哪個版本的語文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