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足下」為什麼是敬稱
「足下」緣何是敬稱庄洪江 古人習慣於尊稱對方為「足下」(現代交際中也較常見)。例如:「卜者知其旨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櫻蠢乎!」(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這里的「足下」就是對對方的敬稱。「足下」,光看字面意思,就是腳下,然而脊頃陪腳下緣何會成為敬稱呢? 「足下」之稱始於春秋時晉文公稱介之推。劉敬叔《異苑·卷十》中記載:「介之推逃祿隱跡,抱術燒死。文公拊術哀嗟,伐而制履。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文中所說的「文公」指晉文公,即公子重耳;「介之推」是晉文公的心腹之臣。當年公子重耳為逃難而乎歲流亡之時,介之推等時時侍奉左右。有一次,公子重耳飢餓難挨,一時又找不到食物,介之推貶毅然忍痛割下大腿上的肉,烹煮後供重耳充飢,使之得以活命。經過一番磨難,公子重耳東山再起,重回晉國,南面稱王,執掌國政,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文公即位後,讓從亡之臣自述己功,論功封賞。因介之推不言己功,不貪名利,而被文公疏忽淡忘。及至想起去請,介之推已攜其母隱遁綿山(近山西境內)了。文公派人遍山尋覓,不見蹤影。為迫其出山,文公下令放火焚燒,最後介之推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之下。文公拊術,哀痛不已。為了不忘當年介之推的活命之恩,文公伐其樹,並用其做成一雙木鞋。以後,每當看到腳下的木履,想到介之推的「割股之功」,便悲呼「足下」。後來,人們就用「足下」來表示對對方的敬稱了。
B. 「足下」為什麼是敬稱
見到尊貴的朋友,不敢看你的臉,只敢看你的腳下,就是低頭的意思,所以表示敬稱。
「足下」是一個敬辭,下對上或者同輩之間都可以尊稱對方為「足下」,意思跟今天的「您」相近。
1、《戰國策·燕策》中收錄有投奔趙國的燕國大將樂毅回復燕惠王的一封信,開篇就寫道:「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順左右之心,恐抵斧質之罪,以傷先王之明,而又害於足下之義,故遁逃奔趙。」「斧質」是古代一種酷刑,將人放到砧板上,用斧頭砍死。
樂毅這段話的意思是:臣不才,不能遵循燕國先王的教誨,來順應大王您左右官員之心,恐怕犯下斧質之罪,這樣既傷害了先王的英明,又有害於足下您的宏悔仁義,因此遁逃投奔了趙國。樂毅是臣,燕惠王是君,這是「足下」之稱用於下對上。
2、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公子重耳曾因宮廷內亂流亡在外十九年,大臣介之推一直跟隨著他,輔佐他,重耳回國當了國君之後,對有功之臣大行封賞,介之推卻功成身退,與老母親隱居深山。
晉文公派人去找他,請他出來做官,介之推就是不肯出山,最後,晉文公下令放火燒山,想用這個辦法逼他們母子出山。結果,介之推母子二人燒死在一棵大銀絕模樹下。
文公對此後悔不已,另人砍下此樹,做了一雙木屐。穿上木屐時,常低著頭,望著木屐哀嘆:「悲乎,足下!」(悲痛啊!腳下!)
後來,「足下」一詞就由追憶友人、緬懷友人變成對友人的敬稱了。
足下近義詞:
閣下
意思:是指對人的尊稱、敬辭、稱對方,多用於書信中;也指有顯赫的地位、尊嚴或價值的人,用作對某些高級的顯要人物(國家的統治者、大使、總督)的尊稱或稱呼;泛指對人的敬稱。
出處:唐·白居易《與劉蘇州書》:「閣下為仆稅駕十五日,朝觴夕詠,頗鋒緩極平生之歡。」
譯文:閣下為自己駕車十五天,早上唱歌晚上詠詩,簡直是平生最快樂的日子。
陛下
意思:對帝王的尊稱。
出處:戰國劉向等人《戰國策·燕策》:「秦舞陽奉地圖匣,以次進至陛下。」
譯文:秦舞陽奉上地圖匣子,依次進獻給陛下。
C. 古代書信中的"頓首","足下"是什麼意思
「頓首」在書信上是表示在書面給人跪拜,致敬。 面對面時,頓首是跪拜在地,然後引頭至地,就立即舉起的動作。因為頭觸地的時間很短,只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周禮.春官.大祝》註:「頓首拜,頭叩培孫地也。」疏:「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頓首是古代跪拜禮節中較輕的一種,一般用於地位相等或平輩間。而這種頓首禮,莊重卻不過於謙卑,所以後人給君王以外的人寫信時,在首尾處就採用「頓首」二字以示在書面給人跪拜,致敬。
足下是對方的尊稱。譯為「您」。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出奔在外19年,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即位後為晉宏中鏈文公。晉文公欲封賞有功之人,卻忘了封賞當年跟隨他逃亡並割股肉讓他食用的介子推,而介子推也不願接受封賞,帶老母隱居到綿山之中。晉文公知道後,派人去綿山尋找,他避而不見,於是晉文公用燒山的辦法想迫使他出山,沒想到介子推倔強如斯蔽孫,抱著大樹和母親被燒死了。晉文公十分悲痛,於是令人砍下這棵大樹製成木屐穿在腳下,每次看到木屐的時候都會說:「悲乎,足下!」。「足下」一詞由此而來,最終「足下」一詞逐漸演變成對表示對他人的敬稱。
D. 古人尊稱對方為「足下」,「閣下」有何來歷
足下:對對方的尊稱。譯為「您」。
足下是舊時交際用語,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戰國時多用以稱君主。《戰國策·燕策一》蘇代謂燕昭王:「足下以為足。如大將軍足下,出自《史記·項羽本紀》。
足 : 足 zú 腳:足下(對對方的敬稱)。足跡。足球。足壇。失足。高足(敬辭,稱別人的學生)。舉足輕重
下 : 下 xià 位置在低處的,與「上」相對:下層。下款。等級低的:下級。下品。下乘(佛教用語,一般泛指教義之淺顯者)
閣下
閣下為對「您」的敬稱,與足下意思相近。古代常見於口語,近代至現代則多用於書籍信函中。目前人們在書信(尤其是公函、業務相關書信)中仍數碼然使用閣下來稱呼彼此。但是由於「您」一字的代替,慢慢地「閣下」一詞多用於外交場合。香港的法院於1997年主權移交後對法官的稱呼由「法官大人」轉為「法官閣下」。
從尊稱的本義上來考證,「陛下」不是叫皇上本人的,「殿下」、「閣下」也都不是叫對方本人的。「陛下」中的 「陛」實際上是指帝王宮殿的台階,東漢大文學家蔡邕(蔡文姬之父)曾經解釋說,皇帝派他的近明旦臣拿著兵器站在宮殿的台階下,以防不測。所以,陛的下面是皇帝的近臣,蔡邕用進一步解釋說:「謂之陛下者,群臣與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達尊之意也。」
皇帝至高無上,臣子不敢直接同他交談,只好讓皇帝的近臣代為轉告,所以一聲「陛下」叫的不是皇上,而是叫站在陛下的人轉告皇上。話又說回來,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臣子也不是絕對不能直接與皇上說話,但是禮節不能省略,所以,與皇上說話前叫一聲「陛下」,就是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陛下」的問題解決了,「殿下」、「閣下」也就迎刃而解了,這些尊稱的意思其實都一樣,表示自己不敢和對方直接說話,要請人代為薯槐哪轉達,以此表示對對方的尊敬。「殿下」一般是對皇太後、皇後、太子、諸王的尊稱,但是歷朝歷代略有不同,「閣下」是對一般人的尊稱,現在還用於外交場合。另外,「足下」也是對別人的尊稱,但是與「陛下」、「殿下」、「閣下」的解釋並不完全一樣。
E. 古漢語中,「足下」是對什麼的敬稱
足下常用於對平輩或是朋友之間的敬稱,在大飢古代,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為「您」。足下,屬稱對方的敬辭。
相傳晉公子重耳燒山逼介之推出山,不料介之推卻抱著一棵大樹燒死。晉文公砍下大樹做了木履穿在腳下,平時總是看著腳下的木履說:「悲乎,足下!」
(5)語文中足下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在古代上級對下級的稱呼
殿下:原滾備返指殿階之下,後來成為中國對皇族成員的尊稱,次於代表君主的陛下。漢朝開始稱呼太子、諸王為殿下,三國開始皇滾前太後、皇後也稱殿下。唐代以後只有皇子、皇後、皇太後可以稱為「殿下」。
閣下:閣下是舊時對一般人的尊稱。常用於書信當中。原意也是由於親朋同輩間互相見面不便直呼其名,常常先呼其在閣下的侍從轉告,而將侍從稱「閣下」的,後來逐漸演變為對摯友親朋間尊稱的敬辭。
F. 「足下」在古代是下對上或同輩之間的尊稱,這個詞是怎麼來的
中國號稱禮儀之邦,古人尤為重視禮節,稱呼就是一個重要的表現。下稱謂上,或同輩相稱,都用「足下」。意思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您」,是稱呼對方的敬辭。
無論是下對上,還是同輩相稱,「足下」都帶有敬意。旦帆前《稱謂錄》說:「古稱人君轎昌,亦已「足下」稱之,則「足下」之為尊稱。」那麼為什麼尊稱對方用「足下」這個詞呢?據說這是源自晉文公。據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十記載:「介子推逃祿隱跡,抱樹燒死。文公(晉文公重耳)拊木哀嗟,伐而制履(以木作底的鞋)。每懷割股之功(介子推在重耳出逃中,曾割自己大腿上的肉為重耳充飢,亦稱「剮肉奉君」),模清俯視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蓋起於此。」《異苑》對「足下」的解釋雖十分有趣,但也有人不認同這個看法。裴駰在《史記集解》中引東漢末年蔡邕的話解釋說:「群臣士庶相與言,曰殿下、陛下、足下、侍者、執事,皆謙類。」也就是說,「足下」只是謙虛地尊稱對方的稱呼。
G. 為什麼古人尊稱對方為「足下」
古人習慣於尊稱對方為「足下」(現代交際中也較常見)。例如:「卜者知其旨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這里的「足下」就是對對方的敬稱。「足下」,光看字面意思,就是腳下,然而腳下緣何會成或氏空為敬稱呢?
「足下」之稱始於春秋時晉文公稱介之推。劉敬叔《異苑·卷十》中記載:「介之推逃祿隱跡,抱術燒死。文公拊術哀嗟,伐而制履。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履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將起於此。」
文中所說的「文公」指晉文公,即公子重耳;核裂「介之推」是晉文公的心腹之臣。當年公子重耳為逃難而流亡之時,介之推等時時侍奉左右。有一次,公子重耳飢餓衫瞎難挨,一時又找不到食物,介之推貶毅然忍痛割下大腿上的肉,烹煮後供重耳充飢,使之得以活命。經過一番磨難,公子重耳東山再起,重回晉國,南面稱王,執掌國政,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晉文公。文公即位後,讓從亡之臣自述己功,論功封賞。因介之推不言己功,不貪名利,而被文公疏忽淡忘。及至想起去請,介之推已攜其母隱遁綿山(近山西境內)了。文公派人遍山尋覓,不見蹤影。為迫其出山,文公下令放火焚燒,最後介之推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之下。文公拊術,哀痛不已。為了不忘當年介之推的活命之恩,文公伐其樹,並用其做成一雙木鞋。以後,每當看到腳下的木履,想到介之推的「割股之功」,便悲呼「足下」。後來,人們就用「足下」來表示對對方的敬稱了。
H. 文言文的「足下」是什麼意思
古文言文中「足下」有五種含義。
1、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對同輩、朋友的敬稱,古時也用於對上。
出處:《韓非子·難三》:「今足下雖強,未若知氏 ; 韓、魏雖弱,未至如其在晉陽之下也。」《史記·項羽本紀》:「大將軍足下。」樂毅《報燕惠王書》:「恐傷先王之明,有害足下之義。」 三國·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昔稱吾於穎川 ,吾常謂之知言。」 唐 韓愈 《與孟東野書》:「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三章:「余與足下俱系北大同學,而令戚又系余之同鄉,彼此素無讎隙。」
2、腳底下。
出處《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 唐·馮贄 《雲仙雜記·飛雲履》:「 樂天著示山中道友曰:『吾足下生雲,計不久上升朱府矣。』」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謂真之進步,在於己之足下。」
3、指腳底板上。
出處:《漢書·宣帝紀》:「[宣帝]身足下有毛,卧居數有光燿。」 顏師古註:「遍身及足下皆有毛。」
4、足所立之處。
出處:《老子》:「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5、喻指身邊。
出處:《宋書·夷蠻傳·訶羅陀國》:「所遣二人,一名 毗紉 ,一名 婆田 ,令到天子足下。」
以上,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