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中破折線的作用是有哪些
破折號一般有以下幾種用法:
1、表示破折號後面是解釋說明的部分.
(1)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
(2)帶工老闆或者打雜的拿著一疊疊的名冊,懶散地站在正門口——好像火車站剪票處一 般的木柵子前面
2、表孫扮源示意思的遞進.
每年——特別是水災、旱災的時候,這些在日本廠里有門路的帶工……
3、表示意思的轉換、跳躍或轉折.
(1) 「今天缺余好熱啊!——你什麼時候去上海?」
(2)則態我本來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麼看頭啊!
4、表示語音的延長
(1) 「小林——,我來了!」他大喊著
(2) 「嗚——嗚——嗚」小男孩大聲哭起來.
(3)我們在天安門前深情的呼喚:周——總——理——
5、表示語音較大的停頓或中斷.
那個時候在無錫的人,我倒問過,可是——(表示說話中斷)
2. 高考語文答題技巧~!
技巧型題考查方式
①這首詩(兩首詩或句子)用了什麼表現手法(表現技巧)?並作簡要分析。②從某個角度(如動與靜、情與景、修辭等)來賞析這首詩。
解題提示
表現技巧是詩人用來抒發情感、表達題旨的一種手段方法,要准確回答就要熟悉古詩中常用的一些表現方法。①修辭手法:比喻、對偶、誇張、對比、擬人、雙關等。②描寫手法:A.襯托手法,又分正襯和反襯,反襯又有動靜襯、聲寂襯、樂哀襯等;B.側面描寫;C.虛實結合;D.象徵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種。
解題秘訣
①准確地指出用了什麼表現手法;②結合詩句分析,為什麼運用這種手法;③這種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旨意。
常用術語:
這首詩採用了(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技法,寫出了(意象)的(某某)特點,表現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達方式有:敘述、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修辭手法有:比喻、比擬、誇張、對偶、排比、反復、襯托、對比、用典等。
表現手法有:象徵、想像、聯想、照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感情有:惆悵、寂寞、傷感、孤獨、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激憤, 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遠 意境優美 意味深長 耐人尋味 言近旨遠等。
詩歌鑒賞解題技巧
*第一種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託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並准確概括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於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准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麼而「感傷」。
答題示例:
絕句二首(其一) 杜甫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注�此詩寫於詩人經過「一歲四行役」的奔波流離之後,暫時定居成都草堂時。
此詩描繪了怎樣的景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
答:此詩描繪了一派美麗的初春景象:春天陽光普照,四野青綠,江水映日,春風送來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濕,燕子正繁忙地銜泥築巢,日麗沙暖,鴛鴦在沙洲上靜睡不動(步驟一)。這是一幅明凈絢麗的春景圖(步驟二)。表現了詩人結束奔波流離生活安定後愉悅閑適的心境(步驟三)。
*第二種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問方式:這首詩用了怎樣的表達技巧?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或藝術手法,或手法)。詩人是怎樣抒發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題步驟:
(1)准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
(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麼是用了這種手法。
(3)此手法怎樣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早行 陳與義
露侵駝褐曉寒輕,星斗闌干分外明。
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
此詩主要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襯手法(步驟一)。天未放亮,星斗縱橫,分外明亮,反襯夜色之暗;「草蟲鳴」反襯出環境的寂靜(步驟二)。兩處反襯都突出了詩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飄泊引起的孤獨寂寞(步驟三)。
*第三種模式 分析語言特色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答題步驟:
(1)用一兩個詞准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春怨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自然,口語化(步驟一),「黃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樣非常自然地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第四種模式 煉字型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麼字?為什麼?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裡?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答題步驟: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託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答題示例:
南浦別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麼?
答:同意。看,在詩中指回望(步驟一)。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彷彿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第五種模式 一詞領全詩型
提問方式:某詞是全詩的關鍵,為什麼?
解答分析:古詩非常講究構思,往往一個字或一個詞就構成全詩的線索,全詩的感情基調、全詩的思想,抓住這個詞命題往往可以以小見大,考出考生對全詩的把握程度。
答題步驟:
(1)該詞對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從該詞在詩中結構上所起的作用考慮。
答題示例: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而詩歌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步驟一)。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引起的(步驟二)。可見「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第六種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問方式: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這首詩的主旨是什麼
提問變體:這首詩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這首詩表現了怎樣的情趣?或者結合意境提問,或就某一句某一聯發問。
答題步驟:
(1)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麼內容
(2)運用了何種表達技巧
(3)抒發什麼情感
答題示例:閱讀下面這首宋詞,然後回答問題。(8分)(06年全國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陰重,天寒雨意濃。數枝幽艷濕啼紅。莫為惜花惆悵對東風。 蓑笠朝朝出,溝塍處處通。人間辛苦是三農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豐。
〔注〕①三農:指春耕、夏耘、秋收。
(2)試分析下闕的內容,以及作者在詞中所抒發的思相感情。
答:描寫了農民不避風雨、辛勤勞作的生活,發出了「人間辛苦是三農」的感嘆,(步驟一)(因為沒有什麼特別的表達技巧,所以步驟二跳過)表達了農民盼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心情。(步驟三)
再如: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05年全國卷2)
邯鄲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節氣之一,唐朝時是一個重要節日。
(2)作者是怎樣寫「思家」的?
答:冬至夜深時分,家人還圍坐在燈前,談論著自己這個遠行之人,(步驟一)作者主要是通過這幅想像的畫面,(步驟二)來表現「思家」的。(步驟三 題目已經說明情感)(想像1分,畫面描繪2分)
*第七種模式 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評價題是先列舉出一首或幾首詩詞,再引用一段古代詩詞評論家或後世人對詩詞特點的評論語,要求你先判斷這個評論是否正確,是否合理,然後闡明理由。這種題型酷似政史考試中的判斷說理題。其實這類題型只是前六類題型的變體,沒有直接提出問題,需要學生自己分析問的是內容、主旨,還是表達技巧,然後結合問題和詩歌進行恰當的表述。
答題思路:
(1)認真審題
(2)深入閱讀理解詩詞
(3)結合詩歌內容,結合評論答題
答題注意:緊扣詩文內容,點面結合地分析;闡明理由時,緊扣評論關鍵詞
答題示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變幻。
答案參考: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想到漢未分裂動盪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後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第八種模式 比較評價題型
提問方式:給出兩首或幾首詩詞,要求學生比較閱讀後,對其異同進行分析評價。
答題思路:
(1)要通讀這幾首詩詞,把握其思想內容和主要的寫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
(2)要結合題干中的比較角度(思想內容、感情、藝術手法、寫法、修辭方法等)來尋求詩詞的差異性。
(3)要注意點面結合,既有總體分析,又有具體分析。表述時要注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
答題示例: 16.閱讀下面兩首古詩,然後回答問題。(6分)(05年浙江卷)
齊安郡中偶題 杜牧
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暮熱游荷池上 楊萬里
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2)這兩首詩都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來刻畫「荷」的形象?請指出兩首詩中「荷」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情感特點,並作簡要分析。(4分)
解析:題目有兩問,第一問是問表現手法上的共同點,不要求分析,所以只寫出表現手法就可以,當然如果具體說明,也沒錯。第二問要求分析這兩首詠物詩表達出的情感的不同,因此答題時,要按照情感主旨型模式答全兩方面的內容
答:第一問:都用了擬人表現手法。
第二問:前一首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步驟一)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步驟二)
後一首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於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步驟一)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步驟二)
不錯吧
3. 小學一年級語文《一去二三里》說課稿
【 #一年級# 導語】一個完整的說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內容:說教學目標、說教學內容、說學生情況、說教學方法、說教學程序設計、說練習的內容與方法。其中,在說教學內容的時候,除了簡單介紹教學內容在學科中的地位與作用以外,還要注意指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和關鍵點。以下是 無 整理的小學一年級語文《一去二三里》說課稿相關資料,希望幫助到您。【篇一】小學一年級語文《一去二三里》說課稿
各位老師: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義人教版課標教材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的第一篇課文《一去二三里》。這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寧靜而幽遠的鄉村美景。這首童謠排列整齊,朗朗上口,充溢兒童情趣,具有韻律美,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項目,培養兒童通過朗讀感受童謠中所表示的優美景色。同時本課是識字教學第一課,是同學由拼音拼讀過程進入漢字讀寫的第一課,要培養兒童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同時培養兒童學習漢語言文字的興趣。本課可以分二課時教學。
我要說的是第一課時的教學。分教材理解、同學分析、教學目標、教學准備、教學程序五局部向老師們匯報。
(一)教材理解
本課課題《一去二三里》提示了主題:一路走去看到的景色。詩句標明了看到的事物:鄉村炊煙裊裊,山中亭台樓閣錯落有致,路旁有盛開的各色鮮花。這首童謠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數字鑲嵌其中,讀起來朗朗上口,意境優美。
(二)同學分析
第一次正式接觸識字課,同學心中一定有著異樣的新奇感,也許有的同學早已將古詩念得滾瓜爛熟,就等著課堂上得到教師的肯定;也有大局部同學在學齡前就接觸過詩中的數字和「去」、「里」、「花」等簡單的漢字,躍躍欲試之心可想而知。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同學的實際,本課時我確立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認識十二個生字。(一至十和去和里)認識田字格,會寫「一、二、三」三個生字。認識筆畫「一」。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同學初步感受童謠所表示的意境美。其中識字和寫字是重點,感受童謠意境是難點。
(四)教學准備課前同學自我拼讀課文;製作與教學環節配合的CAI課件;生字卡片
(五)教學程序
圍繞以上目標,我設計以下幾步教學程序。同時把教法和學法滲透在教學程寬攜派序的各個環節之中。
上課前,CAI課件出示了動物大家庭,並配合音樂《藍精靈》,把同學的隱緩注意力引向課堂,營造出一個活躍有趣的氛圍。上課鈴響,教師用充溢趣味的話語導入新課,把同學引入到快樂的學習環境當中,鼓勵小朋友們大膽學習新知識,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第二步,觀察圖畫,揭示課題。
看圖說話,培養同學說話能力和觀察能力。(CAI課件出示文中插圖一)引導同學邊觀察邊想像: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兩個小朋友看到了什麼?他們會說些什麼?然後揭示課題:古時候有一首童謠,說的就是這幅圖畫。出示課題「一去二三里」。指名同學讀課題,並說說是怎麼認識這幾個字的?(同學交流學慎賀法)結合圖畫實例,引導同學理解「里」。
第三步,圖文結合,學習古詩。
第一環節:讀准字音,掌握節奏
同學自由讀課文,藉助漢語拼音讀准字音。然後教師范讀課文,同學傾聽,教師再放慢語速范讀,同學輕聲跟讀。,找找詩中的十個數字,看看讀音有什麼變化。讓同學在自我拼讀過程中發現「一」的讀音變化,這樣印象會更深刻。同時提醒同學傾聽老師在范讀時每句詩的什麼地方停頓的時間比較長,並做上記號,以掌握古詩的整體節奏,體會童謠的韻律美。
第二環節:生字認識
出示一至十、去和里的生字卡片(也可以課件演示生字,先順序出現,在亂序出現)。採取抽生讀、齊讀、搶讀、開火車讀等形式,活躍課堂氣氛,使絕大多數同學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來。重點指導「三」、「四」、「十」和「里」四個生字的發音,區別平舌音和翹舌音,「里」的聲母是邊音,(這里可以CAI課件出示,重點字的讀音選擇)並組詞,以加強同學的記憶能力。
第三環節:了解詩意
這一環節是本課重點環節之一,首先,我提醒同學:.小朋友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眼前彷彿看見了哪些景物?誰讀得越仔細,眼前看見的景物也就越多。以培養同學邊朗讀邊想像的良好習慣。不要把書讀成「小和尚念經」。其次,出示課件主題圖,著重分析「一去二三里」和「煙村四五家」並用手勢標明一去二三里的含義即一路走去的意思。根據課堂交流情況提出「煙村四五家」的兩種理解:
(1)四五個冒著炊煙的村子。
(2)村裡有四五戶人家,還冒著炊煙。並肯定兩種理解都可以。詩的意象具有多重性,在這一局部,應發展同學的多重思維能力。最後,背誦全詩,提問:你在背的時候想到了什麼?這個小山村熱鬧嗎?美嗎?背誦時再次啟發想像,使記憶有了具體形象的支持,並再次引導同學進入古詩所描繪的情景,把「彼景彼情」化為「我景我情」。]還可以請兩位小朋友合作,一位讀詩句,一位指圖。[設計意圖:加強語言和意象的聯系。」(課件演示,一同學讀有關詩句,一同學指圖,教師輔助點擊滑鼠,出現放大的圖畫區域。)
課間休息:做識字游戲《摘蘋果》,使課堂的氣氛達到一個新高,同時同學適當放鬆。
第四環節,認識田字格,指導書寫。
首先引入田字格,(多媒體出示田字格,並演示各個局部)引導同學了解田字格的作用和橫中線、豎中線、各方位小格。並用兒歌(田字格,四方方,寫好漢字它來幫。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又下格,橫中線、豎中線,各個方位記心間。)來鞏固田字格的認識。寫字時,同學先獨立觀察字形引入筆畫:「一」。出示課件「一」在田字格的方位,引導同學自主觀察並指導書寫。再引入「二」的書寫,這時要注意引導同學養成正確的寫字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而「三」的寫法讓同學自身觀察體會,上台演示,教師相機指導,讓同學體會漢字的間架結構,體會漢字的形體美,並了解「從上到下」的筆順規則。並可以用實物投影儀反饋同學作業,同學展開互評。在這里,我引入一個故事:一就是一橫,二就是兩橫,三就是三橫,四就是四橫,五就是五橫。引導同學發現錯誤。同學練寫了三個字,略感疲勞,此設計能活躍課堂氣氛,並通過講故事滲透了學習不能想當然、一定要認真的教育意義。]
總之,教學過程中通過看、說、讀、寫四方面結合,讓同學動眼、動腦、動口、動手,遵循教師為主導,同學為主體的原則,充沛放手同學,努力使朗讀教學和寫字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最後,配樂詩朗誦。同學隨同音樂自由朗誦,強化印象,同學再次感受古詩所表示的意境美!
【篇二】小學一年級語文《一去二三里》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一去二三里》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識字教學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首古代童謠,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寧靜而幽遠的鄉村美景。這首童謠排列整齊,朗朗上口,充滿兒童情趣,具有韻律美,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項目,培養兒童通過朗讀感受童謠中所表現的優美景色。同時本課是識字教學第一課,是學生由拼音拼讀過程進入漢字讀寫的第一課,要培養兒童養成正確的書寫姿勢和良好的寫字習慣,書寫規范、端正、整潔,同時培養兒童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興趣。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十二個生字。(一至十及去和里)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生初步感受童謠所表現的意境美。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識字。
難點:感受童謠意境是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教學過程中通過看、說、讀三方面結合,讓學生動眼、動腦、動口,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充分放手學生,穩妥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三、教學程序
(一)激趣導入
1、數一數。(小朋友,你們會數數嗎?我們先來一個數數比賽,看誰能從1數到10)
2、播放歌曲《數鴨子》(有一位小朋友她也把這些數字放在兒歌里,你們想不想聽一聽。)
3、古代有位詩人把這十個數字寫在了一首詩里,出示課題《一去二三里》,齊讀課題。你們想知道這首詩是怎麼寫的嗎?請聽老師讀一讀。
(二)初讀課文,學習生字。
1、師范讀
2、生自由讀課文,圈出詩中的生字。
3、多種形式學習生字。
①小老師帶認讀生字。
②「三、四、十」開火車讀
③去拼音抽卡片認讀。
④排序:小—大、大—小、雙、單數讀。
⑤游戲:「找朋友」
⑥比較字形:九—幾、去—去、八—入
(三)圖文結合,理解詩意。
1、觀察古畫,提問
(1)圖上畫的是什麼地方的景色?
(2)兩個小朋友看到了什麼?
2、從圖中找出「煙村」、「亭台」和「花」,議議詩中是怎樣描繪它們的。
3、討論:詩中的「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八九十枝」是表示什麼的詞。
4、小山村的景色多美啊!誰來當當詩中的小朋友來讀讀詩句。
5、多種形式讀:
①分組讀
②男女生讀
③師生對讀
6、指名背
7、齊背
(四)實踐活動
1、填空(挖去詩中的數字,由學生補充完整)
2、出示:粉筆、書本、鉛筆(讓學生用本課的生字說話)
(五)總結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開心嗎?回去把這首小詩讀給爸爸媽媽聽。
四、板書設計
一去二三里
一去二三里,
煙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篇三】小學一年級語文《一去二三里》說課稿
一、說教材
《一去二三里)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一冊中的第一篇古詩誦讀。這首詩是北宋哲學家邵雍所作,短短的20個字中,就有10個數字,這10個數字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巧妙地將小路、煙村、亭台、鮮花等景物編織在一起,勾勒出一幅寧靜、清遠、恬淡、秀美的山村風景畫。
全詩描繪的意境是:在不遠的地方,有一個炊煙裊裊的小山村,村子裡有幾戶人家,山頂上有幾座小亭子,路旁盛開著美麗的鮮花。
詩中的「二、三」虛指方圓之地,「四、五」泛指村落之小,「六、七」體現亭台之隱約可見,「八、九、十」形容山花爛漫,多而絢麗。
整首詩朴實有趣,琅琅上口,令人回味不已。
二、說教學目標
我上的是《一去二三里》的第一課時,定的教學目標是
1、本課要求會認的十二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感受山村景色的美麗、恬靜。
教學重難點是認識12個字,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三、說教學設計
[設計理念]
這是孩子們在語文課本里首次以語文課的標准學習古詩,但並不是第一次接觸古詩,我想以我們經典閱讀課為依託,結合語文識字的要求,把本課定位成「古詩誦讀」課。變「逐字逐句地說文解詞」,為「以情激情,情中導學的自主學習」。
1、創設情境,步入詩境。低年級古詩誦讀的教學要照顧學生的年齡特點,力求做到入情入境,激發興趣,把學生引人一個如詩如畫般的世界,突破學生思維從形象到抽象過渡時情景與思維脫節的難題。
2、自讀自悟,了解詩意。讓學生不斷地在自主朗讀、合作交流中讀准字音,讀通詩句,讀懂詩意。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加深對古詩的了解,享受審美的樂趣。
為了達成以上三個目標,我設計如下:
1、激趣導入
由「奇妙的詩」引起學生的興趣。
2、初讀古詩,學習生字。
先播放古詩視頻,讓學生全身心感受古詩。接著讓學生自讀古詩,圈出生字讀一讀。然後老師指名帶讀生字,特別提醒平翹舌音。再用游戲「開火車」檢查生字認讀情況,並讓學生組詞,說話鞏固生字。學完生字,第二次讀古詩,認識句號,再讀。還做了游戲「找朋友」,目的在於鞏固生字及數字與漢字的對應。
3、藉助圖畫,感悟詩意
出示插圖,老師配樂描繪小山村的美景,並示範朗讀古詩。教學生讀好古詩的方法,生加動作讀古詩。走近山村感受美景,分句讀,再齊讀。帶著對美景的感受再讀。
4、試背古詩
再讀了又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試著背誦古詩
5、拓展閱讀
出示鄭板橋用數字寫的古詩,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6、作業
用數字說幾句話,寫一首詩。
四、說反思
在上課的時候,有幾個地方,我覺得做的不夠好。
1、老師的引導不夠到位,教學不靈活,不知道隨機應變。
2、 整堂課氣氛比較沉悶,學生的積極性不高,思維不發散,呆板。
3、老師的評價不夠及時,多元,針對性。
4、時間掌握不太好,所以前面有些趕,後面又有時間多。
總體上來說,我自己覺得不是很好。
4. 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技巧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認真地閱讀給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短文閱讀 方法 技巧,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與技巧
一、了解 文章 大意
可從兩方面著手。
1、讀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通過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大意,我們可以把審題與讀課文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讀文先讀題。
從課文的題目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①以人命題的,由人想到事,圍繞事情提出問題。
②以事命題的,抓課題的中心詞,圍繞中心詞提出問題。
③以物命題的,從抓物的特點入手,理事及人。
④以地名命題的,由題目想到景物,圍繞景物特點提出問題。
讀文時,又要反過來看看文章內容是怎樣緊扣題目,展開自己提出的問題與文章所寫內容是否吻合。
2、了解思路。
文章的結構是作者思路的外部體現,了解作者的思路就能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文章一般是按照下述思路組織材料的:
①.縱向思路,如按事情發展的順序或時間先後順序安排材料,讀這類文章,我們要想一想,作者先寫什麼、後寫 什麼,或者事情是怎樣發生的,怎樣發展的,結果怎樣。
如:《做風車的 故事 》,我們就可按上述提示,邊讀邊摘要點:喜歡做手工→做風車→贊揚→嘲笑→難受→ 發憤學習,我們用恰當的詞語把上述要點串聯起來就是文章的大意了。
②.橫向思路,如按事情的特點安排材料,讀這類文章注意有沒有思路。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開頭先概括介紹了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那裡風景優美、物產豐富,是個可愛的地方。接著分別從海面、海 底、海灘和島上四個方面描述西沙群島風景優美和物產豐富,最後 總結 西沙群島的富饒,我們抓住了開頭這一句話,全文脈絡就清楚了。
二、讀懂每一句話
掌握了文章的大意,我們從整體上對文章內容有了初步印象,這還不夠,還要深入到文章的各個局部,研究作者如何用詞 造句 ,組句成段、組段成篇,文 章有幾層意思,最後才能對文章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深切的體會和整體的理解,文章是由一句句話組成的,文章應該讀懂每一句話。尤其是一些關鍵性的 句子 和比較難懂的句子,更要認真思考。
1、抓關鍵詞語。一個句子里詞語很多,但最能表達句意的詞只有一兩個或幾個,這就是一句話的關鍵詞語,我們能理解關鍵詞語在句子中的特殊意義和感情色彩,整個句子的意思便清楚了。
2、聯繫上下文。聯繫上下文中有關的詞句或段落是正確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
3、聯系時代背景。閱讀文章要聯系文章寫作時代背景,才能領會它的含義。
4、用縮句法讀懂長句。有些句子附加成分多,句子較長可以用縮句的方法,先抓「主幹」,剔去「枝幹」,然後再分析這些「枝葉」的作用,逐步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
以上四種方法,不是孤立的,我們在閱讀文章時要綜合運用這些方法,不斷提出問題,步步深入地去理解句子的含義。
三、讀懂每一段話
在讀懂每一句話的基礎上,要准確而又迅速地了解每段話的意思,必須掌握「讀懂一段話的方法」。
1、抓中心詞。一段話總是圍繞一個主要意思來寫的,就像一句話中有關鍵詞語一樣,有的段落它有一、兩句表明主要意思的句子,這就是中心句,抓住了中心句就容易概括一段話的意思。
2、理清層次。有些自然段沒有中心句,必須通過逐句分析,理清一段話層次,先弄清每層意思,再歸納這個自然段的意思。
四、劃分段落
劃分段落,就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把文章分成幾個意思相對完整而獨立的部分。因此,分段時,先要理清全文的順序找到分段的依據,然後進行劃分。
五、最後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把各段大意連起來,就是全文的主要內容。
2、抓住 記敘文 基本要素歸納文章內容。
3、抓住幾個主要問題歸納主要內容。
2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與技巧
一、劃分段落層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義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節。它是作者在表達內容時,圍繞一個意思說一句話或幾句連貫的話,是構成篇章的最小單位。意義段又叫邏輯段,它可 以由一個自然段組成,也可以由幾個相關的自然段合並而成。
自然段著重文字表達的需要,意義段著眼思想內容的劃分。
我們學習段,一是弄懂怎樣把話一句一句地連起來,表示一個主要意思;二是進行 思維訓練 ,培養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層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劃分層次,就是通過對一段話的分析,看出這段在有個意思,這幾個意思又是怎樣一層一層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自然段常見的組合方式有:
1、順承式。
即按事情或動作的先後順序表達。
例如:7月27日凌晨兩點,九江賽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聞訊趕到。支隊長一聲令下:「上!」頓時,一條長龍在崩塌的堤壩下出現了。
官兵們 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有的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腳奔跑起來。嶙峋的片兒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 堤!」狂風卷著巨浪,猛烈地撕扯著堤岸。
戰士們高聲喊道:「狂風為我們吶喊!暴雨為我們助威!巨浪為我們加油!」一個個奮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 軀築起了一道人牆。
經過幾個小時的鏖戰,大堤保住了,官兵們渾身上下卻是傷痕累累。「風聲雨聲濤聲,聲聲震耳; 雨水 汗水血水,水水相融。」這是人民子 弟兵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中的真實寫照。
這一自然段共有四層意思,把四層意思歸納起來概括段意:
當九江賽城湖大堤塌陷時,官兵們聞訊趕到,扛沙包,築人牆,終於保住了大堤。
2、並列式。
在一段話中,分別寫幾種事物的幾個方面,它們層與層之間的關系是並列存在的。
例如《精讀與泛讀》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對一大堆讀物,我們可以將每本書的內容提要、前言、章節目錄等很快地從頭到尾看一遍,這樣就能大致了解每本書的梗 概、特點及應用范圍等。
對一本讀物來說,可以幾段幾段地粗讀,也可以幾頁幾頁地翻閱,而不必逐一探究某個字、詞或句子的意思。俗話說的「一目十行」, 就是指這種走馬觀花式的 快速閱讀 方法。
這一段前後兩部分分別介紹了面對許多讀物和一本讀物時不同的讀書方法。前後顯然是並列並系的。
3、總分式。
先總述後分述或先概括敘述後具體敘述,也包括先總述再分述最後總結以及先分述再總結。
如《爺爺的蘆笛》第1自然段。在強強的相象里,爺爺的小閘屋是個好玩的地方:碧藍碧藍的海水就踩在腳下。白天,成群的海鳥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 在海水中,如千萬點螢火閃閃爍爍。
更有趣的是,海水長著一大片一大片的蘆葦。一張普普通通的葦葉,經爺爺三折兩卷,就成了一支蘆笛。吹奏起來,曲調是那樣 婉轉悠揚,還帶著一股濃濃的海水味……。
這一段先總述爺爺的小閘屋是個好玩的地方,再具體描繪周圍景色之美、蘆笛曲調動聽。
再如《夾竹桃》第三個自然段。先總述我們家常見的花應有盡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兒依次開放的景象,最後總結園子里一年三季,花開花落,萬紫千紅的盛景。
4、轉折式。
全段分兩部分,前後兩部分意思轉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轉折詞分開。
例如《灰椋鳥》第一自然段。「早就聽說林場的灰椋鳥多。我想,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麼好看的呢?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了關於灰椋鳥的電視錄像,就再也忍不住了,決定親自去看一看。」
這一段可概括為:原以為灰椋鳥沒什麼好看的,可是自從看了關於灰椋鳥的電視錄像,我決定去看看。有時,前後兩部分內容間沒有轉折詞,但其中的轉折關系仍顯而易見。
如《煙台的海》第一個自然段:中國的沿海城市,東面或南面臨海的居多,北面臨海的卻很少。煙台恰是北面臨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獨特的海上景觀。
這一段前後兩句問雖無轉折詞,然轉折關系一讀便知。
轉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轉折後的內容概括段意。上面這段可概括為由於煙台是我國少數北面臨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獨特的海上景觀。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結果的關系表達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後果和先果後因兩種情況。
例如《莫泊桑拜師》第一個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從小酷愛寫作,孜孜不倦地寫下了許多作品,但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沒有什麼特色。//莫泊桑焦急萬分,於是,他去拜法國文學大師福樓拜為師。
這一段段意可概括為莫泊桑早年寫作平平,所以他拜福樓拜為師。
以上是先因後果,再舉一例先果後因。
《真情的回報》最後一個自然段「騎上這輛嶄新的自行車送報快多了。當然,我從沒想學會在馬路上扔報紙的『絕活』,依舊下車把報紙送到每家門口;下雨下雪天,依舊把報紙送進門里。因為我永遠記住了:誠實的勞動,換來的是難忘的關懷和愛意。」
這一段前面是結果後面說明原因,從而突出了原因,點明了課題的含義。
二、劃分文章段落、概括段意。
劃分文章段落,可以參考上述分層的幾種方法外,段落大意的概括,還可以採取以下方法:找中心句(有的在段首,即總起句;有的在段尾,即總結句;也有的在中間議論部分或人物語言中)。抓住這一段的主要意思,用自己的話概括段意。用小標題的方式進行概括。
分別舉列如下:
1、《夾竹桃》一文中第3、4自然段合並成的段意就是在段尾:「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又如《秦兵馬俑》一文中第二段的段首就有中心句:「兵馬俑規模宏大」,就是這一段的段意。
2、《暖流》一文第二大段沒有中心句,可根據主要意思概括為:「江澤民同志來到南開大學閱覽室,與青年學生一起吟誦詩詞並談論古典文學常話。」
3、《碧螺春》各段則可以小標題形式概括各段內容。a、久負盛名;b、名稱來歷;c、采焙情形;d、品茶之趣;e、茶漾春光。
三、寫文章的主要內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這是讀懂文章的主要內容,既不能太簡單,也不要太具體,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節、主要事件或敘述的幾個要點簡要地寫出來。
抓主要內容的方法有:
1、把各段的段落大意連起來,稍加整理;
2、按所敘述的問題來抓文章的主要內容;
3、根據文章的標題,加以補充。
如《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寫了五壯士接受任務;第二段寫誘敵上山,痛擊敵人;第三段寫了把敵人引上絕路;第四段寫頂峰殲 敵;第五段寫英勇跳崖。
把這五段段意連起來,稍加整理,就是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這篇文章寫了五位壯士接受了上級交給的掩護群眾的任務,有計劃地誘敵上 山,痛擊敵人,終於把敵人引上絕路,殲敵於頂峰,最後英勇跳崖的經過。
又如《顏黎明的信》一文敘述了這樣幾個問題:
1、青年人該怎樣讀書;
2、談在上海看桃花;
3、能不能把信發表;
4、指出所署的是假名。
把這幾個問題綜合起來,稍加整理,可以這樣歸納這篇文章的主要內容:魯迅在信中談了青年人讀書要博採眾長、博覽群書、興趣廣泛,又談了關於在上海看桃花和同意發信這個話題,最後指出寄信人所署的是假名。
3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與技巧
(一) 速讀原文材料——優化閱讀方法,講求閱讀實效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認真地閱讀給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對於小學中高年級學生來說,語言知識與閱讀時間都是有限的。
因此,除了布置相適應的閱讀任務以外,在課堂上適度的精讀指導是相當有意義的。培養快速閱讀能力,指導正確的閱讀方法和思維理解的方法,我主要從三個方面入手:
1、嚴格要求,嚴格練習。學生在平時的閱讀活動中,有許多不良習慣,有的喜歡小聲朗讀或用手指、筆、尺子等指字認讀;有的則習慣咬文嚼字,逐詞逐句慢慢讀,以為這樣讀才能讀得透徹、理解得深刻。
針對這些不良讀法,在閱讀練習時,我要求他們做到:集中注重力,閱讀時做到「心到」、「眼到」、「筆到」;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快速閱讀,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規定閱讀的時間,一定要按時按量完成。
2、教給讀法,自主感悟。《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閱讀要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讀法指導上要求做到對閱讀材料要一氣呵成讀完它,中間不能停頓或復讀;盡量使用默讀,達到在感知中認讀,在速讀中感知。
3、捕捉信息,重點突破。學生閱讀,既有「從書面文字開始而止於大腦的某種再現或解釋的過程」,也有「從已經習得的知識和技能」出發在閱讀中又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為一個「真正主動的、由內心促動並受內心支配的過程」。
閱讀的同時要用筆標出不懂的字、詞或句子,以便及時解決。課文《神童的「秘訣」》中陳毅讀書的方法,學生可以借鑒。認真地閱讀文章是做好題目的前提,只有認真地通讀全篇,做題時才能胸有成竹。
(二)看清題目要求——平心靜氣審題,切忌粗心大意
學生在審視閱讀理解的問題要求時,關鍵的字、詞或句子要讓學生在文中找到用筆圈下來,作為扣題作答的要點。在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第二遍讀文章要求學生帶著問題細讀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幾點:
1、基礎知識,牢牢掌握。閱讀題型多種多樣,但是一定有基礎知識的考察,比如填標點符號、填關聯詞語、填拼音、找錯別字、找出文中的近 反義詞 ,摘抄比喻句、劃出中心句等等。
這些考察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課堂里一定訓練過,粗心的同學卻往往會與正確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確的詞語,有的同學反而把錯誤的詞語劃去了。類似的情況,在考試時常常能見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學在該題項中失分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在做這些基礎知識的題目時要格外仔細,這些題目盡量不要失分。
2、生字新詞,不要著急。試題中一旦出現生詞,一般會註上中文詞義,如果沒有注出詞義,那麼學生應該這樣處理:
① 利用構詞法即拆分詞素的方法來猜出這個詞的大致意思;
②有些名詞要聯繫上下文意思來猜測其意思;
③有的生詞是故意不給注釋的,是要在題目當中出現的。最常見的兩種情況:一是,要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根據意思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
例如:實際的表現和所得到的稱謂或名聲是一致的。第二種情況相對於難度小一些。
3、弄清問題,巧用「原話」。對於一些題目,原文中有明顯的准確答案,要善於利用閱讀文字材料中的「原文」材料,進行回答。①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句子設計的,可以從文中一句找到正確的答案;②有的問題是根據文中的一段話設計的,因此可以從文中的某一段找到正確的答案;③有的有的問題是根據整篇文章設計的,要求學生認真弄懂全文意思,根據文中提供的線索或信息進行邏輯推理。
4、想像說話,聯系生活。學生做閱讀理解的時候,最怕碰到回答問題和想像寫話,例如: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讀文後的感受。或是:讀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請寫幾句話。
這樣的題目往往要先從課文中說起,你喜歡主人公的什麼品質,然後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自己是怎樣做的。在平時的訓練中,提醒學生寫答案時要答滿線格。
例如:《鄰家的星期四》「唉,本該是我們的星期四,現在整個兒成了鄰家的星期四。我不由得生出長久不易平息的聯想來。」請你聯繫上文寫寫「我」可能聯想到什麼?(一連三張紙條,一連三次提醒,這位女主人真是熱心哪!她讓我們充分感受到悉尼人高度的環保意識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希望這些環保意識也能紮根在我們心裡,讓我們的生活環境也能越來越美麗,以優美、整潔的環境迎接世博會。)
像類似的發揮想像的問題,要聯系生活來領會文中的關鍵句段的意思,即從文中讀出自己,讀出「我」,學會轉換角色,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這樣答案才能更加完美。
在審題的時候,要像對待數學試題中的數字一樣,認真看清每一個字、詞、句、甚至每一個標點,要看清題目的要求,分析問題的提問要點。
(三) 細找文中原話——巧借關鍵詞句,進行答案定位
語文閱讀理解題是一種綜合性的題型,它能有效地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語文素質。其問題設置大致分三個層次:直接源於原文,間接源於原文,超越原文。
對第一層問題,需要認真感知原文,並稍作思考,如此即可直接從原文或自己的知識儲備中覓得答案;對第二層問題,需要反復強化、整體感知原文,對文意做到融會貫通,並積極分析,深刻思考,高度概括即可;對第三層問題,需要高度領悟文意,並在此基礎上積極運行延伸思維、 發散思維 、 逆向思維 等思維活動,才可形成答案。就上面的三層問題的題型,我分別舉例說明。
1、直接提取信息。大多數閱讀試題會出自選文的某一處地方,其關鍵詞基本涉及到具體的字詞句,我們可以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找准問題的出處。
答案一般在問題關鍵詞前後的位置,可以在其上文和下文或是聯繫上下文進行搜索定位。有些試題它要求用文中原話來回答,我們就可以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這時就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低年級較為常見)如果它沒有明確要求用文中的原話來作答,我們也可以「從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來回答問題。
2、提取信息後概括。有時候找出的語句不一定能夠直接使用,還必須根據題目要求進行加工,或摘取詞語或壓縮主幹或抽取要點或重新組織。如若它指定必須要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回答,我們也可以讓學生將文中的原話加以概括。
3、提升內涵,升華情感。有些題目則需要結合全文內容,挖掘句子的隱含信息和深層含義。如《在金色的沙灘上》一文,作者為什麼要用《在金色的沙灘上》為課題?(理解「金色不僅指的是沙灘的顏色,更指的是小姑娘這種如同金子般的高尚品質。)這就要求學生要經過縝密的思考,寫出完美的答案了。
語文閱讀理解中,回答問題要精煉,摘取原文則是關鍵。離開了原材料恐怕誰也答不準,答不全。因此,准確解答閱讀題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緊扣關鍵詞句,帶著問題去讀短文,可以快速地在原文中找出答案。
(四)認真回答問題——掌握答題技巧,力求言之有據
閱讀能力培養的最終目的是答題時取得最大的正確率,所以教師要正確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教學生掌握必要的答題技巧:第一遍讀文章時不要做題,第二遍閱讀時再做題。回答問題時也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不可不答。學生只有回答閱讀材料要求所提出的問題,才能得分。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理解訓練時,就必須向學生說明這一點,不可不答,不答則無分。
2、不能亂答。學生不聯系閱讀理解問題的要求來回答,我們稱之為亂答題,亂答本質上是與學生不答題一樣,不得分。我們在閱讀理解訓練中強調學生要答滿線格,但並不是讓學生胡說和亂說,寫一些沒用的東西。答題時要抓住要點,不能偏離題目要求。
3、懂得取捨。一時做不出的閱讀理解的題,要先放一放,以免影響回答別的較有把握的閱讀理解題。待全部閱讀理解題解完後,如有剩餘時間再回來做放棄的閱讀理解題。
在解答閱讀題時,讓學生千萬不要慌,要靜下心來,按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 思維方式 ,先從容易的入手,逐漸地打開思路。
4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與技巧
一、某句話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開篇點題;渲染氣氛,埋下伏筆,設置懸念,為下文作輔墊;總領下文。
例: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答:這句話是總起句,在文中起到開篇點題,引出下文的作用,抒發了作者對荷蘭的贊美之情。
2、文中:承上啟下;總領下文;總結上文。
3、文末:點明中心;深化主題;照應開頭,總結全文。
例: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這句話在文中有什麼作用?
答:這句話在文中起到了總結全文,點明中心的作用,抒發了作者對鄉下人家的熱愛之情。
二、修辭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結合句子語境。
1、比喻、擬人:生動形象。
答題格式: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對象+特性。
例1:「筆直的公路上,一隊隊燈柱,像等待檢閱的儀仗隊。」這句話好在哪裡?
答:這句話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燈柱的整齊地立在公路上的特點。
例2:「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裡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群地從土裡探出頭來。這句話好在哪裡?」
答: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雨後春筍生機勃勃的特點。
2、排比:有氣勢、加強語氣、一氣呵成等。
答題格式:強調了+對象+特性。
例:「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句話好在哪裡?
答:這句話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手法,強調了灕江的水的靜、清、綠的特點。
3、設問:引起讀者注意和思考。
答題格式:引起讀者對+對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例1:「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卧,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這句話好在哪裡?
答:這句話是設問句,它能引起讀者對進入金龍洞的小船的注意,並引起讀者的思考。
反問:強調,加強語氣等。
例2:難道蝙蝠的眼睛特別敏銳,能在漆黑的夜裡看清楚所有的東西嗎?這句話好在哪裡?
答:這句話是反問句,它強調了蝙蝠的特點,蝙蝠的眼睛特別敏銳也不能在漆黑的夜裡看清楚所有的東西,並加強了語氣。
4、對比:強調了……突出了……。
5、反復:強調了……加強語氣。
三、句子含義的解答:
這樣的題目,句子中往往有一個詞語或 短語 用了比喻、對比等表現方法。答題時,把它們所指的對象揭示出來,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話中某個詞換成另一個行嗎?為什麼?
動詞:不行。因為該詞准確生動具體地寫出了……
形容詞:不行。因為該詞生動形象地描寫了……
副詞(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為該詞准確地說明了……的情況(表程度,表限制,表時間,表范圍等),換了後就變成……,與事實不符。
五、一句話中某兩三個詞的順序能否調換?為什麼?
不能。因為(1)與人們認識事物的(由淺入深、由表入里、由現象到本質)規律不一致。(2)該詞與上文是一一對應的關系。(3)這些詞是遞進關系,環環相扣,不能互換。
六、段意的歸納。
1、記敘文:回答清楚(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人做什麼事
格式:(時間+地點)+人+事。
2、 說明文 :回答清楚說明對象是什麼,它的特點是什麼,
格式:說明(介紹)+說明對象+說明內容(特點)
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技巧相關文章:
★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方法與技巧分享
★ 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與技巧有哪些
★ 小學語文短文閱讀理解得高分的四個技巧
★ 小學語文的閱讀方法與技巧匯總
★ 小學語文短文閱讀方法
★ 小學語文閱讀理解的方法與技巧總結
★ 小學語文閱讀方法與技巧
★ 小學語文中年級閱讀方法技巧
★ 小學語文閱讀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5. 語文的發展史
一、歷史的回顧:「語文知識」何以成為一個問題
20世紀語文教學是從古代綜合性的、網路全書式的教育中獨立出來的,其標志,就是「語言專門化」。現代語文教育的歷史,就是從傳統的網路全書式的教育向「語言專門化」教育的轉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化」是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轉型的一種內在推動力。傳統語文教學也有語言教學,但都是「就書衍說」,「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傳也」,其效率是極其低下的。中國第一部語法學著作《馬氏文通》,就是作者痛感「蒙子入塾」,「終日伊吾」,可只是「循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因而以「十餘年力索之功」完成《馬氏文通》一書,希望「而後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學文焉」。可以說,馬建忠的《馬氏文通》是中國語文教學「知識化」的先聲。到了上個世紀初,中小學語文課堂開始出現包括注音字母、標點符號、文字的筆畫、修辭、語法等內容的語言知識教學。而到了三四十年代,在一大批現代語文學家和語文教育家的努力下,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開始大量出現「發音」「讀法」「書法」「作法」「綴法」等語文知識,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應該是夏丏尊、葉紹鈞合編的《國文百八課》。該教材以語文知識為經,以選文為緯,是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統的在知識理論指導下構建的比較成熟的語文教科書。
毫無疑問,「知識化」在中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發展史上是一個進步的標志。其進步意義在於:第一,它取代「經義教育」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體,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語文教育的「語言專門化」歷程,完成了古代語文教育向現代語文教育的轉型。第二,它使語文教學擺脫了「未可以言傳」的落後狀況,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實現了語文教學範式的更新換代。從整體上來說,現代語文教育的「知識化」,是與現代科學發展和社會趨勢相適應的,實際上,它就是現代科學發展和社會趨勢的產物。
但是,與其他學科相比,中學語文教學在知識問題上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語文知識」是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知識化」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基本保障。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重新回到「經義教學」和那種「神而明之」的教學狀態,是語文教學的倒退。另一方面,同樣可以肯定的是,語文課程不是一門知識課程。也就是說,語文課程不是一門以系統地掌握某一門或某幾門知識為目的的課程。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似乎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很多人把這句話與「掌握語言知識」劃上等號,或者雖然沒有劃上等號,但認為從「掌握語言知識」到「形成語言能力」是自動完成的,是自然而然的。而實際上,「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核心是「語用方法」和「言語經驗」,而不是「語言知識」。「語言知識」告訴我們「語言是什麼」,但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不是培養「談論語言」的人,而是培養「使用語言」的人。只有「語用方法」和「言語經驗」,才能給予中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以及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文化素養。
知識問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這種復雜性,使得現代語文教育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述了現代語文教學的兩條線索,一條線索就是「從經義教育向語言教育」的發展過程,一條線索就是從「語言要素(知識)教育向語言功能(語用)教育」的發展過程。前者的標志,就是「知識化」,而後者,則以「淡化知識」為其標志。這種「淡化知識」的傾向,在上個世紀80年代關於「淡化語法教學」的討論中初露端倪(其基本觀點是:現有的語法知識沒有反映漢語的實際,學了「不管用」);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對「知識中心說」的批判中達到高潮(其基本立場是:語文課根本就不是一門知識課);在世紀之交的語文教育大討論中,「知識化」成為眾矢之的(這種批判主要針對的是知識本身的絕對化和形式化)。而在以新課程標准為代表的語文教育新思潮中,「知識化」得到了全面放逐(其主要理論表達是「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但問題在於,這種「反知識」立場是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前提的,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前提就是:對於「這樣的知識」和「這樣的知識教學」來說,「反知識」是有理由的,是成立的。它更多的是著眼於知識本身的不完善和弱智化的知識教學方式,而沒有從「課程論」和「教學論」的角度來全面地看待知識問題。一個很簡單的思考是:「這樣的知識」不好,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對知識的「處理方式」不好,那我們最恰當的選擇應該是「換知識」和「改變這種方式」。顯然,對知識系統本身的質疑和對知識教學方式的批判並不必然地導致「語文課不學知識」、「語文課不需要知識」的命題,「反知識」的特定內涵並不必然地導致「去知識」。一個更根本的、更重要的問題是:語文課是否需要知識。問題的這種提法啟示我們,我們需要一個比「這樣的知識不好」「這樣的知識教學方式不好」更為廣闊的理論視域;我們需要一個更為深刻的知識論立場。
二、我們需要什麼知識:語文課中的知識類型
我們有兩個問題:一是知識到底在語文教學中占據一個什麼位置,起到什麼作用;二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知識,什麼樣的知識才能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我們期望它發揮的作用。
這兩個問題是糾纏在一起的。不同類型的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性質的知識對語文教學的意義是有差別的。過去我們關於語文知識的許多討論,都是在沒有區別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知識的前提下展開的,許多討論沒有能切中要害,甚至不得要領,原因就在於,它們不是針對特定的知識類型而言的,它們的立論都可以找到「例外」甚至反證,因而缺乏立論必須具備的周延性,其科學性和說服力都大打折扣。
語文教學的「知識問題」迫切需要引入「知識類型」概念,在「知識類型」的理論視野里,過去抽象的、含混的「知識問題」似乎變得清晰了,變得一目瞭然了。
1、過去關於語文知識類型的探討
關於語文知識,過去有一個所謂「八字憲法」的表述,即「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是一種描述性而非類型化的表達,是老師們對教學實踐中所教的知識的一種經驗性的總結。一方面,沒有關於「為什麼要有」的論證,例如為什麼要有「篇」、又什麼要有「邏」,「篇」的知識、「邏」的知識對語文教學有著什麼意義,起著什麼作用,並沒有具體的討論。另一方面,這八個方面的知識相互之間是什麼關系,它們如何組合在一起,這些問題,「八字憲法」既沒有討論,從它們的內涵中也看不到有這種關系的可能。顯然,「八字憲法」並不是關於「語文知識」的系統的表達,它實際上是老師們在教學中實際上教到的知識的混合,它們沒有為解決語文教學的「知識問題」提供什麼線索。
大概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系統歸納「語文知識」,其成果是所謂「三大學科」:語言學知識系統、文學知識系統和文章學知識系統。這種歸納的影響很大,在一些研究者的論著中,開始把語言學、文學和文章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三大基礎學科來討論,有些高等師范院校的中文系,也開始依據這種認識構建由語言學系列、文學系列和文章學系列組成的課程體系。但是,這種理論仍然沒有解決「為什麼要有」的論證,仍然沒有解決「它們是如何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語文知識」的問題。語言學知識、文學知識、文章學知識,在語文教學中,它們是三條線,是分離的。它們如何成為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知識構成」,也沒有人討論過。而且還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即:並不是所有語言學知識都進入語文教學,並不是所有文學知識都要在語文課里教,並不是所有文章學知識對語文教學都有用,那麼,這「三大學科」哪些知識屬於語文課里要教的知識,要用到的知識,哪些不屬於,這個問題「三大學科」的理論根本沒有涉及到,也無法解釋清楚。
2、關於語文知識類型的新探索
最近幾年,語文知識問題重新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從目前發表的一些文章來看,可以說初步形成了一次新的討論。這一次關於語文知識的討論是在繼承了前幾次關於語文知識問題討論成果的基礎上的深化與延伸,其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接受了「知識類型」的概念,突破了過去單一的知識類型認識,從而獲得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視野。
陳述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 策略性知識[ii]
陳述性知識是關於事物「是什麼」的知識,它是人們對事物的狀態、內容、性質等的反映。例如,關於什麼是比喻的知識,關於什麼是舉例論證的知識,關於什麼是疑問句的知識等。陳述性知識對語文教學的意義是有限的。第一,它是把事物當作客觀對象來認識,而語言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客觀事物;第二,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一種實踐能力,是一種「做事」的能力,而主要不是一種「認知」的能力。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是認識語言,而是運用語言,不是培養「談論語言」的人,而是「運用語言」的人。陳述性知識告訴學生「比喻」是什麼,但掌握了「比喻是什麼」這一知識並不能直接轉化為「打比方」這一實踐能力,掌握了「疑問句」的知識並不一定就會「提問」,同樣,知道了什麼是「舉例論證」並不意味著同時也就會「舉例」來論證了。
程序性知識是關於「做什麼」「怎麼做」的知識,它是人們關於活動的過程和步驟的認識。例如,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要運用打比方的修辭手法,我們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什麼要領,我們在議論文中通過舉例可以做什麼,以及怎麼做。這些知識,就是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對語文教學的意義是巨大的,它直接作用於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但是,這種類型的知識也是我們現在最缺乏的,甚至幾乎沒有。
策略性知識是關於學習策略的知識,即如何確定「做什麼」「如何做」的知識。它的特點是「反思性」和「元認知」。對策略性知識的掌握,其標志是:明確認識自己面臨的學習任務;知道自己目前學習所達到的程度;能調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能進行監控、反省和調節。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當然不是絕對不需要一點陳述性知識,但可以肯定地說,不應該以陳述性知識為主體。過去,我們理解的知識就是陳述性知識,除陳述性知識之外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知識,所以要麼從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目標出發,徹底否定語文知識的教學,要麼從學校教育和課程內容的特點出發,將陳述性知識教學提到一個不恰當的位置。實際上,一方面,否定陳述性知識的主體地位,並不否定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們所需要的知識,也主要不是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應該成為語文知識教學的主體。而策略性知識,則是知識教學的最高境界,一方面需要,另一方面,也只在較高學習層次和學習境界才需要。策略性知識教學的時機和場合是決定策略性知識教學能否實現其目標的關鍵。
從它們之間的關系來看,陳述性知識在學生的「前面」,程序性知識在學生的「外面」,策略性知識在學生的「後面」。擺在「前面」的東西最容易看見,但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處在「外面」的東西很難輕易進入人們的視野,但可能是起關鍵作用的;而在「後面」的東西,在最深刻的意義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把它擺上「檯面」。
現象知識 概念知識 原理知識[iii]
這是著眼於知識體系的一種知識分類。加涅認為,知識體系的結構象一個「金字塔」,塔底就是由這些大量的事實、現象構成,中層則是由對這些事實、現象的解釋和定義構成,而最上層,則是根據那些「解釋」確定的一些「行事規則」。根據加涅關於知識體系的理論,可以把語文知識分為「現象知識」、「概念知識」和「原理知識」。
在語文教學中,所謂「現象知識」就是對語料的掌握,包括常用詞語,常用句式,常用語體,常用修辭等。這里所謂掌握,就是熟悉。語文課是以「現象知識」為教學內容主體的課程,我們在語文課中學這么多課文,目的就在掌握「語文現象知識」。
所謂概念知識就是對「現象知識」加以解說和命題的知識,它一般用概念來表達。在語文教學,這些知識本身沒有目的意義,它要麼是幫助學生理解「現象知識」,要麼是為形成原理知識作準備。在第一種情況下,它只起到輔助作用,在第二種情況下,它甚至根本就不需要進入語文教學的實際過程,而只是為那些研究人員掌握即可。
原理知識屬於「如何做才正確」的知識,所以也可叫「規則知識」。它是對人的行為方式的描述與規范,在人們的活動中起著「定向」的作用,所以這些知識是可遷移的,利用這些知識可以有效指導和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關於如何運用「指示語」的知識,描述了「在句段中,指示語可以代替所指示的事物或前面已經出現的語句,從而使語句更為簡潔,使文意更為連貫,語意重心更為突出」的行為規則,掌握這一知識,則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在寫作中實現語意連貫。
從數量上來說,語文教學大量需要的是「現象知識」,需要精細掌握的是「原理知識」,而對「概念知識」,則「少知、粗知」。
無意識知識 言述性的知識[iv]
所謂無意識知識,也稱之為緘默知識,這種知識的特點是「知道,但說不出」,即直覺狀態的知識。最典型的語文無意識知識,即語感。語感的特點就是「知道,但說不出」,我們讀一篇文章,一讀就通,一讀就懂,但是如何讀懂的,讀通的,說不出來。這一特點決定了無意識知識特別適用於「從事一種行為」,即活動。
言述性知識,即可以說出來的知識,也稱之為外顯知識。它的特點是「知道,而且可以說出來」,這是一種明晰性知識,是可以言傳的知識。例如「語體是一種言語行為方式」,「說話必須根據場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明晰地傳達」是它最大的優勢。
言述性知識是以無意識知識為前提的,言述性知識是對無意識知識的概括和表達。從理論上來講,所有的無意識知識都可以用言辭表達出來,也就是說,所有的無意識知識都可以向言述性知識轉化。但是,這種轉化對研究語言是有意義的,對從事一種言語行為,卻不一定都是有意義的。因為在某些時候,熟練地從事一種行為必須依賴無意識知識,「有意識的知識」的參與反而會起干擾作用。那麼,在什麼時候,我們需要言述性知識呢?波蘭尼告訴我們,就是在「批判性思考」的時候,即對言語對象作「批判性」「反思性」閱讀的時候。什麼時候我們需要無意識知識呢?也是波蘭尼告訴我們,就是在「控制住至今尚未探明的領域」時,也就是要「創造」新的知識的時候。
三、知識在語文課中作什麼用:知識作用的途徑與方式
知識是分為不同類型的,不同類型的知識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有些是輔助性的,有些是必要條件性的,有些甚至是充分條件性的,有的是教師在課堂里教的知識,有的是學生學的知識,有的屬於教學目的范疇里的知識,有的則屬於教學內容範疇里的知識,有的是作為教學過程的知識,有的是作為教學工具的知識。這些知識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它們對語文教學的意義也是有區別的,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我們不能籠統地來談語文教學的知識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分清了不同類型的知識,它們的內涵和特點後,我們就獲得了這些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作用的具體途徑和方式。
1、知識作為課程內容:知識修養與知識定向
課程內容是相對教材內容、教學內容而言的,它們之間的區別,王榮生博士有明確的界說:語文課程內容是指語文教學中「應該教什麼」;語文教材內容,是指語文教學「用什麼去教」;語文教學內容,則是指「語文教學實際上教了什麼」。更通俗的說法是:語文課程內容,就是學生要掌握的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要掌握的內容大部分不能直接呈現給學生,它只能通過「課文」這一載體隱含著呈現給學生,老師在課堂里直接教的是「課文」,但學生要學的,其實是教材所承載的「課程內容」。這些學生要掌握的內容(即課程內容)中,有一些就是知識。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夠作課程內容的,作為課程內容的知識只可能是兩種:一種是「現象知識」,即語料,包括常用語匯、常用句式、常用語體、常用修辭等等。擴而大之,還包括經典作品、名言警句、文化常識等等,都屬於這一范疇。這些知識是一個學生的基本知識修養,也是實現其他教學目的的基礎。一種是「原理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這些知識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掌握這些知識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條件甚至是充分條件,它直接為做好事情定向,因此,掌握這些知識本身就是課程內容。
2、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外顯知識」對「緘默知識」的引導作用
教學內容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實際上教了什麼。在教學中實際上教的東西,並不一定是要求學生掌握的,而可能是為學生掌握他應該掌握的東西作鋪墊、准備線索、提供條件的。那麼,這些鋪墊、線索、條件是什麼呢?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鋪墊、線索、條件就是「外顯知識」。
前面我們曾介紹,根據知識的表現,知識可以分為外顯知識(言述性知識)和緘默知識(無意識知識)。外顯知識之所以是外顯的,是因為它直接用言語表達出來,因而具有明確的可傳達性,從教學的角度來講就是可教性。但語文知識大部分是緘默知識,即那些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知識。這一點已為語文教育的歷史所證明,也為近20餘年語文教育的科學研究所充分揭示。正因為它是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因而它的可教性受到巨大限制。這是語文教學在知識問題上的一個悖論:語文知識主要是一種緘默知識,「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緘默知識為基礎」;但正因為它是緘默知識,又往往是不可教或可教性有限的;而可教的外顯知識一方面只佔少部分,另一方面往往又是一些表面的缺乏深度的知識,因而它的教學價值是有限的。過去語文知識的教學意義受到質疑,主要原因即在於此。但是,「幾乎所有的外顯知識都根植於緘默知識,外顯知識的增長、應用和理解都依賴於緘默知識」[v]。換句話說,外顯知識是知識這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緘默知識則是它藏在水面下的部分。因此,外顯知識就成為緘默知識的一個線索,一個標志,一個通道。在語文教學中,任何緘默知識的獲得,都是以外顯知識為導引的,外顯性知識牽引著學生,學生順著外顯性知識暗示的方向,「意會」到緘默知識,並最終實現緘默知識向外顯知識的轉化。這就是馬建忠所謂「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直接把外顯性知識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主體也許的確是值得商榷的,其意義也許的確是有限的,但把外顯性知識作為緘默知識的線索,牽引出學生對緘默知識的「意會」,則其教學意義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外顯性知識作為教學內容的意義有限性並不否定它作為教學途徑、教學線索的意義的重要性。在這里,我們可以引用幾乎成為常識的一句哲學名言:感覺到的東西我們才能理解它,而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可以更好地感覺到它。
3、知識作為教學的交流工具:「工具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交流,這是對教學過程的最基本的描述。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用什麼來交流呢?對於教學來說,交流的起碼要求是「明示」,我們怎麼讓學生明白教師的要求,怎麼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學習對象,怎麼讓學生明確地向教師表達自己的理解?「教」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的實現需要一種稱之為「抓手」的東西,沒有這種「抓手」,教學的進行則無以依託;有了這種「抓手」,教師可以憑借它傳達自己的思想,學生可憑借它理解教師的意圖和自己的學習對象。這種「抓手」即交流工具是教學得以進行、得以展開的一個前提。事實上,什麼樣水平的交流工具就有什麼樣水平的交流。這種師生雙方藉以交流的工具,我們可以稱之為「工具知識」。這種「工具知識」也許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卻是教師呈示學生要掌握的知識和學生理解教師的要求的一個「工作概念」。劉大為對此作了出色的闡述,他說:「如果沒有語言知識的介入,教師就只能在這種常識語言的水平上與學生對話交流。深刻的感悟將會因為沒有必要的概念作媒介而煙消霧散,睿智的指點也將會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而變得平庸無奇。」[vi]他在這里所說的「語言知識」,就是指用以開展教學交流的「工具知識」。
4、知識作為教師的准備:「教師狀態的知識」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
課程社會學告訴我們,課程建設是一個「將作為一般文化成果的『客觀知識』改造為『課程知識』」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客觀知識」本身,二是改造客觀知識的知識,前者主要是學科知識,後者則包括價值論知識(即證明課程知識合法化的知識)和方法論知識(即證明課程知識合理化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他們要掌握的主要是學科知識,我們可以稱之為「學生狀態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則不僅包括學生狀態的知識,還包括如何選擇、呈現和傳達學生狀態知識的知識。於是所謂「課程知識」可以區分為「學生狀態的知識」和「教師狀態的知識」。過去,我們沒有這種區分,因而從「學生狀態的知識」的簡化性描述中直接推導出「語文課不需要知識」或「語文課知識不重要」的結論。新課程則首先改變了教師的地位,他不僅是教學者,而且還是課程建設者,因此他不僅要把知識教給學生(當然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且還要掌握「客觀知識」,掌握將「客觀知識」改造成「課程知識」的知識。因此「教師狀態的知識」就成為「語文課知識」題中必有之義。它與我們在第三點中所談到的「工具知識」一樣,並不需要學生掌握,卻是課程得以構建、教學得以進行的知識前提。
四、我們怎樣才能得到這樣的知識:知識開發的視域和立場問題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我們怎麼才能得到這樣的知識:作為知識修養的知識,作為知識定向的知識,作為引領學生感悟緘默知識的知識,作為教學工具的知識,作為教師狀態的知識,等等。實事求是地說,在這塊領域里,大部分我們的學術界和語文教學界都幾乎是空白。正如王榮生博士所指出的,學校里的語文知識,不是太多,而是近乎沒有;或是這樣表述,語文教學中充滿著像徐江同志所說的「垃圾知識」,而真正能起到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知識,則又幾乎闕如。結果是,已有的知識不管用,管用的、急需要的知識卻沒有。一方面是「知識泛濫」,一方面是「知識荒」:這就是目前我們語文教學在「知識問題」上面臨的困境。
這里當然有歷史的原因;但為什麼別的學科包括歷史、政治這些更為特別的學科都沒有出現類似的「知識問題」呢?深入的思考,我們覺得這與語文課程的特殊性和由此決定的「語文知識」的特殊性有密切關系。
我們先從語文課程的特殊性說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最大的不同在哪裡?過去我們認為主要在教學內容。王尚文先生說:「其它學科所教所學的是言語所表達的內容,而語文則是用以表達的言語形式。換句話說,其它學科重在『說什麼』,語文重在『怎麼說』。對於其它科課本的言語,懂得它們『說什麼』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它們『怎麼說』,也僅僅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它『說什麼』。而對於語文來說,明白它『說什麼』固然必要,但卻是為了領悟它『怎麼說』,即主要通過語文教材的言語形式去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vii]這是極有見地的。但是我們還要追問:「說什麼」與「怎麼說」的本質區別在哪裡呢?換一句話說,「說什麼」與「怎麼說」的區別又說明了什麼呢?於是問題就延伸到了一個哲學的范疇裡面。
6. 小學語文寫字如何指導書寫
讓學生從小養成正確寫字的習慣,作為老師必須以身作則,具備優秀的文字功底,用自身的修養和 文化 去 教育 學生。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寫字如何指導書寫,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寫字如何指導書寫
一、寫好筆畫、抓住要點。
每個漢字都是由不同的筆畫組成的,要把字寫得工整甚至美觀,筆畫要先寫規范、寫美。現在有很多學生的筆畫是沒有寫規范的,例如,橫折和橫折勾,有學生就是寫成一個半圓,沒有折出角、勾出尖;再比如,我們常常強調的撇要出尖、捺要出角、尾部要尖,可是學生一寫就變成長長的左點和右點了,有的寫平撇就變成短橫,卧捺就變成長橫了,這些都是筆畫書寫的不規范。
要指導學生把筆畫寫准確、工整甚至美觀,老師要范寫,並且邊寫邊講要點。如點的寫法:從輕到重運筆,往右下寫,要有點彎的弧度,不要直直的,這樣的點顯得硬邦邦的,不好看。再比寫捺,起筆像寫點一樣要有弧度,再往右下按筆,到一定的長度停一下,但是筆不能提起來,接著往偏右的方向拐一下運筆,同時筆慢慢提起來,這樣就能寫出捺的角和尖、而不會寫成長長的右點了。
二、分析結構,抓好起筆。
要寫好字,結構的分析很重要。在結構分析上不要只停留在「左右結構,左窄右寬;上下結構,上小下大」這種表米那上,要分析深入、細致。例如「滿」「呼」「到」「耐」都是左右結構的字,但是它們的左右部分比例大小、位置高低都是不一樣的。「滿」和「呼」一樣是左窄右寬,但是「滿」左右部分的位置高低、部件長短基本一樣,「呼」的左邊「口字旁」就顯得短小、右邊「乎」要寬長一些了;再看「到」和「耐」,一樣是左寬右窄,但是「到」左右部分的位置高低、部件長短基本一樣,「耐」左邊就要寫短寫寬、右邊要寫長寫窄。而這些字如果把它們左右部分都寫一樣大小、高低一樣就不規范了。
分析好結構,還要注意字的起筆。一個字的起筆很重要,起高了,在個字在整個格子中間或者整行字中就會偏高,這就會導致書寫不工整了。所以,老師在指導生字,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觀察,看清楚字的起筆位置。例如:「滿」字,是左右結構,起筆是點,這點要寫在左邊偏上部分,不能寫低,一低,等下右邊的草字頭就會寫高了,於是學生就不自覺地把草字頭蓋住左邊的三點水,這個字就變成上下結構而寫出錯別字了,即使沒有把草字頭蓋住左邊的三點水,這個字寫出來也是不規范的。再比如寫「呼」字,起筆口字旁的豎就要寫低一點,如果寫高了,右邊「乎」字的橫一寫長就又成為錯別字了,即使不是錯別字,整個字也會顯得頭重腳輕了。
三、對照筆畫,抓住關鍵。
有些筆畫看起來很相像,但是認真觀察是不像的,要把它們擺在一起互相對照,區分開來,字才能寫規范、寫美觀。例如「回」和「國」這兩個字,都有外框(回字框和方框兒),看起來都是先寫豎,再寫橫折勾,但是,「回」的豎要往右邊傾斜,而且要短一點,橫折勾的橫要長點,折要往左邊傾斜,而且傾斜的角度要和第一筆豎的傾斜角度要一致,這樣「回」字才能寫得端正、美觀。而「國」字,豎一定要站直,而且寫長,橫折勾的橫要稍微短一點,折要長,而且也要站直,這樣的「國」字才會寫得端正、美觀。
再比如,同樣是撇,就有三種情況:平撇、斜撇、豎撇,這三種撇的寫法都不一樣。「舌」字里的撇就是平撇,寫時筆鋒要向正左邊拉,如果寫成斜撇就會和第二筆橫連在一起,形成不規范的「4」字形;「才」字里的撇斜撇,寫時筆鋒要向左下邊拉要有一點向下彎的弧度,要寫長一點,如果寫得和平撇一樣短,字就縮起來了,不好看;「廣」字里的撇就是豎撇,寫時要先寫豎,寫一半後再往左下邊撇出尖,這樣字才會端正,如果寫成斜撇整個字就歪了,會顯出要向右下傾倒的樣子。這三種撇的寫法老師們也是比較容易忽略的,如果沒有細致地指導到位,學生只要寫帶有撇的字就混淆,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寫出一筆撇就是,於是字就不規范、不好看了。
四、觀察中空,擺正筆畫。
每個漢字筆畫之間都有中空,我們要通過觀察,分析這些中空的關系,再指導學生擺正筆畫寫好字。一般來說,一個漢字里的所有相同筆畫,中空是均等的,例如:「冒」「昌」「富」等這些字,都有很個多橫,而各個字內所有橫的中空就是均等的,如果沒有把橫的位置擺正,使之中空大小不一,寫出來的字就不端正了。例如「冒」字有七橫,這七橫之間的間距應該都是一樣的,有的學生寫之前沒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就動筆寫了,一下子就把上面的「曰」字寫得很大,中空很大,結果發現要寫下面的「目」地方太小了,於是就拚命擠,只好把「目」字寫小。最後整個「冒」字雖然寫在格子里或者寫在線上了,可是由於這七橫的間距不一樣了,整個字就顯得不端正、不美觀了。不僅橫這個筆畫多的漢字書寫要注意均等中空,其他筆畫也一樣,比如「扁」的下部,「棚」字,這些字的每一豎中空也是均等的,書寫前也要先提醒學生觀察豎的位置,想好怎麼擺正這些豎的位置,才不會出現「先松後緊、中空不一」導致字不規范的現象。
2小學語文寫字指導
一、老師要以身作則,提高自身修養
要想讓學生從小養成正確寫字的習慣,作為老師必須以身作則,具備優秀的文字功底,用自身的修養和文化去教育學生。首先,老師要在觀念上認識到寫字對於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性,寫字是進行教學活動的基礎,如果連字都寫不好的話,那麼別的教學活動也就很難進行。學生只有學好寫字,才能更好的進行語文課程的學習和語文素養的積累。此外還要在學好漢字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的文化魅力和內涵,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陶冶情操;其次;老師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修養,增強自身書寫的能力。
當前很多學生書寫有錯誤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因為老師對自身的能力認識和提高不足,自我修養不夠,書寫能力不高,許多老師教給學生的一些知識本身就是不正確的,學生自己有時候意識不到錯誤又怎麼能寫出正確的漢字呢,所以,老師要加強自身能力的提高,用自身的良好習慣和正確的書寫能力來教導學生,幫助學生。對於老師特別是語文老師來說,要求相對其他學科的老師要更高一些,語文老師掌握的書寫技能要多一些,除了會寫鋼筆字,黑板上的字也要寫的很好,要正確掌握多種類型的字體,要在掌握系統書法知識的基礎上,把握每個字的筆畫和書寫順序;最後老師要用多種途徑幫助學生鍛煉寫字,處理利用課堂時間外,還可以在平時的作業中給學生布置一些寫字練習,讓學生時刻注意自己的寫字狀況,不斷提高自己的寫字能力。
二、引導學生寫好基本筆畫,養成良好習慣
我們學習的每一個漢字都是由一定的基本筆畫構建而成的,在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認識和學習筆畫都是學習漢字的基礎,例如點、橫、豎、撇、捺等幾種筆畫又是基礎中的基礎。在平時的教學中,老師要把這些基本筆畫規律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在平時的寫字和認字的教學中准確運用,讓學生逐漸去掌握、熟悉漢字筆畫,學會寫好漢字。除此之外學生的寫字姿勢也是很重要的,正確的寫字姿勢有利於學生寫好漢字,養成良好的寫字和學習習慣。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自製能力較差,因此,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老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要求,讓學生從小就養成正確良好的書寫習慣。例如在一年級學習 「人有兩個寶」這一課時,在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後要學習生字,在這一節課中要學會「人、個、大、手」四個字,例如在學習「人」的時候,要注意這個字一共有兩筆,撇和捺,撇在寫的時候要注意從豎的中線起筆,撇和捺要舒展,撇腳要平,不能帶鉤。在教學的時候要對每一個漢字進行解析和指導,仔細准確的教給學生,讓學生從開始學習漢字的時候就養成正確寫字的習慣和 方法 ,按照順序循序漸進,逐漸學會准確把握每一個漢字的寫法,為以後的學習和語文素質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條件。
三、採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學生更好的學習,寫字也是如此。採用多種教學方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因此,老師在教學中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採用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方式,突破傳統寫字 教學方法 的缺點,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首先,老師可以組建一個書法興趣學習小組,為學生學習書法寫作搭建一個平台。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讓字寫的不好的學生向那些字寫得好的學生請教 經驗 和方法,促進共同進步,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學生進步,還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
其次,老師還可以舉辦一些寫字大賽,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才能和 愛好 ,把優秀的文字作品展示給大家,通過學生之間的公平競爭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最後老師要不定期的對學生的書寫情況進行評比,對於寫的好的要給予表揚,對於寫的不好的要鼓勵他們繼續努力,並且制定相應的計劃對學生進行書寫訓練,加強監督和指導,規范學生的書寫筆畫、結構和習慣等,增強學生漢字書寫的規范性和准確性,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寫字興趣,提高書寫能力和語文素養。在教學課文的時候,老師可以在教完學生生字寫法的時候,在課堂上舉辦一個小小的寫字比賽,看誰能在田字格上把字寫的最好,對於寫的最好的學生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例如可以獎勵一朵小紅花,對於寫的差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再接再厲,通過這樣競爭的方法,激起學生的寫字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練習寫字。
3小學語文寫字指導
一、在「美」中學寫字
首先,指導學生在觀察中感受美。指導學生觀察,能優化學生注意品質,提高審美能力,為寫好字作充分的准備。在學生動筆之前,首先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1)觀察字的結構,看這個字由哪幾部分組成,筆畫順序及位置,並進行書寫練習,做到能正確書寫。(2)觀察筆畫形態特點,讓學生感受到漢字筆畫的形態之美。(3)觀察獨體字的筆畫,合體字各部分的大小、高矮、寬窄。
其次,引導學生在「描仿「中實踐美。寫字不能只求正確不求美觀、更不能急於求成。學生觀察後,教師進行范寫並輔以生動簡要的講解,能給予學生實踐美以最直觀、最形象、最切實的指導。讓學生從示範中感受到,要體現出漢字筆態美,用筆應有輕重之別、快慢之分,體會到要使整個字結構美觀,就在關鍵部件的書寫上擺好位置。這時再讓學生進行描字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使整個書寫過程真正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每寫一遍就鞏固一遍字的結構方法和筆畫的基本寫法。」描仿「實現了學生從領會美到實踐美的飛躍,減小了寫字教學的坡度,增強了學生寫好字的信心,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對字的審美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生臨寫就能做到」成字在胸「。
再次,激勵學生創造美。學生通過觀察、臨摹,對習字審判有了一定認識,書寫時訪問演出會帶著求美的意識,教師適時教給學生一些漢字筆畫書寫,形體結構規律,能幫助學生掌握書寫技巧,提高寫字的質量和速度。根據 兒童 的認知特點,可把筆畫書寫的方法寓於節奏訓練中,編成 順口溜 。要求學生做到念口訣與做運筆動作協調一致,培養學生的書寫動感和節奏感,初步形成正確的書寫手勢,掌握筆法規律。在學生對漢字上書寫的規律初步把握後同時注意要求學生持之以恆,按規律把字寫正確,寫規范,以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促進學生寫字技能的形成。
二、激發興趣,養成習慣
要讓學生喜歡寫字,並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必須重視學生寫字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凡是他們喜愛的,學習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效果也較好。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們特別注重學生寫字興趣的培養。
1.生動有趣的 故事 激勵。小學生愛聽故事,愛講故事,通過生動的的故事,可以讓他們明白道理,學到知識,從而引發他們對漢字的喜愛。
(1)古人習字學書的故事。王羲之每天」臨池學書「,清水池變」墨池「的故事,柳公權勤奮練字的故事,鄭板橋」賣字助窮人「的故事等。學生就會被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刻苦練字的精神所感染,為他們高尚的人格所打動,從而受到啟發,在寫字過程中個個表現得興趣盎然。
(2)能激發民族自豪感的故事。為了讓學生明白中國書法是我國幾千年來燦爛文化的結晶與瑰寶。在寫字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把國際友人對中國書法的贊美,把知名人士對中國書法的論述講給孩子們聽,激發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讓孩子們明白書法是我們民族獨有的藝術,繼承和發揚民族文化是責無旁貸的。
(3)解字說意,編寫小故事。為了引發學生認字、愛字的興趣,在分析字形結構的時候,根據字的各部分編寫小故事講給予學生聽。特別是一些象形、會意的漢字,讓學生能夠在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對漢字產生好奇的探究之情。
2.形式多樣的競賽激勵。競賽不但能調動學生的練字的積極性,還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同學之間互相合作的集體意識。
(1)作業星級制度。每次作業面批時,讓學生把寫的字與範字進行比較,與上次作業進行比較,並給予出相應紅星,學期末評出星級作業,並給予獎勵。
(2)小組競賽。每節寫字課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寫字比賽(包括寫字的姿勢)。獲勝的小組每人得到一顆「五星」。
(3)個人競賽。每個單元都一次寫字比賽,前三名的同學在學習園地展出。另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組織的各項書法競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自信心。
3.定期辦作業展覽。定期舉辦作業展覽,將寫得好的學生作品和報刊雜志上的優秀書法作品放進學習園地。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價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對寫字的興趣。
三、各科滲透,形成氛圍
為充分發揮全方位,全員化合力,我們在做到語文教師加強寫字教學外,還做到了要求各學科教師都提高對書寫教育的重視,使各科教學結合有關教學內容有機滲透寫字教育,形成各學科齊抓共管的寫字教育氛圍。目前,各科老師在教學中能夠配合寫字教學,加強」兩姿「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在學生中形成了」提筆即是練字「的良好氛圍。
寫字教學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老師做個有心人,常抓不懈。只有從思想上高度重視,轉變觀念,才能真正行動起來,落實新課標的要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生寫字的興趣,學生也一定會寫出一筆漂亮的字,採用課內和課外、間接和直接相結合的分散練習,優化訓練數量,從而提高寫字質量。
4小學語文寫字指導
首先,培養學生的寫字興趣
寫字關鍵在於持之以恆。要讓年幼好動的孩子喜歡寫字,並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必須重視學生寫字興趣的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對於小學生來說,凡是他們喜愛的,學習持續時間相對較長,效果也較好。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可以採用激勵、展覽等方法進行興趣的培養。
其一,故事激勵。孩子們愛聽故事,愛講故事,通過生動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們明白道理,學到知識,從而引發他們對漢字的喜愛。比如王羲之每天臨池學書 ,清水池變 墨池 的故事,三國時鍾繇抱犢入山學書的故事,讓他們學到了勤奮;岳飛在沙上練字的故事,使他們學到了自強不息 ;……
中國書法是我國幾千年燦爛文化的結晶與瑰寶。在寫字教學中,可以不失時機地把國際友人對中國書法的贊美,把知名人士對中國書法的論述講給孩子們聽,激發孩子們的民族自豪感,讓孩子們明白書法是我們民族獨有的藝術,作為一名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應該學習並掌握。
為了引發學生認字、愛字的興趣,在分析字形結構的時候,根據字的各部分編寫小故事講給學生聽。特別是一些象形、會意的漢字,讓學生能夠在活躍、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對漢字產生好奇的探究之情。
其二,展覽。定期舉辦作業展覽,將寫得好的學生作品和報刊雜志上的優秀書法作品放進學月園地。讓學生看到自身的價值,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對寫字的興趣,在班級內形成良好的寫字氛圍。
寫字課上,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寫字比賽。進行寫字比賽,好的同學在學習園地展出,獲得進步獎的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校內外組織的各項書法競賽,讓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增強自信。
其次,教師做好榜樣示範作用。
教師必須練就一手好字,因為教師具有示範性的特點,教師的表率作用對學生有著特殊的影響。因此教師書寫的一手好字對於學生來說是榜樣。平時的課堂板書,批改作業,老師都應該注意書寫的姿勢,握筆姿勢。
揣磨好字的結構,注意字的筆順,展示給學生的是一個個端端正正的漢字。學生寫字時,要放下老師的架子,走到學生中去,親自寫一寫,握著學生的手寫一寫,讓學生看著老師順著寫一寫,無形中,老師把自己變成了一面鏡子。
這樣不但可以加強自身的寫字姿勢,提高寫字水平,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對於學生更是讓他們看到了一個活生生的寫字標本,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
第三、教給學生寫字的方法和技巧
寫字應以描摹為始,繼而臨貼。從低年級到高年級,雖然訓練的側重點不同,但寫之前都需仔細觀察。中國漢字四四方方,剛勁有力,筆畫結構變化無窮。對每個漢字進行細致、全面的觀察,寫時則胸有成竹,下筆穩健。這是提高寫字質量的關鍵。
常說字的結構好比骨架,筆畫好比骨肉,骨架挺直,血肉勻稱,那才俊美。在練字時,則更講究每一筆的運行、粗細、濃談,甚至筆畫的首尾呼應。小學生在習字時,往往無法意識到這些,老師就應先作示範,指導學生從何處著手,找到每個字的重點、難點、妙筆。
例如, 「心」字的書寫,如果不找到每一筆的關鍵所在和每一筆之間的聯系,這個看似簡單的字,將很難寫好。引導學生看清楚「卧鉤」,應分三段運筆方向,看清楚最後兩點的互相照應,學生就能較好地掌握這個字的結構。
學生是善於模仿,善於發現的。在潛移默化中,學生漸漸學會了觀察、分析筆畫,更重要的是他們從中養成了一種良好的觀察習慣:看地全,看得細。因此,老師在每一堂課上,要精心安排時間,讓學生有時間觀察。
漢字的結構變化多樣。在每次寫字中,要求學生必須做到 「三到 」,即眼到、手到、心到。這方面的指導需要教師花一定的時間,反復地訓練,根據字形的難點,堅持訓練下去,學生才能慢慢地把握好字形,最終離開格子安排好字的結構。
有了整體上的認識,就可以讓讓學生一筆一劃寫,也就是手到。要寫得規范,准確,與範字進行比較。眼到,手到的同時,都要求做到心到。就是要專心致志。在這方面也可以講一些書法家為什麼會有健康的身體,讓學生明白,心到就是要做到心靜氣和,這樣才能把字寫好。最終練成一手具有個人藝術特點的漢字。
第四、分層次去定不同的寫字目標
對於不同年級段的學生寫字的要求我也有所不同:寫鉛筆字,低年級要求是寫端正,爭取向整齊靠攏;中年級能寫整齊,向美觀發展。寫鋼筆字,中年級把字寫工整;高年級把字寫美觀並有一定的速度。寫毛筆字,中年級能掌握運筆規律,把字架子搭好;高年級能堅持天天練寫,盡量把字寫美。
第五、保證練習時間,因材施教。
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和完成練習任務的情況是有差異的。因此,針對不同的學生,要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成績好的,完成作業速度較快,而且質量高的學生,可讓他們每天臨帖練寫古詩或者 文章 段落的硬筆書法。
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去動腦筋思考字形結構,布局疏密。這樣既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領悟能力。而對於速度較慢,接受知識有困難的學生,要讓他們認真完成每一次的作業,保證質量,再求數量的方法使他們的寫字水平也得到提高。
7. 初中語文的所有手法.
現在可知的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具體有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復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較喻(又名強喻)、譬喻、飾喻、引喻、隱喻;
有白描,比擬(又名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又名襯跌) ,襯托(又名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又名頂針、聯珠),對比,對仗(又名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又名並提、合敘、合說);
有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迴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又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又名聯珠),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又分為:迂迴語、謙敬語、避諱語),婉曲,通感(又名移覺、移就),跳脫,轉文。
1 常用修辭作用特點:
1.比喻:
作用:將表達的內容說得生動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根據事物的相似點,用具體、淺顯、常見的事物對深奧生疏的事物解說,即打比方,幫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種類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類別 特點 本體 比喻詞 喻體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現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猶如 出現 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樣
暗喻 甲是乙 出現 是、成為 出現 那又濃又翠的景色, 簡直就是一幅青山綠水畫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現 無 出現 地上射起無數的箭頭,房頂上落下萬千條瀑布。
2.比擬:
藉助豐富的想像,把物當成人來寫,或把人當成物來寫,或把甲物當成乙物來寫。
作用:能啟發讀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動。
比擬分為擬人和擬物
(1)擬人:
把物當做人寫,賦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動,用描寫人的詞來描寫物。
作用:把禽獸鳥蟲花草樹木或其他無生命的事物當成人寫,使具體事物人格化,語言生動形象。
例句:
1.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
2.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春望》 杜甫
3.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春》 朱自清
(2)擬物
①把人當作物,或把此物當作彼物來寫
例句
1.人群不顧一切,涌了上來。
2.在群眾的呼喝聲中,那個惡霸夾著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當成乙事物來寫。
例句
1.火山發出一聲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誇張:
對事物的性質,特徵等故意地誇張或縮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質,烘托氣氛,加強渲染力,引起聯想效果。
類別 特點 例句
擴大誇張 對事物形狀、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誇大 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
縮小誇張 對事物形象、性質、特徵、作用、程度等加以縮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塊天地
超前誇張 把後出現的說成先出現,把先出現的說成後出現 她還沒有端酒懷,就醉了。
4.排比:
把三個或以上結構和長度均類似、語氣一致、意義相關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來。
作用:加強語勢、語言氣氛,使文章的節奏感加強,條理性更好,更利於表達強烈的感情(表達效果)。
例句: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5.對偶
字數相等,結構形式相同,意義對稱的一對短語或句子,表達兩個相對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齊勻稱,節奏感強,高度概括,易於記憶,有音樂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對。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補、相襯的對偶形式。
例如: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類皮厚腹中空。
2、反對。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對的對偶形式。
例如:.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3、串對(流水對)。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遞進、因果、假設、條件等關系的對偶形式。
例句:.才飲長江水,又食武昌魚。
6.反復
為了強調某個意思,表達某種感情,有意重復某個詞語句子。
1. 連續反復(中間無其他詞語間隔)
例句:山谷迴音,他剛離去,他剛離去。
2. 間隔反復(中間有其他的詞語)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黨國倒愈像一個國,失了東三省誰也不響,黨國倒愈像一個國。
7.設問:
為了此起別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問題,然後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啟發讀者思考;有助於層次分明,結構緊湊;可以更好地描寫人物的思想活動。
例句:花兒為什麼這樣紅?首先有它的物質基礎。
8.反問(激問、反詰、詰問):
用疑問形式表達確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問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問表肯定,只問不答,答案暗含在反問句中。
作用:加強語氣,發人深思,激發讀者感情,加深讀者印象,增強文中的氣勢和說服力。
例句:我呢,我難道沒有應該責備的地方嗎?
9.引用
引用現成的話(成語、詩句、格言、典故等)來提高語言表達效果,分和兩種。
作用:使論據確鑿充分,增強說服力,富啟發性,而且語言精煉,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
暗 引(間接引用)
例句:失敗乃成功之母,你千萬不要氣餒。
10.借代
不直接說出所要表達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與它有密切相關的人或事物來代替
借代種類:特徵代事物、具體代抽象、部分代全體、整體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質特徵,增強語言的形象性,使文筆簡潔精煉,語言富於變化和幽默感;引人聯想,使表達收到形象突出、特點鮮明、具體生動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體。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體事物。
例如: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
②特徵代本體。即用借體(人或事物)的特徵、標志去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圓規一面憤憤的回轉身,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去……(《故鄉》)
③具體代抽象
例如:南國烽煙正十年。(《梅嶺三章》)
④工具代本體。
例如:等到驚蟄一犁土的季節,十家已有八戶亮了囤底,揭不開鍋。(《榆錢飯》)
⑤專名代泛稱。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專用名稱代替本體事物的名稱。
例如:你們殺死一個李公朴,會有千百萬個李公朴站起來!(《最後一次講演》)
11.反語
用與本意相反的詞語或句子表達本意,以說反話的方式加強表達效果。有的諷刺揭露,有的表示親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國留學生)也有解散辮子,盤得平的,除下帽來,油光可鑒,宛如小姑娘的發髻一般,還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12. 對比
對比是把兩種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較的一種辭格。
例如: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臧克家《有的人》)
運用對比,必須對所要表達的事物的矛盾本質有深刻的認識。對比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應該有互相對立的關系,否則是不能構成對比的。
排比、對偶、擬人、誇張、反問......
13.聯想
也就是想像.例如:太陽出來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8. 請問關於幾個語文的超簡單知識,但現在自己叫不準,-刀,九,五,七的筆順
刀:橫折鉤,撇.
九:撇,橫折彎鉤.
五:橫,橫折,豎,橫.
七:橫,豎折鉤.
五和七這里要注意,在印刷體中那兩筆看起來都像是撇,但實際上一個是豎一個是橫的.
9. 一年級語文的撇折怎麼寫
一年級語文的撇折的寫法如下:
10. 橫折提怎麼寫
問題一:橫折提的筆畫怎麼寫 請看圖片!
問題二:帶橫折提的字有哪些? 乃 奶 艿 仍 扔 扔 i w 氖 鼐 G……
問題三:橫折提鍵辯困的筆順怎麼寫呢? 橫折提這個筆畫不能拆開寫筆順,它是一筆完成的,比如:語文的語字,第二筆就是。
問題四:橫折提在田字格怎麼寫 如圖所示!
問題五:橫折提在田字格怎麼寫 給個《漢典》在線網址 每打一字,就有田字格筆畫動畫,演示筆畫的筆順、位置
問題六:橫折提怎麼寫 「刁」去掉裡面的那個東西?
問題七:橫折提怎麼寫筆畫 2
先點與後點
:先點點
--
義、為(筆順:點、撇、橫折鉤、
[內]點)。
後點點
--
叉、發、拔、成(凡從戈者均末筆為點)。
3
點點的順序
:母筆順:豎折、橫折鉤(兩筆收尾處相交叉)、點、
橫、點。(不要寫完橫再點兩點)。凡從母者:拇、姆、毒、每、誨、
悔、霉均如此。舟(船、航)、後三筆筆順:點、橫、點。丹(彤)的
末兩筆筆順:先點、後橫。州的筆順:點、撇、點、豎、點、豎。鬯c
hàng的筆順:撇、斜點、[上]點、[左]點、[右]點、[下]
點、豎折、豎、撇、豎彎鉤。
五、折(提、鉤)
1
橫折與豎折
:片
--
末筆為橫折,共四畫。牙
--
第二筆為豎折,共四
畫。樂
--
第二筆為豎折,共五畫。舛chuǎn(桀、舜、舞)、降,
末三筆為:橫、豎折、豎(末筆向上出頭)。既
--
右旁為橫、豎折、撇
(向上不出頭),豎彎鉤。
2
從區者末筆為豎折
:區、匹、臣、匡、匠、醫、匪筆順:[先]橫、
[再寫]里邊被包圍的部件,[最後]豎折一筆寫完。
3
左偏旁末筆橫改提
:土(培場)、王(玩球)、止(歧武)、血(釁
衄)、耳(取灶碧、聯)、子(孫、孩)、馬(馳、駛)、鳥(鴕)。
4
車字筆畫、筆順的變化
:車做獨體字時筆順
--
橫、豎折、橫、豎。
車做左偏旁時(輕、較、轉)筆順
--
橫、豎折、
[先]豎、
[最後]提。
5
注意豎提
:切(竊、砌、沏)左旁不是土。瓦(甌、瓷、瓶)筆順:
橫、豎提、橫折彎鉤、點。
6
發與拔稿念的右旁不同
:發(潑、撥)第一筆是豎折。拔的右旁(祓、紱)
第一筆是橫。
7
有鉤與無鉤
:有鉤
--
七、兒、幾(冗、亢、機、禿、虎)無鉤
--
朵、
殳(沒、投、沿、鉛)有鉤
--
東、殺、條、雜、親、余(末筆均為點,
不為捺)。無鉤
--
不、木、未、末、禾、耒、來、束。
8
木字鉤與捺的變化
:木字做獨體字時,豎無鉤,末筆為捺。木字構
成合體字時:作左偏旁時:無鉤、捺改為點、如枯、桿、樹。作右偏旁
時:無鉤,捺不變,如體、沐、林。在上部或下部時:無鉤,捺不變,
如杏、李、傑;桌、案、榮、采。但遇到有並行的捺時,為了避讓,而
將捺改點如:漆、茶、荼。
9「小」字鉤的變化
:在字的上部時無鉤
--
塵、尖、少(抄、紗、省、
劣、
雀)
。
在字的下部時有鉤
--爾
(你)
、
叔
(菽、
淑)
、
京
(涼、
就)
、
忝、示(宗、票、奈、捺)。▲注意「爾」字例外
--
璽、您,在字上部
時也有鉤。
六、其他
1
幾種順序都有
:先中間,後兩邊
--
丞、承、率、燕、兜、燮、夔從
左到右
--
轡、盥、鬻、嬴、贏、羸、彘。▲注意:肅的筆順:橫折、橫
(向右出頭)、橫,
[中]豎,再寫[左]撇、
[右]豎,最後[里邊]
小撇、點。齏的筆順:先寫文,
[左]撇、
[右]豎,最後[中]寫韭。
2
堵口與不堵口
。己jǐ
--
記、紀、起、忌、豈(凱、鎧)、改、妃。
已yǐ
--
巳sì
--
包、苞、導、異、巷、祀、圯、汜、巽、熙。犯的右旁
--
范、苑、宛(碗)厄(扼)、卮、危、卷(倦)。
3
區別幾個有戈的字
:戊wù、戍shù、戌xū、成、咸、戚
--
筆順都
是先寫廠,再寫內部部件,最後:斜鉤、撇、點。戎róng、戒jiè
(誡、械)
--
相同部分筆順:長橫、短橫、在短橫上加撇,(「戒」再
多一豎),最後,斜鉤、撇、點。
4
侖與倉要分開
:侖
--
倫、淪、搶、論輪。倉
--
傖、滄、搶、槍、蒼。
5
癸與祭的字......>>
問題八:帶橫折提的字? 乙
問題九:橫折提的筆畫怎麼寫 請看圖片!
問題十:橫折提的筆順怎麼寫呢? 橫折提這個筆畫不能拆開寫筆順,它是一筆完成的,比如:語文的語字,第二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