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最基本的就是多讀、多練習。
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需要一個科學高效的閱讀方法,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訓練培養我們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音現象,越過由發聲到理解意義的過程,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方式,實現閱讀提速、整體感知、理解記憶等的提高。
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段伍納分析,提高做提效率握巧或;同時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可以參考:《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寬襲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你的閱讀速度提高5-10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理解效率,取得好成績。
關於寫作能力,在我們掌握了快速閱讀的基礎上,素材、知識的積累就不是問題了,問題在於多寫,學會借鑒、運用、融會貫通,這樣寫作能力才會不斷地提高。
Ⅱ 如何提高農村三四年小學生閱讀能力
農村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
在教學中,根據觀察和了解,我發現目前農村小學生在閱讀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家庭閱讀氛圍不濃,學生缺乏閱讀興趣。
在農村,良好的閱讀氛圍難以形成。家長認識不到閱讀的重要性。由於受自身條件的限制(文化低或忙於農活和打工掙錢),家長很少去閱讀,不能成為學生主動讀書的榜樣,也很少督促孩子去博覽群書。家長為了讓孩子寫好作文,往往是「頭疼醫頭」,大多愛給孩子買各種優秀作文選,而孩子並沒什麼興趣去讀。
許多學生在做完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後,不是瘋跑打鬧,就是抱著電視看,缺乏閱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2、選擇課外書帶有盲目性和隨意性,導致閱讀質量不高。
部分學生和家消鍵猜長,沒有經驗,在擇書時有些盲目,或是書目過於單一——大多數家長以買作文選為主,造成閱讀面狹窄;或是盲目聽從孩子的意見,選擇了一些要求過高或過低的書籍,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對一些高質量的經典繪本、童話、科普類等書籍因無人引導推薦而無緣「相識」。 因此導致學生閱讀質量不高。
3、部分教師認識不到「閱讀能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對學生缺乏閱讀策略指導。
很多學生只讀不思,泛讀現象嚴重。對於一本好書,獵奇心理較重,只憑興趣,有生動的情節就囫圇吞棗地讀,再沒有沉下心來,鑽到書本里去精讀。高年級的學生也作讀書筆記,但更多的把做筆記拿型當成負擔,即使做筆記也只是摘抄好詞好句,淺嘗輒止。雖然有些語文亮彎老師會指導學生閱讀,但畢竟不可能每個人都指導得特別仔細、到位,這樣一來,學生不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即使是認真讀過幾本書,也往往是收效甚微。
坦率地講,我們現在有的語文課根本沒有教閱讀,充其量只教會孩子認識了一些字,學了一堆似是而非的「語文知識」。一些真正重要的閱讀策略,對孩子的閱讀能力培養非常重要,例如,預測、調動知識經驗、整合信息、提問、圖像化思考,沒有被教師教到。
我認為,「閱讀」是讀者與作者之間的心靈對話,是讀者通過感知,結合生活體驗與閱讀素養,進行再創造的過程。
「閱讀能力」是超越了單純理解文章內容的層次,是將文章傳達的內容進行分析、應用、批判的同時,掌握文章整體含義的能力。為了能夠閱讀並理解教材或書中的內容,就需要活用到背景知識、詞彙、提取、推論、預測、綜合判斷、應用等多方面的能力。
為了培養農村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採取以下策略:
一、以課堂為主陣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是沒有明顯的界線的,它們是不「分家」的,是一個整體。在閱讀方面,課內學方法,課外練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課內外閱讀是需要緊緊鏈接在一起的。
課堂教學,就是要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葉聖陶先生說:「語文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課堂教學是主陣地,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具體措施是:
u 教師范讀。教師的閱讀情感對於學生有著一種極為重要的熏陶作用。陶行知先生說:「熏染和督促兩種力量比較起來,尤以熏染為更重要。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因此,讓學生喜歡讀書,首先應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閱讀的愛。
u 以點帶面。課內外閱讀要鏈接好,我們以課文為基點輔以課外讀物,使閱讀由精讀的點到略讀的面,由閱讀「個例」到閱讀「群文」乃至讀整本書,最終形成以課文為中心向周圍呈輻射式閱讀的方式。這樣既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拓寬了視野,使課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
a. 由一篇文章到能讀相關的整本書。如魯教版二年級下冊第32課《丑小鴨》學完後,要求學生去讀《安徒生童話》,就如學生見到了一棵充滿生命力的樹,教師就引領著他往前走,去享受整片森林的綠意盎然。
b. 由一個單元主題到能讀相關的整本書。如魯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主題是「科學」,就引導學生去讀《小牛頓科學館》等科學類的童書,讓學生走進更為廣闊又有趣的科學世界。
u 讀寫結合。我們充分利用教材進行仿寫、續寫、改編等習作訓練。
u 教學生學會閱讀的策略。
A、閱讀正文前的預測。看到書名(篇名、題目)問自己:
想想這應該是一本什麼書(文章)?有沒有什麼想法浮上腦海?
搜尋自己的生活經驗,從書名(篇名、題目)聯想到什麼?
如果是我來寫這本書(文章),我要怎麼寫?
B、閱讀正文,提取信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練習簡明扼要地說出所讀材料的內容梗概,使他們能夠從閱讀材料中掌握關鍵的信息。
例如,我給三年級上語文課時,喜歡這樣引導學生提取關鍵信息。
「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會讀書的同學,能把一篇文章讀成一句話。」
「會讀書的同學,能把一句話讀成一個詞語。請同學認真地再讀句話,想一想你能讀成哪一個詞語?把這個詞語圈出來。」
C、不動筆墨不讀書。
我教給學生閱讀時要動筆墨,一是圈畫,課文中的重點詞語;含義深刻的句子;優美詞句或共鳴處;自己感受深、受感動、受啟發的地方;不理解、讀不懂的地方都可成為圈畫批註的內容。可以用不同的記號標記,並反復誦讀。二是讓學生將隨想的靈感與意見簡單記在書上空白處或作筆記記錄。
D、聯結與整合。使學生能夠串聯起所有的線索,從閱讀過程中正確解讀信息、建構意義,精準獲取作者的思想和用意。
E、綜合判斷。引導學生將所解讀的信息結合自己原有的背景知識、想法和經驗,經過思考與綜合判斷後,提出自己的見解。
F、理解與運用。在提取、推論、整合、預測、綜合判斷的基礎上,使學生對閱讀材料加以靈活運用。
二、豐富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魯迅先生說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非常有限。」選入教材的文章畢竟是有限的,學生只有海量閱讀,厚積薄發,才能融會貫通,提高語文閱讀能力。
關於閱讀,《朗讀手冊》中提出了兩個層次的公式:
l 你讀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歡讀,就讀得越多。
l 你讀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聰明。
在課外閱讀方面,可以採取的具體策略是:
(1)好書推薦,解決書源問題
小學生在選擇讀物時往往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這樣閱讀的質量大打折扣。因此,我們有必要「干預」,進行好書推薦,指導學生選擇購買適合他們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童書,這樣既能保護和尊重他們的閱讀興趣,又不信馬由韁,放任自流,從而增強閱讀的實效性。
發動學生推薦自己擁有的最喜歡的一本書,存放在班級圖書角,成為班級共用圖書,登記編號,設專人保管,互相借閱,達到資源共享,從而使家長花較少的錢讓子女看更多的書。
薛瑞萍老師說過:「每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都應當是自覺的兒童閱讀推廣人。他應當知道適合學生的好書是什麼;好書在哪裡;把好書送到孩子跟前;和孩子一起讀。」我深以為然,並付諸行動。
(2)開展各種讀書活動
語文學習的核心,語文教學的規律,那就是——「讀」。
A、 堅持為學生朗讀童書(班級讀書會的一種)。「當我的學生們享受到別的孩子沒有享受到的幸福,當他們從一個個故事中獲得他們自己的快樂與憂傷,當他們學著我的樣子捧起書,沉醉地閱讀,我看見他們也長成了一棵棵小樹,碧綠的小樹。 」
這是邱鳳蓮老師的《大聲讀給孩子聽》書中的一段話。因為農村小學生家裡經濟條件的限制,教師推薦的優秀童書都買到也不現實,但怎樣讓他們和優秀童書不失之交臂呢?結合實際,我們語文教師可以堅持定時朗讀好的童書給學生聽,干凈、美麗、充滿童心的文字,對學生來說,是一種輕鬆快樂的汲取。教師讀過的書,不少學生會意猶未盡,去尋找,買回來,自己再讀啊讀。,我認為為學生朗讀的方式很適合農村小學生,能激發他們讀書的興趣,帶動他們主動閱讀。
B、在規定時間內,讓學生持續默讀。
《朗讀手冊》中提到:影響學生閱讀成績的因素主要有兩個:
n 老師對學生朗讀的頻率。
n 在校持續默讀的頻率。每天持續默讀的學生,其閱讀水平要比每周默讀一次的學生高很多。
C、為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督促學生堅持讀書,上讀書匯報課(班級讀書會的一種),教師給予評價並獎勵優秀者。
D、班級共讀一本書。
薛瑞萍老師說:「相對集中地閱讀同一本書,有助於形成閱讀磁場,一段時間里,大家同時沉浸於一個作家,一種風格——如是透透地浸上一回,其間好處,是東一本、西一本地散借散讀所不能比擬的。」
比如我帶著學生學習28課《卡羅納》之後,我們就開始共讀《愛的教育》。
E、 堅持讓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只憑教師一個人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的參與。我們要指導家長和孩子每天堅持親子共讀。
F、開展家庭聯合讀書會。
G、指導學生記錄閱讀過的好書書目。教會學生設計一本「智慧存摺」。舉例如下:
封面設計
戶名: xxx
智慧存摺
快樂銀行
xxx市xxxx第x小學分行
內頁設計
編 號
書 名
作者/譯者
出版社
讀完日期
特色、備忘
1
《火鞋與風鞋》
[德]烏爾蘇娜·韋爾芙爾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11年11月20日
彩烏鴉系列
2
《人鴉》
[奧]埃迪特·施萊伯爾-維克
二十一世紀出版社
2011年12月15日
彩烏鴉系列
3
《笨狼的學校生活》
湯素蘭
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2012年1月4日
4
《鼴鼠的月亮河》
王一梅
新蕾出版社
2012年2月18日
(3)指導學生閱讀
我們教給學生一些閱讀技能。指導學生掌握幾種基本的讀書方法,如持續默讀、精讀、略讀、批註閱讀等。同時還教給學生一些常見的讀書習慣,如:先讀前言、後記和目錄;略讀和精讀相結合;讓學生應用課堂中學到的一般的閱讀順序,即先初讀(略讀),感知課文大意,然後精讀品析,最後評議摘錄。指導學生做讀書筆記,會摘抄積累,「不動筆墨不讀書」,讓學生填寫「閱讀存摺」等。
為了提升閱讀能力,我們還這樣指導學生閱讀:1、根據文章的類型,有目的地閱讀;2、調動背景知識;3、活用背景知識;4、提高詞彙能力;5、出聲思考;6、一邊提問,一邊閱讀;7、閱讀時先判斷什麼內容比較重要;8、閱讀的同時做好筆記。
(4)以寫促讀,讀寫結合。
讓學生堅持寫日記,並在校訊通這個平台上積極寫博。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並要求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因此,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本,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著想,給學生打下良好的語文基礎。
Ⅲ 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良好的閱讀能力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整片文章的大意,也是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所要傳達的感情,而小學階段閱讀教學的教育更是對小學生有著啟蒙的意義。新課程背景下的文本閱讀,從而閱讀教學出發,更加關注學生文本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在品詞斟句中獲得知識,提升語文閱讀能力,使學生獲得基本語文素養.那麼,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引導學生巧讀呢?下面本人就這幾年的教學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提高學生閱讀的能力。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閱讀教學的關鍵在於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學生構建閱讀知識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敏銳的直覺,引導學生通過發現所學文章中的突破點、爆炸點,並點燃導火索,驚起學生心中的波瀾,深深地吸引學生。何為突破點、爆炸點呢?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存在疑惑或者好老團虧奇之處。問題一旦解決,又能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多種方式、手段,通過圖片、音像等教學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侍神欲,使他們產生學習的動力。若能巧設質疑,不但能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為學生巧設質疑,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慾,給學生以思維上的啟迪;觸發學生思維的靈感,為學生積極主動學習創造有利條件。培養學生閱讀的興趣,主要表現在:(一)是語文教師要塑造較完美的自身形象——語言美、道德美、行為美、儀表美。注意讓學生從教師的良好修養中感受美、接受美、啟迪美,從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二)是教師范讀和教師指導下的學生朗讀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主要途徑。語文教師有表情的范讀能把抽象的文字變成形象的語言並通過語氣的輕重緩急,語調的強弱高低,節奏的長短快慢,將課文所表現的愛憎感情直接傳遞給學生,把學生帶到課文所創設的意境中去。這樣,不僅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同時還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朗讀水平,提高思想認識和素質。(三)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運用科學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之產生強烈的閱讀慾望。如《盜火的英雄》課文故事內容完整,情節曲折生動,容易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但由於古希臘時期的神話故事,距離學生現實生活較遠,因此,老師應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一些關於古希臘神話故事或有關普羅米修斯的傳說、詩歌等資料進行閱讀,作為課堂學習的有意的補充。課堂上則放手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反復感受文本語言,品詞析句,感受普羅米修斯的高大形象,從而突破課文重點。
二、引導學生讀書時,抓住重點詞、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一篇課文或一段話,不能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平平淡淡念一兩遍就了事,而應布置預習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詞語、句子,這樣就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如《琴聲叮咚》一文,它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主要寫了「我」 常常因斜對面窗口傳出動聽的琴聲而陶醉,渴望見一見彈琴的人;後來在樓梯口見到了彈琴的小姑娘的故事。贊美了彈琴的小姑娘的勤奮刻苦和琴技的高超,表達了作者對音樂的熱愛和對小姑娘的贊美之情。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採用以讀代講的方法,讓學生帶著問題,從讀中去理解、感受。比如我先讓學生在讀課文時找出描寫「我」情感變化的詞語、句子。然後再思考這些詞語、句子表達了「我」怎樣的情感?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讀完課文後,很快就從課文中找出了「悅耳」「欽佩」「羨慕」「感謝」等詞語和「我欽佩這個彈琴的人」、「我羨慕這個彈琴的人」、「我感謝這個或孝彈琴的人」等句子。這樣,學生就能較快、較准確地理解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
三、抓住作者思路,引導學生在默讀或朗讀過程中掌握課文內容,培養閱讀能力 。
指導學生默讀課文時,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抓住文章的中心,精心設計幾個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默讀,這樣做,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如在教《愛是什麼》這篇課文時,為了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我精心設計了幾道思考題:①找出描寫「我」的特徵的詞句,從中可以看出「我」是個什麼樣的孩子?②薩勒老師是如何教「我」理解「愛」的?③讀了課文,薩勒老師和作者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默讀課文後,教師逐一提出討論,學生很快就能清楚,課文主要刻畫了一個富有愛心的老師和一個勤學好思、熱愛生活少年形象。
四、加強閱讀積累是培養學生閱讀感悟能力的基本。
語文學習重在日常積累,從古至今,概莫能外。哲人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水滴石穿、繩鋸木斷」、 「書讀百遍,其意自見」等等論述都是對學習積累重要性的精彩寫照。
我認為,在加強高年級學生閱讀積累時應注意把握好三個方面:(一)是注意引導學生讀「好」書。(二)要求他們在讀書以後把書中精彩的段落、句子、詞語摘抄下來,同時練習寫讀後感,聯系現實生活把自己讀書後的所感所想也記錄下來。(三)是互相交流營造氛圍。在班級每星期的讀書課上,要求學生們踴躍把自己的讀書收獲、讀書體會互相交流,同時向其他同學推薦自己已讀過的認為是優秀的書籍,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氛圍。
五、培養學生閱讀習慣,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學生對閱讀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動力,才能將教師的「要我讀」轉化為「我要讀」。學生有了課外閱讀興趣,就會努力尋求閱讀機會,從中獲得閱讀滿足,產生愉悅的情感體驗。有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最近讀書給自己帶來的樂趣;有時教師還可以在平時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我認為,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知識廣博愛讀書的人,讀書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的妙語連珠旁徵博引常常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閱讀的慾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幫助學生有目的有計劃制訂個人讀書計劃,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學生讀書計劃落實的情況,適當舉辦讀書之類的活動,如讓同學向大家介紹自己喜歡讀的一本書或介紹書中喜歡的一個人物;有時讓學生朗頌一篇自己喜歡的文章……我想,到那時,同學們會沉浸在書海中,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和自然而然、無形之中就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Ⅳ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強調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確,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澱,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在農村小學生中,由於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不高、課外閱讀量少,導致口語交際能力、作文能力較低,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
針對農村的實際,要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筆者認為應從課堂、課外及資源開發三方面入手:
一、展開對話,豐富閱讀實踐。
閱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相互建構意義的過程。《語文課程標准》以「對話」來界定語文教學,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過程」,其實質就是閱讀教學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麼,如何讓閱讀教學走向「對話」,如何讓學生通過「對話」潛心會文,如何讓學生通過「對話」凸顯個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呢?
1.積極培養對話意識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對話的基礎,對話過程本質是不同主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聲音共同參與的精神歷程。良好的對話氛圍產生於教學主體間的對話意識。必須有這樣一種「對話意識」,即一種民主的意識、平等的意識、合作的意識,致力於共同創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那親切的微笑,愛撫的動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傾聽,睿智、激勵的話語,靈活的教法,都將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對美的追求與仿效。在教師精心營造的輕松愉快、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學生自然會樂讀樂說,才能產生對話的意識與渴望。
2.巧妙創設對話情境指段搭
閱讀教學是對話的過程,應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對話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對話的慾望和熱情。(1)再現課文情境。讓人宛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對話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學生對話的慾望。如,《豐碑》一文,雖然悲壯感人,但與學生實際較遠,人物形象在學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自由朗讀,才能夠縮短時空距離,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從而激起學生體驗、對話的慾望。我們可以讓學生演一演軍需處長,使人物的姿態、形象漸漸地鮮唯拿活起來,讓學生對軍需處長為了他人、為了革命,不惜犧牲自己的獻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鎮定」,面對死亡毫無懼色;他「安詳」,對工作竭盡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瑩的豐碑」!
(2)創設問題情境。一個巧妙的設問,是一支點燃學生的火把。如教學《永生的眼睛》一課,教學伊始,老師便讓學生看題目,想問題。學生抓住課題紛紛質疑:眼睛為什麼可以永生?這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誘發了學生和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對話的渴望。有時,教師也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精神,進而激發學生的對話熱情。教學《太陽》一課,教師講了某人的親身經歷:小時候從報紙上得知蘇聯宇航員登上了月球,於是,立志長大了要登上太陽。這時,學生鬨堂大笑,教師趁機問學生為什麼笑,再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深入地了解太陽的特點。
(3)創設活動情境。於永正老師是把表演引進閱讀教學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組織的課堂表演,不是簡單的檢查匯報學習的結果,而是一場師、生同文本之間的對話。像「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唱一唱」、「畫一畫」等活動方式,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對話的積極性。
3.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性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燃枯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課程標准》在閱讀教學目標中,首次提出了「感悟」這一概念,我們認為,所謂閱讀中的「感悟」,是指學生憑借對語言和語境的直覺,獲得一定印象和意義的心理過程。學生個體由於認知經驗的差異、興趣愛好不同、思維活動的千差萬別,便有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整體性感悟是閱讀主體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對言語對象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全方面的整體把握,獲得的是言語的表面意義和隱含意義的總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閱讀教學
中要注重整體感悟,遵循從「整體——局部——整體」的認知途徑,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語言。
Ⅳ 如何培養農村小學生閱讀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一、語文課堂教學激趣
(一)充分調動學生情感因素。
《新課程標准》要求低年級閱讀教學要求「以讀為本,讀中積累」,「讀出情,讀出趣」。但學生表現出的往往是不願讀或是泛泛地讀;中高年級學生讀書缺乏語感,讀不出情趣,在國旗下講話、演講比賽中效果不佳。
通過調查、分析、反思,發現問題在於未能調動學生讀書的激情,沒有創設讓學生有想讀書的慾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在於學生是否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極為短暫而有限。如果學生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的話,他是不可能主動地參與的。
教師在教學中注重發揮情感因素的作用,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學《要下雨了》一課時,不妨選擇一個要下雨的日子學習。有意識地讓學生積累知識經驗。課前安排學生走出教室細心觀察,上課時趁學生熱烈交談之際板書課題,指導學生讀課題。接著引導學生讀課文。提出「看看課文中寫了哪些和我們剛才看到的情景一樣?」這一問題,學生讀書的熱情必然高漲,都想在文中去印證自己看到的情景。聽到琅琅的讀書聲,教學預設水到渠成,老師的幸福感就會油然而生。
(二)課堂中提「趣」善導。
熱情與興趣都是學習積極性的心理成分。每個人都是只有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才會表現出熱情,有了熱情才會努力完成得更好。小學生都具有好動的天性、愛玩、有強烈的求知慾這些潛在的興趣傾向。在教學中,教師就是要提「趣」善導,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靈活的教學程序、探索性的教學活動,積極把學生潛在的興趣轉化為現實性。對一些故事性強的課文,如《草船借箭》,我們可以採用「講故事――讀故事――演故事――談故事(談體會)的教學流程,學生在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們的激情並主動參與其中,培養他們的閱讀興趣。
(三)課堂上激發想像力。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開拓學生的想像空間,突破原有的知識框架,盡可能地多方推測、假想、尋求新設想的思維方式。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學生就會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在學了《烏鴉喝水》後,可以這樣說:「小朋友們都很聰明,你們還能幫烏鴉找到更多更好的辦法喝到水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一旦打開話匣子,學習興趣高漲,定會熱烈地討論,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四)課堂上精心設計導語激趣。
語言對人的心理具有暗示作用,會使人激起無意識的心理活動。小學生的心理活動更具有極強的受暗示性,能夠無意識地接受老師的啟發、誘導。所以,在學習一篇課文之前,教師需設計優美精彩而又具有啟發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桂林山水》一課的教學,老師導入:「我們的祖國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有連綿起伏的崇山峻嶺,有一望無際的良田沃土,有星羅棋布的島嶼湖泊……在我們偉大祖國的南方,因山清水秀而聞名於世的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我們學習《桂林山水》,一起去領略桂林山水那秀麗多姿的風景吧。」幾句精煉的導語,讓學生恨不得身長雙翼馬上飛到桂林去一飽眼福。這樣,學生在感受、玩味美的語言的同時,必定直覺地感知教師的談話動機,形成閱讀興趣。
(五)課堂上深入挖掘教材激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運用課文中的典型人物,為學生提供榜樣形象以達到人文統一的教學目標。如學生了解了司馬光,周恩來,王二小等人物後,這些主人翁的形象在學生們的心理留下了深深地烙印,還能把這些榜樣精神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並融入學習和生活中。讓學生為豐富自己人生閱歷而大量閱讀成為可能,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變為現實。
Ⅵ 如何加強農村小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培養
我們學校地處農村,學生的課外閱讀幾乎是空白。由於受辦學條件、閱讀環境不夠好,閱讀興趣不高等方面的影響,農村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少,導致作文能力低,極大影響了教學效果。針對我校學生閱讀的實際情況,我認為必須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激發興趣,讓學生愛讀書
榜樣激勵。老師要經常向學生介紹英雄人物、科學家及身邊成功者的成才之道,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比如雷鋒在部隊組織看電影前的半個小時,還在電影院中讀書。
好書引讀。由於小學生具有善於形象思維的特點,可選擇有精彩畫面的書給學生看,讓學生猜猜裡面寫什麼。學生易被吸引,就會熱情地去閱讀,這樣會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但也要注意讀書要循序漸進,先易後難。只有適合孩子的口味,孩子才會對書感興趣。
收獲激情。我們要經常召開讀書匯報會,如利用晨會賞讀、交流所摘錄的好詞妙句;在班上舉行賽詩會;評選「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評;開展「小導游」活動,讓學生談天說地、談古論今。教師的及時獎勵學生,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愛讀書的情感。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獲取知識,在博覽群書中採集各種信洞碧裂息材料,使學生逐漸把讀書作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
二、挖掘書源,讓學生有書讀
家長配合。通過家長會、家訪等渠道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圖書館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一般說,中高年級學生逐漸過渡到純文字。選擇讀物要做到:①內容要健康,因為不好的閱讀材料會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②符合學生年齡特點。③類型要多樣。古詩、兒歌、童話、寓言、小說、歷史故事、科普知識等都涉及,閱讀面要廣。家長要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三、加強引導,使學生善讀書
要培養恰當的閱讀方法。曾國藩曾指出讀書之法:「不同之書,區別對待,應讀之書宜緩宜熟;應用之書宜速宜多。閱書如攻城,輕騎剽悍,所向無前。」讀書的方法有三種:精讀、略讀、瀏覽。名人名言之類可精讀,童話故事一類可略讀,可瀏覽一些報紙、搜集信息資料。在閱讀過程中,要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慧瞎書」的習慣。①讀一讀,圈一圈。要求學生閱讀時,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詞,利用工具書查閱,弄懂了再讀。②劃一劃,想一想。一是劃納閉出不理解的地方,聯繫上下文想一想是什麼意思;二是劃出文章的重點句或優美詞句、精彩片斷,想想作者為什麼這樣寫?好在哪裡?③抄一抄,寫一寫。人手一冊讀書筆記本,摘抄好詞佳句,熟讀成誦,這是積累材料的重要途徑。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課外書,還可練練筆,寫心得體會,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斷進行句子仿寫,語段仿寫。
同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外閱讀的契機,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組織學生相互交流心得體會;學生就自己最喜歡的課外讀物或作品中的人物進行作文或演講比賽;課外閱讀朗誦比賽;關於課外閱讀的小品、話劇表演……
我想,只要能夠做到以上這些,就一定能夠將那些痴迷於游戲,醉心於電視,深陷網路不能自拔的小學生從夢中喚醒,讓他們接受健康有益的影響。通過這樣的方法,也一定能夠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
Ⅶ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自從登上講台以來,我一直從事小學的語文教學工作,在教學實踐中,我深刻感受到,閱讀始終是教學的最最重要的環節,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然而閱讀的有效性怎樣提高也是我們教學實踐的薄弱環節。因此,如何提高閱讀的有效性也是我們一直以來所探尋的。其實,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擺在所有語文教師面前的問題是每個語文教師都必須研究的問題。隨著教育事業不斷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不斷深入,教材的難度、廣度不斷增加,在提倡「輕負擔,高質量」的今天,在重視以人為本,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的情況下,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我總結出了以下四方面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 、要有明確、強烈的目標意識
在「目標、對策、評價」這三個要素中,「目標」最為重要。因為惟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有正確的對策和評價。
教學目標既是要落實的教學任務,也是課堂教學結構中的核心。我們應該圍繞著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結構,安做逗排教學環節,精心考慮提問、板書、練習等,使目標成為「神」,其他方面則是「形」,以「神」統「形」,以「形」達「神」。以此求得課堂教學的「高效低耗」。
如:《狐假虎威》的「假」,是全文學習理解的重點,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弄清「假」的課文中的真正含義,進行探究性學習,便把「借」助與「假」緊密聯系起來,經過反復的閱讀,引導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言文字中體會狡猾的狐狸是借著老虎的威風把百獸嚇跑,引導低段的孩子在理解中閱讀。在閱讀中理解,從而一線串珠,自孝塌然貫通,又層層深入擴展,構成一個以此為核心的磁力場。
二、要使課堂教學的結構,顯示出發展的層次性
圍繞著教學目標形成的課堂教學結構,應顯示出其過程動態發展的層次性,避免平面化。這里所謂的層次性,主要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課時與課時之間的層次性;二是一課時環節與環節之間的層次性
1、課時之間的層次性,往往體現在各課時的教學要求不盡相同。像《母親的恩情》一課的教學,第一課時就只要求學生在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理解白文包詩的特點,在其心中樹立起偉大的母親的高大形象。第二課時則要領悟出「誰言寸草心,抱得三春暉」,也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我們在教學中,比較多的是遵循學生的閱讀心理與認知規律,沿著「初探??深究??運用」這樣一條軌跡來發展的。初探階段,重在引導學生感知課文內容;深究階段,進一步理解課文的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得到情的感染,理的啟迪;運用階段,是為某一知識的掌握、鞏固並轉化成能力而做出的形成性訓練,並且通過訓練,深化原來的認識。
2、環節與環節之間的層次性,是指在教學的單位時間內,它的過程顯示出縱向遞進,橫向聯系並舉的發展趨勢。這里僅以「讀」為例,有很多老師在引導學生「讀書」的過程中就常常體現出「讀」的層次性。通常,全課的「讀」,大致可分為這樣幾個層次:認讀、再現、移情、領悟、運用。
當然,這種發展著的教學結構的層次性要以學生被激發的學習探究欲為反應的基礎,這樣才能真正地表現出一步步深入發展的層次。
三、變教師的外部給予為學生的巧胡圓內部求索
這種改變,意味著教師要盡可能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大腦做出反映,讓他們在閱讀實踐活動中「自求得之」。要讓學生自己從語言文字中去積極主動地探求,領悟語言文字的內涵與神韻,並能逐步掌握、運用。教師僅僅是引導他們去讀、去悟。而「讀」又是「悟」的根本,也是學生進行內部求索的前提。至於讀的方式、途徑、角度很多,讀的目的也不盡相同。通常,針對不同的目的可以採取不同的讀的形式。比如,了解大意、理解詞句、揣摩寫法等需要一邊讀一邊思考的,一般用「默讀」;檢查是否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以及體會並表達課文的思想感情等需要動情、傳情的,一般用「朗讀」;在朗讀中,當教師需要激情引趣或學生讀不到位,需要通過朗讀示範時,宜採用「范讀」;當需要藉助讀來幫助學生分清文章內容與層次時,宜用「引讀」;當需要渲染課堂氣氛或用全班的讀帶動後進時,可用「齊讀」;遇到對話較多,情趣較濃的課文時,宜採取「分角色讀」等等。總之,作為幫助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一種有效方法,「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學生在求索過程中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一個「中介」環節。自然,這種「讀」,並非單單指讀出感情方面的要求??這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引學生依靠自己的求索去讀懂課文,把「讀」作為一種途徑和方法,去達到讀中領悟內容、體驗情感、發展思維、品味文字與語言的目的。
四、要有足夠的訓練量、訓練面和訓練時間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最大限度的增加學生的有效活動。因此,我們要設計有效的方法,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廣泛參與,積極投入訓練,力求做到人人動腦、動口、動手,並且要留出足夠的訓練時間。
我在教《猴子種果樹》時,就作過這樣的嘗試:引導學生交流學習(課文第一部分)中的朗讀就多次。學生就是在這不同層次的、反反復復的朗讀中入情入境,感悟出農諺「梨五杏四」語言文字的含義,接著放手讓學生小組自主合作學習「杏四桃三」「桃三櫻二」的部分所以,這樣的讀絕不是教學時間的浪費,而是語言訓練的需要,引導學生閱讀感悟的過程,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加強語言文字訓練,並不是不要分析講解,而是對教師課堂上的講解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用更少的時間達到更好的效果。以往教學中一些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應繼承和發揚,應該認識到有效的分析講解本身就是一種語言文字的訓練方法。問題在於要清除無效的、多餘的、白費口舌的講解分析。
Ⅷ 如何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強調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的確,通過大量閱讀,學生能感知豐厚的感情語言材料,增強語言沉澱,提高讀書能力,從整體上增強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然而在農村小學生中,由於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的影響,小學生的閱讀水平不高、課外閱讀量少,導致口語交際能力、作文能力較低,極大的影響了教學效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因素影響了閱讀教學的順利完成和顯著成效:閱讀興趣不高。由於農村學生受辦學條件、社會、家庭影響,沒有形成一種良好的讀書氛圍,多數學生讀書積極性較低。缺乏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方法,課外閱讀更是囫囫吞棗,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閱讀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沒有良好的閱讀環境,農村學生大多數家庭條件差,很少買書。不少農村小學缺乏資金,不能建立一個象樣的圖書室,藏書少,僅有班級圖書角,沒有開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時間和空間,導致學生的課內外閱讀受到限制,達不到預期效果。針對農村的實際,要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筆者認為應從課堂、課外及資源開發三方面入手:
一、展開對話,豐富閱讀實踐。
閱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相互建構意義的過程。《語文課程標准》以「對話」來界定語文教學,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對話的肢衡過程」,其實質就是閱讀教學特別需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有獨創性的理解。那麼,如何讓閱讀教學走向「對話」,如何讓學生通過「對話」潛心會文,如何讓學生通過「對話」凸顯個性,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呢?
1.積極培養對話意識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對話的基礎,對話過程本質是不同主體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聲音共同參與的精神歷程。良好的對話氛圍產生於教學主體間的對話意識。必須有這樣一種「對話意識」,即一種民主的意識、平等的意識、合作的意識,致力於共同創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傾聽他人的渴望。只有建立了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老師那親切的微笑,愛撫的動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傾聽,睿智、激勵的話語,靈活的教法,都將在潛移默化中激發他們對美的追求與仿效。在教師精心營造的輕松愉快、無拘無束的氛圍中,學生自然會樂讀樂說,才能產生對話的意識與渴望。
2.巧妙創設對話情境
閱讀教學是對話的過程,應通過創設多種多樣的對話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對話的慾望和熱情。(1)再現課文情境。讓人宛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對話的素材,又能很好地引起學生對話的慾望。如,《豐碑》一文,雖然悲壯感人,但與學生實際較遠,人物形象在學鋒飢腔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創設情境,讓學生在一定的語言銀衫環境中進行自由朗讀,才能夠縮短時空距離,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從而激起學生體驗、對話的慾望。我們可以讓學生演一演軍需處長,使人物的姿態、形象漸漸地鮮活起來,讓學生對軍需處長為了他人、為了革命,不惜犧牲自己的獻身精神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鎮定」,面對死亡毫無懼色;他「安詳」,對工作竭盡全力;他「不朽」,是「一座晶瑩的豐碑」!
(2)創設問題情境。一個巧妙的設問,是一支點燃學生的火把。如教學《永生的眼睛》一課,教學伊始,老師便讓學生看題目,想問題。學生抓住課題紛紛質疑:眼睛為什麼可以永生?這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誘發了學生和文本以及師生、生生之間對話的渴望。有時,教師也可以依據教學內容向學生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引發學生探究精神,進而激發學生的對話熱情。教學《太陽》一課,教師講了某人的親身經歷:小時候從報紙上得知蘇聯宇航員登上了月球,於是,立志長大了要登上太陽。這時,學生鬨堂大笑,教師趁機問學生為什麼笑,再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深入地了解太陽的特點。
(3)創設活動情境。於永正老師是把表演引進閱讀教學的高手,高就高在他組織的課堂表演,不是簡單的檢查匯報學習的結果,而是一場師、生同文本之間的對話。像「演一演」、「做一做」、「說一說」、「唱一唱」、「畫一畫」等活動方式,都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對話的積極性。
3.引導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性感悟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語文課程標准》在閱讀教學目標中,首次提出了「感悟」這一概念,我們認為,所謂閱讀中的「感悟」,是指學生憑借對語言和語境的直覺,獲得一定印象和意義的心理過程。學生個體由於認知經驗的差異、興趣愛好不同、思維活動的千差萬別,便有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整體性感悟是閱讀主體把語言文字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對言語對象進行多角度、多層面、全方面的整體把握,獲得的是言語的表面意義和隱含意義的總和,而且又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閱讀教學
中要注重整體感悟,遵循從「整體——局部——整體」的認知途徑,以避免孤立分析,支解語言。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時,教師在課前與學生交流「朋友」這個話題,為課文的學習奠定一個情感基調。然後讓學生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並想一想課文圍繞「朋友」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採用多種形式的閱讀,讓學生在個性化的閱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體會阮恆猶豫、害怕、緊張、痛苦的心理,了解到阮恆認為獻血會死去,但為了友情還堅持獻血的心理世界和情感歷程。
我們提倡整體讀書法是在貫通文意的基礎上,進行理性的思考,以領會其要旨。這種思考,當然也包括「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語文教師應少做一些「碎屍萬段」式的條分縷析。二、立足文本,優化朗讀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最重要的訓練。朗讀是一種讀出聲音的閱讀方式,就是把無聲的語言變成有聲的語言,是對文字信息的再創作。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既是目標,也是重要的手段。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於發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我們語文閱讀教學要立足文本,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成長。那麼,朗讀教學應該怎樣做?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從下幾方面實進行施訓練。
1.教師范讀的作用
充滿感情的教師范讀能引起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能使學生在聽讀時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結構,還能為學生提供仿讀的對象,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如,我校一位老師在教學《梅花魂》一文時,除了播放課文錄音,還多次進行了片斷范讀。採用的語調、語氣、語速,都表達了外祖父對祖國的無比眷戀之情。結果,學生在討論時,體會到梅花堅韌高潔的品格,感悟到外祖父對祖國無限眷戀的深情。學生也學習到梅花的堅貞不屈的品格,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民族意識及愛國情感。更可喜的是,在檢查學生讀書時,學生的朗讀非常精彩,與老師相比有過而無不及!
2.培養學生正確認讀的習慣
在上新課之前,先讓學生自己動手預習,看準字形,查找字音,先「讀」為快。要求學生在朗讀過程中,不添字,不減字,不顛倒重復字詞,嚴格要求自己反復誦讀,達到文暢氣順的地步。這樣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順應了部分學生好動、多動的生理習慣。在學習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查字典比賽活動,朗讀比賽的活動。在開展的活動中,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興趣和能力。於永正老師訓練學生朗讀,是很有辦法的。在教學《廬山的雲霧》一課時,他先對同學們說了幾句話,其大意是:我自己讀這課,先讀了幾遍,兒子說我不行,我就再讀,共讀了十多遍,現在讀得跟播音員差不多了。你們敢與我比賽嗎?為了公平,先讓你們讀幾遍,學生興趣盎然地開口讀書;比賽開始了,於老師先請一個讀的較好的同學來讀,(讀得真好!)於老師一下子給「難」住了,覺得比不過她,於老師只好很誠懇地想請同學幫忙代他參賽,還要給他爭面子,經過這么一激,再准備,再比賽,運用比賽,引發學生讀書的興趣,就如同是給運動員注入興奮劑,使其越讀越想讀。
3.珍視獨特感受,進行感情朗讀
讀准了字句,掌握了音節,熟練朗讀,從整體上把握文章脈絡,透徹地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出「神氣」,與文中高尚的道德情操產生共鳴,並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意志,即由文字、文章上升到文學,上升到對文化的品味、鑒賞的層次,農村學生的生活面窄,所以不可能一下子體會那麼多的文字中包含的生活場景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那麼如何帶領他們去讀呢?在朗讀過程中,學生要由文字轉化為自己想像中的畫面,讀「山」便會有山之巍峨雄壯,讀「海」便會有海之博大深邃。一篇文章,在熟讀以後,可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想像,仔細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並相互探究由此而獲得的真切感受。靠讀靠吟取得的效果,是靠講靠分析永遠得不到的。讀來的東西感受最深,掌握最牢。只有這樣,才是教學生,而不是教教材,也只有這種能夠帶給學生理智的挑戰,認知上的沖突,內心的震撼和無言的感動的教學,才能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吸引他們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讓課堂活起來。
三、開拓資源,保證閱讀質量。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五彩斑斕的鄉土文化是我們鮮活的語文閱讀教學素材。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課文後,要找准切入點,順勢引入到鄉土教材的學習,這樣既豐富了課堂資源,活躍了學生思維,又拓展了學習的空間,增加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弘揚了鄉土文化。魏書生曾說:「課堂雖小,卻有著廣闊的鑽研天地,鑽進去,入了門,就會感到無窮的樂趣。」所以,語文教學不能只在由四堵牆圍成的物理空間中進行。優秀的語文老師,就在於他能把學生的目光由課內進而引向課外那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使學生能在更為廣闊的時間和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增知識、長才幹。學校、家庭、社會都要積極為學生創設閱讀條件。首先學校可通過家長會、家訪向家長宣傳課外閱讀對豐富學生的知識、開發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意義,要求家長多帶孩子到書店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圖書。讓家長努力為孩子創設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其次,國家在逐年加大對教育的投入,教育事業應受到全社會的支持,學校應多方集逐步完善教學設施。農村小學應建起圖書室,班級可成立圖書角。有了圖書室或圖書角,還要組織學生上課外閱讀指導課,讓學生感受課外閱讀的樂趣。再者,要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學起於思,思源於,小學階段,正是各種素質全面和諧發展的重要時期,教師要用大課程觀,整合課程資源,綜合設計切實可行的教育活動,尋求學科間的有機滲透。才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