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九年級語文教學設計範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學目標 :
通過品析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感悟文章蘊含的親情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教學步驟:
一、導入
「那是一次怎樣的散步?」
(讓學生回憶一次記憶深刻的散步經歷。)
二、品讀課文
1、大聲而動情的朗讀課文,分享自己體會到的文章內涵。
「這是一次怎樣的散步?」
(通過學生對課文語言的自主研讀和品析,分析文章蘊含的親情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明確:「春天的散步」、「田野里的散步」、「一家四口的散步」、「歡樂的散步」、「互相關愛的散步」、「和諧的散步」、「充滿憧憬的散步」、「充滿呼喚的散步」、「充滿融融親情的散步」、「充滿愛意的散步」、「認識生命的散步」、「珍愛生命的散步」、「尊重生命的散步」、「思考生命意義的散步」、「充滿賢良、孝敬、責任的散步」……
2、作者為什麼以「散步」為題?
①是文章的內容
②是文章的線索
③是文章主旨的象徵(親情、生命)
三、寫作嘗試
同學們「渴望一次怎樣的散步?」把這次「渴望」寫成一篇小短文和大家分享。
(用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道出你心中的理想「散步」)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了解文言文的常識和方法
2、情感與價值目標:
了解兩則寓言的寓意;
3、過程與方法目標:
體會課文想像奇幻、構思巧妙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文言詞語的積累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莊子與《莊子》
莊子(約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戰國時宋國蒙人,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莊子生活在一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的時代,做過漆園吏。他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據傳楚王曾以千金相邀為相,被其拒絕。莊子對後人的影響主要是《莊子》一書。
《莊子》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其文汪洋恣肆,想像豐富,氣勢壯闊。《莊子》共33篇,分內篇、外篇、雜篇。內篇7篇為莊子所作,外篇15篇和雜篇11篇一般認為是其門人和後學者的偽作。莊子的想像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魯迅先生稱贊「其文則汪洋辟閹,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郭沫若也評價說:「以思想家而兼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莊子與魯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二、整體感悟
1、結構分析
劃分本文層次,並概括大意。
《渾沌之死》可以分為三層
第一層(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層(第2、3句):倏和忽打算報渾沌之恩,要為之開七竅。
第三層(第4句):渾沌之死。
《呆若木雞》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開端——養斗雞。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發展——斗雞的變化過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結局——呆若木雞,不戰而屈人之兵。
2、《渾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確】莊子用「倏」和「忽」給「渾沌」開竅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覺中常常帶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說,莊子意在針砭人不能與萬物自然相處。莊子主張的渾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莊子認為順應自然是生命真正的歸宿和最高境界。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不按照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這是最明顯的啟發。
3、《呆若木雞》如何理解?
【明確】莊子在該文中表現的根本思想與《渾沌之死》一樣,都可歸結到「恬淡無為」的政治主張,這些無疑是對當時社會現實進行批批判的,也是積極的;同時我們又從文中體味到: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便能百戰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們如不斷絕競爭之心,急功近利,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能消除急於求成的競爭心理,憑實力氣定神閑地戰勝競爭對手,乃為上策。
三、問題探究
1、「倏」和「忽」為報「渾沌之德」而給他鑿七竅,結果好心壞事,渾沌也因此丟了性命。這個哲理故事蘊含了什麼道理?
【明確】本文以莊子的哲學體系來理解其寓意,主要是無為而治,但脫離莊周哲學體系去理解,即純粹當作寓言故事去解讀會給我們更多的啟發。首先我們不難想到一個哲學道理,即不按規律辦事,就會好心辦壞事;面對日益污染的自然環境,我們也不難想到順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狀態,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對日趨繁雜的物質化了的文化追求,我們也會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對雕飾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統一,提倡有新的見解,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
2、紀渻子養的斗雞能使「異雞無敢應者」,主要得益於什麼?
【明確】沒有驕傲自滿之氣,沒有盛氣凌人之勢,把浮躁和妄動收斂起來,把力量和氣勢凝聚於內,貌似木雞,看似呆氣,其實是精神內斂,修養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靈氣,游刃有餘的大氣。
3、你知道《莊子》中有哪些成語?
【明確】鵬程萬里、呆若木雞、朝三暮四、望洋興嘆、游刃有餘、目無全牛、躊躇滿志、螳臂擋車、東施效顰、扶搖直上、涸轍之鮒等等。
4、寫作特點分析
(1)善用寓言闡明一定道理。第一則可理解為不按照規律辦事,會好心辦壞事;也可理解不考慮後果,結果弄巧成拙。第二則可理解為要把驕傲浮躁收斂起來,把力量氣勢凝聚於內,才能修養到家。
(2)想像奇幻,構思巧妙,文筆汪洋恣肆。《渾沌之死》中,倏、忽、渾沌三個形象以及倏、忽為渾沌開竅的故事想像大膽,妙不可言,渾然天成。
(3)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莊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義色彩和現實精神相結合的創作方法,以及有情節、有人物、有對話、有描寫的藝術形式,啟迪了後世的文學創作。《呆若木雞》在寫法上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點。
四、課文翻譯
《渾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渾沌」。倏與忽常常相會於渾沌之處,渾沌對他們非常殷勤。倏與忽在一起商量報答渾沌的厚重的恩情,說:「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個竅孔,用來視、聽、吃以及呼吸,惟獨渾沌沒有,我們試著為他鑿開七竅。」他們每天鑿出一個孔竅,鑿了七天,渾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雞》
紀渻子為周宣王馴斗雞。過了十天,周宣王問:「馴好了嗎?」紀渻子回答說:「還沒有,它還虛浮驕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過了10天,王又來問,紀渻子回答說:「還不行,它還是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又過了10天,周宣王又來問,紀渻子說:「還不成,還是目光犀利,盛氣凌人。」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再來問,這回紀渻子回答說:「差不多了。別的雞即使在它面前打鳴,它也無動於衷,看上去呆頭呆腦,像木雞一樣,它的德行真可說是完備了,別的雞沒有敢於應戰的,看見它掉頭就跑。」
五、小結(揭示強調寓意)
《渾沌之死》這篇寓言故事從一個側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規律辦事,違反了事物本性,往往會好心辦成壞事,結果與願望相悖。
《呆若木雞》這則寓言故事通過訓練斗雞,比喻只有精神內斂,修煉內功,修養到家,方為競爭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競爭中戰無不勝的道理。
【教材簡析】
《台階》是蘇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是李森祥的一篇短篇小說。本文通過描寫父親終年辛苦,經年累月,准備了大半輩子,終於建成了一棟有九級台階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身體垮了,人也衰老了。反映出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父親那輩的農民,為了獲得地位,贏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作者同時也贊美了父親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表達了億萬農民渴望提高生產力、改變農村經濟落後狀況的心聲。
【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情節。
2、分析父親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3、關愛父親,感受父輩一生艱辛卻不知累的傷感。
【教學重點】:
目標1、2
【教學難點】:
目標2、3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准備】
學生:預習課文,通過自己查詞典,掃除字詞障礙,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上課之前,大家先來欣賞一段視頻。(播放音樂視頻——筷子兄弟的《父親》)
父親默默承擔著家庭的責任,是家中的頂樑柱,經年累月的辛苦壓彎了他的腰板…
今天我們就來跟隨作者的腳步一起去感受父親的「台階」。
二、自學導引:(獨立自學,找出疑惑!)
(一)通讀文本——感知課文情節
1、為什麼父親要造一棟有高台階的新屋?
因為父親覺得我們家的台階低。台階是地位的標志,台階高地位就高,台階低地位就低。
2、父親為了築台階做了哪些准備?
撿磚、撿瓦、撿石頭、存角票、種田、砍柴、編草鞋、踏黃泥
3、新屋造好後,父親有什麼表現?
不自在,父親老了。
三、合作探究(你爭我辯,收獲甚多!)
(二)品讀文本——分析父親形象
文中的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研讀課文,找出文中的重點語句從中分析人物形象。)
句式:「父親是一個......的人,表現在......」。(可以在文找出中最讓你感動的語言或最能表現父親個性的細節,並加以適當的分析)
四、展示點撥(積極展示,戰勝自我!)
(三)探究文本——把握文章主旨
本文的故事發生在什麼時代?作者對父親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情?(開動腦筋,大膽的說出你的觀點。各抒己見哦!)
五、拓展延伸(目標實現,快樂無限!)
(四)拓展延伸——傾訴心中真情
下面的問題,任選其一。
1、現在經濟條件好了,你出人頭地了,請以作者的身份給逝去的父親寫一封信。
2、看到文中的父親,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父親?你想對此時正在辛勤勞作的父親說些什麼呢?請給你的父親發一條微信。
教師送上一首小詩: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深深的皺紋爬滿額頭!
看今朝,老驥伏櫪,累,奔走的身影何時作了?
堅強的信念,支撐著無力的雙腳。
無悔的一生,播撒在無際的田郊。
重溫經典,讓我們經典中介紹這節課。
播放背景音樂龔玥的《父親》,及歌詞。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個單元以「生命」為主題,選取四篇描寫大自然和人類的生命現象、探究生命的規律和本質的抒情性散文、議論性散文。冰心《談生命》藉助於自然界生命成長的現象,講述生命的一般進程,從而引導我們要享受生命中的快樂和痛苦。
學情分析:九年級學生已經能夠對生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可以引導他們從生活經驗出發,領會作者關於生命本質的認識,並結合自身的體驗,進一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尤其是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關於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學生在以前都學習過,在本課作者運用得更多更妙。
二、課型、課時:
講授課、一課時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學習作者運用比喻化抽象為具體的寫法;
2、領會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妙處;
3、領會作者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二)過程與方法:
1、反復誦讀,品味關鍵語句,說說作者對生命的本質有怎樣的認識;
2、給文章分層,理解作者精巧的構思;
3、反復朗讀、體味有關文段,按照原文的思路,試著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個快樂而痛苦的人生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理解作者的感悟: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快樂固然興奮,苦痛又何嘗不美麗?
2、珍愛生命,戰勝困難,享受生命中的快樂與痛苦。
四、教學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反復誦讀,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運用比喻化抽象為具體的寫法。
(二)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對生命的本質的認識。
五、教學方法:
啟發、討論。
六、教具:
多媒體、黑板。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初識生命:
(多媒體展示生物圖片)同學們已經學過了生物學,認識了這個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那麼看見這些生命你們會想到什麼呢?(學生談論)今天讓我們走進生命的世界,隨著冰心老人一探生命的本質。(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由學生學過的生物學知識導入,從學生經驗出發,由生命現象引發學生思考生命的本質。
(二)整體感知,初探生命:
課文只有一段,但是層次很清晰。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請完成下列問題: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挾卷、巉岩、梟鳥、蔭庇、芳馨 、雲翳
2、解釋下列詞語:清吟、蔭庇、芳馨、驕奢、雲翳
3、課文說生命像什麼。
學生邊閱讀邊勾畫。
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生命又像一棵小樹。拓展:作者化抽象為具體,這種手法我們在餘光中的《鄉愁》中學到過,把鄉愁比作郵票、船票、墳墓和海峽。
4、據此給文章分層。
學生根據第3步和以前學習經驗給課文分層。
第一層(課文第一句):提示話題,引出下文。
第二層(從「生命像向東流的一江春水」到「也不敢信來生」):生命像春水。
第三層(從「生命又像一棵小樹」到「也不敢信來生」):生命像小樹。
第四層(從「宇宙是一個大生命」到文末):作者對生命的感悟。
[設計意圖]解決生字詞,理清文章層次和思路,整體把握課文。
(三)朗讀第二層,感受生命的力量:
1、找出第二層的中心句。
一個學生朗讀,其他學生聽並思考討論。中心句是「快樂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著他所遭遇的一切。」
2、「遭遇了一切」中的「一切」指哪些?
學生思考討論,提醒學生注意四個「有時候」。「一切」指巉岩、細細平沙、暴風雨和晚霞新月。
3、「一切」可以分為哪兩大類?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引導學生用恰當的詞語概括。可以分為兩類:快樂(細細平沙、晚霞新月);痛苦(巉岩、暴風雨)。
4、春水是怎麼對待這一切的?
學生抓住有關語句朗讀賞析。
5、作者寫一江春水的生命歷程想表達什麼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交流。
[設計意圖]分析「生命像一江春水」,通過一江春水流動的歷程感受生命的歷程,並為下面學生合作學習提供範例。
(四)分組合作,朗讀第三層,發現並解決問題,感受生命的價值。
問題可能有:
1、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季節順序)
2、前面作者寫出了春水的生命歷程,那這部分寫了什麼?
3、小樹享受了哪些快樂?(朗讀並賞析)
4、小樹遭遇了哪些痛苦?(朗讀並賞析)
5、作者為什麼兩次提到「然而我不敢說來生,也不敢信來生」?
6、作者寫一棵小樹的生命歷程想表達什麼思想感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生命像一棵小樹」,通過一棵小樹生長的歷程感受生命的歷程。
(五)鞏固練習,書寫生命:
1、同學們,關於生命,你們一定有更精彩的比喻,請用「生命還像……」的句式仿照課文寫一句話。
學生寫一句話。
2、再仿照課文對這句話加以具體描述。
學生寫具體描述的句子。
3、請學生朗讀自己的話,師生共同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仿寫,學生一方面更深入地了解生命的歷程,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寫作能力。
(六)閱讀第四層,感悟生命:
1、過渡:生命不僅像春水、小樹,還像小草、樹葉等等,其實我們的整個宇宙都充滿著生命。面對這些生命,你有何感悟呢?
學生談感悟,師生評價。
2、作者有何感悟呢?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悟?請結合本文、自身經歷和閱讀其他文章的感受談談。
一個學生讀作者的感悟,其他學生說對作者感悟的理解。
3、如何理解課文最後兩句話中的「雲翳」「美麗的黃昏」?並據此理解最後一句話。
學生思考比喻的本體,理解詞語和句子,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感悟引出作者的感悟,再到學生的理解,這樣學生對生命的本質有了更深入的認識。
(七)總結全文,享受生命:
(播放汪峰的《怒放的生命》作為背景音樂)冰心被稱為「世紀老人」,她走過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其「愛的哲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奮勇前進,讓我們盡情享受生命中的快樂和痛苦吧!其實痛苦也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們知道哪些人在享受著生命中的痛苦呢?(學生談論)我們要珍惜生命,每一天都過得充實而自信,為生命全過程的每一刻喝彩。
[設計意圖]結合冰心老人的經歷,進一步明確要享受生命中的痛苦,迎難而上,奮勇前進。
八、作業設計:(第一、二題選做一題)
1、用「生命還像……」仿照課文寫一段話。
2、聯系自己的體驗和對生命的認識,以「生命,苦耶?樂耶?」為話題寫一段話,並開展討論。
3、課外閱讀蘇聯作家普里什文的《林中小溪》和日本作家東山魁夷的《一片樹葉》,再次感受生命。
[設計意圖]通過寫作和閱讀,學生進一步明確要享受生命中的快樂和痛苦。
九、板書設計:
談生命 冰心
像一江春水 有時候
形象美:生命
像一棵小樹 春夏秋冬
哲理美:生命:快樂和痛苦相生相成
語言美:比喻、擬人、排比
[設計意圖]抓住形象美、哲理美和語言美來賞析課文。
學習目標:
1、反復誦讀,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全詩。
2、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學習重點 :
學習目標2、3。
學習難點:
學習目標2。
學習方法:
研讀和賞讀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體運用: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起唐朝,不能不說唐詩,說起唐詩,不能不說李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李白的一首古詩。板書課題。出示大屏幕。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背景。大家齊讀。
1、寫作背景:唐玄宗天寶年間,李白經朋友舉薦來到長安,准備大顯身手,但是沒有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不久李白遭受讒言排擠,不得不離開了長安。此時李白寫了三首詩,表達政治上遭遇挫折後的復雜心情。
2、釋題。「行路難」是樂府古題,樂府指的是能夠配樂的歌詩。樂府詩是一種古體詩。
二、自學指導一
誦讀詩歌
讀准字音,讀准節奏,讀出情感。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值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讀准下列字的音
樽 箸 塞 歧
理解兩個通假字的意思
羞 直
三、自學指導二
讀詩品詩,體會作者情感是如何變化的?請大家四人一組相互討論交流
請同學們以下面句式為依託。
我從……這(幾句)句詩中,讀出了一個……的李白。因為……。
示例:我從「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苦悶的李白。因為前面寫到「金樽清酒」「玉盤珍羞」,如此美味佳餚,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見此時的詩人,心中充滿著一種懷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悶。
(我從「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迷茫,前途艱難的李白。因為詩人想「渡黃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滿山」,這讓人聯想到詩人正感嘆人生道路的艱難,寓含一種無限的悲憤。)
(我從「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句詩中,看到了一個充滿希望,理想未滅的李白。因為詩人借「垂釣碧溪」「乘舟夢日」的典故,表達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樣,為統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偉業的信心。表現了詩人不甘消沉,繼續追求的心境。
(我從「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內心憤慨痛苦的李白。因為詩人在這句詩中直抒胸臆。當他從乘舟夢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來,回到壯志未酬的現實中,感到人生的艱難,因此向天地間發出這痛苦的呼喊。)
(我從「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句詩中,讀出了一個自強不息、樂觀奮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對著現實的艱難,哪怕前路障礙重重,但他堅信自已總有一天會像宗愨一樣,乘長風,破萬里浪,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表現了詩人的倔強、自信和他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
點明全詩的情感層次,總結全詩。
師小結:這首詩歌里,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顧影自憐、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個不甘消沉的李白,一個悲憤中不乏豪邁, 失意中仍懷希望的李白,一個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對我們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學指導三,賞讀(詩句賞析)
請大家富有感情的再來讀讀詩歌。分別從下列角度賞析詩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從描寫的角度)
2、欲渡黃河冰塞川,將行太行雪滿山。(從修辭的角度)
3、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從表現手法角度)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從煉字的角度)
詩詞句賞析方法:(可以從以下角度從修辭方法角度賞析:1、表現手法手法角度賞析;2、從煉字角度賞析;3、表達的情感賞析;4、蘊含的哲理賞析;5、表達方式等)
五、課堂檢測:
1、生活中難免經歷痛苦與挫折,請你用本詩中的句子對身處逆境的朋友進勸勉。
2、本詩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機遇,自己也不見得沒有的句子。
3、詩人以「行路難」比喻……。詩中具體體現「行路難」(照應題目)的詩句:……
4、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六、自我小結本節課的收獲:
這節課我沒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學會了......如:我學會了學習古詩詞的方法是......我知道了古詩詞的考點是......我明白了古詩詞的答題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業
1、正確默寫古詩。
2、小作文(300字):如果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困難或挫折,我們將以怎樣的心態來面對?
板書
歡樂 希望 自信 苦悶 失望
B. 初中語文課堂該如何導入新課教學啊
一、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導入新課
這種導入新課的方式是直接進入正題,講明這節課需要學習的基本內容,點明重點和難點,提出相應的要求。採用這種方法導入新課可以節省時間,突出重點。但是,整個導入新課的過程一般則顯得生硬和不自然,課堂氣氛相對平淡,缺乏和諧、融洽的感覺,不能較好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不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這種方式雖然簡單,但中學階段不宜過多利用。然而,在下列情況下可以考慮採用這種方式。教學內容較多,且相對比較簡單,容易理解,可利用這種方式導入新課。高年級採用,因為低年級學生的自控力、能力和基礎都比較差,採用這種導入新課方式,收效不大。新教師採用,因為他們不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所以往往採用開門見山,直接點題的方式導入新課。所以我們特別推薦一下下面的趣味導入法。
二、思想政治課的趣味導入
1、用漫畫導入。漫畫的一個特點是諧趣性,也就是滑稽、幽默,或者叫諷刺。當今的中學生鮮有不喜歡漫畫的,老師如果能給課堂帶來這樣的開頭方式,就是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入手了,無疑會大受學生歡迎。我備課就比較喜歡用漫畫作導語,如在上到《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一課時,我用多媒體打出了一幅漫畫:畫上兩個人在製作一張長條凳,兩人面向相反的方向,一人拿著一隻腳往凳子上安裝,結果是一個裝向上,一個裝向下。大家看了都覺得很有意思,議論紛紛,有同學已經開始翻課文了,還有同學組織著語言,努力准確地表達自己在預習中了解到的觀點。結果我們帶著這個問題,學完了這一課,大家終於明白了它要說明的道理:處理問題時要注意統一和對立的關系。幽默的漫畫,使同學們在這節課中表現得非常活潑,興趣盎然,學習效果也非常好。
2、活動導入法
通過組織學生自導自演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小品,小短劇等導入新課。這種方法新穎活潑,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活躍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樂於學,愛學。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一些小活動。在講「消費者權益」時就可以編演小品,如小麗買鞋時遭到店主懷疑,無禮搜身、強買強賣等侵害消費者權益的故事。
3、寓言故事導入法
運用歷史典故,名人軼事,寓言故事,民間傳說等方面的素材導入新課。這種方法更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給同學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講「主觀符合客觀」這一節時就可以講述「畫家畫牛」的典故,通過典故反映出的道理引出將學的內容。
4、模仿電視節目導入法
許多電視節目喜聞樂見,深受大家歡迎,用同學們熟悉的電視節目導課,能烘托學習氣氛,對相對沉悶的政治課來說至關重要。能把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迅速地引入教學中。學生興趣馬上被激發,為一堂課奠定良好的基礎。在講「依法納稅」時就可以採用「猜猜看」的活動環節──猜猜260公里的高速公路的造價是多少來導課。在學生報價後,在「高了」、「低了」的評價中,再加上最後一句「價值10億4000萬的杭金衢高速公路不能給你」就是「幸運52」節目的翻版。
C. 初中語文教案教學設計案例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任務而設計的,每一個教師設計的教案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教學時就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教學風格。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初中語文教案教學設計案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目標導引
1、理清文章的脈絡,把握文章的內容。學習小說圍繞看戲這件事,記敘詳略有致,疏密相間的寫法。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優美,心理描寫細膩,語言流暢自然的特點。
3、了解本文詞語使用的准確性,掌握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刻畫人物。
4、認識農家小友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體會文中所表現的對勞動人民的真摯而深厚的感情。
二、自主預習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後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三、誦讀積累,整體感知
(一)、范讀課文
1、畫記自己難以讀准、難以理解的字詞。
2、用圈點勾畫法標出自己最欣賞的詞、句、段。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學生自由誦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本文的線索是到趙庄看戲。
看戲前(1—4段)——看戲中(5—30段)——看戲後(31一40段)。
四、合作探究,平橋「樂」事
1、「我」是在什麼時令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的?
討論明確:清明掃墓完畢之後的天數,可能多,也可能少,「我」隨母歸省小住平橋村,當在春末夏初的時令,所以能夠看到「春賽」、社戲,吃到羅漢豆。
2、平橋村是怎樣一個村莊?「我」在平橋村得到了什麼樣的優待?表明了村民的什麼特點?
討論明確:平橋村近海臨河,「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是一個勞動人民住居的環境優美的小村莊。「在小村裡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們因為「我」的到來,特地「許可」自己的孩子「減少工作」,「伴我來游戲」,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而且他們不拘禮教,「我們」偶爾吵鬧起來,打了輩份很高、應該稱之為「太公」的小朋友,也沒有人想到這是「犯上」,民風淳樸。
3、「我」在平橋村有哪些樂事?
討論明確:「我們」每天大都掘蚯蚓,穿釣鉤,「伏在河沿上去釣蝦」,「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照例」,表明釣得的蝦總歸「我」吃,已成定例,小朋友們也都熱情好客,十分優待「我」這個小客人。「我們」還常一同去放牛。黃牛水牛都「敢於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詩經,「全都嘲笑起來了」。這嘲笑是善意的,實際是鼓勵「我」大膽些,勇敢些。「我」怕牛,還因此而被嘲笑,卻還跟著去放牛,哪怕去了也只是「遠遠地跟著,站著」,是多麼願意和這些小朋友在一起,在這放牛被嘲當中,更表現出彼此的親密。「我」跟著小朋友放牛,也自有一種很濃的樂趣。
4、本篇題為「社戲」,重在敘寫去看戲,寫這些在平橋村的一般樂事又有什麼樣的作用?
討論明確:寫這些小住平橋村的一般樂事,既多方面地表現出那段生活的樂趣,使作品內容豐富,具有生活實感;更由於這里寫了釣蝦、放牛這兩件樂事,第二部分開頭的「至於我在那裡的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庄去看戲」,就與之構成遞進兼有轉折的關系。釣蝦、放牛已是樂趣甚濃,「第一盼望」的「看戲」自更樂趣無窮。這樣,就為寫最大樂事——看戲作了鋪墊,吸引讀者讀下去。
(這一部分寫「我」隨母親歸省在平橋村的生活,意在突出人物活動的環境,同時簡寫一些「趣事」,為下文詳寫「看戲」中的趣事作鋪墊。)
五、導撥提煉
總結存儲:這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卻是「我」的「樂土」。那是因為:
(1)「我」可以免讀「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類難懂的書,可以自由歡樂地生活。
(2)這里有許多年齡相仿的小朋友陪著「我」玩,彼此平等,沒有封建禮教的約束。
(3)每天可以釣蝦,放牛,生活豐富多彩,並充滿了友愛和情趣。
六、檢測反饋
(1)朗讀課文第一部分,在體味中說說自己的童年趣事。
(2)預習第二部分,初步體會夏夜航船去看戲途中的景物描寫和表現作用。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2、應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領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2、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教學方法
1、自主合作探究法。學生閱讀、討論與教師的總結啟發相結合。
2、多媒體輔助教學。
四、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里。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在悄悄的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於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吧。(多媒體展示課題)
(二)檢查預習情況
(這篇文章你們看過嗎?)
1、生字、詞的讀音:
怦怦(pēng)、樹杈(chà)、 攥(zuàn)、逮捕(dài)、逮著玩(dǎi)、寒顫(zhàn)、顫抖(chàn)。
2、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1)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
(2)讓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3)爸爸、媽媽、「我」、奶奶、萬芳和萬芳的媽媽。
(三)問題探究
語言顯示人物性格,請同學們自由讀,選自己最喜歡的方式讀,讀出人物的個性。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並分析人物形象。(採用分角色朗讀的形式。要求:讀准語氣、語調。)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裡,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2、爸爸送我羚羊木雕,我把它送給了好朋友。我這么做,對嗎?能告訴我你的理由嗎?
3、文章最後說:「這能全怪我嗎?」為什麼?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處理?
4、怎樣才能避免這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四)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通過寫這場風波,告誡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妥善處理孩子間的交際行為,尊重他們的友誼,千萬不能重財輕義。也告訴孩子做事應同父母商量。
(五)課堂拓展
1、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你的看法怎樣?
2、你遇到過類似的傷心事嗎?是怎樣處理的?如果是,現在又會怎樣處理?能告訴我們嗎?
(六)課後練筆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源於溝通和交流。周末回家與父母分享這個故事,並交流一下看法。然後,把你藏在心裡很久的話寫出來。
題目:《爸爸/媽媽,我想對您說》。
一、教學目標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題,培養多向思維的習慣。
2、培養學生在生活中關心幫助弱者的良好品質。
二、教學重點
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
2、學習欣賞文章美。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陽》小詩導入。
(二)快讀感知課文,思考
1、文章的主人公是誰?
2、請為本文加五個小標題。形式如下:____的盲孩子。
(例:寂寞的盲孩子快樂的盲孩子見到了一線光明的盲孩子、在風雨中掙扎並得到了關愛的盲孩子重見光明的盲孩子)
(三)研讀課文
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體現在什麼地方?
2、快樂的盲孩子:
分角色朗讀:
(1)誰給寂寞的盲孩子帶來了快樂?
(2)影子從哪裡來?
(3)影子說這話時內心是什麼感覺?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3、見到了一線光明的盲孩子:
(1)是誰給盲孩子帶來了復明的希望?
(2)文中疊詞運有什麼妙處?(飄飄忽忽、幽幽、緩緩、小小)
(3)哪一句是中心句?
4、在風雨中掙扎並得到了關愛的盲孩子:
(1)盲孩子在風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幫助?
(2)你覺得這風雨交加的困境是對誰的考驗?
5、重見光明的盲孩子:
(1)重見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圍的哪些景物?
(2)影子最後變成了什麼?從中你感悟到了什麼?
(3)結尾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這句中的「光明」的含義是什麼?
(四)互助合作,探究課文主題
1.童話中出現了盲孩子、影子及螢火蟲這三個主要形象,你最喜歡哪一個?為什麼?
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為何能成為好朋友?
3.盲孩子獲得了光明,影子也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從中你讀到了什麼?
(五)課外拓展,放飛思維
1.你有這種永遠不忘的朋友嗎?你有磷火一般在別人最黑暗時給他光明的經歷嗎?請你以「愛」為中心,結合自身生活經歷,寫篇短文。
2.這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有詩情畫意般的境界。課後繼續研讀課文,劃出文中你認為寫得美的語句,體會一下這些語言有什麼好處。
(六)教師寄語
做一個有能力獲得幸福也讓別人獲得幸福的人。
D. 初中語文課堂導入方法分享
好的課堂導入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語文教師在教授新知識的時候設置新穎別致的課堂導入,一定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並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1、導入框導入法
初中語文教材的每一課前面都有導入框,框內的導語或介紹作者,或揭示文章主旨,或提出問題,或明確閱讀要求。教師應充分利用課本資源,恰當運用導入框的導語導入課文,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教《春》這課時,可先讓學生閱讀導入框的導語:「江南的春天,風和日麗,山清水秀,草長鶯飛,百花爭艷……春的美景,春的氣息,春的聲響,都通過作者的生花妙筆表現出來了。多朗讀幾遍,你一定能進入那美好的境界中。」閱讀後,學生對課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時也明確了閱讀本文的方法,即通過朗讀來品味江南春景,然後教師就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這樣,簡捷明快地進入了文本的教學。
2、釋標題導入法
課文的標題在結構上能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在內容上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即文章的文眼。它是作者匠心獨運的結晶,也是讀者理解文章的鑰匙。在語文課教學時,教師可抓住文章標題特點和它與課文內容的聯系,通過對標題進行詮釋來引起學生注意,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如教學《生物入侵者》時,首先要求學生思考回答「生物入侵者」是什麼?學生只能通過閱讀課文來理解。這樣,學生就帶著這個問題,積極主動地去閱讀課文,也就順利地導入課文的教學。
3、概括導入法
概括,就是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或精選課文中最簡潔的語言概括課文內容或情節。教師也可以用概括的方法來導入語文課的教學。如一知名教師在教《皇帝的新裝》時,開始就讓學生用一個字概括故事的情節並說明理由。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理清了文章的情節――「騙」,同時,也導入了課文的教學。抓住一個「騙」字,本文的故事情節、人物、性格等都迎刃而解了。這樣做,既導入了課文教學,又達到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目的,同時還訓練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可謂是一舉多得。
4、復習導入法
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復習學過的知識來導入新課的學習。如教《蘇州園林》時,可先引導學生復習已學過的《中國石拱橋》一文,然後提出問題:《中國石拱橋》一文中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蘇州園林》一文又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這些說明方法各有什麼作用?這樣導入新課,既復習了舊知識,又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新知識的積極性,通過教學,學生就系統地掌握了有關說明文的知識。
5、置疑導入法
教學中,還可用置疑的方法導入新課。如有位教師講《祝福》時,開始就向學生提出了一個饒有趣味的思考題:「祥林嫂是怎樣死的?」這個問題學生乍看似乎不難,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是凍死的,有的說是餓死的,有的說是窮死的。然後教師又進一步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仔細鑽研課文,逐步理解祥林嫂「死」所包含的深刻意義。這樣導入課文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又能啟發學生獨立思考,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6、多媒體課件導入法
教《岳陽樓記》時,如採用多媒體教學,在開始時可播放有關岳陽樓的影像圖片,穿插唐人寫岳陽樓的著名詩篇和岳陽樓的名聯,還有岳陽樓在不同天氣狀況下的風景圖,一幅是陰雨連綿季節的景象,一幅是陽光燦爛的畫面。學生看了以後,對岳陽樓有了一個整體感知和直觀印象,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而感悟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本文的教學就水到渠成了。如此導入課文,學生對教材易於理解,便於記憶,優化了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導入法要緊扣教學目標因文而導,因教學環境而異。導入的作用既是激趣吸引,又在於牽一發而動全身。探討導入法,一切皆以服務於提高教學效率為宗旨。
1、直接出示本課的目標導入
這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例如:我在講《大自然的語言》時,我就是這樣導入的「語言是我們人類交流的主要語言,那麼,在大自然中生物是否有語言呢?它們又是怎樣進行交流的呢?你想知道答案嗎?那麼,等我們學習了《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後,我們就能知道答案了。」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2、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導入
故事生動形象,通俗易懂,易吸引學生,從而自然順利地導入新課,例如:《天上的街市》導入就講廣為傳頌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從而把學生引入到飄渺的天上。例如在講《馬說》時,給學生講述關於伯樂遇見千里馬的故事。通過歷史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僅順利導入新課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3、從引起學生的興趣導入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能讓學生對本課題的內容產生興趣,上課時就用與教材有關的趣味性小故事,如在《贈汪倫》中可以這樣講述:李白辭官離開長安後,游遍全國各地,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當時安徽涇縣有個叫汪倫的農民,想請李白到家中作客,又怕請不來,就寫了封信給李白說:他們的那個窮山村有「十里桃花」、「萬里酒店」。其實那裡只有一個方圓十里的桃花潭,酒家只有一家,老闆姓萬。後來李白真的來了,當知道汪倫同他開了玩笑後,李白是否生氣呢?那就請讀一讀《贈汪倫》吧!這樣一來,學生們來了興趣,為學習這首詩打下的基礎,同時也理解了李白對汪倫那真摯的感情。
4、歌曲導入法
在講新課前,播放一首相關的歌曲,從而激發感染學生的情緒,使學生在優美的歌曲中進入教學氛圍之中。例如:講《背影》時就播放了《父親》這首歌,讓學生體會歌曲里對父親的愛戴之情,同時也是父親最真實的寫照,由此導入新詩。還有講《愚公移山》時讓學生欣賞歌曲《愚公移山》,從而讓學生產生對愚公敬佩之情,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以此導入新課。還有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我播放了《童年》這首歌曲喚起學生對童年的回憶,為學習本篇文章做了鋪墊。
5、設置懸念導入
初中生由於年齡小心理發展不夠成熟,強烈的好奇心往往能激起對學習的興趣,所以在教學中適當的製造一些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積極的進行思考,例如:我在講《藤野先生》時我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1937年,在日本一所偏僻的鄉村診所里,兩位記者遞給一位老醫生一份報紙,在報紙的頭版頭條刊登了「魯迅先生逝世」的內容,老人看後,潸然淚下,那麼你們知道這位老人是誰嗎?他對魯迅的逝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通過這個故事學生們熱情一下高漲起來,急需在課文中找到答案。
6、名言警句導入法
根據教學內容,教師提前准備一些能表現主題的名言警句,用飽含情感的語言傳送給學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例如:在《我的長生果》這篇文章中,我是這樣導入的:我們都知道人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都是離不開書的。莎士比亞說過:「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高爾基說過:「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皮羅果夫也說過:「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書又好比是源泉,好比是船隻,好比是顧問……今天,我們所要學的課文把書比作人類文明的長生果。
課堂導入雖然不是教學的主要環節,但卻是講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之一。這一環節需要教師付出激情和創造,課堂教學才能收獲成功和精彩。正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精心設計導入,充分發揮導入「導火線」「催化劑」、「潤滑劑」的作用。同時,可以適當運用電教手段,如錄音、幻燈、音樂等,這對激發學生興趣和情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集體備課的有效性,讓教師胸有成竹,教學時做到游刃有餘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精彩的課堂離不開事先的精心准備。不怕備課費時,只為上課時有得心應手的教案,為了達到上好每一節語文課,需要語文教師備課時緊扣課程標准,解讀教材,查閱資料,形成教案。教案要有這幾步:教案執筆者先寫好初稿,然後由備課組探討,通盤考慮後詳細指出教案中仍需調整、添加、刪除的地方,包括:目標確定、重難點的設計、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問題設置、拓展延伸、作業布置,甚至想到過渡的語言銜接、學生課堂上的氛圍和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如何開展等細節。大家集思廣益之後,再由執筆者在原有教案上修改,統一列印,這樣教案才最終確定,資源可以共享了。教案准備得越細致,教學時就越游刃有餘,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情景驅動導入的有效性,可營造愉悅氛圍,激發學習興趣
精彩的導入,讓課堂一開始就能充分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營造和諧、愉悅的氛圍。特級語文教師於漪老師曾經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應抓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導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設計出有效的課堂導入,引導學生進入對文本的學習。即找准學習的切入點,給予鋪墊、相機誘導,迅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喚醒學生的真實體驗,激發後續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課堂朗讀的有效性,讓學生提高閱讀能力,深刻感悟文本
語文課堂少不了讀的環節,也不能縮短讀的時間。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的前提是在閱讀過程開始之前,教師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要有目的性:通過什麼形式去讀,讀完後學生要理解到哪個程度,要明確地告訴學生。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可速讀瀏覽,可跳讀,可精讀細品;讀的'形式有:齊讀、抽讀、分組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強調:「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認為第一重要的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走進作者的心靈,感悟他的情感。在新課改的要求下,讓學生動起來嗎?閱讀就能達到這個要求,但絕不是張嘴讀就行,我要求學生大聲讀出來,既可訓練學生的膽量,克服膽小自卑的心理,同時又可以讓學生思維跟著文本內容走,在思想上與文本內容上就會碰撞出火花。只有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的內在潛力,才能讓學生主動參與閱讀教學活動,這樣的閱讀才有效。
四、提問的有效性,給學生提供智慧碰撞、思維發散的平台
我校課改模式中有智慧碰撞的環節。教師要有意識、有策略地啟發學生的積極思考,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主動性,體現主體地位,鍛煉思維能力,教師提問就要精當。那麼,如何做到提問的有效性呢?
1.注意提問的針對性與輻射面
問題的難易程度要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提問時要根據問題的難易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不能只關注優秀的學生,更要把機會留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
2.注意為學生提供思維的時間與空間
在小組交流討論時,不能只顧場面的熱鬧,不要逼迫學生做立即反映,或急於把答案告訴學生,卻忽視學生之間的思維碰撞,要給足時間,這樣才能產生智慧的火花。
3.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
我教學中,當學生的思維激發出創造性火花時,要多留時間,給他們展示自我的機會,對他們的展示或回答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賞,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要尊重學生個性的感悟,在提倡閱讀多元化的同時,當學生的思維發生障礙時,要因勢利導,適時鼓勵。
縱觀目前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傳統的「串講加解釋」教學結構模式,還在影響著大部分的初中語文教師。對教材不作過多的鑽研,對教學方法不作過多的科學選擇,認為只要自己講得多,知識就自然會被學生接受和掌握。長期如此,老師的「一言堂」既剝奪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自由,又束縛了他們的創造性,使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這勢必形成學生難學、教師難教的兩難局面,最終導致學生完全放棄對語文的學習,其負面影響是可想而知的。怎樣在新課程標准理念下來進行「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語文綜合性學習成為「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的重要途徑,我認為可以先學後教,在課堂上分組合作閱讀文本和激發思維教學上進行嘗試。
1、先學後教,轉變教師教學觀念。
1.1作為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師,首先應用發展的目光來看現在的時代,創造性地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語文教育本來就緣自於生活,是生活的反映。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以前如死水一潭、活力不再的「灌注式」語文教學弊端――肢解文章的分析、純知識的訓練、純技巧技能的強化、學習為了考試的「應試教育」境地,對新時期教育是極為不利的。我們應當把握新的課改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起始年級「閃亮登場」的機會,來更新我們的思想,轉變我們的教學觀念,武裝我們今後的課堂教學,豐富我們今後的教學內容和形式。
1.2在日常的語文教學活動中,變「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為「先學後教」式教學方法。學生先學,然後教師對學生先學的內容進行調查研究。通過信息反饋,及時掌握學生對知識的認知水平,了解他們的思想活動、學習方法的掌握等實際情況,這樣教師才會明白當前教學的起點在哪裡,有了這個起點,教師便於遵照「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的規律來組織教學活動。一堂好課,猶如畫家畫花,獨畫一枝,留點天地,讓欣賞者去遙想;如同詩人作詩,言有盡而意無窮。能夠較合理地運用現代網路教育技術,注意創設教學情境,運用啟發式、討論式等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探究精神,提高教學效率。這里,教師只是啟發、引導,該導時導,當講處講,真正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1.3在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傳授中,加強課前預習的指導,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資料,做好課後拓展延伸,增加學習容量,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體現。從而使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做到不盲目追求所謂的「新」的課堂教學形式,而進行問題多而雜、啟而不發的「滿堂問」,進行淺層次而不著邊際的盲目的討論。不忽視實在的教學內容,做好語文知識的傳授,加強語文基本功的訓練,重視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的對話,而不是生搬硬套、忽視學情、機械操作的教學模式,盲目進行過於寬松、不作評判的模稜兩可的評價。在實際教學活動過程中,給學生一個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往前走;給學生一點自由時間,讓他們自己去安排;給學生提供一個條件,讓他們自己去鍛煉;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讓他們自己去找答案;給學生設下一個困難,讓他們自己去解決;給學生創造一個機遇,讓他們自己去抓住;給學生一個疑惑,讓他們自己去討論;給學生一個對手,讓他們自己去競爭;給學生一個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個提示,讓他們自己去創造。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堅持「以學生個性發展為本」的思想,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哲學觀,讓學生始終處於主體地位。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直覺思維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也塑造了學生的自信和尊嚴。
1.4隨著學習化社會的到來,語文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佔有者和傳授者,而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幫助者,是智力的開發者,是信息的提供者,是意義的建構者,傳統的教學觀念必須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由此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觀念的轉變,教育思想的更新,是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中分組合作閱讀和思維激發教學的嘗試的關鍵。只有教師的觀念轉變了,才能使語文課堂活躍起來,學生的學習活動輕松、愉悅起來,從而提高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效率。
2、合理分組,合作閱讀,培養學生集體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合作是人類相互幫助完成任務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動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的建立及知識經濟的即將到來,需要人的主動性、創造性,不但要有競爭的意識,更要有合作的精神,需要有合作生存、合作發展的意識。語文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進行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的優勢,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需要把學生分成小組以完成教學任務。在分組時盡量使成員在性格、才能傾向、個性特徵、學習成績等方面保持合理的差異,取長補短。一般每小組由四人組成,每人在組內有不同的角色,例如組長,記錄員,發言者等。不定期的互換角色,保證每個學生的積極參與性,同時也可以有多種小組形式出現。如把學生進行這樣的組合:一個程度高一點,一個程度低一點,或者一個擅長口頭表達,一個擅長書面表達等的同學組成「同伴」。通過小組的互相幫助,使成員不再有置身事外的感受,積極參與討論,可以在每組中確定一個發言人,總結本組各成員的回答。這樣分組更能幫助學生互相取長補短,學會獨立欣賞文學作品。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傾聽和口頭總結別人觀點的能力以及即興演講的能力,培養個人和小組學習的能力。從而通過分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以及集體解決問題的能力。
3、拓展思維激發教學,激勵學生發揮自主性、獨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思維激發教學,是指學生在教師的適當點撥和提示下,對課文(作品)進行研究性的閱讀,通過獨立發現問題,收集與處理有效信息,掌握語文知識與技能,並能應用文本中學會的有關知識去了解生活,深入研究生活中相關的事物,從而學會解決實際問題,學生能夠體驗、理解和應用一般科學研究方法,提高探究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達到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種學習活動改變了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偏重記憶和理解,使學生成為知識灌輸對象的狀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活動中來,從而讓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探究合作能力得以培養,進而養成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這種教學活動在課堂上的基本操作是這樣的:
3.1教師在授課開始時精心設計新課的導語,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別具魅力的導語對於活躍課堂氣氛、激活學生的思維乃至提高整堂課的教學效率無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課堂導入語的設計,其實就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開始。這樣,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就在這個時候得到調動、感染和熏陶,從而會對接下來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對課文進行積極地閱讀和探討。
3.2教師應當注意提出問題的難易程度及提出問題的方式,激發學生獨立思考或小組探討。語文課上,看誰在最短的時間里高質量地完成預習任務,看誰對教師的提問能給以准確的回答,看誰對文章的內容記憶得快,如此等等。由學生來解決一切問題,老師給表現好的同學運用課堂表現分給以鼓勵。總之,老師是在不失時機讓每一個學生在感受成功,同時也是創新意識的啟發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這里進行的問題設置,是幫助學生思考分析,並不是為了限制學生的思維。所以,允許學生甚至激勵學生獨立地、自由地、大膽地進行思考、討論或小組探究,以拓寬學生的思維。
3.3加強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的合理評價,激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引發學生創新的激情,激勵學生進一步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教師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合理公正的評價,既保護了學生的積極性,又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創新,也使學生從能夠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向能夠獨立探討、提出問題的方向發展。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是知識技能的運用,而提出一個新問題需要有創造性思維。現代教學論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問題呈現出來,學習的發生起源於情境變化的刺激,所以教師在施教過程中應盡量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鋪路架橋,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總之,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先學後教,進行合作閱讀、思維激發訓練與培養,可以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發學生封存的天資,放飛學生囚禁的情愫,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熱愛語文,會學語文,堅持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