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
②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提高教學水平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教育效果,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課,語文能力的大小可影響學生其他課程的學習乃至以後進一步學習深造,甚至以後的工作。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是基礎奠基工程,相應地要求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多方面的技能.。我從事小學語文教學近十年,通過學習,我更深刻地認識到一個教師的教學技能的重要性。下面就我的的工作實際談幾點體會。
一、語文教師要有相當的文史知識和文學修養。
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小學語文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學名著,詩歌、散文、小說、議論、童話等各種體裁都有,如果教師缺少一定的文史知識,就很難把課講好。
語文教學的目的大致是兩個方面: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二是語文表達和寫作能力。教師對學生的教育也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課堂教學學生獲取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一方面通過長期的接觸,潛移默化的教師身上受到影響,有時不知不覺中從教師身上受到的影響效果強烈而持久,可伴隨一個人的一生,許多大作家都提到過他們的啟蒙老師。
當一個教師的宿舍里有幾櫥書,他常常在讀書寫作,他的文章常見諸報端,可想而知,學生對這個教師有幾分敬意,無形中學生自覺模仿教師的行動。小學語文教師要博覽群書,要有良好的讀書習慣,喜歡寫作,不斷地有新作從報刊電台發表出來,如果教師寫不出東西,怎能教學生寫出好文章呢?
二、小學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小學語文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語言文字知識,還要有比較豐厚的自然科學知識。隨著時代的發展,甚至還必須了解一點高新科學技術,因為所有這些都會在教學中用到。例如:《黃河像》、〈琥珀〉有考古、生物學知識,〈凡卡〉要有舊俄時代的歷史知識,〈植物媽媽有辦法〉有動植物知識等,《兩小兒辯日》有天文地理、《火把節》有民族風俗等方面的知識。所有這些僅靠語文知識是講不透的。
三、小學語文教師要有多方面的藝術修養。
吹拉彈唱,能書能畫的教師容易得到學生的喜歡。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說,尤其重要的是書法,老師的「三筆」字寫得好,學生的自然就好,教師的宿舍是研究室,文學名著、文房「四寶」、名家書畫、名詞名言貼滿牆壁,都會顯出小學語文教師的獨特風格。
語文教學可說是集德、智、體、美、勞、五育於一爐,這就要求執教者有一專多能的過硬本領,對於一個僅有語文知識的教師來說,是不能勝任的,這就要求我們小學語文教師多才多能,一專多長,具備多方面的涵養,這樣才能在教學中得心應手,左右逢源,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撰寫教案的理念要創新
多維思考:變「教參套用」為「多元參照」過去的教師在備課時,總是習慣於把教學參考書作為教材教學唯一的參照資源,無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是來自於教參。不管教參對教材分析的深與淺,不管教參涉獵的參考內容是否都有價值,提供的學習方法是否符合本版學生的實際學情,當然也不考慮生活中和課堂上生成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設計者關注的是教參規定的既定的教學任務,並把能不能按時完成教參規定的教學任務,視為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的重要標志。在這種思維定勢下設計的教案,基本上是教學參考書的變本,也即人們所說的「無我教案」。
教參是教師設計教案的重要參考,但不能作為唯一的參照資源。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在領悟課標與教參的基礎上,做多元的教學資源參考,具體說來,起碼要思考以下五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理論思考。主要指新課改理念,如「自主式學習」、「合作式學習」、「探究式學習」、「體驗式學習」、「綜合性學習」,關注「學生的課堂生命成長」等。二是主題思考。一篇高質量的教案設計,需要一個體現一定教育思想的主標題。通過這個主題可以看出教師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程度,可以看到學生的學習方法或預想到相應的教學效果。三是學生思考。課堂教學的主要對象是學生,所以學生應是處於課堂教學動態中的重要教學資源。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思考「本班學生的認知基礎、認知風格,所選用的教學方法對本班學生是否適用。此外,設計教學流程時還應對某些教學環節作必要的學情預設和設計說明,以便營造與學生對話的親和環境,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四是資源思考。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思考除教材教參外,還有哪些可供利用的且有價值的資源,如學生課外生活經驗、教學過程中生成的資源、聲像資源等。五是方法思考。教師在設計教案時,要根據教學內容,認真思考選擇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最為適宜,「合作探究法」「討論交流法」等,無論什麼樣的方法,都要有利於學生的主動
五、撰寫教案的過程要創新
新的課堂呼喚教案撰寫過程的創新,即一份有價值的教案不僅僅是在課前完成,而應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即課中的隨時調整和課後的即時反思,提倡二次備課和「一課多案」,給教案撰寫注入活性因子,變「死案」為「活案」,以適應動態生成型的課堂要求。
1.教案——在課堂教學中隨時完成
一般說來,教師總是在上課之前進行備課,並設計編制好教案,然後帶著教案走向學生,展開教學,也正因如此,致使許多教師在上課時過分地依賴教案,上課成了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教案劇」的過程,這正是傳統教案主要詬病之一。實際上,老師即使備課再充分,也不可能預計課堂上出現的千變萬化的事件,真實的課堂生活是動態生成的,有太多的不能確定的因素。因此,教師在上課之前設計好的教案只能是一個預計方案,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即時的課堂樣態調整教學流程,包括根據學生的情況重新調整課堂教學目標、選擇新的教學方法、生成新的教學內容等等。這就要求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隨時調整原先預設的教學方案,並生成新的教學方案。
2.教案——下課之後才完成的事
按照傳統的觀點,教案主要是課前編織,課中使用,而課後則很少過問了。而新課程理念下的備課強調課後的反思,也就是說一篇完整的教案不只包括課前的預設,還包括課中的調整和課後的反思,並且要求教師以教後記的形式書面記錄下來。具體說來可從以下方面著手,記下教學過程中的反思,記下教學過程中的亮點,記下教學過程中的敗筆,記下教學過程中的智慧火花等。
從教師的專業成長角度看,教案的價值並不僅僅在於它是課堂教學的准備,教案作為教師思想、方法軌跡的記錄,也是教師認識自己、總結教學經驗的重要資料。課前備課固然重要,但課後反思,進行二次備課,更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與提高。因此,提倡教師在課後結合課前預設的教案和真實的課堂情境以及課後的反思,重新備課,並進行二次教案設計,顯然,這種植根於真實的課堂並輔以理性分析的教案撰寫,對提高教師自身的修養意義非凡。
3.一課多案的設計是創新教案的有效嘗試
教案,從本質上應是教師對課程內容的一種創造性理解,一課多案,就是教師從不同的角度對課文的理解並設計成具體的教學方案。一課多案的設計,能提高教師的教學設計藝術,養成教師多角度思考的習慣,同時使教學更能適應學生的需要。
「一課多案」的教學設計,並不要求語文教師對每一節課都設計出幾種詳案,也並不要求每一位語文教師都來進行「一課多案」的設計。我們應當從教學科研的角度,從數學藝術的角度,從提升教學修養角度來進行嘗試。
「一課多案」的教學設計,就某篇課文的教學,可以有如下表現形式:設計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教學詳案;設計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教學簡案,乃至多種微型教案;設計出幾種教學方案,做到有一篇詳案,其他的為簡案;設計出幾種教學方案,做到有一篇為主要方案,其他的為預備方案;勾勒出多種教學設想,優化其中的一篇,等等。
六、打破「思維慣性」,培養思維的變通性。
思維的變通性,是指思考能隨機應變、觸類旁通,不局限於某一方面。敢於提出不同一般的新觀點,從而形成超常的構思。在第五冊有一組全是寫人的記敘文。我抓住這些課文寫作特點的異同讓學生進行比較,從而提高學生分析文章、鑒賞文章的能力。教學時可這樣提問:「《平分生命》、》、《傾斜的傘》、《七顆鑽石》等都是寫人的文章,你最喜歡哪篇的寫法?」「三篇文章在刻畫人物上有什麼不同?哪篇文章著重刻畫人物外貌?哪篇著重刻畫語言和動作?哪篇文章又著重刻畫了神態?這些側重點都是根據什麼確定的?」學生在比較中,認真思考,人人動腦、動口、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同學們在分析、比較、鑒別過程中,不僅使學到的知識形成網路,口頭表達能力及舉一反三的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教師要樹立新的學生觀,真正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鼓勵學生多提問、提怪問,啟發學生活躍思維,允許學生超過教師。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愛護學生的自尊心,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點燃起學生創造思維的火花,使學生從小具有一定的創造力。
記得一位名師說過:」語文課要簡單,朴樸素素,實實在在。上課不需要太多花俏的東西,學生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從名師的話語中,我感受到語文教學在反反復復的思索與追尋中開始拒絕百出的花樣,而是通過教師靈活的教學技巧,讓學生通過學文後有了自己的理解,從內心流露出自己的感言讓課堂精彩紛呈,驚喜不斷。創造有活力的課堂。教師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直接影響課堂的的活力。一個優秀的教師應該努力掌握各項基本技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是靈動的、和諧的,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語文課堂的「指揮家「。
③ 淺談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
上好語文課,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是全體語文教師的共同心願。那麼,怎樣做才能上好小學語文課呢?下面我給你分享淺談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歡迎閱讀。
摘要: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那麼怎樣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呢?本文從備課、激趣、指導等方面談論了上好小學語文課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策略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那麼怎樣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呢?我認為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缺一不可,一定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正確理解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內涵。
效率就是指單位時間內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獲。衡量一堂課的教學效率如何,主要看在有效的教學時間內,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等方面的綜合收獲,即在教與學活動過程中學生獲得的知識總量與真正起作用的有效教學時間比。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必須千方百計地提高40分鍾的利用率。
二、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在於備課。
俗話說:“磨刀不誤砍柴工”要想上好語文課,重要的、突出的、關鍵的就是要備好課。離開了備課,這堂課講什麼,怎麼講都無從知道,無從下手,無從開頭,也無從結尾,還談什麼上課呢?首先,只有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刻苦鑽研,認真備課,才能把准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才能把准教學內容的實質、重點、難點,才講得准、講得透。其次,要根據學生實際,巧妙設計教學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深入探索,利用原有的知識對新知識進行思維加工以滿足學習上的需要。再次,要備教法。在一堂課的教學中教師要考慮用什麼樣的方法和手段,如何創造條件去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其學到該學的知識以提高綜合能力。這才具備了上好一堂語文課的首要條件。
三、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1.充分利用自然環境開放教學空間。
農村小學雖然沒有先進的設備,但卻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有著更多的與動物、植物親近的機會。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些條件,開放教學空間,讓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學習,把課堂搬到外面去,這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率。
2.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引起學生興趣。
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能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所學的知識,也更能夠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朗讀時要注意語氣、語調這一問題時,讓學生回憶體會在生活中經常做的一件事情“叫自己正在幹活的父親回家吃飯”,每一次的語氣語調不一樣,都會收到什麼樣的效果,進而深刻地認識到語氣語調在語言中表達的重要性,並能在朗讀中根據思想內容恰當地把握好語氣語調。
3.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
如果學生長期在學習中處於一種被動的地位,知識被強制性的往頭腦中灌輸,久而久之必定失去學習的興趣,要讓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興趣,必須在教學中始終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感覺到是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也就是說在課堂中不是一個人唱獨角戲,而是盡可能地提供機會,讓學生主動去思考、討論、去活動。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與思考的積極性,主動到學習中來。
四、教師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順勢指導。
漢語比其他語種語義更豐富,需要聯繫上下加以理解,更需要對語言有敏銳的感受力。要把學習指導深入到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過程中,捨得下笨功夫、苦功夫,不走終南捷徑。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上要做到以下方面:
1.學生是教育活動中與教師志同道合的參與者。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在課堂上是完全平等的,學生是教育活動中與教師志同道合的參與者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發展。在討論中,要讓學生情緒高昂,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要給他們自信心,放手讓他們自己去品味,盡可能減少對學生的統一要求和統一的標准。因為對學生約束過多,事事要求整齊統一,必然限制學生的思維,造成心理障礙,形成嚴肅的課堂氣氛。常言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性格不同,愛好也不相同,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也不可能完全相同。如上《小桔燈》,文中只交待了王春林失蹤了,其他情況都沒交待,有人提出王春林是什麼人?他到哪裡去了?在討論中,有人認為他是個進步群眾,學生們被抓後,組織上考慮到他的安全,將他轉移了;有人認為,他是共產黨員,地下工作者,在學生被抓走後,他被反動派抓走並殺害了;還有人認為,他是黨的地下組織的領導者,醫學院運動的領導者,為了他的安全,組織把他調到根據地去了。這時,教師如果統一答案,勢必限制學生的創新意識,其實這三種不同的見解,都合情合理,應予以肯定,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開拓思路,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多種可能性,這是創新思維的基本特徵。
2.鼓勵學生發表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
教師要及時鼓勵他們敢於標新立異,讓他們覺得教師重視他們的想法,以此調動他們學習思考的主動性、積極性。長此以往,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會日益增加。討論的組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自由討論、小組討論、全班討論,還有好差生討論,師生間的共同探討等,課堂上人人是質疑者,人人是解答者,信息得到了及時的交流和反饋,學生可從中獲得知識,並在交流中活躍了思想,如此不斷循環,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就在千百次錘煉中獲得。
3.發揮豐富想像,拓展學生思維。
在語文課堂上用課文的空白,發揮豐富的想像與聯想,拓展學生的思維,課本內容當中作為審美對象的文學作品有許多“空白”和“不確定性”。接受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伊爾搴認為:“作品的意義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文學作品中,思維空間的存在,期待著學生的參與,召喚著學生從自己的審美視覺出發對作品進行二度創造。因此,在文學作品的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不能只停留在作品所描繪的形象上,要利用這些“空白”和“不確定性”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由此及彼、舉一反三的想像和聯想,使文學作品的形象更豐富、更充實。因為創造離不開想像,創新必須以想像為基礎。
總之,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真正有所獲,就要把課堂變成學生樂於學習的場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課堂上充分“動”起來,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④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老師要如何重視
1、重視學生的情感引導:語文是一項人文學科,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於學生情感教育的引導,以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情感體驗,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學生理解深度的提升。
2、重視課堂師生的互動: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知識互動、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
3、重視教師教學風格的養成:「親其師則重其道」,教師個人魅力、教學風格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需要教師們的注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自己教學風格的養成。
1.重視學生的情感引導:語文是一項人文學科,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於學生情感教育的引導,以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情感體驗,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學生理解深度的提升。這對於提升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深刻。
2.重視課堂師生的互動: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知識互動、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需要教師們高度重視,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另外,設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3.重視教師教學風格的養成:「親其師則重其道」,教師個人魅力、教學風格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需要教師們的注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自己教學風格的養成。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範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最後,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⑤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上好語文課
導語:語文是中國課程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則小學語文教學更是基礎中的基礎,而教學方法又是教學的關鍵部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選擇性地應用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自己的指導下學到知識。下面是我收集的小學教師節上好語文課的技巧,希望大家認真學習。
1.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
愛因斯坦16歲准備高考時在瑞士阿勞中學只補習了一年,但這一年卻對他日後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他逝世前一個月寫的回憶錄中,他寫道:「這個學校用他的自由精神和那毫無依賴外界權威的教師們的純朴、熱情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這種學校的自由精神培育了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最高思想。
可見良好的學習環境,能夠使學生活躍起來,不但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敏捷,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創新的能力,讓學生敢於思考、敢於提出問題。有的學生不敢發言,其主要原因就是怕說錯、怕老師責怪、怕同學們笑話,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見解,要鼓勵學生從各個不同角度思考,從而發現新問題,找出新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營造一種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氣氛;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樹立起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
2.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掛圖、插圖、簡筆畫、剪貼畫、多媒體畫面等再現課文情境,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且還能讓學生感受到畫中的情、聽到畫外的音。
例如《秋天的雨》一課,我找了很多關於秋天的一些圖片,把秋天的美景展現了出來。特別是在理解「五彩繽紛」這個詞語時,我運用彩筆畫了樹葉、稻田和各種顏色的菊花,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接著請學生用書中的`句子對著圖畫說一說,然後合上書看著圖畫用書上的句子說,最後再要求學生根據圖畫有感情地背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既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又巧妙地運用了課文中的優美語句進行背誦訓練積累語言,大大調動了學生背誦課文的積極性,還為本單元的習作打下了基礎。
3.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於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在我的課堂上,有許許多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都是學生自己通過課外書、網路、家長等多種途徑搜集來的,他們往往期待著能將自己的成果展現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地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孩子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像的:教學《烏鴉喝水》時,我們接觸到了兩組形近字——「鳥」和「烏」、「喝」和「渴」。這一直以來都是教學的難點,我請孩子們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對於「烏」的理解:「烏」表示黑色;「烏」比「鳥」少一點,是因為烏鴉全身都是黑的,以致於我們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對於「喝、渴」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須把嘴張大(形象地說明了「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為口渴了特別想喝水,而想喝水並不一定要張大嘴巴,所以是三點水旁。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這樣的欣喜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動,別「告訴」他,他會知道得更多!
4.巧設巧引激發興趣
語文教師要能夠運用富有藝術魅力的教學語言,通過繪聲繪色的描繪、精闢透徹的分析、具體准確的刻畫,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激起學生的求知慾。
例如:在講《千里長街送總理》時,學生對於十里長街送總理的場景很難入境,更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本課的教學任務,就是要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師必須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與作者有同樣的情感,緊緊把握沉痛悼念的感情基調。
我用低沉的語調說:"1976年1月8日,一顆巨星在祖國上空隕落了,一顆偉大的心停止了跳動。1976年1月11日下午,首都百萬群眾自發雲集在十里長街上,在一片淚雨與哀哭中向緩緩而去的總理靈車沉痛告別。直到今天,十里長街送總理感人的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們的記憶里……"教師滿懷哀痛之情的引入,渲染了低沉抑鬱的氣氛,這樣學生一開始上課,神情就很專注,很有興趣與老師交流,感受到了老師情感的脈搏。在回答問題中學生也帶著崇敬、愛戴之情。這就准確地感受到了文章的寫作基調,與作者產生共鳴,從而突破了難點,順利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不是呆板接受而是主動積極地獲取。
5.妙用插圖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圖,它們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使用這些插圖就能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目的。如在教學《挑山工》《古井》《地震中的父與子》等課文時,我就有側重點地利用插圖改變了課型及課的結構,變文字為看圖寫話、表演小品劇等,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去感悟課文中蘊含的哲理和思想。這樣就避免了說教,使「朝著一個目標一個勁向前就不會落後」「鄰里之間要互相關心」等德育目標更貼近學生,使他們樂於接受。
6.善抓習作常滲透
我認為作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效果更好。如我在教學《生活告訴我》這一次作文時,我發現大多數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經歷,選擇自己真實的生活素材來寫作。有的學生還寫出了:"學習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只有自己善待別人,別人才會善待自己"等具有哲理性的警世句。於是,當我發現學生遇到困難、挫折或思想上存在矛盾時,就用這些名言警句來引導激勵學生,把德育教育與寫作有機地融為一體,達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⑥ 新教師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
首先,提高教師個人語文素養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
「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對教師知識擁有量的一個比喻,可以看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具備很多知識,尤其是語文教師甚至應該是一個「雜家」。要求語文教師應該具備中外文學史方面的知識、文學理論知識、文學創作知識、文學批評知識等。教師文學素養高,文學知識深厚,語文課就會上得生動活潑,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就會很快地提高。相反,教師文學素養低,文學知識淺薄,學生就很難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應有的教育。一節上得好的課不是因為處理教學的技巧,而是由任教老師的學識、思想、境界決定的。你對課文的理解有多深,你對語言文字的挖掘就有多深。而對課文的理解能力直接取決於老師的文學修養。沒有深厚的文學修養,沒有過人的理解能力,沒有博覽群書的「厚積薄發」,是教不出精美絕倫的語文課的。
因此,每個語文老師都應該博覽群書,涉獵到各個領域,讀文學大家的文學作品,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古代的文學經典,讀教育經典。這樣我們才能從根本上解放思想、充實自我、教好語文。其次要具備豐富的語文專業知識,即語言應用學方面的知識。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即理解、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語言發生的規律、語言學的理論、現代漢語聽說讀寫知識、邏輯學知識等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這樣才能適應教學的需要。教師還必須隨著時代的需要,隨著教材的更新,不斷學習,不斷擴充自身的知識,惟有這樣,才能具備比語文教材更精深和更為廣闊的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的意義、地位和作用,才能居高臨下,正確地處理教材,深入淺出,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才能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能力,開啟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真正上好語文課。
其次,充分備好課是上好語文課的保障。
俗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活動也是如此。充分的備課對於課堂教學來說猶如枕木之如鐵軌,基石之於高樓,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讓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有一種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體安排,這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保障。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這就要求教師肯花時間去鑽研。
首先教師要備好教材。文本教學,要求我們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課前,對於所要教學的內容都要熟稔於胸,絕對不打無准備之仗。
除去充分准備所要教學的內容之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因素。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對於所要學習的文本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以學生的生活經歷會不會對所教學的內容產生共鳴。尤其是我們務工子弟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而言就不高,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戲、競賽、分組、才藝比拼等,知識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問怎樣的問題,怎樣分層次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賞,去感悟,哪一類問題由什麼水平的學生解決。全面地,深層次地站在學生的出發點上對所學進行預設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為良好的課堂教學作了好的鋪墊。
再次,靈活駕馭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無論是平時的積累,還是課前的准備,一切都將服務於課堂這一重要的教學活動。首先,找准一堂課的切入點。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課要講求藝術,根據不同類型體裁的課文,在深入把握其思想內涵,藝術特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學的目的要求的基礎上,立足開課的形式新穎,做到在開課的過程中創設激情,激發學生求知的熱望,啟點給學生思維求異的方法,用生動有趣的情境或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吸引住學生,緩緩進入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尤為重要。如我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時,開課時我抓住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讓學生談談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有關昆蟲的知識。學生興趣盎然,發言積極,為學習課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感悟。課文中有著生動活潑的語氣、節奏、句式、格調,蘊含著作者的情感意旨。只有在教師層次清晰、條理明了的引導下,反復有表情、有節奏地朗讀重點詞語和句子,深入作者情感地變化和語言的音韻變化中,悟出僅憑語言分析難以真切理解地內涵,才能真正理解課文,從而達到教學目的。通過朗讀,學生能體味到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課文描寫的場面、人物語言在學生的頭腦中鮮活起來。在讀中既培養了讀書能力,也為語言表達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⑦ 如何上好一堂小學語文課
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式、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的確是這樣的,面對今天的教育環境,絕對是有改革的必要。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可以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靈活運用。
新課標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與傳統和語文教學存在很大的差異,以往的語文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書本知識為本位,以考試為目標。
教學結構是表現教學內容、顯示教學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目標組織教學環節,設計教學結構時,必須明確一個目的,體現一個觀點,堅持一個原則。
在語文教學中,課程設置要符合孩子的特點,讓他們在提高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學到課本外的做人知識。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下面作具體的探討,希望給廣大的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帶來啟示。
一、 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
語文教師是學生美好心靈的塑造者,是學生高尚情操的培育者,是學生人生路程的引路人,這就更要求語文教師博覽群書,不斷地豐富、充實和發展自己,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無所不通、無所不曉,進而在學生心目中樹立崇高和神聖的形象。
教師要深入探究教材,善於濃縮課文內容,通過活生生的語言因素,來達到使學生學習語言文字,發展思維的教學目的。有的課文比較淺顯,中心較明確,教師可充分利用幻燈、錄音等教學手段編制信息傳遞程度,來調動學生的形象思維。在引導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及時把握學生的學習反饋信息。在學生理解課文之後,用省下的時間指導學生練習,培養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
二、 課堂上必須有情感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業,孩子們課堂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都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空間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命。一堂充滿激情的語文課,不僅學生聽著是享受,教師本身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的激情來自本向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喜愛,還有對夢想的追求。
三、 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境教學,對於小學生而言,不但能夠激發興趣,並且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如果都是把握好這一環節,教學效果將會不錯。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為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的情感。
為了使教學情境真切地再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可指導學生如同演戲那樣扮演課文中的角色,讓學生站在該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感。由於學生的心理位置換成了課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這樣,不僅能把教材內容形成印象,同時還能很快地進行理解。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華,必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導和啟發,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風是一位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使學生體會到一年四季風的特徵,理解了這些風伯伯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課文的重點和難點。
四、 要善於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課堂提問適中,如果太容易,學生不需要動什麼腦筋就會覺得沒意思,如果太難,學生會感到摸不著邊際,失去信心。提問要緊扣課文,有一定的深度,能使學生抓住要害,想一想就能說出一二。學生有好勝心理,是願意思考問題的,關鍵在於都是要善於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要吃透教材,要了解學生。
五、 走下講台,充當學生
實踐證明,師生關系越融洽,教學效果就越好。根據我們的教育對象――小學生的特點,我們應該思考哪種教學方法,更容易被他們接受,盡量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努力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差距。教師可以走下講台,讓學生充當都是,比如在生字教學中,鼓勵學生上台,識字,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不但課堂氣氛活躍,同時學生也會感受到有成功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讓他們也認識到,只要努力,我們也可以做一個老師。
六、 充分利用多媒體
現在,多媒體普遍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它以圖文並茂,直觀的聲像、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有助於學生合作、主動地學習,達到開啟學生思維,陶冶學生情操,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從而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境界。
總之,我真誠地希望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讓學生在輕松融洽的氣氛中最大程度地學到應知應會的知識!實實在在教語文,簡簡單單教語文,從從容容教語文,輕輕鬆鬆教語文,是我一直追求的理想華的教學狀態。我在路上,我在努力!
⑧ 第一次當老師,學校讓我教小學語文六年級,第一節課該怎麼上,哪位高人給指點一二吧,謝謝了!!
講好語文課,前提是你自己得對要講的課有著充分而獨到的認識,用咱們教師的行話說就是要備好課。這你就得仔細研讀你要講的課文,一遍又一遍地讀。
作為教者,你至少得明白以下幾點:
1、課文的大意是什麼?
2、課文要表達的主旨是什麼?
3、課文的重點、難點、考點分別是什麼?
4、課文在寫作方面,有哪些是值得學習借鑒的?
5、課文有哪些精彩片段、關鍵語句?如何賞析品味?
這幾個問題在講課之前你必須能找出並解答。因為身為教師,你不可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其次,其實也是最關鍵的,你得了解你的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知識結構如何?他們有著怎樣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他們喜歡什麼樣的語文老師?
還有一點,可能是每一個新教師所不注意的,那就是對你自己的准確定位。你最受人歡迎的是什麼?學識?演講?愛心?還是態度?這樣的每一方面都有可能幫你成為一個好的語文老師,也有可能讓你感到學生由好奇到冷淡的轉變。
最後補充幾個細節。
1、講課要動感情,有激情。
2、態度和藹,心態平和。
3、照顧全體,重點觀注。
4、語文即人文,你要觀注學生的反應,適時調整你的教法。
祝你能成為一個好語文老師!
⑨ 怎樣才能上好小學語文課
怎樣才能上好小學語文課
你好。很高興和你交流這樣的問題,因為我也是小學語文老師。
我是這么做的。首先要備好課,老師上語文課要有 *** !自己把課文讀好,就是正確,流暢,有感情。這很重要。因為課文對於孩子來說,是枯燥的,當老師把課文讀出情感的時候,孩子就有了興趣。有了興趣就聽講了,也就參與到學習中來。比如我教《永遠的白衣戰士》(蘇教版第八冊),我根據課文的內容讀,有時激昂,有時低沉,孩子們聽著聽著也投入情感了。再如在教《楓橋也泊》時,把蘇東坡落榜的故事講給學生聽,孩子聽了也深深地同情作者了,老師再有感情地誦讀,孩子們學習的慾望很高。這樣對上好課有很大的作用。
二是要減少老師的講,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學生互動,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比如教生字詞語,用投影儀器或者課件讓 孩子自己學,老師就把握正確就可以了。在輔導孩子讀書時,要鼓勵和幫助孩子把書讀好。
三老師的提問要精心設定,根據你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問題既不能過簡單,又不能過難,遇到難答的問題時,自己要盡量幫助孩子,啟發他們。不要損傷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四是老師的語言要普通話,說話要慢點,孩子聽話的速度比不上大人那麼快,吐字要清晰。
五是要幫助孩子背書。孩子們也怕背書,所以要在講課時寫出要背章節的關鍵字詞。背書時可以讓前桌和後桌4個人面對面背,這樣孩子有背書的積極性。也可以互相提醒,提高背書的效率。
關鍵詞 老師基本功 學生興趣 精心設計 ***
就說這么多,我們再交流。
一、呈現充滿 *** 的課堂
一堂充滿 *** 的語文課,不僅學生聽著是享受,教師本身也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教師的 *** 來自本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喜愛,還有對夢想的追求!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就要求教師做到以下三點:
1、立足文字,讀中感悟。
語文這門學科不像其它科目,它必須立足於教材。每一篇文章涵蓋的知識面很廣,可以說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開挖的資源太多大多了。但語文課終究還是語文課,新課標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能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自己的真實感情。因此語文具備了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大特徵。怎樣來體現這兩大特徵呢?讀中感悟是一個好法子。以教學《鳥的天堂》為例,我首先讓學生先讀讀贊美大榕樹的段落,然後問:你是如何體會到的?學生劃下自認為美的句子,並註上旁批。全班交流時,邊讀邊品:卧字好在哪兒?近看、遠看都寫出了榕樹的什麼?不可計數指什麼?並在黑板上畫一畫,讓學生讀一讀,師生一齊分享點點滴滴的感受,體會作者用字的巧妙性。可以說品讀課文精彩片斷是一節課的精華所在,只有讀透了才悟得出,只有悟得出才能再有感情地讀出來,最終使教學資源師、生、文字在對話中得以開發利用。
2、關注需要,善於激趣。
尊重學生學習的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學生積極、主動學習、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學經驗非常豐富的老師曾告誡我:語文課一定要了解學生讀書、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輸,重在引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太陽》這篇課文時,我找來有關的錄影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太陽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太陽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3、適時點撥,情感共振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雪趣》這篇課文通過對雪後操場上雪景和孩子們在雪地中盡情玩耍的描述,表現了作者熱愛大自然思想感情。教學中,我設計了一段導語,把學生帶入作者情意和文章的內蘊中:孩子們,當我們送走秋阿姨後,冬爺爺就會來臨了。你們喜歡冬天嘛?喜歡在雪中做什麼游戲呢?能講述一下你們快樂的往事嗎?這樣作者、教師、學生三情共振,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此時對雪的喜愛,對大自然的熱愛得到升華,思想受到教育,文與道並行,相得益彰。
二、關注學生的人生價值取向。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以《問銀河》為例,我讓一部分學生對美麗神秘的銀河提出很多有趣的問題,讓另一部分同學扮演銀河來回答他們富有想像力的問題,並通過課前布置的查詢銀河的資料來告訴孩子們真實的銀河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在這種寬松融洽的氛圍內,通過游戲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學生與教材之間。教材對學生的吸引力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學生與教材之間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情境教學中作出突出貢獻的李吉林曾總結出這樣的情感推進的發展模式:在初讀課文,激發動機中入情;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在領悟課文語言的神韻中移情;在表情朗讀、語言訓練中抒情。學生與學生之間。由於情境的優化,學生與學生之間,友愛親密。他們在親、助、樂等人際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長補短,培養了團隊意識、合作精神、交往能力,這就為學習語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圍。
三、創設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 *** 資訊,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在此基礎上,依據教材的內容和所教學生的層次創設問題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聯絡生活展現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時彼地的生活在作家頭腦里反映的產物。以文章為例子,要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須披文入情、沿波討源。也就是說,要引導學生認識、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後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選材、謀篇、運用語言的高明,才能領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進而受到真、善、美的薰陶。所謂聯絡生活展現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寫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通過創設情境溝通起來,開啟學生的生活庫藏,強化他們的體驗,增進對文章的理解。古人讀書虛心涵泳,切己體察就是這個意思。如我在教學《讓我們更健壯》這一課時,首先讓學生回憶自己進行體育活動和做游戲的情景,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就被調動起來,紛紛舉手講述自己快樂的經歷。我就相機把他們說到的體育專案的名稱寫在黑板上,進行識字教學。同時滲透生命在於運動的道理,教育學生要多鍛煉身體,讓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壯!將來才能成為祖國的棟梁!
2 、運用實物演示情境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這是人們認識客觀事物的一條規律。運用實物演示情境,正是從這一認識規律出發的。一般知識性課文中涉及的物體,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實物一出示,兒童便豁然領悟。如我在教學《畫雞蛋》一課時,我問學生雞蛋是什麼形狀的,大多數學生說是橢圓形的,這時他們也就認可達芬奇對老師說的話了,是呀,雞蛋都是橢圓形的,為什麼老師卻一直讓達芬奇畫雞蛋呢?這也是本篇文章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就採用了實物演示的方法,拿出一枚雞蛋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學生看到的果然是不同的形狀,最後點明老師讓他畫雞蛋是來訓練眼力和繪畫技巧的,基本功是靠刻苦訓練才能扎實過硬的。
3、藉助圖畫再現情境
文與畫是相通的,因此,藉助圖畫再現課文情境,可以把課文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在圖畫面前,學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從畫的顏色、明暗中不僅能迅速立體地感知課文內容,易於接受和理解涵養美感,同時也能體會到作者把圖畫變成語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繪圖的創造性。在運用圖畫再現情境時,教師要加以指點和啟發,以引導學生認識的方向性;同時還要有感情地講述,便於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例如:我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一課中,通過生動的畫面,學生體會到下雪時的高興心情,理解了小畫家們的作品,很容易的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一是通讀教學課程標准,領會精神;
二是充分備好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
三是盡可能使課上活躍起來,調動學生積極性。
和學生講些比較有趣的話題,如:以課文中的一個主題和同學討論討論自己的經歷(最好是寫景的課文)。我們老師經常和我們講一些很有趣並是自己親身經歷的事情。多多少少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活躍一下(不是打鬧的那種,是讓他們放鬆),一般教學經驗高的老師,會很巧妙的把一些知識轉入一個話題當中,這樣就容易記住。
教無定法,不同的課教學方法不同,如果自己沒有思路,參考網路上的教學設計或PPT課件,可以拓展一下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前沿風雨兼程了十幾年,從一開始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感覺到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猛醒,期間的摸爬滾打,積淀的是一點點的怎樣上好一節語文課,怎樣
才能成為一個被人尊敬的小學教師的經驗。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有這樣一句話:
「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
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
」是的,
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
於是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
應該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
課堂?給孩子什麼樣的生活?我覺得語文課堂應該是情感的課堂,一位語文教師要善於撥動學生情感的心弦,
才能演奏出一個又一個動人的難忘的樂章!
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這樣一句話:
「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
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
。可以看得出來,小學及童年生活對孩子的重要性。如
何上好一堂語文課?如何才能促使學生健康成長?是我們每個語文教師都應該
仔細思考的問題,同時這也是我不斷探索和追求的目標。
小學教育是啟蒙教育,
直接影響學生以後學習生涯與學習習慣和態度。
可見,
小學教育至關重要。
而小學語文又是小學教育的重點之一,
所以,
怎樣教好小學
語文就是小學教學的重中之重了。
一堂好的語文課,
需要語文教師帶著豐富的
「感
情」進入課堂。一堂充滿 *** 的語文課,不僅學生聽著是享受,教師本身也會享
受到成功的喜悅! *** 來自於教師本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祖國語言的熱愛,
對學生的喜愛,還有對夢想的追求。
曾經聽過一位語文教師上的公開課,
她不經意間流露出來的灑脫與豁達、
淵
博與靈秀、從容與大度,她的每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語一字、一動一靜,無
不深深吸引著每位學生和台下聽課的老師。
我想:
這樣的老師,
才是使學生終身
難忘的好老師。那麼,究竟如何才能真正上好一堂語文課呢?
一、注重平時自身知識修養
文學作品是語言的藝術,
是運用語言的精華。
通過文學作品學習語言,
是學
習語言和重要途徑。
所以,
語文課本中選編的大量的文學作品,
在通過這些文學
作品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
培養語文能力的同時,
也就培養了學生一定的文學素
養。
老師文學素養高,
語文課就會上得生動活潑,
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就會
很快地提高;相反,老師文學素養低,文學知識淺薄,學生就很難受到有益的薰
陶和應有的教育。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即理
解、
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
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對語言發生的規律、
語言學的
理論、
現代漢語聽說讀寫知識、
邏輯學知識等等有比較深入的了解,
這樣才能適
應教學的需要。同時,必須隨著時代的需要,隨著教材的更新,不斷學習,不斷
充實自身的知識。
惟有這樣,
才能具備比語文教材更精深和更為廣闊的知識,
才
能更好地理解教材中每一部分意義、
地位和作用,
才能居高臨下,
正確地處理教
材,深入淺出,把道理講得通俗易懂,才能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能力,開啟學
生的創造性思維,才能真正上好語文課。
二、認真備課,確定學習目標
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備課時,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進入學生
角色,
揣摩學生在學習課文時的感受和可能遇到的問題,
思考學生讀了這篇課文,
最感興趣的可能是哪幾點?學生會以什麼方式來理解課文的難點?採用什麼樣
的教學方法比較合適?教學過程中哪裡該開展比賽?哪裡進行游戲?哪裡適合
表演?哪裡運用分組討論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
都應該提前預設,
做到心裡有數。
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它是按照知識的邏輯點來編排的,
承載量大,
包含
很多的知識點,需要我們支鑽研。鑽研教材要掌握好「四點」
,即抓住「特點」
、
把握「重點」
、找准「難點」
、剖析「疑點」
。
「特點」是指文章本身的特色,風格,
關鍵詞:
如何教好中學語文,恐怕對於所有站在講台上的語文教師來說,都是一個不容忽視但又不易回答的問題。在中學教育中,恐怕最難教的課程就是語文課了。因為語言教學是一門只重形式主義和知識教學的學科,往往忽視了學生最最基本的語言素質的培養。對於如今的中學學生來說,他們充其量覺得選擇題比較容易解答,對於一些文言文知識、分析題等等比較難的知識,不知道怎樣去解答。對於如何上好語文課,從語文教師的自身素質、良好的課堂氣氛、學生和教師的關系以及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掌握程度幾個方面一一分析。
一、 教師必須有過硬的專業基礎知識
對於一名出色的語文教師,必須有過硬的語文知識。語文知識包括的知識點比較多也比較雜亂,所以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有清晰的思路去理清所有的語文知識。葉聖陶說過:「語文是交際和交流思路的工具;它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而且是一門以情動人的藝術」。所以,教師也應該把語文當作一門藝術來教,只有這樣才能是學生喜歡上語文課。對於語文教師過硬的專業知識,應該是不僅熟悉所有語文課本上的知識不管是文言文、散文還是議論文,都應該有能力教好學生。此外教師還應該有著豐富的課外知識。因為高中不同於初中小學,高中的學生面臨著高考的壓力,所以他們為了學好語文,不需做大量的語文練習題。如果教師僅僅懂課本上的知識,是沒有能力教好學生的,所以教師應該涉獵更多的課外知識,只有自身的知識豐富了,在教學上才能夠得心應手。
語文教師還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技巧。只有獨特的教學手段才能夠讓自己被學生喜歡和重視。同時教師還應該積極主動的和學生交流,密切關注學生的反映。
二、 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良好的課堂氣氛對於語文學習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氣氛良好,才能帶動學生學習的 *** 。舉一個例子,教師可以把自己當成一個推銷員,然後想方設法的把自己的知識推銷給學生,當教師把自己當成一個推銷員的時候,首先要以飽滿的姿和樂觀的自信去感染學生。當教師面對學生的時候,以一種心理上的攻勢暗示學生,讓學生相信你今天所講的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讓學生相信了自己的觀點,那麼學生就有了學習的勁頭,教師也會在語文課上滿懷 *** 的。這就是一種很好的課堂氣氛。
三、 教師與學生角色的互換
語文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是教與學的互動。普遍來說,在語文課堂上,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但是這樣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比較傳統的且有些不適應新時代的課程要求的學習方式,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互換角色,由教師「教」變成學生「教」。在這樣的課堂中,教師與學生是一種互相交流,互相溝通,互相補充、互相啟發的學習。教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神聖不可侵犯的,學生也不再是僅僅一味的服從教師的教,教師如何教學生就如何學。所以,教師與學生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學習整體。
對於《詩經》我們都是耳熟能詳的。現在我們就以詩經的學習為例,分析一下,教師與學生角色的互換這樣的教學模式。
1、課程:《詩經》
2、時間:一課時
3、學習內容:《詩經》簡介、內容、表現手法
一名學生站上講台,教師坐在其他同學旁邊。語文課開始。為了區分教師與學生的區別,上台講課的學生我們稱之為:小教師。
小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內容是《詩經》,同學們你們對詩經有多少了解呢?有知道的同學可以發言。
學生甲: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作者是春秋時候的大文學家孔子。
學生乙:詩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是世界文藝殿堂中的瑰寶。
學生丙:詩經共收錄了詩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多年的史實和風土人情。
小教師:有沒有同學知道詩經是由哪幾部分組成的?
學生丁:詩經由風、雅、頌三部分組成。
小教師:不錯,詩經確實是中國最偉大的文化寶庫,它也是中國最早的教育範本教材。它成書於公元前6—5世紀,對於詩經的三部分組成,現在由我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一下。風,是指國風,創作於東周時期,共收納了15個諸侯國的土樂,一共是160篇,這也是詩經的精髓部分。雅是「正樂」,「正聲」,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大雅主要是頌揚贊美,小雅主要是諷刺嘲諷,共105篇。頌是朝廷祭鬼神的舞曲樂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40篇。這就是整部詩經的組成,同學們明白了嗎?
學生:明白
小教師:同學們,現在大家朗讀一下詩經的內容並思考一下裡麵包含的意思。
......
4、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可以向小教師提問。
學生1:老師,詩經最早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
小教師:詩經多為四言,最早運用賦、比、興三種藝術手法。詩經的成就非常大,深刻影響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文學的發展。
學生2:詩經和什麼作品並稱「四書五經」?
小教師:這個學生提的問題非常好,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五經:尚書、禮書、周易、春秋、詩經。
5、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很多關於詩經的知識。有詩經的組成、地位、形成等等。同學們課下好好復習一下,鞏固一下學到的知識。
這樣師生互換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所要學習的內容,因為是學生自己親身給其他同學講的,所以他的記憶會更加深刻。教師在講台下,也可以看到學生的表現,在課下及時糾正學生在課上所講的不正確或不充足的知識點。師生互換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效的。
四、 定期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一段時期的語文課結束後,教師應該及時的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教師應該及時主動的和學生進行交流,密切注視學生的反映。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就前面所學到的知識,向學生提問,這樣一方面可以檢查學生對於知識的掌握程度,以便在下面的教學中選擇正確的教學策略,同時,在復習舊知識的時候,學生的興致會很高,精神會達到高度集中,因為他們對以前的知識有了解,所以學生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會比較有自信。這樣課堂的氣氛就會很活躍,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五、 總結和歸納
每節課結束之前,教師應該為學生總結這堂課所學到的知識點,歸納出什麼知識點是本堂課最重要的,什麼知識點是僅僅需要理解的。只有學生知道了知識的主次才能更好開展學習,不至於做無用功。
對於語文課的教學來說,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充足的專業知識,還應該和學生有著良好的師生、朋友關系。和學生打成一片。只有這樣才能夠教好語文課,學生才能夠學好語文課。教師要多關注學生,了解學生,只有了解了學生,才能夠更好的為學生的學習做准備。
⑩ 小學老師要怎樣教學生語文
1、尋求課堂開放性,培養綜合能力
《新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溝通課堂內外","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這就需要教師實現教學觀念的開放,採取開放性的教學形式。語文是一門極其生活化的學科,課文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學生正處於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語文教學應該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
全方位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同他們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願望。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的培養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以點燃其創新之火,綻放其天賦之花。
在完成一活動的基礎上,可以舉一反三地溶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人物等。除此,還要鼓勵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堂,讓學生在與大自然、與社會、與家庭的接觸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知識是教不盡的,學生在實際的生活接觸中具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便可以自學知識,再生知識,自覺提高語文綜合素質。這樣,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2、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誦會,寫讀後感等,以發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
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詞句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如:我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一課時,讓學生在閱讀中抓重點,引導學生去仔細揣摩、感受老木匠、小木偶、小紅狐、熊警官、小兔子、老婆婆、小女巫的心理活動,自己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分角色的有感情朗讀,在課堂的最後還讓學生分小組自編自演了課本劇。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朗讀、表演中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得到情感的升華。
3、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
"如在教學《蟋蟀的住宅 》一課時,揭示課題後,我讓學生自己上網查找有關蟋蟀的資料,讓學生藉助視覺、聽覺更好地了解蟋蟀,同時培養了學生自己動手查找、篩選資料的能力。自學課文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4、繽紛教育視聽感受 豐富教學工具
教具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教學工具, 是教師用來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輔助手段, 恰當地使用教具會化抽象為形象, 化枯燥無味為生動有趣。課堂教學中, 最好的教具是什麼? 大多教師都會首先想到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工具和手段, 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以其大容量、 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優越性不斷地征服著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多媒體技術已經成為現代課堂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多媒體的運用, 可以從視覺轉到聲覺, 從靜止的畫面轉到動態的畫面, 確實給孩子帶來美的感受, 尤其對於中低年級學生, 可以讓他們更好地理解語言文字。
可是,實際條件限制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不可能每堂課花大力氣去做復雜的課件,學校也沒有條件為每個班級配備一套多媒體設備。這就要求教師自己動手製作,補充豐富教具。一年級除了跟教材配套使用的課文插圖就是拼音卡片,我在教學中自己做了生字卡片――一類字、二類字做成不同顏色的卡片。這樣在上課時,用卡片可以玩出不同的游戲,比如找朋友,摘果子,捉迷藏等游戲。在游戲中反復讓學生認,反復讀,趣味盎然地認識方塊字,這樣比單一地看粉筆字認讀要有趣得多。
5、巧妙設計疑問,激發學生好奇
心理學認為,只有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才會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入門的向導。"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的效果。因此,老師所提的問題要與學生的興趣緊密相連,投其所好,巧妙設計疑問,讓他們的好奇心成為語文課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劑。有位老師教學《詹天佑》時,以"我的偶像"引入,接著把詹天佑的圖像掛出來,讓學生們猜猜他是誰,講述一下他的故事,學生情緒高漲,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紛紛在書上找答案,較短時間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詹天佑是我國傑出的愛國的工程師,順理成章地為老師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做好鋪墊。
另外,激發學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徑還有創設情景,給低年級《皮球掉進池塘了》編故事時,老師運用多媒體在屏幕上出現茂盛的大樹、碧綠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潑可愛的小猴……生動的畫面配上輕松悅耳的音樂,為學生營造出和諧歡快的學習氛圍,接著教師問學生:"你們想去這個美麗的樹林嗎?願意成為小動物們的朋友嗎?"以此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指導學生對故事的前因後果有一個整體了解,進而啟發:"這節課我們要開動腦筋,幫助小猴想出更多辦法,比一比,看誰的辦法多,誰的辦法好?學生們在情景的創設下饒有興趣地展開豐富想像,想出了很多好辦法,促使了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展,有效培養學生的好奇心。
6、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