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初中語文教師怎樣有效提問
導語: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就沒有對知識的關切,沒有對知識的關切,就會舉廳對所學知識漠然置之。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一、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圍繞教學目標來提的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從文本出發,根據教學的知識內容與思想內容把握住教材的重點、難點,緊扣教學目標和大綱要求精心設問、發問。凡是有悖於大綱或是游離於教材之外的問題,都不宜在課堂上多討論,因為單就某一堂語文課來說,教學目標是比較單一的,如果四面撒網,就會漫無邊際。
二、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按照一定的順序來提的
有效的課堂提問要按照掘粗教材知識結構的內在順序和學生認知活動的順序進行,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篇課文、整節課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問題應該環環相扣,由表及裡,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
因為課本中的選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都是作者深思熟慮的結晶,文章本身內容的安排順序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一步步推移,逐步讓人物或主題明晰化,教師設計問題,引導思考,也要遵循文本這一順序。遵循作者的思路,按文本內容的先後提問設疑,更有利於學生深入理解。
比如在《口技》一文教學中,我曾在總結時提問:“這篇文章採用了什麼寫法?”當時學生卻面面相覷,顯然被這種問法難住了。我看到這一情況,迅速改變提問角度,依次提出如下問題:
1.課文哪幾節是寫口技表演內容的?(二至四節)
2.這幾節除寫口技表演內容外還寫了什麼?(聽眾的反應)
3.那麼,作者以寫什麼為主呢?(口技表演內容)
4.寫聽眾的反應又是起到什麼作用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藝)
到這時候,再回到原先的問題,學生紛紛搶答道:“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這樣就完成了預期的教學任務。
三、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面向全體學生而提的
有效的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最大限度地調動每一個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意識,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都加入到問題的思考過程中來,使每一個學生得到知識的學習和思維能力的鍛煉。課堂提問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兼顧優差生,千萬不可變成優等生的獨角戲。如果一味的'隻顧優生而忽視差生,很容易挫傷部分學生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兩極分化現象。
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判答鎮生的需求,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不同層次的提問,要讓優等生吃得飽,中等生吃得好,差等生吃得了。要讓全體學生享有鍛煉的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更何況現在實行的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的教學模式,更是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所以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面向全體學生而提的。
四、有效的課堂提問應是有度的、多層次提問
語文課堂教學要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讓每一位學生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那要怎樣才能做到呢?我覺得關鍵是課堂提問設計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問題太深,學生啟而不發,百思不得其解,就會喪失尋求答案的信心,挫傷學習積極性。問題太簡單,學生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無法引起思考,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反而容易讓學生養成思維懶隋、不善動腦的壞習慣。所以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是有度的、多層次的提問。
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該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在課堂上教者應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尤其針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注意循循善誘,化難為易,化大為小,把難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在解決一個個小問題的基礎上逐步深入到中心問題,這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我在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時,感覺文章內容龐雜,如果直接讓學生分析“百草園”與“三味書屋”,給“我”有什麼不同的感受,恐怕難以做到。
於是我就“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分別提出一些小問題讓學生思考,如①百草園中有哪些迷人的景物?②你聽了美女蛇的故事後有什麼感受?③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冬天雪後捕鳥情境的?④“三味書屋”的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你讀後對他有什麼印象?⑤“我”問“怪哉”一蟲一事,先生為什麼生氣?⑥寫三味書屋後面的小園有什麼作用?⑦寫我畫畫的目的是什麼?在認識以上問題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比較二者的不同,進而達到理解主題的目的。這樣的提問把統領全文的大問題分解,便於學生逐步認識學習,自然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
總之,課堂提問既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而課堂環境又是一個變數,隨時都在變化,課堂提問要表現出更多的靈活性和有效性,這還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根據教學實際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提問,因為高效的課堂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低效或無效的提問會是敗筆,而有效提問則能成就精品。
『貳』 初中語文教師如何有效提問
導語:美國教學法專家曾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的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查出來。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發問的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見,提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教學藝術。
一、有效的提問在初中語文教育活動中的功能
1.對學生心理的引領。
在課堂上,學生和老師都是學問研究的主體。所謂師傅領進門,學生的修行還要靠自己。教師在教學中進行提問,以此來引領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當教師在提出問題後,課堂互動不積極是目前學生在課堂上存在的一大問題。有的學生天生不善於表達,膽小不敢回答問題;也有一部分學生反應力較快,主觀意識差不想表達;也有部分學生性格內向,怕回答不上來被同學笑話等現象,都是初中生在課堂上存在的問題。那麼教師的有效提問就十分重要。有效的課堂提問可以幫助學生更積極的學習課本知識,養成勤思考,愛動腦的好習慣。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就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2.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初中語文教育課堂提問是一個充滿學問的藝術。有效的課堂提問環節,是吸引學生注意力,帶動學生興趣的催化劑。有效的提問環節可以緊抓學生的思維導向,警示學生注意力的有效保持和專注,並在提問回答的過程里與學生進行互動,這樣學生可以及時的在大腦里自主思考,做出反應和分析,整理出思路,給出最佳的答案。
3.重點難點的掌握。
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內容的講解,需要深層次的有效提問來輔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重難點知識,恰當的進行難點的提問,可以極大的引領學生的思路。在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互動談論中,做出理性判斷和自我解答,這樣也很好地解決了教學過程中的重難點問題。
二、語文數學課堂提問中所存在的問題
1.老師經常反復地提問問題和重復學生的回答。
這樣就低估了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僅沒有直觀的解決問題,反而使得學生們感覺到枯燥無味,打消了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失去了提問的真正意義。
2.在傳統的教學中,老師經常在課堂上提問許多問題,而且教完也不問,把主動權都交給學生,培養學生們的主動性。
而有時則問題非常多,使得一些掌握了知識點的`同學常常來不及考慮清楚就匆匆回答,這樣是學不到任何知識的,而那些沒有掌握知識點的學生只能在一旁觀看,這樣就使得學生不得不應付。所以說提問也存在很多技巧。不能只是課堂上問與被問的關系。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3.有些教師們太注重提問的效果,反而把提問變成一種形式,不注意正在回答問題的學生的狀況。
只是單純地我問你答,這樣難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師應該注意到學生的回答狀況,做一個好的傾聽者,有錯誤及時糾正。因為初中生正值心理發育的階段,教師的一舉一動會很大的影響到初中生的心理情況,若老師的態度好學生則會放下心中的緊張情緒,若老師態度不好,不尊重學生則會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使得學生匆匆回答,並且種下了消極情緒的萌芽,會很大地影響到學生的積極性,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三、新時期下初中語文教學提問策略探討
1.對問題進行設計研究和創新。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主要靠提問,語文教師應該精簡、概括所提問的問題,從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因此,語文教師應該注重對課堂教學主要問題的研究與設計,可以設計一些具有較強懸念性的問題來代替那些膚淺、零碎的小問題。設置的問題要能對語文課文的閱讀教學起到支撐作用與主導作用,並能夠促進學生在整體上進行品析、討論及思考。
比如,在講授《故鄉》這一課時,筆者就預先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故鄉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樣就使得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閱讀,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認識到了故鄉的人的變化、故鄉面貌的變化,然後再提出“楊二嫂和閏土前後變化進行比較”的問題,並分析說明變化的原因,最後提問“作者寫這些變化的意圖是什麼”,引出全文的主題。實踐證明,有效的教學提問增強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把握。
2.注重問題的有效性與提問的目的性。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在提問時應該注意所提問題的目的性,要對所解決的問題進行明確,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堅決杜絕不假思索、信口開河和盲目隨意的提問。在進行提問時應該充分把握教學目標,即語文課堂提問要根據“三維目標”來設置,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圍繞課文的難點、重點、突破點和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來設置,使所提問的問題乾脆利落、開門見山、直奔主題,從而提高問題的針對性以及有效性。
教師需要不斷摸索課堂提問策略,保持新鮮感與吸引力,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駛入特定的問題情境中。教師要具備靈活的課堂變通能力,尤其是在語文教學的提問技巧方面,更應該靈活運用,全面發揮。只有這樣,初中語文教學才能很好地開展。
『叄』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導語: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於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學生往往也在於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會提問的人。”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求異創新的火花並使之成燎原之勢,進而養成創新的習慣更是當代教育工作肩負的歷史重任。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教學效果良好。
一、巧設情境,設疑新穎,激發情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有興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會主動積極地探索問題。因此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講《愛蓮說》時,教師導入新課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教師展示課件,配上音樂),“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這是詩人楊萬里的詩句,同學們看這幅圖的景色美不美?你們還知道哪些描寫荷花的詩句嗎?在學生紛紛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課件展示以下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留得殘荷聽雨聲”,並展示一幅幅圖片,這樣的導入,很快把學生融入到一種美的意境中,既創設了問題的情景,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二、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於解開這些“沖突”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的理解也水到渠成。如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中有這句話:“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教師抓住契機,提問:“似乎”、“確鑿”不是有矛盾嗎?學生通過互相討論思考,最終明確:“似乎”是因年代久,記憶有些模糊,因而語氣不肯定,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百草園里只有些野草,用成年人的眼光看,百草園不會有什麼動人之處,但對兒時的“我”來說,卻是樂園,表現魯迅對百草園的熱愛、懷念。可見,抓住契機,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學得主動、積極,加深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三、 變直為曲、化曲為直,引人入勝。
有這樣的一個比喻:如果把知識比作桃子的話,那麼“教師不把桃子塞到學生的嘴裡,而把它掛在學生跳起來才能夠得著的位置,讓學生自己費點神去摘取。”語文教學要避免直來直往地講析與灌輸,要讓學生“跳一跳摘桃子”。例如,在教學《狼》一文時,“屠自後斷其股”的“股”字,我不直接翻譯,而是問“屠夫從狼的後面砍斷它的屁股?”學生稍感疑惑之餘,頓悟“股”為“大腿”之意,這樣就使“股”字之義迎刃而解。這種曲問便能巧妙撩撥學生的興趣,通過它,產生了“錯綜見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題須曲問,曲題也可直問。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後有句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我可以這樣提問:為什麼說孔乙己“大約”死了?為什麼說孔乙己“的確”死了?學生通過深入的思考,最後得出結論:魯迅用看似矛盾的語言,揭示出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的罪惡。可見,通過直問,理清是非,一目瞭然地理解了文章的實質。
四、分層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思維的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如講《故鄉》,可提出以下問題:文中的故鄉是什麼樣的?作者用了哪些富有特徵性的詞語勾勒出這種景象?這些詞語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心情?為什麼會有這種心情?這種提問環環相扣,兩個或幾個問題在知識上是層進的,從而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一個個問題的解決,有利於學生對文章重難點的解決。
教育家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上適時適度、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願我們的教師能精心設計各種類型的`課堂提問,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成為教學大師。
一、課堂提問的技巧
“要把知識的果實放在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得著的位置”。這個比喻生動而准確地告訴我們: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高不可攀,又不能讓學生唾手可得,而應讓學生跳一跳――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後獲得正確的結論。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勞動取得成果,才會由衷地感到喜悅,同時也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恰當的提問,巧妙地引導學生作答,可以引導學生一環套一環,層層深入地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探究研習的目的。
1.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問題。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在語文課堂上設置疑問,在圍繞課堂教學重難點的前提下,應先從簡單的問題問起,然後一步步問到核心問題。這種方法叫做“剝洋蔥法”,一層層地深入分析,直到把問題剖析透徹為止。有些問題是由局部到整體組成的,可以先從一個個小問題入手,然後把各個小問題的答案綜合起來,概括出核心的內容。課堂提問必須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如果問題難度過大,就會導致學生思維“卡殼”,課堂冷場,達不到提問的目的,因此,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要做降低難度的處理。如講授課文《沁園春・雪》,如果老師直接問:詞的上闋寫景與下闋評古論今有什麼聯系?學生恐怕難以回答。老師就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幾個較容易的問題,以降低問題的難度。如:(1)詞中的承上啟下關系說明下闋由景到人,作者用哪個字概括他對哪些歷史英雄的評價?(2)作者這樣評論古人,目的是什麼?(3)歌頌今天的哪種人?(4)這首詞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這樣一問,使學生由易到難,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對原來較難的問題的理解:上闋寫景是下闋評古論今的基礎。又如講授小說《范進中舉》一文,在要求學生理解小說描寫了怎樣的社會環境這一問題時,也應從淺處提問:范進中舉前後,眾鄉鄰、胡屠戶及張鄉紳的態度有何不同?通過引導對比,學生就會較容易地理解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從而對這個問題作出比較全面、准確的回答。這種深題淺問的方法,可以化難為易,四兩撥千斤。
2.巧選角度,變中求異。
提問要盡量避免概念化、一般化的老生常談,不能總在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上繞圈子,而應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現實相結合,書本與生活相結合,注意採用比較新穎的說法,從新的角度巧妙切入,使問題富有形象性、啟發性,以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比如在教《晏子使楚》時,我先創設一個情境:假如你是晏子,正面臨楚王的誣蔑:齊人固善盜乎?然後提問:“你是晏子,那麼你將如何反駁楚王呢?”在同學們各抒己見後,我再說明晏子對楚王的反駁,通過同學們的回答與晏子的反駁相比較,分析總結出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這樣顯然比直接問:《晏子使楚》表現了什麼?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更能引起學生思維的興趣,也更加深了學生的印象。
3.應注意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銜接。
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設置問題時,選擇恰當的時間,恰當的環節,才能體現問題的價值。精妙的提問,通常是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的。這就要求教師在設置疑問時必須考慮到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跨度和銜接。
跨度太大,學生思維不全面,問題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反而弄巧成拙。跨度太小,失去挑戰性,學生不感興趣,白白浪費課堂時間。所以有人提出“跳一跳摘桃子”的說法,就是說你既要讓他吃到桃子,又不能輕易地讓他吃到桃子。因為設置問題跨度大,若長期“只跳無桃”,學生就會漸漸失去積極性。而跨度太小,不用“跳”也能吃到桃子,學生自然就懶於思考了。
這就需要我們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把握好跨度,使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就像走台階一樣,必須一步一步走過去。而且“台階”還不能太高,否則一級台階跨一大步還過不去,就很難再往上爬。不僅問題與問題之間的跨度要適中,幾個問題間的銜接也很重要。課堂提問,不能只是簡單地把幾個問題羅列在黑板上,還要使問題之間銜接得天衣無縫,不著痕跡地把問題與問題連在一起。
4.提問應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培養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方法的,那麼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標准,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在學生掌握了課本知識後,我們如果引導他們把這些知識與課外相關知識聯系起來思考,就能擴大知識的利用價值。如在學習了《背影》一文後,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父親”的精神品質可否在自己的父親身上找出來?又如學習了《愚公移山》中愚公持之以恆的精神後,可讓學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這種精神?能具體說說他們的感人事跡嗎?這幾個思維發散的提問都是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問”,讓學生想得“深”,想得“闊”,並把“問”與閱讀、寫作、做人聯系起來,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縱向、橫向發展,有些還能對學生加強人文精神的教育。
二、課堂提問應注意的問題
1.要面向全體學生。
教師向學生提問,一定要做到面向全體學生。如果教師提問只讓尖子生回答,時間久了,未被提問的學生就會產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思想,把自己看作學習的局外人、旁觀者,這樣實際上是讓多數學生機械地接受(有時甚至是不接受)他人現成的思維成果,與教師的滿堂灌無實質性差異,是有悖於啟發性原則的。因為啟發性教學並不能只看形式上的有問有答,更要看它的實效,即看學生的思維是否處於積極活動的狀態。所以,課堂提問要注意輻射面,既抓住點又顧及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同學發言又要讓成績一般或不好的學生發言,以點帶面,充分調動各類學生思考的積極性。
2.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有的教師問題一提出就立即點名,學生來不及思考回答,教師馬上又點另一個人,更有甚者,先點名後提問。這樣做容易造成學生心情緊張,思路堵塞,久而久之,部分學生就會形成一種害怕提問的心理。研究表明,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教師應該有兩個最重要的停頓時間,即“第一等待時間”與“第二等待時間”。所謂“第一等待時間”是指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要等待足夠的時間,不能馬上重復問題或指定別的學生來回答問題。“第二等待時間”是指學生回答之後,教師也要等待足夠的一段時間,這樣才能評價學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個問題。因為學生可能要做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改變回答。上述第一等待時間為學生的回答提供了思考的時間,第二等待時間使他們完整地做出回答,而不致打斷思路。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採用問題教學法,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適時、適當、適度的提問,不僅可以有效地挖掘課堂教學潛力,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而且可以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魅力充分地展現出來。因此,課堂提問已不僅僅是一種教學手段,而是一門教學藝術。
『肆』 初中語文教師提問的有效方法
導語:語文課堂的問題設計就顯得尤為重要,問題設計得好,總能為學生搭設思維的跳板,讓他們向更高、更遠的層面飛躍。也能較好地展現課堂中教與學、疏與密、緩與疾、動與靜、輕與重的相互關系,讓課堂波瀾迭起、抑揚有致。
一、實效課堂提問應把握的原則
1.科學性
科學性的前提是了解學生,吃透教材。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與其認知水平,即正確認識學生並科學地估計他們的知識和智力水平,真正做到從學生出發。教材內容要熟練掌握,理解其深刻內涵,老師問題的語言要規范,簡明扼要,針對性強,問之才能做到科學得當,有效地激發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發展語言,發展學生智能。問之不當,則往往啟而不發,最後還是變成教師自問自答。
2.啟發性
精心設計的問題要重視思考型、鼓勵啟發型和開放型的問題,輕視記憶型、檢查型、封閉型的問題。好的提問應該富有啟發性,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過程上,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啟發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師的問題能引發出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愛因斯坦說:“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鼓勵學生自己去揭示問題、探索語文知識、發現語言規律,體會一個探索者的成就,讓學生獲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二、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問現狀
1.提問不科學,隨意性強
教學中發現,提問會產生兩種極端現象發生:一是“滿堂灌”,這一點毋庸置疑,整個課堂氣氛以及學生針對問題的鑽研熱情肯定深入不下去,教學質量不會得以很好的提升。另一種是“滿堂問”,提問過多看似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同學的情緒,但從問題理解和掌握的本質而言,基本起不到多大作用;相反,拋出的密集問題,還會引起同學們逆反心理。
2.問題難易不均
課堂提問是基於學生認知能力前提下,有目的的創設教學情景,達到師生情感之間的一種交流、互動,進而讓老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益。但在設計教學中,也會出現所提問題把我不住難度程度,有時老師們會提出的問題超出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沒有辦法去解決或解決不到位;有的老師的問題像蜻蜓點水一樣,僅僅停留在問題的表面,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向更深層面延伸,因而也起不到教學所要求的質量。
3.對學生的答案置若罔聞
有的老師提出問題後,放任學生自由回答,最終不能給出正確與否的評價,這樣會使學生感覺到索然無味,進而也會挫傷其回答熱情。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由於老師在課前沒有對問題或答案精心設計,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亦或是老師在課堂上不能合理駕馭自己的注意力。此外,還有的老師在提問時故作嚴肅或深沉,語氣逼人,這些都不利於學生很好的思考。
三、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提問策略
1.營造學習氛圍、點燃自主學習的`激情
在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里,教師可以提高教學的水平和教學的質量,同時可以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去自己獨立的思考,獨立的想問題,想問題的答案,開拓學生的思維,教師也可以有一個舒適愉悅的環境,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會提高。這樣學生的自主性高了,學生的課前預習也會做得更好。在上課的時候,學生對老師的提問也不會一問三不知,至少能夠談談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也不會引起尷尬的局面。老師提出問題,讓盡可能多得同學回答,讓同學共同分享自己的勞動成果,學生的積極性自然而然的被調動起來了。在這種學習氛圍下,學生即使自主性較差,也會跟著大多數同學一起,完成課前預習。
2.提問要靈活多變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實際及時改變提問方式,課前設計的暗問可以改為明問,曲問可改為直問。面向全班同學發問,可有個別同學回答,也可以集體討論回答,還可以輪流回答。這樣就可以避免了學習好的同學回答了問題,而學習不好的同學從沒回答問題,激勵的學生的思緒。
如在教學《我的叔叔於勒》一文中,設置了:於勒是一個怎樣的人?菲利普夫婦一家人為什麼盼望於勒歸來?小說的結局是菲利普夫婦一家人躲開了日夜盼望的於勒,這是為什麼?造成這種結局的原因是什麼?容易的讓學習較差的同學回答,難點的問題讓中等同學回答,更難得讓全班同學分組討論。這樣,有個人回答,有集體回答,每個人的思維得到了訓練。
3.要明確提問的目的,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及針對性
我認為,有效的提問能夠對這一個問題進行證實,在初中語文課堂提問中,我們首先要做到提問的目標明確。一個有效課堂提問必須要將教學目的作為自身的依託,將對學生掌握知識促進作為主要的目的,在語文課堂中一個明確的提問主要包括測試學情摸底性的問題,啟發式的提問,舉一反三發散性的提問以及復習性的提問等等。
其次,要求我們具有清晰的提問層次,語文教師應該注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以及由表及裡地進行提問,這樣能夠將語文知識結構自身所具有的條理性進行很好地體現。比如說,在進行《愚公移山》這一個文章的教授過程中,筆者提出了“為什麼作者先寫王屋以及太行這兩座山的坐落位置、高度以及廣度?對愚公移山決心進行描寫主要是通過哪些情節?”等問題,最後,要求提問內容必須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身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必須要根據語文教育教學的內容,針對其難點、重點以及學生認識模糊區域來進行啟發性問題的設計。
4.注重答案的多元化
在上課時,教師不應當只局限於一種答案,應當讓學生表達完自己的思想,說完自己的答案,然後再做評論或是引導學生完善自己的答案。就像學生只回答了“陷入絕境”,老師可以再問一句,後面的一句了這些不也是描寫斑羚的處境嗎?這樣學生,就很明白自己答案不完全,同時也知道完整的答案。學生也會進一步思考,自己為什麼沒有回答完全,激發學生自己獨立思考,學生也更願意去回答。
總之,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溝通師生教與學的橋梁,是傳授知識的有效途徑。提問得法,可以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提高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重視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放眼當今的語文課堂,我們欣喜地發現,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這個重要課題已經被更多的語文同仁關注和研究,相信在廣大語文教師齊心協力和共同努力下,我們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伍』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方法
導語:“提問”藝術,是教師的知識、能力、經驗、智慧、膽略等素質的綜合體現。語文教師有了“提問”的藝術,就能把握住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駕馭住生動復雜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一、以學生認知水平為基礎,巧妙的設計問題
在任何教學活動當中,學生的認知水平都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基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僅決定了他們能夠聽懂多少,還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所以,教師在對語文教學提問的設計過程中,一定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為基礎,掌握好提問的一個度。問題太難學生難以理解或是解答不出來,不僅會影響課堂教學進度,更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問題過於簡單,則起不到對學生思維的拋磚引玉作用。在進行問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充分的了解學生的認知水平處於什麼階段,然後再以此為基礎進行問題的巧妙設計。在提問的過程中,絕不可以讓提問的語言變得過於復雜和瑣碎,否則很有可能會使學生混淆問題的重點,因此提問的語言也必須要簡練、易懂,具有一定的引導力。
在進行《故鄉》這一課的內容講解時,就在學生預習之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故鄉發生了什麼變化?”然後引導學生邊思考邊閱讀,讓學生通過故鄉鄉親的變化、故鄉面貌的變化等細節一點一點的探索,探索出楊二嫂和閏土的變化,然後再讓學生對楊二嫂和閏土前後的變化進行深入的比較,並且找出變化的內在原因,並在此基礎上引申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最終將全文的主題引出。通過有效的教學提問,可以強化學生對文章的把握和理解。
二、以提高學習水平為目的,增強問題有效性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對提問都比較看中,所以他們在進行授課時都會進行大量的課堂提問,然而課堂提問的效果卻不是很理想,這令初中語文教師都感到十分困惑。
筆者通過對自己以及身邊同事工作經驗的分析發現,之所以會出現不進反退的情況,主要是由於教師的提問過於隨便和簡單而導致的。其主要表現可以有兩種:(1)“是不是?”、“對不對?”形式的問題過多,提問的毫無意義;(2)問題設置過於簡單,很多問題學生只需要通過閱讀就能夠得出結論,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這兩種情況的出現在語文教育工作中是非常常見的,但其問題的設置毫無意義可言,想要保證課堂提問的效率,提高其對於學生思維等各個方面的鍛煉,就必須要使課堂提問具有一定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必須要保證問題的針對性,保證所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能夠緊緊地圍繞文章的內容及思想。在此基礎上,問題還必須要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保證所提出問題必須要具有一定意義,例如能夠鍛煉學生的哪方面技能,讓他們從中收獲哪方面知識等等。例如在進行《石榴》這篇文章的教學時,筆者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喜歡夏天更喜歡石榴”這句話,筆者就設計出了這樣一系列問題:
問題一:“作者寫喜愛夏天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問題二:“由文章我們能夠看出作者喜歡的到底是什麼?”
問題三:“作者雖然表面上寫的是石榴的口味,但是實際上表達的是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設計,不僅能夠使學生從作品的描寫當中讀懂作者的寫作意圖,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作者的'寫作手法,從而將其學以致用。
三、以拓寬學生思維為策略,強調問題多元化
提問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教師在進行提問的過程中,可以根據問題的類型、目的來對問題的形式進行改變,以便更好的達到預計的提問效果。現階段的初中語文教學提問之所以實效性差,與教師提問的方式單一、死板有著直接聯系的,因此,想要提高課堂提問的效果,就必須要使問題形式變得多元化。
經過實際教學經驗總結,筆者認為以學生的生活實例為基礎進行提問,或是利用多媒體幻燈片來進行提問,都是非常不錯的課堂提問形式。教師通過對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和學生的生活體驗的掌握,來將兩者進行比較溝通,進而將問題提出,讓學生將書本上的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生活當中,那麼學生的探究慾望自然會有所提升。利用多媒體幻燈片來進行提問,能夠將學生的思路以及注意力充分的引入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好奇心和積極性,使問題的指向性更加的清晰和明確,在充分調動學生探究慾望的同時,能夠使課堂提問的效果得到顯著的提升。
結論:
終上所述,在初中語文教育活動中,有效的課堂提問對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的重要性至關重要。提問是教學工作中的一種藝術,語文學科的提問更是如此。為此,教師必須要改變自己的傳統教學理念,樹立起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根據教學大綱要求以及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掌握,來巧妙地設計出符合學生認知的、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慾望的、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水平的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為學生良好語文素養的形成提供保障。
『陸』 初中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策略
導語:語言是生活中最普遍的交際工具。掌握好這個工具對利用課堂傳播知識、教育學生的教師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教師通過興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裡的分析,簡明扼要的概括,恰到好處的點撥,就能夠把學生帶進瑰麗的知識殿堂,並開啟其心智,陶冶其情操,使其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從而更好地為實現教學目的服務。
1.將問題設置在教學重點上
教師要把教材上文章的重點作為提問的重點,當學生們充分調動思維去思考去解惑的時候就是把文章的重點過濾了一遍,即使沒有考慮出完美准確的答案,依然可以使學生深刻的記住文章的重點所在,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就會帶著這份疑問去學習文章,正所謂“學起於思”,課堂上教師要把問題設置在整篇文章的關鍵處,當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就自然的進入學習狀態了。
例如在學習文章《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讀在百草園及三味書屋的生活,分別說說百草園有什麼樂趣?作者說百草園是樂園,那麼三味書屋是否有樂趣呢?是什麼樣的樂趣呢?學生在朗讀之後,可以得出一些答案:色彩斑斕、明艷美麗的植物,體態可愛、生龍活虎的動物以及神秘、奇異的美女蛇傳說等等兒童喜歡的樸素自然的樂趣是作者喜歡百草園的原因,而三味書屋是作者上學的地方,其中苦與樂交織在一起:讀書對課不斷增加卻在後園偷樂,先生雖有時面有慍色卻也偶爾的寬容,乏味的.唱讀時的“相宜”之樂。作者用對比的手段用三味書屋的生活來反襯百草園的多彩有趣,故找出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之樂的異同是本文學習的重點,教師巧設問題,引導學生抓住學習重點,輕輕鬆鬆的學好一篇文章。
2.把握好提出問題的時機
課堂提問的主要目的是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誘導學生思考問題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能力,如果將學生問蒙、問蔫兒則起不到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教師應該抓好時機提問,掌握好提問的切入點,不要過早或過晚的提問,在學生還沒有充分了解文章的時候提問,會使學生茫然無措,不知所雲,這樣可能導致學生的恐慌及反感心理,失去學習的興趣,過晚的提問時,問題的答案早已經在課堂內講解過,學生都能回答出來,沒有經過認真思考的過程,對問題沒什麼興趣也沒有加深印象,課堂提問變成了課堂的一種點綴花絮。 教師需要將課程的學習任務與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結合在一起,在恰當的時間提出難度合適的問題,使學生根據所學知識通過認真思考解答出問題,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滿足了學生的成就感。
3.課堂提問要針對整體同學
有些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計劃,在課堂上能夠將課程順利講完,只是把提問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點綴環節,提出的問題沒有針對性、計劃性,總是找那些學習能力強、回答問題積極主動的學生來回答,對於那些想回答可是又沒有信心和根本沒理解問題的學生不聞不問。表面上問題迎刃而解,課堂氣氛活躍,可是真正參與進入課堂氛圍的只是少數學生,那些被冷落忽視的學生只是課堂上看熱鬧的看客,可能一堂課下來,什麼都沒有學到。時間長了,經常被漠視的那些群體對老師所有的問題都會無動於衷,長此以往,這些學生的思維能力就得不到發展,甚至嚴重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在這種氛圍下的課堂里,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無法被發現,更得不到解決。
因此,教師應該重視課堂提問環節,將課堂提問作為教學計劃中的重要版塊,精心設計問題內容,爭取做到針對不同層次的同學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使所有學生的參與到提問中來,對於學習能力差、學習不積極的學生更應該重點提問,讓他們時刻都有會被提問的緊張性,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在學生回答出問題時予以鼓勵,使所有學生對回答問題產生興趣、充滿信心,課堂氣氛達到真正的師生默契,實現當下大力提倡的教育公平。
4.讓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要求教師在課堂提問過程中,應該保持自己作為學習引導者、組織者地位的同時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不要過細過死的把問題和答案設置在一處,更不要將自己的思維模式強行附加在學生身上。教學過程應該是動態的、多樣性的,特別作為語文課程來說,除了字詞句的固定形式外,在學習文章方面並沒有絕對固定的答案,每個學生都有自己思考問題的方式,自然思考結果也會多種多樣,教師要給同學們充分的思考和發揮空間,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選出具有代表性的答案和學生們探討、研究,最後給出正確方向的引導。
例如在學習《領養木雕》這篇文章時,可以給學生設置問題,作者做了對朋友反悔的事情到底對不對?如果你是作者你會怎麼做?你在生活中有沒有做過對朋友反悔的事?這樣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並且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理解文章,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5.帶領學生回歸課本
提問是一門藝術,但它更是優化課堂的一項工具,教師作為課堂的主體把握者,一定要將這把工具運用自如,在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發散思維的同時要不斷引領學生回歸課堂,不能讓學生的思維由發散變為散漫,學生在思考出答案之後,教師要給予重視、傾聽並解答,然後因勢利導回歸課本,讓學生在體味學習樂趣的同時將重點放在課堂學習上。
6、設計深刻性問題,促進思維拓展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所提的問題一定要“准”,即抓住學生的心理,找到合適的切入點,精心設計問題情景,啟發學生,深入思考。這里所說的“准”,是指要圍繞教學目的,從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出發,抓住主要問題層層設問,啟發學生思考;同時必須抓住課文內容的邏輯關系,一步一步地深入,不能提過大過空的問題。如教沈從文的散文《雲南的歌會》時如果這樣問學生:“課文如何體現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的?”學生對於這樣的問題肯定不知從何下手,只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難以回答。長此以往,必將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木。”所以,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一定要抓住學生的心理,問准問題,以“小切口”來體現大問題。例如,學習《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篇課文時,因為課文很長,如果教師在提問時沒有重點,眉毛鬍子一把抓,那麼學生就不知道該怎麼下手,而出現無所適從的情況。因此,在教這篇課文時只要抓住兩個問題:一是魯提轄為什麼要打鎮關西?二是魯提轄是怎樣打死鎮關西的?從這兩個問題出發,作為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和課堂討論的風向標,讓學生圍繞著它自由發揮提出問題。這樣逐漸深入,學生們由此就能透徹理解全文。
7、注重發散型思維的提問
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不僅要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理解文章要表達的意義,同時還要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提問時,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提問的深度,並且一定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設問,啟發引導學生,使學生在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的同時,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只一種劃分方法,那麼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標准,又該如何劃分呢?
又比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學生認識到作者抨擊社會黑暗,戰爭殘酷,追求美好生活的美好願望。在教師提問引導,“如果當時社會上都是陶淵明這樣的人,社會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很多學生經此一問,都認識到“假如人人如此,那麼社會就談不上發展。”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淵明思想中消極的一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8、提問著力點要放在能力訓練上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的,因此,課堂提問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徹底改變以知識學習為中心的基本教學體系和以教師講析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訓練為中心的基本教學模式和教師指導下以學生主動學習和練習為主的基本教學形式。要堅持以訓練為主線,使教和學都成為訓練的手段,在聽說讀寫訓練的全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掌握字詞句章等知識。
為了使訓練更有成效,教師必須善於設計,精講巧問,即使是一般的課堂提問和練習也要著眼於能力訓練。如《桃花源記》的教學,可以設計這樣一個問題:“妻子”在文中是一個詞,還是兩個詞?本文中像這種文字形式相同而古今詞義不同的情況,你能找出幾例?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藝術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整個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柒』 初中語文教師上課如何有效提問
導語: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沒有問題,就沒有對知識的關切,沒有對知識的關切,就會對所學知識漠然置之。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一、找到興趣所在,提問激發求知慾望
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最關鍵的因素。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有效提升,促使他們自主地學習課文,我往往會在上課之前先根據課文的內容找到學生的興趣點所在,然後根據這個興趣點提出一些問題,促使學生進行思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授《明天不封陽台》這篇課文的時候,我便直接從文章的題目人手,給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促使他們進行想像。我向他們詢問:“這篇文章的名字叫做《明天不封陽台》,那麼大家想想看,作者到底為什麼明天不封陽台了呢?”這時候學生便展開了思索,根據自己的想像力來構想這篇課文的內容。
有的提出“作者是為了呼吸到更加新鮮的空氣,所以他不封陽台了”,有的提出“作者是為了方便在陽台上種花,所以不封陽台了”。看見學生們討論問題的氣氛如此熱烈,我卻並未直接告訴他們文章的內容是什麼,而是讓他們在思索完畢之後,自己打開課文進行閱讀,看看自己是不是猜對了。這個時候學生們的閱讀情緒都十分高漲,都想要知道自己的答案是不是距離正確答案最接近,於是一個個都紛紛打開課本來認真閱讀。在閱讀之後,我再讓學生說說看,自己在文章中讀到了怎樣的答案。這個時候大家回答是:“因為作者在陽台上發現了一隻鴿子,他想要和鴿子親密接觸,所以不封陽台。”此時大家對於這篇課文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再繼續上課效果就會更好。
一個好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心中求知慾望,然後促使他們進行自主閱讀,抓住疑問點能夠擴寬學生的思路,能讓學生的思想撒出去,又收回來,對學習起到較好的促進作用。
二、設置中心問題,延伸問題眾星拱月
一些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往往問題過於零碎、過於膚淺,有些問題學生只是簡單地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了,還有些問題學生在課本中一找就能夠找到答案。這樣的問題只能夠引起學生短時間的思索,如果在教學的時候想要將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還需要設置一個中心問題,然後讓其他延伸問題如同眾星拱月一般起到輔佐或促進的作用。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初中語文《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時,我就設置一個主問題,然後將其他的問題作為輔助,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我提出的主問題是:“皇帝的新裝揭露了一個怎樣的社會現象?”在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之後,就安排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然後進行小組討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討論,我還增加了一些延伸問題來進行補充,如:“那些大臣們面對皇帝的新裝,表現出怎樣的態度?”“那些平民在看到了皇帝的新裝之後,是什麼感覺?”“那個裁縫為什麼要給皇帝設計這樣的新裝?”“小孩在看到了皇帝的新裝後說了什麼,他為什麼要這么說?”可以看到,這所有的延伸問題其實都是直接圍繞中心問題展開的,如果學生能夠將這些延伸問題一一回答好的話,那麼他們自然就能夠更好地回答出中心問題了。
通過設置中心問題和延伸問題的方法能夠讓學生更快地把握住整篇課文的主旨,能夠讓他們通過對延伸問題的討論來達到解決中心問題的目的。
三、提出深入問題,直接透視課文主題
為了讓學生對課文主題的認識更為深入,我在設置問題的時候,一般都將一個小內容作為切入點,然後提出深入的問題,直接透視課文的主題。這使得學生學習的視角更為集中,讓學生能夠直接看透整篇課文。
例如,學習《威尼斯商人》這篇課文的時候就可以採用這種方法。《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戲劇中的節選,而所節選的內容本身很長,所以要進行教學的話,就要通過提出深入問題來抓住關鍵。
我在教學的過程中以“一磅肉”作為深入的切入點,讓學生圍繞“一磅肉”的問題來進行考慮。這“一磅肉”貫穿了全劇,是整個故事之中最重要的矛盾沖突,通過不同的人對“一磅肉”不同的看法和處理方式,能夠看出每一個人不同的性格。這時候我讓學生以“一磅肉”作為基點來找找看每一個人物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如何處理的,思索這樣的行為反應了他們怎樣的.性格。然後還可以從“一磅肉”延伸下去,讓學生思索作者莎士比亞究竟想要通過這“一磅肉”反映怎樣的社會沖突,莎士比亞又是否在作品的主人公身上寄託了自己的希望?這樣的問題將一個小小的問題作為切入點,然後深入到了課文的最深處,讓學生能夠從中看出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故事的發展等都是圍繞什麼進行的,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思索。
提出深入問題的方法相對於授課的時候圍繞課文進行通講很顯然有更大的好處,因為它能夠充分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他們圍繞深入問題進行自主探討,從而對課文有自己的深入了解。
四、鼓勵創新提問,自己提問自己討論
在初中語文課堂中提出問題,能夠促進學生的思考,不過要注意一點,那就是事實上提出問題並不只是教師的專利,學生們也應該投入其中,提出自己的問題。所以我在教學的時候經常鼓勵學生在自主閱讀的基礎上提出創新的問題,然後自己提問自己討論,這樣得出的答案他們就會記憶更加深刻,會有更好的學習效果。
我在教授課文的時候,一般都讓學生先進行自主閱讀,然後再提出自己閱讀文章時的感受,最好能夠提出一些創新的問題。例如在學習《一厘米》這篇課文的時候,就有學生提出:“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不是太過於較真了,這樣生活的話是不是太累了呢?”我就乾脆以這個問題作為切入點,讓學生嘗試分析文章中到底有哪些地方反映出了主人公的“較真”,主人公是不是自己也覺得“這樣挺累的”,後來主人公又感到“生活中多了幾分追求”,這又是為什麼呢?通過自己提問自己討論的方法,學生可以在討論中理解主人公身上所體現出的責任感,雖然可能會“累”,但是為了完美母親這個追求,她還是必須要努力。除此以外,我還在學生討論之後讓學生思索自己的父母在生活中是怎樣教育自己的,有沒有類似的事情,可以拿出來和同學們分享。
通過這樣主動的提出問題,不僅能夠開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討論問題,更能夠使學生因為自己探究到了事情的真相而感到興奮,他們對於學習語文也會更加感興趣的。
總之,通過巧妙設置提問的方法能夠讓語文課堂充滿活力,能夠讓學生在思索問題、討論問題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學習課文。
『捌』 【淺談在初中語文課堂中如何提問】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在語文課堂實施教學肢鉛中,實施提問是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貫穿語文教學的始終。然而我們有些課堂中,語文的提問變成了簡單的問題疊加,要麼就變成了職業提問家架勢,失去了提問的精彩光澤,沒有任何美感可言。
一、設計問題要三思而行,講究問題的信度和效度
提問能力是語文教師必備的重要素質,是語文教師搞好教學工作的基礎,提問的質量如何是衡量語文教師教學基本功如何的重要指標。教海無涯,語文教師的提問能力是需要不斷提高的,語文教師應該把學習提問作為自覺意識,貫穿自己終身的學習生活。
課堂提問的問域不能過寬,問題明確而沒有歧義。尤其要抓住問題的症結所在進行精心設計,如抓住中心句、抓住變化處、抓住細節、抓住關鍵、抓住容易疏忽處、抓住「空白點」等: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特別要精心設計好每節課之初的問題,因為這些問題的質量會影響整個教學過程,正如錢夢龍老師所說:要「先問一些比較容易、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一點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後逐步加大難度……我覺得開頭提的幾個問題很重要,如果開頭的幾個問題先把學生『悶』住了,那麼往往會造成整堂課的氣氛沉悶」。
二、課堂提問要體現學生主體,研究學生的心理
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只有研究學生答題心理,才有利於提高提問能力。要使課堂提問實現師生的有效交流,提高教學效率,就須察言觀色,因勢利導,不斷疏通學生的心理障礙。
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對學生的答問心態應該了如指掌,如有位教師就形象地總結出了學生答問時的多種心態,很值得我們借鑒:含笑舉手、眸眼炯炯者——「不成問題!」這是胸有成竹的表現;頻頻舉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這是急不可耐的表現;笑得嫻靜、不求發言者——「這題早會!」這又屬於隔岸觀火的;佯裝走神、智求召喚者——「犯紀律,看你叫不叫!」這些是以假亂真的表現;舉手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沒把握!」這有點舉棋不定;急問左右、迅速補漏者——「不行,還欠火候!」這屬於臨陣磨槍的表現;搔首翻眼、隨便舉手者——「最好別點我!」那就是倉促上陣;愁雲滿面、眼光飄忽者——「怎麼答?從哪兒想?」這一定是一籌莫展的表現了。
語文課堂提問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參與教學過歷蠢好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提問創造一個使學生學習探索,學習發現,學檔吵習發展,學習成功的有利條件,讓學生學會探索、學會發現、學會發展、品嘗到成功。因此,語文課堂提問一定要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地位表現得如何,是衡量提問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
三、提煉提問語言,力爭問題本身的精美
語文教師必須不斷培養和提高提問語言。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必須規范純正,因為語文教師的語言具有很強的示範性和影響力,對學生的言行、習慣乃至思想感情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還要准確嚴謹,問題的表述絕不能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失誤或困惑,問題的措詞是否恰當,表達是否准確,會影響提問的清晰性與連貫性,過多地改變提問中的措詞有時不但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反而會引起學生思維的混亂,對此語文教師應有充分的思想准備。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還要做到形象生動,能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答問題,有時需要來點幽默、詼諧,這樣容易把學生引入樂學的境界。語文教師的提問語言要抑揚頓挫,疏密相間,自然有序,讓學生對提問感到樂趣。提問之後要留出時間讓學生思考,停頓會為學生留下積極思考的空間。停頓的時間因問題的難易度不同而應有所不同,如果問題較簡單,停頓的時間就短;如果問題較難,停頓的時間就要稍長一些,語速也不能快,否則,學生會因你的快節奏提問而聽不清題意。語文教師的提問語氣要親切自然,特別是對所謂差生,更須用鼓勵的語氣,在進行評價時注意用贊許或肯定的語氣,如「不著急,再想想!」「暫時答不出,沒關系,坐下來再想想。」
四、研究「問點」,牽一問而動全文、動全課
語文教學中的提問應該是教師的創造性勞動,語文教師的提問就應該充分體現其不竭的創造潛能。語文教師的提問應最能反映其教學機智,能反映其對教學的理解程度,能反映教師對語文教學的藝術追求,能突出語文教學的創造性特質。創造的發生始於對問題的覺察和確定,隨以心智活動的探索,提問方案的提出,而終至問題的解決與驗證。創造性是潛藏於人腦中的金礦,人人都富有創造力。語文教師應是富於靈智的創造者,富有情感的藝術家,在語文教學中善於捕捉和利用信息反饋所提供的各種教學契機,獨具慧眼,以新穎的角度創造性地進行提問,啟發學生從事創造性思考。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要充分顯示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才能,發揮提問的藝術,隨機應變,在極短時間內創造性地「激發」出多種方案,以美促進美,以智慧啟迪智慧。在這種良性的反饋循環中,才能讓學生欲罷不能,去積極地主動地發現問題、探索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使課堂提問成為學生展示自己創造潛能的最佳途徑,讓語文課堂精彩不斷,亮點不斷,熠熠生輝!
『玖』 初中語文教師課堂提問的提高方法
導語:美國教學法專家曾說:「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的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查出來。中小學教師若不熟諳發問的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見,提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教學藝術。
1.初中語文老師在開展教學階段存在的不足
1.1老師採用的提問方式有所欠缺
初中階段的語文老師在開展教學時要合理的把握教學方法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還有就是語文老師應該合理的把握提問的時間,最大化的激發學生對於語文知識學習的興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可是,現實狀況卻表現為,初中語文老師在進行教學時只是單純的進行知識的灌輸,沒有有效的把握提的時間以及方式,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注意力的分散化,學習熱情的降低,嚴重影響課堂畢段粗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
1.2語文老師對於問題的處理不夠靈活
初中語文教學課堂上存在以下兩種不恰當的提問狀態:一種是教師在提出問題後,沒有等到學生回答,而自行作出回答。另一種是老師在將問題進行提出之後,沒等學生對自身提出的錯誤答案進行更正時,老師便將對的答案進行提出。上述所提及的老師對於問題的處理方法都是不恰當的,沒有對問題教學這種新型的教學方法進行有效的運用,容易導致學生對問題進行回答的熱情減弱,容易產生自己回不回答問題根本就無關緊要的想法。
1.3問題總是會重復
結合語文教學的實際經驗來看,許多老師都會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在課堂上問題總是會重復的出現。老師的這種行為,一方面將課堂上的寶貴時間予以浪費,另一方面使得學生在進行聽課時養成了惰性的習慣,上課的注意力會大大減弱。
1.4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強
老師開展語文教學時的時間是有限的,因此老師不可能將大量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進行預習。倘若老師於課堂開始之前沒有要求學生開展預習的工作,就會出現課堂上老師提出的問題沒有學生進行回答的現象,學生在整個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非常茫然的現象。出現上述的狀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強,課前沒有進行有效的預習。
2.提問時應注意的事項
2.1創新提問所採用的方法
課堂教手鎮學對於這個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所以,初中語文老師在課堂上所提問的問題盡量避免瑣碎,對提問所採用的方法予以創新,提高整個課堂教學的質量以及效率。具體表現為,老師在進行提問時要盡可能的選用一些牽引性較強的問題,以幫助學生更好,更透徹的理解文章內容,掌握其中所蘊含的道理。例如,老師在講授《背影》這篇文章之前可以先引導學生開展預習,之後藉助於一些牽引性較強的問題來幫助學生在課前進行文章內容的有關思考。比如說:「作者在文章中是怎樣描寫與刻畫父親的背影的」,「這一句中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感情」等,這些問題的提出幫助學生對中心思想進行更好的思考,這樣就會顯著的提高課堂的效率。
2.2結合教學目的提問
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提問,應結合教學目的提出問題,避免毫無目的性的提問。在提問過程應規劃的對教學目標進行分類的提問,以課程的重點、難點和突破點作為設置問題的'方燃洞向點,以此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使得問題的提出有開門見山或是直奔主題的效果。
2.3提高問題的深度
在課堂上老師進行的提問,要講究一定的藝術性,盡量不要提一些非常簡單化的問題。雖然,問題的簡單化可以更多地考慮到多數學生所具有的能力。然而,這樣對於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是非常不利的。部分學生在成績上表現的非常優秀並且擁有較強的思維,這時問題的簡單化不能有效的滿足這部分學生的需求。所以說,老師在對教學問題進行設定時,要注意提高問題的深度,幫助學生在思維能力以及創造性方面加以提高。
2.4將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從多方面來對問題的情境加以創設
語文老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將學生在課本上了解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加以聯系,從而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問題的提出。把學生的注意力引領到課堂中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老師在設計課堂問題時一方面要結合學生實際,另一方面可以藉助於課外的有關資料來更好的開發課程資源。這種從多方面來對問題的情境加以創設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有利於提高學生對於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不斷的進行探索以及思考,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更好的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2.5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引導學生積極的回答問題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於老師的提問不能及時的予以回答或者回答錯誤時,老師需要做的不是急於進行糾正,更重要的是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去進行思考,在這一過程中老師要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直至最終正確答案的得出。學生在參與課堂的過程中可以很好的將自己想法予以表達出來,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化。
3.總結
初中語文教學對於學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了更好的將語文教學質量予以提高,可以引入課堂提問這一模式,促進將學生在課堂上的注意力進行了有效的提高,也有利於學生提高學習的自主性。
『拾』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提問技巧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提問技巧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創新源於「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時適度且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然而,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或者不懂提問藝術,或者沒有設置好提問技巧,出現了不少教學的誤區。如何用精、用巧提問藝術,使得思考不再是機械的應答,也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我認為,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必須做到如下幾方面:
一、圍繞教學目標提問
語文課堂上,學生的討論總得圍繞著教學目標這個大方向。怎樣保證學生不漫無邊際隨意地亂問?老師預先示範性的提問,就必須要從教學目的出發,緊扣住大綱和教材。凡是有悖於大綱或是游離於教材之外的問題,都不宜在課堂上過多討論,因為單就某一堂語文課來說,教學目的是比較單一的,如果四面撒網,就會漫無邊際。如果老師不知所問,那麼學生當然也就不知所答,更不用說提出自己的問題了。
二、要把握問題的高度,做到難易適中。
教師設置的提問需在學生有疑問處,有疑問才有爭論,有爭論才能辨別是非,也才能引起學生探求知識、得到真理的興趣。特別是經過教師的引導,同學之間的交流,使問題得到解決,創造一種「洞然若開」之境,不僅會使學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滿足,而且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提問往往存在兩個誤區:一是無疑而問、為問而問;二是大而無當、太廣太深。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是課堂成敗的先決條件,課堂提問的目的應服從總的教學目的和任務,但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每堂課的教學目的、任務提出難易適度的問題。提問的內容要具體、准確,必須對提問的目的、范圍、程度、角度反復設計,加以限定,切忌隨心所問。如在教學《雪》這篇課文時,有的老師就這樣導入了新課:同學們,你們見過雪嗎?雪是什麼顏色的啊?下面的同學異口同聲地回答:見過,白顏色的。這樣的提問似乎能夠營造一種形式上的熱鬧的氛圍,卻很難想像它的價值所在。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往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這是常有的事,原因可能是難度大。遇到此種情況,老師應想方設法「化難為易」,聯系生情,降低問題的「高度」,以避免「冷堂」的境地。在教《紫藤蘿瀑布》時,直接問:「那時的說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麼必然聯系。」這句話有什麼含義?由於初中生生活與「十年文革」相去甚遠,理解這句話難度頗大。為了幫助他們理解,就可以設計一系列小的問題:1、那時,指什麼時候?2、那時的社會狀況是什麼樣子?3、「東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掛在樹稍」這種描寫有什麼意圖?進而幫助學生理解,花的稀落到如今的繁花毀橘似錦正是自己和國家命運的象徵。問題的高度把握好了,學生的思維就會被充分激活,積極創造的火花也就能得以充分引發。
三、問題的提出要有啟發性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都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因此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採用不同的方法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課堂上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能根據自己的知識輻射開去。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遊》時,文中對景物的描寫「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盡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體現。假如只是單純的語句翻譯理解,一則學生不容易准確地把握,二則無法體會其意境。於是教學中採用了增刪法來理解:
1. 原句改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行嗎?
2. 在原句後增上「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你以為合適嗎?
這樣一來,學生馬上從問1中明攔悉確了原句使用比喻的妙處: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從問2中體會到了作者營造了一種幽遠空明的意境,這兩個問題的解決就加深了學生對作品思想內容的理解。這樣的提問有利於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內容與主題,從而使教學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問題的提出要有創新
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的延伸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提問的繁雜細碎是課堂教學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問的設計不周實質上是課堂教學改革沒有力度的表現。樹立改革提問設計的意識,就該提到「創新」的高度上來認識簡余乎。這就要求教師進行課堂教學「主問題」的設計研究,用少量具有牽引力的「主問題」來代替數量眾多的「碎問」。「主問題」是相對於課堂教學中那些零碎的、膚淺的、學生活動時間短暫的應答式提問而言,它指那些對課文閱讀教學起主導作用、支撐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創造的重要的問題或提問,它有著自已鮮明的特點:
(1). 「主問題」是經過概括、提煉的,是教師仔細閱讀課文與精心思考教學的思想結晶,是一種體現整體性閱讀的教學問題;
(2). 「主問題」在教學中出現的順序是經過認真考慮的,一節課中幾個重要的主問題,其出現的先後是一種科學有序的安排,在教的過程中它們各自發揮自己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問的隨意性;
(3). 「主問題」對課文內容和教學過程都有著內在的牽引力,每一個問題都結合起課堂上一個教學活動的板塊。
總之,「主問題」在課文閱讀教學中能減少無效、無謂、無用的提問,節省出一定量的課堂教學時間;能一線串珠地整體帶動課文的理解品讀;能形成學生長時間的深層次的課堂學習活動。於是,課堂氣氛將以學生的讀、寫、說、思為主要成分構成,因而使課堂顯得生動活潑。
如教學《故鄉》一課,學生在預習課文、了解課文的背景之後,教師提出了一個問題:故鄉產生了哪些變化?學生邊讀邊擬發言要點。幾分鍾後,課堂上開始閃現學生思考的結果:故鄉的面貌變化了,故鄉的人也變化了(閏土和楊二嫂)。教師以此為基準進行調控,要求學生繼續深入比較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並思考產生變化的原因。分析完畢後追問:作者寫這些變化的用意何在?這樣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題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徹底,一方面對光明未來滿懷信心。這節課的教學中,就是「故鄉產生了哪些變化?」這個主問題在主導著、牽動著教學進程,引出「執一而馭萬」的一系列智能訓練活動,更由於這一問題而形成明顯的長時間學生活動板塊。
「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語文課堂提問的技巧也應是無窮無盡的,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全成長,為了全方位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探索向學生激疑設向的方法,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