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有效的使用語文教科書
(這是許6569 小能熊365日寫作計劃的第22篇文章)
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在實際的教學中,我覺得我忽略語文課本多年。通過最近聽課,再反觀我自己的課堂,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怎樣有效的使用課文:
一、在正確理解教科書的基礎上,高效地利用教科書
語文課本是進行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教學資料,也是語文學習的重要資料,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重要載體。所以,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正確認識到教科書的重要作用。,正確理解課本內容,認真發掘其教育價值。
在備課時,我們必須深入教材,鑽研教材,設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而不能僅僅靠一本教學參考書,在不深入理解文本,挖掘內容之時把教參中的內容寫到教案中,上課時再把學生的思路引導到統一的標准上來,這樣,也就談不上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了,更嚴重影響了教學的效果。
所以,我們稍顯要把初中階段8冊教科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全面了解教材的結構、框架,然後把握每冊書的側重點,再了解每個單元的內容。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承擔著不同的教學重點,了解了每個單元的重點,才能抓住教學的主要內容。其次,我們還要對每篇文章進行研讀,在不依賴任何參考書的情況下靜下心來自己閱讀,去感受文章的思想內容、明確教學的要點;然後,參考相關的資料以豐富教學內容;最後,結合近10年河南省中考語文的命題導向合理安排內容和課時,有效的使用教科書。
二、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合理地使用教科書
1、根據語文教科書中選文多義性的特點,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引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
每個學生由於興趣、愛好、思想、情感、成長經歷和背景的不同,對文章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根據教材的多義性和學生的個體差異,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應該關注學生的感受和體驗,注重培養他們自己獨立閱讀、思考並形成自己觀點的能力。
2、深入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充分發揮教材在培養審美情趣、陶冶情操、訓練閱讀能力等方面的導向作用,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發展。由於學生的性格愛好不同,必要的引導不可少。某日聽課的一個片段現記錄如下(《故鄉》):
……
師:魚怎麼會有腳呢?
生:有!
師:什麼魚?
生:娃娃魚。
師:真是見多識廣!我想跳魚也有兩只腳,你們看到過沒有?
生:沒有。
師:這說明什麼問題?書上怎麼說的?
生:說明閏土見多識廣,閏土心裡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
……
「跳魚有腳」是課本中的一個細枝末節,在教學中完全不必要拿出來討論,可是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我們那個老師又不能置之不理。她引導的十分巧妙,既幫湖州學生解決了疑問。又有效地發揮了課本的作用。
3、尊重教科書,深入挖掘教科書。
語文課本上的選文具有明顯的教育目的,我們備課的時候不能偏離教科書的本意。
4、對課本進行選擇、加工、改造、運用,充分發揮其例證和憑借作用。
課文是很好的例子,通過一篇文章,實現舉一反三、為我所用,跳出文本,能發揮出語文課本的教育教學價值。
三、根據教學需要,創造性地使用教科書。
仔細閱讀現有的語文教材,會發現其有很大的開放性和彈性,所以,我們在使用語文課本時應根據教學中的實際,學生的實際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對教科書進行加工和重組,最大限度的發揮課本的作用。我在設計《變色龍》一課時按照廣為流傳的「四個學說」設計,李老師設計的教案按照中考對於小說類考題常考的考查內容設計。但都達到了我們預先設定的效果。
四、正確處理教科書與課外學習資源的關系,防止脫離教科書任意拓展
語文課程資源豐富多彩,這就要求我們處理好課本與課外學習資源的關系。課外學習資源應在完成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目標與課內學習資料應保持一致,在難易程度上應與學生的學習水平相適應,不能與教材內容並重甚至高於教材內容資料。所以,我們在設計「拓展延伸」環節和「課堂作業」時應慎重考慮。
2. 如何認識教材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教材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主要憑借,是教師進行教學,搞好教書育人工作的具體依據,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發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但決不是唯一標准。根據認識過程的普遍規律和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識特點,學生系統掌握知識,一般是從對教材的感知開始,感知越豐富,觀念越清晰,形成概念和理解知識就越容易,同時教材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更加系統化、規范化,有助於對教材講解的理解和掌握,並便於學生自習、復習和進行作業。因此,教師應正確理解教材,准確把握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一、正確理解教材 簡單地說:一篇文章之所以能夠成立,能夠稱作文章,是因為構成文章的各個部分相對於文章這個整體而言,起碼具有目標的明確性、組合的有序性和系列的完整性等幾種要素。在幾種因素的作用下,文章形成了一個科學的系統,環環相扣,互為貫通,臻於完美。在新課程理念下的開放式語文教學中,我認為我們所使用的課本應不只是教學的全部內容,教材應該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因此必須摒棄「教教材」的傳統觀念,樹立「用教材教」的教學思想。教材是教學的主要信息源,是教師教學的重要依據,但決不是唯一標准。教師應立足於學生的實際,多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不是為了教材而教學生,而是為了學生而使用教材,整和教材資源實現由「教材」過渡到「學材」。二、准確把握教材 准確把握教材是教師成長的重要標志。作為英語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我們教師該如何准確把握教材,為我們得心應手使用教材奠定基礎呢?它可通過課前研討的方式來實現。現在的教學要求就是備教材,備學生,備學法。(一 )備教材 1、理清教材編排體系,找到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 2、掌握單元內部結構。明確單元基本要求及個性與共性的關系。 3、揣摩編者編寫意圖。忠實、尊重、創新教材。 4、確定本課訓練重點。(二)備學生分析學生學習困惑。站在學生角度看教材,站在先學立場析困惑。(三) 備學法 1、設計教學一般流程。重視自學文本,師生交流,質疑答疑,專題訓練四個環節。 2、統一制定學法指導。 3、選定練習內容形式。三、創造性的使用教材 教師應多角度鑽研教材創造性的理解和使用教材,要盡可能的由教材的「復制者」轉變為教材的「創造者」那種照本宣科按部就班的教學方法只會把學生囿於狹小的天地里,嚴重製約學生的發展。教育家葉聖陶指出,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受到益處還得靠教師的善於運用。做法如下: 1、 重視現實性,實用教材 2、 體現自主性,探索教材 3、 突出整體性,活用教材 4、 關注人文性,拓寬教材 教師必須全面理解教材,掌握語文課程標准,以及各單元之間的聯系,重點和難點,在此基礎上再備課。弄清楚各單元教學的重點和目標。明白一個知識點與幾個單元之間的上下間關系。
3. 語文教師如何讀懂教材
【作者簡介】龍墀,湖北秭歸縣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現狀引起了各方極大的關注,許多同仁就更好更快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可行的主張。此情,讓我回想起毛澤東關於「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教導,同時喚起了個人的反思。1960年我開始任教研員時,隨老同志多次到小學聽語文課,評課的焦點多集中在讀懂教材和用好教材上。由此,「讀懂教材,用好教材」這個要求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並成為個人工作的經典,伴我到90年代末期。之後,不知為什麼,莫名其妙地對之淡薄,甚至幾乎忘卻。直到2005年,在幾所學校聽課之後,「讀懂教材,用好教材」又從腦海中跳了出來,眼下的情景,促使我不得不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
一、讀懂教材的前奏
要真正做到讀懂教材,首先必須弄明白以下相關的三個方面。
1.讀懂教材的含義
所謂「讀懂教材」,就是指對教材的內容要有明確的了解,要理解得透徹,不能含糊,不能一知半解。具體到閱讀一篇文章,不僅知道寫的什麼,還要弄清楚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乃至語言特點和別具一格之處等等。可想而知,讀懂教材不是一般的閱讀,而是一個必須動天君,下工夫,積極思維的讀、研活動過程,是教師的專職專利。
2.讀懂教材的意義
教材是根據現行課程標准編選的一本書,是由一篇篇文章組合而成的,它的架構、階段、組元、選文、練習等無不體現著理解、積累、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各項任務,是教與學的依據,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過程的支架。沒有教材就沒有教學。因此,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憑借,是學生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例子。
實踐經驗證明,教學效益的高低,關鍵之一取決於教師是否讀懂了教材,只有讀懂了教材,有效教學才有基礎。因此,讀懂教材是教學的需要,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另外,讀懂教材這一要求對教師而言,是教師盡職盡責,實踐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宗旨的需要。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把「讀懂教材」視為一般的號召或要求,應當作為國家賦予教師的政治責任和職業責任,必須嚴肅認真地履行之。
3.讀懂教材的主要內容
現行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型的,入選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各篇文章的具體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都各具特色,但是就每冊(本)整體而言,其主要內容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字、詞、句、標點符號;二是字、詞、句、標點符號所表達的意思;三是選文的布局謀篇和表達的技能技巧。縱觀長篇巨著或短文雜什,無一不是由這三個要素組成的。弄明白這一點,有利於根據篇目的具體特點,因文而異地組織閱讀教學,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二、讀懂教材的主要方法
1.通曉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
讀懂教材必須從總體上入手,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是由編寫組依據《語文課程標准》的精神編寫出來的,必須受《課標》的理念及目標所規約。因此,教材具有法定性。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以問題組元的,每單元中有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語文實踐活動等方面內容。每單元之間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即有語文訓練的側重點。每個學段各冊單元量大體一致,每單元教材的編排均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單元導讀提示,闡述本單元文章的內容及特點、訓練側重點及學習方法等,自然非常重要。第二部分為教材,均為名篇佳作,是教學的主要內容憑借。第三部分是語文園地,高年段為回顧拓展,實際上是積累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訓練及學習規律和方法的習得。各板塊和欄目互相聯系,形成一個整體。通曉這些特點,有利於從教學角度去透徹理解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的內容和作用,打好用好教材的基礎。
2.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
文本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出自作家的手筆,其內容是一定的客觀生活經過作家的提煉之後用語言文字反映出來的。因此,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及情景,無不打上作者的人生態度、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烙印。要讀懂並透徹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意,就必須走進文本之中,與作者對話。為此一定要改變閱讀者的角色,把自己當做文章的作者,融入文章所反映的情景和環境中,去認識、去體會、去感悟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如讀《十里長街送總理》,就要想像自己彷彿身臨其境,在與人民一道送總理。這樣當讀到「靈車緩緩在前進,牽動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時,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並感覺到在追著靈車奔跑,呼喚靈車停下來。又如讀《開國大典》,就要想像自己彷彿身臨其境,正與首都30萬人民一道參加開國大典。這樣當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時,那種自豪的感情便會油然而生,會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樣發出感嘆:「這庄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當讀到「新中國第一面國旗——五星紅旗徐徐上升。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抬起頭,瞻仰這鮮艷的國旗」時,就會很自然地體會到五星紅旗升起來了,從而升騰起對新中國無限熱愛的感情。當讀到對閱兵式的描寫時,也便會同作者一樣,對新中國的保衛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出由衷的贊美。這樣,不僅和文章作者相識,而且心相通,情相投,與之無間對話交流,才能真切地讀懂文章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等問題。
3.明確身份,把握重點
但是就教師的讀而言,不僅是選擇的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讀的身份問題。個人認為宜用三種身份去讀,三種身份讀的目的各有側重。
一是一般讀者的身份。目的在於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賞析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和寫作方法。
二是學生的身份。目的在於思考學生在閱讀中會有哪幾個字不認識,哪幾個詞的詞義不明確,哪幾個句子難以理解等難點、疑點和可能生發的問題,為課前預習參考。
三是教師身份。教師必須下工夫鑽研課文,多問幾個「為什麼」,自問自答,直至自己滿意方休。作者寫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為什麼要這樣謀篇布局,為什麼要用這樣的修辭手法,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表達方式等等。一句話,就是通過對語言文字表達形式的咀嚼、推敲、比較、分析,探究作者的真實意圖、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從文字的表面深入到文字的背後,觸摸到作者的心靈。如《游園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開」句中的「扣」字,有「衣扣」「剋扣」「扣留」「敲」「繩結」「套住」等多種意思,在本詩句中應取哪一種意思,從比較中得出,應是輕輕「敲」,至此才能稱之為讀懂。此時此刻,文字就不是躺在紙上,而是站起來和你對話,也只有深入到文章深處,才能做到和作者敞開心扉對話,進行心靈交流。然後,要根據《課標》精神、單元目標正確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及教學方法,設計怎樣引導學生理解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教學程序,從而為高效教學奠定基礎。
三、讀懂教材的自測
讀懂教材是教師的天職,是否真正讀懂了,還必須自覺地進行自測,對如下六個方面實施自測。
一是對文章作者個人相關資料是否了解,如作者的簡單經歷、工作和作品等。這對理解文章反映的客觀思想大於主觀思想的矛盾十分重要。
二是對文章相關的資料是否掌握,如同一體裁、主題、內容、表達形式的作品等。此舉一反三大有裨益。
三是對文章背後的含義弄明白了沒有。有的文章作者由於所處環境(時代背景)的關系,往往在反映現實生活上多採取了隱蔽的手段(方式)。或含而不露,或借物達情表意,在文字表面呈現的是平靜的湖面,裡面則是滾滾的波濤,而這正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對此是否明白。
四是對文章的空白找出來沒有。留空白是文章的一種表達技巧,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有的是在作品中對所表達對象的認識有爭議,有的是對作品內容理解可以深化,作者不予明確表達或深化表達,特意留下來,讓讀者自己去想,去思,去繼續表達。空白是一個思維訓練點,更是落實讀寫結合的最好契機,一定要找出來。同時回答需不需要補白,怎樣補白,不補白對文章的表情達意是否有影響,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
五是對文章固有的內容是否全面透徹地理解了,如寫作技巧、語言特點等,此對讀寫結合,特別對寫作的教學指導十分重要。
4. 你認為語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語文教材所精選的文章是落實語文教學大綱的文本,是實施語文教學計劃所必須遵循依賴的文學載體。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從古至今,語文教材在教學中都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老師對語文教材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熱衷於從流行時文中海選文章,直接忽視淡化了教材應有的地位和作用。之所以有這種錯誤認識,是因為他們覺得高考語文試卷直接來自語文教材的題目十分罕見,語文教材在提高考試分數上地位和作用無足輕重。
其實不然,高考語文試卷是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出題的,重在考查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鑒賞寫作能力。老師在熟練駕馭教材的基礎上,採用靈活多樣的導學方案,就能高屋建瓴地掌控課堂教學,通過教材的例子點染學習語文的熱情,培養自主探究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構建語文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出語文學習的能力。
事實證明,語文教學不注重教材的使用,學習游離與教材之外,教學效果必然不盡人意。縣某初級中學二年級的部分語文老師,努力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並為之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教學形式上動足了腦筋:藉助多媒體平台,講故事,播圖片,放視頻,眼花繚亂很是熱鬧。至於熟讀課文,憑借教材領悟學科知識結構體系,深層把握知識內涵的區別和練習,進而把書本知識轉化成學習能力,反倒是退居次要從屬的地位,結果是學生出現學習的危機:學過的課文印象模糊,階段性檢測考查很多學生的分數都居於中下游,顯露出基礎不牢根基不穩的弊端。學生紛紛抱怨,學生家長紛紛找學校領導提意見。
在當前各種媒介嫁接到語文課堂教學上來的教改大變革時代,更需要語文老師通讀教材,深刻領會和把握教材的「憑借功能、示範功能、教育功能、發展功能」,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例子的功能作用,完成各階段的語文教學任務和目標。因為,大量快捷的現代信息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手段就是個雙刃劍,一方面給老師教學提供了全方位的參考資料和全新的視覺聽覺輔助手段,另一方面又給部分人的惰性或依賴性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教案或導學案比比皆是,用不著去認真研究教材教法,套用照搬別人的教案和練習訓練題,就足以應付日常教學工作了。客觀的說,恰當使用多媒體有利於解讀詮釋文學形象,能夠助推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但如果以之取代課本,學生的視覺聽覺被聲光電所牽引,流於熱鬧的形式而削弱了記憶和理解,就會事與願違。再說,文學本來就是形象大於思維,留給學生的想像空間很大很多,課堂教學過多的使用多媒體以至於把文學形象形式化或臉譜化,一定程度上禁錮或代替了了學生的活躍性思維,不利於語文學習和文學素養的養成。
5. 語文教材的定義是什麼
語文教材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中學生使用的語文教科書。小學語文教材,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時代的變化,小學語文教材也不斷修訂。有些教材的使用時間較長,但也有些教材比較「短命」,沒有經歷一個完整的小學周期就被新的教材取而代之了;甚至有的教材編出來以後並未使用。
在中國大陸各地使用的小學語文教材有人教版、蘇教版、北師大版、湘教版、鄂教版、西師版、語文版等多套教材。
發展歷程
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編寫或修訂的中小學教材出版,在全國正式使用。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套全國通用的小學語文教材。第一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較為簡單,內容中很多是關於毛澤東的,常常開篇就是毛主席祝詞。
1956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第二套小學課本出版,但這套教材只使用了兩年——1958年「大躍進」之後,在「教育大革命」的影響下,有關部門停止了這套教材的使用。
1961年秋,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編的十年制中小學教材開始向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三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此後,人民教育出版社開始進行十二年制教材的研究、准備工作。1963年秋,新編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在全國正式供應。這是人教版第四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1976年到1978年間,國內的中小學教材使用較為混亂。
1977年,教育部決定以十年制為中小學的基本學制。1978年秋,中小學各科課本的第一冊同時在全國供應。這是人教版第五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
粉碎「四人幫」之後,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此後的教材使用也相對的穩定。其中有些小學語文教材的使用年限超過10年。
6. 如何理解和認識「整體把握教材」的內涵和意義
肇源縣古龍小學李賀 看了專家陳琳老師的專題視頻講座,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現就整體把握教材的內涵和意義談一下自己的粗淺看法。 我將整體把握教材的內涵及其意義概括為以下四點: 一、 整體把握教材和教學內容的教學價值分析,旨在使教師能夠對語文教材的知識體系、能力目標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對小學語文教材的編選目的、階段目標、文本內容有比較清晰的概念。 意義:作為一個老師,我們只有對教材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才能夠更明晰自己的教學目標,才能把握准確的教學內容! 二、正確理解教材內容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辯證關系。 意義:眾所周知,語文教材的內容是屬於選文的范疇,是從「選文」的角度分析語文教材的內容,語文教材的教育價值是從教材對學生的教學目標的角度,從課程標准制定的目標著眼,分析語文教材的教育價值,即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的作用和功能。語文教材的內容和教育價值之間是密切不可分割的整體,只有從課程、教材、教學三個不同的方面的關系出發才能夠對語文教材有個全面的認識,對語文教材的認識是為了更好的把握語文教材的教育價值 三、認識課程目標和教材編寫體例。 意義:當前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是,好多老師對小學階段的課程目標認識不夠深刻,對教材的編寫體例不能很好的了解,對教材本身的內容和教學價值把握不好。因此會在文本解讀方面出現問題,對學生學習的階段目標認識不清,從而影響在教學中對教材內容的把握,教材的教育價值也落實不了。 四、要做到了教育、教材、課程等內容的統一。 意義:依據《全日制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從小學語文課程目標的要求,分析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的特點和選文基本類型,進而分析小學語文教材的教育價值。只有做到了教育、教材、課程等內容的辯證統一,學生語文能力培養的目標才能達成。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只有很好的、全面的理解和認識「整體把握教材」的內涵和意義,才能在日常教育工作中更好的挖掘教材中的精華,教給孩子們更好區篩選所學的駁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