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高中語文散文如何教學
有關論文舉例如下:
散文如何教之一散文教學要選好突破口
散文是文學作品的一種,是個人獨特感受的獨特表達。它篇幅短小、取材廣泛、結構靈活、表達自由,被人稱為具有強烈感情的「文學小精靈」。由於散文是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非常自由靈活的文體,因此,散文顯得豐富多樣。正如散文作家秦牧所說:「那些最好的散文,有的使人想起了銀光閃閃的匕首,有的使人想起了餘音裊裊的洞簫,有的像明凈無塵的水晶,有的像色彩鮮明的瑪瑙……」散文因其獨有的特點,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在教材中也佔有較大的比重。怎樣充分發揮散文在教學中的價值,怎樣教就顯得非常重要。
散文應該怎樣教,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但是教的方式不一樣,帶來的效果自然不一樣。因文而教,因生定教是一個重要原則。
在《九年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中對7~9年級的閱讀要求是「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這是我們教學文學作品的總綱。散文是文學作品的一種,課標的要求也適用於散文。因此,在領會這一要求的基礎上,我們應根據具體的散文作品進行教學,根據學生的層次特點和已有知識確定具體教學方式。
下面結合第一屆「語參杯」全國百佳語文教師頒獎典禮暨2013年全國語文同課異構課堂展示課例,就散文如何教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散文教學之一——要選好突破口。
散文教學點很多,從哪裡入手?怎樣入手才有效?這是教學散文要思考的重要問題。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其關鍵是根據文中的具體內容和特點來選好突破口。怎樣教學《散步》,不同的老師選擇的突破口是不一樣的。著名特級教師王君老師教學《散步》,採用關鍵詞語教學方式切入,聚焦「我們」「田野」「散步」三個詞語,展開對文本的學習,抓住了文本的關鍵信息,輻射了全文內容。用「聊一聊『我們』」、「聊一聊『田野』」、「聊一聊『散步』」這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學習文章,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快樂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我們也可以抓牽動全文的句子或詞語來切入。比如,我們可以抓住文章最後一段的「我妻子背上的同我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中「整個世界」一詞作為教學的突破口,來帶動全文的學習。由「整個世界」引導學生從三個板塊進行學習和探究,即「整個世界」中的人、「整個世界」中的事、「整個世界」中的情。這樣教學,思路清晰,既能由此牽動全文學習,又抓住了核心內容。在同課異構中,汪洋老師教學《端午的鴨蛋》,從自己初讀文本時的三個疑惑切入:(1)小小鴨蛋值得寫這么長的文章嗎?(2)文章不夠感人,沒有深情。(3)語言平淡無味。由此疑惑切入,引導學生對文本的閱讀,並通過多次誦讀,深入其中,改變了初讀的印象,重新認識了文章,品出了味道。這樣的切入,激發了學生的閱讀慾望,有助於帶動文本的閱讀。
散文如何教之二引導學生進入散文的情感體驗中
文章總是要表達情感的,而散文更突出。散文是作者情感的棲息地,傾瀉的場所。孫紹振教授說:散文天生就是抒情的。散文教學,從某種角度說,情感始終是核心、是靈魂,是教學的重要內容。因此,教散文,應教會學生品味文中的情感,在語言的把玩中,讓文中感情的清泉流進學生的心田,真切地體會作者所描繪的情景,咀嚼細節,細細體會文中蘊含的滋味,觸摸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感情上的共鳴,從而去把握文中的情脈,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如教學散文《端午的鴨蛋》,可以帶領學生到文中字里行間去感受作者對高郵家鄉的那份濃濃的鄉情,體會作者對家鄉鴨蛋的那份深深地眷念之情。在《中語參》舉辦的同課異構特級教師展示課中,山東萊蕪市特級教師於立國老師在教學《端午的鴨蛋》時,不是停留於一般的整體感知和一般的分析,而是讓學生進入文中特定的情境中去體會,針對具體的句段和詞語,挖掘了文中的情感,品出了鴨蛋的味道。廖俊艷在教學《老王》時,注意從「演讀孤苦」「品讀痛苦」「洞察善良」「研讀善良」「疑讀善良」等方面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去體會情感。
教散文,真正將作品情、作者情和讀者情三情結合,將獲得美的感受。
散文如何教之三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
教學不是盲目的設定教學要求,也不是老師只根據教參的要求和教材上的課前提示進行教學。目前教學中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之一就是教學中解決的只是老師的問題。老師的問題解決了是不是學生的問題解決了?學生心存的疑惑怎麼辦?在這方面老師往往考慮不多。作為散文教學,就應該著眼於學生的問題。讓學生在獨自閱讀的基礎上質疑問題,然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聚焦問題,師生共同來解決。這就是根據學生的需求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教學。
在《中語參》舉辦的同課異構課上,廖俊艷老師在教學《老王》時,開頭採用質疑的方式,調動學生的思維。廖老師一開始就針對文中結尾的一句「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向學生提問:「這個句子中哪些詞有提問的價值?」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由這個句子引出了自己的疑惑:「作者為什麼要對老王愧怍?」「作者做錯了什麼事要讓自己愧怍?」然後師生一起來質疑「愧怍」。這種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藉助學生的問題帶動全文學習,是一種新型的學習形式。如果以此展開對文本的探究,其教學價值很大。但遺憾的是教師隨後放棄了學生生成的問題,而是出示多媒體自己課前預設的與學生相近的問題,接下來按照預設的教學問題和教學思路向前推進,消減了課堂生成所帶來的教學價值。如果後面的教學,能夠圍繞學生的問題和需求去展開,走進文本,在推進中不斷地生成新問題,學生的思維就能真正激活,教學的針對性就更強,教學的效益就會更大。
散文如何教之四讓學生原汁原味去閱讀散文
散文作為一種美文,可以讓學生去感受出獨自的味道。可以讓學生不帶著一種框架,傾向性的要求去閱讀,而是帶著原有的認知,閱讀的積淀,生活的經驗,自己在讀中去發現。教學散文可以不只停留在常規的教學方法上。要根據散文的文體特點,變換不同的教法,調動學生的情感、經驗,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去體驗作品。讀出他們自己未曾讀出的內容;感受他們自己未曾感受過的情感內容;思考蘊含其中的獨有思想。藉助閱讀,發現散文的構思美,發現散文的語言美,發現散文的表達美,發現散文的情感美,發現散文標題價值。
比如,學習散文《老王》,引導學生在自讀中去發現作者為什麼要去同情老王?為什麼要「愧怍」?作者若干年後寫這篇文章,除了「愧怍」外,還想告訴我們什麼?文中為什麼要寫旁人說老王「年輕時不老實」來揣測老王?作者又寫鄰居對老王不聞不問有沒有深意?有沒有喚醒人們關心底層的人?有沒有強調一種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心靈吐露?在此基礎上,師生共同探討,共生問題,互動解決,其效果大大強於學生被動的思考。
原汁原味的閱讀,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其內在的閱讀潛能,讓學生在學習散文中獲得多角度、多層面的收獲。如果我們能夠放開課堂,引導學生在散文的閱讀旅程中,去發現散文的潛在價值,這也是老師教學的一種成功。
散文如何教之五讓學生在誦讀中感悟散文培養語感
古人說:「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教學散文,要讓學生誦讀體會,潛心涵泳。誦讀是提高解讀散文能力、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
明代王守仁在《教約》說:「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字字句句,演繹反復,抑揚其音節,寬虛其心意,久則義理浹洽,聰明日開矣。」這里強調了誦讀要講究方法,才會有收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散文採用不同的方式去誦讀,如自讀、默讀、精讀、細讀、背讀,要讀出層次,讀出感受,讀出語氣,讀出變化,讀出情感。讓學生在自讀自悟中,感受文章帶給自己的沖擊和對心靈滌盪般的快樂。在《中語參》舉辦的同課異構特級教師展示課中,著名特級教師王君老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老王》一文時,除了引導學生對全文的用心誦讀外,多處引導學生深度的誦讀。尤其是對「有一天,我在家聽到射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他簡直像棺材裡倒出來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屍,骷髏上綳著一層枯黃的干皮,打上一棍就會散成一推白骨。」一段的教學時,要求學生用不同的語氣去讀,並強調要慢、用沉重的語調進行朗讀,體會特定的氛圍,讀出作者當時寫作時的心情,體會作者復雜的情感。這樣的誦讀教學,學生對文中內在東西的把握就有深度了。
散文教學,在我們引導下,如果學生誦讀時能全身心的投入,通過自己的理解,用音調的高低,節奏的急緩,語調的高昂或沉痛,以及情感的醞釀來讀出自己的感受,體悟出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讀出美文佳句的韻味,知曉作者的寫作用意,就會大大增強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閱讀散文的能力。在這樣的誦讀中,學生語感能力就會增強。
散文如何教之六咬文嚼字,細心體會
散文往往意蘊內藏,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沉醉其中,讓他們深入語言的腹地,真正觸摸文字的肌膚。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語言是散文閱讀教學的關鍵。在教學中,要善於在學生忽略處,值得玩味處引導玩味。
傅庚生在《中國文學欣賞舉隅》說:「創作者之深情,滲透於作品中,出其至誠,映現於文字。欣賞之者,亦宜細細咀嚼,然後乃可得之。」教散文,要抓住文中的重點語句和詞語深入文句之中,反復地體會,細細地揣摩,才能對散文理解得更深刻,更透徹。比如,教學《散步》一文,其中的詞語品讀很重要。如「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冬天」一句中「熬」字,細細咀嚼,這里作者不用「過」或「度過」等詞語,可以深深感受到作者內心情感的流露,對母親的一種擔憂,我們似乎可以觸摸到作者的心靈。作者擔憂母親今年能「熬」過冬天,明年能行嗎?母親能熬過多少個冬天呢?正是這種內心的叩問,才更加感受到陪伴母親的日子不多了,因此,才有萌生帶母親攜妻兒出去散步的想法。我們似乎感受到了作者在心中不斷提醒自己,抓住時間,多陪陪母親,讓母親在有限之年享受天倫之樂。如果不細細地品味「熬」字的選用效果,就很難獲得上面的深度解讀,就很難體會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在《老王》裡面,抓住「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里」一句中「鑲嵌」一詞進行咀嚼,極有價值。「鑲嵌」一詞,寫出了老王完全失去了活力和生氣,沒有了生命力。然而,從這一詞語中,我們讀出了以下信息:臨終前的老王,憑著知恩圖報的內心驅動力,依賴著殘存的一點生命,奇跡般地走完了答謝作者楊絳一家的生命之旅。又進一步體現了老王的真誠善良。這一形象可能恰恰是作者多年來心懷愧怍的原因之一。由此看出了作者用詞的匠心所在。
在「語參杯」的同課異構中,深圳白傳開老師和山東萊蕪的特級教師於立國老師,在教學《端午的鴨蛋》一文時都抓住「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一句,引導學生細細品讀,玩味「扎」「吱」這一特有的吃鴨蛋的風味,並藉助手勢和語言的模擬,讓學生對作者家鄉高郵吃鴨蛋的特有感覺體味了出來,對作者對家鄉獨有的濃烈的情愫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同時,通過這一紮進語言細處的品讀,又能品嘗到汪曾祺先生口語化的敘述,品嘗到平淡自然中又韻味十足的語言風格。
要真正感受散文的語言魅力,體會作家遣詞造句之妙,就必須引導學生透過語言的外衣,挖掘語言的內涵,去嚼出味道,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散文如何教之七用比較式閱讀教學散文
在散文教學中適當運用比較式閱讀,會加強學生對文章表達效果的體會。這種閱讀方式,可以是寫法的比較,可以是語序的比較,可以是內容的比較。
比如,學習《老王》,可以將課文中結尾的句子與選入教材之前的句子進行比較。原文是「那是一個多吃多拿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選入課文後改為「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改?這樣改後有什麼區別?引導學生比較,對作者的深意就會有新的認識。教學《端午的鴨蛋》,可以進行局部的語序變化的比較。比如,「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這是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回憶家鄉時的一種表達方式,以短句為主。有的老師在處理這幾個句子是,不是簡單地處理與忽略,而是採用了比較的方法,引導學生去思考。如果我們把這一段用平常說話方式來表達——「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這與前有沒有變化?有怎樣的變化?讓學生通過這種比較,看到這兩種表達,雖是字數相同,但是斷句不同,卻帶來了不同的效果。原文長句化為短句,給人感覺語氣舒緩很多,顯得親切,同時讓我們感受到作者一說到家鄉的那種特別珍惜、特別懷念之情,而改後的句子顯得平淡,通過這種比較,讓學生切實去感受作者汪曾祺先生散文的語言特色。
比較,可以根據文章的特點,選擇比較的內容,通過比較,讓學生多層面地把握閱讀散文的方法,體會散文寫作的技巧,感受散文的魅力。
散文如何教之八喚起學生的聯想和調動其想像
中學階段,尤其初中生是最富有想像力和聯想力的年齡段,而散文,由於其獨有的文體特點,給了我們很多的聯想和想像的空間。我們就應根據文本的可想處和可聯處,適時地調動學生的聯想和想像,再現相應的場景。
比如,教學《老王》,調動學生對生活處於底層市民的關注,引起學生對自己生活中的回憶,品味生活中的細節,同時喚醒良心,升華責任感。教學《端午的鴨蛋》,也可以引導學生對自己家鄉的回味,拾起對家鄉某物某事的回憶,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為什麼對家鄉及家鄉鴨蛋的深深懷念之情。讓學生在「美景再現甚至再造」的體驗中享受閱讀之樂,從而感受散文的意境美、語言美和藝術美,提高學生欣賞散文作品的能力。
散文教學中,運用聯想,可以調動學生的閱讀積累,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拓展閱讀的思考寬度;運用想像,更能激活學生潛在的思維,喚醒學生相關的所積累的生活元素,在作者創造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有助於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充分利用散文這一文體特點和文本的特有價值,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像,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Ⅱ 如何確保語文課上出語文味
語文課如何才能上出「語文味」
一、把握學科性質
「語文姓語」這是大家常說的一句俗話,但它簡練明確地表達了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徵。語文是工具,需要學習訓練,需要運用積累;語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審美,有文化積淀。《語文課程標准》中強調,在語言實踐過程中,提高語言實踐的能力。這就是要用語文這工具做手段,探索語文的無窮內涵。學生的多讀、多寫、多思、多問,是最重要的語文實踐,是實現語文積累,提高語文學習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徑。比如說,有位老師在講《桂林山水》一課,在學習描寫灕江水一段時,組織安排了一系列訓練。老師說:「灕江的水,靜、清、綠」,同學們想一想,在靜、清、綠之間用上什麼聯接的詞,就可組成句子?同學們回答:生①灕江的水既靜又清還綠;生②灕江的水不但靜而且清還很綠;生③灕江的水又靜又清又綠。接著,老師又說:其實這一句就是這一個小節的概括。這樣概括地寫一句,能使讀者感受到灕江的美嗎?如果把「靜、清、綠「這三個詞重疊一下,句子該怎麼說?學生回答:灕江的水靜靜的。灕江的水清清的。灕江的水綠綠的。老師又說:詞語一重疊,程度加深了,但還不具體。我們看著灕江的水不禁贊嘆起來,如果使它變成感嘆句,句子應該怎樣組織排列?學生回答:灕江的水真靜啊!灕江的水真清啊!灕江的水真綠啊!教者正是通過這一系列的語文訓練的鋪墊,來體會課文的語感,體會灕江之美。這就是語文。北京市特級教師吉春亞這樣說:我這里所說的「語文味」決不是借著「大語文」的旗號,改頭換面的大雜燴,諸如內容開放無「度」的知識拼盤常識課,人文提升過「限」的不倫不類的教育課,教學目標貪「全」的各科雜燴綜合課等,而是通過對典型「言語作品」(各科書面的、口頭的、聲像的教材)剖析、玩味,積累了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常用的詞語,典型的成品等)學習運用語言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交際,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語言能力」,同時,內化各種(知識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獲。其中「言語形式」為特定的教學對象。如學習朱自清寫的散文《春》,決不是為了記住春天具有「春風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識,而是學習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關鍵詞語來描繪春色的,如何將情感用恰當的言語表現出來的,從而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這才是我們應該追求的。真正是具有語文味的課堂。
二、定準三維目標
那麼,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該如何體現其它三維目標呢?
1、讓豐富的情感激盪於課堂
語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學科。讀《桂林山水》,你會心馳神往,情不自禁地感嘆「江山如此多嬌!」讀《賣火柴的小女孩》你會為小女孩悲慘的命運而傷感,為當時社會的黑暗而憤怒……情感折射出來的魅力是無窮的。情感的迸發,來自於文本本身。古人雲: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傳誦不衰,就是飽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著作者的心血和生命。他們的情感體驗,激起了讀者感情上的共鳴,而情感的生發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劑。朦朧素淡的清幽,崢嶸崔嵬的奇特,雲蒸霞蔚的壯麗,把我們帶進詩的意境,令人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那些或可悲可壯,或可親可愛,或可哀可怨的人物形象,他們一個個走進讀者心中,讓人去感悟,去思索。
而我們目前又不能不看到,我們的語文教育大都遠離了情感。教師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學生對課文整體感悟,冷靜而客觀的講解使作品變得索然無味。在許多教師眼裡,文學教材也不過是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的例子(文本),不過是考試范圍內的內容而已,教師更多想到的是如何將文學作品中的知識點灌給學生,想到的是各種考試可能從哪一方面,哪一段出題,怎樣才能使學生拿分或不丟分。因此有些老師甚至模仿考試出題的方法,將活生生的文學作品轉化為一道道僵硬死板的標准化試題。所有學生的眼裡只有一個哈姆雷特,所有的作品只能有一個中心思想。難怪有的學生說:我在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哭了,而老師在講它時,我卻睡著了。
確實,我們的語文課,不乏精闢,不乏知識,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缺乏的是語文味。現代教學論把語文教學劃分為兩個領域:認知領域和情感領域。二者相互滲透,互為因果構成一個有機統一體。很顯然,我們現行的語文教育因缺乏情感而很難成為一門完整學科的教育。
蘇霍姆林斯基說:我一千次的確信,沒有一條富有詩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學生的全面智力的發展。因此,我們要激發學生語文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水平,必須以多向思維取代單向思維,以學生的感悟代替教師冷靜的分析,將形象思維和情感體驗與抽象思維有機結合。同時,教師的情感投入是至關重要的。很難想像一個感情內斂,表情僵硬,語言干癟的語文老師能夠出色地上好一堂語文課。語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語文教育需要詩意,需要洋溢浪漫主義情懷。語文教師必是一個感情豐富並學會煽情的人。他能夠准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像和頓悟。從而產生和諧共振的增力效應,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例如我在教《我的戰友邱少雲》一課時,我就抓住七八小節這個情感點,先范讀,然後引導學生懷著無比崇敬、無比悲壯的心情,深情朗讀這兩段課文。邊讀邊體會,你覺得課文中的哪些描寫深深地打動了你?把這些地方劃下來,想一想為什麼會被感動。我覺得這樣的教學學生會受到情感的熏陶,價值的引領。
不僅如此,語文課的人情味還體現在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對學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要求,賞識其個性,激勵其潛能,真正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讓學生真正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無拘無束地塑造、張揚自己的個性;在神思飛揚中真正展現自我,釋放本真。師生雙方都能在上課的快樂中發掘新的潛能,舒展個性生命的靈性,讓語文課堂溢滿生命的激情,綻放絢麗的個性之花。
(2)、讓精彩的教學過程呈現於課堂
在三維目標中,「知識和能力」可謂是基礎目標,「過程與方法」是思維發展類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體驗類目標。這三維目標是一個內在統一的和諧整體,應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同時得到落實。因此,教師首先要認真研讀文本,探究文本本身所要體現的言外之音,言外之義,然後深入研究教學過程,這既是學生思維、想像的過程,也是能力培養的過程,是教學的「三維目標」統一的過程。過程由各個環節組成,隨著教學進程,要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遇有錯誤要及時矯正,遇有遺漏要隨時填補,發現生成性的課程資源,要隨機應變,充分開掘利用。一位老師在執教《清平樂村居》時,對於「相媚好」同學們理解得非常到位。說明兩位老人情濃濃、意切切、甜蜜蜜、樂融融。此情此景,兩位老人聊些什麼呢?這又是思維和想像的空間,老師讓同桌的兩個學生像兩位老人一樣聊起天來。頓時課堂上議論紛紛,情暖意濃。一會兒,教師又讓同學們向全班匯報交流。一個學生說:「他們說,三個兒子白天勞動,晚上還要溫習功課,大兒子還要准備明年考北大哩!」這時又有一個學生若有所思:「好象作者心情不大好……」為什麼作者心情不大好?看來這位學生對作者辛棄疾所處的時代背景有一些了解,但又不十分清楚。時值金兵肆虐,生靈塗炭,北方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作者是一個愛國詩人,他憂國憂民,感慨賦詩,寫了不少豪壯雄奇、沉鬱蒼涼的愛國詩詞,《清平樂》就是其中一首名作。可惜的是教師對學生這一獨特感悟未予理睬,如果在這里稍稍「生發」一下,不僅讓學生學習了一種讀詩詞的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學習詩詞,而且還有助於學生了解詩詞的深層含義,即作者有感於「國破山河在」,他深情地描繪了江南農家的安寧生活和美麗景色,這和北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作為一個曾經馳騁疆場的愛國詩人,怎能讓敵人的鐵蹄踐踏我們的國土、魚肉我們的百姓呢?憂國憂民之情,隱含於字里行間。因此說,一節有味道的課應該是靈動的、智慧的、動態生成的。
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習方式的採用上應該是靈活的,有時體現在個體對言語對象的沉思默想中,有時體現在學生之間的「切磋琢磨」中,有時體現在形式活潑、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無論採取哪一種學習形式,都應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真正成為提高語言能力的主人。
三、堅持三個原則
一堂有語文味的課就像藝術珍品,讓人津津樂道,回味無窮。我認為,做到這一點一定要體現三個教學原則:
①要以學生為本。時間是學生的,空間是學生的,是學生在學、習語言,因此,學生理應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是配角,充分讓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言活動,千萬不能互換角色,本末倒置。
②要以訓練為主。語言是一種技能。要掌握它,必須通過無數次的訓練,要讓學生聽得清楚,說得明白,讀得正確,寫得流暢。本事是訓練出來的,絕非「講」出來的。
③要以鼓勵為主。毋庸諱言,我們的母語是眾多語言中不易學,不易掌握的語種之一。課堂上學生出現差錯,產生困難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諷刺,要多給學生以鼓勵與幫助。鼓勵學生不僅是種手段,也是一個教師思想的具體體現。
四、培養四種能力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特點,也就是說語文教育要堅持語言訓練和人文熏陶的統一。小學階段是基礎的基礎,理應抓住工具性不放,通過工具性滲透人文性。那麼,語文課,特別是閱讀課就是要以讀為根本,著力培養四種能力。即實實在在指導學生讀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認讀、概括、感悟、探究四種能力。
①實實在在指導學生讀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認讀及概括能力。
認讀能力應是閱讀教學應重點培養的最起碼的能力,低年級尤其要關注認讀能力的培養。概括能力是一種捕捉要點的能力,在生活中廣泛應用,從中年級起就應加強訓練,應貫穿每一課書教學的全過程。為了培養學生的認讀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抓好三個環節:一是放手讓學生讀課文,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二是讓學生邊讀書,邊識字,把字音讀准確,並初步理解字、詞的意思。這一環節中,學生寓識於讀,真正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有利於學生掌握漢字的音形義。三是讓學生默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通過這項訓練,學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
②實實在在指導學生讀書,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感悟及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及探究能力是閱讀教學精讀階段的重要目標。教學中我們也要努力抓好三個環節:一是在反復朗讀中引導學生感悟,把課文讀懂,讀得有感情。二是在重點詞語的研讀中提升感悟,讓學生讀出文字背後的意思。三是在質疑和傾情對話中強化感悟與探究,培養學生的情懷。
閱讀教學,「讀」為根本,「讀」是認讀能力形成的基礎,「讀」是概括能力形成的捷徑,「讀」是感悟能力形成的靈魂,「讀」是探究能力形成的法寶。學生具備了這四種能力會受益無窮。
總之,一堂好的語文課,首先得有「語文味」。語文味越濃,課就越好。語文課的最大問題,不是怎麼教的問題,而是教什麼的問題。語文課的最大悲哀是語文本體的淡化和失落。讓我們提高自身素養,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使語文課堂到處洋溢著人性的光輝,充滿著智慧的交融、個性的張揚,散發著語文的獨特芳香,流淌著師生間真情的表白,涌動著靈性的互動,課堂必將成為師生生命共同成長的沃土、精神棲息的理想港灣,成為師生難忘的一次「人生境遇」。
Ⅲ 語文教師怎樣才能有「語文味」
隨著新一輪的語文課改的逐漸深入,評價語文課好壞的標准越來越多,現已多達十幾條,且大條下面還有細目。應該說「標准」的豐富、細化是件好事,但如此多的標準是否該求個「根」呢,而根本標准又是什麼呢?筆者的答案是:教出語文味!語文的味道究竟從哪兒來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這似乎是個老生常談的觀點,許多人提及過,但正因為講得人多了,人們反而失去對它應有的重視。在教學中,不單是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呈現的教學方式也能有效地縮短師生間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一個學生的學業成績並非由某一個教師的個人能力所促成,而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如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影響、學校管理、辦學條件等等,所以最能體現教師個人能力的還是能否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雖不能說是好課的唯一標准,但實在應該算作一條重要的標准,或者說,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算作合格教師的一項重要的教學基本功,作為語文教師,怎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1 挖掘「語文味」的內涵
「語文味」的內涵是「語文」。語文雖然同其他學科一樣包容德育、美育、創造教育、思想教育等等教育內容,但是這些不是它的「特性」,它的特性是語文,它的核心、根本是語文。語文是什麼?語,是口頭語言;文,是書面語言。而且語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更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文化的根,學習語文就是在學習文化,就是在接受民族的意識和觀念、體驗和認同民族精神。所以,「語文味」要突出語文的特性,以語言文字為抓手。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就是以教材為例子,讓學生吸取課文中的語言的精華不斷發展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語言的揣摩和品味去實現思想的升華、達到審美的愉悅、思維的訓練,進而去觸摸語言背後的世界,只有這樣,語文課才能真正上出「語文味」,體現語文課自身固有的特性。
2 選擇「語文味」的載體
「語文味」的外在的形式還是「語文」。語言文字就是它的基本形式,甚至可以說是唯一的形式。在語文課中,可以改變教學方法,搞活課堂,創設教學情景,引進多種課程資源如人文資源、社會資源、自然資源等,可以指導學生演課本劇,運用多媒體如電影、電視、錄像等;也可以走出課堂,到生活中教學等等。所有這些,只是為了打開學生的思路,留下記憶的拋錨點,其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為學生學習語文服務,幫助學生貼近生活、理解課文、靈活地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而不是逗得學生笑笑、樂樂、鬧鬧了事。語文課堂如果離開具體的語言文字,就會失去語文味,改變語文課的特性。況且,語言文字的本身特性也要求學生把現實生活的具體形象與語言文字聯系、溝通起來,逐漸克服自己的「語言痛苦」用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所見所聞、所感所想,這才是語文課的用意所在,所以,語文課堂應回到語文上來,回到語言文字上來,這是語文課的命根子。
二、滿足學生把握「語文形式」的需要
語文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語文形式」就是語言和言語,即語言材料,它是聽、說、讀、寫的基礎,也是文本存在的樣式,是語文之所以存在的本質特徵,也是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所在。因而,要想語文課具有「語文的味道」,必須按照「語文的方式」來進行教學。這就是: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通過生動扎實的言語實踐活動,走進文本世界。
1、品味語言文字,讓學生嘗到「語文味」
抓住課文語言文字,咬文嚼字、口吐芳香、掂量得失,推敲、琢磨、鑒賞、觸發,在正確理解和運用上下工夫。語文課不能漂浮,要在字里行間,領略不同的文味和情味,留住那一幕幕美麗的風景,樂在其中,美不勝收。要品味「味中味」。輒心嚮往,流連忘返,體味「味外味」,思緒飛越「上下五千年,縱橫數千里」。例如,在學習《黃鶴樓送別》,我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像「孤帆」所蘊含的情味。這樣的教學,不架空,不做作,不淺薄。
2、注重讀、寫、聽、說的技能訓練,讓學生掌握語文技能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拿在手裡要用,不用怎麼能掌握工具呢?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掌握語文交際工具,教學活動就是交際活動,活動任務就是訓練讀、寫、聽、說的技能,活動設計就是讀、寫、聽、說的具體化。例如,我在教自讀課文《田忌賽馬》,有個環節,讓學生品讀課文中對話描寫的提示語,朗讀並體會心情,如田忌「垂頭喪氣」,孫臏「胸有成竹」,齊威王「得意洋洋」,這些提示語把他們的神情,活靈活現地表現出來了。一個學生說,朗讀對話時看清提示語很重要,就能想到當時的情景,就會讀的有聲有色。還有一個學生說,我以後作文寫對話,也要寫適當的提示語。接著我就請幾個學生運用提示語現場描寫對話,課上的很活潑,學生感受到了「語文味兒」,效果很好。
3、形成良好的語言交際環境
語言交際平等是前提,教學活動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教材文本、作者、編者、教師、學生,這五個方面處於平等地位。這種平等主要包括人格平等。只有平等,才能在心理上占據主動地位,才能談得上主動閱讀、感悟和評判,對話也才成為可能。一直以來,學生對文本、作者和編者抱有敬畏之心,對教師的依賴和尊重,心理上不平等的,影響了閱讀效果。平等,意味著教師不能高高在上,俯視學生,而是「蹲下身子來與學生一樣高」,從學生角度、視野、心理、情感等去理解學生;意味著與學生心理位置互換,是學生學習的夥伴和朋友。但是,平等並不等於相等的,教師與學生在學養、年齡、經驗等方面也是不平等的。惟其這種不平等,存在差異,才能產生教學。人格的平等是對話的條件,學識的不平等是對的動力,對話就是為了縮小兩者之間的差異,增長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文本的解讀是語言交際的基本話題。圍繞著課文的理解是對話的基本內容。如果對話的內容離開了文本,脫離文本規定性的制約,像斷了線的風箏那樣四處飄悠,最後落到哪兒是哪兒,那就會完全失去了閱讀教學的意義,使語文失去「語文味」。
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學生應在語言交際的實踐中學習運用語言的本領,師生對話就是給學生提供語言交際的機會,通過對話開展語言交際活動,形成言語交際的良好環境,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的,也使我們的語文課不至於失去「語文味」,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永遠生機盎然。
Ⅳ 餘映潮講文言文
初中語文課程體系中的「散文」概念:屬於文學作品范疇,但不限於狹義的藝術散文、「純散文」。是那些:具有文學色彩的,形象、情感、審美特點比較明顯,又非小說、詩歌類的作品。包括寫人敘事類、寫景狀物類、議論哲理類的散文。既然屬於文學作品,那麼我們的散文閱讀教學,也就界定為一種審美閱讀,而不是著眼於信息篩選和處理的信息式閱讀。所以,散文教學的關鍵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說的那句話。散文教學應該教出語文味,那什麼是語文味呢?
所謂語文味,是指語文課要突出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讓他們在把握語文這一重要交際工具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我認為要教出散文的語文味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鑒賞散文的語言美,突出朗讀的訓練
秦牧說:「文采,同樣產生藝術魅力和文筆情趣。豐富的詞彙,生動的口語,鏗鏘的音節,適當的偶句,色彩鮮明的描繪,精採的疊句……這些東西的配合,都會增加文筆的情趣。」佘樹森說:「散文的語言,似乎比小說多幾分濃密和雕飾,而又比詩歌多幾分清淡和自然。它簡潔而又瀟灑,樸素而又優美,自然中透著情韻。」可以說,它的美,恰恰就在這濃與淡、雕飾與自然之間。
「沒有朗讀的語文課只是課,不是美的語文課,語文課,老師必須與學生叢逗一起美美地聽,美美地讀」(餘映潮語)。
通過朗讀訓練,學生可以從散文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鍛煉了用語音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同時,
教師通過朗讀可以檢驗困讓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傾向和認識水平,所以在散文教學中,朗讀訓練作為散文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是散文教學中教出語文味的重要一環。
二.品讀欣賞語言,滋養學生情感豐富的情趣
語言塑造形象,「言為心聲」。在散文教學中抓住文章中的精典語言、精美語言和重點語言引導學生品讀,引導學生欣賞,語言中內蘊的情感情趣便會通過品讀欣賞感染和陶冶學生,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情趣。
比如,在教學散文《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時,引導學生品讀「我的眼前是一片鑲著露珠的綠茵茵的草灘,草灘上生長著一壟壟黃燦燦的油菜花,在這綠色和黃色的背後,銜接著無邊無際的藍色的水。它藍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藍得純正;它藍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藍得深沉。青海湖的藍,藍得凈,藍得深湛,也藍得溫柔恬雅,那藍錦緞似的湖面上,起伏著一層微微的漣漪。像是小姑娘那水靈靈、藍晶晶的眸子。」讓學生領會青海湖的夢幻是神奇、美麗的,但也是虛幻的。青海湖擁有醉人的美,它是大自然的傑作,是實實在在的美卻又美得有如同夢境般奇妙。本文緊緊圍繞「夢幻」二字展開,從文章的題目到內容,「夢幻」般的美、「夢幻」般的感覺總是和青海湖誘人的魅力緊緊結合在一起。
只有將滲尺賣散文教學與語文教學的原則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讓學學會品讀散文。
新《語文課程標准》對每一個學段的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有明確的規定。第一學段目標具體為:1.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外閱讀,共同討論。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3.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第二學段目標具體為: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2.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用書面或口頭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3、能在教師指導下組織有趣味和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4.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第三學段目標具體為:1.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2.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3.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美醜。4.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
縱觀我們的語文教材對各學段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明確規定,我們學校積極開展了「語文綜合性學習如何體現語文味」的專題研討。
一年級研討專題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和其他的綜合實踐活動的區別》
語文是最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學科,它不應該是單一的、孤立的。它的視覺應該是伸向廣闊的豐富多彩的自然和社會空間,有待學習過程中不斷形成和豐富的。「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的美麗之花,也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靈魂所在。
在設計綜合性學習課例《我愛我家》的時候,可以抓住『親情「這話題,設計了可供學生表達情感的八個小活動:1、為父母倒一杯茶。2、為父母唱一首歌或朗誦詩歌,3、送父母一份小禮物,4、搶拍父母的生活照,5、為父母洗一次腳6、請父母講自己的生活故事7、請父母為我兒時畫像8、對父母說一句感恩的話。這樣一來,就喚醒學生內心原來就有的情感火花,激發學生傾盡全力,充滿情味,興趣盎然的參與到活動中去。
在整個活動中,學生伴隨著活動情景升華情感體驗,放飛自己的個性,感悟親情魅力,在快樂中得到發展,在親情中得到人格的提升,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就是這樣洋溢著溫馨和美的人情味和靈性美,體現出了「語文味
[1]李國棟:《閱讀教學的理論困境》,《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5期 [2]郝毅:《探析建構主義指導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科教文匯》2007年第1月下 [3]王忠:《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07年總第455期 [4]存少輝:《談「朱子讀書法」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借鑒》,《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年第10月 [5]趙年秀:《評析——以葉聖陶閱讀課程理論為視點》,《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7年6月 [6]馮文達:《談談農村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體驗和感悟》,《經濟與社會發展》2007年8月 [7]王愛娣:《美國初中學生應掌握的閱讀方法》,《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1期 [8]張金保:《遵循閱讀規律,提升閱讀效率》,《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3期 [9]張磊磊:《「前見」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探索》,《現代語文》2007年第4期 [10]亓成功:《關於閱讀教學「起點」的思考》,《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3期 [11]孫建平:《有效閱讀,本色語文的價值追尋》,《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2期 [12]陳藝真:《中學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策略》,《教學與管理》2007年5月 [13]張賢英:《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個性化施教策略淺探》,《語文學刊》2007年5月 [14]武永明:《關於個性化閱讀相關問題的思考》,《語文建設》2007年第7期 [15]王傳霖:《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文本意義探索》,《中國校外教育》2007年2月 [16]屈偉忠:《強化閱讀教學的原文意識》,《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5期 [17]王兆平:《閱讀教學中與文本對話的「距離」美》,《中學語文教學》2007年9月 [18]餘映潮:《閱讀教學「主問題」研究與實踐筆談》,《中學語文教學》2007年9月 [19]陳曉文:《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設計》,《新語文學習》2007年第3期 [20]任新明:《語文閱讀教學中的主問題設計》,《中學語文教學》2007年8月 [21]李志清:《閱讀教學中的課堂活動設計策略》,《語文建設》2007年第7期 [22]秦昌利 周永紅:《運用線索 牽動全文——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幾種手法》,《新語文學習》2007年第1期 [23]韓克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實施互動教學初探》,《考試》2007年第2期 [24]余貽貽:《技能訓練:閱讀課的主題》,《中學語文教學》2007年10月 [25]張正君:《閱讀教學語言特點論析》,《語文建設》2007年第3期 [26]周秀芳:《例說閱讀教學中的語言品位》,《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4期 [27]廖賢樞:《如何在閱讀教學中進行語言品位》,《中學語文教學》2007年9月 [28]王永紅:《淺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網路科技時代》2007年第6期 [29]孔愛玲:《讀書會: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教學模式》,《語文建設》2007年第1期 [30]朱從國:《把考材當教材用——高三現代文閱讀教學的一點做法》,《新語文學習》2007年第1期 [31]沈堅:《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沉浸式課堂閱讀》,《新語文學習》2007年第3期 [32]汪衛兵:《文言文信息化閱讀教學的優勢》,《中學語文教學》2007年5月 [33]桂謙:《中學語文批註式閱讀教學的思考》,《科技資訊》2007年第9期 [34]高興春:《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發散思維訓練方法初探》,《考試》2007年第8期 [35]貝學問:《閱讀教學,蘊含生命的教學——從散文《綠》的課堂教學說開去》,《新語文學習》2007年第2期 [36] 餘映潮等:《系列主題單元閱讀教學設計專題講座》,《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 [37] 餘映潮:《例談閱讀教學設計的詩意手法》,《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 [38]李英傑:《閱讀教學實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對策》,《語文建設》2007年第9期 [39]苗歌:《閱讀教學的誤區》,《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7年第5期 [40]褚興中:《新課改背景下閱讀教學現狀反思》,《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2期 [41]林亞大 朱於新:《高中閱讀教學深刻性摭談》,《中學語文教學》2007年3月 [42]劉帥:《令人擔憂的閱讀公式化》,《語文教學通訊》2007年第1期 [43]何建英:《閱讀課,讀耶,說耶?》,《新語文學習》2007年第2期。
你可以寫你發試卷下來的錯為什麼會錯啊。
還有你以後回怎麼做~。
然後要改掉粗心大意的壞毛病等等的。
另外建立班級語文學習制度,走好新初一第一步 ——新初一前半期工作小結 時光飛逝,又近半期。回顧新初一兩個半月的教學工作,倍感考驗的嚴峻。
萬事開頭難,用緊張、忙亂、勞累這些詞語來形容開學工作,毫不過分。所幸的是,在千頭萬緒中,我認為自己還算做好了一件對學生很有意義的事:那就是初步建立起了班級語文學習制度。
毫無疑問,這兩個月對我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這一屆新初一,我在戰略思想的准備上是充分的,但在戰術上的准備既清晰又不清晰:說清晰是我相信一定能超越自己——如果說過去的一點點成績主要還是在單篇課文的教法研究上力求突破的話,那麼未來的三年我除了繼續研究教法,我將要求自己站在更高一些的台階上審視初中語文的教與學,讓自己的教學除了「好聽、好看」之外更具有科學性。
我意念中的「科學」,是學生學習規律的探求,是教學內容的整合,是教學新天地的開拓。說不清晰是目標有了,但並沒有詳細的行動思路和備用教材。
我的頭腦中只有一個大概的框架,所有的想法都處於萌芽狀態甚至未萌芽狀態。我要走的每一個下一步,都需要前一步的論證和支持。
走一步,再走一步,初一教材第一單元的這篇課文,成為了我精神的加油站。 但在我的行動綱領上,建立班級語文學習制度,卻是最清晰的一個計劃。
基於以前的語文教學零散、混亂、隨心所欲的特點,我要求自己必需給學生建設一個非常明確的語文學習的制度,讓玄妙的語文教學有章可循,讓以前在學生心目中可有可的語文學習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軌道上運行,使學生學得到還看得到,對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自己必需做什麼心中有數。讓班級的學習秩序化、規范化、規律化。
一切都還在摸索中,所有的行動都奠定在我對學生學習規律的一些粗淺認識上。 班級圖書館的建立是我在開學最短時間內完成的第一個「大工程」。
困難很多。就是為了給班上買到一個既實用又不太貴的書櫃,我也幾乎跑遍了整個石橋鋪地區。
上一屆的班級留下了三百多本好書,我動員現在的班上每一個孩子捐獻了一本。到現在為止,我們的班級圖書館有近五百本書了,而且書的品味都很高——除了名著,都是名副其實的好書。
學習深圳的「好書漫遊活動」,我們的圖書也是自由漫遊的,只要不帶出教室,孩子們可以自由借閱(每周有兩天是全開架)。加上學校圖書館的開放和每個孩子起碼訂閱一本優秀雜志的統一要求,我想,我們完全做到了足不出校園,足不出班級,就能在好書的海洋(起碼也算小河)里遨遊。
另外,我還擬訂出了讀書筆記的寫作交流以及考試制度。動員孩子們「絕不妥協」地和外語數學「搶」時間來閱讀。
我敢保證,開學兩個月,我班上孩子的平均課外閱讀量每天應該在十頁以上。我想,這件事情,應該是一個有遠見的不急功近利的語文老師必需做的一件事情。
我做得還算漂亮。 班級語文網路家園的建立。
這更是一件困難的事情。誰想讓語文學習真正立體起來,誰就無法饒過互聯網。
這片已經瑰麗無比的天空早已經成為學生自由馳騁的天堂,而我們的語文老師,還大多數在這方面觀望或者駐足不前。網路就好比是一塊肥沃的田土,你不用水稻高梁鮮花綠樹去佔領它,那麼野草蓬蒿就會佔領它。
語文老師不把網路為我所用,那網路很可能就會成為語文教學的絆腳石。這件事情我有優勢也有劣勢。
優勢是我們有自己的網站(先生和幾個朋友一起搞了三年了,很艱難,規模不大,但也還很像一回事),劣勢是我的學生是住讀生,他們一個周只有周末兩天能上網。但權衡利弊,我覺得這件事還是非做不可。
一來學生有熱情,有熱情而不用,就是對教育資源的絕大浪費。二來幾乎全班同學的家裡都能上網,這樣好的條件不用,那更是對教育資源的浪擲。
三來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的努力做的是明天的工作,別人說學校五天教育加上家庭兩天教育等於零,那我們為什麼不利用網路這個最時尚最快捷最廣泛的渠道努力建立「學校——家庭——社會」的立體語文學習空間,化語文學習於無痕,思想教育於無痕呢? 這件事情我們也做得比較漂亮。僅僅兩個月的時間,我的班級在我們自己的網站「易動網路寫作平台()——寫吧」的熱點頻道「心情日記」上建立了六十一個網路日記本。
教師日記、學生日記、家長日記,教師點評、學生點評、家長點評、朋友點評形成了異彩紛呈的語文教學和班級管理的立體網路。班級網路家園的初步形成讓我的語文教學提高了效率,增添了活力,更讓我的班主任工作擁有了一個絕佳的互動平台。
從開學初到今天,我個人在「wangjun的日記本」里發表網路日記94則,發表點評534則,受評1204則。學生人均發表日記20 則,點評和受評400則。
從這些最簡單的數據統計背後,您可以看到我們語文教學產生的巨大變化——在對網路的深度利用上我們終於走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以上兩件事情屬於班級語文教學歷史上的「轟轟烈烈」的大事,但我自己認為,最漂亮的事情不是它們,而是下面這些「芝麻小事」。
因為。
Ⅳ 如何教散文
簡單一點叫散文就是這樣教:教會學生如何領會文章的美以及情感的表達,另外就是散文的寫作手法
復雜一點就是這樣:面對一篇散文,老師要怎麼處理才算到位,學生要學到什麼程度才算學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知道,散文難教,但教散文過癮。教散文最能展現教師的才情,最易與學生撞出智慧的火花,也最易與作者同喜同悲。若教學藝術發揮到了極致,走出課堂,有不可言說的愉悅。長期以來,我一直在努力尋求散文的這種教學境界,試圖建構自己課堂教學的理論,最終找到一條出路——既符合新課標要求,又能經得起應試的檢驗,同時還具有操作性。三者有沒有契合點呢?我有幾個思考。
散文屬於文學作品,教學上,應按照文學作品的鑒賞來處理。文學作品的鑒賞,首要的任務是要完成對作品形象的理解,其次是要完成對作者情感的把握,再次是要完成文本語言和藝術手法的分析。一般情況下,就某一篇文章來說,散文的教學無外乎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的;就單元教學目的來說,應該通過某篇範文的教學,教給學生此類文章的閱讀方法,掌握該種文體的基本特徵,培養閱讀散文的興趣,陶冶學生的審美情操。另外,初中學生,感知語言的能力相對較差,教學中要加強朗讀,先讀通順,再讀出作者的情感,讀出自己的感悟。積累也不容忽視,名家名篇最好能夠熟讀成誦。
說起來,這是教學外的功夫。我以為,要教好散文,首先要掌握散文的文體特徵。散文的特點是題材廣泛,感情真摯;形式自由,寫法靈活;語言洗練,樸素自然;短小精悍,形散神聚。其次要掌握散文教學的基本套路。由於散文常以第一人稱娓娓「告白」,把「我」的思想情感、內心世界、情緒變化、心理體驗表現得形象生動,因此散文教學要抓線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鮮明的自我和個性,注意形象與精神情感的結合。第三,要教好散文還得要具有入情入境聲情並茂地朗讀課文的過硬本領。教師較高水平的范讀,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有利於感染學生調動學生。
舉凡操作性的東西,總得講究個方式方法和先後順序。散文教學,我以為得有序地唱好三部曲:
1、感知形象。散文,不管是敘事散文、抒情散文還是說理散文,一般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景、物、人、事)的記述來抒情寫意、明理言志。通過閱讀文本,弄清文章的脈絡,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徵,這是閱讀散文的第一步。
2、把握情感。感知形象只是對文本內容的形式感知,接著要深入解剖,通過聯系背景、捕捉動情點、連接感悟線,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主旨及作家的情感。
3、賞析語言。散文的精妙或體現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體現在其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或體現在表現手法的多姿多彩,或體現在遣詞造句的精煉生動。散文的教學難得面面俱到,在對文章內容與思想情感有了宏觀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就語言的表達應用方面細心揣摩咀嚼,說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處,那麼就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閱讀。揣摩咀嚼的過程有一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的過程。獲得答案的過程,既是對文章的反芻,也是對自己思維的開發。揣摩咀嚼還可以藉助聯想,圍繞文章內涵作發散思維。這樣的品賞,也可以說是讀者自身思想性情陶冶的過程。
當然,在依次研討「形象」、「情感」、「語言」的過程中,「朗讀」這一最傳統的教學手段是不能疏忽的,是要貫穿始終的。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助於學生熟悉課文,有益於煥發課堂的生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散文尤其要讀,只有多讀,方能品出蘊藏在字里行間的韻味與真情實感,才能體會文章的精妙。優美的篇章與文段若能熟讀成誦,對於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提高寫作水平也將大有裨益。
那麼,散文怎麼分類呢?我覺得可以把它分為寫人敘事、寫景(狀物)抒情、議論隨筆等三大類:寫人敘事類的散文是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以人物、事件為主要表述對象,借寫人敘事以抒情寫意的散文;寫景抒情類的散文是以描寫和抒情為主要表達方式,輔之以記敘、議論、說明等手段,以表現人文環境、自然景觀和特定的物件為主要內容,重在作者主觀情感抒發的散文;議論隨筆類的散文是指用來表現作者的思維成果、顯示出一種理趣與哲思的散文。
散文的另一個共性是語言美。文學是語言藝術,應當說無論何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不乏語言美,只是散文的語言美顯得更突出一些。在不同類型的散文作品中,其語言美的表現形式是不同的:寫景的散文一般是一種華美、雅美,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徐志摩的《翡冷翠的夜》等。這種美是外顯的、張揚的,它的美感常常像梔子花香潮般地撲面而來。寫人敘事散文的語言美一般是在描寫中表現出的一種傳神的美或在敘事中表現出的一種張力美。它的美需要定睛細看,需要摩挲和掂量;它把機杼和匠心像花雛蹲在雜草中似地藏在平實的語言中。議論隨筆類的散文一般是一種嚴密、凝練、精闢的美。它美在理趣,美在哲思,美在思想的光芒。散文的語言美,確定了朗讀在對它的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語言越美,朗讀越重要。要根據各段落語言美的程度來確定其朗讀強化的程度。教師要善於靈活運用朗讀的多種形式,以保持學生的朗讀興趣,避免學生對重復朗讀的厭倦。
散文的第三個共性是情感的外顯性。任何文學作品都要表達作者的情感,但小說表達起來是隱忍的,有些現代詩歌表達起來是朦朧的甚至是暗晦的,唯有散文中的感情不能隱忍,無法暗晦。散文是最易於見人肺腑見人性情的一種文體。
下面談談各種不同類型的散文在共性之外的個性——
1、寫人敘事類的散文。這類散文相對來說與小說比較接近;因此在教這類散文時,應該借鑒教小說時的一些方法:1、注重人物形象的分析;如教《藤野先生》時對藤野先生這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就顯得很重要。2、注重細節的揣摩;3、注重描寫方法的運用。如上《背影》一課時,必須抓住幾個「躊躇」幾個「終於」特別是要抓住父親攀台買橘等細節來著力分析,要讓學生體會到第6段中外貌描寫和動作描寫在全文中的突出作用。否則,感人的《背影》就不可能被你教得感人,沉甸甸的父愛就會被你教得輕飄飄的。
寫景類的散文。教這類散文時,要注重對象徵、托物言志、烘托等表現手段的揭示和領會。在結構上要從畫面、層次、動靜、虛實等方面疏理。畫麵包括色彩和線條,層次有遠近之分。這類散文,一般在語言上具有明顯的優勢,要特別注重語言的品味。修辭手法的分析在這類散文中是必不可少的。朗讀在這類散文的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
議論隨筆類的散文。教這類散文要引導學生領悟它們的立意美、哲理美、思想美。要將人文性的充分拓展,要注重課文內容與社會現實的聯系,要注重思想與思想的碰撞。
希望這樣可以幫助祝你,求採納!!謝謝
Ⅵ 如何彰顯語文教學中的語文味
高中語文新課改推行了幾年,我們發現,還有不少的語文課堂無法激起學生的興趣,無法提高課堂實效。一些老師對語文課程特徵、教師自身素養、語文教法等方面理解得過於狹隘、機械;還有老師重視了語文的工具性,忽視其人文性特徵;只管自己教,忽視學生的吸收消化,造成課堂松緊無度,教而無序;重視了學生的活動體驗,忘記了語文能力素養的培養;更有甚者,偏離語文學科的軌道,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思想品德課。這些因素造成語文課程元素逐漸流失,「語文味」漸漸淡化。種種「非語文化」或「去語文化」的問題使教師不得不去深化自己對語文學科的認識,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明確語文教學的方向,了解語文學科該做的事情,才能走上語文教學的正軌。語文課應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學的熱愛,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積累,培養文學素養,發展邏輯思維,陶冶審美情操,提高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要實現這些目標,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味。所謂「語文味」,是指教師應通過情感熏陶、語言鑒賞、哲理感悟、寫作表達等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和素養。圍繞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徵,通過教師、文本、學生之間三位一體的對話過程,讓學生品味語言韻味,積累知識哲理,感受文學魅力。讓語文課充滿濃郁的語文味,是所有語文老師都應追求的一種境界。語文課如何上出「語文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自身素養是「語文味」回歸的活力和源泉
「為師不識語文味,教盡經典也枉然。」教師自身有很高的語文素養,語文課堂自然就會散發濃濃的語文味。
1.教師的語言素養。作為傳輸知識載體的教學語言,是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是教師表達情感、激趣誘導的主要手段。教師應重視教學語言的邏輯性、科學性、生動性,不斷提煉升華,使之成為韻律優美、聲情並茂、悅耳動聽的語言,給學生帶來美的享受。如果老師教學時能做到敘述抑揚頓挫,鏗鏘有力;議論深刻透闢,無懈可擊;說明簡潔明了,層次清晰;描寫細致入微,形象生動;抒情發自肺腑,真摯感人,學生就能聽得情懷激盪,如痴如醉。所以,教師應不斷錘煉教學語言,形成自己獨特的語言風格,成為一位駕馭語言的高手,教學時才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給學生帶來美的震撼,才能使自己像磁石一樣吸引著學生,讓學生在教師語言的導引下,探尋真知,啟迪智慧,享受快樂,這樣的語文課,才有「語文味」。
2.教師豐富的情感。語文課要激發學生興趣,上出「語文味」,教師就要挖掘文本中的「人情味」,將形象思維、情感體驗與抽象思維相結合,而教師豐富的情感就是啟發學生思維、體驗的觸媒。沒有情感的語言是蒼白的,沒有情感的課堂是冰冷的。語文教師要激情滿懷,語文課堂要有詩情畫意。老師若能緊緊抓住文本的精彩點與學生的動情點,用激盪的情感去感化學生,就能使學生在高昂的情緒中受到熏陶,從而產生心靈的共鳴。教《荷塘月色》,能引導學生走進那朦朧優美的月下荷塘,去領會朱自清「頗不寧靜的心情」;教《祝福》,讓學生為祥林嫂悲慘的命運而傷感,為封建禮教的殘酷而憤怒;教《陳情表》,讓學生為李密的至孝之情感動得流淚。擁有豐富情感的教師,其魅力是無窮的。情感豐富的教師會把自己的情感沖動傳遞給學生,會用自己的個性化理解去感染學生,滋潤他們的心靈。
3.教師的文化底蘊。「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學識淵博的語文老師才能帶領學生進行有智慧的語文味十足的課堂閱讀,並不優美的作品也完全可以因為教師文化學識魅力而顯得「語文味」十足。這要求教師要有較好的專業素養。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具有獨特的學識魅力,這需要老師博覽群書,詩詞名句才能脫口而出,文學典故才能了如指掌,有了豐厚的文化積淀,才能達到「我即語文」的境界,語文課才有更濃烈的「語文味」。
二、選擇具有鮮明語文特徵的教學內容,是使課堂散發濃濃語文味的核心環節
1.品讀精妙的語言,是體現語文味的根本。語文教學的核心即語言教學,抓住了語言,就抓住了語文教學的根本。文言文語言的精練,議論文語言的嚴密,小說語言的傳神,散文語言的詩意,不同體裁作品的語言各有魅力,教師要引導學生以品讀語言為核心,去領會語言的表現力,感悟作者語言的智慧。語文課就是在教師創設的優美情境中,讓學生通過品味精妙的語言,釀造課堂的「語文味」。教師可以捕捉作品中的語言的閃光點、精彩處,抓住文眼、關鍵詞、關鍵句細細品味,使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學到語言表達的智慧。我教《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作者寫漫天大雪,有一句「那雪正下得緊」,一個「緊」字,意境全出,看似平常,卻烘託了小說緊張的氣氛,正如金聖嘆說的「寫雪妙絕」。教學中就應重視引導學生推敲語言,讓學生與文本深入對話,探究語言的意蘊與妙處,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敏銳感悟能力。總之,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章。教師應讓學生認真辨析字詞、揣摩文句、誦讀篇章,通過品味精妙的語
Ⅶ 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的方法
一、備課出新,主動為語文教學添味
語文課堂有味還是無味,備課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對於老師而言,備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別是要備出不失語文特色,且能增添新鮮感的語文課,更是難上中難。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要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緊扣語文及語文的原味展開,首先就應當下力氣搞好自己的備課。但是,並不是只要我們下足力氣備課了,我們的語文的特色就會在語文課堂上自覺涌現。要使語文的原味及時涌現,我們的備課一定要下力爭出新。只有頭腦中常有出新的意識,我們才不會人雲亦雲,我們才能避免照本宣科,我們才能趕走盤踞在心靈的懶惰,塵悉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經常思考,我們才能心存學生,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以學生為本,我們才會在不斷地探討與摸索中最大程度地接近語文教學的本真,這樣語文的原味才會在語文課堂上象潺潺的小溪一樣不斷流淌,噴涌。比如,我在教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第一單元課文時,我就對《蜀相》與《書憤》的備課進行了大膽的摸索與創新。首先,我打破詩歌一首接一首的教學模式,把兩個不同朝代不同作者的作品放到一堂上進行教學。其次,我改變以往學生看課文看注釋的預習模式,改由自己精心搜尋「兩作者,一人物,三典故」的資料,提前分發給學生,當作預習,以此加強學生課前對作者及歷史人物諸葛亮的了解。最後,我改變課堂教學貪多的一般做法,整個教學只定一個重點教學目標,即比較兩首詩的異同,只貫穿一種方法指導,即知人論世,從而很好地把印發資料與教學內容從方法與內容上緊密結合起來,既添了味,又還原了語文的本真。
二、緊扣文本,自覺深挖教材出味
語文教學是以文本為依託的教學。筆者個人認為,如果語文教學在執行過程中有意無意地脫離了文本,或手謹者說架空了文本,其教學就很難說得上具有語文的原味了。因為語文離不開品味,而對語文的品味當然離不開語文文本。也就是說,我們的語文文本如果是語文課文,則我們的教學就應當緊扣語文課文,如果是選自課外的某一文章,那麼我們的教學就應當緊扣課外某一文章。我們不能總是在「掛羊頭賣狗肉」中尋找所謂的語文本真與趣味。當然,語文課堂要出味,光扣文本肯定是不夠的.。只有帶領學生一起走進文本,深挖文本,才會讓學生在與文本的不斷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才有可能進一步啟迪學生,進而領悟文章的真美及其耐人尋味的真味。
三、抓住朗讀,深情呵護語文的情味
語文之美在文字,文字之美在情感畢兄基,情感之美在朗誦。這是我對語文真味的另一重理解。正是因為這樣,筆者個人認為,語文教學是離不開朗讀的,特別語文課堂更是不能沒有朗朗書聲。古人雲「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可見,古人是十分重視讀書之聲的。的確,語文缺少朗讀,特別是缺少動情地朗讀,就會變得枯燥乏味,「面目可憎」,同時也會失去語文原有的趣味與情味。比如,《陳情表》的教學,如果我們只注重從內容上去深挖的話,我們是很容易讓學生明白,其中表現出親情與孝情以及忠情與感恩之情。但是,對於這篇文章的了解,並不是說帶領學生分析出文章所表現的這些情感,就等於學生真正讀懂了全文,把握了全文。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的學生不一定讀得出,讀得合適!很多時候,我們看到老師文章都講完了,但學生讀得還是「一馬平川」「波瀾不驚」。這是因為我們的學生並沒有真正地把握住文章。只有當我們真正地與文章融為一體,情從文出,情隨文動時,動情之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我們才能說我們觸摸了一把作者的脈搏,與作者同呼吸共命運。對於語文學習而言,讀得好,能合適地讀出情與味,反過來是可以反哺語文的,是有利於培養出學生化繁為簡、走「捷徑」的語文學習能力的,同時也是我們保持語文課堂真味與情味的捷徑。
對語文的追求是永恆的,對語文課堂真味、趣味與情味的探討與追求也是沒有止境的,願我們廣大教師都能不懈前行。
Ⅷ 散文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一、讓導入牽引學生心靈
眾所周知,萬般開頭難,良好的開場白預示著成功的到來。當散文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等待教師引領學生去尋幽探秘時,就特別需要教師引人入勝的課堂導入。成功的導語,如同剛剛拉開的大幕,讓學生看到了精美的置景一角;有如樂章的序曲,使學生一開始便受到強烈的感染。對散文教學而言,導入語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因為情感是散文的生命。文以情生,有人把散文化作心靈的揚聲器,那些巧妙構思,生花妙筆的由來,植根於作者對於自己表現對象的深厚感情和精闢的見解之中。因此,教學時,必須以情感為紐帶,引起學生的共鳴,把學生帶進作品描繪所蘊藏的情感世界去體驗,去領悟,才能以情動情,引導學生,牽引學生走進作品中的情感世界,來正確理解課文,學好課文。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的周亞萍在朱自清的寫景散文《春》教學中曾這樣導入:首先播放以「早春」為主題的影象片段(實景外拍,配以音樂和解說)——「屏幕上這一幅幅畫面,是我們陶醉,使我們被這熱情洋溢的詩情所感染。被這盎然的生機所激勵。春天是美好的,當產生了對美好事物的熱愛、贊美之情的時候,我們思想的河流會跳出對生命充滿無比熱愛的浪花,我們感情的波瀾也會在秀美逶迤的雲海中起伏飄盪。」接著,打出《綠》、《荷塘月色》、《背影》的三幅畫面,並進行解說——「瞧,一位采著《綠》、賞著《荷塘月色》、《匆匆》走來,又給我們留下《背影》的文學家踏著《春》來了,他是誰呢?」最後教師出示課題,將學生引進文本之中。這樣,在導入情境的渲染下,學生與美麗的自然展開多感官的對話,從而初知初春景緻,為課文的學習作作還鋪墊。教學敘事散文《散步》一文時,我這樣深情導入:「人們常說母愛如水,父愛如山,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感動著我們所有的人。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無私的愛和不懈地努力,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舒適。可是,等到他們變老了,兩鬢開始變白,兩眼逐漸渾濁,身體不再靈便,孱弱的雙肩已擔不起生活的重負,他們如同風中飄盪的落葉一樣,預測不了明天的行程,如同即將熄滅的燭火,把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做兒女的我們這時應該怎樣做呢?今天學習了《散步》後,我們將深深地體會到這一點,並同時獲得一些啟示。」在以上的導入中,教師適時地牽引住學生的心靈,有利於快速走進文本之中。
二、讓關鍵詞句凸顯文本內涵
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詩眼和文眼是作品藝術構思的凝聚點,是牽動制約全篇的關鍵點。詩文的「眼」實質上就是關鍵詞,而且是核心關鍵詞,是最能幫助讀者理解文本主題的關鍵語句。它像一個人心靈的窗戶,透過它可以感受到文本脈搏的律動,領略到文本的精神內涵。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果能緊扣文眼突破開去,便能牽一發而動全身。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文體特點,更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把握關鍵詞句來把握文本,統攝文本的靈魂內涵。因此,語文關鍵詞教學,在散文的閱讀教學中尤為重要。關鍵詞之所以關鍵,就在於它能反映文章的核心意義和達到教學目的,所以,語文關鍵詞的選定過程,實際上是教師進行文本解讀、文路梳理,確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設計的一個過程。現代著名作家老舍的寫景散文作品《濟南的冬天》流淌著一種如詩如畫的美感,那山、那水、那陽光、那白雪……無不帶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作品的種種神韻,美景中濃郁情致,更值得細細玩味欣賞。那麼,在教學中把握關鍵詞,可算是把握文本的一條最佳捷徑。例如在文本第一段中,作者寫了濟南冬天的天氣,教學時可把握關鍵詞——「寶地」,然後再探究原因——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奇跡」「怪事」,突出它的「溫晴」,因此贊譽它是個「寶地」。這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濟南冬天特有的美景,都是與此相聯系的。選擇關鍵詞,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到語境,品味和感悟文本的核心內容,體會文本的意義和意味。李森祥的寫人散文《台階》讓讀者看到了一位普通農民為了實現生活理想而艱辛創業的奮斗史。教學中可引導學生把握關鍵句——「我們家的台階低」來理解文本,把握人物形象。教學時引導學生思考「父親為什麼要用畢生的精力,把家門口的台階由三級築到九級呢?」原來,台階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應高。父親一心想築高自家的台階,也就是為了抬高自家的地位。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們中國農民的堅韌性格,也啟迪我們對前輩生活價值觀做全面的審視,學會關注農民的命運,關注農村的貧窮。在教學中,由一個關鍵句的把握,統攝全文的內容,學起來輕松又明白。通過把握關鍵詞句的教學,學生進一步把握文章的思想內涵。
三、讓生活與語文共融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時時現生活。這是大語文觀所體現出來的語文和生活的關系。語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論的。散文更是作者對生活的深刻體驗和感受流淌於筆尖的產物。因此,學習散文要鼓勵學生融入到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中去,用心感受生活,接受多元的刺激。這樣學生的思維就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很多學生總是抱怨生活在「兩點一線」之間,哪來生活的感悟呢?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確實發現美的眼睛」吧。作為語文教師要盡可能擴大學生的視野,把更多的生活資訊融入到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敘事散文《背影》是一篇文字朴實而情感豐厚的文章——慘淡家景之下,冬天父子相別,兒子心目中的父親「背影」,意蘊深遠而令人回味無窮。文本中的細節很生活化,初讀時或許會覺得很平淡,這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尋找同樣感人的生活細節來引起學生的心靈共鳴。我在課前布置了一道作業——積累生活中令你感動的親情細節,以便在課堂上交流。結果發現,學生的課前積累很感人。有同學這樣深情地回憶道「晚上伴著爸爸此起彼伏的鼾聲的響起,我漸漸進入了夢鄉。迷迷糊湖中總聽見一聲聲柔柔的腳步聲,似悅耳的歌聲漸漸朝我襲來,接著便有一雙溫暖的手為我輕輕地蓋上被子。我察覺了,小眯著眼,不願驚擾這夜裡靜謐的幸福。媽媽的目光里流露著濃濃的愛意,嘴角一抹淺淺的笑意,讓我彷彿沉浸在愛河裡。媽媽又是靜悄悄地走了,這下我發現了,媽媽踮起腳走路。」還有同學說父親雖然粗枝大葉,卻能在百忙中惦記著我,逛了好幾家書店,終於為我買到我心儀以久的書,以致於腳皮都磨破了;還有同學說冬夜裡奶奶早早地就為我暖好被窩,讓我睡覺時不會受凍。課堂上,一時間似乎所有的生活細節都在學生的腦海中閃現。在教學寫人散文《老王》之後,引導學生積累象老王一樣生活中雖平凡卻閃爍著人性光芒的小人物的形象,讓學生更深地感受到,生活中要學會平等的對待別人,要有人道主義精神,幸運的人有責任去關心那些不幸的人們。這樣,既引導學生走進了文本,又拓寬了文本,讓文本與生活共融,領會了文本的內容意蘊又引領學生走進了生活,可謂一舉多得。
四、讓意境盡顯文本魅力
從藝術審美的角度來看,現代散文的魅力在於醇厚的意境。散文世界中,借景抒情,情景相生,成為最常用的寫作方式,人們又常常以意境稱之。散文的意境,具有難以言傳的美感。這種美感,需要細致地感受一番。那種條分縷析的做法往往會割裂整體意境,削弱作品的美感,不宜用來學習散文。在品味意境時,首先要注意意境的整體性。其中既有對物象外觀的藝術描繪,又有物象內蘊的傳神寫照;既有作者真情實感的傾注,又隱含著對事物本質特徵的理性評價。因此,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全面感受,切忌把意和境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教學魯訊先生的寫景散文《雪》,(本文是以對自然景物——雪的詩化描寫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緒。)暖國的雪「滋潤美艷」,是那樣地純真美好、生機勃勃,就可以引導學生走入「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6]的富有春意的意境中。朔方的雪「如粉如沙」「堅強不屈」,就可以引導學生走入「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7]的壯闊的場面,細細品味朔方的雪的頑強不屈,從而明白這正是作者偉大人格的寫照。我們通過把握散文的文本意境,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並且讓孩子們充滿興致,充滿強烈的探知欲,走進一個多彩多姿的語文世界。在教學寫人散文《背影》一文時,引導學生了解作者開篇寫了祖母之死,父親卸職,盡管是一筆帶過,但如果和寫父親背影部分聯系起來作整體閱讀賞析,會發現前面是鋪墊,它們共同奠定了凄涼、冷清的情感氛圍。唯有如此,父親的舉動才具有動人心魄的力量,父親的背影在讀者心目中永遠留下深刻的烙印。因此,在語文學習的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該有意識的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意境,有意識的在閱讀過程中,把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對生活的感知與思考結合起來。
五、讓板書統領文本內容
人文
「美」
高高望天樹
竹樓映藍天
悠悠野象谷
嫵媚傣寨水
笑對生與死
自然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許多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經走入課堂,但是板書在教學中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散文作為一種意蘊醇厚、文字優美的文學體裁,倘若教師在教學中恰當地運用板書,將會受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因為課堂教學的藝術離不開直觀、形象的優秀板書。我們的板書直接影響到學生的書寫能力,因為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我們的板書更應具有示範和引導作用,同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精心設計的板書,能使學生賞心悅目,興趣盎然,活化知識,對知識加深理解,加深記憶,是提高學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手段。語文教學中板書設計的作用,曾一度被視為課堂教學的閃光點,其作用被視為「畫龍點睛」,可現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板書設計倏然隱身,可有可無,就造成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席空檔。而教師在教學中若能針對文本內容有的放矢,不脫離教材和教學實際來設計板書,且線條簡單,用詞精練,把握散文的美感,就讓人印象深刻,促進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鞏固。在寫景散文《美麗的西雙版納》教學中,我曾根據文本的內容及學生在課堂上的發言歸納板書,清晰明了,一目瞭然,而且統領了各個部分的內容,又突現了文章的主旨。
抒情散文《荔枝蜜》教學中,可以這樣設計板書,因為文本的主體是蜜蜂,板書便是一隻蜜蜂,且形式與內容非常吻合,頭對應標題,身子對應主題,翅膀對應藝術特色,蜜蜂的飛翔靠翅膀,文本的主題顯現靠藝術手法。板書如下: ( )
多年以來,在教海中摸索前行,教海無涯,正所謂要活到老,學到老。腳下路正遙,在未來的日子裡,我將繼續勇於挑戰,勇於創新,讓自己的教學永遠與時俱進。我期待自己能快速成長,成長為一名成熟的、運籌帷幄的語文教師。
散文教學之我見
內容提要】散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散文教學也就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本文主要從實踐經驗出發,談了幾點關於散文教學方面的淺見。內容包括:1.散文教學的重要性。2.理清文體,合理界定散文概念的內涵,給學生清晰的文體知識。3.感悟散文的哲理,體味散文的意境。4.點撥散文構思的方法,開拓學生思路,使學生掌握一些實用的散文構思技巧,並同時訓練、活化學生思維,開發其智力。5.汲取散文的語言營養,提高其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同時在潛移默化中完善其人格,熏陶其情操,優化其氣質和風度等。6.教學生認識散文創作的主要思維形式之一——靈感思維,指導訓練其靈感思維,運用各種手段誘發其靈感的迸發,並鞏固其靈感思維調動的隨意性,為散文寫作及創造人格的養成打下堅實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中學語文教學的課文有60%——80%屬狹義的散文性質。就中學生容易學習和入門方面講,散文為諸文體之冠,幾乎所有中學的校園文化陣地(校報、校刊等),都是散文的世界。的確,散文是青少年通向寫作殿堂的敲門磚,是入門寫作的必經之路。所以,搞好散文教學,對中學語文教師來說,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我在教學散文時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理文體
有位學生曾問我:老師,有些議論文為什麼選入《世界散文精品選》之中?引起我深長的思考,看來,這似乎是一個簡單問題,起碼說明學生還沒聽過「廣義散文」這一說;但不僅學生不明白散文的界定,老師們也頗拿不準,因為許多「散文」的定義及「散文選本」目前就很模糊。
Ⅸ (讀書)散文教學我們應該教什麼
散文應該是中小學閱讀教學的主導文類,「包括故事、寓言、特寫、傳記、游記、雜文、說明文、議論文、科學小品等」,范圍很廣,其中說明文、議論文指的是具有生動性的說明文和議論文,統稱為文學性的散文。事實上,文言文基本都是散文,比如《蘭亭集序》、《庖丁解牛》、《師說》、《勸學》等等。這個問題之前我都從未想過。那麼這樣的認識有什麼用呢?很明顯,王榮生教授依舊在給我們明確「文章體式」的概念。
既然散文是主導文類,那麼更應該多學習這方面的理論知識以指導教學實踐。可惜的是,散文理論研究非常之少,王教授就提到了孫紹振的《散文審美規范論》等少量論著,他指出 「散文理論研究缺位,散文解讀理論幾近闕如。」 為此,對待散文教學,教師可能要付出更多的心血。
到底什麼是散文?
王榮生教授並未給我們下定義。但是,我可以領悟到的是,散文是比較個人化的,私人化的情感和思想。每一篇散文都是浸染了作者心靈體驗的個性表達,傳達出的是作者個人的真情實感。
為此,我從王榮生教授等的講座中學習到了以下關於散文教學應該注意的幾點:
一、要建立學生與「這一篇」課文的鏈接。
1、散文教學同樣必須依據散文的體式來進行教學設計。
但一定注意的是,這並不意味著只教散文的共性特徵,還必須教出「這一篇」的特質來。
因為散文是不拘一格的,尤其是現代散文。如果想用一種固定的套路去對付所有的散文,無疑又陷入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中。
不同的作者的散文特質不一樣,同一個作者不同時期的散文特質也會有所不同,所以在注意共性特徵的同時,一定是針對「這一篇」進行閱讀思考的。散文閱讀和教學必須始終都在「這一篇」散文里。
2、藉助散文中的個性化的語句章法去感受體認作者所傳達的豐富而細膩的人生經驗。
「散文閱讀教學,實質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散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鏈接。」
王教授給我們舉例指出,無論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還是季羨林的《幽徑悲劇》,都傳達出了獨特的人生經驗。而因為獨特,因為與我們不同,才需要我們去自己去讀,去感受、體驗和分享。
「作者的人生經驗,融匯在他的語文經驗里。」而他的語文經驗則體現在他的那些個性化的語言表達中,藉由這些語言傳達出豐富甚至復雜、細膩甚至細微的東西。
二、應該避免的兩個「走出」錯誤,避免丟棄語文經驗,抽空人生經驗。
1、在尋找個性化的言說對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可向外跑到「外在的言說對象」。
王榮生教授舉了《安塞腰鼓》的一個課堂實例的例子。其中的教學思路就是先通過學生初讀課文,找到描述人、事、景、物的相關語句,接著通過這些語句了解所言說對象,即所描述的人、事、景、物,從中隨意截取語句隨興談論他們的印象、感念、聯想、評判。還會藉助其他資源比如打腰鼓的影片等等,使得師生在不知不覺中使得課文中哪些由作者主觀化的人、事、景、物向外跑到「外在的言說對象。」更嚴重的是,有時還要延展到其他的『外在的言說對象』,或許由百合花延展到荷花,或許由打腰鼓延展到奧運場面。」
這種教學設計,在身邊包括自己的教學中大量存在,我之前並沒有察覺過有什麼不對。但現在細想下來,這樣的教學設計最終學生能獲得什麼呢?網路知識嗎?為什麼不直接去從通過書籍、影片等等獲取,為什麼要讀「這一篇」課文呢?這樣的課堂確實一定語文味都沒有,成了一個大雜燴。無怪乎外行人包括有的語文老師都會認為語文誰都可以教。
2、切忌從散文的「獨特的情感認知」跑到概念化、抽象化的「思想」、「精神」。其中隱含的認識邏輯如下:
比如《安塞腰鼓》中將作者的所思所感概念化、抽象化,探究出安塞腰鼓的「奮發」精神。並且不斷渲染與強化被騰空的「思想」、「精神」,並企圖讓學生「具有」,再進一步挖掘或延伸對象的特質,形成口號式標語,如安塞人「對生命的渴望」、「對家鄉的熱愛」等等,最後教師激情結束,或者讓學生談談收獲。
上面兩種方式的散文教學就是典型的「把語文上成了非語文」,它們拋棄了作者的「語文經驗」。
寫的過程中,我突然產生了一個疑問,高考確實考的是主題、技巧之類,如果課堂上不講這些,學生又如何考出成績呢?繼而我又想到,似乎高考考主題、技巧的並不是散文,而是小說。那麼這就不影響了。可是轉念一想,我又想起了今天開始讀的《小說教學教什麼》這本書,書里對歸納主題相當反感,認為讀小說並不需要可以去想主題,最重要的是過程,是參與小說所展現的另一種人生。當然,此書才開始看,後面的內容還未知。但就目前所看到的一點信息來看,我還是挺有疑惑的,該如何去理解和權衡王榮生教授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和實際教學中面臨高考的壓力之間的關系,尤其是我即將第一次進入高三教學。抑或是我對高考語文試題的理解還不到位,我還沒有鑽研過高考卷子。我准備開始去琢磨。也許並不是我想的那麼簡單,如今的高考語文它其實就是再考學生的語文經驗,考出他們的語文味。如果真是這樣,那實在是太好了。我將更有動力和信心朝著王榮生教授們指導的方向前進!
寫於2020.3.24
Ⅹ 怎樣寫作文才有味
現在不少學生,感到作文難寫,好的作文更難寫。面對這橡棗個難題,該如何解決呢?以下是本 人在教學中的一些心得:
一、多觀察,多思考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源清自有活水來」。大家知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也先得有「米」,「米」就是作文的材料,「米」從哪裡來?生活就是作文的「米倉」。
「胸有成竹」是說古人畫竹之所以傳神的道理,就是因為通過認真的觀察,心中已有完整的「竹」。因此,下筆處「竹」的神韻就躍然紙上了,同理,要寫好作文,就得擁有相當豐富的材料,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平時應養成「看、想、比、悟 」的觀察習慣。即,在日常生活中,對周圍的事物不僅要認認真真地看,還要用自己的頭腦仔仔細細地想,把此事物和其他事物進行比較,從中發現事物的特點,抓住事物的本質,這樣對生活有所見、有所聞、有所思、有所感。寫作文時,自然就會「有米下鍋了」。
二、多讀書,多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書」與「作文」之間是有著因果關系的,讀書可以為作文奠定基礎,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前提,因此,大量的閱讀,不僅可以豐富知識,開闊眼界,還可以鍛煉思維,提高認識,學到表達技巧,寫起作文來就可得心應手。
因此,讀書時不僅要嚴格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還要養成握液「常動筆墨常讀書」的良好習慣。只有一邊讀一邊想,才能促進對內容的理解,對感情的體驗,從而加深對文章的記憶,成為頭腦中潛存的信息。這種潛存的信息隨著閱讀量不斷的增加而越積越多。作文時它就會像溪流一樣汩汩流淌。
三、多練習,多修改
俗話說得好,「拳不離手,曲不離口。」寫好作文,也是這個道理。要提高寫作能力,就得靠一次一次切切實實地寫,一篇一篇認真地練,絕無捷徑可走。所以我們要認真地對待每一次作文練習。如果每篇作文都能夠認真地審題,精心地選材,周密地編寫提綱,集中思想,一氣呵成地寫作。踏踏實實地按照這種正確的方法,堅持不懈的努力,作文水平就會日益提高。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文章不是寫出來的,而是改出來的。必須遵循「多讀」的原則,在作文寫好之後,先輕聲地讀一兩遍,統觀全文,邊讀邊想,中心是否清晰,接著逐句逐段地細讀,邊讀邊添加批註;然後,對照批註邊讀邊改,改好之後,再復讀檢查,直到滿意為止。
養成這種反復修改的好習慣,作文就可以越寫越好,作文的門道就會越摸越清楚。
老師,請問要怎樣才能提高文采,使自己的寫作水平提高,更有文筆,語言文字華麗。
看什麼書籍,從而增加寫作的文學功底呢? 答:同學,你好!怎樣提高作文文采,建議從以下幾點改進:第一,筆端常帶感情。 文氣如人氣,如果作者沒有創作的慾望甚至創作的沖動,那麼它的文字必然是蒼白的,使人讀來味如嚼蠟。
沒有情感的文字,無論怎樣雕琢,只能是「繁彩寡情,味之必厭」(劉勰《文心雕龍》)。達到「有文采」段如物的根本途徑是「情為文前,意在筆先」。
第二,句式靈活。 寫作時要善於根據抒發感情、體現思想或表達內容的不同需要,恰當選用不同的句式,以變換節奏,使語言抑揚有致,波瀾起伏。
1.把握有關句式的特點和作用。如文言語句含蓄典雅,口頭用語簡練潑辣,長句周詳嚴密,短句簡潔明快,獨詞句鮮明突出,感嘆句便於抒情,對偶句鏗鏘凝練,反復句余韻悠然,排比句氣勢磅礴,反問句加重強調,引人深思。
文章中能綜合運用多種句式,語言就會大放異彩。 2.有時特意安排一些重要的句式,可以形成文章的一個特色。
如前後句式的照應,可使文章結構完整、思路嚴密;排比句式可增強文章的論證力度,或使情感的表達更充分;設問句式可提出重要的問題,以引起讀者的注意;比喻句式可使內容的表達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意蘊;對偶句式可使語言凝練,形式整齊……總之,要會安排有關句式為自己的文章服務。 當然,句式的運用,一定要注意寫作的實際需要,且不可單純去追求句式的變化,那樣是沒有什麼益處的。
第三,善於運用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體特徵,狀難言之物如在眼前,增強語言的形象性,這樣就把事物寫活了。
修辭手法的運用,更能增強語言的文學性,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是語言富有文採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四,文句有意蘊。 抒情性較強的文章,在用語上不可一覽無余,過於平淡無味。
文章描寫要有情境,用語要含蓄,要能激發讀者的聯想與想像,要能促使讀者去思考;特別是關鍵地方的用語,含蓄、有意蘊會使內容更豐富,更耐人尋味,更有意境,更有深度。當然,語言上的功夫不是一天兩天能達到的,它要求同學在平時的學習和寫作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提高。
另外,同學如果要為擴大自己的閱讀面,提高自己的語言駕馭能力和寫作水平來說,你可以讀一下名著,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名著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在人間》、《簡·愛》、《我的大學》、《魯濱孫飄流記》、《駱駝祥子》、《戰爭與和平》、《老人與海》,還可讀一些詩集,如:《飛鳥集》、《繁星》、《春水》。你也可以看一些比較優秀的作文選,讀一些往年的高考滿分作文,背一些經典的語段等,另外還可以看一些雜志之類的,如:《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
寫出好段落語句需要學會觀察:
一是多看,二是多練。這里的「多看」即指多觀察。這就說明:要寫好語句,要掌握嫻熟的語句寫作手法,就要多觀察,學會觀察,觀察是寫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礎。
(一)觀察決不要僅僅局限於「用眼看」。廣義的更有實際意義的觀察是指要將人的五官全部調動起來:用耳朵去聆聽,用身體去感受,更重要的是要用心、用腦去思索,這樣的觀察才會更加細膩、深刻。
(二)觀察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好「爛筆頭」。俗語說得好: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好多同學每天看到的挺多,思索的也挺多,但是不善於隨時記下來,這樣就會使觀察到的材料付之東去,許多有價值的東西也會白白浪費掉。
(三)觀察尤其要注意持之以恆。你要將觀察生活、思索生活貫穿於你生活的每一天,這樣你才會寫出妙文佳作來。 學會觀察對於寫好段落語句有著巨大的奠基和推動作用,離開了觀察,你往往會感到難以下筆。願你學會觀察,不斷培養,提高贊成的觀察能力,在寫作實踐中取得得大的進步。
(轉載 度娘) 文采,本指事物具有錯雜艷麗的色彩,現多指文章中表現出來的典雅艷麗和令人賞心悅目的色彩和風格。
一般來說,一篇文章的文采主要通過其優美的語言表現出來。因此,適當地修飾語言是可以達到增加文採的目的的。
表現手法 一篇好文章斐然的文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整齊美:句式整齊勻稱,多用整句。 (2)、錯落美:根據表達的需要,靈活自由地變換句子的長短和結構。
(3)、豐富美:詞彙豐富多變,絕無呆板的雷同和機械的重復;表達方式豐富而多變,絕無統一的模式。 (4)、韻律美:整齊的語言鏗鏘而琅琅上口,富有音樂的節奏;多變的語言自由而活潑,跳躍著歡快的音符。
欣賞美的語言就象欣賞一首優美的樂曲,充滿美的韻律。 (5)、意象美:意象就是通過語言描繪出來的,融合了髡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
美的意象符合人們生活中審美習慣的,給人以美感,因而能夠產生情感的共鳴,從而引起心理上的愉悅,獲得審美的享受。 (6)、意境美: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觀感情與他所描繪的客觀環境有機融合而創造出來的藝術境界。
盡管它不完全是語言方面的問題,但語言的好壞總是直接影響到意境的美醜。 操作方法 怎樣才能使作文飄逸出「文采」的馨香呢?除了平時的積累外,在具體操作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運用題記 有的作文一開頭就來一段「題記」,或闡述寫作緣由,或展示主要內容,或揭示作品內涵等,讓讀者從中透視到文章的亮點,觸摸到情感的搏動,激起讀者閱讀慾望。
(2)引用成語 成語高度凝練,含蓄雋永,言簡意賅,引入文章,語言增輝,文章增色。如:「路見不平,拔刀相助」(見義勇為)等。
引入諺語、民謠、廣告詞以及生活中一些鮮活的口頭語,諺語、民謠、廣告詞清新生動,內蘊深刻,富有哲理,引入文中,值得玩味。民謠如「一人犯案,牽出一片;順藤摸瓜,全都完蛋」,廣告詞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等。
生活中一些話語,形象生動,富有活力,感染性強,有些口語比較幽默風趣,如能准確引入文章,能使文章語言有味。如「鳥美在羽毛,人美在勤勞」等。
(3)講究句式 漢、六朝的賦體駢文鋪采擒文,講究文采,句式一般以排列四、六字句為主,讀起來琅琅上口,富有節奏美。中國人的審美觀念一般以對稱美為審美參照,由於文化與審美的淵源,中國人講究文采一般偏重於勻稱的形式。
我們現在講究文采也注重於句式與段落的勻稱美,句式以整句(對偶、排比句、回環等)句式為美。有時整、散句有機結合,錯落有致,也是一種美。
段落排列上運用排比段、對比段,形成一種勻稱美,使整篇文章富於氣勢,給人以極深的印象。 (4)引用名言 古詩文名句及外國名言警句是前人精心錘煉出來的,有極強的生命力與時空的穿透力,若能恰到好處的引用,不僅能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或主張,而且能使文章富有文化意蘊,增添文采,提高品位,受到讀者的青睞。
如談「立志」,可用「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窮是無才,最賤是無志」。 讓文章更有「文采」的七大秘訣 「文采」,意思是「華麗的色彩」,但是「有文采」又不能簡單地等同於華麗,它需要思想做支撐。
「有文采」概括起來應具備如下特點:(1)富含哲理,耐人尋味。(2)富於變化,錯落有致。
(3)節奏感強,朗朗上口。要使你的語言具備上述特點,需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一、巧用修辭 修辭的作用就是使語言生動、形象,恰當的修辭會使你的語言文采斐然。
1、巧用排比 排比就是用一組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相關、語氣一致的句子或片語成串地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強語勢,抒發感情,給人以整飭美。如: (1)「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永無連接。
(《孝心無價》) (2)思想是人生的一種的境界。浮躁的生命容不下浩瀚的思想,淺薄的生命裝不下廣博的思想,低俗的生命不理解崇高的思想,渺小的生命仰望於偉大的思想。
思想形成在博覽群書後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產生於歷盡艱辛後的總結經驗,獨辟蹊徑。(《思想是智慧的路標》) 這兩段文字運用了排比修辭,(1)段從不同角度闡述什麼是「孝」,告訴讀者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因為「孝」 是無法彌補的。
(2)段運用排比修辭,使整段文字朗朗上口而又富含哲理。 2、巧用比喻 比喻是用具體、淺濕、熟知的事物或道理為喻體,說明或描寫抽象的、深奧的、不熟悉的事或理。
比喻能使語言生動、形象,恰當的比喻會使你的語言文采斐然。如: (3)母親是疲憊時的一杯龍井,當你軟弱無力時,只消幾口就使你神清氣爽;母親是煩惱中的一曲古箏,當你意懶消沉時,優雅的旋律一飄盪,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親是冬夜裡的一床棉被,當你瑟瑟發抖時,貼心的呵護和溫暖使你安然入夢;母親是挫折中的一陣清風,當你驚慌失措時,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凌亂的思緒;母親是荒寂時的一朵鮮花,當你落寞惆悵時,看一眼滿目生輝,聞一下沁人心脾;母親是黑夜中的一顆明星,當你辨。
作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
當你構思時,這個故事可以打動你自己,便可以下筆了。
字要寫得【秀麗】。最多可以加3分。
多分幾段。開頭結尾【短】小精悍有文采。
最容易被打高分。
每天評味一篇中考滿分作文。
若覺得實力相當則可以看高考記敘作文。
考場作文有實力可以寫散文。
一般的話【記敘文】比較保險。(文體要鮮明)
每天可以記一個你覺得文筆好的句子。
融入自己的生活。
你的作文水平一定會大幅度提高。
最後,上學放學的路上不如停下匆匆的腳步。
看朝陽夕陽,落葉風吹,世間百態,
在腦中構思一篇篇作文,
總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祝你【成功】。
初中語文課程體系中的「散文」概念:屬於文學作品范疇,但不限於狹義的藝術散文、「純散文」.是那些:具有文學色彩的,形象、情感、審美特點比較明顯,又非小說、詩歌類的作品.包括寫人敘事類、寫景狀物類、議論哲理類的散文.既然屬於文學作品,那麼我們的散文閱讀教學,也就界定為一種審美閱讀,而不是著眼於信息篩選和處理的信息式閱讀.所以,散文教學的關鍵不是抓人物,而是找到作者最想說的那句話.散文教學應該教出語文味,那什麼是語文味呢? 所謂語文味,是指語文課要突出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通過情感激發和語言品味等手段,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讓他們在把握語文這一重要交際工具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我認為要教出散文的語文味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鑒賞散文的語言美,突出朗讀的訓練秦牧說:「文采,同樣產生藝術魅力和文筆情趣.豐富的詞彙,生動的口語,鏗鏘的音節,適當的偶句,色彩鮮明的描繪,精採的疊句……這些東西的配合,都會增加文筆的情趣.」佘樹森說:「散文的語言,似乎比小說多幾分濃密和雕飾,而又比詩歌多幾分清淡和自然.它簡潔而又瀟灑,樸素而又優美,自然中透著情韻.」可以說,它的美,恰恰就在這濃與淡、雕飾與自然之間. 「沒有朗讀的語文課只是課,不是美的語文課,語文課,老師必須與學生一起美美地聽,美美地讀」(餘映潮語). 通過朗讀訓練,學生可以從散文中領會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蘊,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鍛煉了用語音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同時, 教師通過朗讀可以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傾向和認識水平,所以在散文教學中,朗讀訓練作為散文教學的基本內容之一,是散文教學中教出語文味的重要一環. 二.品讀欣賞語言,滋養學生情感豐富的情趣語言塑造形象,「言為心聲」.在散文教學中抓住文章中的精典語言、精美語言和重點語言引導學生品讀,引導學生欣賞,語言中內蘊的情感情趣便會通過品讀欣賞感染和陶冶學生,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情趣. 比如,在教學散文《青海湖,夢幻般的湖》時,引導學生品讀「我的眼前是一片鑲著露珠的綠茵茵的草灘,草灘上生長著一壟壟黃燦燦的油菜花,在這綠色和黃色的背後,銜接著無邊無際的藍色的水.它藍似海洋,可比海洋要藍得純正;它藍似天空,可比天空要藍得深沉.青海湖的藍,藍得凈,藍得深湛,也藍得溫柔恬雅,那藍錦緞似的湖面上,起伏著一層微微的漣漪.像是小姑娘那水靈靈、藍晶晶的眸子.」讓學生領會青海湖的夢幻是神奇、美麗的,但也是虛幻的.青海湖擁有醉人的美,它是大自然的傑作,是實實在在的美卻又美得有如同夢境般奇妙.本文緊緊圍繞「夢幻」二字展開,從文章的題目到內容,「夢幻」般的美、「夢幻」般的感覺總是和青海湖誘人的魅力緊緊結合在一起. 只有將散文教學與語文教學的原則結合起來,才能真正讓學學會品讀散文.。
A,怎樣才能提高文采?老師,請問要怎樣才能提高文采,使自己的寫作水平提高,更有文筆,語言文字華麗。
看什麼書籍,從而增加寫作的文學功底呢?答:同學,你好!怎樣提高作文文采,建議從以下幾點改進:第一,筆端常帶感情。 文氣如人氣,如果作者沒有創作的慾望甚至創作的沖動,那麼它的文字必然是蒼白的,使人讀來味如嚼蠟。
沒有情感的文字,無論怎樣雕琢,只能是「繁彩寡情,味之必厭」(劉勰《文心雕龍》)。達到「有文采」的根本途徑是「情為文前,意在筆先」。
第二,句式靈活。 寫作時要善於根據抒發感情、體現思想或表達內容的不同需要,恰當選用不同的句式,以變換節奏,使語言抑揚有致,波瀾起伏。
1.把握有關句式的特點和作用。如文言語句含蓄典雅,口頭用語簡練潑辣,長句周詳嚴密,短句簡潔明快,獨詞句鮮明突出,感嘆句便於抒情,對偶句鏗鏘凝練,反復句余韻悠然,排比句氣勢磅礴,反問句加重強調,引人深思。
文章中能綜合運用多種句式,語言就會大放異彩。 2.有時特意安排一些重要的句式,可以形成文章的一個特色。
如前後句式的照應,可使文章結構完整、思路嚴密;排比句式可增強文章的論證力度,或使情感的表達更充分;設問句式可提出重要的問題,以引起讀者的注意;比喻句式可使內容的表達更形象、更有文采、更有意蘊;對偶句式可使語言凝練,形式整齊……總之,要會安排有關句式為自己的文章服務。 當然,句式的運用,一定要注意寫作的實際需要,且不可單純去追求句式的變化,那樣是沒有什麼益處的。
第三,善於運用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能勾勒出事物的立體特徵,狀難言之物如在眼前,增強語言的形象性,這樣就把事物寫活了。
修辭手法的運用,更能增強語言的文學性,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這是語言富有文採的一個重要方面。
第四,文句有意蘊。 抒情性較強的文章,在用語上不可一覽無余,過於平淡無味。
文章描寫要有情境,用語要含蓄,要能激發讀者的聯想與想像,要能促使讀者去思考;特別是關鍵地方的用語,含蓄、有意蘊會使內容更豐富,更耐人尋味,更有意境,更有深度。當然,語言上的功夫不是一天兩天能達到的,它要求同學在平時的學習和寫作實踐中,不斷積累,不斷提高。
另外,同學如果要為擴大自己的閱讀面,提高自己的語言駕馭能力和寫作水平來說,你可以讀一下名著,適合中學生閱讀的名著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童年》、《在人間》、《簡·愛》、《我的大學》、《魯濱孫飄流記》、《駱駝祥子》、《戰爭與和平》、《老人與海》,還可讀一些詩集,如:《飛鳥集》、《繁星》、《春水》。你也可以看一些比較優秀的作文選,讀一些往年的高考滿分作文,背一些經典的語段等,另外還可以看一些雜志之類的,如:《讀者》《青年文摘》、《意林》等。
B,一篇文章總應有亮麗出彩之處,才會動人,那麼怎樣才能讓你的文章亮麗起來,是「濃妝」還是「淡抹」?是「尺水揚波」,方寸造景,一朵花里看[url=]世界[/url];還是宏篇巨制,迂迴九轉,天地之間起風雲。 這全在你匠心獨運,妙手點出新境界。
出彩之一:靈活擬題巧用心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目不含情,怎能引人注意,「回眸一笑百媚生」的顧盼生姿,憑的就是一雙傳情目,難怪有人說:「題好一半文」,因而在擬題上要捨得下功夫。 《豐子愷畫畫不要臉》、《巴拿馬運河與巴拿馬的運河》……這樣的題目怎會不引人注意,一探究竟呢? 出彩之二:結構新奇亮人目 新奇獨特的結構是考場制勝的一 寶,情節獨特,一波三折,往往令人盪氣回腸。
下列例文,便在「巧」字上作文章。巧借電視欄目加以組合,驚警精要,引人注目。
文章採用三鏡頭切換配以話外音,加記者點評,就讓人頗感有奇特:每組鏡頭都是一個精要的小故事,話外音是針對故事的議論,這樣,就把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內容組合起來,既節省了筆墨,又拓展了報道的空間,敘議結合,一石二鳥,記者點評:總攬全文,點明題旨。同比?低紛楹?,選取貼近[url=]生活[/url]的鮮活的事例,擷取時代大潮的飛花浪沫,立足於「責任」,關注弱勢群體,立意高遠,富有新意。
零點[url=]調查[/url]——關注 (鏡頭一):「走東街,串西巷,手中握個打狗棒;朝南走,往北行,見個人兒咱磕頭。」 「三大嬸,二大娘,還有漂亮的小姑娘;開開門,舀點湯,給個饅頭咱不嫌臟。」
一個身材高大,滿臉油污,肩背一個破書包的強壯乞丐,從街頭閃出,邊走邊唱,奔向一家門口。房門拍的山響,裡面走出一位年輕的婦女,手中拿著半張煎並,邊遞邊說:「這么大的小夥子,要飯不丟人那。」
「不怕丟,不怕丑,東轉西逛樂悠悠。」「那,你要到哪天那?」「張家的濕,李家的干,要到哪天是哪天!」…… (畫外音:當我們的鏡頭定格在那張有些狡黠,帶點玩世不恭的健康的臉上的時候,我們的心禁不住有些悲哀,社會給人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空間,有力氣可以憑力氣吃飯,有本領可以仗本領闖世界,這小夥子有強壯的身體,不乏聰明和才華,聽他的那些現編現唱的歌詞,你就會感受到這一點, 我們只能說:「小夥子,站起來吧,。
在中學生作文中,有的人語言生硬晦澀,讀之如登險峰;有的人則語言幽默,讀之如沐春風;有的人語言平淡無奇,讀之味同嚼蠟;而有的則生動形象,讀之歷歷在目。
語言是文章的細胞,只有這細胞活躍、有生氣,文章才能活起來。 在寫作中,只有了解和掌握運用語言的有關技巧,注意煉字煉句,才能准確的表達,使文章文質兼美,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妙用修辭 巧妙的運用修辭,可以使文章表達更精彩、更形象。
不同的修辭有不同的表達效果:對偶使句式勻稱,音律鏗鏘;比喻使事物具體形象,特徵突出……所以巧妙運用修辭,對於增強文采有重要作用。如:有同學寫固執的害處時,寫到:「固執你是一堵牆,使人封閉自己,看不清外面的世界。」
這樣就把抽象的事物具體化了,使人容易理解。再如:有一個學生寫考試碰上一道難題,怎麼也解不出來,決定把它放棄了。
可那道題竟向他哀求起來:「快快解放我吧」,他別無他法,把手伸向桌洞,今天的課本突然變成了一塊紅艷艷的火炭,手指接近不得,一抬頭,老師的目光像刀子一樣……這一過程的描寫可謂傳神,恰當的修辭功不可沒。 二、「錯用」詞語 即從詞語、句子入手,把本應用在「彼」的詞語、句子挪移至「此」,形成時間、空間、人物身份、思想等的強烈反差。
這樣可以使文章語言生動,趣味橫生。如大詞小用,庄詞諧用,褒詞貶用,貶詞褒用,古詞今用等。
如巍巍的《我的老師》中「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這里「狡猾」貶詞褒用,寫出了兒童的調皮機靈。再如:作文,《我和媽媽》中,「在我家裡,我應該劃入現代派之列,而媽媽決對是固守傳統的古典派。
中西合璧—在我和媽媽不同的審美觀點作用下,我們家的裝飾獨具風格。」以上文字,巧用詞語,讀來倍感清新、俏皮,趣味橫生。
三、有意識的與運用句式變換 不要老用定主狀謂賓補,要靈活多變。例如:「雨下起來了,淅淅瀝瀝地。」
「多美麗呀,校園!」這樣變換一下,會少一分呆板,多一點靈氣。 四、選用古詩詞,增強表達效果 恰當引用古詩詞,不但可以增強文章的深度,而且使語言生動、典雅。
例如:一個學生的文章《初三金秋》開頭寫到「秋風蕭瑟,落葉紛飛……就在這帶點『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味道的季節里……」結尾又寫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金黃的裝點著初三,初三充溢著收獲的喜悅。」 此外,還可以援引名言佳句,運用點題句、過渡句、映襯句等,都會為文章增添不少文采。
語言優美,文章生輝,給人以美的享受。總之,同學們寫作時,必須在語言上下功夫。
平時注重積累,廣採花蜜,下筆時細心推敲,斟酌字句,那麼,你一定會筆下生花,文采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