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讓語文更有語文味

如何讓語文更有語文味

發布時間:2022-01-21 13:10:01

❶ 怎樣讓語文課體現"語文味

近幾年來,由於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不再追求熱鬧而無效的教學,都十分清楚地明白,語文課姓「語」.「要把語文課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語文味來」.語文味是什麼?「語文味」是語文課要突出語文教學自身的特點,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實踐,在把握語文這一最為重要交際工具的同時,不斷豐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它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那麼,語文課如何體現語文味呢?我覺得楊麗芳老師說得好:「在恰當運用多媒體的同時,要讓學生充分朗讀,領悟語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盪,喚起童真童趣.」
一、語文課要有琅琅讀書聲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要做到這些,必須注重讀書.讀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我們都知道:「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只有「熟讀」才會「精思」.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最直觀表現莫過於一個人的語感如何,特級教師於永正說:「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是誦讀.」
(1)讀正確,讀流利.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的讀都是以此讀為基礎.宋代教育家朱熹對於讀書不僅強調讀准,還強調讀的遍數要多,他說:「凡讀書……須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頌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如一位老師教的《金色的草地》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感悟蒲公英會變色這一神奇的自然現象,採用不同形式反復朗讀課文第三自然段,先是自由地讀,要求讀准確,讀通順;然後小組檢查讀,接著指名比賽讀,最後一起朗讀.學生有了讀的基礎,再思考「讀了這段話,你發現了這是
(2)口頌心維,
「心維」指的是讀書時,思維處於活動狀態,或感受,或理解,或疑惑……「口頌心維」簡單來說就是邊讀邊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崔學古也說過一句話:「得趣全在涵泳.」讀書不「涵泳」,就不能「得趣」,「涵泳」指揣摩、玩味,即「精思」、「口維」
.因此,「口誦」與「心維」要統一.讓學生用心地讀,認真地思考,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內部已有的經驗,通過聯繫上下文,真正做到讀有所感知,有所理解,有所感悟,產生新的疑惑.然後通過教師、學生、教材三方面的交流,把語文學深、學廣.為了讓「口頌心維」成為學生的讀書習慣,我設計兩種訓練:①在布置課前預習時,要求學生反復頌讀課文,然後向同學們提出三個最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自己不懂的,也可以是自己已懂,但很有討論價值的.),這些問題有可能成為課堂上探究的問題.學生為了顯示自己提的問題最有探討價值,能讓老師採納給同學們討論,都很仔細讀認真思考.有的從內容上提,有的從思想上提,有的從寫作上提,有的還從遣詞造句上提,有的還從標點上提……有許多問題正是老師在備課想到的、要引導學生探討的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不僅閱讀仔細,而且會思考,會質疑釋疑,對課文的理解就深了,閱讀不再是膚淺了.②在課堂上,帶著任務讀.如我教《鳥的天堂》時,引導學生感悟榕樹的特點.第一步:這是一棵怎樣的榕樹?請你邊讀邊思考,用一兩個詞把它歸納出來.(龐大、生機勃勃、繁茂、美麗……學生的答案各不一樣,但都是自己潛心閱讀後的感受、體驗.)第二步:要求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再讀讀課文,想想,從哪些詞句體會出來,作者是怎樣寫這個特點的?就這樣不離文本,緊抓讀,引導學生真真切切地口誦心維,讀出語文味.
(3)有感情讀.這是一種美讀,一種升華的讀,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口誦心維,對課文產生了獨特感受、體驗、理解後的朗讀.這時的情感得到升華,通過朗讀創造性地表現這種感情,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悟,讀出自己的深情.如教《第一場雪》時,學生在體會雪後的美景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你能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雪後的壯美景色嗎?」我播放舒緩優美的音樂,創設情境,學生讀得那麼投入,那麼動情,那麼令人陶醉,讓人彷彿看到北國粉妝玉砌的美麗世界.有了這感情朗讀,語文味就更濃了.
二、語文課要有品詞賞句
課文中的語言就像沙灘上的一顆顆貝殼,是那麼豐富;又像一顆顆發光的鑽石,是那麼精湛,那麼引人入勝;還像一杯杯龍井茶,耐人尋味.豐富、精湛、耐人尋味的語言怎樣才能走進學生的心田?品——品詞賞句!語文課堂因為有了品詞賞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鑒賞;課堂才不會顯得浮華、淺薄;學生才能更好地讀出味道來,才會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課堂中品詞賞句應該要像竹石一樣「咬定青山不放鬆」.
1、對比品析.在比較中的品詞賞句是我們常做的一個方法,因為學生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中,能發現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語文味才能得以體現.如教《泊船瓜洲》,在學生理解詩意後,引導他們賞析詩句時,我問學生:
「這首詩里你最欣賞的是哪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❷ 怎樣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

我個人認為,語文教師不應該只做一個教書匠,而應該作為一個雜家。什麼都要知道一些,什麼都要懂一些,什麼都要關注一些。
只有這樣,才能在語文教學中,隨時給學生補充各種知識、隨時引導學生對事件的看法、隨時指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我當年上語文課的時候,學生都喜歡聽,原因之一就在於不止局限於課文的內容,教師的心態和語言才是引導學生興趣的利器。

❸ 怎樣讓語文課的語文味更濃

首先,讓課堂充滿「語文味」最基本的一點事教師的語言要有「語文味」。這里對教師的要求雖然不至於是滿口之乎者也,但是在說話時,也要適當運用一些技巧和方法。比如課堂小結時說一段優美的話,或借排比以加強氣勢,或引經據典,讓學生感到新奇,抑或充滿喜悅的小小感言,簡單的幾句話就能感染到學生的情緒。有一次在講課中,我發現有些在角落的孩子不太積極舉手,於是我說:「同學們,我們都知道『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你不發光別人怎麼能發現你這塊真金呢?坐在後排的孩子們,一起發發光好不好?」這樣的兩句話說完,後排的孩子就會更容易參與到課堂中。我們平時指導學生寫作文,要講究語言美,要會適當運用技巧和方法,其實身教重於言教的真正含義也就在這里,如果我們平時總是說大白話,卻要求學生說話寫作文雅優美,那必定是有難度的。如果在每節語文課中我們都能在合適的地方運用恰當的語言,潛移默化中,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比如我們市級小學,有些孩子常常發現不了自己校園的美,其實跟有些小學相比我們的校園建設已經是很不錯的了。於是我便告訴他們孔子的那句「久居芝蘭之室而不聞其香」,我稍加解釋,學生一下就明白了,而且推而廣之也能用到其他的語境中。因此語文教師在講課時,語言上適當運用各種修辭手法,在講到特定的內容時,給學生補充有關的典故、成語或經典詩句,是非常有必要的。這里要求老師的語言首先要准確,在准確的基礎上,不要牽強附會,不要刻意為之,而是針對講課的內容適當運用技巧。這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比較難的,需要我們平時多思考多練習,備課時多加留心。一個詞彙貧乏、語言通俗的老師,不一定都能上好語文課,但那些舌燦蓮花、旁徵博引的教師,往往一定能將學生引領到這個博大精深的語文殿堂。
其次,讓課堂充滿「語文味」最關鍵的環節是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魏書生老師曾經要求學生想像一個場景,從大致輪廓開始,添加顏色,增加細節,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使畫面生動形象,這樣就會產生比較直觀的情感想像。除了這樣的想像之外,我們應該設計更多的能引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方法。我一直認為,讓每一篇課文都能和學生產生共鳴,學生便真正融入到課文當中,語文學習的各方面效果從能由此以點帶面地達到。比如在講授《冬陽童年 駱駝隊》的時候,我結合自己的個人體驗,寫了一首小詩,讀給同學們聽,他們都深受感染,紛紛拿起筆來寫自己的童年;在講授《草蟲的村落》,我引導學生講述人類的村落,人類的種種生活方式,然後套用到草蟲身上,對比差異,增強理解;再比如《中華少年》一課,我用配樂《紅旗頌》和有關國慶節的幻燈片為輔助,在課堂上進行了朗誦比賽,並沒有講述其他的內容,但全班同學激情澎湃,理解很到位……人的七情六慾都是類似的,只是有的人比較敏感,體會的比較深刻,有的人比較大意,雖然經歷了但不善於體會,也就逐漸忽視了這樣的情感。而情感,確實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正如古人所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人要對外界充滿快樂的情感才能夠做好事情。所以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去體會各種作者的不同情感,體會他們是怎樣關注他們周圍的世界,進而了解到這些人的世界觀人生觀,這對於學生未來的成長、看待問題的方式方法等都會產生深遠影響。我相信善於儲存自己情感的學生,一定記得自己的美好童年,一定記得自己成長的道路,並能夠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妥善解決,在面對未來的選擇時做出准確的判斷,而那些過早忽視自己情感的學生,則很容易迷失自己的道路,成為生活中的弱者。在這里我想,我們首先要對自己的情感有很好的把握,然後要把握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這樣在講課時,我們便知道在什麼地方給學生什麼樣的引導,如果能找准時機給學生加以點撥,課堂的高潮、教學的靈感便會隨之而來。當然這取決於我們平時的多訓練和對學生的了解,只要在講課中所加思考還是很容易做到的。
再次,學生應當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並口頭或書面准確表述。學習,追根到底不是像電腦一樣儲存知識,而是創造創新。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在作者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甚至是從事物的兩面性出發提出相悖的觀點,而不是僅僅對作者的觀點進行復述。這點對於高年級來講是比較重要的,學生平時習慣了對知識的掌握和依賴,往往難脫窠臼,這點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既要肯定書本的知識,又要形成自己獨特的觀點。比如在講《晏子使楚》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和學生找出了晏子與楚王對答的內容,要求學生分別扮演晏子和楚王,拋棄課文中的話,用自己的觀點去反駁楚王,學生們興致大發,一個個都把「楚王」駁得啞口無言。
此外,小學語文學習應當以突出內容的主體地位。語言技巧是必要的訓練,形式是不容忽視的方面,但是不管怎麼樣,如果學生將來不是研究形式主義,那麼所有的形式就應當是為內容服務的。不能讓學生過於重視技巧而忽視內容,也不能過早放棄形式的訓練,這點要把握好度,因地制宜,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訓練。因此,從這方面來講,讀書不能斷章取義,要引導學生總體上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就像《山中訪友》、《草蟲的村落》等幾篇課文,練習冊上有太多考察語句修辭手法的題目,有些句子很難辨別,只能把這些句子拆分成幾部分,破壞語句的完整性並賦予其含義當然是解構主義的強項,但是這樣過度的分析破壞了語言的美感,影響了小學生們對語言美的理解。要知道真正的語言美,並非修辭手法用得多准確,而恰恰是作者的情感和內心想像真實地流露,因此對於課文一定要在整體上把握體會。好作文也不全是好句子的羅列,關鍵還是思想,是觀點,是情感,是內涵。
「語文味」的構建,並不在於這幾點的要求,這只是筆者在語文教學中的點滴感想。語文原本就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是與每個人終生的情感、思想、生活等密切聯系的一個工具,並非只言片語就能將其歸納總結。但是我相信,在我們不斷的交流與探討中,語文教學的深廣度一定能得到擴展,教學工作也一定能充滿更多的詩情畫意!

❹ 如何上出語文味兒

應該把它生活化了,把文中所說的內容盡量和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就不會感到生疏而排斥它,同時也能把它作為一篇課文來對待,這樣語文味也就有了。

❺ 如何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

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小語同仁們一致認為:為了減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無效勞動、把語文課上得扎實而富有成效,必須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語言文字訓練」歸根到底就是語文的「聽、說、讀、寫」的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使語文課堂有「濃濃的語文味」。
如何將「語言文字訓練」貫穿課堂始終,體現「濃濃語文味」呢?我認為落實三步很重要:
第一步:課前找准訓練點。
葉聖陶先生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葉老的話告訴我們,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應當利用語文教材這個例子搞好訓練。語文教材既是語文知識的載體,又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憑借,教材中精當的用詞、多變的句式、生動的描述、嚴密的說理、巧妙的構思……這些語文因素都是足以構成訓練的素材。我們語文教師在備課時就應當有一雙獨具的慧眼,善於從教材文本中發現語文因素,並具有憑借語文因素進行訓練的意識,找准訓練點。
第二步:課中落實訓練點。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在於傳授知識,更在於把知識轉化為運用語言的能力、培養語言技能。 「聽、說、讀、寫」四種基本技能既是不同的訓練點,又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具體到課堂,既要有專項的訓練,如
(1)、聽的訓練。可以聽課文的示範朗讀,學會傾聽學生發言、教師提問,甚至聽寫句子,聽賞學生的例文、樂曲等。注重培養學生「聽」的興趣,學習「聽」的方法,養成良好的「聽」的態度和習慣。
(2)、說的訓練。可以安排課前兩分鍾講演訓練,課堂中想方設法為學生營造「說」的環境,充分給學生「說」的機會。改革課堂形式,採取辯論、情景再現表演、小組合作討論、復述匯報等形式,使學生有「說」的機會,在「說」的過程中,激發說的慾望,提高說的能力。
(3)、讀的訓練。現在教師在課堂上往往重視課文的朗讀、精讀、泛讀、略讀,卻往往輕視「讀」的能力的訓練。我們應該在重視朗讀、精讀的基礎上,更強調默讀、速讀的能力訓練。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讀」的趣味點,對文章的謀篇布局、風格特點、題旨意境等進行生動的分析和點撥,使學生想讀、愛讀,最終達到理解文章、激發情感,內化品質。
(4)、寫的訓練。課堂上特別要關注「寫」的訓練,低年段突出「寫字」教學,中高年級要養成課堂作筆記、做批註的習慣。
當然,課堂中更多的是「聽說讀寫」的整合訓練。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如詩的筆觸,為我們展示一副桂林山水的秀麗畫卷,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陶醉大自然之情。教學中我們可讓學生聽配樂朗讀,接著引領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錄像,也可讓有幸游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真實感受,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嚮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甚至流利誦讀,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水到渠成地將自己與優美文字聯系起來,就在感情朗讀中順理成章地積累了語言。
從而,實現了「聽、說、讀」的有效整合,課堂的語文味才「濃」。
再如,支玉恆老師在《最珍貴的東西》的教學中成功地進行了讀寫結合訓練。教材文本共9個自然段,其中2至7自然段以基本相同的表述方式逐一贊美6種「最珍貴的東西」,如:「陽光,是免費的……」,「空氣,是免費的……」。第8自然段列舉了信念、希望、春風、細雨、月華、星輝等8種事物,但沒有詳細描述。支老師在引導學生理解賞析課文的基礎上要求他們從第8自然段列舉的事物中選取一種,仿照課文2至7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完整的話,並且要求用上排比和反問的句式,寫完後讀給大家聽。
學生A:月華,是免費的,無論是乞丐,無論是富人.無論是老人,無論是孩子,在觀賞月華時哪一個人付過一分錢?
學生B:細雨,是免費的。當大地乾旱時,它為花草送來甘霖,不讓你付一分錢。
教師聽了學生B的朗讀後說:「寫得好。如果再加上『當……時候,當……時候』,構成排比,就更好了。」這個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鼓勵下把那段話修改得更完整而生動了——
細雨,是免費的。當大地乾旱時,它為花草送來甘霖;當氣候乾燥時,它為人們送來濕潤;當你專心讀書時,它在窗外為你伴奏,它可曾讓你付過一分錢?
學生一個接一個起來朗讀自己寫的話:「星輝,是免費的……」,「信念,是免費的……」
支老師這節課,可以說自始至終都是在進行訓練,如果沒有前面理解賞析課文內容形式的扎實訓練,最後的讀寫結合訓練也不可能取得如此理想的效果,這樣的語文課「語文味」才濃。
第三步:課後重視訓練反饋。
在訓練過程中,恰當地運用反饋原理,對於提高訓練效率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對學生情況的了解來自學生反饋的信息,依據這些信息隨機應變,因勢利導,以確保訓練目標的實現。反饋的過程中,教師要有善於發現的眼睛,選取典型,運用鼓勵性評價語言,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語文是一門最基礎的學科,只有遵循語文教學的規律和學生學習語文的規律,真正落實語文的「聽、說、讀、寫」的訓練,把學習的時間、主動權還給學生,精講精練,課堂才會有「濃濃的語文味」,學生的綜合素質才會提升。

❻ 如何上出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對於老師而言語文課堂有味還是無味,特別是要備出不失語文特色,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因此,備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並不是只要我們下足力氣備課了,且能增添新鮮感的語文課,更是難上中難,我們的語文的特色就會在語文課堂上自覺涌現首先就應當下力氣搞好自己的備課,備課是最為關鍵的一環,要使我們的語文課堂緊扣語文及語文的原味展開

❼ 語文課要怎樣上出語文味

 1.定位要准 
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首先要知道哪些東西不屬於語文。語文課不是政治課,語文課不是德育課,語文課不是審美教育課,語文課不是純粹的思維訓練課,不是花哨的綜藝活動課,語文課不是天文地理課或其他自然知識課,語文課也不全是語言課、語文知識課或文學課。無論把語文課上成上述單純的那一種課,都與語文味是背道而馳的,或者說不是我們所提倡和期待的。所以,千萬不能出現泛語文化、超文本化的教學。 
2.思路要明 
俗話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語文教學要防止陷入機械化、程式化的境地,必須要處理好三組關系: 
(1)要注意處理好知識的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 
新課標中雖然明確提出「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但並沒有否定語文知識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所以字詞的教學、知識的積累、語言的分析等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2)要注意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與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之間的關系 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價文本的過程,是由靜態轉化為動態的過程。在對話的過程中,由於主體(教師、學生)的差異性,解讀的結論可能是千差萬別的。 
(3)要注意處理好過分地肢解文本、咬文嚼字與一味地架空文本進行道德教化之間的關系 
強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趨向是基於傳統教學中過分突出了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突出了工具性的一面,而忽視了人文性的功能,有時甚至有把學生異化為訓練的機器的傾向。  
3.過程要實 
要教出語文課獨特的美感。語文編排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典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生動地反映了自然美、生活美、社會美、精神美和語言美,有豐厚的審美內涵,教師應運用獨特的視角,激發學生超越於知識之上的智慧、靈感、激情、創造性及生命活力。

❽ 如何讓中學語文課堂有濃濃的語文味

一、「語文味」的基本認識----明學科個性
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樣把石頭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我常常這樣想:語文教學也應該「刪繁就簡三秋樹」,盡可能的把與「語文」無關的內容或刪或簡去,努力使課堂充盈著濃濃的語文味。
語文味是什麼?所謂「語文味」指語文課堂教學中表現出鮮明的語文學科的特點。具體講,即在富有情感意味的教學環境中,教師引領學生積極主動地通過典型的「語言作品」的品味和模仿,在各種「語言實踐」中,內化言語和精神的收獲後,外化為各種「語言作品」,逐步形成該年段學生必備的語言能力。
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與研究中,我感到「語文味」最根本的一點在於把握語文的基本屬性。葉老曾這樣說,「什麼是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葉老的「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指,「語文」一詞涵蓋了人們聽、說、讀、寫的行為和「語言運用」的結果。那麼按照語言研究的最新理論,聽說讀寫的行為及其結果,都應該屬於運用語言的行為和產物。
於是,我思考著:
第一,「語言形式」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在生活中,我們讀一篇文章著眼點往往在於獲取這篇文章所反映的內容,是「得意忘言」的,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的目的不僅要注意文字負載、傳達的內容,更關注內容是如何表達的。老師高超的教學藝術,不僅反映在引導學生通過讀文,在認識上、情感上習得和積淀語感,而且更表現在引導學生品味語言,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麼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理由,從而懂得運用語言的規律。如學習朱自清寫的散文《春》,絕不是為了記住春天具有「春風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識,而是學習朱自清先生如何通過關鍵詞句來描繪春色的,如何將情感用恰當的語言表現出來的,如何組織文章的結構等,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著力點,——其他課程(外語除外)是藉助語言學習蘊涵的內容,如數學課以數學原理即數學公式定理作為教學內容,歷史課則把中國、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作為教學的內容······它們以各自不同內涵的語言內容為教學本體,惟獨語文以語言形式為教學的主要方面。比如,三年級上冊的教材《花鍾》教學可定為側重訓練語言表達的多樣性,《蜜蜂》的教學可定為側重訓練語言表達的准確性,《玩出了名堂》的教學可定為側重訓練語言表達的條理性等。這樣,才會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語言發展。
第二,「語言能力」—— 「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是語文教學的目的。這里的「同構共生」不妨認為是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和心靈世界攜手走向豐妙的境界。也就是說,既要豐富和優化學生的語言系統,使之擁有適合年齡階段的言語能力,又要完善和豐富學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來越豐妙。但後者絕不是游離在外,必須是融入前者之中。
的確,語文教學具有目標多元的特點: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德育目標、情感目標、審美目標等等,如果抓住了「學習語言」這個根本目標,就可以使多元目標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達到和諧的統一。這是因為:一、母語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載體,學生學習母語的過程,不僅是掌握本民族語言的過程,也是他們接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洗禮和熏陶的過程。正如德國哲學家、語言學家洪堡特所說——「民族的語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語言,二者的統一程度超過了人們的任何想像。」把語文課程的根本任務定位在學習語言,正是包含了語文課程應有的豐富內涵。二、在語文課上,學生面對的語言不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抽象的符號,而是承載著豐富的人文信息的「語言成品」——一篇篇文質兼美的範文。學生在語文課上閱讀這些範文,學習、揣摩、品味、吸收它們的語言的時候,自然就受到這些語言所蘊含的豐富的人文信息、人文精神的積極影響和熏陶。

二、「語文味」的教材構建——走出一本書
今天的教學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憑借網路等現代信息技術支撐起來的龐大的知識世界,為師生的教學活動提供了十分豐富的資源。我們對「教材」的理解再也不是局限於單純的某一本教科書,而應看作是教師教學行為中可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其中包括師生所涉及到的社會生活、各種視聽電子教材甚至網路等。北京小學的「走出一本書」的教材觀引領全體語文教師拓寬視野,在用好主體教材——人教社版本語文教材的同時,相機融合其他版本的內容以及利用學校搖籃書屋的資源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為使自己的教學充盈濃濃的語文味,在教材內容構建和教材使用策略上我不斷地探索,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一)教材內容構建
1、達標教材——學習課本語言。達標教材指的是人教社教材中的內容,適當補充北京版、江蘇版、語文版和其他版本的課文組成的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引領學生重品讀,重積累,重運用,引領學生逐步習得語文學習的方法等,以達成某一個教學階段的基本教學目標。此類教材可視為學生成長之中的「正餐」。
2、固本教材——學習「精粹語言」。固本教材是指按學生年齡和認知特點分冊編排的古典文化及當代優秀散文詩歌誦讀材料。教學目的為滋補語言文化,接受古今經典文化的熏陶。教學要求為或背誦或朗讀。誦讀時間為晨讀光陰,我和學生一起學習。這類教材可視為「強身健體」的「補品」。
3、拓視教材——學習「夥伴語言」。拓視教材指的是學生自主選擇的兒童刊物、網上信息、音像資料,圖書報紙等或老師每周通過班級博客向學生推薦的經典美文。
學習目的是使學生在閱讀中精神空間不斷擴大的同時,不斷增加語言的積累量,不斷增強語言運用能力。這類教材可視為補充需要的「零食」,
(二)教材運用策略
1、教材內容以重組為基點
重組思路為:第一,以「作家」重組。即是將同一位作家的作品組合在一起教學。如教學巴金的《海上日出》時,將這篇文章與自編的《誦讀本》和學生拓視材料《親近母語》中的巴金的其他文章《繁星》等組成一個新單元讓學生學習,從而感悟巴金文筆的魅力。又如學習課文中古代詩人李白、杜甫,現代作家冰心、老舍的作品時,也配合著拓展閱讀他們的其他作品,這樣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這些詩人和作家的作品和寫作特點。
第二,以「題材」重組。即同一題材如「惜時」、「友誼」、「感恩」、「祖國大好河山」等文章組合在一起。像教學第九冊第三單元《特殊的禮物》等文章時,結合當代學生的特點——物質生活豐富後對父母的親情卻體會很少,甚至熟視無睹,於是便推薦學生閱讀蕭雲儒的《我的母親》、朱自清的《背影》、豐子愷的《母親》等文章。通過同一題材的不同文章的學習,開拓視野,感悟同一題材的文章在構思、表達方面的不同特點,提高運用語言來表達思想的能力。
第三,以「體裁」重組。即把相同體裁的,如寫人的、記事的、狀物的等文章組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如教學第九冊第一單元時,主體教材中已有的課文是《桂林山水》和《火燒雲》,我將其他版本中的課文《鏡泊湖奇觀》和學生拓視材料中《新語文讀本》中寫景狀物的文章共五篇也引進了教學單元,引導學生在廣泛的閱讀中積累語言,習得語言運用的方法。
2、教學層面表現為課型整合
在使用教材時我將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如教學《武松打虎》一組教材時這樣安排:第一,在閱讀指導課上,通過指導學生學《武松打虎》,感受如何讀名著的一些基本方法。第二,在拓展閱讀課上,朗讀《誦讀材料》中的魯智深的外貌描寫一文,閱讀《親近母語》中的《宋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物》和《可愛的李逵》兩文。第三,在口語交際課上,學生圍繞「我認識的水滸人物」表達自己閱讀體驗,暢談自己的讀書感悟。再如,第十冊課文中有幾篇童話、科幻、寓言作品,選文較為新穎,想像奇特。教學這個單元,首先帶領學生學習教材中的幾篇課文,接著發揮教材的輻射功能,開展「故事大搜尋」活動,讓學生分小組去搜集神話、寓言、童話、科幻作品。然後,召開故事會,讓學生講自己搜集的故事。再之進行編故事比賽。最後,召開「夢想大展示」的主題班會。學生把自己所讀到的或自己編寫的故事,改編成小品,自導自演。這樣將閱讀教學延伸到了綜合性學習、口語交際、習作等多個領域,進一步體現了使用教材的整合功能。

三、「語文味」的課堂營造——綻生命活力
我所營造著濃濃語文味的課堂,她丟棄虛化的華麗浮躁,拋掉無謂的喧嘩熱鬧,有的是孩子們的心靈被語言文字的魅力深深感染;有的是孩子們被撥動的情感之弦奏出的生命樂章。課堂中,學生的語言能力的形成和豐富的精神境界和諧同構;課堂中,學生發自內心的對祖國的燦爛的語言文化的熱愛;課堂中,學生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語文素養不斷提升。
1、品語言魅力
語文課是學習者感受語言文字魅力、學習語言文字巧妙組合表達自己思想的:或是「披文以入情」,明白怎樣的語言形式承載了怎樣的思想;或是「入情以披文」,明確高水平的思想是藉助高水平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常常有品味語言的環節。如《語言的魅力》中有這樣一段內容:
「無論是衣著華麗的紳士、貴婦,還是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少男少女,都掏出一枚枚的銅幣送到老人的手裡,就連衣著寒酸的小職員,也摸出一枚銅幣交給老人。」
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反復讀,在讀中品味感受,後讓學生圈劃出書中的幾個關聯詞,「無論」「還是」「都」「就連」「也」,接著對學生進行了概括表達語言的訓練:
( )路過的人,( )把錢給了老人。
學生填寫「凡是……都」或者是「所有的……全」。隨後我話題一轉:「既然一句話就能表達的內容,作者卻用這么多話來表達,哪種表達方式你更喜歡?」學生體會到書上的表達方式更好。從「掏」、「摸」感受到不同的人物不一樣動作,表現出人物不同的心理:衣著華麗的人「掏」,說明他有錢,動作很乾脆;衣著襤褸的人「摸」,說明他可能很窮困,動作有點猶豫,但還是被「春天來了」幾個字打動了。教師即可點撥提升學生的認識:「一個『掏』,一個『摸』,把人物的心理刻畫得形象鮮活,我們讀這段話可以想像人物的外貌、動作、甚至可以觸摸到人物的心靈,作者語言本身就充滿魅力。」
又如《長城》中有這樣的一段話:
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牆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築長城的勞動人民來。單看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侯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肩膀和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教學過程是這樣的----
師:如果把這個「單看」改為「先看」請大家補充上面的內容,先自己思考,而後與同伴討論交流。
出示:
先看那這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侯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肩膀和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
再看那 ,那時候,

(教師巡視,提示讀書細致,從書本上找語言。)
生:再看那寬寬的馬路,有五六匹馬可以並行,那時候,絕對沒有這么寬的道路啊!
生:再看那糯米和石灰粘接的石條,城牆三面風雨不透,那時候怎麼會有這么好的技術呢?
生:再看那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台之間可以呼應,那時侯誰有這么領先的設計本領呢?我太佩服了!
生:再看那長城有一萬多里長,那時侯怎麼有這么多的人修長城呢?
······
師:同學們的話語飛揚著智慧。可是作者為什麼不像我們這樣寫這么多的內容呢,而只用了一個「單看」呢?
(生陷入沉思後)
生: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已經讓我們無比的贊嘆,更不用說其它的了,更讓大家敬佩了。
生:一個「單看」,就能讓我們產生無窮的想像,長城簡直就是偉大的奇跡。
生:不用舉其它的例子了,單看條石,就能讓人感覺到長城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
上面的課例里,教師引導學生先挖掘語言形象、語言內涵與語言情感的結合點,使積累與運用有機結合,誘發學生飛揚言語的智慧。而後抓住契機,話題一轉:「作者為什麼不像我們這樣寫」,來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感受用詞的精妙,感受作者正是用這個「單看」激發讀者的想像以表達自己對長城偉大奇跡的贊美之情的。
2、走運用主線
《論語》開篇的「子曰:學而時習之」真情地告白:「學」了還要不斷地「習」,學習是一個連續的、持久的仿效、訓練、實踐的過程。《顏氏家訓》中的「鈍學累功,不妨精熟」誠摯地告知:對待學問上的愚鈍,需通過長期的練習,在實踐中不斷積累功力,使其逐步學會積極遷移,是可以達到新的境界的。前人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漸懂得了一個道理:只有在不斷的「感知、領悟、積累、運用」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掌握技能、練就本領。
我在語文教學中,常常創設各種語言運用的方式與情景,讓積累的詞語句段在新的語境中煥發新的活力。如每篇課文均有生字新詞,我把抄寫生字新詞數遍的作業改成讓學生用「生字組詞造句」的形式進行練習;又如,課文中新出現的語言形式讓學生進行模仿的練習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白楊》教學中一個片段:
通過學習,學生已經明白白楊這種植物已經與人的某種性格、品格緊緊地連接在一起,接著我讓學生用選擇連接的方式將事物與人的性格特徵連接起來。
出示:
你太孤傲了吧,連一片葉兒也不肯和你作伴。 橡皮
正是你的謙虛,換取了滿天繁星燦爛。 雨傘
太多的風風雨雨,你都躬著背默默地承受。 梅花
一點點地犧牲自己,一次次地修正別人的錯誤。 新月
然後讓學生選擇下面的一種事物或另外藉助一種事物來說一句話。
果殼箱 蠟燭 粉筆 牽牛花 橋
鋪路石 垂柳 小草 竹子 梅花
又如,學生學習了許多古詩句,我也讓他們嘗試在新的語境中運用。例如:爺爺70 大壽,親朋好友前來祝賀。大家祝爺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可爺爺卻嘆息道:「 夕陽 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我趕緊把爺爺的話打住:「霜葉紅於二月花。爺爺,您的身子骨比年輕人還結實。」爺爺笑了,摸摸我的頭:「就你會耍貧嘴!」
這種在識記、理解、欣賞的基礎上積極運用古詩的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讀古詩的興趣,能促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上一層樓。
3、促情感共鳴
「感人心者,莫乎於情」,課堂上打動學生的是情,感染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依然是情。語文味的課堂就是充滿情感的課堂,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准確抓住課文中的語言文字,在教材的情感和學生的情感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頓悟和想像,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如《和時間賽跑》教學的結束部分我是這樣施教的。
師:讀了這篇文章,看到了林清玄和時間賽跑的成就一定會有所感觸,你是怎樣想的?(指一名學生)
生1:不珍惜時間的後果,不堪設想;珍惜時間的結果,幸福美滿。
師:(指生)你說得太好了,你的理想是什麼?
生:(回答)我的理想是當一名科學家。
師:好,請你在這句話後面署上大名。
生:不珍惜時間的後果,不堪設想;珍惜時間的結果,幸福美滿——未來的科學家易傑。
師:這句話可以說是易傑的名言了!古今中外的一代代人,從家境貧困的鄉野村夫到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從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深沉智慧的哲人志士······當面對人生短暫,歲月匆匆,如何使自己在世上留下深深的痕跡,他們無不發出感嘆。
課件出示,學生朗讀:
少年易學老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宋 理學家 朱熹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 宋 民族英雄 岳飛
光陰是最貴重,最有價值的東西,千萬不要把今天要做的事拖延到明天去做。
—— 著名音樂家 貝多芬
好好的把握業余時間,你就能挖掘出源源不絕的幸運之泉!
——未來的語文教學專家 吉春亞
師:孩子們,你們也一定有美好的理想,是什麼呢?(學生回答)未來的科學家、魔術師、表演藝術家、作家們,你們會怎麼說呢?請拿起你們的筆,盡情抒發自己的情,盡情創編未來的你的名言。
生:(興趣倍增,動筆寫兩分鍾左右)
生1:時間是一輛不回頭的火車,開走了就再也別想搭上它。
——未來的文學家 劉芳
生:時間猶如滔滔江水,只會往東流,不會往西流,我一定要把握住身邊的一分一秒。
———未來的作家 蔡倩倩
生:不要感慨過去,也不要一味的期望未來,抓住眼前的時間才是實實在在。
——未來的著名演員 姜齊同
生:紅日西沉時再想什麼已無意義,應當在旭日東升時投入工作。
——未來的三毛 宣煊
……
我認為語文味的課堂應洋溢浪漫主義情懷。語言學習需要情感的滋潤,需要情感的震撼。有了豐富情感,才可能會有豐妙的言語;有了豐妙的言語,才能更好的展現豐富的情感。讓言語和情感產生共振,讓兩者攜手走向豐妙,應成為我們語文教師不斷的追求。
4、有文化積淀
在我的語文課中,不乏一些很有文化含量的綜合實踐活動,如〈〈趣識對聯〉〉、〈〈暢游古詩樂園〉〉、〈〈走進成語故事〉〉、〈〈語文中的數字〉〉、〈〈親近中國年〉〉、〈〈詩意蘊涵姓名中〉〉……即便是在日常的課文教學中也力爭使之洋溢著文化的氣息。如執教《司馬遷發憤讀史記》便拓展他寫的《報任安書》,又如執教〈〈草船借箭〉〉時,學生不明白諸葛亮為什麼不懷疑魯肅會泄密,我出示補充材料----
孔明曰:「子敬,休對公瑾說,他必要害我。三日內如何造得十萬箭?子敬只得救我!」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隻船,每船要軍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為幔,各束草千餘個,分布兩邊。吾別有妙用。第三日包管有十萬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計敗矣。」肅允諾,欲不解其意。
學生既明白魯肅根本就不知道諸葛亮想干什麼,也沒有辦法告訴周瑜。反正三日包管有十萬枝箭也是一件好事,可以聯合抗曹。不告訴就不告訴吧!魯肅是很老實的一個人。諸葛亮求他救自己,他就心軟了,不會把事情說出去。這樣,不僅解答了疑難,還讀到了原文,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
我常常這樣想:如果教師在課堂中恰當地巧妙地補充一些具有文化內涵的內容,要比學生僅學一篇課文有意思、有價值得多。如《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的教學,如果我們把教學目標僅定位在會讀、會背這一首詩,要想使學生與作者陸游的情感產生共鳴,可能只是教師的一廂情願。假如教師讀過陸游的許許多多愛國詩,在課堂中擴展陸游52歲寫的《關山月》、61歲作的《書憤》、67歲作的《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86歲作的《示兒》,讓學生去讀,學生就不會以旁觀者的身份冷冷地讀陸游,而是被陸游一生都在為恢復中原、統一祖國而歌唱的偉大愛國精神所感動和震撼。

四、「語文味」的素養追求——書香的氣息
語文課是不是具有濃濃的語文味,關鍵還在老師。教師只有具備了較強的語文意識,有較豐厚的文化積淀,較高的口語和書面語言能力,才能使教學滿堂生輝,才能使學生對語文學習有濃厚的興趣。因此語文老師特別需要有「平心不羨黃金屋,燈下窗前長自足」的心態:多讀書,這樣才能 「腹有詩書氣自華」;多練筆,這樣才能「信手拈來皆文章」。
常有朋友問怎麼讀書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游刃有餘」?我的做法是這樣的:
(1)理讀。主要對單篇課文的解讀上。解讀作者,解讀文本的內涵,解讀文本譴詞造句、布局謀篇的特點;理出那些最符合教學要求,落實教學目標,學習語文本領的內容,把它們羅列出來。(2)類讀。即從全文或某一點生發開去,在其他作品中找到與之相近的、相襯的、相對的、相反的內容並將他們組合起來,從而鋪展開一個又一個的知識板塊,開拓出教材的無限疆界。(3)擴讀。詩歌散文、寓言小說,凡人小作、名家名篇,自然科學、社會倫理,文人佚事、新聞時事……粗略涉獵。(4)品讀。要求一個「深」字 。對名家名篇不斷的賞析、品味,從字里行間,析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與用心,品出文中的美妙之筆,賞出力透紙背的意蘊;對教學專著,諸如《言語教學論》、《閱讀教學優課論》、《言意論》、《語文教學心理學》等的賞讀需要字斟句酌,細細思考其語言內容的內在邏輯關系。如果說「理讀」、「類讀」是「巧」讀的話,那麼「擴讀」與「品讀」應是「實」讀;前者能在教學中「立竿見影」,後者能使教學能力的提高有後勁,「固本強身」 。兩者必須有機結合,才會使自己「氣自華」 。
書讀得多了,自然就想塗抹點文字,我一邊研究各種教學理論、分析各種體系、比較各種流派、一邊思考各種教學現象,並把細碎的思考訴之於筆端。每天都會利用零星的時間「動動筆;一節課上完後馬上記下點滴收獲;聽完課後立即記下情況分析;看教育文集,註上點評;一有思路馬上列好提綱;修改教學案例;撰寫教學心得;梳理教學論文·······堅持著每天千字的練筆。

❾ 如何讓語文課堂充滿語文味

語文課堂應充滿濃濃的語文味。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對語言(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敏感性,讓學生面對語言能浮想聯翩,思緒萬千。要引導學生在字字詞詞句句間有所感悟。在引導學生理解感悟語方面,有歸納和演繹兩種邏輯方式。歸納式,即面對一段字,讓學生抓住點上的詞句有所悟,老師匯集學生的感悟,得出一個相對統一的結論。(剩餘1845字)

❿ 如何讓語文課堂更有語文味定稿

其實語文就是教的語言技巧。包括文本技巧和口語技巧。可以說是嚴謹、圓滑、溜須拍馬等等的感覺。
我感覺當時學語文的時候就沒有弄明白語文要學什麼,現在也只是懵懵懂懂的。
只是現在自我感覺語文應該教會學生怎樣說話,怎樣行文,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語意、描述還有自己或別人的內心變化。我覺得可以讓學生練習對人或事物無論好的還是不好的得描述,或者讓大家扮演角色來達成某種預定的目的,讓大家體味用何種語言能更好的完成既定目標。
不要讓學生最後都不明白學的是什麼,好像認識幾個字,會寫幾篇作文就自我感覺良好。要讓他們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學會表達自己,學會書面嚴謹的語文措辭,學會各種表達方式。我覺得這才是語文學習的目的。

呵呵,個人的一點小觀點。

閱讀全文

與如何讓語文更有語文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69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60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0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0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35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54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4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6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34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0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1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3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46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79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0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28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594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76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3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