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如何做好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

發布時間:2023-05-01 22:02:30

⑴ 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

談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策略

摘要:古詩作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其審美情趣、提高其 語文 素養的重要手段,在小學 語文 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教學策略應體現其新理念和新方法。在教學中應重視古詩“背景”的價值,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境;加強朗讀教學,培養學生語感;創設情境,多向體驗、感悟;多元解讀,尊重個性化理解,大膽創造。
關鍵詞:體會 朗讀 體驗 感悟

《 語文 課程標准》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在第一學段讓兒童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第二學段中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在第三學段中則要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詩作為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其審美情趣、提高其 語文 素養的重要手段,在小學 語文 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教學策略應體現其新理念和新方法。
一、重視古詩“背景”的價值,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詩境
任何一首古詩,都有及其豐富的“背景”資源:詩人的生活經歷與創作歷程;與古詩密切相關的創作故事;古詩涉及的相關典故、傳說;詩人的相關詩作;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創作風格等等。如果聯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教師應引導學生全面系統地了解了古詩的“背景”,體驗古詩的內容、情感、思想。學生才能夠真正地走進古詩中去,去領略古詩所表達的奇妙意境。
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麼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這樣的地方垂釣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後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願與當權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二、加強朗讀教學,培養學生語感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教學中要採取范讀、獨自朗讀、加手勢吟誦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讀多了自然成誦,從而也就能夠更好地體會古詩的意義和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有教師對朗讀的指導策略進行了研究,認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初步感受詩意的朗讀。這一階段應讓學生把古詩讀通讀順的基礎上,通過查閱資料,了解詩人,理解注釋,想像畫面來要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這樣做的目的在於在初讀時就使學生的感情有所定向,有利於理解詩意。第二階段,加深理解詩意的朗讀。這階段的朗讀要設置一些問題或引導學生發現一些問題,再與分析相結合,在朗讀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朗讀鞏固。
三、創設情境,多向體驗、感悟
“情境教學是把教材內容與生活情境聯系起來,使學生身處具體場境中,通過各種感官吸收信息,從而獲得生動的形象,豐富具體的知識,激發真的情思,學到活的語言,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與智力因素的協同作用,提高學習效果。”在古詩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可以使學生獲得更感性的認識。
(一)直觀展示古詩的意境。小學生年齡較小,抽象思維能力較弱,要使學生領會詩的意境,教師在教法上應特別注意直觀教學,運用語言、教具直觀,啟發學生想像。憑借豐富的想像,用誇張、對比等手法,創造出生動感人藝術畫面,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是詩歌的一個重要特徵。例如,古詩教學中可以讓學生依據詩意作畫,可以由教師進行深情的范讀,並配合古典名畫和名曲來激發情感,營造氣氛,還可以欣賞現代作曲家的演繹的古詩詞樂曲及詩朗誦來激發情趣,幫助學生去體會古詩中的詩情畫意。
(二)發揮想像,引導聯想。一是發揮想像。“想像是對過去經驗和已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改造,構成新的意象和觀念的心理過程。”詩重想像,沒有感情就沒有藝術,沒有想像就沒有審美。古詩往往配有插圖,可以通過給插圖補充內容的形式,讓學生的想像與文本、與生活鏈接,勾畫出更豐富的形象。比如《春曉》,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像來填補“空白”。想像作者的動作:睜開惺松的雙眼,伸個懶腰,走到窗前,推開窗戶;想像作者看到、聽到的情景:花瓣飄落,小鳥鳴叫,空氣清新宜人;想像作者的內心活動:昨夜一場風雨,打落了這么多花瓣,多麼可惜啊!
四、多元解讀,尊重個性化理解,大膽創造
(一)改寫。
小學階段的古詩,大多是寫景敘事之作,只要稍稍想像,都可以將其改寫,或景物片段,或故事小品,如教學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時可以讓學生將彩雲、江流、船行的變化以及猿猴在山上的生動情景加以描寫,將一幅長江三峽的美景躍然紙上,《贈汪倫》、《望廬山瀑布》等都可以這樣做,這實際上是由讀到寫的轉換,這對習作能力的提高有著現實意義。
(二)拓展學習。
《 語文 課程標准》指出:“ 語文 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古詩教學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把 語文 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 語文 課程。如教學《示兒》一詩時,古詩學習完了,大部分學生心存“詩人陸游盼望祖國統一的心願是否實現了”的疑問。可以把這首詩的後幾句告訴給學生:“床頭孤劍空有聲,坐看中原落人手!青山一發愁蒙蒙,干戈已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三)課前一分鍾講話。可以利用“課前一分鍾講話”的時間讓學生交流、介紹課外所讀的古詩,通過查閱圖書、上網查詢等方式解讀詩句內容,幫助自己“胸有成竹”,從而得以上台表達出對詩句含義的理解,達到“自圓其說”。這樣,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學習古詩的自主性,而且延伸拓展,加大閱讀量,真正把我們民族優秀文化的精華深植於兒童的腦海,日積月累,聚沙成塔,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古詩教學中,不斷提高 語文 素養和閱讀寫作的能力。活動創新領略意境
其實詩歌教學形式也並非一成不變的,教師應當在實踐當中不斷的思考、創新,通過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做向導,學生自然學習起來格外帶勁。我在教學當中嘗試過如下做法:
①畫詩。小學階段的孩子對畫畫特別有興趣。我們在教學之後讓學生把自己所想用具體的圖畫表現出來,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古詩的意境。同時教師也可通過這種形式了解學生是否准確把握古詩意境。如《登鸛雀樓》,讓學生通過群山、大河、落日、高樓、色彩的對比在畫面的鋪陳,感受畫面的壯闊雄渾,心曠神怡,這也比簡單的讀寫更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②演詩。古詩詞語言凝練,其中故事情節強、人物形象豐富的古詩特別適合表演。如《憫農》,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通過扮演農民耕種的情形,促進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也容易加深了內心體驗。又如在《回鄉偶書》中,在學生想像畫面之後,老師請一個學生做詩人賀知章,又請幾個同學做村上的孩子表演當時的情形,這樣就促使孩子帶著角色轉換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另一方面,由於表演的形式,不僅使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於同學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的色彩。
③寫詩。古詩詞語言高度凝練,而且是一種十分優美的語言,教師也可嘗試讓學生將古詩改寫成意境優美的現代文。如《贈汪倫》,有個學生就是這樣改寫的: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蝶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在長江渡口將要遠行。突然岸上傳來了嘹亮的歌聲,詩人走出船一看,原來是汪倫一路踏歌而來。他們四目相對,無限深情。船即將遠行,船頭的詩人怎麼也不肯進艙,一次次抱拳施禮,岸邊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捨,舉起手臂不知揮動了多長時間。這樣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
④用詩。教學之後,教師可積極引導學生細細品味詩文中的絕妙佳句。創設恰當的語境,合理地運用詩句,化消極積累為積極積累。
如:“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是啊,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我們的日子呢,卻是一去不復返。不住祝今天,永遠期盼著明天,幸運會向你招手嗎?
春雨時,我們吟: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冬雪時,我們吟: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另外平常的生活當中教師也可組織合適當的詩詞主題活動,帶領學生更廣泛的接觸詩歌、積累詩歌。
總而言之,詩歌在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思維品質、文化品味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在進行古詩中的教學中,教師情真,才能以情動情,教師心熱,才能點燃智慧的火花,教師意遠,才能在學生面前開拓其思路,兒童的思維處於表象思維階段。以上所述幾點,不是完全獨立的,都是交叉的,相互聯系的。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多管齊下,真正提高詩歌教學的效率,提升學生的古詩文素養,才是真正實現詩歌的素質教育。

;

⑵ 如何進行有效的古詩文教學

支玉恆老師曾經提出:「我們的語文課堂要『返璞歸真』,我們要用學習語文的手段解決語文的問題,那就是讀,讓課堂變得書聲朗朗。」其實,這種方法也適合我們學習古詩文。古詩文是我國優秀文化的瑰寶,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方智范教授說:「古詩詞包括文言文的積累,我們不要僅僅把它看成一種語言的積累、語言材料的積累,其實它也是思想、情感、形象多方面的積累,包括古人生活經驗的積累。這些詩篇融入他們的血液中成為他們的一種營養,我想是終生受用的。誦讀的方法,可以形成一種積累的快速反應機制。在小學階段的古詩文教學中求之過剩,做過多的理性分析,這是應該避免的。」看來,有效地學習古詩文的方法就是——誦讀。我們要把課堂還給學生,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把以教師串講為主,變為以學生誦讀為主,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吟詠詩文,逐步形成語言的感悟能力。結合平時的教學,也談談古詩教學的一些體會。一、初讀,把字音讀准,把古詩句讀通我每次和學生一起學習古詩文的時候,首先就要讓學生字正腔圓,發好每個音,讀准每個字,把古詩文讀得字正句通。在這個環節少不了老師的范讀,小老師帶著大家讀、組與組比賽讀,讓他們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教學《夜書所見》時,我特意強調了平舌、翹舌、前後鼻韻,「送」「聲」「江上」「風」「動」「情」「深」「燈明」,試試看,標準的普通話發音,加上流暢的朗讀,古詩文的味兒便讀出來了。二、再讀,注意節奏和語調詩歌的美在於它的格律美,我們要著眼於全篇。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奏。邊讀邊體會,畫出節奏,讀出節奏美感。三、細讀,讀懂詩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文的教學也同此理。讓學生反復吟誦,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把教師不厭其煩的講解變成學生的讀書去感受。讓學生自由地讀詩,看看能讀懂一些什麼。學生說到自己讀懂的,老師就帶著大家一起學習這一處,重點詞語也在這個時候處理了,詩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學《夜書所見》我是這樣進行的:師:請同學們自由讀詩,看看你能讀懂什麼。生自由讀、理解、體會。師:請在小組內交流自己讀書的情況。生與生互相交流。師:誰能把自己讀懂的與大家分享?生:我讀懂了葉紹翁知道有夥伴在撥弄蛐蛐兒。師:你從哪裡讀懂的?生:我一邊讀詩一邊看畫面。師:畫面也能助我們理解,這真是讀詩的一種好方法。生:我是從「夜深籬落一燈明」讀懂的。夜深了,籬笆深處還有明亮的燈火,葉紹翁就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蛐蛐兒。師:聯繫上下文反復地讀也是學習古詩的好辦法。這是哪個季節?詩中是怎樣描寫的?生:秋天。師:誰來描述一下?生:蕭蕭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了陣陣寒意。生:我不懂「動客情」。師:請你們再讀詩三遍,看看有什麼新發現。生:充滿寒意的秋風吹來,吹動了我的思鄉之情啊!師:是啊,蕭蕭秋風吹動梧桐樹葉,送來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想念起了自己的家鄉。四、品讀,漸入意境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觀感受和客觀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為主觀感受的「意」又往往寄寓在客觀景象的「境」中,因此,教師在古詩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入其「境」,才能使學生「悟其神」,會其「意」,真正領悟到古詩的意境美。反復誦讀可以激起學生豐富的想像,同樣,豐富的想像又可以激發學生誦讀的興趣。因為詩歌的語言是高度凝練的,它用極有限的字數表達極其深刻的內涵,不展開想像,就無法深入作品內部,就無法走進詩人創設的意境,無法體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我們讓學生在想像中誦讀,在誦讀中想像,就是希望學生通過誦讀感知形象,運用想像去填補詩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詩意,走進詩的意境。師:詩人葉紹翁客游在外,在這種環境之下,他的心情怎樣?自讀「江上秋風動客情」,你是怎樣理解這個「情」字的?生:詩人在這充滿寒意的秋季,客游在外,想家了,想兒時的夥伴了,想到自己的童年……師:詩人還想到了什麼?生自由暢談。師:此時,詩人的心情怎樣?生:孤獨、想家、思念親人……師:讀詩就像唱歌一樣,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又憂傷也有歡樂,我們該怎樣讀這一句詩呢?生有感情地朗讀。(聲音低沉、緩慢)師:當詩人看到籬笆深處明亮的燈火,想到孩子們在捉蛐蛐兒時,心情又是怎樣的呢?生:情感略顯舒緩。師:我們又該怎樣讀第二句呢?生朗讀。(稍微輕松一點兒)五、誦讀,積累經典文化師:學完古詩,想背誦嗎?用你喜歡的方式來記憶這首古詩。生:小組活動。(有的唱,有的作畫,有的邊唱邊舞,有的講故事……)匯報背誦情況:令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個小組上台匯報時,以一首歡快的校園歌曲《其多列》為調唱古詩,剛一唱,台下同學就反對,說他們的調沒定對,該用慢一點的,憂傷一點。古詩教學以「讀」為主,達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同時,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記憶古詩,相信永久也不會忘記。六、拓展誦讀,實現能力遷移新課程標准要求一至六年級學生能背誦古代優秀詩文70篇,古詩的積累對學生文化底蘊的提升有積極的意義。在學完《夜書所見》這首詩後,引導擴展閱讀描寫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詩歌,閱讀描寫秋天的詩歌,促進古詩的積累,從而提高「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的能力。

⑶ 小學古詩詞課堂教學的策略

1.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有哪些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研究《新課程標准》要求1-6年級的學生背誦優秀詩文不少於逐首教學」「逐環教學」的模式,資源整合,主題凝聚,學生就能在把握基點中生情。

筆者在教學《贈汪倫》時,先播放名曲《送別》,然後引導學生回憶讀過或學過的幾首送別詩,讓學生大致了解異同,「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送別」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間,激盪著他們的情感。

2、把握同題材的作品:以題材為橋梁,可以帶動同題材不同主題的詩歌的學習,比如,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柳宗元的《江雪》後,出示王士禎的《題秋江獨釣圖》,提出自學要求:這首詩又給我們勾畫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希望你運用上一首詩學到的辦法,自己來學懂這首詩。學生在比較中很容易就發現這兩首詩的地點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樣,一個是苦悶的,一個是怡然自得的。

前一首詩有一種「傲氣」,後一首詩有一種「霸氣」。此時,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場失意時寫的,而王士禎仕途得意,當時任刑部尚書,這樣,讓學生比較閱讀,學生「調動了原有的知識經驗,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己的理解。」

在比較閱讀中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而且讓學生學會了比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內涵,起到了一舉多得的作用。3、延伸同詩人的作品:這樣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學生對不同語言風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

比如,學習課內經160篇,並在附錄中列出70首《古詩詞背誦推薦篇目》,也新增了許多優秀詩詞,這讓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認識到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但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急於求成,教學肓目性和隨意性較大,步入以下幾個誤區:一是傾盆大雨式的背誦。

教師為了趕進度,不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誦一首。二是信口開河式的問答。

教師沒有精心備課,指導時隨意提幾個問題,草草了事。三是填鴨注入式的串講。

為了節省時間,教師一講到底,學生沒有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四是囫圇吞棗式的翻譯。

教師僅把詩歌大意告訴學生就算完成任務。這些方法僅僅滿足於語義的疏通和詩句的積累,學生難以根本的體會詩歌最美的情感。

詩詞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後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糧。詩詞的閱讀與欣賞應當超越單純的訓詁文字、詮釋詞語的范圍,跨入語義學與美學的領域,用心靈去捕捉詩的意象和境界。

然而,現今不少語文課堂教學過分強調了教學的定量化、技術化和精確化;教師仍將備課著力點放在梳理知識點、研究標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學生採用」死摳字詞——理解句意——總結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條分縷析、肢解原本文脈貫通、渾然一體的千古佳句。這種教學形式抑制了學生的創造需要,扼殺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詩詞所蘊藏著的美感被掃盪殆盡,學生學習語文的情趣也深受影響。

所以我認為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時候應該遵循以下幾個策略:策略一:資源整合,在把握基點中生情。1、整合同主題的作品: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古詩詞中,有不少的古詩詞雖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達的情感主題卻是相同或相近的。

就拿「送別」主題來說,有李白的《贈汪倫》,寫汪倫以歌聲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對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寫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長江之水喻友人之間感情綿綿不絕;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維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達對友人離去的傷感之情。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改變傳統。

2.如何有效進行小學古詩詞教學

提到小學古詩詞的教學,有許多老師就苦惱。

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因此,古詩詞的教學不可避免地走入了許多誤區,使學生對古詩詞的掌握偏離了航道。具體表現在: 一、教師只負責「教會」,不重視「會教」 貪圖省事的語文教師往往採用「填鴨式」的教學模式,強迫學生在課堂上接受教師早已安排好的學習方法,比如抄寫「標准」的詩詞譯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放鴨式」背誦全文等。

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終於「協助」教師完成了「教會」的任務,學生並沒有享受到學習過程的快樂,教師也完全忽視了教學方式的優化、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等問題。 二、學生只注重「讀會」,不重視「會讀」 學生在掃清字詞的障礙,能流利地朗讀詩詞以後,往往沾沾自喜,認為已經「讀會」了。

他們卻忽略了詩詞的節奏、韻律等關鍵問題,而這些,恰恰是詩詞的精華所在,重中之重。 三、學生只能夠「背誦」,不重視「誦背」 很少能夠看到語文課堂上,學生能夠忘情地吟誦古詩詞,學生總是以自己能一氣呵成地背完詩詞為榮,面對這樣的學生我隱隱有些擔憂,擔憂他們如何有時間去思索、去感悟、去品味。

古人「吟詩」不是沒有道理的,在「吟」的過程中,可以充分的感悟品味字詞的優劣,思考情境的創設、情感的抒發等諸多問題,使自身的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在「吟誦」中得到提高,如此優秀的訓練方法如今卻不被重視,近乎絕跡,豈不悲哉? 那麼,應該如何正確把握小學古詩詞的教學呢? 我以為首先必須要先正確解讀新課標對小學生掌握古詩詞的要求。 新課標明確指出:小學生要會背誦優秀詩文160篇(段)以上(低年級50篇;中年級50篇;高年級60篇),這是對小學生掌握古詩詞數量上的要求。

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誦讀詩文體驗情感,領悟內容;誦讀詩文,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這是對小學不同年段學生掌握詩詞理解上的要求。由此可見,新課標的要求可歸納為三會:會讀、會背、會感悟。

其次,依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 一、反復吟詠,創造激勵探究問題的熱情和責任感的情境 漢語言文學講審美、體驗、感悟、直覺,體現了漢民族獨特的心理結構和思維方式。錢理群說:「中國傳統文化根本上是一種感悟的文化,而不同於偏於分析的西方文化。」

用方塊字連綴而成的中國古典詩詞,一直洋溢著一種獨具魅力、生生不息的靈性風韻。靈性是古典詩詞的一種鮮活氣脈,故非吟誦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韻。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口誦心惟,咀嚼體悟,共鳴感奮,潤養身心,化育靈魂,鑄造人格的支柱,積蓄精神的原動力。

古典詩詞教學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發現。吟誦涵詠創造了令人陶醉、充滿激情的學習情境,促使主體與主導、作品與讀者進行深刻對話,激勵學生探索的熱情和責任感。

詩教足以養心。詩詞教學就該多一些聲並茂的誦讀,少一些學究解經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樂,少一些正襟危坐的嚴肅;多一些聯系自我的體驗,少一些微言大義的挖掘。

二、啟發聯想和想像,進行詩詞文本與生命靈魂的對話 中國古典詩詞言約意豐,貴在含蓄,時空跌宕,跳躍騰挪,非聯想、想像不能領悟其意境、意趣。 「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

老師就要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想像,再現春江碧透、柳綠桃紅、蜂蝶翩躚、鶯飛鳥鳴或者月影姍姍、風來花動、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領會詩句深邃的意蘊和含蓄的感情,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二次創造的滿足。古詩詞浸潤著漢民族的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手法,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養學生的聯想、想像能力。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像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痴守節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聯想和想像在詩詞學習的課外活動重要形式——詩歌表演中更能指導其欣賞作用和創造精神渲泄得淋漓盡致。

老師的講析代替不了學生的聯想、想像,學生也不可能通過老師的聯想和想像走進詩詞的意境、詩人的世界。學生只有在教師啟發下進行聯想想像才能實現讀者與文本的對話,最終實現意義的建構。

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後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聯想和想像是這個過程的催化劑和通衢大道。

3.淺談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幾點建議

一、反復誦讀,品味古詩的語言美誦讀是傳統語言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強調誦讀的重要性。

朱熹在《訓學齋規》中說道:「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要多誦讀,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在低年級古詩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幫助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培養語感、理解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初學一首古詩,教師應要求學生先自己預習,參照拼音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不讀錯,不丟字,不加字,這樣有利於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可以鞏固漢語拼音。課堂上,教師可以選出幾名同學大聲朗讀,讓其他同學當裁判,評一評,議一議,看誰朗讀得最好,誰朗讀時存在哪些問題。

教師要聲情並茂地為學生示範朗讀,讓學生跟讀,注意古詩的停頓和節奏,讀出感情,讀出古詩的韻律美。教師還可以通過分組朗讀、配樂朗讀的等方式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比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二、學會欣賞,領悟古詩的意境深學習古詩時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感知和領悟古詩的深邃意境,這樣的學習方式才會使學生深深地愛上語文這門基礎學科,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1.巧用插圖感受情境。

在教學《山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書中的插圖,彎彎曲曲的山路上,一輛馬車停在路旁,詩人坐在路邊的石頭上,欣賞著漫山遍野的楓葉。讓學生通過插圖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2.解析語言進入情境。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讓學生理解「綠」在這里作動詞用,使人眼前一亮,感覺到春天的氣息。

這個「綠」字,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使這首詩更加出神入化,擁有春天的色彩感覺,彷彿春風吹過,江南就開始變綠了。3.利用多媒體深入情境。

在教學《登鸛雀樓》這首古詩時,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鸛雀樓的照片,配上輕快的音樂,讓學生觀看鸛雀樓以及周圍的景物,想像著自己正站在鸛雀樓上,夕陽下波濤滾滾的黃河流向遠方,看到如此壯麗的景色,您想說些什麼呢?同時我從網路上下載了關於鸛雀樓的視頻讓學生觀看,通過媒體講解學生了解到了許多課本上沒有的資料,擴大了學生的視野,了解到更多古代文人墨客對鸛雀樓的謳歌之詞。通過多媒體演示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更好地領悟詩詞的深邃意境。

三、不求甚解,感知古詩的情感濃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許多教師在古詩詞教學時往往會給學生提供標準的古詩詞翻譯,要求學生熟記並背誦釋義。其實,古詩詞教學要不求甚解,只要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古詩詞的情感即可。

古詩詞與現代語言習慣不同,許多時候古詩詞中的遣詞造句只是為了追求韻律美,例如古詩詞中押韻、平仄、通假、倒裝、對仗等。教師如果非要把古詩翻譯成現代文,會非常生硬別扭。

古詩教學中讓學生感知大體的意思即可,沒有必要逐字逐句的翻譯。如《暮江吟》中的「可憐九月初三夜」, 這里「可憐」的意思明顯與現代文中的「可憐」不同,而是「可愛」的意思。

這樣才能與「露似珍珠月似弓」聯系起來,原來是說月光下晶瑩透亮的露珠,猶如一顆顆可愛的珍珠發出迷人的光芒。讓學生自己理解,而不是統一標準的翻譯,才更能體會詩人的感情和用詞的精妙。

總之,學習中華傳統的文化經典的古詩詞,要針對小學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科學的教學方法,注重誦讀與感悟,讓學生心情愉悅地學習,激發小學生對古詩文的好感,讓古詩文教學充滿活力。

4.如何進行小學古詩文教學

在我國浩瀚的傳統文化中,一篇篇風格各異、精彩紛呈的古詩文,就像是海洋里一顆顆明亮純潔的珍珠,高貴典雅,璀璨奪目,打動著人們的心靈,扣擊著讀者的喜樂悲愁。

誦讀教學,在古詩文教學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認為古詩文的課堂誦讀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創設情境,營造氣氛,引領學生進入詩文 創設與所誦讀古詩文相應的特定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快速進入所誦讀作品的氛圍,更能直觀地感性地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准確的第一印象。

特定情境的營造往往具有暗示性、提示性,它是讓學生直達作品核心的一種有效方法,用這種方法運用於教學,有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歸去來兮辭》時,筆者先播放伴著鳥鳴水聲、彌漫著田園氣息的音樂作為背景,接著以鳥鳴聲婉轉悅耳,音樂聲悠揚動人。

這來自天籟般的聲響,彷彿讓人置身於美妙的讓人忘掉一切的大自然的懷抱中導入以自然美景、抒情言志的話題,然後朗讀回顧借自然美景來抒發心志的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描寫月光荷葉的段落,再串起同樣有月光荷葉意象的王維的《山居秋瞑》,接著以《山居秋瞑》是一個世外桃源而引出陶淵明,由此走進陶淵明。這時再教學《歸去來兮辭》中對自然美的誦讀鑒賞,學生對所抒感情的領悟就會變得順理成章,這都得力於情境的營造。

而且這種營造特定氛圍時,注意把單篇詩文放入同樣寫此景此情的大背景中的方法,可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的進行理解,感悟也就更深刻。 二、品味物象,體悟意境,深入作者情感世界 鑒賞詩歌時應首先抓住物象,品味物象特徵以及物象中所寄寓的情感。

例如張可久的《清江引·秋懷》:西風信來家萬里,問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里。我們不難找出其中的物象:西風、北雁、紅葉、黃花、芭蕉、雨聲。

這些物象可以歸納出凄涼、蕭瑟的景物特徵,透過景物特徵,我們可以窺見作者因自己功名未就,輾轉反側的愁思。 意境是詩歌意象通過藝術組合而創造出來的。

詩歌的意象組合成生活場景,通過這個生活場景,或表現為喜,或表現為悲;或表現為激昂,或表現為哀怨 杜甫的《登高》通過詩人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不讀不足以品味其沉鬱頓挫的情感。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如泣如訴、颯颯有聲的落木,滾滾而來、咆哮不止的長江,讀時腦海中必顯現一幅壯闊、沉鬱悲涼的畫面,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苦之感怎不頓生心底! 三、傳授方法,加強訓練,培養學生誦讀能力 在指導學生誦讀時,應適時地傳授他們一些具體的誦讀方法。

比如,在音調強弱方面,表示悲壯、快樂、斥責,或慷慨的文句,句子的頭部應加強;表示不平、熱忱或確信的文句,句子的尾部宜加強;表示莊重、滿足或優美的文句,句子的中部宜加強。在韻味緩急方面,含有莊重、敬畏、謹慎、沉鬱、悲哀、仁慈、疑惑等情味的文句,宜緩讀;含有快活、確信、憤怒、驚愕、恐怖、怨恨等情味的文句,宜急讀。

葉聖陶說:這些規章,都應含著文字所表達的意義與情感,所以依照規律吟誦,最合乎語言的自然。 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誦讀的形式要變化多樣,可以交替使用散讀、齊讀、指名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方式。

另外,為了激發學生的誦讀激情,還可以組織誦讀比賽。 總之,在古詩文誦讀教學過程中,我們要經常性地對學生進行專門指導,授之以法,加強訓練,使學生們形成敢於和樂於高聲而有感情地誦讀的風氣和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誦讀能力,使學生真正學會誦讀。

四、質疑解難,鑒賞評價,激發學生創造思維 不論是採用各種方式導入特定情境,以增強誦讀效果,還是飽含激情地誦讀演繹作品,它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學生與作品的同振共鳴,深入體驗與感悟,質疑解難,從而達到深刻理解的鑒賞評價,讓學生獨到的見解得以亮相,有個性的發現得以張揚。這個環節是整個誦讀課最光彩奪目的亮點,是誦讀教學要達到的高潮。

筆者在教學《琵琶行》時,在通過誦讀體悟架起通向學生與作者心靈的通道後,學生的求知慾和創造性思維被激發了:對精彩的音樂描寫起什麼作用?三次月亮的描寫是否多餘?詩歌的悲傷是怎樣一層層表現出來?大家唇槍舌劍,激烈爭論,智慧的火花在這時四處迸射。問題越爭越明,越爭理解越深入,這時抓住精彩的音樂描寫這一段落所蘊涵的的復雜曲折的情感,串連起琵琶女身世謎底的揭示,連帶起詩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心觸動,頓時作品所表現的主題豁然開朗。

這時三次月亮這景物描寫的不同作用,情景交融手法運用的用意,全在這學生的辯論鑒賞誦讀中變得瞭然於心。這時再次進行誦讀,作品內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人物形象的感知,全在這琅琅書聲中得到升華。

誦讀古詩文,它的顯性效果容易被人重視,但實際上它對學生的隱性教育更為重要,更為長遠。伴隨著對語言文字的學習、推敲、運用,學生的思想情操、審美情趣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熏陶,學生在無形中提高了人文素養,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了完美的人格。

正如魏書生所說,從思想到行為,從行為到習慣,從習慣到命運。

⑷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

古詩文是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淵源,這些千古美文之所以能夠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滌,流傳下來,且經久而不衰,是因為它們無論在思想上,內容上都堪稱典範,可以使學生在誦讀中受益於千古美文的滋養和熏陶,奠定內涵豐厚的文化底蘊。同時,古詩文在材料的選擇,寫作的方法和技巧上也極有可取之處。從內容和材料上分有敘事的寫景的,抒情的,明志的,說理的……從寫作方法和技巧上分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誇張寫實……分門別類,各具特色,不盡相同。可見,如果能切實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有效性,將使學生獲益頗多。
那麼,究竟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古詩文學習的有效性呢?我根據自己以往的教學體會,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熟讀
對於小學生來說,最基本的要求是自讀時能讀得通順,做到如朱熹先生說的: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其熟讀的目的就是「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
1、能讀准字音,對文章的字詞也就能有所掌握。如一詞多義,同一個詞,在不同語言環境中,它的讀音、意義、用法都不相同。我們可以在熟讀熟記其讀音時記住它的不同用法。如《論語》四則當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前面的「知」讀「zhī」,意思為「知道」,最後一個「知」讀「zhì」,意思為「智慧,聰明」。
2、讀准節奏,疏通詞句。誦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古文的句式有其獨特之處,一句話,在哪停頓,往往會影響句子的意思。如果讀錯節奏,就不能正確理解句意,甚至會曲解文意。如何讓學生准確把握節奏?我們一是把不同的停頓標示出來,讓學生對比判斷;二是通過錄音范讀,掌握正確的節奏。
3、模仿練讀,讀出韻味。讀准字音,讀清節奏,只是誦讀的第一步。我們誦讀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恰當地理解作者寄寓文中的喜怒哀樂之情和沉鬱頓挫、奔騰激越的情感。這些情感孕於無聲的語言中,要通過朗讀將其外化,就需要先定出感情基調,再據此指導正確的朗讀方法。教學中,老師正確的范讀非常重要,讓學生注意聽,小聲跟讀,再模仿誦讀,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
首先,注意重音。重音處理得好,才能准確地表情達意。高音顯得響亮,表示興奮、喜悅的感情;低音顯得幽沉,表示肅穆、悲哀的感情。如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重音落在「千帆過」「萬木春」上,為什麼?因為這六字形象地展現出未來的美好,表現一種激昂、樂觀的生活態度。
其次,注意語調。誦讀時,根據內容處理好語調的平淡、上升,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讀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商女」讀得平緩,「不知」開始上升,「亡國恨」達到頂點,」恨」更重。通過模仿,讀出正確的語調,激起心中的憂憤,領會作者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的情感。讀出詩的韻味。
第三,注意節奏。誦讀中的節奏須著眼於全篇。感情歡快的,可用快節奏,感情憂郁的,可用慢節奏。
4、圖文賞讀,掌握思路
一篇文章在誦讀中把握文章的結構,了解作者的思路,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內涵。學生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抓住支撐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才能加快記憶的速度,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變靜為動,為學生的抽象思維提供形象依據。誦讀時,根據文意、詩意配圖、配樂,讓學生在優美的圖像、音樂中朗讀文章、詩歌,更深刻地領悟文意、詩意。

二、想像
想像是領會的載體,是創新的萌芽,是智慧的火花。教育家吳祖興在《語文教學應重視想像力的培養》一文中指出:在語文學習中,背誦是汲取前人思想語言精華的最基本手段,而想像能使語言文字與情景結合而深深印入人們的腦海,從而大大增強人們的記憶力。像「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落霞與孤鶩起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樣的名言佳句,無不喚起了我們如畫的想像,所以,一經誦讀就永志於心。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何等的重要。所以,在詩歌誦讀活動中,引導學生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是十分必要的,它是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進而使其熟練誦讀的有效手段。那麼,怎樣引導學生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呢? .
(一)精心導入,扎實練習面對一首首不解其義的古詩文,如何讓學生去讀懂詩意,我的做法是:引導學生在老師的精講中受啟發,在精講的「導」語中去想像,以達到理解並背誦詩文的目的。比如,在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山居秋暝》時,為了讓學生在整體上感知詩歌內容,我首先在本課的導語上進行了精心設計,同學們在解題後,我接著說:「這首詩當中的第一句還被引用到廣告中呢!你們也想體味其中的妙處嗎?請同學們自由讀詩文。」這樣,老師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出學生學習的興趣,給同學們構建出想像的空間,讓同學們在好奇與想像中去閱讀本詩,就會使想像的畫面具體、形象起來。這時,老師在讓學生初讀的基礎上出示詩歌掛圖,使學生把想像的畫面與眼前的畫面相對照,整體感知了詩歌內容。此時,再讓學生進行情景講述,既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又鍛煉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及口語表達能力。當孩子們具備了一定的想像能力時還要引導學生在「練」字下工夫,那就是引導學生進行扎扎實實的誦讀實踐。在誦讀活動中,我首先讓善於背誦的同學介紹記憶背誦的經驗。在學生們方法各異的介紹中,我再向同學們做進一步的歸納總結,即:在誦讀一首新詩時,首先要藉助注釋讀懂題目;接著去試讀詩文附註的詩歌大意,初步感知詩意後,再去觀察本詩的插圖,並聯系詩歌大意進行入情入境地想像;最後,在詩意朦朧的想像中熟讀詩文,並在逐漸清晰的再造意境中理解詩意,直至背誦詩文。
當孩子們背誦了較多的詩篇後,鞏固背誦已誦詩文,恢復增強記憶能力,便成為突出問題。那麼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二)輕松游戲,牢固掌握
玩游戲,是孩子們的天性。入情入境地想像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加快背誦的速度,而且還可以促使學生編玩一些別開生面的娛樂游戲,其中的編「謎」猜「謎」游戲,就特別富有情趣。
這里所謂的「謎」,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用語言文字敘述事物的特徵讓人們去猜測的謎語,而是由詩文內容通過想像所構建的簡筆畫面。構建這個畫面自然離不開學生入情入境的想像,他們把依據詩意想像的畫面,以簡筆畫的形式畫在撲克牌大小的卡片上,這就是一個謎語,這叫「觀畫猜詩」,出示這個畫面,讓別人猜想是哪首詩,詩文內容是什麼;還有的在卡片上只寫詩文的其中一句,讓同學猜說詩題和作者,並對出下旬,這叫「詩句接龍」,凡此種種,形式多樣。如,第一種的「觀畫猜詩」,有的學生在卡片上畫了一條小河從兩山中流過,小河上一輪太陽的旁邊畫了一隻帆船,這正是「孤帆一片日邊來」的寫照。如此這般的,同學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撲克牌」放在口袋裡,在課余時間便玩此猜「謎」游戲,他們往往是三五成群,竟相比賽,樂此不疲。這樣,在入情入境的想像中,在輕輕鬆鬆的氣氛里,達到了對所誦詩文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辯論
理越辯越明,思維越辯越開闊。在古詩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適當地引出對立觀點,讓學生各抒己見,以加深對作者觀點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初步培養他們的辯證思維能力。如講李白的《客中行》時,有學生提出,這首詩又稱「客中作」,在他鄉作客,那麼這首詩應當是抒寫鄉愁。馬上有同學提出反對意見,提出:著名的蘭陵美酒,帶著醇厚的香味,又是盛在晶瑩潤澤的玉碗里,看去如琥珀般光艷。詩人面對美酒,心情肯定是愉悅興奮的。是的,通過學生的這一爭論,讓大家更加透徹地明白了詩人雖然身在客中,可是樂而不覺是在他鄉。這首詩充分展現了詩人豪放不羈的個性。通過辯證理解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也培養了辯證思維能力。

四、作文
把古詩文作為材料提供給學生做作文練筆的材料;運用古詩文的寫法和技巧,指導學生作文。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生語言文字綜合能力的目的。
(一)、提供材料,進行練筆
古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寶貴遺產,它們內容精粹,語言凝煉,意境優美,感情真摯。詩人根據表達的需要,語言高度濃縮,概括,情節跨度較大。具有很強的跳躍性。這就使詩中存在了許多「空白」之處,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合理的想像,把跳躍過的情節補充出來,把濃縮概括的語言具體化,就是一次很好和練筆。
1.拓展外延,多角度練寫。
有些古詩文內容充實,結構完整,人物個性鮮明。這就可以作為對學生作文的有機補充,有選擇地進行練筆。練筆時,為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意,教師應將詩的出處、背景,詩人的情感,詳盡地介紹給學生。在學生領悟了詩的內涵之後,讓學生採用多種角度進行練筆,擴寫,改寫,寫讀後感或由一首詩想到的,難忘的一節課等,給學生以發揮想像的自由。學生就會放飛想像,興趣盎然,入詩境,悟講情,出精美的文章來。還有許多詩作,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需要骨針對性地進行練筆。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讓學生以《啊,朋友再見》為題,敘述出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岑參的《塞下曲》讓學生以《飛將軍李廣》為題進行寫人文章的訓練。類似這些可以進行練筆的古詩文還有很多,如:《石灰吟》、《回鄉偶書》、《贈汪倫》等。只要悉心指導,許多古詩文都可以拿來讓學生進行整篇文章的練筆。
2.根據需要,有目的練習。
學生的作文水平是不一致的,存在一定的差異,也具有一定的共性。這就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目的、有步驟、有針對性地進行寫作訓練。這里所說的寫作訓練是根據需要,有選擇地進行片斷訓練。如:《江畔獨步尋花》要求學生根據詩作,描繪出一幅鮮花盛開、彩蝶飛舞、燕語鶯聲的春日江邊美景,對學生進行寫景片斷訓練。古詩文中可以作為片斷訓練的詩作也有很多,像《宿新市徐公店》、《春夜喜雨》、《小池》、《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教師選擇的內容,引導學生進行針對性地片斷訓練,可以使學生的語感不斷加強,詞彙不斷豐富,句子更加通順,條理更加清晰,最終達到熟能生巧,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的目的。
(二)、歸納方法,指導作文
中國的語言文字之根在古詩文經典,這些千古美文是最好的範文。詩作中詩人所運用寫作方法和技巧,直接影響了中國文學的走向。可以說現在寫文章所運用的方法的技巧,就是在古詩文寫作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此,認真摸索古詩文的寫作運用規律,歸納古詩文的寫作方法,學習古詩文的寫作技巧可以很好地指導學生的作文。羅列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1.古詩《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被歷代無數讀者所稱贊,說是千古絕唱。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勾畫出一幅秋郊夕照旅行圖,意在抒發作者內心的哀愁。但詩中並未直白的敘述作者的愁思,然而一處處景物卻在氣氛上刻畫出一種蒼茫凄涼的意境。從詩作中不難看出作者運用的是通過景物來襯託人物心情的方法。我們將這種寫作方法歸納為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景物襯托法。
2.古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描述的是詩人在飽受戰亂流離之後,突然聽到勝利消息的狂喜情態。詩中作者通過「涕淚滿衣裳」「漫卷詩書」「放歌」「縱酒」等動態的描述,使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詩人聽到平叛勝利後的喜悅心情。我們把這種通過動作描寫反映人物情感的寫作方法歸納為描寫人物內心活動的方法――動作暗示法。
3.古詩《詠鵝》作者按從上到下的順序描繪了鵝的形體,從「曲頸」到「白毛」再到「紅掌」,抓住了部位的鮮艷色彩「白毛」「紅掌」,還有神態動作:「歌」「浮」「撥」,把鵝在水中悠然自得地漂游的樣子寫得活靈活現,十分可愛,是一則描寫小動物外形的很好的範文。通過誦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明白描寫小動物的方法與規律是「按順序,抓特點」寫出它的與眾不同之處。
在摸索中,我們還從古詩文中歸納總結出許許多多實用的寫作方法。在從古詩文提煉方法時,教師必須注意重到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不求面面俱到,達到教學目的即可。這樣長期訓練,既教給了學生寫作的方法,又使學生熟吟古詩文,無形之中提高了學生語言文字的素養。
古詩文教學是一個內涵豐富的體系,有許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究商榷。只要我們去發掘其中的寶藏,踏實的進行訓練,相信學生會從中有所收益。

⑸ 小學語文古詩怎樣教學

古詩教學在小學階段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那麼小學語文古詩怎樣教學?一起來跟我了解下吧。

小學語文古詩怎樣教學

一、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及,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 正如《老子》中所說的這句話,教給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就是教給學生們打開古詩寶庫的鑰匙。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析詩題與知詩人:分析詩歌題目,了解作者寫作風格及創作背景。這對掌握所學古詩基調,了解所學古詩內容,體悟所學古詩情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說是學好一首古詩的基石。

2、讀詩文與曉詩意:通過學生預習,能夠讀通詩文,在此基礎上,能夠讀出古詩的韻律美和音樂美。通過結合注釋、查字典等方法了解古詩中重點字詞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二者是相互交融的,讀詩文是了解詩意的重要方法,曉詩意能促發學生更好地讀詩文,不能將這兩點割裂開來。

3、入詩境與誦詩情:在理解了古詩意思之後,教師就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及年級班級特點運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們進入詩歌的情境。

二、把握好詩人的思想感情

《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小學是學習語文的基礎階段,必須切實打好聽、說、讀、寫的基礎,加強思想教育,發展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編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古詩都是從孩子的身心發展的特點出發編選的。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和美麗風光的;2、描寫自然景物和吟詠天成之美的。如駱賓王的《鵝》。其中“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一句,寥寥幾字將鵝的外貌、優雅的在水中游動的身姿描繪得栩栩如生,從而從小培養孩子熱愛小動物的品質;3、歌頌勞動和勞動人民的;4、抒發愛國主義情感和親情、友情、鄉情的,如:李白的《贈汪倫》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表達了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厚感情,這些古詩的教學,可以從小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和熱愛親人、朋友的健康情感。

三、讀懂詩句,讓學生品味語言美

品味語言,首先讀懂詩句。古詩語言精練、含蓄、優美,教師應抓住重點字、詞,讓學生讀准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引導學生理解語言,了解大意。如白居易的《憶江南》這首詩,學生通過“日出”、“江花”、“江水”這幾個詞的理解,很快學生就能把握到:平靜的江水,美麗的江邊景色,使人既感到胸襟開闊,真的江山如畫!課文將學生帶進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與作者一起進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去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去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之情,用日出的景色將畫面覆蓋,形成渾然一體的悠閑的意境。在教學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咬文嚼字,認真推敲,體會詩人練字遣詞的技巧。同時,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古詩學法,講中有導,導中有練,啟發學生悟法用法。

四、學古詩要“讀、背、寫、畫”結合

古人讀書從小就要背誦幾百篇文章,這是古人幾千年來學習漢語的經驗。三國時代有一個董遇,他有一句有名的話,叫做“讀書百遍,而義自見”,這是古人信奉的讀書法。杜甫有兩句有名的詩,叫做“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書讀得多了,自然寫得出好詩文。這是古人信奉的作文法。那麼,背誦古詩有哪些方法?

1、引領法。有些背下來的詩,突然想不起來,這時,教師或同學提示一下領頭的字、詞、句,他就能很快地接下來。

2、熟讀成誦法。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盡量使多種感官參與,朗讀過程耳、腦、口、眼協調活動,琅琅出聲地讀,讀多了,自然就背下來了。

3、提問法。教師根據各學段的學生特點以及詩的內容,用提問的方式,幫學生記憶。

小學語文如何理解詞語語境

一、依託文本,豐富詞語內涵

引導學生對詞語理解、感悟時,不能僅僅停留於表層內容、意思的理解,而要依託文本,將詞語納入文本的具體語境進行品味推敲,感悟詞語潛在的、隱含的深層意思,領略作者的精妙用意。如教學《灰雀》(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結尾處“第二天,列寧來到白樺樹下,果然又看到那隻灰雀歡蹦亂跳地在枝頭歌唱。”中的“歡蹦亂跳”一詞時,我先引導寫生讀讀句子再想一想句子里“歡蹦亂跳”是什麼意思?當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時,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在課文里找哪些句子能幫助我們看到那隻歡蹦亂跳的灰雀?

學生便通過朗讀找到了課文第一自然段中說“它們在樹枝間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非常惹人喜愛。”這句話就是描寫歡蹦亂跳的灰雀的。我進而追問:哪些詞語能讓你體會到灰雀的“歡蹦亂跳”?學生又通過朗讀這句話找到了“來回跳動”,“婉轉地歌唱”這幾個詞都是說灰雀在很高興地唱歌跳舞。對“歡蹦亂跳”一詞的理解,我將之放在全文語境中,引領學生通過聯繫上文的方式更好地理解與掌握。的確,對文章中關鍵詞句的理解在課文中便有相關的句子可以解釋,教學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整體入手,找到關鍵語句以便理解文章中的關鍵詞句。

二、創設情境,理解詞語含義

語文教學中,創設適當的情境,不但有助於對詞語的理解,而且有趣有效。如教學《爭吵》一課,對“挨”字的理解:教學這部分時,我創設情境,“我“與克萊蒂爭吵後想到父親的話心情怎樣,彼此對對方說“我在外邊等著你”心情怎樣,再引導學生找到“畢竟我心裡有事,老師講的功課我一句也沒有聽進去”這句話想像當時我的心理,這樣一來學生就更容易理解“挨”字的用法:把“我”的猶豫、矛盾、不知該如何面對好友的心理表現的淋漓盡致。

我根據教學內容創設特定的語境,讓學生在語境中,通過角色體驗,在生動的言語實踐中真正進入文本世界,詞語所表達的內在意思只需稍加點撥,便能儲存於學生的大腦中。學生不但輕松理解“挨”的意思,還能體會到同學之間友誼的珍貴。在教學《一面五星紅旗》時,“我搖搖頭,吃力地穿上大衣,拿著鮮艷的國旗,趔趔趄趄的向外走去”理解“趔趔趄趄”引導學生想像當時我漂流失事時的處境,身體上傷痕累累,筋疲力盡,飢腸轆轆體力不支的情境。

從而體會到身體歪斜,走路不穩當,東倒西歪的樣子,就叫“趔趔趄趄”。再如,《媽媽的賬單》“過了一會,他懷著一顆怦怦直跳的心,躡手躡腳地走近母親。”理解“躡手躡腳”一詞,我們可讓學生想像小彼得當時羞愧萬分的心理。他的動作一定很輕、很慢,懷著忐忑的心走近媽媽。從中體會到走路時小心謹慎、腳步放得很輕的樣子就叫“躡手躡腳”。

三、鏈接生活,觸摸詞語情感

鏈接生活情境,是指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利用學生生活中有過的經歷和體驗,打通詞語和生活相聯系的通道,喚起學生頭腦中與詞語相關的表象和情感,使詞語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對應,引領學生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理解詞語。在教學《她是我的朋友》理解“迫在眉睫”這個詞語時,先引導學生想像小女孩當時的處境:小姑娘傷得最重,如果不及時搶救就會因為休克和流血過多而死去,這時我補充了一些人因為失血過多而休克或死去的資料,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體會小姑娘輸血是救命的關鍵,刻不容緩。從而在朗讀課文的過程中理解“迫在眉睫”的意思。當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並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詞語的意思,同時也觸摸到詞語所蘊含的獨特情感,並產生全身心的體驗時,詞語的理解便也在學生的個性解讀中被打上了鮮明的烙印。

四、替換詞語,彰顯詞語本義

根據詞語所處的語言環境,把不理解的詞語換成自己理解的詞語,如仍能講得通,符合語言環境的特定意思,那麼這個替換的詞語就可以作為不理解的詞語的解釋。在學習《月球之謎》“夜幕降臨,一輪明月懸掛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潔的月光曾引起人們多少美好的遐想””對“”遐想一詞的理解,我引導學生多讀幾遍這段話,邊讀邊想,把“驟然”換一個詞,看是否能講得通,這樣學生會很自然地想到“想像”、“幻想”,問題就解決了。

五、理清脈絡,挖掘詞語蘊含義

依據文章脈絡理解詞義,有些詞語單獨理解頗為費事,如果依據文章脈絡思考,便能順當理解詞義,因為詞義往往就隱含在上下文中。例如,《可貴的沉默》一文中,“孩子們會感受愛了,但這並不夠。我想去尋找蘊藏在他們心靈深處的、他們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東西”。”這段話中的“極為珍貴的東西”一詞學生不易理解,如果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學生們先是異口同聲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爸爸媽媽知道你們的生日在哪一天嗎?”說明學生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再閱讀後面老師提出的問題,可以懂得老師也想通過這一節課讓學生懂得回報父母的愛,因此這“蘊藏在學生心靈深處的、他們還沒有意識到的極為珍貴的東西”的“極為珍貴的東西”就是:老師想讓學生懂得關心父母,回報父母的愛。

⑹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方法

導語: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許多古詩立意高遠,構思新穎,語言清新,趣味濃郁。在教學中,我體會到要善於引導學生學習古詩,品味古詩,剖析其語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取古詩精華,探索古詩真諦,使學生充實起來,「靈秀」起來。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的方法

一、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法枯燥,缺乏美感

目前很多的語文教師在教授古詩時,仍然採用「釋題目,知詩人;解難字,譯全篇;說思想,齊背誦」這樣的順序,整個過程流於形式,枯燥呆板,缺乏美感。在課堂上,教師為了讓學生明白古詩的意思,力求講白講透,雖然通俗易懂,但是無形中把詩歌的美感都弱化了,以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提不起興趣。除此以外,學校還缺乏課外實踐活動,對校園古詩文化建設的更是淡漠,使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缺少古詩詞的教化和美化。

(二)學法單一,缺少靈動

對古詩的學習,由於小學生感到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常常藉助於古詩翻譯。其實,古詩翻譯只是幫助學生感受詩情、領略詩意、品嘗詩味的一個途徑,而不是學習古詩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難以體會詩歌的美好,學生的靈感和創造力都大大下降。

(三)角度偏移,缺乏趣味

目前不少教師的教學角度不正確。自從新課標明確指出背誦古詩詞的數量以後,很多教師就採用填鴨式教學,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背誦、默寫,以達到「量」的積累。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古詩變得索然無味,枯燥無趣,從而喪失了對古詩文的學習興趣,更不用說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二、小學語文古詩教學方法研究

(一)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教師」,這句話應用在課堂教學中是非常正確。如何調動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呢?提前准備好一個精確的教學設計是必須要求的。,一個精確的教學設計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課堂輕松高效。我經常採用的是在課前提前引入背景教學,以講故事的形式將這個寫作背景講給學生,不僅可以增加學習的樂趣,而且還是一種文化知識積累有效方法。

比如,在學習《靜夜思》的過程中,我就向學生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作者的相關寫作背景,一是為了調動學生的課堂興趣,再者就是為了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體會詩人在詩歌中表現出的思想感情。李白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詩人抬望天空一輪皓月,思鄉之情油然而生,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詩《靜夜思》。

(二)利用點滴時間對學生進行古詩教學

通常在學生早讀的前幾分鍾,我會安排學生背誦一首詩詞,首先是讓學生通過朗讀和背誦環節盡快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其次,早上學生的記憶力比較好,好沒有受到其他事物的干擾,記憶的效果比較明顯。利用早上的黃金時間段,利用三到五分鍾的時間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一首新的古詩,既不會讓學生感覺到壓力,又讓學生盡快的進入到學習的狀態,確實是一種一舉多得的做法。而且對於詩詞的選擇也要盡量的選擇一些有經典性的篇目,通常我會選擇唐詩宋詞三百首中的篇目和一些主要詩人的重要作品,比如李白、杜甫、李商隱等等的詩詞,還有李煜和李清照的詩詞,而且在最初的階段,對於詩詞的選擇往往是比較容易理解而語言韻律也相對比較優美的詩詞,用來提升學生對於詩詞朗讀和背誦的興趣。

(三)注意背誦和積累

1.讓學生熟讀成誦

平時進行古詩教學,總覺得不知該如何下手,對於小學的孩子來說,要不要讓他們理解字、詞、句的意思呢?還是就以誦讀為主?經過尋找資料、實踐、反思,發現古詩誦讀教學應以「讀」貫穿始終,其中靈活穿插「看」、「議」、「評」節,直至熟讀成誦。一是讀:讀准字音,認識生字。首先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讀准字音,讀通每一句詩;二是看:圖文結合,畫中會意。看教材,基本上古詩都配有插圖,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畫,再結合詩句,幫助理解一些詩意,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一些情境。

三是議:探究協作,讀中悟情。在教學中要轉變教師一言堂的現象,給學生主動探究的時間,讓他自己嘗試理解、了解古詩的用詞以及韻味,增進對古詩的朦朧理解,長此以往,孩子們自學古詩、理解詩意的能力會逐步加強。四是誦:積極展示,深情誦讀。通過前面的讀、看、議,學生對古詩朗朗上口了,教師再創設情境,「對詩」「詩句接龍」等形式讓學生反復吟誦,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

2.讀寫結合,強化記憶

古人強調,學習要做到「眼到、口到、手到」,就是說只有多讀還達不到積累古詩詞的目的,在讀的同時還必須勤動手。「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說的也是這個道理。在古詩詞教學中,每首古詩詞應盡量讓大部分學生能及時默寫下來,這樣才能更好地達到用古詩詞來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結語

總之,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詞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引導學生發揮無窮的想像,去體會古詩詞的語言美,感受古詩詞的畫面美,領悟古詩詞的意境美,理解古詩詞的哲理美,讓學生在熱愛古詩詞中去欣賞它、學習它,從而使古詩詞教學縮短距離產生美。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首先分析了目前小學語文古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具有一定的實際指導意義。


⑺ 小學語文詩歌教學應重點從哪些方面著手

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一些教師仍然採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教師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和興趣的培養。面對新版教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學習古詩詞,可以運用鑒賞教學法來指導學生提高古詩詞鑒賞能力。

一、為古詩詞教學提供更為優秀的素材,提高場景代入感

新教材修訂後,小學古詩詞佔比明顯提高。為了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提高傳統文化素養,教師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這方面的學習能力,進而充分感受詩歌所蘊含的情感,重視教學方法,發揮鑒賞教學的價值。

二、教師與學生充分互動,提高學生積極性,發揮想像力

古詩詞的每一次創作都寄託著深厚的感情和思想,尤其是流傳甚廣的古典詩詞,其蘊含著詩人豐富的思想。因此,在古詩詞鑒賞教學中,學生不僅要理解其表層意義,更要深刻理解其內在意義,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用短小的文字發掘其內涵,進一步發揮古詩詞教育的作用,傳遞美好的情感。

三、開闊學生視野

因為學生的學習經歷和生活經歷不一樣,他們會對作品形成不同的理解。每個學生面對同一個作品時,可能會呈現不同的內容。此時,教師應以開放包容的態度接受學生的意見。另外,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的思維方式,不斷拓展學生的期待,讓學生在期待中構建新的世界,從而打開學生的閱讀視野。

四、架設情感橋梁,實現深層鑒賞

每一首詩都離不開作者的情感,情感是詩的靈魂。如果教師在引導學生評詩時沒有把情感融入鑒賞之中,那麼學生就不會在詩中得到更深層次的東西。因此,詩歌教學不僅要感受詩歌的美,更要實現詩歌的真情。

閱讀全文

與如何做好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