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堂如何用flash

語文課堂如何用flash

發布時間:2023-05-04 06:14:39

A. 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越來越起著不可小視的作用,傳統語文教師的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上一節課已經成為了歷史。而信息技術以它特有的信息容量大、傳輸速度快、時效性強、直觀形象的特點,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豐富課堂教學資源,創設課堂教學的直觀化與情境化,使他們自覺融入到語文課堂的學習之中,從而提高課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一、 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師「教」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師教學的內容只有學生從心理上認同並接受,他才會認真的聽,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這樣,教師的教學目的才能夠達成,教學目標才會實現。而學生從心理上認同,關鍵的因素就在於他對學習的內容是否感興趣。因此,課堂教學取得成功的第一步就在於學生是否對教學內容感興趣。初中語文教材里所選的一些說明文和文言文由於時間跨度長,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又不是很密切,學生學起來又比較的困難,教師單憑一張嘴來講,學生很難聽懂,自然就提不起興趣,教學效果差肯定就不好了。所以對於這類課文的教學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多媒體或幻燈片來教學,不但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向沙漠進軍》一文時,如果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教學,教師講清那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是用邏輯順序來寫的,主要介紹了治理沙漠的主要方法是水,其次是植樹種草和培植草皮。這樣的講解既不形象,也不生動,學生是很難理解課文內容的。利用信息技術中的幻燈片和多媒體來進行教學,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課文一開始就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沙漠中風沙襲擊農田的情景,漫天的黃沙鋪天蓋地的席捲過來,只一會兒的功夫就把長勢良好的莊稼給埋了,再加上狂風怒吼的聲音,這樣,學生就從心靈上認識了沙漠對人類的危害有了一個直觀形象的認識。沙漠危害人類,所以要治理,接著提出第二個問題,怎樣治理,讓學生到課文中找答案。找到後,先讓幾個學生起來回答,然後再呈現出一組幻燈片,讓學生明白沙漠中的主要成分是沙,只要有水,沙子就不會飛起來了。這樣就解決了治理沙漠最大的武器是水做的問題。接著,再提問:有了水以後可以干什麼?學生就會回答:植樹種草。又提問:植樹種草可起到沙漠作用?學生回答:起到防風固沙的作用。接著再展示幾幅在沙漠中種了草的效果圖,讓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再用flash播放沙漠地區植樹種草和沒植樹種草的地方風述進行對比,學生就明白了植樹種草是治理沙漠的最好方法。然後教師在講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是邏輯順序,學生就容易明白了。
二、利用信息技術可以演繹課堂教學直觀化,創設課堂教學情景化,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離不開手段的現代化。初中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文質兼美、感人至深的名篇,但由於年代的久遠,與學生的情感體驗和生活實際並不相符,教師如果還用老一套的教學方法,學生很
難在短時間里真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理解課文的主題思想,而這又往往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不在此有所突破,學生就無法真正理解課文,那教師的教學目標也就無法實現。現代信息技術為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要充分了解信息技術,把它用在語文教學之中,為語文教學服務。
1、使用幻燈投影,演繹課堂教學直觀化:
幻燈機投影機的使用,它能大大方便教學,節約課堂板書、繪畫的時間,使教學更加直觀化,加快了課堂教學節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如利用它能分能合這一功能,分析《故鄉》人物閏土。首先,分別打出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兩張畫像,要求學生從放大的畫面中,觀察人物的臉部表情、額頭的線條,衣著穿戴,不難發現少年閏土: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項戴銀圈,紅活圓實的手。中年閏土:灰黃臉色,皺紋很深,頭戴破氈帽,像松樹皮的手。接著利用幻燈能合的特點,把兩張畫像放在一起,比較觀察,從而得出:少年閏土天真浪漫,健康活潑;中年閏土憔悴頹唐,襤褸寒酸。時隔十幾年,閏土面貌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激發了學生尋找造成閏土驚人變化的真正原因,從而順利地揭示主題,突破教學難點。
2、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課堂教學情景化:
利用多媒體能創設情景的特點,展現精彩場面和詩情畫意,可以深化對課文主題的認識。如講授《岳陽樓記》一文,先展現洞庭湖這一特定的情景,把學生帶入煙波浩渺的洞庭湖,通過學生的看、聽、想,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講解,就能真正理解作者為什麼看到洞庭湖雨天的景象時便發出了「去國還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的感慨,當看到洞庭湖晴天的景象時,作者又抒發了「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的情懷,對理解後面作者的抒懷難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對像「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等語句的意境理解用反復播放錄像或「定格」的方法,再穿插教師的講解和點撥來突破。又如在學習《愚公移山》中,可以結合課文內容提出「你怎樣看愚公」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通過討論,同學們便能明確愚公的做法在今天看來未必可取,但他認定目標、堅定不移的精神和自信是感人的,也是任何時代都不能丟棄的。最後在多媒體課件中,巧妙的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斷,教室里出現那優美鏗鏘的旋律「聽起來是奇聞,講起來是笑談,任憑那扁擔把脊背彎„„」當屏幕上出現一位古代老人「望望頭上天外天」「面對著王屋與太行,憑著是一身肝膽」那神情堅毅的特寫畫面時,學生彷彿置身於遠古時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堅定信心,課堂氣氛達到高潮。特別是最後一句「無路難,開路更難,所以後來人為你感嘆」畫龍點睛為討論題做出了最好的詮釋。這樣運用多媒體手段,既不失對古代名篇的把握,又使之富有現代氣息。又比如上《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小說著力表現魯達扶危濟困、嫉惡如仇、愛打抱不平的鮮明性格,教師上課前,可放一段電視劇《水滸》中的《好漢歌》:「„„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不僅直接導入,而且那高亢的音符、激越的曲調、氣壯山河的歌詞,令學生聽後精神振奮,血脈膨脹,並情不自禁地隨著音樂節拍而歌之。在這種強烈的氛圍下,學生迫不及待地想深入課文了解魯達如何出手救助金氏父女並懲治惡霸鎮關西的。對課文主題思想也就不難理解了。
三、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語文課堂教學,既有利於教師布置作業,又有利於學生的訓練,學練相結合,不但鞏固了學習的內容,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的基本特點①。由於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他的知識容量大,信息來源廣泛,在這樣的情況下,要布置課堂作業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也許教師抄半天的作業,學生幾分鍾就完成了,更何況一節課本來就沒有多少時間,教師根本就不可能抄多少作業給學生做。這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讀不能鞏固,課外的延伸就更談不上了。而電腦具有信息量大、傳輸速度快的特點。利用這個特點對學生布置課堂作業是有很大好處的。如在教學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由於生字詞比較多,要檢查一下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一個一個的寫在黑板上,費時又費力,效果也不一定好,把它用幻燈片的形式展現出來,學生幾分鍾就能完成了。另外,一篇課文上完了,
為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用一篇相似的文章檢測一下,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是,利用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幻燈片一下子就可以完成了。在教學都德的《最後一課》完成時,我們馬上就可以把鄭振鐸的《最後一課》展現出來,讓學生比較它和課文的異同點,教師在加以適當的引導,不但鞏固了課文知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意識。其次,信息技術在語文課的復習課的課堂作業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特別是初三的中考語文復習。初三由於要畢業了,要把初中三年的知識進行復習歸納總結,知識容量大、時間緊。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約時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字詞、語句連接、仿寫、病句修改中,都可以選很多的內容來練習,方便又快捷,對學生知識內容的了解鞏固都有很大的幫助。
四、利用信息技術教學,可以豐富教學資源,從而提高語文課的課堂教學效率。
在網路信息技術時代,教學中的教材不再是單一、固定、陳舊的文字材料。它可以是多樣化、個體化、更新更快的多媒體支持下的超文本。通過信息網路,可以使教學涉及到的一些事物、現象等現實生活中學生積累不多的、比較貧乏的都可生動地、具體地、直觀地再現出來。在短時間內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為他們的合理猜測、推理提供幫助,可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多姿多彩,使教材「活」起來、豐富起來。老舍先生寫的《春》,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優秀寫景散文,是一篇難得的教學範文。但由於學生情感體驗和生活的差異,單純的「照本宣科」,教學效果並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光光書面文字,很難引起學生精神上的審美體驗。這時,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開發教學資源,教學效果就要比單純的教師講解要好的多。首先,製作fiash朗讀課文,邊朗讀邊播放動畫片,學生在聽課文的同時還能欣賞到美麗的春景圖,引發豐富的聯想,得到了精神上的審美愉悅,為後面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在教學時,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的春景動態圖,就能把抽象的文字變成了生動形象的圖像,學生就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主旨了,對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有好的幫助。再次,回放flash動畫片和幻燈圖片,不但能把課文的寫作順序講的清清楚楚,使學生能夠聽明白,而且作者的感情、文章的主旨學生也比較容易明白。
綜合性學習也是初中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這部分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處理得較為靈活,學生喜歡學,但書上的文字材料又太少。而且在課堂上讓學生找資料,浪費時間不說,還不一定找得到。這時,利用電腦網路信息技術查找資料就顯得很重要了。網路上信息多、流量大,查找起來也比較方便。課前教師選定好內容,指定范圍讓學生去查,學生查到了,准備充分,課堂氣氛會變得活躍,教師上起課來也會得心應手。時間節約了,課堂效率也提高了。

B. 談一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利用微課開展教學,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中的基本理念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而信息技術逐漸與語文學科進行良好整合,大量資源的投入,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樂於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語文活動中去。不僅如此,也為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由此可見,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對我們的課堂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又為我們教師和學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當我們選擇了信息技術介入語文學科教學當中的時候,如何利用這些資源,更好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層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 明確學科,明確目標
通過「八五」到「十一五」這么長的時間,我校全體師生的信息素養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少教師能獨立製作flash課件、或者專題學習網站,這都為我們的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資源,為培養其語文學習素養奠定了扎實的理論以及實踐操作的基礎。但是,從實踐操作當中,我們發現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資源僅僅是為了解決預設的教學環節當中,並沒有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教學當中的主體性地位。並且,教師在利用資源的時候沒有特別明確資源在此處應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在某個教學環節當中使用資源的目的是什麼?有時,一節語文課由於資源使用或者環節設計中的問題,感覺是為了用資源而用資源。所以,教師在使用資源之前首先要明確學科性以及這節課所需要達成的目標。
在語文新課程標准當中明確指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所以,我們首先要明確這節課是語文課,應該有語文味,而其中的資源以及媒體使用是為了幫助我們提高課堂效率的手段。並且,兒童的情感是易於被激起的,如果他們的認識活動能伴隨著情感,那麼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更為豐富、更為深刻、也更為主動。如果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渲染的課堂氣氛成為一個廣闊的心理場,作用於兒童的心理,從而促使他們主動積極地投入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一定能達到兒童整體和諧發展的目的。信息技術無疑為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視聽覺效果。
比如,在北師大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雨鈴鐺》一課中,教師使用了許多資源,如:ppt課件、flash課件。這些看似繁多的資源,會讓老師分不清重點。但是,上課老師合理地利用了這些資源讓學生沒有多而雜的感覺。由於教師採用的隨文識字,所以,教師首先利用ppt課件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並在電子課文上勾畫出本課的生字詞,讓學生模仿老師給出的範例在書本上進行勾畫,並結合文本的內容進行理解。在生字中,「鈴」字是要求書寫的,並且這個字的筆順與筆畫最容易出錯,所以,老師利用flash課件,演示了這個字的筆順與筆畫,讓學生跟著書空,加深學生的印象。
所以,只要我們明確了學科以及本課目標後,我們就能很好地使用資源,不會給人以「為用而用」的感覺。
二、 尊重學生,共建資源
新課程標準的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這點不僅僅是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需要注意,更需要在整體教學流程中體現,即從准備——行課——反饋等等都可讓學生全程參與。
從老師的角度來說,准備上課資源是一件「費時費工」的事情。也許之前用了大量的時間進行資料的收集、整理,而課堂上的使用僅僅只需要幾分鍾。這就造成了老師的「投入」與「產出」比例嚴重失調。並且,老師習慣了讓學生課前進行預習,讓學生勾出生詞、讀熟課文等等。可是每個學生預習的效果如何,老師就不能一一檢查到。這樣的作業,效率就不高,很可能變成一種形式。而讓學生參與到資源的收集與整理,減輕了老師准備時的負擔,可以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吃透」教材與學生中。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渴望從多方面去主動獲取學習信息,並且在教學流程中地位是與老師平等的,應該發揮他們的主體地位,讓他們積極參與其中,而非僅僅是聆聽老師「教誨」的從屬地位。並且,學生思維方式與老師的思維方式不同,他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與老師不同,老師不能完全預設到學生的想法。
比如,在《只有一個地球》當中,老師與學生一起收集了些與「地球」相關的資料,預設讓學生了解地球、愛護地球等等。但是,在上課過程當中,學生舉起手中的資料向老師提出了異議:他認為這篇課文的題目取得不準確,因為從他查的相關資料顯示,也許在廣袤無垠的宇宙當中存在著與地球環境相類似的星球。我們應該了解地球,愛護地球,但我們也不能放棄對於外太空的探索,為人類找到第二個家園。學生的問題一提出,得到了老師與同學充分的肯定。其實,這個也是老師布置的預習作業,但學生主動參與到資源的查找當中。這個過程不僅僅需要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更鍛煉了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三、 靈活運用,注重生成
當我們手中擁有了大量的資源,如何利用這些資源,則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首先,我們資源的使用是為了強調教學重點,降低教學難點的難度,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老師講授的內容。其次,課堂當中的資源是靜態的,但是學生思維是動態的,老師就需要具有靈活運用資源,掌握課堂動態平衡的能力。第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注重收集課堂臨時生成的資源。
如,在講授「漢字的演變」時,老師事前將各個時期的漢字圖片存入電子互動式白板當中。通過圖片的展示,讓學生了解中國漢字是表義的文字,並且漢字的演變是由圖形文字逐漸演變為我們現在的方塊字的。在這個過程當中,由於學生認知能力有限,並且他們的思維是以形象為主,抽象思維為輔。僅僅是從文字或者語言的表述上,很難讓學生了解這個演變的過程,很難讓學生理解為什麼「河」的偏旁是「三點水」。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老師不能預設學生會以怎樣的方式、順序來提出相關問題,所以,利用了互動式白板這個媒體資源,交互性」強的特點,隨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設計,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變抽象為形象,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再如,在教授《春》這課時,由於生活在城市裡的學生對於很多春天的景色並不了解,老師同樣准備了許多春天相關圖片,幫助學生體會、感悟。不僅如此,老師利用互動式白板這個媒體資源,教會學生進行批註。在最後拓展環節,老師讓學生仿寫「春天像,_」,學生在前面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寫出了許多具有他們特點的,優美的句子。這些資源就是課堂當中臨時生成的,為了不讓這么珍貴的資源流失,教師則利用互動式白板的保存功能,將有這些好的句子板書在白板上,最後利用軟體保存上傳到我們的資源庫中。
在課堂教學過程當中,如果遇到學生不懂,老師之前也沒有設計到的問題時,我們也可以及時利用教室里的電腦,在互聯網上進行查詢。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我們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及時解決,不將問題留在課後,擴大課堂的容量,拓寬學生信息的來源,培養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源的能力。
通過老師的靈活應用,不僅幫助學生更高效地突破了重、難點,不僅使課堂容量增大,更讓珍貴的資源得以保存。
四、 激勵評價,促進成長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展示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體現學生學習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學生在展示中獲得成功的學習體驗。
例如,在《書的世界》當中,老師利用flash技術製作了一個分類的游戲,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其中,97%的學生正確完成測試游戲,只有3%的學生存在一定問題。而老師通過鼓勵,讓這3%的學生反復訓練,最後也順利完成。在這反復訓練過程中,學生並沒有出現煩躁的情緒,反而興趣盎然,很快就掌握了。同樣是鞏固所學的知識,而得到效果完全不同,其原因則在於老師選擇了與以往不同的方式,符合現代學生的心理,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特別是在黨「十七」大以後,國家大力提倡減輕學生負擔。而所謂的「負擔」則是學生不喜歡的重復的作業或者練習,如果我們換用學生喜歡的方式來鞏固我們的教學,那麼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還會覺得學習是一種負擔嗎?
因此,只要我們合理利用好課堂教學的資源,不僅可以減輕老師准備的負擔,還能鍛煉學生收集、整理、運用資源的能力,逐漸轉變過去「教」與「學」的模式,真正做到以學生主體,教師為主導。只要我們合理利用好課堂教學資源,便能為學生創造出多元化的學習環境,切實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使他們能在愉快的環境中實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並在這樣的學習中,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更好提高課堂效率。

C. 怎樣利用flash課件優化語文課堂教學

1、創設情境,激發想像,發展語言。語言的運用表達是評價學生語文能力的主要標志,在學生理解語言和積累語言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功用,以畫面再現情境,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運用能力。 2、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挖掘潛能。

D. 如何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

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嘗試應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在這一領域有了一些初淺的體會,以下試作一概括。
第一、語文教師應重視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信息時代呼喚著語文教育技術的更新。多媒體的運用,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們只是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筆,或者再多上一張掛圖、一塊小黑板。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也累。有些學生甚至失去了學習的興趣。現代多媒體技術介入課堂,以它豐富的多媒體形式最大程度地調動了學生的視聽感官系統,充分展示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彌補了傳統語文教學的枯燥和乏味,豐富了學生的直觀感受,讓學生在無意識下主動、輕松地接受語文知識。科學研究資料證明:人們從語言信號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15%,而從圖象信號獲得的知識,能夠記憶25%,如果同時使用這兩種傳遞知識的工具,就能夠接受知識內容的65%。多種媒體的綜合運用能拓寬教學時空,向學生提供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詳實、典型的具體經驗或感性材料,為思維活動的展開構築堅實基礎。多媒體的語文課件以課本內容為依託,藉助計算機採集、加工、存儲、輸出信息極為快捷的優勢,對教學內容進行開放式的充實,,增加文字、聲音、圖形、圖象、動畫、視頻等 , 有利於突破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效果也有了顯著的提高。現代化教學技術的加盟,必然將給過去沉悶的語文審美教學注入美的無限生機。新編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現代教學手段的開發和利用做了很明確規定。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語文教學,製作更好、更高質量的課件去適應教學要求,將逐漸成為語文教師的一項基本功。
第二、合理運用課件,教師角色不可異化。實現CAI教學,必須藉助課件。現在許多課件由計算機專業人士開發製作,他們缺乏一線的工作體驗,忽略教學過程設計的科學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參或習題集的搬家,而成為一堆語文文獻碟片化的資料庫。因此要運用所購課件,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以直觀實用為標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進教室,或讓學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資料庫,那樣達不到培養思維之目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線教師自己編制課件。可運用所購買課件的有用部分,再加進自已設計的內容,適時適當地調用以輔助教學。這就需要教師們會製作課件,但無論怎麼會製作課件,語文教師的定位還是語文教師,不是定位在我這堂課用沒用電腦,或是我是多麼善於製作課件上。這就需要語文教師把握好分寸,不可捨本逐末,忽視了精心構思教學設計、合理使用教學方法,忽視了對學生的正確引導、激勵。要做到合理使用媒體,必須考慮以下幾個要求:1.目的性:即運用教學媒體要達到什麼教學目標。2.必要性:用和不用效果一樣的就不用,用了能提高教學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的才用。3.實效性:媒體運用要講求實際效果,不能只是簡單演示,走過場。
第三、上多媒體課應緊扣主題。學生的接受能力反應能力畢竟有限,過多的資料使他們目不暇接,一些重要的內容學生往往還未抄下來就一閃而過,不少多媒體課堂常出現學生的筆記不完整的情況。如果與課堂教學無關的插圖、動畫、音響充斥整個課件,刺激了學生的無意注意,嚴重地影響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注意力,學生表面看似興趣盎然,課堂看似活躍,但實際上教學的效果可能並不好。語文老師應尊重學科特點,製作課件時,切忌濫用畫面來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進行深入細致的體驗和理解。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教學手段與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同時也注意到在運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多媒體教學的應用目的不在於給學生灌輸了多少知識,而在於側重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應根據教學要求來進行課件設計這樣才有助於提高多媒體教學的質量。應關注學生接受了什麼,學到了什麼方法,是否有助於學生掌握理解文章。我們在製作多媒體課件的時候,必須充分認識多媒體課件的特性,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從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出發,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從優化教學過程出發,嚴格遵循實用性原則,恰當性原則,綜合性原則,輔助性原則和啟發性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凸現出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越性,使之逐步從幼稚走向成熟,實現多媒體課件與語文教學的最佳整合。例如,在《蘇州園林》一文的教學中,我精心製作了課件,對於本課的重點-蘇州園林的圖畫美,我做了如下設計:首先通過錄像片段展示蘇州園林的美麗風光,讓學生從中直觀地感受出蘇州園林的美,引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
第四、多媒體教學不是減輕了教師的勞動的強度,而是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多媒體課不是讓學生看電影。老師必須督促學生在上多媒體課時,牢牢抓住教學重點, 勤於思考,學會記錄, 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不要把教學的雙邊活動變成教師指揮課件播放、學生死盯屏幕的過程。如果學生得不到教師生動言語的誘導、形象神態的感染,從頭至尾只聽到音箱里的聲音、看見銀幕上的圖像;教師只顧忙著操作機器,播放事先製作好的課件,不能深入到學生中間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的情況,那麼,課堂教學效果將大打折扣。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學中要充分而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首先,我們得找到一支感天動地、旋律跌宕起伏的琵琶曲,讓學生在欣賞中領會課文中的摹聲比喻;還可以配上一幅秋江月夜圖,去分析課文中如詩如畫的景物烘托。但對於這一千古名篇,顯然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教師巧妙地去「導」、去「引」,去探尋江州司馬與琵琶女兩個人物的關系,去研究作者是怎樣刻畫兩個人物形象的,去思考何以「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當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最大限度確立的時候,教師的主導地位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認同。 多媒體教學仍處於探索階段,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著眼於其「輔助」作用,正確運用於課堂教學。如果喧賓奪主,把課堂變成毫無生機的「人機對話」,或為追求時尚,藉此來嘩眾取寵,裝點門面,將會使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失去其積極的意義。《語文課程標准》中多次提到「體驗」一詞,這個體驗包含很多的過程,其中不乏:動腦思考,動口讀說,動手寫做,調動全身感官表演。「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行乎動靜」,進而達到心領神會的境界。
第五、不要因製作課件耽誤了教學的常規工作。製作語文課件往往花去很多時間,本人在學慣用Flash MX 製作課件之初,一個課件要花十多個小時才能初步完成。如果想一鼓作氣盡快完成,就難免加班加點,甚至通宵達旦。以致上班時間疲憊不堪,影響了備課、批改作業等常規工作的正常進行。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有的老師一味地花時間在課件製作上,而忽略了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備課,他們錯誤地認為製作課件的過程便是備課的過程。而事實上,備課是尋找、搜索、構造、備選教學方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檢驗、評價、挑選滿意教學方案的過程。也可以說,備課是整個教學過程的總策劃和總設計,要備教材、備學生、備課堂,而製作課件只是設計教學局部的過程,並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備課。由於當前語文科現成的共享課件很少,資料庫也並不健全,且大多數教師對於課件製作及電腦操作仍不甚熟練,准備一個課件往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很大的精力,因而不可能深入鑽研教材,分析了解學生情況,設計教學方法。
第六、多媒體輔助教學設計應給學生留出思考的餘地。僅僅採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像力、聯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為避免此種弊端,常用的辦法是:①、藉助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想像。如簡介作者,可選取作者不同時期的照片,並配以文字資料的介紹。這樣可以促使學生去思考、去想像作者的生平事跡及其精神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簡介文章的寫作背景,截取些背景資料,最好能配上聲音,引領學生進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讀作品。②、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思考。為了使多媒體教學不至於束縛學生的思維,我們在製作多媒體課件時,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供學生探討,不要求有標准答案,只要學生能暢所欲言,各圓其說就行。其實問題設計得好,多媒體手段更能啟發學生積極地思考,開拓思維空間,發展思維能力。如教讀課文《咬文嚼字》時,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供學生思考以啟發學生發表各自的見解:文中舉了多個例子各說明什麼道理?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嗎?請說說各自的見解。
第七、語文多媒體輔助教學應努力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詩歌和散文情感豐富,意境優美,除了運用誦讀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運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時空造境。借用多媒體的光、影、聲、像等信息傳達出形象而又具體的物象,再啟迪學生動用想像的翅膀,進入詩情畫意之中,品味詩文的美。戲劇作品則涉及到舞台說明、人物的扮演和出場、環境的烘托等內容。借用多媒體手段進行舞美設計,燈光設計、音像設計等,使戲劇藝術能更好地體現出其作為綜合藝術的特點,則有利於學生對戲劇作品的理解和把握。製作和使用課件應重視節奏美。節奏是一種音樂語言,它指各音在進行時的長短關系和強弱關系。教學的節奏美,表現在教學速度適度,對教材內容的處理與安排富有彈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張有弛,就如音樂的節奏一樣,密的地方教學內容多,速度快,學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緩,進度慢,讓學生靜觀默想,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特點。使用音樂要適當。音樂是人類心靈的詩章.真正的音樂,它所獨具的藝術魅力,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人們隨著音樂的律動,旋律的變幻起伏,或喜或悲,或驚或嘆。科學研究證明,人的左右大腦,各司其職,左右大腦的適時調用,有利於大腦的平衡發展,而音樂正促進了大腦的平衡使用。背景音樂,是多媒體課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平時要積累較好的課件素材。課件素材包括圖片素材、聲音素材(尤其是課文朗讀)、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時積累了豐富的素材,製作課件時才能得心應手。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收集中學課文的朗讀錄音,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和背景知識(包括與課文有關的評論文、同一題材的文章等等)。這樣,製作課件時,若需要用到的素材便可信手拈來,方便地使用。比如把課文錄音導入到課件中,可以省去了提錄音機和准備磁帶等一系列的麻煩事,而且朗讀的效果比用錄音機要好得多,更不會出現卡帶等現象。用多媒體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的感受就會具體、深刻得多。
第八、語文教學不可過多依賴多媒體技術。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使學生的口頭、書面表達規范、生動、有說服力。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只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教學難以實現。而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閱讀教學是不可缺少的。學習語言,不用心讀是不會有收益的,而這一點多媒體幫不了多少忙。茅盾能背整部《紅樓夢》;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學典故錢鍾書能了如指掌,順手拈來;毛澤東深厚的古詩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疊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見語文學習中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體來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恐怕難以達到預期目標。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藝術欣賞課。它和數、理、化等別的科學也不同。其它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研究語言媒體的組合規律,語文教學的終極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的語言文字。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畫永遠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有些東西,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的。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像,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像空間遠遠大於直觀。我們在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不能忽略語文學科本身具有的特點和傳統的教學規律,應該根據實際需要,尋找合適的切入點。CAI課件對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必須著力渲染,對一些疑難的問題,關鍵的過程要側重設計處理,真正體現課件的長處和輔助教學的功能。

E. 如何把信息技術融入到語文課堂的課例

如何讓信息技術肆瞎更好地為構建高效課堂服務,是一項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我們應充分發揮多媒體網路技術的直觀形象、化靜為動、.交互性強、
資源豐富的優勢,創設民主和諧合作競爭世液的語文學習氛圍,從而構建利於學生個別化學習,合作式、探究式學習的信息化環境,讓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真正為構建高效
課堂「保駕護航」.

1、創設氛圍,在虛擬的情境中激發求知慾望
網路資源在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和學習氛圍方面有著得天獨
厚的優勢.如在教學作文《我的「小天地」》時,我從網上下載了一段「幸福之家」的動態呈現場景:房間地面是長方形的,各色傢具一應俱全,牆上還掛著裝飾
畫,將學生帶入了一個逼真的家居生活世界.由此創設出溫馨的氛圍在授課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由此激發了學生強烈的表
達慾望,學生紛紛舉手發言,要把自己的「小天地」介紹給大家.
再如《回聲》這篇課文是為了讓小學生了解「回聲」的有關知識.雖然課文敘述採用
的是童話故事的方式,但要讓低年級的學生理解這樣抽象的知識談何容易.為此我製作了回聲形成原因的課件:小青蛙在橋洞里呱呱地叫著,它的叫聲就變為弧線向
橋洞的石壁擴展.這時,我告訴學生這弧線就是我們看不見的聲波.,接著聲波也像水波一樣,一圈一圈地向四面擴展,碰到了石壁就一圈一圈地返回來,傳到青蛙
的耳邊.通過課件的生動展示,就將課文靜止抽象的文字演變為生動形象的音像結合的載體,使抽象的聲波直觀化、形象化,學生就在盎然的興趣中明白了回聲形成
的原因.這樣,恰當的課件運用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順利地突破了教學重點、難點.

2、自主探究,在人機互動中提升學習能力

網路教學的模式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挑戰.在進行網路教學的實踐中,要認真分析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實際發展水平、自主學習能力的差異,以使
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學習的樂趣.我充分利用人機交互的功能,在估計學生可能遇到困難的環節設置「提示」或幫助「鍵.將導學的線索放置在裡面,當部分學生思
維「短路」時可及時點擊「幫助」鍵獲得幫助;假如學生仍有困惑,可通過語音系統向老師和學生請求個別指導.老師通過這樣的方式來引領每位學生獲得成功的體
驗,讓學生品嘗到伴隨自主探究而來的樂趣和滿足,從而提升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3、分析點評,在交互觀摩中培養創新意識

利用網路教室的點播功能,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練習或設計在大屏幕上調顯出來.同時利用黑屏控制技術遮蓋學生機的屏幕,組織學生的注意力指向大屏幕進行分
析和點評,學生可以形象清晰地看到同伴的思維成果,避免了在黑板上塗描話說之苦,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有效地催生了學生的思維碰撞而產生的靈感.

利用網路教學的提問可以消除學生的害羞、怕嘲笑等畏懼心理.學生通過電腦操作,利用文字的形式將自己的問題輸入到教師的主機上,不用公布自己的姓名,教
師收到信息後,如果是簡單的委託可以直接進行解答;更多時候可以組織全班學生一起討論和交流.久而久之,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就能培養學生坦誠健康的心理
品搜雹物質,強化學生的質疑問難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品質.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人文整合,主要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語文課程資源形象化、動態化、人性化,使它們含圖形、圖像、文字、聲音、視頻、動畫等多媒體信息在更大范圍內的語文教學資源為我們所用.而這些教學資源又是順應了學生真實的學習需求和體現自主發展而設計的.
1、語文課程資源的形象化設計

小學生天生對形象感強的事物特別感興趣.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利用FLASH動畫,把課程內容設計成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畫形式,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
趣.在設計「一年級習字」的課程資源時,我們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傾向,在學校的網頁上設計了「習字小課堂」的頁面.一進入其中,就出現了可愛的「熊貓博
士」的卡通形象.還有「熊貓課堂」、「熊貓練功房」、「熊貓超市」、「熊貓圖書館」等卡通房間,學生既可以讀到與生字詞相關的一些課外閱讀資料、趣味小故
事、認字小竅門以及區別形近字的方法.每一個環節和項目都注意與圖片、聲音、動畫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輕松娛樂中度過學習的每一分鍾,享受到語文學校
的快樂.

2、語文課程資源的動態化設計
靜態的文本教材呈現的是學術形態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們都已經注意到了將學術形態的教材進行開發,將復雜的語文問題依託於鮮活的問題情境引出,把簡單的文本結論還原於豐富的探索過程中去發現,從而使語文課程資源的魅力發揮到極致.

《新型玻璃》是一篇說明文,課文對「夾絲網防盜玻璃」、「吸音玻璃」、「吸熱玻璃」的特點、作用做了詳盡的解釋和說明,但小學生沒見過這些玻璃,因而對
文中的內容缺乏感性認識,尤其對「自動報警」等專業術語難以理解.針對這些問題,我製作了展示新型玻璃和介紹「自動報警器」工作原理的課件.在導入新課
後,首先通過課件向孩子們展示一組色彩亮麗的新型玻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介紹有關「夾絲網防盜玻璃」的基礎上,用課件展示「自動報警器」的工作原
理:當用滑鼠點擊假想的小偷時,「小偷」就移動觸及到夾絲網防盜玻璃,這時,電路圖上的紅色燈泡就立即不停地閃爍,並伴有尖銳的警笛聲,「小偷」立刻倉皇
而逃.這樣逼真形象的設計引人入勝,將教師難以用語言表達的原理生動地表現出來,學生有如身臨其境.這樣不僅強化了學生的感知,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
趣.

3、語文課程資源的人性化設計
充分利用信息化課程資源所提供的廣闊的發展空間,提供給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教育平台,
實現個性化學習,是我們一直努力的目標.為此,我們創建了校園網,建立了學生網站、網上圖書館、專題學習網站等開放空間.在專題學習網站下設立了專門的語
文學習欄目,分冊編排,將每一冊語文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語文背景資料囊括其中,既包括從網上收集到的語文史料、知識典故、各種相關的圖片和文本資料;還包括
語文教師通過各種途徑收集到或自己創作的兒歌、順口溜等.當然,也歡迎學生收集資料或上傳作品,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可以讓全校師生及時分享的網上教學資源
庫.這個資源庫大大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語文素養,更使學生體會到語文所蘊涵的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歷史沉澱,促進了學生開展語文個性化學習和自主性學
習,使教育更具有人文性和開放性.
信息技術手段與語文教學的完美整合,必定是教材文本與信息內容內在機理上的水乳交融,是教學方式與信息技術方式外在表現形式上的協調一致.充分恰當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將會為構建高效課堂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F. 如何利用Flash課件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要想運用好計算機輔助教學這一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符合教學要求的flash課件製作就成為重要條件之一。在課件製作中,必須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才能充分發揮現代化教育手段的優勢,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一、課件製作三要一要選題恰當。一個flash課件製作首先要選好課題,因為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或都需要運用多媒體技術。課題若選擇不當,就會出現喧賓奪主,畫蛇添足的現象。flash課件題材的選取,要從教學實際出發,結合學科特點,根據教學內容來確定。要把握好以下幾個原則: 1、需要性原則。要確保所選課題是當前教學或學生學習所急需的,這樣課件製作才會有的放矢。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熟悉教學內容,教學媒體,了解學生心理。使你所製作的課件在 教學中發揮的作用是其它手段所達不到的,並對突破教學中的難點、重點有明顯的作用。例如汽車各組成部分工作原理和結構,利用掛圖講解,缺乏動作感和立體 感,也不夠直觀,利用實物又看不到其內部構造及工作過程,若採用動畫製作,剖析其內部結構,控制其演示過程,則可大大地提高教學的直觀性,並有一種真實 感,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既有助於突破教學難點,又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實現常規教學無法達到的效果。 2、科學性原則。flash課件制 作所展示的內容,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因而在選題時一定要符合教育規律,體現現代先進的教育思想。首先,選題必須符合現行教學大綱和教材,決不能另 搞一套。其次,選題的確定必須以先進的教育理論作指導,以學生為教學活動的主體,要符合認知心理學的原理。要在基於現行教材、准確反映教材內容的基礎上, 擴大其知識面,將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在課件中反映出來,從而把最新的信息傳遞給學生。使課件製作既高於教材,又不脫離教材,並且能深入淺出。再有,要體現計算機交互性的優勢,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3、創新性原則。 課件製作選題應有創新性,不要老是選擇陳舊的課題。創新表現在多方面。例如概念和理論的創新,創作手法上的創新,技術手段的創新,以及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的創新。總之,在選題時,對於含有較多創新成分的課題應優先考慮,要避免利用課件做黑板搬家書本搬家的工作。 二要搞好創意設計。一個優秀的flash課件製作應該是不僅能夠全面表達教學內容,而且富有較好的創意性。也就是說, 課件應該是對原有教材內容的再創造,不僅能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留下深刻印象,而且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就要求製作課件時, 首先要根據所選課題認真分析知識的結構(包括教學目標的分析,教學內容和知識點的確定與分類,學習者特徵的分析等),依據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和教學設計思 想,選擇最佳教學過程設計(包括學習模式的選擇,學習環境與情境創設、教學策略的制訂,以及媒體的選擇與設計等),即教學實施方法和手段。 其次,教師要真正擺脫教材的傳統模式,選擇最佳的教學逗缺方案,精心地製作課件畫 面,巧妙地安排展示時間,並通過造情設境、設置懸念等手法,藝術地將所要講述的內容形象具體、生動活潑地表現出來,使所展示的內容能夠產生較強的藝術感染 力,突破教學的時空局限,以開闊視野,使學生能置身於情景交融的課堂教學氛圍之中,從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創山洞辯新思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顫者性及對本課程 教學內容的濃厚興趣。 三要重視flash課件的頁面設計。一個好的課件應該使學習者感覺新穎、印象深刻、生動有趣、簡單好用,這主要是*課件的頁面設計來實現的。良好的頁面設計對激發學生使用課件的積極性和有效地與計算機交換信息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課件製作者在進行頁面設計時,對頁面上出現的各種信息(文本、圖形、圖像、動畫)以及聲音應作出既符合教材要求,又突出多媒體特徵的布局。為此,下面幾方面是進行頁面設計時應著重考慮的: 第一,為了突出重點,便於發揮人機交互的作用, 課件製作要把教學內容放在屏幕最顯著的位置,而把操作信息放在屏幕的最下一行。 第二,為了突出重點,屏幕上通常一次只呈現一個概念,然後清屏。每次清屏時,都應設置一個繼續按鈕,便於學習者自己控制進度。 第三,屏幕上應充分顯示有關下一步操作的指示信息並為屏幕按鈕提供必要的使用說明。 第四,為使課件製作在整體上保持風格的統一,整個課件通常採用一個背景,只是在某些細部為說明某一特定概念而採用不同的背景。背景亦採用中間色,以便於與其他顏色搭配。這樣學生看屏幕感覺自然,注意力放在屏幕教學內容上而不是分散注意力去看屏幕各種花樣。

G. 如何在語文深課上巧妙的運用多媒體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手段已經滿足不了素質教育的需要。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獲取的外界信息中,83%來自視覺,11%來自聽覺,3.5%來自嗅覺,1.5%來自觸覺,l%來自味覺。顯然,增加視覺、聽覺信息量是更多地獲取信息最有效的方法。多媒體手段恰恰在增強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多媒體憑借圖文聲像並茂的演播系統躋身教壇,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為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提供了可能。它越來越在素質教育的大舞台上扮演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語文科是文學性很強的學科,特別是小說、戲劇、詩歌與散文的教學,學生「能否對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產生感情的共鳴」是衡量教學質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傳統教學手段較難營造出師生共鳴的氛圍,而多媒體技術恰恰能夠彌補這個缺陷。因此,筆者認為,多媒體技術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夠使語文教學更科學、更有趣、更有效率,能夠激活語文課堂的教學。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創設逼真的教學情景,喚起學生真切的感知
教學設計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精心設計一個學生置身於其中的情景。這種「情景」,可以是一個蘊含著某種實際問題的事件(實在情景),也可以是引起學生興趣並要求他們討論的圖畫或錄像(圖像情景)。當學生的學習在「真實的任務情景」中「拋錨」,他就會面向生活與實踐,為解決問題而學習,形成主動尋求知識的內在動力,就會去自主地尋覓、探究和發現,學會怎樣學習,也才可能有更多的積累、領悟和體驗。學生在這種情景中主動地尋求,所獲得的東西比教師講授給予他們的,也就要豐富得多、扎實得多。而且這樣做對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語文素養,意義更為深遠。因為,感知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開端,沒有正確的感知,獲取知識提高能力就會成為「鏡中之花,水中之月」。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形、動畫、音像等多種方式來顯示教學信息,多重刺激學生多種感官,使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受,從而為學生創造了有利於自主學習的環境。在語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與學生的生活距離較遠,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例如,《項脊軒志》中的「項脊軒」是江南典型的園林建築,可以選取蘇州園林的風景圖作為課件的背景;粵教版第三模塊「感悟自然」單元,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廣泛收集展現大自然美景的照片、圖片資料,並為其寫一段生動的解說詞,製作成課件;對於《我與地壇》《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兩課,教師可以直接找出北京地壇公園和未名湖畔的圖片製作課件,授課時,播放這些課件,可以縮短學生與文章的距離;《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課,教師可以選取電視劇《三國演義》序幕的畫面,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意境。又如,《荷塘月色》一課,學生對荷塘在微風吹拂下,「像閃電般」由原來「密密地挨著」變化成「一道凝碧波痕」和「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等語句描繪的優美意境體會不深,我利用AUTHORWARE和FLASH軟體,把「荷波」、「月色」及「青霧」的微妙變化過程製作成動畫,以「整體——分解——整體」的形式播放給學生看,學生通過觀看形象生動的動畫,就能很好地體會了文章的意境。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營造立體的語言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構成學習動機的主要因素之一,學生對一件事感興趣時,往往伴隨著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也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可見,只有激發起學習的興趣,學生才能主動、愉快地去學習,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發揮主體作用和主動精神。而興趣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和情感相聯系,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化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語文學科具有文學性的特徵,名篇名作的文學美,往往只有憑借聲音美、畫面美才能展現出來。我們廣東是方言區,因為地域和年齡的限制,不少教師的口語水平、誦讀水平並不高。傳統的教學使用單調的「粉筆+黑板+笨拙的誦讀」的教學手段,相比現代化教育技術顯得有些力不從心,難以招架。如何解決課堂教學中老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累,效果卻只一般的痛苦現實呢?那隻能藉助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作用。多媒體軟體集圖像、聲音、文本於一身,它可以提供美妙的音樂、標準的發音和令人陶醉的誦讀,聽起來真是一種享受,再加上錄像、動畫,使學生進入了語言美與文學美的氛圍中,耳朵里所聽到的、眼睛所看到的都與語言美、文學美有關,無形中加強了戲劇、小說的感染力量。像《雷雨》《哈姆雷特》《城南舊事》《長亭送別》等戲劇,《葯》《阿Q正傳》《祝福》《項鏈》《寶玉挨打》《荷花澱》等小說,這些文學作品的教學如果能與多媒體技術結合起來,就更能展現它們的藝術魅力。至於散文與詩歌的教學,憑借多媒體技術也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琵琶行》一詩中,我採用了《潯陽遺韻》(著名畫家陳逸飛的名作)等作品作為背景製作的課件,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視覺印象,同時,再配上合適的樂曲,根據文中琵琶曲旋律的變化情況:舒緩流暢——低回凝滯——雄壯激越,分別配上《二泉映月》《虛無》《十面埋伏》等樂曲,營造了良好的聽覺氛圍,把《琵琶行》的文學魅力充分展現出來。
三、巧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構築廣闊的生活情景,啟迪學生的思維
傳統教學只能展現狹窄的生活情景,難以促使學生展開聯想和想像。而運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構築一個廣闊的生活情景,開闊學生的視野,使狹窄的生活片段轉化為廣闊連續的生活場景,使抽象的事物變成直觀、生動、活潑的視覺信息,並配上文字與聲音,圖、文、聲、畫並茂,全方位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使學生的認知渠道多元化,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感染力強。例如,講授粵教版第二模塊《毛澤東詞兩首》一課,為了讓學生更生動、形象、直觀地了解一代偉人叱吒風雲、波瀾壯闊的人生歷程,在製作課件時,筆者將少年時期毛澤東、青年時期毛澤東、抗戰時期毛澤東、解放戰爭期間的毛澤東、開國大典時的毛澤東、建國初期的毛澤東、60年代暢游長江的毛澤東和晚年的毛澤東等八幅照片作為背景,這八幅照片較好地展示了一代偉人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使學生對毛澤東非凡的一生有了更全面地認識,更深入地領悟了毛澤東詩詞的內涵。又如,講授蘇教版初中語文《我們家的男子漢》一課,蘇州市第十六中學華漪清老師採用了多媒體展示四幅漫畫,將四個片段連接起來,形成較為廣闊的生活場景,啟迪學生的思維。漫畫一:小主人公專注地吃著大拇指,以致前邊的嘴唇都有些翹了起來。(源自「他對食物的興趣」)漫畫二:小主人公站在冰箱前面,露出半個腦袋,手裡拿著空的汽水瓶。(源自「他對獨立的要求」)漫畫三:挨打時,小主人公一面大笑,一面淚珠從臉頰上滾落下來。(源自「他的眼淚」)漫畫四:上火車時,小主人公手抓窗框,腳蹬車廂,攀上窗檯的樣子。(源自「他面對生活的挑戰」)同時配上周傑倫演唱的《蝸牛》,再配上文字,結合畫面,討論小主人公的成長歷程和性格特徵。這幾幅漫畫構築了小主人廣闊的生活情景,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非常好。聽了她的公開課之後,我們很受啟迪,確實,這個做法值得借鑒。
四、巧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創設逼真的寫作情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習慣
傳統作文教學比較重視三方面的教學:一是字、詞、句的教學,二是語言的教學,三是主題思想的教學;卻忽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習慣,學生往往只須記憶世界,無須體味世界,只須重復生活,無須創造生活,因此學生的感受能力在不知不覺中退化了。長此下去,學生的作文抑或辭藻華麗、華而不實,抑或詞不達意、言不由衷,抑或隔靴搔癢、無病呻吟。「作文三步法」創立者毛繼東教授認為,科學的寫作指導方法,必須先幫助學生建立感覺系統而非詞彙系統,必須引導學生用感覺去理解和詮釋詞彙,而不是用詞彙引導感覺。多媒體教學恰恰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彌補傳統作文教學的缺陷,它能夠引導學生去看、去聽、去體味,使寫作任務由單調變為豐富,由靜態轉為動態,給學生展現一個五彩斑斕的大世界,較好地開發學生的感覺系統。採用開放式作文題目,輔以多媒體手段,最容易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例如,筆者以「橋」為話題,採用多媒體手段,開了一節寫作輔導課。首先,播放「搖啊搖,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這首動聽的童謠,多媒體依次播放各種各樣的橋的畫面:趙州橋、瀘定橋、盧溝橋、南京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上海浦東大橋。接著播放「盧溝橋抗戰的場面」、「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參觀盧溝橋的場面」,同時配上旁白:無論是古樸的橋,還是現代化的橋,無不承載著歷史,承載著生命,傳遞著情感,溝通著友誼,看著這一座座橋,你聯想到哪些銘刻著愛與恨的故事?此時此景,學生浮想聯翩,他們想到了七月七的鵲橋、白蛇許仙的斷橋、杜牧的二十四橋、馬致遠的小橋、毛澤東化天塹為通途的飛橋,也想到了高考獨木橋的挑戰、過河拆橋者的卑劣,更想到延續生命之橋(母親)和傳遞友誼之橋(航海家鄭和)……藉助多媒體手段營造這種濃烈的氛圍,使學生能夠釋放心靈,張揚個性,自然而然進入寫作的亢奮狀態,寫出頗具特色的文章來。又如,剛剛升入中學,不少同學不善於與陌生同學接觸,為了幫助同學樹立正確的交友觀,筆者開了以「朋友」為話題的寫作輔導課。用多媒體展示三幅圖片:《高山流水》(源自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刎頸之交》(源
自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偉大的友誼》(源自馬克思與恩格斯的故事),先後播放周華健演唱的《朋友》、臧天朔演唱的《朋友》和毛阿敏演唱的《永遠是朋友》,並分別打出三首歌的歌詞,在視覺、聽覺強烈地刺激下,學生很快進入了寫作的最佳狀態中。
五、巧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條理地歸納教學的內容,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
根據教育心理學家的研究,單憑聽覺獲取知識,能夠記憶的內容很少,單憑視覺獲取知識,能夠記憶的內容較多,聽覺視覺同時運用,能夠記憶內容的比例就很高。有關教學方法與知識保持率的統計數據如下圖:
保持率
方法
第二天
二周後
只用聽的方法 75% 15%
只用視的方法 80% 25%
視、聽並用法 90% 70%
由圖可見,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語文教學可以使學生的聽覺和視覺同時接受刺激,全面開發各種感官的潛力和合力,有利於記憶的形
成與保持,從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語文科的知識面廣,內容繁雜瑣碎,如文言虛詞與實詞、文言句式、文學常識等知識都零散地分
布在各篇課文之中,如果採用多媒體技術,對這些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將知識要點一一列舉出來,將容易混淆的知識點並列在一起比較,就能讓學生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有了系統全面的了解,才容易記,記得牢。
綜上所述,多媒體技術能夠把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信息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感官獲取相關信息,從而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在語文教學中採用這種教學手段,能夠將抽象事物形象化,微觀事物宏觀化,復雜事物簡約化,能夠多角度、多層面地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與教學效果。更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將使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課堂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當然,盡管多媒體教學有著相當多的優點,但是我們不應忘記它只是一種輔助手段,不應該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傳統教學方法。在利用多媒體教學時,有的教師忙於「點擊」,忽視了與學生互動交流,「師生互動課」成了「人機互動課」;有的教師在製作課件時,一味地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學課件搞成多媒體成果展覽,語文課變成了動畫課;有的教師怕操作失誤,為圖方便,就將課件設計成順序式結構,上課時只需按一個鍵,課件便按順序「播放」下去,這樣上出的課便是「流水課」;有的教師平時從不問津多媒體,為了一場公開課,請了多名教師苦戰多日磨出一個課件裝點門面,開出來的課就成了「唱戲課」。此類現象實在是多媒體教學的悲哀,在教學中應該盡量避免。

H. 淺談語文教學中怎樣運用信息技術

一、運用信息技術的聲、形動感,渲染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聲、形動感手段,採取圖畫、攝影、幻燈、 音樂 、語言描述和動作演示等方式,創造與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耳濡目染、口誦心惟,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鳴。
例如,在上《黃河頌》一文時,筆者在課前播放《黃河大合唱》組樂,同時播放黃河壺口瀑布等景色圖片。以這種方式導入是為了以強烈的氣勢感染學生,渲染課堂氣氛,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這樣很容易就進入了課文。這種設計以一種輕松、抒情的方式創造出優美的情境,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導入新課 。
二、運用信息技術的圖像,創設情境,培養審美情感,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障礙主要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情趣創設和形象思維的幫助造成的,而信息技術的圖像可以幫助學生由抽象變為具體,加上教師恰到好處的點撥講解,使學生更易於理解和把握,從而突破學習的重難點。
如《斑羚飛渡》一課中最激動人心的場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體為小斑羚做踏板,這是以犧牲生命為代價的飛渡,是課文中最關鍵的情節。為了很好地展現這一情景,筆者從網上下載了用Flash製作的課件,動畫式展示了斑羚飛渡這悲壯的一幕。小斑羚踏在老羚羊背上順利飛渡之時,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連續不斷的成功飛渡伴隨著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聲,令學生惋惜不已,他們的心靈為老斑羚們無私的犧牲精神所震撼,從而激起了他們對生命禮贊的情感,這種情感的激發是單純用口頭語言描述所難以得到的。
三、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營造濃郁輕松的教學氛圍,深入對課文的理解。
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我們可以把簡單的文字變成一幅幅有趣生動的圖片再現於學生面前,再配以適當的音樂,使學生看得直觀、聽得悅耳,得到一種美好的視聽享受,就能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的,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
以《紫藤蘿瀑布》為例,筆者利用信息技術製作了兩組畫面:盛開的紫藤蘿和伶仃稀疏的紫藤蘿,再配以適當的《命運》作為背景音樂。在讓學生仔細觀看紫藤蘿圖片的時候,利用音樂的起伏,結合當時作者的心境,思考:你從圖片上看到的紫藤蘿是什麼樣子的?有什麼特點?作者對此有何感悟?
通過觀看畫面,聆聽音樂,讓學生感受到了紫藤蘿花的旺盛與作者內心凄涼的矛盾,進而理解了作者對於生命的感悟這一難點,舍棄了教師煩瑣的分析,自然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
再如我在教學《周總理,你在哪裡》這一篇課文時,我沒有進行空洞的說教,而是運用信息技術在網上下載了總理為國操勞的工作片斷和當年十里長街送總理的記錄影響資料,在課堂上進行播放。
首先向學生播放了總理為國操勞的影像資料,尤其是深夜工作的情景,使學生深受感動,接下來播放另一個短片,學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長安街肅穆的氛圍中,心隨著總理靈車的移動而起伏,和長安街的群眾一起緬懷敬愛的總理,甚至有的女生實在控制不住情感,放聲大哭,情景短片為接下來的教學營造了教學氛圍,更加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下來播放另一個短片,學生一下子就被引入了長安街肅穆的氛圍中,心隨著總理靈車的移動而起伏,和長安街的群眾一起緬懷敬愛的總理,甚至有的女生實在控制不住情感,放聲大哭,情景短片為接下來的教學營造了教學氛圍,更加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悟。
四、運用信息資源庫,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高課堂質量和效率
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最大程度上給人們帶來了所需要的快捷資源。然而資源的豐富甚至是繁雜,就需要我們團結合作,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分組辨析。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學會對所搜集的信息進行辨析、總結 ,從而加深對課文的拓展和探究。
如在《綠色蟈蟈》一課的教學之前,筆者花了不少時間去網上尋找蟈蟈。在大量的圖片中篩選出一隻渾身翠綠,有著鼓溜溜大眼睛的帥氣蟈蟈,還有一隻玲瓏剔透、造型生動的冰糖蟈蟈。當製成的課件一展示出來,就贏得了學生們的一片喝彩聲。他們戲稱 大眼睛的為蟈蟈王,一看就喜歡上了,自然探究起來也格外來勁。學有餘力的除了仔細觀察蟈蟈的外貌外,還十分認真地研究了它的生活習性、嗜好以及科學工作者們對它的評價等。學習方式也由原來集體的、靜止的、被動的轉變為個性的、動態的、主動參與式的。
信息資源是優化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用信息技術提供資源環境就是要突破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課堂教學,極大地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能開闊思路,了解到百家思想。因此,在設計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精心考慮應該利用哪些信息資源,如何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最好、最新、最有吸引力的信息。將信息技術作為知識構建工具,提高學生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思考、表達和信息交流能力以及對信息的應用能力。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學習的過程,在其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輔導和幫助。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大地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於教學本身,從而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五、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活動,滲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語文教學中,蘊含著許多思想教育的因素, 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充分運用,可以強化這些因素的教育成效。例如在教學《周總理,你在哪裡》的內容後,學生進一步增強了對這位國家領導人的尊敬與愛戴,受到了強烈的思想教育。為了鞏固教育成效,我在班級開展了「共和國敬愛的總理」主題學習活動,運用多媒體,播放了周恩來總理冒著餘震視察災區、朱基總理深入抗洪救災第一線、溫家寶總理日夜指揮抗震救災等感人場景,使學生對黨和國家領導人一心為國為民的崇高行為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進一步增強了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黨的各級領導幹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敬意。
總之,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不僅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加強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還有利於形成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綜合性學習能力的提高。但是,任何教學方法、手段的選擇,都是為達到所設的教學目標、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服務的。而且,作為現代化的教學技術手段,也並非每一課都適用。因此,我們在使用時要注意其合理性、適度性,用其所長,補其所短,這樣才能真正發揮現代教學技術的作用。

I. 如何利用多媒體資源激活語文課堂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

初中生的思維由直觀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過渡,因而在教學中運用投影或動畫創設課文情景,能幫助學生掌握感性知識,並發展發散思維。例如:《皇帝的新裝》一課,教學的重點是語言描寫和心理描寫,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製作出表現年青官員、老大臣、皇帝看新裝的幾處細節變化,可以通過放映圖片和聲音來表現他們表情的變化,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此基礎上練習分角色朗讀會收到理想的效果。另外,我還根據課文內容設置了這樣的擴展練習:不脫離原文主題,大膽想像,為課文續寫一個合理的結尾。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有的寫皇帝遊行後在宮中盛情款待兩個騙子,有的寫皇帝惱羞成怒殺了兩個騙子,還有的皇帝知道上當,秘密處死了兩個騙子,後來改過自新,成為一個好皇帝……

總而言之,通過這樣的練習,既使學生加深了以課文內容的理解,又發展他們的發散思維。實踐證明,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對於培養學生的素質和能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二、展示文本的學習方法,激發學生的創新火花

《語文課程標准》中指出:「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可以達到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教是為了不教。古人雲: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例如:按課前預習,課堂授課練習,課後作業、寫作等順序,可歸納為:「文本預習法」、「課堂問題回答法」、「課堂筆記法」、「文本分析法」、「文本練習法」、 「略讀法」、「精讀法」、 「作文仿作法」、「作文修改法」、當然還有課外的「讀報法」、「演講法」、等等。方法不單由老師總結,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總結。過去,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傳授語文知識上,現在教師在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的同時,應十分重視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的學習方法,努力教會他們如何學習語文,這才能很好地體現出教為主導與學為主體的關系。學是在教之下學,教是為學而教。學法指導應和多媒體課件結合起來,用文字進行具體展示,這樣更直觀、更便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操作。學生在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的學法,一步一步理解文本,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火花。例如:2007年湖泊省初中語文優質課大賽中朱林霞老師執教的《海燕》一文時,首先導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海燕」的圖片,配以《命運交響樂》,使學生對海燕有一個直觀、形象的初步認識;然後在「初讀、再讀、三讀」三個教學環節中,用多媒體展示每一步的主要教學方法,在「初讀」中展示:「主要教學方法:通過聽讀、分組自讀、示範讀等方式,梳理畫面,整體感知、領悟海燕形象。」學習方法展示的簡潔明了,便於操作,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三、理清文本的寫作思路,激活學生的抽象思維

要想使學生真正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和寫作風格,感悟其人文內涵,需要掌握一篇文章的篇章結構,理清寫作思路是關鍵。例如教朱自清的《春》時,教師可以先播放一段伴音畫面讓學生來欣賞,畫面盡量展現課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幾幅畫面,並伴有關於贊美春的樂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然後通過學生閱讀文本,大部分都能理出課文的思路,教師再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展示:盼春—繪春(春草、春花、春風、春雨、迎春)—贊春,學生從中既可以清晰的看出文本的嚴謹精美的結構,又可以激發其審美情趣。通過用多媒體展示寫作思路,讓學生在直觀的畫面文字中激活了抽象思維。再如:在教《蘇州園林》一課時,可以先放一段錄像讓學生欣賞。錄像的前半部分體現蘇州園林是「完美的圖畫」的特點,後半部分則可選擇幾處有特色的景點,如亭台軒榭、假山池沼、花草樹木等。在此基礎上突出建築物的色彩,並捕捉每一個角落的「圖畫美」。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可以在放映錄像的同時配樂(最好是古典音樂)朗誦課文,讓學生在欣賞錄像、聆聽課文的同時思考幾個問題:蘇州園林總體特徵是什麼?設計者們是如何實現這個特徵的;課文第2至6自然段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欣賞完錄像之後,檢查提問,然後由老師分析、講解課文,重點分析本文總分的結構方式及語言的多樣性。藉助錄像,讓學生在大腦中留下蘇州園林的美好畫面,進而用較快的時間清理本文的「脈胳」之所在。

四、古典詩文結合多媒體課件,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羅素說:「被動地接受老師的智慧,這種習慣對一個人的未來生活是一種災難。」古典詩文是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瑰寶,它以完美的藝術特色、豐富的思想內涵、廣闊的社會生活,深受我國人民的喜愛。但由於課本中選取的篇目不多,所以學生對此知之甚少,傳統的古典詩文教學只是讓學生背誦、記憶和理解意思。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將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古典詩文欣賞結合起來,讓課本中的詩文名篇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並可以從課外選擇名篇佳作供學生欣賞,從而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讓學生對平日里感到乏味的詩詞有一種全新的感受,彷彿在其思維中注入「興奮劑」,讓他們緊跟著「感覺「走,眼前會浮現出豐富多彩的畫面。這樣一來,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閱讀欣賞水平,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提高創新能力,並促進身心健康。具體做法如下:利用PowerPoint(或結合Flash動畫)多媒體大綱模式,將事先編制的大綱按照程序,逐一對每一幅幻燈片進行文字輸入,內容包需要講解的詩詞、有關詩詞的背景解釋等。在幻燈片模式中,對該片的文字進行修飾。讓它與中國的書法藝術有效的結合起來。在多媒體動畫功能的輔助下,對輸入和修飾好的詩詞及有關解釋,逐字逐句進行動畫效果設置,將文字的動畫效果與教師的朗誦速度保持一致,可以使文字產生動感。將一個圖像文件設置為一幅幻燈片的背景.使幻燈片具有形象生動的畫面,與文字,主要是古典詩文互為襯托。音樂是流動的畫面,悅耳的詩文。給古典詩文的配置音樂,使欣賞課程真正成為圖、文、聲並茂的整體,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例如教白居易《錢塘湖春行》一詩時,教師可以依據每一句詩製作八幅幻燈片:亭子、水面、早鶯、新燕、亂花、淺草、湖東、白沙堤,課堂上適時播放,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就會獲得知識上的積累和人文精神,激發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高欣賞古典詩文的能力,從而達到提升個人語文素養的目的。

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有很大的優越性。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更能激活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就像在一片平靜的湖面投下一塊石頭,激起千百條波紋。因此,我們要在語文教學的實踐中,運用多媒體課件不斷探索,不斷更新,讓它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堂如何用flash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3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