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教學如何設置問題

語文教學如何設置問題

發布時間:2023-05-04 23:22:26

⑴ 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如何進行「問題設計」

一、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支撐性」。 古人寫文章,常常追求「立一字綴全篇,繚繞盤旋到底」的效果。這充分說明了該字在勾連全文中的重要作用。那麼,如果把這種理論移用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來,同樣可以發現它的價值。因為,一個有效的教學過程,同樣需要有一個極其精妙的問題來撐立整個課堂教學的結構,以此勾連起整個教學環節,提綱挈領地輻射和管轄起其他教學內容,使整堂課有了骨架,有了推進的節奏感。 二、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力度性」。 此處所說之「力度「是指教師設計的問題是否具有思考力度,亦是就有效地提問而言的。在教學中,有效地「提問」能促成學生討論、思考,能使師生生之間保持某種對話式的、互動式的、學生自主的學習狀態。這種狀態的維持取決於教師的「提問(問題設計)」是否有效。一個有思考力度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它能夠使學生全神貫注進行思考、進入良好的思維情景中。反之,則會損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思維積極性。然而,雖然我們的課堂從來不缺少問題,但真正具有思考力度的問題不一定很多。教師應該怎麼設計問題才能把學科知識與學生的個體經驗連接起來,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才能讓學生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就成為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從平時大量的常態課來看,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確實存在著大量沒有思考力度的偽問題。教師們常常把學生當作教學對象,自己則扮演著演講者、主導者的角色,向學生灌輸課程標准要求學生「記住」大量信息,即使有的教師會在課堂上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但絕大多數問題只是為了確認學生「懂了嗎」,只是為了追求唯一的正確答案,甚至是對內容簡單機械的重復陳述,這些問題其實是毫無思考意義的。我們需要的問題僅僅能考慮激勵學生的興趣尚且不夠,更何況要追求引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的情緒在或亢奮或沉靜中「潛流暗涌」起來的效果呢?問題設計若流於膚淺,缺少思考力度,課堂教學就已經失敗了一半。 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充分評價該問題是否具有足夠的思考力度,設計的問題需要切中學生的知識背景與心理需求,切合學生的情感狀況,切合學生的思維特點,惟有如此,我們的問題才可能帶來思考效應,才可能激活課堂,才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 三、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需要教師設計的問題須具備「變革性」。 現代認知結構認為,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學生通過新舊知識、經驗之間的相互碰撞與融合而實現的。它強調學生自主對知識的嘗試、發現及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主動建構。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必須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可嘗試性、合作性、探究性都比較強的問題,讓學生在嘗試、合作與探究中發現問題,並自主解決問題,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典型的、完整的感性材料,讓學生通過討論、觀點碰撞、組織交流來解決,從而拓寬彼此思路,互相受到啟發,共同獲得提高。 總之,問題自有問題之美,問題點亮著人類的思想。教學從來就不是教師的一個行為,而是一貫師生協同合作的過程。如果問題設計合理而精妙,就能生成那種合作,並促進這種學習過程的發展,並把師生雙方引向更有效、更完善的教學之路。設想,若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能遭遇著一個個「燙手問題」,並迫切地渴望回答,且其結果又將引出一個個能揭示或發現一種看待問題或解決問題的新思路。在探求這種答案的過程中,我們小心謹慎地呈現問題,然後一個新觀點神秘地噴發而出,帶給我們的學生新的知識與活力,那麼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不再是「永遠的教學夢想」了。 「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談到提問的重要性時曾如此表述。因為,教師課堂提問可以檢查學生對自已所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開闊學生的思路,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掌握學習重點、難點,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使課堂按預先設計好的路子進行,活躍課堂氣氛,增進師生間的感情,促進課堂教學的和諧發展。因此,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努力設計出能激發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探究性、創造性思維的問題。語文課堂必須環繞著精彩的光輝。當教師們用精心設計的、充滿思想性的問題輕輕推進學生的回答時,這激情、這光芒只會閃爍得越來越明亮,越來越頻繁,燃燒得越來越熾烈,並最終實現由教師提問向學生自己學會提問轉化,這樣的現實,才是我們渴盼的有效性課堂、有效性教學。

⑵ 語文課堂應如何設計問題

文昌市聯東中學郭健在此次的研習活動上,我們探討了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各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敬畏自然》一文的教學設計中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作者用哪些方法,讓讀者明理呢?對這個問題我們不少老師都不大贊同,有的老師認為問題設計的太籠統,有的老師認為問題設計讓學生難以理解,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回答。這個話題也讓我深思,到底語文課堂應該如何設計問題呢?下面我就談談自己一些看法。
一、問題設計要根據內容而定。
首先語文教學內容存在體裁的差異,就中學語文而言,就有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小說、詩歌、戲劇等多種體裁,每一種體裁都有自身主導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記敘文有記敘的要素、記敘的順序和表達方式;說明文有說明的方法、說明的順序、說明的語言;議論文有議論的論點、論據和議論語言等。各種體裁的文章教學內容相去甚遠,教學問題的設計要依此為依據。其次就單篇課文而言,不同段落之間,教學重點、難點亦有變化。教師教學時要慎重對待,不可一視同仁。
二、設計問題可以根據課文提示語和課後問題與探究
課文的提示語是語文編委根據所選課文特點,而對中學生在閱讀課文時的一種提示或思路點撥,它往往有助於學生走進課文,理請思路,把握主旨。教師在上課時若能充分利用課文的提示語來設計問題,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快速進入課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樣課後問題與探究是編委針對教學精心設計的問題,它有助於幫助學生掌握課文重點,鞏固對課文的學習。所以我們教師在上課時,對課後問題與探究決不能漠然視之,而是要從中挖掘出有價值的問題作為教學突破口,來貫穿在教學過程中。
三、問題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
教師應多與學生接觸,探知學生的認知心理,設計出難易適中,且學生感興趣,樂於回答的問題。就目前學生而言,他們思想開放,喜歡評價是非,對新興事物感興趣,且善於思辯。根據學生這些特點,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切忌古板、機械、深澀,而應形象、婉曲和層層推進。問題設計得形象生動,含蓄委婉,才能激起學生的無限興趣,使他們樂於回答,而問題設計得具有層遞性就像一個個小台階,引導學生拾級而上,從而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四、問題設計要有啟發性、條理性 。
啟發性的問題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能誘發學生展開思維。同時要解決文章中的一個難點或一個重點問題,往往靠直接提問是解決不了問題的,這時需要設計一組問題,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調動學生的思維,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五、問題設計要以學生能夠理解、容易接受的方式來表達。
問題設計時要根據學生的生活閱歷、文化修養去選用他們一聽就懂,一看就明白的語言。教師要做到用准確、形象的語言,使學生迅速地明白、領會所學的知識;用生動、幽默的語言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記,營造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使整個互動過程充滿生機勃勃的活力。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教學問題設計方法靈活多樣,教師應善於從平時的教學中總結和歸納,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我們的課堂才會充滿活力!

⑶ 初中語文教學如何設計好問題

教學設計好的問題可能就是抓住關鍵詞去展開合理的想像

⑷ 初中語文教師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提問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一個好的問題勝過十個隨意的提問,如果想要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課文的認識,同時提高邏輯思維和創造思維,就必須妥善設計編排課堂提問,其基本原則包括:問題宜精不宜粗、宜深不宜淺、宜少不宜濫等。只有妥善地設置提問才能夠更好地促進學生思索,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東西。

初中語文教師課堂如何提問

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改下的素質教育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採取的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方式。這種方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回答問題,沒有思考這樣的問題是如何提出的,問題的提問是否正確都沒有思考過,沒有發揮自己的主體能動性。為此,我們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思索問題的提出,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提問的時間,給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

例如,我們在學習《白楊禮贊》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當時寫作的背景,讓學生自己去整體感悟課文,提出自己疑惑的地方,這些疑問處,可以讓其他學生解答。這樣調動了學生的參與意識,有利於學生自主思索問題。

二、讓學生明確問題本身

學生不會提問的重要原因還在於學生對問題本身的不了解,不知道提問的角度、提問的范圍,也就是提問必須以教學課題為中心。

1.了解問題的結構

我們平常所提的問題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即問題的疑項、指向項和應答項。疑項主要指整個問句所包含的疑問對象、疑問詞和語氣語調。這個相當於構成句子的骨架,也就是我們應該從哪裡開始設問,用什麼樣的句子。指向項就是這個設問所要讓我們應答的結果。如,文中作者這樣設計的作用是什麼?這個“作用”就是指向項。應答項其實在有的研究中是不包含在問題的結構中的,尤其是狹義上的結構,應答項也就是問題所要回答的一定范圍。

2.了解問題的層次

這里的層次是相對於學生的 認識水平而言,是指主體對認識對象作出的一種主觀反映,提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對文本材料進行思維關照的過程。根據這一認知現象,我們把問題分為:設問、未疑問、疑問三個層次,作這樣的層次劃分,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思維觸覺,從自己的實際去發現、捕捉問題,對自己已經明白的東西,提出設問,可以激發其他同學思考,形成編制目標的因子,同時,也可以激勵自己深入思考,激發學生自己去提問。

例如,在教學《孔乙己》一課時,我們引導學生從孔乙己的形象出發提問,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提出:描述孔乙己肖像的句子有哪些?描述語言神態的句子有哪些?描述動作的句子有哪些?這樣學生再讀課文時就可以很快把握課文的內容和結構,學生自己提問,還會讓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上述僅從問題的結構和層次來分析,目的是讓學生明白提問的價值所在,了解從哪裡可以提問,知道問題本身所具有的的價值。

三、教會學生提問的方法

教師只有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學生才能愛上提問,不畏懼提問。

1.圍繞課題提問

我們在學習一篇課文時,首先要明確的就是課題,課題同樣也是提問的著眼點。教會學生從課題自主質疑,提出問題。

例如,在學習《廢墟的召喚》一文時,學生提出廢墟到底召喚著什麼?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經過這兩個問題基本就能把握住文章的整體,就能將文章結構梳理出來了。

2.緊扣常規問題提問

剛開始學生不知道如何提問是很正常的,我們可以教學生一些常規的提問的方法。可以說幾乎每篇文章可以這樣設問:本文寫了什麼內容?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3.在關鍵處提問

學生在熟悉了常規提問後,進而需要精讀課文,把握課文的關鍵點,把握關鍵內容。一篇文章的關鍵處可以說是全文的中心,也可以是課文的疑難處,也可以是課文的難點等。學生如果能在這些關鍵點上提出問題,提出自己質疑,說明學生真正深入了課文,同時這也利於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宗旨。如,《孔乙己》一文可以引導學生在描述“七個銅板”上設問:作者為何要這樣細致的.描述?目的是什麼?從而總結出動作描述的意義。

4.在矛盾處提問

課文本身故事情節的安排、發展都會有矛盾沖突的地方,而這些矛盾之處恰好也是作者設下伏筆之處,或者課文的銜接點、關鍵點。如果教師能教會學生在文中的矛盾處提問,學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了解文章的內涵。

四、訓練學生提問的步驟

學習提問需要教師精心的訓練,而訓練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我們教師剛開始有意無意地讓學生自己提問,到訓練學生提問的方法,最後形成學生主動思索的習慣。

1.訓練學生敢於提問的意識

要讓學生提問,首先要讓學生不懼怕提問,敢於提問。教師要特別注重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提問有“安全感”,經常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獨立思考,積極提問。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哪怕是錯誤的、不著邊際的問題,這樣學生在多次訓練中才能打開思路,肯動腦筋,善於提問。

2.訓練學生會提問

學生敢提問了,但也不能一直是提錯誤的問題,這樣不是我們訓練提問的目的,這時就需要我們教師引導學生提問,教會學生提問(這個問題在上面我們已經描述過)。在學生提問後,我們並非像剛開始一樣一味地鼓勵,而是要對好的加以肯定,對學生的不足之處提出建議,讓其修改完善。

3.訓練學生善於提問

善於提問的目的是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也就是不只看學生提得對不對,而且要看學生提得好不好。我們在學生學會提問一些常規問題後,要讓學生就課文的寫法、結構、情節,及評價等提出一些具有深度的、有質量的問題。這樣的長期訓練,才能讓學生既學習了課文本身,提升了對文學作品的鑒賞力,又充實了自己的寫作能力。

例如,學生在學習《故鄉》一文時,學生一開始主要在情節上提問,本課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有哪些情節?這些問題沒有錯,但是沒有深入一層,經教師引導學生開始思索小說這一文學體裁的寫作藝術,這樣就提高了對課文的鑒賞性,質疑水平更高了,學生更能從提問中提高自己。

總之,讓學生學會提問僅僅是培養其學習主動性的開始,還要進一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實施主體教育。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學會質疑,教會學生提問。教師應該通過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了解問題本身的結構,傳授學生提問的具體方法等途徑來讓學生敢問、會問、善問。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小學語文課堂想要進行有效的提問,首先他的問題一定不能設置得非常難,設置非常難的話,學生一般都不敢回答不出來,其次的話應該以一些有趣的形式來提問,而不是鹹的提問

⑹ 初中語文教師上課提問的方法

導語:“提問”藝術,是教師的知識、能力、經驗、智慧、膽略等素質的綜合體現。語文教師有了“提問”的藝術,就能把握住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駕馭住生動復雜的語文課堂教學實踐,有效實現教學目標。

初中語文教師上課提問的方法

一、矛盾沖突式提問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語文教師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於解決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

如《死海不死》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題目中的兩個“死”,是什麼意思?“死”與“不死”矛盾嗎?文末又說“死海真的要死了”,這個“死”又是指什麼?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學生對本文的興趣,並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後,當學生理解了“死”的三個不同含義時,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徵以及形成過程。本來一片看似枯燥無味的說明文卻能使學生學得饒有興趣,關鍵在於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課堂上設置問題的“矛盾”應從實際出發,不能故弄玄虛,把學生弄糊塗。

二、曲徑通幽式提問

課堂的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啟發性就不強,久而久之學生對這樣的提問感到索然無味,並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思維的發展。假如我們把問題換成“曲問” 、“活問”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學生開動腦筋,並且要求他們在思維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

如在《老山界》一文中,引導紅軍戰士在第二天吃早飯“搶了一碗就吃”中“搶”字用法時,學生可能一下子難以理解,那麼可以換個角度來問:“搶字是否說明了紅軍戰士不遵守紀律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進一步啟發學生:“搶在這里該如何理解?例如小明今早起來晚了,當媽媽煮好早餐後,他搶了一碗就吃,然後急急忙忙上學去,小明的搶又說明了什麼?”到這里經過教者設置的“曲問”和源搏引導學生的類比分析,學生對紅軍戰士“搶”這一動作的理解自然明確了。

又如《小桔燈》一文中寫道:我低聲問:“你家還有什麼人?”她說:現在沒有什麼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讓學生分析小姑娘話沒說完的原因,可以這樣問:“小姑娘話沒說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褲裂神哪裡去了呢?”當學生給予否定回答時,又繼續胡虧問:“既然知道爸爸的去處,為什麼不直說?”有的.學生會說“怕別人知道” 、“當時不方便說”,在這個時候,就可以提出關鍵的一問:“這樣寫小姑娘,表現了她怎樣的性格特點呢?”很明顯,因為有了前面第一處“曲問”,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處“機警、樂觀”的性格特點。所以說,這種要拐個彎才能找到答案的問法,不僅能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有時甚至產生“投石沖開水底天”的教學效果。

三、環環相扣式提問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語文老師站在高處,從整節課、從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語文老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這樣的提問處理,學生肯定樂於接受。

如《變色龍》一文,可以採用這樣分層設問的方式進行教學。教者先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斯基的性格特點是什麼?這個問題學生較容易回答出來――“善變”;然後再問:他“善變”的特徵有哪些?這下學生的熱情高漲,紛紛答“變得快” 、“反復無常” 、“蠢” 、“好笑”等;在此基礎上,教者繼續問:他雖變來變去,但有一點是沒變的,那是什麼?學生由於有了前面的問題作鋪設,可以不費勁回答:“看風使舵”。最後,教者就因勢利導,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問題:是什麼原因使他一變再變?作者為什麼要塑造這個形象?

請看,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環相扣的設問,在教者的引導下,學生對本文重點難點的學習肯定容易解決。

四、舉一反三式提問

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而教者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決方法,既拓展思維的空間,又能培養發散思維能力。

例如對一篇課文的段落劃分,有時是不止一種劃分的,那麼就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標准,又該如何劃分呢?學生通過這些訓練,就會明確原來解決問題的方法有時不是單一的。他們在以後的學習生活中,自然會舉一反三,靈活變通。

例如:《陸家客店裡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按情節可分為:開端:潘家酒樓上,傾聽金氏父女血淚控訴;發展:魯家客店裡,幫助金氏父女逃離虎口;高潮:鄭屠肉鋪前,三拳打死鎮關西;結局:魯提轄機智逃脫,按內容可分為兩個部分:除暴和安良。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創新源疑,“好奇”與“質疑”課堂上適度、而且富於藝術技巧的提問,能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千呼萬喚始出來”使學生始終感覺到知識的“活水”源源不斷。

⑺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方法

導語: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師落實學科計劃和進行課堂活動的紐帶,教師要使課堂提問設計得合理、恰當和有意義,就必須注重提問的質量,講究提問的技巧。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方法

一、課堂問題要能激發學生興趣

精心設計的問題要重視思考型、鼓勵啟發型和開放型的問題,輕視記憶型、檢查型、封閉型的問題。好的提問應該富有啟發性,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上,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啟發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師的問題要能引發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提問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悅地接受教學。比如,在教四年級學生寫觀察小動物的作文時,老師就先給他們講了一個小笑話:雞媽媽帶孩子們在花園散步,突然來了一隻野貓,孩子們嚇得亂跑。眼看孩子們要被野貓抓住了,雞媽媽急中生智,學狗“汪――汪”叫了兩聲。野貓被嚇跑了,孩子們得救了,雞媽媽借機給孩子們上課:“現在你們都知道學好一門外語的重要性了!”聽完笑話,學生捧腹大笑,老師因勢引導學生:“動物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歡樂,我們應該保護好它們。你們的寵物有什麼趣事呢?”學生們的思維立即活躍,爭先恐後發言。也許我們不能做到每在問題提出前都講一個故事或者創設情境,但一條民間諺語、一句順溜的提出,往往就能令人耳目一新。我們要做的是使問題新穎,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二、課堂問題要能激活學生思維

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刺激素。學生的思維方式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我們在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有一定的啟發性,要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難或太易,否則會事倍功半。提問時,可以把教材的內容與一定的故事或實際事例有機結合,學生就會輕松愉快地理解知識。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會一開始就感興趣,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問題“障礙”,在他們心理上引發“沖突”。這樣,當學生急於解開“沖突”時,他們就已經在進行思維訓練了,對課文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課堂問題要隨機應變

設問的目的是解決疑難,而不是把學生問倒,更不是以創設“學生活動”的形式點綴課堂。發問是否適,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強弱:過早發問,學生內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氣氛緊張,使課堂教學出現冷場;過晚發問,學生無需思考就能對答如流,容易使問題成為“瞎子戴眼鏡”,毫無價值可言。《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通過閱讀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發展思維”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於啟發提問,通過精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與思考。問題的設置要扣住課文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精髓。同時要注重“問”的質量,設計的問題要精當,有啟發性。當然,問題的難易程度,設置的切入口,在問題解答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相當重要的。如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後,我提問:“這是一首送別詩,可是文中卻沒有一個送別的字眼,你對這首詩,有沒有看法,請談一談。”提問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關鍵,能真正體現新課標中有關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教師要珍惜每一朵創新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思維。

四、課堂問題要最佳時機

只有在最佳時機提問效果才最好。所謂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狀態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提問能入耳入腦。最佳提問時機,既需要教師敏於捕捉、准於把握,又需要教師巧於引發、善於創設。教師要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准確把握教學難點,洞察學生心理,善於捕捉時機。提問啟發,切中要害、循循善誘是關鍵。哪些地方學生易於產生疑惑?為什麼會存有疑惑?如何旁敲側擊令其去除解惑?如在教《海倫・凱勒》時,當學生明白海倫・凱勒的不幸遭遇後,就應該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海倫・凱勒是怎樣面對這一切的?你覺得她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句子知道的?這樣問,無疑放飛了學生的思維翅膀,學生要認真看書,尋求答案。通過學習、思考、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海倫・凱勒是個刻苦學習,不向命運屈服的人。這種課中置疑提問,是針對學生急於知道主人公命運的“憤悱”狀態下提出的,學生的情感處於“高原地帶”,欲一睹為快。教學實踐證明:提問時機過早,學生因對教材認識缺乏准備,只會使教師啟而不發;時機過遲,問題已解決,提問成了馬後炮。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方法

一、要准確擊中突破口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往往是圍繞課文的重點來制定的,而難點,則是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及全文內容,語言文字的難易程度來制定的。在教材中,有的字詞、句、段正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幫助學生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只有找准突破口,根據突破口來設計問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學的重點得到突出,難點得到突破。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有二:第一,了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和豐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第二,讀懂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及其運用,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針對教學目標,我在讓學生通讀課文,理解生字詞的基礎上,通過情境創設,逐步推出了三個問題,讓學生在反復閱讀課文中思考品味:

1.課文寫了西沙群島的哪些特點?畫出有關的詞句。

2.西沙群島的海水為什麼會顯出不同的顏色?

3.寫海底時運用了哪些比喻句?找出來讀一讀,品味一下句子的含義。

隨著三個問題的出示,學生專心致志讀書,在品味中思考。通過逐步提問,討論,師生共同體會西沙群島美麗、神奇、富饒的景象,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直人課文重點內容,學生輕易就掌握了重點。學習完重點段後,我再提出了一個問題:

課文最後一段只有兩句話,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這樣結尾好在哪裡?

這個問題涉及到課文的教學難點(“祖國的南大門”),由於問題設計恰當,在重點已完全掌握的基礎上,這個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篇課文的教學說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提問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主攻方向,應該問到要害處,直擊突破口,以收簡約高效之利。

二、要有一定的深度、難度和效度

有時學生冥思苦想,也思考不出問題的答案,於是乾脆不願想,不回答;有時則相反,老師提問話音未落,學生的答案早已經脫口而出。出現這兩種情況,原因是前者太難,高不可攀,後者太易,無疑可思。這說明,好的的提問應有一定的深度,做到隱而不露,思之可解,讓學生乍一聽是“山重水復疑無路”,細思考則“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征服問題的慾望,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我在教學《撈鐵牛》這一課的一、二自然段時,針對“洪水把鐵牛沖到黃河底,人們為了修復浮橋商量如何撈鐵牛”這一主要內容,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

l.要撈起鐵牛有哪些困難?哪些詞語突出反映了這個困難?

2.“議論紛紛”是什麼意思?想像一下當時人們會議論什麼?

3.和尚說:“我來試試看”他是否有撈起鐵牛的把握?從哪些話中可以看出?

對第一個問題,學生須細讀課文,找到並理解“重”“隱”“淤泥”等詞語,理解了這些詞語,撈鐵牛的困難也就不言自明了。第二個問題,不但要字面上理解“議論紛紛”的情景,這想像的答案不是統一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思想能力,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第三個問題中的“試試看”與“我還叫水把它送回來”表面上是矛盾的,但這一矛盾正好說明懷丙早已成竹在胸而又十分謙虛。這四個問題有一定難度而深度適中,既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也完成了教學目標。一個(或一些)問題推動教學目標得以完成,也就是標明提問是有效度(有成效)的。

我們談論課堂提問的難度、深度和效度,也就是說,課堂提問應當像讓學生空中摘蘋果,掛低了,學生伸手可取,毫無意義,掛高了,學生跳死也摸不著,學生興味索然,只好棄之不摘;只有放在適中的位置,讓他們站著摸不到,用力一跳即可摘取,大家爭相來摘,積極思維,這樣,教者輕松,學者愉快,在寬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

三、要靈活、有味、耐品

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對我說:“一看就懂的課文最難教。有些課文從詞、句、段到全篇文章看似簡單、容易,老師若不仔細研究,吃透教材,的確是無疑可問,但正是這些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間,往往有著豐富的內涵,如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課文的中心意思等,教師若能在這些看似無疑的地方設計出靈活多變有味耐品的問題,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撈鐵牛》一課的“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送回來”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它說明了水既有浮力,也有沖力,如果我們再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這個“送”字用得很巧妙,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送”是什麼意思?可換為哪些意思相同的詞?

此問一出,教室里像炸開了鍋似的,學生們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可換為“拿”、有的說可換為“運”......接著我引導學生一一進行對比,分析,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學生們一致認為雖然“拿”“運”“搬”“弄”等字都是描寫動作的詞,都有“運回來”的意思,但沒有“送”字表達得有力,“送”字在這里不但表達有物歸原主的意思,而且還帶有“命令”的口氣,它既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變害為利的氣魄,同時也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通過這一問,學生才理解,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⑻ 如何進行語文課堂提問

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
一、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意義。
語文課堂充滿了魅力,老師與學生的思想在這里交流,學生的知識在這里升華。就語文本身而言,語文課堂最能體現師生情感與思想的交流。而語文老師的提問是關繫到語文課堂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很值得研究。 當前的中小學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精神,讓學生學會提問和質疑。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教師的課堂提問,而是要追求一種有效的教師提問。有效使用問題連接了教師的期望和學生的反映,它將焦點由教師轉向學生,從而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彰顯,弱化了教師的「上帝」角色和「萬能」形象。
能否有效使用課堂問題的價值重大:首先從學生方面看,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著學生學習的數量、質量、水平和學業成就;能促進思考,激發求知慾和探究欲;能提高學生思維水平,幫助學生組織他們的思想;能增進學生的參與度,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能調節課堂氣氛,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學生就某問題相關的內容與教師或同學溝通交流的越頻繁,他們習得的知識技能也就越多,也能更成功的通過學業考試。其次從教師方面看,採取有效的提問能力,便於教師監控學生理解程度並提供反饋,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盡管有效使用問題有如此誘人的優點,許多教師似乎不能如我們所願的有效使用問題。大部分教師在提問時通常出現這些問題:給出一些與教學無關或模稜兩可的問題;一次提出多個問題;不知道如何回應學生的答案。
二、課堂有效提問的條件
1、課堂提問要有明確的目的。在提出問題時,教師必須對於提問所要達到的效果有一定的預見性。必須根據想要獲得答案的性質及對學生思考水平的要求來考慮「問題的類型」。所提的問題,要能聯系學生的實際,激起學生思想上的波瀾,點燃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你想要為下一個問題「鋪橋」,還是要啟發學生理解某一個概念,或者是引導學生對現實問題的思考等等,都要有價值,有明確的目的。否則,根本起不到提問的作用。如有位老師講《劉胡蘭》一課時,在討論到劉胡蘭面對敵人金錢引誘的表現時,先問「金錢好不好」,再問「錢有什麼用」,然後展開長時間的討論,隨心所欲,游離了教學主題,這一個提問就沒有什麼價值。
2、課堂提問要有層次性。提問在明確目的之後,還要針對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目的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在逐步引導中如剝繭一樣明白問題的實質,進而總結規律。如一位老師在講解《背影》時,先後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文章的題目是《背影》,那麼同學們說一下文中寫了幾次背影?」「哪次最好?」「你認為哪次「背影」寫的最生動?」「為什麼作者極力描寫背影呢?」「文中還寫了其他「背影」請你找出這些體現父子深情的句子?」這一系列問題很具有層次性,有效地引導了學生對文章主旨的深入理解。因此提問要有一定的坡度坡度,就是提問設計時,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一步步引向新的台階。設計問題,?必須在問題的難易度上下功夫,讓人人有思考的機會,個個有答問的條件,每個學生的答問都能顯示其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正如特級教師錢夢龍所講:「先問一些比較易懂有趣的問題,讓學生嘗到解決問題的樂趣,然後逐步加大難度。這樣,同學們就好似登山一樣,過了一個高峰,又有另一個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於是他們登高的興趣會越來越濃,課堂氣氛也就越來越活潑了。」因此,課堂提問的層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3、課堂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想使問題變得有效,問題必須具有啟發功能,要求學生「探求」或思考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並「組織」答案。這意味著教師要避免問一些只有唯一答案或修飾性的問題。那些可以用對錯、是非等簡單回答的一類問題,會讓學生不必探求課堂內容就隨便猜一個答案來搪塞。即使學生在回答簡單問題時會主動地去探尋他們所學的知識,他們仍然只是在「選擇」一個答案而不是在「組織」一個答案。為了讓學生創造出更加深邃、精確的反應,教師可以重組一下這些問題,以期使其具有啟發價值。提問是為了啟發學生動腦,現代的教育不是「奉送」知識,而是讓學生去「索取」知識。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要使學生達到「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辨,斗爭能自奮,高精能自探」的境界。教師的責任就是將教材中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揭示出來,開啟學生的心扉,使他們獨立思維,深入學習,以嘗試成功的喜悅。同樣老師在講解《背影》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我們在重讀「穿過」,「跳下」,「爬上」,這些詞時,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重讀呢?」學生答到:表現父親買橘子顯得費事。進而教師接著問:文中的「三布」寫出了父親家境慘淡,那麼家境如此慘淡父親還想著為兒子買橘子,體現了什麼?這個問題就很有啟發性。學生很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4、課堂提問要具有廣泛性。如何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教學活動是獲取學生答案階段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因為這是學生課堂參與的絕佳時機。德士馬等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生課堂參與機會的次數和回答問題的次數相關。提問的一個目標就是幫助教師監控學生的理解和參與情況,衡量教學成功與否,所以教師必須要求所有的學生都對問題做出反應,確保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機會。有效的提問應該是問一個問題,暫停,以使所有的學生都能思考並產生答案,然後選一個同學來回答,特別是沒有自願舉手的學生。但是,多數教師還是讓舉手的學生回答問題,這就導致了問題的不公平作用和回答的不平等機會。為了保證問題發揮平等的作用,讓每個人都有課堂參與的機會,教師可以用些叫答技巧。比如教師可以在每張小卡片上寫下每個學生的名字,然後隨機抽一張卡片來讓學生參與,這樣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和教師交流並取得成功的機會,並且也為教師提供了掌握學生是否理解所學知識的機會。同時為了維持他們對課堂的參與,要讓所有學生都保持警覺,使他們意識到自己在任何時候都有可能被叫到,變一下叫答模式以隨機叫學生來回答下面的問題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5、教師的態度要平等。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總是高高在上,而要俯下身子與學生平等對話。居高臨下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距離感,甚至畏懼自己的回答會不會令老師滿意,會不會遭來同學們的譏笑,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的同時應注意自己語言措詞及語氣語態,要有一種親和力,拉近與學生心靈的距離,才能同學生進行平等的思想交流。學生也才會放開一切思想的顧慮,走近老師的思維中。放飛自己的思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但提問中無論學生的回答滿不滿意,都應盡量避免言語的刺傷、態度的輕慢,應充滿激情,充滿賞識、充滿期待。耐心傾聽和接納學生的不同意見,巧妙的因勢誘導,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點活動的餘地,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悅。
三、語文課堂進行有效提問的措施。
如何有效的提問,才能達到語文教學的目的呢?這需要老師對語文教學的目標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需要老師深刻理解教學大綱,理解語文教學的任務。在具體的語文教學中,怎樣才能進行有效提問呢?筆者有幾點認識供參考。
(一)設計問題在內容上要深刻,緊扣教學任務。
1、設計問題緊扣主旨,緊扣中心——便於理解課文。例如我在講授《變色龍》時,設計了這樣三個問題:課文為什麼要以「變色龍」為題?文中的主人公是如何變的呢?除了「變」這個特點外,奧楚蔑洛夫有沒有始終不變的思想或行為?這三個問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學生明白了這些問題,也就明白了主旨。有個學生這樣說:「「變」字,表現了警官奧楚蔑洛夫的性格特點是「看風使舵」, 警官奧楚蔑洛夫始終不變的是欺負權勢和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課文開頭寫奧楚蔑洛夫穿過廣場,「他身後跟著一個火紅色頭發的巡警,端著一個篩子,盛滿了沒收來的醋栗。」由此可見,奧楚蔑洛夫倚仗自己的權勢,從中剝削勞動人民。再有,當他得知狗是將軍家的時候,他一反剛才的嘴臉,說道:「說不定這是條名貴的狗,可要是每個豬崽子都拿煙卷戳到它的鼻子上去,那它早就毀了。狗是嬌貴的動物……你這混蛋,把手放下來!不用把你那蠢手指頭伸出來!怪你自己不好!……」言談話語之中,流露出警官奧楚蔑洛夫的蠻橫。可以說這位學生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奧楚蔑洛夫警官對待窮人欺壓,對待富人奉承、獻媚。他這樣變來變去始終為的是自己,對自己怎麼有利就怎麼變。效果非常好。
2、設計問題要從小處入手,從詞語入手——便於學習語言。語文課堂離不開語言,文章的美麗是通過一個個詞語實現的,分析好詞語,就可以抓住要害。換句話說,詞語分析可以作為分析文章的一個突破口。魯迅的《孔乙己》,文中有多處出現「笑」字,這個「笑」字實際上是作者精心構思的「文眼」。抓住這個「笑」字設疑提問,就可以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分析詞語,還會使學生加強語言學習的能力。在講授《紙船-寄母親》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麼作者在詩歌里用「舟」而不用「輪船」? 有一個學生回答:「在古代,舟就是輪船。我認為沒有什麼問題。」然而另一個學生卻說:我不同意。輪船很大,表達不出詩的意境。我就問:為什麼舟能表達出來呢?這位學生回答:因為「舟」能給人一種很渺小的感覺,讓人感到海上的飄搖不定,讓人感到作者的孤獨惆悵。輪船表達不出這種美感。而且「輪船」在語音上也沒有「舟」的美感。如此深刻的感悟體現了學生對語言的賞析能力。
3、設計問題要緊扣社會現實問題——便於關注現實。在講解《觸龍說趙太後》一文時,我引導學生鑒賞了觸龍高超的諷諫藝術之後,提了這么一個問題「在觸龍勸說趙太後的話中,哪一句最能指導我們今天的父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這應當說是父母教子的一個特例,卻反映了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做父母的總想為子女把一切都安頓好,到頭來卻害了他們。藉此,我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談談他們的所見所聞,學生們談了不少父母教子的例子,有的甚至還聯繫到了自己的父母。最後他們一致認為:父母之愛子,的確得「為之計深遠」,作為學生更不能依賴父母,要培養自己自立自強的品格,這樣才能接受未來社會的挑戰。
4、設計問題可緊扣發揮學生想像力——便於拓展思維。設計一些要求學生發揮想像力得出獨特答案的問題,例如:「小姑娘後來怎麼樣了?」「路瓦裁夫人還會去參加舞會嗎?」「如果你是蔣干,怎樣回答周瑜的問題?」「你還知道哪些關於燈的故事?」回答這類問題必須運用想像力和聯想力,通過創造性思考,才能得出答案。這類問題的答案是開放性的,其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它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創造性地思考課文。這類問題也是全班任何一個學生都能回答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經常運用,能促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二)、設計問題要講究策略。
1、巧妙利用矛盾。對立的事物都是互相排斥的,人們碰到這種情況時,容易引起思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可以抓住課文本身的矛盾,抓住學生理解課文過程中產生的種種矛盾,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如魏巍《我的老師》一文中,寫蔡老師從來不打罵我們,為什麼又寫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又打了呢?又如《本命年的回想》文中有這么兩句話:「小米、玉米糝兒、紅豆、紅薯、紅棗、栗子熬成的臘八粥,佔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賞心悅目,捨不得吃。可是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不願放下筷子。」教師可以提出:既然「捨不得吃」,卻又「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兩者是否矛盾?這一問題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通過思索會明白:「捨不得吃」是因為臘八粥太珍貴、太可愛、太好吃,出於珍惜、儉約、好日子要細水長流的心理,從而捨不得吃它;「吃起來卻又沒有個夠」也是因為「太好吃」——吃起來就忘了其它,怎麼吃也不過癮,吃了還想吃。這兩句話看似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它們是統一的。這種寫法使人感到真實可愛,富於情趣。學生弄懂了這兩個句子,就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抓學生的「興趣點」。設計問題要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講三味書屋的教學方法時,就可這樣問:三味書屋與百草園在學習環境、教課先生、學習的內容上各有什麼不同?作者嚮往的是哪種兒童教育?你對這種教學方式認同嗎?這樣提問,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積極尋找答案。
4、善於利用比照。精心設計以組織「比照」為目的的提問,以整合教學內容。? ①閱讀餘光中的《鄉愁》和席慕容的《鄉愁》,說說你更喜歡哪一首。? ②蘇軾的《浣溪沙》和晏殊的《浣溪沙》這兩首詞都是抒發的感情又有什麼不同。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說說他們不同的地方。? ③《南園》和《十一月四日風月大作》都包含愛國憂思,但在格調上有所不同,試做比較。故意出錯法
5、經常利用「出錯」。在學生回答問題都不積極主動的情況下,老師有意說錯一個答案,故意寫錯一個字,有意引起學生注意,挑起戰火,引導學生搶答。如教學《扁鵲見蔡桓公》中「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這個句子劃分節奏時,我劃分成「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我剛在黑板上寫好,學生差不多是群起而哄之,很多學生都來糾正我的「錯誤」,一個學生剛說完,另外的學生馬上站起來講他的理由。教室里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了。尤其是在講字詞時,用故意出錯法會讓學生牢牢記住這些字哪些地方容易出錯,在寫的時候要注意
總之,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採用問題教學法,其課堂教學過程實際就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目標所要求的。因此,我們要大力提倡採用問題教學法進行語文課堂教學,從而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順利地向前推進。而且,問題教學法對於改革和優化課堂教學,具有普遍的適用性,只要積極實踐,努力去做,無論何種基礎的學校和師生,其課堂教學都會收到實效的。教育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們應該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歷年,注重提問的開放性、合作性、民主性、過程性,不管進行摸索,就一定會有所成就,語文課堂也一定能煥發出新的光彩和魅力。

⑼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實施問題式教學法

問題式教學主要是指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發現、分析及解決問題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問題式教學法有效地培養了學生質疑的精神,通過已知發現未知,引導學生一步步解決問題,並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創新、創造與實踐能力。將問題式教學法應用於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一、備課環節應充分地設置問題
為確保問題式教學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實施,教師應該在備課環節充分地做好問題設置的工作。首先,教師備課時應該嚴格遵循「三備、四定、五統一」的原則。其次,教師在充分了解與熟悉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列出相應的提綱內容,並在這一過程中加強思考,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遇到的問題一一列舉出來,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幫助並指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再次,對諸多列舉出來的問題進行嚴格審核與分析,在保證所設置的問題具有啟發性、針對性的同時,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考慮。抑或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預習,在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提出問題,再與學生進行充分的溝通與交流,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及感興趣程度,舍棄部分不合理的問題,保留精華,從而為學生提出問題、有效解決問題奠定堅實的基礎[1]。
例如在教學《燕子專列》一課時,我先設置第一個問題:將《燕子專列》這一標題更改為《燕子》,再讓學生們對全篇課文進行朗讀了解,判斷《燕子專列》與《燕子》這兩個標題的區別。接著我再結合課文,分別設置以下幾個問題:專列是什麼意思?燕子專列又是什麼意思?你們還能說出別的什麼專列嗎?「這件事驚動了瑞士政府和人民」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樣的意思?為什麼瑞士大大小小的報紙、電視台、廣播電台都在呼喚「救救燕子」?通過這些問題的提出,可以促使學生對全篇課文進行認真解讀,帶著問題,在解讀中尋找答案,進而深刻地理解課文的內容及情感。
二、課中環節應認真仔細地探究問題
教師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於備課環節充分地設置問題之後,便可在課堂中實行問題式語文教學,通過積極、合理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在課堂學習中對問題進行探究。首先,教師可將自己設置的問題以PPT、圖片、講義等多元化方式呈現出來,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步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其次,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對問題進行梳理,以免學生出現茫無頭緒的現象,但不可以直接解決問題,而要適當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通過慢慢探索深入了解重點知識,並學會採取適宜的方式解決問題。再次,為保證問題的解決,教師可在課堂上給予學生一定的自主時間,使其採取小組合作討論、倆倆交流、自主探究、與教師探討等方式解決問題。
三、課末環節應解決與拓展問題
雖然實施小學語文問題式教學法主要是期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是由於小學生年齡較小、心智發育不太成熟,對很多問題無法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究,因此,教師在讓學生探究與解決問題之後,還要收集、歸納、整理此問題的解決方式,在尊重學生原來解決問題方法的基礎上,針對問題解決答案不合理的地方,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溝通與探討,了解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錯誤,分析錯誤的出現是基礎知識不牢固,還是不用心,抑或是其他因素,針對影響因素給予學生適當的教學干預,直至學生完全明白為止[2]。
除採用問題式教學法之外,教師還要注意在課末環節對問題進行拓展。對問題的拓展主要是指在對課文內容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在不偏離課文內容太過嚴重的情況下,將問題延伸到課程之外,給學生對知識的深入了解與全面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例如在講解《畫楊桃》一課時,通過課中環節,學生已經針對楊桃畫的像不像這一問題展開了熱烈的探究與討論,所以在課末環節,我便列舉出其他一些水果,如菠蘿、香蕉、木瓜、火龍果等,讓學生觀察這些水果從不同角度畫會出現什麼樣的效果,若是切開來畫,又會出現什麼樣的效果,進一步地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⑽ 小學語文如何精心設計問題

一、課堂提出的問題,課前要根據課文內容通盤考慮,做到環環相扣。
在上語文課之前,除了要鑽研教材,把握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教學目標外,還要在師生互動環節的提問上做通盤的考慮,既要考慮把教學的重點難點設計成一個一個的問題,又要做到問題與問題之間有一定的銜接,一定的梯度,使整節課渾然一體,扣住學生的心弦。

這就是心理學上認為的目標的定向。如果問題是一忽兒東一忽兒西,學生的思維不能集中到一個點上,很快就會失去興趣。一旦學生對問題失去了興趣,課堂氣氛又怎能活躍起來呢?

課前根據課文的主要內容上設問。學生閱讀課文時,往往感到一讀就懂,但又不能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中心思想和結構線索,因而對課文的理解是含混不清的。教師課前設計教案時可以從全篇的主要內容入手,精心設計提問,做到問題環環相扣,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如《再見了,親人》一文,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親人指的是誰?再見了親人是誰說的?志願軍把朝鮮人民當作親人,可見情誼非常深厚,課文是從哪些段落表現他們情誼深厚的?通過三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從整體上看清了志願軍與朝鮮人民的深厚情誼。

二、課堂提出的問題應簡明扼要,切忌繞彎子。
語文課堂提問與其說是一門技術,倒不如說是一門藝術。因為漢語言文字實在是太豐富多彩了,同樣的意思可以用多種不同的語句表達出來。而語文課堂提問卻應該簡潔明了,少用專業術語和繞彎子。有時本來很活躍的課堂,因為一個問題問得不當,學生沒有弄懂意思,往往氣氛很快沉悶下去,教者可能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還不知什麼原因。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一個好的問題會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創造力的萌芽。因此要對提問進行巧妙地設計,使思考不再是學生精神上的負擔,而是一種身心上的歡樂和享受。

1、在關鍵的內容上設問。

所謂關鍵的內容,是指對全篇課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或學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詞句和章節。抓住這些內容設問,往往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對理解課文、體會感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講《一個蘋果》一文時,可以選取課文中蘋果的來歷和經歷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從蘋果出發抓住課文主要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達到教學目標。

2、在內容的矛盾處設問。

不少課文在內容上會有些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實這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在這些地方提問,往往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理解得很深,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挑山工》,為什麼挑山工所走的路比遊人長一倍,而所用的時間卻並不長?在這里設問,能夠造成學生思維的起伏跌宕,讓他們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

3、在內容的重復處設問。

不少課文,作者運用了重復的修辭手法,以強調某種感情的強烈和深沉。在這樣的地方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分析體驗作品的感情內涵。如《林海》中,「感到親切、舒服」出現了三次,作者分別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到親切、舒服的?是怎樣表達對大興安嶺的這種感情的?又如《燈光》一課中,「多好啊」這句話在課文中出現了幾次,各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他們在說這句話時,看到的是什麼,可能想到了什麼?
三、課堂提出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文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這在語文素養方面對學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們在語文課上,不但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上要設計提問,還要在情感目標、發展學生的思維上提出一些問題,以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有所發展,在思維上也有所拓展和提升。

一些課文會在結尾處設置懸念,讓學生展開想像。這時教師可以在內容的拓展處設問啟發學生想像,促進學生的思維。如《凡卡》一文在凡卡睡熟並做著甜蜜的夢的地方結束了。但夢總是要醒的,想像一下,凡卡睡醒以後,會發生什麼事?凡卡的信,他爺爺能收到嗎?他的信如果落到老闆手裡後,其命運又會怎樣?凡卡如果逃了出來,是流浪還是去找爺爺?通過這些問題,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另外,在實施課堂提問時要使所提出的問題簡明清晰,讓學生明白老師在問什麼,自己要怎麼做,並通過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來解決問題。教師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獲得一定的教學反饋信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所做出的總結、評價或指導使學生對自己的理解認識獲得一定的反饋信息,學生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積極思考並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聯系課文去進行判斷推理,從而獲得新的知識。

閱讀全文

與語文教學如何設置問題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6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5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0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6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0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5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6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