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生如何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小學生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法如下:
第一,進行漢字書寫默寫比賽乎唯。 學習好漢字,記住他們的意義,寫對寫正確,是最基礎的傳統文化,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不會方塊字,何談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㈡ 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有之義。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與理解傳統文化,這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加強認識,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
不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還缺乏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自覺意識,由此要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能主動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這是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前提所在。
學校可以多開展這方面的宣傳學習,可以讓語文教師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這方面的滲透教育。
二、課內多種方式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特別是小學低段的學生,他們剛剛入學,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由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營造情境,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2、開展合作探究,挖掘傳統文化要素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比較適合於小學語文的教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育時,也可以嘗試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學習與探究,從中更好地理解與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三、課外多種途徑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鼓勵課外傳統文化閱讀,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2、開展豐富多彩活動,滲透傳統文化要素
為讓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更有效,除平時的課堂中所進行的文本教學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要點:
1、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
2、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
3、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
㈢ 簡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落實「文化的理解和傳承」
「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是語文核心素養之一,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課標中指出「文化的傳承與理解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集成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即要求語文老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增強學生民族自信心並養成自覺關注傳統文化的習慣。此要求我認為需要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需要主要抓好以下三個環節,來喚醒學生對文化的關注度。
一、重視教材中的古詩文資源,提高文化的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告州
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每一冊書都提高了古詩文比例,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從小對中國傳統文化能夠耳濡目染。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帶領學生品析詩詞中的意象,進而提升他們的鑒賞能力;並注重對比閱讀,把優秀詩詞古文放在一塊學習,加深學生對意象的把握能力,形成想像。
二、重視傳統文化閱讀文章特色的情景設置
小學語文補編版教材中還出現如老舍的《北京的春節》等既有地方特色、時代色彩又有傳統文化精神的優秀文章,在教學此類型文章時,教師應該通過視頻資源設置情景,並讓學生試著還原演繹場面和聯系自己的生活,更加深入理解中華文化的一脈相承襪汪蔽。
三、課後補充同步閱讀,通過品讀名著感受傳統文陵孫化魅力
小學語文每一冊說都有快樂讀書吧這一欄目,帶領學生課後走進名著閱讀,能激發學生對語文文化的興趣。例如小學五年級上冊設置了民間故事系列,五年級下冊設置了四大名著系列;這都是珍貴的教學資源,通過明白曉暢又妙趣橫生的故事吸引孩子們關注傳統文化,老師如果在其中穿梭教學提供閱讀支架,便能讓學生舉一反三,利用閱讀策略走進更多課外閱讀中,積累對中華文化的鑒賞能力。
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包含的傳統文化,給學生詳細講解其中的知識點,讓學生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與認知,並在此過程中逐漸包容與尊重傳統文化,進而不斷提升自身的語文核心素養。
㈣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土壤,是我們民族賴以存活的養分,是我們活的靈魂,它就像我們的母親一樣給予我們前進的動力,促進我們的成長,對國家的復興和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從近代以來,外來文化逐漸的傳入中國,使得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來自西方的快餐文化,受到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少年的青睞,而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則被人越來越少問津,面臨被拋棄的尷尬處境,正在逐漸走向衰弱。這種狀況引起了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領導人號召人們要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傳承的過程中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進行創新與發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然而進行文化傳承必須從小做起,從小學語文教育做起。因此教育部在進行小學新課程改革中,對小學語文教學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在教師進行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傳統文化的滲透,來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並對其加以繼承,使其能夠源源不斷地傳承下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但是目前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許多問題,急需教師找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來走出目前的教學困境,解決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滲透的問題,進而促進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課堂中的傳承,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一)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小學生是祖國的花朵,承擔著國家發展與富強的重任,是國家的希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於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並且小學生正好處於懵懂的年紀,思想不成熟,容易受外界的誘惑,而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授課講解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如中國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信的滲透,能夠對學生的為人處世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抵禦外界的不良誘惑。這對五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尤為重要,這與他們正好處於叛逆期以及正好是三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有關,教師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加以適當的引導,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識別外界的誘惑,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正確對待別人給予的建議與批評,促進自身的成長與全面發展,提高學習成績。
(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
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對學生的道德素養的提高有重大的意義。教師通過傳統文化的滲透向學生潛移默化地傳播古代的優良品德,如孔融讓梨、卧冰求鯉等故事,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如教師在講解五年級語文課文《絲綢之路》的時候,可以適當地介紹絲綢之路開辟的背景,可以運用多媒體向同學們播放張騫出使西域的紀錄片,進而讓同學們從中學習絲綢之路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學生的發展。
(三)幫助學生樹立人文和諧觀念
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能夠將中國古人提倡的人文和諧相處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的形成產生深遠的影響,進而幫助學生樹立人文和諧相處的觀念。如教師在講解古詩《牧童》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同學們再現當時的情境,讓學生置身於情境中,感受古詩所營造的意境,使學生樹立和諧相處的人文觀念,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文化底蘊的提升。
(四)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於促進文化的傳承,教師在進行文化滲透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選擇地對學生進行影響。這是對文化的創新與發展,有助於使傳統文化永葆青春活力,促進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生生不息,增強國家的文化軟實力以及國家的綜合實力,促進國家的富強與繁榮。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現狀
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之一,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備選擇,但是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現狀卻不盡如人意,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且存在許多問題。如傳統文化滲透力不足;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不到位,須藉助參考書來了解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對其內涵理解不足;對教材中的古詩鑒賞能力差,不能深究其詩人所要表達的深層次含義,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再則教師雖然響應新課改的號召,也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卻對學生的傳統文化熏陶不到位,往往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追求學生的課堂效率,忽視傳統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導致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力不足,影響教學效果,從而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面臨許多問題。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
(一)教師語文教學中要提高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傳承中國傳統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而中國的傳統文化要想永遠傳承下去,必須從小做起,從小培養學生的文化底蘊,提高學生的文化內涵,而在這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教師必須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提高教師的傳統文化培養意識,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要對傳統文化進行適當的滲透,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如教師在講解《白楊》這一課的時候,教師應緊緊圍繞服從需要、紮根邊疆、無私奉獻這幾個詞進行講解,從而使學生產生共鳴,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讓學生懂得自己將來要向白楊那樣,不畏艱難困苦,自強不屈,無私奉獻自己的一生。教師也可以在課文結束後穿插地講解一些古代像白楊一樣具有這種品格的人,使學生的感情得到深華,更能深刻地體會到課文的內涵。
(二)教師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教材中漢字學習的挖掘
漢字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對教材中漢字的學習和文化挖掘,也是一種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舉措。中國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具有好多種意思,經過了幾千年的傳承,發生了好多次的字體變換,蘊含著深刻的中國傳統文化。雖然現在提倡少寫多認,但我卻認為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漢字書寫規范以及漢字所代表的含義,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潛移默化地傳承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更好地接受傳統文化教學,使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事半功倍。如教師在講解《清平樂·村居》時,學生通過對這首詩主要漢字的學習以及字義的了解,可以使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對古詩句的字面意思有個初步的了解,對老師後續的講解以及古詩整體的情感有個大致的把握,進而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底蘊,使傳統文化滲透事半功倍。
(三)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
培養學生養成誦讀的習慣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一個關鍵所在。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都是經過專家學者經過慎重討論選定的,這些課文對小學生傳承傳統文化,發展自身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學生在反復的誦讀過程中能夠體會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影響到學生自身,但是教師要注意糾正學生在誦讀中的不良習慣。如教師在講解人教版的《白楊》的時候,一定要讓學生反復誦讀課文,體會課文豐富的思想感情,但是教師一定要先帶頭充滿感情地朗讀課文,給學生起一個好的示範作用,並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注意糾正其缺點,如學生在讀課文時容易搖頭晃腦不帶感情地念,沒有置身其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通過反復的誦讀能夠體會到白楊那種無私奉獻,紮根邊疆,服從需要,面對艱苦環境自強不息的高貴品質,進而對學生的思想產生間接影響,促進學生的發展,傳承傳統文化,達到傳統文化滲透的目的。
(四)注意對古詩文進行有效的情境講解
古詩文一般是學生學習能力最缺乏的一塊,但是古詩文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力最強的一塊。對古詩文的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但是由於學生從小接觸的是白話文,淺顯易懂,而古文晦澀難懂,表達的感情方法含蓄,不易理解,使得學生常常斷章取義,不能很好地鑒賞古文,掌握其情感,造成傳統文化滲透障礙。因此教師在進行古詩文教學時應進行有效的情境講解,適當的時候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景再現,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文所表達的內涵。如教師進行古詩《牧童》講解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對古詩中的情境進行講解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情景再現,然後再讓同學進行誦讀並輔以教師細致的講解,從而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進而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
(五)創新教學情境,注意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
創新教學情境也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滲透方法,教師可以採用空間情境方法,利用教室的有限空間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從而促進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力度,如在教室中粘貼古詞古句或名言警句等,來加強傳統文化的影響。
四、小結
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是一種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著重從必要性、現狀、措施三個方面來論述了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底蘊,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㈤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感召著一輩又一輩的中國人。小學語文課程則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基礎性的教育作用。通過語文課程中的漢字、古詩詞、歷史典故以及寫作等環節的教學,可以使小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一、挖掘好教材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無一不是經過教育專家和語言學家精挑細選,極具美感和濃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師》《孔融讓梨》等經典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讓說教和課本的生動事例結合起來,豐富起來。那麼潛移默化之間,小學生就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和學習。如在進行《孔子拜師》一文授課的時候,把探究教材的內涵作為教學的內容來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古人是怎麼拜師的,為什麼要這樣尊重老師,把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師並實施仁政的人文關懷思想傳播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輔助一些類似且有趣的故事,讓小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又感受了我國優良文化禮儀傳統的熏陶,德才並重,可謂一舉兩得。
二、利用活動,培養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闡明了實踐對於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同樣需要進行實踐活動。只有積極開展以語文課程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才能讓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傳統節日,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語文實踐作業,讓學生參與到當地的傳統節日活動中去,觀看一些風俗活動,例如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或者是探究春節的由來等,也可以去欣賞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塑泥人等等,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聞寫一篇傳統文化體會,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傳統的藝術品,例如陶瓷、剪紙等工藝,讓學生切實參與到傳統文化中去,在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通過這樣的實踐形式,學生對傳統文化會產生很高的熱情,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三、加強書法教學
書法代表了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位和意境化的審美樂趣。對學生進行書法熏陶,可以開闊學生視野,積累更加豐富的知識,鍛煉智力,培養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對美感的辨識。尤其是在電腦普及應用的當下,提筆忘字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體會漢字和書法的優美之處。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普及書法知識,培養書法技能也尤為重要,不容忽視。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社會現實的需要,也是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需要。只有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㈥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一、利用文本 加以豐富
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僅僅作為一篇文章講解分析,而應該挖掘文章中的深層內涵。如在教學愛國詩人陸游的《示兒》時,首先介紹陸游當時生活的社會背景,再來學習這首古詩,作者在彌留之際仍然惦記著國家統一,沒見到祖國統一是唯一的遺憾。告誡孩子們等到祖國統一,祭祀先祖時要把這個消息告訴他。詩人留下的這份「遺囑」飽含著深深的愛國情懷令人感動。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再讀一讀陸游的另一首詩《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藉助相關知識的了解和兩首詩的學習,更能感受作者對祖國深深的愛國之心。
二、緊抓常規 誦讀經典
如何讓學生在小學六年的有限時間里,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我將小學必背的詩詞進行歸類,學期開學伊始,每一周我都會在黑板上抄寫一首有關春天或春季里傳統節日的古詩或詞,上課鈴一響學生就坐後就有課代表帶領學生集體誦讀。還有就是充分利用空餘時間,放學後學生排著路隊出校門,途中與其讓學生嘰嘰喳喳說話,不如讓學生們來集體背誦詩詞,這樣不僅路隊顯得整齊劃一,又能加鞏固詩詞加深印象。
三、將傳統文化教學與傳統民俗相結合
傳統文化的滲透教學不能僅僅只限於書本,要適當拓展,將傳統文化教育的陣地充分延伸到課外學習、生活中。如:教學王安石的《元日》時,教師就可以結合春節,先請學生說說自己過春節的經歷,談談他們在春節期間發現的一些習俗,再來教學古詩,同時滲透春節的傳統習俗。課後進行拓展,讓學生閱讀老舍的《北京的春節》進一步了解、感受春節這一傳統習俗和人們對春節的喜愛及習俗中蘊含的深層文化;隨後開展實踐活動——收集春聯,舉辦「春聯吟誦會」。教師把古詩作為切入點,一步一步進行延伸拓展,傳統文化教育有效地進行了滲透。
四、傳統文化與道德教育相結合
學習詩詞歌賦,可以讓學生從中獲得很多的人生啟迪,豐富精神世界。教師可以針對某一主題形成一條主線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如:在教學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時,我以古人的愛國精神,憂患意識為主線,羅列出屈原《離騷》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范仲淹《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詩句。這些先人們的愛國精神,憂患意識,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相信同學們通過學習,這些經典中的人物品質會潛移默化地成為學生們學習的榜樣。
㈦ 小學語文如何進行文化傳承
小學語文進行文化傳承的時候,一定要遵守取其精華去鍵譽冊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保持發揚;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須見加以改造或剔除。
堅持正確方向
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堅持對傳統文化的創新,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立足實踐虛好,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拓展、補充、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它們是同一過程的兩個道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批判地繼承傳統文稿宏化,不斷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㈧ 傳統文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承
推薦參考:
(一)以活動為載體,搭建傳播傳統文化的平台
通過實踐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積淀。一是要求學生對有關的傳統文化進行調查摸底,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現狀,展望未來。這樣的調查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褲辯塵化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二是組織學生過各種傳統節日。如春節時,要求學生了解「年」的來由及各地過年的不同風俗習慣,記錄每戶人家有特色的春聯等;清明時,組織學生到烈士陵園掃墓;端午時,組織學生包粽子;中秋節時,舉辦詩歌朗誦會,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重陽節時,去登高秋遊等。三是定期組織相關的實踐活動,如讀書會、辯論會、詩會、參觀走訪、聽國學講座等。四是組織學生利用寒暑假進行文化之旅,游覽名勝古跡,親身感受與體驗悠久燦爛的傳統文化,最後撰寫考察報告。
(二)開設傳統文化大課堂,加強基本人文知識訓練
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利用學校的大課堂開設傳統文學講灶乎座,內容包括詩詞曲賦鑒賞、儒家經典賞析,中國古文化、中華傳統美德、中國民風民俗研究等。同時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基礎,對學生進行基礎知識訓練,如書法、國畫、作文、誦讀、文學鑒賞、人物評傳、文學常識等,將情感熏陶和審美情趣培養結合起來,將人格培養和社會責任結合起來,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
(三)把語文訓練和人文素質教育和諧統一起來,將傳統文化寓於語文教學中
漢語是最富有詩意的語言,簡單的幾個字不僅表達了豐富的內涵,還可以營造優美的意境。如國畫,在寥寥幾筆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它們可以創造出悠遠的意境。中國的語言文字也是如此,「小橋流水人家」由三個簡單的名片語合成了江南的絕美景色:流水潺潺、青石板、白牆黑瓦、吳儂軟語、鶯飛燕舞。所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之美,並讓他們感悟其中的意境,是教師的職責。與學生交流是一種啟發學生想像的好方法,能使他們融入意境之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還可以把傳統文化融入生活中,如秋風起了,「無錫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星期五了,「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星期六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痛快時,「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憂愁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浪費時,勸解「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念物力維艱」;豪放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有了這些傳統文化的積淀,還怕作文不出彩嗎?
提升學生的人胡禪文素養並不是難事,教師要讓學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學生就能糾正在閱讀寫作過程中背離傳統文化的傾向,傳承和發揚民族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㈨ 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傳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
1、以活動為載體,搭建傳播傳統文化的平台。通過實踐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積淀。一是要求學生對有關的傳統文化進行調查摸底,寫出調查報告,分析現狀,展望未來。這樣的調查能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加深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友游臘識。
2、開設傳統文化大課堂,加強基本人文知識訓練。語文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利用學校的大課堂開設傳統文學講座,內容包括詩詞曲賦鑒賞、儒家經典賞析,中國古文化、中華傳統美德、中國民好滑風民俗研究等。
3、把語文訓練和人文素質教育和諧統一起來,將傳統文化寓於語文教學中。漢語是最富有詩意的語言,簡單的幾個字不僅表達了豐富的內涵,還可以營造優美的意境。如國畫,在磨段寥寥幾筆中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它們可以創造出悠遠的意境。
意義:
1、優秀的民族文化既是民族振興的精神動力,又是建設先進文化的重要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並結合時代特點加以創新,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輝煌燦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2、傳統文化講究崇尚倫理、注重人文理性、強調和諧觀念、倡導憂患意識等等,學習和研究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進而繼承、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在指導下,努力構建和諧社會,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遺產,加強對國民全面素質教育的培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㈩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國民族的靈魂,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精髓,五千年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感受到豐富多彩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有精美的民間工藝,如:剪紙、陶瓷;有古老的民族藝術,如:戲劇、國畫;有獨特的風俗習慣,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鬧花燈……,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最具有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根深蒂固。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呢?這是我們語文教師所肩負的重任,更是我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加強課內介紹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北京故宮、山東泰山、山西五台山等都已經被列為世界遺產,傳統文化,明間工藝、藝術、風俗等都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傳統。這就對教師學科知識、教學能力、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難忘的潑水節》一文,本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教師應採用圖文對照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觀察,進行探究式閱讀,感受傣族人民和周總理一起過潑水節的和快樂,在這一文中就涉及了民族、節日、風俗等許多傳統文化,這就需要教師查找、搜集資料,引導學生了解我國民族節日和民間習俗。再如:《天馬》一文,天馬又稱「馬踏飛燕」,是東漢時期的一件藝術珍品,是我國古代造型藝術,冶鑄技術的結晶,是我國歷史文化的傑作。作為中華旅遊的圖形標志,它不僅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還代表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中國正在騰空飛速前進,走向世界。在學習本課時,教師不僅要了解青銅奔馬的歷史背景,通過學習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才能和象徵意義,還要學習濃郁的中國特色文化和文物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在知識的海洋里,教師還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這樣才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雖然在新課程標准里,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但在必要的時候,教師還要拓展、啟迪、陶冶。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從閱讀中了解傳統文化
通過課內,課外閱讀,了解我國優秀文化,積累詞句,體會故事情節,文章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