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中小學語文教師如何研讀教材

中小學語文教師如何研讀教材

發布時間:2023-05-09 13:04:08

『壹』 怎樣引導初中學生深入研讀語文課文

文章題目:《深入研讀文本,實現有效閱讀》
內容提要:
語文課的教法是異彩紛呈的,而文本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只有深入研讀文本,才能實現有效閱讀,實現「教」與「學」的雙贏。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論述:
1、找准課文的切入點,准確地感知文本;
2、巧設教學活動,科學地切進文本;
3、表達思維結果,精準地解讀文本;
4、多種方式品讀,多元感悟文本。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通過感知文本,切進文本,解讀文本,感悟文本,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研讀,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閱讀分析能力、綜合理解能力、感悟升華能力的提高才會有保障,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閱讀,從而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主 題 詞:感知文本 切進文本 解讀文本 感悟文本

深入研讀文本,實現有效閱讀
語文課的教法是異彩紛呈的,而文本教學始終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只有深入研讀文本,才能實現有效閱讀,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在深入閱讀文本的過程中,教師自身的解讀與針對學生的多元解讀方式的應用,在領悟文本內涵的過程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找准課文的切入點,准確地感知文本
在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融入自己的思考和認識,找到切入文章內核的入手點,建立起自己的思維空間,與課文內涵建立相應的讀解渠道。
《一隻貝》是賈平凹的一篇文質兼美的散文,作者用洗練的文字,在有限的篇幅內,通過描述彩貝與丑貝的不同境遇隱喻諸多深刻的道理。
以前在講解這篇課文時受到這樣那樣的干擾,總是抓住那「一隻貝」是如何抵住外在的磨難,怎樣頑強不屈,最終磨練出一顆珍珠進行課文分析。我們強調的往往是那「一隻貝」的精神品質,認為「這只貝」就應該是人生精神的一種象徵。在很多情況下,我看到教參這樣寫了,所以也這樣教。而並有想到這樣教的結果,只是在完成一次道德說教,而不是完成一次文本的解讀過程。
今年,又一次教授此課時,對教材文本再次進行了深入的研讀和分析,才發現,過去我們對文本的解讀是很有問題的。
課文文本的真正價值原來在於用對比的方式告訴我們,外表華麗的事物,可能它的價值會小一些,但是也並不是沒有價值;而外表醜陋的事物,可能不受人待見,但是其中完全可能孕育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課文中的「彩貝」與「丑貝」就是這種現象的代表。
「彩貝」很受人們的喜愛,因此人們第一眼相中的就是它,但是喜歡之餘,最多也就是作裝飾品而已。而「丑貝」很醜,幾乎沒人認識它們,也不會有人主動關注它們,但是最美麗的珍珠卻蘊藏其中,這是人們不容易發現的,而最終最有價值的居然是奇醜無比的貝。這件事也告訴人們,要想深刻地認識事物的內在價值,必須不能被事物的外在形象所蒙蔽,必須要能深刻地看到事物的內在價值。
同時作者借貝的經歷告訴我們,人不能只看事物的表面,我們必須要用合理的價值觀,合理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認識事物。否則,我們就容易走極端。比如文中的「彩貝」,被螞蟻、蟲子將它的肉消化掉,只剩下硬硬的兩個殼,但是它們也是發揮了應有的作用的:它們被孩子們撿起來,拿花絲線串著,系在脖項上,接受人們的贊美。而「丑貝」不被人們所喜歡,雖然很醜,而它的價值卻很巨大。所以看問題也應該有兩面性。
待深入到文本之後才發現,以前解讀的文本的含義其實很膚淺。教出來的結果只是強調貝的「可憐」與「可敬」,強調貝與命運抗爭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只是從思想教化的角度進行強調,而並沒有教給學生閱讀文本的方法。也鮮有讀出作者的真實思想。而且連「一隻貝」的理解都是根本錯誤的。因為文章所說的「貝」,根本不是「一隻」,而是「兩只」。
深入文本內涵之後,才發現從思想的深度上啟發學生的思維更加重要。而一旦學生的思維的問題解決了,學生分析能力的整體提高才會有保證。
二、巧設教學活動,科學地切進文本
課堂教學要實現有效閱讀,就要實現文本與讀者、教師和學生的閱讀共鳴。而三者之中,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必須要巧,才能使學生合理而科學地切進文本。
在《一隻貝》的教學過程中,我分四個板塊設計教學活動,第一板塊「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第二板塊「重點探究-深入體驗」,第三板塊「感悟升華」,第四板塊「拓展延伸」。通過相應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科學地切進文本,在研讀文本的過程中形成自己開放性的思維,從而更深刻地體會文本所蘊含的哲理。
在「創設情境-激發興趣」的教學板塊中,通過視頻演示珍珠成長過程,請學生感受文中描述了哪兩只不同的貝,其中彩貝的經歷怎樣,丑貝的經歷怎樣。從這兩只不同的貝的經歷,對貝的產生一個直觀的認識。這樣既為學生營造了生動的學習情境,調動了學生的情感,為學生研讀課文把握了方向,找准了研讀的切入點。
在「重點探究-深入體驗」的教學板塊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你怎樣看待丑貝的「丑」和它的價值?怎樣看待丑貝的「可憐」?這里我基於這樣的思考:顯然文章強調了「丑貝」的丑,顯然是有其深意的。其實「這只貝」並不醜,它的「可憐」也並不是真正的可憐。我安排學生在認真讀課文的基礎上,劃出文中相關語句,分析體會它的「可憐」及價值,最後歸納文章「丑貝」「可憐」的真實內涵:
「可憐」只是一般人對它的表面的看法,並不是它的本來的面目。它的真正的價值其實是隱藏在內部的。只有不被表面現象迷惑的人才能發現它的真正價值。文章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只有深入事物的內部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質,這樣才有意義。
通過這樣的教學活動,開拓了學生的視野,訓練了學生質疑問難的思維,強化了他們自主判斷的意識。
在「感悟升華」的教學板塊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生活中像這只『丑貝』一樣,經歷曲折的事物還有不少,對於那些深藏不露的事物,我們怎樣看待它們真正的價值?這對我們有什麼深刻的啟發?」
設計這樣的問題,較易讓學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將生硬的課文與活生生的現實,將文本的價值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結合到一起,引發自身的感悟,培養學生科學的辯證的思維方法。
在「拓展延伸」的教學板塊中,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模仿課文,寫一則外表看似平凡而內含豐富的有寓意的小故事。要求學生可自創,也可改編,但必須用自己的語言。在學生深入研讀了課文後,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充分地對本課進行領悟學習,培養學生的拓展遷移能力。
三、表達思維結果,精準地解讀文本
教師在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研讀,充分把握了課文的主旨,真正領悟了文本所蘊含的豐富的人生哲理後,就要訓練學生深入研讀文本,並嘗試表達思維結果,精準地解讀文本,以此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當我引導學生思考「你怎樣看待『丑貝』的『丑』和它的價值?怎樣看待『丑貝』的『可憐』」時,學生從文中找到了相關的句子:「他只好受著內在的折磨」,「他的殼上越來越沒有了顏色,沒有了圖案,他失去了做貝的榮譽」,「他被埋在沙里,他只好默默地,他說不出來」,「海水又漲潮了,潮又退了。他的殼已經破爛,很不完全了」,「但是,這只貝沒有被孩子撿起,他不漂亮」,「孩子們又發現了這一隻貝的兩片瓦礫似的殼,用腳踢飛了」,通過分析這些句子,學生理解了「這只貝」所遭受的「折磨」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更有精神上的。學生從文本中感受到了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於遭受不幸卻無人可訴。
此時讓學生將這只「丑貝」和「彩貝」作比較:它失去了顏色,失去了圖案,失去了做貝的榮譽,無法像別的貝一樣系在孩子的脖項上接受贊美。他備受苦難與冷落,含下所有的痛楚。這是一隻「寂寞、孤獨、有苦說不出」的貝!這是一隻看起來「可憐」的貝!
而深入思考的結果是,正是這只「丑貝」孕育了奇瑰的珍珠,是最有價值的東西。它的價值更在於無人賞識確有其自身的價值。學生充分體會了「丑貝」的「可憐」的同時,也就充分認識到了這只「丑貝」的價值。這樣,學生表達出思維結果,對文本進行了准確地解讀,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有效閱讀。
四、多種方式品讀,多元感悟文本
為了能讓學生深入地研讀文本,我在進行《一隻貝》的教學時,有意識地設計了多次品讀,讓學生充分地感受本課所蘊含的內在思想,感知漢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課前兩分鍾,全班同學齊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在各小組的書寫員到黑板進行書寫展示時,由其他同學齊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到課文結束。既帶領學生熟悉了課文,又避免了其他學生此環節無事可做,引導學生有效學習;在分析「課文中的兩種不同的貝,它們的區別在哪裡?」時,我安排了單個同學讀課文的相關句子「因為有一顆石子鑽進了它的殼內,那是個十分硬的石子,無論如何不能擠碎它;又帶著稜角;他只好受著內在的折磨」,以讀來體會這只小貝身體的疼痛和內心的痛苦,從而使學生充分體會這只「丑貝」與那隻「彩貝」的不同;在分析「這只受盡磨難的貝的『可敬』之處表現在哪裡?怎樣理解其『可敬』」時,我安排了學生齊讀「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顆大珍珠!」「這是石子鑽進貝里,貝用血和肉磨製成的。啊,那貝殼呢?這是一隻可憐的貝,也是一隻可敬的貝」,以讀來體會這只小貝默默地與生命抗爭,自強不息,最後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輝煌,從而使學生充分體會有內在價值的貝,它們是如何經歷磨難而最終成就屬於自己的輝煌的,同時也諷刺了俗人們的淺見。
學生在讀「這是珍珠!嗨,多稀罕的一顆大珍珠!」時,他們把「嗨」讀成了降調,表現的是失望的語氣,此時,我為學生進行了點撥講解,「嗨」,應該表現出孩子們發現這顆漂亮的大珍珠時的驚喜之情。我又為學生進行了范讀,讀出了孩子們發現珍珠的驚喜,為下文理解「丑貝」的可敬奠定了基礎,也為學生理解作者的匠心打下基礎。在讀「這是石子鑽進貝里,貝用血和肉磨製成的。啊,那貝殼呢?這是一隻可憐的貝,也是一隻可敬的貝」時,我強調了應該把讀的重音放在「鑽」、「磨」、「可敬」等詞語上,充分體會貝的可敬;在分析文章結尾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像空間時,我讓學生進行了個讀,「孩子們重新去沙灘尋找它,但沒有找到」,並強調了應把重音放在「重新」和「但」上,使學生體會到了孩子們對貝有了新的認識和沒有找到貝的遺憾,從而使學生油然而生對這只小貝的敬佩之情的同時,更充分認識這只小貝的價值所在。
《一隻貝》是北京版初中課文中的一篇看似普通的課文,筆者教過不只一遍,也聽過不少老師教這篇課文。但大多是千教一面。強調的無非是「丑貝」的命運多麼令人同情悲憫,這樣一單一的結論。教讀的重心無不只集中在「可憐」與「可敬」二字之上。殊不知,作者的本意根本不在此處。其實質在於借貝喻人,借貝喻理,借貝諷時,借貝揭示那些只看錶面不及內里的現象。其實也是對人們的淺見和功利主義的批判。
經過此次研討課的教學,我充分認識到,教師深入研讀文本,讀懂課文的本質內涵,啟發學生思維,學生才能准確地感知文本;通過開展合理的、巧妙的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科學地切進文本;訓練學生准確地表達思維結果,才能使學生合理地解讀文本;通過多種方式品讀,學生就會深入地感悟文本。這樣,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通過感知文本,切進文本,解讀文本,感悟文本,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研讀,學生的整體感知能力、閱讀分析能力、綜合理解能力、感悟升華能力的提高才會有保障,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有效閱讀,從而實現「教」與「學」的雙贏。

請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敬請及時採納,
~如果你認可我的回答,請及時點擊【採納為滿意回答】按鈕
~~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評價點【滿意】即可。
~你的採納是我前進的動力
~~O(∩_∩)O,記得好評和採納,互相幫助

『貳』 如何正確解讀教材

一、教材是什麼?教材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依據,是「課程標准」目標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和學的憑借,是教學過程的支架,因此語文教學要圍繞語文教材進行。二、教材解讀的范圍教材解讀不再是狹義地對教材內容的解讀,而是對學生發展和學校社會背景下的整體解讀,這樣才可以把握教學設計的方向。現代教材解讀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展開:教學環境分析、課程目標的設置、課程內容的組織、課程的實施、課程的評價。新課程理念下的教材解讀,對教學環境的分析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環境分析是指各校內部、外部的環境分析。其中,學校內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本校學生、師資、學校條件等的分析;學校外部環境分析主要包括有關村社、信息、學校周邊地理環境、自然環境的分析。教學是針對本校、本年級、本班級特定的學生群體的,每所學校所處的環境各有不同。進行教材分析時,不能單純從教材出發,首先進行學校內外部環境的分析,學校內外環境的分析越客觀、越准確,對我們的教材解讀就越有幫助。這樣,不僅對教學背景有了准確的把握,並且可以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為整合教材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怎樣解讀教材?(一)教材解讀的內容1.弄清教材對「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2.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3.把握教材的特點。4.明確教材的教學目標。5.清楚教材中的重點、難點。6.解決教材疑點、疑難。(二)教材解讀的形式1.名師解讀。充分發揮名教師的引領作用。2.教師個體解讀。體現個性化的理解。3.備課組或教研組集體解讀。搭建交流的平台。(三)教材解讀的層面1.整體解讀。教材整體解讀。從整體上對教材進行把握,包括學段教材解讀、全冊教材解讀、整套教材的編排特點、整體安排等。2.單元解讀。領會單元安排特點和要求。3.課文解讀。包括課文、注釋、插圖、課後思考等。(四)教材解讀的途徑解讀教材要「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與編者對話」。要想一想「文本究竟說了什麼?」、「文本想要說什麼?」「文本能夠說什麼?」、「文本應該說什麼?」1.與作者對話。實現與作者的對話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作者要表達什麼樣思想情感,要傳達什麼樣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說什麼?」也就是說,之所以作者這樣表達,背後一定有一些相關的因素;之所以這樣描寫,一定有相關的背景。因此,我們必須注意到作者個人生平、歷史背景怎樣,當時有些什麼思想,做到「知人論世」,只有做到與作者的對話才能實現對文本的准確解讀。同時還要學習作者其它相關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風格等。2.與文本對話。教師細讀文本是教材解讀的重要前提,一篇課文不管以前有沒有讀過,有沒有教過,都應該細細地讀上幾遍,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課堂上師生對話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師對文本的理解與學生對文本的理解之間的對話與碰撞。教師對文本的解讀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師對本文解讀的獨特性行影響著學生思想的發展。《論語》只有區區幾萬字,可是根據台灣著名哲學教授傅佩榮先生考證,歷代以來,至少有四百多家註解,原文每一句話都有五六種解法,而且每一種講法都有道理。這就是說,《論語》的每一句話都是有生命的,他能夠透過不同時代研究者的心得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可見,不同的人讀同一本書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特別是人文方面的書,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一旦發表,就好比嬰兒離開母體,好不好看,評價全在別人。有時還會出現「過度闡釋」——連作者都沒有想到的,卻被人家解讀的五花八門。其實也正是豐富的「解釋」讓成其為經典。不過在理解文本時,我們必須要表明自己的立場,怎樣的解讀才是恰當的、正確的,我們的解讀即使已脫離作者的意圖,也要有自己的東西。我要提醒大家一點,教材拿來後,首先要自己讀,要不斷的大聲朗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我看到一些教師教材拿到手裡,文章還沒有怎麼讀,就忙著找資料,看教參,上網搜尋各種教案設計,可謂捨本逐末。3.與編者對話教者要與編者對話,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了解教材的編寫意圖。明確選編編寫意圖對於老師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選編意圖,我們才能將課文定好「位」。只有與教材編者對話,才能確定正確的教學目標。任何一篇文章,置於特定的學段、特定的單元,有著它的作用與理由。而這又是你確定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據。明確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你就能確定教學目標,逐步實施你的教學。實現與編者對話需做到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教材編寫有其很強的系統性,知識積累和訓練都是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呈螺旋式上升的。這個系統在課標和參考用書上可以找到相應的闡述。教師把握住了教材知識的系統性,就先等於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課時就知道哪些知識應該講,應講透,應拓展,應延伸,上課就不會無所適從,而是有的放矢,講為學用。四、教材解讀的一般步驟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周圍的事物或現象處於一定的相互聯系中。反映在教材解讀上,就是要充分校本化地解讀、處理教材。教材解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選擇適合本校、本年級甚至本班學生的教學。一般來說,解讀教材應從解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解讀教材的內容和結構,明確教學目標、重點和難點,挖掘教材的科學方法、能力培養、思想教育因素,知道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教材中的體現,分析教材中的學習心理問題,設計適當的教學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學建議。其基本步驟可概括為「五讀」。(一)語文課程標准――研讀課標是學科教學的指導性文件,綱領性文件,是編寫教材和進行教學的依據。它詳細規定了課程的性質、任務、教學目標等。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是中心校還是村小,課堂教學都要受課程標準的指導,因此,在解讀教材時應以課標為依據,以課標的要求為目的。認真研讀課標是教師正確進行教材解讀的前提。(二)有關資料――泛讀,明確課程的地位和任務所謂泛讀,指在進行教材解讀時,閱讀語文課程標准解讀、教學參考書、語文教材、與教材有關的報刊雜志等,所謂厚積薄發就是這個道理。目前,各中心校的圖書室也初具規模,基本建成,各類圖書資料上萬冊,還有各種光碟及東北師范大學遠程教育中心上網卡供廣大村小教師查閱學習。各村小還有中央遠程教育模式資源供大家學習。(一)要通過這些資料的閱讀,明確語文教材在整個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務,明確語文知識在各個教學階段「螺旋式」上升的情況。 如:小學生寫字要求的螺旋式上升(鉛筆、鋼筆、軟筆),語文工具性體現出來的螺旋式上升(口語交際、寫一段話、寫一篇短文、寫一篇完整的文章、寫一篇有一定中心且有一定文採的文章)。(二)要明確語文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 如:品德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與語文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美術課中的美育與語文教材中蘊含的培養學生懂得美和欣賞美的要求;又如:《臘八粥》《會飛的蒲公英》《窮人》《植物媽媽有辦法》《藏羚羊的跪拜》《網上呼救》等課文涉及到方方面面,有些內容對村小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這就更需要村小教師進行廣泛閱讀。通過泛讀,教師深入了解了課程標准,使教材解讀既按教材又不局限於教材,全面深入地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落實小學語文教學的各項目標。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更低年級和更高年級語文教材的內容,為本階段的語文教學選擇一個恰當的起點,實現與前一階段和後一階段教學內容的順利銜接。通過泛讀,教師了解了語文、數學、品德、綜合實踐、科學、英語、音樂、體育、美術等相關學科的內容和進度安排,就可以更好地確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地安排語文教學內容的次序,選擇合適的語文習題。如:有的村小教師經過泛讀,發現語文第一單元與品德第一單元就有相通之處,創造性地對教材進行了學科整合。(三)整個教材――通讀,對教材有一個總體認識所謂通讀,是指教師閱讀所教全部小學語文教材。它不要求對教材的細節進行研究,而是通過對全部教材的閱讀,了解整個教材的基本內容、知識體系、結構特點以及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和邏輯關系,搞清楚教材內容是怎樣循序漸進地加以組織的,並結合課程標準的精神,分析教材的編寫意圖、內容選取、程度要求、風格特點等。通讀教材,對教材的體系結構、地位作用、文字內容、語言表達等方面進行整體了解。只有全面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掌握教材的技能體系,才能弄清教材要實現的目標,才有利於分析、處理教材。教師熟悉了教材的體系結構和目標定位,教學設計時就可以前後照應、整合內容、反復滲透,就容易串起教材的線索

『叄』 (原創)淺談小學語文教師如何解讀教材

文本是什麼?廣義的文本,首先是指創作文本。教師作為文本的解讀者,是指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教師也是一位同學生一樣的普通意義上的讀者,由於閱讀經驗與文化的積累,又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因此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應該可以說是位熟練的讀者。所謂正確解讀教材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摸准情感基調,把握分寸尺度。實際上,對文本的閱讀,都是一個分析、理解的過程,不同的讀者對相同的文本會有不同的解讀,形成多元化的態勢。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讀者時代、經歷、經驗、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是由於讀者各自的閱歷、動機、信念、特質、能力、眼光等的不同。因此語文教師如何正確解讀教材,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教師讀通課文,從不同的角度去讀課文。
首先以一位普通的讀者的身份去讀,理解它的內容,理解它的結構,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理解文章所含蘊的哲理和所表現的情感,理解作者認識事物的觀點方法,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妙處。其次從學生的身份去讀課文;了解學生對文章所傳遞的信息,哪些是熟悉的,哪些是陌生的;積累水平生活體驗與課文有哪些相同或差異之處,以便確立今後的備課路向。
二、關注教材的總體趨向。本學期,我負責接任六年級一個班的語文教學,我發現,進入高年級後,教材更重視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提高,更加重視課外閱讀的引導、落實。這是最終實現「讀好書,會讀書,多讀書」的總目標的重要一步,也是解讀高年級課文需要關注的問題。
三、文學素養是小學語文教師全面正確地把握教材的基礎
語文是文化的載體,中國文化的豐厚博大,民族文化的智慧,很大部分,學生要通過這一載體來認識,吸收。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其自主性、開放性、人文性大大加強,特別是教材的選文,包括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包括了情感態度和價值感的導向。就是在語言編寫方面,也體現了以學生為學習主人的特徵,而在其教材的助讀體系,課後的思考和練習,均已不追求固定的思維模式和標准答案,讓孩子遐想連篇,給教師與學生的教與學留下很多的空間。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才能領會教材的編排意圖,才能充分挖掘教材深含著的意蘊,才能理解不同體裁的文章在表達方式上的不同特點,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與作品之間建立起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聯系,從而為學生與文本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比如風格各異的古詩,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詩的內容,更重要的是能真正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等情感;節選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名著的文章,除了了解故事情節,認識人物形象,還要知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文化遺產;《新型玻璃》反映的是高科技發展成果;《蝙蝠和雷達》反映科學探究方法。除此之外,一些富含生命意識的文章如《挑山工》,富含環保意識的文章如《只有一個地球》等等,當代先進文化思想盡蘊含其中。只有把這些內在因素充分挖掘,才能明白語文課上要教給學生的是什麼,而不會盲目地為「怎麼教」所困惑,語文本體才不至於淡化和失落,語文課堂才能靈肉相並。
四、關注課文單元組合。所謂單元組合,即圍繞著某一主題,組織了3-4篇課文而構成的意義單元,它常常包括隨後的練習以及部分習作的內容。在教材處理時,我們要整組備課,通盤考慮;關注聯系,注意差異;前後照應,溫故知新。這樣使學生有效學習並遷移運用。從去年開始,我校——南寧市清川小學開始實驗主題閱讀教學,即——"一主兩翼"的課程體系,。"一主"是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主體,
以教材單元主題為主線;"兩翼"中一翼是與教材單元主題配,這就更要求我們語文老師熟讀教材,把握教材的主題意義。在實行這個新語文主題閱讀教學中,我發現通過更深的研讀課文,可以使我的課堂提升更多,學生的收獲更大,比如,本學期在執教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25課《伯牙絕弦》一課時,我通過先熟讀教參,再大量查閱關於伯牙絕弦的背景,故事起因等相關資料,結合製作的課件,讓學生在讀中悟,在讀中記,最後還引出了與這一單元「藝術與人生」為主題的相關的兩篇文章,讓學生在此基礎上更深刻的把握課文的主題。
五、關注每一篇課文的解讀
在重難點突破上,根據我個人的經驗,我覺得可以有以下三個方法:①抓關鍵詞句,理解它們在語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其感情色彩,推向它們的內涵,體會表達效果,學會遣詞造句。②抓篇章結構,揣摩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③抓文體的辨別,,明確記敘性、說明性課文及詩歌的基本特徵和教學重點。。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從三件事體會:魯迅關心他人、敢於抨擊反動勢力,關心後代青年成長等。這樣,突出值得借鑒的表達方法,以典型時間反映人物精神面貌,體會精準的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又如《白鵝》中抓住「好一個……的白鵝。」這句式樣的句子反復出現,作用有四:A暗示課文要點與層次;B強調了本課要表達的中心;C巧妙地將記敘與抒情融合;D對小節內容予以概括總結。
其他還有很多的內容,我想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細細對照,認真反思,將所學與實踐結合,努力提高教材處理分析能力和實施教學能力。
我想,如果每一個語文教師都能認真的研讀、吃透教材,那麼語文教學,再也不是先前簡單的分段、概括段意、歸納中心,了解文章表現了什麼精神,體現了什麼思想,而是更注重對語言的品味,更講究如何讓學生全身心浸染於語境之中。文學素養較高的老師,懂得什麼時機該讓學生「圈點批註、摘抄書作」,什麼時候該讓學生「品詞品句、咬文嚼字」;懂得恰到好處地「動情誦讀」來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知道「靜心默讀」地拉長學生的體驗過程。
在教學中真正達到正確「解讀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攻破我們的教學重、難點,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才能使數學課堂因解讀精闢而變得精彩紛呈。

『肆』 如何研讀教材,准確把握教學目標

如果把課程標准比作圓心,那麼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就是半徑,無論圓有多大,都離不開圓心這個核心元素。教師通過解讀教材來理解課程標准,同時用課程標准來駕馭教材。 毫無疑問,教材又是教師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載體,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也是政策性很強的課程資源,要充分認識到教科書的重要性和嚴肅性,但是,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第一,必須重視其他課程資源的合理、有效的開發和利用,使教科書與其他課程資源相互補充、相互整合、取長補短。第二,在使用教材上,要堅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實現「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想境界。 如何鑽研教材,實現「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呢? 一、把握「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下稱「新教材」)的特點。 第一,新教材注重引導學習方式的變革。新教材根據課程改革綱要的精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程和內容設計上注重改革學生呆板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踐、搜集資料、合作交流以及體驗、感悟和反思活動,從而實現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拓展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第二,新教材把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反映在主題和內容的編排中,試圖把知識學習、能力培養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與形成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綜合考慮,反映在課題和內容的設計上,從而全面實現新課程的總目標。 第三,新教材強調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一方面關注並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另一方面也注意及時恰當地反映學科發展新成果,增強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努力克服學科中心主義的傾向。 第四,新教材體現學生的身心特點。教材的編寫體例和呈現方式盡量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第五,新教材為創造性教學留有餘地。新教材更多的是為教師進行教學提供資源,需要創造性地使用,絕不能簡單地把教材當作教條來教,落實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建設者的理念。 二、解讀文本,把教材內化為自己生命化語言和思想的存在。 首先,要理解教材。教師要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理解教材的本意和新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和難點,內化教材的內容和精神。「這法那法,鑽研不透教材就沒法。」1、朗讀,讀出情感。教師應該也必須把教學的內容(課文)朗讀好,做到讀正確、讀流利、讀出感情;做到口中讀出聲音、眼中讀出畫面、心中讀出情感、手中讀出筆記。於永正老師認為,「老師朗讀得好,備課就完成了一大半工作。」老師朗讀得好,課堂上才能自信地讓學生跟你讀。台灣王財貴教授認為,「跟我讀」是最簡潔、最有效的朗讀指導方法。「師生都能讀得入情入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靈性的、充滿情趣的,也一定是有效的。讀好了,一切講解都會顯得蒼白無力。」2、默讀,讀出見解。教師要潛下心來,與作者、編者對話,做到讀懂、讀透、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何謂「讀懂、讀透、讀出自己的『獨特感受』」? 我們認為,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圖、明確教材的重點難點,還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價值判斷。比如,我上《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一課,在研讀教材時,我發現編者說「全詩熱情歌頌了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情鞭撻了反動統治者。」對於現在的六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如何體會「無情鞭撻了反動統治者」這一思想內涵呢?我進行大膽地調整,定位為「引導學生對『生』與『死』進行思考,確立『生』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即使是『死』也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犧牲』的生命價值觀教育」;比如我上《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不僅喚醒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更從「小女孩」身上學到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真摯熱愛,即在任何時候、任何境況都不要放棄對生、對美、對善良、對幸福的嚮往和追求!這樣,在你告別這個世界的時候,就能夠「嘴上帶著微笑」;比如我上《九色鹿》一課,不僅要學生學習「九色鹿」的善良,更要學習「九色鹿」不畏強暴、勇於斗爭、處變不驚、敢於維護自己權益的精神,等等。 我以《匆匆》(人教社大修訂版教材第十二冊、人教社實驗教材第十二冊)為例,說說備課時,怎樣讀教材。(1)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什麼思想、有什麼特點,等等。(2)讀生字詞。「挪」、「蒸」(挪移、蒸融)做到讀准字音,了解字(詞)義,必要的時候,要查字典、詞典。比如,「蒸融」是什麼意思,作者為什麼說「如薄霧,被初陽蒸融了」,而不說「如薄霧,被初陽蒸發了」呢?我查《現代漢語詞典》,詞典中沒有「蒸融」這個詞,只好分別查「蒸」和「融」,再聯繫上下文和作者的心情來體味,發現朱自清先生用詞是極為考究的,「融」有「融合」、「融化」、「融解」的意思,給人的感覺是柔和、是無痕,這與「薄霧」、「初陽」是相稱的、協調的,更與整個文意——時間流逝的「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是一脈相承的,如果用「蒸發」就顯得生硬、突兀了。雖然這些不一定在課堂上講,但是老師要了解、要理解。生字詞,老師還要練習書寫,寫得工整、規范、漂亮,特別是「蒸」字,字形是難點。教師的板書,力爭讓學生看清筆畫筆順。(演示板書,看聽眾看清筆畫筆順。)(3)讀課後思考練習,明白意圖,為確定教學目標打下基礎。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 分析:這一題有兩個要求,這兩個要求都非常重要。一是朗讀。朗讀,是最經常、最重要的閱讀訓練,也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主要方法。「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閱讀教學重要的目標,課程標准把它放在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課後練習也把這一條放在第一題; 二是概括能力、思維能力的訓練。編者只提「想一想」課文主要寫的是什麼,這是降低要求。怎麼處理呢?先默讀思考;然後交流討論;最後說一說。只要說到要點,允許不完整、允許有自己的表達方式。 ②找出含義深刻的句子或自己特別喜歡的句子,如,「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聯系生活實際,和同學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分析:這一題,目的是啟發學生讀中用心感悟,落實課標提出的「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理念,培養學生的閱讀欣賞能力。方法是:讀書、聯系生活實際、與同學交流、說自己的理解或自己為什麼「特別喜歡」。教師可以採取「先扶後放」的教學策略,如用好題中給的例子,分析這樣表達的好處。這是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 ③作者是怎樣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仿照課文中的寫法,再寫幾句。 分析:這是一道「理解與運用」語言,使學生既得「意」又得「文」的練習。先是讀中找,找到作者「具體描述日子去來匆匆的」內容,體會作者把看不見的「日子」匆匆的腳步,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事物,形象可感,並且採用比喻、擬人、排比、疊詞等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形象;然後,聯系生活實際,進行仿寫練習,讀寫結合,運用語言。 ④背誦課文,並把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分析:這個練習主要是積累語言,落實課程標准提出的要有「較豐富的語言積累」的目標。 課後思考練習,往往就是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編者意圖的集中體現」(袁微子)。換句話說,一篇課文的教學,一個課時也好,兩個課時也好,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讀自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獨立完成課後練習,就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這篇課文老師就算教完了、學生就算學完了。(4)讀單元組「導讀」和語文園地的「回顧·拓展」,明確教材的位置、作用、訓練點等。 《第一組》(導讀),第一自然段,提示本組課文的內容(主題)「感悟人生、獲得人生啟示」;第二自然段,提示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一是「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二是「體會表達方法」,嘗試運用。《匆匆》課後思考練習2、3就是落實這兩個訓練點的。 再看《回顧·拓展》,提示了這么兩點,一是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二是獲得這種見解的方法——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獨立思考。《匆匆》課後思考練習2就是這一訓練點的具體化。(5)朗讀課文,教師先要把課文朗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3、讀《教師教學用書》,「站在編者的肩膀上」看教材。《教師教學用書》是教學的直接理論依據,是教師備課的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教師教學用書》的《說明》部分對全冊教材的基本結構、主要特點、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這是我們把握該冊教材和教學的重要依據,讓我們「胸有全冊」;《教師教學用書》的每個單元,先是「導讀」,提示整組教材的主題、特點、訓練點等,讓我們「胸有全組」;《教師教學用書》的每篇課文,包括教材解讀、教學目標和教學建議等,讓我們「胸有全篇」。 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制定教學目標了: ①掌握本課2個生字,正確讀寫「挪移、蒸融、游絲、赤裸裸」等詞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積累語言。 ③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感受語言的優美和作者的表達方式,嘗試運用。 ④通過搜集資料、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揣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懂得時間寶貴,樹立珍惜時間的意識。 「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是語文教學目標的簡約概括,因此,教學目標的②③兩項是教學的重點;又由於學生的年齡特徵和生活經驗,他們對時光易逝、對人生哲理還缺乏實際生活體驗和思考,因此「抓住重點詞、句、段進行揣摩,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是教學的難點。4、我對「創造性使用教材」的理解。 這是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部分提出來的,即「應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從「教教材」到「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是一個質的飛躍、是歷史性的進步。 「用教材教」的可能性。我們處在信息化社會,信息的豐富多彩與信息獲取途徑的方便快捷,使得我們幾乎可以隨時隨地搜集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補充教材、拓展教材、豐富教材。再則,學生生活的豐富性和不確定性,使教材在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的同時,變得生動和豐富起來。 「用教材教」的必要性。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呈現的,文本是相對固定的。雷實教授(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成員之一)曾說:「教材,在它出版之日起,就落後於時代了。」我們在用教材的同時,有必要根據時代變化的要求,對它進行必要的補實,甚至修正,常教常新,常用常新,年年歲歲「文」相似,歲歲年年「教」不同。 但是,正如前文所說,教材是教師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載體,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也是政策性很強的課程資源,那種置教材於「課後」,隨意「超越文本」、「超越教材」是不可取和不負責任的。「教教材」、「教好教材」仍然是基礎、是前提。如果教教材、教好教材都存在問題、都有困難,那麼,用教材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無異於緣木求魚,甚至有荒廢教材、糟蹋教材的危險。因此,在備課中,教師一定要理解教材,分析教材,鑽研教材,還要廣泛閱讀、豐富積累、關注生活、了解學生,為創造性使用教材作充分准備。比如第十二冊編排的「實踐活動」《「我們與周圍環境」的調查》,在農村,沒有「有關的單位」可以訪問,也沒有「圖書館」和「網路」可以查閱有關資料,怎麼辦? 一是,老師做職業生活的有心人,天天都在備課,比如把「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地球日」、「世界大氣日」的報紙,收集起來,給學生讀。老師的這種習慣也將自然不自然地影響學生、傳遞給學生。 二是,引導學生學會看電視,注意從電視節目中獲取信息,特別是中央10套教育科學頻道,是重要的課程資源。 三是,從身邊出發、從小事做起,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比如稿紙正、反面用,比如不用一次性水筆,比如盡量少用塑料袋等。(

『伍』 教師如何研讀教材

一、研讀教材 許多教師對讀懂教材容易忽視(有多少教師備課之前把教材從頭至尾認真通讀了一遍?),但這又是「用」好教材的關鍵前提。 讀什麼,一是標題,二是內容 讀標題是前提,標題是一節課或一單元內容的主題,文字雖少,但卻是教學內容的最集中體現,也是一課的靈魂所在。標題中的關鍵字,要逐字分析。(舉例:讓生命之花綻放、挫折面前也從容、禮貌顯魅力、正義是人類良知的「聲音」)不能正確把握標題,老師的授課可能就會像寫作文一樣,下筆千言,離題萬里。 讀內容:具體到每一課,首先要看正文宋體字,共分幾段,都有哪些內容,每點內容有幾個層次。再看虛線框部分,設計了什麼樣的活動?提出了什麼問題?與正文是什麼關系?教材中的資源鏈接和名言警句是什麼?什麼意思?編寫者幹嘛要放在這兒? 舉例:某教材初一上冊第12頁「青春啊,永遠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屬於那些永遠力爭上游的人,永遠忘我勞動的人,永遠謙虛的人。――雷鋒(擴展教學內容:提示青春的內含) 怎麼讀:讀標題要講究順序,由大到小,由宏觀到微觀。從單元-課-框題-目。只有把握好這種順序,才有可能正確理解所講內容在教學中的地位,把握教學側重點和層次。比如,對責任的認識(初一到初三都有,父母、同學關系初一、初二都有,怎麼辦?) 二、把握教材 通過前面的研讀,對於這一課的主題和要講的內容,教師有了大致了解。那麼,是不是就可以了?這只是第一步。 找關系:建構知識的聯系,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也是許多教師特別是年青教師最容易忽視的東西。比如,許多教師在授課時,沒有弄清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出現邏輯上的混亂和內容的重復交叉。 顯性的關系:政治教材從文體上看,可以大致歸結為論說文,論說文在構建內容的時候,往往會遵循一定的邏輯思路,比如總分關系、並列關系、遞進關系(還是以讓生命之花綻放一課為例)、轉折關系(感悟青春)。了解了教材間的關系,教師就需要通過一些過渡銜接語將這些內容貫起來,使整堂課渾然一體。許多教師的課之所以給人感覺散,往往也是因為欠缺這些語言。 析重點:(重點、難點)課標相應的規定(對課標的理解即要把它看作學生學習所應達到的目的,同時也要把它看作學科最基本的要素。但如果過於強調課標,則造成教學過於單一,體現不出課標所輻射出知識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把教材與課標相結合時,還要看看教材對課標作了哪些擴充,為什麼要擴)、教參的建議、學生狀況(學生已經知道多少?知道到什麼程度?學習能力如何?存在哪些欠缺?最感興趣和最想了解的問題是什麼?學生的困惑是什麼),其中對學情的分析是關系,教師在課前應做好充分的調研。(規劃學習、教育的力量、教育權) 三、挖掘教材 找講點:教材講解是否到位?(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其歸納的結論有無其它可能?哪些點甚至可以忽略?哪些點可以補充進來?教材本身有無知識和邏輯上的缺陷?知識和材料的安排是否貼近學生實際?是否符合學生需要和認知規律?能否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材料是否有時代感?有無更好材料? 以「不言代價與回報」一課為例: 本課共分為三層: 是什麼: 承擔責任的代價 承擔責任的回報 為什麼:(1)是自尊自信的具體表現(2)是自立自強的必然選擇(3)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怎麼辦:(找准講點)(1)自願選擇責任-正確評估,合理選擇(2)並非自願選擇-積極承擔,無怨無悔 再如「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一課。本框由「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和「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兩目組成。(內容-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 全書的邏輯很嚴謹,論證很周密,但總讓人感覺少了點什麼。如何挖掘講點,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呢?通過思考,我們認為是否可以在以下幾處做點文章: 為什麼大家覺得憲法離我們很遠? 憲法的核心價值或者體現的法律精神是什麼? 如何真正在全社會樹立崇尚憲法權威的意識?(對法律制定或修改的監督-刑法修正草案;對國家機關包括執政黨行為的監督;對憲法穩定性的維護。) 四、擴展教材 經過了前面三步,教師的授課基本上不會出現多大問題。但是,一堂課要上得精彩,還需要經過最後一步,擴展教材 1.對教材內容的調整 取捨-即對符合教學目標的內容取而用之,不符合者則舍而棄之。 增補-即從課外精選具有時代氣息或學科前沿成果的資料,或是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素材,補充到教學內容中來。 拓展-即對教材重點中表述不夠充分或例子不夠充足的地方予以擴展或充實。 變通-即將教材中的事例或情境加以適當改造,使增大其效能。 調整-根據前面對教材的分析和學生調研,對教材的知識結構和輕重處理進行調整。先講什麼,後講什麼,在教學中,哪些點需要重點強調?哪些點可以一帶而過?(還是以不言代價與回報一課為例) 設置好調節點(討論、活動、放材料) 整合-重組教學內容(軍訓-愛集體、正確認識自我、自立自強教育等) 2.對教材內容的加工 深化-即深入挖掘教材內容的學科思想、學科方法,或文化底蘊。(上位知識的重要性,學科獨有的觀點、理論和方法。教學設計中,每課都能圍繞大目標開展教學,成長中我-提高生命質量,我與他人-人際交往之道;我與國家和社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易化-即對教材難點作深入淺出的轉化,如運用比喻法、類比法等,使深奧費解的知識淺顯化。 類化-即把知識點歸屬到一定類別中,從而將知識的范圍放大、有助於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簡化-即把紛繁復雜的知識通過削枝葉突主幹而使之簡潔化、簡明化,從而起到以簡馭繁的作用。簡化的辦法一是提要,二是概括。 提升-教學的升華點、高潮在哪兒?如何讓教學提升一個層次,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樂得-思維的挑戰(1)矛盾沖突的解決(兩難問題,理論與實際的沖突,情理法的沖突-隱私權)(2)學生困惑的澄清(認知、情感問題-善辨是與非)(3)教學意義的挖掘(自覺行動的基礎-對責任意義的挖掘、對消費維權意義挖掘)(4)問題認識的擴展(多角度發散,與前面有交叉,不僅僅針對意義、廣度和深度) 隱性的關系:前面對教材的把握更多是探討一種顯性的關系,在這里,要提示內容背後的東西。比如「責任的代價與回報」,教材並沒有提,是因果關系嗎?是不是有代價就一定有回報?付出是不是就為了回報?(文華枝付出腿換來其它乘客的安全,得到榮譽和上學機會)沒有收獲怎麼辦?遭人誤解怎麼辦?(替父還債的全國誠實守信模範武秀君)引導學生認識到,回報有物質上的還有精神上的,有顯性的有隱性的。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社會和他人的肯定,營造一種良好的氛圍) 舉例:維護人格尊嚴(由己推人到國家、由知到情到行。) 網化-即把教材內容組織成有層次的網路機構,使學生形成整體觀念,清清楚楚幾條線,而不是模模糊糊一大片。(高中要求更明確) 3.對教材內容的組織(1)材料的選擇與使用(教材已有的東西如何使之更有時代感,更能吸引學生興趣?材料的類型文字、圖片、音像針對的不一樣。視頻在激發情感方面的好處-師生之情,電影課-多彩的生命世界,多少案例合適?如何挖掘?一例到底?什麼時候用,先材料後觀點,還是先觀點後材料?因人而異,因情況需要而定,沒有最好,只有適合)(2)開展什麼樣的活動,是讓學生去體驗(很多過程不能再現,很多東西不能體驗)、去分析、去反思?藉助電視一些節目?(3)教學形式的使用 外在形式:吸引學生,符合學生的特點-避免非法侵害的劃圈,民族精神里的時間表、追尋高雅生活的車站) 內在形式:通過一個什麼東西把教材內容貫連起來?全面用過渡銜接語是一種方式,也可以通過一個人(在責任中成長)、一個企業(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一個物品、一個話題(新中國發展歷程-民族精神,上北京去旅遊-價格變動的影響)、一則案例或者一組對比案例(對比案例-調節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緒,故事續寫-法律護我成長、防範非法侵害)。可以是一次都給(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適合基礎較好學生或易於接受的知識),也可以是連續給(讓學生置身其中,始終帶著懸念和興趣聽課,對未知的東西都有一種好奇心) 最後,提醒教師們在創造性處理教材時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不惟不脫,把握核心(現象:教材幹凈,不看不用。) 創造性地處理教材要遵守兩條原則:一是信奉而不惟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前者強調對教材的態度,創新不是要老師完全脫離教材,要相信教材是在國家課程標准目標指導下經教育專家編寫的,反映國家對培養人才規格的要求,具有很強科學性,是教學的很好的載體,是老師與學生學習、交流的主要平台,不要輕易否定,依個人意願任意取捨編排或拋開教材另搞一套。不惟是即根據實際情況而確定教學,再好的教材也有需要改進、調整、重組的地方。後者是強調處理教材的行為,是指在用教材作為培養學生的工具時,要結合社會、學校、學生的情況而有所創新。 2.貼近實際,講求實效(維護人格尊嚴的導入,責任的代價與回報的導入,隱私權一課的導入。) 教師平時應注意具體生活中的事例和學生問題的搜集。

『陸』 語文教師如何讀懂教材

【作者簡介】龍墀,湖北秭歸縣教育科研信息中心。
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益現狀引起了各方極大的關注,許多同仁就更好更快地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出了許多寶貴的建議和可行的主張。此情,讓我回想起毛澤東關於「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教導,同時喚起了個人的反思。1960年我開始任教研員時,隨老同志多次到小學聽語文課,評課的焦點多集中在讀懂教材和用好教材上。由此,「讀懂教材,用好教材」這個要求就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腦海中,並成為個人工作的經典,伴我到90年代末期。之後,不知為什麼,莫名其妙地對之淡薄,甚至幾乎忘卻。直到2005年,在幾所學校聽課之後,「讀懂教材,用好教材」又從腦海中跳了出來,眼下的情景,促使我不得不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
一、讀懂教材的前奏
要真正做到讀懂教材,首先必須弄明白以下相關的三個方面。
1.讀懂教材的含義
所謂「讀懂教材」,就是指對教材的內容要有明確的了解,要理解得透徹,不能含糊,不能一知半解。具體到閱讀一篇文章,不僅知道寫的什麼,還要弄清楚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乃至語言特點和別具一格之處等等。可想而知,讀懂教材不是一般的閱讀,而是一個必須動天君,下工夫,積極思維的讀、研活動過程,是教師的專職專利。
2.讀懂教材的意義
教材是根據現行課程標准編選的一本書,是由一篇篇文章組合而成的,它的架構、階段、組元、選文、練習等無不體現著理解、積累、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各項任務,是教與學的依據,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是教學過程的支架。沒有教材就沒有教學。因此,教材是教學活動的重要憑借,是學生必須認真學習和掌握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學會學習的例子。
實踐經驗證明,教學效益的高低,關鍵之一取決於教師是否讀懂了教材,只有讀懂了教材,有效教學才有基礎。因此,讀懂教材是教學的需要,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保證。另外,讀懂教材這一要求對教師而言,是教師盡職盡責,實踐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宗旨的需要。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把「讀懂教材」視為一般的號召或要求,應當作為國家賦予教師的政治責任和職業責任,必須嚴肅認真地履行之。
3.讀懂教材的主要內容
現行的語文教材是文選型的,入選的文章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各篇文章的具體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都各具特色,但是就每冊(本)整體而言,其主要內容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字、詞、句、標點符號;二是字、詞、句、標點符號所表達的意思;三是選文的布局謀篇和表達的技能技巧。縱觀長篇巨著或短文雜什,無一不是由這三個要素組成的。弄明白這一點,有利於根據篇目的具體特點,因文而異地組織閱讀教學,有效地提高閱讀教學質量。
二、讀懂教材的主要方法
1.通曉語文教材的編排體系
讀懂教材必須從總體上入手,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是由編寫組依據《語文課程標准》的精神編寫出來的,必須受《課標》的理念及目標所規約。因此,教材具有法定性。現行小學語文教材基本上是以問題組元的,每單元中有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語文實踐活動等方面內容。每單元之間既有聯系,又相對獨立,即有語文訓練的側重點。每個學段各冊單元量大體一致,每單元教材的編排均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單元導讀提示,闡述本單元文章的內容及特點、訓練側重點及學習方法等,自然非常重要。第二部分為教材,均為名篇佳作,是教學的主要內容憑借。第三部分是語文園地,高年段為回顧拓展,實際上是積累語言文字和運用語言文字訓練及學習規律和方法的習得。各板塊和欄目互相聯系,形成一個整體。通曉這些特點,有利於從教學角度去透徹理解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的內容和作用,打好用好教材的基礎。
2.走進文本,與作者對話
文本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出自作家的手筆,其內容是一定的客觀生活經過作家的提煉之後用語言文字反映出來的。因此,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及情景,無不打上作者的人生態度、世界觀和價值觀的烙印。要讀懂並透徹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意,就必須走進文本之中,與作者對話。為此一定要改變閱讀者的角色,把自己當做文章的作者,融入文章所反映的情景和環境中,去認識、去體會、去感悟文章中的人和事物。如讀《十里長街送總理》,就要想像自己彷彿身臨其境,在與人民一道送總理。這樣當讀到「靈車緩緩在前進,牽動千萬人的心。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奔跑」時,自己也會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並感覺到在追著靈車奔跑,呼喚靈車停下來。又如讀《開國大典》,就要想像自己彷彿身臨其境,正與首都30萬人民一道參加開國大典。這樣當讀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時,那種自豪的感情便會油然而生,會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樣發出感嘆:「這庄嚴的宣告,這雄偉的聲音……」當讀到「新中國第一面國旗——五星紅旗徐徐上升。三十萬人一齊脫帽肅立,一齊抬起頭,瞻仰這鮮艷的國旗」時,就會很自然地體會到五星紅旗升起來了,從而升騰起對新中國無限熱愛的感情。當讀到對閱兵式的描寫時,也便會同作者一樣,對新中國的保衛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出由衷的贊美。這樣,不僅和文章作者相識,而且心相通,情相投,與之無間對話交流,才能真切地讀懂文章寫了什麼,怎麼寫的,為什麼這樣寫等問題。
3.明確身份,把握重點
但是就教師的讀而言,不僅是選擇的方法問題,更重要的是讀的身份問題。個人認為宜用三種身份去讀,三種身份讀的目的各有側重。
一是一般讀者的身份。目的在於掌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賞析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和寫作方法。
二是學生的身份。目的在於思考學生在閱讀中會有哪幾個字不認識,哪幾個詞的詞義不明確,哪幾個句子難以理解等難點、疑點和可能生發的問題,為課前預習參考。
三是教師身份。教師必須下工夫鑽研課文,多問幾個「為什麼」,自問自答,直至自己滿意方休。作者寫了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寫,為什麼要這樣謀篇布局,為什麼要用這樣的修辭手法,為什麼要用這樣的表達方式等等。一句話,就是通過對語言文字表達形式的咀嚼、推敲、比較、分析,探究作者的真實意圖、字里行間所蘊涵的思想感情,從文字的表面深入到文字的背後,觸摸到作者的心靈。如《游園不值》中的「小扣柴扉久不開」句中的「扣」字,有「衣扣」「剋扣」「扣留」「敲」「繩結」「套住」等多種意思,在本詩句中應取哪一種意思,從比較中得出,應是輕輕「敲」,至此才能稱之為讀懂。此時此刻,文字就不是躺在紙上,而是站起來和你對話,也只有深入到文章深處,才能做到和作者敞開心扉對話,進行心靈交流。然後,要根據《課標》精神、單元目標正確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的及教學方法,設計怎樣引導學生理解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的教學程序,從而為高效教學奠定基礎。
三、讀懂教材的自測
讀懂教材是教師的天職,是否真正讀懂了,還必須自覺地進行自測,對如下六個方面實施自測。
一是對文章作者個人相關資料是否了解,如作者的簡單經歷、工作和作品等。這對理解文章反映的客觀思想大於主觀思想的矛盾十分重要。
二是對文章相關的資料是否掌握,如同一體裁、主題、內容、表達形式的作品等。此舉一反三大有裨益。
三是對文章背後的含義弄明白了沒有。有的文章作者由於所處環境(時代背景)的關系,往往在反映現實生活上多採取了隱蔽的手段(方式)。或含而不露,或借物達情表意,在文字表面呈現的是平靜的湖面,裡面則是滾滾的波濤,而這正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對此是否明白。
四是對文章的空白找出來沒有。留空白是文章的一種表達技巧,是作者有意留下的。有的是在作品中對所表達對象的認識有爭議,有的是對作品內容理解可以深化,作者不予明確表達或深化表達,特意留下來,讓讀者自己去想,去思,去繼續表達。空白是一個思維訓練點,更是落實讀寫結合的最好契機,一定要找出來。同時回答需不需要補白,怎樣補白,不補白對文章的表情達意是否有影響,要有一個明確的態度。
五是對文章固有的內容是否全面透徹地理解了,如寫作技巧、語言特點等,此對讀寫結合,特別對寫作的教學指導十分重要。

『柒』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鑽研教材,尋找教材的落腳點

語文教學,他是一個知識經驗積累的過程,需要我們掌握豐富的知識,這樣才能有助於幫助我們掌握教材的重難點,確立教學中心目標。據我個人認為,語文教材的落腳點就在於你如何去上好每一篇課文,而課堂的教學設計又離不開學生主體,只有緊扣學生主體,以自己教育的對象相結合,這樣才能融匯貫通。

『捌』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 (轉)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理解和把握教材 小學語文教材並不等於教師的講稿。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學會分析教材,正確理解和把握它,它關繫到教師的課程設計、課程組織與實施;更關繫到教學目標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達成。所以說,教材分析是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是教師備好課、上好課的前提。在分析教材過程中,教師經常要仔細琢磨「教什麼」「怎樣教」「教材的知識結構、內在聯系」「教學的目的要求」以及「教材的地位、作用、重點、難點、關鍵及蘊含的思想方法、德育因素」等問題。所以說,教材分析又是教師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並逐步達到駕馭教材的重要途徑。教材分析既關繫到教,也關繫到學,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理解教材編寫的思路和結構 1、通讀教材,領會全冊教材的訓練體系。 2、演讀課例,准確把握課文序列的關系。 教材通常由各個單元構成,而各個單元之間又有內在的訓練序列銜接關系。把握這種關系,在授課時就知道哪組單元該講哪個專項的知識,在講課時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點出擊。使教材為我所用,為學所用。 3、鑽研課後習題,把握課文重點訓練項目。 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每篇精講課文的後面都設有精美的練習題,這些習題隱藏了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和難點。聰明的老師是不會放過這些習題的鑽研。認真揣摩這些習題,你會發現這篇課文原來是這樣教的,在教學中才能真正做到講要講的內容,練需要練的項目,就不會泛泛而談,語無倫次,更不會一篇課文下來不知自己講了什麼,學生不知學了什麼。 二、明確教材在知識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新舊知識、技能的聯系,是搞好新知識、技能教學和實現知識系統化的重要環節。教師應該認真研究教材內容中的新知識和前後教材中知識的關系,發掘新知識、技能的「生長點」,以實現知識、技能的正遷移。還要分析教材中新內容與相關知識的聯系與區別,不斷將新知識歸納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努力構建各類知識、技能的網路,從全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教材。 三、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難點。 在認真分析教材的編排體系和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的基礎上,還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材特點,並結合學生實際,分析研究教材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以便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做到在教學中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帶動全面,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確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與關鍵點,是分析研究教材的關鍵步驟。 總之,教師解讀教材有多深,就決定他的學生在課堂上走多遠。希望我們教師能靜下心來認真讀書,真正讀懂教材、讀透教材,引領學生們徜徉在語文課堂之上,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

閱讀全文

與中小學語文教師如何研讀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9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