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語文學科的目標是什麼我追趕的目標是達成這個目標,我怎樣做
語文學科的目標就是培養讀寫能力,具備文字功底和文學素養,它也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是每個人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能力,要想達成這個目標,就要多閱讀一些經典的文學名著,並寫讀書筆記,寫出自己的心得體會。
語文,人文社會科學的一門重要學科,是人們相互交流思想的漢文及漢語工具。它既是語言文字規范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藝術,同時也是用來積累和開拓精神財富的一門學問。
歷史起源:
語文一詞出現的歷史並不長。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
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
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甚至擴張到其他國家的一門主課。
2. 語文課程標准目標從哪四方面提出要求
語文各階段目標分別從以下四個方面提出要求: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有一定的審美性與實用性。
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語文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語言知識及文化知識的統稱。一是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也就是運用書面語和口語的能力。
3. 怎樣確定語文教學目標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在語文學科中,教學目標的確定主要依據「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語文課程總目標對「知識與技能目標」有具體規定,如「學會漢語拼音」、「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等,這些說明了「知識與技能目標」側重的是具備語文學習的能力;「過程與方法目標」強調在實踐中學習,如課程目標中的「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這五大板塊,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語文的實踐性;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則側重的是審美的陶冶和情感的升華,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三維目標」是確定教學目標的基本方向和依據,因此,在作答此類題目的時候,應按照這三個方面的目標進行闡述。
二、教學目標的表述
通常情況下,語文教學目標表述要掌握五個基本要素:行為主體、行為動詞、行為對象、行為條件和行為標准。這是大家在作答中需要注意的。教學目標的表述要體現其規范性以及學科特點,所以需要大家明確這五個要素的基本內容。一是行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要明確其主體是學生,由於教學目標的指向是全體學生通過學習後達成的結果,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因此教學目標應是學生在學習中的變化或結果。在具體表述中可以採用「學生能……」、」學生會……」等形式;二是行為動詞,在表述中行為動詞應具有可測量、可操作、可理解的,如」說出、寫出、解釋、復述、默寫、背誦」等詞對學習的結果有所明確,可運用到教學目標的表述中;三是行為對象,指的是確定學習行為所涉及的內容,一般而言,行為對象相當於行為動詞的賓語,在教學過程中,明確行為對象能使學習具有導向性,同時也能體現出學習的重點,所以在表述中要針對文本內容明確行為對象。四是行為條件,也叫行為情境,主要說明學生在何種情境下完成的指定學習行為,如「藉助漢語詞典……」、」在了解作品創作背景的基礎上……」等,從而為學習結果提供了特定的范圍限制。五是行為標准,一般可採用完成行為的時間或准確率來衡量,如「准確無誤地背誦……」「五分鍾內完成……」這些表述旨在體現學生對目標所達到的程度。
總而言之,語文教學目標的制定應適用於全體學生,是學生能夠達到的基本目標。因此,在具體表述教學目標時應注意其主體性和規范性。
4. 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的總目標是什麼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5. 語文課的「三維」目標是什麼
什麼是教學三維目標
(三維目標不是三種目簡褲標,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也不是三種類型)
教學三維目標是新課程目標的三個維度:
1、知識與技能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學會)
2、過程與方法維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會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難度的目標(立足於讓學生樂學)
三維的課程目標是一個問題的三個方面,而不是獨立的三個目標.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完成了—維目標再落實另一維目標,它們是聯系在—起的.例如,在教學數學的每一個知識點時,教師首先應想到的是用什麼方法使學生產生興趣,願意學習它,樂意學習攔凳簡它,並且容易接受它,這就是情感的目標;數學來源於生活,它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學習某個知識對學生的生活會有什麼用處,會帶來哪些方便?這是價值粗啟觀的目標.學生的情感會帶來他們對價值觀的認識;價值觀又會使學生產生對這一知識的情感.
因此,三維目標是統一的,在教學中是同時進行的有機整體,不可分割的.任何割裂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健全發展.
6. 《語文課程標准》中的課程目標是根據哪三個維度設計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
課程目標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三者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目標的設計著眼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閱讀日常的書報雜志,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背誦優秀詩文240篇(段)。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運用口頭語言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
目標根據 知識和能 力、
過程和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三個維度教學設計
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路是九年一貫,整體設計,盡可能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所以我們把整個目標系統分為總目標和階段目標兩部分.就目標設計的結構框架來說,縱向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這三個維度,但這是隱性的線索;橫向則是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五個方面,這才是顯性的呈現.
設計語文課程目標遵循哪些指導思想?
課程教材研究所 崔 巒
課程目標是語文課程標準的第二部分。它體現了語文課程在培養人方面達到的目的、提出的要求。包括「總目標」和「階段目標」。是語文課程標准化的核心部分。
設計課程目標的指導思想,一是九年一貫整體考慮,體現課程目標的整體性、階段性和連續性。
以往的教學大綱,小學和初中分段設計,彼此缺少聯絡,在課程目標上難免出現重復要求、難易倒置、相互脫節等問題。這些問題必然導致在教材、教學上出現同樣的問題。此次,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上,九年一貫整體設計。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克服了小學和初中的割裂,使二者成為一體,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程目標的整體性、階段性和連續性。
二是從三個維度提出課程目標,全面而富有新意。
無論是「總目標」還是「階段目標」,都是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能力」「過程、方法」這三個維度提出的,比較全面。拿「總目標」來說,一共有十項。1-4項是側重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目標,兼有「過程、方法」的目標。第5項是側重於「過程、方法」的目標。6-9項分別從識字寫字、閱讀、作文、口語交際諸方面提出目標,側重點是「知識、能力」以及「過程、方法」。第10項從能力方面提出新要求——「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
說課程目標有新意,除了目標從三個維度提出、體現新思路以外,還表現在:課程目標很好地體現了前面講到的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特別是全面提高語文素養的理念,轉變學習方式、使學生學會學習的理念。課程目標從時代需要出發,提出一些新目標、新要求。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初步具備蒐集和處理資訊的能力」「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
三是從五個方面提出「階段目標」,其中「綜合性學習」的目標更應引起重視。
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五個方面提出要求。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在各個年段的具體目標中,都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目標。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值得認真研究,並在實踐、探索中逐步積累經驗。
《課標》中沒有案例
經驗之談,我覺得基本的內容:現代文,古文,古詩等還是有的,但是難度以及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不一樣的。
以前大多是背誦,分析為輔。
高中時該背的必須背,更重要的是學生要有分析理解的能力。做高中語文試卷最常見的會給你沒見過的現代文,古詩,古文,要求你去分析,和課文知識點相通。要求學生學好課堂知識外會思考會分析。
這是最大的區別了。
第一學段習作教學的目標是:
1、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像中的事物。
2、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語詞。
3、根據表達的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
第二學段習作教學的目標是:
1.樂於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願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
2.觀察周圍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
3.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交流。
4.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5.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根據表達的需要,正確使用冒號、引號等標點符號。
6.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第三學段(5--6年級)習作教學的目標是:
1.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
2.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
3.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能根據內容表達的需要,分段表述。學寫讀書筆記,學寫常見應用文。
4.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根據表達需要,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5.習作要有一定速度。課內習作每學年16次左右。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1.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方面要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在課程目標上,應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行為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結果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同時並重。既應注重系統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標的達成,更應注重高尚的情操、個性、價值觀等目標的達成。偏廢了語文課程的隱性目標、表現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實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在語文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使語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內容應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密切聯絡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應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如報刊、影視、廣播、網路、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為課程內容,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教育者,在對上述人文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應切忌形式化、模式化、機械化,最重要的是應真正落到實處,以人為本,成為課程資源的組織者,成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喚起者。2.在語文課程教學方面要在語文課程方面體現人文性,我們認為,應在教學中完成三個轉變一是由教師強加體驗轉變為學生親歷體驗。傳統語文教學以灌輸為主,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常常是鸚鵡學舌,以教師的講授為准繩。此種教學雖也強調學生「揣摩」「領會」「體驗」,但其實質是一種「假」體驗,是教師強加的體驗。實施人文性教學,勢必轉變這種局面,鼓勵學生自主體驗,認可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多元化反應。二是由講授式教學轉變為研究性教學。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被視為知識的源流,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基本是「授」與「受」的關系,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精神被扼殺。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體,把教師看作課程的組織者,變授受式教學為商討、合作、研究式教學,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三是由「課堂權威」「話語霸權」轉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應在課程中充分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平等,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氛圍。說什麼話?說自己讀書的心得,說肺腑之言,不要說參考書上的陳言套話,更不要說輔導材料上的標准答案,只有教師自己心裡的真話,才能換得學生的心裡話。這樣才能實現師生間心靈的溝通,充分體現課堂民主和人文關懷。3.在學習方式方面學生的學習如果不具有感 *** 彩,將會是空虛、無意義的學習,是失去人文性的學習,羅傑斯稱其為現代教育的悲劇。要體現語文學習的人文性,使悲劇不再重演,筆者認為,主要應從學習的三個維度入手。首先,應在學習時間上倡導人文性,改變過去單一、固定的時間制度,體現學習時間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如可根據具體教學情形設定長課和短課。同時還應注意在語文課程中合理把握師生時間比,多一些時間給學生,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合作、多探究。其次,應在學習空間上體現人文性,改變以往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空間,拓寬課堂空間視野,構建開放、鮮活和充滿人文氣息、富於生命力的語文課程空間,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多元復雜的生活,利用綜合性語文教學活動和一切社會現象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最後,應在學習程式上倡導人文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程式,變教師強制下的被動學習程式為學生自主基礎上的主動學習程式,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基本理念。4.在教學評價方面評價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環節。在語文課程中體現人文性,首先應堅持正確的評價價值取向,在評價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應將語文教學的長遠效果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置於重要評價地位。在注重考察學生達到具體學習目標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具體而論,應掌握如下評價規范。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還應包括學生本人、同學和家長。評價不僅僅是師生評價,還應有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和家長評價,從而使評價更加全面、公正。二是評價方式多樣化。應改變以往單一的終結性評價體系,注重多種評價方式的運用,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糾正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的偏差,加強對學生發展過程的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三是評價內容全人化。《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學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發展即應給以進步性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7.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是指什麼
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是關於教學將使學生發生何種變化的明確表述,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期待得到的學生的學習結果。
具體地來說,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就是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與學的互動目標。新課程標准倡導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有三個方面: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教學過程中,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學活動以課堂教學目標為導向,且始終圍繞實現教學目標而進行。
新課標標准理念下,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與表述,與傳統教學目標表述中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將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有機的融入其中。例如,有的教師把《孫權勸學》的課堂教學目標確定了4項:1、了解文意,理解文章內容。2、把握本文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3、積累一些重要文言詞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4、使學生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這種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只是讓學生從課文中了解什麼、把握什麼、積累什麼,突出的是知識與能力上的要求,而沒有過程和方法的注入,與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表述沒有本質區別,不符合新課標對語文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要求。
由此看來,明確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內涵,對搞好語文課堂教學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它是做好語文教案設計的基礎,是開展語文課堂教學的前提。
8. 什麼是語文課程目標
在語文課程教學的過程中
為了實現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
根據學校以及學生的實際水平
所制定的課程實現目標
9.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是什麼
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
4、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
5、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
6、學會漢語拼音。能說普通話。認識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能正確工整地書寫漢字,並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
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8、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9、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
10、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9)語文學科課程目標是什麼擴展閱讀
歷史變革
中國清朝末年興辦近代教育之初,在各級學堂章程中有《功課教法》章,列有課程門目表和課程分年表。這是課程標準的雛型。1912年 1月,中華民國教育部公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准》。此後,課程標准一詞沿用了約40年。
課程標準的結構,一般包括總綱和分科課程標准兩部分。總綱規定學校教育的總目標、學科的設置、各年級各學科每周教學時數表和教學通則等。分科課程標准規定各科教學目標和教材綱要、教學要點和教學時間的分配、應有最低限度的教學設備以及教學方法和其他應注意的事項。
要求
隨著新的基礎改革的開展,國家教委和各地教委開始重新著手組織編寫新的各科課程標准。其要求是:
國家課程標準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國家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應體現國家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制定國家課程標准要依據各門課程的特點,結合具體內容,加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加強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革命傳統教育和國防教育,加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要倡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引導學生創新與實踐。
幼兒園教育要依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教育規律,堅持保教結合和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原則,與家庭和社區密切配合,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保護和啟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應適應普及義務教育的要求,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基本要求,著眼於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
普通高中課程標准應在堅持使學生普遍達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選擇性,並開設選修課程,以利於學生獲得更多的選擇和發展的機會,為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語文課程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課程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