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課文中的段落之間的關系有那些
1、總分關系:先用一個概括性的句子總述全段的主要內容,再圍繞這句話從幾個不同方面加以分述。它包括:①先分後總 ②先總後分 ③總—分—總。
2、並列關系:一段話中,圍繞一個意思,分別寫了幾個方面,句與句之間沒有主次之分,只是並列存在。
3、因果關系:一般一段話中有兩層意思:一層寫原因,另一層寫結果,兩者構成因果關系,有的先因後果,有的先果後因。
4、承接關系:整個自然段按事情發展順序,有的按時間先後順序或方位順序組織材料的。
5、轉折關系:段內層次的意思有肯定與否定之別,並有明顯的轉折詞「可是」或「但是」等分開。
2. 語文中除了有因果關系還有什麼關系列舉!
你說得是復句嗎?除了因果關系,還有:
1,並列關系,如:這種態度,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
2,承接關系,如:1928年賀龍同志率領部隊到石門北鄉游擊,以後又轉戰在恩施、得川一帶的汪家營、李子坳。
3,遞進關系,如:他不但認真研究了這個問題,而且解決了這個問題。
4,選擇關系,如:要麼,讓困難嚇住,承認失敗,要麼,戰勝困難取得勝利。
5,轉折關系,如:雖然我一看便知道是閏土,但又不是我記憶上的閏土了。
6,因果關系,如:因為他有堅定的信念,所以遇到困難從不氣餒。
7,假設關系,如:如果不是為了准備考試,我就和你們一起去公園了。
8,條件關系,如:只要他不是啞吧,他就總有幾句話要講的。
最常見的是這八種。
3. 語文所有關系詞有那些
一 ---就---
雖然 但是
如果 那麼
盡管 但
即使 也
一、聯合復句
並列關系中的關聯詞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時候……有時候、那
么……那麼、既然……又、一邊……一邊、也、又、還、同時。
選擇關系中的關聯詞有:是……還是、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麼……要麼
、與其……不如、寧可……也(決)不。
轉折關系中的關聯詞有:可是、但是、雖然……可是、雖然……但是、盡管……還、
雖然(雖是、雖說、盡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卻) 、卻、不過、然
而、只是。
因果關系中的關聯詞有:因此、因為……所以、既然……就、因為(由於)……所以(因
此、因而)、之所以……是因為、既然(既)……就(便、則、那麼)。
條件關系中的關聯詞有:只要……就、只有……才、凡是……都、不管……總、只有
……才、除非……才、只要……就、無論 (不論、不管、任憑)……都(也、還) 。
遞進關系中的關聯詞有:不但……還、不僅……還、除了……還有、不但……而且、
不但 (不僅、不光)……而且(並且)、不但……還(也、又、更)、何況、而且、況且
、尤其、甚至。
假設關系中的關聯詞有:如果……就、要是……就、即使……也、哪怕……也、如果
(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那麼(就) 、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縱使)
……也(仍然、還是) 。
取捨關系中的關聯詞有:寧可……也不、與其……不如。
並列
……又……又……
……一面……一面……
……有時……有時……
……一會兒……一會兒……
……既……又……
承接
……一……就……
……首先……然後……
……便……
……於是……
……才……
……接著……
遞進
……不但……而且……
……不僅……還……
……不但不……反而……
……連……也……
……何況……
……甚至……
選擇
……不是……就是……
……或是……或是……
……寧可……也不……
……還是……
轉折
不是...而是.........
盡管……可是……
雖然……但是……
……卻……
……然而……
假設
如果……就……
假使……便……
要是……那麼……
條件
只要……就……
只有……才……
無論……都……
不管……也……
因果
因為……所以……
由於……因此……
既然……那麼……
目的
偏句表示一種行為,正句表示這種行為的目的。
以便,以,用以,好,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
例:你快讓他進去,以免鬧情緒。
取捨
在兩件事情中衡量得失,選擇其中的一件,舍棄另一件。
與其……,不如(無寧、寧可);寧可(寧願)……不(不願)。
其次了解關聯詞語誤用情況:
常見關聯詞:
因為……所以、不但……而且、與其……不如、寧可……也不、寧可……也、之所以……是因為、如果……就、只要……就、既然……就、即使……也、無論……都、不管……都、不僅……還、不僅……而且、不但……還
4. 語文 與其它科目的關系 各科的 聯系 是什麼
我的觀點和你們不一樣..從中級開始語文對其它學科不僅沒有任何幫助還很有害...當然了初級語文肯定又好處..你不認識字啥也辦不成.....又害理由有三個...第一個思維..中級語文開始要講文學..讀文章基本看到什麼就不是什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都有很多隱含意義..要去懂作者隱藏意思..其實說白了就是猜別人想的...而且答案往往不是唯一...但是不管是人文科學政史還是自然科學理化生地...都講究實事求是 什麼就是什麼....語文學的越深..對這些學科思維危害越大..而且語文的理解和其它學科的理解完全相反的..第二從歷史角度..我們語文學了幾千年..歷史上無數語文大家...隨便哪個三流貨色到我們現代都是一等一高手....但是結局怎麼樣了..1840年之後的事就不用我說了吧..第三從現實角度. 除了頂級清北的人...你們見過有幾個語文學的很好..其它學科也學的很好的...最多中上等.........................那麼有人說了.我家附近誰誰誰 小學語文學好 現在其它學科學的好..首先那學的是初級語文確實對其它學科有幫助...其次這個帶來好處不是語文帶來的...大多數小學初中語文學的好..一般是孩子懂事早..家庭優越父母管的好.孩子自律....他們上了高一等級學校..自然認為自己就應該是學習好...所以他們認真努力還有他們被人灌輸和自我感覺語文是聽讀背默..政史也是..都是文科嘛肯定一樣...這樣帶來好處 並不是語文帶來的 而是一種心理作用...所以他們政史不會差..但是想達到登峰造極很難.......想反的 那些小學和初中語文學不好孩子也是被這種想法給坑大法了...從開始學政史時候就認為自己語文不好 ..政史肯定不好..所以不是語文不好帶來的..而是開始就被嚇到了 就沒學.....
就拿我來說.我小學語文很差..到了初中又遇到一個極度不負責語文老師初一初二語文基本沒學..語文那是相當的差...初三我想學了..我首先攻克的是政史.一個月我政史都98左右..記得開家長會時候..老師表揚我...有的家長不服氣..就直接說我作弊的..老師說沒有..後來我一直這個分..那些人也不說我作弊了...就說我沒什麼本事就是死記硬背..老師說我學方法和你們不一樣. 我政史從來沒有背過...上了高中第一天遇到語文老師...她水平非常高..但是我很差..她超級不喜歡我..說我作文和小學三年級差不多...經常懟我..還說你們語文不好你政史就肯定不好..文史不分家........可惜了 不好意思...我政史150分卷子一直140以上...那些語文學好的人..而且是高手也就120多....自從遇到我.那個語文老師再也不說文史不分家了...語文好的人喜歡看文學作品...而我看新華日報.人民日報.求是..聽新聞..看熱點... 其實語文好的孩子特別文學好的人 不喜歡看我們這些的...在他們眼裡這些東西很假....他們叫這個假大空......但是我們政史的看文學也一樣..很假..明明沒有發生的事沒有的感情能寫出來..也很假... 當然了也有最頂級的人能把兩者都學的很好....這個不是我們討論范圍..我們只討論普通人.....
5. 高中語文教材中的幾種整合關系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語文教學改革於2005年秋季在我省已全面推開。由於對新教材的編寫缺乏了解,再加上受傳統教材慣性思維的影響,老師們面對嶄新的蘇教版教科書,各種新問題隨之而來。課堂教學中怎樣利用好高中語文教材,正是高中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如何對新課程新教材有個宏觀的認識,進行整體上的把握,進而取得最佳的使用效果呢?筆者認為,高中語文教材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整合以下幾種關系。一、關於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以下簡稱《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性質的整合,主要體現在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上。蘇教版普通高中語文實驗教科書,通過文質兼美的高品位文本、優化合理的教材結構和新穎獨特的呈現方式,比較成功地實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課程標准》在「課程性質與地位」中還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個性發展奠定基礎。」與傳統課程相比,新課程強調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培養審美和探究能力,注重人文內涵的熏陶,力圖糾正傳統課程的工具化傾向。但在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如何才能真正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呢?首先,語文的人文性是在語文的工具性實現過程中才得到體現的。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必須首先實現其工具性才具有作為一門學科的意義。如果把人文性放在首位,就會模糊它自身的學科特徵,人們在上個世紀就有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的教訓。所以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要在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陶冶審美的情操,即在工具性中體現人文性,而不是在人文性的基礎上體現工具性。其次,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的體現應該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追求。它和工具性之間是和諧的融合,而不是機械的相加。老師在備課時,不能只是挖空心思去想:如何才能體現人文性,強調人文性還要不要去進行基礎訓練。實際上這兩種考慮都人為割裂了二者的關系。舉例來說,我們在教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時,評點過程中,品讀了課文精美的文字,感受了北平之美,體會了作者對北平的贊美和思念之情,激發了學生對自然、對生活、對家鄉的無限熱愛,這已經很好地體現了人文性。如果要再去專設一個活動,圍繞熱愛故鄉的問題去展開討論,豈不是畫蛇添足嗎?再次,三維教學目標的提出充分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新課程並不是不重視基礎知識和能力,只重視過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是要擯棄過去那種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同樣地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指導,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把三維目標提高到同等地位。總之,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猶如語文教學的兩翼,缺一不可。因為沒有工具性,人文性就無法體現;舍棄人文性,語文的工具性也將失去意義。二、關於三維教學目標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課程方案》確立的共同培養目標引入三維的課程目標,即要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計教學目標,改變了過去單純從知識技能一個維度制定目標的傾向。這些要求,與過去的大綱相比較,可以明顯地看到時代的進步和人們認識的進步。盡管教學目標要求按照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來陳述,但老師不能機械地每堂課都要按照三個維度去設計,而應僅把三維目標當作確立課堂教學目標的一條重要原則,然後再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情況及特定的教學情境來確定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們之間的整合關系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一個人只有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才會主動地獲取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只有培養起一定的人文素養,才能無限地發展各種能力和創新精神。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很難把三個層面的目標割裂開來。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總是包含著一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脫離一定知識而形成能力和脫離一定能力而獲得知識,都是一廂情願的事。我們在實際的教學中,要注意並非每堂課都要完成上述目標,不同的課型、不同的內容應有所側重,也要考慮上述三維是互相交織,融為一體的。三、關於三種呈現方式的整合關系《課程標准》指出:「教科書應突出語文課程的特點要便於引導學生自學。內容的確定和教學方法的選擇,都要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掌握自學的方法,養成自學的習慣,不斷地提高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新教科書的編寫體現了這些要求,力求引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在教材的呈現方式上,對傳統的高中語文課本編寫方式,進行了全面的理性審視,拓展視野,開發資源,優化組合,形成了「文本研習」、「活動體驗」、「問題探究」三種全新的呈現方式。三種呈現方式的關系是彼此交叉相融,側重點又各不相同。無論是以活動為主要學習形式的「活動體驗」,以研習文本為主要任務的「文本研習」,還是注重探究能力培養的「問題探討」,都強調學習的過程,引導學生逐漸形成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學習方式。另外,「文本研習」是「問題探討」和「活動體驗」的基礎,脫離「文本研習」的「問題探究」和「活動體驗」,學習結果無異於盲人摸象。因此探討、活動、研習往往互現於一種呈現方式之中。由於高中學習材料大致分為實用的、論辨的、審美的文本,用以培養實用的、探究的、審美的三個方面的能力,所以三種呈現方式有時會與之有大致對應的關系,學習時候當然要有所側重。四、關於單篇、板塊、專題及模塊的整合關系蘇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由五個模塊構成,每個模塊的構成又是一個生態系統,模塊由專題構成,專題又由板塊構成,板塊由單篇構成。這種整合關系不是簡單的堆積和拼湊,不同於以往教材簡單的以體裁或知識體系為標準的編排,而是以育人功能為目的,各個專題都是以人文話題領起,一個專題就是一個學習情境,同一專題內的板塊之間都有一定的邏輯關系,每個模塊及模塊中的專題都是可以生長、延展、創生的。注重單篇教學的學習,但要有整體意識。單篇、板塊、專題及模塊的整合關系是局部與整體的分層關系,整體制約局部,局部要服從整體。今後新課單篇教學的學習仍然是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體現整體意識的基礎,也是板塊教學和專題教學的前提。單篇教學得不到落實,整個閱讀教學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單篇教學要有板塊意識和專題意識,也就是我們不能割裂開來進行單篇教學。在每篇文本的教學中,能夠考慮一個板塊或一個專題中幾篇文本或幾個板塊之間的關系來確定單篇教學的目標和重點。由板塊而專題而模塊的結構方式,既體現了模塊意識,又有利於組織教學。五、關於必修和選修的整合關系普通高中蘇教版教科書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兩部分。必修部分體系安排,發揮語文的育人功能,著眼於學生的精神發育,以人文話題為統領,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設置了22個專題。選修部分五個系列,共有16個模塊,圍繞學生精神成長需要和語文素養確定選題,設計了各具特色而又實在可行的語文學習活動,使選修課的學習成為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必修教科書和選修教科書同是構建立體開放教科書體系的一部分,他們互為補充,共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修部分側重在基礎性、均衡性;選修部分側重在多樣性、選擇性。必修部分從「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個向度「立人」,選修部分同樣堅持這樣的基本思想。選修部分橫向兼顧文體,分為五個系列;縱向則兼顧文學文化發展的流脈,體現很強的立體感。鑒於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側重點的不同,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立足於必修課程,以教材為例子,抓好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教學,從深度上把握教材,打實基礎。對選修課程要依據《課程標准》要求做好選課工作,從廣度上拓展教材,開闊學生視野。
6. 語文中那些承接關系、遞進關系等誰能來解釋一下。
承接關系 是指動作之間的緊密銜接,如「開門 出去」,但文言文中的「而」字用法里承接容易和修飾混淆,這個需留意;
遞進關系 是程度上的加重,如「上課遲到已是犯錯,課堂說話更是錯上加錯」,有一個程度明顯加重的含義。
7. 語文邏輯關系有哪些
談談語法和邏輯的關系
語法是關於語文結構規律的科學,它是研究詞的變化規則和用詞造句的規則的;邏輯是關於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它是研究概念、半段、推理這些思維形式以及正確運用這些思維形式所必須遵循的規律的。語法和邏輯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一)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一般地講,語法要服從邏輯;(二)語法和邏輯又不是同一件東西。
為什麼說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呢?
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是同思維不可分離地聯系著的。人們的思維活動必須通過語言表達出來,語言是思維的形式,思維是語言的內容;語言是表現者,思維是被表現者。講語言規律的語法和講思維規律的邏輯,必然也是相聯系的。具體地說,語法中的詞是和邏輯中的概念相聯系的,概念通過詞表達出來;語法中的句子是和邏輯中的判斷、推理相聯系的,判斷、推理通過句子表達出來。例如,「黑板」在語法中是一個詞,在邏輯中是一個概念;「他是高中二年級學生」在語法中是一個單句,在邏輯中是一個判斷;「我是共青團員,應在學習和工作中起模範帶頭作用」在語法中是一個復句,在邏輯中是一個(省略了大前提的)推理。再看下面例子:
1、 五月的富陽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
2、 誰也不能否認太陽不是從東方升起的。
3、 我決心在短期內改變自己的寫作水平。
例1的主要句子成分子是「.…..富陽是……季節」。「富陽」怎麼會成了「季節」?語
法上,這就是主語和賓語搭配不當;邏輯上,就是違背了「判斷要恰當」的原則。例2的「不能」和「否認」都表示否定,雙重否定就是肯定,但是後面又加了一個否定詞「不」,句子表達的意思恰好與原意相反。這是邏輯上研究的肯定判斷、否定判斷,也是語法上研究的肯定句、否定句的問題。例3「改變……寫作水平」是不通的,應把「改變」改為「提高」才對,語法上這時動賓搭配不當;邏輯上,是由於對「改變」這個詞的概念沒有理解清楚,違反了「概念要明確」的原則。以上例子說明,語法和邏輯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正確的語法形式,要有正確的邏輯意義作基礎。一個句子要做到不違背邏輯的基本要求,才能算是通的。盡管一個句子沒有違背語法規則,但要是它不合邏輯,那麼這個句子還是不通。看下面例句:
4、我們一定要學好外語和英語。
5、前一階段,由於我重視了數理化,因而忽視了語文。
6、一個人如果驕傲就要落後,某同學最近落後了,說明他驕傲。
這樣的句子,從語法上看似乎也是通的,但我們又不承認它們是正確的句子。為什麼呢?因為:例4種
的「外語」是一個大概念,「英語」是包含在這個大概念中的小概念,不能把這兩者並列在一起。例5、例6都是違背了邏輯推理中的規則而得出的錯誤結論。因此,這些都是病句。所以說,語法離不開邏輯,語法要服從邏輯。
為什麼說語法和邏輯又不是同一件東西呢?
因為語言是人類表達思想、相互交際的工具,它只是思維的外殼。思維規律是全人類共同的,而語言是有民族性的,作為語言規律的語法當然也就具有民族性。因此,語法和邏輯之間除了有密切聯系的一面,還表現為不同的一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第一,相同的邏輯意義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形式表達。這種現象在不同的語言中不待說了(比如漢語的「我讀書」、英語的「I read book」和德語的「Ich lese Buch」),在同一種語言里也是極其常見的。例如,「我們打敗了敵人」、「敵人被我們打敗了」、「我們把敵人打敗了」。這三個不同的句子所表達的邏輯意義是相同的,只是語法形式不同。漢語中大量的同義詞就屬於這種情況,如「媽媽」、「母親」、「娘」等詞語所表達的意義完全一樣。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有少數語言現象表面上看好像不符合邏輯,可是在語言中卻約定俗成,在實際運用中又不會產生誤解,那麼,語法就得承認它。比如:
7、真可惜,5號那個球場點兒沒投中。
8、人人動手,打掃衛生。
9、除非你去,我才去。
類似例7的句子還有「教室里好不熱鬧」、「我好不容易學會騎自行車」等。這些句子用邏輯來衡量是不通的,但在漢語中已成為習慣用法,因此我們也不說它們是病句。例8「打掃」是謂語,「衛生」是賓語,怎麼能把「衛生」打掃掉了?類似的例子還有「恢復疲勞」、「救火」等,這些也已成為語言社會公認的習慣用語,人們在交際說話中不會產生誤解,就不必再用邏輯去死摳。例9也有人說是不通的,他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除你去,我才去」、或「非你去,我才去」(兩句都是「你不去,我才去」的意思)。「除」和「非」都是排除的意思,現在兩個否定詞並用,兩負等於一正,不是就不排除了嗎?這些事例都說明,根據邏輯意義去解釋語言社會中某些約定俗成的習慣語是不必要的,也是徒勞的。語言是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反映語言規律的語法也不應該只是呆板的一個或幾個格式,漢語中像以上這樣的同義異形格式是很多的。
第二,相同的語法形式可以表達不同的邏輯意義。先看下面例句:
10、這是社會發展不可改變的邏輯。
11、寫文章要講邏輯。
12、中學生要學點邏輯。
同時「邏輯」這個詞語,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表現的是不同的意義。上例10是指「客觀規律」,例11指「思維規律」,例12指「邏輯」這么學科。它還可以是指「理論」、「觀點」等,如「這是荒謬絕倫的邏輯」。同一個句子也可表達不同的判斷,例如「我想去活動活動」這句話,在不同的時間、場合就表達不同的意義。既可指「想去參加體育活動」,也可指「想出去走走」,還可指「想托託人情、拉拉關系」等意思。
第三,有些語法形式並不表示邏輯意義。如語言中的虛詞就不表達概念。句子當中,疑問句、祈使句不表示判斷;敘述或說明性的復句、句群一般也不表示推理。例如:
13、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裡來的?
14、祝你成功!
15、但是從那時候起,每逢春節,我就想起那盞小橘燈。十二年過去了,那小姑娘的媽媽一定好了吧?她爸爸也一定早回家了,因為現在我們大家都好了。(冰心《小橘燈》)
例13隻是提出了一個問題,沒有作出直接判斷。例14隻是表達了一種願望,也不表示判斷。例15是一個句群,但並不是一個推理,因為它不具備推理的邏輯特性。
以上所述足夠讓我們認識到,語法中的詞語、句子、句群,和邏輯中的概念、判斷、推理,它們之間盡管有密切的聯系,但不是一一對應的。語法和邏輯關系密切,但並不是同一個東西,兩者是一種辯證的關系。邏輯是思維的內部規律,不受語法的約束;語法是語言的內部規律,不受邏輯的決定。它們之間雖然可以相互影響,但各有各的特點,不能混為一談。也正因為如此,語法和邏輯才成為不同的獨立的科學,語法是語法,邏輯是邏輯。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不能認為學了邏輯就不要學語法,學了語法也不要學邏輯了
8. 語文中有哪些關系比如並列...
並列
承接
遞進
選擇
轉折
假設
因果
條件
解說
目的
2.復句,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組成的句子。包括:
(1)一重復句,只有兩個分句的句子。主要有八種類型:
(1.並列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陳述幾種事物,或者幾種事情,或一種事情的的幾個方面,分句之間是平行相對的並列關系。主要關聯詞語是:既……又……,還,也,同樣,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時,一方面……一方面……,有時……有時……,有的……有的……。如:
①它既不需要誰來施肥,也不需要誰來灌溉。
②我們不是要空話,而是要行動。
③從門到窗子是七步,從窗子到門也是七步。
(2.承接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一個接著一個的敘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者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後順序。常用關聯詞語有:就,便,才,又,於是,然後,接著,首先(起初)……然後……,從而。如:
①他們倆手拉著手,穿過樹林,翻過山坡,回到草房。
②起初他們問我個人的情況,然後又問到有關革命形勢的一些問題和鎮頭市敵駐軍的動靜。
③吃過了飯,老秦跟小福去場里打穀子。
(3.遞進復句,後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進了一層,分句之間是層進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是: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還,也,又)……,尚且……何況(更不用說,還)……,況且。如:
①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②橋的設計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術頸是巧妙絕倫。
③他這樣膽小的人尚且不怕,我還怕嗎?
(4.選擇復句,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說出兩件或幾件事,並且表示從中選擇一件或幾件。分句之間就構成選擇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是:與其……不如……,寧可……也不……,或者……或者……,不是……就是……,要麼……要麼……,或許……或許……,可能……可能……,也許……也許……。如:
①作為一個有骨氣的男兒,與其跪著生,不如站著死。
②我們寧可挨批評,也不能昧著良心去搞假呀!
③武松這一去,或者把老虎打死,或者被老虎吃掉,別無選擇。
(5.轉折復句,後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順著前一個分句的意思說下去,而是作了一個轉折,說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來。分句之間構成轉折關系。常用的關聯詞有:雖然(雖、盡管)……但是(但、可是、卻、而、還是)……,但是,但,然而,只是,不過,倒,竟然。如:
①他小小年紀,膽量可不小啊。
②雖然我一見便知是閏土,但又不是我記憶上的閏土了。
③我們幾個苦口婆心地給他講道理,他竟然一句也沒聽進去。
(6.假設復句,前一個分句假設存在或出現了某種情況,後一個分句說出假設情況一旦實現產生的結果。兩個分句之間是一種假定的條件與結果的關系。常見的關聯詞語是:如果(假如、倘若、若、要是、要、若要、假若、如若)……就(那麼、那、便、那就)……,即使(就是、就算、縱然、哪怕、即便、縱使)……也(還、還是)……,再……也……。如:
①如果老王不能前去,那就讓我去吧。
②即使天塌下來,這件事也得繼續做完。
③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7.因果復句,前面分句說明原因,後面分句說出結果,可分為說明因果和推論因果。說明因果一個分句說明原因,另一分句說明由這個原因產生的結果,因和果是客觀事實。常用關聯詞有:因為(因)……所以(便)……,由於……因而……,因此,故此,故而,之所以……是因為……。推論因果一個分句提出一個依據或前提,後一分句由此推出結論,結論是主觀判定的,不一定是事實。常用關聯詞有:既然(既是)……就(那就、便、又何必)……。如:
①我們主張積極的思想斗爭,因為它是達到黨內和革命團體內的團結使之利於戰斗的武器。
②哥哥嫂嫂既然扔開他像潑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戀戀不舍呢?
③幾房本家大約已經搬走了,所以很寂靜。
④由於病魔纏身,兩次體檢未通過,他只好第二次踏進補習班的門檻。
(8.條件復句,前一個分句提出一個條件,後一個分句說明這個條件一旦實現所要產生的結果,分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種類型。常見關聯詞語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不)……,無論(不管,不論)……都……。如:
①衣服只要干凈整齊,越樸素穿著越稱心。
②只有具備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膽識,才能昂首闊步於成功的大道之上。
③我們除非預先作了准備,這次行動絕無成功的可能。
④不管人員是不是齊整,我們都得趕往陣地。
(9.解說復句,一個分句說明一種情況,其他分句對這種情況進行解釋、說明或總括。一般不常用關聯詞語。如:
①紡線有幾種姿勢:可以坐著蒲團紡,可以坐著矮凳紡,也可以把紡車墊得高高地站著紡。
②一種是教條主義,一種是經驗主義,兩種都是主觀主義。
(10.目的復句,一個分句表示實現或避免某種目的,一個分句表示為此而採取的行為。常用關聯詞語有:為了,以便,以,用以,好,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如:
①我在這里吃雪,正是為了我們祖國的人民不吃雪。
②這段時間校衛要好好檢查校園設施,以免出現安全事故。
③答題之前,我們應仔細思考,省得過後又來修改。
9. 語文表示互相的所屬關系怎麼表述
教材確實是例子,但是不是只不過是個例子,而是在語文教學中,總結發展完善的例子,因為有了這些總結發展完善後,生動、形象、定義准確、概念嚴謹的例子,供亥垛酵艹寂訛檄番漏才可以使語文教學逐漸發展進步,而語文教學的發展進步,又作用語文教材上,感覺到教材阻礙了語文教學的進步,就要更新教材。教材和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好的教材使教學更輕松,而時代的進步,要求知識的更新換代,就要求語文教學的改革,而語文教學的改革就要對語文教材進行改革。教材的改革才能推動教學的改革,而教學的改革也會推動教材的改革。
10. 語文中一共有多少描寫方法 如「場景描寫」「人物描寫」
⑻描寫的對象:人物描寫、景物描寫、場面描寫、細節描寫
⑼描寫角度:正面描寫、側面描寫
⑽人物描寫的方法:外貌(含神態)、語言、動作、心理
⑾環境描寫(景物描寫)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⑿描寫景物的方法:動靜結合(以動寫靜)、概括與具體相結合、由遠到近(或由近到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