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課如何調動感官

語文課如何調動感官

發布時間:2023-05-10 22:42:37

⑴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以人為本的主體教育思想,主張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弘揚學生的主體精神,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也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廣大教師不僅要創設趣橘薯改味橫生的教學情境,採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活躍課堂氣氛;重視每一個學生的點滴進步並給予激勵性的評價。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做了如下嘗試,感覺效果良好。
一、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使學生明顯感受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大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教師所起的作用是主導,也即圍繞教材精心設計問題,發出各種指令,調動學生思維,引導其開展討論。學生應是主動的思考者、創造者。自由寬松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消除學生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心理,為他們打開思路、激發潛能奠定基礎。那麼,如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使他們對語文「樂學」、「愛學」呢?有時候教師可以把競爭機制引入課堂。根據小學生特有的爭強好勝和愛活動的特點,可在課堂上適當組織一些競賽,如語文知識競賽、一分鍾演講競賽、小作文競賽、小組討論比賽、辯論賽等。這些競賽能活躍課堂,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很好地發揮出來。
二、培養「會學」的技巧、「自學」的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精心設計既有啟發性又能激起學生探討興趣的系列問題,不僅可以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訓練培養學生的多種思維能力,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而且會在師生連續的問答中引導思路,教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習語文,小學生通常不知如何閱讀,往往是把課文看一遍以後就不知所措。為發揮學生學習語手大文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能力,教師應要求學生做預習題,學會質疑。大部分學生不善於提出問題,教師要幫助學生質疑,讓他們了解提問的角度、方法:根據教學重點,即單元提示,課文的訓練重點、注釋、練習及評點、批語等提問。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有思維。這種「發現學習」的方法使課堂有了一個活躍的思維環境,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就能激發深入閱讀的願望,調動了積極性,提高了閱讀能力,而且由於是自主的學習,學生也樂在其中。
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
新課標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如在教學《白鶴梁的沉浮》一課,教師揭示課題後,先讓學生圍繞課題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課文,把找到的問題答案用直線劃出,不明白的地方用問號標出。自學時要求學生做到邊讀邊想邊動手。通過這樣動手、動口、動腦訓練學生,能促使他們在最大限度里發揮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學習中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因此,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四、語文教學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要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誦會,圓判寫讀後感等,以發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詞句,逐步提高了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如:在教學《 爺爺的氈靴》一課時,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重點,引導學生對氈靴產生的不同感受進行反復誦讀,以悟出爺爺對氈靴和生活中的事物的關愛及對作者的深刻影響;同時,讓學生在感悟的基礎上,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五、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嘗成功的喜悅
要熱愛學生,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以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的學習。教師應該有一雙善於發現學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教師的冷淡、責怪、不適當的批評往往都會挫傷學生的自信心,而一旦喪失自信心,那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大大削弱,當然對語文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了。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真正地活起來。如何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嘗試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答對了就立即加以表揚;然後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生在不斷的訓練中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教師還要經常作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例如:「你很聰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會學得很棒。」諸如此類的評價,不但承認了學生的進步,而且強化了學生的進步,並使學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進步,由此喜歡上語文老師,也喜歡上語文課。

⑵ 學生語文語感的培養

一、深入情境,熏陶語感

小學生有很強的模仿力,精彩的范讀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在教學中可選擇精彩的范讀,要求學生聽清楚、聽完整、抓要害,從語音、語調、節奏、重音、停頓等方面讓學生充分感受、反復琢磨,並跟隨練習,這樣自然會使他們的語言變得流暢、正規,語言感受力得以提高。教師精彩的范讀,也能讓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加強語感能力。如學生在學習《四季之美》一文時,我通過一組表現四季美景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了四季之美,學生在敘述過程中,已經初步體驗到了四季的美與美在哪裡。另外通過一段帶視頻的誦讀播放,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祖國大地春之明媚、夏之熱烈、秋之沉靜、冬之妖嬈,受到了語感的熏陶。

二、插上想像的翅膀,豐富學生的語感

培養語感,必須把朗讀和想像結合起來,即訓練學生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進行朗讀。我在教學三年級上冊《燕子》一課時,就讓學生展開想像,精讀、體會,為培養學生的語感下功夫。《燕子》是現代著名作家鄭振鐸先生的一篇寫景狀物的散文佳作,長期以來就是小學語文教材的必選篇目,文質兼美。這篇散文描繪了春天裡燕子活潑機靈的外形體態,特別是在春光飛掠和憩息的畫面,著力寫出了它「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充分表現了小燕子的可愛。

其中有這樣一段特別優美:在微風中,在陽光判洞物下,燕子斜著身子在天空中掠過,唧唧地叫著,有的由這邊的稻田上,一轉眼飛到那邊的有的橫掠過湖面,尾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讓學生深入理解,充分體會飛行中燕子的各種姿態,用敘述性的語氣讀,節奏輕快。「斜著身子」,強調燕子的飛行姿勢的輕快靈活;「一轉眼」,「掠過」,強調燕子飛行的快速;「唧唧叫著」,強調燕子飛行時的歡快心情;「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放慢速度,用活潑有趣的語氣讀,「有的……有的……」呼應性重音,一幅眾多的燕子鬧春圖頓時凸現。

這一系列的指導,讓學生體會到了燕子的活潑、機靈,和春天裡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機。應該說這段文字處理飽含了作者的想像和聯想,是具體的、生動的。但是高超的言語總是「意則期多,字唯期少」,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力透紙背」,這就為讀者留下了再創造、再想像的餘地,否則「掠過」、「波紋一圈一圈地盪漾開去」便會令人莫名其妙、不可理解了。人們之所以能夠理解這段文字的意義,並產生豐富多彩的感受,正是想像和聯想在語感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想像和聯想可以使人對言語的感受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

三、朗讀品味,領悟語感

語感不是先天就有的,它是外部語言刺激和內在知識能力迅速交融的產物,它的獲得是建立在對語言現象條件反射般熟悉的基礎上的,它是有直覺的特徵。語感蘊含在朗讀之中,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最有效的方法。培養語感,必須引導學生緊扣課文中某些語感因素很強的地方,反復咀嚼、深入品味,達到「文章讀之極熟,即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的境界。

如《荔枝》一文中: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地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皮又不讓皮掉下,手心托著荔枝,像是托著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那樣愛憐地望著捨不得吞下,嘴裡不住顫灶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畢竟是第一次吃,畢竟是好吃!
母親竟像孩子一樣高興。學生在學習時,通過反復朗讀,體會出這段話寫出了母親第一次吃荔枝時的美好感受和為兒子的孝心而欣慰。「一隻剛剛啄破蛋殼的小雞」,在媽媽的眼中那分明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她怎麼忍心把它吃掉;而一個「托」字,把媽媽對這種世間尤物的愛憐,生動形象地掘液展現出來。嘴裡不住地對我說:「你說它是怎麼長的?怎麼紅皮里就長著這么白的肉?」孩子似的那種激動和喜悅同時也讓讀者體會到了作者心中隱隱的酸楚。

四、注重實踐,增強語感

語感是學習規范語言長期積淀的結晶,只有強化聽說讀寫的實踐,持之以恆,養成習慣,才能形成對文章的感受能力。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的實踐活動:聽,就是教師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諸如上課聽講、聽別人講話、聽電視廣播等。在這一過程中,要求學生集中注意力,及時捕捉語言信息,了解內容,抓住中心和要點等。

這有助於學生對語言的感受,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說,就是在一定的場合中,讓學生用言語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這一過程就是言語的口頭運用,在說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在積極地活動,組織語言極快,要求說話的語言准確、連貫、得體。因此,教師要在教學中安排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開故事會、舉行朗誦比賽、表演話劇等,在語言運用中增強語感能力。

⑶ 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情感

古代教育家朱熹說過:「教人不見情趣,必不樂學」,這說明情感在學習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語文的教學中更是舉足輕重。每個學生都擁有一個色彩斑斕、撲朔迷離的情感世界。小學語文作為人文學科,對學生心靈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這是因為小學語文本身蘊含的理念和情感,對學生情感、態度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語文教師,應該善於利用語文教學的優勢,抓住情感教育這一要素,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激活學生的情感細胞,引導學生游歷知識的樂園,採集豐碩的果實。情感是語文學習中理解和表達的心理基礎。只有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情感參與,才能准確地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和寫法,與作者和文中主人公在思想感情方面產生強烈的共鳴,形成「心理相融」,只有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真正到位,感悟才能更加深透,才能更細致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根據教材內容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激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不斷地給學生提供活動的愉悅空間。
那麼,在語文教學中怎樣更好地激發學生情感呢?
一、 教師先「動情」,用自己的激情來感染學生
要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富有情感的人。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誰要是自己還沒有發展培養自己的情感,他就不能發展和培養好別人的情感。」盧梭也指出:「在敢於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之前,自己就必須造就成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範。」教師豐富、純潔而高尚的情感,可以左右學生的思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始終把握自己的情感。按照心理學中的情感轉移的原理,教師先入情--動情--析情--移情。根據這一感情發展過程組織教學就能激發學生的情感。語文教材,往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通過學習語文我們更多看到的是主觀感受,是內心情感,是個人見解和人生觀。教師如果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使學生在情感上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就會大大促進教學效果的提高。譬如教授《美麗的小興安嶺》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自己能感受到作者對祖國壯美山河的贊美,才可能將潛藏在課文中的情傳給學生。學習《平分生命》這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能被兄妹倆的真情所感動,學生才能體會的親情的偉大。
眼睛是心靈之窗,臉面是心靈之鏡。師生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是一種動態的無聲語匯,它蘊含了大量的情感信息,是師生心理交流的重要「外顯點」。課堂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材提供的情感線索,恰如其分地讓學生運用自己的面目表情、動作神態,直觀、形象、真切地進行情感體驗,產生共鳴。
二、創設情境,激發情感
小學語文中有的課文情感因素與教學效果關系異常密切,教學這類課文,教師必須創設情境,力求做到動情而講,使學生情動、境達。在教學中教師如能恰當運用錄音、圖片、攝影、幻燈、音樂、語言描述、動作演示、實驗等方式,創設與渲染情境氣氛,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之耳聽目視,口誦心動,進入課文描述的情境中,從而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這幅古色古香的圖包含了太多的美,上課後,我先板書課題,在學生對這幅圖有初步的了解後,我引導學生看圖,特別是圖的長、高和圖上人物數量及牲畜數量,以畫面展示來展現課文內容,從而創設出「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境,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時的歷史文化,使孩子們不僅對圖有了一種佩服的感覺,還進一步感受了中華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可見,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情感,提高朗讀興趣,使其樂於朗讀,勤於朗讀,進而善於朗讀的好方法。
三、反復誦讀,喚起情感
人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讓學生去意會文章不可言傳的入微之處,喚起激情,進入意境,就是憑借朗讀來加強情感體驗的。其中,教師的范讀至關重要。教師的范讀要融之以情,讀出感情,才能激起學生的感情。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內容優美、語言生動的美文佳作,教學這樣的文章,不宜把知識過於割裂,而可通過有感情朗讀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時可讓學生從正確的語音、語調、節奏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內容,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這樣美讀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從而在師生雙方共同努力下,達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親身經歷向讀者介紹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民。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反復的朗讀,從草原藍藍的天、綠綠的草,藍天上的朵朵白雲,草地上白白的羊群,這些明麗的色彩深刻體會「那裡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體會「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同時也認識了「那麼…那麼…」、「既…又…」的句式。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記憶力最好的時期,教師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甚至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受語言,積累語言材料,了解多種語言表達方式,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抒發自己的感情,從而發展語言。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情感教育,以情促教,真正做到:「傳為人之道,授處世之業,解人生之惑,於有意無形中點盞前行的明燈」。心動、情動,才能行動,才能讓學生從心裡真正喜歡上我們的小學語文。

⑷ 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觀能動性

現在的社會中,人們不僅要瞄準高科技的競爭,還看好人才的競爭。因此,對下一代的教育教學顯得更為重要,人們更注重於孩子全方位的培養。社會、家庭及學生個體以各種不同形式向學校要教育教學的質量。面對如此的環境,我們確實要提高教學質量,但不能只是為了質量而讓學生埋頭苦幹,淹沒在超負荷的作業中,陶醉於無邊無際的題海大戰之中。因為這樣的無休止往復,其結果只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苦難、對於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在課堂上花功夫,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學生原本就是學習的主人,更何況現在在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浪潮中,我們應當弘揚主體精神,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培育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那麼如何在我們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科學合理地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呢?
一、注重學習態度的培養。
要注意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意志,讓學生變被動的「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想學、我愛學」。要做到這一點,除了班主任應該學會採用各種方式教育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外,更重要的是作為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喜歡上你的語文課,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科感情和投入學習的強烈興趣。因為良好的學科感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動機,能縮小師生間心理、情感的距離,使學生做到尊師重道、敬師樂學。對語文學科有著良好感情的學生,不會因為語文部分知識的枯燥而煩躁,也不會因為語文某些技能的艱深而畏縮,更不會因為語文綜合能力的高超而卻步、因為語文教師一時的失范而鄙棄。他們會因感情深厚而生進取之志,包容之心。
二、充分挖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著名教育學家皮亞傑曾經說,「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的接受環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所以我們在課上應該觸及學生的心靈,應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吸住。
1、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手段。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充分利用電腦多媒體的顯示音、形、色的直觀性、形象性、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活動。例如,上《蝴蝶王國》一課,利用多媒體教學。一是用視頻畫面展示蝴蝶谷的情景,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音、形、色的刺激,感受蝴蝶王國的美麗。同時,教師運用恰當的語言描述,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領會意境。二是讓學生在聽錄音誦讀、自讀和比賽讀中激發情感,感受作者思想感情。三是通過聯想作用進行創造性思維,產生具體形象畫面。引導學生觀察欣賞,根據畫面找出有關文段關鍵語句再展開聯想,應用課文相關的重點語句練習說話。這樣就使語文教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實現從文聯想到畫,又從畫聯想到文的教學過程。另外,精選一些習題,通過投影儀顯示出來,在課堂上讓學生練習,也非常方便快捷。
2、在演演做做中學習和運用語言。
在課堂上針對課文的有關內容,教師或學生進行操作性模擬、模仿,使學生邀游於課文的「情境」中而心領神悟。陶行知提倡「教學做合一」,「做」為中心,就是以實踐為中心進行教育和進行活動。語文課中適當組織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演演做做,可以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學習和運用語言。如教學《智取生辰綱》、《空城計》讓學生親自表演一下,體會文中人物的特點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情趣盎然。如學習《東郭先生和狼》、《點金術》等課文,可模擬人物口吻和模仿表演學習操作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既訓練了閱讀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3、通過游戲性活動增強興趣。
巴班斯基說:「做認識性游戲的方法可稱為重要的刺激學習興趣的方法。此法依靠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游戲的情景來進行。」「游戲是活躍學生學習活動本身的興奮劑。」義大利人文主義教育家維多里諾認為,學生通過團體游戲引起興趣,可激發學習責任感。愛游戲是學生的天性。比如我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要把「找朋友」、「送信」、「說反話」等游戲活動引進課堂,寓知識於游戲之中,讓學生開展饒有興味的游戲,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之中,進一步學習鞏固漢字。
4、給學生一個展現自己的舞台。
現在的孩子不象以前的孩子那麼膽小,大多數的學生有表現欲。在課上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特點,精心設計,照顧全體,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要大膽地為學生搭建舞台。我曾經挑選文章放手讓學生來當老師,教同學學習。這使許多學生感興趣,他們會自己像默像樣地預習、備課,上課時還余有未盡,樂不可支。
5、利用競爭意識,激發興趣。
每個人都有向上的精神,尤其是小學生好勝性強,我們就可以在課堂上適當地組織學生一些競賽。例如我在一年級字詞教學中進行開火車比賽,比比哪組火車讀得准、讀得響;高年級可以進行詞語接龍等活動。這些競賽能活躍課堂,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能很好地激發起來。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也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讓學生學會質疑問難。質疑問難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促使自學能力形成的起點,是思維訓練的重要途徑,它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為主體性探索,能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1、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教會他們提問的方法。
我在教一篇新課文之前,總要求學生預習,其中一個環節就是質疑。剛開始學生不善於預習提問,我就在課上手把手地教他們如何預習,從怎樣的角度去提問,讓他們了解提問的多角度、方法。
2、我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養成大膽提問的好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面對學生的提問,不管他的問題有多幼稚,從不批評、笑話他們,也不許同學笑話他。漸漸地學生敢提問了,提問積極了,然後再逐漸教給他們篩選問題的門道。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哪裡有問題,哪裡就有思維。課堂有了一個活躍的思維環境,學生的思維打開了就能激發深入閱讀的願望,調動了積極性,提高了閱讀能力,而且由於是自主的學習,學生也樂在其中。
3、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協助者、幫助者,學生的許多能力都要在自己的實踐中得以鍛煉和培養。那麼,一節課40分鍾,就不應該由教師全包了,而是留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咀嚼梳理、消化、查漏補差,知識才能真正的被吸收。同時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總之,我們要在今後的實踐中不斷摸索,但始終不能忘記的是:一切要以學生的主體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

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感悟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發現美,感受美
陶冶兒童美感,培養審美感受力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重要內容。那麼,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引導朗讀領悟意境美;巧用插圖感受形象美;創設情景鑒賞語言文字美;用生動的語言揭示藝術美;利用板書展示結構美;啟發想像體味整體美。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
我們祖國的語言生動優美,不僅表現在它表情達意的准確與細膩,還可體現在它的語音、語法修辭、節奏和韻律等方面,都富於審美特徵。在教學中,可通過對語言文字的分析、欣賞、品味,來領略語言之美和思想情感之美;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來喚起課文中美的形象。同時,小學語文課本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性之美、自然之美,這些美通過不同的文學方式表現出來,能夠使語文教學達到賞心悅目、豐富情感、陶冶情趣、提高審美能力的美育效果,讓學生能真正領略到課文中美的因素。只有教師不斷滲透美育知識,才能奏響學生心中美的音符,叩擊學生敏感的心靈,使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慾和鮮明的想像創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多年的語文教學經驗,讓我感覺到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而且還有對每的體驗。 新課程改革後,教師角色的轉換,不意味著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不應無序,不能盲從,不走形式,不為做秀。鑒於學生知識儲量、學習能力、生活閱歷的局限,還是需要教師的扶持引領、參與調度如何在語文課中指導學生審美呢?作為語文老師,必須在教學意識上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審美的內容,語文教材中,課文題材和題材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如小說和童話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詩歌和散文展現了優美而深遠的意境……因此,在備課中,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發現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語言乃至美的結構,從內容到形式進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學生審美規律的問題。學生的認識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從感性到理性的這種認識的規律反映在審美活動中,是從理解到想像,從體驗到評判,因而教學時又必須遵循這個規律。教育學、心理學認為:「沒有美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沒有受過美育的人,也不能算全面發展的人」語文教學審美化是一種以美化促優化的教學策略,即憑借語文學科自身的美和創造語文教學的美,來促成語文教學各項任務的有效完成,並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那麼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挖掘美育,引導學生感知美、導行美、創造美呢?我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如下方法的嘗試。
一、引導尋美,讓學生發現美。
畫家羅丹說:「美到處都有,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要從詞句入手,在品嘗詞句中發現美。
如教《望廬山瀑布》時,抓住「疑是銀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導學生質疑:詩人為什麼不用「真」而用「疑」呢?這樣學生就會從記憶中提調出瀑布從極高處傾泄而下的表象,腦子中出現了「真」有從天而降的圖像。接著,讓學生在想一想,這可能嗎?這樣就會理解詩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銀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體會到詩人把情景說的恍恍忽忽的,這種似假還真的寫法反而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想。假如我們再來一個追問:詩人為什麼不說「像」而「疑」?讓學生更進一層地想像詩人當時真實的感受——驚嘆這條瀑布的奇特。因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黃河之水天上來一樣,懷疑它是從九天之上落下來的銀河呢?只有反復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當,從而感受到語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引導入境,讓學生感受美。
要讓學生感受美,首先要營造美的環境。在語文教學中,創設情境已成為引導學生入情入境教學的一種美育途徑。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借用各種媒體設備,營造美的情境和美的氛圍,調動學生的感官,領略意境之美;也可以讓學生採用繪畫、唱歌、表演等實踐活動,讓學生盡情感受寫景之美,感受狀物之美;還可以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悅耳、悅目、悅心的意境。一是藉助錄音,進行審美教育。 在教學中可恰當地播放一些配樂朗讀錄音,渲染氣氛,創設情境,使學生的情感處於最佳狀態,再通過老師富有感情的語言,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再現自然和生活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欣賞到美的因素,獲得美的享受,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慾望。二是藉助視頻,進行審美感受。這種將寫景抒情所描寫的畫面通過媒體進行再現,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美感,造成如觀其形、如聞其聲的境地,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和啟迪,撥動學生美的琴弦。 學生感性經驗不足,知識水平又有限,往往難於直接入境。如何引導學生入境,我採取以下三種方法:1.圖畫入境法。
把畫圖引入語文課,至少有兩點好處:一是通過作畫,把自然美展現出來,能激發學 生熱愛大自然美景的思想感情;把文字美和自然美聯系起來,還可以培養學生想像、聯想、創造能力,起著陶情益智的作用。二是通過評畫,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感受美、評價美的能力。
2.表演入境法。《荷花》後部分寫荷花的動態美。教學這部分內容時,可組織學生表演「荷花舞」。
讓全體女生都飾荷花,其中一個當作者;選兩個男生,分別扮蜻蜓、小魚。學生朗讀課文數遍後,進入角色,按課文情節表演。演出完畢再回到課文,學習文中省略號。你們想想,省略了什麼?可能還有哪些動物也被荷花吸引過去?它們又可能說些什麼話?然後再演一遍,加上想像的哪些情節,讓表演更上一層樓。學生在表演中受到美的熏陶。
3.對比入境法。比較是認識美的差異的基本手段。教學《西門豹》這類內容中含有比較因素的課文,可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對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分析。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使學生識別什麼假、丑、惡,什麼真、善、美。此外,對褒此貶彼的詞語的比較分析,也能培養學生鑒別美醜能力。 三、引導想像,讓學生拓展美。
如果說理解比較能夠再現形象美的話,那麼想像就可以拓展和創造意境,常言道「詩情畫意,詩中有情,畫中有意」。選入課本的詩歌和散文,正是由於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才能留給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因此,教學時我們總是讓學生馳騁想像的風帆,去開拓最美的意境。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有這樣兩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是兩個寫景的詩句,作者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韻的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我首先要求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然後具體提出三個問題:1.)煙花三月的長江是一派怎樣的景色?你注意到了嗎?2.)你是怎樣目送朋友遠離的?朋友的船是怎樣消失的?3.)當時你的心情怎樣?經過老師的點撥,不少學生由第一人稱想像出了形象的意境來:晚春小草碧綠碧綠的,百花散發著芳香,彩蝶輕輕的飛舞,然而這美麗的一切我都無心欣賞,我站在江邊,任憑春風拂面,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遠方,江中的船越來越小,小小的白帆慢慢地消失在遙遠的天邊。滔滔的江水不停地流著,一個浪花推著另一個浪花,嘩嘩地滾向遠方,朋友啊,此次分別又要等到何時相見?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
為了實現課內外知識的遷移,教師要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作鋪墊,營造一定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審美聯想和想像是促使學生產生美感的重要條件。學生豐富的審美聯想和正確的審美想像,能夠使靜態的文字元號變的生動豐滿,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感受。甚至產生親自參與其中的心理體驗,如學完了課文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學完課文,看完錄象你想說什麼?因為有了前面的美的展現,學生由課文中的鋪路人想到了生活中的與鋪路人有同樣奉獻精神的教師、園林工人、清潔工以及獻身航天事業的航天人等,然後學生合作寫出了一篇篇生動優美的短文,說寫結合達到了語文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的目的。
四、品詞賞句,陶冶美
小學語文教材不僅語言生動優美,而且大部分課文有著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品賞來體驗教材的語言與情感形式的美。
1、美讀。如在教學蘇教版的《二泉映月》時,作者是這樣描述的:「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那支撐他度過苦難一生的音樂,他愛那美麗富饒的家鄉,他愛那惠山的清泉,他愛那照耀清泉的月光……」作者運用排比句式,在語言形式上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以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欣賞語言,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引導學生朗讀;還可以讓學生填補課文的藝術空白,可以問學生,阿炳還愛什麼?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想像,又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在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2、品賞。小學語文中的古詩教學,雖然數量不多,卻包含著極為豐富的美育資源。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對文章中的一字一句細細品味,慢慢想像品嘗,領悟其中美的內涵。古詩中的語言美表現在獨特的音樂美以及語言的精確、凝練和含蓄美,同時,古詩中詩情畫意的意境以及形象化的哲理,也是啟迪學生智慧、發展學生思維、凈化學生情感的寶貴資源。因而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我們必須引發學生的審美感知,設法將學生引入美的境界,達到品賞的目的。
五、深讀添畫導行美
讓學生自讀自悟,聯系生活切磋文章的譴詞造句,體會思想感情,然後合理添畫景物,為畫配詞,在發展他們的研讀能力,探究能力的同時,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得到較為明顯的提升,其中步驟(1)默讀課文感受課文中寫路險的句子,老師要做好讀的引導。(2)根據自己的想像畫出這條路來。(3)為自己的畫添上配詞來表達路險。這樣為學生後面體會鋪路人的辛苦作鋪墊。同學們畫出了一條條狹窄而陡峭的山路,周圍有許多五顏六色的景物,一個個背著石塊艱難爬行的鋪路人。他們有的在歇息,有的在擦汗,有的在爬行,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文字的同時,要把傳授知識與美感體驗結合起來,把挖掘教材的審美因素與教學內容整合起來,使之具有美的特徵;要發揮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使情感得到愉悅、情操得到陶冶、心靈得到凈化,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文質兼美,蘊含著大量的美學因素。特別是在教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景狀物的文章時,應引導學生抓住語言文字認真體會,引導學生從教材中去發現美。在以寫人為主的記敘文中,作者往往通過各種藝術形象來反映人物的行為美、道德美、思想美和品質美,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人物肖像、語言、神態、動作、心理細節描寫,來感知人物的美好形象和優秀品質,以撥動學生的心弦,受到思想上的感染,培養審美觀。語文教學除了以上的「感知美、導行美、拓展美」以外,還有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美儀態美板書美教學情景美及師生關系和諧等。眾多的美的因素,只要善於挖掘和展現,都能夠對學生產生明顯的或潛移默化似的影響
所以,通過以上的方法,就會讓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美。感受美。這樣就會有了學習的興趣。
總之,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無處不在,美育貫穿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它能促進學生身心和個性的和諧發展。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注重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領悟美,就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達到提高審美能力、審美素質的目的。

⑹ 小學語文課的教學方法分享

導語:教學方法是教師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運用的教學方式。教師的教學方法是教學思想和教學能力的體現,是達到高效教學的保障。

小學語文課的教學方法分享

1 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激發好奇心,讓學生在樂趣中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好奇是學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創新的潛在動力,是創新意識的萌芽。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對新出現的情況和新發生的變化及時作出反應。發現問題,並追根尋源、激發思考、引起探索慾望,開始創新活動。因此,我根據小學生這一特點,激起學生研究問題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引出探索的慾望。

2 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創造條件,讓學生全面展現自我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巧設問題,引導學生,點撥學生的思路,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

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有高質量和高效率。心理學家認為:「課堂上只有經常性啟發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才能使學生始終處於一種積極探索知識,尋求答案的最佳學習狀態中。」課堂教學中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在語文課上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要使學生敢問。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開放的教學環境。

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安全和愉悅,為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提供良好的心理條件。教師要平等地對待學生,給每個學生的提問投以微笑,關注和點頭,允許他們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插話。引導學生敢於對教師、書本上的觀點,提出質疑,要積極提倡學生標新立異、勇於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思考問題。允許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辯論,讓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質疑促思。

3 放飛學生的思維,教給方法,學生在互動中學習

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的各抒己見。教師應因勢利導,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後,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的積累等發表不同的見解,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辯論。

通過辯論,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識是無窮的,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體會學習是無止境的道理。這樣的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其間,開放的課堂教學給了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空間,教師也毫不吝惜地讓學生去思考,爭辯,真正讓學生的思維在無拘無束的討論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這樣做,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讓他們的個性在課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張揚。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更困難」可見提問並不容易。學生從「敢問」到「會問」,有一個培養和提高的過程。需要教師的示範和引導。

3.1 以問引文。教師的提問要有啟發性,要抓住關鍵之處。這樣能夠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中矛盾之處的注意。從而產生相關疑問。

3.2 提供範例。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學生喜歡模仿的又是教師的行為方式,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在提問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給學生提供範例。善於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勤於思考、敢於想像猜測,對同一個問題多層面,多視角地去觀察、分析和思考,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探因求果、正反對比、逆向思維、突破定勢等方法,提出來具有創新性的問題,長期潛移默化,學生便會由原來的被提問變為主動提問。

3.3 善問是在學生有主動提問意識基礎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問、會問的進一步提高,善問是要問得當,問得明、問得妙。問得當,是指當問之處才問,不要一有疑就問,每疑必問,應當經過充分的思考確實有疑問再提問。那些通過自己的努力,或通過查工具書、向別人咨詢、與同學互相討論便能得以解決的問題,則不必提問。問得明,是指對問題的表述要清楚、明白。

清晰的表達。可以使問題更加明朗,而且還能幫助提問者自己理清思路,為問題更加深入探討和解決提供契機。問得妙,是指學生提出的問題具有很高的認識水平,這些問題無法從課本或教學資料中得到答案,必須由學生經過理解、分析、推測、歸納等過程將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進行加工。這就需要調動提問者認知方面的所有潛能,有時還要受到自己的興趣、動機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約。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題、敢問、會問、善問、並且把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及時納入教學思路之中,這樣既加強訓練的針對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

4 開展多種形式的朗讀,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文質兼美的佳作,其語境描述的美妙,語言運用的精妙,思想表達的深邃,見解闡述的獨到,都是引導學生感悟的重要內容。採用多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像朗讀比賽,組織讀書會、朗誦會,寫讀後感等,以發掘每個學生的智慧潛能,發揮學生的一技之長。在朗讀過程中,理解內容,積累詞句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寫作能力。這樣的教學讓學生選擇自己閱讀感悟的精華,進行具體表述,讓他們在各自品評中進一步得到升華。

5 尊重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品味成功的喜悅

熱愛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讓他們都感受到老師的關心,良好的師生關系促進了學生的學習。教師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應該仔細注意學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觀察那些學困生的言行。教師應該有一雙善於發現的學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學生某一方面的優點、亮點,引導他們參與合適的學習,發揮他們的特長優勢。

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讓學困生在語文課堂上獲取成功,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讓這一部分課堂上的弱勢群體動起來,使課堂真真實實地活起來。如何有效提高弱勢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呢?

我在教學實踐中嘗試了分層教學,即經常讓一些成績較差的學生回答一些很淺顯的、在書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問題,做一些簡單的基本題和練習作業,如果答對了、做對了或者答對了、做對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揚,表揚他進步了。然後逐步加大訓練難度,提高訓練要求,讓學習困難生在不斷的訓練中獲取點滴的長進,體驗成功的快樂。另外,對於學困生我還經常作出一些激勵性的評價。

總之,語文教學應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安全、民主、合作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輕松中學習,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思維結果,培養創新精神。


⑺ 如何調控語文課堂氣氛

留心觀察時下流行全國的幾種課堂教學模式,不難發現,有一些共同特點:特別注重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注意培育活躍、輕松、民主的課堂氣氛。作為一名從教多年的語文老師,我一直在思考,語文是一門應用廣泛,接近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富有情趣的學科。語文課堂本應是學生感興趣的,然而,受應試教育的束縛,語文老師在課堂上常犯喧賓奪主的錯誤,將充滿人性美,具有趣味性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教師一言堂。那麼,如何才能較好地激活語文課堂,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呢?我嘗試採用以下幾種方法調動語文課堂氣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朗讀,激活課堂。
如今的語文課堂,往往越是到了畢業班,越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語文課堂進入了沉默的狀態。語文課程標准中規定:語文教學要「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和培養語感」。葉聖陶先生也說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重要的是訓練語感,就是對語文的敏銳感覺。」學生一旦有了豐富的語感,就會將它轉化為一種語文能力,從而提高語文素養。為此,我認為應當在語文課堂上多創造學生朗讀的機會。
可以安排學生在每天早晨上課前,放開聲音朗讀,朗讀的內容可以是語文課文、作文、報紙雜志,甚至各種閱讀資料。通過朗讀,使學生憑借對聲音的經驗直覺而對語言作出敏銳的反映,通過瞬間性的感知與領悟,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也可以利用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質兼美、短小精悍的文章,在語文課堂上安排各種形式的朗讀,如個別讀、齊讀、分角色讀、配樂讀等。教師應注意在語速、停頓、重音、節奏、感情等方面加以指導,使學生在感性認知的基礎上上升為理性的認識。讓語文課堂充滿朗朗的讀書聲,這樣可以讓書聲激活沉悶的課堂,喚醒學生的語感。
二、問題,引領課堂。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應實行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只有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的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設計新穎、深刻的教學問題是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最好方式。我們可以依據不同的文本,設計不同的問題,採用不同的問題教學模式。
討論課上,教師、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閱讀文本,深入文本內部,與文本對話,從而產生超越字面意義的理解,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討論,對文本進行修正、補充和豐富,也使教師、學生群體、學生個體在對彼此「理解」反思的基礎上,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提高理解能力。這樣的課堂學習氣氛就能活躍起來,這樣的教學模式有助於學生個性的發展。
問題課上,教師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積極閱讀文本,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提出問題,並對能提出好問題的學生予以獎勵。如在學習蒙田的《熱愛生命》(人教版必修4)時,師生共同圍繞「生命存在的意義是什麼?」及「應如何看待生死?」兩個問題開展教學。有的學生提出「為什麼生命的本質在於死?」;有的學生提出「如果說生命的長度是一個常數,那麼我們該如何拓展生命的寬度?」這樣深刻的問題。通過經常性的開展這種教學,學生們形成了「以能夠提問題為榮,以善於提問題為榮,以敢於提問題為榮」的學習風氣。這樣的教學,大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讓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變成主動的學習。
點評課上,教師根據文本特點及單元教學重點規定一定的評點內容,明確點評的方向,據此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或評點文章的內容,或評點文章的寫作方法與技巧,或評點文章的語言。點評式教學旨在培養學生思維的廣度、深度,發展學生個性方面具有獨特的優越性。
三、活動,體驗課堂。
新課程標准中指出:要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中成長,做到這一點的語文課堂必然就是充滿活力的課堂。為此,我們必須把部分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有體驗的機會。
1.課前五分鍾,給學生鍛煉口才的機會。
每節課前騰出三、五分鍾,我給學生提供了口語表達的訓練機會。訓練的具體內容是和學生商量決定的,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例如:介紹個人的興趣愛好,描述一段自己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情景;講一個成語故事,介紹一句名人名言,介紹一個自己崇拜的人,推薦一本自己喜歡的書等。講述時,要求也逐步提高,由神態自然,語言清晰簡潔到聲情並茂、語言流暢生動等。按順序輪流,每個學期每位學生都能多次得到登台講話鍛煉的機會,學生不僅練就了「說」的能力,滿足了青春期心理的表現欲,而且樹立了自信心。學生由怕上語文課轉變為愛上語文課,盼上語文課。
2.實踐活動課更是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現行人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每個必修模塊均安排了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等單元,這些內容盡可大膽放手,把更多的時間,更大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協作精神,創設學生互幫互助、積極探索的氛圍,讓學生走上講台,體驗一回「主持人」的樂趣,促其語言和個性進一步發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認真准備——搜集、整理、分析、綜合後,課上搶答比賽,展現風采;讓學生開展辯論活動,多角度觀察事物,思考人生,鍛煉了思辨的能力;讓學生通過寫讀後感,傾吐閱讀名著的點滴感受。所以這些做法既鍛煉了學生分析、綜合等語文素養,又滿足了他們的好勝心和表現欲,使每個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獲得學習的成就感。
在語文課堂上,給學生一個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安排;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學生一個課題,讓他們自己去創造;給學生一個課堂,讓他們自己去展現。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課堂氣氛自然富有生機和活力。

⑻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

一、創設情感氛圍        

在語文教學中,新穎獨特的導入語,可以起到一鳴驚人的效果;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導入新課作為教學過程的第一個環節,是可以點燃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和渴望知識的「星火」,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願望,它是激發學生情感的關鍵性的一環。優美奇妙的導語,往往像磁鐵一樣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登堂入室,進入教學環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我的母親》時,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在唐詩中有一首贊美母愛的詩歌,那就是孟郊的《遊子吟》;同學們還能背出這首古詩嗎?這首詩寫出了母親對孩子的一片愛心,而這種愛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撥動無數讀者的心弦。

如在教學《春》一課時導語可設計為:「一提到春我們眼前就彷彿展現出一幅陽光明媚,春風浩盪,綠滿天下,花開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們就感到有無限生機,有無窮力量,內心洋溢著無比的喜悅。古往今來,多少詩人曾用彩筆描繪出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像這樣的導語,既能描繪出文章的內容,又把學生誘導到作者對春天贊美之情中去。

二、教學內容的情感化

1、閱讀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新課標指出要重視學生主體性的閱讀,重視學跡巧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伴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師作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應積極引導學生在讀中深入文章情感世界。首先把學生引入文本中的「情境」,讓其「設身處地」,真切感悟後形成理性認識,進而轉化為自己的世界觀,那麼「情感教育」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2、寫作教學中體現「情感教育」。文章是作者感情的載體,情感充沛的文章,必然會匠心凸顯。因此,在寫作教學中進行情感培育既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又是寫作教學理應承擔的責任。教學中,教師首先應在寫作初始設定目標時就要強調情感態度方面的因素,重點放在培養興趣和自信上,讓學生「真心」想寫。要培養學生善於在生活中展現美,要培養學生注意表達美。

總之,情感教育是良好個性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知識與技能目標實現的動力,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不容忽視。只有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學生的情感,提高他們的自我情感控制能力,促使他們對學習、生活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語文教學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淺談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不僅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愛國愛家、尊老愛幼,培養良好的道德情操,還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達到提高語文教育教學水平的目標。本文結合實際闡述了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措施,具有借鑒意義。

當講涉及到親情友情愛情等方面的課文時,老師可以聯系課文發表一下自己的感慨,再讓學生小組討論,每個組選一個發言人依次說說自己的看法,甚至於有爭議的地方可以花一節課來搞個辯論會,都有助於學生理解這些情感,先理解了才能逐漸形成自己的情感三觀,
教育只能是引導學生去發現,不要灌輸自認為最合適的三觀。
找准一個點可以反復探討,為此查閱資料,觀看視屏,只有了解得才能逐漸就能形成自己的一些看法,而不被他人的言論所迷惑。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摘要:教師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挖掘教材拍中的魅力,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教材發揮積極的效應,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感悟課文所表達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和思想產生的共鳴,引導學生健康成長,並不斷完善美好的品德。關鍵詞:語文教學 情感 滲透學習過程是以人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和情意相統一的過程。

淺談中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國學經典教育21

國學所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在經濟高速發展、拜金主義日益嚴重的今天,對青少年進行國學教育顯得尤為重要。襲州山它可以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繼承傳統美德,建立正確的行為規范,提高文明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敦厚善良的心性。本文著重探討了國學教育的意義和方法,強調了國學教育不僅要多讀,更要踐行,將國學中的理論精髓,內化為行動和氣質,從而達到學習國學的真正目的。

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情感教育

作者/ 董紅勤 摘要: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由此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情感教育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教育;滲透 前蘇聯霍姆林斯基曾說,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撒在這塊土地上。可見,情感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傳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看重的是自己的教師地位,注重的是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和能力訓練等,很少挖掘情感教育在教學中的作用,師生之間更是很少進行情感的溝通與交流。課文本身就文質兼美、富含豐富的情感,蘊藏著大量的情感因素,教師若能充分發揮情感教育在語文教學中得天獨厚的優勢,用情感人、以情悟文,用情促知,課堂就會變得輕松、活躍,教學定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作者通過親身的教學經歷,談談情感因素在教學中對學生的積極影響和教學效果的顯現。 一、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是進行情感滲透的前提 課堂教學離不開師生互動,特別是情感間的交流。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是平等的,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生認知的前提和基礎。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是統治整堂課的,學生只有寫和記的份,根本不可能提出自己獨特的想法,要完全服從於教師的領導。這種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造成了學生思維僵化,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改變一切以自己為中心的想法,做到與學生的關系為朋友式的、親人式的。學生所喜歡的老師是「能言善辯」的,是既莊重又有幽默感的,既嚴肅又不失活潑的,既是師長又能與他們有共同興趣愛好,不僅能在課堂上傳授知識,還能夠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台。教師要營造寬松、融洽的課堂氣氛,用真誠和愛心感染每一名學生,肯定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地位。教學中,教師要時刻面帶微笑,用真誠的目光與學生交流。學生從教師肯定的目光中讀出了關心與愛護,更增添了一份學習的動力。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都要與學生打成一片,多傾聽他們的心聲與感受,對學生積極的情感與學習態度要給予熱情鼓勵,使學生樹立起正確的學習態度與情感態度,促進他們健康的學習和成長。 二、創設情感滲透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教師所創設引 *** 感的氛圍,是引導學生入情入境的關鍵所在,通過創設與文章內容相近的情境,能夠有效地營造出濃郁的情感氛圍, 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使學生產生對所學知識的情感共鳴,讓學生可以准確地把握文章情感。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調動各種感官,調動各種積極情感,採用多種有效的手段來創設情感氛圍。創設教學情境與氛圍來調動學生的 *** ,使學生如「身臨其境」,能夠親身體驗,仔細揣摩,把作者的寫作情感轉變為自己的情感體驗,學生就會真正地懂得了文章的內涵,從中受到了熏陶和教育。創設情感氛圍的方法有很多,如可以通過多媒體素材來渲染氣氛,可以讓學生自編自演課本劇,從中體會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等。總之,教師要用心去給學生創設學習的氛圍,不斷發現學生的興趣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因素,引導學生真切感受作者的情感,真正地走近作者,走近文本。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發揮以情感人的作用 托爾斯泰曾說:「把自己體驗過的感情傳達給別人,而使別人也為這種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語文教材具有很強的感染力,為學生展現了豐富多彩的情感世界。首先要求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細心鑽研、耐心品味與揣摩,挖掘作品蘊涵的思想,精心設計教學方法,體會出作者所要表現的真情實感,為學生創造出思考、探究的學習情境。如果學生能夠被課文的言辭美和人情美所感動,他們就會與課文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大大促進學習效果的提高。 四、「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參與體驗 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學習新的知識經驗。因此,分析、研讀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經驗本是學習知識的沃土。體驗是親身經歷、聯系自身的體味。它具有親歷性、內發性和獨特性,是通過學生親身實踐來認識周圍事物的過程,它是優化語文教學的重要途徑。當學生貯藏的生活經驗被激活後,他們便能夠與文章形成最佳的體驗態勢,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內容取得聯系,完全融入到作品當中。這樣,對於文本學生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其進行更深層次地理解與品味。 五、給學生自信的評價,讓其快樂成長 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評價觀念,樹立起評價要著眼於學生的進步與發展的理念,評價應以鼓勵、表揚為主,不斷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經常嘗到成功的喜悅。在具體教學中我採取在不同階段對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實行分層評價。一個贊許的眼神、一番表揚的語言、一個真心的微笑,都會讓學生充滿驚喜和感激,從而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內外,教師要經常了解學生的思想動向,關心他們的生活、學習,盡心盡意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上、學習上的困難。真愛的付出,學生也會「報之以桃李」——尊敬、愛戴老師,並把這份感激之情轉移到學習中,從而調動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情感也就這樣在評價中得到激勵,在評價中獲得了升華。 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參考文獻:

貓貓有感情的!我認為貓貓智商比狗還高!因為它會有自己的想法,它不像狗一樣的愚忠,它會選擇它感覺更好的方式生活,所以人們常說貓不如狗好馴化,但是仔細想想,又有多少人聽過狗狗會蹲馬桶,便便後還會沖水的?貓就可以,因為貓天生愛干凈,它願意著這做!而且我養過一隻貓,她病了,我守著她,陪她看病打針,後來我病了,她也會在床邊守著我,哪怕我上個廁所,她也不放心似的跟在我後面,睡覺時還會把一隻手搭在我身體的某個位置,好像生怕我突然走掉了。養過貓貓的人(特別是母貓)都會知道貓貓比狗狗黏人、乖巧,而且聰明伶俐。

淺談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中學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內涵,最能影響人的精神世界。新課程標准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這昭示了語文教學在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同時,還要進行德育滲透,以此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水準。

淺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心理學家認為:情感是認知活動啟發、發展和維持的動力,是構成心理素質的重要成分,沒有情感就沒有智力。所以,很多中外名家都十分重視情感教育。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高中語文教學,必須高度重視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中階段的學生情感豐富,當他們的情感與教師的情感一致是,他們會全心全意地投入學習中去,反之,他們對教師的教學便會產生抵觸情緒,教學效果就會差得多。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明確情感教育的地位,探索對高中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徑,發揮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情感教育的迫切性也是由語文學科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入選高中語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名篇,這些作品大多是作者情動於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是情的噴涌結晶。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引導出文章中渲泄奔騰著的感情的激流,和學生一起體會字里行間跳到著的感情脈搏,想像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1,發揮情感的感染作用,以情動情。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往往可以感染別人,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創造條件,以作者之情來打動學生之情,要發掘教材中蘊藏的思想感情。那怎樣發掘課文的思想感情?在語文教學中,相對來說,教師是客體,處於主導地位;學生是主體,處於主動地位。教師在備課、講課時,心靈必然受到震顫,動情於心,激起情感的波瀾,同作者或愛,或憎,或喜,或憂,或褒,或貶。總而言之,教師要首先進入角色。 2,創造引 *** 感的情景,營造氣氛。引導學生入情於境是關鍵。如何引導學生入情於境?通過形象的感染,激起學生感情的波瀾。比如,教《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時,我先提問看到馬克思的肖像後你留下的印象是什麼這個問題。一位同學回答是馬克思睿智的眼神。我分析了睿智一詞的含義,概括介紹了馬克思一生的豐功偉績。面對革命導師的肖像,聯想其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所作的貢獻,同學們便會產生一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敬意,然後披情入文,整堂課的教學就處在一種特殊氛圍之中,同學們既受到思想教膏,又提高了語文能力。其二,通過吟誦朗讀 *** 。對於詩歌和抒情性散文的教學,採取這種方法能收到較好效果。其三,通過講述品析 *** 。對於小說之類的敘事作品,通過精湛的語言,著重再現形象,勾勒畫面,渲染氣氛,創設情境,在情境中受教。再者,創造情景,營造氛圍的根本目的在於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易於進入教材的情感世界,以體味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特定情感。 3,把握情感的傾向性,調節情緒。情感具有傾向性,面對不同的對象或同一對象,不同的人則會產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傾向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如消沉可以轉化為振作,討厭可以轉化為喜歡,消極可以轉化為積極,憎恨可以轉化為熱愛。 在教學實踐中,愉快、積極的情緒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活動;而低沉、消極、否定等消極情緒則會阻礙學生積極、主動、自覺的學習活動。學生的情感傾向,如同一把雙刃劍,對其學習行為可以起積極作用,也可以起消極作用。二、語文教學的情感體驗方法 1,大膽創設情感體驗的氛圍。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認為,在文學作品教學中,認識形象,理解形象,受形象感染,學生不步入特定的情景之中,難以有深切的感受。 除了導入的精心設計外,還可以藉助一些現代化的教學媒體來渲染某種氣氛。教學白居易的《琵琶行》,可先讓學生聽一曲《十面埋伏》;鑒賞姜夔的《揚州慢》,可放一段編鍾古樂的錄音,讓學生和著旋律淺唱低吟;品讀黃河浪的《故鄉的榕樹》,可配以小提琴曲《思鄉曲》這些都是能輔助學生進入作品的特定情景,引導他們沉浸在作品所表現的情感氛圍之中。 2,緊扣作品語言來體驗。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語言是文學作品情感內容的載體。緊扣作品語言來進行情感體驗首要的是扣住作者作品中的關鍵語句,因為關鍵語句一經點撥,文章精神全出,就會使得學生情思萌發,乘興翱翔,進入作品描述的境地。除了扣住關鍵語句外,指導學生有盛情地朗讀也是情感體驗的一種有效方法。葉聖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讀稱為美讀。他認為。要根據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內容的不同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大量實踐證明,通過那細若春蠶吐絲,壯如駿馬奔騰,輕似山泉淙淙,重則雷霆隆隆等不同方式的美讀,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不同的情感內容,就能教學生真切地體驗出來,使他們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3,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參與體驗。人認識藝術形象是以他的直接和間接的生活經驗為依據的,要讓學生更深切地體驗作品的情感內容。教師就要注重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來參與體驗。如有的教師在教學朱自清《背影》一文時,就引導學生聯系他們自己和父母親生活的有關往事,帶著對自己父母親的親昵感和崇敬感去體驗文章流露出的思想感情。學生貯藏的生活經驗一被激活,他們就能很快與作品行成最佳的體驗態勢,迅速和作品的情感內容取得認同,這樣,學生既受到了美的熏陶,又加深了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認識,形成了美感和道德感。 總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方法恰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出現這樣一種體驗狀態,正如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描述藝術美的審美心理活動: 當美激動我們的那一瞬間,我們可以感到胸際的一種灼熱,一種劇痛,呼吸的一種顫動,一種飽滿,心臟的一種翼動,全身的一種搖撼,眼睛的 一種濕潤以及除此而外的千百種不可名狀的徵兆。 這種境界,正是我們的高中語文教學所企盼、追求的。瀘縣一中 李群

⑼ 如何充分調動孩子學語文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興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於教師想方設法誘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而能創造性地學,最終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一、引茄伍大導閱讀豐富積淀萌發興趣"興趣是橘悄最好的老師。"但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一般來說,多數兒童的學習興趣都是在學校和教師的教育下,受正確的學習動機顫豎支配而產生的。

⑽ 如何突出語文課的情感教育功能

情感教育具體是指的是以培養學生道德、美德等高尚品質為教育內容的教育模式。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情感教育,要求語文教師善於運用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方法,通過富有情感和體驗的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並培養學生的情感品質,進而促進學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
一、營造情感氛圍,激發情感共鳴
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的課文均為文學創作者的經典文章,這些文章為學生展現出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情感世界,在課堂教學中,只有讓學生進入到課文描繪的情境,去領略去體驗作品的內在情感表達,才能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進而形成共鳴,汲取作品的內在精神養料,實現自身品格升華。筆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主要通過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人手的方式,營造濃厚的課堂情感氛圍,促進學生形成情感共鳴。客觀方面的方法,主要是藉助外在工具手段,烘托氛圍。例如,在講授《我的母親》一文之前,筆者先在課堂上
播放了一首毛阿敏的《燭光里的媽媽》,通過如泣如訴的音樂將學生引入對母愛感恩、感激的情感意境中,進而形成共鳴,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作品的興趣和慾望。主觀方面的方法,主要是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授課中要擅於充當導演和演員的角色,通過富有藝術的「導演」和「表演」,烘托出強烈的課堂情感氛圍,感染、熏染學生的情感,進而達到喚起學生情感體驗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最後一課》時,語文教師應在深入領會作品內在深刻情感內涵的基礎上,進入韓麥爾先生的情感角色,進入境界,用充滿情感的抑揚頓挫音調,輔以聲音哽咽、茫然若失和神情呆滯等肢體語言,表達對祖國的愛和對敵人的恨的鮮明感情,達到情景交融。
二、深入挖掘教材,體悟教材情感
中學語文教材的文章多是情文並茂的名家名篇,飽含文章作者的情感因素,給人們以豐富的精神熏陶,如春意盎然的《春》、稚趣撲面的《社戲》、搏打風浪的《海燕》等給人們留有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要想使學生真正感受並領悟這些文章的豐富情感內涵,離不開教師在課堂上的引導和教授,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對教材的科學挖掘來引導學生體悟感受文章的情感。下面,筆者結合魯迅先生的名篇《藤野先生》談談語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體悟教材情感。在教學《藤野先生》一課時,教師應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體悟教材情感。課文中,描寫當作者看到日本學生觀看中國人被捉的影片,發出「萬歲!」的呼聲時,作者寫道「但在我,這一聲卻特別聽得刺耳。」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抓住「刺耳」這個關鍵詞語,引
導學生品析感悟作者遣詞用句背後的情感。可以通過向學生發問:「刺耳」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刺耳」?這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情感?從理解「刺耳」是指聲音雜亂,聽著不舒服的本義出發,進而領會作者有感同胞因愚昧被殺、而做「看客」,祖國因落後挨打,日本學生的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嚴重挫傷的深刻情感內涵,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樹立愛國主義思想和感情。
三、突出朗讀誦讀,體會文章真情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意思就是有「情感」是寫文章的基礎,而讀文章是進入「。情感」的條件。這句話對我們語文教師進行語文教學很有借鑒意義。讀文章,即朗讀和誦讀,這兩種學習方法對於體會課文的語言美、意境美乃至情感美有著重要作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朗讀和誦讀,通過這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在講解散文《背影》時,為了使學生感悟文章蘊含的深摯的情感,筆者指導學生進行深情朗讀專項訓練,圍繞最能體現「背影」的情感因素一「蹣跚」、「探」、「攀」、「縮」等飽含深情的詞語,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回憶父親對自己關心、關愛,並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深情朗讀比賽,充分調動學生感官,使他們積極參與,用心去體會、品味如山的父愛,深刻地理解父愛真諦,從而更加珍惜生命中擁有的真情。在強化朗讀的同時,在課堂情感教育上更要注重誦讀的訓練。例如,學習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時,筆者便指導學生反復誦讀,通過誦讀自然地融入到詩作者創作意境中,領會詩
人對黑暗社會的鞭撻,對幸福光明新生活的追求和嚮往的愛憎情感,進而促進學生文化品味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四、聯系實踐生活,強化學生體驗
語文課本中的文章來源於生活,是對生活的思想體悟和升華。為了強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在實際教學中,筆者加強了對相關文章社會實踐和生活背景的講解,以提高學生的情感體悟能力,比較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社會資料調查法和表演授課法兩種。社會資料調查法,就是針對課文學習需要指導學生對作品的時代背景、人文地理等相關資料進行調查研究,用感性的方法拉近學生和作品的距離,產生親近感和熟識感,更好地領悟作品的內在情感。如,在《羅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課學習前,我要求學生們搜集身邊的環境破資料,了解人為破壞自然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帶來的重大災難,拉近作品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感悟深切,產生了保護、愛護環境的情感共鳴。表演授課法,就是結合富有戲劇性色彩的文章,通過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的方法,增強學生對課文的情感體會。例如,筆者在教授《孔乙己》一課時,便組織學生將作品改編成劇本,並讓學生扮演孔乙己、掌櫃、「我」等,通過實踐的方式再現成亨酒店、作品描述的場景,使學生在表演中深入體驗人物情感,在角色中真切地體驗到作品中的主人公情感,從而加深對課本主旨的理解。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如何調動感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