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七年級上冊語文的論語十則字的解釋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說同樂,高興的意思!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虧團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豎空笑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余含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
② 語文五年級上冊25課古人談讀書中古是什麼意思
語文五年級上冊25課古人談讀書中古意思:古代。
解析:古人談讀書中古是古代的意思,古人談讀書意思是古代的人談讀書。
古
音 gǔ
部首:十,筆畫:5 ,繁體:古,五筆:DGHG。
釋義:
1、古代(跟「今」相對)。
2、經歷多年的。
3、具有古代風格的。
4、真摯純朴。
5、古體詩。
6、姓。
組詞:遠古、古代、古人、古巴、古井、古今、古時、古訓、古董、古怪、古都、古老。
詞語解釋:
一、遠古 [ yuǎn gǔ ]
釋義:(名)久遠的古代。
二、古代 [ gǔ dài ]
釋義:(名)距離現代較遠的過去時代,我國歷史分期多指1840年以前的時期。特指原始社會、奴隸社會時代。
三、古人 [ gǔ rén ]
釋義:泛指前人,以區別於當世的人。
四、古巴 [ gǔ bā ]
釋義:古巴共和國,簡稱古巴。國名源自泰諾語「coabana」,意為「肥沃之地」、「好地方」。是北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島國,哈瓦那是古巴的經濟、政治中心和首都。
五、古今 [ gǔ jīn ]
釋義:古代和現代。
③ 五年級上冊語文25課古人談讀書這篇課文這兩首古詩的意思翻譯有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譯: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
聰敏而喜愛學習,不以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譯:
把所學的知識默默記在心中,勤奮學習而感覺不滿足,教導別人而不感到厭倦。
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我並不是生來就有學問的人,而是因為喜愛古人留下的文化,通過勤奮學習求得學問的人。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
學習就像在追趕什麼總怕趕不上,學到之後又害怕自己會忘記。
余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譯: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來苦苦思索,但這毫無益處,不如去學習。
第二篇翻譯:
我曾經說過讀書有「三到」,叫作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書本上,那麼眼睛不會仔細看,心和眼既然不集中,就只能隨意地誦讀,那一定不能記住。即便記住了,也記不長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已經到了,難道眼和口還會不到嗎?
④ 語文古句求翻譯意思
這不是古句,這應該是一張簽紙,寺廟里求來的那種。
看這幾句話,應該是說男女之間的事。
參嘩孝、商、箕、畢都是中國古代星宿名。其中,參宿為西方七櫻槐宿第七宿,商宿是東方星宿。箕宿是東方第七宿,畢宿為西方七宿第五宿。由此可見,參與商這兩宿無法同時出現在天空中,箕與畢這兩宿也無亂頌稿法同時出現在天空中。另,據傳箕星主風,畢星主雨,故簽中說,箕風畢雨。
這張簽是說,兩個人分處兩地,雖兩情相悅,有心相聚,但很難見面。所以簽中說「出沒不見」、「各一方」、「不合日」等。不過這只是好事多磨,最終兩人還是會相聚在一起的。所以簽中說,「七夕織女會牛郎」。
⑤ 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古今異義
古今異義無: 古義:不,不要 今義:沒有 例句:無自信也是: 古義:這 今義:今表判斷 例句:是吾劍之所從墜至於: 古義:到了 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例句:至於夏水襄陵或: 古義:有 今義:或者,表選擇 例句:或王命急宣良: 古義:真的,實在,的確 今義:好,善良 例句:良多趣味 歲: 古義:年,年成 今義:年紀、年齡等 例句:歲以大穰 但: 古義:只,只是 今義:但是,可是 例句:但逐層布板訖 患: 古義:嫌,擔心 今義:患病、患難、禍患 例句:患其塔動 三: 古義:多次 今義:數詞,三 例句:吾日三省吾身 可以: 古義:可以(憑借陵局旅)把 今義:可能、許可 例句:可以為師矣。
古褒今貶如,「爪牙」古時指武臣或得力助手,屬於褒義,如韓愈《與鳳翔邢尚書書》:「今閣下為王爪牙,為國藩垣。」
而現代漢語中的「爪牙」則是「比喻壞人的黨尺凳羽和幫凶」,為貶義。
如,「明哲保身」古時指通達事理,洞見時勢,善於避威就安,適應環境,是褒義詞,如《詩經·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而現代漢語中的「明哲保身」指不堅持原則,只顧自己的處世態度,為貶義。 如,「渾渾噩噩」古時用來形容人渾厚嚴正,為褒義,如楊雄《法言·問神》:「虞夏之書渾渾爾,……周書噩噩爾。」
句中的「渾渾」是「渾厚」的意思,「噩噩」是「嚴肅」的意思。現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渾濁無知,愚昧糊塗,為貶義。
如:「卑鄙」古義:地位低,見識淺。今義:品德低,含貶。
例:《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古貶今褒 如,「乖」古時指偏執,不馴順,為貶義,如《林黛玉進賈府》:「行為偏僻性乖張。」
而現代漢語中則用來形容人聽話,安順。 如,「鍛煉」其本義為「冶煉」,古時多用來指玩弄法律,羅織罪名,對人進行誣陷,屬於貶義,如《後漢書·韋彪傳》:「忠孝之人持心近後,鍛煉之吏持心近薄。」
而現代漢語中則指通過體育運動是身體強壯,培養勇敢機智的品德,或通過生產勞動和工作實踐來提高素質和能力,變成褒義詞了。 如,「潑辣」古時指兇悍,蠻橫不講理,為貶義,如《水滸傳》(第十二回):「(牛二)專在街上撒潑辣,行凶。」
而現代漢語中多指勇猛,有魄力,是褒義。太多了。
這些足矣。
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文《世說新語》古今異義1:兒女古義:子侄輩,指家中的年輕一代人今義:指子女2:因 古義:趁,乘,憑借今義:因為3:文義古義:詩文 今義:文章的意思4.去 古意:離開 今意:到、往5.委 古意:丟 下、舍棄 今意:委屈、委託6.顧 古意:回頭看 今意:照顧7.引 古義:拉 今義:領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文《世說新語》通假字1、尊君在不 「不」通「否」 讀fou(二聲)表示否定。
相當於「嗎?」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文《世說新語》詞類活用1、友人慚 意動用法,感到慚愧2、門外戲:名詞作狀語,在門外3、寒雪日內集,內:名詞作狀語,在家裡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文《世說新語》一詞多義1、則:A.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就是) B.學而不思則罔(就)2、信:A.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守信) B.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誠、誠實)3、日:A.謝太傅寒雪日內急(日子)B.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太陽)4、是:A.日中不至,則是無信(是,判斷詞)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代詞)5、時:A.元方時年七歲(當時)B.故時有物外之趣(時常)6、乃:A.去後乃至(才)B.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是)7、而:A相委而去(然後,就)《論語十二章》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文《論語十二章》通假字1、不亦說乎:「說」「悅」的古字,愉悅,高興。2、吾十有五臘漏而至於學: 「有"通「又」,古人在兩位數的整數和零數之間常常加「有」字。
3、學而不思則罔:「罔」通「惘」,迷惑。[3]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古文《論語十二章》古今異義學而時習之:「時」:古義:按一定的時間,今義:時間。
「習」:古義:復習,今義:學習。吾日三省吾身:「日」古義:每日,今義:一日。
「三」古義:泛指多數,虛數 今義:數詞,三。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相信。
溫故而知新:「故」古義:舊的知識,今義:過去的,老的(此古義變今義是意擴大了范圍)。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
有朋自遠方來:(朋) 古義:志同道合的人。今義彼此有交情的人。
為人謀而不忠乎:(忠)古義:做事盡心竭力。今義:忠誠。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義:真誠,誠實。今義:書信,相信。
不亦君子乎:(君子)古義:道德上有修養的人。今義:泛指人格高尚的人。
飯疏食飲水。(水)古義:泛指冷水。
今義:冷水和熱水的統稱。《論語十二章》詞類活用1.學而時習之時:名詞--狀語,按時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詞--狀語,每日3.溫故而知新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4.傳不習乎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5.飯疏食飲水飯:名詞--動詞,吃飯6.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名詞--意動。
以……為樂《誡子書》通假字非澹泊無以明志:澹,通「淡」。《誡子書》古今異義非寧靜無以致遠:寧靜,安靜,精力集中。
今義是指環境上的安靜,不嘈雜。險躁則不能治性:險,輕浮。
今義:危險,不安全。淫慢則不能勵精:慢,懈怠懶惰。
今義:速度緩慢。[6]《誡子書》詞類活用非學無以廣才:廣,使動用法,活用為使……廣的意思,即為增長的意思。
《狼》通假字止有剩骨、止增笑耳:止,同「只」。《狼》詞類活用1、狼不敢[前](名詞作動詞,上前)。
2、恐前後受其[敵](名詞作動詞,攻擊)。3、一狼[洞]其中(名詞作動詞,打洞)。
4、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名詞作動詞,鑽洞)。5、其一[犬]坐於前(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地)。
6、[苫]蔽成丘(名詞作狀語,蓋上)。7、一[屠]晚歸(動詞作名詞,屠夫,宰殺牲畜賣肉的人)。
8、一屠[晚]歸(名詞作狀語,傍晚)。9、[弛]擔持刀(形容詞作動詞,卸下)。
《狼》古今異義1、去 (一狼徑去)古義:離開今義 : 到某—地方2、少(少時)古義:稍微今義 : 數量小3、幾何(禽獸之變詐幾何哉)古義:多少今義 :幾何學的簡稱4、耳(止增笑耳)古義:古文言文出現在句尾時,通常解釋為「罷了」。今義:耳朵。
5、股(屠自後斷其股)古義:大腿今義:大腿,自胯至膝蓋的部分6、蓋(蓋以誘敵)古義:原來是今義:遮蔽、覆蓋7、弛(弛擔持刀)古義:卸下今義:放鬆、鬆弛8、薪(場主積薪其中)古義:柴草今義:工資9、暴(屠暴起)古義:突然今義:強大。
古今異義
無: 古義:不,不要 今義:沒有 例句:無自信也
是: 古義:這 今義:今表判斷 例句:是吾劍之所從墜
至於: 古義:到了 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例句:至於夏水襄陵
或: 古義:有 今義:或者,表選擇 例句:或王命急宣
良: 古義:真的,實在,的確 今義:好,善良 例句:良多趣味
歲: 古義:年,年成 今義:年紀、年齡等 例句:歲以大穰
但: 古義:只,只是 今義:但是,可是 例句:但逐層布板訖
患: 古義:嫌,擔心 今義:患病、患難、禍患 例句:患其塔動
三: 古義:多次 今義:數詞,三 例句:吾日三省吾身
可以: 古義:可以(憑借)把 今義:可能、許可 例句:可以為師矣
通假字:1.不亦說乎 說:同悅,喜悅、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有:同又,放在整數與零數之間古今異義古今異義:1.不亦君子乎 古:道德上有修養的人 今:泛指品德高尚的人2.可以為師矣 古:可以、憑借 今:可能、許可古今異義3.飯疏食飲水 古:粗劣 今:疏通、疏散4.飯疏食飲水 古:冷水 今:無色無味無臭的液體5.匹夫不可奪志也 古:普通人 今:無學識、無智謀的人6.吾日三省吾身 ? 古:多次 今:數詞,三詞類活用:學而時習之 時:名詞-狀語,按時吾日三省吾身 日:名詞-狀語,每日溫故而知新 故、新:形容詞-名詞,舊的知識、新的體會詞類活用傳不習乎 傳:動詞-名詞,傳授的知識飯疏食飲水 飯:名詞-動詞,吃飯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樂:名詞-意動.一詞多義知 人不知而不慍 溫故而知新當、做替了解 懂得而 人不知而不慍 溫故而知新 博學而篤志轉折 順承 並列其 仁在其中矣 其不善者而改之它的 他人特殊句式省略句: 可以為師矣.「以」後面省略代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動詞「擇」判斷句: 賢哉,回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老師講的,一定對!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望採納O(∩_∩)O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