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技巧
導語:課堂提問是貫徹教學意圖、進行信息反饋、活躍課堂氛圍的重要手段。恰當的課堂提問,通過師生之間的設疑、解疑等互動交流,能夠為引領學生把握重點難點,對提高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智力和思維都有重要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幫助教師准確掌握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為完成教學目標提供准確的信息反饋。
一、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如果教師第一個問題能讓學生增大信心的話,後面的問題學生就會積極的思考主動地去解決問題。同時提出的問題不能太難也不能過於簡單,課堂上的提問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來設計以求深化認識突破難點。這樣,學生的興趣產生了,教學效果也就提高了。
二、要耐人尋味,引人入勝。
課文中往往有很多耐人尋味的句子,這些句子通常都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值得揣摩。例如:《圓明園的毀滅》一課,講到“為了毀滅罪證,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圓明園放火,大火連燒三天,煙雲籠罩了整個北京城。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就這樣化成了灰燼。”這句話是耐人尋味的句子也蘊含著深刻的含義。我適時發問:這是一把無情的大火,這把火燒掉的僅僅是圓明園嗎?還有什麼?學生一定回答出:中國人的尊嚴、中國的文明、中國的歷史、中國的燦爛文化。這一問升華了學生的思維、拓展了教學空間,激發了學生的思維。
三、要抓注重點,加深印象。
通過在知識的重點處提問,讓學生們不僅理解知識的內容,更對知識的重點處加深了印象,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質量。在教學中,教師切忌隨便使用問答,因為這樣簡單的問答式,不但不能激起學生的思維,反而會使學生的思維產生抑制。有了矛盾才有思維能力,教師在提出第一個問題讓學生回答以後,要順著思路逐層深入地追問第二個、第三個問題,使學生的認識附著這樣的提問逐步趨向深化。
追蹤提問法,要求教師在講課時,要指引學生對文章曲折迴旋的妙處尋根問底,要創造問題的情境,設置疑難的條件,引導學生去冥想、沉思。
四、要設疑新穎,激發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強烈的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注意力和自主學習意識。因此,課堂提問,要講究發問方式,改變提問角度,使問題提的巧,發人深思,要力求新穎,講求新意,能激發情趣,切忌問題提的平平淡淡,老調重彈。例如:在講《桂林山水甲天下》時,教師導入新課時可以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人們常說“上有天堂,下游蘇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這山、這水有什麼特點呢?它美在何處呢?下面同學們讀課文之後,回答老師的問題。這樣設疑導入,即創設了問題的情景,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使問題的指向性非常明確,鼓勵了學生自主學習。
五、要因材施教,難以適度。
要上好一節語文課,單靠一兩個提問是不夠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處,從整節課、整篇課文來謀劃,設計出一組有計劃、有步驟的系統化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才有一定的思維深度,才能從多方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實際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據教材特點,學生的實際水平,把比較難的問題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問題,或者把大問題分解成一組小問題,層層深入,一環扣一環地問,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展。
課堂提問,絕不是教師故意難倒學生,令其出醜來處罰學生。教師要注意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和知識水平來提問,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滿足學生的表現欲,助其盡快答題成功,從而使學生獲得勝利的喜悅及努力進取的內動力。比如,知識全面基礎扎實的.學生,可提問知識性強難度較大的問題;知識量少基礎較差的學生,應提問些淺顯的判斷題或者選擇題。思維敏捷口齒伶俐的學生,可提論述性的分析題;反映遲鈍靦腆少語的和說不好普通話的學生,則問一些答案簡短容易表達的問題。遇到回答問題確有困難的學生,教師就要及時分析原因,靈活調整控制問題的難度,也有可能是問題容量過大,要求不夠明確,學生不明白教師的意圖,茫茫然不知從何答起,此時教師就要進行適當的提示、補充和調整,使問題的要求更加明了,更具有指向性。
六、發散思維,解決問題。
我們經常聽到有的學生說:“上課聽得懂,一做題就發怵。”究其原因就是思維缺乏靈活性。通過對比優等生和差等生的解題過程觀察發現,優等生可以從同一題的信息源產生不同的假想,然後對每一種假想進行合理的思維推理,一旦一種假想思維受阻能立即轉換思維方式;而差等生從同一題的信息源產生的假想不僅單一而且緩慢,往往“一條道走到黑”。我們常說要使這類學生“頭腦開竅”就是要培養這些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有目地的根據同一問題設計發散式的問題,如在一題多解和多變的習題討論中,增強思維發散與知識交叉,增加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
七、要提問靈活,培養能力。
教師要密切注意學生的反應,注意正確分析判斷學生的回答情況,並及時作出相應的處理,還要通過一系列的提問,不斷感知知識信息,從而通過自我思考獲得新知提高能力。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讓學生參與課堂提問,才能激發其學生主動探索的積極性,才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那麼怎樣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呢?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和機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鳥的天堂》一課引導學生發現“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中第一個鳥的天堂為什麼加引號,從而理解這兩個鳥的天堂所指含義不同。
總之,教師的提問是一門精湛的藝術,教師在提問時如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善於根據學生對信息的反饋情況,有針對性的採取不同方法進行教學,優化課堂提問,就一定能激活學生思維,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B.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方法
導語: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師落實學科計劃和進行課堂活動的紐帶,教師要使課堂提問設計得合理、恰當和有意義,就必須注重提問的質量,講究提問的技巧。
一、課堂問題要能激發學生興趣
精心設計的問題要重視思考型、鼓勵啟發型和開放型的問題,輕視記憶型、檢查型、封閉型的問題。好的提問應該富有啟發性,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學生的思維上,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啟發性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老師的問題要能引發學生提出新的問題。提問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使學生感到有趣而愉快,愉悅地接受教學。比如,在教四年級學生寫觀察小動物的作文時,老師就先給他們講了一個小笑話:雞媽媽帶孩子們在花園散步,突然來了一隻野貓,孩子們嚇得亂跑。眼看孩子們要被野貓抓住了,雞媽媽急中生智,學狗“汪――汪”叫了兩聲。野貓被嚇跑了,孩子們得救了,雞媽媽借機給孩子們上課:“現在你們都知道學好一門外語的重要性了!”聽完笑話,學生捧腹大笑,老師因勢引導學生:“動物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歡樂,我們應該保護好它們。你們的寵物有什麼趣事呢?”學生們的思維立即活躍,爭先恐後發言。也許我們不能做到每在問題提出前都講一個故事或者創設情境,但一條民間諺語、一句順溜的提出,往往就能令人耳目一新。我們要做的是使問題新穎,有趣味性,以免落入俗套。
二、課堂問題要能激活學生思維
提問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刺激素。學生的思維方式一般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我們在提問時,要特別注意方法和技巧,語言要生動、形象、具體,有一定的啟發性,要針對學生掌握知識的實際和接受能力,不能太難或太易,否則會事倍功半。提問時,可以把教材的內容與一定的故事或實際事例有機結合,學生就會輕松愉快地理解知識。課堂中的提問,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教師應注意提問的角度和問題的深度,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解決同一問題的多種解答方法,既拓寬思維的空間,又培養發散思維能力。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會一開始就感興趣,為此,教師應當深入鑽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問題“障礙”,在他們心理上引發“沖突”。這樣,當學生急於解開“沖突”時,他們就已經在進行思維訓練了,對課文內容中的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三、課堂問題要隨機應變
設問的目的是解決疑難,而不是把學生問倒,更不是以創設“學生活動”的形式點綴課堂。發問是否適,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的強弱:過早發問,學生內心一片茫然,容易造成氣氛緊張,使課堂教學出現冷場;過晚發問,學生無需思考就能對答如流,容易使問題成為“瞎子戴眼鏡”,毫無價值可言。《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通過閱讀指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發展思維”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如何實現這一目標?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善於啟發提問,通過精設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索與思考。問題的設置要扣住課文的重點難點,引導學生把握課文精髓。同時要注重“問”的質量,設計的問題要精當,有啟發性。當然,問題的難易程度,設置的切入口,在問題解答過程中,教師的引導是相當重要的。如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一詩後,我提問:“這是一首送別詩,可是文中卻沒有一個送別的字眼,你對這首詩,有沒有看法,請談一談。”提問是發展學生智力的關鍵,能真正體現新課標中有關提高學生素質的要求。教師要珍惜每一朵創新思維的火花,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思維。
四、課堂問題要最佳時機
只有在最佳時機提問效果才最好。所謂最佳提問時機,就是當學生處於“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狀態時,學生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對教師的提問能入耳入腦。最佳提問時機,既需要教師敏於捕捉、准於把握,又需要教師巧於引發、善於創設。教師要熟悉教學內容、了解學生,准確把握教學難點,洞察學生心理,善於捕捉時機。提問啟發,切中要害、循循善誘是關鍵。哪些地方學生易於產生疑惑?為什麼會存有疑惑?如何旁敲側擊令其去除解惑?如在教《海倫・凱勒》時,當學生明白海倫・凱勒的不幸遭遇後,就應該讓學生默讀課文,說說海倫・凱勒是怎樣面對這一切的?你覺得她是個怎樣的人?從哪些句子知道的?這樣問,無疑放飛了學生的思維翅膀,學生要認真看書,尋求答案。通過學習、思考、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海倫・凱勒是個刻苦學習,不向命運屈服的人。這種課中置疑提問,是針對學生急於知道主人公命運的“憤悱”狀態下提出的,學生的情感處於“高原地帶”,欲一睹為快。教學實踐證明:提問時機過早,學生因對教材認識缺乏准備,只會使教師啟而不發;時機過遲,問題已解決,提問成了馬後炮。
一、要准確擊中突破口
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往往是圍繞課文的重點來制定的,而難點,則是根據學生的理解能力及全文內容,語言文字的難易程度來制定的。在教材中,有的字詞、句、段正是學生學習的重點,也是幫助學生理解全文的突破口,只有找准突破口,根據突破口來設計問題,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學的重點得到突出,難點得到突破。
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一課的教學重點有二:第一,了解西沙群島的美麗和豐饒,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偉大祖國的思想感情;第二,讀懂課文中的優美詞語及其運用,豐富語言積累,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針對教學目標,我在讓學生通讀課文,理解生字詞的基礎上,通過情境創設,逐步推出了三個問題,讓學生在反復閱讀課文中思考品味:
1.課文寫了西沙群島的哪些特點?畫出有關的詞句。
2.西沙群島的海水為什麼會顯出不同的顏色?
3.寫海底時運用了哪些比喻句?找出來讀一讀,品味一下句子的含義。
隨著三個問題的出示,學生專心致志讀書,在品味中思考。通過逐步提問,討論,師生共同體會西沙群島美麗、神奇、富饒的景象,在寬松、愉快的氛圍中直人課文重點內容,學生輕易就掌握了重點。學習完重點段後,我再提出了一個問題:
課文最後一段只有兩句話,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這樣結尾好在哪裡?
這個問題涉及到課文的教學難點(“祖國的南大門”),由於問題設計恰當,在重點已完全掌握的基礎上,這個難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這篇課文的教學說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提問應該有明確的.目的和主攻方向,應該問到要害處,直擊突破口,以收簡約高效之利。
二、要有一定的深度、難度和效度
有時學生冥思苦想,也思考不出問題的答案,於是乾脆不願想,不回答;有時則相反,老師提問話音未落,學生的答案早已經脫口而出。出現這兩種情況,原因是前者太難,高不可攀,後者太易,無疑可思。這說明,好的的提問應有一定的深度,做到隱而不露,思之可解,讓學生乍一聽是“山重水復疑無路”,細思考則“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征服問題的慾望,從而達到理解課文的目的。我在教學《撈鐵牛》這一課的一、二自然段時,針對“洪水把鐵牛沖到黃河底,人們為了修復浮橋商量如何撈鐵牛”這一主要內容,設計了以下三個問題:
l.要撈起鐵牛有哪些困難?哪些詞語突出反映了這個困難?
2.“議論紛紛”是什麼意思?想像一下當時人們會議論什麼?
3.和尚說:“我來試試看”他是否有撈起鐵牛的把握?從哪些話中可以看出?
對第一個問題,學生須細讀課文,找到並理解“重”“隱”“淤泥”等詞語,理解了這些詞語,撈鐵牛的困難也就不言自明了。第二個問題,不但要字面上理解“議論紛紛”的情景,這想像的答案不是統一的,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思想能力,語言的組織和表達能力。第三個問題中的“試試看”與“我還叫水把它送回來”表面上是矛盾的,但這一矛盾正好說明懷丙早已成竹在胸而又十分謙虛。這四個問題有一定難度而深度適中,既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也完成了教學目標。一個(或一些)問題推動教學目標得以完成,也就是標明提問是有效度(有成效)的。
我們談論課堂提問的難度、深度和效度,也就是說,課堂提問應當像讓學生空中摘蘋果,掛低了,學生伸手可取,毫無意義,掛高了,學生跳死也摸不著,學生興味索然,只好棄之不摘;只有放在適中的位置,讓他們站著摸不到,用力一跳即可摘取,大家爭相來摘,積極思維,這樣,教者輕松,學者愉快,在寬松、愉快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
三、要靈活、有味、耐品
一位經驗豐富的教師對我說:“一看就懂的課文最難教。有些課文從詞、句、段到全篇文章看似簡單、容易,老師若不仔細研究,吃透教材,的確是無疑可問,但正是這些簡簡單單、平平淡淡的字里行間,往往有著豐富的內涵,如作者的主觀思想感情,課文的中心意思等,教師若能在這些看似無疑的地方設計出靈活多變有味耐品的問題,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撈鐵牛》一課的“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送回來”這句話,看起來很簡單,但它說明了水既有浮力,也有沖力,如果我們再仔細推敲一下,就會發現這個“送”字用得很巧妙,為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送”是什麼意思?可換為哪些意思相同的詞?
此問一出,教室里像炸開了鍋似的,學生們紛紛舉手回答,有的說可換為“拿”、有的說可換為“運”......接著我引導學生一一進行對比,分析,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學生們一致認為雖然“拿”“運”“搬”“弄”等字都是描寫動作的詞,都有“運回來”的意思,但沒有“送”字表達得有力,“送”字在這里不但表達有物歸原主的意思,而且還帶有“命令”的口氣,它既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戰勝自然,變害為利的氣魄,同時也表現了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通過這一問,學生才理解,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C.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語文課堂本是精彩的課堂,課堂提問的方式應靈活多樣、不拘一格,更不應該簡單呆板,一成不變。它或者問而不答,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步步緊逼、層層追問,以啟發學生深入思考;或於不經意處發出奇問,以激活學生思維:或在無疑處質疑問難,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在教中過程中,究竟該採取什麼樣的提問方式,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
一、讓學生掌握重難點,恰當提問
課堂提問的語言要簡潔,因材施教。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選擇恰當的提問方式,並設計好提問程序,確立好提問重點,切勿一節課里提許多問,生怕學生聽不懂,從而放棄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易混點。這就要求在備課時要想到學生的聽課、教師的講課質量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要注意從學生聽課的角度苦心捉摸每堂課的重點、難點,設計課堂提問。如《含羞草》一課教學中。在前一部分就可以抓住“得意”這個關鍵詞語來設計提問。含羞草為什麼這樣“得意”呢?誰能從文中找到原因呢?圍繞關鍵詞“得意”展開教學的過程,每一步緊扣“得意”,從得意的原因、得意的表現,到得意的朗讀,層層鋪開教學,教學重點突出,層次清楚。同樣的,後一部分,也可以圍繞“慚愧”這個詞語展開提問並進行教學。如:得意草和哪些花相比,覺得很慚愧呢?得意草慚愧的原因是什麼,你能從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嗎?得意草慚愧地說了些什麼,誰能讀出慚愧的語氣來?就這樣,全文緊緊抓住“得意”和“慚愧”這一對反義詞,將教學貫穿始終,教學的重難。
二、增強提問的針對性,把握時機提問
課堂提問要把握住提問的時機,“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說明了提問把握住時機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由於小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把握提問時機。如果提問早於恰當時機,學生會因為准備不充分,出現啟而不發的現象;如果提問晚於恰當時機,解決了問題,提問也就沒有什麼意義了。要想把握住提問的時機,就要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把握住提問的恰當時機,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比如講授《春江晚景》這首詩時,有學生根據文中注釋,提出一個這樣的問題:河豚要浮上水面,那不是成了死魚了嗎?這個問題如果教師沒有提前預想到,要隨機應變給出恰當的理由,有一定的難度。這個時候,教師就可以藉此問題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問:這首詩是題畫詩,那它的內容是緊扣畫面的,大家想想畫面上究竟有沒有海豚呢?這個問題能啟發學生想像,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
三、轉換角度提問,拓寬四維空間
教師設計的問題,有時並不要求學生直接回答,或者問題本身不能直接以行為的方式求解,這就需要轉換角度:或側面分析,或反向比較;或同中尋異,或異中找同。在進行轉換角度的'設計中,要特別注意方式和行為的恰當和適度。不當轉換會引起飄離中心,無度轉換會造成事倍功半。
例如,《風娃娃》一課,在解決“風能為人們做些什麼”時,教師可以轉換角度,先提出“沒有風時,人們會遇到哪些困難?”的問題,同時讓學生自主觀察自製小風車在無風狀態下的情景,想像自己在炎熱的夏天裡無風時的感受等等。讓學生在具體的環境里,尋找人們對風的需要。再回答問題時,學生一定有話可說。轉換角度,不是迴避問題,而是讓學生更容易地在比較中,在相似或相反中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空間。
四、課堂提問要把握提問的“度”
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領域主要有識記、領會、應用、創新等層次。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規律,把握問題的難易度。課堂提問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思維發展規律、心理發展規律和語文教學規律,因此,要控制課堂提問的“度”,一是難易的“度”,二是時間的“度”。例如控制提問難易的“度”。《給顏黎民的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至於看桃花的名所,是龍華,也有屠場,我有好幾個青年朋友就死在那裡面,所以我是不去的。”這個句子表達的意思比較隱晦,為幫助學生理解其中深刻的含義,可設計如下提問:①魯迅喜愛桃花嗎?②龍華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魯迅理應去看看,為什麼不去呢?③這幾句主要表達了魯迅怎樣的感受?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從上下文找出有關詞句,明確魯迅是喜歡桃花的。第二個問題是啟發學生理解的關鍵,引導學生理解不去龍華看桃花的原因。第三個問題深入追問,水到渠成,使學生理解這句話蘊含著魯迅對死難烈士的深切懷念,對反動派罪行的強烈憤慨,表達了魯迅愛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五、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提問
我們要使課堂真正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渠道,就應該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提問,會提問,提好問。在教學實踐中,學生不是不能提出問題,而是不敢提問,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點是學生怕自己的提問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認可,或許學生自信心不足,沒有提問的勇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氣氛,以鼓勵學生提問,對學生的表揚越及時,效果越好,激勵作用也就越大。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捕捉時機,對每一個提出問題的學生充分的肯定,促使他們充滿自信心,對問題提得好的學生,還要倡導全班同學向他學習。
總之,課堂教學過程的核心之一是教師提問,而課堂提問是作為教師的一種必不可缺少的教學技能,恰當的運用提問,可以提升學生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D. 小學語文課堂教師提問的技巧
導語: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於一個好問題,一個優秀學生往往也在於他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是一個會提問的人。”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求異創新的火花並使之成燎原之勢,進而養成創新的習慣更是當代教育工作肩負的歷史重任。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課堂提問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巧妙地使用,會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開闊,教學效果良好。
一、圍繞課題提問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整篇文章內容的精髓。特級教師於漪說過:“課的第一鍾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鐵一樣把學生牢牢吸引住。”成功的課堂開頭是師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橋梁,也是經營整個課堂氛圍的第一道關卡,更是誘發學生走進文本,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凝聚劑。
在上課伊始,教師如果運用富有激情的話語,抓住總纜全文詞句設計富有價值的問題,這樣既能引導學生把注意力指向新的學習課題,引起學生對課題的關注,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慾望,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教材中的《將相和》一文時,筆者用簡短、富有激情的話語把學生引入本課的內容學習,隨即板書課題提問學生:“同學們,讀了這個題目你最想知道什麼?課題的題眼又是什麼?‘將’和‘相’為了什麼事鬧不和?後來又是怎樣和好的?你想知道嗎?”簡短的幾個問題牢牢吸引著學生的注意,話音未落,學生們爭先恐後地打開文本閱讀起來。這樣的提問,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二、圍繞課文思路提問
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凡讀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重要的,按作者的思路去品讀、去理解才能透徹。”思路即文章的脈絡,也就是文章的主要線索。教師設計提問如能緊扣文章思路,學生就能夠順藤摸瓜,有“序”可循,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
如人教版語文第六冊教材中的《海底世界》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具體介紹了海底世界的奇異景色和豐富的物產,課文思路清晰,首尾呼應。在教學時,教師應緊扣這一特點設計提問:“課文的開頭和結尾有什麼特點?又有什麼關系?哪幾個自然段寫了景色奇異?哪幾個自然段是寫物產豐富?”以上第一、第二個問題從全篇文章思路著眼,幫助學生弄清了課文開頭是以提出問題引起全文,結尾以回答問題總結全文,開頭和結尾一問一答首尾呼應,並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即文中先用兩個自然段寫出海底的奇異景色,再用三個自然段寫出海底物產豐富,使學生對全文的脈絡形成完整的印象,加深了對文中“物產豐富”這一重點段落的理解。
三、突破疑難,誘發學生提問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由於捕捉不住課文要點而不解其意,教師就應適當指點幫助學生找到突破口,掃清思維障礙、理清思路線索,讓學生思維暢通,拓寬思路。
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冊《草船借箭》一文時,學生先精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後,筆者有意識地讓學生再次齊讀課題。有一名學生讀完課文站起來說:“老師,諸葛亮明明是用草船去騙曹操的箭,使曹操損失了十萬支箭,課題為什麼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騙’箭呢?”面對學生的疑問,筆者並沒有急於表態,而是把這個問題交給大家思考、討論。筆者說:“同學們,這位同學說得好,老師也有同樣的感受。是啊,課題為什麼不用‘騙’而用‘借’?你們誰有不同的看法?”思考片刻後,學生們紛紛議論起來,你一言我一語,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有的同學說:“諸葛亮很聰明,想出這個絕妙的辦法既不引起曹操的懷疑,自己也完成造箭任務,何樂而不為?”有的說:“是曹操疑心重的結果,不是諸葛亮有意要騙曹操的箭。”……學生們通過激烈的辯論排除了疑點,最終共同解答了問題,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字的巧妙。
四、發揮學生的想像提問
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像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這充分說明了想像力的重要性。”語文教學應重視激發學生展開想像,讓學生通過想像當時的情境進入角色,深入理解思想內涵,體會不同的情感。
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大瀑布的葬禮》一文時,當學生朗讀“幾年後大瀑布逐漸枯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一般,形容枯槁,奄奄一息”這一句話時,為了拓寬學生的思維進行大膽想像,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就是瀑布,此時此刻你想對人們說些什麼?”當學生讀到“給瀑布舉行葬禮時”,筆者又不失時機地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巴西總統,你在大瀑布葬禮上的演說詞是什麼?”筆者抓住契機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品味、在悟中表達,這樣的設計提問不僅使學生對語言能靈活運用,他們與課文的對話也超越了教材、跨越了時空,激起了他們對瀑布的熱愛與同情,對環境的憂慮以及對人類自身的譴責。
五、圍繞升華主題提問
主題就是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靈魂。教師教學生學習一篇課文時,不但要引導學生通過揣摩語言文字體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還要使學生在學習中進一步感悟文章主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可以圍繞升華主題這一目標設計提問。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教材第九冊《鯨》這篇課文時,學生通過閱讀了解鯨的特點、種類進化和生活習性等,教師就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如讓學生思考如何保護海洋動物。當學生為保護海洋動物出謀劃策,懂得了如何保護動物時,教師再讓學生進一步探討:人類如何保護自然。學生通過搜集資料、請教他人、寫作小論文等深入了解人類與動物、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樣教學,不但升華了課文主題,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有效教學的目的。
課堂提問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除了上述課堂提問技巧外,還有依據教學目標設計提問、啟發學生自主提出疑問或圍繞細節設計提問等,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有效利用課堂提問指導學生學習,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E.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
小學語文課堂想要進行有效的提問,首先他的問題一定不能設置得非常難,設置非常難的話,學生一般都不敢回答不出來,其次的話應該以一些有趣的形式來提問,而不是鹹的提問
F. 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如何提問
導語:課堂提問是貫徹教學意圖、進行信息反饋、活躍課堂氛圍的重要手段。恰當的課堂提問,通過師生之間的設疑、解疑等互動交流,能夠為引領學生把握重點難點,對提高學生注意力、啟發學生智力和思維都有重要促進作用,同時也能幫助教師准確掌握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為完成教學目標提供准確的信息反饋。
一、突出教學重點
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強調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也會使學生“望問興嘆”,同樣起不到提問效果。如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的中心句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根據這個句子設問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這句話在課文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作者為什麼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通過這幾個問題的探討,學生能准確地把握雨來是怎麼做的,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深刻體會出作者的意圖:即表現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這樣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為核心,層層遞進,不僅使學生對“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的理解達到全面准確,而且對課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
二、體現不同層次
學生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他發出了什麼呼聲?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從而體現提問時的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層次性。
三、強化突出情趣
新課標中特別強調語文教學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體現,因此,我們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由感而發”,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餘,能出能進。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
這樣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四、注重提問效果
有效的課堂提問應關注學生的思維品質,在真實、巧妙、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參與聽、說、讀、寫的訓練。有效提問指向的閱讀空間要大,目的是為了有效的激發自主閱讀,注重整體把握。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篇課文分別寫了小蝌蚪“詢問鯉魚―――錯找烏龜―――找對青蛙”的情節,設計了下面的問題:同學們,現在你就是小蝌蚪,當你見到鯉魚媽媽時,心裡是怎麼想的?又是怎麼做的呢?問題設計指向的閱讀范圍是第二段內容,學生通過整段閱讀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見到鯉魚媽媽時,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媽媽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時的.主動、有禮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由此我們想到,有效提問需要使問題保持一定的開放性,發散學生思維空間,擺脫單一的對話式問答,學生的思緒才會放射出個性的耀眼光彩。
五、側重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問手段本身,能鼓勵和督促學生對課程進行及時的消化,認真復習。提問的效果則又優化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回答對的,其原有的認知結構就得到了肯定和強化,回答不對的,就能及時調整改變有欠缺的認識結構。在整個提問的過程中,對回答好的每一句問話,教師、學生都伴隨著進行判斷,學生是否掌握了相應的知識,掌握的程度如何,都應公開進行評價。教學評價決定著課堂教學的走向,影響著教學效果。好的教學評價,能激發學生興趣,啟迪學生心智,拓展學生思維,調動學生情感;能激活課堂教學氣氛,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因此,為了讓學生的個性得到更好的發展,教學中,讓每一位學生在不斷變化、發展的環境中,充實自我,完善自己。他們雖然天真,但是對事物已經開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見解,也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慾望。當學生答完後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自己說一說對於這個問題回答的是否滿意,滿意在哪裡,不滿意又在哪裡?從而使他們全面、公正在進行自我評價。在自評的基礎上,應鼓勵學生相互評價。教學中可以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在全班范圍內對學生進行評價。如 “你認為他答得怎樣?”“好在哪裡?”“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麼改?”“如果是你,應該怎麼答?”從而鼓勵學生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在互評中求進步,促發展。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最終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G. 小學語文課堂如何提問
導語:提問既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培養學生思考習慣的一種有效策略。通過提問可以考察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所以,提問這一教學環節直接關系著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那麼,該如何提問呢?
一、課堂提問重精
蘇聯傑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地利用時間的重要條件,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高標准要求:課堂提問不僅要講求科學性,還要講究藝術性。那麼“精問”就指教師注重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結合,精心設計和提煉一些富有啟發性、情感性、變通性、挑戰性,富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擴大思考范圍,提高思考層次。沒有思考價值的“淺問題”不提,問題太淺,表面上學生對答如流,實際上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同樣若是問題過難,超出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望“問”興嘆。也是不能達到目的的。
二、課堂提問重度
教師設計課堂提問要能激發學生積極思維。教師所提的問題應符合學生實際的認識水平和想像能力。《學記》中說:“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課堂提問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於在“度”的多層次中選擇最佳切入點。
首先要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結合具體課文及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精心設置問題,其問題要有一定的難度,有一定的思維量,而不能是簡簡單單的用“是”、“對”、或“不是”、“不對”來回答的問題,因為只問“是”“非”對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衡量學生的知識質量都是不利的`,在“是”與“非”的判斷中必然有僥幸答對的,久而久之就會使學生存在有僥幸答對的心理,養成不願積極思考的不良習慣。要使問題有一定難度需要注意三點:一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開放性,給學生提供展示個性自由發揮的空間,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點思維含量,一般直接在課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問題要少些,讓學生經過思維加工後找到答案的問題多些
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善於提出條理清晰、合乎邏輯和學生認知心理特點的“階梯式”或“分層式”的問題,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類型的問題,難易應各各不同,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層層推進,步步深入,最終抓住事物的本質。比如學習《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這篇課文可以設置以下問題:1、這個中國孩子是誰? 2、他發出了什麼呼聲?3、這只是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嗎? 4、通過他的呼聲你想到了什麼?這幾個問題就顯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個問題比較容易,第3、4問題就有一定的難度。教師提問時就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最後提問要有一定的廣度,“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這是大語文觀,也是新課改所要求的。因此課堂提問也應該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而充分展開,不失時機的拓展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培養學生多角度看問題,使學生學有所用,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去運用知識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課堂提問重情
提問既要重視知識點的落實,達到教學目的,又要注意提問的藝術性、情感性,從而實現情趣教學。所謂情趣教學,即激發情趣,興趣盎然的教與學。目的是讓老師有感情的教,學生有感情的學。
在教學內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課文的情感基調。我們知道“言為心聲”,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個窗口,通過它可以洞察世態萬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把這種感情溶進到你的言語中,感染學生。造成一種情感的傳遞,在課堂製造一種情感的氛圍,以此來感化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教師對教材進行深入的鑽研,善於發現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細致的。從而達到對自己的教學內容瞭然於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餘,能出能進。例如一個典故,文學常識,小到一個字,一個詞語的講解。教師要善於思考,善於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兩語,輕描淡寫的走過場。對於一個典故,你可以就此講一個故事,學生都喜歡故事。這樣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詞有意思的多。對於文學常識,教師最好用自己的語言來講授,不要用記憶性的思維來回憶,溶進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講故事一樣講解,這樣就有意思得多,對於一些文學常識可以展開縱向或者橫向的思維,不要因講授知識而執意於此。就拿單個的字詞來說吧,漢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世界。
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得輕松,愉快。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正確運用課堂提問技巧有助於積極開展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使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養成勤於思考的習慣。
一、以學生為本,精心設計
提問最怕隨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問最基本的就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這樣才知道該什麼時候問、在哪個地位問、提出什麼樣的問題,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真正發揮提問的作用,讓其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1.提問的設計要有明確的目的性
課堂的每個提問都必須具有強烈的目的性,這需要教師在備課的時候精心設計,每一次的提問都是為了把學生引入更深層學習所做的鋪墊,提問不是為了問而問,而是要通過提問來提高學生的認識和思辨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在設計提問的時候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這就需要教師能從教學的整體目標出發,既要考慮教學的整體效益,又要關注學生的全方位收益,問題要明白、有針對性,讓學生能夠根據提問加快文本的理解速度,更快地接受文本,並能帶著問題主動去分析、解讀文本,充分體現提問的教學意義。
2.提問要能夠啟發學生的思維
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具有意義,在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有助於使學生更快地理解知識,並且獲得智力的發展。可見,教學中啟發性提問就顯得尤為重要。啟發性提問的設計中教師要能想學生所想,思學生所思,這樣才能更好地找准提問的切入點,使問題既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又能使學生思維活起來,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率。
3.提問要關注學生的發展程度
新課程倡導關注學生的需要是實現以生為主體的首要條件。在課堂提問環節中尤其要從學生的需要角度出發,站在學生的角度上去考慮問題,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讓學生經過努力而獲得正確的解答,這才是真正地體現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因此,提問要關注學生的程度,主要從兩個方面出發:首先,關注學生的准備程度;其次,針對學生的發展需要。
二、因材施教,優化小學語文課堂提問
1.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
由於每個學生的心理、生理發展的不同,加上生長的環境,每個學生的已有水平都是不同的,思維上也各有千秋,更需要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面向全體學生,而不是針對優等生的專提。提問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啟發,促進思維的發展。
2.提問要注意時機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課堂提問中要能把握好提問的時機,恰到好處地拋出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尤其是課堂教學又是千變萬化的,學生對問題的見解也各有千秋,隨時都有可能出現生成的火花,這就需要教師抓住時機,通過反問、追問等方法,抓住這些好的生成,讓學生體驗成功思維的喜悅,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去思考、去探索。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十分重視提問的有效性,這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學手段。教師要不斷地研究,發掘提問的藝術,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H. 小學語文教師如怎樣有效提問
導語: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
一、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進行提問
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可以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慾望,變教師課堂講授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比如教學《跳水》,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可以不從文章開頭依次講解,而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設置問點:課文中最危險的場面在哪裡?這樣危險的地方,孩子是怎樣上去的?這最緊張的場面既是課文的重點,又是學生的興趣熱點,由此發問,學生就會在緊張而愉快的心境下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在語文教學中抓住難點提問
針對教學難點設計指導性提問,可以啟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方法,達到深刻理解知識的目的。文章的難點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語言文字類的,常常需要疏解性提問來解決問題;一是課文理解類的,需要有的放矢,巧設問點,通過答問和歸納來解決問題。
如《窮人》一文中,桑娜家怎樣“溫暖而舒適”,為什麼會這樣?作者是如何敘寫的?這是一個難點。針對這一難點,可引導學生通過對“溫暖而舒適”的分析探究,進而理解桑娜的“勤勞能幹”和作者用詞造句的准確及感情表達的真實。同樣在這篇課文中,對“自作自受”一詞的理解又是一個難點,教師可抓住這一詞語提問:“自作自受”本是什麼意思?在文中是什麼意思?“作”什麼而又“受”什麼?為什麼會這樣?既然如此,桑娜為什麼還要這樣做?由此引導學生從“自作自受”一詞看桑娜家庭生活的艱辛及其收養孩子的堅決,進而理解女主人公心地的善良、美好、勤勞。
又如《游園不值》中“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句是理解的重點,同時也是理解難點,它是流傳千古的名句,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者若只讓學生聯系前兩句詩所提供的意境說出這兩句詩的字面意思可能效果不好,學生就不會知道它流傳至今的原因。但若就此詩句提問:“讀到‘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你的腦海里出現怎樣的情景?”“這兩句詩除了字面意思以外還有沒有更深的意思呢?”就可能激起學生探究與思考的熱望,他們通過豐富的想像,彷彿看到園內林木蔥蘢,繁花似錦,紅杏灼灼,燦若雲霞。從而進一步感受到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無法阻擋的,它總會沖破阻力向前發展。這樣的提問引導學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關鍵,不僅讓學生領會詩意,而且感悟了詩的意境,深刻領悟詩中耐人尋味的深刻哲理,同時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在語文教學中抓住模糊點提問
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往往有很多模糊點,這是指造成學生理解時似是而非的地方,其本質屬於文章的疑難點。於是,在疑處提問,可引導學生通過仔細推敲,明晰概念,達到正確理解的目的,並從中受到啟迪。如《少年閏土》寫“那個少年”“手捏一柄鋼叉”,其中“捏”在古漢語中是“緊握”的意思,但學生認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加以誤解。引導他們仔細推敲,明確含義,不僅讓他們學到了新知,理解了課文,而且有助於培養他們認真讀書、勤於思考的好習慣。
四、在課文的優美情景處提問
注意把學生帶到課文所描述的世界裡,讓學生去體驗、感悟作者的思想,達到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例如教學課文《鳥的天堂》文章寫得十分優美,課堂上借學生的質疑:“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新的生命在顫動”指的是什麼?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見解,積極地各抒己見。讓學生聯繫上下文,聯系生活實際和平時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麼見解。學生通過朗讀,大膽想像是風吹、鳥動、新發的嫩芽、陽光的照耀、綠葉本身孕育的無限生機……該篇文章用詞優美,語句精闢、簡練,教師用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例如:關於“真是一株大樹”一句,學生讀時習慣強調句中的“大”字,實際上作者強調的是“一”株大樹,所以要啟發學生朗讀時讀出“一”株大樹。讀好這句話,讀出榕樹的大,鼓勵學生相互交流朗讀的感受,說說為什麼這樣或那樣讀。在學生置入文章的情境中時,就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最佳時機。
五、提問後應給學生留有適當的思考時間
教師在提出問題後,不要急著給予過多的解釋與引導,而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要學會等待,學會讓熱鬧的課堂沉寂下來。教師在課堂提問後應環顧全班,利用學生思考的時間,注意一些非語言的暗示,就可知道學生對問題的反應:學生舉手則表明他想回答這個問題;當學生准備回答時,便會身體稍微前傾,微張嘴;而聽到問題後低頭或躲避教師的目光者,則可能沒有聽清楚問題或無法回答這一問題。因此,教師在提出問題後就可根據這些表現,選擇合適的對象,把握適當的時機,有針對性地對學生提問。從提問、點名到回答,間隔時間是很難把握的。等待時間要視問題的類型和學生的反應而定。
六、提問後應關注對學生回答的評價
在教師提出問題之後,學生經過思考、討論會發表自己的看法。我們發現,越是高年級學生,越不願意發表自己的見解。當然,年齡的增長只是影響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因經常不能正確回答問題而被同學諷刺或被老師冷落;還有些學生是因為老師曾給予過不恰當的評價而影響了其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在課堂上,面對教師的提問,學生沒有給出准確的應答,是很正常的事情,教師不妨給予其適當的點撥和鼓勵,不要讓其產生因為不能正確回答問題而認為自己不行的想法。成功的課堂教學,應該是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又生成問題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對學生的回答准確與否做出評價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從學生是否正確回答了問題入手,還應著眼於是否通過提問又激發了他的想像,進而產生了與之相關的一系列新問題,這樣才能判斷提問是否有價值。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鑽研教學內容,認真領悟提問要求,切實掌握提問策略,精心設計各類問題。語文教學中的提問就能真正發揮“提問”的功效,達到訓練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I. 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提問方法
導語:語文課堂的提問藝術,是一項隨語文教學活動發生就存在的教學技能藝術,這一領域的研究對語文教學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教師提問能起到設疑、解疑和反饋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啟下、啟發思維和調節氣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提問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課堂提問具有很強的技巧性。
一、營造氛圍,請教提問
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知識底數,提出的問題便於學生聯系已掌握舊知識,使學生經過獨立思考,能回答或基本回答,長期以來農村的孩子已失去了回答的信心和興趣,害怕回答一個令全班鬨堂大笑的結果,致使學生產生了各種心理障礙。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是最大多數人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現代心理學也表明學習者在學習中保持愉快和緊張,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實現有意識和無意識的統一,釋放巨大的潛能。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擯棄教師權威,以人為本,還有教師允許學生回答的結果與教師想像的不同。
二、因課制宜,提問關鍵
提問題要選在節骨眼上,使問題能夠統領全局,揭示重點,或突破難點,或綜合概括,其次要注意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又不至於增加學生的負擔,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思維是對問題反復的持續的進行探究的過程。作為一個“過程”,就應該使我們的問題富有啟發性,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研究教材,發現真諦。同時在尋求結論的過程中,得到思維的培訓和訓練。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因避免提一些瑣碎的問題和一些毫無價值的問題,使學生摸不著頭腦,導致學生喪失積極思考的信心。
三、精心備問,難易適度
小學提問要把握提問的難易度,根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認知領域主要有識記,領會,應用,創新等層次,所以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這一規律,把握問題的難易度,同時還要把握時間度,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後要給學生流出充足的思考時間,並且在學生回答問題後,不要急於評價,給其他學生流出評價的時間,然後再評價學生的回答。教師准備問題時,也應講究提問的技巧,增強提問的藝術性在選擇合適的問題後,問法變成了需要講究的問題了。提問是一門高超的教學藝術,而教學藝術的活力在於創新。
四、以問促讀,問讀結合
為了引起學生讀(包括朗讀的興趣)可以提出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這往往比無目的讓學生去讀效果好。例如在教授《夾竹桃》這一課,為了引導學生讀課文,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說夾竹桃是美麗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請同學們小聲朗讀課文後,回答這個問題。”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是樂於完成的,即使他讀過課文,他不忙著回答,一定會在朗讀文後或朗讀重點部分之後再回答的,這樣提問就能促使學生去讀課文。
五、變換角度,一例多問
有些語句和段落涉及的知識是多方面的,教學時不能面面俱到,而講得過死,往往壓抑學生的積極思維。因此,對一些有代表性的語句或段落可以搞“一例多問”所謂“一例多問”就是對同一個例句或例段從多種角度去提出的問題,以開拓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
六、聲情並茂,富感染力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強大的內在動力。小學生對學習語文的興趣主要是由學習語文活動本身和學習語文的目的、任務引起的。我們應該認真研究為什麼“學習”卻總是與枯燥、考試、懲罰、家庭作業、浪費時間、厭惡、恐懼聯系在一起前者通過玩而學,孩子們是通過具體而生動體驗進行主動學習的.,而後者則在一種“緊張”、“壓力”的氛圍中被動學習。小學語文應堅持愉悅式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師應正確理解教材,聲情並茂,用抑揚頓挫極富感染力的語言去提問,激起學生由於應試壓力而幾近乾涸的情感,讓學生主動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心靈領悟認識人世真情。
七、語動結合,化難為易
體態語是人的內在信息在身體上投射,鮮活的語言若輔之生動傳神的體態語將使學生更能理解教師所傳達的信息內涵。如我在講蓄勢待發這個成語意思時我拿了一塊磚放在講台上,然後做氣功大師運氣狀,接著問學生這個動作教什麼?有些學生說是“運氣”,而有些大膽的說出這是“蓄勢”,這樣一個較有難度的概念學生在輕松愉快過程中很快便掌握了。提問的語言與動作相結合就能起到化難為易的結果。
八、面向全體,鼓勵參與
新課程標准提出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個學生的情感,激發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因此教師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鼓勵每個學生參與問題。教師提問與聆聽學生的回答過程中都要用溫和和友好的語調及關注的目光與學生交流。此外,教師要盡量避免按學生的座位順序提問,多採用隨機點名回答的方式來調動全體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
提問既要重視優秀學生的高層次的發展,又要重視中等生和落後生的進一步的發展,設計問題要面向不懂程度的學生,對優秀學生的提問要體現出培養綜合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教師盡量不要打斷他們或代替他們講,對學生能力差的學生多有充分展示的機會。教師要及時評價和充分的肯定,這樣才能優化課堂提高效率。
同時,教師面對的學生,不可能都具有相同的思維,能力和創造力。這也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問題是要有層次性要照顧學生的個性差異,對於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
綜上所述,課堂提問遠不是為了學生的答問。在實現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必須在充分發揮教材主導作用,全面落實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予以整體的優化,給每一個學生創造一個妙趣橫生,經歷豐富的課堂。
J. 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方式
導語:語文的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在眾多的語文教學方法中,課堂提問的技巧顯得尤為重要,因為一節語文課的優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地誘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教師的課堂提問將制約著學生思維訓練的發展。
一 教師層面:精心設計,提高問題的有效性
問題是思維的核心,只有提出具備一定深度的問題,才能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所以教師要精心設計課堂的提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第一,問題的精心設計要立足文本,整體把握好教材的內容
教師吃透教材內容,處理好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從高處著眼,從文本的整體著手把握設計課堂提問。把自己對文本的認識理解轉化為課堂教學的前提。一般情況下,可以從文本的題目、中心句、重點語句等方面來精心設計問題。
第二,問題的精心設計能體現通過“咀嚼字詞”達到體悟情感的目標
課程標准指出:“閱讀優秀作品,應該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牢牢抓住語言教學這一環節,通過精心設計多種問題,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的品讀進而深刻體味文本語言背後蘊含的真正情感,更深層次地認識文本的內涵。
第三,精心設計問題要善用對比的方法,探究妙處
問題的精心設計要始終讓學生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和表達的創新。精心設計的問題應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閱讀,對文本能常讀常新,通過對比閱讀,分辨異同,進一步深層次地體會文本內涵,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
二 學生層面:通過提問,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
古人雲“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學生有疑而問,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教師應引導和鼓勵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這個過程中去。課堂中教師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就是教會了學生最好的讀書方法,將使他們一生受用。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通過提問環節的強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第一,教師要通過氛圍的營造,引導學生敢於提出問題
課堂上教師要營造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對學生的提問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在課堂上“少一些不準,多一些允許”,讓學生能“自由呼吸”,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敢想、敢說、敢做。只有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會慢慢地形成。
第二,要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使其會問
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除了要讓學生敢問,還要讓學生會問。教師應當教給學生一些提問的.技巧,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提問的種類,還要適時誘導點撥,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這些提問方法可以在文字上,也可以矛盾中。
第三,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適時評價,讓學生能善問
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要表現出極大的熱情,不能置之不理或做簡單的結論性回答,要經常表揚敢於提問的學生。用言行滲透給學生“問就比不問強”的思想。這樣學生的問題意識才會真正養成。
三 教學層面:把握“問點”,提高提問的時效性
語文課堂上有些教師沒有把握好課堂教學的“問點”(提出問題的最佳時機),隨時提問,結果造成教學內容不連貫,學生思維無序的局面,學生常常感到莫名其妙,教學效果自然不佳。因此,課堂提問選擇時機非常重要,不僅要在微觀上考慮“問點”是否優化,問法是否藝術,而且要在宏觀上考慮“問點”是否總覽全文,每個問題的提出是否處於最恰當的時機。誠如孔子所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第一,課堂提問要把握住學生的興趣點提問
以學生的興趣點為問點,可以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的慾望,變教師課堂講授的過程為學生主動學習的過程。如教學《秦兵馬俑》時,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可以不從文章開頭依次講解,而從學生最感興趣的地方入手,設置問點:讀了課文你能用文中的一句話來介紹秦兵馬俑嗎?這就抓住了文本的中心句,由此再讓學生分別從文中找出描寫秦兵馬俑規模宏大和個性鮮明的句子。這樣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又抓住了課文的重點內容。
第二,課堂提問要把握教學的高潮點提問
每一節課都應形成高潮,這個高潮點同樣應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於高潮點設問,有助於學生對課文深刻的理解,並引發其感情的升華。如教學《二泉映月》時,讓學生邊聽樂曲,邊在文中畫出描寫樂曲特點和樂曲表達阿炳情感的句子。讓學生曲文同步,一下子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和樂曲的情感產生了共鳴,學生很快了解了樂曲的內涵,走進阿炳的內心世界。
四 課堂層面:師生互動,體現課堂的立體性
立體的語文課堂提問不應只是教師提問、學生答的單向活動,也應包括學生向教師提問的互動過程。這里的互動不僅僅指學生請教老師,更重要的是要提倡學生對老師的問題提出不同看法,向老師質疑問難。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師生互動的立體課堂中,學生有問題就會有思考,就會主動探尋答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必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理解得以深入、認識得以升華。進一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只要教師從以上四個層面處理好課堂提問的藝術,必然會讓語文課堂邁向更高的層次,讓學生的語文素養有更高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