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突出語文課堂的人文性
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忽視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自覺性,它是不同於自然之物的、親切的語句.如果說工具性是基礎,而應該懷著一顆期待的心、禦寒上升為一種裝飾了吧.語文課本身而言、教師評改作文,那麼人文性便是一種升華,相信他們會進步,我們在使用語文殲余工具性這一點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它包含著情感:教師不能只重視對學生寫作技巧的指導,是求真,給學生帶來莫大的欣慰和歡喜,完美人格,與學生進行平等的、御斗 砥礪品德. 它表現在如下幾方面,真摯的話,使每一位學生都喜歡寫作:教師要站在理解,二者相輔相成,豐富生活. 二,在評語中插入征詢意見式的語句暗示學生,會溝通兩代人的心音,我們無法將其割裂開、意志和思想觀念的內容.針對學生的心理、作文教學中如何體現,後學作文.先學做人、耐心的心靈交流,在方便生鎮改磨活的同時.做人講究一個「情」字. 2一,教師要用一種清新: 1. 希望能幫到你:簡單地說就是人與文化、語文的人文性、自信心,培養審美情趣.老師幾句贊美的話. 2: 1. 3,作文也講究一個「情」字、教師指導作文:教師不能用文學的標准去衡量學生,文如其人這是對作文與做人關系的很好闡述、尊重學生的角度,也能美化生活、求美,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滿意哦.道理很簡單、教師要耐心期待.如「穿衣」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來的蔽體、 陶冶情操
Ⅱ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體現人文性
由此,我們可看到語文教育中的人文性越來越引起教育工作者們的重視了。結合本人十年來的教學實際,談談本人的看法。 傳統的語文教學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對知識進行鞏固,而忽視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方法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養成。繁瑣的分析和機械的練習塞滿整個教學課堂,這樣既不利於語文基本能力的形成,也淡化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大大削弱了語文教育的功能。」現代教育者認為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語文教學是使人成為人,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一個寬松和民主的環境中,尊重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倡導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上,樹立人本觀念,注重個性發展,強調尊重、關心、理解。可見這需要教師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努力創設和諧、融洽、歡快的人文氛圍,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表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因此,在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倡導與落實人文性的開掘與滲透,是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和意義的。 一、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課堂充滿人文的陽光 人文精神培養需要的陽光、雨露與土壤,就是教師為學生營的造平等、寬容、科學的教學氛圍。教師幫助學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學中倡導人文性 , 勢必打破語文課堂中一貫來「教師中心」 和的「權威主義」,使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轉變,由語文課程中的灌輸者、命令者、訓練者變為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但倡導人文性 , 能讓師生之間產生心的交流,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促使教師在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注重人文性 ,必然認識到學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類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獨特個性心理特徵和情感體驗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語文教育中 ,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將受到尊重 ,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受到鼓勵 ,學生將始終被看作是一個大寫的「人」。 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掘教材的人文取向,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我們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界就很重視人文教育。孟子說:「教人從善,謂之忠」,著名教育家陶行之也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都是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在語文教學中,人文內涵是極為豐富的,鮮活生動的形象、精闢的道理、豐富高尚的情感……無不閃爍著我們民族的聰明才乾和人文精髓。新課標也指出,語文課中的人文教育「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教學中去」。所以教材在編寫上也相應的作了很大的改革,人教實驗版小學四年級的教材在每個單元的導讀中明確指出每個單元的人文內涵,作為教者我們要充分研讀課文,利用平時積累的知識更好地詮釋編者的意圖。同時,結合國內外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確立學習的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教育必須關注人」這一語文教學基本原則的指引下,我們迫切需要著眼於人的精神和人的價值,幫助每個學生發展個性,提升精神,迫切需要從人文的高度對學生的生命發展給予關照。課堂教學中,教師營造了良好的人文環境,以人為本,充分挖掘人的各方面潛力,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人的個性,激發學生的靈氣,增強課堂活力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確立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使學生的個性進一步得到張揚與完善。小學生生由於沒有固定的思維模式,天性好奇貪玩,不受約束,他們在用自己的方法探究這個世界,因此都有獨特鮮明的個性。 總之,在語文教學尤其是課堂教學中倡導與落實人文性的開掘與滲透,使語文教學走出「以文為本」的誤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讓課文所蘊涵的人文思想都能得以充分的、淋漓盡致的體現,讓語文教學沐浴著人文的燦爛的陽光健康前行。 當前的高中語文課程實驗中,最令我困擾的問題是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將採取以下措施: 文言文教是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文言文學習有助於學生了解我國古代豐富燦爛的文化,有助於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高尚道德情操教育,有助於學生今後從事我國古代思想、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各方面的研究工作。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教材中,編選了不少文言文。如何教好文言文,是每一位中學語文教師都要認真思考,潛心研究的問題。 一、教師要有扎實的古漢語功底 我們所說的古代漢語是指先秦古籍中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語言,即通常所說的「文言文」。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相比,二者既有繼承關系,又有發展變化。特別是在發展方面,如古語語音、詞彙、語法和文字諸方面,古今都有明顯差異。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自己首先要大量閱讀一些優秀的文言作品,還要系統的掌握古代漢語中的一些語音、詞彙、語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識,這樣才能很好地駕馭教材,給學生講好教材內容。 二、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教好文言文,最重要要的是要讓學生對文言文感興趣。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聊齋志異》、《水滸傳》、《西遊記》等等,激發他們讀原文的熱情,尤其從激發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水滸傳》開始逐步深入,再學習一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論語》、《孟子》中的一些短文,再學習《岳陽樓記》、《送東陽馬生序》、《出師表》之類較長的美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里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把學習文言文變為學生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的慾望行動。 三、把握好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幾個重要環節 1、文言文預習 利用好課本注釋、工具書、通讀課文。課文中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有注釋,它好比拐杖,可以幫助學生逐步掌握學習文言文的門徑。閱讀文言文時要藉助注釋,了解課文出處、寫作背景、文化常識、與課文有關的作者經歷。識記注釋中的字詞的音、形、義。有時不僅識記,還要求抄寫在筆記本上,以加深印象。指導學生學習文言文必須養成利用工具書的習慣。使用工具書,對於學習文言文來說,有著特殊重要性。比如「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學生會以為是現代漢語中的「見」,而不會讀成「現」。「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不查找工具書,學生也可能不把它理解為「時」。還可以適當讓學生參看一些文言翻譯書,作為復習鞏固所學內容的資料,但不能過分依賴一些古文翻譯書,特別是不能預先看譯文,而應該反復理解字詞句子的含義,然後通讀全文,力爭上課前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粗知大意,將不理解的字句標示出來,上課時間再認真聽。 2、文言文的講解 教師要力戒串講全文的傳統教學方式,要相信學生,要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自己先翻譯,教師只做一些難點的點撥。第一步,先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培養語感。第二步,學生試譯。可讓學生試譯不同段落。第三步,教師疏通文義,對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中古今不同的讀音、詞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內容幫助學生進行歸納、比較、總結。第四步,在通讀、熟讀全文後感知課文中的人物形象、課文主題。教師要提倡學生各抒己見,不受拘束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3、文言文的鞏固 將所學文言文反復朗讀,達到熟練背誦的程度,是鞏固所學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課本上所選文言課文大多都篇幅短小,有音韻美和節奏感,只有多朗讀才能體會到文章的妙處。古語有「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之說,對文言文的復習鞏固,再形象不過了。 4、文言文閱讀的拓展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大量閱讀文言作品,不求他們能讀懂多少,而是要求廣泛閱讀,在大量閱讀中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在假期給學生布置《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及自己感興趣的文言作品去讀,如《論語》、《孟子》、《聊齋志異》、《史記》、《古文觀止》、《資治通鑒》等等,並適當作一些讀書筆記,寫一些心得,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鑒賞能力。 時代在發展,教育在革新。
Ⅲ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性] 語文課如何體現人文性
摘要:當前語文教育面臨著新的困境,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過分強調其工具性的弊端已是越來越突出。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唯一的方法就是讓人文性回歸,注意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工具性 ;人文性; 語文教學
語文的兩大屬性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學習語文的目的就是學會熟練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即語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則具體體現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育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指出:「教育應服務於人生全程。」具體表現為個人自身、個人和社會、個人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在當前應試教育的現狀下,語文教育過分地強調了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其弊端已開始顯現。我們是培養了一批能熟練使用語言文字的人,但是看看當下我們語言文字的運用的現狀,已脫離了語言文字運用的本意:真誠地交流,如實地呈現。很大一部分人在運用語言的工具性去掩蓋事實、避重就輕、推卸責任、詛咒謾罵,他們將語言運用得爐火純青,卻最終偏離了方向,混淆了是非。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在語文教學時忘記了語文的另一個屬性:人文性。
人文性和工具性就像硬幣的兩個面一樣相輔相成,是無法將之截然分開的。工具性就像是一個人的外殼,人文性就是一個人的靈魂。工具本無所謂好與壞,人卻有好與壞。我們必須讓真正的人來掌握工具,這樣才能發揮工具的有利性。
讓人文性重新回到語文課堂,讓我們重新塑造一個真正的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人。人文主義主要關注的就是個人自身、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個人自身就是要關注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關注個人的心智的健康成長,關注個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培養具有獨立精神的個人,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
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可以理解為個人與集體或者個人與整體的關系,或具體化為個人與階級、集團、國家的關系。他們互為前提,同時形成。在處理雙方之間的關系時必須堅持以社會為本位的思想,堅持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也要重視個人的正當權益,從而促進個人和社會的不斷完善。
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就是要將自然看成一個生命體,人不再凌駕於自然之上,去主宰自然,支配自然。應該將個人看成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兩者是辯證統一的。語文教學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從這三個方面進行人文主義思想教育。要避免說教,就要將人文性的教育化於無痕中,讓學生在潛移默消襪山化中理解人文主義的真諦。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依託語文教育文本。入選教材的文章大多具有人文性。那裡是濃縮了的人的世界,那裡是對真善美的弘揚,是對假惡丑的鞭撻。教育家魏書生談到自己的教學體會時說:「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文學作品,它們大多是作者蘸著心血淚水寫成的,許多記敘文、人物傳記也無不浸透著作者深沉的感情。如果教這些文章,只是講詞句篇,涉及作品所表露的思想感情時,也只是概念化的講解,那麼學生便會感到興味索然,越來越感到學不下去。」所以依據文本來研讀課文,結合自身實際感受來品味課文,帶著真心去朗讀課文,而不脫離文本區進行空洞的說教則是我們在教學時應該注意的問題。
(2)把握單元課文設置特色。每一個單元講一個主題,從不同的角度來呈現。教師應該對單元所蘊涵的人文精神有全面而深刻的把握。從而在教學中讓學生能全方位的理解和體會主題的深刻內涵,引起感情共鳴。比拿中如在講授魯迅的文章的時候,我們是過多的講解文章所蘊含的深刻的內涵還是關注魯迅所批判的人和社會,關注魯迅身上所體現出來的獨立人格,不畏強權的精神呢?如果選擇前者則會產生魯迅的文章深奧難懂的印象而逐漸失去學習的興趣;選擇後者,選擇魯迅的精神也許是一個絕佳的學習魯迅文章的角度,從而有利於關注個體的成長。在人與自然這一主題單元,我們除了讓學生了解不尊重自然過分向自然索取所造成的巨大後果外,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讓學生明確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從自身做起去關注自然、保護自然。
(3)情境設置。學生只有走進文本,才能有身臨其境之感,也才能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受到感染和提升。因此教師在講授文本時,設置一個合理的情境則至關重要。情境設置時採用我們能切身感受的事實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能迅速的將學生帶到文本所渲染的人文精神中去。綜上所述,無論從語文教育的觀念,還是從語文教育的文本及好租實踐來看,語文教育都必須高舉人文的旗幟,這是真正能使語文發揮宣傳教化及人際交流、文化傳承等功能的關鍵。
(如皋第一中等專業學校)
Ⅳ 教學中怎樣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一、語文的人文性:簡單地說就是人與文化,它包含著情感、意志和思想觀念的內容,它是不同於自然之物的。語文課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我們無法將其割裂開。道理很簡單,我們在使用語文工具性這一點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能美化生活,豐富生活。如「穿衣」這一概念恐怕早已由原來的蔽體、禦寒上升為一種裝飾了吧。如果說工具性是基礎,是求真,那麼人文性便是一種升華、求美。
它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
砥礪品德,完美人格。
2、
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二、作文教學中如何體現:
1、教師指導作文:帆粗仿教師不能只重視對學生寫作技巧的指導,忽視了作文的育人功能。先學做人,後學作文,文如其人這是對作文與做人關系的很好闡述。做人講究一個「情」字,作文也講究一個「情」字。
2、教師評改凳耐作態纖文:教師要站在理解、尊重學生的角度,與學生進行平等的、耐心的心靈交流,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針對學生的心理,教師要用一種清新、親切的語句,充分調動學生寫作的自覺性、自信心,使每一位學生都喜歡寫作。
3、教師要耐心期待:教師不能用文學的標准去衡量學生,而應該懷著一顆期待的心,相信他們會進步,在評語中插入征詢意見式的語句暗示學生。老師幾句贊美的話,真摯的話,會溝通兩代人的心音,給學生帶來莫大的欣慰和歡喜。
Ⅳ 語文課程如何實現人文性
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始終是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頗難解決的問題之一,但是交往教學理論,特別是有效課堂交往的實現卻為我們解決了這個問題。
首先,有效課堂交往的前提就面向全體學生,師生在交往中互為主體的關系使教師特別是學生始終處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
其次,交往內容的豐富會讓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切實掌握語文的基本技能,從而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
最後,有效課堂交往及時、有效的反饋和科學的評價體系,使得師生一直處於積極的情感體驗中,這有利於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情感、態度和生活的體驗。
此外,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
葉聖陶先生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做語文教材。所應著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其他文科課程教學的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語文課程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總之在有效課堂交往過程中,學生會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學習方式,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完善健康的心理品質和人格,會形成終生學習的能力,從真正意義上的實現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Ⅵ 談課堂教學如何關注人文性
一、關注差異,促進發展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人,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有其生活感受和情感體驗。在教學中,教師應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待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只有從學生的差異上去關注每一個學生,為學生營造人文性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學生得到很好的發展。在課堂上,只要經過自己的思考、努力,積極舉手發言的就要及時給予鼓勵,當每個小學生看到自己經過努力所得到的成績都能得到肯定時,他們會為之驕傲,感受到教師的人文關懷,從而產生繼續努力學習的動力,促進自身的健康發展。
二、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
語文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閱讀的積累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這就需要建立一個開放的閱讀環境,要求教師以語文課本為基點,開展擴展性閱讀。鼓勵學生在充分掌握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做好組織和引導,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讓他們知道什麼書該讀,什麼書不該讀,引導他們懂得如何欣賞語言、文字的妙處,並從中汲取知識。擴展性閱讀可以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的探索能力,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對文學語言的感受能力。
三、教授學習方法,讓孩子尋找自己的成才之路
教師教學的目的,就是教授孩子找到一個適合自身的學習方法,培養孩子養成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語文教學上引入的人文性教學是教學方法的一個重要變革,引入人文性教學讓孩子主動思考,參與討論交流,反省自身問題。讓孩子在思考中展示自己的思維和個性,在討論交流中了解大家的想法,辯證自己的觀點,在反思中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長處。這種學習模式非常高效,又可以調動學生,讓其主動融入學習活動中。可以讓孩子享受到了學習的快樂,克服現在大班集體教學無法給每個孩子帶來關懷的弊端。
總之,語文教育的人文性,主要體現在「以人為本」:關注人的自然發展,生命的健康成長,承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的健康發展,重視情感的熏陶感染,尊重個體的獨特體驗。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創設和諧、歡快的人文氛圍,以發展學生個性為原則,讓學生自主實踐、自主探究、自我評價。讓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展現個性,培養個性和塑造個性的過程。只有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才能夠喚醒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讓學生成為一個性格獨立、情感豐富的人。
Ⅶ 如何在語文課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性
語文教學因其具有的人文性對學生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追求其內隱的對精神和人格素質的深層文化本質,通過閱讀課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進行正確的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沒有德育滲透的語文教學,就等於沒有了靈魂,其實際是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教學觀。毫無疑問,它是應該被拋棄的。但語文德育滲透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又要不留痕跡地實施德育。只有充分把握好度,充分把握好藝術性,人文性教學的目的才能完成。學生才會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一、把師愛帶進語文課堂,讓學生感懷人文關懷
師愛包含三個層次,即: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學生。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師愛的教師,如何能上好一堂課,如何去對學生進行感情、價值的熏陶?師愛不必刻意包裝,也無需做作。師愛是極為尋常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顰,是極為尋常的一聲言語、一個撫摸,是極為尋常的一次贊賞、一次批評。一天,我聽一個教師上《春》這篇課文時,他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春天像什麼。一個平時不敢發言的學生舉手了,老師面帶微笑地叫他回答,糟糕的是這位學生站起來之後支支唔唔的,好半天講不出一個字來,全班的同學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他的臉脹得通紅。老師於是走到的身邊,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蹲下身微笑著,並輕聲地說:"我相信你能行。"關切地期待著......小男孩終於說出來了。老師一手環擁著小男孩,一手伸出大拇指誇他說:"說得真好,棒極了!"教室里頓時響起一片掌聲。我們不難想像,如果沒有老師關愛的言辭、微笑的鼓勵,這個小男孩在同學議論聲中是絕對難開口的。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使陷於尷尬、冷場的課堂異常地活躍起來了。一堂好課洗盡鉛華難道不是教師的愛心在支撐嗎?
二、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育即生長,這是有目的的,是向完美人性的生長。教師是這一過程的身體力行的推動者和塑造者。中學生的人生態度、人生觀既具可塑性,又日趨定型。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他們能夠成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是我們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努力挖掘課文中的人文精神,利用名人的事跡來教育學生,這樣不僅可潛移默化,還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我在講述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篇課文時,重點講述他雙腿殘疾後與"心魔"作抗爭時復雜、痛苦、矛盾的心理歷程,並向學生介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如何保家衛國,不幸致殘眼盲,可他身殘志不殘,克服困難,著書立說,在編輯部遺失他的首稿後並不氣餒,象蝸牛一樣又第二次寫成此書。同時,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思考:當自己遇到困難、挫折時又將如何去應對和解決呢?
當學生深入作品品味、受到感染時,人文性的素材便款款步入我們的課堂,真情實感便洋溢進了他們的作文之中,作品人物的崇高人格魅力就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著他們。
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性素材比比皆是,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挖掘,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來表示,創造性地施教,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理性上獲得思考。
三、用豐富的情感構築課堂,使學生得到情感熏陶
課堂活動的主體是師與生,他們的交流、對話都不乏"情感"的流露。作為語文課堂活動的憑借,教材更是"情感"和"人文"的豐富載體:一篇篇課文無不依附著情,濃縮著、洋溢著情。一堂語文課的最佳狀態,應是在教學雙向互動中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學生的情感達到"情感共鳴"。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進入角色,充分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趨勢感情,並將三者有機融合起來。
教師只有竭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品德、精神等人文性內容,才能使學生在對課文的感悟與品味中產生思想的飛躍,得到精神和道德的洗禮並潛移默化為自己的行動。
我們在挖掘文中情感時,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不是教師的,因為我們情感傾泄的主體是學生。否則學生是無法感受到的。在這一點上,我有一次深刻的教訓:《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我教過幾遍,學生反映不錯。但一次我上《荷塘月色》時,自己站在講台上,被朱自清那絕妙的景色描寫所感染,不覺大談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台下鴉雀無聲。得意之餘,我瞥見學生無動於衷。原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欣賞水平與教師還有很大的距離,你感染了,調子唱高了,學生不以為然。我及時調整,讓學生來讀,講出自己最欣賞的地方。七嘴八舌後,終於把學生從家裡的山塘夜景中帶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來,師生的感覺都不錯。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應藝術地運用語文文本這一人文性載體,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質。這不僅對學生,甚至對整個社會都起著重大的作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文性教育應是每個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它將成為我們永恆的研究課題。
Ⅷ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主要有哪些方面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
1.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方面
要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在課程目標上,應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行為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結果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同時並重.既應注重系統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標的達成,更應注重高尚的情操、個性、價值觀等目標的達成.偏廢了語文課程的隱性目標、表現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實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在語文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使語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內容應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應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如報刊、影視、廣播、網路、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為課程內容,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教育者,在對上述人文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應切忌形式化、模式化、機械化,最重要的是應真正落到實處,以人為本,成為課程資源的組織者,成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喚起者.
2.在語文課程教學方面
要在語文課程方面體現人文性,我們認為,應在教學中完成三個轉變一是由教師強加體驗轉變為學生親歷體驗.傳統語文教學以灌輸為主,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鸚鵡學舌,以教師的講授為准繩.此種教學雖也強調學生「揣摩」「領會」「體驗」, 但其實質是一種「假」體驗,是教師強加的體驗.實施人文性教學,勢必轉變這種局面,鼓勵學生自主體驗,認可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多元化反應.
二是由講授式教學轉變為研究性教學.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被視為知識的源流,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基本是「授」與「受」的關系,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精神被扼殺.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體,把教師看作課程的組織者,變授受式教學為商討、合作、研究式教學,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由「課堂權威」「話語霸權」轉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應在課程中充分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平等,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氛圍.說什麼話?說自己讀書的心得,說肺腑之言,不要說參考書上的陳言套話,更不要說輔導材料上的標准答案,只有教師自己心裡的真話,才能換得學生的心裡話.這樣才能實現師生間心靈的溝通,充分體現課堂民主和人文關懷.
3.在學習方式方面
學生的學習如果不具有感情色彩,將會是空虛、無意義的學習,是失去人文性的學習,羅傑斯稱其為現代教育的悲劇.要體現語文學習的人文性,使悲劇不再重演,筆者認為,主要應從學習的三個維度入手.
首先,應在學習時間上倡導人文性,改變過去單一、固定的時間制度,體現學習時間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如可根據具體教學情形設置長課和短課.同時還應注意在語文課程中合理把握師生時間比,多一些時間給學生,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合作、多探究.
其次,應在學習空間上體現人文性,改變以往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空間,拓寬課堂空間視野,構建開放、鮮活和充滿人文氣息、富於生命力的語文課程空間,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多元復雜的生活,利用綜合性語文教學活動和一切社會現象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最後,應在學習程序上倡導人文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程序,變教師強制下的被動學習程序為學生自主基礎上的主動學習程序,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基本理念.
4.在教學評價方面
評價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環節.在語文課程中體現人文性,首先應堅持正確的評價價值取向,在評價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應將語文教學的長遠效果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置於重要評價地位.在注重考察學生達到具體學習目標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具體而論,應掌握如下評價規范.
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還應包括學生本人、同學和家長.評價不僅僅是師生評價,還應有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和家長評價,從而使評價更加全面、公正.
二是評價方式多樣化.應改變以往單一的終結性評價體系,注重多種評價方式的運用,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糾正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的偏差,加強對學生發展過程的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
三是評價內容全人化.《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學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發展即應給以進步性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Ⅸ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
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人文教育
人文素養是創建和諧社會的一個根本支撐點,是現代文明人必備的基本素質。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就要充昌顫分挖掘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關注學生,「以人為本」,正如人文主義認為,教育應專注於人的世界、人格的世界,把培養獨立人格和獨特個性當作優先追求的目標。而人格和個性的培養應是在「潤物細無聲」般的過程中逐步實現的。也就是說,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是潛移的,漸進的,是在長久的感悟熏陶中逐步形成的。那麼,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呢,接下來就來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 更新觀念,創設民主的氛圍,營造寬松和諧的人文環境,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
「親其師而信其道」,對小學生往往因為喜歡某位老師,而轉變為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教師要把微笑帶入課堂,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美好的心境,要把自己作為普通一員置身於學生主體之中,與學生和平相處;要對學生多關心,多愛護,通過細微之處使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愛,建立起良好的朋友型的師生關系;要尊重學生,在全班交流中盡可能給學困生以發言的機會,對他們的學習上付出的努力給予真誠的鼓勵,營造寬松的研討氛圍,讓每一個學生在研討過程中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都能體驗到老師的關注和期望,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行動。如課堂上多用「我們一起來學習好嗎?」、「小朋友,你認為這句話應該怎樣讀?請你給人家讀一讀行嗎?」、「把你的體會說給我們聽聽好嗎」 等充滿愛心言語,讓學生以輕松、愉悅的心情去欣賞課文,領略課文中作者流露的真情實感。讓學生有更多的勇氣和膽量發表自己的看法,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根據課文進行二度創作,從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去體悟人文精神。常言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要讓學生變為被灌輸的容器,而應該讓學生以生活體驗來理解文章。建立平等對話教學,才能使學生真正地融入到課堂中,才能與教師、與作者產生更多的情感共鳴、精神共鳴,而原來機械式的學習也才能回歸到詩意的、審美的語文教育。
二、挖掘課文創造因素,在想像中發展創新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豐富的想像力是創造的翅膀,有想像力才會有創造力。課文中想像因素無處不在,教師一是要善於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捕捉那些能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的關鍵內容,有意識地鼓勵學生海闊天空地想像,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有這么一句話:「這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啟發學生想像,可憐的小女孩賣火柴的晴景,她可能遭遇了哪些冷眼、冷語、冷漠等,學生在此興趣盎然,創新思維火花不時迸發出來,學生的眼前出現了一個個的畫面,從而更深刻的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緊接著問:「如果小女孩在面前你想怎麼做?」課後我又以「賣火柴的小女孩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這樣學生在想像中發展了創新思維。
三、利用好現成的語文教材,仔細品味,透悟課文的人文內涵,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新編語文教材的指導思想中規定注重文化、人性的熏陶,進行思想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由此可見,人文性是新編語文教材的一大特色。語文課本中佳作連篇,幾乎每篇中都包含模迅納著人文精神,如果在教學中能有意識地加以引導發旦沒揮,把人文精神挖掘出來,對學生進行有意的熏陶。日積月累,無疑會逐步形成學生的人文意識,養成良好的人文習慣。
1、反復品味,激活情感體驗,透悟課文的人文內涵。
葉聖陶說過:「辭的情味,可從好幾個方面去辨認,有的應從字面去推敲……」可見語言蘊含的情味。教材中的人文知識、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復品味中才能體驗。課堂上對美文佳作進行講析時,抓住精彩段落、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領悟課文的人文內涵,只有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特別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認識後,才會油然而生認同心理,進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如《窮人》一文反映的是沙俄專制制度下漁民的悲慘生活,贊美了桑娜和漁夫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教學時讓學生反復品味,用心體驗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桑娜的美好心靈就躍然紙上。此時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人文教育水到渠成
2、多讀、熟讀,在聯系延伸中培養人文素養。
佳作美文,往往滲透著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熱愛祖國;或者熱愛人類;或者熱愛大自然;或者熱愛人類文化與文明……;雖然語言風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卻是明曉的。學生充分理解了課文,懂得了什麼是愛,怎樣善待生命,如何關心他人他物以後,再讓學生根據自身的經歷談感想,然後形成書面文字,使人文精神深留學生的腦海中。如學習了《山中仿友》後,教學時啟發學生思考從課文中感受到了什麼?學生們所敘述的都是對大自然的熱愛。再如,在學完《大瀑布的葬禮》後,教者要求學生根據自己對課文的感悟,也來為即將乾涸的塞特凱達斯瀑布寫一篇悼詞。學生的悼詞篇篇感人肺腑,從中明顯體現出人類為自己對瀑布所做出的傷害感到深深的懊悔之情和對破壞自然的行為的譴責之情。
四、注重言傳身教,注重潛移默化
在學校中,老師是許多學生的偶像和崇拜者,老師的言行舉止、人文素養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因此,在日常的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要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自己豐厚的人文素養去影響學生。教師要摒棄師道尊嚴,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交朋友,讓教育充滿綠色,向學生傾注人文關懷。多給學生「微笑」,少一些「冷眼」,多給學生「溫暖」,少一些「冷酷」。用信任樹立學生的自尊,用關愛呵護學生的心靈,用時代的人文精神和個人的人格魅力去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老師的人文關懷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加油站,風雨征途中的竹杖藜。在教學中,師生要成為一個「學習共同體」,教師要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真正發揮教人以生命智慧,給人以健康心靈的教化作用,引導並促進學生自由、全面、和諧地發展。
就語文教育而言,談人文性離不開教材、教師和學生,而其最終歸宿應該是以學生為中心,關注生命個體,關注學生的發展,尊重學生的天性,發展學生的個性,啟迪學生的靈性,誘發學生的悟性,促進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積極的情感態度,健康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語文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要順應和充分體現學習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個「自然人」培養成一個「社會人」,學生的健康發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徹底、最成功的體現。因此,站在學生健康發展的高度,教師應努力搭建民主、科學、平等的平台,為學生而教,為學生的發展而教,依照學生的學習規律設計教學,為生命個體的發展撐起一片自由、和諧、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五、開發語文學習資源,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和體驗生活,在擴展閱讀中拓寬學生視野,發展學生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充分把握好課堂資源外,更要開發課外語文學習資源。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因此學習資源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我們應該構建開放的語文學習體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拓寬學習渠道,開發和利用生活中豐富的課外資源,如課外書籍、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布告欄、各種標牌廣告等,以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等,以讓學生充分地受到文化的熏陶與啟迪。
1、引導鼓勵學生課外閱讀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閱讀教學要建立一個開放的,以語文課本為擴散點,開展擴展性閱讀,讓學生閱讀更新、更活的大教材。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同時要加強課外閱讀的組織與指導,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引導學生用心去欣賞語言文字運用之妙,豐富學生的知識。在擴展性閱讀中,學生的視野不斷擴大,探索能力不斷增強,與此相伴隨相統一的,語言的感受能力,人文精神也必將厚積而薄發。比如,學完《丑小鴨》的時候去閱讀《安徒生童話》;學完《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長》這兩則寓言的時候去讀讀《中國寓言故事》等等,這樣的學習既是我們語文課堂的延伸,又是孩子們培養閱讀習慣、感受文學魅力的契機,與此同時,學生的語言能力也在大量閱讀中獲得了發展。看的東西多了,積累在「肚子」里,能慢慢地發酵。在適當的時候,它會自然地通過言語傾吐出來。
2、鼓勵學生體驗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
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到實際活動中去親身體驗,親密接觸課文以外的世界,讓他們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發現、去描寫生活中的人與事,抒發自己的情與感。如編演課本劇,敘寫故事,開展辯論演講比賽,把一些詩文配樂、演唱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激活學生思維,張揚學生個性,促發其創造力。又如在班中開展《我長大了》、《我是父母的好幫手》、成語接龍、故事會等活動,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發現自我,珍惜自我。讓他們的才能和創造性在活動中得到充分的發揮,讓他們都能在學校找到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各種不同的榮譽中發現自己的價值,找到自尊和自信,讓他們在形式多樣的活動中積淀自己的人文素養。
六.體現人文性的教學評價
傳統的語文教學評價與其他學科的教學評價存在相同的問題:那就是評價目標狹窄,評價內容片面,評價方式單一。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長期定位在「社會本位」上,片面強調「教育要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課程改革將教育評價的價值取向作了重大的調整,定位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語文課程標准》我們可以發現:評價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標,既要關注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發展,更要關注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既要注重對結果的評價,也要注重對語文學習過程的評價。特別是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利用學生在語文課堂現場生成的資源進行人文性的評價,在朗讀課文後,我會毫不吝嗇地加一句:「你讀得真棒!把我們都感染了。」「你的朗讀將我們都帶入到了那個境地,我們很感謝你」……我經常會學生精彩的回答說「經典」。時間久了,當同學們聽到精彩的發言時,不但會模仿我的樣子說「經典」而且會自發地為這個學生鼓掌,由衷地祝賀他。「鼓掌」是對一個孩子最好的獎勵,我的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鼓掌聲,有對經典回答的鼓掌;有對課文朗讀的鼓掌;有對學生進步的鼓掌……不要小看了我們的學生,眼睛可是很明亮的呢!他們已經分得清什麼時候應該鼓掌。諸如此類的課堂激勵性評價無疑是學生興趣的催化劑,激起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更是師生之間感情的營養劑,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有利於教師駕馭課堂。
總之,良好的人文素養是人發展的最本質的源泉,最持久的動力,是生命核心的潛能。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各篇課文,各種語文活動,培養學生對真善美的辨別,對人類、自然、宇宙的關懷,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並由此煥發出內在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堅強不屈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使他們以後無論遇到怎樣的艱難曲折,經歷怎樣的人文精神危機都能從容應對,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精神態勢。
Ⅹ 課堂教學的人文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課堂充滿人文的陽光
人文精神培養需要的陽光、雨露與土壤,就是教師為學生營的造平等、寬容、科學的教學氛圍。教師幫助學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學中倡導人文性 , 勢必打破語文課堂中一貫來「教師中心」 和的「權威主義」,使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轉變,由語文課程中的灌輸者、命令者、訓練者變為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但倡導人文性 , 能讓師生之間產生心的交流,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促使教師在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注重人文性 ,必然認識到學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類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獨特個性心理特徵和情感體驗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語文教育中 ,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將受到尊重 ,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受到鼓勵 ,學生將始終被看作是一個大寫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