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讓語文課前預習更有效
預習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作為高年級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過,目前盡管許多教師布置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但學生往往是走過場,預習並沒有收到多大的效果,更沒有達到教師所期望的價值。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預習時沒有明確的任務,沒有較好的方法所導致的。因此,我認為預習時必須布置學生完成預習作業,掌握靈活的方法,讓學生經歷實實在在的自主學習過程。
一、預習作業的作用
1、有助於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
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缺少恆心,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生的預習往往表現出反復性,表現為部分不自覺的同學經常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這樣學生的預習習慣就很難養成。而適當的預習作業,使學生有了具體的預習任務;教師對預習作業進行的評價,就使學生有了完成好預習任務的壓力,這樣長期堅持訓練,就能實現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目標。
2、有助於提高預習的質量。
常態下,學生的語文預習還經常表現出這樣的情況:對所要預習的課文匆匆讀一兩遍,頂多再自學一下生字,對文中的內容卻不仔細研究,這種停留在表面的預習不能達到預習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對學生的預習產生消極的影響。而帶有作業的預習,可以使學生深入地學習教材,嘗試著解決問題,這樣在任務目標的驅動下,有了學生思維的有效參與,預習的質量自然就提高了。
3、有助於改進教師的教學。
我們強調要建立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的對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因材而教。但教材是一個靜態的文本,學生的學習與思維又是個性化的,怎樣才能實現上述要求呢?預習作業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通過預習作業完成情況,教師可以比較准確地把握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學生知識的原點,從而便於教師修改自己的課前預設,調整教學思路,合理分配教學時間,使得教學更加有效合理。
二、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1、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預習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讓學生去朗讀課文。不是只要填上自己讀了幾遍就可以,而是要真真正正地捧著書去讀。我讓學生預習時每篇課文至少讀三遍。三遍不是連在一起讀,而是分開讀。第一遍讀通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詞圈出來,然後在文中畫出帶生字的詞語,自學生字詞時要讀准字音、看清字形、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了解字義。在沒有生字詞障礙的情況下讀第二遍,爭取做到正確,比較流利,讀完思考課文的大概內容。接著讀第三遍,讓學生質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針對性地搜集資料。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去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通過閱讀資料,學生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積累更豐富的知識。對於搜集的資料鼓勵學生以讀書筆記、讀書卡等形式記載下來,形成一筆「財富」。
三、預習作業的評價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每個學生都有求知慾望,每個學生都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對於學生的預習,要注意調動學生的預習積極性,不斷強化學習需要。如果老師只提預習要求,不對學生實施評價,那有的學生就沒有興致,甚至有的會存有僥幸心理,應付預習,一旦有一次成了「漏網之魚」,就很難再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因此,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預習作業的評價,這樣既培養學生對預習的興趣,提高預習的能力,又可以為改進教師的教學指明方向。
1、小組互評。
課前,安排學生在學習小組內(一般為4人一組),在組長的組織下,學生逐個朗讀生字、詞語和課文,互相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自己在預習中已經掌握了什麼?還存在哪些問題?並且學生還可以相互指導、相互啟發。小組互評時,學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每個人都有自我表現的慾望以及得到他人肯定的願望,這就成為學生自覺預習的內驅力。通過這種小組互評的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積極、認真地預習,以達到提高預習質量的目的。
2、教師評價。
作業的要求是「有發必收,有收必改」。及時批改學生的預習作業能夠規范學生的預習行為。對於預習作業,我做到一定在上新課前批改結束,及時地了解學生預習的第一手資料,找准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修正自己的教學預案,使得教學過程更加具有針對性。
在課上,我在檢查學生預習時,尤其關注成績一般和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指名讀生詞,讀課文,概括內容等,對他們的表現給以鼓勵性的評價。還讓學生說說,通過預習掌握的知識以及遇到的困難,然後,教師從中選擇有價值的問題寫在黑板上,並結合教學實際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這樣,對學生而言,提出問題也成為學習成功的一種標志,由此更激發了學生在預習時提出問題的慾望,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3、學生自評。
課堂結尾,安排學生說說預習對本節課的學習有什麼幫助,哪些知識經過預習就已經掌握,哪些知識是預習時不理解的但經過教師講解後掌握的。這樣的自我評價有助於學生形成反思的好習慣,意識到預習的作用,進一步體會到經過課堂學習後克服困難所帶來的成功體驗。
4、課後相互交流。
為了提高學生預習的能力,我還重視讓學生在評價中進行交流,並在交流中對學生的預習進行指導。課後讓學生互相交流預習的方法,發揮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使學生會相互取長補短。當然,學生對預習方法的交流並不意味著教師的完全放手,教師也應該找准時機,在評價中對學生預習中的典型情況進行指導,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預習,為學生今後預習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礎。
學生的預習能力與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預習作業並不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為目標,教師是學生預習的指導者,也是學生預習的評價者,但更是學生預習的參與者。只有教師與學生的平等參與,只有學生在預習過程的不斷訓練中,學生的預習習慣與能力才能不斷得到提高。
❷ 如何指導學生做好初中語文課前預習
如何培養中學生的語文課前預習能力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師全堂講述與學生的被動接受已讓位於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課前預習成為十分重要且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預習是語文學習的第一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閱讀、思考、練習有關學習內容的准備活動,是一項復雜的智力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很好地教授學生課前預習的方式、方法,積極引導,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反之,無論教師如何努力,教學效果都不會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那麼怎樣培養中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我們還要從根本上說。 一、語文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古人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工人建房要備料,農民耕作要備耕,軍隊打仗要備戰,新年華教育學語文也是如此。教師講課要備課,學生上課更要備學,這也就是預習。預習在學習知識的整個過程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是學習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其主要任務是復習、鞏固有關的舊知識,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難點,為學習新知識掃清障礙做好准備。葉聖陶先生說過:「練習閱讀的最主要階段是預習。學生通過預習,自己閱讀課文,動了天君(指大腦),得到理解,當討論的時候,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的結果正相吻合,便有獨創成功的快感;或者見到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相吻合,就作比量短長的思索;並且預習的時候絕不會沒有困惑,困惑而沒法解決,到討論的時候就集中了追求解決的注意力。這種快感、思索與注意力,足以鼓動閱讀的興趣,增進閱讀的效果,有很高的價值。」《現代漢語詞典》就對預習解釋為:「學生預先自學將要聽講的功課。」而實際上,預習應該包含緊密聯系的兩個方面,即預先學習和預備學習。預先學習以預備學習為目標,預備學習以預先學習為基礎。預習是為了更好地聽課,以更好地掌握知識。 從實踐來看,語文課前預習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積極意義: (一 )預習是學生自由探索的空間形式 課前預習是學生在沒有教師具體指導下感受、學習新知識的過程,體現了學生學習的獨立性。預習時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興趣與能力進行活動,有選擇地學習課本上的知識,這樣學生就成為預習活動的獨立主體。由於新舊知識有著密切的聯系,學生對新知識進行預習時,必然要運用所學的舊知識,這樣無形之中復習了舊知識,預習多了,所學的知識自然就復習得多,復習多了,學生自然會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知識理解透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自然就會深。 (二)預習是學生鍛煉自學能力的舞台 而在整個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課前如果沒有準備,聽課就顯得被動了,況且課堂上還要聽講,又要記筆記中考,就顯得既聽得緊張,又記得忙亂,對什麼是重點,哪些是難點,根本就抓不住,那麼在復習的時候就會費時費力。如果學生課前有準備,那麼聽起課來就主動了,課堂記錄就有了重點,對老師的啟發性問題的反應就快,預習能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必須重視課前預習。一個好的預習,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自學意識和探究動機,引起學生積極地思考和學習。在實際生活中大多數經常預習的學生,自學能力都強,學習也更主動、學習效果也更好,這就是證明。 (三)預習是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的前奏 預習過的學生,不僅對教學內容有了一定認識,還會有困惑和收獲。課堂上,這類學生注意力集中,能主動地參與到老師所講授的知識當中來,認真地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又可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師生共同探討。楊再隋教授說過:在學習新知識前,讓學生利用一些學習資源進行適當的預習,以建立舊知與新知之間的聯系是必要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也曾說過:一切後教的知識都要根據先教的知識。理解新知識需要舊知識作基礎,預習可以使學生發現舊的知識結構中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為聽課掃清障礙。課前預習了的學生,他們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會及時去查資料解決,如果未能解決的,他們會有意識地記下來在課堂上更認真地、有側重地聽講。經過老師的講解或啟發,他們對問題的理解會更加深入,從而提高了他們的聽課效率 。 可見,預習是對課堂教學的准備,是學生帶著自身的經驗和背景提前學習、得出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而這些體驗和感受使課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更有效。因之這一習慣更應重視、培養和推廣。 實踐證明,作為一名中學生,端正的學習態度、正確的學習方法,加上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是取得好成績的法寶。好的習慣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使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實現行為控制,保持智力活動的恆常性,而且會使人受益終生。 二、在課前預習中存在的問題 (一) 教師引導不當 由於教師對培養學生預習習慣與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之間關系的認識並不真正清楚,以及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消極態度,使得教師對「課前預習」的深度、難度和要求大打折扣。具體體現在: 1.預習內容單一。既不涉及對文本的整體感知,也不涉及對文本的質疑問難,更談不上通過一些有趣的活動來帶動或促進預習。一般都只停留在查字典、給生字注音、解釋新詞上。因為預習內容單一,導致預習范圍過窄,使預習既沒有針對性,也缺少深度與廣度。 2.預習形式單一。布置學生預習時只要求學生看教材,而不要求看其他的有關書籍,更不用談上網或上圖書館查閱與文本有關的其他資料。預習時沒有針對重點、難點,更沒有來自作家背後的知人論世式的背景材料的准備。這種預習,教師是例行程式,學生是應付了事,收效不大。 3.預習目的不明確。有的教師嘴上喊預習課文,而事實上對學生該預習什麼、怎樣預習、為什麼要預習,並沒有仔細琢磨,當然也談不上布置明確的預習任務,所以只好讓學生看書,看書,再看書。看什麼?當然是教材。可是,要怎麼看、看到什麼程度,沒人管。甚至學生是否預習,教師也沒有辦法落實,更無法對學生的預習進行反饋。 (二)學生執行不力 在語文教學中,如果學生的預習跟不上,會致使課堂上每個環節進展連連受阻:課上提出的問題回答不上來,就連字音讀錯的地方都比比皆是,課文讀得結結巴巴,更別說讓他們提出不懂的問題了。連句子都讀不通順的學生,又怎麼會體會出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品味、揣摩語言文字,理解語言文字的內涵,領悟語言文字的表達方法和技巧呢?大多數同學即使做預習,基本上也就是完成詞語部分,而對有思考價值的、需要動腦思索探究的問題,則擱置起來,完全等著課堂上老師來分析講解。 (三)家長重視不夠 課前預習作業是留給學生的,但許多情況下是要在家庭中完成的。不少家長只知道孩子有作業,但作業內容不清楚,只要孩子在桌前看書,別的就不過問了。疏於督導,使孩子的預習浮光掠影,更有甚者既不讀也不思,把預習這樣的「軟作業」拋到了一邊。 (四)客觀環境不利 學生預習效果不佳,也有一定的客觀原因。 1.因為學生課外作業過多,且都有硬指標,使學生力不從心,便把有一定彈性要求的課前預習作業,當成了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的軟任務。 2.當今社會不讀書的浮躁氛圍以及網路、游戲、電視都擠佔了學生預習的時間。 三、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的措施 (一)注重激發預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是預習活動的主要動力源泉,想要強化預習環節,而不流於形式,必須注重激發學生對預習的興趣,把預習當作一件快樂事,樂此不疲,長此以往,逐步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如何激發學生預習的興趣呢?我以為,主要應做好以下三點: 1.轉變學生對預習的認識,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認識到預習的好處 可以通過晨間談話等方式舉行學習方法交流會,通過典型引路,讓預習做得更好、學習成績優秀的同學現身說法,談談自己的體會感想。也可以利用黑板報、學習園地宣傳預習的好處,使其他同學認識到,預習可以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習成績,使學習更輕松。 2.通過激勵機制激發學習興趣 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建立各種激勵機制,讓學生不斷有成就感。可以給預習做得好的同學進行口頭和物質獎勵。 3.分層布置預習作業 學生學習基礎不一樣,學習需求也就不一樣,這就要求我們在布置預習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這種差異性,進行科學設計。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降低要求,教師讓他們把課文讀熟,標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句就行了;對學習較好的學生,教師應要求他們搜集有關資料,根據課文內容提出問題,看看自己能解決哪些問題。採取分層布置預習作業的方法,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較好的預習效果。 (二)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 通過調查,我發現在布置預習認為後,學生往往在思想上產生誤導,認為作業太簡單,充其量只是讀讀課文,然後就沒有了興趣,文章上沒有留下任何預習的痕跡。這樣不僅達不到預習的目的,久而久之,學生反而會形成做事草率的壞習慣。因此,我決定教師的指導顯得非常必要,要恰到好處地「扶」一把,體現一個「導」字。古諺曰:「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漁,供人終生受用。」這句話啟迪我們教師要加強預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會預習、善預習、樂預習,從而達到「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效果。 1、從吸引興趣入手,提高學生積極性 課前預習問題設計要吸引興趣,調動學生閱讀的願望和積極性,產生一觸即發的效果。興趣是開啟求知大門的鑰匙,興趣可以把學生從某種壓抑的狀態中激奮出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有效地喚醒他們對問題研究的慾望。因此如果預習題的設計能調動學生的興趣,就能直接使學生沉入文本仔細閱讀。 2、從課外知識入手,調動學生主動性 由於時間、空間的距離, 知識、體驗的不足等, 學生對某些課文中敘寫的人物、涉及的知識等感到陌生, 從而影響了他們進一步地深入學習、理解課文。這時, 教師可以設計一些簡單的預習問題以帶動學生的課外閱讀, 豐富學生的感性認知, 調動學生主動性,學生要想圓滿完成這個預習任務就要課前到閱覽室、圖書館查閱報刊書籍或網上查詢, 搜集、整理有關資料, 引導學生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以課外豐富、補充課內, 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也加深了學生課文內容的理解。 3、從文眼入手, 教會學生把握主體 所謂「 文眼」, 就是課文中能夠揭示主題或是對主題有提示作用的詞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藝術構思的凝聚點, 也是作品外景內情的交融點, 在結構上起著牽動、制約全篇的作用。因此, 在課前預習中, 抓住了文眼, 就等於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課文的鑰匙。課前預習問題時抓住的統領全篇的點睛之筆,實是抓到並打開了這篇課文的窗戶,正像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樣, 這樣便能窺見全篇, 居高臨下, 整體把握, 了解文章的敘事脈絡, 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深層意思。 4、從整體入手,教會學生系統學習 課前預習提問要把握「整體閱讀」的原則,反對肢解課文。不能忽視了文章的整體性。要使學生學會「整體閱讀」,站在整篇課文的高度宏觀把握文意、理解作者的情感、學習寫作方法,進而受到更高層次的文化熏陶。那麼老師在實際教學中如何很好地落實這一理念呢?我覺得完全可以充分利用預習這一教學環節。因為預習環節中學生有大量的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去研究,可以從主題、結構、形象等入手,很多「整體性」的問題是沒辦法在課堂上給他們時間進行思考的,我們讓學生在預習時思考,在課堂上交流心得,這就一舉兩得了。 5、從對比學習入手,教會學生知識遷移 知識的遷移, 主要是方法的遷移, 就是引導學生把過去掌握的方法和技能應用到新的課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在基本理解單元課文內容之後, 根據教師授給的方法和各篇課文的內在特點, 列表比較, 找出規律, 實現自我學習的橫向遷移。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課前從思想內容、結構布局、人物精神、寫作方法等方面列表對比, 找出共性與差異的東西來, 體會兩文的異曲同工之效。 (三)預習檢查要落到實處 預習光有布置不行,教師必須加強檢查。有檢查才有落實,有測評才會有促進。教師不能只布置不檢查,不然學生的預習積極性會相對削弱。教師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的時間一般應安排在學習新課文之前的幾分鍾,可以通過提問或抽查的方式進行。教師最好用一個本子記錄學生的整體預習情況,哪些地方值得繼續發揚,哪些地方需要改進,都一一記錄清楚。此外,教師還要明確賞罰制度,對預習態度好的學生多加表揚,對不自覺預習的學生也要有適當的懲罰。還可以定期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加以檢查評定,閱讀成果加以展示,讓他們享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才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預習興趣。那麼怎樣真正將預習融入閱讀教學的整體中去呢?這就需要我們為學生創設一個繽紛的展示舞台,讓他們充分地展現預習成果,盡情展示自我的風采,享受成功的喜悅。比如: 1.當老師 讓學生在課堂上擔任小老師,通過向同學傳授自己在預習中得到的知識,以此讓學生獲得極大的成就感,促使他們在以後的預習中精益求精。其次這樣還可讓學生之間彼此糾正錯誤。經過我們的實踐,我發現在此過程中學生都非常地專注,彼此促進性極強。 2.扮演員 有的文章中故事情節生動形象,學生在預習會非常地受感染,在課堂上,可讓學生趣味盎然的進行演出,再讓大家共同來評議他們在預習中的體驗是否恰當,理解是否到位等,這樣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還可以根據不同的課文,適當變換預習方式,這樣也會有不同的預習結果,在形式多樣的預習檢查中,讓學生不僅獲得知識上的增長,更獲得能力上的提高。 總之,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預習的興趣,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還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檢查措施,讓學生在適度的壓力之下形成語文預習的好習慣。當然良好的預習習慣並不是一朝一夕而就的,都必須付出努力。所以我會堅持引導學 生進行課前預習,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課前預習習慣,讓更多的學生學會預習,學會學習,並從中受益! 以上就是我對中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課前預習能力培養和提升的一些初步探究,事實證明:預習是上好課的重要條件,預習是自學的演習,它對培養能力,發展智力有很大作用。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預習習慣,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語文的積極性,從而不斷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 因此,對學生加強預習習慣的引導和養成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任務也是艱巨的,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❸ 初中語文如何進行課前預習
傳統的語文教學一直都重視教師的教法而忽視學生的學法指導,忽視學生自主探究和實踐的能力。語文課程標准中寫到,「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教育家葉聖陶也告訴我們「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必須教給學生最基本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掌握學習方法,以切實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把「教」建立在「學」的基礎之上。因此,在學習一篇新課文之前,教給學生好的預習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才能實現有效的課前預習呢?
一、多讀書
根據《語文課程標准》的要求,學習之前應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結構和知識的內在聯系。在進行具體的單元學習前,我們要先閱讀本單元的內容說明,了解本單元讀寫訓練的要求。當具體預習某篇課文時,在藉助課文注釋閱讀完文本教材的基礎上,要認真閱讀課文前面的閱讀提示及課後的「研討與練習」,因為這將更好地幫助我們理解課文內容。這樣,我們對整個單元和單篇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之後,就有利於我們日後對課文進行縱深的閱讀和理解了。
二、多動筆
在對課文的預習過程中,將精彩句子或語段以及富於表現力的詞語,用筆勾畫出來,以備上課時交流和日後背誦識記之用。教師在教學之初應該先考慮好本單元、本課所要教給學生的教學內容。王榮生教授說得好:「教學內容為主導」,教學方法合理與否、合適與否主要是從教學內容的角度來講的。那文中最能凸現教學內容的「關鍵性的字、詞、句」就顯得相當關鍵,如:《范進中舉》勾畫出你認為好笑的語句,來解讀笑後面隱藏的深刻內涵。《背影》勾畫出描寫父親的語句,以便了解作者對父親的感情。《變色龍》勾畫出奧楚蔑洛夫變色的語句,以探究其變色的原因及社會根源。
三、多思考
讓學生帶著問題預讀課文,記錄在預習中碰到的疑難問題,並將遇到的問題記在預習本上,以便帶入課堂解決。這些問題可以是課後思考與練習題,也可以是學生自己想到的問題。大教育家孔子認為「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也認為「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可見質疑是治學的關鍵。當然質疑也不應只是教師質疑,還應是學生在探究課文後的質疑。課堂中,教師對新知識的傳授,是在學生准備程度和現有知識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問題的思考也是有較嚴格的時間限制。在這種情況下,接受者若對新的認識對象心中沒數,往往就會緊張地「奔命」於老師設計的思維軌道中。這樣一種心理不但影響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積極思維,求疑思疑,觸類旁通。這樣,就一步不備,處處被動。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甚至產生畏懼心理,嚴重影響成績的提高和能力的培養。實踐證明,如果學生發現的問題越多,學習氣氛就越濃厚,教學效果就越明顯;如果學生質疑少,情況就會相反。
四、多感悟
讓學生將自己的預習情況,如發掘問題的深度、新知識的預先感知程度、經驗與教訓等方面寫下心得體會。思考體會是課前預習中較重要的一步。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思考會刺激智力覺醒。"他還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們在學習新課文之前就要對提示、課文及練習題進行思考。提示的內容能否讀懂,文章主題的概括、句子的理解、人物形象、寫作特色的分析等問題能否解決,課後習題是否能夠回答等。當同學們閱讀課文的時候,可以帶著問題(課文後面的練習題)進行閱讀,看到課文中有問題的答案就直接在書上劃出來,並做必要的眉批。同時也可以將你認為作者寫得比較好的地方,或你認為有疑問的地方,在書的邊角上做記號。這樣,當老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同學們也就容易心領神會。《背影》一文中「我」對父親的情感前後有一個變化的過程,預習的時候可以將「我對」父親如何表現的句子找出來,思考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發生變化的,當時又有怎樣復雜的內心感受。如不明白可以在書旁做上批註,上課經老師一點撥,就容易領會和理解了。
將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進行比較,尋找其異同,總結其規律。說到底,語文的教學最終是教會學生自己能讀書,讓他們通過類似課文的比較,掌握一類文章的讀法,這對於學生的語文學習來說太重要了,因為我們不可能教學生讀所有的文章,而學生要想有豐富的語言積淀必然需要廣博的閱讀。這種比較可以是不同單元的課文比較,也可以是同一單元的不同課文比較,還可以課內文章與課外文章進行比較。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預習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的積極性,更能提高學生學的實效性,還能培養和鍛煉他們的自學能力,這對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養成,對於語文教學的減負增效,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❹ 如何進行中學語文有效預習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傳統的教師全堂講述與學生的被動接受已讓位於教師的組織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課前預習成為十分重要且不能忽視的重要環節。預習是語文學習的第一環節,也是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它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閱讀、思考、練習有關學習內容的准備活動,是一項復雜的智力活動。在教學中,教師只有很好地教授學生課前預習的方式、方法,積極引導,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反之,無論教師如何努力,教學效果都不會達到既定的教學目的。 適時運用激趣、啟思、導疑,是教師在教學中根據教學規律,採取各種手段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積極思維,以獲取新知識的教學方法體系。其實質是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式學生思維,激起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挖掘其內在潛能,使外部教育產生一種內化作用,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這里,僅就激趣環節作研究分析。 一、目的激趣 要使學生主動學習,首先要從學習目的上進行啟發,這是最基本的。教師的教育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長期的潛移默化的滲透中達到;特別是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在進行社會理想教育的同時,還要進行職業理想教育,更要強調知識(特別是語文知識)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就特別強調知識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識確是學生將來從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學生現在和將來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啟發學生懂得:人有掌握了豐富的知識,我們的精神生活才會豐富多彩,否則將會空虛和枯燥無味!學生明確了學習目的,就能主動、自覺地學習。 二、懸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說里,往往在情節向前推進時,中途打一個結,讓它暫時掛起,給讀者產生一個期待的心境。用且聽不回分解懸念來吸引讀者往下看,這是啟發式教學的一個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課中,作者朱自清在開篇寫道:我與父親不見四年有餘,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講到此處,教師適時啟發:為什麼不能忘記的是父親的背影呢?這就給學生造成一個懸念。跟著提問:一般作品描繪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麼?學生討論明確:人最富於表情部位應該是面部,應著力於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繪,這是文學作品慣有的手法;而《背影》這課書,為什麼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筆墨作具體細致的刻畫呢?教師引導學生在討論中逐步領悟這里描寫的背影是進入老境頹唐父親的背影,它刻下了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一個印記。父親在家境慘淡,奔走謀職之時,還不辭勞苦,不怕麻煩送兒子上北京,還艱難地爬過鐵路為兒子買桔子。這背影表現出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別中給兒子烙下的一個深刻、不可磨滅的印象。如果還是囿於描繪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寫背影那樣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間,所滲透的情感,學生的求知慾在懸念中被激發出來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作者緣情而發,把自己強烈的情感演變為文字。因此,激發情感必須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傳遞出來的感情。葉聖陶先生說: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須是作者有趣的最貼合的符號。讀者若不能透徹地了解文字的意義的情味,那麼就是只看見徒有跡象而死板的符號,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師應養善於調動學生情感,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如《賣炭翁》中的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分析這句時,教師可啟發學生:賣炭翁身上穿得很單薄,為什麼還希望天氣更寒冷些呢?這不矛盾嗎?衣單思暖,人之常情呀!為什麼呢?因為賣炭老人希望天寒能賣上好價錢,否則,不要說生活無著落,就連買件單薄衣裳的指望也會落空的。這樣一啟發,學生就能理解老人這種矛盾的心理,蘊含著多麼大的痛苦和辛酸啊!這就激發了學生對賣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對當時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 四、媒體激趣 所謂媒體啟發,主要是指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多媒體進行啟發,如電化教學、是腦、幻燈、錄音等現代化教學工具。化抽象為具體,化靜為動,化遠為近,化復雜為簡單,圖文並茂,形聲結合。試想,在教高爾基散文詩《海燕》時配樂朗誦,比一般范讀效果會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記》時,如畫一幅隔篁竹,聞水聲,周圍青樹翠蔓,中間全以石為底,魚兒在潭中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情趣就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如果用電視錄象或電腦媒體,色、形、聲結合,更有使我們有身臨其境之感。 五、對比激趣 教學中運用相互聯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正反對比和新舊對比,啟迪學生積極思維,在比較對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礎上加深記憶。以《故鄉》一課為例,課文對閏土形象的描寫,可採用對比啟發,分析時,教師提問:中年閏土與少年閏土對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少年閏土:紫色的圓臉、紅和圓實的手,說話滔滔不絕,說的都是海邊無窮無盡的稀奇事;中年閏土:灰黃的臉夾著皺紋,松樹皮的手,一個天真活潑的少年變成一個木偶人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稅等原因造成的。這樣一對比啟發,學生對課文理解加深了。 六、設疑激趣 在教學中,要盡力去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激發學生思維活動波瀾。也就是激發學生的疑問,引發他們在生疑置疑釋疑的循環往復中探求新知,發展智能。設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估學生在尋疑中產生求知慾望,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使學生學習具有自覺探索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變色龍)一課,在授課前設計幾個問題要學生預習、思考:1、奧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麼?2、他善變的明顯特點是什麼?3、是什麼原因促使他一變再變?4、作者為什麼要塑造變色龍這個形象?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邊看書邊思考;這比上課不作任何預習,一上課就講,效果更佳。
❺ 如何提高語文課堂小練筆的實效性
古人雲:不動筆墨不讀書。聽、說、讀、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在上好閱讀課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寫好課堂內的小練筆能更好的落實「課標」中的讀寫目標,使閱讀教學得到進一步深化。然而閱讀教學的課堂練筆則有別於傳統的讀寫結合,讀寫結合注重讀寫技能、方法的結合,課堂練筆則內容更廣泛,內涵更豐富,它要讓學生融入文本角色之中,打破固定的模式,尋找新小的生命力,將個性化的解讀感悟流淌筆尖,書寫心得和發現,在生長言語的同時積蓄精神生命的源流。「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橇動地球。」課堂練筆的關鍵在於結合文本找到恰當的練筆引爆點,有效啟動學生的練筆慾望。教學實踐證明,面對「動腦、動情、見才、見智」的練習,學生們常常顯露出濃烈的動筆欲。智慧的火花一旦點燃,便會閃爍出奪目的光華。指導學生隨課文練筆,使「大習作」與「小練筆」有機穿插,可幫助學生逐漸提高習作能力,養成動腦動手的良好寫作習慣。
然而,教師們最常用的就是在結課時,對學生說:「你想對 x x 說什麼?拿起筆來寫下來.」學生應命而作,然後相互交流.中低年級的學生這樣寫,高年級的學生也這樣寫.這樣的練筆,學生的語言品質又能提升多少? 而且,我們會時常聽到學生發出一些不痛不癢的感嘆,而教師也一味地附和。再將這些學生的小練筆拿來細看,就會發現許多問題: 有的套話連篇,要麼是「你真棒,我要向你學習」,要麼是「xx ,請你要……」,反正沒有標准,教師也不會對其進行太多的評價。
由此可見,這樣的小練筆重形式而輕實質,成了「新課堂」的一種擺設,不僅不利於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也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基於上述的認識,我對如何設計有效的課堂小練筆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仿寫精彩片段處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個體的學習一般總是由模仿學習逐漸過渡到創造性學習的。選入教材的課文多是典範之作,對於學生學習語言,完善和優化自己的語言系統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只是上課時讀讀、講講,那未免太可惜了。其中不少的經典段落是仿寫的好材料。由仿寫到創作是一條客觀規律,對於小學生而言,還處在寫作的起步階段,有個樣子讓他們參照,寫起來自然覺得容易許多。經常性的仿寫練習,學生會受益無窮。但是,模仿不能拘泥,仿筆不可生搬硬套。所以我在教學中,總是盡量創造機會,建立起語文教材與生活之間的「紐帶」。仿片斷,亦稱點仿。這種方法就是從局部上模仿範文的方式。在仿寫時,要精心選擇具有明顯特徵且具有價值的精彩片斷。如《桂林山水》的第二、三自然段主要寫了灕江水、桂林山的美麗景色。這兩段在構段方式上是一樣的,在抓特點描寫景物的同時展開聯想,抒發感情。在句式表達上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學習之後,我先運用媒體神奇的魅力,把收集的桂林的另外一絕:溶洞的資料,展示給大家看。先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再讓學生仿照課文的寫法,動筆寫一寫桂林的洞。學生的寫作興趣被激發了。如《黃山怪石》一文中,關於「仙女指路」、「天狗望月」、「 獅子搶球」這些怪石作者簡略寫了,教學中抓住機會,要求學生發揮想像,模仿上文作者介紹的幾種怪石的寫法,把這三種怪石的奇特景觀寫具體,孩子們思維活躍,寫得形態逼真,栩栩如生。
另外,我在教學實踐中強調在「形似」中力求表現出本人的「個性」。如《我們家的貓》一文,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貓的親昵與喜愛,作者表情達意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自然流露;二是直抒胸臆。針對學生作文中存在的平淡無味的這一現象,我便有意訓練學生模仿這一寫法,布置學生觀察文中「小貓玩線團」的插圖,寫出對這只小貓的喜愛。學生筆下果然各有情趣,喜愛之情付諸筆端。
二.補寫情節空白處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些課文的某些情節跳躍較大或寫的相當簡單,或敘述描寫留有發揮的餘地,甚至不寫,這樣就為讀者留下了「空白」。在閱讀時,需要對這些地方作補充,把課文中情節跳躍的空白處補上,使文章的內容更具體完整,這樣為學生提供了想像、思考的空間。既可加深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的創造想像力,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因此,閱讀時教師可藉助教材中的內容,適時地引導學生推測、構思,以習作的形式把這些「空白」補充出來。
1.補課文的空白處
不少文本給讀者留下了不確定的空白,等待著讀者用想像去補充。如《筍芽兒》一課,「筍芽兒終於鑽出了地面。她睜開眼睛一看,啊,多麼明亮、多麼美麗的世界呀!桃花笑紅了臉,柳樹搖著綠色的長辮子,小燕子唧唧喳喳地叫著…… 」這是描寫春暖花開,萬物復甦的景象,卻沒有說完。那麼,這個省略號到底表示說的什麼呢?可引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然後發揮自己的想像,寫出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2. 給課文插圖配「畫外音」
《挑山工》一文中有一幅插圖,圖上畫著一位身穿紅背心的挑山工,正挑著貨物攀登在陡峭的山路上。課文的結尾寫道:「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在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後,我讓學生在課文插圖下寫幾句最想說的話,可以寫自己的理解,也可以寫自己的體會,鼓勵學生說有創意的話,有哲理的話,先寫後說,多元化表白情懷練在情節空白處。
3、情節的擴展。即將課文中的某一點加以具體化,增添必要的想像性情節。如《小英雄雨來》中「蘆村的人們聽到河岸上響了幾槍。老人們含著淚說:『雨來是個好孩子!有志不在年高!』」這段情節較簡單,為了加深對雨來英雄品質的認識,可安排一次練筆:想像那時河岸上的具體情景,以「河岸上的槍聲」為開頭,擴充這一段話。
4.情節的延伸
課文的結尾往往給讀者留下想像回味的餘地,可以在此安排一些適當的練筆,延伸情節。如在《窮人》一課後,讓學生想像一下,漁夫和桑娜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後,又發生一些什麼事呢?他們是如何生活的?這樣,就使課文的情節得以延伸,窮人那勤勞善良的品質也可得以再次體現。
三.續寫課文感悟處
「感悟」是指學生對課文學習後所產生的情感共鳴,或自己獨特的體會、感受。指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各自獨特的感受寫出來,除了能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情感外,還能使自己的情感體驗也得到升華,同時也較好地體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這一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指導寫「感悟」類課堂練筆,主要是針對情感表達比較濃厚的課文。如在指導學生讀完《一定要爭氣》這篇課文後,學生被童第周在讀中學時勤奮、刻苦地學習終於把成績趕了上去,為自己爭了一口氣,和在比利時留學時,成功地做了解剖青蛙外膜的實驗,為祖國爭了一口氣的精神感動了。於是,我引導學生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以《不向困難低頭》為題寫一則讀後感,好多學生都寫出了要以童第周為榜樣,頑強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困難,努力學習,立志報國的肺腑之言。這樣學生在自己的情感體驗得到升華的同時,其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編寫語言轉換處。
讓學生對課文的語言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合,重新表達,既可以檢測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或理解的准確程度和深度,又創造了語言運用的訓練機會,強化了語言訓練的力度。教《田忌賽馬》時,有位老師讓學生認讀詞語卡片「掃興」、「垂頭喪氣」、「胸有成竹」、「轉敗為勝」、「目瞪口呆」之後,不要學生解釋詞義,而是要他們用這些詞語連起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在交流的基礎上寫下來。一位學生寫道:「田忌與齊威王賽馬。第一次三場全輸了,他很掃興,垂頭喪氣地准備離開。孫臏胸有成竹,要田忌調換馬的出場次序,再賽一次。田忌聽了孫臏的話,果然轉敗為勝,齊威王驚得目瞪口呆。」這樣,既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又掌握文章的脈絡。
這樣的練筆對學生來說,「限」又「不限」,「統」又「不統」。由於學生的認識各異,感受不一,情愫有別,運用語言的習慣便有所不同。「涉水有深淺,收獲大不同:涉淺水者,得魚蝦;涉深水者,擒蛟龍。」課堂上創造出有利於發揮學生獨創性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見到這類練筆,便躍躍欲試,意欲擒住「蛟龍」。這無論從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看,或從長遠觀念看,都是大有裨益的。
❻ 如何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提高課堂效率
「一劃」即:認真閱讀數學課本上所學的內容,用紅筆將重點知識或自己暫時看不懂的,列如:工時、性質、判定以及推理過程等,用「波浪線」或「方框」圈畫出來。
「二批」即:把預習時自己暫時不能理解的地方或有自己獨特見解或不同的解法等,用紅筆在書中空白處批註出來。
「三試」即:在預習本上將一些簡單的練習題進行嘗試性做一做,從而檢測自己的預習效果。
「四歸納」即:把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做題方法、添加輔助線的方法等、琢一進行歸納,有條列的記在預習本上。
❼ 如何指導學生做好語文課前有效預習3.ppt
現在很多學生到了中學以後沒有自學能力,總是感到老師的課堂節奏太快跟不上,所以學習就覺得吃力無趣,發現了這個問題後我校這學期開展了語文「一線六字」的教學模式,決定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培養學生語文課前預習能力。在指導學生預習時我是這樣做的:
第一,我先指導學生預習生字。每天放學都布置任務讓學生回家後讀課文劃生字,認讀下來口頭組詞。第二天講新課的時候我總是先把字詞的預習情況做好檢查,讓學生知道老師布置了作業是一定要檢查的,讓他不敢有偷懶的心態。
第二,指導學生劃分自然段。預習生字進行了半學期後,我開始加了項內容,讓學生在預習的時候把自然段進行劃分,每次講新課的時候也要檢查下是否劃分正確了。
第三,指導學生提問題,而這個內容也是預習能力中最主要和最難的一項,可以在一年級的下半學期進行。具體怎麼做呢?我想了幾句簡單易記的話:「看題目,提問題。讀課文,想問題。動動筆,找問題。」我把這幾句話讓學生寫到書上,按照上面的提示去進行讀文提問題找問題。最初的時候,學生提不明白問題,課堂上我就結合課文具體講解怎樣提問,比如《棉鞋裡的陽光》,我讓學生看著題目想:你有什麼疑問呢?他們就說了:「棉鞋裡怎麼會有陽光呢?」「棉鞋裡的陽光是怎麼回事呢?」這時我就告訴他們這樣就是對課文提問題了,要把問題寫到書上。幾天後,會根據題目提問題的孩子多了起來,但是仍然有孩子在讀了課文後提問,這樣的問題一般對全文的理解就不夠了。說到這里我就要說說為什麼我一定要孩子看著題目提問了,一般來說題目就是題眼,它或是精煉的概括了全文內容或是總結了全文要體現的思想感情,只要抓住題目提問並弄明白,那麼基本就是讀懂了全文了解了主要內容,所以我不提倡預習的時候在課文裡面提問題,那些更細致的了解應該在課堂上進行。指導學生學會了提問,我就要求學生在課文中找問題,把答案畫到書上,如果沒有畫對,課堂上我們再一起訂正。對那些提的問題非常有價值的孩子我在課上充分肯定並在綜合素質評比台上貼上笑臉。
第四,改變第一課時的教學策略
學生已對課文預習了,教師應該明確,預習的程度應是第一課時教學的起點,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才能使學生積極參與第一課時的學習活動。初讀課文不再指名一節一節地朗讀,而是讓學生帶著一個個小問題,找出有關小節進行朗讀,這樣才能改變學生第一課時不動腦,只動嘴的現象。這樣也能促進學生預習時養成邊讀邊思的習慣。在教學生字時,把生字分成三類:1、這類字雖然是生字,但以前出現的頻率就較高,學生對它很熟悉,字形較好記,只要熟字換個偏旁就行,這類字我要求學生通過預習就掌握。2、這類字也是熟字換偏旁,但是容易混淆,引導學生看偏旁理解字義幫助識記。3、這類字筆畫較多或容易寫錯,是要多花時間學習的。這種學字方法學生跳一跳才能完成任務,我也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盡量自行掌握。學生會感到,老師沒教,我是通過預習自己掌握的,學生預習的自主性就會提高。不斷給學生新的任務、新的刺激,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開始時,首先一步一步領著學生進行,經過一段時間後,則可讓學生自己自覺地獨立地去做,持之以恆,逐步形成預習模式,學生如能長久地按照這種模式進行課前預習,定能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在語文教學中取得較好的成績。俗話說「磨刀不誤坎柴功」,只有學生對課文預習透了,教學的效率才能提高。同樣,有效的課堂教學更能促進學生進行更為有效的預習,而有效的語文預習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習慣和能力理想選擇。
我相信,只要這樣堅持下去,學生對語文課的課前預習能力一定會大大提高,學生在自己讀課文的時候就知道應該從哪方面去理解課文了。
❽ 如何提高語文學科課前預習效果開題報告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研究》課題編號《135YWX-1227》,經延安市教育教學研究中心批准立項,現將本課題的有關情況向各位領導、專家和老師們匯報如下:
一、現狀分析
當前,在我們的語文教學實際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一是學生沒有進行課前預習。二是有預習但效果不夠好,學生僅僅是把字詞一寫,課文一讀就算預習了。教學中發現有的學生存在詞語不理解,也查了工具書,但不會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來理解詞語;有的是藉助教輔等參考資料抄寫了對文本的理解,放下參考資料又不會了;也有的只是摘抄了一些優美的句段,至於好在哪裡沒有進行深入地思考等等,這些預習只是為預習而預習,為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已,學生根本不知道課前預習的方法和為何要進行課前預習。
預習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我把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作為一個課題來研究,同時也讓這一內容真正的為教學所服務,能在課堂上發揮有效作用。
二、課題研究背景
葉聖陶先生說:預習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實效,方法必須切實,考查必須認真。這個「必須切實」的方法,對於小學生來說應該是簡易、實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 。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
1.通過研究,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科學的預習方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自學能力。
2.通過研究,使教師在預習方法、預習內容、預習作業的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藝術,特別是在學法指導方面的能力,並不斷總結,不斷實踐,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3.通過研究,努力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激發學生主動預習的動機,使學生樂於學習,善於學習,提高自主學習、主動預習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課堂效率,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四、研究范圍及對象
寶塔區馮庄學校3-4年級學生
五、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調查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的認識及學生課前預習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對課前預習的態度、興趣、預習的方法、效果等,以便及時全面發現問題,更好地進行研究。
2.文獻資料法。學習有關預習的相關理論和有關預習的研究情況,了解預習的意義,並對有關研究情況進行全方位的分析,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的研究水平基礎上有所突破和提高。
3.行動研究法。在課題研究的實施過程中主要通過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觀察和實踐,針對性的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具體改進措施,再實踐、反思。
4.經驗總結法。結合相關理論和具體的語文課堂教學案例,總結課前預習的指導策略和方法,並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分析,形成具體的資料。
(二)研究思路
通過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調查和研究,根據新課程標准和實踐經驗,分析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現狀,把語文課堂教學和課前預習緊密結合起來,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課堂。
六、研究內容
1.小學生語文課前預習情況調查。
2.小學語文教師課前預習指導情況的調查。
3.研究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
4.結合語文課文教學案例,讓學生真正掌握預習的方法。
七、研究過程和步驟
(一)准備階段(2016年4月15日——2016年5月底)
1.確定研究班級,調查學生目前預習狀況,了解學生預習水平。
2.調查了解教師目前對學生預習指導情況。
3.收集相關資料,理論學習。
4.撰寫課題研究實施方案。
(二)實施階段(2016年6月——2016年8月底)
1.制定課題研究月活動安排。
2.開展學生預習狀況和教師對學生預習指導的調查,並形成初步調查分析報告。
3.開展學生自主預習和有教師指導預習後課堂教學現狀的觀察研究,結合調查報告,梳理出學生課前預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根據課堂教學實踐,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三)總結階段(2016年9月——2016年12月底)
1.制定學生課前預習後期調查問卷並形成調查分析報告。
2.整理研究過程中的資料,總結學生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和方法。
3.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准備結題。
八、預期研究成果
1.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研究報告。
2.小學語文課前預習前期、後期調查分析報告。
3.學生習得了有效的預習方法,提高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❾ 如何提高課前預習能力
預習是學習過程中的第一步。好的開始就成功了一半。是否掌握了正確的預習方法,實現了預習的目的,達到了預習的效果,對於學生學習效率,最後的學習效果都有重要影響。
現在老師也強調預習。我不知道老師強調預習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講課的時候,可以輕松一些嗎? 「預習預習,看看課本,老師講課的時候,也能知道講道哪裡了。 不要等著上了課亂翻書。」記得自己上學的時候,經常聽到老師這樣說。預習,就是為了上課不用亂翻書嗎?
絕對不是。
預習的任務,有三個:1,激發起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2,為聽課排除舊知識上的障礙。3,發現新問題,確定聽課的重點。
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預習的這個任務,很少幾個老師、學生認識到。從預習的結果來說,一些學生不僅沒有激發起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反倒對課程產生了厭倦,對聽課心不在焉。因為多數的預習,就是熟悉課文內容,有些老師還要求學生掌握部分課文內容,比如寫單字,背定理。學習自覺,並且,自學能力比較強的學生,可能就把預習當作了自學,老師課上要講的東西,他差不多都會了,上課就要分心。自學能力不強,學習不自覺地學生,就想著老師上課總要講,不預習也沒啥。如果老師安排了預習的任務,要在上課的時候,提問,爬黑板,他們的眼睛就只盯在這些地方。可能,心裡還有怨怒。認為老師多此一舉。
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應該是預習的第一要務。能做到這么一點,預習的最重要的工作就完成了。那麼,要怎麼做才能激發學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哪?有三個途徑:第一,了解課程所要講解得知識的歷史淵源。任何一點知識,都有自己的歷史傳奇。而且,了解知識的歷史,不僅僅能激發學生對知識本身的興趣,還能加深學生的知識的本質的理解。任何一點知識,在其簡潔的形式之後,都有豐富的內容。第二,了解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學生對學習感覺無趣的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學生不知道自己學了這個東西之後,能幹什麼。在預習中,讓學生去探尋哪些活生生的知識的實際應用,可以給學生灌注一種信心和力量:如果我學會了這個,我以後就能做這些事情!這是一種成長的自我期許。第三,了解知識的其他表現形式。受課程本身的限制,知識多表現為文字的,再好一些,就是表現為圖畫的。事實上,每一點知識都可能用多種的形式來表現。一個公式,也可以是一個故事;一個詞語,也能表現為一種動作;了解知識的其他表現形式,有利於學生張開自己所有的知覺器官,來理解甚至體驗知識本身的奇妙與深邃。
預習的第二個任務是為聽課排除舊知識上的障礙。學生聽課,聽不懂,有兩種可能,一是老師的講解本身與學生的學習方式、領悟能力之間有偏離,二是學生自己在以前的知識上有欠缺。知識是相關的,所有的新知識都必然在舊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理解和掌握。 所以,在預習中,更重要的不是對新知識的掌握,而是對舊知識的復習。現在學生在學習中,往往這樣去想,以前學的,忘記就忘記,還有最後的復習哪。老師為了完成既定的教學計劃,即便是發現了學生對以前知識的遺忘或者欠缺,也很少立即讓學生補救。新的知識,就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硬生生塞進學生的腦子里。復習貫穿學習的整個過程。以後我會寫復習的方法,專門講這個問題。
預習的第三個任務是發現新問題,找到聽課的重點。如果能完成好前面的兩個任務,這個任務的內容自然就找到了。不需要專門講了。
❿ 如何提高課前預習的有效性
首先要上好預習指導課.教師在布置預習內容時,一定要結合著年級段的特點進行設計,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准》對年級段的要求,依標設練.
為了幫助學生學會預習,開始可安排在課內進行.教師要有具體的指導,傳授預習方法,細致地安排預習步驟.教師必須在學生預習前做到三給,即給時間,給要求,給方法.帶領學生完成預習提綱時,難度是有的.但,兩三個星期一過,學生基本上是可以適應的.事實上如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學生掌握了方法和要領,就應當認為是很好的了.教師可以放手一個星期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模仿教師完成預習提綱.如有問題,應及時指出,並作出輔導.最後,為了讓學生真正掌握這種預習的要求,教師可以再帶領學生一個星期,共同去完成預習提綱的編寫和其相關的任務.在這樣反復的訓練下,學生應當不難掌握如此預習的方法.而且,學生一旦掌握了此法,在課堂上聽起課來也事半功倍.學生初步掌握預習方法後,預習就可安排在課外.在每學期開學後,我都會根據不同學段的目標明確列出本學期語文預習的基本要求,讓孩子們抄在語文書的首頁,並向家長明確學生語文預習的重要性,請家長配合監督.
其次要精心設計課前預習內容.在布置學生的預習作業時,老師要精心設計內容,要體現層次性、開放性,尤其是要布置一些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拓展性資料.完成這一項要求的前提是教師必須首先走進文本,研讀教材,布置預習作業是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再次要重視課前預習檢查.對於預習作業,我們老師往往有這樣的想法,反正課堂上還會教,一些預習作業有時間看看,沒時間就不看了.這樣的做法會帶來許多不利,每位學生其實都有惰性,我們的學生年紀還小,更是如此,如果老師一次兩次地不看不批,學生預習成績得不到老師的認可,他們就會失去預習的熱情,反正老師不看的,反正隨便做做就行;反正課堂上老師還會講的,我亂做一些沒關系.這樣的話,提高預習的實效性就成了一句空話.老師必須認真檢查學生的預習作業,學生才有認真做的動力.而且學生對新教材內容進行預習後,非常渴望得到教師的評價.教師及時地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檢查、反饋並給予學生激勵性的鼓勵,會讓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喜悅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性,使課堂教學效果大大提高.這樣才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預習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語文預習的有效性.
另外還要注意把課外和課內相結合起來.一般學生的預習都放在課余,即回家作業完成,如一直這樣一成不變,學生就會有預習作業倦怠,而且也不能檢驗學生真正的預習能力.因此,我過一段時間就會在課堂上或中午擠出一些時間,讓學生當堂預習,當堂檢查.這樣,學生真正能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每次的預習當中去,在預習的訓練中真正提高學生的預習水平.
課堂是教師的主陣地,也是孩子們交流學習的場所.充分的課前預習,會讓孩子們學習更從容,會讓教師的課堂迸發出令人激動的精彩.有一位名師說過:一堂好課,如一首交響樂,總要講究旋律,節奏,音響的和諧而預習,就是這首交響樂的前奏.因此,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必須重視預習並教會孩子預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