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發布時間:2023-05-20 18:05:46

1.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王位[摘要]文章指出,在課程改革中,建設開放而有活動語文課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與現狀的課堂教學有許多差距,在現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處於被動地位,教師是主宰者,嚴重地壓抑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文章認為,應從創設提問的氛圍和情境;教師要樹立榜樣;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肯定,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來培養學生的提出問題的能力。[關鍵詞]問題意識,提問能力 在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下,語文教學應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鼓勵學生自由表達和有創意地表達,喚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提問的能力,讓學生自由表達,提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但在現實教學中,許多課堂更多關注教師教 ,教師忙於課前深掘 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幾乎都是圍繞著一條規律教學,那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 解決問題。教師的教學總是以學生沒有問題為追求目標,面對學生與自己預設的標准答案 有偏差的見解,總是用慣已形成的教學機智 、靈活巧妙地把它拉回來,使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這樣的教學,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是主宰者,教師教什麼,學生學什麼,教師提出什麼樣的問題,學生就思考什麼樣的問題,整堂課教師,學生都圍在一個方框中學習,雖然達到了預定的效果,但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的能力就受到限制,培養出的人才也缺乏創造性的思維和創新意識。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一、 創設提出問題的氛圍和情境 思維是問題開始的,許多創造往往是在排疑解難的過程中被繳出來的。教師要允許學生隨時提問,不要礙於面子或怕難堪而隨便打斷提問。在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創設熱烈、寬松的課堂氣氛,多鼓勵和多真誠地表揚,告訴他們主動地提出問題,就是好的開始,是勇敢的表現,千萬不能譏諷、嘲笑,要給學生充分的肯定,用贊許的語言,期待的目光,要讓他們帶著成就感體面地坐下去,來保護學生的上進心和自尊心,才能會激發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更進一步去探索問題,從而提出更多的問題,真正做到讓學生帶者問題來,又帶著問題走出去。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敢於提問外,還有努力創設提出問題的情境。俗話說思考從疑問開始,對新知識的出現,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提出問題的情境。例如:我在教學如何寫流言條時,先出示一張寫好的流言條給學生看,接著,我告訴學生寫流言條的要領後,讓學生在自己觀察的基礎上,互相交流補充,認識流言條的內容、形式,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寫。學生寫完後,再進行觀察比較,學生提出置疑: 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明確寫流言條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創設了問題情境,又使學生能通過觀察、比較、討論來學會新知,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教師要樹立榜樣 小學生的模仿性很強,他們的許多知識和行為,都是直接或間接的從老師那裡得到,老師的言行舉止,音容笑貌都直接影響學生。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樹立模範和榜樣,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有高素質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擁有廣泛的知識和信息理論,靈活處理學生在課堂中提出的問題,提高教師在學生中的信任度。其次,教師課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准備工作,為學生提供相公的資料,讓學生從提出問題的興趣做為切入點。再次,教師還要耐心傾聽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管他們提出的問題是對還是錯,都要給予充分的肯定,以點帶面地引導學生,鍛煉學生的思考提問的能力。 三、幫助學生樹立提出問題的信心 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想出一個與眾不同的問題來 等等來幫助樹立信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探索問題。再次,要有師生互相尊重,和諧環境中,學生才能敢於發表意見。學生只有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才有可能將個性的主體力量充分釋放。如果一個學生對某個教師有成見,出現這種師生關系障礙,這個學生就不可能學好這門功課。因此,只有師生平等、民主的環境,學生才能學好功課。 四、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和內在感受,學生間存在差異。兒童不是成人,無法要求他們如成人一樣周全、縝密地去思考與表達見解。肯定了個性差異的存在,對待課堂中豐富多彩的答案,尤其不是自己預設的標准答案時,不要一味地否定、避開。 要尊重兒童文化,發掘童心、童趣。尊重學生的個性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生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 因此,教師要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給予充分的肯定。另外,教師要變成小孩子 ,只有教師具有小孩子般的心靈,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才會耐心地傾聽孩子們的心聲,才能從學生豐富多彩的答案中,捕捉和篩選亮點,從而引導學生提出創造性的問題和能力。 五、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深入思考的習慣。在語文教學中要培養學生深入思考問題的習慣,對別人提出的問題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不要遇到難題就打退堂鼓,期待別人,要懂得深入思考的習慣。因為在語文教學中問題的形成是思考的結果,而沒有相當的知識支撐,問題就缺乏深度,喪失價值和意義,所以只有正確地思考才能提出深刻的問題。 其次,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發散思維是學生創新能力的基礎,它要求我們轉換角度去思考問題,在同中求異,思維不局限於一種模式,一個方面,是多向的、變通的。在語文課中要常常用這樣一些語言來開啟學生發散思維的智慧大門。比如,除此之外你還有那些思考?還有什麼新鮮獨到的見解?有沒有比書上更好的方法?等等,讓學生從多角度地去思考,探索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 再次,幫助學生樹立批判意識,才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因為,語文知識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知識的本質不斷變化,不斷地推陳出新,對於語文知識的學習和接受,如果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就會出現盲從,就會人雲亦雲。長期以來,許多教師都把語文教科書信奉為權威而全盤接受,哪怕對不正確的問題,也不敢置疑,對於現狀,我們的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起批判意識,做到有自己的思考,敢於否定前人的觀點,挑戰權威,不迷信與盲從,才能培養出創新的人才。 總之,問題能力在於學生,而能不能從問題貫穿教學卻在教師,教師為了保護和發展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必須要創設充滿活動的課堂氛圍,最佳的教學情境,教師本身要樹立模範榜樣來帶動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對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及時地把握學生思維的脈絡,抓住契機,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不僅能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並促進學生相互提問,通過學生的問題逐步引導他們完成由舊知識向新知識的過渡,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的問題意識,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2. 小學語文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的源泉,是形成學生能力的最廣闊的空間。綜觀國外教育,都十分重視學生探究能力實踐能力的達成。而要培養學生這些方面的能力,關鍵是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自己判斷、合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創造性地參與解決問題和探究活動的能力,使學生明白自己應有的姿態和生活學習方式。下面我就課堂教學、作業設計及課外活動三個環節簡單談談如何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教師要特別注重引導學生學會提問。「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教師不僅僅提供教材或資料讓學生去理解、記憶,而且還應呈現一個個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引導學生多問幾個「為什麼」、「怎麼樣」,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去思考,從多種形式、多種層面去求得答案。要使學生不僅「愛問」,而且「會問」,形成較強的質疑解疑能力。同時,教師不能讓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圈套」回答問題,而應該引導學生敢於針對課文內容、課外讀物,針對社會生活,針對教師和同學的不同觀點等提出質疑,敢於挑戰教師,挑戰權威。
在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的課堂教學中,我就曾有過這樣一次實踐性的教學。《死海不死》的第四段是全文的重點段,說明死海的本質特徵——鹹度高。作者從三個方面予以說明:1、用絕對數字說明死海海水的礦物質含量多。2、用相對比例數字說明海水說明海水含量與海水總量之比大。3、比較說明海水密度大於人體密度。從而說明人在死海海水裡沉不下去的奇異現象。這其中包含了若干物理方面的知識,於是我把實驗引入課堂,我沒有從文章方面直接說明本段說明特點,而是與學生一起實驗、直觀感受。我拿一個燒杯,裡面放上水,拿一個雞蛋當作在水裡游泳但不會游泳的人。雞蛋放入水中,沉了下去。我問大家:「誰能想辦法讓雞蛋浮上來呢?」一個學生興沖沖地跑了上來,他向燒杯里放了一定數量的鹽,雞蛋浮了上來,我趁機對大家說:「這個同學運用他學的知識,解決了我的問題,你們還有什麼 問題需要我們幫父解決的嗎?」一個同學搶先問道:「老師,雞蛋浮上來是不是一定數量的鹽起了決定作用呢?」另一個同學也趕緊問:「怎樣才能讓雞蛋再沉下去呢?」我沒有回答,而是將問題交給了其他同學。一個同學自告奮勇地上前面來,又倒入一些水,雞蛋又沉了下去。問題迎刃而解,我問學生:「如果換成鐵球呢?」對這顯而易見的推理,同學們都笑了。我請同學們總結,這個燒杯里水浮力的大小相對什麼而言?一個學生說,是相對於那個雞蛋人而言。同學們又笑了。我讓同學們再次閱讀第四段,請他們自己歸納作者在說明死海浮力大的原因時是怎樣說明的。很快,學生得出答案。我想,在實踐中,學生自已綜合運用知識探究得出答案比老師包辦代替要強得多。
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現代教育的目的,把學生從堆山積嶺的作業中解放出來,給學生以思維的時間和空間,是碰頭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條件之一,傳統的作業內容基本是重復課堂上所學過的知識,學生只要啟動記憶功能就能圓滿地完成作業,不用怎麼動腦筋,這樣的作業對於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沒有幫助的,作業要結合教材,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水平設計訓練,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產生「我能行」的愉快體驗。要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開發學生的潛能,要注重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綜合,學會遷移,學會開拓,如在教學《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之後,我布置了這樣一道作業:請你講述一個節選自《三國演義》的故事,要求說出故事所涉及的人名,並准確地簡明地敘述有關情節,在敘述中至少運用一條成語或俗語、格言、名言警句。課後同學積極准備,有的找名著,有的請人講述,有的上網查資料,還有的乾脆去買《三國演義》的碟子觀看,幾天後,同學們交上了自己的作業,還有「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楊修,有「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有「顧全大局」的魯肅……故事情節概括得准確、精煉,大多數同學的成語、俗語、名言等使用得很恰當。這種綜合性的題需要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搜集信息,然後再分析綜合,在這種訓練中,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得到了提高。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不宜刻意地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因此,我們的語文課再不能只圍繞著若干知識點進行「少慢差費」式的教學,再也不能老師的講解去代替學生自己的實踐,我們要大膽地解放學生,鼓勵他們自己去實踐,讓他們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從而逐漸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語文水平普遍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閱讀量不夠,缺乏對現實生活必要的了解,學生的知識完全禁錮在薄薄的幾本教材和教輔書上,生活經驗完全局限在家庭和學校之間。《語文課程標准》針對這一時弊特別強調學生要達到一定的課外閱讀量,強調了要充分開發和利用課外學習資源。其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接觸更多的語文材料,並通過大量的接觸這些材料進行廣泛的語文實踐活動,最終掌握,運用語言規律,形成良好的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提高語文素養。
有一位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特地創設了一個交際情景,他帶著學生走出課堂,先讓每個學生留心觀察秋天的一片樹葉,再讓學生們分別採回不同的樹葉,這個老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自己手中的葉子,然後思考:在什麼時間、地點,是什麼原因令你感動地揀起這片樹葉?再聞聞它,用心靈傾聽其聲音……最後,讓每個人將自己的這片樹葉用一段有文採的話介紹給大家!教師創設這樣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語言表達得到了較好的訓練。
我校曾有一個班級,因為整體語文水平較低,語文老師急得抓破頭皮,在別人的建議下,他們班辦起了一個「圖書園地」,同學們紛紛帶來各種名著、寓言、童話、名人故事等,他每周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讀物自由地閱覽,每周再抽出一至兩節課的時間,讓學生談談閱讀後的感悟,講講喜愛的故事,評評喜歡或討厭的人物,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老師們驚喜地發現,學生的語文水平整體上了一個台階,說話語無倫次的同學語言表達有條理了,經常說病句的同學語句變得通順了,說話不著邊際的同學在表達時也能有一個中心了,在學校組織的各項語文活動中,同學們踴躍報名參加,甚至有同學在活動中開始嶄露頭角。同學們嘗到了讀書的甜頭,閱讀課外讀物的興致越來越高了。
還有一個班級,班上開展了「每周一事」的活動,老師要求學生每周寫一則新聞報道,內容可以是自己身邊發生的,還可以從網路、電視或報刊上看到的,要求學生留心關注生活,用心講述生活,真心感悟生活,在活動中同學們認真寫好每則新聞,人人爭當「優秀通訊員」,不知不覺中,這個班同學的語言功底越來越厚實了。
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還可以採取其它形式,如語文能力競賽、故事會、朗誦會、討論會、演課本劇、辦手抄報、編習作集等。例如出班級手抄報,這種實踐活動能充分體現和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每期小報,同學們都會互相評比,取長補短,擇優刊登,發揮學生的潛能,讓全班同學一起學習和欣賞。這不僅體現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了實踐能力,也增強了同學間互助友愛精神和班集體的凝聚力。
總之,語文教學一定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培養語感,逐漸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3. 語文課怎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語文教學,既要體現教師的激情與機智,更重要的是要把它看作是學生的心情、激情、機智與個性魅力展示的大舞台。
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如果課堂上我們看不到學生積極的求知慾望,思維的火花,靈性的花朵,
張揚的個性,這樣的課堂不能說是成功的。未來社會需要的人才是具有自我獲取知識、更新知識能力的創造型人才。因此,
今日的小學語文教學中,
教師更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語言訓練的實踐活動。
要真正地廢棄那
些無用的提問和講解,將有限的時間放到給學生解疑和語言文字訓練上,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質疑問難。我認為,
「質疑
問難」是解決學生被動學習的一種手段,而培養小學生語文學習中的「問題意識」能力則是激發小學生語文學習具有創新意
識的一個重要方面。

所謂「問題意識」
,指的是學生在課堂中有提問的意識,他們能主動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
以「問題」來統領整個教學過程。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讓學生在課堂中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通過師生合作篩選問
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地掌握知識和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國際
21
世紀教育委員會在
1996
年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提到了教育的四大支柱,
即學會求知,
學會做事,
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怎樣才算「學會學習」呢?要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學習的方法;要能進行有效的溝通與表達;
要有泛讀和理解的技能;要有探索推理和解決疑難的能力;要有獲取、處理與應用信息的能力;要有創新的意念;要有開展
研究的能力;要做到終生學習。上述「八要」
,核心是自主地創造性學習。

陶行知先生也曾說過
「發明千千萬,
起點是一問,
禽獸不如人財富在不會問。
智者問得巧,
愚者問得笨。
人力勝天工,
就在每事問。
」陶行知先生的創造教育的核心是善於發問,把創造力從傳統的桎梏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頭腦,把兒童從
迷信、成見、曲解中解放出來;解放兒童的雙手,讓孩子有動手的機會;解放兒童的嘴,有問題鼓勵他們問,要給以言論的
自由,特別是問的自由;解放兒童的空間,讓他們去接觸大自然,接觸社會,拓展視野;解放獐牆報時間,以便他們有時間
思考人生。在五個「解放」中,問是特別重要的,沒有問就沒有創新。古人曾說過:
「學起於思,思源於疑」
。現代心理學家
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告終的。疑是創新的開始,也是創新的動力,質疑中蘊含
著創新的萌芽。學貴有疑,質疑問難是「求異」的開端,也是思維能力的基本訓練。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才能產生興趣,
產生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熱切願望。蘇霍姆林斯基說:
「教師的責任之一,就是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
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


探索小學語文學習中學生「問題意識」培養的操作策略和保障條件。培養學生在課堂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
題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教師要尊重學生,新生學生的人格,新生學生的自尊心,新生學生的思維勞動。剛開始,由於孩子受到年齡和知識
的限制,他們可能會提出一些比較幼稚或錯誤的問題。作為教師,決不能輕易或粗暴地扼殺這嬌嫩的幼苗。因為孩子們主動
探索、積極求學的可貴精神,正是教師們的期望。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學生提出的問題,老師一時解答不了,教師應該坦然接受、實事求是。這說明,學生的提問突
破了教師的知識、能力和智力的局限,而培養學生向老師,向課本,向所有未知領域挑戰的勇氣和能力,也正是教學的重要
目標之一。

教師要以孩子的心理解學生的情感和想法。例如,學生受強烈的求知慾的驅使,開動腦筋,構設矛盾,提出了問題,
他們就希望能得到一個滿意的解答。遇有這種情況,不管通過什麼途徑或辦法,或是教師組織學生講座解決,或是在學生不
能解決時由老師來解答,都要使學生的求知慾望盡可能得到滿足。這樣,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才能得以保持下去。

教師悅納了學生,學生才會真正地感受到一種信任。在課堂上,教師應該歡迎學生隨時提問。如果教師受到教學講究
系統性、完整性等理論的影響,向學生提出:在老師講課的過程中,不能打斷老師。如果說有問題要問,應先記下來,等到
臨下課,老師留出時間來,讓大家提問的時間再問。結果往往是,當老師把課講完,問學生有沒有問題時,或是提問的學生
特別少,或是根本就沒有人提問。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不同的反應之間,會產生干擾造成抑制而導致遺忘。學生在學習新內容時,要形成新的反應,這
種新反應對舊反應的干擾作用稱為倒攝抑制。
正是這種倒攝抑制的作用,
使用權得學生那些已經產生而未記憶怕問題,
經學
習新的內容之後,已經遺忘。因此,提倡學生在課堂提問,就應該沒有時間的限制。這才是真正保護學生。


1
)培養學生「發現」的能力

發現,是教學的目的。小學生的發現不是尋求人類未知的事物,而是憑借教材,引導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積極參
與學習的過程。在循著教學過程的進展中,逐步發現問題,發現知識,發現情感,發現方法,發現學習語文的讀寫規律。在
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發現」機制,確切地說,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發現。
「引導」與「發現」的結合,從本質上正確
處理了「教」與「學」的關系,
「師」與「生」的關系,
「講」與「練」的關系。
A
起始階段——教師示範「發現」
:培養學
生發現問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起始階段,教師應作好示範,向學生展示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啟迪,有方
法可循。如《燕子》一課最後一節有一句話「嫩藍的天空,幾痕細線連於電桿之間,線上停著幾個小黑點,那就是燕子。

提問時,教師可先把句子讀一遍,接著說:
「細線一般用『幾根』

『幾條』
,這兒為什麼寫『幾痕』細線呢?『痕』一般指痕
跡。
」這一提問的同時,向學生展示了發現問題的思維過程和方法:認真讀句,咬文嚼字和類比等。學生通過聽課,可從教
師的提問中逐漸明白發現問題的方法,產生自己提問的慾望與興趣。

B
引申階段——學生主動「發現」



學生一旦領悟了「發現」的真諦,他們就會主動地求學。這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安
排能讓學生「發現」的基礎,使之產生問題。前蘇聯教育家贊科夫說:
「只有當學生發覺在對教材的理解上還有這樣或那樣
的銜接不上的地方時,他們的求知慾望才會產生和增長起來。
」因此,教師要在學生知與不知的焦點上加以點撥、創設情景,
這樣才更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之積極主動地思考、學習。質疑,從思維的角度來考慮,大體上可分為直覺型質疑、思辨型
質疑和探究型質疑三種。

直覺型質疑,
是一種初級的質疑,
它是感覺對象與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直接構成矛盾聯結時,學生不假思索發現並提
出的問題。例如,學生初讀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不會講的詞、不理解的句子等,馬上就會提出來,以尋求問題的答案。這
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於學生質疑能力不強的時候或學習一篇課文的起始階段。

思辨型質疑,
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質疑,
它是學生運用邏輯思維形式,把感知的閱讀材料進行加工整理所發現並提出的

問題。這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在學生精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邊讀邊思,琢磨推敲,字斟句酌,就會產生疑竇,就會提出問
題。

探究型質疑,
是一種試圖發現隱含於事物之間的聯系或隱蔽在事物背後有關知識的質疑。
這種類型的質疑多出現於學
生對課文內容有比較深入的理解之後。當學生對某些事物有所認識,對某些知識有所理解,但又感到不足時,他們就會藉助
於已經獲得的對有關事物的認識和對有關知識的理解,
去構設新的矛盾,
以求得對問題的深入理解,
或探求尚未為他們所掌
握的知識。

作為教師,把質疑的種種思路教給學生,是非常必要的。其方法如下:
A
查異

查異,就是檢查,發現作品中不同尋
常、不合常規的內容和寫法,並從這些情況出發,進而提出問題。
B
揭拗

所謂揭拗,就是揭示文章中的矛盾現象。矛盾即
相互排斥的對立的事物。如果認真、仔細地閱讀文章,就會發現有些文章的內容之間、內容與形式之間語言之間確實存在有
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矛盾現象。

C
對比對比,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思維過程。世界萬物都有是對立統一的,有了比較才能鑒別,有了鑒別才能更好地
認識。

討論,就是由教師按課文的重點、難點、特點、疑點設計討論題或者根據學生提出的疑難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討論
的形式靈活多樣,可分組討論,也可全班討論。討論的過程開放多元,提倡多向通話。鑒於課堂討論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單
向信息傳遞的束縛,能夠形成立體式全方位住處傳遞,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發展智能、培養創造精神具有
顯著的效益。

討論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討論中起到了很好的作有過程其實也是解疑的過程、釋疑的過程。在運用討論組織教學
時,教師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a
適時調節器控的能力。教師要善於捕捉信息,機敏地作出反應去相機誘導。
B
運用培
養的能力。
教師要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
有計劃地將基礎知識
基本訓練的具體要求,
滲透到討論中去。
C
適時歸納的能力。
討論之後的適時小結,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理清紛亂的頭緒,有條理地梳理討論內容,清晰地歸結討論成果,還可以修
正在討論中出現的那些帶普遍性的錯誤。

馬克思說:
「真理是由爭論確立的。
」沒有爭議,就無法「別同異」

「分是非」

「治曲直」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前進,新事
物新觀點也在不斷涌現,
孰是孰非、
孰優孰劣,
只有通過爭論方能涇渭分明。
同理,
課堂爭議的教學價值,
也是毋庸忽視的。
首先,課堂爭議可以深化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其次,爭議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第三,爭議也
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求異創新。這是因為「爭議」的基礎理是不同觀點之間的爭斗,它必然會引起學生的獨立
思考,去探求不同見解的充分依據。沒有求異創新的思考能力。便很難奏效。心理學指出:
「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和
條件下,
對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的判斷往往是不同,
因而產生不同的情緒和情感。

「每個人在內心深處都有希望自己能
夠在各方面都比別人強,青少年更是如此。
」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不失時機地發揮評價的下面導向和
激勵功能,使學生時時有一種愉悅的心理體驗。當一個人的才能為他人所承認時,無疑是一種強大有力的催化劑,帶給他人
自尊和自信。對於學生提問的評價,教師主要把握好以下幾點:一是評價不同類別的學生,分層實施。讓各部分學生都有向
上突破的更空間,
從想提問—能提問—善提問„„分層評價,
有利於調動各類學生的積極性與自信心。
二是評價採取不同的
方式,百花齊放。最常見也最能產生即時積極效應的,恐怕是教師在課堂里充滿激情的真誠贊揚,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
功的自豪感和愉悅的情感。
當然,
在現代的課堂教學中要逐漸提高學生的提問質量,
教師還要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小組評價、
生生互評和自我評價。因為小組、同伴的評價往往更利於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更利於超越認知水平的內容,
鼓勵求異。在大部分學生掌握提問方法的范圍內,以常規問題為參照;而超出學生年齡水平以外的問題,突破標准參照,允
許不完善,鼓勵創新。教師與學生可以及時記錄「創新問題」
,並定期將「問題」匯總於班中自創的《新十萬個為什麼》
,定
期展示,不斷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的慾望。我認為,在小學學習階段,特別是語文學習,評價更應偏向「形成性」這一特點,
重視發揮導學導教功能,尤其重視學習能力的培養與創新思維的啟迪。課堂教學中確立怎樣的「中心」往往是某一種教育思
想的反映,而「中心」的轉移又意味著教育觀念的轉變。在備課時,教師雖然對課堂提問做了精心的准備,設計也考慮到了
方方面面。但是,教師設計的課堂討論是從課本出發的,設計的語言文字訓練也是從課本出發的,教學中很少顧及學生的需
要、
學生的疑難、
學生的興趣。
特別是那些根據教師自己的認識能力和思維方式設計的問題不一定切中學生的所
「疑」

「惑」

「以學生發展需要為中心」的觀點反映了從「成才」教育到「成人」教育的理念轉變。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能力,則
真正做到了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需要出發。

在新穎的師生關系中,師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站在同一方向的探索
者,教學的過程就是師生共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共同探索知識規律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以自己的知識與認
識水平去苛求學生,相反,教師應揣摩學生的認知過程,顧及學生的學習興趣、知識基礎,體諒學生學習上的困難,讓每一
個學生都處在寬松的學習環境之中。當然,在以「問題」統領的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是應該發揮組織者、激勵者、指導
者的作用的。

在課堂中,教師要尊重學生。因為只有這樣,學生才可能消除師生之間那隱約存在的距離感和戒備心。他們
在從事某項學習活動時,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受,才能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師要努力創設一種師生間民主、自
由、平等,學生間團結、協作、和諧的課堂氛圍,使課堂成為一個真正寬松自由的天地,成為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的王國。

4.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要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小學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開拓和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下面結合本人教學實踐,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質疑問難慎派能力的培養策略。

1.激發興趣,鼓勵學生敢質疑

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興趣是入門的向導,學生是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少年兒童好奇好問的特徵,尊重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建立民主、親切、和諧的師生關系,盡可能地滿足學生提問的要求,同時還應巧妙地創設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問題,為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質疑能力開好道,作好鋪墊。

2.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會質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的根本目的是頌帆不僅教會知識,還要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方法,獲得能力。因而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學會質疑。

2.1 激發預習,提出質疑:教師在教學每篇課文前,要向學生提供預習要求,激發學生預習。學生通過多次地讀看課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有疑問的地方記寫下來、勾劃下來,以備跟其他同學探討或在講讀中提出。這樣便促使學生有目的的去進入講讀課,從而學會求知。

2.2 緊扣課題,自主質疑:課題是課文的眼睛,引導學生通過讀題提出問題,有利於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2.3 抓住重點,引發質疑:教師在閱讀中要指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或提示中心詞句、段落等內容進行質疑,這些重點處對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首先問學生這篇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並想一想這句話在文中的作用。學生通過讀書找到「兵馬俑不僅規模宏大,而且類型眾多、個性鮮明」。我將這句話出示出來,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讀後質疑。學生引發的思考有: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和類型眾多分別表現在哪裡?都有哪些類型的兵馬俑,他們分別有著怎樣的個性?秦兵馬俑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地位或成就等等,這樣一來,我只是通過抓住中心句教學,引導學生提出疑問,通過自讀課文來釋疑解難,對文本內容的領悟水到渠成,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2.4 斟酌矛盾,善於質疑:有些課文中內容看起來似乎「自相矛盾」,卻正是作者落墨的著力之處,正是作者匠心獨具之所在。這時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從看似矛盾處質疑,更能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欲寬櫻賀望。《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中:「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文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對表示矛盾的反義詞,「焦急」反映了老奶奶希望早些見到周總理靈車的心情,而「耐心」表示老奶奶一定要等到靈車的決心。怎樣才能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我讓學生細讀了這一段文字,並據此引導學生質疑:老奶奶為什麼焦急而又耐心?這兩個詞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句中各說明了什麼?在我的引導和啟發下,學生通過討論終於明白了作者遣詞的精妙,感受到人們對總理的無限愛戴之情。

2.5 注意留白,巧妙質疑:教師關注留白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內涵,提高文學鑒賞水平,還可以增強思維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培養。

2.6 教後反思,點撥質疑:在一篇課文講讀結束後,教師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反思,啟發學生從課文的結構條理、內容的前後聯系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寫作技巧等方面再去質疑,以深化鞏固所學內容。當然,這類質疑有相當難度,教學中不宜強求,教師可適當點拔,強化優生。

3. 持之以恆,培養學生釋疑能力

質疑問難是手段,學會求知是目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在培養學生質疑能力的同時,還要不失契機,培養學生釋疑的能力。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全盤端出,而應「疏」、「引」、「撥」,用不同的方法啟發和激勵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總之,教無定法?教亦多術。我們一定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點,把思考、質疑的權力交給學生,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思考問題的空間,伺機誘導,授之以法,使學生自解其難,變「有疑」為「無疑」,從而更加主動熱情地去學習,讓「質疑之花」在學生心中綻放。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4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