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上好語文閱讀課高效課堂

如何上好語文閱讀課高效課堂

發布時間:2023-05-22 06:28:52

⑴ 怎樣上好小學語文閱讀課

小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它是培養學生感悟語言,領會文章思想,重要手段。下面為大家帶來了上好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方法,供大家參考。

1、指導式。閱讀教學中最常用的一種形式。這種課型的主要對象是中低年級的學生,目的是扶著學生走上獨立閱讀的道路,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習慣。

2、推薦式。主要是向學生介紹課外讀物,供學生選擇。可以有書刊的推薦、篇目的推薦和內容的介紹;可以教師推薦和學生推薦相結合、統一推薦和分散推薦相結合。

3、復述式。可有兩種做法:一是學生共同獨立地閱讀了一篇文章或一本兒童讀物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復述故事的內容。一是在各自閱讀課外讀物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講述故事的內容。

4、朗讀式。就是讓學生閱讀兒童讀物或讀某篇文章進行有表情的朗讀。

5、游戲式。就是讓學生把閱讀的故事內容,以游戲的形式,形象地再現出來。

6、敘述式。組織學生復述自己讀過的書籍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內容,以加深對所讀內容的理解,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敘述前提出要求,敘述後做好評定。

7、書評式。就是指導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書刊、文章,發表自己的心得、體會。

8、交流式。當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被激發起來以後,為了穩定和保持這種興趣,並且也為了獲取他們課外閱讀效果的反饋信息,我們可以採用交流式的方法。此方式就是組織學生交流課外閱讀的收獲或體會;也可組織學生對所讀書刊的內容進行專題評論或綜合評論。

⑵ 如何上出一堂高效的語文課

課堂的主導是老師,主體是學生,所以課堂的高效離不開老師的課前的精心備課,課堂上的從容調度,調動學生思考,師生互動。以期在預設的基礎上,能夠有預想不到的生成。
其實無論上什麼樣的課每一個老師都應該講求高效,所以語文高效課堂也離不開以下幾個方面。
一、備課
首先要精心備課。備課當然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
先說文本,作為一個課堂的主導者,教師必須對文本的方方面面甚至每個字詞每個標點都能瞭然於胸。(這樣要求,雖然有些苛刻,但是我仍然希望是這樣,因為在課堂上你不知道學生會提出怎樣的問題。)
比如我在備《再別康橋》這一課時,從題目到作者再到第一段的「輕輕的」而不是「輕輕地」,再到每一節的內容概括,到這首詩歌表達的情感,這首詩所運用的寫作手法,這首詩所體現的新月派的寫作原則,作者的生平等等一一想到,這是課前備課的基本內容。
把所有的內容都想到,然後確定上課時課堂的重點是什麼。雖然我們備了很多,但很明顯並不是在課堂上都要用到。那麼以什麼為重點呢?這正體現了一節課和教師的特點所在。
再談備學生,其實在前面我們在確立教學重點地時候已經在備學生了。那是針對大多數學生而言。那麼在上課朗讀詩歌時,哪個同學極有可能把字讀錯,把句子讀破,把節奏讀亂,在鑒賞時誰喜歡不經過思考張口就說,而誰喜歡思考,慎重地回答問題,誰的朗讀最好,誰的欣賞能力最高,誰外向活躍,誰內向需要引導啟發,學生在鑒賞時能達到一個什麼水平,這些細節考慮不到,會直接影響上課的效率和目標的實現。當然還有,如果發生意外情況怎麼辦,這也是應該考慮到的。
二、上課
上課時是不是把准備的東西都給學生講了,讓學會都記住就是高效課堂了?不,當然不是,這是填鴨式的高效課堂。真正的高效課堂應該是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自己的思考獲得本節課應該掌握的知識,並達到本節課應達到的能力要求。這就對老師的引導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在上《再別康橋》時,我確定的第一個教學目標是學會有節奏有感情的朗讀詩歌。本來我想先給學生放錄音,然後讓他們模仿錄音的節奏和語調去讀,或者我先給學生范讀詩歌,然後讓他們再學著去朗讀,這樣可能進行的更順利一些。可是後來,我想每一個學生對這首詩歌的理解不一樣,那麼他讀出來的風格就會不一樣,而如果以一個標准去要求的話,他們就失去了自己的理解。所以我並沒有教給他們怎麼讀,而是給他們留了幾分鍾的時間,自己揣摩玩味,體會詩歌的感情節奏,然後再叫他們來讀,果然四個同學各有風格,第一個同學讀得歡快,第二個同學讀的低沉,第三個同學讀的舒緩,第四個同學讀的輕柔。並且在每一個同學讀完之後我都會叫下一個朗讀的同學評價前一個的同學的朗讀,從而也就表達出了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尤其是第四個同學無論是感情的投入還是節奏的把握,都恰到好處。可以說我的第一個目標完成得很好。
鑒賞詩歌是艱難的,那麼創作詩歌應該是快樂的吧。於是完成第二個環節之後,進入第三個環節。學寫詩歌。我是這樣過渡的:徐志摩在描寫康橋的景物時,沒有寫那些名勝古跡,也沒有寫那些光榮歷史,而是和郁達夫寫故都的秋一樣,選取了生活中常見的平凡事物,加以摹寫,從而創作出了優美的作品。下面我們做一個小練習:
請選取生活中給你印象最深的一個事物,運用恰當的表現手法,用三五句話,寫出美感、情趣或者意蘊,時間為五分鍾。
很遺憾這個環節也未能很好的完成,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時間太倉促,學生不能在短時間內創作出來,二是學生沒有養成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習慣,每天坐在四角的教室里做題,沒有什麼生活積累。本來我是希望他們能夠交流一下,選出寫的好的,讀一讀,一起欣賞。結果只有幾個同學寫完,只好讓他們讀了他們的作品。交流選擇的目的沒有達到。
最後我把這個任務留到課下完成。
課後我進行了反思,從高效課堂的角度看,我所制定的教學目標基本完成了,學生也基本學會了如何去鑒賞一首現代詩歌,最後也比較簡單地進行了詩歌創作。但遺憾的是由於學生手頭沒有詩歌鑒賞的資料,我對他們的水平估計也不足,所以在完成第二個目標時,基本就是教師在自說自話,只有很少的幾個同學去應和。第三個目標由於鑒賞時佔用了太多的時間,未能很好地開展。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學生讀得還不錯,不但沒有錯字添字漏字讀破句,並且感情節奏把握得很到位,這大概與他們在自習時能很好的預習有很大關系。這節課後學生能否運用學過的知識真正的去鑒賞一首詩歌,這仍需要以後在教學中去檢驗。
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通過這節課,我想上好一堂高效語文課,還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預習充分。在預習中把課文讀熟,掌握其內容,仔細思考布置的問題,(在預習時一定要布置有思維含量的問題,不然學生很可能只會浮泛的讀讀課文了事。)這很能決定一節課節奏的快慢。如果學生連課文也沒有讀熟,錯字漏字添字,讀破句子,這樣在課堂上還得糾正字音疏通句子,把本應該在課下解決的問題拿到課堂上來解決,很明顯會使我們的課堂效率低下。
二是在課堂上能夠提出高質量的問題。有時問題的質量決定了你這堂課的質量。當然問題質量高並不是有多大難度,難倒多少學生,而是問題能否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否讓他們真的能夠跳一跳就能摘到頭頂的果子。如果設計的問題大而不當,或過深過難,只能打消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對問題失去信心,對語文這門學科也望而生畏。
三是一定要對學生有愛心,尊重學生。如果學生沒有預習好,要能夠及時地調整教學任務,而不是對學生大發脾氣,甚至甩手離去。當學生不能回答問題或回答不完整甚至完全錯誤時,一定要注意換一種提問方式,加以引導,而不是一棒子打死,甚至對學生諷刺挖苦,最後直接成了我說你記的填鴨教學。沒有愛心的課堂,永遠不是成功的課堂。更不是高效的課堂。
四是一定要布置適當的作業。通過學習,學生已經具有了學習此類文本的能力,課下布置幾個有針對性地作業,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加以鞏固和運用。只有能運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學會知識。
上好一堂高效的語文課,評價的標准,思考的角度可能不一致,但結果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能讓學生在語文這一學科領域有更大的收獲和更好的發展。這就如打一場戰爭,不過師生之間不是敵對方,而是共同合作去攻克一個堡壘,教師調度得當,學生積極配合,方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⑶ 淺談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小學語文教學效果高效課堂我們在進行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能夠深深體會到一節好的語文課就如同一道美味可口的菜餚。下面我給你分享淺談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歡迎閱讀。

淺談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篇一

高效課堂是一種教學形態,集中表現為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它是一種融學生認知建構與情感激活、教學控制與情境創設為一體的教學形態。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道路上,沒有邁出哪怕是小小的一步,那對他來說,這是一堂無益的課。無效的勞動是每個教師和學生都面臨的最大的潛在危險”。真正的小學語文課堂應該是高效的課堂,是探究的課堂。我認為,我們平時所說的“輕負擔、高質量、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就是“高效課堂”教學理念的折射和反映。那麼如何打造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去做: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徵。學生對所學知識一旦產生興趣,就會產生一種對知識的好奇與渴望,就想探究其奧秘,就會主動、積極、執著地去探索。教師要注重加強課堂教學語言的錘煉。課堂教學主要是通過語言實現的。教師語言條理清楚、准確精煉、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直接影響一節課的課堂效果。教師要重視課堂教學中的激勵評價。學生渴望獲得成功,當自己在課堂上的某一次表現受到老師的及時肯定時,會從內心裡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教師要突出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如學習古詩,要讓學生掌握藉助注釋、插圖、背景資料來弄懂詩意、體會詩情的方法;學習課文,要指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句來學習,學會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方法。長此以往,逐漸培養學生自學課文的能力,將學會的閱讀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留出自讀思考的時間。教師在課堂上主要是導,要留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去品讀文本,感悟思綠色圃中小學教育網。高效的課堂必然是一節思考的課堂,要鼓勵學生善於思考,敢於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引導他們主動探索,培養學生質疑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師生互動,充分享受和諧快樂課堂

師生的雙邊活動,實際上是要老師發揮好組織者和引導者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致,充分享受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這一過程。在教學中,我經常引導學生動口說一說,讀一讀,遇到不懂的問題動手劃一劃,動腦想一想,或者在小組內議一議,說一說。這樣,多種感官參與教學,課堂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在學習《快樂的小公雞》一課,我就會讓孩子們小組合作學習,小組成員有不懂的問題,在組內交流探討。由於學生相互啟發,互相補充,互相糾正,在相同時間里,發言、動口的機會多了,討論的問題更有個性化,更完整了,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自主,就是主體主動地進行學習,在課堂上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讓學生個性化地學習。如在識字課上,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記憶生字,可以用組詞記憶生字,還可以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編順口溜等多種方法,在學生記住生字的同時,提高了他們探索意識,發展了個性,發揮了創造力。再如:學習《小露珠》一課,我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一段,自己確立學習內容,然後在小組內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由於學習內容是自己選的,無論小露珠、小青蛙,還是小蝴蝶,從朗讀、想像、表演,都那麼惟妙惟肖,在自主中探究交流,真是生生互動,張揚個性,展示特色呀!

三、鼓勵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創新意識

學習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即培養質疑問難能力。那麼,如何使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從而養成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呢?我認為這需要教師的一個引導過程。

1、審題激質疑:關鍵字句是題目的“窗戶”,透過“窗戶”才能領略內涵,引導學生讀題、審題,圍繞題目提出問題,不但可以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更能迅速地掌握題目的脈絡和內容。

2、身邊小事啟質疑:除了課堂教學訓練學生質疑能力之外,應鼓勵學生多觀察生活實際,多問幾個為什麼,從身邊日常事務提高質疑問難的能力。總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提出疑問,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進而發現問題,要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可以隨時質疑,會質疑本身就是思維的發展、能力的提高。通過質疑使學生獲得有益的思維訓練,變“學會”為“會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發現問題”養成勤於思考。

四、合理安排時間,調控教學活動

時間就是效率。抓緊時間,用好時間才能保證課堂的高效率。我們要改變觀念,一堂課一般由學習、講解和練習三部分構成。講的時間不宜超過15分鍾,練的時間不宜少於15分鍾。這里的練包括教學過程中的訓練。課堂上要少講精講,多學多練。教師要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

教師要在課堂上惜時如金,同時還要學會節約時間。比方說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合理安排收發作業等。上課要守時,不要遲到,更不允許拖堂。教師要以自己的時間觀念影響學生時間觀念,幫助學生制訂時間安排,反思時間利用情況,讓學生學會經營課堂40分鍾,讓它產生最大的效益。教師一定要樹立學生可以學會,每個學生都可以學會的觀念,幫助學生制訂自學方案,解答學生疑難。對於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學可以解決的問題不講,解決不了的問題精講,遺漏的問題予以補充。以課堂作業、來回巡視等手段督促學生自學,最大限度地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創建和諧高效的課堂氣氛。應該把更多的精彩留給學生。要努力縮短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使他們從心底愛上語文課。

總之,實施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對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將有重要作用,我們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從素質教育的目標出發,採取多種措施提高課堂效率。打造出高效的課堂,相信隨著我們不斷探索研究,實施高效課堂的步驟將會越來越完善,最終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⑷ 如何實現高效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新的課程標准提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求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廣泛進行課外閱讀,讓學生在閱讀中領會語言規律,提高閱讀理解和鑒賞能力。傳統的閱讀教學大多以瑣碎的分析、模式化的概括講解取代學生的體驗,教師對文本的多方位解剖取代了學生的智慧型勞動,學生在閱讀理解上形成固定思維,造成閱讀能力低下,缺乏個性化理解。因此,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如下幾個方面作適當探究。一、 閱讀的心理機智閱讀不是在有關語、修、邏、文等知識的指導下完成的,是主體對言語形式的感受,並在此基礎上獲得旨趣。那麼這種旨趣的獲得具體的心理機制是怎樣的呢?閱讀的過程是獲取信息的過程,包括語言圖式,觀念圖式和情感圖式,離開了這些,閱讀是難以有效地進行的,其中的語言圖式是直覺的語文知識而不是經過抽繹的語言知識。在不同的語言材料面前主體會作出三種不同的反應:一是主體的認知結構與語言材料所蘊藏的內容存在較大距離時,主體選擇州握物拒絕,反映到課堂教學層面是學生不願意讀某一類文章。二是主體的認知結構與語言材料所蘊藏的內容在主體主觀上比較切近,主體把言語對象的內容與形式納入自己的認知結構,這是「同化」。三是主體的認知結構與語言材料所蘊藏的內容在認知上比較接近,但差距總是存在的。由此看來,閱讀是主體在某種情境下的主動性的活動,它受經歷、體驗、情境、心境諸多因素的影響,主體對閱讀有選擇的自由,純粹外加的冊液方式都將會妨礙甚至是阻礙閱讀的可持續發展。如果剝離主體的認知結構,讓言語信息直接作用於人的大腦,那麼這樣閱讀收效肯定是有限的。閱讀教學不能離開主體閱讀的心理行為來進行。現代文化信息的傳播媒體迅速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將更為多種多樣,但閱讀將仍然是人們獲取信息的最主要的途徑,因此我們的閱讀教學必須考慮是否有利於學習主體的持續發展。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從文本到人本。二、 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幾個措施(一)教師發揮主導作用,有所為有所不為。新的課程標准要求教師高度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強調個性化多元化解讀,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這絕不皮睜意味著忽視或放棄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缺席或作用的弱化必使課文閱讀教學衍變成「放羊式」閱讀。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以學生實際為本,精心設計活動。善於結合課文和學生特點,既生動有趣又高效藝術地將文本學習轉化為一個個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展、提高是實施新課程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活動中,立足文本,讓學生有思想的收獲,精神的享受。當然,設計教學活動還包括營造激勵性的教學環境。需要強調的是,學生的課堂討論活動,既體現了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理念,又活躍了課堂氣氛,是教師最樂於採用的活動形式。但它的設計、調控也是最難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討論習慣、科學的討論方法,達到實效的討論目的。切忌為討論而討論的作秀式討論,撒手不管,或蜻蜓點水,剛一展開立即結束的淺薄式討論。語文學習活動不應該是活躍課堂氣氛的調劑品,而是實現教學目的的核心。生本對話,促進動態生成。「對話——生成」型閱讀教學觀認為,閱讀教學主要要素——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有多重對話:師本、生本、師生、生生。生本對話的深層次推進離不開教師的藝術介入,生生對話的有效展開更離不開教師的藝術引導。學生和文本、學生和學生的對話能否促進動態的生成最能顯示教師的調控藝術。另外,在學生忽視、曲解或難以深入理解的地方,教師要適時點撥,發揮主導作用。葉聖陶先生說:「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看書的。一篇文章,學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奧些的地方,隱藏在文字背後的意義,他們未必就能領會。老師必須在這些場合給學生指點一下,只要三言兩語,不要羅里羅嗦,能使他們開竅就行。」 參與和學生、文本的對話過程中,教師要當講則講,當問則問,當導則導,當練則練。立足於「高效、實效」的語文課堂教學觀,在課堂教學之前,我們要捫心自問讓學生哪些方面有所提高,採用何種教學形式最有利於學生的發展。課後要反思學生所獲幾多,是否發揮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課堂教學應當也必須是生成和預設的統一,探究和接受的統一,自主和引導的統一,過程和結果的統一。因勢利導,指導語文學法。從某種意義上說,進行閱讀策略的指導,引導學生研究學法比教師研究教法更重要。學法指導主要引導學生研究如何學的問題,探討科學的學習規律和方法。具體引導學生探索出適合自己的聽課的方法、討論的方法、各種具體閱讀的方法等。學法指導旨在使教與學形成合力,更好地促進學生發展。如我們學習寫景散文時,可引導學生掌握概括景物特點的方法,分析賞析意境的方法等。當學生愛學語文、會學語文、學有實效時,也就實現了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善留空白,延伸擴展深化課堂。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課堂,還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出課堂。要把課堂變成思維的碰撞所,把每節課上成問題課,即把課堂作為酵母,激發學生在教師指導、學生嘗試、學生合作、學生探究中發現問題。這樣課堂教學自然就延展到課外了。結合課文有意識地開拓閱讀教學的新空間,激發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歷史的、前沿的、人文的、科學的,世界的、鄉土的,都要糅合到課堂教學中。應通過交流展示等形式把課外閱讀轉化為可控的高效的課內閱讀。大量的閱讀使學生獲得大容量的「庫存」,必能啟發心智,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培養文字的敏感。(二)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與鑒賞作品的能力初中語文新課程注重學生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養,明確要求學生「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然應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學生閱讀理解與鑒賞作品的能力與水平上。首先要發揮學生主體地位。探究性閱讀教學認為文本的生成與存在離不開讀者的解讀創造,必須通過讀者的復雜活動來實現。可見,讀者是閱讀活動中的主體,能否進行探究性閱讀教學,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學生。因此,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關鍵要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地位,珍視其個人見解。運用「往回看」的策略,不斷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對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復地進行。運用「往回看」的策略,就是對文本加以閱讀、分析,並對相關信息再次加工,從而促進理解。調動各種經驗與文本進行交流。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讓學生通過誦讀、反復的吟詠,進而認識文本的整體描繪,最終把握住文章的基調,感受作家的心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一定的整體感知下,去進一步認識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詞語功能和審美能力,並體會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層的哲理意蘊。其次要把握文本的客體地位。學生對作品的探究性閱讀,就是對作品具體化的過程。例如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就包含著孤帆、遠影、碧空、長江、天際等幾個意象,構成了一幅充滿情感和詩意的景象。從「象」中看是景色,從「意」中看是別情。隨著孤帆成為遠影,隱沒在長江的天際盡頭時,詩人的心也隨著長江的滔滔流去起伏不定。這首詩的意義如果不是依託這些意象是難以表達的。因此,在探究性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的傳神之筆、關鍵字句,含英咀華,浮想聯翩,在與文本的交流、激盪中將其內化到自己的腦海里,把語言符號轉化為鮮活的意象,通過移情體驗,以自己的生命喚醒、復活凝固於文本中的生命,在復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蘊獲得新的呈現。(三)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建構過程中,傳統文化與我們民族的語言一起融注在我們的血液中,成為無形的力量,滲透在閱讀教學的目標確立、內容選擇、實施過程與評價之中。在閱讀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要發揮傳統文化的作用,為學生構造精神的家園——陶冶人性與情操、心智與靈魂,喚醒生命與智慧、主體性與創造力,從而充實生命內涵、洞察人生真諦,把握生命的價值,提升人生境界。綜上所述,有效的閱讀教學已不再僅僅是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和訓練答題能力的機械操作過程,而是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為目標的整合過程,是「促進生命個體總體生成的過程」,表現出的是對人的關注,塑造出真正的人。

⑸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如何上好一堂成功的語文課
隨著素質教育推進,語文教師在新課程標准理念的指導下,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如何改變「少、慢、差、廢」的低效教學的現狀,朝著「多、快、好、省」的 高效優質課堂方向發展,是我們每位語文教師思索的問題。今天,我就從什麼是優質高效課、精心備課、重視激勵評價、激發情感朗讀、注重情境創設、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這六個方面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什麼是優質高效課
到底怎樣的語文課才是一堂優質課呢?我查了很多資料,都沒有具體的標准,說簡單一點,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優質課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審視:1.這堂課是否關注學生的發展,是否關注效益意識;2.這堂課是否朴實;3.這堂課是否體現語文價值。其中第一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課程目標,而且體現了在單位時間里工作效率問題;第二體現了語文教學的原生態,使好課人人能上;第三點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所特有的價值。
(一)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不累的課
一節閱讀課的意義不僅局限於教給學生某些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利用優美、富有激情的文字,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人生觀。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上課的老師說了算,也不是評委說了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學生。如若學生始終能被精彩的課堂所吸引,在強烈氛圍的渲染下不知不覺地度過40分鍾,學生在一堂課中終始興趣盎然,積極參與,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張揚,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課,一節好課。 「橫看成嶺側成峰」,學生也渴望在課堂教學中把自己的感悟表達出來,教師鼓勵他們把自己獨特的見解表達出來,他們就會入景入境地讀,入情入理地說,課堂也就變得豐富多彩,充滿活力。
(二)一堂好的閱讀課是一堂朴實的課。
一堂好課的基本要求是「常態性」,這種課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很多人幫你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一節好課不要求十全十美,課堂變得太完美,沒有一點差錯,缺乏真實感,使我們看不到學生在課堂中真正的成長和進步,因為教學本來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有效的語文課堂應是原生態的課堂。好的閱讀課不必追求教學過程十分流暢。我想一堂好的閱讀課它的教學過程流暢應該表現在問題設計上清清楚楚,讓人一目瞭然,並且富有層次性,讓學生跳一跳才能搞得到,教學過程要允許學生出錯,允許沉默,讓人看到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步和成長。「簡簡單單教語文,扎扎實實提質量,才是語文課堂的改革方向。
(三)好的閱讀課是一堂能體現語文價值的課
好的閱讀課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既打好語文學習基礎,又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進行語文實踐,掌握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同時進行人文熏陶。只有把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結合起來,才能使語文課堂重煥生機。所以,一堂好的閱讀課要看學生有沒有充分地讀,有沒有讀和寫的結合,有沒有掌握一些自己讀懂語文的方法。教師要找到典型的字詞、典型的句段,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要重視語言積累,因為,它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途徑,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
一堂有效的語文課,歸根到底是在追求語文教學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體的標准及其評價體繫上,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絕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種刻度來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識,才能更有利於新一輪語文課改的推進。
二、精心備課,打造優質高效課堂。
三、重視激勵評價,實施高效教學
教師對學生日常的語文學習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可見,教師的評價語言將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對學生的課堂評價語精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親和力和感染力,就一定能夠激勵學生滿懷信心、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有效地實現教學目標。課堂評價語,主要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各種表現,如對問題的回答等,所進行的語言評價。恰當的課堂評價語會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呵護學生的求知慾,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創造慾望。因此,我們要使用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積極性的課堂評價語,以獲得課堂的最佳效應。那麼,教師該如何恰到好處地使用課堂評價語呢?
( 一)鼓勵性評價——自然、真誠
如特級教師孫建鋒在教學《最大的麥穗》時,這樣指導朗讀:
師:老師想傾聽你們美妙的讀書聲,願意展示一下嗎?
師:你讀得正確、流利,但你還可以發揮得更好!如果你是蘇格拉底,要給學生提要求,既要讓他們聽得清,又要讓他們記得住,那麼蘇格拉底的話該怎樣讀?(該生再次朗讀,把「最大的」、「只許進,不許退」強調得清楚、自然。)
師:真為你高興,因為你一遍比一遍讀得好!
在這個片段中,孫老師根據學生朗讀的特點進行鼓勵,肯定了學生朗讀成功的地方,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贊揚,而是在贊美中有鞭策,在微笑中顯真誠。
(二)導向性評價——准確、得體
如一位教師教學《狐狸和烏鴉》一課:
師:你想對故事中的狐狸和烏鴉說什麼?
生:狐狸,你太狡猾。
生:狐狸,你真聰明,會想辦法不勞動就有收獲。
師:你的想法確實與眾不同,但想一想,狐狸的這種聰明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呢?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
在肯定學生敢於發表見解的同時,引導學生領悟到狐狸的聰明是不擇手段的。「你們喜歡這樣的聰明嗎」一問,順理成章地把學生的獨特體驗引入正確的價值觀上來。課堂評價的功能不僅在於激勵,更在於指明方向。對學生有針對性的評價,才是真正著眼於學生發展的評價。
(三)啟發性評價——睿智、巧妙
教學《懷素寫字》時,學生對「書法家」比較陌生:
生:書法家就是會寫字的人。
師:小朋友們都會寫字,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
(教師的啟發促進了學生的思考。)
生:不能。書法家是寫字寫得好的人。
師:你的理解更深入了。
(他的回答又激活了另一個學生的思維。)
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你們能被稱為書法家嗎」一問,對學生的思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使學生在教師的追問中對「書法家」一詞的思考不斷深入、准確。
( 四)生成性評價——生動、獨特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海底世界》時,讓學生朗讀一段寫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的文字。一個學生用非常平直、響亮的聲音大聲朗讀,於是教師微笑著湊到該生耳邊說:「你這樣讀,小動物們會被你嚇跑的。」動態生成的評價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能體現教師智慧的,寓糾錯於輕松、愉快之中,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延遲性評價——聆聽、等待
一位教師執教《美麗的丹頂鶴》:
師:丹頂鶴美在哪裡?
生:丹頂鶴的樣子好看,羽毛潔白,唱歌和飛起來的樣子很美。
師:這是你心中的丹頂鶴,讓我們一起聽聽其他同學是怎麼想的。
生:丹頂鶴有一身潔白的羽毛,可是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好像……
第一個學生的回答是對的,但為了給學生更廣闊的思維空間,教師沒有直截了當地給予肯定性評價,而是合理地推遲了評價。學生在教師的暗示下,很快找到了書上寫丹頂鶴美的詞句,通過自己的想像豐富了文本,從不同角度體會到了丹頂鶴的美。
因為課堂教學有太多的不確定性,所以課堂評價語言是很難預設的。要想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評價的功能,使得語文教學更加省時、高效,教師就必須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廣泛閱讀,不斷積累,用智慧和愛心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發展空間。教師充滿魅力的課堂評價語言,雖不是蜜,但可以粘住學生;雖不是磁,但可以吸引學生。在課堂中,它讓我們看到的是學生一張張陽光燦爛的臉,聽到的是歡聲笑語,體悟到的是靈動的語文課堂。
四、激發情感,讓課堂因朗讀而精彩 。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是學生理解課文、提高閱讀和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正確地朗讀,有助於學生正確地領會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發展思維,豐富語言、鍛煉記憶、陶冶情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感受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第一,正確、流利是最基本的要求
朗讀的基本要求有三項,即: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就是要讀准字音,不添字不掉字;流利就是不回讀不結巴,有一定的節奏;有感情就是要把握住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通過自己的聲音再把這種情感傳遞出來。這三項要求是呈遞進關系的,「正確」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正確的要求也達不到,就更不要提「流利和有感情」了。在「正確」的基礎上再要求「流利」,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再要求「有感情」。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有不少老師忽視了這種遞進關系,在學生還沒有做到「文從字順」的時候就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結果,學生不但達不到「有感情」,連「正確、流利」的要求也達不到,讀得吭吭哧哧,結結巴巴。著名特級教師薛法根講《瀑布的葬禮》,在初讀課文時,學生對瀑布的名稱——「塞特凱達斯」總是覺得拗口,讀不流暢,於是薛老師領著學生讀兩遍,又讓學生自己再讀三遍,學生很快就能讀得流利順暢,在後面朗讀全文時,也不再出現結巴的現象。
第二、 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上升到感情朗讀。
(一) 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首先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吃透教材,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調,確定訓練的朗讀目標。那麼,教師要先備讀,在字里行間閱讀,在空白處閱讀,讀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把握得透徹了,教師在課堂上的朗讀指導就更加自如了。
1.把好文本的「脈」
每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情感基調,如果我們教師能把握好課文的情感基調,這樣也就基本把握了感情朗讀的「金鑰匙」。語文課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山中訪友》,作者運用詩一般的語言,充滿了對大自然無限嚮往與熱愛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該帶著輕松、喜愛的心情去讀,語調應輕快、活潑,讀出與大自然的親密無間;而本冊中《懷念母親》一文則通過日記和散文的形式,表達對祖國母親的愛意和生身母親無限愧疚的情感,朗讀的時候應飽含深情、語速緩慢、語調低沉。文章是作者情感意志的表達,語文教師要善於「披文入情」,把暗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披露出來,只有做到文本細讀,才能更好地把握情感,在進行朗讀指導的時候,才能做到運籌帷幄。
2.選好訓練的「點」
「讀」是一項被引領的創造,教師要細讀文本,尋求朗讀的最佳路徑,因文而異,因情而異,因人而異。細觀名師課堂,他們的過人之處也體現在能根據文路找到獨特的角度,並形成自己的教路,從課文中抽出相關語句進行整合式的朗讀指導和品讀訓練。我們在朗讀指導過程中也應該講求一個「精」字,抓住課文的重難點詞句和段落進行精心指導,起到舉一反三、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課文《七月的天山》,在備課時,應重點設計問題來進行優美詞句的品讀訓練:文章寫七月的天山,描寫了哪些景物?請你把覺得作者寫得最美的句子劃下來,好好讀讀,想想你從哪些字詞中體會到七月天山的美。學生通過理解、感悟之後,如果能讀好這些描寫雪山、雪水、溪流、原始森林、野花等景物的語句,課文的朗讀也基本沒問題了。
古人雲: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大膽、有效的取捨,避免了「一把抓」的廣而不實,把精力和時間用在了點子上,目標更明確,品悟更充分,切實提高了學生品悟語言文字的能力,積累了語感,朗讀訓練也更有效。
(二) 感同身受醞釀情感
1.讀書如見感同身受
別林斯基曾說:「閱讀時,你到處感覺到他的存在,但卻看不見他本人,你讀到他的語言,卻聽不到他的聲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補足這個缺點。」自古以來,閱讀活動就十分強調「尋言以明象」,嘴巴讀出來,就要迅速地在腦海里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來。在作者的語言引導下,想像畫面可以隨之進入或久遠或當下、或現實或虛幻的世界裡,觸摸人物的情感脈搏,聆聽到作者藏匿於文字之下的心靈聲音。可以這么說,語感很大程度上就是指這種對語言畫面情景的再造之力。教師引導學生由文字想像畫面,可以讓學生透過語言文字的描述,更加親近人物,體會個性,更有助於有感情地朗讀。
正所謂「我口讀我心」,當學生的腦海里有了鮮活的生動的畫面時,朗讀在不經意間也變得「栩栩如生」了。在閱讀過程中,引導學生「讀書如見」,去想像、感受文本背後的畫面,學生感同身受,喚醒了沉睡的情感,自然能入情入境地朗讀,在讀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作者隱藏於字里行間的令人回味的感情。
例如:《再見了,親人》第一自然段寫的是志願軍與大娘話別。文章一開頭就寫道:「大娘,……難道您擔心我們會把您這位朝鮮阿媽妮忘懷?」首先是呼告,隨後直接抒情,運用了疑問、設問句式,顯得特別親熱,因此,應該用親切、安慰的語氣讀。最後的「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麼會忘記?」要以崇敬的心情和強調、肯定的語氣讀,這樣對「親人」的感情也就表達出來了。
2.靜思默想醞釀情感
孔夫子說得好,「學而不思則罔」。學生讀書若是像小和尚念經那樣——口到心不到,即使讀上千遍,「其義」也不能「自見」。因此,「朗讀」要與「靜思默想」結合,才能顯現其獨特的美麗。在閱讀中,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慢慢地讀,靜靜地讀,邊讀邊思考,遇到重難點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待明白後,再讀下去。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於文本之中,才能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解讀,產生獨特的體驗。
學生在讀中把一顆顆稚氣、晶瑩、澄明的心靈放飛於語言的天空里,從而產生或喜或悲,或怒或樂,或愛或恨,或敬或憎的情感體驗,為進一步感情朗讀奠定情感的基礎。因此,學生只有思考得充分了,感受得深了朗讀才會散發出靈動的氣息。
3.技巧指導,錦上添花
所謂朗讀技巧是指對各類文章的不同讀法,主要是對重音、停頓、語速等的掌握、控制和運用。朗讀中所體現出來的情感來自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在學生未真切感悟文本情感之前,教師純技巧的指導是徒勞的。教師只有讓學生感悟文本的精義妙理,在與作者感情共鳴的基礎上,對特別能表達文章中心或人物情感的重點詞句再進行朗讀技巧指導,學生才能更好地通過聲音將作品中的「情」讀出來。
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課文《詹天佑》一文時,其中描寫詹天佑心理活動的句子,應著重進行重音的指導:「遇到困難,他總是想:這是中國人自己修築的第一條鐵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則,不但惹外國人譏笑,還會使中國的工程師失掉信心。」
學生在深入體會句子的含義後,教師再作朗讀技巧上的指導,無疑對學生起到了引路的作用,學生能用朗讀更好地表現自己對文本的理解。
葉聖陶先生說:「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一種享受,而不看作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來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抱著這種享受的態度是最容易得益的途徑。」這便是語文課朗讀所應追求的境界。若想要追求這一境界,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在指導學生朗讀上下工夫,尋找有效的方法,讓我們的小學語文課堂書聲琅琅。
五、注重情境創設,以人為本
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供一種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設身處地感受,使學生樂學、學好所採取的一種教學手段。通過情境的創設可以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展開,讓學生的情感活動融入學習活動,激發情境思維,在情境思維中比較容易學到知識、逐步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一種教學活動。情境教學有利於誘發小學生的學習動機。小學生學習過程是直觀感性認知的過程,情境教學從小學生的這一學習特點出發,強化感受、淡化分析,引導兒童從感受美的樂趣中感知教材,強調在連續動態的情境中引發、維持和強化兒童的學習動機,在學習動機與情境之間實現互動。在創造的樂趣中展現個性。傳統的灌輸教學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與情感,學生被動接受,抵觸情緒多,這是教學領域長期以來注重認知、忽視情感而造成的普遍性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情境的創設營造,能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學生潛能,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情境設置」呢?
(一)在細讀課文中,理解關鍵詞句時創設情境,展現畫面,加深理解。其作用在於利用情境,加強內心體驗,提供想像的契機,展開聯想和想像,豐富課文的內容,促使語言與思維積極活動。
例如在教學《葡萄溝》一課時,有一個詞「五光十色」是學生應該掌握的,然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說,單純的解釋似乎太枯燥,結合實際理解又沒有那麼多的生活經驗,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印象又不深刻。這時,我們可以展示多種葡萄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只見那五顏六色、晶瑩剔透、閃閃發光的葡萄一出現,學生們立刻覺得眼前一亮,贊嘆聲不絕於耳。這時,教師適機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對畫面的印象,他們馬上就能說出很多,之後教師加以挑選和解釋,就由學生自己說出了五光十色的意思,自然而深刻。又如,在教學《荷花》這一課時,第二自然段有兩句: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需要重點講解。可以讓學生事先自己製作荷葉和荷花,然後創設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把事先准備好的荷葉拿出來,到黑板上貼,如果學生貼得緊密,就問他們為什麼貼得緊密?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如果貼得不緊密,就讓學生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然後再重新貼,然後引出「挨挨擠擠」這個詞。至於「冒」這個詞,這樣處理,問學生:「現在畫面上還缺少什麼呢?」「荷花」,「那趕緊把你做的荷花貼上去吧!」只見學生興致盎然地上前去貼。然後,讓學生說:「荷花是以怎樣的心情長出來的呢?」學生結合自己剛才的行為,馬上就能說出「興致勃勃」、「充滿生機」、「迫不及待」等詞語,這樣,在情境中學生得到了個性化的理解,體會到了這個「冒」字的深刻含義,即賦予了白荷花生命力。在不知不覺中,個性化的言語也在富有生命活力的情境中不斷汩汩地冒了出來。而我們所做的就是帶著孩子們把平面化的文字還原為立體豐富的形象,賦予了「挨挨擠擠」「冒」以鮮活的生命,召喚孩子的情感,把文本解讀導向審美之域,培養了語文素養。
(二)在練筆時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以情境為契機,進行語言表達,達到情感升華的目的。
波蘭現象學家英伽登在文學作品中發現了「空白點」,認為它們迷離恍惚,難以確定,而唯一解決的辦法就是靠讀者自己體驗。當讀者以體驗去「填空」時,作品才會充滿、完整、具體化。我們的語文教學中也應讓學生成為閱讀體驗的主體,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讀者,在課堂上給他們留下適當的空白點,讓他們靠自身的體驗去完成對文本的填補和聯結,從而充分參與文本的意義的建構,提高文本解讀能力。例如,講完《匆匆》這一課,可以創設這樣的情境,放映時鍾「嘀嗒、嘀噠」響的錄音,讓學生聽著這令人心悸聲音。適時引導學生:「聽到這急促的聲音,你彷彿看到什麼?想到什麼?」學生就會有好多可想可說的,然後教師讓學生就以「聽著時鍾滴答滴答的響聲為開頭,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下來。這樣,孩子們在書寫的過程中把對時間的認識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感受到了「光陰似箭,如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道理。同時也在練筆中鍛煉了書寫能力,從而把語言文字訓練與人文精神的熏陶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三)再現歷史畫面,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創設有效的情境,加深對文本思想內涵的理解。語文教學之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魅力,主要在於它自身融入了豐富多彩的情感。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教師不能開啟學生情感之門,使之與文本、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那麼,這教學活動就是干癟枯燥的。因此,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情感體驗就顯得尤為重要。例如歷史題材的課文,由於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單靠教師的講,恐怕不足以使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時我們可以選一些歷史題材的畫面加進教學中,使教學變得更加豐滿。例如《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我們可以放映戰士們英勇奮戰的場面,當一個人倒下了,另一個人撲過來繼續戰斗的畫面在學生眼前出現時,他們受到的不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心靈的震撼。
(四)藉助語言來創設教學情境。以語言描述為主的情境創設,可以給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天地。在教師形象化的語言作用下,同學們通過對語言的實際感知及對語義思維、記憶和想像,進入特定的情境。直觀感觸到情境,深化對語言的理解。例如,《四個太陽》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凍僵、溫暖」等詞,可以這樣設計,師問:「小朋友,請你閉上眼睛,寒冷的冬天,你穿著厚厚的棉衣站在操場上做廣播操,這時候一陣寒風吹來(播放寒風聲音),你感覺怎麼樣?」生回答說:「我感到身上很冷。」「我覺得腿也不能動了,臉上非常冷,都已經凍紅了。」「……」師又說:是呀,你的這種感覺就叫做——(出示詞語「凍僵」)。小朋友,冬天,我們的手——(指詞卡),我們的腳——,我們的臉都凍僵了,冷得發抖時,天空中出現了一輪火紅火紅的太陽(出示火紅的太陽),現在你又有什麼感覺?「生回答:「我感覺很暖和。」「我覺得身上熱起來了,很舒服。」師總結:「這時候我們感到——溫暖。」藉助語言描述的情境,再利用圖畫等渲染,讓學生感受到「冷」,也讓學生感受到「溫暖」,雖然這里的冷和暖不是實際感受到了,但卻是親身感受到的。這樣,能激發學生的真情實感,獲得積極的內心體驗,也深刻地理解了詞語。
情境教學不僅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更是一種不可或缺的語文藝術。它便利了老師的教學,也讓學生在收益良多的同時,身心、情感得到了熏陶。
六、淺談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新課程標准》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力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改革將給我們教師搭建一個學習、探究、展示的平台。如果教師再用老觀念去教授語文,那無疑將扼殺課程改革那鮮活的生命力。我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在學習中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精神。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那麼,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他們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觀念上,首先,要破除「師道尊嚴」的觀念,構建民主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其次,教師要構建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基礎上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再次,教師要關心愛護每一位學生,把機會讓給每位學生,讓他們都有成就感。最後,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鼓勵學生主動發言。要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學習,應讓學生參與教育的全過程。這里,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改變課堂教學上。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改革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習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從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贊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這樣自主學習的勁頭就更足了。
1、引入情境,激發探究心理
課堂上每個環節都很重要,但要讓學生自始自終處於積極的自主學習狀態,創設情境尤為關鍵。在教學一年級識字課《自選商場》,我創設了錄像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之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小朋友們,你們去過自選商場嗎?今天,李利小朋友將帶我們到自選商場里去逛一逛,她說『她要買好多東西』,請小朋友們看仔細了,她買了 哪些商品?」接著,我就開始放錄像。錄像一放完,不用我問,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回答。學生對文中的九種商品名稱已有了初步感性認識。通過錄像情境的創設,把學生帶入自選情境中。都想去了解自選商場。
另外,我還用圖畫展現形象,產生美感,把學生引入情境。利用音樂產生美感,把學生帶入遐想的境界。無論是因好奇,還是因為關注,都是他們形成一種努力探究的心理,從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

⑹ 淺論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踐行高效課堂

怎樣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
現在的語文課堂還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費時多而收效微」的狀況。拿閱讀教學來說,一個是內容太多、太雜,老師駕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於是無論是「西瓜」還是「芝麻」統統都要撿,「眉毛鬍子一把抓」來個一網打盡。一個是教學過程太繁,太復雜,又太雷同。內容多,重點多,環節多,又往往千課一面,千篇一律。老師累,學生煩,效率低。另一個是方法、策略不合適。表現為「兩化」和「三多三少」:教師活動多,學生活動少;師生對話多,學生個體與文本對話少;分析內容、開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理解、積累、運用少。勢必削弱了語言文字的感染力,削弱了語文的魅力,導致語文應用能力不強,同時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因此,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把握好課堂,向40分鍾要質量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保障。上完一節課後,我們每個人都要習慣問問自己「我教給了學生什麼?」,問問學生「你們學會了什麼?」其實,無論語文教學被注入什麼樣新的精神,有一點應該是不變的,那就是語文課堂教學應該是務實高效的。什麼是務實高效?課堂應該實在一些,要盡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課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更多的方法,讓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興趣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加強。可以說,高效是我們課堂教學的目標,務實是課堂教學的手段。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呢?我認為:
一、「潛心會文本」——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前提。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地提出了閱讀互動的三維結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什麼是「文本」呢?語文閱讀教學中所說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語文課文。語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在現代化技術越來越豐富的今天,許多教師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製作課件等教答昌宏學輔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拋在了一邊,上課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學參考書看一下,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質兼美,意蘊深遠,作為語文老師,首當應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後面的作者認真對話,靜心凝神地加以研讀。教師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導學生正確解讀文本,讓學生在教師正確的引導下,主觀能動地「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祖國的語言文字。
我們聽過不少優秀教師的課,他們的課堂沒有華麗,只有朴實;沒有太多精美的課件,只有書本與粉筆,而我們每一個聽課的老師卻往往不知不覺地陶醉其中,隨著教者在課堂上的引導,或喜或悲或樂或怒,彷彿置身的不是課堂,而是走進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試想,如果教者自己沒有對文本很深刻的領會,又如何能使聽者走進文本呢?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清冊有用心與文本對話,才能重拾文本的美麗。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用心解讀文本首先要迅兆做到正確解讀文本。正確解讀文本就是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通過鑽研教材,對教材的二度開發,來確定「教什麼」,也就是解決教學內容的問題。首先要「鑽進去」,依據《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只有正確解讀了文本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崔巒理事長所說的課堂教學中「兩化」和「三多三少」的問題。
(二)、用心解讀文本還應做到多元化地解讀文本。大家也許都聽過「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這句禪味十足的話吧。聯系我們的閱讀教學想一想,面對課文,教師的「杯子」里,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裝滿了教參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麼裝得下孩子的心聲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因此我們應該秉承一種欣賞並悅納的良好心態尊重學生多元化解讀文本。
(三)、用心解讀文本更應做到能超越性地解讀文本。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超越教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從網上聽竇桂梅老師的課我學到的往往不僅僅是課文。從《圓明園的毀滅》中學生讀到了《雨果致巴特萊的信》、《告別圓明園》、《透過圓明園的硝煙》等文章;《第一次抱母親》、《愛如茉莉》、《愛之鏈》等文本段落使學生對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有了更深的情感體會。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學素養更厚實,使孩子的人文素養更沉實,教師責無旁貸。
用心與文本對話,用靈魂與文本對話,從而正確地引領學生在文字元號構築的精神世界裡漫遊,並在其中自我發現、自我提升、自我成長。
二、「精心巧設計」—— 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關鍵。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樸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何謂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

⑺ 如何利用高效課堂模式上好語文課

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和個性塑造的過程。審視我們當今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往往是教師在課堂中講得口乾舌燥、筋疲力盡,而學生卻聽得頭昏腦脹,這樣的教學,從表面上看,占滿了課堂教學的有時間,教師也感到盡心盡力了,但從學生學習的效果來看,是一種低效教學。而有效教學則在有限時間和空間內,採取恰當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獲取較大容量的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識,同時,充分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那麼怎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打造高效課堂呢?一、深入鑽研課本把握教學重難點新課程提倡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根本途徑在於教師必須先鑽研、理解文本,明確教學目標,確定教學重點,挖掘訓練要素,並選取符合教材與學生實際的教學方法。因為語文學科的本質特徵表明: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均具體地體現、落實在語言文字上;語文一旦離開了語言文字,工具也就無法成為工具,人文也就無所依附,只能是虛無縹緲的空中樓閣。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探究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願望,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新知識。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心理上的愉悅感,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1、課始,.課題入手,開端引趣。上課一開始以趣導入,會激發學生強烈的興趣。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題的導入,開始設疑,把課堂教學當作是一項探索活動,激發學生閱讀、探究的慾望,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端。如:我在上《狐假虎威》這一課時,我是這樣引入的:你們見過老虎嗎?它的脾氣怎麼樣?假如一隻狐狸和一隻老虎在一起,誰怕誰?誰吃掉誰呢?不用問,當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師今天要講的故事卻是老虎聽從狐狸的話,他非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覺得狐狸威風凜凜。你們說怪不怪?想知道是為什麼嗎?請打開課本《狐假虎威》。此時,教師的提問激起了學生思維內部的矛盾,一種求知若渴,急於揭開謎底的濃烈學習興趣喲普然而生。2、課中,巧妙切入,喚醒情趣。教師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語文教學要主則詳,次則略,不可平均用力。教師必須做到任他千瓢水,我只取一瓢。即抓住課文的重點,牽動一隅而提挈全篇,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課末、學以致用,發展興趣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易受新鮮事物的影響,既不穩定,具體表現是易於激發,但難以持久。因此,我矜持學以致用的教學原則,教學後安排學生把所學知識及時的、經常地用於實際,使學生有效地鞏固所學知識、深化所學知識。並進一步發展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三、巧用電教媒體,提高課堂效率在語文教學中,恰如其分地運用電教媒體,發揮其直觀、生動、形象的特點,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能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1、.運用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雲海日出》一文的重點、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黃山雲霧的千姿百態、瞬息萬變。這部分內容比較深奧,學生難以理解。在深入品悟語言文字後,我運用媒體將黃山雲霧的特點清楚地展示給學生,並配以文字說明和圖片講解,使聲音和圖像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活動的畫面,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再讓學生深入思考,組織語言,這樣學生就能輕松地碧畝碼表達出雲霧的成因和形成過程。思考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將教學內容進行創造和再加工,將原來冗長悔哪的文字敘述通過聲音和圖像表現出來,使教學內容更加集中簡練,突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同時運用多媒體通過學生視覺和耐輪聽覺雙重通道的刺激,引導學生去想像文字所包含的意義,使學生加快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2、.運用媒體,巧設朗讀。思考朗讀是對語言文字由外到內的吸收,也是小學生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學生只有通過各種形式反復朗讀,才能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電教媒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學習語言,增強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意識,加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四、開展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效率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他把全班全班學生按一定的方法平均分成若干個小組。教學過程的大部分環節都以小組活動為核心。並以小組的總體成績以及全體的表現作為評價和獎勵的依據。如:《江南第一樓》一課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在幫助學生概括了江南第一樓的幾個特點及分析作者的寫法後布置了一次小練筆:仿照《江南第一樓》的寫法,寫一篇寫景的短文,寫出景物的特點。每個學生只要求寫其中某一方面的特點。寫好後,小組中四人合作一篇文章,結尾共同完成。動手寫之前,要求小組成員先討論該景物的特點,明確各自的任務。由於寫作已不僅僅是個人的事,他還關繫到小組的榮譽,因此,同學們在寫作的過程中,可以做到專心了。

⑻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打造方法

導語: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打造應以學生興趣為著力點,可以有效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要我學”逐步轉變為“我要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打造方法

一、“潛心讀文本”——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前提

什麼是“文本”呢?語文閱讀教學中所說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語文課文。語文課文是教學內容的載體,教學內容隱藏在課文之中。文本有大美而不言,只有用心與文本對話,才能重拾文本的美麗。

(一)用心解讀文本首先要做到正確解讀文本。正確解讀文本就是指能正確把握文本的價值取向。首先要“鑽進去”,依據《語文課程標准》中提出的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課後思考練習等,綜合課文的教學內容。然後再“跳出來”,站在學生的角度,依據教學目標,結合課文特點確定本課語言訓練的內容,確定課文教學的重難點。只有正確解讀了文本才可以把課文的精要提煉出來。

(二)用心解讀文本還應做到多元化地解讀文本。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園,教師把學生帶進這座“花園”,不僅要讓學生看到紅花,還要讓學生看到綠草。因此我們應該秉承一種欣賞並悅納的良好心態尊重學生多元化解讀文本。

(三)用心解讀文本更應做到超越性地解讀文本。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超越教材的過程,就是讓學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從書本中積累文化知識,間接獲得情感體驗、生活體驗等人生涵養的過程。”超越文本使孩子的文學素養更厚實,使孩子的人文素養更沉實。

二、“精心巧設計”——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關鍵

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說:“語文教學一定要刪繁就簡,要返璞歸真、簡單實用,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何謂簡單?“簡單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變繁瑣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課文內容、或離開課文語言挖掘人文內涵的教學套路,依據閱讀教學的基本規律,突出語言的理解、積累與運用,來構建簡約、實用的`閱讀教學。”縱觀許多特級教師的優秀課例,他們無一不是遵循這樣的原則,實現了教師在簡單中教,學生在快樂中學的教學境界。

三、“靈活用方法”——構建務實高效課堂的保障

只有學生感興趣、學得輕松、學得自主的課堂才是有效的課堂。由此看來,課堂上運用靈活的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尤為重要。

(一)創設寬松的學習氛圍。心理學認為,愉快的環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賴。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更有利於知識的生成。因此老師要運用語言、課件、音樂等各種手段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以一種自由、放鬆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

(二)激發學生的思考慾望。古人雲:“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高效的課堂必然是思考的課堂。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創設濃厚思考的氛圍,讓學生一直處在一種積極的思考狀態中,讓他們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教師加以適時點撥,無疑對學習效率的提高大有好處。

(三)課堂練習鞏固拓展。每節課結束,設計一些具有鞏固拓展作用的練習非常必要。好的練習不僅可以使學生在無意之間進行了知識的強化和鞏固,而且一些拓展題更使學生增加了課外知識的積累,使所學的課內知識更豐富、充實。

總之,只有構建起高效的語文課堂,才能真正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開闊學生視野,鍛煉學生能力,從而獲得最優的學習效果。

⑼ 閱讀課怎麼上 如何上好閱讀課

1、上好課外閱讀欣賞課的好處是不言自明的。它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給學生提供方法的指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生閱讀打下基礎。

2、讀物的選擇 要選擇推薦學生感興趣的讀物。至少在上課前一周,教師定下或者學生自由選擇讀物。選擇讀物時,要主要選取符合學生閱讀心理,有益於身心健康發展,有益於啟智增知,注重推薦名家名篇。

3、創設情境,觸發閱讀慾望。 閱讀欣賞課離不開一定的閱讀情境,這種情境可以是美麗的圖,可以是動聽的音樂,可以是效果好的音畫結合,也可以是純粹的語言,動作感染。但不管是何種方法,都要讓學生感受真實的生活,從旁觀者的身份進入主人翁的角色。閱讀是讀別人的東西,而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情境中學會欣賞,卻是把別人的東西融入自己思想的過程,因此,教師應該重視這一環肢察逗節的設計。

4、要注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以保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一些優秀的散文和短篇小說,可以用歷賣課堂朗讀的方式,有時讓學生讀,有時由老師讀。上詩歌課,多讓學生聽優秀的朗讀卡帶,更有欣賞韻味。長篇小說,如果可以,則讓學生看改篇的電影,效果更好。如大仲馬的《巴黎聖母院》,原著中有太多關於建築、宗教、神秘主義等內容,一般人難以卒讀。根據它改編的同名電影,不僅保留了原著的基本故事情節,更突出了主人公對美不渝的愛這一主線,能使學生在了解原著內容的同時,感受其悲劇美的震撼。當然,無論我們讓學生聽了看了什麼作品都不應忘了在課堂上留足夠的時間讓他們討論一下:「學到了什麼」,「沒歲有什麼感觸」,以此加深學生對作品的理解。

閱讀全文

與如何上好語文閱讀課高效課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5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9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4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7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9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3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3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5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2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7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9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9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3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3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2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0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