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契科夫《苦惱》作品賞析
藝術特色:
1、作品層次:
《苦惱》的層次非常清楚,寫了姚納四次向他人傾訴,四次碰壁,最後只好走進馬棚,對馬訴說。
契訶夫每寫完一次姚納的碰壁,接著便寫他的苦惱,而每次碰壁後,他的苦惱就隨之加深,在第二次碰壁後,加了一段抒情,在第四次碰壁後,寫了姚納想像中的第五次努力——向女性傾訴,整個故事看似平鋪直敘,其實匠心獨運。
姚納遇到的四類人及對他們的稱呼是軍人(老爺)、三位年輕人(老爺)、僕人(老哥)、年輕車夫(老弟),這四類人的先後順序不是隨意安排的,而是按照地位從高到低的順困蠢序,姚納在最後一次碰壁後,他在想像中向「娘兒們」傾訴,從排列順序看,排在牲口(小馬)的前面,可見當時俄羅斯婦女地位的低下。
奇怪的是:當姚納向軍人和三位尋歡作樂的年輕人傾訴時,這兩類人雖不耐煩,卻還敷衍一句:「他是害什麼病死的?」「大家都要死的」,而當他去向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前者讓他走開,後者一言不發倒頭便睡。
如果說,被姚納稱之為老爺的軍人和三位年輕人,決不會花時間去聽一個窮車夫的訴苦,這里存在社會地位的隔膜;而當姚納去向和他同階層的僕人和年輕車夫訴說時,他們竟連敷衍的話也懶得說,這的確發人深省。
2、語言風格
小說只有短短的4000多字,但是卻內容豐富,這與作者精煉、簡約的語言風格是分不開的。
首先作者用詞簡單、精確、凝練,在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等方面選用的詞語朴實無華、又簡潔精煉、寓意卻又十分豐富;
其次作者在選用句子方面,尤其是對話方面,短句多、不完全句多,句子結構簡單、短小精悍,顯示出了語言簡潔的特點,再次作者在描寫時還運用了一些修辭格,收到了簡單、精煉、形象、生動的修辭效果。
另外《苦惱》中還大量運用了省略號,這些省略號的運用也使語言含蓄、凝練,產生空靈之美。
契訶夫與其他一些俄國作家不同,他筆下的人物對梁慎話極其精煉,毫無冗長和羅嗦之感。人物對話不僅符合特定環境下和場合里人物的性格邏輯,而且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景的內心活動。
三個青年的對話顯示出他們尋歡作樂、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納挨了他們一巴掌還說:「嘻嘻!……好有興致的幾位老爺……」內心正轉著這樣的念頭:他們有興趣和他打著玩,大概也有興趣聽他談談兒子。
同時,姚納的對話也反映了他老實巴交、逆來順受的性格和急於傾訴內心愁苦的心情。這對刻畫馬車夫的性格汪渣陪特徵和深層心理狀態起了很大作用。
3、描寫手法
契科夫在《苦惱》中也採用了現實主義客觀描寫手法,他強調作者在創作中的客觀態度,但絲毫不反對作品應有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不是廉價的說教,不是硬塞給讀者,而是把鮮明的傾向絲毫不露行跡地融入對現實生活的客觀描述中,他認為傾向性是作者主觀思想在作品中的自然而然的流露,這種流露越隱蔽越好。
全文通篇沒有作者主觀的說教,但讀者卻從作者抑鬱的描述中,看到人間的冷酷和世態炎涼。這正是契科夫「態度越是客觀,所產生的印象就越有力」的現實主義的成功體現。在這篇小說中作者對於冷如冰霜的社會的揭露,真實入木三分,令人叫絕。
《苦惱》它強烈刺激著讀者的不是別的,乃是驚人的真實及由此因此的深深思考。
(1)大學語文苦惱主要講什麼擴展閱讀:
《苦惱》創作背景:
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處於沙皇統治下的黑暗時期。70年代興起的民粹派「到民間去」的運動,由於無視資本主義發展的事實,得不到農民的支持而最終失敗了。
進入80年代後,他們轉而採取暗殺手段來推翻專制制度。雖然他們成功地刺殺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但亞歷山大三世即位後,便開始了更加殘酷的血腥鎮壓,革命者成批地被絞死和流放,知識分子中出現了普遍的絕望情緒,喪失了以往的那種革命信念和斗爭精神。窒息的政治空氣也使許多人變得麻木、冷漠,充滿了庸俗的市儈習氣。
契訶夫的青少年時代是在貧困中度過的,因此他對下層人民生活的苦難和不幸深有體會。19世紀80年代初他開始了創作生涯,到寫作《苦惱》時,社會責任感已經日益增強,民族傾向也更加鮮明。
19世紀沙皇俄國統治下的俄國社會,沙皇的專制統治使得當時社會中的人等級制度分明,人與人之間關系麻木冷漠。處在上層社會的人積累了大量的物質財富,而處在下層的如馬車夫姚納·波塔波夫則生活困苦,掙扎在生存的邊緣,貧富差距十分明顯。
『貳』 ·《苦惱》中的姚納的苦惱是什麼
大學語文》苦惱
契訶夫
1、作者簡介:
契訶夫:俄國傑出的小說家,優秀的戲劇家。生於小商人家庭。他反對沙皇專制制度,提倡民主主義思想,創作中運用現實主義手法,善於塑造「小人物」。作品有《變色龍》、《一個小官員的死》、《套中人》、《萬卡》、《草原》橡握拿、《第六病室》等。在戲劇方面有《三姊妹》、《櫻桃園》、《萬尼亞舅舅》等。
契訶夫小說的言簡意賅,冷峻客觀,獨樹一幟。他與莫泊桑齊名,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有影響的短篇小說家之一。
2、說明車夫姚納苦惱的具體內容。
姚納的苦惱是妻子、兒子都相繼去世,生活貧困、孤苦無助,他想向別人傾訴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個彼得堡竟找不到一個能聽他說話的人,最後他只好對著自己的小母馬訴說。
3、理解小說用以小見大手法反映社會現實的特色。
這是一件發生在社會底層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者藉此提示出社會下層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體現了以小見大的特色。
4、說明小說是如何用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和心態的。
小說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和心態。姚納與軍人、三個年輕人的對話,不僅簡潔生動,而且符合特定環境和場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徵,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地的內在心理活動,具有鮮明的修改特點和很強的表現力。
5、把握小說將人與馬相類比的表現方法,聯系課文內容作簡要分析。
作者運用了將人與馬相對應、相類比的暗示手法,馬的處境、神皮正態和遭遇,使人聯想到車夫姚納,暗示出社會下層人民的牛馬一般的生活境況,充分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參考資料:www.hongen.com
回答梁搭者:ahop - 秀才 二級 5-26 15:02
評價已經被關閉
『叄』 07年4月「大學語文」人大版串講筆記5
41、《一句話》
□ 文章中心思想
1925年聞一多從海外回來,目睹祖國的貧困、落後,深感痛心和失望;但他沒有消沉,而是熱切盼望中國能有一個大的變革。這首短詩,就是詩人對黑暗中國的揭露,對理想中國的企盼,對民眾革命的信心,蘊含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
□ 手法
詩中大量運用了隱喻象徵手法。「有一句話說出就則兆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其中「一句話」隱喻火種,「火」隱喻民眾革命,「說出就是禍」暗示反動統治者對民眾革命的懼怕和鎮壓,「能點得著火」暗示民眾普遍存在著不滿和反抗情緒;這兩句詩,反映了當時中國政治黑暗、革命一觸即發的社會現實。「火山」象徵蘊藏著巨大力量的民眾,「霹靂」象徵民眾革命的聲威和力量,表現出詩人對民眾和民眾革命的堅定信心。「咱們的中國」,則暗示未來的祖國將由人民當家作主,表現出詩人對理想中國的嚮往和贊頌。
兩節詩的末三句重復,僅將「突然」換成了「等到」,這用的是「反復」修辭手法。詩用反復,有一唱三嘆之妙,不僅強調了「霹靂」和「咱們的中國」,突出了主題,而且高潮迭起,強化了全詩高昂自信的激情和格調。
這首詩形式整齊,語言自然平易而富於節奏感,有適於吟誦的特點。
42、《再別康橋》
□ 文章中心思想
《再別康橋》是1928年徐志摩出國講學、再度游覽劍橋後所寫的詩篇,表達了詩人重遊故地時眷戀、珍惜而又略帶憂郁的情懷,寄託著他對西方文明的深摯嚮往和追求。
本詩以悅目賞心的詩性美感著稱。這詩性美感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是詩情畫意的意象美。詩人的情感都是通過描寫物象來渲染的,所以詩意含蓄而蘊藉。垂柳艷影、青荇柔波、榆潭彩虹、篙船星輝、夏蟲笙簫,一個個畫面動靜交錯、歷歷在目。作者將自己的身影、心意、嚮往糅合進畫面,情與景水乳交融,使意象內涵豐富而韻味濃郁。其二是抒情手法的精彩多樣。「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盪漾」,這是自喻為物,托物寄情,貼切而易懂。以「夕陽中的新娘」喻「河畔的金柳」,以「別離的笙簫」喻「悄悄」,是通過美化對象來激發感情,新鮮而動人。「西天的雲彩」和「彩虹似的夢」是象徵,前者是即景暗示西方文明,後者是造景隱喻美好理想,均意在言外。特別是反復用「輕輕來」、「悄悄走」的舉止來渲染惜別之情的深摯,更是親切感人。其三是詩歌體式的建築美、音樂美。建築美主要體現在結構的完善、章節的整齊、句式的勻稱;音樂美主要體現在節奏的流暢、音節的頓挫、韻律的和諧。尤其應當指出的是,本詩的建築風格和音樂節律,與詩情的輕柔基調、詩人的幽微心態十分吻合,而首尾內容的呼應、形式的對稱、韻律的合拍,則給人一種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旋律感,相當委婉精妙。
43、《雨巷》
這首運用象徵手法寫成的抒情詩,或許包容著日常生活、現實斗爭與抽象理念三個方面的豐富蘊含。
從日常生活的角度來看,這是一首愛情詩。抒情主人公「孫讓租我」孤獨地撐著雨傘徘徊在悠長而無人走過的雨巷,是在等待夢中情人的出現。詩的被隱蔽在「想像」裡面的「真實」,可能是詩人曾經有過的一段感情際遇。
從詩中反映的情緒來看,可將其置放於當時政治斗爭的大背景中來加以闡釋滑胡。1927年*失敗,身為共青團員的戴望舒未免陷入痛苦與彷徨之中。這首短詩運用了如此之多的描寫情感之詞,如彷徨、寂寥、愁怨、憂愁、哀怨、冷漠、凄清、惆悵、太息、凄婉、迷茫等等,渲染了一種孤獨愁苦的情感主調,但內里生長的也不無思索、希望與探求的積極因素。
這首詩最富象徵意味的是「丁香姑娘」。她是詩人的夢中情人和情感寄託的偶像,是可遇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的一切美好的化身。從日常生活層面看,「她」是「戀人」;從現實斗爭層面看,「她」可以理解為「革命」;從形而上的哲學層面看,「她」還可以被解讀為「美」與「理想」的象徵。
象徵手法的運用是這首詩的顯著特點。「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的象徵,「雨巷」是人生漫漫長路、狹窄天地的象徵,「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默默彳亍」是等待、希望和追求的象徵,「頹圮的籬牆」是家園的破落與環境總值的低潮的象徵,「雨的哀曲」是環境凄苦、遭際不幸的象徵。最主要的象徵當然是「丁香姑娘」。
營造中國古典詩詞的意境美是這首詩的又一特色。意境強調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強調言外之意、韻外之致,強調耐人品味的和諧整體的藝術空間。在本詩中,雨巷、油紙傘、丁香、籬牆、女郎、獨行者等,編織出雨中江南小城一隅的畫面,顯然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氣息與古典詩詞意境美的濃郁韻味。
本詩的突出成就還在於詩歌節奏的音樂性方面。標點符號的運用,韻腳的有無,排列方式的變化,重復的大量出現,都與詩人內心情緒的變化諧調一致。詩歌語言的節奏其實就是詩人內心的情感節奏。
44、《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 全文應重點掌握
本詩通過多組意象的組合,抒發了經歷**的一代青年對曾經飽經風霜、深受災難而今正在重新崛起的祖國的真摯感情,表達了他們渴望祖國日益富強的殷切心意。
全詩共分四節,每一節都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包蘊著特定思想感情的意象群。第一節以一組象徵意象,展現歷史悠久的古國負重前行的艱難與緩慢。第二節則以「飛天」與未落地面的「花朵」,感嘆祖祖輩輩的美好理想在久遠的貧窮與悲哀中一再失落。第三節用一組富於生機與活力的意象,象徵祖國正如東升的旭日噴薄而起。第四節以抒情的筆觸直抒胸臆,表達了詩人和她代表的一代人決心獻身於祖國的熱忱。
本詩以「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為題,看似非常平直,實質蘊涵著無窮的感慨。「祖國」一詞的重復,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母親一再受到歷史重創的哀痛與今日重現光明的感奮。對祖國的熱愛是人們永恆的普遍情感,而本詩則真實地傳達了剛從*劫難中走出來的一代青年的復雜心態,使這種愛國之情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
□ 文章的主要特點
新穎傳神的意象運用是本詩藝術表現的主要特點。以第一節為例,「破舊的老水車」、「熏黑的礦燈」、「干癟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灘上的駁船」所組成的意象群,其共有的陳舊、頹敗、貧瘠、阻滯的整體色彩,處處都在展現貧窮落後的歷史面貌給予祖國的沉重負載(「把纖繩深深/勒進你的肩膊」),雖無一詞一句的現實描述和直抒胸臆,讀者卻能聯系自己所了解的史實而深受感染。
「我」作為本詩的抒情主人公,在各節中與作為祖國的「你」對舉,具有靈活的象徵含義,然而又都與祖國密切相關,是祖國不同時代、不同命運的意象代表,是詩人情感的傾訴主體。
全詩四個章節,情感邏輯層次清晰。從為祖國苦難的過去而悲傷,為祖國的希望未能實現而遺憾,到為祖國的新生和美好的未來而歡呼,決心為祖國的富饒、榮光、自由而獻身,大致構成了一種逐層演進的關系,由沉重到熱烈,由抑到揚,最後達到了高潮。
45、《我願是一條急流》
□ 作者
裴多菲是匈牙利的偉大詩人和革命家。魯迅先生在《為了忘卻的記念》中引述了殷夫所譯他的《格言》:「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此詩曾在中國讀者中廣為流傳。裴多菲不僅創作了許多戰斗詩篇,也寫了不少優美的情詩。《我願是一條急流》就是獻給他妻子森德萊?尤麗亞的一首愛情詩。
□ 本詩特點
本詩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通過一系列比喻來表達深切的愛情。全詩五節,分別用急流與小魚、荒林與小鳥、城堡的廢墟與常春藤、草棚與烈火、雲朵與太陽五組比喻,形象地抒發了「我」對「我的愛人」的熾熱的愛情。這些喻體的選擇,把夫妻之間相依為命、堅貞不渝的純真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體現了詩人對妻子的敬重與贊美。詩中「我」的形象都顯得荒蕪、簡陋、殘缺,只有在「我的愛人」的襯托與關愛下,才具有了生機與活力,形成和諧之美,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愛情的虔誠。在這些喻體的對應關系之間,還滲透著詩人對愛情和事業的獻身精神。仔細體味關於「我」的詩句中諸如「崎嶇」、「作戰」、「毀滅」、「創傷」、「破碎」等詞語,不難體察抒情主人公在艱難的逆境中,不僅因得到愛情的滋養而意志彌堅,而且矢志不移,決心為愛情以及更崇高的目標獻身。1849年7月31日,詩人在塞蓋斯瓦爾戰役中陣亡,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自己的《格言》。
本詩的語言朴實,不加雕琢;結構勻稱,節奏明快。
小說
46、《嬰寧》
□ 本文應重點掌握
這篇小說之所以令讀者喜愛,首先是由於它塑造了一個個性鮮明的狐女形象。她個性的表層是愛笑:無時無地的笑,千姿百媚的笑;內里是痴憨:不解人情,不諳世事。整篇小說幾成嬰寧笑聲的組曲、憨性的樂歌。無疑,這個性是未經世俗污染的自然天性的自由流淌,其中寄託著作者的真情贊美和嚮往。
還應當進一步看到的是:嬰寧的性格最終發生了很大轉化,由「無時不笑」到「矢不復笑」,再到「笑須有時」。顯然,這轉化意味著嬰寧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對社會禮法的順應;雖然這是不得已的,但卻是社會人生的必然:狐女要走出荒山深谷,投身人際社會,由自然人變成社會人,就必須經由這樣一番洗禮。如果說這里有一種「隱於笑」的悲劇情味,那就是因為它象徵著人類永遠也無法解脫的個體性與群體性、自然性與社會性相矛盾的困境。小說的深刻內涵和普遍意義或許就在這里。
鬼母形象具有整體建構和主題深化的雙重價值。小說的表層敘事,是王子服遇美女、尋美女、娶美女的經過,但內里實情,卻是鬼母養狐女、教狐女、嫁狐女的過程。表面上的重重偶然與巧合,實際上都是鬼母為完成托養義務所作的有意安排;而鬼母無所不能,則是她導演這一幕幕喜劇的真正機杼。特別是她對嬰寧的一再教誨,督導嬰寧從「笑輒不輟」到「笑須有時」,從「少教訓」到成為「全人」,更是加速了嬰寧自然天性的失落,從而也就十分鮮明地彰顯出小說披露人類困境的主題。這就是《嬰寧》整體構思的奧妙所在。
小說的環境描寫與人物性格刻畫,達到了妙合無痕的境地。嬰寧的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長期由鬼母教養,一直生活在與世隔絕的亂山幽谷之中,正是這樣的特定環境,才養成了她純真、痴憨而又略帶狡黠的天性。尤其是讓爭奇斗妍的百花始終陪襯在她的周圍,極盡類比、象徵之能事,更是對她音容笑貌、獨特個性的有力烘托。花與笑的交相輝映,是這篇小說中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線。
47、《寶黛吵架》
□ 本文應重點掌握
古典名著《紅樓夢》通常是以行為和對話來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情節發展,極少運用展示人物內心活動的心理描寫手法寫人。本文是一處例外。作者描述了戀愛中男女主人公吵架的起因和愈演愈烈並最終後悔的過程,主要採用直接心理描寫方法,深入展現了人物內心世界細膩而微妙的心理變化。
本文的精到,在於揭示了戀愛中少男少女內心與言行不符乃至悖反的普遍現象。愛到極處,反生爭吵;愛之愈深,爭吵愈多愈烈。這反映了人性的復雜和內心的奧秘。從這個意義上說,有情人弄假成真、弄巧成拙是超越時代和國界的。今天在我們周圍還時時發生。
作者總括得好:「因你也將真心真意瞞起來,我也將真心真意瞞起來,都只用假意試探,如此'兩假相逢,終有一真',其間瑣瑣碎碎,難保不有口角之事。」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人居兩地,情發一心」,點撥的正是這個道理。這種熱戀中少男少女普遍而微妙的心理情態,如果作者不直接把它揭示出來,讀者就很可能於無意中將它忽略了,而這或許正是曹雪芹一反常態,在這里採取直接心理描寫方法的用心所在。
48、《斷魂槍》
□ 本文應重點掌握
進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近代中國,古老的傳統文明遭遇到西方現代文明的嚴峻挑戰,以刀槍棍棒為代表的國術,面對強大兇殘的堅船利炮,不得不謀求改變。身懷「五虎斷魂槍」絕技的鏢師沙子龍,一方面對往昔神槍的威風八面滿懷留戀,一方面又在痛苦與無奈中將鏢局改成客棧,並執意「不傳」斷魂槍。通過沙子龍的復雜心態,小說展現了傳統文化在社會大變革時代一時找不到現實延續點和連接線的焦灼困境,揭示出當時國人在時代變遷中一時找不到自己生存位置的孤寂與悲涼。這一豐厚而沉重的思想內涵,在今天依然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小說的人物性格特徵十分鮮明。沙子龍武藝高強,個性孤傲內向;孫老者嗜藝如命,個性豪爽固執;王三勝庸俗自私,個性爭強好勝。但面對時代變革大潮,沙子龍雖無奈卻成為「東方的大夢不得不醒」的醒者,而孫老者和王三勝則仍然沉潛在「東方的大夢」之中。三個人物形象構成了意味深長的對照。盡管作者對主要人物沙子龍著墨不多,但由於有孫老者和王三勝的多側面對比烘襯,他的性格內涵和心態容量,卻顯得更為深沉、豐滿。
作者善於通過白描手法來刻畫人物形象。其中,對孫老者穿戴、辮子、眼神的肖像描寫,對王三勝練武比武過程的動作描寫,對沙子龍內在復雜心態的外在行為顯現,尤為精彩。小說語言簡潔生動,對話聲口畢肖,比喻新奇貼切,極富表現力。
49、《哦,香雪》
□ 本文應重點掌握
如果把火車看作現代文明的象徵,那麼,台兒溝就是古老中國大地的縮影。火車終於開進了貧窮、落後、封閉、沉寂的深山,雖然只在台兒溝停站一分鍾,但卻具有整個中國正在發生現代化轉折和它尚處於初始階段的隱喻意義。人們驚奇、嚮往、激動、流淚,情不自禁地追逐著火車跑;穿戴、談吐、行為、心理,一切都開始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這無疑是沉睡大地的覺醒,預示著一個五彩繽紛的新世界正在展開。
作者以動人的抒情筆調,歌唱了在這文明與原始的交匯中,後者所折射出來的質朴美。香雪就是這質朴美的化身。她心地純真,「潔凈如水晶的眼睛」,能使「愛計較的人也變得慷慨大方」;她性格執著,為了一個小小的「鉛筆盒」心願,竟能不顧後果地沖上火車;她生性膽怯,但趁著心願滿足的激情,也能勇敢地在暗夜荒山中獨自穿行。小說以「哦,香雪!香雪!」的反復呼告收結,情感是復雜的:有對貧窮落後的憐憫,有對現代文明的召喚,有對質朴心靈的贊嘆,也有對這質朴美可能被現代文明吞沒的擔憂。主題思想的多重性,更能夠引發讀者的深思。
在火車進站的全景素描中,重彩濡染香雪爬上火車換取鉛筆盒的新奇情節,中心畫面鮮明突出,整體構思頗具匠心。而在這中心畫面中,對香雪暗夜獨行的心理刻畫尤為精彩:有興奮,也有恐懼,兩者交替演進,切合人物的處境和心性,合情合理;圍繞著鉛筆盒勾勒行為舉止,展現心理活動,彰顯出人物戰勝黑暗和恐懼的內在精神動力,令人信服;讓周圍環境隨著香雪的情緒變化而轉換色調,情景交融互動,呈現出一派詩化的意境美,真切感人。調動一切藝術手段,深入揭示人物心靈,是這篇小說動人心弦的關鍵。
50、《金鯉魚的百襇裙》
□ 本文應重點掌握
這是一篇真切動人、寓意豐富、講究技法的小說。
通過金鯉魚穿一次百襇裙夢想的破滅,小說表現了身為小妾的小人物令人心碎的遭遇及其凄慘的一生。封建等級制度無孔不入地滲透到日常生活領域,使得穿什麼衣服也成了一種社會身份的標志,一種政治化的權力問題,由此揭示了舊中國婦女沉痛的心靈創傷。
問題不僅在於反對、阻止或質疑金鯉魚穿百襇裙的許大太太、龔嫂子及周圍的許多人,他們堅守穿衣的名分與權力;問題同樣還在於金鯉魚本人,她的夢想與反抗的深層動機,也還是出於與反對她的人一樣的身份意識和等級意識。事實上雙方都被當時的傳統意識形態控制住了。金鯉魚的不幸命運,是與她傳統思想的局限纏繞在一起的。她生下兒子,卻對許大太太奪去兒子撫養毫無反抗,內心痛苦而隱忍為安。兒子成婚,她下定決心要穿百襇裙以爭名分,但又唯恐結果難卜而未敢縫好衣裙。她兒子出國留學,以及後來在喪禮上的舉動,都是悲憤心情下間接或直接的反抗行為,是對生母的真實情感忍無可忍的噴發,這對金鯉魚的悲慘命運起到了很大的側面烘托作用。
小說在敘事結構上頗具匠心。其一是首尾呼應,突出現代背景,而中間則倒敘金鯉魚過去的故事,並通過金鯉魚與珊珊祖孫兩代人的命運對比,突出時代變化的深刻內涵,同時也強化了金鯉魚的悲劇意味。其二是以百襇裙為敘述的中心線索:一開頭就是特寫式的詳盡描寫,繼而以「謎語」增加懸念,再次突出百襇裙如何成為金鯉魚的「笑話」,最後寫出百襇裙令人意外的「真相」——一件未完工、未穿過的衣裙。這樣的敘述方式,單一集中而起伏跌宕,收到了扣人心弦的效果。
小說的語言平實流暢,在不動聲色中見出深味。
51、《苦惱》
這篇小說描述老馬車夫姚納內心的辛酸與苦惱。他剛死了兒子,想向別人傾訴心中的痛苦,然而偌大一個彼得堡竟找不到一個能聽他說話的人,最後他只好對著自己的小母馬訴說。這是一件發生在社會底層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卻能藉此揭示出19世紀沙皇統治下的俄國社會下層小人物悲慘無援的處境和苦惱孤寂的心態,反映出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人與人關系的自私、冷漠。整體構思具有以小見大的匠心。
小說圍繞姚納想向人訴說苦惱的可憐心願展開情節,寫他先後四次想向軍人、青年、看門人、年輕馬車夫訴說苦惱,但這些人都漠不關心。最後他無奈地只能向小母馬傾訴,小母馬不僅聽他傾訴,還「聞聞主人的手」。人無情而馬有情的強烈對比,冷峻地揭示了當時的世態炎涼和小人物命運的悲慘,筆墨平淡而愛憎濃烈,發人深思。同時,作者又運用了將人與馬相對應、相類比的暗示手法,馬的處境、神態和遭遇,使人聯想到車夫姚納的處境、神態和遭遇,暗示出社會下層人民如牛馬一般的生活境況,充分暴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
作品善於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和心態。姚納與軍人及三個青年的對話,不僅簡潔生動,而且符合特定環境和場合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性格特徵,能恰當地映射出人物此時此地的內在心理活動,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和很強的表現力。
小說的人物靜態肖像描寫和細節描寫也相當出色。
52、《麥琪的禮物》
小說通過一對窮困的年輕夫婦忍痛割愛互贈聖誕禮物的故事,反映了美國下層人民生活的艱難,贊美了主人公的善良心地和純真愛情。
作品構思精巧。這主要表現在材料的剪裁和故事結局的處理上。主人公德拉和傑姆各自犧牲自己的愛物以換錢購置對方的意中物,夫妻倆同樣痴情,同樣善良。但作者只詳寫了德拉賣發買表鏈的行為和心理過程,而對傑姆賣表買發梳一事則直到末尾方一筆點出。實際上是兩條線索,一明寫,一暗示,「一虛一實、雙線並行」。採用這種構思方式,固然是為了避免重復,但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強烈的懸念,在作品末尾形成一個令人驚愕、出人意料而又不違背情理的精彩結局。
作者善於通過外部行動和表情描寫來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小說描述德拉站在壁鏡前決心賣掉秀發時的由興奮、到驚駭、到留戀、到痛苦、再到堅定的心理過程,都是通過外在動作和表情描寫來顯現的,十分真切、細膩而生動傳神。
小說寫了一個喜劇故事,可其中又浸染著悲劇色彩,體現了歐。亨利小說「含淚的微笑」的獨特風格。與此相應的是語言的幽默詼諧。文中關於「一塊八角七分錢」的交代,關於「信箱」、「門鈴」、「名號」以及壁鏡、秀發的描述,都是妙語連珠,意趣橫生
『肆』 2020重慶專升本《大學語文》之古文118
【專升本快速報名和免費咨詢:https://www.87dh.com/xl/ 】1. 苦惱 悲慘處境 a.兒子死了
b.生意冷清
c.年紀大了
真正內含:痛苦無處訴說(苦惱無處訴說)
2.主旨:揭示專制統治下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3.《苦惱》的主要情節有:A.一個貴族軍人不聽姚納訴說苦惱
B.尋歡作樂的青年不聽姚納訴說苦惱
C.疲憊不堪的青年車夫不聽姚納訴說苦惱
D.姚納把自己的心裡話全部講給馬聽了
4.《苦惱》的主要特點:人馬相比、以小見大、通過對話揭示人物心態
5.《苦惱》的主要寫作特點:人與馬相類比、主題以小見大、對話生動傳神
6.姚納那天外出拉車時天氣是:下雪
7.在《苦惱》這篇小說中車夫姚納遇到的第鄭返一位客人是:軍人
8.最後聽姚納訴說苦惱是的:小母馬
9.《苦惱》告納中車夫姚納的主要苦惱是:他剛死了兒子,妻子也早已去世
10.中心思想:反映了俄羅斯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控訴了沙皇統治襪叢沒下俄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專升本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專升本考點內容、不清楚專升本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伍』 誰能幫我論述下孔子和孟子;李白和杜甫;《斷魂槍》和《苦惱》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魯(今山東曲阜)人。他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是自漢代起中華文化中的主流學說儒家的創始人,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知慎宋代以前並不是很高的。自中唐的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開始,出現了一個孟子的「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的地位逐漸上升。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孟子》一書首次被列入科舉考試科目之中。元豐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為「鄒國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廟。以後《孟子》一書升格為儒家經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聖公」,以後就稱為「亞聖」,地位僅次於孔子。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搭態敬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於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於中亞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時屬安西都戶府管轄)。幼時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蓮鄉。
他的一生,絕大部分在漫遊中度過。天寶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吳筠的推薦,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動一時,頗為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三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盪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斗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晚年漂泊東南一帶,依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詩以抒情為主。屈原而後,他第一個真正能夠廣泛地從當時的民間文藝和秦、漢、魏以來的樂府民歌吸取其豐富營養,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獨特風貌。他具有超異尋常的藝術天才和磅礴雄偉的藝術力量。一切可驚可喜、令人興奮、發人深思的現象,無不盡歸筆底。杜甫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評,是屈原之後我國最為傑出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稱。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韓愈雲:「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調張籍》)。有《李太白集》。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斷魂槍》寫於一九三五年,老舍以其生於憂患、死於憂患的個性氣質,及其頑強的承擔命運的精神,通過沙子龍這樣一個藝術形象,來反映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前夕中國的社會風貌。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沙子龍由風雲一時走向失落,作者的寫閉灶作意圖是很清楚的,而對落後民族「歷史性的沉淪」,應該振奮起來,如果像沙子龍那樣止於失落,我們就要永遠被時代拋棄。沙子龍的悲劇,是作者為我們敲起的警鍾。近現代是中國人現代意識覺醒的時代,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充滿憂患意識的民族主義時代,老舍的憂患意識,正是一個優秀作家熱愛祖國、關心民族命運的充分體現。
《苦惱》的作者是契訶夫(1860-1904),俄國小說家、戲劇家。
《苦惱》的副標題是「我拿我的苦惱向誰去訴說?」。《苦惱》寫於1886年,描寫一個死了兒子的老馬夫想向別人傾訴心中的痛苦,無奈偌大一個彼得堡卻找不到一個能夠聽他說話的人,最後只能對著他的小母馬訴說。小說以冷峻的筆觸寫出了老馬車夫的辛酸和苦惱,我拿我的苦惱向誰去訴說,這句話出自《舊約全書》。
時代背景
《苦惱》寫於1886年,這個時候正是沙皇俄國黑暗時期,沙俄的殘酷統治使許多人思想麻木冷漠,不願意正視社會現實。在這種社會環境下,作者以冷峻的筆,客觀的描繪了這種社會現狀,為不幸的人們抗爭。
主題
小說描寫一個老馬夫姚納兒子剛剛死去,他想向人們傾訴自己心中的痛若,無奈偌大的一個彼得堡竟找不到一個能夠聽他說話的人,最後他只能對著他的小母馬訴說。作品通過無處訴說苦惱的姚納的悲劇,揭示了19世紀俄國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自私、冷酷無情,這正是當時俄國社會生活的剪影。
回答者:匿名 1-20 19:09
孟子主張在任命或罷免官員的問題上,不能由君王一個 人說了算,也不能由少數幾個大臣說了算,而是必須要徵求國人的意見;在定罪量刑上,也不能由君王一個人說了算,也不允許君王的信左右或大臣私自說了算, 同樣必須徵求國人的意見。對於不稱職的君王,孟子以大無畏的精神提出:「君有大過則諫,反復之而不聽,則易位(《孟子·萬章下》)。」在君臣關繫上,孟子也堅持人格的尊嚴與平等,他曾當面對齊宣王說:「君之視臣為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事實上,孟子的上述主張,都是孔子未曾提出過的,這表明孟子的學術思想、政治理念與孔子有著相當大的差異
李白屬於浪漫主義 杜甫屬於批判現實主義
註:樓上的,現在論文在網上找的到,拉一篇下來就成了!~~你還是自己到網路上查找吧!!!!!
『陸』 2020重慶專升本《大學語文》之古文119
【專升本快速報名和免費咨詢:https://www.87dh.com/xl/ 】簡答題:
1.《苦惱》的思想意義是什麼?
《苦惱》的思想意義在於,雖然描寫的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一個小人物的苦惱,但是在實質上反映了人間冷酷和社會的異常黑暗。車夫姚納一心想傾訴自己的苦惱,結果處處碰壁,他周圍的人們自私自利,麻木不仁,缺乏同情心,人機關系被市儈意識支配,難以溝通感情,互相理解,從而現實出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冷酷。軍人與青年對姚納的不幸漠不關心,固然有社會地位的差別和隔膜,但是,與姚納處於同一階層的看襪叢沒門人和青年車夫對他的遭遇也無動於衷,這就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冷酷無情到何等地步。令人窒息的社會氛圍終於把姚納推向小母馬,他在對馬的傾訴衷得到了人間得不到的安慰和同情,從而說明了人不如馬的昏聵社會現實。作者以深沉的感傷和強烈的憤慨,無情地揭露和否定了沙皇統治下的黑暗社會現實(以小見大的特點)
2.馬車夫姚納為什麼要再三對別人敘說他兒子死了的事?
因為他希望得到別人的同情和安慰,能夠有人分擔他的痛苦。
3.簡述《苦惱》中車夫姚納的苦惱哪些?
兒子死了 生意冷清 年紀大了 痛苦無處訴說
4.概括本文的主題思想並說明小說採用的基本表現手法是告納什麼?
反映了俄羅斯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命運,控訴了沙皇統治下俄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無情
小說主要是用了以小見大的手法
5.簡析小說中人與人和人與馬之間的關系,並說明其作用是什麼?
對比關系:沒有人傾聽姚納訴說苦惱,馬聽著。作用:說明社會人情的冷漠,人不如馬的社會現實
類比方法:用小母馬和姚納相類比。作用:說明人和馬一樣悲慘的處境
專升本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專升本考點內容、不清楚專升本報名當地政鄭返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柒』 《苦惱》中不聽姚納傾訴並謾罵姚納的人是什麼
2012年1月自學考試《大學語文培頃喚》真題單項選擇題第20題
《苦惱》中不聽姚納傾訴並謾罵姚納的人是()
A.軍人
B.駝背乘客
C.看門人
D.年輕車夫
查看答案解析正確答案: B
校答案解析: 這道題考核對課文的閱讀。姚納要乎皮把自己心中的苦惱對別人述說,在課文中描寫他想對軍人,三個年輕人,看配凱門人,年輕車夫述說。其中「三個年輕人」中有一個駝背的「不聽姚納傾訴並謾罵姚納」。
『捌』 大學語文課程講什麼內容
《大學語文》是全國高等學校網路教育統考公共基礎課程之一,課程內容以中國文學史的發展順序和文學體裁分類,共十三章內容,分別由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詩、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唐宋詩、唐宋詞、唐宋文、古代戲曲、古代小說、現當代詩歌、現當代散文、現當代戲劇、現當代小說、漢語基礎知識和寫作構成。本課程統籌分七個模塊進行講解。 課程開設的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對中國古代和現代的重要作家、作品、文學流派和文學現象有初步的了解;使學生能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鑒賞,從而達到讓學生能自覺地學習並繼承中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同時,具有良好的表達能力,最後通過課程考試。
『玖』 《苦惱》的主要情節是什麼
2010年10月自學考試《大學語文》真題單項選擇題第19題
《苦惱》的彎局主要情節是()
A.大雪紛紛下,車夫無輪鬧神生意
臘虧B.車夫死兒子,年老無依靠
C.母馬挨鞭子,車夫遭打罵
D.苦惱無處訴,只能對馬說
校答案解析: D
『拾』 「大學語文」之痛:「語文」,為什麼在大學
劉煒我們這門課叫「大學國文」,以前叫「大學語文」,現在別的很多學校也叫「大學語文」,其實就是「大學語文」。大家小學學過語文,中學也學過語文,現在大學了還要學語文,那麼我問問大家,語文是什麼意思,呢?語文,按照我個人的理解,就是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字有什麼區別呢?把我們的想法說出來就是語言,把我們的想法寫出來就是文字。也就是說,語言和文字其實是一個硬幣的兩面,都是用來表達我們的想法的,都是表達我們的想法的工具,都是與他人進行交流的工具,其實也就是我們生活的工具。離開了語言和文字,我們就不能表達我們的想法,不能與他人進行交流,也就很難生活下去。文盲可以不用文字,但不能不用到語言;聾啞人不用語言,他們用手語,手語還是語言,只不過是比較特殊的語言。可見生活是離不開語言和文字的,其實我們就生活在語言和文字之中。德國有一個很有名的哲學家叫海德格爾,他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他說:「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園。」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語言和文字之中,就像生活在空氣之中一樣,就像魚生活在水中一樣。空氣和水重不重要呢?絕對太重要了,但我們往往對太重要的東西視而不見,忽視它們的重要性,我們對語文,對語言和文字,也是這樣。上面這些是說語言和文字也就是語文的重要性。語文,也就是語言和文字,是用來表達人們的想法的,那麼是不是所有表達人們想法的語言和文字都是美的呢?你和我,隨便說幾句話,寫幾句話,都是美的嗎?顯然不是的。並不是所有的語言和文字都是美的。最美的語言和文字在哪裡呢,是什麼呢?最美的語言和文字就在文學之中,最美的語文就是文學,所以我們一提到語文就會想到文學。當然在歷史、哲學,甚至政治、經濟、法律等學科的著作中也有很美的語言和文字,但主要還是在文學之中。所以我們講大學語文主要是講文學,又主要是講中國文學,簡稱國文,這就是「大學國文」。講到這里,大家可能忍不住要問了,你說語文很重要,是的,是很重要,但是我們學大學語文對我們個人來說到底有什麼幫助呢,到底有什麼用呢?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學語文沒有用,因為學了之後,既不可以幫助我們炒股,也不可以幫助我們考公務員,真是百無一用。這種說法很對,從實用的角度、功利的角度,也就是從直接轉換成利益的角度來看,學大學語文確實沒有什麼用。但是在我看來,其無用處自有大用、妙用,學大學語文有無用之用。到底有什麼用呢?我們可以分三點來看:第一,剛才我們講了,語文是用來表達和交流的工具,如果語文不好,表達和交流就會有障礙,生活就會不通暢,就會受阻。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大學生談戀愛很正常,很多男孩子想追女孩子,但不會表情達意,愛情受阻,很苦惱,這就是語文沒學好。我們學大學語文,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上最美的語言和文字,訓練我們在語言和文字上的表達能力,以便更好地與他人進行交流,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通暢。第二,有同學可能會說,我的表達能力已經很好了,交流也很通暢,那麼我為什麼還要學大學語文呢,我學大學語文還有什麼用呢?如果有同學這么想,我現在就反問他,你穿一般的衣服已經很暖和了,但你為什麼還總是想讓你的衣服更漂亮一點呢?這是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天性都是愛美的,總想更美一點,再美一點。為什麼衣服總想再美一點,你的語言和文字卻不想再美一點呢?我們學大學語文,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上最美的語言和文字,提高文化修養,使我們的言談和書寫更美更有文采;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使我們的言行舉止更優雅更有風度;使我們整個的人、整個的生活都更有文采風流。權力再大,錢再多,如果缺少了生活中的這種文采風流,也只能送他一個字:土。事實上,很多官僚、明星,都會在家裡擺上幾本小說、幾本詩詞,這都是害怕別人說他土,要附庸風雅。第三,歷史上最美的語言和文字之所以美,不單單是因為語言和文字本身美,更是因為它們背後蘊含了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智慧。比如說,唐代詩人高適的兩句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很美,關鍵是因為它教給我們一個生活的智慧,人生不得意了,不要悲觀,要向前看。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有兩句話「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很美,關鍵是因為他教給我們一個做人的道理,生命應該獨立自由,人應該有尊嚴地活著。我們學大學語文,就是通過學習歷史上最美的語言和文字,領悟它們背後蘊含的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智慧,用這些道理和智慧引導我們的人生,使我們的生活更健康更正確,使我們成長為一個真正的大寫的人。現在大學生自殺的很多,這都是因為缺乏生活的智慧;游手好閑荒廢青春的,這都是因為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如果說,學大學語文使我們更有文采風流,這還是對我們生命的外在層面的改變,對氣質的改變;那麼,學大學語文使我們領悟生活的智慧和做人的道理,這就是對我們生命的內在層面的改變,對心靈的改變了。而學大學語文最大的更根本的一個用,也就在這里。總結起來說,學大學語文到底有什麼用呢?學大學語文可以使我們的生活更通暢、更優雅、更正大,也就是使我們的生活更幸福更美好。當然,學大學語文的這些用處,絕對不是我們上一個學期的大學語文課就可以得到的,它需要我們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斷地閱讀和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我們這門大學語文課不過是一個引子,的功夫還在大家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