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九課那個星期天
多音字:
弄nònɡ(撥弄)(班門弄斧) lònɡ(弄堂)(里弄)
晃huànɡ(晃動)(搖頭晃腦) huǎnɡ(晃眼)(明晃晃)
叨dāo(嘮叨)(絮絮叨叨) dáo(叨咕) tāo(叨擾)(叨教)
近義詞:
盼望 — 希望(期望) 昏暗 — 陰暗(陰沉) 明媚 — 明朗 敬羨 嚇唬 — 恐嚇 孤獨 — 孤單
焦急 — 著急(焦慮) 興奮 — 激動 原諒 — 諒解 耽擱 — 耽誤 惆悵 — 悵惘
驚惶 — 驚慌 依偎 — 依靠 消逝 — 消失 荒涼 — 蕭條
反義詞:
昏暗 — 明亮 焦急 — 鎮定 興奮 — 沮喪 原諒 — 責備 漫長 — 短暫
惆悵 — 舒暢 驚惶 — 鎮靜 消逝 — 浮現 荒涼 — 繁華
詞語解釋:
【明媚】(多義詞)①那是個春天的早晨,陽光明媚。("明媚"指<景物>鮮明可愛。)②媽媽有一雙明媚的眼睛。("明媚"指<眼睛>明亮動人。)
【翻箱倒櫃】(成語)形容徹底地翻檢、搜查。運用∶盡管翻箱倒櫃,張華仍然沒有找到自己的畢業證。
【停頓】多義詞)①我還沒有她的腿高,那兩條不停頓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動,它們不停下來,它們好幾次絆在我身上。("停頓"指<事情>中止或暫停。)②他停頓了一下,又往下說。("停頓"指說話時語音上稍作間歇。)
【晃動】搖晃;擺動。運用∶小樹枝被風吹得直晃動。
【沉鬱】低沉鬱悶。運用∶天依然沉鬱,絲絲的雨無聲地飄飛。
(縹緲】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運用∶漫步於霧中,就像進入縹緲的仙境一般。
【急遽】急速。運用∶最近幾年,這個城市的人口急遽增加。
【休止】殲稿擾停止。運用∶這座火山已進入休止狀態。【驚惶】驚慌。運用∶電影院突發火災,人們驚惶不安。
【依偎】親熱地靠著,緊挨著。運用∶孩子依偎在奶奶氏旦懷里。
【挽回】(多義詞)①光線正無可挽回地消逝,—派荒涼。("挽回"指收回。)②一個很小的偏差,就有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挽回"指扭轉已成的不利局面。)
【消逝】消失。運用∶—抹殘霞漸漸在天邊消逝。
寫法借鑒
寫法點撥環境描寫
環境描寫是指對人物所處的具體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其作用一般是交代事情發生的地點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實性;渲染氣氛,為後面的內容做鋪墊;烘託人物的心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質。本文中運用多處環境描寫表現了人物的心情變化,如「陽光明媚」表現了「我」開心、興奮的心情;「院子很大,空空落落」表現了「我」等待時的寂寞;「周圍的光線漸漸暗下去」表現出「我」的內心越來越惆悵,我完全沉浸在傷心失望之中。
我們在平時的習作中如何進行環境描寫呢?(1)要客觀地了解事件發生時周圍的環境
(2)要明確事件的色彩。如果是悲壯的、凄慘的,則環境就宜陰沉;如果是愉悅的、輕松的,則環境就宜清朗。另外,需注意以下幾點:目的明確表達中心思想服務;具體生動給人身臨其境之感;抓住特徵寫出獨具特色的景物;找准位置在恰當的位置添加環境描寫。
運用示例
去年暑假,我去了姥姥家,正趕上鄰村晚上有電影。那天晚上,我趁著姥姥他們和街坊閑聊,對我放鬆警惕的時候,偷偷地與幾個小孩兒去看電影了。電影散場時,夜已經很深了滿天的繁星就像集鎮小攤上賣的發光的銀 紐扣,一 閃一閃,好看極了!柔柔的月光灑滿了小路,陣陣略帶涼意的風,吹過樹林發出「沙沙」的聲音,吹在臉上就像姥姥講的故事中的仙女在用手撫摸我的臉蛋一樣。(環境描寫)
描寫人物失望心情的句子
(1)他失望極了,淚臉比挨霜打的芭蕉葉還要蔫黃。
(2)一個接一個的失敗,像滅火劑一樣把我心頭的希望之火澆滅了。
(3)我突然感到一股失望的苦水,淹沒了全部期待。
景物描寫烘託人物心情的片段
(1)抬頭仰望,雨柔柔地撲向我的臉頰。四處是一片蒙蒙的霧氣,濃得像化不開的蜜,那細細的雨絲串成一層薄薄的輕霧,柔柔地落在行人的眉毛上、頭發上,迷濛得就像是一個夢境。漸漸地,雨大了,細碎的雨輕盈地蹦跳於天地之間,「滴答」地為天地傳話,讓天地間萬物清亮,純潔無比。(愉悅心情)
(2)天如墨,水如淚。我邁著沉重的腳步行走在風雨中,秋雨淅淅瀝瀝地下著絲絲的細雨順著屋頂滑落下來,砸在我的頭上,冰冷的水流在我的臉上,流到我的脖子上,流到我的心裡,給我本就有點苦悶的心增添了幾分冷清。(失落心情)
結構圖示
Ⅱ 六年級下冊第九課那個星期天筆記怎麼寫
《那個星期天》寫了「我」第一次殷切地盼望母親帶「我」出去玩的經歷,通過動作、環境等描寫了「我」等候時的情景,表現了「我」從滿懷希望到失望透頂,直至徹底「絕望」的心理變化過程,展示了「我」細膩、敏感、豐富的情感世界。
《那個星期天》是人教版部編本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第二篇,本單元注重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生活,通過朗讀的方式整體上感知和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感受字里行間所蘊含的細膩情感。
《那個星期天》作者史鐵生。
第一部(第 1 段):概述「我」在「那個星期天」經歷了一場盼望。
第二部分百(第 2—6自然段):作者細致地描寫了「我」從滿懷期望、興奮雀躍到疑竇暗生度,但是仍然在焦急萬分中耐心等待,卻終於徹底絕望的過專程。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敘寫「我」在希望落空後倍感傷心以及母親對「我」的安屬慰。
Ⅲ 六年級下冊第九課16年前的回憶什麼叫白色恐怖,了解李大釗的生平,什麼叫革命工作了解課文的時代背景
」白色恐怖「形容專制社會執政者迫害政治異見人士而導致的社會不安氛圍;
李先生原名壽長(關於李大釗的名字,據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大釗傳》附錄《李大釗生平活動簡表》記載:1895年,李大釗的私塾先生單子鰲為他起學名耆年,字壽昌。以後改名大釗,字守常。這里所說的壽長,究竟是有其名,或是記錄、印刷之誤,尚待查證),直隸藍田人(李大釗實為河北省樂亭縣大黑坨村人。此處記錄稿有誤。因「樂亭」與「藍田」讀音相近,故將「樂亭」誤寫為「藍田」)。七歲時即父母俱亡(關於李大釗父母逝世的時間,現有兩種說法:一是「兩歲喪父、三歲喪母」說。這主要根據李大釗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時,在英語班上寫的一篇題為《我的自傳》的作文(載《革命文物》1980年第3期)中說:「當我剛剛兩歲的時候,我的父親就去世了,第二年我的母親又去世」。另外,李大釗1927年被捕後,在監獄中寫了一份《獄中自述》(見《黨史研究資料》1980年第6期),其中也說:「在襁褓之中即失怙恃,既無弟兄,又鮮姊妹,為一垂老之祖父教養成人。」二是「遺腹子」說。這主要根據河北省樂亭縣李大釗故居紀念館保存的李家祭祀牌位。這個牌位記載李大釗父親李任榮逝世於「光緒十五年三月」,公元為1889年3—4月間,而李大釗出生於1889年10月29日,故稱「遺腹子」。另外,李大釗的女婿賈芝研究李大釗生平多年,許多材料出自李大釗的長女李星華的回憶,他在《李大釗戰斗的一生》(見《河北革命烈士史料》第一集)中也說:「大釗同志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里。在他降生以前,他的父 親只有二十三歲就夭折了;母親生下他以後不滿一百天,也因丈夫的死亡而悲痛致病,不久離開了人世。」此處所說「七歲時即父親俱亡」,如果記錄和印刷無誤的話,似可作為「兩歲喪父、三歲喪母」之說的佐證),親舊亦甚少,孤苦異常。十五歲入北洋法政學堂(此處有誤。李大釗考入北洋法政學校的時間為1907年,即其十八歲的時候),曾領導全體學生從事立憲運動,與同學白堅武等有該校三傑之稱。民二(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先生以為非實行第三次革命,徹底革命不可,遂決心赴日本留學,入早稻田大學,研究政治(據《李大釗傳》記載,李大釗1913年冬東渡日本,1914年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民五(年)陳獨秀先生在上海主辦新青年雜志,先生常執筆為文(陳獨秀於1915年9月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後改為《新青年》)。李大釗發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文章是1916年春在日本寫的《青春》,登在1916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二卷一號上)。(民)六年,辦民彝雜志(《民彝》雜志是留日學生總會的機關刊物。1916年春開始編輯,5月15日出版,李大釗在創刊號上發表了《民彝與政治》的論文)。先生曾在日本組織神州學會反對袁氏,旋又組織政治經濟學會從事研究,可見先生之熱心政治運動(關於神州學會成立的時間,有的說是在「二十一條」簽訂之後(賈芝:《李大釗戰斗的一生》),還有的說是在1916年(見《李大釗傳》第228頁腳注)。但這里說的是在政治經濟學會成立之先,而政治經濟學會成立於1914年,那麼,神州學會成立最遲在1914年。另外,高一涵後來在《回憶五四時期的李大釗同志》中清楚地寫道:「那時東京留學生反對袁世凱的斗爭,可分為兩個階段:『二十一條』簽定以前,反對是秘密進行的,守常組織神州學會,秘密進行反袁活動,這個學會我參加過:『二十一條』簽定後,人心憤怒,我們留日學生組織起留日學生總會,公開反對袁世凱。」據此,可以斷定神州學會成立的時間當在1915年1月「二十一條」簽定之前。那種認為神州學會成立於「二十一條」簽定之後或成立於1916年的說法是不確切的)。袁氏死後,先生返國(關於李大釗從日本回國的時間,據《惺庵日記》(惺庵即李大釗在北洋法政學校的同學白堅武)記載,是1916年5月。(轉見劉野:《李大釗同志自日本歸國的日期》《黨史研究資料》1980年第8期)%〉。時湯化龍欲搜羅國外留學生鼓吹革命,創辦晨鍾報,請先生舉其事(李大釗在《晨鍾報》任職的時間為1916年6月至9月)。後因湯與孫洪伊意見沖突,湯漸與保守派接近,先生乃毅然脫離該報(即現在的晨報)。旋又與章士釗編輯甲寅,因章勾結政學系,不久亦去(李大釗擔任《甲寅》日刊編輯的時間為1917年1月至5月。在這五個月里,他在《甲寅》日刊上發表文章七十篇)。嗣入北大,任圖書館主任,兼授唯物史觀,及社會進化史(1918年1月,李大釗到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此為先生思想激變之時。時陳獨秀先生因反對段祺瑞入獄三月,出獄後,與先生同至武漢講演,北京各報均登載其演辭,先生亦因此大觸政府之忌(此處所謂「與先生同至武漢講演」有誤。據高一涵自己後來寫的《回憶五四時期的李大釗同志》記載:「1919年6月,我們散發《北京市民宣言》的傳單,主張推翻段祺瑞政府,並宣布京師衛戍司令段芝貴死刑。守常與陳獨秀都去散發。當場,陳獨秀被捕,三個月左右,釋出,仍受監視。守常設法送他逃走。他們扮作商人,帶了帳簿,套一輛騾車,守常坐在外面,陳獨秀坐在裡面,悄悄地把陳獨秀送到天津,乘船回到上海。」這說明李大釗並沒有到武漢講演。據查,1919年9月21日李大釗應覺悟社邀請曾到天津講演過。這里所說的「到武漢講演」,可能是到「天津講演」之誤)。返京後則化裝同行避入先生本籍家中(據李星華:《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記載,1919年暑假,李大釗曾經回到故鄉樂亭,後來又去了昌黎五峰山)。在途中則計劃組織中國共產黨事(此處「途中」指的1920年1月護送陳獨秀去天津登輪赴上海的途中。 由於乘坐的是騾車,從北京到天津需要好幾天時間。當時,李大釗和陳獨秀都深感有組織起來的必要,因此,在途中共同商討了組織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奉直戰後,白堅武與吳佩孚勾結,下令通緝先生等,先生乃逃往蘇俄,至國民軍入京時方返國在京主持北方民眾運動(1924年5月,李大釗遭到北洋軍閥政府明令通緝,不得不避往昌黎五峰山。6月秘密回到北京後,即赴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初冬回國。年底,中共北方區委執行委員會成立,由李大釗負總責)。三一八慘案,先生與群眾在人叢中為士兵擊倒,幸而逃出(據《李大釗傳》和李星華著《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中記載,1926年3月18日那天,李大釗親自參加了在天安門舉行的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示威大會,並發表了講話。之後,又帶領群眾赴執政府請願。當反動軍警向請願群眾開槍鎮壓時,李大釗曾被人群擠倒,頭部和手上還受過傷,並曾一度被捕,只因回答機警才得脫險)。先生溫和渾厚中有俠義氣,故朋輩多敬而畏之。至其學術思想,文字散見各報章雜志者甚多不贅。
Ⅳ 六年級下冊第九課《那個星期天》主要內容是什麼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九課那個星期天給我們帶來的啟示是星期天就要好好的休息。
Ⅳ 第九課 窮人 漁夫和桑娜是個怎麼樣的人,請用簡短的語言表達出來。
一、桑娜和漁夫的為人:
漁夫和桑娜是善良、勤勞、積極樂觀、富有同情心、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人。
雖然,小說里沒有一句直接贊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收養孤兒,本來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養孤兒這件事安排在一個孩子多、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的窮人桑娜家裡,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兩個雹中孤兒以後,作者細致地描寫了她緊張、擔憂,甚至後悔的復雜心理活動.造成桑娜內心矛盾的客觀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艱難,而收養兩個孤兒,無異於在極為沉重的生活壓力上,再增加一個包袱.然而最後桑娜夫婦還是做出了收養孤兒的決定.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時,沒有拔高人物,而掘肆檔是植根於現實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桑娜夫婦沒有說一句豪言壯語,然而他們那種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卻深深地感染著讀者。
二、作品簡介:
《窮人》是俄國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於沙皇的黑暗統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課文記敘了漁夫和她的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在西蒙死後毅然收養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純朴善良的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作者通過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時期窮苦人民的苦難生活和他們美好的心靈。
「窮」字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判亂,然而正是因為「窮」,才更能顯示出窮人的高尚品質。文章中運用多種形式描寫人物的心理活動。直接描寫法、幻覺描寫法、景物襯托法,表現了桑娜崇高的品德。
三、作者簡介: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托爾斯泰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1847 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1863~1869年托爾斯泰創作了長篇歷史小說《戰爭與和平》。 1873~1877年他經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鉅著《安娜·卡列尼娜》。 70年代末,托爾斯泰的世界觀發生鉅變,寫成《懺悔錄》(1879一1882)。80年代創作:劇本《黑暗的勢力》(1886)、《教育的果實》(1891),中篇小說《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萊采奏鳴曲》(1891)、《哈澤·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說《舞會之後》(1903),特別是1889~189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長期思想、藝術探索的總結。 托爾斯泰晚年力求過簡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從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於一個小站,享年82歲。
桑娜臉色蒼白,神情激動。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麼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麼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
「不,沒有人!上帝,我為什麼要這樣做?……如今叫我怎麼對他說呢?」……桑娜沉思著,久久地坐在床前。
可能版本不一樣,但大概是
桑娜和漁夫勤勞、善良,有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作品主旨,贊頌窮人富於同情、熱心助人的美德。
小說里沒有一句直接贊美的話,然而窮人的高尚品質卻被表現得感人肺腑。收養孤兒,本來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養孤兒這件事安排在一個孩子多、生活已經十分艱難的窮人桑娜家裡,這就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兩個孤兒以後,作者細致地描寫了她緊張、擔憂,甚至後悔的復雜心理活動。造成桑娜內心矛盾的客觀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艱難,而收養兩個孤兒,無異於在極為沉重的生活壓力上,再增加一個包袱。然而最後桑娜夫婦還是做出了收養孤兒的決定。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時,沒有拔高人物,而是植根於現實的土壤,真實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桑娜夫婦沒有說一句豪言壯語,然而他們那種善良、淳樸的美好心靈,卻深深地感染著讀者。
《窮人》主要描寫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 貧困毅然收養了已故鄰居兩個孤兒這件事,想一想作者為什麼要寫這些呢,從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寫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時代漁民的悲慘生活和窮人寧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幫助的高尚品質。
善良勤勞
售後服務就是當產品售出後,廠家負責為使用者免費安裝、除錯,使使用者可以正常使用該產品。並在產品的保修期內免費對產品的質量問題和使用者使用問題作出解決。對超保使用者產品問題進行合理收費的給予解決。
現在是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消費者已不再僅僅是產品的購買者,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同時也買到了產品的售後服務。所以對於消費者來說,他們不但要看產品本身的質量,還要看連帶的售後服務好不好,只有兩方面都使消費者滿意了,他才會購買此商品。
所以說良好的售後服務是市場競爭的必要手段。是不可缺少的。
你好,從「丈夫不顧惜身體,冒著寒冷和風暴出去打魚」這句話可以看出漁民是一個勤勞的人,再從「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這句又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善良的人。其實漁民的這些性格特徵很明顯,你只要仔細讀一讀課文就能找到。希望你能多去體會這些句子,以後類似的問題就不用再去問別人了。
桑娜和漁夫都是個勤勞、善良的人
善良、充滿愛心、勤勞、淳樸、熱心助人、富有同情心、關心他人
課文主要講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主動收養死去的鄰居西蒙的兩個孤兒的故事。表現了漁夫和他的妻子桑娜辛勤善良有同情心,寧肯自己辛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精神。
他們是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好人。
Ⅵ 六年級語文第一單元第九課<<兩小兒辯日>>的學習建議
下面的資料供你參考~!(*^__^*)
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編輯本段注釋
日:太陽、日頭。 東:到東方、去東邊。 游:游歷,游學。 辯斗:爭辯。 辯:辯論;斗:爭斗。 其:指代兩小兒。 故:原因,緣故、所以然。 以:認為、以為。 始:開始。 去:距離。 初:剛剛。 中:中午。 車蓋:車篷,用來遮陽擋雨。 及:到。 則:就。 盤盂:盛物的器皿。圓者為盤,方者為盂。 為:是。 者:……的太陽。 滄滄涼涼:清涼而略帶寒意。滄滄:寒冷的意思。 探:伸手`伸出。 湯:熱水。 決:判定,判斷。 孰:誰,哪一個。 汝:你。 孰為汝多知乎:誰說你智慧多呢?(誰說你見多識廣呢?)孰:誰。為:通「謂」。「知」通「智」,智慧。 乎:呢。 探湯:把手伸進熱水裡。意思是天氣很熱。
編輯本段譯文
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歷看到兩個小孩為什麼事情爭辯不已,就問是什麼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離人近,正午的時候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升起來的時候離人遠,而正午時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的時候像車蓋一樣,到了正午卻像個盤子,這不是離人遠的感覺小,而離人近的感覺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升起的時候非常的涼爽,到了正午卻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難道不是近處的感覺熱,遠處的感覺涼爽嗎?讓棚」 孔子也不能判斷怎麼回事。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見多識廣呢?」
編輯本段讀法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鍵豎/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
編輯本段中心思想
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二 要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明白了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 片面地看待問題,是得不出結論的,坦亮則也告訴我們要用全面的眼光來看待事物。
編輯本段科學解釋原因根據不同感覺來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並不正確。《兩小兒辯日》里的一個小孩說因為早晨太陽冷,中午的熱所以早上遠中午近 另外一個說早上的太陽大,中午小,所以早上的近中午的遠 而且事實的觀察的確如此,那麼如何解釋?到底又是怎麼回事? 初升的太陽看上去比中午的大,是因為早晨陽光進入大氣層折射角比較大,我們看到的是被放大了的太陽的像,看上去比中午的太陽大很多。[原文:看起來早晨的太陽比中午時大些是因為眼睛的錯覺。我們看白色圖形比看同樣大小的黑色圖形要大些。這在物理學上叫「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中午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也是使我們看起來太陽在早晨比中午時大些的原因。]總之,在早晨和中午太陽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所以其大小也是相同的。 事實上由於中午的太陽輻射過於強烈,用肉眼直接觀察太陽的大小是不現實的。這可能也是造成了在人們的印象中,中午的太陽只是一個明亮的點,而日出日落的太陽是可以觀察到的一個圓形。 還有,中午比早晨時熱,是不是因為中午時太陽離我們比早晨時離我們近呢?也不是。那又是因為什麼呢? 中午時比早晨熱,是因為中午時太陽光是直射在地面上,而早晨太陽光是斜射在地面上,可以看出太陽光直射時,地面和空氣在相同的時間里、相等的面積內接受太陽的輻射熱較早晨太陽光斜射時多,因而受熱最強。所以中午比早晨時熱。 而實際上,天氣的冷熱主要決定於空氣溫度的高低。影響空氣溫度的主要因素,是由太陽的輻射強度所決定的,但太陽光熱並不是直接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因為空氣直接吸收陽光的熱能只是太陽輻射總熱能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被地面吸收了。地面吸收了太陽輻射熱後,再通過輻射、對流等傳熱方式向上傳導給空氣,這是使氣溫升高的主要原因。 總之,每天中午較熱,早晨較冷,並非太陽離我們地面有遠有近之故。 在學習的時候,可能老師都會說是一樣的距離!而真正的答案有2個!相對論我想都知道!就是以一個點為中心,在一個點做對照。也就是說在文中應該有2個中心點,一個就是地球,一個就是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如果以地球為中心點,那麼太陽離地球的距離不變的在早上還是中午時都是一樣的。如果以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為中心點那麼就應該是中午的時候會更近些。都知道太陽和地球都是球體.那我們先把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假設到地區圓行的正上方,而太陽就假設到地球的左邊。這時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看到的太陽就是早晨的太陽。而只要把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假設到太陽的正下方那麼這時的太陽就是中午的太陽.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時就可以很明確的知道在以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為中心點時。早上的太陽比中午的太陽離兩個小兒所在的地區較遠。而文中當時的兩個小孩根本不知道地球,所以他們是以自己所在的地區做中心點。這就能判斷出誰對誰錯了。 兩小兒辯日》今解 《兩小兒辯日》原文: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文中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1、日出時太陽離地球近,還是正午太陽離我們近? 2、為什麼「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3、為什麼「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首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日出時太陽離地球近,還是正午太陽離我們近? 大家都知:地球繞著太陽轉的軌道是橢圓軌道,太陽位於其中的一個焦點上。一月初日地距離最近,七月初日地距離最遠。因此一月初到七月初是早晨的太陽離地球近,正午的太陽離地球遠;七月初到第二年一月初是早晨的太陽離地球遠,正午的太陽離地球近。如下圖所示: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那麼,為什麼「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這主要是參照物的大小差異所造成的視覺差異。日出之初在天邊,參照物是范圍小的天邊、山、樹等,這樣太陽看起來就比較大,如車蓋。日中時太陽在正中天,參照物是范圍很大的整個天空,太陽看起來就小,如盤盂。 如下圖:中間的兩個圓是一樣大的,四周為小圓的那個看起來比四周為大圓的那個大! 圖片點擊可在新窗口打開查看 最後來看第三問題:為什麼「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 因日出之初太陽光斜得利害,太陽高度小,地面單位面積所獲得的太陽輻射少,同時太陽光所經過的大氣層更厚,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所以「日初出滄滄涼涼」。而正午太陽高度大,地面單位面積所獲得的太陽輻射要多得多,同時太陽光所經過的大氣層比較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比較弱,所以「日中如探湯」。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本文選自《列子·湯問》 《列子》相傳是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所著。禦寇是戰國時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 《列子》本來是列子(戰國初期鄭國人列禦寇)、列子弟子、列子後學著作的匯編,約在戰國 後期成書。秦始皇焚書坑儒, 《列子》被禁。漢初崇尚黃老,《列子》得行於世。漢武帝獨 尊儒術,罷黜百家,《列子》散落民間。漢成帝求遺書於天下,劉向將《列子》編成八篇, 藏於內宮秘府。東晉時,張湛撰《列子注》問世,《列子》得以廣泛流傳。《列子·湯問》是_列子_所輯注,裡面具有許多_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有的人也說是孔子所著,到現在還沒有定論。)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國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繼老子和莊子之後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鄭國莆田(今河南鄭州)人,與鄭繆公同時。今鄭州市東30里圃田鄉圃田村北有列子祠。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今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列子終生致力於道德學問,曾師從關尹子、壺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隱居鄭國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靜修道。主張循名責實,無為而治。先後著書二十篇,十萬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書,均以失傳。其中寓言故事百餘篇,如《黃帝神遊》、《愚公移山》、《誇父追日》、《杞人憂天》等,篇篇珠玉,讀來妙趣橫生,雋永味長,發人深思。 列子心胸豁達,貧富不移,榮辱不驚。因家中貧窮,常常吃不飽肚子,以致面黃肌瘦。有人勸鄭國執政子陽資助列子,以博個好士之各,於是子陽就派人送他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卻不肯收受實物。妻子埋怨說:我聽說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樂地生活,現在我卻常常挨餓。宰相送糧食給你你卻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著對妻子說:子陽並不真的了解我,聽了別人的話才送糧給我。以後也可能聽別人的話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後鄭國發生變亂,子陽被殺,其黨眾多被株連致死,禦寇得以安然無恙。這樣的列子遺事至今鄭州民間還在流傳,康熙三十二年《鄭州志》也記載了這個故事。 列子貴虛尚玄,修道煉成御風之術,能夠御風而行,常在春天乘風而游八荒。莊子《逍遙游》中描述列子乘風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返。」。飄然飛行,追遙自在,其輕松自得,令人羨慕。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李隆基封其為沖虛真人,其書為沖虛真經。
編輯本段人物
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兩小兒:聰明可愛,善於動腦,善於觀察,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還敢於爭辯。
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孔子:子姓,以孔為氏,名丘,字仲尼。「子」,古代對成年男子的尊稱,在春秋戰國時期,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稱為「子」,而且都希望別人稱自己為「子」,因為「子」還是一種爵位,所謂「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獲得別人以「子」相稱的,一般是兩種人:要麼在社會上公信力較高的,如「老師」;要麼就是較有道德的貴族;孔子、老子屬於前者。而孔子是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軍事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學名人。與孟子並稱「孔孟」,孔子是「至聖」,孟子是「外王」 據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東夷族)後裔,故為子姓。周滅商後,周武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於宋(夏邑)。 微子啟死後,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後,後代子孫開始以孔為氏,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曜英,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征在再下孔子。孔子的偉大思想與孔子母親有很大關系,其母顏征在和他的外祖父顏襄對孔子產生了深遠影響,顏征在的教學理念簡直是先進了兩千年。由於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後懷下孔子,又因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伯、仲、叔、季是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伯」為老大,「仲」為第二,「叔」為第三,「季」為最小的。孔子字仲尼,由「仲」字可知他在兄弟中排行第二,但是如果把姐妹也合起來排序,就以孟、仲、叔、季為序了,在兄弟姐妹中,居長的(大哥或大姐)為「孟」。所以孔子在家排行老二,字仲尼,但他哥哥的字是「孟皮」,而不是「伯皮」)。孔子三歲的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後,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由於身處亂世,孔子所主張的仁政沒有施展的空間,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使強大的齊國也畏懼孔子的才能,足見孔子無愧於傑出政治家的稱號。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曾任魯國司寇,後攜弟子周遊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七十二,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 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作《春秋》。《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籲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編輯本段實詞的運用
詞類活用 東游:名詞做狀語,向東
通假字 知:通「智」,智慧 為:通「謂」,說
一詞多義
此不為:這不是.....。為,是。 孰為汝多知乎:誰說你知識淵博呢?為,通「謂」,說。
古今異義
盤盂: 古義:過去吃飯的碗、盤子。圓的為盤,方的為盂。 今義:用來裝痰、垃圾、人的排泄物的盤子。 湯: 古義:熱水 今義:食物加熱煮熟後的汁液。 去: 古義:距離。 今義:離開所在的地方到別處。
編輯本段課文講義
一、簡述
忽略地球公轉,只考慮自轉,從太陽中心點到地球表面上的一個固定點來說,肯定是早上距離長、中午距離短。只不過這點距離的變化並不足以導致中午熱早上涼,中午熱早上涼是太陽入射角度引起的,不是「兩小兒辯日」中講的那個道理。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敘述了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要敢於獨立思考、大膽質疑;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解。先寫孔子路遇兩小兒辯斗,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兩小兒對於太陽在不同時間距離地球遠近這一問題擺出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接著寫兩小兒憑借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體會的直覺(視覺、觸覺)闡明所持觀點,以反駁對方觀點。最後寫孔子面對兩小兒的爭辯,無法裁決而引起兩小兒的「笑」。全文僅一百來字,卻能給人以多方面的啟示。通過對話描寫來表現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是其語言表達上的特點,從中表現了兩小兒的天真可愛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選編本文的主要意圖,是使學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語言特點,同時認識到知識無窮,學無止境。 字、詞古今含義不同是學習本文的難點。如,「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中「去」為「距離」之意,與現代常用義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出現,諸如此類的字詞要讓學生理解。 下面的譯文僅供參考。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 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小得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識豐富呢?」
二、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3個生字,能根據課後注釋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並復述故事。 3.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古人為認識自然、探求真理而善於動腦、大膽質疑的精神及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查閱課文中涉及的科學常識。也可布置學生課前就「太陽與地球的距離一天之中有無變化?為什麼早晨太陽看起來大些,中午卻看起來小?為什麼早晨感覺涼些,中午熱些」等問題自己搜集資料。 2.本文雖行文簡潔,但古今字義不同仍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如在現代文中很少出現的「乎」這一語氣詞,在文中出現了三次。解決這一難點建議分三步。(1)學生在讀通課文後,根據注釋初步理解每句話的意思。對於學生不懂的,教師可稍作點撥,使學生能貫通上下文。(2)反復誦讀,理解故事的內容。(3)用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個故事。 3.這個故事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交流一下讀了這篇課文想到些什麼。要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從多種角度有所感悟。如,兩小兒喜歡探索,精神可嘉;兩小兒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結果就不一樣;孔子能正確對待小兒提出的問題,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 對於文章結尾,孔子「不能決也」,應讓學生知道,許多自然現象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些普通的科學常識,但在古代由於科技不發達是難以解開的謎,所以孔子「不能決」是可以理解的。可見宇宙之大,知識之廣,上下縱橫,雖智者也不能事事盡知。孔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本著「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因此,教學時不要把兩小兒笑話孔子作為主旨去理解。 4.初學文言文,反復誦讀是最主要的方法。學習本文仍應注重指導朗讀。朗讀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讀好句中的停頓。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兩小兒的語言、對話描寫是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重點。 第二自然段,兩小兒針對太陽在不同時間與地球距離的遠近擺出截然不同的觀點,應該指導學生用肯定的語氣讀出兩小兒各持己見、互不相讓的態度。 第三、四自然段兩小兒根據各自的感覺、體驗提出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反駁對方的觀點。兩段句式、結構一致,都以反問句式結束,應注意反問句的讀法。其中「大如車蓋」「如探湯」應重讀,「如盤盂」「滄滄涼涼」應輕讀,使之讀起來有對比的語調,這樣才會形成兩峰對峙,爭辯不下,亟待解決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兩小兒見孔聖人不能裁決,笑曰:「孰為汝多知乎?」也採用反問句式,這里應明確兩小兒的笑並無譏諷之意,應指導學生讀出活潑、輕松的語調,以表現小兒的天真可愛。 指導學生朗讀文言文應注意范讀、領讀。在學生理解文章內容、能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力爭達到當堂背誦。 5.課後擴展。建議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表演《新編兩小兒辯日》。活動前,教師提供活動構想:一現代少年穿越時空來到遙遠的古代,遇到兩小兒辯日,兩小兒請少年裁決。活動中,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編表演,然後在班上交流。
四、參考資料
1.本文選自《列子·湯問》。《列子》相傳為戰國時鄭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許多先秦時代優秀的寓言故事、民間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留傳於世。 3.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為什麼早晨的太陽看起來較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差誤、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無垠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較早晨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裡,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並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
編輯本段教案
教材簡析
《兩小兒辯日》是人教版大修訂教材第十二冊中的一篇文言課文。文章講的是古時候兩個小孩憑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既滲透了要主動認識自然、探求客觀真理,並大膽質疑的科學態度;也說明了知識無窮,學無止境,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應該實事求是的道理。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藉助《兩小兒辯日》這篇文章,學生將初步感受到文言文的語言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了解祖國悠久燦爛的文化,增強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信心,並為今後學習文言文打下基礎。
學習目標
4.根據課後注釋理解文章內容,並反復誦讀課文,產生自己的獨特感受,力爭達到「熟讀成誦」。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6.感受兩小兒的聰明可愛及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教學過程
Ⅶ 小學六年級第九課窮人相關資料
sdffsfsf
Ⅷ 六年級下冊第九課《那個星期天》主要內容是什麼
六年級下冊第九課《那個星期天》主要內容是:
一個小男孩在某個星期天里等候母親帶他出去玩的經歷。一開始他既興奮又滿懷期待,後來因為母親一拖再拖而焦急萬分,到最後因母親沒有兌現承諾而失望、委屈乃至絕望。細膩而委婉地表現了主人公豐富而敏感的感情世界,以及孩童世界與成人世界存在的鴻溝。
《那個星期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2020年修訂版)第9課的課文,這篇課文是史鐵生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第四章《童年之門》中的一部分,選作課文時有改動。
(8)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九課主要講了什麼擴展閱讀:
全文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我」在「那個星期天」經歷了一場盼望。第二部分:細致描寫「我」從滿懷希望、興奮雀躍到疑竇暗生,但是仍然在焦急萬分中耐心等待,卻終於徹底絕望的過程。第三部分:敘寫「我」在希望落空後倍感傷心以及母親對「我」的安慰。
這篇課文寫了一個小男孩盼著母親兌現在星期天帶他出去玩的承諾,表現了小男孩由開始時的興奮期待,到後來由於母親的一拖再拖而產生的焦急無奈,到最後因母親沒有兌現承諾而感到失望委屈的心理變化過程,同時也表現了母親的無奈以及對孩子的愛。
Ⅸ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九課窮人這一課主要講了什麼
主要講了桑娜夫妻在艱苦的生活下收養了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的故事表現了他們寧可自己受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美好品質
Ⅹ 六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書第九課:竹節人。⒈課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的故事
本文通過對制竹節人、斗竹節人以及老師沒收竹節人卻也自己偷偷玩竹節人的敘述與描寫,表現了童年游戲的樂趣,表達了兒童的喜悅與滿足,同時抒發了對老師的親近與理解,字里 行間流露出簡易的物質能帶來心靈快樂與滿足的感情。
竹節人受到老師的青睞側面烘托出這個游戲的有趣,表達了「我們」內心的喜悅、滿足與自豪,竹節人和老師共同構成了「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0)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九課主要講了什麼擴展閱讀
竹節人沒頭沒腦地對打,不知疲倦,也永不倒下。(簡單的玩法折射出的是單的愛與純潔無瑕的樂。)
其次,就是當一個「鬥士」的線被卡住時,「鬥士」顯出一副呆頭呆腦的傻樣子,挺著肚子凈挨揍。(用「鬥士」與「傻樣子」構成反差,生動地寫出僵住的竹節人直挺挺、一動不動的可笑模樣,表現當時玩游戲的快樂與勝利時的喜悅心情。)
再次,挖空心思給竹節人製作武器,創造名號,使竹節人顯得更加神氣威武。
接著.還有同學別出心裁,想要技高一籌,發明了橡皮腦袋和紙盜甲,卻弄巧成拙,這樣的竹節人中看不中用,反而不敵對手。
最後,同學們在大規模的、熱烈的搏鬥中人迷,忘記上課。(從側面烘托出竹節人游戲帶給「我們」的快樂與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