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教師如何理解語文教學中的課程意識

教師如何理解語文教學中的課程意識

發布時間:2023-05-24 14:28:20

1. 在小學中,分析教師如何落實語文課程課標及語文要素。可以從課標,人文主題

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落實語文課程標准及語文要素,可以採取以下幾個步驟:

2. 教師應如何從「三個維度」來把握語文課程標准

一.把握語文教學的「尺度」
尺度,即標高,目標。語文課程的標高是由一個個課時目標匯聚而成的,語文教學的「尺度」主要是指「三維目標」。許多老師對三維目標的理解還存在一定偏差,在落實上也存在一些問題。
1.正確理解「三維目標」
①知識與能力。知識,主要指人類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識和學科基本知識;能力,指獲取、收集、處理、運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它既是傳授教學的合理內核,又是獲得另外兩個目標的載體。好的教師是化繁為簡。②過程與方法。過程,指主動學習和師生互動的過程;方法,指學生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它既是課堂教學的目標,又是課堂教學的操作系統。倘若一位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結構、節奏、容量以及遣詞造句的整個過程都能一氣呵成,學生聽課就會有盪氣回腸的感覺。一堂好課,是教師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境界、修養與教材融合起來,把自己對教材的深刻理解與育人的崇高職業緊密地結合起來。先是自己的感情發生「井噴」,產生能量,才能激發學生的注意與激情,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情感不僅指學習責任,更重要的是樂觀的生活態度、求實的科學態度、寬容的人生態度。價值觀不僅強調個人的價值,更強調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使學生內心確立起對真善美的價值追求。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設計時,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把學生的注意引向對學科的好奇與興趣上,實現德育的目標。
2.「三維目標」貫徹落實的不足之處
「三維目標」貫徹落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是:①重知識,輕能力。課程標准關於語文知識的闡述是「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但是,語文課堂教學那種刻意構建完整的知識系統的教學方法,並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觀。②重講授,輕思維。語文課程標准或教學大綱,從「邏輯教學」到「發展智力」,再到「發展思維」,實現了認識上的兩次飛躍。新課程標准將「發展思維」確立為課程理念,正式將其列入課程目標,標志著語文課程「發展思維」正走向一個認識自覺的新階段。而實際情況是不少教師還是喜歡滿堂灌,一講到底,忽視了學生思維發展。③重考試,輕情感。在課程標準的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是一條紅線,貫串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的教學之中。對於教師來說,把握這一目標,可能是最難的。這是因為很難有一個統一、具體的評價指標來考量,還在於教師沒有發現為實現這一目標而存在的差距。
二.重視語文教學的「梯度」
梯度,即程序化,有序化,規律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視教材、學生兩大因素中各自的不同梯度,確立切實的著力點和結合點,是增強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重要保證。
1.注意教材的梯度
高中語文教材的梯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教材本身的梯度,即各冊各單元在整個高中語文教材體系中的不同地位、作用以及必修教材和選修教材在培養學生能力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的差異。教材地位和作用客觀存在的差異決定了教學力度的差異,因此,在教學實踐中須做到輕重有別,具體是指教學的重點和非重點必須與教材本身的梯度相對應。二是《大綱》要求的梯度。高中《語文教學大綱》或《新課標》對高中學生各類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認知程度要求是有明顯梯度的,它一般分為了解、識記、熟悉、理解、掌握、運用六個層級和「基本」、「熟練」兩個層次。據此,在教學實踐中對學生的學習要求也須做到輕重有別。其基本操作原則可為「抓大放小」。所謂「抓大」,就是把教學的著重點和著力點放在「理解、運用、掌握」和「熟練」層級上,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指導學生攻堅克難,以達到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形成高層次能力之目的。所謂「放小」,不是放棄低層級教學目標,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處理「了解、識記、熟悉」這些力所能及的學習內容,教師則及時予以檢查和點撥。教學實踐中切忌不分層級一味偏難或一味寬泛淺化。
2.注意學生的梯度
學生的梯度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校級梯度。目前普通高中分為國家級示範校、省級示範校、市級示範校和縣級普通校四個層級。由於校級差異,各校學生總的水平也呈現出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應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水平,制訂適合自己學校學生的教學計劃和目標要求,切忌不顧校級梯度實際搞一刀切而使處於劣勢的學校跟不上,使處於優勢的學校跑不動。二是學力的梯度。高中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儲備、思維品質客觀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這也決定了高中語文教學須有一定的梯度。據此要做到三點:①面向全體,即把全體學生作為教學對象,不應把目標鎖定在升名牌大學有望的少數尖子生而放棄中下水平的學生;②著力中等,即把教學的基準點確立在班級學生學力中等這個點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適合的區間;③注重兩級,即在聚焦中等的基本前提下再適度將教學標高向上向下浮動以使尖子生和中下水平學生獲得補益(尖子生的拔高和潛能生的補足),切忌不顧學生學力差異抬高或降低教學基點而搞一視同仁。
高中語文教學相關因素的梯度是客觀存在的,梯度間卻又是相互聯系的。只要我們定位準確、重點突出、結合巧妙,循序漸進,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學效率。
三.提高語文教學的「效度」
效度,即有效性,其表現一是有效果,即有學業成績和認知提高;二是有效率,即減負增效、獲得身心健康和幸福指數。提高語文教學的「效度」見仁見智,筆者強調兩點:
1.轉變教學理念
「應用、審美、探究」是高中語文新課程的關鍵詞,它概括了高中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徑和基本方法,集中體現了語文學習新理念。應用,就要加強語文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在應用過程中掌握語言交際的規范和基本能力,並通過語文應用養成認真負責、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語文教學具有審美教育功能。語文教學應與審美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探究式學習與傳統的接受式學習不同,它強調學生的積極主動性,要求師生一起共同營造研習氛圍,在探討中擴大學習領域,構建新知,培養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這要求語文教師在繼續提高學生觀察、感受、分析、判斷能力的同時,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學習探究的方法,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受益終身。
2.建立高效課堂
學生普遍重理輕文,靠佔用課外時間提高語文成績是不現實的,語文教師的主陣地是課堂。高效課堂應關注三點:①指向問題。問題是啟動課堂活動的「發動機」,一個好的問題應在被拋出之後發揮啟思、促動、達智的效應。「啟思」,指學生的思考應既不先期達到,又不滯後乏力,而是一個即刻的吸引、關注和驚嘆,「這個問題我以前怎麼沒想過?」或產生一種「做一做,會有什麼新發現」的沖動和渴求。「促動」,指學生應有尋求合作者的需求和動一動、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的願望,而不是僅僅源於教師的硬性要求或指派。「達智」,指學生應能通過問題帶來的活動,把感知或發現到的東西,主動融入自己大腦的思考。②面對學生。學生是課堂活動的實施者,他們對問題的感受和體驗將直接影響課堂活動的效率和質量,因此活動應「面對每一個學生,面對學生的每一個方面」,比如興趣的激發,活動層次的安排(動手的、記錄的、匯總的、交流的)等,都應作為課堂活動設計所需考慮的因素,不宜籠統地給出一項活動要求,致使個別學生佔主導地位,而降低課堂活動的參與度和效率。③利於評價。課堂活動本質上是一個課堂互動的過程,體現了教師與學生個體或群體之間在課堂活動情境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課堂活動不能僅僅指向學生的「動」,亦應指向教師的「動」。教師之「動」除不斷調節課堂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必要調控之外,更重要的一條就是如何評價學生活動的實效性和達成度,以便指導和矯正課堂活動的內容和方向,凸現課堂活動的特定價值。課堂活動是否利於評價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教師組織課堂活動的信心和學生接受並完成任務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必須細加考量和斟酌,不可敷衍。
總之,語文教學貴在有度,把握准「尺度」,重視好「梯度」,提高了「效度」,廣大師生或許可以走出「苦教苦學」的困境。

3. 語文課應該「言意兼得」

2011版語文課程標准對語文的定義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顧名思義就是口語表達和說好寫作。語文教學應該是「言意兼得」,既要理解課文內容,又要學習閱讀和表達方法;既要體現語文課程的本體性,又要切實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如何在語文教學中「言意兼得」呢?《吳忠豪與小學語文名師磨課》之「中年級閱讀教學」的六個課例從中可以窺出一些方法和路徑。

一、要有語文課程意識

語文課要實現「言意兼得」,觀念轉變是第一要素。作為語文教師要明確語文課「教什麼的問題。要清楚地知道語文是用課文來教語文的,是通過課文「這個例子」教學生品詞品句的閱讀方法和學習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寫作方法。2011版語文課程標准從頒布至今已有近十年的時間,很多老師也行攜知道語文課要教「語文」,但「知道」並不等於「做到」,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教課文」冗長低效率的內容分析現象還頻頻出現在課堂上;人物描寫、場景描寫、環境描寫等寫作方法從低年級教到畢業,學生還是學不會……究其原因,是一是教師觀念還停留在「教課文」上,二是教師有「教語文」的意思,但因為歷史和教師本身能力不足等原因,在實際教學中還是在「教課文」,還沒有走出「教課文」的窠臼。如蘇教版四年級《高爾基和他的兒子》,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圍繞「栽花賞花」「寫信教子」兩件事,讓學生讀讀課文,找找詞句,說說體會,感悟兒子的懂事孝順,感受父親的慈愛智慧;《姥姥的剪紙》則是感悟姥姥的剪紙技藝高超及我對姥姥的深情的回憶;《司馬遷發憤寫史記》則是感受司馬遷把個人榮辱置之度外,為完成父親遺願矢志不渝的精神……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如此一來,學生獲得的是課文內容和道德教育,語文知識和技能基本沒有提高,課文成了「呆滯知識」的倉庫,課堂成了思想品德課,語文教學成了「非本體性」教學。

如何轉變觀念,走出「教課文」的窠臼,讓學生「言意兼得」?首先教師要有語文課程意識,從課文謀篇布局、詞句推敲中來確定「這一篇」羨譽課文隱藏的語文知識有哪些。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可以根據賞花片段對學生進行合理想像教學,可以教學生從不同角度表達「愛」的表達方法,可以從「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中學習針對來信寫回信的表達方法……其次要根據學情和課程年段目標從「這一篇」眾多語文內容中來確定教學內容。「這一篇」的語文價值並不是全部都要教給學生,這是不科學的,也是無法做到的,教什麼要根據年段目標和學情來綜合確定合宜的教學內容。在《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篇課文里,「合理的想像」不是這篇課文最突出的語文特點,而且對四年級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從不同角度表達「愛」的寫作方法,對四年級學生來說難度較高。四年級學生已經學過書信,但要針對來信寫一封回信還是存在一定困難。課文後的最後一道練習題:請你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這樣的內容,既接近學生的就近發展區,又有一定難度,而且是課文隱藏的語文內容,所以,藉助「請你代高爾基的兒子寫一封回信」就可以成為該課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內容就走出了「栽花賞花」「寫信教子」的「教課文」窠臼,學生學到的不是課文內容和思想品德,而是針對來信寫回信的表達技能。

二、目標要集中

語文課不求「面面俱到」,力求「一課一得」。面面俱到將是蜻蜓點水、淺嘗輒止,一面未到;「一課一得」的語文教學,將課堂聚焦在一個點上,反復捶打,最終實現「理解」到「學會」、知識到技能的轉化。如《高爾基檔派伏和他的兒子》,胡麗芳老師兩次教學目標,第一次:1.學會生字詞,積累詞語和句子。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感悟「給」永遠比「拿」愉快的道理並努力踐行。3.品味人物形象,理解體會高爾基對孩子深深的愛。4.復習回信的寫法,選擇一位自己願意交流的對象,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書信的方式寫給對方;第二次:1.復習回信的寫法,通過書信的方式將自己對課文的理解(高爾基對孩子獨特的愛,「給」比「拿」愉快的道理)寫給對方。2.學會生字詞,積累詞語和句子。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通過對比,可以看出,第二次教學目標的重點將「理解感悟」課文的思想內涵改為復習書信的寫法和學寫回信,這是教師「教課文」到「教語文」的重大轉變,而且通過「回信」方式來表達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感悟,可以說是「一鳥二石」,既學會了表達方法,又把握了課文思想內容;既體現了語文課程的本體性,又符合課程的性質和任務。

三、教學有要整體性

要在語文課堂上實現「言意兼得」,實現「一課一得」,教學環節不能各吹各打、各自為政,必須圍繞目標整體設計:各環節必須指向目標,環節之間必須步步搭梯,環環相扣。以錢娟老師《姥姥的剪紙》教學設計來進行說明。錢娟老師第一次教學設計了三次表達練習:1.「你眼中姥姥的剪紙是怎樣的?說一句話」;2.用「姥姥的剪紙神了」作為開頭,用課文中的語句說一段完整的話;3.運用課文中學到的寫法,讓學生寫生活中「誰的什麼神了」一件事。三次表達練習構成了整堂課的主體,可以看出錢娟老師對語文課程實踐性的特點認識深刻,值得稱贊。但三個表達練習環節卻各自為政,缺乏內在聯系,特別是第三次寫「誰的什麼神了」,更是重新選材,另起爐灶,與前面的兩次表達練習幾乎沒有關聯,造成指導與練習的脫節,不利於學生語文技能的形成。第二次教學同樣是三次表達練習,錢老師是這樣設計的:1.在你的眼裡,姥姥的剪紙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也用一個詞或者幾個詞說一說;2.課文中那些語句寫出了「姥姥的剪紙神了」?試著以「姥姥的剪紙神了」為開頭,說一段話;3.仍以「姥姥的剪紙神了」為開頭,任選幾句話或幾個方面說一段話,讓介紹更加具體,更有說服力。同樣是以語言表達為線索串起課堂,但第二次指向「圍繞中心,多句概括」的三次表達訓練前後關聯,呈現了設計的整體性:前面的練習為後面的練習打基礎,後面的練習是在前面的練習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由易到難,逐步提高。這樣的設計,既加深了對「姥姥的剪紙神了」的理解,又在實踐中有效地把課文的消極語言轉化為學生的積極語言,提高了學生的表達技能。

四,指導要細化

吳忠豪老師指出:當下語文教師都很重視指導學生體會文本的表達方法,教學寫人記事的記敘文時,幾乎都要教學「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描寫」,教學寫活動的課文時都要教學環境描寫、場面描寫等,從小學一直教到中學,可是不少學生寫作文時還是不會人物描寫、環境描寫、場面描寫。什麼原因?就是因為教師追求的只是自己「教過」,沒有關注學生是否「學會」,滿足於學生對寫作方法的理解和認識。吳忠豪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學生寫作問題的根源——滿足「理解」,忽略「學會」。閱讀教方法,習作用方法,只有閱讀課「學會」,學生才能在習作課上「會寫」。如果讓學生從「理解」走向「學會」?教師必須細化指導方法,給學生學習的「腳手架」,讓學生一個一個台階的上,最終實現「學會」。就此,湯瑾老師在《和氏獻璧》一課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範例。湯瑾老師為了讓學生體會「讓故事中的人物會說話」的表達方法,在實踐活動中學習人物語言描寫」,她先是讓學生在讀熟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抓住故事中卞和三次獻璧時人物的語言描寫,通過讀讀議議,抓關鍵詞體會人物內心思想,引發學生對故事中人物語言描寫的關注,為下面環節體會文章寫作方法的教學埋下伏筆。然後通過敘述和語言描寫的對比閱讀,讓學生非常直觀地體會到寫文章時讓故事中的人物會說話,能夠使人產生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的效果,讓人物形象更加形象、立體豐滿。接著,引導學生聚焦第二次語言描寫,想像人物對話,利用學生熟悉的文本內容讓學生進行實踐:想像第二次獻璧時,武王會說什麼話,卞和可能會說什麼?寫一寫,讓故事中的武王、卞和說話;第三次獻璧時,課文只寫了「驚呆了」,想像一下,此時此刻,文王和卞和會有一番怎樣的對話?如此設計,學生在實踐中,將「讓故事中的人物會說話」形成自己的技能,同時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實現了課文課堂的「言意兼得」。一節語文課是不是在教語文,就看學生學到的是內容還是語文知識和技能。唐老師在最後一個環節「回看語言,升華感悟」,出示課文對話,再次朗讀,再次感悟「讓故事中的人物會說話」,再次深化對課文主旨的理解。雖然花時不多,但目的性強,指向目標,簡潔明了,卻能起到「刪繁就簡三秋樹,立異標新二月花」的作用。

湯老師的四個環節,環環指向目標,環環搭梯,環環相扣,讓學生在實踐中真切體會到不同語境中人物的對話不同,語言能生動反映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在實踐中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學會了「讓故事中的人物會說話」的表達方法。

語文課要「言意兼得」,必須教師具備過硬的專業素養和深厚的文學修養,需要教師提升閱讀能力、運用語言能力及學習能力。同時,課堂上教師還要給學生充分實際的時間,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實現「教過」到「學會」的華麗轉身。

4. 作為農村語文老師是怎樣認識課程觀

新課程背景下的教材觀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伴隨著教育目標、教育理念的改變,教材不再只是供傳授的經典,不再是供記憶的知識倉庫,而是供教學使用的材料,教師和學生不僅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學智慧創生的主體。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的教學活動,並不是對教材的簡單復制,而是教師對教材的一種再開發、再創造的活動過程,這也是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主要形式。
一、新教材的特點
1、學生是課程的主體
新課程理念要求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高中數學課程設置了必修系列和四個選修系列的課程。在教學中鼓勵學生根據國家規定的課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潛能和興趣愛好自主選擇數學課程。教師要根據學生不同基礎、不同水平和發展給予具體指導。體現以學生為課程主體的選擇性教材。
2、 數學與生活實際相聯系,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在數學教閉賣學中,通過豐富的實例引入數學知識,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幫助學生認識到:數學與我有關,與實際生活有關,數學是有用的,我要用數學,我能應用數學。例如,在前一段時間我們數學組指導學生利用統計知識研究學生月消費支出的調查報告,學生經歷了收集數據,整理、分析數據,利用樣本的頻率分布估計總體的頻率分布,利用樣本的數字特徵來估計總體的數字特徵,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嘗試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注重生活應用實例,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3、 關注數學的文化價值
在教學中結合高中數學課程的內容,經常會介紹一些對數學發展起重大作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數學在社會進步、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同時也反映社會發展對數學發展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幾何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歐幾里得建立公理體系的思想方法對人類理性思維、數學發展、科學發展、社會進步的重大影響。教科書中在《閱讀與思考》環節有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學生在閱讀後能夠深深體悟到數學的發現美、嚴謹美派行、更感動於數學家們對人類數學史上的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4、教與學之間,更能體現創生性
在新課程中設置了很多數學探究以及研究性的教學內容,學生通過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師在新課程教學中的難點成因
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積極參加新課改的培訓和學習當中,並且在教學中也努力實踐著,但由於理解水平的差異和教學方法策略不同導致在新棵程實踐中效果也不同,課改研究協會將進入新課改的老師分成四類,「穿新鞋,走新路」,「穿新鞋,走老路」,「穿老鞋,走新路」,「穿老鞋,走老路」,可以看出在實施新課改中教師們所體現的參差不齊,差強人意,針對教師的主要問題進行一下剖析。
1.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水平低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如果教師對教材處理不當,理解不深不透,甚至出現偏差,就會造成學生接受知識的困難。例如導數概念的講授,有的教師沒有理解新教材對導數內容的要求,不明白平均變化率概念在引入導數概念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很難落實教學要求,無法使學生順利地建構起導數的定義。
2.教學方法策略不當
首先,由於教育理論及專業水平的限制,一些教師意識不到數學抽象給學生帶來哪些認知上的困惑,因而教學中照本宣科、盲目灌輸成分較多,分析引導、激發思考成分較少.由於長期缺乏科學的思維訓練,造成學生只顧模仿解題,忽視獨立探究,從而影響了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其次,教師對學生提出的不恰當教學要求,這里的不恰當有兩層含義:一種是過高的要求.如在簡易邏輯的教學中,對判斷命題真假要求過高,這不但轉移了學生關注的目光,而且使本來抽象的內容雪上加霜.另一種是過低甚至迴避數學抽象的規定要求,具體表現為:教學設計過細,缺乏思維跨度;概念、公式及定理的得出簡單化(僅用若干實例加以描述),缺乏學生認知與數學抽象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重視操作運算,忽視形式化的推理等.
三、實施策略
1、深入了解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身心發展特點
建構主義的學生觀強調,學轎羨逗習者並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景的。教學不能無視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而是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新的知識經驗。教學設計的對象是學生,教學設計的成效如何,將取決於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程度。如果從實驗的角度分析教學設計,那麼課堂中的學生情況就是自變數,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案的選擇、教學環節的調整等都必須隨著學生這一自變數的變化而變化。數學教學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結合他們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設計富有情趣的數學教學活動。
2、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材觀
新課程提倡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表現為在仔細分析學生狀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最終擁有者。教師要仔細揣摩教材,理解編者意圖,教學過程是將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認知結構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要樹立整體觀念,從教材的整體入手通讀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個教材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聯系、發展的觀點,分析處理教材。怎樣理解編者的意圖呢?主要是多問幾個為什麼。例題為什麼這樣設計呢?習題為什麼這樣編排呢?結論為什麼這樣引出呢?等等。經過這樣一番思考之後,教師肯定會提高駕馭教材的能力
3、將靜態的預設與動態的生成相結合
在教學中預設與生成是一種辯證關系,他們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沒有預設,課堂變成毫無目的的放羊;沒有生成,課堂會變得死氣沉沉,缺少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目前普遍存在盲目生成,抑制生成,漫無目的的生成,這些都不利於我們的教學,只有恰當的預設和生成才能更好的達成教育目標和理念。
新課程倡導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理念,教師必須在課程改革中發揮主體作用。教師不再只是課程實施中的執行者,教師更應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要形成強烈的課程意識和參與意識,為教師發揮主體作用,靈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5. 如何加強小學語文教師的課程意識

新課程改革意在培養更加優秀的人才,更加適應時代發展的人才,新時期國家需要的是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在教育事業發展的道路上,教師水平和素質決定著教育事業發展的質量,然而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就會遇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
本文作者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結合著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首先介紹一下小學教師課程意識的提升所面臨的困境,然後介紹一下提升小學教師課程意識的主要途徑,謹供參考,希望對廣大教育工作慎返者有所幫助。
一、小學教師課程意識的提升所面臨的困境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三大理念之一就是:教師的成長。面對新課程改革,我們也發現了一定的問題:
1.新課程改革是教育事業發展的一種表現,新的課程改革的到來就會有新的教材的產生。很多小學教師在談到新課程時,更多的是在談新教材,很少提及課程標准,他們的困惑主要源於對待教材的態度與處理教材的方式上。
根據存在的問題,我們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小學教師課程意識薄弱的現狀與課程改革等問題都有待解決。
2.對教學意識與課程意識的概念很模糊。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致力於教學目標的完成,關注的是如何傳授現有知識的教學模式,而很少考慮怎樣選擇更有效的教學。
二、提升小學教師課程意識的主要途徑
(一)加強理論學習,提高自身教育理論的素養
理論是實踐的基礎,作為新時期教師,老孝畝必須及時給自己充電,多多閱讀和自己課程相關的書籍,補充專業知識,同時,也要多涉獵一些其他書籍,提高自身文化素養,切實做到教師職業水平的提升,有利於形成以科學的課程理論為指導進行教學。
因此,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要不斷使自己成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二)加強交流學習和反思性教學
新時期信息資源顯得尤其重要,要學會資源共享,通過相互交流學習有助於他們正確與合理的使用教材,使我們的教材發揮其最大的作用。同時,對課程改革要有正確的認識與理解,更好地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使小學教師的專業發展獲得巨大動力。
反思性教學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通過對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結果進行分析,反思已有的教學行為新理論、新經驗間的差距,反思理性的課堂設計與學生收獲的差距,從而改進自己的教學實踐並使之更合理的過程。可以說,教師反思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課程意識提升的過程,只有日益積累對於課程的困惑與反思,才能逐漸生成民主、開放、科學的課程意識。
面對著新時期的教育形式,新侍森課程改革的道路上,教師隊伍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一環,作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在具備專業的知識水平和艱苦奮斗的職業精神的同時,還應該具備與時俱進,求實創新的精神,不斷更新知識,緊跟時代腳步,一心一意為教育事業做貢獻。
三、結語
總的來說,小學教師課程意識的提升,學校領導的有效管理是一方面,主要還在於教師自身的努力。要結合自身課程的特點,不斷努力完善自己,不斷提升自身的新課程意識,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6. 如何理解語文課程的四個理念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所謂「語文素養」,是指在語文知識、思想方面的水平和正確的情感態度。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兩點:第一,要面向全體學生。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教育是為全體學生設計的,語文教育要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使他們能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第二,要弄清語文素養所包含的具體內容。這些內容主要有: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化的思想感情,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豐富的語文知識,發展語文能力,培養語感,提升思維能力,養成良好的個性,培養健全的人格。●「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前提。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三點:第一,要正確處理好文本的價值取向和學生的獨特體驗之間的辯證關系。首先,要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認真讀書,養成認真讀書的好習慣。其次,要組織學生進行多向對話,闡談自己獨特的體驗,在對話交流中,讓學生學會傾聽,學會接納,學會提升自己的認識。通過文本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上來。第二,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過去,我們對語文課程的學習,過分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教與學、考與評都框定在課本與教參的范疇,結果是教師教得死,學生也學得死。實踐證明,學生的語文素養是在他們聽說讀寫的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的,形成的過程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過程。學生學習語文的實踐活動,不僅包括課堂上的聽、說、讀、寫、演等活動,還包括課外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第三,要正確把握漢語言文字的特點。漢語言文字的基本特點是以形表義,音、形、義結合,感情色彩強烈。因此,我們在語文教育中,要走出「先系統講解語文知識,再安排相應練習」理性化教學設計的誤區,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充分發揮語文課程情感熏陶的功能。由此看來,只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才能使學生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基本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時代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要將過去那種被動、封閉、接受性的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學生是自主學習的主體,沒有學生的自主參與,語文學習活動是不完美的。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學習進程、學習夥伴和學習問題。教師要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保護每一個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使每一個學生做到樂學,會學。其次,現代語文學習活動是一種集體智慧的交融,是以承認個人的差異性,並視這種差異性為學習資源為前提的。在個體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合作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效率,而且可以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和合作的能力。第三,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是一種探究性的活動。無論是自主學習還是合作學習,如果只是接受,缺乏探究,那麼,語文學習就談不上創新和發展。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的探究過程,是獲取知識、方法和情感體驗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獲取的探究樂趣,比探究獲取的結果更為重要。由此看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在自主探究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是達到語文教學目的的可靠保障。我們在理解這一理念時,必須把握四點:第一,從課程目標上看,語文課程不僅僅局限於語文知識的學習,而應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整體設計,使之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第二,從課程時空上看,要走出傳統語文課程「課本是世界」的誤區,確立「世界是課本」的新的語文課程時空觀。這個世界不僅包括實存的物理世界和虛擬的網路世界,而且包括師生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第三,從課程功能上看,語文課程要盡可能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第四,從課程類型上看,語文課程不僅包括語文學科課程,還包括語文活動課程和語文綜合性學習課程。學語文,會學語文,才能使語文教學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7. 如何正確理解語文課程的性質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根本屬性,它是決定語文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根本依據.我們只有認清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地位,才能明確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理念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科學闡述,解決了長期以來在語文課程性質問題上存在的文與道、思想性與工具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矛盾之爭.事實上,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有與人文性統一,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為基礎,它才能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才能真正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要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必須弄清三個問題:一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二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一、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以語言的工具性為基礎和前提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語文課程是認知的工具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他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閱讀與表達,這是其他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有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解答數學應用題中起主要作用.盡管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對於成功地解答應用題都起作用,但閱讀能力比計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說,學生閱讀能力強,他的數學成績也會相對地好,由此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凡是以言語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其學習成績與語言學科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
那麼,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文課程,如何充分發揮其認知工具的作用呢?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並利用這些能力進行語言交流、解釋和記憶.這種認知工具具有再認知的特點,學生只有掌握了語文能力,才能再學習.其次,要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掌握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自學方法.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兩者密不可分,又因為任何學習方法都是和思維方法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獲取自學方法的過程.學生一旦獲得了自學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
2.語文課程是表情達意的工具
語文和數學都是屬於工具性課程,那麼,這兩門課程在體現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麼不同呢?數學是通過對數與形的計算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而語文是通過表情達意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內涵,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不僅可以獲得語言的知識,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認識,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樣,學生通過習作表達,不僅可以提高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發,個性得到彰顯,人格得到培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上.
二、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如果說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眼於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那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著眼於學生的精神領域.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外在意義和價值;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卻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內在意義和價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1.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讓學生通過大量優秀作品的閱讀,受到熏陶和感染
人類優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積淀在優秀作品之中,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創造的文明結晶,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提升人文素養,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那種圍繞語文知識點和能力點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的做法,是難以奏效的.
2.要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策略
首先,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要把學生當做真正的「人」來看待,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師要學會尊重和喚醒;學生是有個性有過失的,教師要學會保護和寬容.只有這樣,你才會真正體會到人文教育所獨具的「感化」教育魅力.其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對文本、對生活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獨特體驗時,要喚醒學生的童心,鼓勵學生講真話,抒真情,顯露思維的「原生態」.再次,在目標價值的導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為根本宗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價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質更加高尚,使人的個性更加張揚.
三、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廣大語文教師和研究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這是語文課程教學指導思想上的與日俱進.那麼,在語文課程的實施中,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1、要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
那種「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實現人文性目標,後強化工具性訓練」的做法都是不妥當的.為什麼說「工具性」與「人文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呢?從語言的性質來看,語言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所負載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內容是一個統一體,語言形式離開語言內容,將不復存在,語言內容總是要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把語言形式的教學與語言內容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語文教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力解決「學什麼、怎樣學」的問題,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著力解決「為什麼而學、將會怎樣去學」的問題.這四個問題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必須具備的要素.如果只解決前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迷失方向,並失去學習的原動力;如果只解決後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失去邏輯前提.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將這四個問題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從人的發展角度來看,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工具與精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層面的協調發展.「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
編入語文教材的文章,雖然涉及歷史、地理、社會、自然等學科方面的語言內容,但是,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做語文教材.所應著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課程的本質屬性.其他文科課程的教學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課文課程的教學的著眼點是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8. 對小學語文課程與教學的認識

淺談對小學語文課程的認識與實踐

近年來,我校教師積極走進新課程,領悟新課標,並將新課標的精神運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中興奮地感受到領悟新課標真諦所帶來的喜悅,同時也遇到一些困惑,現將我在教學實踐中的具體認識、做法和困惑和大家交流。

一、對新課標理念的認識

(一)教師觀與學生觀的重新認識

(1)教師與學生都是平等交流的主體。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成功的喜悅,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這意味著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扮演的是主持人、演員、裁判員、教練員的角色。

(2)學生是主動發展中的人。「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發展中的人,需要教師格外的關注,應當允許其差異發展,張揚個性,展示生機。面對發展中的人,教學應分外珍視他們對材料的多元反應,珍視他們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面對發展中的人,教師不再是以現成的答案框定學生思路,不再是以現成的教案圈定預設的線路,而是以學定教,合作探究;面對發展中的人,新課程要求教師不僅要保護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重價值觀的引導和智慧的啟迪;面對發展中的人,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學生看作是可以無限開發和整合的資源庫。

(3)新型的師生關系的構建。新課程致力於建立充分體現尊重、民主和發展精神的新型師生關系,需要教師全身心地真情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學活動和完善個性兩方面共同努力。教師與學生不單是學習的夥伴,還是主動學習的參與者,更是學習的組織者。

(二)對課程評價的全面認識

當前,由於考試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改革,基於考試的「指揮棒」作用,我總在想,課改與考試制度是否矛盾,考試制度始終會是課改的絆腳石。通過深入領會課標的新精神,才認識到考試只是評價的形式之一,考試並不等於評價。

(1)評價的內涵與外延豐富了考試。評價不能簡單地認為就是考試和分數,其實它直接滲透在教師的教學行為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發生在師生交往中的教學評價對孩子學習興趣的影響,學生終身發展的影響,遠遠大於次數有限的考試及其分數。

(2)考試方法和手段本身並沒有錯。真正對學生產生影響的並不是考試分數本身,而是對於考試分數的詮釋和對考試結果的處理。我們應關注的是考試結果處理的問題。

(3)新課程更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它倡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杜絕過分強調評價的甄別和選拔功能,鼓勵建立以「發展功能」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針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新的評價體系來科學地評價學生素質的發展狀況,評價學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

二、新課標指導下的語文教學實踐

(一)從課堂新用語看我校教師教學方式和觀念的轉變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改革舊的教學方式。我校的語文教師在學習了語文課程標准後,自覺地改進教學方法,力求在課堂教學中體現新的教學理念,僅從課堂上出現的新的教學用語中就可見一斑。下面試析幾句最常用的課堂用語。

1.「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教師在課堂上問:「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能對學生學習的難點和疑點有充分的估計和了解,並按學生的思路設計教學,既增強了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和針對性,更尊重了學生這個主體,還和諧了師生關系。

2.「讀了以後你有什麼感受?讓你最感動的是什麼?」──閱讀教學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整體感悟。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當學生在深入領悟課文的思想感情後,教師問:讀了以後,你有什麼感受?你最喜歡誰,為什麼?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這樣既尊重了學生獨特的閱讀感受、體驗,又培養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3.「你還有什麼想法?你能具體說說(或寫出)自己的想法嗎?」──創造性思維要落實到創造性表達上。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語文教學應當鼓勵學生把創造性思維用規范、清晰的語言表達出來。

三、語文教學中的困惑及相應的對策嘗試

困惑一:我們倡導新課程下的新型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學習,但是,低段學生在合作、探究上常常不好操作,流於形式,缺乏在個體獨立思考基礎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組是好學生一統「天下」,而學困生則「袖手旁觀」;有的學生合作學習時,不會傾聽,不會合作……

對策:在討論前,或先明確分工再合作,使每個成員都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或先獨立思考,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最後形成集體的意見。(2)精心選擇合作學習的內容。選擇的內容要考慮學生之間可能會有不同的認識,有不同的發現等,這些內容往往是教學的重點或難點,是學生靠個體自主學習很難解決的。這樣,才能把學生的個體差異變成一種教學資源,學生才會積極參與合作學習,才會收到相互啟發的功效。(3)加強對合作學習的指導。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不能袖手旁觀,要真正關注學生,深入到小組中去,了解他們合作的效果、討論的焦點、思考的疑難點。教師還應考慮學生需要什麼,如何去引導他們,從而靈活地組織安排下一個活動。

困惑二:傳統觀念下的課堂環節觀與真實課堂教學的矛盾。以往的教學,考慮環節是否完美,是否緊湊。而真實的教學中以學生的體驗、探索為主,由此產生許多預料之外的新情境、新因素、新問題,教師要改變固定課堂環節觀,做到以學定教,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願望,讓師生產生積極的交流,產生互動。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的表現欲強烈,從而往往出現拖堂現象,完不成教學任務,甚至降低課堂效益的現象。

對策:我們嘗試引導學生共同將最感興趣的話題或文中的重點問題提出來討論,而其他的問題可放在課後與學生單獨交流,或將自己的想法寫在紙上再交與老師,對於較為精彩的話語可展覽在語文學習園地內。

困惑三:教材將「基礎訓練」改為「積累運用」,它使語文的人文性體現得更為充分,而在語文的工具性方面,則顯得導向欠明,這樣讓教師難以准確把握工具性訓練的度,尤其針對青年教師來說,就顯得難度更大,這便成為一線教師的一大困惑。

對策:在語文學科中,無論是「人文素質」,還是「工具素質」,都不是獨立於語言文字之外而抽象存在的。我們認為小學是打基礎的階段,教師在教學中,就是要踏踏實實地進行必要的語文基礎訓練:字要端端正正地寫,詞語要一個一個地積累,句子要一句一句地理解,課文要響亮流暢地朗讀,話要正確連貫地說,作文要通通順順地寫,該背誦的好文章要老老實實地背誦……當然更要重視引導學生做大量的課外積累,擴大知識面。

9.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體現新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 當前課堂教學出現的問題

(一)共性問題:

1、把對話變成問答

沒有啟發性的問題充斥課堂,把整體性教學內容肢解得支離破碎,降低了知識的智力價值。把對話庸俗化為問題,用提問的方式去灌,直到學生鑽進教師事先設計好的套子里。

2、為誇獎而誇獎

新課程強調對學生的尊重、賞識,但一味地誇獎學生弊大於利。尤其是教師不假思索,脫口而出的隨意性誇獎不僅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價值導向,反而可能導致學生形成淺嘗輒止和隨意應付的學習態度。

3、把自主變成自流

強調把讀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看書沒有指導、提示和具體要求,看得如何沒有檢查、反饋,由學生一看到底。滿堂看,成為典型的「放羊式」教學。有的一味強調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朗讀方式、合作夥伴,成為典型的「自流式」教學。

4、有活動沒有體驗

課堂中活動外在多於內在,動手與動腦相脫節,目的性差,為活動而活動,有活動而沒有體驗,沒有反思。新課程所提倡的活動是外顯活動與內隱活動的統一,是操作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統一。它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動口、動手、動腦,親自體驗過程。

5、合作有形式而無實質

教師片面追求課堂合作學習這一形式,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目的、時機及過程沒有進行認真的設計,學生由於缺乏平等的溝通與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結果往往是優秀者的意見和想法代替了小組其他成員的意見和想法,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成了陪襯、做聽眾,意見不被重視被忽視。

6、探究的泛化與神化

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在各種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探究性學習。那種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就不需要學生花時間去探究,僅靠聽講、閱讀、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相反,探究的「神化」則是把探究拔高,用科學家的探究性質和水平來看待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一方面表現為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不屑一顧。在實際教學中,表現為不尊重、不信任、不引導,課堂上即使出現了有探究價值的問題,也是草草了事,急於收場。另一方面表現為過分關注和挑剔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把著眼點放在學生「科學基本素養」的提高上,從而導致學生好奇心和探究慾望的喪失。

7、貼標簽式的情感教育與價值觀教育

凸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是新課程的一個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徵,也是教學具有教育性規律在新課程中的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只有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融為一體,才有生命力的。「情感、態顫慶度、價值觀就一門學科而言,是伴隨著對該學科的知識技能的反思、批判與運用所實現的學生個性傾向的提升」。當前課堂上一些教師脫離具體內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人為地、機械地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這種教育是空洞的、無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或無效的。

(二) 小學語文教學存在的普遍問題

1、教師上課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2、學習過程不能啟發學生的思想;

3、把學生擠出了得以培養能力的實踐環節。

二、問題產生的原因

對小學語文老師來說,需不斷學習和理解新課程所倡導的核心理念相關的學生觀和教學觀。只有將新課程理念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自身的解讀,並進行不斷地創新,才茄悉握能將新課程理念不斷地內化為自己的教學行為。

三、思考與分析

(一) 明確相關的新課程理念

1、新課程的核心理念

實現從學科本位、知識本位向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歷史性轉變。即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關注學生的整體人格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發展。

2、新課程倡導的學生觀

簡而言之即:學生是人,是獨特的人,是發展的人。它意味著課堂教學是「以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是「目中有人」的教學,是把學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有權利、有尊嚴、正在成長發展中的人。

(1) 學生本位意識。即一切以學生為本,心中裝著學生,裝著學生的喜怒哀樂、身心健康、人生幸福。

(2)學生主體意識。即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培養和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切實提高學生的主體意識和主體能力。

(3) 學生的個體意陸畢識。即把學生看成是獨特的人,珍視學生的獨特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

3、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

《基礎教育課程綱要(試行)解讀》明確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對教師而言,教師逐步形成了「對話」意識。它意味著上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即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的凸現,良好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

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教學內容的創新與開發的過程,這就是新課程倡導的教學觀。

10. 怎樣理解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

語文素養是整個語文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是整個課標的文眼,在語文課改實驗中有非常特殊的意義,課標強調的是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主要應做好:發掘語文課程的人文內涵,在生活和實踐中學習語文,加強對語言的感性把握,根據漢語、漢字自身特點進行教學;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展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過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閱讀全文

與教師如何理解語文教學中的課程意識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2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