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應遵循哪些基本原則
一、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相統一的原則
學習語文和認識事物是辯證統一的關系,語言文字反映了客觀事物,學生是在學習語文中認識課文描述的種種客觀事物的,加深了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又能更好掌握課文的語言文字,兩者相對獨立,又互為聯系、相互促進。
二、語言文字訓練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原則
語言文字與思想內容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可見「文道統一」是客觀存在。在小學語文課文中,無論是敘事、寫人、狀物、寫景的,都表達了一定的思想內容。
原則的實施
一、遵循思維發展規律,提高教學效率。
1、遵循思維發展規律,包括: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形式思維、辯證思維。
2、培養思維的智力品質,包括: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獨創性。
二、培育創造性思維,增進創新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主動獨創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的思維形式。托爾斯泰說:「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給創造性教學以必要性和可能性准備了優越的條件。
❷ 語文教學規律有哪些
一、漢語拼音「音節」的組構規律。如主要母音a.0.e.i、u.0按開口度大小和聲音響亮程度排列,復韻母ai.ei ,ao .....前鼻韻母an、en.in.un.in,後鼻韻母ang .eng .ing .ong等的排列和構成看似復雜,其實都有「法」可依,它們均由幾個單母音或加鼻輔音「n」、「ng"組合而成,依「法」學習則極易掌握。
二、漢字的「構字」規律。獨體的象形字見形顯義由它構成的會意和形聲字大都有規律可循,特別是佔83%以上的形聲字的組構規律最應讓學生掌握。只有掌握漢學字理和學稿盯生心建學習漢字才會事半功倍,形成識字的能力。
三、文章的章法規律。 把握了 文章橫式結構和縱式結構的一般特徵,那麼,在閱讀教學給文章劃分段落層次時,在學生寫作組建文章的結構時,就不再是很難的事。
四、加強規律意識,善於引導學生去發現和探究知識的規律性,學生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只有掌握了具有規律性的知識。才會形成能力,學習的方法也就更加快捷。例如「品」字形結構的漢字教學薯敬橘,「品」字形結構的同體會意字是教學重點,在教學「品」和「森」字的時候,除了讓學生知道「品」和「森」由三個「口」和三個「木」組成外,還注意揭示出規律,即由一個單字重復幾次組成的字,每重復一次,這個字的意思就加強一次。 漢語中。的「三」常用來表示多的意思,「品」和「森」分別由三個「口」和三個「木」組成,「品」就是表示品嘗了很多口茶,「森」即表示許多樹木的意思。注意揭數團示品字形結構漢字的組構原理,就能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當在運用趣味游戲形式的復習鞏固中,同學都能根據老師教給的規律分別用三個「金」和三個「石」字組成未曾學過的「鑫」和 標「磊」字並且懂得它們的意思是「金子很多」和「石頭很多疊累處」態的意思。顯而易見,學生了解了知識構成的規律性,掌握了學習的 方法,形成了識記品字形漢字的能力。
❸ 如何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進行小學語文教學
在小學教學中語文教學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努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才能提高其他各科的成績,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小學生識字、看書、閱讀、寫作能力,另外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是教師要有愛崗敬業的精神,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精彩的課堂表現,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一、觀念新、素質高的語文教師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前提。「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一句「至理名言」足可以看出教師在教學中佔有著不可估量的地位。教師教學觀念的新舊、素質的高低制約著語文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也制約著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對於用全新思想觀念鍛造的課程標准和教材,教師在實施過程中,如果教師觀念不新,素質不高,那是很難與現在的課標、教材相匹配的,預期的教學目標更是很難達到。因此教師要樹立新理念,體驗新教材,走進新課程,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還應自覺加強自身業務學習,苦練基本功,提高自身語文素質。作為教師,面對新課標,我們應牢牢樹立現代教育的四大觀念:一是樹立新的學生觀,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二是樹立新的發展觀,三位目標整合;三是樹立新的知識觀,選擇、探索、質疑、創新、實踐;四是樹立新的課程觀,開發課程資源。二、實效性強的課堂教學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主渠道,也是實施教學計劃的主要陣地,其質量的高低是決定著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課堂教學效果如何,關鍵又在於備課,因此教師備課要做到四有:腦中有課標胸中有教材心中有教法目中有學生。因為備好課是搞好語文課堂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了解學生、鑽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思路,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花大力氣在備課上,在動筆備課前至少要做到三個明確:明確學生的知識底細,明確每篇課文的訓練重點,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只有知道學生該學什麼,才能弄清楚自己該教什麼,否則,閉著眼睛捉麻雀,只是無效勞動而已。古人雲:「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二十一世紀的語文課堂教學是素質教育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教學中我李殲們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學生的進一步學習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不是自發的,而是需要教師對其進行培養,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又不能僅靠傳授,關鍵還是要在課上進行訓練,因此,語文課上必須讓學生多聽、多讀、多餘頌說、多寫,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每一節語文課,巧設計,善挖掘,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學生就會在不斷積累語文知識的前提下,形成語文能力,在任何情況下(包括各級各類的考試)以不變應萬變,切實提高語文成績。教師上課要尊重「四為主」原則:就是以教師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參與為主環。1、圍繞一條線索:(1)以事情發展順序為線索,就是按照事情的發生,發展,經過和結果的順序。如《落地的紅棗也不能吃》。(2)以時間順序為線索,就是把事情發展過程中比較明顯的時間寫出來,並敘述在此時間內發生的內容.如《一定要爭氣》,重點記敘了童第周在中學讀書和在歐洲留學兩個時期的事.(3)以地點變換的順序作線索,以寫景,參觀訪問過程為內容的文章一般用地點變化順序作線索,敘述時要寫清每個地點上的事情。如《參觀人民大會堂》豎擾鄭不僅按參觀順序來寫,而且以參觀者每到一處的蹤跡開頭,點明參觀的地點,再抓住每一處所見所聞具體描述。(4)以具體的事物為線索,如寫《一個蘋果》把傳來傳去的蘋果作為線索,圍繞蘋果敘述了感人的事。(5)中心事件為線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幹作用,圍繞它來寫一些相關的事,如《養花》圍繞中心事件養花寫了為什麼養花,養什麼花,怎樣養花,怎樣勞動獲得豐收,怎樣享受勞動成果,養花有何樂趣等。(6)以事物特點的幾個方面為線索,如《說茶》一文,介紹了我國是茶的故鄉,介紹了茶葉的種類,喝茶的好處以及茶具的質地和造型。2、理清兩種方法:一是教法——以讀代講,點撥引導。應試教育注重的是如何讓學生學會現成的知識,強調對完整知識體系的學習和掌握。表現在語文教學中,則是教師過分強調對課文的理性分析,忽視了讓學生從整體上對課文內容的欣賞和感悟,忽略了對學生的美讀指導。一篇優美的文章往往在這樣的理性分析下變得支離破碎,導致學生喪失了學習語文的興趣。而以讀代講,點撥引導,目的是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讓學生學會讀書,學會思考,學會表達。擺脫無味的理性分析,讓學生主動活潑地學好語文。二是學法——自讀自語,教師引導。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語文課的教學也應該遵循這一閱讀的規律,在新的課程標准所要求的范圍之內,圍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讓學生在反復的閱讀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3、確保三個到位:一是課外積累和閱讀教學結合的到位。課外閱讀在學生的閱讀中占據重要地位,對學生的文化積累和建構起著重要作用。師要將課外閱讀積累這一活水引進課堂,使課外閱讀為我們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把閱讀與積累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不僅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增加了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使學生一下子置身於文化氛圍中,激發了學習的慾望。同時也消除了孩子學習的畏難情緒,為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說話訓練做了很好的鋪墊。如:案例一:馬克俊老師在講《伯牙絕弦》時伯牙在楚國做宮廷樂師時,楚王君臣飲宴伯牙彈《高山流水》一事;子期死後,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對子期的墳墓,伯牙寫下了一首短歌一事。案例二:蘇會勤老師在講《盾和矛的集合》時開頭的故事《自相矛盾》;周鳳萍老師在講《盾和矛的集合》時講到坦克威力時的一段話,1916年9月15日早晨,在法國的索瑪河畔……二是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到位。《語文課程標准》已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是基礎,人文性是核心,二者如鹽入水,水乳交融。教學中,老師要多次安排對文本的拓展和想像補充等能力訓練,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詞語運用能力,又使學生的想像力得到了發展,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語文課程應臻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它還指出語文課程要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能力,提高他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基於這樣的課程理念,在鑽研教材時,要特別關注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和審美情趣的提高。教師試圖去繁就簡,返璞歸真,回歸語文教學進行語言實踐、發展語文能力的本位。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得到情感的熏陶,抒發美的情感。案例:馬克俊老師在講《伯牙絕弦》時,啟發學生伯牙還會志在什麼?善聽的子期又會發出怎樣的贊嘆?學生思緒飛揚,了大膽的想像;仿照文中的句式津津有味地吟誦起來。(清風徐徐、明月皎皎、楊柳依依、炊煙裊裊、流水潺潺、白雪皚皚、雲霧蒙蒙等)又如:在感悟伯牙失去知音之痛時,老師又啟發學生想像伯牙當時的內心情感世界,通過想像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三是「傳統教學與新課標理念」融洽的到位。粉筆加黑板,似乎看成是傳統教學,可在這傳統工具的基礎上融入了新的教學理念,使課堂更加生動、美麗、有效。法國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這兩者只是形式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課堂氛圍民主和諧,有親和力,教師的多次鼓勵,可以促進和改善學生的學習,提高閱讀效果。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就課堂教學提出了「三大理念」,即: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張揚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培養和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責任。案例:馬克俊老師《伯牙絕弦》的課堂上,我們聽到了「老師都被你讀得感動了。」「你念得比老師還要棒!」「你的想像力真豐富」「你能運用文中的句式來贊嘆伯牙的琴聲」「你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善聽的子期」這樣真實貼切的評價。通過與文言文的「親密接觸」,帶給孩子們一份走進古典文學的驚喜!4、實施四種讀法:一是讀通。認真地把課文讀幾遍,讀准字音,並注意停頓。邊讀邊想想你讀懂了什麼?檢查自學情況。二是讀懂。是了解了,明白了的意思。案例:這篇課文用優美、精練的詞語介紹了南沙群島的迷人及富饒。課文構段比較簡單,都是總分結構。本課生字詞很多,還有很多較繞口的詞,要想全班同學流暢地把課文讀出來,還要認真掃除這些「攔路虎」。5、達到五個讀中:讀中有想像:「鳥語花香」「春夏秋冬」等詞再進行大膽地想像,想像詞中的顏色、聲音、畫面、情節、氣味等,打開了學生想像的翅膀,活躍了學生的思維,為正確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讀中有層次:字正腔圓,讀准字音;讀句子通順,注意斷句;讀具有韻味,搖頭晃腦;文從字順。每一讀我都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由易到難,一步一腳印,一步一落實,而達到使學生會讀的目的。讀中有變化:讀的形式要多樣,如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師生配合讀、范讀等,通過不同形式的讀,讓學生讀出節律、讀出情感、讀出神韻,從而使學生達到愛讀的目的。讀中有拓展:一篇課文,對學生來說,要讀得透徹,必須有背景資料的拓展。課前預習時,我要求學生進行讀的拓展——查找資料,並讀熟資料的內容。背景資料的閱讀,為學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基礎。通過讀中的拓展,使學生讀得明白。讀中有積累:讀懂文課文、背誦課文是對學生的基礎目標進行的落實。通過反復誦讀,學生已對內容了解,我再引導學生由默背、全班試背,再到個別背、師生齊背,這樣積累下文言文,使學生達到能誦的目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如一位高明的指揮,又似一名出色的導演,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老師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課文的的意思。教師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美好的境界。這樣的課堂是有著靈動的生命,有深沉的人文內涵的。我想,課堂的精彩源於老師深厚的文化底蘊,源於老師對於語文的滿腔熱情,源於老師充滿魅力的才氣。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有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凡是學習成績好而且穩定的孩子,都是從小培養形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成績忽好忽壞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在人的學習、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都應該重視學習習慣的培養。習慣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好的學習成績正是靠習慣的力量去完成的,而且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只需教師稍加提醒就能堅持住,它將使學生終生受益。做為語文教師更是有必要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的習慣、規范書寫的習慣、邊閱讀邊批註的習慣、認真、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仔細審題分析的習慣等等。當學生學習出現問題時,教師不要只從表面上、客觀上找原因,還要從學生學習習慣上找原因。有些學困生之所以學習困難,就是因為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中最常見的就是沒有養成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面對今日教育現狀,我們不得不承認忽視學生學習習慣是一大失誤。教師所希望的,與學生的實際相差太大了,比如:你希望他們把字寫端正、寫規范,格式寫正確,學生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他們的寫字距正確有多大差距?又比如:你希望他們看書有個好習慣,動動腦、動動手,再書上畫點記號,寫點批語,留下點思考的痕跡,他們做的如何?有多少人能做到?多少人成為自覺做到?多少人是在老師的強調下做到?多少人還置之不理,無動於衷?又比如:教師一再強調,課前預習,課後復習,這種獨立學習的習慣學生做得到嗎?現在的學生有許多應該養成的習慣,沒有養成,有些習慣不應該養成,倒養成了,無休無止。嚴峻的事實告訴我們,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素質教育的重大任務。忽視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是敷衍了事的教育表現,是不成功的教育。所有教育教學活動的著眼點必須是全體學生,這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需要,也是符合「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的教學規律,是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根本區別。因為素質教育的真諦並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成為統一規格的產品,而是造就充滿活力的,具有鮮明個性的人。因此,只有讓全體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在知識競爭加劇,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要適應不斷變化著的新生活,唯一途徑就是靠自學,靠養成自學的習慣。通過經常學習,自我反省,不斷增長新的能力,適應新時代的需要。因為我們知道,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的永恆主題。我想,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包,多些自由,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喜歡語文,我們的語文課程真正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課堂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具有極強的藝術性,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我們必須以教學理論作指導,經過自己的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完善和創新,熟練地運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提高語文的教學質量。
❹ 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
語文教學大綱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思維方法的學習,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尤其要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語言與思維關系密切,語文教學最貼近思維這個智力核心,語文教學與思維訓練相結合具有全程性和全息性的特點,是語文教學的固有規律和首要原則(以下簡稱語思原則)。
一、語思原則的依據
(一)培養語文能力,首先要發展思維能力
語文和思維不是同一,卻也是統一的關系。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和工具;思維是語言的內核,是語言的形式和內容。兩者是相互依存、緊密相聯的。雖然不斷有人對語言和思維的關系提出新的不同的見解,如形象思維有時可以離開語言,不用語言(如用形態)也可表達思維等等,但總體上都承認語言與思維是相互為用的關系,思維的結果要用語言來定型、交流,語文的發展有活化思維的功能,能促進思維的發展。葉聖陶說:「語言與思維密切相關,語文說得好在於思維的正確。因此,鍛煉思維極其重要。」又說:「多年來人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同時也訓練思想品德,這是當然之理,語文課是教育的一部分,怎麼能不顧到思想品德),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獐時期打下的基礎至關重要。」烏申斯基說得好:「誰要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應該發展他的思維能力。」心理語言學認為語言與思維:「從兩種發展的起源說,總是先有認知而後有語言。認知是個體的和種系的語言發展基礎,沒有通過感知動作對事物特性和事物關系的認識,不可能有表達這些匭和關系的語句。」另一方面,語言「它作為思維的中介而對包括思維在內的整個認知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總之,認知是獲得語言的基礎,語言又促進認知的發展。
(二)語文知識、能力和智力需要協調發展
思維是智力的核心,智力與知識、能力的關系極為密切。提高語文教學的全面質量,需要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智力三位一體,協調發展。這里有必要了解知識、智力、能力等不同的概念。一般說,知識是客觀世界的現象和規律在人們頭腦中的系統反映;智力是觀察、記憶、想像和思維等心理特點的有機結合;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一定疃的方法及其所必須的心理特徵,語文能力指聽、說、讀、寫活動,知識與智力是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
它們的區別是:
1、內涵不同
2、生理基礎不同
3、發展規律不同
它們的聯系是:
1、知識是智力發展的基礎。因為知識是智力的主要因素,「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字詞句篇等語文基礎知識就不可能很好理解課文,寫好作文。
2、智力是學習知識的條件。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制約著掌握語文的速度、數量和質量。
語文能力包括知識、技能(經過反復訓練後在個體固定下來的行為方式)和智力等,知識、技能和智力與非智力都是的要求和基礎。如寫作能力,要具有審題立意,謀篇布局的知識,要有觀察、記憶、想像、思維等短暫疃參與其中,還要有熟練的寫作技能技巧。因此,語文教學要把學習語文知識與發展智力(以思維力為核心)和訓練能力結合起來,要從學習語文知識入手,注重智力開發,落實語文能力的培養。以英國教育家洛克為代表的形式教育派強調教學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形式,輕視基本知識的傳授,以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實質教育派,否認發展學生智力的可能性,強調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傳授在實際生活中有用的知識。他們把知識學和能力培養與智力發展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歷史證明這是錯誤的。我們要用辯證的觀點把知識、能力、智力有機結合統一在語文教學過程之中,全面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因此,語文教學應當與思維訓練相結合。
(三)語文教學要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服務
創新思維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核心。江澤民同志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思維是指運用新觀念、新方法進行獨立思考創造出有社會價值的產品的思維過程,教育心理學家把教與學概括為記憶、理解和思考三個不同水平,認為只有在積極的智力運動中去探求未知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稱為創新教育,達到最高的教學境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語文學要加強素質教育,開發創造潛能,必須加強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的力度。培養創新思維是造就創新型才的必要前提,是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教育工作者肩負的最具挑戰性的歷史重任。當前語文教育界普遍存在著缺少對學生創造力的開發問題,教材、教法和測試都強求統一,「一刀切」,「齊步走」,求異思維、批判精神受到重壓,與高學歷、高競爭、多層次、多變化的人才要求和時代脈搏不全拍。創造學認為:「人人皆有創造力,創造力的水平可經訓練提高。」美國學者哈里特朱克曼在他《科學界的精英》一書中,對10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分析的結論是:完善的智力和人格結構是這些人的共同的心理特徵,包括淵博的知識、超人的記憶力、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極強的綜合思維能力和精湛的實驗技巧等。語文教學對發展學生的這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極為有利,對聚斂思維、發散思維、辯證批判思維、隱喻聯想思維等創造性思維能力都可以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得到經常的有效的訓練。語文教育工作者完全有條件有責任在培養和造就創新人才工程中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做一名光榮的奠基者。
二、語思結合原則的實施
語文教學與思維訓練相結合原則的實施要遵循思維規律和語言規律,根據學生心理特徵尋找最佳結合點
(一)利用思維特點和規律,優化語學教學過程
人的思維具有問題性,概梧性,間接性的特點。思維過程的基本規律是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分析是在頭腦中把整體分解為部分,或者把事物的個別屬性等分解出來;綜合是在頭腦中把事物的各部分或個別屬性聯合起來。把一篇課文分解為段落句子和詞,把詞、句子組成段落,把段落聯結成文章。抽象是提取事物的本質屬性(肯定抽象),舍棄非本質屬性(否定抽象)的過程;概括是把抽象出來的本質屬性聯結起來,達到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分析與綜合是抽象與概括的基礎,抽象和概括是分析與綜合的發展。例如教學曹禺的雷雨,先要分析第一部分是寫三十年後周朴園和侍萍相的見的,第一層寫侍萍以敘述別人中吻訴說自己的悲劇遇,第二層寫周朴園認出侍萍後的惡劣態度。第二部分是寫周朴園與魯大海母子相見的矛盾。然後綜合起來看是一個封建大家庭的錯綜復雜的矛盾。接著要進行理性的抽象,從侍萍身上看到了周朴園的冷酷、偽善,從工人代表大海身上看出周朴園的殘忍、貪婪,同時從侍萍、大海等形象上也預示了人們在覺醒、在斗爭、在批判中具有無比強大的威力。最後進行概括,以周朴園為代表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社會即將崩潰,大雷雨已經來臨,中國社會將發生巨大的變革,一篇課文的教學過程要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與綜合、抽象和概括,是一個極為復雜的思維訓練過程。
(二)遵循思維發展規律,培養思維品質,提高語文教學效率。
1、遵循思維發展規律,包括:動作思維、形象思維、形式思維、辯證思維。
2、培養思維的智力品質,包括:思維的敏捷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獨創性。
(三)培育創造性思維品質,增進語文創新能力。
創造性思維是主動獨創地發現新事物,提出新見解,解決新問題的思維形式。托爾斯泰說:「如果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結果,是使自己什麼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語文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給創造性教學以必要性和可能性准備了優越的條件。
❺ 中學語文教學應遵循的原則有哪四項
一、堅持「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悟能力」為唯一宗旨
閱讀教學不是一種知識體系,而是一種能力建構,閱讀的過程不是一種純客觀的認識過程,而是一種帶有濃厚主觀色彩的感性和理性相統一的感悟過程。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而是對文字所包涵滲透的情感、思想、韻味等等綜合性的體驗和領悟,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個體情感的體驗和領悟。 黑格爾所說道:「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了的,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性化而顯得更動人」。我想,這也就是我們閱讀教學時應把握的感悟,而這種感悟,又恰恰最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這足以說明閱讀教學的唯一宗旨就是培養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知能力。事實上語感敏銳的學生,在閱讀中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豐富內涵,弦外之音,甚至包括連作者自己也難以用語言確切地表達,而又流淌在字里行間的種種微妙之處。比如我校的熊蕾同學就能做到這一點,但是其餘學生很難做到。
這種感悟,不是純知識性的感知,而是對文字所包涵滲透的情感、思想、韻味等等綜合性的體驗和領悟,同時,也是一種獨特的個體情感的體驗和領悟。曹操的《觀滄海》中有這樣描寫秋景的詩句:「秋風蕭瑟,洪波湧起」,在上課中,不同的學生對這句詩意境的感悟各不相同,而從他們不同的理解中,我清晰地看到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和他們對生活、對自身的認識,由此,我感到在閱讀中要重視對學生內心世界的了解,鼓勵學生的奇思妙想和各種慾望,引導他們的最敏銳的發散性思維,「以人為本」,讓他們能自覺不自覺地從作品中尋找、體驗並領悟到某種與現實生活相溝通、相聯系的智慧和美感,並以此去填補文本的閱讀空間。因此,閱讀,不但是讓學生在感悟中認識作品,同時,也在感悟中認識自我,體現自我。
二、切實做到「教學方式和師生角色」兩種轉變
閱讀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的任務不是給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引導學生去探究知識。「引導」實際上是教師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思路和方法。
傳統的閱讀教學最大的弊端是:學生讀書、感悟少,教師提問、分析多;學生自主探究少,教師牽引灌輸多;學生缺乏興趣,教師忽略培養;閱讀訓練不全面;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僵化。新課程改的推行,把我們帶進了教學改革的新時期,推行閱讀教學的改革,要真正實現教學方式的轉變和師生角色的轉變,盡力凸現閱讀教學的個性美。
-
閱讀是閱讀主體對閱讀對象(即作品)的再創造。在閱讀中,只是教師「一言堂」,一味的「教師讀、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是不行的,應讓學生依其自身個性建構自己對文本意義的認識和新發展,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創造性地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去吸收新的知識,用充滿個性的心靈去與作者碰撞,以實現學生的自主建構,以體現閱讀中學生的主體性。
以習得一種語言為學習目標的閱讀教學,還擔負著構築學生「精神家園」、重塑學生「個體人格」、凈化學生「靈魂世界」的重大使命。《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深刻地揭示了閱讀教學的本質。
葉聖陶先生在《文藝作品的鑒賞》一文中談到閱讀教學時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墩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墩站著作者。通過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並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由此可見閱讀教學絕不能僅僅著眼於書面文字,而是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全面的審視和把握作品的顯性意義和直觀圖景,品味、感悟作品的內在意蘊和情趣,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
三、務必要達成「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過程和方法的指導與運用、充分挖掘課文的人文性內涵」的三維目標
新課程的課程目標是:知識與能力的培養、過程與方法的指導及運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滲透三個維度。為了達成這三維目標,遵循閱讀教學的唯一宗旨,切實轉變教學方式和師生角色。我在閱讀教學時堅持以下原則:
原則一、高度重視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首先是重視文本。課本是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依據,任何時候都不能脫離它。盡管我校的教學手段已日趨先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已經廣泛運用,但我還是堅持從具體的教學篇目入手,認真落實好其中的字詞的讀音、意義、用法等。對於文章中包含的文學常識、文體知識等有選擇地讓學生扎實掌握,充分挖掘出文章本身所包含的人文性內涵,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給予適時、適當地引導。
其次是重視積累。一定的語文知識的積累對學生頭腦中的理論知識是一個補充,讓理論知識的框架血肉豐滿,也會讓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個儲備倉庫,在實際運用是能夠信手拈來。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記憶課文中出現的字詞的音、形、意、用法等,此外還讓學生積累一定量的具體語言材料,讓學生對文章中優美、精彩的句子,片斷或是整篇文章進行背誦,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詞彙量。如教學《愛蓮說》這篇課文,我就讓學生背誦整篇文章,除了能體味學習作者的高尚情操外,其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等還要求學生學會在習作中運用。
文中需要記憶的知識,提醒學生不要死記硬背,學會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要求弄懂它的意思和用法,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效率,在運用時也會正確運用了,避免了張冠李戴現象,填補了「根本不懂得學為所用」的空白。
再次要重視實踐。學習知識就是為了能夠運用,培養學生正確、靈活地運用知識的能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形成,所以我在閱讀教學課堂上時常為提拱學生實踐的機會,如朗讀、討論等。例如在教學《陳毅市長》這篇課文時,首先,我在教學中積極投入自己的感情,模仿陳毅的地方口音進行范讀,在陳毅與齊仰之的「當面交鋒」部分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尤其要模仿陳毅的地方口音,使學生對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其次是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挖掘出人作者確實要表達的文性內涵,強調學生要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寫作背景,再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深切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積極與作者對話,尋找情感上的共鳴,提醒學生切記不能憑空捏造、任意誇大。始終堅持以文本為根據,就這樣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同時還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進行了適當的延伸、擴展,給學生以課外練筆的機會,全面提升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原則二、重視過程和方法的指導與運用
「授之以漁」貴在導,為了讓學生親歷學習過程,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自覺掌握知識、形成能力,正確引導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讓他們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我時刻注意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語文學習的方法。如在學習《陳毅市長》這篇課文時,要求學生初讀過程中把握文章內容及主題、在品讀中掌握文章寫作方法、在精讀時分析寫作特色。回答「文章寫了什麼?為什麼寫?」「文章用了哪些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作者採用這些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的好處是什麼?」三個問題,學習完《陳毅市長》這篇文章以後,又啟發學生思考: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齊仰之式的化合物?齊仰之「出山後」會做些什麼?……讓學生用思考、批判的眼光來看待生活。
另外,我在語文教學中還教給學生一般的學習方法,這些方法適用於任何學科的學習,如學習過程中要積極思考,將「學」和「思」結合起來,時刻牢記「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於挑戰權威,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思維等等。使他們在後來的學習中受益匪淺。
原則三、充分挖掘課文的人文性內涵
我的語文教學不僅是講字、詞、句、章等方面的知識,還注重挖掘課文本身的人文性內涵,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培養起他們豐富的情感、高尚的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正確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等。
原則四、為了更好地達成三維目標,我還注意了以下幾點:
第一、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第二、評價學生只注重過程,不太追求結果。
第三、堅持多鼓勵、少批評,注重對學生的正面引導。
四、在閱讀教學中必須堅持「自主性、開放性、探究性、實踐性」四項基本原則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它是人類交往活動中更特殊的一種。因此,交往可以看作是教學過程的一種本質。而在人與人的交往中,每個人都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每個人都是彼此相互認識和交流的對象,每個人都應具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因此,教學中的師生關系不再是「人—物」關系,而是「我—你」關系;教師不再是特權式人物,而是與學生平起平坐的一員;教學便是師與生彼此敞開心扉、相互理解、相互接納的對話過程。我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形成「師生學習共同體」,為了讓學生都能作為平等的一員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進行心靈的溝通與精神的交融。我始終堅持「學生的自主性、內容的開放性、問題的探究性和活動的實踐性」這四項基本原則。這四項基本原則是語文閱讀教學的立教之本、發展之基。
自主性原則
在新課程條件下,我的閱讀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嘗試,主動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閱讀內容和方式,自覺承擔起實現閱讀目標的義務,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開放性原則
為了有效地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我堅持開放教學時空,實現時空共有;開放學習內容,力求內容共創;開放組織形式,實現意義共生;開放探究結果,達到成功共享。
探究性原則
在閱讀教學中,我的學生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在自主閱讀中敏銳地問題、主動地得出問題、積極地探究問題。探究的結論不是教師的傳授或從書本上直接得到的,而是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合作得到的屬於學生自己的結論。
實踐性原則
文學作品本身就來源於生活,是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我竭力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接觸社會生活實際、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並關注身邊的一切,採用「感性經驗——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教學模式,遵循「生活——文學——生活」的原則,讓學生在實踐中閱讀,閱讀後實踐,從而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