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學語文課程的前身是哪一門課程請簡述基本情況。
「大學語文」是建國前及建國初高校面向大一 學生開設的國文必修課,曾名「大一國文」。 後高校院系調整,「大學國文」逐漸被取消。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新開設,定名為「大學 語文」,為高校面向非中文專業所開設的公 共必修課。
2. 什麼是大學語文。該怎樣學
傳統語文教學的套路,無非小學「音、形、義」,初中「字、詞、句」,高中「篇章、結構、段落、大意」,學校把大量的教學時間花在「聽、說、讀」上,學生把主要精力用在讀上,沒有最終落實到寫作上。目前,大學語文教學仍基本延續高中語文教學的套路,繼續搞文學藝術作品的「閱讀與欣賞」,而不是語文實踐技能——應用寫作能力的訓練。所以,許多大學生工作以後「寫不了材料」(特別是專業應用文),寫不好論文,看不懂專業技術工作需要的古文資料,有些善寫者的能力和成就並非大學教育所得,而是「業余愛好」煉成。毫無疑問,大學語文首先是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重點是專業應用文寫作。
「文以載道」,語文的功能在於表達、傳達、傳播、交流、溝通思想,因此,「載道」是語文教學的目的。許多大學生不會寫文章,寫不好文章,不是識字少、讀書少,關鍵是遇事心裡沒底,辦事心裡沒譜,缺思想,缺見解,缺主意,缺乏綜合分析、分類歸納、總結提煉的基本功。原因何在?就是我們的文化教育丟掉了「文史哲不分」的好傳統,這個傳統的核心是「傳道」與「解惑」,心中無「道」,大「惑」不解,何以落墨行文?也就是說,學生缺乏以哲學為「筋骨」,以歷史為「磚石」,以文學為「泥漿」,以文字為工具「建構」文章的能力。所以,大學語文教學要增加閱讀量,增加思想的厚度,鼓勵學生寫讀書心得,強化思辨能力和思想的力度,把學生培養成「真理在手,無所畏懼」的「思想者」。
語言能力的外在表現一是寫,二是講。不得不承認,現在能夠口若懸河、氣沖霄漢的大學生非常少,原因何在?在十幾年語文教學中,學生始終是聽眾、觀眾,而不是演講者,學生缺乏演講和辯論訓練的機會,發言一離開稿件就面臨「失語」。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大學語文教學要訓練學生的演講能力、辯論能力,特別要訓練學生脫稿講話能力,這種訓練中包括演講技巧和心理素質的訓練。
總而言之,大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只有兩個:一是下筆有神,二是口若懸河,讓大學生像個真正獲得「大學之道」者。我深信,為了兩個目標,教育專家們會拿出一整套詳盡的方案
3. 什麼是大學語文 談談你的想法
大學語文是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全書分上、下兩冊,內容包括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應用文寫作四大部分。圍繞培養目標,從社會實際需要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閱讀欣賞、應用寫作、口才表達等能力進行系統的指導和訓練。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又關注學生的情感培育,同時還不忽視應用寫作和口才表達技能的培養。大學語文比起高中時候的更加的寬泛吧,老師不在講題,而是一些介紹比如徐志摩,余秋雨的人物,甚至有些課文涉及的一些野史都會提及,大概是沒有升學的負擔吧,而且我們在期末考試的時候也都是聽容易過的,祝你有個快樂的大學時光。作為一名理科生的我表示:大學沒有沒有上過語文課.
4. 大學語文是指什麼內容
大學語文是普通高等學校的公共課,內容包括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應用文寫作四大部分。
5. 大學語文是什麼鬼
1.三個人分別是白居易、韓愈、李賀。 2.三個作品的原名分別是《琵琶行》《聽穎師彈琴》《李憑箜篌引》。 3.「摹寫聲音至文」對聲音的描摹特別有文采。 4."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說明了三個詩人的三首詩對聲音的描寫特別有感染力,有驚天地、泣鬼神、使人的精神情態改變的效果。
6. 大學語文"課程的前身是哪一門課程
你拍照發一下題目才能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