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讓語文課響亮起來
怎樣讓語文課響亮起來
(一)問題現象:
請看一個老師上《愛蓮說》的教學案例:
介紹「說」「記」「銘」等文體知識和特點——齊讀課文,解決生字詞——學生翻譯句子——分析文章內容(找出直接寫蓮的句子並齊讀,作者對蓮的感情,托物言志的寫法,寫菊花和牡丹的用意,修辭手法,駢散結合的特點)——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地方——課後練習
我想,無論這位老師的個人素質多麼的高,這堂課是失敗的。整堂課只安排了開始的一個齊讀全文,中間的一個齊讀「直接寫蓮的句子」。像《愛蓮說》這樣的短小精煉的美文,缺乏朗朗書聲總不是個味。
如此現象決非個別。
隨手翻閱學生課本,便發現學生學過的課文,周邊的空白處及字里行間都密密麻麻寫滿了字。學生都已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了?不是。學生在書上寫的不是讀書的心得,而是從老師那兒「搬運」過來的「條條」。如各段從第幾節到第幾節、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思考•練習」中各題的標准答案,某某部分用的手法,諸如「以物喻人」「排比」「對偶」等等。
(二)問題思考:
我們的語文課堂為什麼會出現如此沉悶的現象呢?課堂上朗朗的書聲哪去了?
經過調查,我們發現造成目前誦讀較少的原因有這樣一些:
1、學校教育受高考中考的影響很深,誦讀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學習成績,急功近利造成了捨本逐末的現象。
2、學生個人認識的偏差,認為只要分數高就行,而考試是不考朗讀的,默寫又不需要出聲。這樣的認識和做法造成誦讀能力的低下。
3、有的認為朗讀是課外的事,課內要滕出時間傳授知識。所以有的老師總是一味的強調課前預習,把課前預習當作一種法寶。總認為,只要學生能做好課前預習,上課時,就會有足夠的時間來剖析課文,就會很順利的按時完成教學任務。這樣一來,碰到篇幅較短的課文,課堂上還能擠出點時間叫學生默讀或朗讀一、兩遍;若是篇幅較長的課文,那就只有教師講的時間而根本不可能有學生讀的時間了。而背誦要求學生課後自己去「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在我們的校園,這樣的現象和認識並不少見。看來,教改較改,這個不改叫沒改!
既然這樣,我們決定以「怎樣讓語文課堂響亮起來」作為小課題開展探究與實踐。
二、問題研究:
(一)專業學習
1.理論學習
《語文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鄭滾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
在「評價建議」中對朗讀提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悶困朗讀課文,是朗讀的總要求。根據階段目標,各學段可以有所側重。評價學生的朗讀,可從語音、語調和感情等螞叢念方面進行綜合考察,還應注意考察對內容的理解和文體的把握。注意加強對學生平日誦讀的評價,鼓勵學生多誦讀,在誦讀實踐中增加積累,發展語感,加深體驗與領悟。
——摘自《語文課程標准》
以葉聖陶、呂叔湘、張志公為代表的我國現代語文教育大家,在實踐中融匯了傳統教育的精華和國外先進的教育科研成果,形成了我國優秀的語文教學理論和經驗。他們對誦讀教學有獨到的研究和精闢的見解。
葉聖陶先生指出:「國文和英文一樣,是語文學科,不該只用心與眼來學習;須在心與眼之外,加用口與耳才好。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現在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討究上比從前注重多了;可是學生吟誦的工夫太少,多數只是看看而已。這又是偏向了一面,丟開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而不偏。吟誦的時候,對於討究所得的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荊」
——摘自《〈精讀指導舉隅〉前言》
呂叔湘先生也指出:「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任何技能都必須具備兩個特點,一是正確,二是熟練。要正確必須善於摹仿,要熟練必須反復實踐。」 「在我看來,現在的問題,至少以白話課文而論,不是講得太少,而是講得太多。」「語文課既然主要是技能課,上課的時候就應該以學生的活動為主,教師的活動應該壓縮到最低限度。」「講解之外,可以誦讀課文或者做別的練習,可以指導課外閱讀。」
——摘自《關於語文教學的兩點基本認識》、《關於語文教學問題》
2、他山之石:
對於課堂誦讀的訓練,許許多多的教育工作者作了有益的探索。下面是幾位老師的案例。其間既有名師,也有普通老師。
王聚元老師《春》的教學設計::
1、誦讀。理清結構,領會感情。
2、用「同義替換」法指導學生品味、咀嚼課文的語言。
①調換詞語。如「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改為「小草一下子從土裡鑽出來」。
②增刪詞語。如「舒活舒活筋骨」句改為「舒活筋骨,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③改變語序。如「野花遍地是」句忙改為「遍地的各種各樣的有名字沒名字的野花,散在草叢百像眼睛,像星星」。
④改用平實說法。如「不錯的」句改為「不錯的,春風是十分柔和的」
3、誦讀。領會文中的語言文字的精妙。
可以看到,王老師點評摘錄:教學設計注意突出了誦讀,用誦讀法從語言分析方面著手賞析。
《 曹劌論戰》教案(佚名)
一、訓練重點
1、了解詞的古今義差異。
2、背誦這篇課文。
二、創新視點:無提問式教學設計。
三、教學藍圖
1.正讀 2.點讀 3.譯讀 4.品讀 5.理讀 6.背讀
四教學主要過程
教學步驟一:正讀。
l、同學們朗讀課文。
2、教師根據朗讀實況正音。如「間、帛、孚、勺、轍、靡」等可能在正音之列。
3、同學們再讀課文。
4、教師根據朗讀實況糾正語調。
5、同學們再讀課文。
教學步驟二:點讀。(所謂「點讀」,就是從課文朗讀轉向閱讀課文注釋,要求學生「點」著課文注釋,一個一個地讀。)
1、要求同學們認真點讀課文注釋。
2、學生質疑問難,老師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3、教師點出應該重點理解的10個詞
4、學生邊讀課文邊溫習對課文注釋的理解。
5、再朗讀課文。
教學步驟三:譯讀。(所謂「譯讀」,就是同學們自讀課文,自譯課文,讀讀譯譯,譯譯讀讀。)
1、各人自讀自譯。
2、男生讀課文,女生譯課文,讀一句譯一句。
3、女生讀課文,男生譯課文,方法同上。
教師聽學生的讀與譯,指出譯得不當之處。再請同學們質疑。
教學步驟四:品讀。(所謂「品讀」,就是在整體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進行分析、品味、賞析。)
l、教師介紹本文的背景。
2、要求同學們自選角度,談談對課文層次、情節、人物、筆法的理解。發言者可用「……從……可以看出……」的句式說話。
3、學生准備,學生發言,教師點撥、引導。
教學步驟五:理讀。(所謂「理讀」,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突出文言字詞的學習,用「整理」方式,指導學生積累語言的板塊。)
1、教師解說:理讀,是對所學課文的內容進行清理,進行梳理,進行整理,從而形成知識板塊以供積累的一種讀法。這種讀法的好處是有利於積累,有利於提煉,有利於高效率學習。我們學習《曹劌論戰》,重點是理讀課文中的文言字詞。
2、教師介紹學法。指出,理讀文言字詞,其方法是集聚文言字詞的板塊,在辨析中理解詞義。其方法可以有:找出課文中的一詞多義現象,找出課文中(或加上課文外的)同義片語,找出課文中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語等等,這些都要形成一組一組的形式。另外還有一種有用而且有益的方法:根據所學詞的詞義找出能夠進行印證的成語,這是一種雙重意義上的積累。我們今天著重來學一學這種方法。
3、教師示例:「齊師伐我」的「師」的意思是「軍隊」,能夠印證此意的成語有:師出無名,師出有名。
4、同學們活動,理解詞義,找出、想出相應的成語。如:
齊人三鼓——一鼓作氣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教學步驟六:背讀。(所謂「背讀」,就是在課文感知、理解的基礎上背讀課文,背誦課文。)
1、同學們先進行演讀,也就是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表演式的朗讀。
①學生以兩人為一個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進入情境,讀出語音語調。
②學生以兩人為一個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大聲演讀,讀出語音語調。
③將同學們分為兩大組,老師讀課文的非對話部分,學生進行演讀。
2、同學們背讀。
3、用比賽的方式組織背讀。
案例的啟示:多麼精到和有創意的設計!如果我們的老師都像這樣的訓練朗讀,我們的課堂肯定書聲朗朗,同學們的語文興趣愁何不起,語文素養愁何不高?
於永正老師教《翠鳥》一課的片段,勘稱以誦讀促感悟的經典: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第二、三節)
師:誰來讀給大家聽一聽?
生:(讀)「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師插話:「疾飛」讀得好,讓人聽了感到翠鳥飛得很迅速。)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師插話:「輕輕」再讀輕讀慢,讓人感到翠鳥落得很輕。要這樣讀:「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它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泛著微波的水面,等著游到水面的小魚。」(師插話:注意,這時靜極了,讀到「小魚」,連呼吸都要屏住。大家齊讀這一節體會體會。)
(學生齊讀:「它一動不動地……」)
案例的啟示:通過這一教學片段,我們可以看出,誦讀與感悟是相輔相成的。感悟會之於心,誦讀出之於口,心口相應,相得益彰。指導學生感悟課文,就是要讓他們走進角色,體會情感,想像場景。誦讀課文,不過是把自己對課文的感悟用聲音表達出來罷了。
另外,一位參加賽課的老師對於誦讀的感受給我們的啟示很大: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這首詩感情沉鬱,意蘊深厚,非誦讀何以騁其情,非品讀何以展其義?因此,我的賽課教案以誦讀為經,品讀為緯,引導學生准確地領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並進行個性化的解讀以及詩境的再創造。
誦讀古詩,要努力以有聲的語言藝術「復活」古詩的情感、氣韻。具體安排遵循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的原則,既要把握好詩歌的感情基調,避免將詩歌讀得支離破碎,又要有層次地細細浸潤,避免單調空泛。誦讀方式多樣化:范讀、齊讀、個讀、師生互誦、男女生分讀、自由誦讀、集體背誦等。誦讀指導要細致:緊密結合詩歌的情感、氣韻以及詩句本身的特點,從節奏、語速、語氣、重音、表情等方面具體地指導誦讀,使學生的誦讀水平確有提高。
品讀古詩,著重引導學生立足詩歌,讀透詩歌,並自然地穿插一些名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對學生具有個性色彩的合理解讀要予以充分肯定,尤其珍視學生的閱讀初感。引導學生充分地感受、想像,以情感的力量推動學生進入情境,與詩人感同身受,整體把握詩人的人格形象,使學生讀詩的過程成為再造詩境的過程。並通過比較閱讀和即興創作,鞏固學習效果。
(二)教學實踐:
語文組在新制定的「語文課堂教學常規」中,對朗讀進行了明確地規定:
1、多朗讀課文,加強語感,教學中應盡量讓學生讀課文,一節閱讀課讀的總量一般不少於10分鍾。 2、精簡提問,以讀代問。要精心設計提問,要圍繞課文的重點難點提問。3、保證自習課、早讀課時間的朗讀。嘗試課內預習、自學。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是這樣指導朗讀的( 以楊曉英老師的《背影》為例)
(1) 對照文本聽誦,感知文意
配上沉靜、抒情的音樂,教師深情范讀。以求掃清字詞障礙,整體把握感情基調,了解文中四次提及背影,三次流淚,感悟作者筆端流露出的濃郁父愛。同時,老師的范讀也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讓學生感受到美讀能給美文更添一種魅力。
(2) 聲情並茂呤誦,積極點評
《背影》以最平淡朴實的語言承載了最深刻纏綿的情感,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充滿愛意的畫面,如文章5、6、7段甚是感人。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或最受感動的一段,用他認為最美的朗讀再現畫面,再說說他喜歡或受感動的理由。
讀後,請其他學生從文章情感、節奏、語氣、語調上評點同學的朗讀,教師補充。
(3) 蘊含思考的誦讀,體味美境
這父與子的深情,的確令我們感動,那麼,父親是如何讓孩子體會到濃郁的父愛的呢?作者又是怎樣在文中訴子情的呢?我讓學生跳讀並畫出文中寫「父親」舉動的句子和寫「兒子」心理的句子,並要求大聲反復誦讀。學生驚奇的發現了父親舉動的「四個終於」和兒子心理的「三個自然」並有學生發言道:「一個終於,寫滿了父親身心的疲憊煎熬,寫透了兒子惶恐痛苦而又柔情的等待,也寫盡了被歲月打磨之後沉澱下來的父與子之間無言的深情溝通。」 「終於和自然在文章中不經意的反復出現,體現了父子間深沉的愛,於平淡中見神奇」。可見,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體味了「文心」,做到了口誦心悟。
(4) 全神投入的美讀,感悟真愛
先提醒學生注意朗讀技巧,再配上音樂,並要求響亮的、全神貫注的、聲情並茂的朗讀全文,此間有許多學生留下了感動的淚。
(5) 貯蓄誦讀的激情,喚醒靈感
在誦讀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從「仿寫」到「創作」的兩步練習法,引導學生從把握文章的外在表達形式開始,進而把握語言的內在意蘊。如《背影》全文誦讀後,我引導道:「其實世間何止父愛,所有的親情之愛都是感人的,也許你承受著卻沒有發覺,也許你失去了才覺珍貴。請你仔細品味這記憶中的珍寶,說說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愛親情。」由於教學中對文章的多次誦讀,學生心中的熱情和靈感被「聲音」喚起,有一種表達的慾望,紛紛舉手發言,不經意間,學生情不自禁的模仿起來。課後,班裡還有部分學生自發把所感所想寫成了作文,有學生在作文中,把父母爭論「孩子更愛誰」的平凡小事寫的沉鬱而感人,引人深思大有朱自清之風范。
(三)策略研究:
「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裡,先得自己心裡有陽光。」要播灑語言的靈性到學生的心裡,先得教師心裡有主張。我們認為「文字本是肉做的」,有體溫,有生命,有動感。傳達文字生命動感,須誦讀。使文氣相通,養學生浩然之氣,須誦讀。
所以我們主張要正確認識語文學習的特點,讓語文課「響亮」起來!
「響亮」語文就是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誦讀,從而促進學生口頭表達、閱讀理解、寫作等能力的提高。
誦讀,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義為目的的一種出聲閱讀形式,經過大腦指揮口、耳、眼將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調動口、耳、眼、腦等器官一起參與的復雜的思維活動過程。它與的默讀的心理活動方式比較如下:
誦讀:目→腦→口→耳→腦 默讀:目→腦
以上可以看出,默讀程度較誦讀程序大大地簡化了,雖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鍛煉。對培養學生語感和用語音描摹事物、表情達意的能力都大大削減了,也為教師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傾向和認識水平設置了障礙。
《語文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中強調了「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並明確要求:「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優美的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可見,語文教學注重積累,而熟讀成誦是積累的一種好辦法,通過誦讀美文,積累精華語言,積累寫作方式,對寫作能力的提高也很有幫助。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享受朗讀,用心吟誦,使他們的「心」與「文心」相共鳴,就一定要讓語文「響亮」起來!我們始終堅信:誦讀破萬卷,教學如有神。
1、讓「響亮」成為日常習慣、讀書規矩
「敢開口就是英雄」,誦讀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不但要有老師的精心設計還需要學生的全力配合。所以,在新生入學後的第一節語文課上,我們就對學生進行思想動員,掃清思想障礙。
「無規矩不成方圓」,誦讀是一件需要全身心投入的事情,形式和內容都不能忽略。誦讀時必須要求學生精神飽滿:雙手把書立直,坐正身體,眼睛看清每一個字,洪亮的朗讀出來,並體味文章內容。這就是朱熹強調的「整頓幾案,正身體」和讀書「四到」:眼到、口到、手到、神到。只有這樣才能避免有口無心地「念經」,保證誦讀的效果。
「成功只會降臨有準備的頭腦」,在每一個學期開學的第一節語文課上,我們就會擬定學期誦讀計劃,並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掌握主動權,其中不但包括課內文章誦讀,還包括一定量的課外經典材料的誦讀,此外還有一些誦讀活動的舉行日期。
2、讓「響亮」從早讀開始
「一日之際在於晨」,早讀課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陣地,是語文課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讀書習慣的絕佳時間,也是決定學生語文成績好壞的關鍵環節,所以,早讀的「響亮」不可忽視。我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來做,效果較明顯,現總結歸納如下:
(1)早讀課內容納入學期教學計劃
將每天早讀的內容與達到的目的作為備課內容的一部分,針對課本難易深淺的不同情況,有計劃有內容有步驟地指導學生早讀,使每天早讀課與課堂教學目標有機結合。
如:在開學第一次早讀中傳授誦讀符號:逗號、頓號停頓(1拍) 分號、句號、省略號停頓(2拍) 段與段之間停頓(3拍) 連續(⌒ )重讀(▲)輕音(△)升調(↑)降調(↓)快速(—)慢速(---)等等,有了這些符號,學生便於確定基調、處理輕重、調節停頓、控制語速,更准確地傳達出自己對於言語的外部形態和內蘊品格的感受和理解。
預習性課文的誦讀,重在正字正音,為教學掃清障礙。
復習性課文的誦讀,重在有針對性的進行語調、語氣、節奏、輕重等的指導,通過有感情的誦讀,來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對作品的再創作。
(2)聲情並茂的領誦
美國心理學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發現,學生接受信息的總效果=7%文字+38%語調+55%面部表情。可見,老師聲情並茂的范讀會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產生豐富的情感想像,與作者共鳴,與作品中的人物共鳴。因此,教師要重視范讀,並在范讀中做到:「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務期盡情地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當時說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葉聖陶)
在早讀中,老師常常參與朗讀或范讀,有時由教師領誦.同時也可以有意培養一些學生成為有特色的領誦者,為他們的進一步發展打好基礎.使用這種范讀或領誦的方法,直接把正確和積極的「讀書聲」傳遞給大家。
(3)日積月累的擴充式早讀
每天早讀課之前,我安排學生在黑板上摘抄優美語段,美文共賞,作為早讀一部分。學生為此就必須去廣泛閱讀,有意識地去搜集摘錄富有哲理文採的語句。這樣可以督促學生主動去博覽群書,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讓學生感到讀書有味,讀書有趣,書中有奇,書中有理。
(4)一顯身手的競賽讀
人教版課標語文教材後有課外古詩詞背誦一欄,每學習完一首詩歌後,就要求學生背誦,所有詩詞學完背完後,我利用三天早讀課舉辦賽詩會,要求做到不讀錯字,不添字,不漏字,不拖腔;咬字吐詞清楚明白並富有感情,這樣激起了學生的好勝心,他們讀得異彩紛呈,酣暢淋漓,令人陶醉。學生讀出了李白氣吞山河的豪邁之情,讀出了李商隱難舍難分的離情別緒,讀出了杜甫的心憂天下,讀出了劉禹錫的人生哲理……
在一學年的訓練中,學生們愛上了誦讀,他們樂於用它來抒發感情,教室里書聲琅琅,讀書者心無旁騖。
3、讓「響亮」的課堂
課堂是語文教學的閱讀場,課文就是師生的具體閱讀對象,教師怎樣才能准確生動地傳達出作者的「韻外之致」、「味外之旨」,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盡,使學生獲得廣泛的美感體驗呢?記得蕭蘊說:「讀、吟、誦及至唱,是學習語言、體味意味意境不可缺少的過程。」那麼「響亮」的誦讀,將以語文特有的方式,把教學推入一個新的境界——通過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通過讀,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通過讀,強化記憶,培養語言思維能力;通過讀,最終提高感悟語言的能力。同時,通過讀,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教育。
對於像《背影》這樣的現代文名篇,我們強調誦讀;(上文已經舉例)對於文言文的誦讀教學,我們往往採取以下有效環節來完成:
集體朗讀,確立初步的感觀接觸,在無嚴格要求的寬松條件下無任何顧慮的讀課文,以便教師發現文言文學習中存在的字詞句障礙。
教師范讀,結合學生的普遍錯誤進行正確示範朗讀,矯正字音,規范斷句,強調感情。
學生仿讀,強調准確朗讀的重要,也為學生理解文言文內容鋪好基石。
認知默讀,讓學生結合課文注釋理解課文,減少學習障礙,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獲取理解生疏內容的成功感。
激情誦讀,進一步感知熟悉課文,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拔高誦讀要求,作到有情感朗讀。
質疑問讀,學生針對較為熟悉的課文將自己仍無法理解的疑點向老師和全班同學發問,掃清理解障礙,也有助於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環節中,教師可就學生未提及的重點基礎知識向學生發問,充分營造一種民主平等互動的學習探究氛圍。
分組復讀,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通過小組成員復述課文落實理解,這一環節讓學生在輕松而熱烈的氣氛中鞏固了文言文的基礎知識學習。
比賽競讀,創設氛圍提高學生背誦熱情,在文言文背誦的積累中潛移默化的培養文言文的語言感知力和閱讀理解能力,這無疑是文言文學習最根本所在。
朱自清先生說:「在具體教學中,要就各種體裁的文章運用合適的誦讀方法,從而盡顯這種體裁文章的本色」。體裁不同,誦讀的要求也一定有所不同,體裁相同,也教無定法,這也就為後人的誦讀實踐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方法並非唯一,只要能實現目標就行。
三、成效與反思:
1、「響亮語文」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通過長久記憶所誦讀的內容,在口頭表達上起到了一定的輔助作用,在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碰到情境適當時,就會脫口而出。誦讀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強了,他的概括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語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強了。這些能力作用於說話上,學生必然會說得趨於簡明、流暢、連貫、得體、有條理,同時,如果學生經常性地誦讀,其結果必然是熟能生巧,學生就能逐步取得發音清晰、音量適中、感染力強的效果。一般而言,誦讀能力強的學生,他的口頭表達能力也通常比較強。
2、「響亮語文」促進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因為作家的創作總是披情入文,思想情感流露在字里行間,學生反復的把書面文字轉化成有聲語言,學生的頭腦中會連續再現文章中的抒情載體-------藝術形象。這樣一來,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從而產生強烈共鳴。如:在教崔顥的《黃鶴樓》前,我要求學生熟讀成誦,上課時,我驚人的發現,他們不但能夠倒背如流,並早已體味到了崔顥的思鄉之情,發出了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感慨,還能聯系實際談體會和感受,更有甚者,能提及其他詩人詞人的思鄉之作。
3、「響亮語文」激起了學生讀書的熱情
Ⅱ 怎樣打造語文高效課堂
導語:要想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就要對什麼是有效的語文課堂有一定的了解,教學有沒有效率,並不是看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要看學生有沒有學到東西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習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我們由此得出結論,只有學生學到了,學好了才是有效的教學,課堂教學必定要以生為本,以學為本,課堂教學所有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
1.有效備課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前提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於漪說,她是用一生的時間在備一節課。因此,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應充分做好課前准備。
1.1 正確把握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准》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理念出發,將整個目標體系分為總目標(十條)和階段目標(四段)兩部分,但是有些課堂教學設計中,有時卻忽視了每節課、每單元、每學期的具體要求,所以備課時要吃透大綱精神,避免目標設定大而不當,空洞無物,力求做到“教不亂譜”、“學不亂套”、“練不亂陣”。例如《都市精靈》教學目標設計:(1)能從作者的敘述和議論中了解作者的觀點和態度;(2)能對文章中的抒情和議論句發表自己的看法;(3)能結合文章內容和自己的積累談談人類如何與自然界和諧相處。這三個教學目標做到了具體化、能達成、可檢測,切實加強了教學的針對性。
1.2 認真鑽研教學內容
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缺乏對課文的獨特的體驗和見解,不能抓住文章最重要、最適合學生學習和掌握的內容。所以在教學內容方面,要力求做到“懂”、“透”、“化”。“懂”就是逐字逐句去鑽研教材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知識結構和前後聯系。“透”就是融會貫通,運用自如,應對一節課的教材的編排體系、知識結構、重點難點摸透摸熟把握准確,注意突出重點,排解難點。“化”就是在精通教材的.基礎上要內化教材,將教師的思想感情和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融化在一起,真正做到心中有數。如《故鄉》,它不僅有重點,還有難點和要點,而這些又是一個有機的辯證的統一體,備課時忽視不得。《故鄉》的重點是寫閏土和楊二嫂不幸遭遇;難點有好幾處,如自然景物描寫及內容深邃,含義深湛,富有深刻哲理意義的最後一段課文;要點是寫“我”“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經過情況,突出地寫了“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些豐富而重要的內容,只有認真備課,深鑽教材,才能准確把握,深刻理解。
1.3 精心設計教法
新課程呼喚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目前還存在憑經驗照本宣科的現象,有些教師只重教材範文的講解,卻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感情表達,導致學生缺乏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在備課時,應注重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探究學習、體驗學習,結合教材內容、語文教學特點等,設計合適的教學方法。比如,初中學生正處於成長期,都有美好夢想,都有“遠行”的夢和沖動,因此,在《在山的那邊》課程教法設計中,跳出傳統的教學,在進行基本內容的教學後,以“在山的那邊”為主題,讓學生對自己希望遠行的目的地進行闡述,對自己的遠行進行各種想像,並在課堂上與大家分享,或者寫出短文,從而使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2.課堂上的積極互動參與是有效教學的核心
通過師生之間的積極互動,讓學生自然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由被動地接受改為主動地探索、積極地配合、熱情地參與,使語文課成為真正生動有效的課堂。
2.1 巧導新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新課導入如同戲劇的序幕,令學生心馳嚮往;又好比一把金鑰匙,開啟著學生的心扉。新課導入好壞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導入好,可以吸引學生,讓學生對本節課堂教學的重點有所了解,從而有目的的去聽課,更好地掌握知識。反之,則會一上課就讓學生摸不著頭腦,概念不清、主次不明,重難點不分。如教學《故鄉》後再教學《我的叔叔於勒》,我們可以從前面學習《故鄉》的方法導入:“小說的三要素是什麼?小說通過什麼手法來塑造人物形象?塑造了哪幾個人物形象?小說的主題是什麼?”這樣的導語可以引起學生對問題的高度注意,激發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使學生從已知領域較容易地進入未知領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探求新舊知識間矛盾的學習中去。
2.2 巧用探究
“探究型”課堂模式就是在實際教學中,打破書本知識觀點的束縛,通過問題的提出,新材料、新現象的引入和補充,學生的主動參與,讓學生主動參與分析研究,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例如在學習《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和《七子之歌》後,布置這樣一道題:大家知道,香港、澳門、台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領土,你能根據所學的歷史知識來證明這個觀點嗎?(提示:請同學從我國歷史上每一個朝代對港澳台三個地區的管轄方面著手去查找有關資料)這種作業是讓學生從現有資源中主動搜集現成信息,使學生的理念和實踐有效結合,提高了教學效率。
2.3 巧激興趣
中學階段學生對課本知識大多感覺過於抽象、空洞、難以理解,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挑戰慾望強烈、逆反心理強烈是當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這一心理特徵,在課堂上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興趣。例如在教學《陳涉世家》時,預先設置一連串疑問,“你們知道強大的秦國完成統一六國大業後又是怎麼很快滅亡的嗎?”“你們知道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是什麼嗎?”“這次起義的發起人是誰?”“他們為什麼會發動這次起義?”“他們是怎麼分析形勢,又是怎麼發動起義的?”然後步步深入,激發了學生探求的興趣,注意力馬上集中到了所要學習的內容上來,進入新課教學也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2.4 巧點小結
好的小結可使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渾然一體,使知識得以概括和深化,可以誘發學生思維積極,探究深入,可為下課教學埋下伏筆。在學習《爸爸的花兒落了》之後,以“爸爸,我想對您說”開頭寫一小段話。學生在情感被調動的基礎上,情真意切的表達,震撼力學生自己的心靈世界,也震撼了其他聽者,這樣,課文的情感價值也充分的發揮出來了。
3.藉助課後練習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途徑
課後練習是語文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過程,在課堂教學中,藉助課後練習,不僅提高課堂效率,而且還能訓練學生多種能力。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改變傳統觀念,不要總認為課後練習天經地義就是學生在課後的書面作業。在教學中,應將課後練習分散於教學過程的各環節中,靈活處理。
3.1 利用課後練習,設計導語
將課後練習在上課前逐一念給學生,讓學生明白課後練習是概括課文內容和課堂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讓學生總是帶著問題走進課堂,知道這節課重點要掌握什麼內容。例如在講《陳涉世家》這篇課文時,課後練習題1要學生熟讀課文,回答問題;練習題2在理解句意基礎上辨析詞義。這兩個練習題基本上涵蓋了本文所學重要內容。再次,課前導入能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學生帶著問題聽課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把握住學習重點。
3.2 藉助課後練習,拓展課文
康德說:“想像力是一種創造性認識功能。”語文學科有廣闊的想像拓展空間,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這一特點,積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沒有想像就沒有創新。魯迅《孔乙己》一文最後設計了一道練習題,即“孔乙己離開咸亨酒店以後”,讓學生發揮想像、設計孔乙己之死的各種方案。《失街亭》一文最後設計了“失街亭,誰之過?”學生有發表自己見解的空間,只要言之成理,自圓其說,都是好答案。
3.3 藉助課後練習,激發寫作慾望
中學校園里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而在魯迅代表作中,孔乙己、閏土、阿Q、祥林嫂……這些人物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就是因為魯迅塑造這些典型人物時善用、巧用了白描手法。初中《葯》這一單元教學重點是結構分析、主題把握,除此之外,在對課後第三題的語言認真揣摩的基礎上,還應重視人物描寫方法對我們作文教學的借鑒意義。要求學生對身邊人物的留心觀察,結合對名家作品的用心鑒賞,漸漸感到作文不再無語可說了。
新課程的實施為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生機,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進一步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不斷研究和掌握教學中的新思想、新手段,積極推進高效課堂建設,真正做到“傳道有術、授業有方、解惑有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升教學質量。
Ⅲ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應該如何打造
導語: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復雜性活動。“高效”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就是只有更高,沒有最高,是“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對立面;“高效”很難用一把標尺衡量。高效課堂是以學生的需要為起點,以學生的發展為目標的;“高效”課堂是我們的教育理想。在語文教學中,應該以明確的教學目標、正確的教學內容、有力的教學方法完成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語文能力的提高、母語情感的熏陶和語文人生的展開。
一、教師要做到
1、教師要在備課上下功夫,為提高教學效率作精心准備
要實現課堂高效,必須下足課前准備功夫。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而必須備教材、備學生,不僅要花功夫鑽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琢磨教學的重難點,更要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選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於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還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再根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教學的實際需要製作好教學所必須的教具或課件、學生操作的學具等。單就每節課在上課之前對於課堂教學中教、學各個環節,教師、教材、媒介、學生有個精細的設計,包括在反思中遺留問題的講解都應考慮在內。既對實現新課程改革三維目標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實有一個先期的預設保證。
2、教師必須要有很強的課堂駛馭能力
因為這是課堂高效運行的必要條件。
3、教師要會適當使用激勵機制
課堂要面向全體學生。培優補差工作不是課後的工作,而是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有事實表明,利用課余補課的學生的成績並不比不補課的學生成績好。因此,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培優補差工作,補差工作尤其值得我們重視。
4、教師要會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在教學中,適時恰當地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情景及微觀世界的動畫等,能形成一種特定的教學環境和氛圍,拓展了教學空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和改善學生的理解能力。
二、學生要做到
學生課前預習,課堂上嘗試探索、自學等是學生課堂高效率學習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學生大量的自主性學習面前,學生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就凸顯出來。教師要對學生作以下要求,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課前預習習慣
預習不止是把書本看看,還要思考一些基本的問題:是什麼?為什麼?這樣行嗎?跟以前的知識有什麼聯系?等等。這樣,聽課就有的放矢,會抓重點、攻難點,課堂自然就有效了。
2、課堂學習習慣
上課要做到“聲聲入耳、字字入目、動手動腦、用心學習”。要端座在凳子上,起立時要站直;聽課時目視老師,重點內容課本上有的要勾畫,沒有的要記在課本的空白處或筆記本上;老師板書時要目視黑板;老師提出問題時積極思考,敢於發表自己的見解,不明白的問題要及時問老師;書寫時要認真,書寫解答過程要規范,要獨立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討論問題時要主動參與、積極發言。要集中精力緊緊圍繞老師的講課思路用心學習。
3、課後鞏固的習慣
鞏固的主要任務是達到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的過程中提高運用知識的技能技巧,使知識融匯貫通。同時還要通過歸納、整理,使知識系統化,真正成為自己知識鏈條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三、高效課堂的有效實施,是教師和學生合力的結果
1、要有正確的學習目標
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既要考慮班內差生的接受能力,又要考慮中等生及優等生的提高。否則就會導致語文課程性質定位的偏差,造成兩級分離。所以,學習目標的制定必須兼顧好、中、差三個層次。根據因材施教原則,學習目標的制定也要因人而異,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求達到的目標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論。要保證課堂上80%以上的學生掌握80%以上的課堂教學內容。對於優等生我們可以在日日清的拓展題中做一些略帶挑戰性的練習;而對於那些後進生,我們也可以為他們制定一些淺層次的要求,讓他們循序漸進。
2、課堂環節要設計合理
就語文課來說,自主學習互動展示環節的設計基本採用“兩個導學、互動策略、展示方案”的模式。第一個導學,讓學生自主讀課文,讓學生感知課文語言。然後在老師引導下學生再細讀課文,讓學生理解課文語言。第二導學,讓學生品評課文語言,在老師輔導下學生進行綜合訓練,學會運用語言。
3、教學活動要靈活調控
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我們不是倍受關注的亮點,應該把更多的精彩留給學生。要努力縮短學生與老師,學生與教材內容的距離,使他們從心底愛上語文課。還應該充分利用教材、圖片、實物及學生情感體驗來發展學生的思維,增加學生的想像力。
總之,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理念,我們必須立足於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語文,實現有效的、多向的、高質量的互動,從而達到這一最終目標。
Ⅳ 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
《怎樣教語文》讀書筆記今日讀書摘錄:
寫教學反思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備課及實施的總結。認真寫三年教案的人,不一定成為優秀教師,但認真寫三年教學反思的人,必定成為有思想的教師,說不定還能寫出一個教學專家來。
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老師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並引導學生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是一種美妙的境界。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張田若先生說:「閱讀教學,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學生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就證明課文的內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體會出來了。把課文的內容和感情通過自己的聲音再現出來,這是一種再創造, 是賦於作品以生命。師生能讀得人情人境的語文課堂,一定是充滿生機、充滿靈性、充滿情趣的語文課堂。
朗讀的亮點,不僅體現在學生朗讀的聲情並茂上,即「結果」上,更體現在老師的引導上,即「過程」上。
語文課堂教學的「亮點"在哪裡?理解和感受帶進課文中,通過朗讀把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表達出來。這時學生的朗讀生動而感人,最後的落腳點還是讀。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哪裡?語文的味道在哪裡?在關鍵的詞句里,在理解後的朗讀里。
語文教學的亮點在「語文」里,再說具體一點,是在「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書」里。
特級教師李夢鈐說過:「 這法兒那法兒,鑽研不好教材就沒有法兒。」確實如此,當我把教材真正讀懂了,讀出味兒來了,教學方法也就隨之而來了,自然語文課也上得較簡單了。
學習所思:
以身示範,得從老師自身修養開始。語文貴朗讀,引導學生多讀的同時,老師自己也要多朗讀。
Ⅳ 如何讓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設計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部喜歡語文課,是學生的遺憾,更是老師的遺憾。語文老師應該讓我們祖國的文明燦爛之花永遠的綻放,讓學生愛上語文課。我給學生規定了以下幾點:
一、每周兩篇日記,一篇周記。日記話語可以不多,但是要抒寫自己的真情實感。周記可以摘抄可以自己寫。每周六按時上交。評出精華文章,在班級張貼,推薦給校刊。
二、語文課前做好聽寫字詞的准備,每節課前5分鍾聽寫前一節課的字詞內容。要有聽寫本。比一比誰能記憶的扎實。
三、組織朗誦背誦大賽。早讀時間除了預習新課外要大聲朗讀課文,尤其是要背誦課後古詩和課內文言文。隔斷時間就舉行以小組單位的比賽。
周記日記我沒進行改,但是每一篇都是認真閱讀後,謹慎的寫下批語,這些批語大多是鼓勵性的或者開導性的。例如,有時學生說壓力大,學習累。批語:學習就像喝一杯苦丁茶,苦總會苦一陣子,但不會苦一輩子。有時批語可能比學生的日記還長。與學生交流,學生才敢寫,才願寫。漸漸的學生可以隨意的寫自己的想法,表達自己的觀點了,有時還給我提建議,出金點子。
課前聽寫也養成了習慣,每天的積累使得看似枯燥的字詞也化難為易了。有時給學生講幾個象形字,會意字,指示字。「看我們的祖先是多麼的聰明啊,我們的漢字是多麼奇妙啊!」學生漸漸的喜歡上了這些「小部件」。
朗誦背誦表演大賽的舉行更是使學生積極性大增。內容分為課內古詩詞,課外詩詞,抽簽決定。小組自己決定形式,花樣不限。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個個小組大展身手。上台表現的次數多了,學生的這種大眾面前表達能力也提高了,沒有了緊張,反而多了份自信。
第三、重視拓展延伸部分。每節課設計好拓展,使學生的思維真正展開,可以學以致用,可以聯系生活實際。這一部分也是學生最喜歡的部分,不用管對與錯,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你爭我搶,互不相讓。這里也是師生共鳴的部分,很多情況下學生可以激發我的思維,也是我明白了「教學相長」。
經過這一年多的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水平漸漸的提高了。在作文大賽中有獲一等獎的,在全縣朗誦比賽中有獲二等獎的。尤其是在學校公開課上的表現更是令評委和聽課老師叫好。看著他們明亮的眼睛發出智慧的光芒時,看到他們大膽自信的表現時,看到他們形式多樣的展示時,看到他們各不相讓的辯論時……我明白了,這才是我想要的語文課。
語文課應該是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