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語文句子如何斷句

語文句子如何斷句

發布時間:2023-05-31 00:06:33

⑴ 文言文斷句方法技巧

在近幾年的高考語文試卷中,文言文斷句的分值穩中有升。在復習中,我們要充分重視這種題型。

【要點提示】

(一)文言斷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斷句,傳統上稱之為「句讀」。明辨句讀,是閱讀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例:夔一足也

(二)文言斷句的基本原則:

1.要通讀全文,仔細體會詞、短語以及句子之間的聯系。

2.要先易後難,把會斷的句子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斷開。

3.要重視內容,斷完後根據句子的含義、文章的內容再核對一遍。

例: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試一試】

(1)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2)「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3)七十老翁產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
七十老翁產一子,人曰「非」,是也。家業盡付與,女婿外人,不得干預。
【斷句具體方法】

一、名詞斷句法。

通讀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後考慮:什麼人,辦什麼事情,採用胡顫什麼方式,取得什麼結果等。

(找動詞)文言句式中,主謂結構居多,但主語常省略。藉助句子成份,關鍵是抓住動詞,以動詞為中心,找前後結構關系,確定主幹,從而斷開句子。

⑴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寫文章的人,即乎咐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在。其餘的在現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有外交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於現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於「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於「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於己」。

⑵疑問代詞——文言的疑問代詞,問人的有「誰」「孰」「何」;「何」也問事。問事的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

⑶指示代詞——文言常見的指示代詞有「此」「是」「斯」「茲」「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

1、湖陽公主新寡/帝與共論/朝臣微觀其意

2、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為軍師。

2、匡廬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介峰寺間/其境勝絕/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樂天見而愛之/若遠行客過故鄉/戀戀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為草堂(選自《白居易集·草堂記》)

3、(趙困於秦)齊人、楚人投趙。趙人乏食,粟於齊,齊王弗許。周子曰:夫趙之於齊楚/扞蔽也/猶齒之有唇也/唇亡則齒寒/今日亡趙/明日患及齊楚矣/且救趙/高義也/卻秦師歲做純/顯名也/不務為此而愛粟/為國計者/過矣。

4、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後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韓非子·說林下》

譯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點,眼睛不如刻得小一點。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無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無法改小了。辦任何事情都是這個道理,對於那些不能恢復挽回的,開始就得特別謹慎小心,那麼,失敗的可能性就會減少了。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5、匡衡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二、虛詞斷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見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蓋、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語氣詞有:也、矣、乎、哉、與(歟)、焉、耶(邪)等等;

③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而」表轉折而且後面為一個比較長和完整的句子時,「而」字前面要斷開)

④有些復音虛詞大體上都位於一句話的開頭,這些詞前一般要斷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於是、雖然、至於、是故、向使、縱使等等。

⑤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

⑥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例子】

1、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禪山記》)

2、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3、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枵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

4、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

5、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三、對話標志斷句法。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來斷句。

【例】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3、或謂:「郊島誰貧?」曰:「島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詩知之。郊曰:『種稻耕白水,負薪斫青山。』島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無煙。井底有甘泉,釜中嘗苦幹。』孟氏薪米自足,而島傢俱無,以是知之耳。」

4、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4、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四、語序句式斷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對文言文句讀有著非常大的幫助。

①判斷句、被動句、疑問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斷句式;

「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

「為……所……」「受……於……」「見……於……」等被動句式;

②倒裝句的語序最值得注意。

③其他的一些固定格式。 「如……何」「況……乎」「何(以)……為」等固定句式。

例: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例:嗚呼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

【例】

1、子墨子曰:「萬事莫貴於義。今謂人曰:『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一言以相殺,是貴義於其身也。故曰,萬事莫貴於義也。」

2、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庄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食帛。

五、修辭方法斷句法。

文言文也是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兩大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

①頂真: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

【例】具告沛公沛公大驚

【例】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

②對稱:

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嘆曰:「與不期眾少其於當厄怨不期深淺其於傷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國以一壺餐得士二人。」

③反復:

例:「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 (《鄒忌諷齊王納諫》)

這幾句在文章中間隔反復出現,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於斷句。

【練】

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3、光召尚書璽郎/郎不肯授光/光欲奪之。

4、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5、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6、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7、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8、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9、君子之學也/入於耳/臧於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於不足見/終於不可及也。

【另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識,包括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官名等。了解這些知識對文言文的斷句也會有幫助。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斗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六、總分關系斷句法。

依據總分關系可以比較方便地進行斷句。

【例】

1、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2、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

3、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

七、再回首,細檢驗——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

【例】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

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那麼,如何衡量斷句的正確與否呢?下面兩條方法可供參考。

⑴斷句後,意思是否講得通。

例如《師說》中的幾句話,有人這樣標斷: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這句的毛病在於把句中表提頓的「也」誤為現代漢語中得副詞「也」了。錯斷之後,「也固先乎吾」如果還勉強說的過去的話,「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講不通了

又如,《察今》在「刻舟求劍」故事後有一句總結性的話,有人給斷為: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

把「以故」看作「因此」,還可以理解,但後面的「法為其國與此同」又該如何理解呢?

⑵斷句後,內容是否合理。

《師說》最後一段說:「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如果斷為「……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細推敲,就不夠合理了。因為韓柳的古文運動,提倡的是先秦兩漢的散文,「六藝經傳」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僅僅好六藝經傳,是不值得韓愈這樣褒獎的。更何況只有「六藝經傳」才分科,才能稱為「通習」,這里說的李蟠「通習」的是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這些在當時是必讀書目,所以才要「通習」之。

八、重平時,需勤練——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範的文言文,培養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⑵ 語文文言文斷句技巧

讀懂那句話的意思,自然而然就知道從哪斷開了

⑶ 語文斷句技巧

1高中語文斷句答題技巧
1、利用總分關系斷句
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
如《謀攻》的最後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總說分承的寫法了。
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
2、詞性詞義及語法結構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
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准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准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准確斷句。

1、特殊句式與固定結構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2、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
比如北京卷考題:①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⑷ 小學一年級語文怎樣斷句

斷句段伏在文言學習中十分重要,它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斷句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對 文章 的理解,斷句失誤,必然誤解古文原意。那麼小學 一年級語文 怎樣斷句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一年級語文怎樣斷句,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小學一年級語文怎樣斷句

方法 一: 找名詞(或代詞),定句讀。

例如,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舉 事 亦 然 為 其 後 可 復 者 也 則 事 寡 敗 矣。

和現代漢語一樣,名詞或代詞一般也常常作 句子 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可以確定停頓的位置。本句中的「鼻」和「目」就是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據此就可斷出4處,剩下的也就容易了: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事亦然/為其後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後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方法二:找虛詞,定句讀。

古人寫文章,不用標點符號,他們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

1.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凡、竊、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2.句末語氣詞:「也、矣、歟、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3.以、於、為、而、則等連詞常用在句中。

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5.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塵轎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方法三:找對話、引文,定句讀。

文言文中的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

例如,上常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 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方法四:依修辭,定句讀。

頂真、排比、對偶、反復等,是文言文中最常見的修辭方法。這一特點,又為斷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作賓語的詞,在後一句中又作了主語。再如,「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排比、對偶是文言文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這一特點,也為斷句提供了方便。

方法五:依總分,定句讀。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總分、分總的形式,自然可以據此進行斷句。例如,老 而 無 妻 曰 鰥 /老 而 無 夫 曰 寡 /老 而 無 子 曰 獨 /幼 而 無 父 曰 孤/ 此 四 者 /天 下 之 窮 而 無握兄攜 告 者 也。

方法六:藉助句式特點及固定結構,定句讀。

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受……於……」,「無乃……乎」,「得無……乎」,等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文言問斷句的方法

把握內容,先易後難

文言文斷句的基礎在於對通篇文章的領會,因此,我們應當先誦讀這個篇段,力求通過誦讀對全文的內容有個大體的了解,而不要急於答題。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 故事 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後的邏輯關系。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後斷吃不準的部分,對於暫時難以確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後推敲斟酌。

看準虛詞,確定首尾

文言文中,虛詞有多方面的作用,其中有許多虛詞能為斷句提供方便。因此,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例如以下幾種情況:

①經常出現在句首的發語詞有「夫、惟、蓋、凡、且、且夫、唯、盍、若夫」等詞,可在其前面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經常出現在句首的謙敬詞、人稱或指示代詞有「竊、請、敬、吾、余、予、爾、汝(女)、彼、此」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縱使、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若、至若、繼而、然則、雖、雖然、假使、若夫、至於、已而、且夫、乃夫、故、是故」等,在其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是時、昔者、乃今、有頃」等,可以在其前面斷句;

⑤常在句首的復音虛詞有「然則(然)、是以、得無、大抵、何其」等,可以在其前面斷句:

⑥常在句首的疑問詞有「何、誰、孰、安、胡、焉、奚」等,可以在其前面斷句;

⑦經常出現在句末的虛詞有「者、也、矣、耶(邪)、哉、乎、焉、歟、兮、耳、而已」等,可以在其後面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其中成為斷句標志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固定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一個。

當然,我們在以虛詞為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平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平」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弄清句式,找准標志

文言文中有許多較為固定的句式,了解這些固定句式可以幫助我們斷句。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斷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斷句,或表示判斷關系的詞,如「為、乃、即、則」等,也可以為我們斷句提供幫助);「不亦……乎」「孰與……乎」「其……乎…『安……哉…何……為」等反問句式;「為……所……」「受……於……」「見……於……」等被動句式;還有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為」;「無乃……乎」;「可得……歟」;「得無……乎」等。

另外,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已而、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例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句子中的「不……乎」這一句式顯而易見可以幫我們斷句。

又如: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個句子中的「已而」就不能拆散。

注意修辭,熟悉文法

文言文是非常講究修辭的,頂真、排比、對偶、對稱、反復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句式整齊,是文言文的一大特點。利用這特點,我們就可以比較好地斷句。比如:

頂真。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驚。(《鴻門宴》)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兩個例句中都有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我們就可以根據頂真這一修辭來考慮句讀。

對稱。例如: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赤壁賦》)這幾句以對稱的形式出現,如果掌握這一特點,斷句就變得很容易。另外,排比和對偶也是對稱形式的,在此不另舉例。

反復。例如:「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這幾句在文章中間隔反復出現,抓住這一特點,自然有助於斷句。

看準人物,理清對話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語、言、道、白、對、謂」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此類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同時對話中常用的部分謙敬詞如「下官、臣、竊、寡人、妾、愚、君、公、卿、夫子」等也常常出現在句首,也為斷句提供了方便。如:

龐蔥與太子質於邯鄲,謂魏王日:「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培養語感,熟能生巧

熟讀一些典範的文言文,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語感,是提高文言斷句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同時,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有意識地培養斷句能力。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小學語文斷句的策略

1.藉助虛詞斷句法。

古人遣詞 造句 習慣於用虛詞表示停頓或語氣,有些虛詞實際上起到了某種標點的作用。留心這些虛詞的位置和用法,也可以為我們斷句提供參考。例如常見的句首虛詞有:夫、蓋、其、唯、盍、凡、竊、敬、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有: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常見的句末語助詞有:者、也、矣、乎、哉、焉、耶、耳(爾)、歟(與)、兮、而已等,後面可斷句;另外,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 「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以、於、為、則、而」等虛詞,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

我們還可憑借虛詞的作用,來判斷句子的標點。如「乎」「 歟」一般表示感嘆,兼有嘆號的作用;「……者……也」句,「者」錶停頓,用逗號;「也」表判斷語氣,用句號。例如:「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游褒禪山記》)

2.藉助對話、引文斷句法。

文言文中的「曰」「雲」「言」等,是表示人物的對話和引文的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寫全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時,應根據上下文判斷出問者、答者分別是誰,明辨句讀。例如:「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3.參考句式斷句法。

熟練掌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固定格式,如判斷句式(「……者……也」)、被動句式(「見」「……見……於」「為……所」)、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定語後置(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介詞結構後置句(如「急於星火」)等等,可以幫助我們斷句。另外,對「有所」「無所」 「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注意不要把它們拆散,也可減少斷句的失誤。例如: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固定格式: 「不亦……乎」) ②「臣誠恐見欺於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被動句)③「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倒裝句)

4.藉助修辭技巧斷句法。

中學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言文,大多數行文整齊(四六句多),音律和諧,對仗、對偶(稱)、排比、頂真、重疊、反復等修辭格比比皆是。注意到這些修辭技巧,會給我們的斷句帶來諸多便利。例如:①「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廉頗藺相如列傳》)(注意其中「頂真」的修辭手法。)

②「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吾孰與徐公美」「我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注意其中「間隔反復」的修辭手法。)③「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過秦論》)(「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並吞八荒」是排比;「內」「外」是對照,這些都是斷句的主要依據。)

5.依據文體特點斷句法。

文言文的駢體文,以雙句為主,講究對仗聲律,斷句時,在韻腳處斷開,然後依對仗、字數等特點逐句斷開;韻文有嚴格的字數、句數、用韻、平仄、對仗等格律要求,可按其格律斷開。敘事性文章可先將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先整體斷開,然後再依據其意把握特點,斟酌斷句。 議論文 應找到論點、論據,先劃分開,再按其語言句式加以揣摩斷句。

6.巧用句子成分關系斷句法。

在文言文中,動賓結構、介詞結構、兼語結構、定語、狀語與中心詞之間一般不能用標點斷開。連動式謂語之間如果沒有「而」字連接,中間一般應加逗號,如果有「而」字連接,中間就不能用逗號隔開。總之,文言文句子各種成分之間關系較密切,一般不宜斷開,只有在較長的主語和謂語之間,中間才用逗號。

文言文怎樣斷句

一、特殊的文言詞語

1、利用虛詞,幫助斷句

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文章停頓的重要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蓋、凡、且、竊、請、敬」等發語詞和表敬副詞,經常出現在句首;「以、於、為、而、則」等連詞經常出現在句中;「乎、哉、也、矣、歟、焉、耳、邪」等語氣詞經常出現在句尾。

此外,復句中的關聯詞,如苟、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若夫、至於、已而、且夫、乃夫、於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致用在一句話的開頭。頃之、向之、末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久之等表示時間的詞,常用在句首。

例1 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例1可置於句末的虛詞有「焉、也」,可置於句首的虛詞有「夫」,可置於分句句首的虛詞有「以、則、而、故」。據此,考生可以斷句如下:於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2、找出動詞,明確句意

古代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了獨立的句子。考生可以據此明確語句的意思,從而正確斷句。

例2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例2中有「亡」「入」「吊」三個動詞,據此可以將其斷成兩個句子: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二、特殊的文言句式

文言文有四種特殊句式,掌握這些特殊句式的特點,也可以幫助斷句。如判斷句的常見標志為「……者……也」,考生應該在「者」後斷句。

此外,考生還應該掌握一些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3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例3中的「不……乎」這一句式是非常明顯的標志,考生據此可以斷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三、固定片語及引文標志

1、注意固定片語

文言文中有許多固定片語,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考生斷句時,不要把它們拆散,這樣可以減少失誤。

2、注意對話引文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雲」「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時出現人名,以後就只用「曰」,省略主語。在斷句題中遇到對話或引文的情況,考生可以根據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在相應的 提示語 後斷句。

例4 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本例抓住「曰」便可很方便地斷句: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四、常見的修辭手法

古人寫文章時常常運用一些修辭技巧來達到句式整齊、語氣連貫的效果,考生在閱讀文言文時要注意對偶、排比、互文、頂真、層遞、反復等常見手法,並以此作為斷句的依據。

例5 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例5中有緊密相連的相同的詞語,考生可以根據頂真這一修辭手法來考慮斷句:秦王坐章台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

總的來說,考生在解答文言文斷句題時,應該遵循先易後難的原則,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即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地方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集中力量,從不同的角度分析難斷的句子。斷完句後,考生應該再通讀一遍,看是否通順、合理。


⑸ 斷句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斷句么?
首先理解句子意思,然後斷句。
若不理解意思可以藉助以下方法:
①藉助詞性斷句。主語余空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在它們的前後往往要進行斷句;找出動詞或形容詞謂語,就能區分出獨立的句子,從而正確斷句。

②藉助虛詞斷句。句首發語詞有「夫、蓋、至若、若夫、今、凡、且」等,在這些詞前面一般可以斷句。句尾詞有「也、矣、焉、耳、與、邪(耶)、哉、夫」↓等,在其後可斷句。
③藉助對話標志詞斷句。「曰、雲、高岩言」等標志詞後要斷開。
④豎念瞎藉助文言句式斷句。文言文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乎」. .....之有」「孰與.....乎」「為..... ......」等。
⑤藉助對稱句式斷句。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有字數與結構相同的特點,據此也可以斷句。

⑹ 語文斷句怎麼斷

可分四步進行:

1、通讀全文,弄懂大意

首先要正確判斷所要斷句的文體。如果是有故事情節的傳記文,就必須掌握它的大致情節、中心事件和人物間的關系;如果是議論說理文,就要明確這篇文章的論述中心,再根據中心進一步明確前後的邏輯關系。總之,斷句前,必須把所給文段通讀幾遍,盡可能把握篇章大意。

2、循序漸進,先易後難

在熟讀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先斷有把握的部分,後斷吃不準的部分。像本段容易斷開的有 「香爐峰」、「遺愛寺」、 「又甲廬山」、「元和十一年秋」等。較難斷開的有「甲天下山山北峰曰」、「其境勝絕」、「若遠行客過故鄉」等。

對於容易斷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線或標點;對於暫時難以確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後推敲斟酌。

3、藉助「特徵」,巧妙斷句

「特徵」即特殊詞語主要有兩類:一類是「曰」「雲」之類的動詞,一類是虛詞。尤其要注意虛詞,因為虛詞使用頻率高,語法功能強,藉助虛詞,能幫助我們准確斷句。

特殊詞語服務斷句,可概括為如下:「曰」後冒號(:)「哉」後嘆(!),「蓋」、「夫」大多在句首,「於」、「而」、「則」、「以」一般在中間,「耶」、「乎」經常表疑問(?),「矣」、「耳」後邊加圓圈(。),「也」、「者」作用錶停頓,或句(。)或逗(,)酌情看。

4、注意句式,輔助斷句

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或排比,或對偶,或對稱。這種形式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准確斷句,如上述文段中的「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可以根據對稱的句式結構斷成「山北峰曰香爐/峰北寺曰遺愛寺」。

⑺ 語文斷句技巧

一、 斷句解讀

韓愈在《師說》中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習其句讀」就是教學生斷句。中國古代沒有標點符號,一篇文章甚至一本書,都是一個漢字挨著一個漢字地寫下來的,所以前人讀書都要自己斷句,常常在一句話的末了用「。」斷開,叫「句」;在一句之內語氣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給古書斷句也可以叫斷句讀。

二、考點解析

2004年,斷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語文《考試說明》。作為一項能力來考查,2005年復旦大學自主招生試題中也出現了給文言文加標點的題目,2005、2006全國高考有多個省市考了文言文斷句。

斷句是考查文言文的傳統方式,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識,因而斷句能力高低,成了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古人之所以重視斷句,是因為斷句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對文意的理解,斷句失誤,必然誤解古文原意。古書中就有一些記錄斷句不當而造成理解錯誤的材料。《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有這樣一個故事: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聞夔一足(一足,一隻腳。筆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無他異,而獨通於聲。堯曰:「夔一而足矣。」使為樂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這個小故事,對於人們認識斷句的重要性,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三、高考試題回放

(1)用「/」給第一部分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斷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恆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人哉

參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恆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廣東語文卷第12題)

從試卷的得分情況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較差,這實質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語感。缺乏語感的原因無疑是平時只做題不讀書,誦讀得太少,而沒有必要的積累。語文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積累,靠感悟,靠熏陶,對文言文的學習更應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那麼,給文言文斷句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其實,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筆者在文言文斷句教學中,查閱大量資料,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實用的斷句方法。請大家先記住下面的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鑽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後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2. 聯系全文前後看,先易後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後,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後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後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繫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 緊緊抓住「曰」「雲」「言」,對話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雲」「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雲」「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於斷句:

①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於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後都可斷句;

②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後面可斷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苟」「縱」「是故」「於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④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其中成為斷句標志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也有人稱之為情態副詞)一個。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於」,是介詞,詞性變了。「也」,用在句中舒緩語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片語,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於」「足以」「得無」「無乃」「何以」「於是」「然則」等。

6.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後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准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後,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准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准確斷句。

7.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照應,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於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8.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後,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後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後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餘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餘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麼「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後加上一個逗號。

9. 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範的文言文,培養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

⑻ 如何斷句

斷句的基本方法:
1.弄通文意斷句。給文言文斷句,首先要閱讀全文,了解文意,這是斷句的先決條件,如果想當然地斷下去,就容易發生錯斷。通讀全文,搞清屬於什麼文
體,寫了什麼內容,想表達什麼意思。
2.利用對話標志斷句。常以「曰」、「雲」、「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後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
3.藉助文言虛詞斷句。古人的文章沒有標點符號,為了明辨句讀,虛詞就成了重要的標志。尤其是一些語氣詞和連詞的前後往往是該斷句的地方。文言文,
多用虛詞來表達語氣或感情。
句首發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於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經常用於陳述句尾;耶、與(歟)、邪(耶)等經常用於疑問句末尾;哉、夫等經常用於感嘆句尾。其後面一般要斷開。
疑問語氣詞: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詞或固定結構之後,一般可構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
斷句。
復句中的關聯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於、至若、已而、於是、豈、豈非,在它們
的前面一般要斷開。
其它的如:以、於、為、則、而,往往用於句中,在他們的前後一般就不斷句;
4.找出動詞 ,明確句意。古漢語中,句子多以動詞或形容詞謂語為中心。找出了動詞或形容詞謂語,也就區分出獨立的句子,明確了語句的意思,從而正
確斷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題① 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動詞有「亡」「入」「吊」,因此可區分出兩個句子。② 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
,句中動詞有「將」「歸」「賀」,可區分出兩個句子。
5.藉助名詞(代詞)斷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謂賓,而主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一般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後往
往要進行斷句。名詞(代詞)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語和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出句讀了。常見代詞有:吾、余
(表示「我」),予、爾、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6.藉助語法結構斷句。文言語法中有一些固定結構,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與……乎」、「為……所……」、
「受……於……」等,根據這些結構也可斷句。
7.利用總分關系斷句。文言文中常用總說分承或分說總承的寫法,掌握了這個寫法對斷句很有幫助。如《謀攻》的最後一段:「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
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顯然是總說分承的寫法了。再如「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
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這顯然是分說總承的寫法了。
8.藉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斷句。文言中常有對偶句、排比句,抓住這個特點斷句,常能收到斷開一處、接著斷開幾處的效果。
例: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並吞八荒之心當是 時也商 君佐之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橫
而斗諸侯於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這一段文字之中,「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是對偶;「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並吞八荒」是排比;「內」「外」是對照。根據這樣的語言特點,
斷句也就容扒納易多了。
頂真是文言文中常見的形式。句子前後相承,前一句做賓語的詞,在後一句又作了主語。例如:「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覷。」(王充《訂鬼》)根據這一
特點,我們也可以確定句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9.利用對稱句式。解題時,注意古文講究整齊對稱、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數和盯此租相同的結構的特點。如「故福之為禍/禍之為凱兆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句式工整,都為四字一句,據此可正確斷句。
當然,斷句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根據押韻規律斷句、根據間隔反復斷句、特殊句式等斷句,綜合運用這些方法,效果會更好。

⑼ 如何給文段斷句。

每一段的段後用雙斜線劃分。低年級的時候,教給學生在每一段的開頭表明①②。

例如:

①小學語文教材,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時代的變化,小學語文教材也不斷修訂。②有些教材的使用時間較長,但也有些教材比較「短命」,沒有經歷一個完攜並者整的小學周期就被新的教材取而代之了,甚至有的教材編出來以後並未使用。

①1951年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重新編寫或修訂的中小學教材出版蔽老,在全國正式使用。②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版」)第一套全國通用的小學語文教材。

(9)語文句子如何斷句擴展閱讀:

標點符號的用途:

句子,前後都有停頓,並帶有一定的句調,表示相對完整的意義。句子前後或中間的停頓,在口頭語言中,表現出來就是時間間隔,在書面語言中,就用標點符號來表示。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書面語言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確切地表達思想感情和理解書面語言。

標點符辯薯號的基本使用規則:

標點符號是輔助文字記錄語言的符號,是書面語的有機組成部分,用來表示停頓、語氣以及詞語的性質和作用。

常用的標點符號有10種,分點號和標點兩大類。

點號的作用在於點斷,主要表示說話時的停頓和語氣。

位置

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和冒號一般佔一個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現在一行之首。

引號、括弧、書名號的前一半不出現在一行之末,後一半不出現在一行之首。

破折號和省略號都占兩個字的位置,中間不能斷開。連接號和間隔號一般佔一個字的位置。這四種符號上下居中。

著重號、專名號和浪線式書名號標在字的下邊,可以隨字移行。

其他

直行文稿和橫行文稿使用標點符號的不同

句號、問號、嘆號、逗號、頓號、分號和冒號放在字下偏右。

破折號、省略號、連接號和間隔號放在字下居中。

閱讀全文

與語文句子如何斷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03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71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16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09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4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36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5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7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4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988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21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4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5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2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1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0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05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387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51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