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素養指什麼
要學好語文,首先要知道語文是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頒發的,《語文課程標准》上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告訴我們:語文不僅僅是交際工具,而且它本身也是一種歷史深厚的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具體體現。學語文,遠遠不只是學「工具」,而且還應廣泛地吸收人類的文化,為自己的終身發展打下一個精神底子,也就是說學語文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為自己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既然學語文就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那麼我們還必須明白「語文素養」到底包括哪些內容?《語文課程標准》告訴我們,「語文素養」的主要內容有: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感能力和思維能力及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
由上可知,學習語文除了要不斷提高我們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能力,即平常我們所說的聽、說、讀、寫的能力之外,還必須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進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最終使自己逐步形成具有良好個性和文化品位的人。基於以上分析,我向同學們提出以下學習語文的建議:
一 、要認真上好語文課。
怎樣才算認真上好語文課呢?有的同學認為只要自己坐在教室里認真聽講,把老師講的全部記下來就算是認真上好語文課了。其實不然,要認真上好語文課,首先就要把上語文課當作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在老師的指導下主動探索和積極構建知識的過程。既然如此,在上課之前,首先必須要先預習,弄清這節課中哪些問題自己已經懂得或自己雖不懂但自己能想辦法解決,哪搏襲埋些問題自己不懂而又無法解決的,就要把它記下來或做上記號,做到心中有數,上課時才能有針對性地學習。課上要帶著自己不懂的問題與老師、同學們一起共同探討,積極思考,合作解決。不是把老師講的統統記下來,而是有選擇地記,記那些自己不懂的或自己需要的東西(因為老師講課時,為了照顧大多數同學,必然會講一些自己已經懂得而其它同學不一定懂的東西)。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上課時一定要積極大膽地質疑,把你課前預習中遇到的難題及上課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大膽地提出來,不要害羞或怕同學們笑話。可以這樣說,在一節課中,你提出的問題越多,說明你這節課學得越認真。
二、要養成廣泛閱讀的好習慣。
要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單靠上好語文課,學好教科書上的幾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廣泛地閱讀課外讀物,多去書店或圖書館逛逛。因為語文素養中所說的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感能力、思維能力以及品德修養、審美情趣都依賴於廣泛的閱讀。只有廣泛地閱讀,才能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只有在廣泛的閱讀中,才能使自己受到熏陶感染,潛移默化,從而培育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及審美情趣,使自己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同學們在小學、初中九年課外閱讀總量要達到400萬字以上,你達到了嗎?如果還沒有,那就趕快去讀吧!
談到讀書,同學們就會問:書這么多,我們到底首先應該讀哪些書?的確,古今中外的書這么多,一個人一輩子都不可能把所有的書看完,也不可能看懂所有的書。我個人認為,一般中小學生能看懂常見的慣用的書籍、報刊、雜志即可,如各科的參考書,關於當前國際、國內人們普遍關心的種種問題的書報,關於個人修養的書,關於文學的書以及老師推薦的書。對於那些專業性很強的書,待到今後考上大學,搞專禪如業研究時再讀不遲。
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閱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人一輩子需用的事,要養成一種長期閱讀的習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是沒有用的,只有經常閱讀,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不被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所淘汰,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就是這個道理。
三、要養成勤寫作的習慣。
在我們的日常學習過程中,除了要不斷地廣泛地閱讀,通過閱讀吸收人家的經驗思想情感,而且有時需要用文字發表自己的經驗思想情感,這就需要寫作。寫作其實是人的一種生命需要,就像你每天要吃飯睡覺一樣。不知同學們是否有過這樣的體會: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碰到一些使自己特別高興或非常傷心的事,這時非拿筆把它寫下來,心裡才覺得舒服些,就是這個原因。所以我們平時要經常地寫,不斷地練。記日記就是一種練筆的好形式。把你每天的所見、所聞、所思基螞、所感寫成一篇篇文章,拿去發表,這確實是件令人愉快的事。我們學校創辦《長青藤》文學期刊也就是為同學們提供一個發表自己作品,享受創作成果的喜悅的地方。總之,不要把寫作當作是老師強迫自己要做的事,而要把寫作當作是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的需要,是一種享受,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進而形成習慣。一旦這種好習慣養成了,你將受益終生。
四、不專為考試而學習。
這是一個學習目的的問題,前面已經講到我們學習語文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使自己將來成為一個有個性、有品位的人。那麼我們就應該把學習語文當作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將來生存之必須,不管老師考與不考都要認真地去學,只有抱著這樣的思想,你閱讀時才不會只讀教科書上要考的文章,不去廣泛地閱讀課外書籍,你才不會明天要考試了就拚命地猛讀,考完之後,就束之高閣。
五、在生活中學語文。
語文這門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廣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幾乎無時不有,無處不在。如大街上的一幅廣告,你平常打電話,發信息等無處不用到語文。你只要稍微留心一下,生活中無處不是學習語文的地方,無時不是學習語文的時候,所以我們學習語文不應該局限於課本,局限於課堂。其實豐富多彩的生活就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
以上幾點是我根據自己學習語文的體會,向同學們提的幾點意見,也許不一定全對,僅供同學們參考。總之,我認為要學好語文最重要的還是要養成兩種習慣:一種是閱讀的習慣,另一種是寫作的習慣。那種廢書不觀,擱筆不寫,盡在那裡問什麼閱讀方法、寫作技巧之類的,以為一朝聽到了方法、技巧,事情就解決了,語文就能夠學好,那是不可能的。
㈡ 語文素養指的是什麼
語文素養是指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 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語文素養介紹
1、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要點
高中語文培訓資料語文素養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說它包含語文的積累、語感、句式、語法、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一般都能接受,要說它包含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特別是「思想觀念」,可能有人覺得不好理解。
詳解
按一般的理解,「素養」是指「平日的修養」,也指「學識、造詣、技藝、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狀況。此次課程改革,許多學科的課程標准中都採用了「素養」一詞。如,《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准(實驗)》《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均將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放在突出地位,《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准(實驗)》提出要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的總目標中也提出「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
課程標准中採用「素養」一詞,還有這么兩層意思:一是將「素養」理解為「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二是認為基礎教育中各個階段的「素養目標」是有層次差別的。至於大家為什麼不用「素質」而用「素養」,可能是因為「素養」一詞,較之「素質」更具有「後天的教養效果」的意味。
㈢ 語文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的四個素養是:
第一,是語言建構與運用。
這是語文學科獨有的,具有本質意義的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建構語言運用機制,增進語文學養,努力學會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第二,是思維發展與提升。
強調學生通過學習語言的運用,能夠獲得幾種思維能力的發展,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另外,還有思維品質的提升,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
第三,是審美鑒賞與創造。
語文「新課標」要求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並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第四,是文化傳承與理解。
「課標」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與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
語文教學的目的有三個:
①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②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
③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
㈣ 什麼是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概念 提高語文素養途徑
語文素養是指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
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對語文不感性趣,讀文章語感較差,口語表達詞不達意,寫作文是錯字連篇,詞彙貧乏想像力不豐富,就連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較高的學生也存在視野狹窄,文章空洞,而美情欠缺的問題。這一切無不反映出學生語文素養低。由此觀之,語文素養之於語文和學生的發展就顯得尤其重要,那麼如何培養學生語文素養,從一線教學看來,我們可以從平時的語文教學入手,尋找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一些合適的途徑與方法。
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要想使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就必須積極培養學習語文的興趣。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人全神貫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達到廢寢忘食的境地;沒有興趣的學習就會變成一種苦役。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引導學生切實認清學習語文的重要意義;努力使教學有新意,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注意感情的培養,以情激趣;培養學生廣泛的好奇心;通過美感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主動學習;課內語文學習要與課外學習相結合等等。
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可以採用設疑法,以此激起學生的積極思維和求知慾望,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懸念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一種關切的心情,就像章回小說中的「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一樣,使關切的心情變成學習的興趣。感染法,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深入發掘課文蘊含的感情,使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吸引學生從而產生興趣。激勵法,心理學認為,對學生的評價,應以鼓勵為主。多表揚,多鼓勵,可以更好地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動機,從而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誘導法,就是通過採用適當的方法加以誘導,把學生其它方面的興趣吸引到語文學習上來。
二、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閱讀輔導相結合。
(一)、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主要途徑。
「教材是語文學習的載體,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例子。」(趙景瑞:《探索語文教學的真諦》)教材中的課文篇數雖然有限,但卻是學生積累和吸收優秀文化營養的主要窗口。現行的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例有許多是大師級的名篇佳作,文質兼美,屬於經典作品,有一定的蘊涵和深度,經得起吟詠和品味;教材中還有一些極具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的作品,這些作品則能讓學生接受現代文明的熏陶。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憑借它可以對學生滲透思想教育;憑借它可以向學生傳授語文知識,進行知識的積累;憑借它可以去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憑借它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憑借它可以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總之,上好課堂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所在。
1、在課堂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 。
「語感」是學生語文素養中語文能力的重要方面。當一個人在聽話時,能通過快速的感知體驗,比較准確地把握對方言語的主旨要點,體會到言語中蘊含的感情,甚至能聽出言外之意,這就說明他有較強的語感;閱讀一篇文章,能准確捕捉到文章的意旨,也說明有著很強的語感。一個人如有很強的語感,說話時方能做到得體自然,寫文章時才能做到准確達意。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語文能力的高低,語感能力的高低決定語文審美能力的高低。把語感培養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是當今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思想亮點,是一線進行語文教學的前提與基礎任務,還是當前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
語感培養的方法有:1、聯系生活,獲得語感。生活體驗是一種非言語實踐,它包括生活知識經驗、自然風物知識經驗和人生社會知識經驗等的體驗,沒有這種體驗,語感培養就是蒼白的,沒有生命力和表現力的。學生要多接觸生活、多觀察、多體驗、積累生活經驗中的語言材料;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聯系生活實踐,回憶生活經歷,喚起有關表象,進行有關聯想和想像,從中體味言語所構成的情景,領會其中蘊涵的思想感情,獲得准確的語感。如,我在教學《月光曲》一課時,充分利用體驗朗讀,培養學生語感,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體內容以後,我啟發說:「同學們,《月光曲》的譜寫過程是多麼感人啊!快讀一讀,把文中的『貝多芬』換成『我』,邊讀邊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盡情地表達出來!」學生們好奇地捧起課本,如飢似渴地朗讀起來。他們不知不覺進入文本,真正把自己和文本的人物融為一體,細膩的情感如涓涓細流汩汩湧出。當讀到「盲姑娘渴望親耳聽到貝多芬的演奏,卻又怕哥哥難過,安慰哥哥:『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一段時,有的同學動情地說:「多麼善良的姑娘啊,她是那麼通情達理、善解人意。」有的學生說:「真沒想到在這個偏僻的小鎮上,依然有人那麼喜歡我的音樂。她雖然窮,但我一定要滿足她的願望,親自為彈奏。一曲。」當學生讀到「貝多芬……推開門……前面坐著個十六七歲的姑娘,臉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時,震驚地說:「是她嗎?這就是那位善良的姑娘嗎?那斷斷續續的琴聲是出自她的手嗎?她真是身強志堅啊!—這不正反映了貝多芬對盲姑娘的同情、關愛,反映了盲姑娘堅強、善良的品性嗎?
2、誦讀體味,形成語感。要養成反復誦讀,潛心揣摩的習慣。要在充分讀的過程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當今語言學習缺乏充分的朗讀訓練,朗讀的時間,次數太少,這正是學生語感能力弱的症結所在。因此要多讀典範課文,對精彩段落,精粹詩文一定要熟讀成誦,潛心揣摩。要把文章的語氣、節奏、句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例如我在教朱自清的《匆匆》一文時,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朗讀,達到熟讀成誦。然後讓學生說說讀課文後的體會,如果體會不深刻,再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體會情感。最後再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作者的情趣意旨通過富有情感的誦讀表現出來。通過誦讀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領略語言之美,正是培養語感的過程。那麼,熟讀成誦的文章,對學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一個潛滋暗長,積少成多,由感到悟,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樣,良好的言語習慣養成了,語言修養加強了,語感也就具備了。
(二)、輔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是提高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證。
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學生課外閱讀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學生廣泛地涉獵書籍報刊,閱讀各種類型,各種體裁,各種風格的作品。「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隨著網路的普及,還要鼓勵學生上網瀏覽。一個小學畢業生的課外閱讀總量應不少於100萬字。課外閱讀是課堂閱讀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課堂上所學的新知識往往需要課外閱讀的配合來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課堂上所學到的技能可以在課外閱讀中加以運用,作為知識的運用和技能和檢驗。葉聖陶先生曾經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們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顯而易見,廣泛的課外閱讀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增長智慧,提高讀寫能力,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著極大的作用。1、擴展閱讀,多實踐,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每課書教完後,我都要找來與課文有關的材料為學生擴展閱讀,讓他們擴大閱讀量。讓學生有新的感受、新的體驗,除此之外,還上網查閱資料,為學生擴大閱讀量。曾下載文章《安徒生童話》、《湯姆索亞歷險記》、小學生生優秀作文。通過多讀,提高了學生的欣賞水平,也使學生的思想逐漸變得深邃了。
2、 多讀多背,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知識。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講過,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讀書時,教他們莎士比亞的一位外國教授,一上課就讓他們讀,如果不懂,還要讀。就這樣,一堂課讀來讀去,終於領會了莎翁戲詞的妙處了。可見讀,在語文學習中是很重要的。葉聖陶先生多次重申「要養成閱讀的習慣,非多讀不可」,在他的《精讀指導舉隅》一文中,力推「吟誦」。正如詩聖杜甫所雲「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教學中,注意多讀書。在教《百合花》一文中,為了體會通訊員的性格特徵,我讓學生默讀課文劃出表現通訊員性格特徵的語句,學生找到後,反復朗讀體會通訊員的性格特徵,體會描寫好在哪,以後怎樣借鑒寫法,也寫出這樣精彩的作品。由於注意朗讀和體會,學生明確了寫人物性格特徵的寫法。
三、開展語文活動,厚實文化積淀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紙上來得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我國最早的教育著作《學記》中早已提出:「雖有佳餚,弗知其味;雖有至道,弗知真善。」無論何種版本的教材,無不關注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多年的語文教學工作,讓我也深深地感受到:語文知識的積累只有通過具體的活動得以實現,活動是厚實學生文化底蘊的必要途徑之一,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實踐的。
1、每日一句的積累,古詩名句、歇後語、成語典故,名言名句作為課堂檢驗的重頭戲,學生在積累的過程中發現了漢字里蘊含的審美價值,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有利於教育教學的開展,更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情。
2、不定時的舉行朗誦會,有詩朗誦,經典文本的朗誦,張志公先生曾說過:「詩的語言,音調和押韻,念起來給人以極大的快感」。結合課文新課標,精選優秀古詩文作品,每次分組舉行,汲及寫景、立志、惜時、做人等方面,要求學生熟讀並背誦,並要求學生能夠談出自己的見解,此活動增加了積累,鍛練了語文,陶冶了性情培養了審美能力和性趣,增加了文化更深的認識。
3、每日的一句,全班同學都參與「我喜歡的名句」活動,每天由一位同學將喜歡的名句寫在相應的專欄里,其餘的同學可以寫也可以為自己選擇,將自己喜歡的名句放到摘抄本,日記或作業本的封面,通過這項活動,使同學們從平淡的文學世界走向了心中的殿堂,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寫作語文,學生的作品逐漸散發出濃郁的文化氣息。
4、開展閱讀文學經典子籍活動,指導學生閱讀名著也是厚實學生文化底蘊的必由途徑。經典在不同的時期,意義不同。特別是我國歷精典子籍,處在青少年時期要應該作為學習生活重要組成部分,例如《四書》《史記》《公羊傳》等,作為教師的我們每一次閱讀都是第一次接觸一個世界,如同現實中接受新鮮的經驗一樣,許多年以後,也許我們已經忘記了我們讀過的書,可是它已經把種子留在了我們身上,它可以持續地在我們身上起作用。所以在指導學生閱讀時不僅僅是看重書中的情節,更應該是書中所涉及的文學知識和做人的道理,俗語書:「讀一部好書,做完美人生」雖然我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在教的過程中確沒能更好的去引導學生。
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良好的語文習慣對提高語文素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良好的語文習慣有益於人們的身心健康,有助於形成正確的思維方式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種習慣對語言功能的發展,語文規范的形成,語文能力的提高都會起到直接的作用。
培養良好的語文習慣,主要採用這樣一些有效的做法:建立教學常規,在教學之初用一段時間,重點建立教學常規,為學生規定一定的學習語文的規矩,如語文課上怎樣讀書,怎樣提問,怎樣回答……每個老師制定的項目不同,但目的是一個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秩序,培養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教給學習方法,強化訓練,培養良好的語文習慣,先要有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再加以強化訓練,例如,培養預習的習慣,教師在指導預習的步驟和方法,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達到自動的程度,這樣,預習的習慣就養成了。嚴格要求,堅持不懈,良好的語文習慣不是短時間就能培養起來的,不良的語文習慣也不是短時間就能改變的,因此需要時間嚴格要求,作堅持不懈的努力。
因此,在我們的語文教學中應著眼於學生的終自發展,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和思維品質的培養,以活動促使學生去認真閱讀積極研究,積累營養,學生才不至於「陷入與文化根基斷裂的危險」教師要想辦法讓學生喜歡我國的經典子籍以及我們的國文,扶著學生扎扎實實走好語文學習的每一步,力爭讓學生對我們的民族語言有深厚的感情,讀書有鑒別,學語文有「靈氣」寫文章有個性,如果語文教師能為學生打下一個「精神底子」也就能放飛學生明天的夢想。當我們的語文教學真正激發了學生探索慾望,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就會落到實處,語文教學改革才會有光明的前景。但願語文學習成為老師和學生普遍感到快樂和輕松的事情,因為學生有了堅實的語文素養和自由寬廣的語文學習空間。
㈤ 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目標
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目標如下:陵碰
1、小學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的語文能力譽汪如、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
4、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言的構建運用最明顯的就是選擇題的字音字詞、成語搭配題,和後邊的作文,思維的發展就在閱讀理解和大作業中有突出的體現,審美的鑒賞。
可以知道是古詩詞鑒賞、包括作文,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體現在文言文、古詩詞等很多方面。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語言的學習,更加是文化的學習和運用。
㈥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價值意義作用
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等內容。
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個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
培育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心,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學習科學的思想方法,逐步養成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度。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在實踐中學習和運用語文。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相關要求規定:
1、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訂簡單的研究計劃。能從書刊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2、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
㈦ 為什麼要提高語文素養為什麼
在我們普遍的意識中,語文素養好的人,一般都是從小就閱覽、欣賞古今中外的名著,受到其優秀文化的影響、熏陶,在這種過程中不知不覺地陶冶了情操,培養了優秀的品質。他們對真、善、美有自己的鑒別能力,對是非曲直有自己正確的衡量標准,對社會、人生有自己正確的觀點。這樣的人無論他身處逆境,還是春風得意,他都能以一種坦然心態去面對生活,始終能把握好生活的航向。何謂語文素養?在《新課標》中,這樣指出: 「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育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語文素養包含的基本內涵和要素很多。但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從教學工作著手,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談以下幾點個人之見:
一、走進文本,深入解讀,讓學生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精神。
語文課程含有豐富的情感,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的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對學生心靈的震撼是極其深遠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的培養,加深、加強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把學生帶進教材,深入解讀文本,讓學生在閱讀課本的過程中,直接體驗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方法。
有句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文本的解讀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而對文本的解讀直接影響著語言文字的聽說讀寫訓練。聽說讀寫得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要素之一。且是否深入的解讀文本,影響著課堂的流動,影響著課堂的生命。所以深入解讀文本,指導學生個性化的解讀,能更有效的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那如何解讀文本,教弊洞做師需要多重身份進行。
首先我們是普通的讀者,放鬆心境欣賞美文,把文本讀透,把握作者的寫作思路,感悟作者表達的心境,做到胸中有書。其次我們要以學生的身份進行文本解讀。我們以學生的思維,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學生讀了文本會產生怎樣的感受,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學生感到的疑惑,難點重點在什麼地方,然後再思考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能給學生啟發與引導等等。再次我們還要從作者的角度進行文本的解讀。設身處地的站在作者的角度,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寫作意圖,寫作思路以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抓住重點的詞語、句子或者段落。深深的鑽進文本,品味體會作者的情感,與其在心靈上產生共鳴。從而實現真正的解讀文本。當然文本的解讀還需要我們找准一個合適切入點,《我的戰友邱少雲》的文本解讀,可以抓問題來解讀,引導學生抓住「我們趴在地上必須紋絲不動」顫猜一句,這樣提問:「紋絲不動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必須紋絲不動呢? 邱少雲是如何紋絲不動的呢? 這說明什麼?」這些問題是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鑰匙,不僅可以取代教師的分析,而且幫助學生進一步抓住文章中心,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再如抓關鍵的語句來解讀文本,《荔枝》一課中,「母親撲哧一聲笑了,筋脈突兀的手不停的撫摸著荔枝,然後用小拇指甲蓋劃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剝開……捨不得吞下……」抓住這樣的重點句段,。「不停地撫摸」「小心翼翼」「托著」「愛憐地望著」「不住地」這些詞語,把母親對荔枝的喜愛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細致的描寫使我們眼前浮現「母親筋脈突兀的手撫摸荔枝,嘗到荔枝後孩子般的笑臉」那生動的情景。文章巧借荔枝表現了這位偉大母親的品質,而兒子的孝心也使母親對這荔枝格外珍惜,細細品味。真可謂細微處見真情。
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我們應盡量做好閱讀主體的能動作用,運用已有的對文本解讀的經驗,跨越時空,引導學生與文本的主體——作者達成心靈的共識,形成思維的共鳴,讓我們課堂流動起來,更有生命力。在教學中,進行多種形式的表情朗讀,展現課文描寫的形象,抓住課文中有一定內涵的詞句即「傳神之筆」進行體會,落實語言文字的綜合訓練。這樣做,就能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走出文本,拓展閱讀,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語文素養是學習所有科學知識、從事各種社會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礎素養。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文本,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閱讀范圍,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豐厚學生的文化底蘊。
首先,在教學中,我們要上好學校開設的租衡閱讀課。在閱讀課上,我們以教材配套的課外閱讀讀物為載體,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邊讀書邊思考」。例如要求學生在讀書的時候用「△」標出優美詞語,用「~~~」劃出優美句子,並寫出簡單的閱讀心得。使閱讀活動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究,調動了學生讀書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我讀書我快樂。特別是在低年級段,就讓學生慢慢養成做好讀書比價的習慣。因低年級學生能力有限,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把讀書筆記做的簡短些,但堅持寫好讀書筆記的意識培養是很重要的。這對學生一生語文素養的提高都是大幫助的。
其次,引導學生進行課外資料的搜集,延伸文本,豐富學生知道,提高語文素養。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鍾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有關的材料,或做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實驗,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學習完《新型玻璃》這一課後,可以開展一個「商品促銷」活動,幫助學生熟悉說明文的寫作特點,訓練學生用說明的方法來表達的能力。再比如,學完《圓明園的毀滅》一課,學生可以在網路課室里觀看圓明園的有關視頻,並讓學生到網上查閱了解圓明園的毀滅過程。這樣既拓展了學生關注社會的視野,也陶冶了學生的愛國情操。
再次,做好課外閱讀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在讀中積累語言,體會讀書的樂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我們在上好閱讀教學的基礎上,對自己所帶的班級,制定長期的課外閱讀的計劃,指導學生有效有序開展課外閱讀,擴大閱讀量,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低年級:童話、神化故事為主。中年級:科普讀物、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為主;高年級:少年版本的中外小說名著為主以及現代散文。組織學生交換閱讀,建立班級圖書角,。定期在班內組織讀書交流會,讓學生匯報讀書心得。也可以師生共讀一本書,利用閱讀課的時間,進行交流。
三、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能力
語文實踐活動,是學生語文能力體現的載體。學生的語文素養,可以通過語文時間活動來進行提升。語文教育是母語教育,有取之不盡的教育資源,有得天獨厚的語文環境。語文一旦與生活聯系馬上就生動活潑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造「語文化」的生活情境:
在教一年級的時候,因為學生年齡比較小,我在引導學生讀好繪本的基礎上,讓孩子們嘗試寫「繪畫日記」。孩子們不會寫的漢字用拼音來代替,圖畫下配有一句話的文字解說。圖文對話,孩子們也有興趣做好。二年級。我訓練學生在父母的幫助下,建立一個「新聞小日記」,把自己觀察的事情,可以寫一兩句話記錄下來,如果自己今天沒有觀察到什麼。就晚上回家記得看新聞袋袋庫,把聽到的事情寫一兩句話。這樣在低年級階段就有了良好的表達基礎,為中高年級的作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另外,組織學生還開主題隊會;辦語文手抄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競賽;經常接觸生活,積極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遊,甚至交友談心寫日記……讓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這都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好方法。
㈧ 語文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是什麼
我們日益認識到,教育不是萬能的,卻在影響人的未來學習與職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而,
的確有必要釐清,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動,尤其是在課程實施中,可以做些什麼,最需
要做些什麼。
「
素養
」
一詞的內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達成的。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
「
核
心素養
」
上。
這決定了,就教育規劃而言,需要落實在人的培養上,即體現人本的需要與時代發展中社會之於人
才的需要。換句話說,未來社會發展和國家意志需要什麼樣的人,教育就應該為此付出努力。
語文科,作為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其責任就是要為教育規劃課程需要完成的總體目標而承擔一部分
任務。基於學生未來發展,以及其學力基礎,要規劃語文科的教學目的,這構成學科核心素養。在
這個獨立學科研究中,我們還需要融入學科意識,即自然需要以獨有性,來讓語文科素養區別於其
他課程。
語文核心素養的研究,
需要雙核的基礎
:
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基礎,
以語文科塑造人的獨立品格與所需
能力為基礎。
研究語文科素養,要突出幾點
:
一是,著眼在現代人的學習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現代屬性。
現代人處於一個特殊人際活動圈子,其文化特徵是鮮明的。具體說,是現代人聚集起來,過著現代
生活,推動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他們渴望發展的也是基於現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現代人與現
代社會,這個特定環境決定了語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應該具有現代文化特徵,在語言表達、思想
價值、思維方法上都要打上這個
「
現代化
」
的烙印。
語文教育的這個
「
現代性
」
,體現在閱讀的語料、認知價值、語言交流、主流價值觀等很多方面。傳
統語文與現代語文在五四運動和葵卯學制下的教育都曾經畫過界:現代語文,以學習白話文為主,
演變而今,在於學習典範的現代漢語;這個語文不是限於國學的,傳統的,歷史的,而要前瞻未來,
本著世界眼光,學習多元文化;這個語文的學習,也需要在注重語感的積累同時,更加重視在有限
時間內的學習有效性;這個語文所塑造出來的人,要能夠較好服務於現代社會的發展,積極構造現
代生活的價值觀與行為規則。
語文是語言學科,就人才類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論,其培養人的特長也歸入語言領域。語文
人,一定是具有語言優勢的,進而發展文學水平、文化水平等。語文學科的學習需要畫出界限來,
這個課程到底要學習什麼?不要讓語文老師變成一個全能選手,什麼都教。這門課程也不可能不所
不包。語文教什麼,這是一個老問題,卻無法解決。語文學習的核心圈,即內核是語言層次。這個
層次的語文,較多關注詞彙、句子、修辭、語法等。任何語言的學習都要由此起步,語文姓語,也
要做好這個本分的事。第二個層次是文章與文學圈子。也就是語言具備了完整形態的表達,具有了
結篇的意義。這就是說,語文科的學習,也把中國歷史上的經典作品、全世界人類歷史上形成的優
秀作品都包容進去了。文章里包容的東西一下子豐富起來,諸如人的生活態度、行為方式、價值觀
等都要包括在其中。而且之於優美語言的審美就變得重要的。文學的意義就在於,把人類最美好的
語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思想等一並裝入文章呈現給大眾,成為教育的樣本。這個階段的學
習對於發展人的典範語言起重要作用。第三個層次是文化和哲學層次。這需要在一個人有了很多人
生閱歷和基礎性的社會認知之後,才可以啟智。這個學習可以延後一點,作為語文科素養發展的後
續事情。語文科讀久了,或許其人的文化滋味就顯著起來。
讀書、寫作,這是語文科的本質性的行為表現。過去如此,今後還會如此。在語文科學習中,也不
要失去母語文化的土壤,古代的經典作品不要排斥。這也是今天我們強調文化傳承的基本意思。只
是文化的學習是延後的事情,在孩子語言發展的初級階段,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太多灌輸過去的書
本和所謂的文化。非要在人的思想奠基之後,有了多維思考和辨析能力之後,才可以把傳統文化里
那些不合時宜的東西剔除出去。
三是,著眼在核心素養,不要過於泛化,超出學科實施力量則就成為學科實現不了的目標。
核心素養,與素養不同。在內涵上都是談素養,可是加上
「
核心
」
,就保留了最重要的東西。語文科
的核心素養是什麼?過去做過很多總結,在知識教學時代,提出過
「
字、詞、句、語、修、邏、文
」
的說法,把語文知識素養用這七個維度的內容進行了概括。現在看,有一點狹隘了。之後,大家普
遍接受行為要點的概括,表現為:聽說讀寫思。聽說讀寫是四種能力,後來覺得思考也是語文科不
可或缺的,就補上
「
思
」
這個重要行為。這些是能力要點的核心。素養的開口更大一點,而且除了裝
入知識、能力之外,還需要把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納入。
我們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層次,談知識核心、能力核心都沒有問題,進一步延展到文學、文化、以
及人文化的時候,很容易收不住口。過去語文科教學越界的時候很多,上成政治課有之,上成歷史
課有之。現在文章的內涵擴展了,新聞、說明文、科技文,各類應用文進來了,於是一些課堂開講
醫學、宇宙學、科學知識等。還有的老師,在語文課,與學生大談人生觀、價值觀,似乎在上哲學
課。
語文科一定要守住語言學習、據於文本,這就是語文課程的核心,其他都是從這里長出來的。在高
學段就增加一些,學習能力強的人都多涉獵一些。而且,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發展,不
能逾越生活基礎、思想基礎。沒到那個歲數,缺乏那個閱歷,缺少思考力,則其語文的認知總是到
不了你要他去的地兒。
四是,基於不同的學段,結合教學發展,進行素養發展的層級化設計
㈨ 什麼是語文素養,包括哪些方面
語文素養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
語文作為一門母語教育課程,既是一種交際工具,也是一扇認識人類文明尤其是本民族精神發展的窗戶。語文學科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上,起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原先限於認知領域的「語文能力」很難全面地概括新時期語文教學的目的和功能,因此「語文素養」的概念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