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達到高效的初中語文閱讀課指導
但並非多多益善,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閱讀課程資源,積極開展閱讀交流活動,結合學生的閱讀現狀及課標為中年段學生提供的閱讀推薦,由仿到創。對這些文章,使學生在假期里能與書好好交往,同學們與書中的人一起經歷成功的快樂。加強對悔前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激發和閱讀方法的指導,在閱讀時間上。在選擇興趣閱讀中。課外閱讀指導要與咐前灶學生寫讀書筆記有機結合。讀書讓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眾多優秀的作品中,我們平時是採用 「讀-記-說-寫」的模式進行引導。讀一本好書就是與一個高尚的人談話,也通過各種途徑取得家長們的支持,到廣闊的生活中去運用語文,推薦課外讀物,去觀察、讀與使用工具書相結全、讀與思結合,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從而實現語文教學的整體優化《語文課程標准》關於閱讀教學明確提出「培養學生廣泛的讀興趣,增加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習慣,提倡少做題,擴大閱讀面?如何為促進學生有效進行課外閱讀提供優質服務研究,同時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1。具體為,及時進行閱讀信息反潰。升華讀書,我們要求每個學生為自己制定學期閱讀計劃。開卷有益、讀好書。3。每個假期督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實現課內外閱讀教育的銜接和整合,是指導寫作的有效途徑。教育學生要保持書本清潔;一起體會親情的珍貴,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經歷失敗的痛苦、去閱讀。使每個孩子每天讀半小時以上的書報,堅持做到時間落實,多讀書,培養自讀能力,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也有積極意義、嘗試人生的挫折……這些都豐富了學生的情感經歷、體會人間的美好。通過閱讀,讓他們從中受到了無形的教育。課外閱讀指導課不能上成課內閱讀課,讀思結合,此項工作積極尋求家長的理解與支持。」新課標進一步明確強調了小學階段應完成145萬字的閱讀量、讀與寫結合。2,習得閱讀方法,應該著眼於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讀整本的書,亦可嘗試進行創衡扮作。每天安排20分鍾語文課讀書,培養閱讀習慣,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養成良好習貫。閱讀為寫作提供了廣泛而豐富的語言材料和寫作範例,每月一次集中盤點大誦讀,到書的海洋里去積累語文。4,提高了審美能力,注意翻書和用眼衛生,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如何有效地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實踐活動,並且積極倡導「溝通課堂內外,從讀到寫,我們精心選擇了多部兒童文學名著推薦給學生,探索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掃清閱讀障礙;一起嘗試生活的滋味。在課外閱讀中讓學生做好四個結合?本課題想通過積極構建新的課外教學模式、讀書與衛生習貫的培養相結合:精選誦讀語段。開學初。只有邊讀邊思,在假期前舉行假期大量閱讀總動員、好讀書
② 如何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
在網路化的學習環境中,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學相整合,是多元信息與語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將為初中語文注入新的活力,為教師傳授知識,學生學好用好知識提供堅實的技術保障,對深化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改革,提高教學效率以及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的培養與養成,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蘇聯教育家說:「有趣味、有吸引力的東西使識記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一倍半。」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發點。只有培養了學生的興趣,才能激發學生高漲的學習熱情。有了興趣,才有利於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但是,興趣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它是在一定的教育影響下啟動發展起來的。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多種感官,實現多渠道信息傳遞,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有利於對知識的記憶和運用。多媒體技術能使語言、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基於一體的功能,情景交融、形聲並茂、生動活潑的美景,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感染力強,創設了逼真的教學情境,令學生耳目一新,更具吸引力,也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極短時間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是整個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使課堂教學更為嶄新,更為廣闊。
如教學《海燕》一課時,播放暴風雨前、暴風雨雨中、暴風雨雨後的生動畫面,加上雷電的聲音,海燕飛翔的身影,立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能突破重難點。
在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個圓的中心,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如果選取最能體現該目標的教學媒體,就能縮短學生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發展,也能達到解決重難點的目的。
如教學《草原》一課,作者是寫自己的家鄉草原很美,學生理解重點句意思有點難。這時可以製作兩組課件進行對比:一組是一片美麗的草原,一群馬、牛、羊,天空有白雲、小鳥,並配上優美的音樂,使學生賞心悅目。另一組是光禿禿的平原,上面有人們砍樹後留下的樹樁,平原旁有一條污染的小河。這樣的對比,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課文中描寫家鄉的美麗。
三、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能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環節大都有教師主宰,學生只能被動的參與學習過程。而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徹底打破了這一局面。在多媒體計算機這樣互動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平等的共享學習資源,在課前、課上可以搜集一些與課有關的內容資料。如教學《巍巍中山陵》一課,可以在網上找一找有關的圖片、視頻。我們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網上豐富的資源進行相關問題的討論,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一些線索,讓學生圍繞主題自己去查詢、獲取、處理資源。學生可以在網上查找自己需要的資料,學會網上在線自學,發揮遠程教育的優勢,提高學習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不僅能學會教師交給的基礎知識,而且懂得怎樣去獲取知識。
四、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有利於激發學生的美感,滲透美育。
學生對於艷麗的色彩、和諧的聲音有一種天然喜愛的傾向。根據這一點,把語文課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過錄像、投影、計算機展現出來,創設一定的意境,渲染氣氛,讓學生感知審美對象,產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清操。這些情感色彩的印記,在觸動學生理智,改善認知行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如《阿里山紀行》《美麗的西雙版納》等展現自然美的課文,藉助多媒體教學,把優美的大自然景觀展現在學生們面前,加上教師聲情並茂的講解,學生彷彿置身其中,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難忘的印象。他們不僅學到了知識,激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還受到了美的情感的熏陶。
五、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能啟發想像,培養創造。
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經常進行想像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遠性、深刻性和創造性。《愛蓮說》一課中,放映一段視頻:「一池荷花開放的各種形態」的畫面,教師再用一段精彩的導語把學生引入情境,學生彷彿身臨其境。這樣學生就可以想像到作者當時的心情,也能給深刻的理解課文內容。在課堂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結合教材內容,憑借想像因素,讓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發展創造力有很大的幫助。正因為如此,愛因斯坦才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六、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能開闊視野,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一堂閱讀課,過去是依靠讀課本這一種單一的形式,學生只能聽老師介紹有關的內容。現在他們可以利用網路,對課文理解、作者簡介、寫作背景、景物描寫等方面進行查找,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選擇相關的內容,在網上進行閱讀,這樣既節省時間,也能了解很多的知識。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為學校的各科教師開辟了廣闊的空間。網路環境下的語文教學有著它獨特的魅力。但我們要牢記:整合不等於混合,整合也不等於簡單的相加。信息技術是為語文學科的教學服務的。並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於信息技術進行整合要實現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教學的有效整合,只要我們語文教師能夠以新的思考和創造性的勞動,去精心搜集、選擇適合教材內容,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電教媒體,選擇適當的教學時機,靈活運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會由「枯燥」型變為「生動」型,學生也能充分發揮潛能,求得最佳「學」的效果。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整合一定能為語文教學改革開辟一條新道路,一定能夠提高學生素質和優化語文教學,為培養創新型人才開拓一片新天地。
③ 如何提高初中的語文閱讀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情境的進入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在這方面,應該說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有著獨特的優勢。因為充分利用多媒體再珊隋境。能有效補充學生原有經驗中的不足。例如教學契訶夫《變色龍》一文,如果學生對變色龍這種動物出於保護自己的本能,會隨環境的變化而變色的特點認識不清,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奧楚蔑洛夫性格中的可憐與可悲.對人物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可笑的層面上。
一段關於自然界中變色龍的錄像,可以迅速幫助學生進入為何稱奧楚蔑洛夫為變色龍的情境。再如,在教學詩歌鄭愁予的《雨說》的時候,如何讓學生感受到當時詩人寫作此詩的歷史背景?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雨的那份對當時孩子們的關愛÷這時可以為學生放幾段春雨的片段,同時在放幾段文革災難不久後的關於孩子們的影片,這樣有助於學生們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也有利於學生們體會詩中的那份關愛。這樣的情境進入,形象、生動,富有知識性.能有效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使學生進入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
(二)根據教學目標,強化課型創新
豐富的教學形式和手段,有利於提高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設計如下一些不同課型:朗讀課型、學法指導課型、文學欣賞課型、活動課型、積累課型、整體感悟課型、自主閱讀課型、思維訓練課型、探究課型、單元組合課型等等。當然.課型的設計要根據教學目標,要著眼於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例如,類似於江河先生的《星星變奏曲》這種內容、形式都很精美的文章,我們可以採用朗讀課型、文學欣賞課型;面對梁啟超先生論證嚴密的《敬業與樂業》這類文章,我們可以採用思維訓練課型、探究課型,如果時間允許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小的辯論賽。
當然,教無定法,根據不同需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創造性地採用不同的一種或幾種課型.以達到理想的教學目標。如在學習《范進中舉》一文時,教師可以將課型設計為課本劇表演,讓同學們自行組合,再進行表演。由於每個人的表演風格不同,使得每個組的表演都各具特色。通過這樣的表演,可以讓學生們加強對范進等人物當時的心理的把握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閱讀教學更是藝術中的藝術。
模式是多種多樣和靈活多變的,可因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及教學對象和條件的不同進行不同的設計和選擇,但不管何種模式,其宗旨是不變的,那就是以學生為主體。作為教師,要關注學生個人的情感體驗,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引導和激發學生主動閱讀、積極思考;讓學生用心靈感悟作品,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讀出個性,讀出自我。
(三)培養學生閱讀積累的習慣
厚積才能薄發。葉聖陶先生也講過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語文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積累語文知識的習慣。沒有語文知識的積累,語文閱讀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無米之炊、無本之木。語文教師應當在精心選擇的基礎上,增加課文中要求學生必須會讀、會寫、會用的詞語的數量。
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長期不斷收集課內外詞彙。培養學生勤摘抄、勤做讀書筆記的習慣。摘抄是閱讀積累的一種有效方法,持之以恆地做好這個工作,會使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閱讀的效率。做讀書筆記有一點難度,我們要幫助學生先從簡單的做起。如寫批註、寫心得、作評價等,進而學會做讀書筆記。一定要讓學生明確做讀書筆記的重要性,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閱讀和理解文章。
另外.教師應要求學生有朗讀和背誦的好習慣,其基本要求是准確、流暢、有感情。這樣堅持不懈的訓練可以培養良好的語感。好的語感既可以增強對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將自我的書面語和閱讀材料中的語言相比照,體會到自己的不足。養成良好的背誦習慣,不僅可以鍛煉出良好的記憶力,掌握豐富的知識,還可以不斷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語的文化內涵。
課外閱讀是學生閱讀積累的有效途徑。教師為學生們推薦閱讀的書籍時,不能只有《紅樓夢》、《三國演義》、《鋼鐵是怎樣練成的》,抑或《安徒生童話》、《伊索寓言》這一類的書籍.還應該為學生們盡可能多地推薦一些能反映現實社會、表現當今世界的新書。
(四)閱讀教學要激發學生創新思維
文學作品中皆留有空白,可以允許讀者發揮想像力來填充。可以這么說,讀者有多少種不同的理解,文章就有多少個空白點。語文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給學生填補空白點的過程。課文中的空白點簡單說就是學生對課文產生的疑問,也是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是要幫助學生填充這些空白點。為此,教師要通過各種手段,創設各種情景,來激發學生再創造的慾望,師生共同來填充這些空白點,從而讓學生真正意義上獲得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與體驗。筆者在教魯迅先生的《孔乙己》一文時,讀到課文中他臉上黑而且瘦,已經不成樣子,穿一破夾襖,盤著兩腿,下面墊一個蒲包這段文字時,有意識地啟發學生思考:孔乙己的長衫為何不見了?很顯然,課文沒有直接交代這個問題,筆者的提問卻令當時的課堂氣氛變得相當活躍。學生都積極地思考,爭相來填補老師提出的空白點。
(五)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優化課堂教學
閱讀教學中,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都將得到更好的發揮。而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有賴於師生的有效互動。上新課之前.教師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其利用這個時間,或個人學習或小組共同學習,疏通文字,整理生字詞,玩玩文字游戲;學生可以針對文本,確立1~2項學習目標,並根據目標質疑,學生還可預設1~2個題目,通過小組探討或個人思考.看哪些題目有價值,寫下答案或註明疑惑。課堂上.師生進行互動,共同確立目標,一起探討有價值的問題。如果確實有難點,再由老師點撥。在這樣的教學中,如果學生都能設題、解答了,那麼本堂閱讀教學的目標的達成自然變得輕而易舉,重點、難點也會迎刃而解。
④ 如何上好初中語文閱讀課
1、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教學方法的改進都應建立在引導學生認真思考、主動學習、積極探究這個基礎上。學生的認真思考、主動學習、積極探究是自覺主動獲得知識的前提。所以,閱讀教學應該創設悶芹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情境,可以復習舊知識導入學習新知識,也可以通過設置疑問導入新課學習,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還可以通過講述故事導入新課學習,讓學生在迫切要求解決問題的慾望驅使下學習課文,效果很螞罩畢好
2、提出問題要求
學生閱讀前,教師要設計好學生閱讀課文後應該掌握的問題、知識點,使學生的閱讀有的放矢,不至於盲目的閱讀。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寫作技巧、修辭的運用等。
3、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
加悶褲強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使每個學生在讀中積累知識、發展能力,展開豐富的情感活動,獲得個人感受,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不斷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在我們的閱讀課堂上,「讀書」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賞析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旨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式。如:初讀感知,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自由朗讀的方式,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鍛煉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提倡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的閱讀。同時,在閱讀教學的其他環節中,我們也能聽到學生們那朗朗的讀書聲,感受到語文課堂獨特的生命力。如:七年級語文《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作家老舍用生動的語言描繪了溫和慈善的、充滿詩情畫意的濟南的冬天。學習本文優美的語言和作者的寫法方法是本文的一個重點
⑤ 如何讓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更有效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該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盡管新課標給我們指明了方向,但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現狀依舊堪憂,其效果多數時候任屬無效或低效。
一.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現狀
主要表現在:
1.以「教」代「讀」。教師在課堂上的閱讀教學觀念陳舊落後,教師以教材為中心,教學的目的和過程是學一篇解析一篇。在課堂教學中,老師為完成教學任務,只看重問題的探究、知識的拓展,輕視學生的當堂閱讀,時常只是讓學生粗略地「掃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問、去分析、去歸納,最後給學生幾條規律,讓學生背背,老師「教」的太多,學生閱讀時間太少,很少真正走進文本。課堂因而造成學生的文化積淀太淺,缺乏語文功底。
2.以「考」代「讀」。為應對各次考試,教師將所要教學的課文,按照考試閱讀模式訓練學生,要求學生熟記難寫的字詞,背誦有關的文學常識及名言佳句,作一點理解性的歸納。把語文當做訓練,後果嚴重:敗壞學生的口味,將學生逼向「地下」,喪失思考,缺乏個性:為結論而教,學生語文感覺已經鈍化,閱讀已成為枯燥乏味的技藝,一種望而生畏、做而生厭的訓練。這種閱讀教學的八股使學生缺乏閱讀興趣,難以和文本對話及情感交流,缺少思維碰撞和審美情趣。不能讓那些充滿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閱讀成為學生的渴求,成為學生的精神享受。
3.重「義」輕「文」。在指導學生閱讀中,大多數教師憑自己的教學經驗,習慣於扎進文意的海洋里,看重的是對文章內容的理解,看重的是對文章內在含義、主旨的體會,忽視了對文章語言表達的體悟和認識,僅有的涉及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詞句「好不好」「為什麼好」這個層面上。學生缺乏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難以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文以載道」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於文中「尋道」「取義」是語文教學的傳統,語文教學重「義」輕「文」由來已久,語文課程改革以來在這方面一直試圖「糾偏」,但效果不佳。
4.課外閱讀量少。初中生(尤其是農村中學)除閱讀課本外,很少接觸到課外閱讀,即使有閱讀的,也只是瀏覽故事情節,自發式的、漫無目的的閱讀,很少有同學認真細讀精品,《中學生必讀名著篇目》形同虛設。它不僅忽視了文學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閱讀質量低下,也使學生逐漸失去閱讀的機會和興趣。
以上種種都違背了人的認知規律,與新課改理念相悖,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語文閱讀現狀。
二.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途徑
1.確定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目標
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有效目標應通過課堂閱讀教學使學生獲得發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三維目標的協調發展。一句話,學生語文能力、語文素養的發展是衡量語文課堂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標准。
在確定每節課的閱讀教學目標前,老師應對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有全面的認識,以確保目標實施的有效性。
根據課程標准要求分解,閱讀能力大致可歸為以下十個方面:⑴ 認讀分析能力。對詞、句、段的認讀理解,准確做出判斷;理解句、段之間的關系,能分析層次、結構、思路。⑵ 整體把握能力。整體理解全文,領會情感傾向,理解寓意,從整體上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基本寫法、表達技巧、人物特點等。⑶ 提煉概括能力。對文段、篇的要點、寫法、思路、人物等進行提煉概括。 ⑷ 闡釋解說能力。能根據題目要求對文章的內容進行說明、解說、闡釋,對圖表、細節、文段(篇)含義以及答題理由等進行闡釋。 ⑸ 文體辨識能力。辨識文體和表達方式,文學作品的描寫方法,藝術手法等。 ⑹ 語言品味能力。初步的文學欣賞能力,包括對詞、句、段、篇的品析揣摩,在具體語境中品析體會表達作用。包括各種表達手法和寫作技巧的辨析、理解、分析、鑒賞,如正面側面、對比烘托、伏筆照應、懸念等。⑺ 感受評價能力。如表達閱讀感受,評價情感傾向,評價文中人物,
,提出看法建議等。⑻ 探究質疑能力。探究文中難點,提出自己疑問,設計思考題目等。⑼ 聯想遷移能力。由文中內容聯想到相關的內容,運用自己掌握的其他學科的知識或語文的積累拓展、補充、解釋文章的有關內容或空缺。 ⑽ 綜合理解能力。即綜合閱讀和理解文本的能力,運用發散聚斂,求同求異思維(不要做知識的解說),能對同一文章的各部分或不同文體(相同題材文本)作比較的閱讀。
針對以上閱讀能力,教師在備課中,確定三維教學目標還必須細化、具體化,才便於在課堂閱讀教學中落實。把三維教學目標具體化,應包括以下內容:1.教學對象;2.學生的行為;3.確定行為的條件(條件是指能影響學習結果所規定的限制);4.程度(程度由行為的速度、准確性和質量三個方面來確定)。如《沁園春·雪》三維教學目標擬訂如下:(一)知識與能力:1.積累、理解「妖嬈、風騷、紅裝素裹、一代天驕」等詞語。2.感知詞中的形象,理解詩人的思路和全詞的主旨。(二)過程與方法:1.揣摩雪景描寫的藝術特點。2.品味凝練貼切的詩歌語言,領悟深層意蘊。(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領會詞中贊美祖國山河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2.重視學生在課堂上多種形式的閱讀
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講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本環節,其中,「讀」的訓練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內容,在有效的語文課堂里,朗讀應貫穿始終。在教學中,教師們充分意識到閱讀教學中「讀」的重要性。
新課標還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有些詩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於積累、體驗、培養語感。」如果說朗讀、默讀和誦讀是指閱讀的方式的話,那麼,精讀、略讀和瀏覽則是指閱讀的方法了。
在教學中,應當把朗讀教學提到應有的高度來重視。語文教學中的讀,是朗朗上口地讀,是有節奏地讀,在讀中生疑,在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想像,在朗讀中實現感情的升華。它要求學生在符合語音、詞彙、語法規則的基礎上,更准確、更恰當地表情達意。學生掌握朗讀的方法,一般要經歷准確的朗讀、流暢的朗讀和有表情的朗讀三個依次遞進的階段。在所有的語言實踐中,朗讀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它在語文教學中有著特殊的重要意義,它既能提高學生說普通話的能力,又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豐富學生的想像,激發學生的情懷,培養學生的健康的審判觀和高尚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
在教學中,還應重視默讀和速讀。默讀是一種無聲的閱讀,默讀時學生可將通過視覺所獲得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大腦內部的思維活動。默讀有利於提高理解水平,有利於加快閱讀速度。速讀是在一定時間內迅速地獲取文章內容的一種快速閱讀方式。閱讀速度快而正確,是閱讀能力強的重要標志。速讀可以節省時間,加快理解,增強識記,豐富知識,提高閱讀能力。默讀與速讀,都要有專題訓練,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進行,從而使學生不斷提高閱讀速度。
在教學中,應當以精讀訓練為主,略讀、瀏覽則為精讀的重要補充。精讀是認真仔細地研讀,揣摩探究,有時甚至要咬文嚼字,結合聯想和想像,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略讀和瀏覽可以用較少的時間瀏覽到大量的信息,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獲得對閱讀材料的認識,俗話說的「一目十行」就是這種「走馬觀花」式的快速閱讀方法。
在閱讀教學中,精讀、略讀、瀏覽等多種閱讀方法要綜合運用,通過瀏覽迅速選擇閱讀材料,通過略讀迅速抓住閱讀材料中的主要內容,通過精讀正確而有創見地理解閱讀材料。例如:文言文教學主體設計基本環節(《孫權勸學》):一讀,讀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讀,讀出語氣,培養語感;三讀,讀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讀,品讀文句,體會內涵;五讀,背讀課文,積累詞句。再如:文學記敘類教學的環節(《春》):一、美讀——基礎環節;二、悟讀——理解環節;三、賞讀——深層理解;四、寫讀——進層體驗。詩歌教學主體設計基本環節(《黃河頌》):一、自由誦讀,初步體會;二、指導誦讀,把握節奏;三、想像誦讀,進入意境;四、理解誦讀,領悟內涵;五、品味誦讀,體會韻味;六、匯報誦讀,表達情感。此外,閱讀的方法還有很多,如「整體性閱讀」、「尋找性閱讀」、「瀏覽性閱讀」、「鑒別性閱讀」、「篩選性閱讀」等等,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不斷地探索和運用。
3.加強對學生的有效閱讀指導
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即教師的教學活動能否讓全體學生學習有成效。在閱讀教學中,學生是否有充分的時空與文本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是否收到理解內容,領會含義,體會情感,產生共鳴的效果?師生之間的對話能否充分展示學生言意轉換的思考過程?教學過程能
否促使學生內化、積累、轉換文本言語,老師的評價能否給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技能養成指出方向?等等,這些問題都應是老師充分考慮到的。
語文教師的任務就是用感動激發感動,用感悟喚醒感悟,用思考啟迪思考。那些經典的文字就那樣靜靜的沉睡,它的豐富與厚重等待我們去發現。在課堂上,充分發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實時且有效的指導。以免學生的閱讀流於形式,泛泛而讀,成為無效或低效的閱讀。
⑴ 指導學生親近文字,走進文本。
體現語文教學的語文味。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陳少堂語)對文字的敏感是閱讀的基礎,也是閱讀的目標。讓學生真正親近文字,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思維。
「語文課程與教學研究的重心,現在應該轉移到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建設上來。」王榮生先生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變「鑒賞者取向」為「解讀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狀態下閱讀文章時的閱讀方式。例《風箏》一文可採用了評注式閱讀教學法,旨在讓學生帶著發現、探索的眼光解讀文本,通過交流探討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認識。一、自由誦讀,把握全文大意。問題一: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問題二:你覺得作者是帶著什麼情感來寫這篇文章的?二、用點劃評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請學生閱讀下列兩則評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處或者兩處加以評點,揣摩作者情感。示例: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於晴朗的天空中。評註:晴朗的有積雪的冬季,是一幅色彩明麗的畫面,讓人感受到冬之美,但「灰黑色的禿樹枝」卻使得這幅畫面的色彩陡然變得黯淡,這個詞語在一開頭就為文章添上灰色沉重的一筆,使得晴朗的有積雪的冬季變得寒氣四射,作者感受的不是「冬日暖洋洋」的舒適而是冬季的肅殺和寒威。這種情感作者在後面一句直接點出了,即「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正所謂景為情生,一句景語蘊含著作者沉重悲哀的情感。
⑵ 以「真閱讀」替換「假閱讀」。
閱讀實質是建立學生的已有經驗與「這一篇」課文所傳達的作者獨特經驗的鏈接。真閱讀首先是真實體驗,體驗首先是感知,沒有感知就沒有感悟,當然就沒有體驗;「真閱讀」呼喚「共鳴」,體現「有我閱讀」。真閱讀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真閱讀能夠吸引學生參與;真閱讀能夠從容教師教學;不是為了教案,不是為了預設,而是在生成的精彩中提升課堂的魅力。有學生的參與才有調控;有生成才能有調控。沒有真閱讀的課堂是最不「人道」的課堂!「真閱讀」才有生命的參與,才有生命的感動,才有課堂的生機與鮮活。
新課標明確提出:「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學習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提倡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因此,追求實效的閱讀課上,除了注重指導朗讀理解文本的能力,老師還特別注重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掌握學習方法和運用語言的各方面能力的培養與訓練。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例如,從課文的課題入手,通過學生的質疑來展開文本的閱讀,可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也能使教學的脈絡更為清晰。
總之,課堂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語文老師要轉變觀念和角色,在新課標理念的要求下,觀照自身的教學實際行動,及時糾正偏差,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品質,在閱讀中獲得文學與人生的修養。真正實現有效甚至高效的課堂閱讀教學。
⑥ 如何開展初中語文閱讀指導課
一、關注需要,善於激趣
興趣決定閱讀效果,這是不爭的事實。初中生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課前激趣是很重要的,教師需要在學生學習每一篇文本前都要設計一點精美的導語來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求知慾望,這一環節是閱讀教學的優秀傳統,我們不能借口把一切空間都還給學生而放棄這一有生命力的東西。當然僅這一點激趣還遠遠不夠,初中生的身心特點還告訴我們,他們的注意力很難持久。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還需注意採用多種手段讓學生始終保持激昂的情緒。如教師需要不斷錘煉自己的語言,力求語言親切、精練、幽默,並適當輔之形體語言;教師要多鼓勵、多肯定學生,經常性地讓學生品嘗發現的快樂;教師要能靈活運用變式教學,教學方法和教學輔助手段(如多媒體)要靈活多變等。總之,教師要能調控課堂節奏和情緒,力求讓學生在亢奮狀態下完成閱讀任務。
如何上好初中語文閱讀課
二、創設情景,調動熱情
情境創設是一個提供各種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應或活動的過程,它不是教學過程的自然伴隨物,而是教師主動設計的產物。它要求教師以實際行動關心全體學生成長,深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和學習特點,建立深厚的師生感情,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專治的精神、豐富的想像、生動的語言、高度的概括力,從各方面感染學生。使學生耳濡目染,激發起學好語文的情感。
例如《夏感》一文寫的是夏,並非抽象地描述,而是具體生動地描寫景物,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聽過一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善於激發學生聯想,進入課文情境,讓每位同學對「夏」、「夏季景物」有自己的感受,把這種感受遷移到課文中來,讓文中景物情境在學生心中「活」起來。
三、巧用課內外教材,注重積累
學生學習了教材中的一篇名家美文之後,就這篇文章的某一視角拓展開來上閱讀課。例如:學了課文《風箏》(魯迅)後,我組織學生找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野草》、《祝福》等文章來閱讀,在廣泛的閱讀交流中讓學生體味魯迅散文的風格:「轉彎藝術,卒章顯志。」貫徹「教材就是例子」的思想,達到「語文課剖析一篇,閱讀課上明白一類」的目的,使學生掌握借物抒情散文的特點和閱讀方法。
教師平時多鼓勵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與教材有關的名篇佳作,並注意閱讀積累。閱讀課上,教師可組織學生在課上讀自己喜歡的文章,談出為什麼喜歡,大家評議交流積累所得,包括閱讀感受、收獲。「一個蘋果換一個蘋果,還是一個蘋果;一個頭腦換一個頭腦,等於兩個頭腦。」為了避免交流的盲目與繁雜,師可就某一些題材的文章開展主題閱讀。如《名人小傳》或《最後一課》(都德)讀完後,可以找有關愛國題材的文章,開展主題閱讀,以一篇學數篇,可謂一發動全身。
四、善於引導,體會閱讀重要性
給學生講清閱讀的重要性,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為他們明確閱讀的目標。
1、可以積累豐富的知識
高爾基說過:「愛護書籍吧,它是知識的源泉!」好的書籍會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知識,多讀才能使你的學識更加淵博。
2、可以提高思維能力
托爾斯泰說過:「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劉向也說過:「書猶葯也,善讀者可以醫愚!」可見,讀書對拓展思維,開啟智慧,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3、可以陶冶情操
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皮羅果夫也說:「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社會,它能夠陶冶人的感情和氣質,使人高尚。」所以,多讀好書,你會學得好多優秀品質,提升自己的氣質,逐漸變為一個高尚的人。
4、可以提高閱讀和寫作能力
在讀書的過程中,理解、領悟能力會逐步提高,久而久之,閱讀能力便會提高。好的文章,也會讓我們在優美的文字中獲得寫作方法,打開我們的寫作思路,為我們提供可學習的典範。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見閱讀對寫作的幫助作用之大!
⑦ 初中閱讀指導課怎麼上
您好。初中閱讀課,每個學校辯游帶規定的不一樣 有的學校是這個時間去圖書館,自攜蘆己看書,臨磨蠢下課的五分鍾,老師提問學生,學生分享讀書收獲
⑧ 初中閱讀課怎麼上
問題一:如何上好初中語文閱讀課 怎樣上好初中語文閱讀課
在學校教學中,語文是一門極為重要的學科,而閱讀教學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書籍是知識的寶庫,閱讀是攝取知識的基本途徑,它既能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也能夠加強語感訓練,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感受能力,積累詞彙和語言材料,從而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古代就有「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說法。那麼,如何上好語文閱讀課呢?這一直是我們每一位一線的語文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現在新課程的要求改變了以往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和教學模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轉變觀念,善於當好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組織者」。
首先要加強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使每個學生在讀中積累知識、發展能力,展簡拿開豐富的情感活動,獲得個人感受,教師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不斷提高學生的感受能力。在我們的閱讀課堂上,「讀書」是學生理解課文內容、賞析精彩句段、把握文章主旨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式。如:初讀感知,目的是引導學生通過自由朗讀的方式,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鍛煉和提高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在這個環節中,引導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提倡個性化閱讀和創造性的閱讀。同時,在閱讀教學的其他環節中,我們也能聽到學生們那朗朗的讀書聲,感受到語文課堂獨特的生命力。
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學習作者的寫作、表達方式,是閱讀教學的第二個環節。《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要求中有這樣的概括: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中的意義和作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重視對學生品味語言能力的培養。教學中,對一些字、詞、句進行 「咬」文「嚼」字,讓學生在領悟語言文字所創造的意境中,揣摩語言的情韻,培養學生感知語言、品讀文章的能力。在具體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揣摩文字所包含的「情韻」時,要讓學生注意關鍵詞句,注意有特殊語序的句子,注意重復出現的詞句,並把自己對這些語句的理解和體會寫在書的空白處。文章的重點語句,一般是文章或文段的主要內容的概括、總結,或是文章的主旨,我們把握好對這種關鍵句的理解,對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怎樣才能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學會「感悟」是很必要的。教學的本質不僅僅是「傳授」和「接受」,更重要的是「感悟」,通過情境引導學生去實踐,去體驗,去經歷,去感受。我認為引導自己去感悟的過程就是學生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我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手段引導學生感悟課文。一是創設情境。在閱讀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在美好的情境中閱讀、感悟。二是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客串角色反復誦讀,細細品味,在這種分角色朗讀中理解人物形象,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還有一種方法是讓學生面對語言文字,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地加以品讀、推敲、咀嚼,在反復的推敲中感悟語言。
「讀――品――悟――思」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施行的一種模式,當然這幾個環節並不是界限分明、孤立地存在的,而是緊密地、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以此引導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教學有法亦無法,讓我們用心去上好每一節閱讀課,上好每一節語文課,讓語文課堂煥發活力和光彩!
問題二:如何進行初中閱讀教學 一、創設良好的閱讀氛圍
我所在的學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讀課(四十分鍾)。早讀課上,我從不佔用時間講課,而是讓每個學生成為閱讀的主人,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用心自由閱讀。早讀課成了學生的閱讀天堂。每節早讀的最後五分鍾,我都會安排學生(輪流)推散滑薦一篇佳作(課本內外均可),並陳述推薦理由。這是每天沖咐臘早讀最令學生期盼和心動的時刻。即使在課堂上,我也盡可能讓學生多閱讀。很多教師在閱讀課上喜歡喋喋不休的講述課文背景、作者介紹、分析課文等等,把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作為誘餌,讓學生統一到教參的標准答案之中,教師的講解完全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活動,學生總是處於被動狀態,一節課學生沒多少時間去閱讀。其實教師應千方百計地營造寬松的教學環境,給學生充分閱讀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在深入閱讀時,要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調動各種感官,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學生在良好的個性化閱讀氛圍中,會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覺,於是才能積極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賞析課文,使閱讀成為個人化的行為,只有學生主動、自由地個性化閱讀,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
二、學會質疑,大膽提問
學生在充分的閱讀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閱讀感受後,自然會提出很多問題。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之門的鑰匙毫無疑問地是問號」。問題是思維的向導,當一個人有了強烈的問題意識,就會激起求知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將改掉以解決閱讀卷上關於文本的幾個問題或老師提的問題為主的教學過程,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鼓勵他們大膽提問。同時注意引導他們由提一些不著邊際、雞毛蒜皮的問題過渡到圍繞文章主要內容提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有了問題,學生自然會急於尋求問題的答案,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探求真知,繼續學習的積極性。對於問題,不急於分析、解答,也不馬上進入討論中,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再進行閱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當然,由於學生的個性特徵、情感體驗、家庭社會背景的不同,對同一事物自然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我們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能夠盡情地發表自己的想法,可讓學生在文中深有感觸的地方作旁註,寫上自己讀後的感受、想法,或是發表議論。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同時得以鍛煉。
著名人本主義教育家羅傑斯曾說過:「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我發現、探索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在以後的閱讀教學中我不會再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變模式化閱讀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變硬塞知識為自我發現探索知識。
問題三:初中英語閱讀課怎麼上 我們對閱讀課的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地探究:重視每個單元的話題,從話題入手,訓練學生的認知圖式。一是通過討論學生調用自己已有的認知圖式;二是在此基礎上知道學生擴展自己的認知圖式。在此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教師應避免頻頻糾正學生的語言錯誤,要將重點放在對學生思維的引
導上來,有意將學生引入課文的話題。
培養閱讀素質應以語言為基礎,同時,文化背景知識也舉足輕重,因為在閱讀過程中,讀者不是被動獲取閱讀材料中的信息,而是運用已經具備的背景知識,根據上下文去預測和理解意思。語篇知識是培養閱讀素質的重要手段。精讀與泛讀應相互結合。另外,完形填空,短文改錯,寫作等訓練是培養閱讀素質的必要補充。在每個單元的具體操作中,我們可以採用:討論―限時自讀―導讀―復讀―討論的基本模式。
(1)討論。在對話及單元話題引導的基礎上,結合課文標題,圖片,配套的閱讀訓練,書後的完形填空等材料讓學生進行討論。這主要是為了使學生能及時調用其認知圖式,有利於其自上而下,由整體到一般地感知,理解課文。
(2)限時自讀。依據大綱規定的閱讀速度,在規定的時間內要求學生完成自讀,初步理解全文內容,對疑難問題作還記號。教師則准備一些檢測學生整體理解的問題或討論題。
(3)導讀。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和途徑,著重訓練學生的速度,略讀等閱讀技巧,重視語篇的宏觀結構,作者的謀篇方法體裁與風格,修飾手段,信息的分布規律,主題段落,主題詞,語篇標記等等,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和關鍵,把握全文,理清思路,幫助學生掃清理解障礙,並提高閱讀能力。
(4)復讀。在這一階段,教師讓學生復讀全文,以檢查理解程度,提出疑難問題,鼓勵查閱詞典等工具書,以解決理解的障礙。導讀時尚未解決的問題,也可以在這一階段解決。同時,教師也可以適當講解一些語言要點。
(5)討論。在每一篇課文後,我們應盡可能安排一些開放式的討論題,以提升主題,並給學生一個真正進行主動交流的機會。學生討論過後再進行寫作,一是讓學生覺得這僅僅是重新組織自己已有的而已,覺得有話可寫;二是有利於學生創作性的學習。
重視課外閱讀,大量閱讀可以幫助學生擴大詞彙量,鞏固語言知識,豐富學生的認知圖式。如果能處理好課外閱讀,則可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閱讀是一種技能,雖然可以通過培訓學習一些技巧,但是要真正獲得技能,畢竟是要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來完成的。
⑨ 中學語文應該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課程改革雖然已經進行了好幾年時間,然而我們的語文課堂還是屢屢出現這樣的現象:老師講的津津有味,頭頭是道,學生卻聽得一頭霧水,作業一片空白;教室里看似氣氛活躍,師生雙邊活動熱熱鬧鬧,配合默契,課後反饋學生卻所學甚少;忙忙碌碌一節課到底重點是什麼學生茫然不知,語文知識語文能力方面卻是一片空白。教師並沒有交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閱讀,用形象的話來說,既是思考的大船藉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進的風,沒有閱讀.就既沒有帆.也沒有風」可見。閱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對於閱讀教學,我們要讓學生領悟作品的思想情感,感受精妙的語言,學習多種寫作的技巧,提高駕馭語言的能力,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熏陶。 例如對於初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新課標作了明確要求,重在考察學生記誦積累淺顯文言文的過程,人教實驗版七年級上冊文字淺顯的傳統精品篇目,如《論語十二則》《智子疑臨》《塞翁失馬》,可以讓學生整篇背下來。另外,文言語法方面,例如詞法、句法等文言知識,新課程照顧到學生的年齡階段特點,初中階段不要求過多涉及,學生知其然即可,只要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即可,教師不能像對高中學生那樣對詞法、句法作過高要求。 因此,加強閱讀方法的指導,真正讓學生逐步學會閱讀、會學閱讀,這樣才可能讓師生從繁重的閱讀教學中脫離出來,輕松閱讀理解。
當然,要想使學生學會閱讀的方法,教師的教學必須有方法。 「授人以色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愛閱讀.還要會閱讀、為此,教師要注重閱讀方法的教授.教給學生有所選擇,區別閱讀,使學生學以致用,根據不同的需要採用不同的方法讀,才能提高閱讀效果和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的方法有:
默讀。可以加快閱讀速度;
預讀。適用於閱讀長篇文章,也就是先看開頭的兩段,接著僅看以下各段的第一句,然後將最後兩段逐字逐句讀完,這樣可以避免把時間花在不必要的文字上;
略讀,也叫泛讀.用最快的速度先瀏覽所選擇書目的前擊『和內容介紹等,了解其大概內容即可;
精讀,對一所學課本中的重點單元內容、範例、篇章或精彩語段須認真閱讀,反復留神研讀、品味;
對比讀.即閱讀時把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時期,或不同的地域,但是同一體裁,又是類似內容的放在一起進行比較研讀,看有何異同點,有什麼創新,從中學到新的知識;
整體認知讀,就是瞬間辨認一個短語、甚至一個句子,整體理解它的意思,可以大大提高閱讀速度;搜索信急核心地讀,注意搜尋作者用來強調信息要點的標志,例如,搜尋段落之間承上啟下的過渡段和過渡句,搜尋在「綜上所述」、「總之」、「由此可見」等之後所作的簡單概括。
以下是本人的一些體會,可供大家參考。
一、做好範例,讓學生有樣可循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的重要一環,完成好這一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並對文章內容的准確理解起著一定的輔助作用。
指導學生學習朗讀不僅僅是聽朗讀錄音或教師范讀幾遍而已。教學中的重點應該是認真評價和指導學生的具體朗讀。在學生展示朗讀的過程中除對他們的音準、節奏、停頓、語氣舒緩等進行優劣評價外,更要指導其中朗讀不恰當、不合作者意圖的地方,並做好示範朗讀,讓學生知道該怎樣讀效果才更好。
二、.分層閱讀,讓學生對比。
閱讀目標確定了,課堂的教學內容也應作相應的調整和組合,注意閱讀的難易度,以適應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在閱讀教學中,除了共同探究教本中的課文,我們還適時引入貼近學生生活,文字淺易的課外讀本,或學生的優秀作文。不同層次文本的共讀,各層次學生各得其所,各有所得。比如教學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由於文字艱深,理解力差的同學很難有什麼大的收獲。我們讀學生寫小學生活的優秀作文。課堂教學內容豐富了,優秀的學生經讀文本有了新知,一般同學也可借讀淺近的內容。加深對教本的理解,程度落後的同學也可在淺近文本的閱讀中有著不少的收獲。
三、閱讀輔導分層
我們在課堂上應該是盡量以發展「學困生」和中等生的閱讀能力為主,那些優等生剩餘的學力怎樣充分利用,讓他們也同樣盡其所能的發展呢?我們根據多年的經驗,讓優等生一對一的輔導學困生的閱讀。並且還在每周一設一節語言趣課,20分鍾,專門輔導閱讀和寫作。同時積極鼓勵他們參與作文競賽、語文基礎知識競猜。實踐證明,這確為他們找到用武之地。
四、資料類,盡量讓學生去找
閱讀文章中經常涉及作者、作品、時代背景等相關資料,這些東西要讓學生去找,教師的任務是要布置相應的要求,提供尋找資料的信息、渠道,並作必要的檢查。
有些資料可能學生難以找到,那就必須由教師提供。不少教師的做法是投影相關資料,讓學生過一遍。我總感覺這種效果不太好。我認為不如印發相關資料讓學生自己閱讀,這樣不僅積累了資料,也不至於象投影一樣過眼可能就忘了不少,效果會更好些。同時,教師應對資料中需要記憶的東西明確指出來,讓學生永久掌握。
五、基本的知識技能,放手讓學生去做
閱讀教學中一些基本知識。如字詞的注音、認讀、記憶,一些詞語的理解等,學生可以藉助工具書或參考資料也大多能完成。之後必須有檢查學生掌握程度的反饋方法,以便查漏補缺,完成教學目標。
「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很關鍵。比如讀書時一定要「做筆記」,做到「不動筆墨不讀書」具體來說,有圈點勾畫,寫讀書筆記,可作摘抄、編提綱、寫體會?作卡片,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斷、佳詞妙句等寫在卡片上,以隨身攜帶,隨時翻閱、背誦 。 「厚積而後薄發」,閱讀積累對於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至關重要,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養成終身閱讀、善於積累的讀書習慣、積累的方法一是背記,多背些好詞好句好的語言片段,擴大詞彙量;二是摘記,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可以指導學生積累成語、名言 、警句、歇後語、好詞好句、優美片段、經典文段等。另外,教師還要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以身作則.帶頭讀書,言傳身教,潛移默化,擴大讀書的范圍,使他們走進社會,養成在生活中學習和運用語文的習慣,從而提高語文能力。 閱讀教學是書籍、生活與心靈之間的一道橋梁,是學生了解社會、體驗生活、感受幸福、表達自我的過程。做到精讀與略讀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致力於學生的發展,讓學生在感受、體驗、實踐中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進一步發展。
⑩ 中學語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
語文是一門應用廣泛的實用性學科, 在國民教育領域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因此, 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探討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外閱讀課堂教學效率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的目標
現階段我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們立足於閱讀教學, 用大量的閱讀教學時間來幫助學生積累語文學習經驗與知識。但是,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 大多數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 且學生進行閱讀的題材大多選自課內閱讀, 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而在課堂上開展課外閱讀教學恰恰彌補了課內閱讀教學的不足, 有效擴大了學生的閱讀視野, 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的原則
高中語文教師若想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課外閱讀教學效率與質量, 首先, 應在制定課堂教學計劃與教研目標時徹底突破以往傳統灌輸式閱讀思維模式的枷鎖, 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有效整合, 在對課內閱讀進行仔細研究與研讀的基礎上, 用課外閱讀對課內閱讀題材進行延伸與拓展, 有效提高學生的探索精神與創新意識。例如, 在講解《燭之武退秦師》這篇文言文時, 由於部分高中生不能深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內容, 所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邯鄲學步》《刻舟求劍》等故事情節較強的文言文, 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語感與學習積極性。其次, 在課堂閱讀教學中教師還要遵循經典性原則, 在課外閱讀材料的選擇上要盡可能選擇那些經典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讀物, 真正實現課外閱讀教學的教育價值。最後, 高中課外閱讀教學還要遵循可發展性原則, 在課外讀物的選擇與應用上, 立足學生的發展視角, 選擇一些符合高中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課外閱讀材料, 提高課外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的策略
1. 教師發揮引導示範作用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 其行為習慣與價值理念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和發展會產生重要影響。因此, 若想有效提高課外閱讀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教師首先要實現自我完善, 積極發揮引導示範作用。
第一, 教師要緊隨時代潮流, 在思想上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理念的束縛, 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對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和培養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性。在向學生闡明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時, 切忌採用批評命令式的教導, 而應選擇合適的方式方法, 用自身的知識素養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 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與此同時,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積極發揮引導者的作用, 當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遇到難題時, 要及時引導, 使學生充分理解閱讀的內容, 而非硬性地知識灌輸。
第二,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 其自身必須具備較高的閱讀素養, 這樣才能與學生進行心靈與精神的雙向交流。要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感興趣的讀物, 來增加師生間的互動頻率, 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 進而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例如, 在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前赤壁》相關的課外讀物時, 可以事先對文章寫作的人物背景和時代背景進行簡要介紹, 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進行深入思考, 隨後將《前赤壁》與《赤壁》進行對比教學, 以此提高課外閱讀的教學效率。
第三,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課外閱讀時, 教師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現階段大多數高中生進行課外閱讀時, 課堂閱讀效率與閱讀效果較差, 因此, 如何利用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顯得尤其重要。首先,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針對閱讀教材的種類進行篩選, 加強朗讀訓練, 提高高中生的閱讀效率。例如, 在講解《蘭亭集序》時, 可以讓學生大聲地朗讀文章中的優美詩句, 學生只有在大聲朗讀中才能對文章中的優美詩句有深入的理解, 更好地品味其中的情感與韻味。與此同時, 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文章中的優美詩句進行摘抄, 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行為。其次, 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 提高學生閱讀文章的速度和效率。例如, 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優選閱讀, 通過對《巴黎聖母院》《邊城》等經典文章進行節選性閱讀, 讓學生體會作品的博大精深。此外, 教師還可以進行計劃閱讀, 避免學生盲目地選擇文章。比如, 教師可以對學生每月閱讀書籍的數量和題材類別進行指導和規定, 減輕學生的閱讀壓力。
第四, 在閱讀文章的選擇方面要遵循科學性和經典性原則。首先, 教師要積極為學生營造有利於提高閱讀效率的環境。學生進行課外閱讀的場所不應僅局限於語文課堂, 還可以延伸到家庭, 教師要將課堂閱讀教學與家庭閱讀教學進行有效整合。比如, 可以通過在班級張貼名人字畫、優秀文章等方式, 為班級同學營造溫馨活躍的閱讀學習氛圍;也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家長閱讀交流會、家訪等形式與家長之間進行有效交流與溝通。其次,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還要牢牢把握經典名著閱讀的標准。現階段大多數高中生都沒有理清經典名著的范圍, 這就要求教師先把握經典名著的范圍與標准, 隨後對學生進行經典名著的閱讀指導, 採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閱讀模式。例如, 在講解《水滸傳》這篇文章時, 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文章中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等情節進行是非判斷, 進行取捨性吸收。
2. 構建完善的課外閱讀評價體系
在新課改的時代背景下, 要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監督與評價, 以此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現階段的課外閱讀是一種開放性較強的閱讀, 它不受閱讀環境、閱讀場所、閱讀形式等因素的影響。因此, 學校應根據社會的閱讀需求與自身的發展情況, 構建完備的閱讀評價體系。與此同時, 還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 課外閱讀具有引導性和特殊性, 若想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就不能採用生搬硬套的教學評價方式, 而要將關注的重點放在學生的閱讀過程層面, 並注重學生的個體閱讀差異。通過良好課外閱讀評價機制的建立, 積極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其次, 在構建課外閱讀評價體系時, 要將評價主體由教師的個人行為擴展到評價群體的共同行為。通常來說, 評價主體是由了解學生閱讀行為、閱讀速度、閱讀習慣的教師、學生、家長共同構成的, 將其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可以使課外閱讀評價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也有助於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行為。
綜上所述, 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教學有效整合, 對課堂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社會主義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等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將高中語文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不僅是貫徹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的必由之路, 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師生關系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