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對語文核心素養的理解
訂閱
談「語文核心素養」,不能不弄清它的上位概念「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什麼?筆者不揣淺陋,斗膽嘗試做個回答,希望能拋磚引玉。
簡單地說,「素養」是人的行事力。「力」是「心力」,人的「行事力」是人「行事所具備的心力」。「心力」是什麼?是人適應日常生活的各種關系與情境、應對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解決生活中的多種問題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心理能量」指人的心理社會資源及統合心理社會資源產生效能的能力。「心力」是決定「行事水平」的內在條件,「行事水平」是「心力」的外在表現。「心力」是潛隱的,「行事水平」是外顯的。「心力」一旦形成,始終存在於人的素質結構中,而「行」只有在特定情境中方能發生,「行事水平」是人應對特定情境時表現出的水平。「行」是浮在水面之上的「冰山一角」,「心力」是支撐「冰山一角」的「水下山體」。
如同「水下山體」的高度決定著「冰山一角」的高度、「山體」的厚重度決定著「一角」的穩健度一樣,「心力」的高度決定著「行的高度,「心力」的厚重度決定著「行」的穩健度。又如同「冰山一角」的高度表徵著「山體」的高度,「一角」的穩健度表徵著「山體」的厚重度一樣,「行」的高度又表徵著「心力」的高度,「行」的穩健度又表徵著「心力」的厚重度。教育的直接目標是提升人的素養,而提升素養的根本目的,是讓人有較強的行事能力和上佳的行事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最終的、最根本的指向是人的「行」。將「素養」定位於「行事」之「心力」,凸顯了提升「心力」的指向,凸顯了「行」在教育中的終極價值
② 如何理解語文素養的核心是語文素養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語文素養是指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納帶指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高中語文培訓資料語文素養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說它包含語文的積累、語感、句式、語法、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一般都能接受,要說它包含思維品質、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特別是「思想觀念」,可能有人覺得不好理解。語文的作用:文學作品所展示的畫面,幾乎遍及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它的內容無不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文學對人性的塑行陸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相比的。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淀最有效洞配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
③ 什麼是核心素養如何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主要指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關於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研製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培養語文核心素養:
1、語文教學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語文是人類「詩意地棲居」的精神家園。於漪說:「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語言負載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漢語言文字負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沒有生命的符號,而是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性格的精靈」。
語文教學除了讓學生學習祖國語言及其各種表現形態(口頭語、書面語等),學習利用語言進行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之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祖國語言,繼承民族精神和人類遺產,提高文化修養,培養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靈魂。
語文教學應當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傳播先進文化,為學生的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這里的先進文化不能單純地理解為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以及富有時代氣息的現代文化。
2、語文教學要貫徹終身教育思想,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放到重要地位。語文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們正是通過聽、說、讀、寫,與外部世界(自然、他人、社會)進行交流,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內心世界,開拓精神的自由空間,開發自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未來的信息社會,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社會發展加速,人們的職業、地位以及所扮演的角色,呈現出多變性和多樣化的特點,終身學習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素養。因此,語文教學要從以知識積累為取向,轉向以促進學生能力發展為取向,立足於促進學生一生的可持續發展。
教學中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喜歡語文,學會學習語文,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3、語文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語文教學必須改變學生被動聽講、機械操練的學習方式,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提倡自主閱讀、自主寫作,提倡啟發式教學、會話式教學,提倡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
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鼓勵學生採用適合自己的方法學習,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允許每個學生發展的不同,要求對不同的學生作不同的評價。
4、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強調語文學習的整體性和實踐性。一些新的語言學理論,尤其是文化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在語文教學界得到廣泛認同,語文教學要重視傳統語文教學的成功經驗,體現漢語教育的基本規律。突出體現在,閱讀教學要重視對文章的整體感知,加強綜合,突出重點;
要重視誦讀、感悟和積累,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淡化語言知識教學要求,減少單項的、機械重復的練習,避免煩瑣分析和形式主義。作文教學要聯系學生生活,重觀察、重思考、重真情實感;淡化文體,強化體驗,鼓勵想像和幻想,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3)談談您是如何理解語文核心素養的擴展閱讀:
核心素養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連接宏觀教育理念、培養目標與具體教育教學實踐的中間環節。黨的教育方針通過核心素養這一橋梁,可以轉化為教育教學實踐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於理解的具體要求,明確學生應具備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從中觀層面深入回答「立什麼德、樹什麼人」的根本問題,引領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變革。
1、堅持科學性。緊緊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堅持以人為本,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教育規律,將科學的理念和方法貫穿研究工作全過程,重視理論支撐和實證依據,確保研究過程嚴謹規范。
2、注重時代性。充分反映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全面體現先進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確保研究成果與時俱進、具有前瞻性。
3、強化民族性。著重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把核心素養研究植根於中華民族的文化歷史土壤,系統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突出強調社會責任和國家認同,充分體現民族特點,確保立足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
④ 關於語文核心素養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一段時間對語文科新課程標准相應內容的學習培訓,交流研討,對當前的新課改下語文課的學科核心素養有了些粗淺的認識和體會。
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語文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核心概念。
語文素素所包含的六個層次分別是:
一、必要的語文知識,即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的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
二、豐富的語言積累,即掌握3500個左右常用漢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閱讀一定量的課外書籍。
三、熟練的語言技能,即培養學生查字典、詞典等工具書,朗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和常見的語言表達方式,掌握常用的思維方式,把思維結果用規范的語言加工表述,具備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根據語言材料和語境使用語言技能,形成語感。
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勤查工具書,勤動手、勤動腦、勤讀書,認真聽講,自覺完成作業,書寫整潔規范。
五、深厚的文化素養,即高尚的情操和趣味,優秀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態度,漢字形象美,祖國語言美,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民族性、文化多元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六、高雅的言談舉止,即儒雅的氣質,文明的舉止,態度大方,談吐文雅,善於口才,敢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和建議,耐人傾聽他人意見,尊重他人觀點,承認自己不足,欣賞他人優點,文明交流,禮貌待人,與人為善,和諧共處。
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豐富,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是個體融入社會、自我發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注重弘揚科學理性精神,注重語言准確、簡明、實用、人文,注重創新思維、人文精神、完美人格的平衡調養。
語文核心素養源於語文素養,既保留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八個維度,又涵蓋了聽說讀寫思五種能力,換言之,語文核心素養更集中更明確更精緻,更強化人性功能,包含了知識、能力、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
語文變成全語言,曾是筆者的課題研究,內容包羅萬象,形式豐富多彩,語文的雙基性、人文性、實用性得以充分發揮,在當前及今後承載著新的使命,讓我們在教學改革中攜手合作,走出光明燦爛的路子。
⑤ 談談語文核心素養
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到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學科核心素養的轉變,是新時代背景下語文教育教學面臨的又一次重大變革。這些內容的變化是時代發展所需,是學科發展所需,是教育發展所需。教育改革的路,是不斷適應社會發展的創新之路,我們所有教育人,都將永遠在路上。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顯示,學科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包含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 18 個基本要點。在國家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統領下,各學科依據自身特點,分別確立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點面結合,形成為完整的育人體系,為我們新時代的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育人的總目標,並提出了具體的學科發展目標。
學科核心素養的設計內容,是要求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當然,這只是基本要求,是人發展的基礎,是奠基工程。除了這些核心的素養,每個學科還有其它更多、更細的素養要求,在達到基本要求的同時,在縱深發展與深入探索過程中,學科素養會有更高層次的體現。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中,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是基礎,它是指學生在各種各樣的語言實踐中,通過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律,形成個體的語言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一種能力。這一次將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放在語文核心素養的首位,足見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傳遞出一個信息,語文學科的學習一定要和社會實踐結合,和生活結合,要學以致用,要充分體現語文教育教學的基礎性和功能性特點。母語是我們民族的魂,母語的建構與應用是語文課獨特的課程素養,它也是其他課程素養的基礎。學語文必須先從語言入手,這是不變的規律。語言和文字是思想的載體,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也要求語文的學習首先應從學語言開始。如果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不會交流、不會合理表達,還談何發展與創新呢?
語文教育教學過程是聽、說、讀、寫、思的綜合訓練過程。語文核心素養中的思維發展與提升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實踐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語文學習過程是和一篇篇文章,一個個作者對話的過程,其培養思維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思維訓練又同時體現在閱讀、表達和交流中,所以,語文學科兼具思想性與文學性,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語文教育教學必然的使命。
語文學習過程中離不開審美。審美鑒賞與創造的能力,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體驗、欣賞、評價、表現和創造美的能力及品質。語文審美是針對言語作品的審美。語言和文章在表達美感的普遍性上是其他藝術形式所無法取代的。所以,語文課應該是一種尋美、感受美、創造美的過程。我們讀《蘇州園林》是一種審美享受,我們品《紅樓夢》是另一種審美體驗,我們賞析《文化苦旅》更是一種探美之旅,路上風景正好,語文學習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也永遠在路上。
文字、文章都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傳承與理解,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繼承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語文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文化視野、文化自覺的意識和文化自信的態度。語文學科以口語和書面語形式共同負載文化信息,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文化傳播的基礎工具,而且自身就是一種重要的文化。所以,語文的學習,也始終是文化的探尋之旅。每一篇文章的學習,其實也是從文字到文章再到文化的解讀和思考的過程。比如學習《愛蓮說》,在理解字面含義、疏通文意的同時,我們引導學生理清了作者的寫作思路,我們賞析了文章托物言志的寫法,我們知道了牡丹、菊花、蓮花的象徵含義,我們窺見了周敦頤潔身自好、不想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內心世界。到這里就夠了嗎?周敦頤生活在一個怎樣的時代?他是在什麼背景下發出這樣的感慨的?當時的社會有一個怎樣的文化大環境?很多問題,在找到了源頭之後,可能就迎刃而解,語文學習的深度,在文化大背景下去思考和探究,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可能會激發學生深入思考,可能會讓學生更有興趣去探索其中的奧秘。
語文學科的四個核心素養有其內在的關聯性,構成四位一體的學科內涵,融匯交織,密不可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需要通過教學實踐和教育評價來具體落實。隨著課程評價制度和方法的革新,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將會逐步得到推進和落實。
另外,學生接受語文教育,接受語文文字和文化的熏陶,在某個階段主要採用什麼方式,可能會有所側重,但都是交融滲透、融為一體的。在不同學段,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在側重點和深淺度上會有所不同。如何體現語文核心素養的階段性?學段語文課程學業質量標準是關鍵。以高中學段為例,語文課有必修、選修Ⅰ、選修Ⅱ三類,分別安排 7 個任務群,規定了具體的分值,學業質量標准劃分為五級水平。必修課程設計為水平一、水平二;選修Ⅰ課程設計為水平三、水平四;選修Ⅱ課程設計為水平五。五級質量標准都包含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三個方面的具體內容,描述細致,是考核與評價的最主要的依據。在審美鑒賞與創造上,各個學段的目標與內容也會呈現漸進式提高的過程。我們不能拔苗助長,我們也不能讓學生產生審美疲勞。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講求技術,更講求教學的藝術,這也正是語文學科的魅力之所在。
⑥ 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如下: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
一、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乎缺會主義先進文化,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鑒辯頃爛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具有比較開闊的文化視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蘊。
四、審美創造
審美創造是指學生通過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語言文字及作品,獲得較為豐富的審美經驗,具有初步的感受美、發現美和運用語言文字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涵養高雅情趣,具備健康的審美意識和正確的審美觀念。
⑦ 語文核心素養的含義
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1.核心素養的內涵
要了解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首先就要理解和把握「核心素養」和「語文素養」的內涵及其實質。「核心素養」是一個舶來品,國外最早提出「核心素養」概念的,是國際經合組織(OECD)啟動的DeSeCo研究項目,該項目認為,核心素養是使學生在未來能夠擁有成功快樂的生活,進而促使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素養。隨後,歐盟、美、英、法、德、澳等國相繼加入到有關核心素養的建設與研究中來。歐盟認為核心素養是使個體終身發展的基礎素養;英國認為核心素養是個體為適應將來生活所應具備的關鍵技能;法國認為核心素養是構建終身學習的基礎;德國認為核心素養是指在不同場合和情境下做出准確判斷和科學選擇的能力;澳大利亞的核心素養強調的是學生終身發展所需要的、為有效參與未來社會不斷發展中的工作形態與工作組織所必須具備的能力[2]。
受國際核心素養研究的啟示,我國學者結合我國國情和教育等的實際情況,對我國教育領域中的核心素養也作了相應的研究。如鍾啟泉認為核心素養指的是跟個體未來職業上的實力和成功的人生密切相關的,覆蓋了知識、能力、動機和人格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崔允�t認為,核心素養是根據社會發展方向和未來社會所需的人才來決定學校培養目標和培養任務的一個類概念;張華認為核心素養是人適應信息時代和知識社會的需要、解決復雜問題和適應不可預測情境的高級能力和人性能力[3]。
綜合國內外的研究不難發現,國內外對核心素養的研究,大都限定在學校教育和入職培訓之前,而且都強調其對學生終身發展的作用。據此,我們可以對核心素養的內涵做這樣的概括:核心素養是指學生為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在受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需要的、解決復雜問題和不可預測情境的最關鍵和最具生長性的素養。
2.語文核心素養
長期以來,教育界和社會各界人士對語文素養及其構成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有學者指出,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是語文素養[4];有學者認為,語文素養指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以及綜合性學習等,將優秀的語言成果加以內化,從而使自己達到的修養[5];還有一些學者根據課標中的相關闡述,對「語文素養」的構成要素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如巢宗祺認為,語文素養由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文學習方法與習慣、語感、思維品質、識字寫字能力、�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以及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情感態度和思想觀念等構成[6];王榮生認為,語文素養由四個層次構成:顯性言語行為、指揮言語行為的「智能因素」、參與指揮這些行為的直接心理因素、言語行為的主體背景和外部環境[7];韓雪屏認為,語文素養由基礎層面(包括言語主體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質、審美情趣、文化品位、語言積累、知識視野、智力發展、個性人格等等)、動力層面(包括語文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行為意志等要素)、實施層面(包括語文感悟、語文思維、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等要素)和言語操作層面(是顯露於外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活動)四個部分組成[8]。
綜合上述學者對語文素養及其構成要素的分析,我們認為,語文素養就是學生通過語文學習而獲得的知識、能力、思維方法和人文素養等,它由語言運用、思維發展、審美情趣、文化傳承、品德修養等構成。那麼,語文核心素養就指的是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通過對語文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適應未來社會要求的、解決實際問題和特殊情境所需要的最有用的語文思維品質。語文核心素養是語文素養中最本質和最重要的東西,是語文學科區別於其他學科且最能體現語文學科價值的關鍵素養。
⑧ 如何理解小學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四方面:
1、語言建構與運用
從語文學科角度出發,「語言建構與運用」這項核心素養,可理解為「出於真誠對話的願望,准確理解對方的話語形式與話語意圖;精確妥帖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以進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維發展與品質
語文課程是學生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課程,重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多項綜合的實踐能力。而要在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律本身就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因為漢語的內部結構、包含的各種信息都很復雜,這項工作的進行離不開思維的清遲發展。
3、文化傳承與理解
從歷史角度看,中國文化史是多民族發展的共生體,中國古代經歷了數次民族之間的戰爭,漢語無形之中經歷了多民族的激變、融合,這些因素影響了漢語文化的傳承積淀。如在蘇武牧羊、昭君出塞稿數、岳飛抗金等史實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來為人傳頌不已,很多詞語的背後都蘊含著一段歷史典故。
理解並傳承文化,弘揚答敬李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養,就成了關鍵的一項核心素養。
4、審美鑒賞與創造
語文學科是漢語與文學的復合體,文學作品就是藝術化地組織語言的一種作品,語文教學以「審美鑒賞與創造」為核心素養,其宗旨就在於滿足人性的需求,讓學生體驗到文學帶給人的愉悅、情趣,喚醒學生對文學的渴望與熱愛,在審美鑒賞過程中培養個性創造力。
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可整合為人文修養。
如果說語言能力是語文關鍵能力的話,那人文修養就是語文的必備品格。人文修養為語言能力導向,為語言能力提供不竭的力量源泉。
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一個人能說會道,出口成章,下筆成文,語言生動,感染力強,我們就可以說此人具有很強的語文素養。就像魯迅先生所說:「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為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
如果一個人語言條理性強,語言深刻犀利,那麼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具有條理性和深刻性。如果某人語言混亂,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語,我們就可以說此人思維混亂,沒有條理。語言是思維的表現,是思維的外在特徵,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⑨ 語文的核心素養是什麼
語文核心素養包括的四個素養是:
第一,是語言建構與運用。
這是語文學科獨有的,具有本質意義的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在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中,建構語言運用機制,增進語文學養,努力學會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第二,是思維發展與提升。
強調學生通過學習語言的運用,能夠獲得幾種思維能力的發展,包括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另外,還有思維品質的提升,包括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
第三,是審美鑒賞與創造。
語文「新課標」要求通過審美體驗、評價等活動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鑒賞品位,並在此過程中逐步掌握表現美、創造美的方法。
第四,是文化傳承與理解。
「課標」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與借鑒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
語文教學的目的有三個:
①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以典範的古今書面語言作品為教學媒介,是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規律給語文學科的原則要求。典型化選材,時代使然,政治傾向使然。不如此,則無法落實教育的正規性、傾向性、先進性和高效率。
②以啟迪並發展學生智力為根本目的。啟迪發展智力,是語文學科的根本目的。心理學的研究早已證明,並且哲學、邏輯學、美學、文化學也都承認:「詞語」是人腦進行思維活動的物質前提。
③以同化現代化的書面語言交際規范和同化現代化的中華民族共同人文心理為任務。語文教育,從「人口手上中下」到「知本家」,向人腦輸入並固化「詞語」,輸入「捕獲和創造詞語的概念、程序和模式」,為啟迪發展教育對象的智力作出了最早、最大、最關鍵、最可能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