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准下作業設計有什麼特點
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中學語文作業設計應具有以下特點:
1、開放性: 作業設計的開放性,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布置作業的內容開放,學生有權自主選擇;②、完成作業的形式開放,跳出原有的那種白紙黑字的書面作業模式;③、作業結果和答案的開放,不再是單一的、刻板的;④、評價作業的方法開放,實行多樣化的評價。這樣做能較好地適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習的空間,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發展個性,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新性: 面向未來的語文教學,應當從守成型向創新型轉和檔化,體現在語文作業設計上,即要求更多地注重培養兒童的靈活運用能力,在運用中強化創新意識。當然,重現式的語文作業設計仍然是需要的,因為它符合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認知規律,有助於語言材料的記憶、積累。但是在優化重現式作業的同時,更多地應當設計創新的作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這是時代的`要求,對進一步提高語文作業的訓練功能有百利而無一害。語文作業的創新性,主要應體現在靈活運用課文的語言材料來表現學生的自由思想和個人見解,注重培養思維的發散性、流暢性、靈活性和應變性,使學生在用語言反映思維的活動過程中,優化思維的創造性品質。
3、趣味性: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任何一門學科都應該扎實、活潑、生動的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教師對喚遲亂作業的設計,能讓學生興味盎然地去完成旦猜作業;通過教師對作業的評價,能讓學生喜歡上做作業,並期待著下一次作業。這樣的作業肯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發展性: 這一點主要體現在作業評價方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要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評價體系。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由水平上的發展。
5、人文性: 教師平常教學,表面上面對的是教材、課本、學生、作業,其實,是在和一個學生以及他的家庭已有的社會背景、人文習性、道德情趣、思想觀念進行持久的交往和對話。這種交往有許多的形式,作業就是一種最為直接而頻繁的通道,所以,學生做作業和教師批作業就是一種互動的人文活動。在這里,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師者的學識和修養,體驗到民主的氛圍、平等的交往、純真的情趣和進步的快樂,促進學生心智的發展和人格的完善,使作業活動成為學生人文素養形成的重要載體。
總結:新課程實驗中作業的設計應是開放的,應努力實現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讓作業成為培養和發展學生能力的一座橋梁,從而優化語文學習環境。
2. 簡述小學語文活動課教學過程的特點。
它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活動內容要有趣味性
如果兒童的畢肆辯活動沒有情感和慾望,如果活動沒有提供給兒童發揮精力的餘地,兒童就不會感到有意思。因此,活動課必須有學生自己的獨立活動,這參與本身,就會引起學生的興趣。
有了興趣,還看是由哪一類的目的和行為來支持興趣。如練習表演,是為手缺了好奇,是為了學習表演參加演出比賽,還是為了學習表演的本領而充實自己,將來有志做一名演員?興趣是暫時的,還是持久的?興趣是一種興奮,還是蘊藏著理智活動?教師應認真觀察及時指導。對某一項活動內容,要指導學生由暫時興趣變為持久的興趣,由一時的興奮變為理智參與的興趣。
(二)活動內容要具有內在價值
要引導兒童具有持久的興趣,目的明確的興趣,有理智參與的興趣,活動內容必須具有內在價值。所謂內雹辯在價值,即知識本身的價值,也就是知識的實用價值,知識的教育價值,知識的智力價值。不在於活動的表面性、形式化。要使活動內容既富於兒童情趣,同時更要貼近兒童的生活,使之感到學習活動是生活中所需要的。
(三)活動內容要突出「新」字
一項活動如果不把兒童的思想引向一個新境界,無論兒童多麼愉快,也無多大教育價值。要把兒童的思想引入到以前沒有探究過的問題上去,通過觀察、閱讀、寫作、搜集或與專家接觸,使兒童獲得新知識、新認識,把兒童帶進一個新領域。
(四)活動內容要有連續性
要達到活動目的,完成活動計劃,還必須使活動內容有發展的可能性,使之自然地連續起來。教師的責任在於觀察這一段活動課的成果,發現存在問題,提出應該繼續探究的課題,留待下次活動課解決。例如在改作文的活動課上,發現大部分學生不會修改詞句,那麼下次的活動課內容,就應該以如何修改詞句為內容開展討論或練習。使活動課的作業成為連貫的、有次序的活動,使活動的前一步為後一步打下基礎,逐步增加新內容,以積累的方法向前推進。這樣可使學生不斷充實,使他們的能力扎實地發展。
3.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人文性(語言本身就是思維的一部分,言語更是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體現)與工具性(語文本身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人文性:語文課程的人文性,是指語文學習過程是人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是激發人的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過程。語文教育活動是在特定的時空中、老師與學生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尊重人,尊重具體人的生命價值,尊重具體人的文化及其多樣性,是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
工具性: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指語文本身是表情達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維的工具,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堅持「工具性」,就是要注重語文課程的實用價值和效能,強調在實踐中學習語文的途徑和規律。
4.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板書設計應具備哪些特點
一、閱讀技能。語文教師需要有較高的閱讀技能,每個語文教師天天都要進行大量的閱讀:鑽研課文,看參考書,看學生的各種作業,讀報刊,學習各種文件和專業進修材料等,還要指導學生閱讀,教給他們閱讀方法,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這樣,語文教師沒有較高的閱讀技能是不能很好地擔負起教學任務的。 語文教師要善於從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實際出發,准確地辨文字、釋詞語、析句子、分段落、理篇章、歸主旨、探文法,能運用正確的思想觀念和思想方法,恰如其分、切中肯綮地對文章思想內容、風格特點等方面進行鑒別、欣賞和評價;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根據需要把貯存的各種知識靈活提取使用。 語文教師應具有熟練地掌握各種閱讀方式的技能。能作朗讀示範,聲調、重音、停頓語氣都能很好地掌握;默讀的方法正確,在數量、質量上都高於一般人,能靈活地運用精讀、略讀、瀏覽、跳讀等閱讀方式。同時具有較高的分析文章的能力。能分析內容較深的形式復雜的各類文章。還要具有熟練地查閱各種語文工具書和參考書的能力。語文教師工作要求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准確無誤,還要隨時運用各類知識,因此需要常查工具書和常翻各種參考書,迅速而准確地從中提取自己所需要的資料。 二、說話技能。語文教師的口頭表達技能至關重要。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說普通話,力求標准、熟練,語文教師應該是語言大師。因此,不善於口頭表達,不能掌握教師語言的人,盡管滿腔學問也當不好教師,語文教師尤其需要較高的說話能力,因為語文教學有培養學生說話能力的任務,而且,不善於口頭表達的人是很難指導好學生的口頭表達的。 三、書面表達技能。教師要教會學生寫作文,教師自身必須具有豐厚的寫作素養,必須掌握寫作規律,通曉訓練程序,精於執教之道,「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語文教師只有會寫、善寫,用自己的寫帶動學生去寫,才能體會寫作的甘苦,向學生提出恰當的要求,才能切實有效地指導學生寫作,才能在批改、講評寫作時,抓住關鍵,批在點子上,改在關鍵處。較高的寫作技能還可以幫助教師對課文的寫作方法作出中肯的分析,使教學語言更加精煉。在積累材料、總結工作過程中,不會因為寫作水平低而感到困難。總之,它有利於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5. 新課標下語文教學有哪些特點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和實現這些目標
發布者:陳應添發布日期:2011-05-14 09:04:15.0 (一)把握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特點 1、人文性 2、實踐性 3、民族化 我們先看人文性的課堂教學: 1、人文性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是一個人文性的課堂,這是由語文課的語文的特點來決定的,語文本身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人類文化的傳承的重要任務,而語文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對人的精神領域在起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學它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另外,語文本身在接受的層面上來講,又有因人而異的特點,也就是說,對語文的閱讀的內容具有多元性的特點,有人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同樣一個哈姆雷特,在不同的讀者的眼中,能演繹成心中所認識的那個哈姆雷特,這就是說,我們對語文閱讀內容的理解帶有個人的強烈的色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它的多元性,其實,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空間,對同一個閱讀材料,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就是理解的多層性,例如,我們閱讀朱自清的《背影》,在少年時代讀《背影》,可能僅僅認識到的是一種父親對孩子的深深的愛,如果到了青年時代,可能就會對這個愛的認識又要加深一層,如果到了中年,可能會被這個愛深深的打動,到了老年,可能又會為自己擁有了這份愛而深陷其中。所以說,即使是同一個閱讀材料,由於讀者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發生了變化,他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這就是語文的學習具有多層性的特點,這種內容本身的特點,具有傳承文化的特點,而理解上又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性,這就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必然就帶有強烈的人文色彩,這種強烈的人文色彩又必然的會反映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反映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就會體現三個特點: (1)對學生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這種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由語文的教學內容所決定的,我們前面說過,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對人的精神領域起作用,因此它必然對人起著一種熏陶和感染,這種熏陶和感染我們又要注意,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帶有灌輸的特點,因為一個孩子在他對世界觀的形成的過程當中,起初階段可能是空白的,我們就通過我們的教育讓他對外部世界產生認識,這種教育加上他自己的實踐,就形成了他的世界觀。而在語文教學當中,它不同於思想品德,不能灌輸,不能強制性的灌輸,它體現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浸染,也就是說,像一匹布擺到染缸里,浸泡在其中,慢慢的吸收染料的顏色,最後成為染料的那種顏色,是一種浸染的過程。 (2)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 教學內容本身可以對學生的價值起了一個定向的作用,這種價值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人生價值的取向 語文課上所展現的閱讀的材料,往往是古今中外的傳統的、優秀的一些作品,在這些優秀的作品當中,展現的是人類的最高尚的文化,這種高尚的東西對接受者來講,必然就影響了接受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它會對接受者或者是學生的人生價值定向起作用,而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它還不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作為語文教學,更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呢?是對一種文化價值的定向,作為一個民族,必然有著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在它長期的傳承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並且通過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和 本民族的人緣,形成了一種相對固定的傳承的形式,而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它承擔的就是這樣一個任務。所以,我們通過語文課的教學,小而言之,影響學生個人的終身的人生價值定向和文化價值的定向,大而言之,又可以影響到一個民族的道德的價值傾向,和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的定位,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正是由於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傳承我們的文化上,把我們民族的和國外優秀文化,一步一層地傳授給我們的學生,所以才形成了今天我們的文化。假如說,我們的教師在語文教學當中,對於自己的歷史文化或者對國外的優秀文化採取一種虛無的態度,那麼我們的學生必然會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或外來文化採取一種虛無的態度,這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現象。這個特點決定了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必須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從而通過我們的價值取向,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 (3)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 我們前面說過,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因此,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對語文閱讀材料所產生的體驗,應該說是獨特的,我們也必須尊重這種獨特性,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往往會出現一個情形就是:對文章的理解也好,對語段的認識也好,強求一個一致性,這個其實是有違人的閱讀的本質特點的。語文的教學又不同於理科的教學,理科的教學強調一致性、強調唯一性,例如,在我們的算術教學當中,一加一等於二,你不可能再得出別的結論來,如果你得出了別的結論,你的理解就有了問題,可是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不唯老師、不唯教材、不唯教參,而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帶有列強的個性色彩的體驗,只有這樣,這種語文教學才回歸到最本質的特點。 2、實踐性的課堂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實踐性的課堂,因為我們的語文本身是最重要的一種教具工具,因此它決定了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的特點,我們可以體會一下,語文所具備的能力是聽、讀、說、寫這四個主要的能力,聽、讀是信息的接收,說、寫是信息的輸出,這種信息的接收和信息的輸出構成了人與人之間交際的最基本的手段,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我們的學生具備這種能力,因此,它就具有了強烈的工具性的色彩。說到語文的工具性,又反映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就帶有強烈的實踐性的特點,這種實踐性的特點具體的表現為兩種形式: (1)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應該始終不渝的堅持一條,就是我們的學生應該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具體的說,就是培養學生聽、讀、說、寫的能力。課堂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學生能不能在課堂上在交際能力上獲得提高。很多語文老師容易把語文課堂當作展示自己的個人才華、個人學術修養的舞台,這是錯的,課堂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一個陣地,同時也是展現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老師應該是舞台下的導演,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員,舞台上的演員是我們的學生。再打個比方,如果說我們的課堂是一個競技場的話,那麼在競技場上展現自己才能的是我們的學生,也就是說學生就是運動員,而老師應該是運動場下的教練,我們應該通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全面展現,從而反映出老師的教學才能和才華。 (2)語文知識傳授突出其好用性 這一點也是對語文學科教學當中,與傳統教學有著很明顯區別的。我們知道,在傳統的教學當中,很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它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性、規范性、條理性,因此,在學生學語文的時候,要從語素講起,然後講到詞、短語、句子,句子還得分單句和復句,然後再講到句群,再講到篇章,再講到全文,這從單純的研究語言構成的角度來講,是必要的,但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是不是有必要呢?在新課標當中就特別提出 了一個要求,就是不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現階段,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運用的方法,並且能夠比較熟練、比較成功的來運用它的母語,而語言本身的系統的知識,應該是專門研究語言的專家們去研究的事,但是我們並不否認知識本身在形成語文能力當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我在這里提出了要重視語文知識傳授當中突出它的好用性,好用性怎麼來理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實際語言運用的過程當中能用得上。 ● 所學的知識能夠接受得了,並且會運用。 如果從運用得上了角度來講,可能從語素一直到篇章結構都是能用得上的,但是可能會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的要求會非常非常的高,脫離了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這個好用就強調了對學生來講,他還能夠用得上還必須是會用,也就是說,對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講,所傳授的知識必須是能夠學以致用的知識,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毛老師在《感受自然 抒寫自然》這篇課文當中,在知識傳授所做的實踐,可以證明這一條,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毛老師課堂教學片斷。 剛剛我們看了毛老師在她的課堂教學當中是怎樣傳授寫作知識的。寫作在學生的語文實踐當中,有些東西可能是自然習得的,也就是說,在長期的母語環境當中,在長期的母語閱讀當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些東西,但是,作為語文課的課堂教學,不能單純地依賴於這種自然形成的基礎,當然,這種自然形成的基礎是我們必須加以利用的一個有利的條件,而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必須傳授相應的知識,毛老師在她的課堂教學當中就傳授了寫作的相應的知識,這個知識對於學生在這個階段寫相應的這個內容,應該說是非常有用的,同時也是非常好用的。這堂課的實踐證明,學生在掌握了毛老師所教的內容之後,能夠很快的加以運用,並且在寫作的實踐當中能夠按照這種方法,去實踐、去踐行,所以寫作的收獲是比較明顯的。 綜上所述,一個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特點,在我們的課堂上應該反映為兩個方面的特點,一個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說,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充分活動的課堂,是學生形成能力並且展現他的素養的課堂。另外,還應該是在形成能力的問題上,我們應該著重強調的是知識的好用性,而不是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說到傳授語文知識的好用性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它和相關學科的區別,比如說,它和同樣是人文學科的《哲學》以及《歷史》相比,《歷史》和《哲學》也是人文學科,但是這兩個學科的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像《哲學》,有哲學的相應的內在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而《歷史》也有構建在大量的歷史知識上和對歷史知識的評價之上的完整的歷史知識的體系,但是語文學科不強求這種完整,它強調的是實用,能夠學以致用。 同樣的,和理科相比也是這樣的,理科的知識強調循序漸進,強調前後銜接,強調前面為後面做鋪墊,也就是說,它要強調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作為語文學科,主要知識還是強調它的好用,說到這,我強調一個問題,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我們一方面要關注知識的好用性,但同時又要注意對過去傳統教學當中,強調知識系統和完整的這種做法,要進行調整和革新,不能再按照過去的做法,把語文知識的系統完整全盤的搬給我們的學生,這會嚴重的加重學生的負擔。 所以,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實踐,重視知識的好用性,在語文的實踐活動當中,也要關注語文知識的好用性,從而培養出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聽、讀、說、寫的能力。 3、民族化的課堂教學 我們的語文課程本身就是母語教學的課程,學生所學的語文,從他呀呀學語的時候開始,接觸的就是語文,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他不是一張白紙,是在有了一定的積累的基礎上,來開展我們的教學,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具有民族化的特點,同時我們的語言本身也帶有強烈的民族化的色彩,這種只有漢語才有的色彩、其他語言不具備的色彩,必然也影響到語文課堂教學,也影響到語文課堂的一些特點,因此,語文課堂在體現它的民族化的課堂教學的特點上,也應該表現為兩個方面: (1)突出漢語言的特點 這種突出漢語言的特點,首先應該反映在我們的知識教學上,在寫字、認字教學這一類的知識教學上,漢字的特點、漢語言的特點,應該充分的體現出來,比如說認字的時候,漢字在它的造字方法當中,最突出的一種造字方法,是形聲字,而形聲字的特點,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掌握了,對於他舉一返三的去認字、辨形、辨義,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漢字特點所決定的。同樣,在閱讀教學當中,民族化的漢語的特點,也有它的鮮明特徵,比如說在閱讀當中,有的時候有些字詞,我們未必都把它認得了或者說把它本來的意思都揣摩的很充分了,但是並不影響我們以文章及至於對語段、甚至於對這句話的閱讀,這裡面就包含著漢語言的閱讀當中我們猜讀的手段,這種猜讀,根據上、下文,根據語境,根據前面的語言積累,根據自身的生活體驗,對語句就能夠估計出八、八不離十來,這也是漢語的特點。這是在我們語文教學當中,必須體現出或者說是突出漢語的特點,用它來輔佐我們的教學,來幫助我們的教學。 (2)重視培養語感以及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 首先看培養語感:在我們的漢語當中,漢語語言有些很鮮明的特點,以至於使得漢語在很多外國學生看來,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難學是因為什麼呢?因為漢語言的多義性,比如說,用詞的多義性就很有特點,有一個笑話,說一個外國人聽鄰居在囑咐孩子說「你上街給我打醬油去」,他就問打醬油是什麼意思,鄰居告訴他打醬油就是買醬油,結果外國人家裡的燈泡壞了,他就對孩子說「你給我上街打燈泡去」,孩子說「燈泡能打嗎?」,他說「能打,我有錢,你去打。」,結果孩子把路上的燈打壞了以後,別人找上門來,孩子說「就是他讓我打的,而且他說他有錢。」,他說「我讓你去買燈泡啊,你怎麼把燈泡打碎了呢?」,他不知道「打」字在醬油的語境當中有買的意思,可是在燈泡的語境當中就不具備買的意思了,同樣的,一個量詞,一個「條」字,我們通常用來界定魚,一條魚,或者是說一條綵帶,用它來講人,似乎很不合適,可是在特定的語境下,比如說「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就得用「條」字,用「條」字能感覺出這些好漢的粗獷、豪邁、剛毅,都能反映出來,如果用「一百零八名好漢」,那這個意思就大打折扣。這就是漢語語言當中的表達上的豐富性、多義性,還有些語言表達上的含蓄,也是很耐人尋味的含蓄的特點,比如在教學當中可以看到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寫的都是樂,讓你感覺作者樂著,其實作者內心並不樂,他被貶了官,樂什麼呢?他被發配到京城以外,樂什麼呢?來到一個不茅之地,樂什麼呢?他沒什麼可樂,可是他不能寫他不樂,他要寫不樂,文章傳到皇帝那裡,他日子就不好過,可是這種感情他必須表達,怎麼辦?他不寫悲,就寫樂,可是在他的每個樂字後面你都能體會到他的人生境況的悲涼、懷才不遇的悲涼,但是,同時他又把這種悲涼融化到一種更高的境界當中,就是與民同樂,使個人的悲與民眾的樂融進去,化解掉,而這些東西在他的文章當中一字不做,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揣摩他的潛在的含義來理解這種含蓄的表達。 這種漢語語言的特點就決定了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必須培養學生語言感悟的能力,必須培養學生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而在這點上,也是傳統教學很忽略甚至於做得很失敗的地方,在我們的傳統教學當中,從五十年代初,從蘇聯人那兒,也就是從凱洛夫 那兒學來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這種基本方法把閱讀教學分裂成幾塊,先從時代背景講起,然後介紹作者,然後讀書,然後字、詞教學,然後就是把文章分析,而分析文章往往就是分段、歸納段意,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再來歸納中心,一篇好好的文章,在這種分段、歸納段意的過程當中,被活活的肢解了,而在閱讀當中,從閱讀本身來講,我們對閱讀本身並不是說在閱讀的時候就把文章分成了幾段、它的段意是什麼,首先應該是對文章的整體的把握,在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和感悟當中,我們和作者進行了對話,進行了交流,我們知道作者寫了什麼、在寫的這個當中想表達一個什麼,這個才是閱讀本來的特點,閱讀就是對話,而不是把他肢解,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重視培養他的揣摩和體會語言材料的我們前面從三個方面,也就是:人文性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課堂教學、民族化的課堂教學這三個方面,談了對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特點的認識,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在新課標下對語文教學目標的認識: 新課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要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語文課程的目標,這和過去的教學大綱的提法是有所不同的,這就反映了語文教育的特點,必須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我們的教學,來實施我們的教學,來評價我們的教學,對這三個維度的認識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一下新課標從三個維度下對課程目標所做的表述: 在新課標當中,課程目標總共做了十條表述,這十條表述當中,第一條到第五條,主要是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這兩個維度來界定目標,而第六條到第十條,則是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來界定目標,但是,一至五側重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裡面並沒有排隊知識和能力,也包含著知識和能力,同樣,六至十條的課程目標當中,著重的是知識和能力,但是也包含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分析一下: 在語文課程目標的第一條當中,是這樣表述的: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這個表述當中可以看出,它強調要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逐步的去培養,這實際上強調的就是過程和方法,在強調學習過程以及逐步形成的時候,實際上它是從過程和方法的角度來提出目標,而這個目標它所最終達到的是: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實際上又是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提出目標。同樣的,在第三條當中,它提出的是: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裡面又涉及到了方法,同樣,方法後面也包含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法本身它所講的涉及到的語文學習方法,必然的離不開相應的知識。所以說,在一至五條當中,雖然是從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兩個方面來提的,但是它也滲透了知識和能力的相關因素,而六至十條,雖然是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提的,但是它也滲透了一些情態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的內容,比如說第七條: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 萬字以上。在這個目標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它比較多的涉及的是知識和能力,例如要學會運用閱讀方法,但是它裡面也包含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如說要注重情感體驗,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所以我們對新課標當中從三個維度提出課程目標,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從兩個方面來談: 1、注意橫向協調 所謂橫向協調,就是三個維度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交融的,相對的獨立是因為知識和能力比較側重的是學習,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他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什麼?學知 識、能力,這是從學習的角度來界定,過程和方法主要是從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的角度提出來的,也就是在學和運用的過程當中,它要強調的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並且要掌握相應的方法,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側重的是學生的體驗,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在形成能力的過程當中,他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什麼,這三個相對獨立就這樣區別開來了,知識和能力側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側重的是運用,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側重的是體驗,這是它們相對的獨立性,但同時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它的交融性表現在:知識和能力往往是在過程和方法當中加以形成,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掌握了相應的知識和方法的過程當中,他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它往往是和知識能力、過程方法緊密的結合,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往往也是在過程和方法當中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的過程、寫作的過程、思考的過程、對知識運用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自己對自己民族語言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自己人生價值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在這三者當中,作為一個老師,應該更加重視的是過程和方法,從我剛才的分析當中,我們應該體會到,過程和方法當中形成了知識和能力,並且轉變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這是我們對三個維度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因此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在設定自己教學目標的時候,就必須高度的關注目標是三個維度來設定的,而這三個維度,既是相對獨立的,也是相互交融的,在這一點上,我們來看一下袁老師在他的《背影》這一課的教學當中是怎麼設計她的教學目標的,在她的教學目標當中,又是怎麼體現出三個維度的相互交融的,請大家看課例�6�7�6�7 在剛才袁老師的目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目標當中,既有過程和方法的要素,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素,同時也包含了知識和能力的要素,她要求學生具有相應的能力,只有有了這個能力,他才能夠體會到文中的這種感情,而這種能力的形成和感情的獲得,又是在它的過程當中所形成的,所以,這種教學目標的設定,就比較完整的體現了新課標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 2、注意縱向有序 縱向的有序體現在課程目標本身是有階梯性的,是有層次性的,在新的課程標准當中對課程目標的提出是年段提的,是按照小學的幾個階段和初中的相應的階段分別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從我們任教的角度來講,我們不可能從小學一年級一直教到九年級,我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當中,並不是說初中階段的要求就是相對的、固定的,它也應該是有層次性的,這種層次性也應該表現在:我們在教學當中,在設計自己的教學目標的過程當中,也應該按照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要求,循序漸進的不斷的去提升,不斷的在我們的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不斷的提高知識和能力,不斷的轉變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在教學當中,作為一個老師,應該首先把你所任教的整個年段,比方說你教初中,就應該把初一到初三的或者說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整個六本書先要系統地看一看,並且針對新課標的要求,把整個教學階段的總體要求瞭然於胸,在這個基礎上,再把它的總體的要求分解到三個年級,再分解到六個學期,再分解到每本書的每個單元,及至於每篇課文當中,讓學生在每篇課文、每個單元、每一冊書的學習過程當中,不斷的循序漸進的提高,而我們的目標的設定,也應該表現出它的銜接和呼應,前面目標的設定,同樣的一個目標,可能它的層次是比較淺的,同樣的一個要求,可能它的角度是一個方面,到了後面的單元再次出現的時候,同樣的一個目標,它的層次可能會提高一點,同樣的一個目標,它的角度可能會轉換了一個方面,這樣我們就從螺旋式的盤旋當中讓我們的學生不斷的提高他的能力、提高他的語言素養,或者說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方面去認識它,從而提高自己。 所以在教學的目標設定上,除了要注意橫向的協調,也就是三個維度的協調之外,還有注意縱向的有序,就是單元與單元之間的相互照應,冊與冊之間以及年級與年級之間的相互照應、相互提高、促進,這在教師的備課當中應該要把它做好,否則你的語文教學又進入了另一種狀況,就是零散、零亂,這也是語文教學不應該出現的現象。 我們剛剛從語文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確的認識新課標,從這個角度談了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特點和目標的認識,概括起來講,對語文教學特點的認識,我們必須認識到,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具有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化的特點,而對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目標,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到,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並且在目標的認識上還應該注意到,新課標提出的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確定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這三個維度相互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滲透和相互交融的,另外還要認識到這三個目標還要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對新課標有一個准確的定位,並且在後面要講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當中來。
6. 語文教育的特點有哪些
語文教育有三個特點,具體為:
1、注重情感熏陶感染與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與文本心心相印的認同,是一種生活閱歷的接軌、知識的融合、情感的共鳴);
2、注重語文教育中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
3、把握漢語言文字特點,注重語感與整體把握能力培養(學習方法上,強調實踐、感悟,吸取母語教育研究的新成果)。
語文教育部分要求:
一、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教育事業,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良好的個人品質和教師職業道德,具有高度的事業心和工作責任感,能自覺地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服務。
二、掌握本專業所必須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有較深的文學功底、較強的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鑒賞能力、評價能力。
三、能閱讀所有現當代文獻作品和一般古典文獻文論。
四、普通話達到國家二級甲等水平。
7. 語文課外活動的特點是
關於語文課外活動的特點是如下:靈活性、民主性和人文性
課外活動是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途徑,是課堂教學的必要補充,是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是一個完整的教育系統,課外活動是課堂教育的必要補充,二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對完成教育任務、實現教育目的具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它對解決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一般發展與特殊發展,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等矛盾具有重要的意義。
活動特點課外活動與課堂教學雖然都是實現教育目的重要途徑,但由於課外活動在活動內容、組織形式、活動方式上等又不同於課堂教學,因此,又具備了它自身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