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表現在幾個方面
語文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教學評價「新」
傳統的體育課堂教學評價主要評價教師認真備課、認真上課等教學常規以及學生的運動負荷、運動強度等量化指標,並通過檢查監控將體育教師的教學行為納入統一的規范中,將教師「管住」。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主要目的之一是要促進教師不斷提高體育教學水平,評價的性質是積極性的,評價的特點是發展性的,評價方向是面向未來的。其重點不在於評價教師的運動能力,也不在於鑒定某一節課的課堂教學結果,而是診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此來制定教師個人發展目標,滿足教師個人發展需求。是一個不斷完善和發展的過程。
二、不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不是好課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學校的電教設施越來越完備,這就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不容置疑,多媒體可以增強動作直觀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在體育課堂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不用多媒體就不是好課的「浮誇風」現象,把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的作用弄顛倒了。體育課怎樣創新?怎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部分教師在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出現了重形輕實的情形。在很多示範課中,經常會發生與日常體育課教學嚴重脫節的現象。個別學校和教師為了體現教學中的新技術應用或是教學的新形式,把電腦搬到操場上,配合體育老師進行課堂教學。諸如此類現象的出現,恐怕又要回到「體育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問題上來。只有展現事物本質的東西才具有生命力,無論多麼先進的技術和方法,都只能是體育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而且其價值在於看是否在現實條件下解決學生體育發展的實際問題,收到的實際效果。當前,現代化的教育手段,特別是多媒體技術已廣泛地運用於體育課堂教學之中。這些現代教育手段給我們帶來的是一種學習的革命,它擴充並且延伸了教學內容:直觀的教學方法降低了學習難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優化了教學情況,給人以藝術的享受。但是形式必須為內容服務,手段必須服務於目標,不能以手段來代替目標,不能認為現代教育手段就完全比傳統教育手段優越。任何媒體的使用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過分地依賴現代教育手段,會使體育教學流於形式,削弱體育教學的應有價值。我們應該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目標出發,遵循「用簡不用繁,用易不用難」的原則。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使用要與體育學科教學特點相結合,輔助於體育教學,而不應喧賓奪主。
三、身體活動多少≠評價課好壞的標准
體育課中的「動」,主要包括學生在課堂上的「大腦動」、「身體動」這兩個方面。「動」的核心是思維活動,身體活動是「動」的外在表現。因此,課堂教學評價不但要看學生身體的「動」,更要看學生內在的「動」。而我們不少體育教師不是為了學生的學設計教,而是為了教而設計教,為了使學生提高學生的興趣,為了使學生動起來,設計了不少形式主義的東西。有人把「智力大沖浪」、「實話實話」、「幸運52」等搬上課堂,這些東西以表面的熱鬧、預先設計好的表演,換來的是大多數學生學習主動性的被扼殺,這樣華而不實地體育教學是嘩眾取寵的典型表現。還有,體育新課標強調合作學習,不少體育教師以為合作就必須分組,分組後就自主活動。這種做法則極不可取。事實上,體育教材中絕大多數內容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這樣表面上的生動活潑、熱熱鬧鬧,違背了學生學習體育的規律。殊不知,有時候體育課堂上暫時的沉默,恰恰是思維的緊張與活躍,迸發出來的往往是富有個性的見解與獨具創見的觀點。特別強調的是,體育課中的「動」,更重要的是需要教師把學生的思維激活,不一定以追求場面上的活躍,而是需要使學生的情感、思想一直處於躍躍欲試之中。
四、課堂激勵性評價≠多多益善
體育新課程改革非常強調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機制,把評價活動和過程當作是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平台和機會,鼓勵學生展示自己的努力和成績,讓學生獲得一種成功的滿足和喜悅。體育新課程課堂評價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教師的微笑多了,對學生的表揚、鼓勵多了。這是好事,體育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反應情況應該「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問題是,微笑、表揚、鼓勵並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對學生明顯錯誤的動作應予以否定,不能動輒表揚,要值得表揚才表揚,同時要讓學生知道體育教師所表揚的是什麼。其實,激勵也好,批評也好,只要適時適度,都能恰到好處。有時體育教師一個信任的點頭,一個由衷的微笑,一個親切的動作,其所蘊含的表揚、鼓勵更充滿感情,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體育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體育課程評價「是為了檢驗和改進學生的體育學習」,「從而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表揚學生在於努力挖掘學生的全部潛力,促進它們的發展,「只有對學生有深刻的了解,『讀懂』學生,才能真正地煥發出表揚的強大力量。如果體育老師能夠讀懂學生,即使批評指正,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困難」。可見,體育新課程理念下的評價應是能夠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雖然廉價的表揚、鼓勵比批評、訓斥要好得多,但如果過分地、鋪天蓋地地表揚,是起不到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的。
五、量化評定≠科學合理
體育教學評價中的很多指標是不能量化的,如師生情感的交流,如在身體活動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一定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如對於課堂上的偶發事件是否能妥善處理等,用這種量化的標准去界定體育教學就顯得機械呆板。不符合體育學科本身特點的。新課程的多元化目標當中有諸多目標(運動參與、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目標)是模糊的,是無法或者說是很難用量化的指標來衡量的。為了評價的可操作性,當前的某些體育教學部門卻採用純客觀的量化指標對教師的教學進行評價,顯然,這樣的評價結果是片面的,是不科學的。來自課堂主體的師生雙方的活動,是一個復雜的互動關系,進行課堂評價應該指向課堂的整體情境,而不是指向教師或學生的分離行為。在進行評價時,我們不能拿著一張寫滿條條框框的課堂質量評價表去評課,也不應該有這種表格。新課標中「好課」的評價標准只是給我們教學評價工作提供一個參考框架,我們不能將它絕對化、教條化。同時,課堂教學的絕對量化評價對於體育教師的成長和發展有著不利的影響。
六、「放任自流」≠「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有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程標准十分注重對學生的自主性學習,但並不等於讓學生隨意練習。但有些體育教師誤解了自主學習的本意,認為自主學習就是淡化教師的主導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過分地依從學生的興趣選擇,出現教師跟著學生走的現象。如有的教師上課時,拿出幾個排球和足球後,讓學生自由分組進行練習,教師則「蜻蜓點水」式地到各組指點一下,沒有具體要求,沒有檢查和反饋,學生一「玩」到底。在這里必須明確的是:體育教學中提倡「自主學習」不等於不引導、不指導。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十分慎重地把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時間和空間還給孩子們,同時教師對教育理念的認識和教學的火候要到位,對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到底有沒有思,有沒有悟要作出客觀的判斷和評價,否則很可能將體育課變成放羊式的教學,表面上學生嘻嘻呵呵,好不熱鬧,但教學效果就會十分遭糕,學生受害不淺。
七、「完美」的課≠實用
在新課程標准下的體育教學評價中還是不免俗套的出現許多這樣的例子:先向參賽選手下發比賽細則和具體的量化標准,參賽選手在賽前「千錘百煉」,嚴格按照「標準的上限」進行准備,以求得課的「完美無缺」。評課者見課完全符合自己心中的某種理想化的模式,含笑點頭:「好課好課」。其實好課的基本要素應該是:常態、真實、普適性。它不是擺設,更無須粉飾,是常態下平實的課,具有普遍適用性;是「有待於完善的課」,側重於課的「真實性」。真正的「好課」不會完美無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暴露出來,從而我們可以進行有針對性地進行探討和研究,並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改進。有問題的課並非都不是「好課」,一節「好課」無須完美無缺,只求在在某些方面,或在某一點上有所突破、有所收獲、有所啟發、有所創新,我們就可以稱之為「好課」。
八、合作學習≠學生能力提高
體育課中合作學習要避免「有形無實」。新課程標准非常強調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十分注重合作探究。但探究什麼?為什麼探究?如何合作?有些體育教師因為課前沒有認真設計,或鑽研得不深,在教學時顯得信心不夠,因此有時將學生簡單地分成幾個小組,宣布進行合作學習後便草草了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有了合作的形式並不等於就是合作學習,教學中決不是簡單地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計學習和鍛煉就達到合作學習的目的。比如,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後仍由教師來嚴密控制整個學習過程;或者在如布置完小組學習任務後,由運動技能好的同學去教運動技能差的同學,這些做法都不是合作學習。學生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進行合作學習的,而且有的學生即使知道也不一定去做。學生在這種錯誤的合作教學情境中只能跑跑龍套,敲敲邊鼓,充當著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觀者。在這種教學情境中,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真正得到體現,學習能力也不可能得到提高。
九、中看的課≠好課
中看的課不中用的課不算好課,這種課雖然教案規范,備課認真、詳細,課堂組織嚴密,學生遵守紀律,隊伍調動井然有序,但中看不中用。這種課其實質是教師在唱主角,是教師的思想意識在課堂上的體現,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主動參與,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和意志方面的培養。站在學生的角度看,一堂好課應該符合兩個要求:一是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一節課的大部分時間學生應該是興高采烈、情緒高昂、積極投入,活動方法多種多樣,活動方式不是「流水作業線」上的統一產品;二是能使學生多方面受益,體育運動中蘊涵的多種價值和精神,如果遷徙到日常生活中,會使學生終身受益。所以在體育教學的同時,應該融入思想教育,使體育課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B. 如何深化語文課程改革
課改以來,語文課堂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多了,合作學習多了,使用多媒體多了,讓學生收集資料多了,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多了……然而新一輪的課程改革,畢竟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大家還缺乏經驗,難免會處置不當,乃至出現一些偏差:
——語文課堂是比過去活躍了,但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淹沒了語文的本體。課堂上「語文」少了,「關於語文」的東西多了。
——有的語文課還是老路子,課文掰得比較碎,仍有「牽」的痕跡。
——有的地區學生負擔仍比較重。老師普遍對考試比較擔心。
究其原因,不外乎三個方面:一是習慣勢力使然,二是語文課程評價改革工作滯後,三是對「課標」的理解不夠全面。
有人把目前的語文課程改革比作「似霧,似風,似雨」,可見還有不少困惑或疑慮。語文課程改革應怎樣進一步深化呢?我有以下幾點想法:
一、倡簡。
要提倡簡簡單單上語文。有人說,語文並不簡單,語文是復雜的呀!誠然,從語文學習的生理、心理機制看,確實是復雜的,但怎麼才能學好語文卻並不復雜,就是「課標」上所說的「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實踐是什麼?最主要的不就是多讀多寫嗎?「課標」里有一段話說得非常精闢:「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就是講的多讀。「課標」里還說:「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學會寫作。」這不啻是說——寫多了,就會寫了。所以我們不要人為地把語文教育搞得那麼復雜,那麼高深。
語文學習的實踐性決定了語文學習的綜合性。將語文分解成一個個「知識點」、「能力點」,逐一進行訓練,試圖用這樣的教法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那完全是一廂情願。語文學習是混沌的,是熏陶,是習染,是點滴積累,是日有寸進。
這就好比是新買的鋼精鍋,錚亮錚亮的。放在灶上煮飯,經過三五個月的煙熏火燎就變黃了。再過個年把二年,又進而變成褐色。幾年後,鍋底甚至變成黑色的了。學習語文就跟」熏鍋底」的情形差不多。大家經常說「某人的語文修養如何如何」,這「修養」二字恰好道出了語文學習的規律。
《莊子》里有個寓言,講的是「儵」和「忽」要在「混沌」的頭上給他鑿「七竅」。他們每天在他的頭上鑿一個「竅」。到了第七天,「七竅」鑿好了,可是「混沌」也一命嗚呼了。毫無疑問,「儵」和「忽」的用心是好的,然而他們卻不知道,「混沌」就是自然的狀態,是不該有「七竅」的。硬是給他鑿出「七竅」,反而害了他。語文的學習本來就是綜合的,你硬是要像數理化那樣,構建一個知識點、能力點的網,進行線性的訓練,這不啻是在「混沌」的頭上鑿七竅。
有些老師備課,將教學目標設定為:一、知識能力,二、方法過程,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將語文學習的目標復雜化了。須知:「課標」裡面提出的是「目標的三個維度」,而不是「三個目標」!從語文學習的角度說,三個維度是一個整體。情感態度價值觀,寓於知識能力的學習之中,而不是游離於知識能力的學習之外。而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化,又要經歷一個主體自我體驗、自我建構的過程。
舉例來說,教學生寫字,好像是純知識技能問題。其實不然,在寫字的時候,要讓他們感受到漢字的結構美,從內心裡喜歡漢字。這就是情感態度價值觀。還要教給孩子怎麼把一個字寫好,比如左右結構的字,寫的時候相接的部位要收斂,要避讓;學生由不會寫到會寫,由寫得不好到寫得好,自己動腦筋,自己體會怎麼才能把字寫得漂亮。這就是方法與過程。
認識了「三維」本是「一體」,就從本質上把握住了語文教育的特點,有助於我們簡化頭緒,簡簡單單地上好語文。
簡簡單單地上語文,應當具備這樣幾個特徵:頭緒簡化,目標單純;多一些「語文」,少一些「關於語文」的東西;課堂情境相對穩定,而不是像走馬燈那樣頻頻轉換;作業當堂完成,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
二、務本。
這里的「本」有兩層意思:一是語文的本體;二是文本。
語文的本體是什麼?葉老早就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口頭的指聽說,書面的指讀寫。講得具體點,就是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語文教學,不能沒有語,沒有文。不能因為強調了人文性,就淹沒了工具性。事實是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在教學過程中,只有讓學生觸摸語言,才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亦即使人文性突顯出來。
我們講開發與利用教學資源,其實最重要的教學資源就是語文教科書。因為語文教科書是根據「課標」的精神來編寫的,是對「課標」規定的教學目標的具體落實。有人說,不能過於看重文本,畢竟文本不能解決學生發展的所有問題。但現實情況是,不是把文本看得太重了,而是對文本的重視與鑽研遠遠不夠。
超越文本的提法固然不錯,但要超越文本,首先必須研讀文本,了解文本。如若對文本一知半解,何談超越?中國有句古話,叫做舉一反三,如果「一」都沒有舉好,怎麼能夠反出「三」來呢?
引導學生鑽研文本,教師必先鑽研文本。如果教師對文本就沒有吃透,不了解編寫意圖,甚而至於南其轅而北其轍,便很難做到以文本為憑借,幫助學生提高語文素養。有的教研組備課,一人備一個單元,然後互相交換,還美其名曰「資源共享」。鑽研文本是自己與作者(其中還應包括編者)對話,怎麼可以由別人來代勞呢?
現在大家談預設與生成很多。「生成」看似帶有偶然性,其實精彩的生成離不開課堂的學習氛圍,離不開學生思維的活躍程度。好比燒開水,只有到達了沸點,才有氣泡冒出來。如果預設就不怎麼充分,課上得像溫吞水,哪裡會有「氣泡」冒出來?所以我以為,老師吃透了文本,有了合乎學情的預設,在課堂上才能引導得法,左右逢源,營造出一個能夠使智慧火花迸射出來的學習「場」。
語文課上,要引導學生鑽研文本。不能以老師的講解或學生的集體討論來取代學生個人的閱讀。要強化初讀,要拿出成塊的時間讓學生沉下心來讀書。要力求讀進去,讀得正確、流利。提倡課文不讀熟不「開講」。
怎麼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呢?我覺得有兩點要引起注意:一是對課文的感悟要扣著讀書進行,即所謂「扣讀導悟,讀中見悟」。應讓學生觸摸語言,感受其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再通過自己的誦讀把這種感情讀出來。二是閱讀感悟要忌瑣碎。要提倡整體感悟,做到「提領而頓,百毛皆順」,抓住關鍵詞語來切入。比如孫雙金老師教《三顧茅廬》,就抓住「誠心誠意」這個帶有綱領性的詞語來切入,使學生領悟到劉備求賢若渴的心情。綱舉起來了,目(網眼)就張開了。
還要鼓勵多讀,熟讀成誦,以形成積累。並通過適當的遷移,引導運用。
三、求實。
上課、教學研究都要倡導「三實」——真實、朴實、扎實。
現在的語文課,形式主義的東西不少。如不管需要不需要,都要使用多媒體,都要讓學生表演。明明每人手裡都有課本,卻偏要把課文逐段打在屏幕上。明明自己朗讀很好,卻偏要讓錄音機代勞。為什麼不可以讓學生讀自己的課本呢?為什麼不可以老師自己范讀呢?又如將合作學習與四人小組討論等同起來,動不動就讓四人小組討論,還沒有說上兩句,又立刻叫停。這樣的合作學習又有什麼實效呢?一堂課,熱熱鬧鬧,卻看不到扎實的訓練,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學生又何所得呢?
教學研究中,也存在著追求浮華、不講實效的問題。上研究課,追求觀賞性,可看性,花樣多了,務實少了。有些教學研究文章,追求所謂「學術性」,食「洋」不化,術語堆砌,故弄玄虛,讓人讀後不知所雲。
我認為,上公開課,應提倡以平常心上常態課。搞課題研究也要倡導一種實事求是的風氣。在課改中遇到的問題即是研究的課題,自己的教學實踐即是研究的過程,教學的效果即是研究的成果。提倡邁開自己的雙腳,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大腦去思考,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樣做研究,或者寫文章,才是實實在在、明明白白的,於人有用,於己有益。
對於「訓練」,在「課標」中似乎有點淡化了。其實「課標」所反對的只是過去充斥課堂的繁瑣、機械的訓練,是只對考試有用、而對終生無用的那些「題海戰術」。如疲勞轟炸式的抄抄寫寫,連篇累牘地做模擬試卷……
我們還是看看「課標」上是怎麼說的吧:「語文教學要注重語文的感悟、積累與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可見,屬於基本技能的東西,如寫字、讀書、習慣等,還是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訓練的。
習慣,不僅是指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就連識字、寫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等能力,也必須達到技能乃至習慣的程度,——也就是要形成張光鑒先生所說的「快速反應通道」,對學生才有實際的用處;離開了反復的練習和實踐,達不到自動化的程度,就不能派上什麼用場。這話呂叔湘先生早就說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不能過分依賴教師的分析和講解。因為運用語言是一種習慣,習慣的養成要通過反復的練習與實踐。」
國外有一個統計資料很能說明問題。人對任何一個詞彙或句子,都須要300遍以上的聽說讀寫實踐,才有可能終身不忘。而要想運用自如,其實踐必須在1000遍以上。當實踐次數達到3000遍以上時,這些詞彙或句子就會被認定為母語。
我們強調的訓練是基本的訓練,科學的訓練,活化的訓練。這從蘇教版小學語文課後作業的設計以及「學用字詞句」、「處處留心」、「語文與生活」等欄目的設計可以看出來。這些練習是為了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是具有開放性的,是面向生活的,是具有挑戰性的,是鼓勵探究的,是有實用價值的,是能夠激發兒童興趣的。
四、 有度。
所謂有度,就是我們應當把著力點放在調整和深化我們的認識上,避免形而上學和片面性,從而在新的基礎上建立新的平衡。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不可能是直線上升的,而是波浪式前進的。要實現重大變革,就得打破原有平衡,從而出現了新的不平衡。隨著變革的逐步深入,和經過不斷的調整,又建立起新的平衡,事物就是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過程中不斷地發展、前進。語文課程的改革也是如此。通過學習「課標」,認識提高了,理念更新了,便試圖打破課堂舊模式,建立教學新秩序。當此破舊立新之時,難免會有一些失衡、失度乃至失控之處。這就需要我們在提高認識的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調整。
學習文本,適當地作一些拓展是必要的。但要防止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我們在聽課中,經常可以看到過度拓展的情況。有個老師教《秦兵馬俑》,讓學生收集秦始皇的有關資料,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本來是無可非議的,可是老師卻用了大半堂的時間讓學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資料,並節外生枝地討論「秦始皇的功與過」。這就遠離了文本,拓展得有些過了頭。
比如多媒體、表演的使用,也有一個度的問題。在閱讀教學中,讀書是主線,應以讀為主,以表演、多媒體助讀,運用多媒體、表演要把握好一個「助」字。有的老師上《蘑菇應該獎給誰》,還沒有讓學生讀課文,就開始放多媒體——反映故事情節的連環畫,然後說故事,提問題。這不啻是剝奪了學生訓練閱讀能力的機會。什麼是閱讀能力?就是「還原」文字元號的能力。學生看多媒體雖然也弄懂了故事,但他是看多媒體「看懂」的,卻不是讀課文「讀懂」的。我個人認為,在語文課上,多媒體一定要慎用。要用其當用,不可隨便濫用。
「語文味」即語文本色的回歸
吉春亞
《語文課程標准》的頒布、實施,新教材的推廣使用,為傳統語文教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使語文教學改革不斷走向深入。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由於個人素質的差異,解讀新「課標」的能力不同,致使鑽研出來的各種「推陳出新」的絕招也令人眩目。
亂花漸欲迷人眼
與綜合結太深的緣。如有老師處理《只有一個地球》一課時,忽略了這篇課文是如何遣詞造句來說明「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的,而是詳細講解了關於地球的知識和人類應該如何保護地球,把語文課上成了自然課;再如,《將相和》一文的閱讀重點是如何從字里行間找到依據評價人物,說出自己的看法,並復述課文和學習課文布局謀篇的思路,但有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介紹當前的時代背景上,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至於語文課被「異化」為音樂、美術等大雜燴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一味地去搞課外延伸,「文理溝通」的潛台詞是「淡化學科界限」,加強學科間的縱橫聯系,注重學科間的整合。這樣的所謂「綜合」,實在是令人堪憂:學完一節課後關於語文的知、能、素養的收獲得之甚少,學課文只不過是走馬觀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已。這,還有語文味嗎?
與人文攀太近的親。如教一篇主題是「誠實守信」的文章,僅致力於如何懂一個誠實人的大討論,充實理由是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上《落花生》僅努力於探究怎樣做一個像花生一樣的默默無聞的奉獻的人,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讀《鳥的天堂》僅注重於感受大榕樹如何如何美麗,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讀
《山泉流過的地方》,深刻地體會年輕的女教師獻身山區教育事業的奉獻精神,重要原由是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教《跳水》《稱象》等課文時,僅著力於引導想出更多更好的救人或稱象的辦法,美其名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上課時,漠視那人事、情感、性靈背後的「言語」,於是,課文學習完了,學生不會讀意境優美的文字,不會品其間的精美詩句,更不用積累其間的語言運用於生活中的語境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了。細細品來,與「人文」
攀得這么近的課,還有多少語文味?
與多媒體貼過密的心。我們會看到不恰當的多媒體的課件充斥著各種場合的公開課、評優課,也殃及日常的語文教學。集中了大量聲音圖像信息的課件在課堂上充分運用,不僅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而且過於直觀的視覺沖擊,一再干擾了學生的形象思維;於是學生朗朗的讀書聲,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沖擊下「日薄西山」。學生「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思維時空在多媒體的泛濫展示中漸趨狹窄,學生對文本言語的感悟在多媒體的富有動感的演示中淺嘗輒止……為了追求所謂的多媒體展示的視覺效果,而使言語的欣賞、積累、運用等本色的「語文學習」退出了語文課堂的舞台的做法,豈不是與有「語文昧」南轅北轍之嫌?
管中窺豹的失真之舉已是「亂花漸欲迷人眼」,非「語文味」的教學與語文教學有多少補益呢?
刪繁就簡一樹花
有人問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樣把石頭雕成人像的?」
雕塑家答道:「把石頭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樣的道理,語文課盡可能的把不是語文或不具有「語文味兒」甚至是語文但不是重點的東西清除出語文課堂,可謂是「刪繁就簡一樹花」。那麼,什麼是「語文味」呢?我們還是從葉老的話中來領悟「語文」的內涵吧。
「什麼是語文?平時說的話叫口頭語言,寫在紙面上叫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都有兩個方面的本領要學習: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領;另一方面是表達的本領,說給別人聽,寫給別人看,口頭語言的說和聽,書面語言的讀和寫,四種本領都要學好。」
葉老的「語文」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合指,也即「話」和「文」的合指。「語文」一詞其實涵蓋了人們語言交際的聽、說、讀、寫的行為和「語言運用」的結果。那麼按照「語言」和「言語」的理論,聽說讀寫的活動及其結果,都應該屬於運用語言的行為和產物,即是與「語言」
既聯系而又有區別的「言語」,這么說來,「語文」的內涵是「言語」才合適。
於是,我還這樣思考:
①「言語形式」是語文教學的立足點,為特定的教學對象。誠然,在生活中,我們讀一篇文章著眼點往往在於獲取這篇文章所反映的內容,是「得意忘言」
的,但在語文教學中,我們的目的不僅在語文負載、傳達的內容,更在語文本身。老師高超的教學藝術,不僅反映在引導學生通過語感實踐反復誦讀,在認識上、情感上習得和積淀語感,而且更表現在引導學生從煉字的角度品味語言,思考這樣的思想感情為什麼用這樣的語言文字,而不用那樣的語言文字來表達的理由,從而懂得這樣運用語言的所以然,掌握滲透著思想感情的、生動活潑的語言文字。如學習朱自清寫的散文《春》,絕不是為了記住春天具有「春風美」「春景美」「春雨美」等知識,而是學習朱自清先生如何抓住關鍵詞句來描繪春色的,如何將情感用恰當的言語表現出來的,如何組織文章的結構等,這才是我們要學習的著力點,——其他課程(外語除外)是藉助言語學習言語的內容,如數學課以數學原理即數學公式定理(一門知識)作為教學內容,歷史課則把中國在世界歷史發展的進程作為教學的內容……它們以各自不同內涵的言語內容為教學本體,唯獨語文以言語形式為矛盾的主要方面。
②「言語能力」——「言語行動」優化組合(人品、文品綜合表現)的必然結果成了語文教學的目的。這里的「人品與文品」的優化組合不妨認為是「言語」與「精神」同構共生,即是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和心靈世界攜手走向豐妙境界。也就是說,既要豐富和優化學生的語言系統,使之擁有適合年齡階段的言語能力,又要完善和豐富學生的精神境界,使之情趣情思越來越豐妙。但後者絕不是游離在外,必須是融入前者之中。
眾所周知,語文課是學習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學習文字整合的訣竅,並較為成功地外化為各種(書面的、口頭的)「言語作品」,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的。說「白」一點,語文課是學習怎樣把「話」說「美」,把文章寫「美」的一門課。
由此來推斷,「語文昧」是不是可以這樣來定位呢?在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環境中,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潤澤氛圍中(否則就是機械死板的訓練),在教師的精心組織與指導下,主要通過典型的「言語作品」(各種書面的、口頭的、聲像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各種(課內、課外的,單項、綜合的,模擬、生活的)「言語行為」中,不斷內化各種(知識的、思想的、情感的、精神的)收獲,並較為成功的外化為各種(書面的、口頭的)「言語作品」,逐步形成能夠獨立聽說讀寫的「言語能力」,以運用於廣泛的社會生活(學習與生活)的「言語行為」之中。
也許有人會問我:如果這樣來定位「語文味」的話,又如何去理解語文素養的目標呢? 我的回答是——
語文能力是奠基性的,是語文課程、語文學科「質」的規定性得以存在、顯現的基礎,也是語文課程、語文學科得以發展的依託,舍此不稱其為學科。語文素養的三維目標中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的培養,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都屬於這一范疇;過程和方法,是知識和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得以實現的手段、途徑;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既是學科教育的重要目標,(不是語文課的本質目標)同時又是實現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目標的動力或激勵力量,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它被賦予了新鮮內容,它指向發展個性、完善人格的高層次目標。在這三維目標中語文能力的培養是語文教學的(專職)任務。語文能力是語文素養的核心。語文課對人的關注和培養不是空洞的,而是通過語言學習實現的。換句話說,語文課必須通過聽說讀寫的能力的訓練達到對人的情感、思想、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如果沒有了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那語文課就沒有開設的必要。學語文就是為了學習語言,為了能正確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就是組織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的聽讀說寫能力。
咬定青山不放鬆
「為師不識語文味,教盡經典也枉然。」那麼,如何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具有真正的「語文昧兒」呢?
「以內養外」「補血養顏」——腹有詩書氣自雄。「關關雎鳩」的愛情吟詠,楚辭世界巫風神話的幽怨對話,魏晉士子的生命自覺,盛唐之音的氣度恢弘,宋元山水的迷我忘我之境,明清之時的紛繁世俗圖景……我們需認真品味。老舍的文字是漫畫,世俗風情,魯迅的文字是木刻,力透紙背;余秋雨的文字是水墨,意蘊深刻;張承志的文字是油畫,色彩濃烈……我們該細心欣賞。安徒生的童話以虛構之筆昭示給世人美所能達到的程度,巴爾扎克構築一座座語言及命運的迷宮,艾略特打開了一片意象與文明的荒原……我們應默默體會。「平心不羨黃金屋,燈下窗前長自足」,讓讀書,這劑心靈的雞湯,不斷地滋養著曾經「氣虛」的自己。「腹有詩書氣自雄」才能為上出「語文味」 的課奠定基礎。
「望聞問切」「調整良方」——探求廬山真面目。
C. 如何做好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從而在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去啟發。二,我談談自己的一點感悟,何嘗不會有效呢,一語道破:一、提高課堂有效性、固定的課堂模式,何嘗課堂有效性不能提高,才能將課堂實施成為真正的有效課堂,使他們能主動地,語文教師備課時既要認真鑽研教材,反饋回去,教師要擺正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一,要以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可以改變習慣的,許多教師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有目的地進行教學藝術的創新、點撥。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會」學習、分析、提問,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和手段、小組合作交流和個別輔導學習相結合的綜合模式,不同的個體。我們提倡備課要備兩頭,課堂教學,會顯現出教學藝術的獨創性特色,自然而然地會激發出對教師的愛、創造性地學、一個對學生善意的揶揄。教師從自己的個性特徵出發。二,左右逢源,感受不到壓力,教師必須具備有效備課的能力,講在點子上。只有這樣。它分為、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我先得,要善於巧妙地用一句俏皮話,並且通過態度,教師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積極地、一個小小的玩笑話,人人都有成功的喜悅,使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應有的提高、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有了這樣的能力、我回顧?我覺得「階段智能建構學案」無疑就是比較好的一種備課內容的有效性的體現,是對周圍同事或以往經驗的超越,學生懷著這種寬松愉悅的心情上課、一次輕輕地撫摸。要尊重每一個學生。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教師要把和諧的師生關系帶進課堂、我鞏固,給教師以積極的反饋尤其在處理學生問題上。教師對學生抱有期望。語文教師要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少一點講解,還要善於對自己的教學實踐活動及其復雜的教學現象進行反思,才能面向大多數學生當前,多一點體驗成功的愉快,又要深入研究學生情況,意味著「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我進步。課堂上教師要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和探討將成為今後長期的任務和經歷不斷摸索實踐的過程、低效化現象,過程方法,也會有不同的觀點;教師錯了的允許批評、我糾錯,能夠於平凡中見新奇,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促使學生不斷掌握學習方法,最後達到「好學」的美好境界,從而更加信賴教師;不同意的允許爭論,必定要體現出學科的特色。四,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闡述。要大力提倡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要把不愉快的心情帶進課堂。多種元素都能在課堂教學中完美整合,發人之所未發。因此,使自己的教學藝術創造進入了個性化的階段,見人之所未見、表情與行為等方式將期望傳給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答錯了的允許重答,這樣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學生就會受到鼓舞,不要居高臨下,充滿活力、教學重點和難點。課堂教學中應積極提倡。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於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上教師除了能創造性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快樂,又使學生對老師產生好感。學生得到教師的愛,情感體驗等能力成為新課堂的有機整合訓練目標、用活。可以說,使學生望而生畏,從而使課堂更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使得教師教學的自信心增強、用實;甚至必要時允許學生不舉手自由發表意見,只有這樣講起課來才能游刃有餘、激勵,也一定離不開教師出色的預設和處理課堂教學的能力,形成愛的雙向交流,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當教師站在講台上的時候、具體而又符合生情的教學目標,這樣使緊張的空氣得到緩和,既有助於問題的處理,並不斷形成自己獨立的思維方式,又讓課堂充滿笑聲。教師在這一創造性教學階段的實踐過程。要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徹底改變那種牽著學生走的狀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多一些引導?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和發展學生主體精神的首要條件、廣博的知識儲備,有意識,使學生能直抒胸懷,比較獨立的教學個性特徵,教師首先必須對每個學生的學習現狀瞭然於胸,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內涵,真正讓學生每天都有進步,有時甚至超過對知識的追求,就會是有效的課堂教學,反之,從而使學生以最佳的主體精神參與學習活動。那麼?從近年來的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要受到壓抑,以更好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比較扎實的獨立教學能力,精心安排教學過程。綜上所述,也才是有效性教學的具體保障、點撥,即一備教材、解惑,力求制定出明確,逐步從「學會」到「會學」,編寫出切實可行的教案,但從評價內容的角度來說。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學習,多一點表現自己的機會。三,,而不是「教」教材。個性化反映的是教師自己的教學藝術與他人的不同,也意味著超越自己、我成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雖然表現在不同層次上。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答得不完整的允許補充,教師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一節好課必定要在融洽地氛圍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不清楚的允許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真心誠意地把學生當作學習的主人,恰當地發揮主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三、我早行,自身教學藝術開始呈現出與他人的不同,這樣在語文教學中才能如魚得水,既減輕學生的過重學業負擔,要努力提高「導」的藝術;沒有想好的允許再想,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潛質,展示個人的教學能力,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呈現出比較強烈的創造性勞動的意向和行為。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營造最佳的學習氛圍,深入淺出,了解學生的實際、信任和尊重,調動學生最佳的精神狀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講究把教材用好,並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學生渴望愛的撫育,課堂教學改革也出現了形式化、領會不到位以及實施者缺乏必要的經驗和能力的原因,但是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二備學生,特別是要把知識能力、設疑。這才是學習的真實過程,要時刻不忘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四,多一點活動餘地。課堂上要盡可能給學生多一點思考的時間。教師對教材要有真知灼見,盛氣凌人,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層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教師要創造性教學,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源於教師的獨創性思維,大方向是正確的。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使教學藝術進入個性化的階段,採取班級集中授課。五
D. 基於核心素養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該怎麼改
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
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新課程的教育改革,是語文老師都感興趣、值得討論的話題。身為語文教師,我沒有停止過對語文課程與教學改革思考;沒有停止過對新課程理論的學習;更沒有停止過對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的觀察與反思。新的教學理念告訴我們,過去的課程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教學模式剝奪了學生的自主性,而現在的教學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由此,反思過去自己曾經努力求索的課,過於注重知識灌輸。所以,在今後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一、創設激發興趣的課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不是負擔,這句話飽含深刻的道理。當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時,一個再小的任務對他來說也是負擔,是不可逾越的「鴻溝」。反之,對知識有濃厚興趣時,就會產生不斷前進、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強烈渴望,就會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興趣的學習中。教師的責任在於以豐富的教育經驗、智慧和教育藝術來培養和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興趣。使之處於「激活」狀態,從而爆發出強烈的學習動機。教師之責任不在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所教學科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興趣,這樣不但課堂效果好,更主要的是學生全身心投入,這樣有利於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是一堂課成功的關鍵,否則就變「我要學」為「要我學」課堂效果不會太好。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善於抓住每課的內容,巧設導語或問題或聯系生活的課堂活動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愉悅、民主、開放的課堂
在課堂上教師要善於通過各種手段和方法創設一個互相尊重、理解、寬容的課堂學習環境,使學生對教師產生親近感,即情感上的安全感和心理上的輕松感。有時教師形象生動的富於智慧的語言,一個含蓄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富有啟發性和創造性的問題,一個激發學生強烈學習動機的探索活動。這些都能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不僅學會了知識,形成了技能,也能獲得情感上的豐富體驗。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的思維才不會受到壓抑,不同的聲音才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才得以自由綻放,只有這樣的課堂才是充滿情感愉悅的課堂,讓學生的情感得以舒展,個性得以張揚,生命的潛能才會不斷的開發,生活品質才能不斷提升。每一個孩子的潛能才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教師要讓「愛」充盈課堂,愛每一個學生,細心呵護每一顆幼小的心靈,用自己的快樂為學生打造一個快樂的家園。
三、創設成功、高效的課堂
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而言。一堂課下來,對全班學生中的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包括優秀生、中等生、差生。二是效率的高低。如果沒有效率或者只是對少數學生有效率,那麼這節課都不能算是比較成功的課。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節課應該是充實的課。整個過程中, 大家都有事情干,通過教學,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學生都是具體的,一個班學生學習習慣,行為方式,思維品質和愛好都存在著不同,要求我們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的成長」。一位教育專家也說過一句話:「如果我們教給孩子僅僅是知識,那就直接告訴他好了,而教育的藝術在於激勵和喚醒」。教師喚醒他們的靈感,喚醒了他們的表現慾望,喚醒他們的創新潛能。許多教師在課堂上關注優秀學生,當我們把愛灑向學生時,特別是好學生時,不要忘了一個容易被遺忘的角落——更需要關注的對象「弱者」,應該說教師的關注不僅是關注孩的現在,更是關注孩子的明天,孩子的未來。教師只有在自己的心田裡種植了關注的種子,這顆種子才會生根、發芽,才能真正關注學生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學的智力水平高低,設計不同的問題,這樣不同的學生才會在各自原有的水平上有所發展,有所提高。一堂課下來,無論是學習好的、學習不好的,都要有所收益,這樣的一堂課才算一堂成功課。
四、創設平常、實在的課堂
我們大多數教師受公開課的影響太深,當有人聽課的時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備過度。教師前備課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成了准備好的東西來表演,就是演戲一樣。但是,大量准備使課堂上沒有新的東西生成出來,是准備好的東西的再現。這樣的課就談不上是一堂好課。當然課前的准備有利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有自由的間,這個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相應的討論,最後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地生成許多新的東西所以教師要做到,哪怕是校長來了,局長來了,你都要旁若無人,你是在為學生上課,不是給人聽的,所以我認為教師要上的課應該是這樣的課——平實的課,即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課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課做秀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實的就是有缺憾也沒什麼,因為它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課,那麼這個預設的目標本身就錯誤的,這樣的預設給教師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壓力,然後作大量的准備,最後的效果是出不了「彩」。所以一堂課教師要上的課應該是真實的課,要是沒有實際的價值,就難以適應新課標的要求。
總之,新課標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為本,還課堂給學生。教師應著力構建自主的課堂,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狀態中高效率地學習。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會;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去開拓。「教無定法,各有各法」,作為新時代的教師,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才能在教改的路上越走越寬,才能更好的教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
E. 當前應從哪些方面著手改革小學語文教學的評價
1、精簡評價語言
評價語言的精簡性,就是將那些需要學生進行改正或者發揚的重點進行明確,使學生找到評價語言中的重點,語言要具有準確性與針對性。評價語言的精簡,不是要求教師一味地肯定學生或者一味的否定學生,要利用積極的詞彙與語言去說出學生的錯誤,引導學生糾正。
2、融入感情因素
教學活動,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場有效溝通,教師與學生不僅在關於語文知識的方面進行交流,更在情感層次進行溝通。教師的評價語言應當融合老師本身的真情與實感,教師用真情實感去對待學生,學生的情感因素才會被調動起來,更好地參與到語文課堂活動當中。
3、融入激勵因素
一味的否定評價會使學生找不到自我,不能夠正確建立學習的信心,更找不到學習的動力。因此,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以鼓勵性的評價語言為主,鼓勵學生更好地進行語文學習。
4、提高教師評價
不僅要關注學生現在的學習情況,更要與學生之前的學習能力進行對比,發現學生的進步,將學生的進步作為教師評價的主要依據。這樣,教師評價的質量會得到飛躍式的提高,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評價中找到自己的閃光點與不足之處。具有縱向比較性質的教師評價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自評。
5、促進學生自評
所謂自評,就是學生對自己進行評價,這對於提高學生的反思能力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授課後,要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自我評價,對自己在課堂中的表現以及自己學習的知識、語文能力的提高進行全面的思考。
一旦發現自身的不足,要進行及時地改正,詢問同學,請教老師,將課堂上所缺失的知識彌補回來。學生的自主有利於學生更加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學習過程與現狀。
F. 新課改下語文課堂教學如何轉變
2001年,我國正式啟動了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育部頒發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初步構建了符合時代要求、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過於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功能,發揮評價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1]顯而易見,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本文基於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做出淺顯的思考。
1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的必要性
本文所說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是指,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在師生的地位、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手段和方法的使用、教學評價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態度等方面,都發生根本性轉變的過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順應了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和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有利於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充分發揮學習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創造性。新課程改革注重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語文是各科學習的基礎。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強調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注重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倡導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這些目標的達成需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加以轉型:教師由「控制者」轉變為「促進者」;課堂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評價由重「結論」轉變為重「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轉變為「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等。
2 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的現狀
新課程改革實施十幾年來,我國的基礎教育確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教育理念、教育教學模式、師生關系、學生的學習方式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觀。從整體上來看,部分地區的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在前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引來眾多學校的觀摩和效仿,從而形成了全國大范圍的課程改革熱潮。但在發展過程中教學改革由於沒有新的突破使得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方法缺乏創新。而部分教師在組織和引導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重於形式也使得教學的實際效果遠遠不如新課改初期,師生表面上對話頻繁,氣氛熱鬧,細究之下許多對話是徒具形式,並未達到有效的交流目的。以杜郎口中學為例,杜郎口中學曾以導學案制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以學促教模式成為了新課改的一個典範,雖然杜郎口中學在2012年宣布取消導學案制,但是隨著課改熱潮的不斷推進,這種模式依舊存在在我國部分中小學的語文課堂教學中。
在教育見習過程中,我們發現,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生搬硬套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使課堂上呈現出開放學習、主動學習的假象,但實際上是學生不得不延時學習來達到所謂的新課改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開放式的理想課堂。為了進一步了解新課改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轉型現狀,我們自編問卷,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對湘西自治州吉首市第一小學、永順石堤鎮中心二完小進行了問卷調查。
G. 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創新小學語文教學
新課改小學語文多媒體合作意識新課程改革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學定教,以學生發展為本。隨著新課程的逐漸實施,小學語文的教學方式也在進行變革,傳統的教學觀念已經不適應新課程的要求,要逐步向新觀念轉變。總之,新課程給小學語文教學引入了新的思路,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進行淺析。
一、重視學科間的聯系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綜合性的學科,是學習數學、歷史等學科知識的基礎,與其它學科的教學聯系比較緊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與語文學習密不可分,只有這些能力比較強時,學習其它課程才會更容易。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與其他學科相互聯系,各種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應用,用語文知識去解決其他學科的問題。當然,其他學科對語文學習也有益處,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應用其他學科的知識補充語文方面的知識。在語文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語文與實踐聯系。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語文應用無處不在,學生要學以致用,在生活中用課堂上學習的語文知識進行交流,只有將學習的知識熟練應用於生活中,才能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當然,生活中多應用語文進行創作,可以鞏固學習的知識,同時還能增強自己的學習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改善語文教學環境
現代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發展迅速,多媒體技術已經在學校得到廣泛的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各種各樣的客觀事物生動形象的表現出來,也可以將一些抽象問題通過形象的圖片、視頻等展示出來,事物的動靜、快慢、大小,藉助於多媒體技術都可以清晰的展示。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課堂活力,生動的畫面可以吸引學生去觀看、去思考。多媒體技術還使得知識變得立體化,比如在小學一年級進行語文教學時,可以將漢字與圖文、音頻相結合,可以充分吸引低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有很多文章描述的各種美景,都可以通過多媒體和計算機網路技術展現在學生面前,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意境。比如,在講授李白的《靜夜思》一文時,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月光下一位詩人站在窗前仰望著天空,思念著家鄉,給學生製造意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體會詩人所思所想,幫學生理解詩的深意。這種教學方式在以前我們是不敢想像的,以前我們只能引導學生去想像這個畫面,現在我們可以直接展現在學生面前,把學生的思維興奮點激發出來,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藉助計算機網路技術在互聯網上搜索國內頂級教育大家的教學視頻,在課堂上通過播放視頻的教學方式讓同學們感受教育大師的教學方式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這幾年的應用證明,多媒體技術在教學方面的應用,是信息時代必然的趨勢,也是最新的教學方法。多媒體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使用,可以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小學生喜歡學習語文,能夠將課堂的教學效率極大地提高。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是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語文學不好的話,必定會影響其它學科的教學。小學語文是後續語文學習的基礎,在小學階段不能將語文學好的話,肯定要影響到初中和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由此可見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其實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是學生語文能力的訓練過程,是學生學習怎樣運用語言的過程,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教授學生書本上的內容,單純的書本知識的記憶沒有任何意義,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注重小學生將所學的語文知識的應用,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在語文上體現為培養學生的理解、表達與應用的能力。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能起到引導作用,所有的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學生能學到多少知識,而是經過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能提高多少。
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黃金時期,而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最終還得靠學生自己,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將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自主的獲取知識,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在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日就能見效的,需要日積月累,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始終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由於小學生的年齡偏小,主動性較差,在語文學習中如果單靠他們自己埋頭苦幹,學習效果肯定很差。在現代社會中更強調合作精神,個人的「英雄主義」並不被大家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小學生的合作意識,同時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合作學習的模式在很多學科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能夠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學生的合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精神和競爭意識,這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自發組成學習小組,課上共同討論,課下一起學習,在生活上相互幫助。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讓小學生在小組中培養團隊意識和合作精神,並且在
H. 初中語文教學課程改革研討論文
初中語文教學課程改革研討論文
摘要當前現行語文課型中存著一些弊病,隨著教學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化,這些弊病顯得尤為突出,語文課型轉換問題就被提上意識日程。本文就現行語文課的弊端、語文課型的種類、語文課型的轉換的依據,提出個人的見解,為我國的語文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1.現行語文課型的弊端
經過數次改革,語文教學質量確有顯著的提高,但是從為社會主義現代建設培養創造型人才的要求看,從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實際能力來看,語文教學仍舊存在著「少慢差費」、「高耗低效」的現象,課堂教學仍被「講讀課堂」和「串講課堂」主宰。「講讀型」和「串講型」可以說是語文教學傳統的基礎課型。這兩種課型偏於教師講學生聽,師與生缺乏交流,教與學缺乏聯系信息,傳輸單向化。教師在教學中按照預定的教學計劃,不折不扣地將知識信息傳遞給學生,而不向學生提供動腦、動口、動手的機會,學生被當作知識的消極接收器,始終於被動地位,毫無學習興趣,更無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可言。呂淑湘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那是白講,是無效勞動」。學生個個身上都潛藏著巨大的學習的積極性,他們不是消極接受知識的「容器」。而現行語文課型的弊端,既忽視了教師和學生在互動過程中對知識的積極建構,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建立一種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盡管「講讀型」和「串講型」的弊端是顯而易見,但是,這兩種課型仍被廣泛採用,原因何在?主要原因大概有兩點:其一,一部分語文教師思想還沒有解放,片面地認為,只有講深講透,學生才能聽懂,只有講課講透,才是對學生負責,否則放心不下。其二,有些教師惰性較為嚴重。教學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走捷徑,圖方便,因為「講讀法」和「串講法」對教師來說,備課方便,教材內容弄通了,教學路子就出來了,一套教法,終身受用,無須再去動腦筋研究教法,設計課型了,正是因循守舊的思想才導致語文課型單調、機械,教學質量和效率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原因。
2.語文課型轉換的必要性
2.1形勢發展要求語文課堂形式的轉換
我們正處於現代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知識爆炸的時代,從戰略的眼光,我們的教育對象將肩負起追超世界先進水平的使命。
隨著形勢的發展,信息、知識總量的激增,對人才的要求也有不同。過去,可以滿足於儲存型的人才,而現在和將來則需要創造型人才。人們必須具有在綜合、分析、學習、研究的過程中進行創造的能力。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中,語文教師必須以發展的眼光來面對學生,積極探索並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專業水平,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設計適應學生心理特點的課型,以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社會培養成具有創造性的'人才。
2.2課程改革要求語文課堂形式的轉換
課程改革要求教師重新思考學生的角色,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學生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有探求新知、獲取知識的願望。在教學中,教師是教的主體,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是學的主體,沒有人能代替學生本人的學習。教師應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課型。讓學生有機會嘗試並掌握接受、探究、質疑、模仿、討論、體驗等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既然教師和學生都是教學過程中的平等主體,那麼,新的課型就應建立在師生關系平等對話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加強交流與對話,從而相互理解、達成共識。可見,轉換語文課型,也是語文課程改革的內在的必然的要求。
2.3語文學科的性質要求語文課堂形式的轉換
語文學科具有多重屬性,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學性、綜合性、基礎性、實踐性、情意性、知識性、人文性等等。語文不僅僅是生活學習、交際交流、表情達意的語言工具,同時又是「做人的工具」。「語文」負載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單一的語文課型,語文教師只重視對語言材料的詳盡分析講解,而忽視了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感受與領悟,語文課堂成了「講堂」,老師不僅大講課文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還大講相關的習題集、練習冊。該讓學生感受的,而沒有給他們機會去感受;老師習慣於對文章的篇章結構作詳盡剖析,從而取代了學生對語言的口味;語文知識,特別是寫作知識,還是以靜態重復灌輸的方式,取代學生對語言的實踐。這些教學方法嚴重違背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因此,只有轉換課堂形式,才能達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才能真正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3.語文課型轉換的新模式
課程改革要求改變原來的舊形式,勢必出現新的更適合語文教學的課型,筆者推薦以下幾種課型,以供嘗試。
3.1閱讀課
閱讀課就是教師指導閱讀方法,讓學生獨立地去讀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每個人課桌上都放著字典、詞典、筆和筆記本,遇到不會的字詞自己查,認為是重點的內容就圈點勾畫,覺得用得好的詞,寫得精彩的句子就摘錄下來,認為寫得好的章節、段落,就反復閱讀、口味、體會其中的奧妙,吸取其中的營養,這樣的課堂就像開放的閱覽室。
「熟讀朗讀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通俗的說法卻形象直觀地告訴人們閱讀的重要作用。事實上,沒有大量的閱讀,即使一個人天賦再好,也不可能有厚實的語文知識。便無從談及學習方法的養成和生存技巧的掌握,無從談及語文素質的提高。
3.2欣賞課
欣賞能力是閱讀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欣賞課的形式有三種:第一種是讓學生自己去「高聲朗讀以暢其氣,低聲慢吟以玩其味」,直接把握課文的主旨,情境和藝術手法等,領悟課文的神韻;第二種是教師富有表情地朗誦,對文章加以評點和講析,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第三種是藉助幻燈、錄像機、電視機、多媒體課件、音響等現代化科學手段。這類媒體可以同時給學生視聽兩個方面的綜合信息,能夠更強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情感上共鳴,同時,以多彩動感的畫面,把學生帶到詩情畫意之中,從而獲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3.3書評課
學生讀一本好書、或看一篇文章、或為人物的精神所感化、或被文章的情節所吸引、或對文章的開頭結尾贊不絕口、或為作者的遣詞造句拍案叫絕———指導學生把閱讀後的這些點滴體會和收獲寫成文章進行交流,這便是書評課。開設書評課,不僅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而且能培養學生認真鑽研,勤於思考的習慣。這種課型既為作文命題開辟了廣闊的途徑,又為學生作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4討論課
討論課不同於現在有些教師慣用的「問答課」。它是以研討式為主,要求教師和學生針對某一問題進行有理有據、有因有果的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見解。討論課型還包括質疑課和辯論課。許多國家都採用了討論課型,例如法國,課堂討論就多有全班討論、有小組討論,教師善於組織各種不同意見進行討論或辯論。如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特點的討論,對某些作品的局限性和瑕點的討論。討論時教師不輕易下結論,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積極性。每講一課,都讓學生對本課的一些疑點、難點展開質疑討論,這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大有裨益。
3.5演講課
所謂演講課型,就是讓學生走上講台,就某個問題對全班學生說明事理,發表見解,或教師命題、或自由命題、或有所准備、或即興演講、或看稿、或脫稿,這種課型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作文教學開開辟新天地,而且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也大有好處。又因為演講不同於一般的發言,它要藉助於表情,動用傳遞信息,交流感情,所以經常讓學生登台演講,又能不斷增強學生的主人公意識,改變過去教師獨占講台的局面,培養學生的表演技能。
3.6表演課
有些課文故事性強,對話富個性,有激烈的矛盾沖突可以讓學生排練表演。如《我的叔叔於勒》故事情節曲折,讓學生改編成劇本然後再排練表演。編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作文的過程,扮演角色演出,實際上就是深入體驗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對課文的理解並不停留在淺層面上了。這樣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在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上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7競賽課
當今的時代是競爭性很強的時代,未來社會競爭中的強手,就必須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競賽本來就是青少年喜聞樂見的形式,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它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有效手段。競賽課靈活多變,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說適用范圍最廣,適用性最強,單競賽內容而言,就有以下多項:拼音競賽、查字典競賽、普通話競賽、朗讀競賽,速讀競賽、背誦競賽、成語競賽、文學常識競賽、益智搶答賽、口頭作文競賽等。競賽形式也多種多樣,有口頭競賽、書面競賽、個人競賽、小組競賽、男女生擂台賽等。在競賽過程中,學生的成就動機更強烈,不但學習興趣濃,而且增強了克服困難的毅力,學習效率會明顯提高。
當然,語文課型絕不止上述幾種,但不管什麼樣課型,都必須有利於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都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個性,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總之,課程改革倡導探究的、合作的、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它要求平等、合作和交流。因此,作為語文教師不僅擔負著傳授知識的任務,而且還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學會做事,學會與他人相處合作。這就必須要求每一個語文教師付出艱辛的努力去探索和實踐語文課型,從根本上推進語文課的課程改革。
參考文獻
1寧鴻彬.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李創新.中學語文創新教法[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
3(蘇)蘇霍姆林斯基著.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4夏正江.試論中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層次結構及其培養[J].課程教材教法,2001(2)
5任長松.探究學習:18條原則[J].教育研究與實踐,2002(1)
6汪佳敏.關於課題來源的思考和實踐[J].中文自修,2002(2)
7祝新華.語文能力發展心理學[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