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開設語文課程的目的是什麼
開設語文課程的目的:
1、首先,學習語文是為了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正常有序地使用國語,並在使用過程中得以學習。
2、其次,語文學習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橋梁,只有擁有足夠的理解能力,才能更好地學習其他的知識。
3、同時,不能忽略的是語文的教化作用,在開設的學科裡面,語文的這一門學科滲透了教化作用在裡面,學生應該能在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思想道德的陶冶。
學好語文的方法:
一、大量閱讀
語文成績好的孩子幾乎都是特別喜歡課外書。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積累:語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這樣的孩子在寫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構思、神奇的用詞,在閱讀理解方面有傑出的見地,在說話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見識等。
二、背誦經典
背誦經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養孩子語言素養基本功之一,中學畢業孩子如果能背誦150首古今詩詞,25首白話詩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10篇精美的現代白話文,2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
三、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培養孩子寫日記的習慣要循序漸進,開始可以寫短些,每天一、兩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長。內容也不拘格,什麼都可以寫,想像的,現實的,國內的,國外的,上知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國家大事,要做到有聞必記,有為必記,有見必記,有感必記。
❷ 語文課怎麼來的
語文學科最早的起源就是封建社會的私塾。
由宋代儒學家朱熹基本確定下來的儒學必讀書目四書五經被列為科舉考試科目後,私塾中講述的課程就以這些為主,事先輔助一些基本文字。雖然孩童大多隻會背誦篇目,對其中意蘊沒有理解,但這是語文,也就是國學教育的開端。
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語文一科,教授的仍是歷代古文,當時稱為「國文」課。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中學仍設國文課,白話文的比重也明顯增加,選用了魯迅、葉聖陶、冰心等新文學作家的作品。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葉聖陶、夏丏尊二人提出了「語文」的概念,並嘗試編寫新的語文教材,可惜因日本侵略中國而被迫終止。全國解放後,葉聖陶先生再次提出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這一建議被華北政府教育機關採納,隨後推向全國,從此,「語文」成了中小學的一門主課。
語文既能普及國民基礎語言技能的科目,又兼並培養人的文學素養的功能。是它起源、發展以及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❸ 為什麼有語文課怎麼回復
可以回復:語文課是母語教會你怎樣說話,怎樣表達,怎樣生活。
1、如果沒有語文課,你會說話,但不會寫字。你會活著,但頭腦空空。你會看到景色,但不懂得如何表達,語文無所不在。
❹ 大學為什麼該上語文課
語文是科研之母,數學是科研之父。這句話還真有道理。
在本國接受本科教育,自然必修語文。至於語文的重要性,對於理解對於什麼等等,那都無需多說了。
反而是數學,在大學里,有的專業是不修數學的。
個人理解了一下,畢竟從事自然科學的必須用到數學,而從事社會科學研究的,比如純粹的語言學,有中學的數學基礎就足夠用了,所以沒必要學高數等。
總之語文無處不在,所以學語文就是應該的。
❺ 什麼是語文為什麼要學它有什麼用呢
一橡歲、含義
語文是語言文字、語言文章或語言文化的簡稱,其本義是語言文字。語文是偏重從文獻角度研究語言和文字的學科總稱,一般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校勘學等。
中國由於古代文獻豐富,文字比較特殊,語文比較發達,廣義的語文也應該包括語言學,也就是語言學和文字學的總稱,但現在由於國際學術分科中語言學是一大類,所以目前反而是語文學從屬於語言學,成為語言學的一個分支。
二、原因
1、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
2、語文是口頭和書面的語言和言語的合稱,是語言規律和運用語言規律所形成的言語作品的言語活動過程的總和。
3、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
4、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
三、意義
1、《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
2、「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謹如塌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
文字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用
人類長期只有口語傳遞信息,用文字記事傳遞信息形成的書面語歷史較短。系統的語言成為人和禽獸分離的重要工具,文字使人類能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
把時空的影像變化轉碼成視覺可見的符號系統,使後人能通過間接的文字想像出畫面,了解歷史和學習技術經驗。使文字成為文化的主要載體。
文字突破口語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是人類可以在書面語的基礎上完整地傳承人類的智慧和精神財富,使人類能夠完善教育體系,提高自己的智慧,發展科學技術,進入文明社會。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祥圓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
語言承載信息,同時需要一種具象的表現形式,這種形式可以是文字或語音或者姿勢等等,只要有一種就可以將直接的認知與信息橋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