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語文知識包括什麼
在眾多語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推動下,「語文知識」的討論又重新浮出水面。這將使語文教育的研究引向深入。但是,其間也埋伏著重蹈覆轍的危機,弄得不好,可能仍會停留在「要」與「不要」的爭鋒,或者僅僅做一些歸類性的表層描述,滿足於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結論。「語文知識」問題的討論,所要牽涉的范圍、所要抵達的深度、所要顧及的方面,可能比有些學者目前所感受到的,要廣、要深、要復雜。
本文講述我在這幾年對「語文知識」問題的思考,希望能對怎樣討論「語文知識」問題有所啟發,說的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教。
一、明確「語文知識」的概念
討論「語文知識」的問題,首先要界定「語文知識」的概念,必須認清我們所談論的是個什麼東西。這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觀照:
從「語文知識」所涉及范圍。語文知識是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知識,主體是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等。
從「語文知識」存在的狀態。語文知識包括「語感」(隱性知識)和「語識」(顯性知識)兩種狀態。但當與「語感」對舉時,語文知識特指「語識」,即「在個人間以一種系統的方法傳遞的更加正式和規范的知識」。
從「語文知識」的現實所指。在語文教育的范疇,當我們說「語文知識」時,它的現實所指就是「學校語文知識」,它們構成語文課程與教學的內容。
從「語文知識」學習的角度。語文知識的學習,很大程度上就是將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人類知識」(語識),轉化為學生的「個人知識」,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這種轉化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從學習的結果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既可以是語識的狀態,也可能是語感的狀態。
總結上述四個方面,我們嘗試對「語文知識」做一個概括的描述:
寬式:語文知識是(1)應該或已經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2)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3)它有語感和語識兩種狀態。
窄式:語文知識是(1)應該或已經納入語文課程與教學的。(2)關於語言和言語、文章和文學的聽、說、讀、寫的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3)在課程的層面只包括與語感對舉的語識;盡管從學習的結果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既可以是語識的狀態,也可能是語感的狀態。
通常情況下,我們採用的是語文知識的窄式描述,稱之為「學校語文知識」。
二、確定討論的層面
「學校語文知識」問題的討論,應該區別討論的層面,必須確定我們是在什麼范圍內來討論「語文知識」問題的。層面大致可以作以下的劃分:
語文課程目標的層面。語文課程目標面對「是什麼」的問題:為了適應現代社會和學生個體的發展,國家期望學生具備的語文素養「是什麼」?主要包括人文素養和語文能力這兩個方面。
語文課程內容的層面。語文課程內容面對「教什麼」的問題:為了有效地達成語文課程標准所設定的語文素養目標,「應該教什麼」?從大的方面看,一是構成人文素養確切所指的文學文化經典作品(定篇)及其對它們的闡釋,二是包括事實、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態度在內的「語文知識」。
語文教材內容的層面。語文教材內容面對「用什麼去教」的問題:為了使廣大的學生較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用什麼去教」?用什麼資源如何去呈現課程內容?
語文教學內容的層面。語文教學內容同時面對兩個問題:第一,針對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為使他們或他(她)更有效地達成既定的課程目標,「實際上需要教什麼」?第二,為使具體情境中的這一班學生乃至這一組、這一個學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課程內容,「實際上最好用什麼去教」?這兩個問題如果體現在課堂教學實踐,就是教師「實際在教什麼」、「事實上用什麼去教的」?如果落實到學生的學習,則可以集中到一個問題,即學生「實際在學什麼」?
三、認定所要討論問題的內涵
《語文課程標准》的主體是目標,尤其是階段目標。一方面,與以往的「語文教學大綱」不同,課程目標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描述,而不是對教學內容(比如「語文知識」)作具體的規定。另一方面,課程目標又蘊涵、指引著教學內容,蘊涵、指引著中小學生所需要學習和掌握的「語文知識」。目標是什麼,當然可以討論;但在目標既定的前提下,語文課程目標的研究,主旨應該是使目標得以明晰的表述,使大家對目標的內涵有一致的理解。
在這一層面上關於的「語文知識」問題的討論,應該是對其具體「所指」的討論,也就是通過對表達目標所用概念的界定,來界定所涉及的「語文知識」含義。比如:「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什麼是課文的「主要內容」?什麼是「重要詞句」?什麼是「語言環境中」?什麼叫「意義和作用」?什麼叫「理解」?什麼算「體味」?什麼又是「推敲」?什麼叫「理清思路」?乃至什麼叫「通讀課文」?再比如:「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什麼叫「簡單議論文」?什麼是「觀點」?「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指什麼?什麼叫議論文閱讀當中的「思考」?什麼是「判斷」,「判斷」什麼?什麼是「區分」?什麼叫議論文閱讀當中的「發現」?乃至什麼叫「閱讀議論文」?
在我看來,上述這些概念都需要解釋、需要界定,而類似上述界定含義的討論,目前我們並未系統的開展。綜觀《標准》的解讀文章,論述的幾乎都是「學段目標」之前或之後的文字,對學段具體目標本身作分析、作闡釋的,很少;那些作解釋的,多是自己既有觀念往《標准》的投射,說的好像也未必是《標准》的本文含義。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好像一部法律出台,意義如何重大、觀念如何先進,宣傳鋪天蓋地,而具體的法條,卻不去理會,大家願怎麼理解就怎麼理解,願怎麼執行就怎麼執行。結果那些大意義、新觀念,很容易被篡改、很容易變成歪門邪道。
語文課程內容的層面,所要討論的是達成目標的課程內容具體構成。「語文知識」問題的討論,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對已經納入語文課程的「學校語文知識」進行考察。第二,研製應該納入語文課程的「語文知識」。
㈡ 語文基礎常識有哪些
文史常識是一國基本的文化常識,而常識是非常基礎的知識。
近年來出現了公眾人物誤稱「令尊」為「家父」,將「罄竹難書」用來贊賞好人好事等一些令人咋舌的公共文化事件,甚至有人將國外文獻中提到的孟子翻譯成中文的「孟休斯」,這些都表明我們對自己的基本的文化常識非常匱乏。這還不僅僅是在公眾人物的范圍,對大眾來說,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從實用性上來看,一些文史常識在我們生活當中並沒有消失,仍具有積極的文化生命力,仍然為一般大眾所知悉。
可以從三個方面區分:一是我們的文字表達,比如我們仍經常用「不刊之論」來形容很難得的見解;二是風俗習慣,比如我們過端午節會跟屈原聯系起來;三是歷史遺跡,即我們很多的文化遺跡、旅遊景觀作為文化活化石,會使我們追溯其歷史淵源。
(2)語文基本知識說是什麼擴展閱讀:
學習文化常識可以從閱讀入手的話,面對豐富的傳統,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入手:
其一,可以挑選《弟子規》、《三字經》、《幼學瓊林》、《龍文鞭影》、《千家詩》、《聲律啟蒙》這類古人發蒙的讀物2至3種。這些讀物大多淺顯易懂,易於記誦,尤其適合小孩。其中《幼學瓊林》最好,幾乎是傳統文史常識的大薈萃。
其二,想要涉獵更深一點的,唐詩宋詞可背100到200首,《詩經》、《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可以藉助譯注反復通讀。《詩經》有助於我們得到文化源頭的滋潤。而唐朝是中國最鼎盛的社會時期之一,其文化在唐詩中得到高度凝結。
熟誦能得到其文氣脈絡。宋詞則具有了部分現代的氣息,對於人生終極意義的探討極富啟發性。這些詩詞的基礎能使我們的文化個性富有自由、靈活、雋永的精神。《論語》是我們文化的本根之一,最好能背。
其三,如果立意於深探國學要義,則《易經》不可不細品,《尚書》、《禮記》、《春秋》不可不熟稔,大乘佛學經典要作深入研閱。其他如諸子中荀子體正用博,可以反復涵詠,韓非子、孫子也值得深入把玩。
㈢ 語文基礎知識有哪些
初中語文文學常識匯總(一)
一、常見借代詞語:
1、桑梓:家鄉
2、桃李:學生
3、社稷、軒轅:國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學
6、烽煙:戰爭
7、巾幗:婦女
8、絲竹:音樂
9、須眉:男子
10、嬋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冊
13、伉儷: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傴僂,黃發:老人
16、桑麻:農事
17、提攜,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華蓋:運氣
21、函、簡、箋、鴻雁、札:書信
22、廟堂:朝廷
二、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並稱「韓柳」的是韓愈和柳宗元,他們是唐朝古文運動的倡導者。
3、一門父子三詞客:蘇洵(老蘇)、蘇軾(大蘇)、蘇轍(小蘇)。
4、豪放派詞人:蘇軾、辛棄疾,並稱「蘇辛」; 婉約派詞人:李清照(女詞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隱、杜牧。
6、屈原:我國最早的偉大詩人,他創造了「楚辭」這一新詩體,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風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被稱為「孔聖人」,孟子被稱為「亞聖」,兩人並稱為「孔孟」。
8、蘇軾稱贊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9、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詩廣泛深刻的反映社會現實,被稱為「詩史」,杜甫也因此被尊為「詩聖」,有著名的「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10、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史記》(又稱《太史公書》),作者是漢朝的司馬遷,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12本紀、30世家、7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
11、「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
12、元曲四大家:關漢卿、鄭光祖、白樸、馬致遠。
13、《聊齋志異》是我國第一部優秀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是記敘,「異」是奇怪的事情。
14、書法四大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fǔ)
15、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韓非子
道家:莊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陸游、楊萬里、范成大、尤袤
17、邊塞詩人:高適、岑參、王昌齡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趙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漢武:漢武帝劉徹
19、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是東晉的陶淵明(陶潛),他「不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學作品中四大吝嗇鬼:葛朗台、夏洛克、潑溜希金、阿巴貢。
21、中國吝嗇鬼的典型:嚴監生。
㈣ 什麼是語文基礎知識是指什麼
其實我覺得語文的基礎知識就指的是字詞句段這些就是
㈤ 語文知識是指什麼
語文知識一般說來無非是:字、詞、句、篇,語、修、邏、文。
㈥ 小學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分別指什麼
1、基礎知識就是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逐步積累的一些經久耐用的知識,比如學習目標中要求會讀、會背、會寫的那些字、詞、句子、篇、古詩等。基本能力就是指聽、說、讀、寫的能力。
2、語文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也是或語言和文學的簡稱。相對來說,口頭語言較隨意,直接易懂;而書面語言講究准確和語法。此解釋概念較狹窄,因為語文中的文章不但有文藝文(文學、曲藝等),還有很多實用文(應用文)。通俗的說,語言就是說話藝術。語文是語言和文化的綜合科。語言和文章、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簡約式統稱等都離不開它。它是聽、說、讀、寫、譯、編等語言文字能力和知識,文化知識的統稱。語文是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的一門教學科目,其教學的內容是語言文化,其運行的形式也是語言文化。語文的能力是學習其他學科和科學的基礎,也是一門重要的人文社會學科,人們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特點。
㈦ 語文 基礎 都有哪些
不少家長對著語文期末考試卷直發愁,分析試卷都會,但是如何找到薄弱點,家長日常對孩子的語文學習關注太少的話,就很難發現孩子的學習問題了。小島老師給家長朋友們提供一份學習清單,我們可以對著這份清單,一一梳理孩子在語文基礎方面的學習問題,挨個落實。這份清單適用於小學各個階段的語文基礎學習,好好利用暑假,對語文來一個查缺補漏吧。
1、拼音和生字詞句
每一年暑假,我都會和學生強調,一定要鞏固拼音,不要因為你上了小學六年級,拼音已經得心應手了,就不再看拼音了。只要是語文考試,包括高考在內都會考拼音。那麼在小學階段,我們在暑假如何考察學生的拼音拼讀基礎能力呢?家長可以從:認讀、書寫規范、聲調辨析、應用到生字詞中、口語發音準確度,這5個方面來幫孩子梳理。課本、練習冊、報紙、書籍都可以作為拼音練習的參考,包括每個學期的多音字歸類,趁著暑假好好鞏固,才能找到不足的地方。
對於生字詞句的梳理,我們要知道,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就是字的筆畫順序、識字量、書寫規范、詞語、詞義、同義詞和近義詞還有反義詞、詞性語法、句子的基本構成、什麼是好句子……搞清楚這幾點,我們就能對本學期句子的學習情況有一個了解了,除了在暑假做一些造句、摘抄等相關練習,還要對表達能力進行提高,基本句式掌握了,可是只會寫,沒有聽說讀的練習,是不足以掌握語文基礎知識要點的。
2、低年級一定要補成語和文言文語法
很多家長關心,如何在暑假給孩子補充一些語文知識,對於小學階段,文言文、古詩詞的語法是需要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進行拓展,光把語文課本里的詩詞、文言文內容搞懂不夠,我們在低年級階段一定要補習稱呼和文言文的語法。這是考試的考點,也是最容易在語文學習中拉開差距的知識點。這兩年,成語學習在小學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越來越重要了,關於成語,我們要了解典故、出處、准確的成語意思和應用方法。暑假兩個月,每天學習2個成語,等到假期結束就有100多個成語積累量。
㈧ 語文知識基礎具體指的是什麼
第一部分 中考基礎知識及閱讀
一、基本文體知識識記
(一)表達方式: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
(二)修辭手法: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對比
常見的表現手法:象徵、對比、襯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借物喻人、寓理於事、寄情於事、運用典故、先(後)抑後(先)揚、欲揚先抑。
(三)說明文分類:
1、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2、科技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
(四)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 2、空間順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詞
3、邏輯順序:先總後分、由主到次、由表及裡、由簡到繁由此及彼、由現象到本質等。
(五)說明方法: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打比方、分類別、作詮釋、下定義、列圖表、引用(名言、資料等)
兩大說明方式:平實說明與生動說明
(六)說明文語言特徵:生動(趣味性)、准確(科學性)
(七)記敘的順序:順敘、倒敘、插敘(追敘)
(八)散文的分類:抒情散文和敘事散文
(九)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
(十)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與環境
(十一)小說的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有的前有序幕,後有尾聲)
(十二)描寫的方法:
1、概括介紹與具體描寫;
2、肖像(外貌)描寫、行為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
3、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
4、小說中的環境描寫:自然環境、社會環境
(十三)議論文分類:立論、駁論
(十四)議論文三要素:
1、論點:解決「需要證明什麼」
2、論據:解決「用什麼來證明」
3、論證:解決「怎樣來證明」
(十五)議論文結構
1、引論:提出問題 2、本論:分析問題3、結論:解決問題
(十六)論據類型:事實論據和道理論據
(十七)常見論證方法:
1、最基本的論證方法:擺事實、講道理
2、常用論證方法: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引用論證(如引用故事則屬於舉例論證,如引用名言則屬於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常有「同樣」「諸如此類」等詞語)
(十八)常見寫作方法、表現手法:
聯想、想像、象徵、比較、對比、襯托、烘托、反襯、先抑後揚、以小見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於物、借物喻人、狀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十九)語句在文章篇章結構上的作用:
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首尾呼應、總結全文、點題、推動情節發展
(二十)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
(二十一)語句特色評價用詞:
准確、嚴密、生動、形象、通俗易懂、語言簡練、簡潔明了、言簡意賅、富有感染力、節奏感強、委婉含蓄、意味深長、發人深省、寓意深刻、引發閱讀興趣、說理透徹、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