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言文字 > 如何提高語文審美

如何提高語文審美

發布時間:2023-06-05 03:03:20

『壹』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語文教學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與教師集中的藝術體現,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的勞動的美。教師要敏銳地發現美的因素,並及時引導學生去品賞。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把握誦讀,體會節奏美

葉聖陶先生曾創造性地提出了「美讀」法,就是強調通過對聲音節奏之美的感覺,設身處地,深入課文深層意蘊的情感思想,「與作者心靈相感通」,即神相遇、氣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由此得知,朗讀作品時誘導學生產生同步聯想,是激發審美情感,從感性直觀上升到理性領悟,進行審美的一種切實有效的 方法 。吟誦的時候,需根據 文章 的內容及自己的體會採用不同語調,而吟誦的方式則需要根據文章抒發的情感而定。

大體說來,情感低沉、纏綿柔緩的文章,宜採用個別讀,從而體會到節奏的陰柔美;而激昂、熱烈的文字,則宜採取集體誦讀,從而體會節奏的奔放美。例如課文《軍神》第7段的朗讀指導,如果學生不了解劉伯承作為一名軍人,為了革命需要一個清醒的大腦這一背景,教師只從技巧方面指導朗讀,是達不到效果的,只有緊緊抓住情感這條線,才能讀出劉伯承的精神之美。實踐證明,誦讀既能讓學生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又能體會到文章的情感美,人物的性格特點也就更生動地體現出來了。

放飛想像,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與所表現的思想感情融為一體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常言道:「詩情畫意,詩中有情,畫中有意。」選入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文學作品,正是由於充滿了詩情畫意,言雖盡,而意無窮,才能給讀者廣闊的想像空間。要領會意境,就必須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物,結合作者的情感,聯系自己的閱讀 經驗 ,放飛想像,深入作者所描寫的意境之中,這就是想像再造的過程。如教學《草原》一課,課文寫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而並不茫茫」

「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裡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綉上了白色的大花」「到處翠色慾流」。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此情此境,再現草原的綺麗風光,教師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跟著課文錄音作遐想游覽,然後,再讓學生動手把想像的畫面畫一畫。學生們就如親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一樣,無拘無束地策馬前進了。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意境中,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時,學生也會回味欣賞意境美的過程,這就是想像美。

2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從出色 散文 中感受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以初中語文課本為例,像《岳陽樓記》、《最後一課》等篇中的愛國情;《背影》、《散步》篇中的家庭倫理情;《我的老師》、《藤野先生》中的師生情;《春》、《濟南的冬天》中對祖國江山的熱愛情等等,不一而足。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分析文章時,通過情感的內化過程,逐步提高學生內心感情體驗的素質和水平,分清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惡丑,形成良好的品德修養,行為習慣,以促進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因此,一篇課文最好要明確一個激情點,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興奮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岳陽樓記》一文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崇高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遠大的目標;《祝福》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人吃人」的罪惡;《陋室銘》、《愛蓮說》可以培養學生美好的道德情操等等。在教學中,要讓學生「走」出課本,讓學生與課本的人物交談、讓課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質去凈化學生的靈魂,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所得;有的放天地把語文教學與審美意識結合起來。

從古典出色作品中,體會作者的人格魅力,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

學習高中課文《離騷》時,讓學生理解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懷,探究如何看待屈原的愛國情感,使學生不要苛求那個時代的屈原,為了國家的前途,為了人民的生活,憂心如焚,奔走呼號,這就是愛國的表現。因為在他心中,楚國就是他的祖國,楚國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們不能非議他的愛國精神。從而,培養學生愛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並學習詩人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執著追求理想的高尚節操。

在 作文 教學中要求學生善於發現和觀察生活中的美,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羅曼羅蘭說過:「生活中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那麼,我要說:寫作文並非難寫,而是缺少生活素材,缺少真情實感。比如校園,在一些學生眼裡,覺得司空見慣、平淡無奇,而在另一些學生的眼裡卻又變得色彩繽紛,千姿百態:校園的花壇、小路、教學樓的宣傳展示窗、班級的每期宣傳板報等都成為了他們的寫作素材。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原因就在於一個善於發現美,一個卻不能。因此,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去觀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一花一木,一人一事,用我筆寫我語,以我語表我情,以我情去感人。這樣學生寫起作文來,才能文如泉涌,文章讀來才會產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寫出來的文章才會叩開別人的心扉。

3語文課堂 教學方法

一、增加課外閱讀。拓展學生視野

在教學過程中,每個單元結束後,安排一節課外閱讀課,給學生提供拓展視野的機會,也是一種 教育 模式。比如,我准備兩篇課外閱讀材料《愚公移山》《三峽工程》,讓學生討論今天我國的三峽,工程。三峽工程能夠使「高峽出平湖」,工程難度不亞於「愚公移山」。這項工程並沒有神仙相助,都是靠人力和現代科學技術來完成的。時至今日「愚公精神」是否該重新解釋,學生討論熱烈,討論結果眾說紛紜。這時教師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給學生主動權,能自讀、自評、自解所學內容,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

二、創設課堂情境,讓課程生活化

從創設優化的課堂情境入手,讓課程與我們的生活和經驗更加具體地聯系起來。因為一切語言在實踐中去學習比用規則學習起來容易。所以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身臨其境,耳聞目睹,這樣就能縮短掌握知識的時間,且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課堂教學的設計無需搞得程序太多,而要簡單明了,線索清晰,以學生在課堂上的訓練活動為主,突出教學目標,採取生動活潑的、有創造性的、又實在的教學方法即可。任何知識都源於生活,經過歸納提煉最終上升為科學理論知識,現在當我們教授一門理論知識時,就該把知識再一次還原,使之融入豐富的生活實踐中去,讓學習者感到親切,教學越貼近生活,課堂就越有生機。但是從理論知識到生活實踐之間,採用什麼作為兩者「貼近」的媒體,是教學藝術所必須深思的。就如同幾何學認識世界是從點開始的,我們的語文教學也應從點人手,把知識放進構造好的模型里,牽一發而動全身,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三、多視角觀察,挖掘資料意義

傳統教學就如公路上豎立的路碑,在路人眼前一閃即過,而現代教學則應是能讓人駐足的購物亭。 語文學習 的過程事實上是一個資料的收集過程,我們傳遞給學生一些原始的資料,但這種資料該如何謀篇布局,如何編排句段,我們卻無法教會他們產生靈感,如何充分發揮思維的自由性去捕捉一個新穎的構想,我們給予學生的只是一個表象而不是靈魂。所以我們的教學應該是培養一個人有深切敏銳,活躍的洞察力,豐富多彩的 想像力 和美麗富有生命力的語言藝術,讓他們有意識地反復揣摩手中所得的資料,多方位、多視角地觀察分析,挖掘資料的內在關系和意義,然後等著豁然開朗的那一刻,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撐起整個天空。

4營造語文課堂良好氛圍

教師的教態促成良好課堂氣氛

某種程度上講,課堂氣氛的創設基本上是由教師來一手把握的。現實情境下,教師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慾,有自己的交際圈子,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課前,教師可能會遇到種.種或令人興奮或令人沮喪的事情,但我們教師一走上講台,就應該把自己的心情歸入到具體的教材文本與教室環境之中,不應該受到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瑣事煩擾。要知道,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雖小,但天性敏感,會隨著教師教態的陰晴不定來察言觀色,如果教師喜怒無常,不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課堂中去,他們就一定會偏離教材文本,把自己的思想重心放在揣摩教師的心理之上,進而影響教學效果,不能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

另外教師的教態在語文學科中的表現就如一位藝術表演家一樣,應該隨著教材內容文本而或喜或悲,在講到有關祖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時,就應當氣勢昂揚,蓬勃向上,透露出對於祖國由衷的熱愛與自豪;當講到相關緬懷革命先烈的時候,教師就應當韻味悠長,余韻無窮,充滿對於這些革命先哲的懷念與崇敬;講到相關屈辱的歷史時,我們自然也就應當充滿無限的憤懣與感慨,讓學生在教師教態的影響下隨著課文內容或喜或悲,讓他們在文章內容的洗禮之下得到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升華。

游戲活躍課堂氣氛

很多年以來,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嚴重桎梏之下,我們的語文課堂逐漸偏離了原本的軌道,變得有些本末倒置,其具體表現之一便是課堂上死氣沉沉,學生在語文課上不是寫就是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再從學生的年齡規律與認知特點出發,而是施以一味的強硬灌輸與反復練習,不是分析主題思想就是概括大意,這樣一來,嚴重影響著語文課的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學習興趣。鑒於這種現狀,從小學階段學生愛玩的天性出發,筆者建議應該在語文教學的課堂上多多引進游戲活動,通過生動活潑的游戲環節來活躍課堂氣氛,提升教學效果。譬如,在聲母與韻母的搭配教學過程中,筆者組織班裡的男生充當聲母,女生充當韻母,通過在黑板上出示不同的音節,組織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搭配組合。這樣一來,學生在活躍興奮的課堂氛圍中自然將課堂知識進行了深化,優化了課堂效果,提升了教學的有效性。生字教學中,也同樣可以利用這樣的辦法進行教學,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利用游戲活躍課堂氛圍方面,筆者感觸最深的一點就是有很多教師怕影響了教學成績,便把所有的課時上成了講授課,在不斷挖掘與反復練習中進行教學。筆者以為,我們大可不必如此,語文學科不同於理科,不能僅靠反復練習來提升教學成績與學生能力。我們要將學生置於一定的教學情境當中,重視口語活動與綜合實踐課程,這些課程內容由於形式新穎,對於課堂氣氛的活躍大有裨益,學生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些活動本身更是提升學生綜合能力與語文素養的極佳途徑,讓它們與閱讀課程配合開來,一定會取得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學效果。


『貳』 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語文審美素養

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教材中都是精選的文章,其中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生命美等等,而且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所以語文便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未來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深刻的思考和認識。高中學生身心發展漸趨成熟,所以教師要重點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地探索語文世界,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語文未知的領域。下面,本文就針對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進行簡單的探討,以使教師能夠更好地開展語文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一、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
語文教材中包含了許許多多知識,涵蓋了中華五千年的精華,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積淀。然而要想真正地體現語文知識的價值,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創設語文情境,使學生明白應該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語言,使用什麼樣的語文知識,爭取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
1.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語文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我們和他人交流,需要注意說話技巧,需要注意語言的語序,需要注意用詞的妥當性等等,而這一切的獲得和正確的使用,都是可以在語文學習中學到的。由此可知,語文在日常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要想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將語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就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語文的價值,學會在生活中運用語文。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創設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調動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例如:在教學《榮譽與愛榮譽》一節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地探討榮譽的內涵,領會本文的論證思路,培養質疑能力,提高對榮譽的認識,增強集體榮譽感,提升人文素養,首先我給學生創設了一定的問題情境,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還要讓榮譽感支配學生以後的生活,使語文知識能夠發揮出更好的作用。我向學生提出了:你們知道什麼是榮譽嗎?我們為什麼要愛榮譽?假如我們班的某某同學在體育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這是我們班的榮譽嗎?當我們國家的神舟號成功飛天後,這是不是我們國家的榮譽呢?等一系列熟悉的問題,學生慢慢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榮譽。在增強學生榮譽感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白語文中包含著許多與我們生活有關的知識,只有我們學好了語文,才能真正地讀懂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的真正含義,從而喚起學生的語文應用意識。
2.讓學生在應用中感受語文知識的博大精深
語文教材中的知識,是編委會經過精心選擇的,其中每篇文章都在從不同的方面教授給學生不同的知識,都有助於提高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人文素養能力等等。語文,作為社會精神的產物、人類文化素質的載體,無一不體現了它在人類生活中的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習作便是檢測學生應用語文知識的重要
途徑。
例如:在欣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時候,學生要從中學會一些景物描寫的技巧和修辭手法。如讓學生感受「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了擬人、比喻的手法。在欣賞紅樓夢的有關片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人物的描寫,如「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身量苗條,體格風騷,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簡單的幾句話就將王熙鳳的外形、性格等特點描述得淋漓盡致。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去分析,去欣賞,使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將一些修辭手法、描寫技巧運用到自己的作文當中,為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使自己的作文水平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而且,當寫作水平得到提高之後,學生的說話技巧、語言表達能力也將會隨之提高。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運用語文知識,進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利用語文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語文教材中現有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在欣賞一篇篇優美的文章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是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和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主要載體,是學生思想碰撞和心靈溝通的重要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實踐創設良好環境,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讀物,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讀物,展現自己的個性。但是這並不等於教師完全地放手,而是要引導學生去看一些對自己現階段的學習有幫助的書籍,真正
在寫作時,我們不能只是停留在對現象表面的理解,還要深入挖掘所選的材料,對其進行精細的加工,力求將蘊藏其中的人生之金和深刻思想提煉出來。換句話說就是要讓自己的作文在思想上更有深度,有內涵。

『叄』 語文課怎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培養學生審美感受能力
審美感受能力是人們進行一切審美、創美活動的出發點,是整個審美能力中最初始、最基本的能力,是審美想像能力、鑒賞能力、理解能力得以萌生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通往更高審美境界的橋梁。席勒說過:「感受能力的培養是時代最急迫的需要,這不僅因為它是一種改善對人生洞察力的手段,而且因為它本身就會喚起洞察力的改善。」所以,我覺得要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首先要讓孩子能對美有感受能力。在語文學科中,美是豐富多彩的、無窮無盡的,問題在於能否及時地、敏銳地感受它、發現它。如果學生缺乏審美感受能力,那麼,即使是最動聽的音樂和最美的繪畫也不能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它們對學生來說是毫無意義的。
審美感受能力主要是後天通過審美教育培養的結果,但由於種種原因,各人的審美感受能力很不一樣。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盡可能多地利用電教媒體手段,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轉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強感知強度,讓學生置身於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發現美和感受美,從而提高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例如,在小學的語文課本中,有許多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凝練生動的優美詞句,強烈感人的抒情色彩,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體驗美,這樣才能在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二、培養學生審美想像能力
所謂審美想像能力,是人們在直接關照對象的基礎上,調動過去的表象積累,補充、展拓、豐富、完善對象和改造、重新組合、進而創造新對象的一種能力。它包括通感的能力,如宋代的《玉堂春》詞:「綠楊煙外曉雲輕,紅杏枝頭春意鬧」以杏花開放時的盛、繁、多、亂與可以造成聲音的人群的盛、繁、多、亂之間進行類比聯想,「鬧」字將無聲化為有聲,將靜態的美化為動態的美,將視覺形象的美感溝通為聽覺形象的美感,因而格外生動、形象,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又如《秋天的雨》一課,既寫了秋雨的美景,又寫了秋天的情趣,我們可以播放課件,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美麗絢燦的秋景,配樂范讀,讓學生閉眼想像你聞到了什麼香味等等,創設了一個美麗而又富有情趣的童話情境。培養學生的審美欣賞能力,應根據他們的生理、心理特點,要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品味語言文字,使他們逐漸懂得什麼叫做審美。在教學中,通過語言分析,設身處地講出語言所表達的優美感人的藝術境界來。從而喚起他們的想像和聯想,使他們動心動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審美想像能力。《秋天的雨》之所以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就是因為文章有縝密精巧的構思,玲瓏剔透的結構,質朴凝煉的語言,綿密真摯的情致,通篇洋溢詩情畫意。在教學過程中再現這些美,自然會得到我們教學目的。由於我不是孤立地去進行審美想像能力的培養,而是緊扣課文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欣賞景物美,體會語言文字的表現美,所以學生不僅得到了審美想像力的培養,而且得到了深刻的語言文字的訓練。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所謂鑒賞能力,指的是對美的事物的鑒別、鑒賞的能力。在教學活動中,鑒別和欣賞二者密不可分,有鑒別才有欣賞,鑒別是為了更好地欣賞。由於客觀條件的不同和主觀上的原因,人們的鑒賞水平往往是不一樣的。我國電影導演謝晉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它少年時初讀《紅樓夢》,愛上了襲人,不理解林黛玉;年歲大了,就覺得晴雯、黛玉可愛。讀《三國演義》,小時候與同學們議論,都願投奔劉備;長大了,覺得曹操其人,實在了不起。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主要是由於思想水平和審美經驗有了提高和發展。一般來說,知識面愈廣,審美經驗愈豐富的人,審美鑒賞能力就愈高。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首先必須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美的修養。小學生由於知識還未積累到一定程度,還比較貧乏,知識面比較窄,因此審美鑒賞還是模糊的和不確定的,有時甚至是輕率的。所以我們要讓學生擴寬他們的知識面,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要讓每個孩子准備一個資料積累專用本,課外資料、妙詞佳句都可納入。教師對孩子自身資料袋的關注,就會激勵孩子收集整理資料的熱情,長此以往,孩子的語文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高,知識面也不會局限於書本上的課文。隨著知識面的擴寬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也會慢慢增強,如《趙州橋》一文課後並沒有提供資料袋,但是如果學生養成了積累資料的習慣,加上教師的引導,他們完全可以自主地通過課外書、網路等各種渠道了解祖國燦爛悠久的「橋文化」,能體會到橋的結構精巧,外形的美,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激發民族自豪感,並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體會到勞動者是最美的人。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理解能力
所謂審美理解能力,指的是對審美對象的一種理性的思考、認識、判斷和評價的能力。它既不能歸結為直觀的感性認識,又不能歸結為簡單的理性認識,而是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和諧統一。正如錢鍾書所說的:「理之如詩,如水中鹽,花中蜜,體匿性存,無痕無味。現象無象,立說無說。」審美理解不著痕跡地交融於審美感受、想像、鑒賞等心理因素中,妙合無間,發揮綜合的、整體的美感效應。審美教育不僅要求引導學生感受美、品味美、鑒賞美、理解美,而且要求訓練學生去表達美、創造美,以達到發展語言的目的。創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審美教育的最高境界。古人說得好:學以致用。發現了美,要能理解美,還要能表達美、創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法發現美、表達美、理解美,才是創新教育、主動精神的體現。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賞,而是要學生能理解並不失時機地激發學生創造的願望,為美的對象所感動,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創造美。現實世界普遍存在著美,而課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範。
如,《望天門山》這首詩,人們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很少有人體會到詩人為什麼會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只有小船行駛在江上,遠處的天門山逐漸撲進眼簾的時候,「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才會突出。這些用詞巧妙的地方,教師可以藉助一些比較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
兩岸的青山一會兒出現一會兒又忽閃不見,一葉小舟正乘風破浪,從日邊馳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之中,然後讓學生分組發言,把每個人理解到的美一一表達出來。學生也展開了豐富的想像,從想像到理解,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露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毛澤東同志說過:「感受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在教學活動中,為使學生審美認識不斷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從而真正深入地把握審美對象的內在意蘊,那就必須十分重視通過美育實踐,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肆』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審美情趣

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發展學生個性是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規定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目的之一,也是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指出,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可見,審美情趣的培養和提高在語文教學中已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了,也是語文科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什麼是審美情趣呢?依照美學論述,就是指審美主體在審美愛好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對審美客體的較為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它是人的審美情感、審美理想、審美態度、審美能力的一種綜合表現。其實,語文教學中的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就是師生和課文。如何培養並提高學生對課文的審美趣味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 誘發美感
語文是一個充滿美的魅力的學科,中學語文教材簡直就是一個琳琅滿目、充滿情趣的美的世界。尤其是現行高中教材更是選取了古今中外大量的文學作品,以此著重陪養學生初步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這就為廣大學生提高審美情趣提供了直接的第一手審美客體。同時,新課標也要求,要重視審美教育,要注重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要幫助他們意識到客觀世界、精神世界處處存在美,處處需要美,時時注意把實用目標、科學規律和審美要求結合起來,提高學習、工作、生活的質量。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應當也必須想方設法誘導、啟發學生對課文產生好感,培養學生對這些精品美文的審美愛好,形成他們自己獨特的審美追求和審美情趣。也讓當今的學生擺脫電視、互聯網、電子游戲對他們的誘惑,在學生可能接受到的文化產品中,學會識別和自覺抵制那些低級趣味、甚至有毒害的東西。從而真正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和民族共同語的規范意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學生有了這種美感和愛好,就為他們提高審美情趣打下了基礎。
二、 培養美讀
讓學生對課文產生了美感之後,那就要適時地培養他們的美讀習慣。全國中語會理事長蘇立康曾說:「我們的許多大學生,甚至學者寫的論文語言貧乏,沒有美感。究其原因不是平時作文練習少,而是對優秀作品讀得太少了。由於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相當大的分量,我們只有側重於審美教學,才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潛移默化學生的審美意識。學生只有美文讀多了,才能形成較高的文學修養和較高的文學品位。」可見,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一條很重要的途徑就是培養學生美讀。什麼是美讀呢?葉聖陶先生在《中學國文學習法》中指出,「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美讀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麼,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因此,語文教學應將精美課文中蘊情的無聲文字化成溢情的有聲有色的語言,充分挖掘利用這些美文所蘊涵的美學因素,通過誦讀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產生審美愉悅,並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語文強大的美的魅力。當然,美讀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教師范讀,學生試讀;可以課堂上齊讀,課下單讀;可以利用多媒體音像教讀,舉辦朗誦會登台賽讀等等。總之,要為學生營造一個學習語文的濃厚的美讀氛圍。
三、 欣賞美情
既然培養了學生們美讀的良好習慣,那麼他們在長期的美讀中,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文章的美,品位到文章的美,欣賞著文章蘊育的美情。大家知道,現行語文教材中絕大多數是文質兼美、風格多樣、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的作品,廣大師生只要多讀、多練、多品味,就一定會欣賞到無窮無盡的美情。經過長期的學習,自然就陶醉於課文中那湖光山色、飛瀑急流、長河落日、小橋流水、梅蘭松竹、鳥語花香的自然美,領略到《杜工部集》、《紅樓夢》、《四世同堂》、《人間喜劇》等文學名著高度濃縮的社會美,體味到「七月流火」、「種豆南山上」、「竹喧歸浣女」那種朴實的勞動美,認識到馬克思、達爾文、曹沖等科學家探索發現的科學美,欣賞到《女史箴圖》、《蘭亭序貼卷》、《米洛斯的維納斯》等古今中外經典的藝術美。
列夫托爾斯泰說:「人們用語言互相傳達自己的思想,而人們用藝術互相傳達自己的感情。」英國的克萊夫貝爾認為:「一切審美方式的起點必須是對某種特殊感情的親身感受,喚起這種感情的物品,我們稱為藝術品。」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教材的語言藝術品去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熏陶學生,讓學生親身感受、體驗、欣賞課文中這豐富而美好的情感,從而激發起學生自主能動的審美追求和審美趣味。一旦有了這一「審美方式的起點」,那麼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真的「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
四、 寫作美文
學生對語文學習情有獨鍾了,在欣賞中產生的諸多情感就會情不自禁地迸發出來,寫作的慾望、興趣和激情將會「渤然興之」。這時,教師要抓住機會鼓勵引導學生到更高境界——寫作美文。一提起作文,好多學生會感到頭痛。因為他們閱讀量小、經歷少、感情不豐富,根本是生活積累貧乏。葉聖陶先生說:「作文這件事情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麼程度,才會做成什麼文字。」「必須尋到源頭,方有清甘的水喝。」看來,只有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充實生活,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材料來源問題,寫出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深刻豐富、有文采、有創新的美文。而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們長期蓄積的欣賞美情,無疑成為他們寫作美文的豐富而鮮活的生活源頭。因此,經常不斷地指導學生練習寫作美文,不但提高了作文的興趣和質量,而且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作文和審美相得益彰,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達到雙贏。

『伍』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由此可看出,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關系密不可分。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除了要讓學生不斷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審美的規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體驗到評判,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樣,才能更好地在閱讀教學中進行美的滲透,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
一、在對比中體會形象美
只有深入地理解課文,才能打好審美的基礎,而對比又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故鄉》這篇課文,魯迅筆下的"知道無窮無盡的稀奇事"的少年閏土與"素不知道這一切"的少爺公子們的兩種形象就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把握住少年閏土"知道海邊有無窮無盡的稀奇的事"與少爺們"只看見院子里高牆上四腳的天空"進行比較,學生便會發現閏土是一個活潑可愛、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而少爺們只不過一群孤陋寡聞、鼠目寸光的紈絝子弟。通過強烈的形象對比,在學生的心目中,一個健康活潑、聰明能幹、知識豐富的農村少年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教師應著力引導學生對人物之間的外表與內心、客觀與主觀、形象與本質進行相互比較,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在誦讀中體驗情感美
情感體驗是閱讀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心理因素,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而誦讀課文又是體驗情感的有效方法之一。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就是要使學生在語文文字的訓練中,更好地獲得學習語文能力,並且有機地使學生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
1、在讀中感受自然美。我國地大物博,要讓學生在短時期內感受到這一點,唯有通過文字加上他們豐富的想像來實現。如讀"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直插雲天,敢戲白雲......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時,只要教師加以適當的點撥,鼓勵學生結合語言文字展開充分的想像,學生眼前就會浮現出一幅天然美景。進一步的朗讀則會使學生感情得到升華,把自身融入其中,既可在書中領略祖國的大好河山,又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
2、在讀中體會形象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作品的內涵,體會文中的情感,並把作者在文中的情感表達出來,激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只有通過朗讀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3、在讀中品味語言美。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通過朗讀,把文中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如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將灕江水的三種不同特徵表現得淋漓盡致。相似而整齊的句式娓娓道來,學生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怎能不體味出美的韻味來呢?
4、在讀中追求創造美。我們教材中的許多文章,可讓學生在朗讀中根據文字描述進行語言表達,在朗讀中由形象思維逐漸向象思維轉化,而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達到創造美的境界。因此,朗讀成了培養學生創造美的橋梁,朗讀的過程其實就是在創造美。
三、在想像中拓展意境美
教師要鼓勵他們展開大膽、合理的想像,教給他們掌握想像的方法,在想像中不斷體味文章所表達的美的意境。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特點,憑借熟悉的有關情景讓學生展開想像,根據事物的發展,讓學生進行推理想像,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合理想像,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兩個寫景的句子,詩人融情於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像能力,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詩人,那是怎樣的情景"的假設進入原有的意境。這樣,學生就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像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春暖花開的長江兩岸,彩碟翩翩起舞,百花散發著芬芳,江面滾滾的波浪向東流去,一葉扁舟借著長江之水,一直漂到水天相接的地方,最後消失了......這美妙的想像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四、在推敲中欣賞語言美
在中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美多樣,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的語感,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1、推敲傳神的詞語。一般地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於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容。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輕捷的叫天子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里去了","竄"字既顯示了速度快,又顯示來得突然;再如"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伏"字准確地表現出黃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態。這兩個詞既形象又貼切,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琢磨,從而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美感。
2、欣賞優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學語文教材佔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美的句式來表現。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春》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把春草、春花、春風、春雨的特點描繪的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們要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美意味,使學生在欣賞中得到美的熏陶。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挖掘學生的知識潛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陸』 談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

一、字斟句酌,捕捉審美信息
《語文課程標准》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審美教育有助於促進人的知、情、意全面發展……語文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文本是意識的,也是審美的。作為審美客體的載體――語言,是第一要素。「語言是作品中無所不在、處處充溢的成分,能夠形成基調性的深厚的縝密的語言情緒,增加文體中的審美信息量。」我們的語文課本涉及到古今中外,包含了人,物、事、景等諸多方面,有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優美生動的語句、感人至深的抒情色彩和純潔高尚的審美理想。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挖掘文本語言美的信息,去激發學生的情感,讓他們在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獲得美感的陶冶。
在教學老舍的《草原》一文時,文中描寫濃郁的草原情景:那一碧千里千里的草原風光,那馬上迎客、把酒聯歡、依依話別的動人情景,那純朴、熱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無不體現出草原的美麗,表達了作者對草原風光的喜愛和贊美之情。閱讀這些文字,作者彷彿把我們帶到了內蒙古大草原,與他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美麗,也彷彿把一幅美妙的草原風光圖帶到了我們眼前,令人流連忘返。這些形象的比喻、生動精緻的語言描繪,都能讓我們捕捉到審美信息,給人以美的享受。
二、感情朗讀,品享審美意境
課本內容承載著作者的真情實感,字里行間真情流露,字字句句發自心底,《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語言是作者思想情感的凝結,反復朗讀,指導學生學會朗讀,體會聲音的抑揚頓挫所表達的不同情感,想作者所想,喜作者所喜,悲作者所悲,與作者一起垂淚,與作者一起愉悅,這樣的教學境界自然是對學生情感最好的塑造。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百遍」的過程,就是一個深入思考,反復品悟的過程。但在現實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沒有多少閑暇的時間去反復地進行大量的閱讀。如何立足課堂這個主陣地利用好文本進行閱讀訓練顯得尤為重要。而誦讀應該作為一種重要的訓練手段,以讀激情,以讀促思。讓生在誦讀中感受語言的音韻美、建築美、繪畫美以及洋溢其中的詩情畫意,從而提高學生感知語言美的能力。但朗讀是一種語言藝術。在教學實踐中,我除了注意誦讀的常規指導,如:斷句、重讀、快慢、高低等,還採取不同的誦讀形式,有先聽後讀、先讀後聽讀、跟讀,仿讀,角色讀,齊讀,師生交叉讀,配樂讀等外,更注意學生主體化的閱讀。
《語文課程新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朗讀教學中只有注意創新指導,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才能讓學生想讀,敢讀,會讀,讀出個性,使閱讀教學有聲有色,才能使學生在讀中求知、陶情、啟智,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感知語言美的能力。通過感情朗讀,達到品享審美意境的目的。
三、展開想像,領悟審美內涵
想像是以知識和經驗為跳板,想出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具體的形象或特徵。在知覺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便是想像力。素質教育不是讓學生停留在對知識的記憶上,而是要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郭沫若說過:「不要讓想像為詩人所獨占。」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地方給學生留下許多想像空間,教師可結合閱讀教學,啟發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進行想像訓練。這樣既有利於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能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更主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同時,想像力的培養是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成功的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體現。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地滲透訓練,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展開想像的翅膀,獲得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美。
《語文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中明確提出:「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愛因斯坦也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有限而想像力卻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像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這話精闢地概括了想像力的作用。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萬有引力」的發現;沒有想像就沒有哈姆雷特、孫悟空那不衰的藝術形象;沒有想像,就沒有一切的發明創造;沒有想像,人類文明社會的腳步將放慢乃至停止。
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如:孟浩然的《春曉》,省略了詩人夜間失眠的描寫,教學中引導學生想像詩人聽著風雨之聲,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眠神遊窗外、心系物上的情況,也就能想像他一早便翻身而起去看看「花落知多少」的情景了。通過想像使學生對詩中所敘述的內容有了立體的感受,對詩人的思想才能有更加豐富的理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精心挖掘教材中的美,引導學生品味和欣賞,讓學生感受美的熏陶,增強美的享受,提高他們的審美觀點,進一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閱讀全文

與如何提高語文審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4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397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36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77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69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0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14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4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78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2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5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1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0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2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18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79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