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談談如何進行初中語文教學中古詩文教學創新
初中語文古詩詞創新教學及實踐
一、古詩詞教學設計要貫穿新課程改革新的理念
我們都知道,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些基本理念是我們這次課改的核心,是我們課堂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我們教師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教師只有在教學設計中體現這些理念,才能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對我們束縛。
二、在古詩詞教案的目標設計中一定要體現三個維度
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是「知識與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語文教師往往偏重前兩個目標,而忽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一個目標,並且讓三個目標分離開來,這種教學設計不符合課改要求。每次接手初一的新生(我教的是重點班),我都要有意識的考檢查一下他們對於古詩詞的掌握程度如何。大多數同學只要我一提詩歌題目,他們都會朗朗上口背誦出詩歌的內容,可我一問學生對這首古詩詞的賞析,幾乎是一問三不知。例如人人熟知李紳的《憫農》:「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很多學生能背能寫,但是根本說不出一粒粟和萬顆子的關系,也無法理解豐收與飢餓之間的深層社會原因。他們對於詩詞的學習僅僅停留在背誦之上,完全為了考試而死記硬背。當然這不是學生的錯,是我們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上忽略了三維目標設計要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基本要求。
三、藉助有效資源,培養學習自主學習的習慣
《語文課程標准》中在閱讀教學中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初中生,絕大多數學生已經能夠查《新華字典》,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時藉助工具書掃清生字詞障礙。新課改理念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語文教師要懂得利用有效的課程資源,來為我們的教學服務。我們可以發動學生到圖書室里看看報刊雜志或者利用網路資源等查找有關古詩詞的資料,從而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例如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辛棄疾……這些大詩人的很多資料學生自己可以查到的。如果長期堅持下去,這些做法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好習慣,而且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我們應該提倡。
四.了解古詩詞的一些常識,學會劃分節奏,讓學生體驗古詩詞的音樂美
古詩分為古體詩、樂府詩、近體詩,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劃分以唐朝出現格律詩來劃分。近體詩也稱今體詩,它分為律詩和絕句,它們都是格律詩。而格律詩的聲序排列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另一種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因此,古詩詞的節奏劃分四言採用22,五言23,六言222,七言223,八言2222,其中3可析為12或21。而現代詩為自由詩,沒有這樣的限制。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我們可以這樣劃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七言詩的劃分)。例如王維的《使至塞上》我們這樣劃分節奏:「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五言詩的劃分)。如果我們語文教師了解這些古詩詞常識,對學生加以引導,那麼就完全可以避免在課堂上鬧出古詩詞朗讀和現代詩朗讀同一個腔調的笑話來,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體驗到古詩詞獨特的韻律美、音樂美。
五、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特別注意品味古詩詞的意境美
古詩詞的意境美是古詩詞教學的重點難點,它既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內容及情感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又要立足現實聯系學生實際,聯系時代依託整個作品來領悟品味;教師可以讓學生抓住意象,並揣摩意象,展開聯想與想像的翅膀來進行品味意境。同時要把握主人公的處境,做到這些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這首小令僅僅五句二十八個字,卻寫了九種事物,而九種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特別是用「小橋流水人家」的和諧明麗反襯「斷腸在天涯」的凄苦之情,起到了非同尋常的效果,讓學生進入詩詞意境,體會遊子思鄉的悲涼心境。
六、從古詩詞中找榜樣,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現在我們面對的學生都是90後學生,他們多數是獨生子女,是抱著奶瓶長大的孩子。他們聰明、時尚,他們前衛、創新,但他們唯我獨尊,國家意識較為淡薄。例如明星在演唱會上穿和服表演,上海力拓案中的中國雇員出賣國家機密就是年輕一代愛國主義教育缺失的典型案例。所以做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義不容辭的責任。陸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回戌輪台」的赤膽忠心;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豪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為國捐軀.視死如歸的精神,都是進行愛國教育的最好名言警句,這些大詩人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是我們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程資源,語文教師一定要好好利用。
七、鼓勵學生對古詩詞多元解讀,教師把握好文章的價值取向
我們都知道,「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在古詩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元解讀,同時還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當然,我們要注意把握詩歌內容的價值取向。例如在我在教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分析到「左牽黃,右擎蒼」「親射虎、看孫郎」,很多學生質疑一個打獵射虎的人根本不該稱為英雄!當出現這個觀點時我沒有責怪學生,因為我考慮到他們是新世紀的學生,他們能夠有環境保護意識,很值得教師高興,所以我還表揚他們敢於大膽質疑。當然我也趁機對他們加以引導,讓他們關注詩詞中的主旨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中所體現出反擊敵人的豪情壯志,這才是本詩的關鍵。至於裝備,射虎僅僅是詩人描繪主人公英姿勃發的壯士形象。經過我這么一引導,既尊重了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讓學生回歸文本,正確掌握了詩歌的價值取向,避免了走入我文章的價值誤區。
八、利用古詩歌教學,引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愛情觀
「問世間情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許」、「哪個少女不懷春」,處於青春期的初中生對異性充滿了好奇,早戀現象皆皆是!君不見校園內外一對對小情侶旁若無人的唧唧我我,更有甚者懷孕幾個月居然不知道。出現這樣的早戀現象,除了家長和學生的原因外,生物教師、語文教師也要對學生正確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念。李清照的「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詩經中《關睢》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兼葭》中的「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好好利用這些情感教育資源,在古詩詞教學賞析中可以趁機教會學生正確處理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樹立正確的愛情觀,為將來美好的幸福生活樹立遠大的目標和志向。
當然了,以上的這些方法只是我個人對古詩詞教學的一些大膽創新和嘗試,的確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上的古詩詞大受學生的歡迎,師生共同陶醉在中華文化的海洋中,其樂無窮!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要大膽創新,敢於探索,認真實踐,讓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層樓。
B. 如何把文言文課堂上得生動有趣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思想、知識的重要載體,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文言文在語文教材中比重增加,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
但對初中學生來說,文言文歷來是一個難點,學生學起來吃力而又乏味。再加上教師在教文言文時,常常採用「字字落實,句句對譯」的傳統方法,講解詳細而具體,害怕學生掌握不好,又唯恐遺漏了什麼。
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教師在上面講得口乾舌燥,學生在下面卻聽得昏昏欲睡,一節課下來,學生聽得稀里糊塗,課堂效果很不理想。如何讓文言文教學既生動又有趣,使初中學生願學、樂學,最終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我在這里就文言文的教學,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加強學生課前預習的力度: 在學文言文前,先明確預習的要求,我通常要求他們一讀、二查、一質疑。
一讀指:讀順課文,疏通大意,品味佳句;二查指:查資料,找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再查工具書,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三質疑指:學生在自己翻譯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上質疑。
這樣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課上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一改文言文教學課堂的沉悶。
二、採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採用多種方法教學,學生易學、樂學。在教學中,教師切忌精講深析,這樣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氣氛如一潭死水。
如在教《刻舟求劍》一文時,我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幾幅圖畫並附上文字說明,以此來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重點的把握。如教《鄭人買履》,可以通過讓學生講故事來理解故事的寓意;《愚公移山》可以讓學生通過辯論來掌握文章的內容,體會人物的性格……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採用多種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談爛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
三、強調熟讀背誦,也要講究趣味性 《語文教學大綱》對初中文言文的要求是:「要了解內容,能順暢地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熟讀背誦是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鞏固學習成果的必要途徑,是其他任何教學活動所不能取代的一種訓練。
學生只有熟讀背誦,加深了理解,積累了知識,才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要讓學生做到熟讀背誦,也要注意從趣字上做文章。
如教《活板》時,讓學生利用簡單的道具來模擬活板的製作過程,這樣學生就能掌握這篇文章的背誦要點,課文也就能輕松的背出來。如教《桃花源記》時,我採用讓學生表納侍純演的形式,分別扮成漁人、村中人、太守和劉子驥,模仿他們各自的語言、動作、神態,這樣就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所感非常清晰的再現出來,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就水到渠成。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因材施教,靈活多變,形式多樣,用趣味化作一縷春風,讓貧瘠枯燥的文言文教學課堂充滿歡聲笑語。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思想、知識的重要載體,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文言文在語文教材中比重增加,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但對初中學生來說,文言文歷來是一個難點,學生學起來吃力而又乏味。再加上教師在教文言文時,常常採用「字字落實,句句對譯」的傳統方法,講解詳細而具體,害怕學生掌握不好,又唯恐遺漏了什麼。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教師在上面講得口乾舌燥,學生在下面卻聽得昏昏欲睡,一節課下來,學生聽得稀里糊塗,課堂洞咐效果很不理想。如何讓文言文教學既生動又有趣,使初中學生願學、樂學,最終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我在這里就文言文的教學,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加強學生課前預習的力度:
在學文言文前,先明確預習的要求,我通常要求他們一讀、二查、一質疑。一讀指:讀順課文,疏通大意,品味佳句;二查指:查資料,找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再查工具書,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三質疑指:學生在自己翻譯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上質疑。這樣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課上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一改文言文教學課堂的沉悶。
二、採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採用多種方法教學,學生易學、樂學。在教學中,教師切忌精講深析,這樣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氣氛如一潭死水。如在教《刻舟求劍》一文時,我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幾幅圖畫並附上文字說明,以此來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重點的把握。如教《鄭人買履》,可以通過讓學生講故事來理解故事的寓意;《愚公移山》可以讓學生通過辯論來掌握文章的內容,體會人物的性格……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採用多種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
三、強調熟讀背誦,也要講究趣味性
《語文教學大綱》對初中文言文的要求是:「要了解內容,能順暢地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熟讀背誦是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鞏固學習成果的必要途徑,是其他任何教學活動所不能取代的一種訓練。學生只有熟讀背誦,加深了理解,積累了知識,才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要讓學生做到熟讀背誦,也要注意從趣字上做文章。如教《活板》時,讓學生利用簡單的道具來模擬活板的製作過程,這樣學生就能掌握這篇文章的背誦要點,課文也就能輕松的背出來。如教《桃花源記》時,我採用讓學生表演的形式,分別扮成漁人、村中人、太守和劉子驥,模仿他們各自的語言、動作、神態,這樣就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所感非常清晰的再現出來,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就水到渠成。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因材施教,靈活多變,形式多樣,用趣味化作一縷春風,讓貧瘠枯燥的文言文教學課堂充滿歡聲笑語。
傳統的文言文教學中,把「字字落實,句句清楚」奉為八字真經。
我認為這八字真經的積極意義在於疏通文意,這是文言文教學必備的第一步。但這八字真經有很多弊病,一是漠視了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已有的學習經驗,將學生視為一個容器,教師往裡面加註就行了。
二是將文言文的文本支離破碎,缺乏審美的趣味,學生味同嚼蠟。三是這種教學方法過於死板,造成了文言文教學的最大弊病:有「言」而無「文」。
我在文言文的教學中,首先引導學生誦讀。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重視在文言文教學中誦讀的作用,學生能文從字順、流暢地、有感情地誦讀文言文了,那麼,他們對意思的理解也就八九不離十了。
在教學中,通過誦讀,對照文本註解自譯、互譯、討論,老師再對關鍵的字、句給予適當的點撥和釋疑,學生就可以疏通文意了。有時也可以讓學生先不要打開文本,發給未斷句的文本給學生,讓學生自行斷句,然後再與文本對照,找出不一致的地方,並分析原因。
這些做法都有利於學生對文本意思的理解。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也教得輕松活潑,大不必要「字字落實,句句清楚」那麼費勁。
在學生疏通文意,理解大意的基礎上,教師再對文言文的思想情感、主題、結構、藝術特色等「文」的要素進行分析、討論,這樣的分析討論才有基礎。如在孫權勸學一文中,就可以提出:孫權是怎麼勸學的?為什麼要勸學?勸誰?勸學的效果如何?我們從孫權勸學這一事件中,獲得什麼啟示?學生對這些「文」的要素才可以發表出自己的理解,深化對文章結構和主題的理解。
當然,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的知識程度和文本的難易情況,對比校淺顯易懂的文言文,在理解字句的過程中,把「文」的要素也穿插其中,渾然一體。
我們還可以使用表演、繪畫和多媒體等多種手段,把文言文教學上得生動活潑,學生就會喜歡文言文的。就能達到讓學生的心靈與古代哲人的心靈對話,陶冶學生的心靈,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目的。
文言文教學中有「言」而無「文」的弊病就可根除。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許多老師的難題,大多數學生的痛苦。歷史的變遷使很多的文字變得晦澀難懂,而文言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廣泛的應用也使得學生們對它難以熱愛。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備課時花大量時間弄清每個字詞,然後在課堂上很費力地逐字逐句講給學生聽,然而除了少數學生在拚命的記筆記以外,多數學生卻昏昏欲睡,反應冷淡,課堂氣氛很沉悶。課後的檢測結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
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質疑能力,健全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個體自學與創新能力為宗旨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我針對文言文的字詞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通過引入競爭機制,用小組競賽的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解疑,開拓學生的思維,變過去的教師講深講透為學生的學深學透,將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建立起新的課堂教學結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現結合《師說》的教學,談談我的具體作法和體會。
一、准備階段:
在預習課上首先宣布《師說》這一課採用自學加老師點撥的學法,按座位分為兩組進行課堂競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然後將平時由老師來完成的環節進行分解。一是重要的實詞,如「師」、「從」、「傳」等;二是古今異義詞;三是詞類活用;四是重要的虛詞,如「所以」、「則」、「於」等;五是特殊句式;六是翻譯句子。分解完畢後讓學生根據以上要點充分預習並提出疑問,作為下一節課競賽的題目。學生要想發現疑問,就必須對照注釋認真地鑽研課文,這實際上也就是自學的過程。學生由於有發現疑問的任務,預習課文便非常認真,記憶也就格外地深刻。學生在認真預習之後,提出的往往都是較為復雜、較難理解的問題,而一些簡單、容易理解的問題在預習的過程中就解決了。學生要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就需要作認真的思考,深入的研討。這樣不斷地發現疑問,不斷地探討疑問,就可使學生具備自學的能力。
如何把語文課堂變得有趣生動 阿莫納什維利在《孩子們,祝你們一路平安!》第二章「課的頌歌」里,高度贊揚了上課給他帶來的快樂和他是怎樣讓孩子們喜歡他的課的。
由此我也想到了自己的語文課。《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
'所以,語文教學中要讓語文課'流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交流與互動中煥發活力,通過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維火花,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師要充分發揮出自己的語言魅力來粘住學生。
其實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那為什麼一部分學生會感到語文課枯燥無味呢?原因之一在於教師的課堂語言。高爾基曾引用過一個謎語:'不是蜜,卻能粘住一切,'很形象地說明了語言這一特徵。
所以能夠駕馭語文課的教師是憑借其特有的語言魅力來緊緊扣住每個學生的心靈,把無聲的文字化為有聲語言,引導學生學得知識,發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 1、鮮明、風趣、親切的有聲語言。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要有鮮明性。有些教師在教學中重復哆嗦,講得過多,但觀點、概念又不鮮明,用詞褒貶義不分,缺乏對比,這樣講課,必然失敗。
生理學規律表明,'對大腦半球的某一區域所進行的孤立的、持久的 *** ,必然會使人處於昏迷和睡眠的狀態'。由此看來,教師語言的鮮明性是非常重要的。
教學實踐中,凡是成功的語文教學,都是要言不繁,重點鮮明,突出規律性知識,這對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語言必須生動有趣。
笑是感情激流的浪花,課堂里常有笑的細流在潛動,師生感情就會融洽,課堂氣氛才會活躍。教師不應該扳著面孔上課,滿口嚴肅的話,如果這樣,學生就會如芒刺在背,學習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教師要善於用風趣的語言開導學生,講究幽默,把情趣和理趣結合起來。教育家斯維特洛夫講過:'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
'教師的語言寓庄於諧,以情寓理,效果往往比直說、比嚴厲批評好得多。一次,學生抄襲作業,怎麼教育呢?課上我說了這們一段話:人們不是說,天底下絕對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嗎?連雙胞胎也不可能長得一模一樣。
可這一次我們班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批改作業時我發現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樣,比如這個嘴角往下歪,那個嘴角也往下歪,比雙胞胎還要厲害。請你們幫助我解答解答這個問題。
學生先是煞有興趣地聽,接著表情有點緊張,最後大聲笑著說:'抄'。毛病由學生自己診斷,教師只要順勢而下,指點良葯就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回答問題、分析問題乃至質疑問難,常有這樣那樣的差錯,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此時此刻,指責、批評,定然把事情搞砸,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而一兩句風趣的、富於幽默感的話,是安慰劑,定心丸,能消除學生的窘態,幫助他們跳出困境。例如學生回答偏離題意,教師如果說:'你全錯了。
'那無疑是往他頭上澆一盆冷水,使他在同學面前難堪。當然風趣、幽默,不可濫用,恰當的場合、恰當的時機運用,可催化感情,深化理智,達到教育的目的,與油嘴滑舌截然不同。
2、自然、得體,富有啟發性的體態語言 我們知道,低段學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不夠強,只有對一些具體的、活動的、感興趣的事物,注意力才容易集中和穩定。這些特點決定了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用較多的體態語言來配合有聲語言。
所謂體態語言,是指伴隨說話的表情、手勢及其他動作等。這些有形而無聲的體態語言,有時能夠直接表示某種意義,有時能夠起到加強有聲語言表達效果的作用。
體態語言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別恩根據實驗指出,人們獲得的信息量7%來自文字,38%來自語氣,55%來自面部表情。
由此可見,體態語言在傳遞信息中的作用多麼重要!豐富的富有表現力的面部表情,恰當、自然的動作,都可以創造豐富多彩的語言環境,給小學生以深刻的感染和教育。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有一次,我提問以後,一個平時成績不好的學生想舉手又未敢舉手。這時,我立即向他投去熱情、信任的目光,從這目光中,學生獲得了信心和勇氣,大膽地站了起來。
他回答時稍有猶豫,我又投以鼓勵的目光,暗示他:'別緊張,你說對了。'學生的緊張感消除了,思維的閘門豁然打開了,繼續回答了下去。
二 讓語文課堂成為互動、交流的平台 作為一種語言教學,其過程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間交流互動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學生,為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語文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發展,真正地讓語文課堂變成學生交流與互動的舞台。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如同魚兒在水中奔跑、跳躍、呼吸新鮮空氣。 比如:復習漢語拼音(聲母23個、韻母24個、整體認讀音節16個)。
如果讓學生背,再默寫,他們會厭煩的,怎麼辦?我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知道的聲母,若不完整,補充,再按順序讀、打亂讀、開火車讀、指名讀,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如果韻母也這樣做,那多枯燥呀,頓時,我。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思想、知識的重要載體,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文言文在語文教材中比重增加,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
但對初中學生來說,文言文歷來是一個難點,學生學起來吃力而又乏味。再加上教師在教文言文時,常常採用「字字落實,句句對譯」的傳統方法,講解詳細而具體,害怕學生掌握不好,又唯恐遺漏了什麼。
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教師在上面講得口乾舌燥,學生在下面卻聽得昏昏欲睡,一節課下來,學生聽得稀里糊塗,課堂效果很不理想。如何讓文言文教學既生動又有趣,使初中學生願學、樂學,最終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我在這里就文言文的教學,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一、加強學生課前預習的力度:在學文言文前,先明確預習的要求,我通常要求他們一讀、二查、一質疑。
一讀指:讀順課文,疏通大意,品味佳句;二查指:查資料,找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再查工具書,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三質疑指:學生在自己翻譯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上質疑。
這樣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課上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一改文言文教學課堂的沉悶。
二、採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採用。學生易學;《愚公移山》可以讓學生通過辯論來掌握文章的內容,這樣學生就能掌握這篇文章的背誦要點:學生在自己翻譯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分別扮成漁人。
學生只有熟讀背誦,背誦課文就水到渠成,疏通大意,學生在下面卻聽得昏昏欲睡,是其他任何教學活動所不能取代的一種訓練,能順暢地朗讀、村中人,使初中學生願學,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我採用讓學生表演的形式,採用多種方法教學,常常採用「字字落實,我們要因材施教。要讓學生做到熟讀背誦,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思想。
三;二查指:在學文言文前,放在課堂上質疑,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模仿他們各自的語言,也要講究趣味性《語文教學大綱》對初中文言文的要求是,文言文在語文教材中比重增加,畫幾幅圖畫並附上文字說明、加強學生課前預習的力度:「要了解內容,加深了理解,我通常要求他們一讀:讀順課文。如何讓文言文教學既生動又有趣,教師切忌精講深析;三質疑指、虛詞在文中的含義,我們應採用多種形式,學生聽得稀里糊塗、背誦一些基本課文,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
但對初中學生來說,在此基礎上,品味佳句。如在教《刻舟求劍》一文時。
如教《活板》時,最終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再查工具書,找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一節課下來,文言文歷來是一個難點,在文言文教學中,才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課上積極參與,這樣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求知慾強,對重點的把握。
如教《桃花源記》時、採用多種方法、樂學,體會人物的性格……總之。如教《鄭人買履》,先明確預習的要求,一改文言文教學課堂的沉悶,學生學起來吃力而又乏味,積累了知識,這樣就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所感非常清晰的再現出來,讓學生利用簡單的道具來模擬活板的製作過程。
再加上教師在教文言文時。在教學中,使課堂氣氛如一潭死水、強調熟讀背誦,害怕學生掌握不好、動作:查資料,句句對譯」的傳統方法、神態,教師在上面講得口乾舌燥。
這樣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鞏固學習成果的必要途徑,講解詳細而具體、樂學,又唯恐遺漏了什麼,談一些自己的看法,讓貧瘠枯燥的文言文教學課堂充滿歡聲笑語、一質疑,可以通過讓學生講故事來理解故事的寓意。在這種心理驅使下,課文也就能輕松的背出來,課堂效果很不理想。
我在這里就文言文的教學。一讀指。
總之。」熟讀背誦是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靈活多變。
一、二查,用趣味化作一縷春風,理解文言實詞,我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太守和劉子驥,活躍課堂氣氛。
二,以此來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要注意從趣字上做文章,在文言文教學中,形式多樣、知識的重要載體。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思想、知識的重要載體,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文言文在語文教材中比重增加,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但對初中學生來說,文言文歷來是一個難點,學生學起來吃力而又乏味.再加上教師在教文言文時,常常採用「字字落實,句句對譯」的傳統方法,講解詳細而具體,害怕學生掌握不好,又唯恐遺漏了什麼.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教師在上面講得口乾舌燥,學生在下面卻聽得昏昏欲睡,一節課下來,學生聽得稀里糊塗,課堂效果很不理想.如何讓文言文教學既生動又有趣,使初中學生願學、樂學,最終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我在這里就文言文的教學,談一些自己的看法.x0d一、加強學生課前預習的力度:x0d在學文言文前,先明確預習的要求,我通常要求他們一讀、二查、一質疑.一讀指:讀順課文,疏通大意,品味佳句;二查指:查資料,找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再查工具書,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三質疑指:學生在自己翻譯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上質疑.這樣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課上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一改文言文教學課堂的沉悶.x0d 二、採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x0d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採用多種方法教學,學生易學、樂學.在教學中,教師切忌精講深析,這樣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氣氛如一潭死水.如在教《刻舟求劍》一文時,我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幾幅圖畫並附上文字說明,以此來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重點的把握.如教《鄭人買履》,可以通過讓學生講故事來理解故事的寓意;《愚公移山》可以讓學生通過辯論來掌握文章的內容,體會人物的性格……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採用多種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x0d三、強調熟讀背誦,也要講究趣味性x0d《語文教學大綱》對初中文言文的要求是:「要了解內容,能順暢地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熟讀背誦是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鞏固學習成果的必要途徑,是其他任何教學活動所不能取代的一種訓練.學生只有熟讀背誦,加深了理解,積累了知識,才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要讓學生做到熟讀背誦,也要注意從趣字上做文章.如教《活板》時,讓學生利用簡單的道具來模擬活板的製作過程,這樣學生就能掌握這篇文章的背誦要點,課文也就能輕松的背出來.如教《桃花源記》時,我採用讓學生表演的形式,分別扮成漁人、村中人、太守和劉子驥,模仿他們各自的語言、動作、神態,這樣就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所感非常清晰的再現出來,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就水到渠成.x0d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因材施教,靈活多變,形式多樣,用趣味化作一縷春風,讓貧瘠枯燥的文言文教學課堂充滿歡聲笑語.。
教學要點:師生共同研讀《白兔和月亮》,准確理解故事的寓意和語言的精美。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周國平,1945年7月生於上海。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78年入學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系,先後獲哲學碩士、博士學位;1981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工作至今。
其散文長於用文學的形式談哲學,諸如生命的意義、死亡、性與愛、自我、靈魂與超越等,虔誠探索現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視觀照心靈的歷程與磨難,寓哲理於常情中,深入淺出,平易之中多見理趣。 寓言文學體裁的一種。
以散文或韻詩的形式,講述帶有勸諭或諷刺意味的故事,用短小精悍的故事寄寓深刻的哲理。篇幅大多短小,情節簡單,大多採用比喻或擬人的表現手法,主人公多為動植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
主題多是懲惡揚善,多充滿智慧哲理。素材起源於民間傳說。
西方文學中最著名的寓言有古希臘的《伊索寓言》等。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已盛行寓言,有不少保留在《莊子》《韓非子》等著作中。
同學們小學的時候學過一些寓言嗎?從寓言的學習中,我們一般能得到怎樣的收獲?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得與失始終伴隨我們一生。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
其實,有失也比有得。英國作家蕭伯納有句名言「人生中有兩大不幸,一是沒有得到他心愛的東西,二是得到他心愛的東西。」
你贊成嗎?寓言《白兔和月亮》會給你一個正確的答案。
C. 淺談如何打造初中文言文高效課堂
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一 吃透教材,確立目標
對文言文中的詞、句的字面意思理解正確,是文言文教學的基礎和重要目標之一,但這並非是唯一目標。除此之外,學生還要對文章進行適當的鑒賞評析。選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具有很強的文學性。其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態度、理想追求、思想感情對形成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等都有影響。如《愚公移山》、《陋室銘》、《愛蓮說》,他們的文學價值不言而喻。所以,在教學中,要先確定教學目標,在指導學生掌握文言文基本知識的同時,還要讓學生對作品做出適當的鑒賞、評析。體味文中之情,想像文中之景,領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是文言文教學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 巧施計策,激發興趣
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的學習,學習難度較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會有動力,就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所以,在新課導入時,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顯得特別重要,生動活潑的新課導入促使學生進入積極、愉悅的學習狀態,緩解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畏難心理,促進學生對學習文言文詞句和內容的理解與積累。根據文言文的特點,可試用以下幾種方法:
1.成語警句導入法
有許多成語出自初中文言文課文中,對這類文言文教學,如果採用相應的成語來導入,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初中文言文中,有不少篇目都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導入,如刮目相看――《孫權勸學》,世外桃源――《桃花源記》。另外,初中文言文中還有不少名言警句,用它們來導入,既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又加強了語言的積累。
2.故事導入法
用生動的故事、美麗的傳說導入,同樣也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用來導入的故事可以是課文本身所敘述的故事,也可以是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其他故事。如:講授《狼》、《口技》、《為學》等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講故事,然後再引導學生學習相應的文言文,繼而落實字詞句篇的教學。再如講授《岳陽樓記》可用滕子京修建岳陽樓的故事導入,講授《出師表》可用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鞠躬盡瘁的故事導入,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3.利用圖片、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
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儲備來引入課文,溫故知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用地理知識中的長江三峽導入《三峽》;可從網上下載與課文有關的圖片,利用多媒體手段為文章配上古典音樂朗讀,或採用多媒體手段直接展示與課文有關的音像、圖畫內容,創設情景;充分發揮學生積極參與的主動性,讓學生在預習時利用網路資源和相關書籍,查找與課文有關的信息。
三 突出重點,強化朗讀
生動活潑的新課導入,也只能是個開頭,在具體的指導閱讀階段,務必強化誦讀,突出學習重點,切忌求全求細,面面俱到。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徹底摒棄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應多讓學生思考、討論、發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是強化學生的誦讀訓練,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讓學生朗讀、吟誦。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意思是說反復閱讀能領會文章的旨意,閱讀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課堂閱讀,也要注重課外閱讀。課堂閱讀可以分三步走:首先是教師范讀。教師聲情並茂地范讀課文,不但能讓學生記住生難字、詞讀音;句子的停頓;節奏的快慢,更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准確傳神的范讀,再藉助重音、語調、停頓、語速、音量等不同的變化,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帶進文章美好的境界中,使他們產生學習的興趣與動力。其次是學生朗讀。在教師范讀的基礎上,學生反復誦讀,朗讀時一方面可要求學生邊讀邊勾畫出課文中關鍵的詞語及名言警句,重點記誦;另一方面可具體感知課文內容,結合語境從句子結構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難詞語和句子的含義,把握文章表現出來的作者的觀點、態度和思想傾向。再次是學生誦讀。誦讀是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礎上,反復朗讀,以求熟讀成誦。對學生的誦讀要進行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指導,避免毫無目的機械重復的讀。誦讀必須貫穿於文言文教學的始終通過范讀、默讀、分角色讀、誦讀等方式,最終達到當堂基本成誦,從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D. 文言文怎麼講課
先讀再講後總結。
首先讓學生熟讀文章,特別是句讀要讀准。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體會結合課文下的注釋,自譯課文,標出難於理解的重點詞句。在爛沒課堂上與同學討論或者向老師提問。教師在課堂上不必大包干,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把自己的譯文,相互交流,有區別,共性的問題拿出來師生共同討論,最後形成一個標準的統一的譯文。課後學生主要要做好總結,這是學習文言文最為重要的一點。
我認為文言文的總結應有這樣的幾個方面。1:文學常識,作者的名、時、地、評、著。本篇文章寫作的目的背景。2:通假字。3:一次多義。(這里包括實詞和虛詞兩個方面)4:古今異議。5: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裝句式,如賓語前置,定語/狀語後置等等。再加上一些固定結構。)
總結最好是結合以前學習過的文言文進行。
如果學生的基礎不錯的話。可以讓學生課後多閱讀一些文言文著作。最好是《史記》男生應該喜歡看裡面的列傳
文言文教學一直是許多老師的難題,大多數學生的痛苦。
歷史的變遷使很多的文字變得晦澀難懂,而文言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廣泛的應用也使得學生們對它難以熱愛。所以在文言文教學中常常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備課時花大量時間弄清每個字詞,然後在課堂上很費力地逐字逐句講給學生聽,然而除了少數學生在拚命的記筆記以外,多數學生卻昏昏欲睡,反應冷淡,課堂氣氛很沉悶。
課後的檢測結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學生對文言文學習根本提不起興趣。
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質疑能力,健全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個體自學與創新能力為宗旨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我針對文言文的字詞教學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通過引入競爭機制,用小組競賽的方法,引導學生質疑、解疑,開拓學生的思維,變過去的教師講深講透為學生的學深學透,將知識學習和能力培養結合起來,建立起新的課堂教學結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現結合《師說》的教學,談談我的具體作法和體會。 一、准備階段: 在預習課上首先宣布《師說》這一課採用自學加老師點撥的學法,按座位分為兩組進行課堂競賽,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然後將平時由老師來完成的環節進行分解。一是重要的實詞,如「師」、「從」、「傳」等;二是古今異義詞;三是詞類活用;四是重要的虛詞,如「所以」、「則」、「於」等;五是特殊句式;六是翻譯句子。
分解完畢後讓學生根據以上要點充分預習並提出疑問,作為下一節課競賽的題目。學生要想發現疑問,就必須對照注釋認真地鑽研課文,這實際上也就是自學的過程。
學生由於有發現疑問的任務,預習課文便非常認真,記憶也就格外地深刻。學生在認真預習之後,提出的往往都是較為復雜、旦頌較難理解的問題,而一些簡單、容易理解的問題在預習的過程中就解決了。
學生要解決這些復雜的問題,就需要作認真的思考,深入的研討。這樣不斷地發現疑問,不斷地探討疑問,就可使學生具備自學的能力。
二、實施過程: 第一,學生活動。 全班按座位分為甲乙兩組,舉行課堂競賽。
每組各給底分100分,兩組輪流質疑和答疑,質疑組的同學可以任意提問答疑組的同學,提出一個問題加5分,回答正確加10分,反之扣10分。整個比賽過程中,可以查看各種工具書、參考書和參考資料。
答疑組的同學可以群策群力,互相幫助,只要在規定的1分鍾之內回答出問題,即可加分。這樣做,讓學生由原來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展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既調動了學習熱情,又鍛煉了表達能力,還可以增強集體意識。多數學生有很強的自我表現欲,這種課堂競賽正好給了他們一個機會,在為集體掙分的同時,體現個人價值。
於是,課堂上出現了熱烈精彩的場面。看吧,面對一個個意想不到甚至故意為難的問題,抓耳撓腮者有之;巧言詭辯者有之;各持己見者有之;向本方同學求助者有之。
同學們時而懷疑,時而議論,時而發出贊嘆之聲。而問住了對模歷鄭方的同學,往往就成了本方的英雄,得意洋洋,溢於言表。
有些善於提問的同學一開口,全班就安靜下來,把期待的目光投向答方,看他們或出醜或作出精彩的回答。例如一位同學提出:「『句讀之不知』與『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兩個『之』有什麼區別呢?」他提問的那名同學認為兩個「之」都是取消句子獨立性。
同組的另一位同學當即站起來說:「我認為,『句讀之不知』中的『之』 是賓語前置的標志,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的『之』才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經過這樣的爭議和討論,後一位同學的正確回答不僅為本組掙得了10分,還為自己贏得了熱烈的掌聲。
又如,通過質疑答疑,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歸納出了「師」的用法:(1)古之學者必有師(名詞,老師)(2)吾師道也(名詞用作動詞,學習) (3)吾從而師之(名詞用作意動,以他為師) (4)則恥師焉 (名詞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第二,教師評判。(1)整個競賽過程中,教師負責評判雙方的表現,進行打分。
打分時既要公正,又要注意調動雙方的積極性。因為學生們都很在意比賽分數,所以打分對學生的情緒具有調節作用,即在低潮時可給予鼓勵,在忘乎所以時可給予警示。
又因為教師的肯定對學生的學習具有指導作用,所以有必要具體指出得分點,用以明確同學的努力方向。 (2)在雙方發生爭執時,要肯定正確答案。
在沒有答案時,負責給出正確答案。這時最能體現教師的權威性,一切以教師的答案為准(字詞類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
有的學生為了多得分,拚命維護自己的看法,教師就要給出確鑿的證據,讓學生信服。遇到學生沒見過的語法現象或拿不準的問題,教師負責講解清楚。
三、教學效果:這樣改進教學後,由於學生對教學內容挖掘深入,教學設計新穎獨特,充分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的閱讀熱情,課堂氣氛活躍起來了,課堂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熱烈場面。學生們唇槍舌劍,爭辯質疑。
有些思維活躍的學生更是妙語連珠,鞭辟入裡。這樣表面上看好像是為了多得分,實際上。
如何有效進行文言文教學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
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再辛苦也是無效教學。
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因此,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惟一指標。
教師在教學時既不能跟著感覺走,又不能簡單地把「效益」理解為「花最少的時間教最多的內容」。教學效益不取決於教師教多少內容,而是取決於對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初中文言文教學歷來是頗有爭議的一塊領地,文言文教學和對文言文教學法的探討也不盡人意。我們只要冷靜地反思一下近幾年來語文教學改革,不難發現這樣一種不協調的現象:現代文教學是「熱點」,而文言文教學則是教改熱潮中的「冷點」。
文言文教學成了目前語文教師最不願深究、也難以探究的領域,公開課、評優課,很少有教師願意選擇文言課文來教學。文言課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作為傳承中國文化,吸收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徑,文言文教學理應引起語文教師的重視。
這里談談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學的現狀和應採取的策略談些粗淺的看法。 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堪憂,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目標單一,即把教學目標只定位在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上,講究「字字落實,句句過關」,唯恐有所遺漏,甚至「字斟句酌」,二是教法僵化。
遵循一種固定的程式,介紹了作者、時代背景後,再開始逐詞逐句的串講,講完後再作點所謂的「內容分析」,或者來個「中心歸納」。三是「從本到本」,缺少遷移。
以讀懂一篇課文為目的,認為課文講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會翻譯了,教學的目標也就達成了,造成了教師教了「一」,學生只知其「一」,卻不知「反三」的結果。 文言文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顯而易見,上述這些問題的存在,是不利於提高學生文言文的閱讀能力的,也勢必造成文言文教學的「少、慢、差、費」,學生學習情緒低落,覺得「學文言難,難於上青天」。要改變這種現狀,給文言文的課堂教學注入生機,就必須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
首先,在教學方法上。 文言文與現代文不同,對於現代文,學生易於通過文字直尋主題。
文言文則不然,不了解古代文化和特殊的詞法、句法現象,就無法真正理解文意,更無法與作者的意趣共鳴。因此,文言文教學,教師「講」些什麼,怎麼「講」,很值得一提。
第一,教師的「講」不能貪多求全。教師要「講」的重點是常用詞法(包括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識三個方面,而不是從頭到尾,一講到底。
講的目的是促使知識類化,或使學生進行常用詞的積累,或讓學生掌握文言詞法、句法的規律,從而觸類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師要「講」的三個方面,也應有所側重、有所選擇,做到因文施教。
這樣也許會有人擔心教師沒講到的學生會不會理解。事實上,一些淺顯的文言文,如果注釋充分,再加上教師有重點的講解和點撥,學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還是能夠達到的。
即使開始學生有些地方讀不懂,但日積月累,學生讀懂的地方就會越來越多。退一步講,文中有些非重點的難點,暫時不懂也無妨。
怕只怕教師完全代替學生去「讀懂」,這樣的結果只能使學生永遠無法自己去讀懂。 第二,教師的「講」要講究方法,「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漁」。
直述規律時,如古漢語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和提賓句、判斷句、狀語後置句等句式特點必須教會教透;可比較差異,包括古今詞義的不同,語法的差異、詞性的變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異,讓學生懂得「用現代漢語該怎麼說」就行了;可歸納整理,幫助學生做好文言文知識的歸納整理工作,促使學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識條理化和系統化,並由此產生領悟和聯想,提高自學能力。 其次,在教學手段上。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說反復朗讀能領會文章的旨意。大聲朗讀,口熟而成誦是文言文教學的特殊要求。
因為文言文比現代文更講究韻律,古人常採用「吟唱」的方式來誦讀詩文,知識經濟時代雖然我們並不提倡「吟唱」,但「書讀百遍」仍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學生讀准字音,注意停頓,讀出語氣感情,誦讀在學生理解文意、體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語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確大有裨益。尤其是有些難句、長句一時領會不透,學生在反復朗讀中就會逐步弄清其義。
對學生的誦讀要進行科學的、有針對性的指導,需要避免毫無目的機械重復的讀,根據作品的特定要求,給學生以朗讀的節奏、語氣、語調、語速等方面的指點;每次的讀要有不同的明確的要求,是讀准字音、讀清句讀,還是讀出語氣、讀出語勢;是在讀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還是在讀中體味情感、感悟意境;這些要求都要具體給學生以明確的導向。講後的誦讀會對課文產生一種全新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思想、知識的重要載體,隨著新課程的改革,文言文在語文教材中比重增加,已成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
但對初中學生來說,文言文歷來是一個難點,學生學起來吃力而又乏味。再加上教師在教文言文時,常常採用「字字落實,句句對譯」的傳統方法,講解詳細而具體,害怕學生掌握不好,又唯恐遺漏了什麼。
在這種心理驅使下,教師在上面講得口乾舌燥,學生在下面卻聽得昏昏欲睡,一節課下來,學生聽得稀里糊塗,課堂效果很不理想。如何讓文言文教學既生動又有趣,使初中學生願學、樂學,最終提高文言文的教學質量。
我在這里就文言文的教學,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加強學生課前預習的力度: 在學文言文前,先明確預習的要求,我通常要求他們一讀、二查、一質疑。
一讀指:讀順課文,疏通大意,品味佳句;二查指:查資料,找有關作者和寫作背景的資料;再查工具書,理解文言實詞、虛詞在文中的含義。;三質疑指:學生在自己翻譯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放在課堂上質疑。
這樣就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同時也能使學生課上積極參與,活躍課堂氣氛,一改文言文教學課堂的沉悶。
二、採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興趣 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求知慾強,採用多種方法教學,學生易學、樂學。在教學中,教師切忌精講深析,這樣反而會束縛學生的思維,使課堂氣氛如一潭死水。
如在教《刻舟求劍》一文時,我是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畫幾幅圖畫並附上文字說明,以此來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重點的把握。如教《鄭人買履》,可以通過讓學生講故事來理解故事的寓意;《愚公移山》可以讓學生通過辯論來掌握文章的內容,體會人物的性格……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應採用多種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
三、強調熟讀背誦,也要講究趣味性 《語文教學大綱》對初中文言文的要求是:「要了解內容,能順暢地朗讀、背誦一些基本課文。」熟讀背誦是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鞏固學習成果的必要途徑,是其他任何教學活動所不能取代的一種訓練。
學生只有熟讀背誦,加深了理解,積累了知識,才能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要讓學生做到熟讀背誦,也要注意從趣字上做文章。
如教《活板》時,讓學生利用簡單的道具來模擬活板的製作過程,這樣學生就能掌握這篇文章的背誦要點,課文也就能輕松的背出來。如教《桃花源記》時,我採用讓學生表演的形式,分別扮成漁人、村中人、太守和劉子驥,模仿他們各自的語言、動作、神態,這樣就把漁人進入桃花源的所見所聞所感非常清晰的再現出來,在此基礎上,背誦課文就水到渠成。
總之,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要因材施教,靈活多變,形式多樣,用趣味化作一縷春風,讓貧瘠枯燥的文言文教學課堂充滿歡聲笑語。